“小勾一动不动”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教学案例与反思 (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下册),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教学案例与反思 (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下册),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 目录
- 第1篇: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教学案例与反思 (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下册)第2篇:整十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三年级教案设计)第3篇:与复习(3) 教学案例(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下册)第4篇:与复习(1) 教学案例(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下册)第5篇:与复习(2) 教学案例(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下册)第6篇:求平均数 教学案例(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下册)第7篇:国标版三年级下册认识小数 教学案例(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下册)第8篇: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上册)第9篇:运动与身体变化 教学案例(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下册)第10篇:第十二单元与复习教学案例(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下册)第11篇: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下册)第12篇: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下册)
篇1: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教学案例与反思 (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下册)
南头镇民安小学 吴钊和
【本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三年级(上册)P1-2
教学目标:
1.经历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和非整十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笔算方法的探索过程,能口算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商为整十数),会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
2.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情趣。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有条理的思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重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口算和笔算方法的探讨。
难点: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格式。
教学准备:挂图、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归知,引入新课
1. 口答:20里面有( )个十,46里面有( )十和( )个一,70里面有( )个十,83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
2. 解决实际问题。
两人一共买了18枝铅笔,平均每个同学买几枝?
口答算式:18÷2=9
你是怎么想的?你会用竖式计算吗?
3. 谈话:这节课,我们学习整十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板书课题)。那边还有两组同学也在买铅笔,买了多少枝呢?一起去看看吧。
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教学整十数除以一位数。
(1)出示场景图左半部分,提问:
①观察场景图,说说知道了什么。
②求平均每个男孩买多少枝,你会列式吗?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40÷2
(2)用小棒摆一摆,分一分,并说出摆与分的过程。
(3)相互交流,知道把4个十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十,也就是20。
(4)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自己说一说,每组两题在计算上的联系与区别,帮助学生形成算法。
(5)小结:口算几十除以一个数,可以把被除数看成几个十,再想一想这几个十除以除数等于多少个十;也可以用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商是几,最后算得的结果就是几十。
2.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1)出示场景图右半部分,提问:
①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想求什么问题?
②要求平均每个女孩买多少枝?应该怎样列式呢?
板书除法算式:46÷2
(2)猜猜46÷2商是几十多?你能用小棒摆一摆,分一分吗?(四人一组活动)
(3)小组交流分的情况:拿出几捆小棒,先怎么分,在怎么分,最后每人分得多少枝?(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性表述)
(4)谈话:如果每道题都用小棒分一分,那太麻烦了,我们一起用竖式来计算好,好吗?
各小组讨论竖式该怎么写,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让学生汇报本组想法。
教师结合学生讨论的情况板书竖式,并讲解笔算过程:先算被除数十位上的4除以2,商是2,对齐被除数的十位在商的位置上写2。讨论:2为什么写在商的十位上?下面算2乘2的4,4减4得0,因为还要除个位上的数,这里不写0。为了看得清楚,把被除数个位上的6拉下来放在这里除,再往下会算了吗? 谁来接着写下去?
(5)谈话:我们在回顾笔算过程,笔算46÷2,要从哪一位除起,除得的商写在哪里?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过以后在怎么办?商写在哪里?
三.巩固深化,拓展提高
1.做“想想做做”第2题。
(1)学生齐练,指名板演。
(2)师生共同评价扮演情况。
(3)谈话:说说在计算时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注意余数。
说说在计算中注意些什么?进一步巩固笔算方法。
2.做“想想做做”第4题。
(1)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
(2)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3)独立解答。
(4)在小组内交流校正。
3.做“想想做做”第5题。
(1)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什么,要求什么?
要知道哪种树苗每棵的价钱贵一些,你打算怎么办?
(2)独立解答,在班内共同订正。
四.课堂作业:做“想想做做”第3题。
五.全课总结
提问: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能告诉大家要注意些什么吗?
【本课的教学反思】
今天教学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这一节课教材是这样安排的:学生先列出算式,再利用学具进行实际操作,而此时的操作,学生更多的是注重算式的结果,很难为计算建立形象支撑。为此,教学时先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尝试笔算,出现多种结果,再引导学生操作,验证获得结果,满足学生急需知道算式结果的心理需求,然后引导学生产生为什么十位上的数要和个位的数合起来接着除的疑问。带着疑问让学生动手操作,为竖式计算的思维过程提供形象支撑。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而学生思维以形象性为主。在教学中,单靠老师的言语讲解有时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充分利用操作。通过操作让学生逐步形成一定的操作表象,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算理。“操作”具有看得见、摸得到的优点;“操作”有时能直接说明问题;“操作”有时能帮助理解问题,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无穷的乐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运用操作教学手段,丰富学生的感知材料,让他们的眼、耳、口、手、脑等多种器官都参加到学习活动中来,在操作中,在学习回答中,让学生获得结果,获得成功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和创造,逐步树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有以下优缺点
优点:1、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算理
在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口算方法时由于部分学生应能应用已有知识计算出结果,为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进一步理解算理,我主要通过让学生摆小棒来理解。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操作过程中探讨出新知。因为动手操作是一种主动学习活动,它具有具体形象,易于促进兴趣,便于建立表象,有利于理解知识等特点。所以,通过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学习新知识,正是适应这一认知特点,学生只有在一些实际操作中才能逐步体会、理解“形”和“数”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愉快氛围中获取知识。
2、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中理解算理
在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笔算方法时,我主要是让学生自己观察竖式并结合操作思考以下问题:(1)从哪一位开始算起(2)2为什么写在商的十位?(3)竖式中的第二个4、6分别表示什么等问题,通过观察、思考,运用已有知识(有余数除法的笔算方法)的迁移摆小棒的过程,很容易理解第二个4、6分别是怎么得来的,表示什么。
缺点:缺乏新旧知识点的对比
本次教学是以有余数除法笔算方法为基础的,但两个知识点之间又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以前学的有余数的除法是直接应用表内除法计算的,商都是一位数,而现在所学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除法则商是两位数,不能直接应用表内除法进行计算,而要从十位开始算起。由于没有让学生进行新旧知识的对比,导致很多学生在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除法时,和以前的知识产生混淆。
总之,由于学生已有认知基础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同一问题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时间和空间,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了解学生不同的操作方法,并在课堂上有效地引导,逐步让学生在比较明晰较合理的操作方法上理解算理,从而提高计算技能。
篇2:整十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三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三年级(上册)第 1-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整十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每一位都能整除)的口算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整十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
2.使学生在探索算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能运用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进行简单的估算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教师的鼓励和帮助下,积极参与解决问题的活动,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逐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模拟购物。
谈话:快开学了,几位小朋友结伴到文具店购买铅笔。(教师扮营业员,几名学生上来购买)
2.提出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出如下的几个问题:
(1)女孩、男孩一共买了多少枝铅笔?
(2) 女孩比男孩多买多少枝铅笔?
(3) 平均每个男孩买多少枝铅笔?
(4)平均每个女孩买多少枝铅笔?
表扬学生爱动脑筋,能主动提出问题。在解决了前两个问题 后,重点启发学生解决后面两个问题。
二、自主探究,掌握算法
1.探究40÷2的口算方法。
(1)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算出结果。有困难的可以借助小棒,动手分一分,看看结果是多少。
(2)引导学生根据分小棒的过程和结果,说说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3)计算“想想做做”第1题。
先独立完成,再全班交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题组比较,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
2.探究46÷2的口算方法。
(1)借助实物操作,形成表象。
先让学生独自分小棒,再到讲台前展示不同分法。
学生可能会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先分6根,每人3根;再分 4捆,每人2捆,合起来2捆3根。
第二种:先分4捆,每人2捆;再分 6根,每人3根,合起来是2捆3根。
教师相机增加1捆小棒,让学生 分,使学生在具体操作中体会到先分整捆较合理,从而为后面学习笔算除法的顺序打下基础。
(2)引导学生结合分小棒的过程,说说46÷2的口算方法。(同桌互相说)
(3)引导学生归纳两位数除以 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4)口算练习: 26÷2 69÷ 3 84÷4
3.学习46÷2的竖式计算方法。
(1)引导学生联系分小棒的过程,尝试用竖式计算。
(2)展示学生的竖式计算的不 同写法,通过交流明确正确写法。
(3)反思:2为什么写在商的十位上?用自己的话说说笔算除法的方法是什么。
(4)计算“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注意纠正错 误的写法。
三、迁移推理,拓展新知
计算“想想做做”第3题。引导学 生比较在计算过程中发现了什么,体会有余数除法竖式的写法。
四、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先出示场景图,引导学生自己提 出问题,解决问题。
2.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鼓励学生用估计的方法解决问 题:杨树苗每棵十几元,松树苗每棵 二十几元,所以,松树苗贵一些。
篇3:与复习(3) 教学案例(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p.110~114部分练习
教学目标:
1、复习观察物体,知道观察物体的时候一般可以分别从物体的正面、侧面、上面进行观察,并得到不同的观察结果。
2、复习面积单元,进一步了解面积的有关知识。
3、复习解决实际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注意规范解答。
教学过程:
1、复习观察物体:
完成书上的第14题,提问:一个正方形有几个面?我们观察物体的时候一般是从它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进行的。
按照书上的样子,也用4个小正方体摆一摆,摆好后,分别说说从三个面观察能看到什么样子,用线连一连。
2、复习面积:
我们学过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说说它们分别上怎么算的?
(1)在方格纸上设计一个面积大约是15平方米的花坛
交流你在设计的时候是怎么想的?
设计成的样子是怎么样的?
(2)用一根20厘米的线,围长方形或正方形
问:20厘米是长方形的什么?(周长)
周长指的是2长加2宽,那也就是说1长加1宽是10厘米
所以在填写表格的时候,可以这样想:
10可以分成9(长)和1(宽),8(长)和2(宽),7(长)和3(宽),6(长)和4(宽),5(边长)和5(边长)
学生完成表格,并写上图形名称、计算出面积。
交流:这张表格告诉我们什么?
(周长一样,面积不一样,其中以正方形的面积为最大。)
3、复习解决实际问题:
前几天,有谁吃过粽子?你知道吃粽子的由来吗?
(1)有19条龙舟参加比赛,每条乘坐13人。“胜利号”3分划行了744米,“屈原号”2分划行了500米,哪条船划得快?
要求学生交流规范的解答格式:
胜利号:744÷3=248米
屈原号:500÷2=250米
屈原号划得快。
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比赛?先估计一下,再计算。
要回答这个问题,请大家找到相关的信息:19条龙舟,每船坐13人
说说你是怎么估算的?(这道题可以把19看成20,20乘13等于260,得数接近260,但不会超过260。)
列竖式计算,得数为247,与估算的结果作比较,发现一致性。
商店为比赛特制了360个礼品粽,每2个装一袋,每3袋装一盒,一共装了多少盒?
问:这一盒究竟装了多少个粽子呢?
学生解答。
给“屈原号”每位队员买一盒礼品粽作奖品,160元够吗?
学生解答,全班交流。注意格式的规范。
(2)(p.112第8题)观察画面,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问:这辆汽车每分行1千米,到粮库还要多少分?
注意解答这题,先要把5000米改写成5千米
这辆汽车到粮库运35吨大米,要几次才能运完?
指出:解决问题的时候不单要看文字信息,有的时候还要找到相关的图片信息。
(3)(p.113第12题)找到信息:8分米的蓝花布,1米4分米的红花布。
请你用小数来表示这两种布各买了多少米?
(注意关键字:小数、米)
买这两种布一共要付多少元?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篇4:与复习(1) 教学案例(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p.109~112部分练习
教学目标:
1、复习本学期的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
2、复习轴对称、统计、平移和旋转的有关知识
教学过程:
一、整体整理:
本学期我们一共学了11个单元,对照目录,说说有哪11个单元。
(我们前面每一次单元测试之后,我都会要求学生把本单元测试的分数写在目录上。)
可参考自己的测试分数,把这11个内容分成3类:我学得好的内容、我最感兴趣的内容、我觉得学习有困难的内容,把它们一一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
老师简单摸底,了解学生的情况。
听听大家的意见,说说你喜欢老师怎样的安排复习?
二、分块复习:
(一)计算
1、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板书:□□□÷□
问: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可能是几位数,也可能是几位数?
什么时候尚是三位数?什么时候两位数?
如果除数是6,要得到三位数的商,被除数百位上可能是哪几个数?其中最小的是多少?如果要得到的是两位数的商,被除数百位上可能是哪几个数?其中最大的是多少?
什么时候商中间会出现“0”?
(①百位整除②十位上不够商1)
还是以除数是6为例,要使商中间是0,它的百位上只能填几?十位上可能填几?
一起来计算914÷4
注意有三个步骤:计算、验算、横式上写得数
算得结果是228……2
如果没有余数,那被除数应该是多少?(912)
把算式改成912÷4=228
问:要使商,减少1,被除数应该怎么改?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如果要使商多5,被除数又应该怎么改呢?为什么?
2、板书:□□×□□,接下来我们要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
说说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可能是几位数,也可能是几位数?
你是怎么想到的?
(可以分别举例:10×10和99×99)
这类乘法中有一个特殊情况,就上乘数末尾有0
板书:40×50,请判断:
(1)这个积的末尾至少有2个0
(2)这个积的末尾只能有2个0
问:哪句话是对的?为什么?
估算:48×52说说像这样的题目,你可以怎么估算一下它的结果?
笔算该题,并验算,注意书写的规范。
算一算:(1)848÷4 283÷4 408÷4
32×30 40×27 40×30
(2)900÷3 545÷5 23×20
50×80 25×24 660÷6
复习一下25×24的口算方法。
(二)看第4题,请你说说这题复习的是哪一块的内容?
板书:轴对称图形
怎么样的图形可以称为“轴对称图形”?
注意:不仅有形状的要求,还要有颜色方法的要求
判断书上的这几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不是的,要说出理由。
如果有学生能说出每一个图形所表示的意义,那就请他来介绍一下。
第2小题是什么方面的知识呢?
板书:统计
请学生按照书上表格中所提供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教师巡视,注意是否每个学生都能过关。
一边涂色,一边要求学生估计它的平均数可能是多少?说说估计理由。
从图中你还能知道些什么?
(三)平移和旋转:
分别用动作来表示平移、表示旋转
判断书上第5题,这4样运动属于平移还是旋转呢?
第6题:这也是平移的内容
在做这类题的时候要注意看清楚移动的方向和格数。
移动的方向,可以通过箭头来判断。而移动的格数要通过对应点之间的格数来判断,注意在数的时候,开始的那个点不要数进去。
学生数一数,完成书上的练习。交流
篇5:与复习(2) 教学案例(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p.112~113部分练习
教学目标:
1、整理复习千米与吨的知识,了解这是两个比较大的单位。
2、整理与复习分数的一些知识,进一步认识分数的意义。
3、整理与复习年月日的知识,掌握其中较多的知识点及计算。
教学过程:
一、千米和吨:
这学期我们认识了两个单位:千米和吨,谁来说说与它们相关的知识?
(比如:千米是一个长度单位,其他的长度单位还有米、分米、厘米、毫米;
其他长度单位相邻之间的进率是10,而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是1000
1千米很长,几千米的长度基本就是一种望不到边的感觉
虽然摩天大楼很高很高,但还不至于望不到头,所以它只能用米做单位而不能用千米做单位
用千米做单位的都是一些很长的,如河流、道路等
……
吨是一个很大的重量单位,其他的重量单位还有千克和克
相邻的重量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00
1辆小轿车差不多重1吨
一些很大的东西才会用吨做单位,比如集装箱等等
……)
练习:3千米=( )米 2000千克=( )吨
注意读的时候再次感受进率1000
二、分数复习:
1、12根小棒,每次分别拿出它的、、、、,每次各拿出多少根?
让学生分别说说每次的几分之几是怎么算的。
2、右边正方形中有16个相同的方格,请给方格总数的涂上颜色
问:方格总数的是什么意思?
学生涂色。老师巡视。
3、一杯饮料300毫升,小明喝了一杯饮料的方格总数的,小军喝了一杯饮料的,他们两人各喝了多少毫升?
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看了图之后,你觉得你还可以提什么问题?
三、复习年、月、日
板书年、月、日
这三个是时间单位,请说出关于它们的知识
(一年有12个月
按天数来分,31天的为大月,分别是:1、3、5、7、8、10、12月
7、8月是连续的大月,7月之前是单数月是大月,8月以后是双数月是大月。
一年有7个大月
30天的月为小月,可以对照大月,找它们剩下的月份。除了2月,还有4、6、9、11月。一年有4个小月。
剩下的2月最特殊。
7个大月+4个小月+特殊的二月=12个月)
平年、闰年:
通常年份是4的倍数的那年是闰年,但遇到整百的年份就应该是400的倍数
板书:××××年份都是四位数,为了计算的简便,我们只要用后面两位除以4就可以了,但遇到整百的年份,如××00,就要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为了计算的简便,我们可以把前两位除以4来判断
所以说: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这一年一定是闰年。这句话是错误的。
季度:一年分4个季度,三个月一季度
1、2、3月为第一季度,4、5、6月为第二季度……
想一想,哪几个季度的天数是不变的?算一算。
第二季度:30+31+30=91天
第三季度:31+31+30=92天
第四季度:31+30+31=92天
而第一季度由于二月天数的变化,所以有两种情况:
平年:31+28+31=90天;闰年:31+29+31=91天
算:从7月17日开始到9月23日结束,一共经过了多少天?
分月计算:7月:31-16=15天
8月:31天
9月23天
和起来是15+31+23=69天头都算还是要算一头.
指出:求这类问题主要要分清楚两
今天是几月几日?这个月是大月还是小月?这个月合几星期余几天?
这个月所在的季度是第几季度?这个季度一共有多少天?
今年是平年还是闰年?今年一共有多少星期余几天?
上半年指的是哪几个月或是哪几个季度?
分别算一算今年的上半年和下半年分别有多少天?
比一比,哪个多?多几天?
合起来呢?
篇6:求平均数 教学案例(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P92~94
教学目标:
1、 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使整数)。
2、 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 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同学们,昨天中午我们代伙的同学在教室里举行了一次套圈比赛,他们每人套10了次,想不想知道他们套中了几个?
2、指名汇报,回答问题
陈璇:5个;戴之淳:3个。问:陈璇套得准一些还是戴之淳套得准一些?
孟子又:3个;陆庭臻4个。问:是这两位女生套得准一些还是这两位男生套得准一些?你是怎么知道的?
3、谈话:(出示主题图)。看,图上的同学们也在套圈,他们每人套了15个。
4、指导学生看图,读图(纵、横轴表示的含义;每一格表示的数量)
5、问:你能从图上看出每人套中了多少个吗?(根据学生回答在图中标出数量,并根据回答要求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看出数量的多少的)。
6、问:除了能从图中看每人套中的个数外,你还看出了什么?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问:你能不能从图中一眼看出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呢?
2、指名汇报,说明理由。
3、说明:有道理。他们两队的人数不同,所以我们不能一个人一个人地比较,只有分别求出“男生平均每人套多少个”和“女生平均每人套多少个”,用这样的数来体现他们套圈成绩的整体水平。
4、男生套圈成绩的平均数。
⑴观察男生成绩统计图,想一想,怎样使他们每人套中的个数相等?(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出“移多补少”并板书。)
⑵列式计算。理解算式含义。(归纳“先合再分”并板书。)
⑶说明:这里的“7”就是男生套圈成绩的平均数。(板书课题)它表示将原先几个大小不等的数,通过移多补少或者先合再分的方法,得到的一个相等的数。
4、女生套圈成绩的平均数。
⑴你会求女生套中的平均数吗?
⑵学生尝试练习并指名学生板演。
⑶评析:*算式每步的含义。
*这里为什么是用女生套中的总数除以5而不是除以4?
*得到的“6”在这里是什么数?表示什么?
*现在你知道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吗?
5、观察统计图,男生平均每人套中7个,这里的平均数“7”比哪个数大?比哪个数小?
再观察女生成绩统计图,平均数“6”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特点呢?
6、小结:平均数的大小应该在一组数据中的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平均数是我们计算出的结果,它表示的是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并不一定这一组数据都等于这个平均数,有些可能比平均数大,有些可能比平均数小,有些可能和平均数相等。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P94.2
出示题目,问:这三条彩带中最长的有多长?最短的呢?这道题要求什么?
想一想,你能不能估计出这三条丝带的平均长度在cm--()cm之间?
学生尝试练习后评讲。
2、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平均数,也知道如何求平均数,接下来我们要遇到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一起来看一看。
出示下列辨析题。
⑴小强身高30厘米,一条小河平均水深100厘米,他下河玩耍肯定安全。
⑵在“书香校园”活动中,我校同学平均每人捐书3本。那么,全校每个同学一定都捐了3本书。⑶学校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cm。
①李强是学校篮球队队员,他的身高不可能是155m。
②学校篮球队中可能有身高超过160cm的队员。
3、出示本班级第一小组学生身高情况统计表。(如下)
⑴老师请一位同学帮着算了一下这个组同学的平均身高,得出的结果是“这个小组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46m”。不用计算,你能不能知道他算得对不对呢?(后出示正确的计算结果)
⑵由此,你能不能猜测一下,三(3)班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大约是多少厘米吗?
⑶老师也在网上查找了一些资料:我国三年级小学生的平均身高大约是135cm。看到这个数据,结合你自己的身高,你有什么想法?
四、评价总结
1、刚才同学们都参与得很热烈,你们觉得田老师这节课上得怎么样?如果请你给这节课打个分,你会打多少分呢?每个小组商量一下得分情况,然后给出一个分数(10分制)。
问:这么多分数,以谁的分数为准呢?(计算平均分)
2、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篇7:国标版三年级下册认识小数 教学案例(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国标版三年级下册P100-10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体会小数的含义,能认、读、写小数部分是一位的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2、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经历小数含义的探索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会讨论交流,与人合作。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习惯。通过了解小数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初步体会小数的含义,能认、读、写小数部分是一位的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初步体会小数的含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知探索
(一)认识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
1.情境引入,借助长度单位认识小数
创设情境:晓明家新装修了一个书房,今天他约了好朋友想自己去新开的世纪百盛购物广场买一张合适的书桌,(出示例题图)。他需要的书桌是怎样的?学生观察图片,说说书桌面的长和宽。
根据学生的回答提问:5分米是几分之几米?为什么是5/10米?
4分米是几分之几米?为什么?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同时出示1米的纸片,演示:如果把1米平均分成10份,1份就是多少?也就是十分之几米?(引导学生说出1分米,师板书)所以5分米就是这样的5份,也就是5/10米;4分米就是这样的4份,也就是4/10米。
介绍:(边板书)5/10还可以写成这样的形式:0.5
你以前见过这样的数吗?这样的数叫――(板书:小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小数,看谁先和小数交上朋友。
0.5读作:零点五,0.5米就表示5/10米。
0.4米呢?它表示什么?
2、练一练: P101/1、
(指1米的纸条)3分米是哪一段长度?用米作单位是几分之几米?写成小数是多少?你还能照样子找一找、填一填吗?请你完成想想做做1
学生独立填写,汇报交流:你为什么这样填?
3、比较:
仔细观察这些数量,横着看你发现了什么,竖着看又有什么发现?(小组讨论)
什么样的分数可以写成零点几?零点几就表示什么?
小结:十分之几可以写成小数零点几,零点几就表示十分之几。
4、一位小数的读写
谁来把写成的小数读一读?同学们都会读了,写的时候,你觉得要注意些什么?(预设:小圆点的位置及写法)
5、P101/3
这里的正方形被平均分成了几份?根据图上提供的信息先写出分数,再写出相应的小数。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全班反馈。(预设:鼓励学生一图两用,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涂色和没涂色的部分都能用分数和相应的小数表示。)
(二)认识整数部分不是0的小数
创设情境:小明和晓红选完书桌后又选了三样学习用品(出示:橡皮:6角
圆珠笔 :1元2角 笔记本:3元5角)
1、营业员正好在为这些新上架的商品以元作单位标价。你能和营业员一起来正确标价吗?(四人一组讨论)
6角用元作单位是多少元?
为什么1元2角是1.2元?你是怎么想的?3元5角呢?
板书:1元2角 1.2元 1.2读作一点二
3元5角 3.5元 3.5读作三点五
谁来读一读这几个小数?
小结:几元几角分成两部分,几元和几角,先把几角表示成“零点几元”,再和几元合起来就是几点几元。
2、过渡:;两人逛的有点饿了就买了一些点心。P101/2
学生独立完成,巡视指导,汇报交流。 师板书,学生读一读。
3、分类:读一读这四个小数,如果要把这四个小数分一分类,你觉得应该怎么分?为什么?
(三)认识小数的组成
1、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很多小数,关于小数,还有好多知识,你想知道吗?让我们请教书本吧,大家读一读P100最后一段。
2、交流自学到了一些什么知识。师板书小数各部分名称,并选择一个小数说说它的各部分分别是什么。
3、为了奖励小朋友今天的表现,老师准备了一些肯德基的优惠券,你们想得到吗?你能读出优惠券上的小数,并说出它的价格是几元几角,它就属于你了!
三、拓展延伸
实际上,小数在我们的生活、生产中处处可见,处处可以用到,只要你有双数学的眼睛。现在我们就来找找身边的小数。(自由发言)
1、直线上也有小数。完成P101/4、
这条直线上的小数你会读吗?为什么这个点上的小数是0.1?那1后面两格为什么是1.2呢?
2、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说明这样填的理由。
引申:如果这条直线继续延伸,你觉得还会出现哪些小数?
补充选择练习。
2、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一个新的数朋友--小数,通过学习你知道了什么?观察这些小数的小数部分,你发现了什么?
3、关于小数,你还想了解哪些知识?
你知道吗?最早开始研究小数的是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请大家在明天的电脑课上上网搜索关于刘徽研究小数的信息,下节课我们来交流。
篇8: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上册)
10
10
10
10
10
14
4、做P10(6)
三、课堂小结
先看图,读题。
自己在草稿本上试算。
交流。
四、提问:为什么10顶帐篷还得加上1顶?
作 业 书本上剩下的题目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数学 课程教案
年级 三 主备人 周晓炜 备课时间 2010 年 8 月 29日
周 次 3 课次 8
授课课题 练习二
教 学
基本内容 进一步巩固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技能.
教学目的
和要求 进一步巩固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技能,同时继续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及难点 收集、整理信息,并灵活组合信息。再进行有条理、合逻辑的思考
教学方法
及手段 灵活运用,逐步增强算法.
学法指导 培养学生细心计算,及时验算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
教
学
环
节
设
计 一、导入
二、基本题练习
1、做P11(1)
先看懂要求。
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
2、做P11(2)
先估计得数是几十多,写一写。
选择几题,指名说说是怎样估计的。
再用竖式算出结果,做第一组。
根据估计检验笔算结果是否合理;根据笔算判断估计的
3、做P11(3)
先看懂题目,独立完成填表。
再观察表格,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交流自己的发现,使同学们体会到钱的总数不变,能买的本数和单价之间的变化规律。
三、讲解思考题
先看懂题。
再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提问:为什么男孩会多付8角钱?
这8角钱是几本本子的价钱?
四、布置作业
作 业 课堂作业:P11(2剩下三组)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教案
年级 三 主备人 周晓炜 备课时间 2010 年9 月 9 日
周次 3 课次 9
授课课题 复习(1)
教学基本内容 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和方法的掌握
教学目的和要求 进一步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笔算以及验算的方法,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
教学重点及难点 熟练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的口算、笔算方法以及验算的方法;在计算时对各种情况进行比较,弄清联系和区别,加深理解,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
教学方法
及手段 讲解与练习相结合,突出数的组成和平均分,使学生理解算理。
学法指导 注重演算过程中的算理说明和习惯养成。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
教
学
环
节
设
计 一、导入
二、练习
1、做P12(1)
直接写出结果。
集体订正。
2、做P12(2)
直接写出结果。
集体订正。
选择几道题要求说说口算方法。
做第一组。
强调末尾有0的除法笔算。
先用竖式计算,指名板演。
做完后集体订正。比一比,说说上下两题在计算方法上的区别和联系。
3、做P12(3)
做两题。
做完后说说验算方法。
看懂题意。说说单价的意思。
直接填在书上。
集体订正。
4、做P12(4)
先看图,说说从图中看到些什么。
小组交流,试着提出各种不同的问题并进行解答。
5、做P12(5)
三、布置作业
作 业 P12(2)后两组,P12(3)剩下两题。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数学 课程教案
年级 三 主备人 周晓炜 备课时间 2010 年 9 月 9日
周 次 3 课次 10
授课课题 复习(2)
教 学
基本内容 同上
教学目的
和要求 进一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及难点 在练习的同时不仅仅会做题目,还要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
及手段 注重计算能力培养
学法指导 说思路练习和笔算相结合。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练习题校对
教
学
环
节
设
计 一、做P12(6)
出示题目,要求先算一算,然后比一比上下两题有什么规律。
出示54÷18,让同学们根据刚才得出的规律进行试算。
二、做P13(7)
看图理解题意。
做在本子上。
指名说说是怎样解决的。
三、做P13(8)
先独立完成,再说说是怎样解决的。
四、做P13(9)
看图理解题意。
小组先讨论准备怎样租船。
交流租船方案。
再讨论租金的计算方法。
五、布置作业
作 业 课堂作业:P13(9)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教案
年级 三 主备人 周晓炜 备课时间 2010 年 9 月 9 日
周次 3 课次 11
授课课题 农村新貌
教学基本内容 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与数学联系。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对整幅图的观察,在场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在活动中产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及难点 学会有序地观察,在观察中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交流前先独立思考。
教学方法
及手段 讲解与学生讨论。
学法指导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
教
学
环
节
设
计 一、导入课题
二、观察场景图
1、对整幅图先进行有序的观察。
2、分场景说一说从图中知道些什么。
三、提出问题
以小组为单位,提出问题。
并把所提出的问题整理出来,写在纸上。
四、组织交流
分场景交流问题,出示所交流的问题,并解决问题。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作 业 选择你所感兴趣的问题做在作业本上。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数学 课程教案
年级 三 主备人 周晓炜 备课时间 2010 年 9 月 16日
周 次 4 课次 12
授课课题 认识整千数
教 学
基本内容 引导学生进行除法计算的验算
教学目的
和要求 1.使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发展。
2.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万”,能说出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的数位顺序。
3.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会口算整千数加、减整千数。
教学重点
及难点 学生对整千数和一万的实际含义的理解。
教学方法
及手段 卡片、计数器,
学法指导 培养学生细心计算,及时验算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完成练习一
教
学
环
节
设
计 一、复习
1.说出下面这些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并读一读。
86 501 209 900 327 478 701
2.说一说已经知道的数位顺序。
二、学习新知
1. 想一想:一千一千地数,一千下面是几千?五千下面是几千?九千下面是多少?
2. 一万是几个千组成的?
3. 在计数器的千位上拨3,它表示什么呢?如果在千位上拨5,又表示什么呢?
4. 在计数器的万位上拨1,你知道它表示多少吗?
5. 请学生在计数器上拨数,其他学生思考:这些数分别表示多少?(学生进行拨数)
6. 填空:3个千是( )6个千是( )5个千是( ) 1个万是( )
7. 认识数位顺序表
数位顺序表
…… ( )位 ( )位 ( )位 ( )位 ( )位
想一想:从右边起,第( )位是万位。
8. 你觉得万这个单位怎样?我们学校大约有1000人,要几个我们这样的学校的人数,大约就是1万呢?
三、练习
1. 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在书上,再请学生进行交流。
2. 完成“想想做做”的第2、3题。
同桌相互读给对方听,再请部分学生来读一读。并思考:你从这些数据中知道了什么?
3.完成“想想做做”的第6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在书上,然后组织交流。
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只要是合理的都行。
4.完成“想想做做”的第7题。
先让学生讨论:他们两家可能相距多少米?再组织交流。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都学到了什么?
五、作业
作 业 “想想做做”第4、5题
板书设计 认识整千数
…… ( )位 ( )位 ( )位 ( )位 ( )位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教案
年级 三 主备人 周晓炜 备课时间 2010 年 9 月 16 日
周次 4 课次 13
授课课题 认识几千几百几十几(1)
教学基本内容 1.使学生通过操作实践和联系实际的活动,初步理解万以内数的实际含义,了解万以内数的组成。
2.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能熟练口算整千数加、减整千数,会口算整千数加整百数及相应的减法。
教学目的和要求 基本掌握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口算和笔算。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借助实物操作形成“自己的算法”。通过讨论和比较,明确算理。
教学重点及难点 中间连续有两个0的读法。
教学方法
及手段
学法指导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教
学
环
节
设
计 一、复习
1. 想一想:我们昨天学习了哪个新的计数单位?
2. 算一算:8000-2000= 10000-7000=
2000+1000= 2000+5000= 6000+2000=
二、学习新知
1. 师拿出计数器,在个位上拨“2”,想一想“2”表示什么?
2. 继续在十位上拨“5”,它又表示什么?它和个位上的“2”合在一起,表示什么?
3. 继续在百位上拨“6”,表示什么?与个位、十位上的数合在一起,又表示什么?
4. 在千位上拨“3”,表示什么?与百位、十位、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又表示什么?谁能完整地来说一说?
5. 师出示“2个千、3个百、6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是多少?”的题目,请一位同学在计数器上拨一拨,其他同学思考:这个数是多少?怎么读?
6. 请学生来报一个数,请另一个学生在计数器上拨数,要求说出这个数的组成及读法。
7. 再出示“3个千、5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多少?”请学生试着写一写、读一读。
8. 想一想“三千零二是由几个千和几个一组成的?
9. 谁能来读一读“3002”这个数?学生先进行试读,在请学生来读。能不能读成“三千零零二”,在什么情况下两个“0”,只要读一个零?
10. 读一读:3004 3040 3400(体会:如果0出现在数的末尾是不用读出来的。)
三、练习
1. 做“试一试”
先说出数的组成,再写一写,读一读。
学生先独立完成,做完后进行交流,比较。
2. 做“想想做做”的第1题。
先在书上写一写,再读一读。
3.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先说出各数的组成,再读一读。
3745
5160
6030
8002
4. 完成“想想做做”的第3题。
写出下面商品的价钱。
三千五百五十元 九千零二十元
二千八百零八元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再进行交流。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明白了什么?
完成“想想做做”的第6题。
四.小结。
作 业 完成“想想做做”的第6题。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数学 课程教案
年级 三 主备人 周晓炜 备课时间 2010 年 8 月 29日
周 次 4 课次 14
授课课题 认识几千几百几十几(2)
教 学
基本内容
教学目的
和要求 通过练习使学生能熟练地认、读、写万以内的数,能熟练口算整千数加、减整千数,整千数加整百数及相应的减法
教学重点
及难点 0的读法
教学方法
及手段 注重讲解验算的过程及意义
学法指导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
1.算一算:2000+2000= 4000+1000=
3000+4000= 10000-2000= 2000+3000=
2.读一读:2176 3098 9001 2030 2300
2003
3. 6782里面有( )个千、( )个百、( )个十和( )个一。
3004里面有3个( )和4个( )。
5个千和4个百组成的数是( )。
5个千和4个十组成的数是( )。
5个千和4个一组成的数是( )。
教
学
环
节
设
计 二、练习
1. 读出下面横线上的数。
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大约是8848米。
世界第一大洋--太平洋的平均深度大约是4028米。
2. 写出下面横线上的数。
世界第一斜拉索桥--上海杨浦大桥全长八千三百五十四米。
世界著名的大瀑布--尼亚加拉瀑布宽一千二百四十米。
3. 做“想想做做”的第7题。
学生先在书上完成,再组织交流。引导学生进行对比,体会每组3道题之间的联系。
4. 找规律:
让学生先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的第8题,
然后同桌两人合作进行找规律,看哪个组先找到规律。
5. 组数活动:
老师提供3、7、0、0这四个数字,请学生进行组数活动。看谁组成的数最多?
6. 连一连:
书上的第11题,学生先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7. 课外小知识:
学生自学“你知道吗?”的课外读物。自
学后请同学来说一说:你知道了些什么?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
三、小结
四、作业
作 业 想想做做剩下的内容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教案
年级 三 主备人 周晓炜 备课时间 2010 年 9月 16 日
周次 4 课次 15
授课课题 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基本内容 。
教学目的和要求 使学生通过操作实践和联系实际的活动,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发展学生的估计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能正确地对万以内的数进行大小比较。
教学方法
及手段 讲解与练习相结合。
学法指导 注重演算过程中的算理说明和习惯养成。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1. 比较下面数的大小,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比的?
324( )432 324( )342
2. 一件衣服87元,一条裤子218元,裤子和衣服哪个更贵?你怎么知道的?
教
学
环
节
设
计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一台电视机的价格是2530元,一台空调机的价格是3680元,想一想:电视机和空调机比,哪一台的价格低一些?
2.小组进行讨论。
3.进行交流。(方法可能有两种,一是2530不到3000,3680已超过3000。所以,2530比3680小。二是千位上2比3小,2530就比3680小)
4.你会比电视机(2530元)和冰箱(2350元)的价格吗?自己先把你的方法与同桌说一说,再组织班级交流。(电视机和冰箱价格的千位上都是2,该怎样比呢?)
5.任意选择两种商品,比一比它们的价格,再在小组里说说你是怎样比的。
6. 练习:比大小(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380( )3280 2380( )2360
2380( )8230 2380( )3820
三、练习
1. 做“想想做做”的第1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在书上,再进行交流。
2. 做“想想做做”的第2题。
火箭每秒能飞行4500米,人造卫星每秒能飞行8000米。谁飞行得快?
先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3. 城关小学有学生1036名,林庄小学有学生
890名,哪个学校的学生多?
指名学生说比较的方法,然后完成在书上。4。做“想想做做”的第5题。下面的数各接近几千?
5870 4012 4900 7104
5003 2895 6044 8002
学生先相互说给对方听,再在班级里进行交流。
四、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ww w.x kb1.c om
作 业 完成“想想做做”的第4题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篇9:运动与身体变化 教学案例(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六册数学P98~99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体会平均数的意义,练习收集数据、求平均数、分析数据。
2、 学习运用实验和统计的方法研究、解决问题,体会统计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 培养探究和合作意识,体验实验活动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体育运动吗?经常参加体育运动队身体有什么好处?
你知道在运动后,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吗?(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2、谈话: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运动会给身体带来什么变化。研究的方法是做实验,进行统计,相互合作,探讨结论。
二、实验讨论
1、研究原地跑步引起的脉搏跳动变化
⑴谈话:同学们已经认识到运动会给身体带来很多方面的变化,这节课我们先通过实验了解原地跑步给脉搏带来什么变化。首先我们学习测脉搏的方法。(教师讲解)
⑵学生练习测脉搏,教师巡视指导。
⑶介绍实验方法:四人一组,先各自测出运动前1分钟脉搏跳动多少次,报告给组长,组长记录在P98表格里,再同时原地跑步30秒,停下来各自立即测出1分钟里脉搏跳动的次数,组长再做记录。休息3~4分钟后,再一起原地跑步1分钟,要用力跑,然后再测脉搏,组长再做记录。最后全组同学一起计算本组四人运动前的脉搏跳动次数的平均数、原地跑步30秒后的平均数以及原地跑步1分钟后的平均数,再分析每个人的三个数据及全组的三个平均数,看看原地跑步给脉搏带来什么变化。
⑷学生分组活动,汇报结果。
2、研究不同的运动给身体带来的变化是否相同。
⑴谈话: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运动可以使脉搏跳动加快,运动强度越大,每分钟脉搏跳动次数越多。那么同样的时间进行不同的运动,脉搏变化的情况会相同吗?请每个小组的同学商量一下,选择两项强度不同的运动做实验,组长先把这两次运动的名称填在P99表格的第一横行里。然后每人都先进行第一项运动,1分钟后测脉搏;休息一会再一起进行第二项运动,再测脉搏。组长记录好每次运动后各人1分钟脉搏跳动的次数,并求出全组同学每次测量的脉搏平均数。
⑵学生分组活动,各组汇报实验结论。
三、引申反思
1、谈话:通过两次实验,同学们已经了解运动会使脉搏跳动加快,不同的运动项目,如果运动强度不同,带来的脉搏变化情况也有所不同,运动强度越大,脉搏跳动次数越多。一般来讲,通过体育活动使脉搏跳动加快,对人体是有好处的,但是运动强度过大,脉搏跳动过块,也会给身体带来伤害。那么在体育课上每分钟脉搏最多跳动多少次比较合适呢?体育老师心中有数,课后可以向体育老师了解一下,他希望你们通过运动每分钟脉搏跳动最高达到多少次,以及他如何为达到这个指标安排活动。了解了老师的想法你们可以更好地按老师的要求参加活动。
2、阅读课本P99“你知道吗?”
四、布置作业
课后设计并完成一项实验活动,测量你在不同运动前后呼吸次数的变化情况
篇10:第十二单元与复习教学案例(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与复习,使学生对年、月、日,千米和吨,简单的分数、小数等知识有进一步的认识,巩固本学期所认识的数与量的基础知识。
2.通过整理与复习,使学生对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等计算,在速度和正确率两方面都能达到基本要求,使计算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3.通过整理与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观察物体、平移和旋转、轴对称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等基础知识,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4.通过整理与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本册统计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培养初步的统计观念。
5.通过整理与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提高数学思考的能力。
6.通过整理与复习,使学生经历回顾学习情况和整理知识、方法的过程,激发自主学习的意识,初步培养总结与反思的态度和习惯。
课时安排:
1、 复习除法、乘法及轴对称图形、统计、平移和旋转
2、 复习千米与吨、分数的意义及年月日的知识
3、 复习观察物体、面积及解决实际问题
整理与复习(1)除法、乘法及轴对称图形、统计、平移和旋转
教学内容:p.109~112部分练习
教学目标:
1、复习本学期的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
2、复习轴对称、统计、平移和旋转的有关知识
教学过程:
一、整体整理:
本学期我们一共学了11个单元,对照目录,说说有哪11个单元。
(我们前面每一次单元测试之后,我都会要求学生把本单元测试的分数写在目录上。)
可参考自己的测试分数,把这11个内容分成3类:我学得好的内容、我最感兴趣的内容、我觉得学习有困难的内容,把它们一一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
老师简单摸底,了解学生的情况。
听听大家的意见,说说你喜欢老师怎样的安排复习?
二、分块复习:
(一)计算
1、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板书:□□□÷□
问: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可能是几位数,也可能是几位数?
什么时候尚是三位数?什么时候两位数?
如果除数是6,要得到三位数的商,被除数百位上可能是哪几个数?其中最小的是多少?如果要得到的是两位数的商,被除数百位上可能是哪几个数?其中最大的是多少?
什么时候商中间会出现“0”?
(①百位整除②十位上不够商1)
还是以除数是6为例,要使商中间是0,它的百位上只能填几?十位上可能填几?
一起来计算914÷4
注意有三个步骤:计算、验算、横式上写得数
算得结果是228……2
如果没有余数,那被除数应该是多少?(912)
把算式改成912÷4=228
问:要使商,减少1,被除数应该怎么改?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如果要使商多5,被除数又应该怎么改呢?为什么?
2、板书:□□×□□,接下来我们要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
说说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可能是几位数,也可能是几位数?
你是怎么想到的?
(可以分别举例:10×10和99×99)
这类乘法中有一个特殊情况,就上乘数末尾有0
板书:40×50,请判断:
(1)这个积的末尾至少有2个0
(2)这个积的末尾只能有2个0
问:哪句话是对的?为什么?
估算:48×52说说像这样的题目,你可以怎么估算一下它的结果?
笔算该题,并验算,注意书写的规范。
算一算:(1)848÷4 283÷4 408÷4
32×30 40×27 40×30
(2)900÷3 545÷5 23×20
50×80 25×24 660÷6
复习一下25×24的口算方法。
(二)看第4题,请你说说这题复习的是哪一块的内容?
板书:轴对称图形
怎么样的图形可以称为“轴对称图形”?
注意:不仅有形状的要求,还要有颜色方法的要求
判断书上的这几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不是的,要说出理由。
如果有学生能说出每一个图形所表示的意义,那就请他来介绍一下。
第2小题是什么方面的知识呢?
板书:统计
请学生按照书上表格中所提供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教师巡视,注意是否每个学生都能过关。
一边涂色,一边要求学生估计它的平均数可能是多少?说说估计理由。
从图中你还能知道些什么?
(三)平移和旋转:
分别用动作来表示平移、表示旋转
判断书上第5题,这4样运动属于平移还是旋转呢?
第6题:这也是平移的内容
在做这类题的时候要注意看清楚移动的方向和格数。
移动的方向,可以通过箭头来判断。而移动的格数要通过对应点之间的格数来判断,注意在数的时候,开始的那个点不要数进去。
学生数一数,完成书上的练习。交流。
整理与复习(2)千米与吨、分数的意义及年月日的知识
教学内容:p.112~113部分练习
教学目标:
1、整理复习千米与吨的知识,了解这是两个比较大的单位。
2、整理与复习分数的一些知识,进一步认识分数的意义。
3、整理与复习年月日的知识,掌握其中较多的知识点及计算。
教学过程:
一、千米和吨:
这学期我们认识了两个单位:千米和吨,谁来说说与它们相关的知识?
(比如:千米是一个长度单位,其他的长度单位还有米、分米、厘米、毫米;
其他长度单位相邻之间的进率是10,而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是1000
1千米很长,几千米的长度基本就是一种望不到边的感觉
虽然摩天大楼很高很高,但还不至于望不到头,所以它只能用米做单位而不能用千米做单位
用千米做单位的都是一些很长的,如河流、道路等
……
吨是一个很大的重量单位,其他的重量单位还有千克和克
相邻的重量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00
1辆小轿车差不多重1吨
一些很大的东西才会用吨做单位,比如集装箱等等
……)
练习:3千米=( )米 2000千克=( )吨
注意读的时候再次感受进率1000
二、分数复习:
1、12根小棒,每次分别拿出它的、、、、,每次各拿出多少根?
让学生分别说说每次的几分之几是怎么算的。
2、右边正方形中有16个相同的方格,请给方格总数的涂上颜色
问:方格总数的是什么意思?
学生涂色。老师巡视。
3、一杯饮料300毫升,小明喝了一杯饮料的方格总数的,小军喝了一杯饮料的,他们两人各喝了多少毫升?
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看了图之后,你觉得你还可以提什么问题?
三、复习年、月、日
板书年、月、日
这三个是时间单位,请说出关于它们的知识
(一年有12个月
按天数来分,31天的为大月,分别是:1、3、5、7、8、10、12月
7、8月是连续的大月,7月之前是单数月是大月,8月以后是双数月是大月。
一年有7个大月
30天的月为小月,可以对照大月,找它们剩下的月份。除了2月,还有4、6、9、11月。一年有4个小月。
剩下的2月最特殊。
7个大月+4个小月+特殊的二月=12个月)
平年、闰年:
通常年份是4的倍数的那年是闰年,但遇到整百的年份就应该是400的倍数
板书:××××年份都是四位数,为了计算的简便,我们只要用后面两位除以4就可以了,但遇到整百的年份,如××00,就要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为了计算的简便,我们可以把前两位除以4来判断
所以说: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这一年一定是闰年。这句话是错误的。
季度:一年分4个季度,三个月一季度
1、2、3月为第一季度,4、5、6月为第二季度……
想一想,哪几个季度的天数是不变的?算一算。
第二季度:30+31+30=91天
第三季度:31+31+30=92天
第四季度:31+30+31=92天
而第一季度由于二月天数的变化,所以有两种情况:
平年:31+28+31=90天;闰年:31+29+31=91天
算:从7月17日开始到9月23日结束,一共经过了多少天?
分月计算:7月:31-16=15天
8月:31天
9月23天
和起来是15+31+23=69天头都算还是要算一头.
指出:求这类问题主要要分清楚:
今天是几月几日?这个月是大月还是小月?这个月合几星期余几天?
这个月所在的季度是第几季度?这个季度一共有多少天?
今年是平年还是闰年?今年一共有多少星期余几天?
上半年指的是哪几个月或是哪几个季度?
分别算一算今年的上半年和下半年分别有多少天?
比一比,哪个多?多几天?
合起来呢?
练习(略)
整理与复习(3)观察物体、面积及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p.110~114部分练习
教学目标:
1、复习观察物体,知道观察物体的时候一般可以分别从物体的正面、侧面、上面进行观察,并得到不同的观察结果。
2、复习面积单元,进一步了解面积的有关知识。
3、复习解决实际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注意规范解答。
教学过程:
1、复习观察物体:
完成书上的第14题,提问:一个正方形有几个面?我们观察物体的时候一般是从它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进行的。
按照书上的样子,也用4个小正方体摆一摆,摆好后,分别说说从三个面观察能看到什么样子,用线连一连。
2、复习面积:
我们学过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说说它们分别上怎么算的?
(1)在方格纸上设计一个面积大约是15平方米的花坛
交流你在设计的时候是怎么想的?
设计成的样子是怎么样的?
(2)用一根20厘米的线,围长方形或正方形
问:20厘米是长方形的什么?(周长)
周长指的是2长加2宽,那也就是说1长加1宽是10厘米
所以在填写表格的时候,可以这样想:
10可以分成9(长)和1(宽),8(长)和2(宽),7(长)和3(宽),6(长)和4(宽),5(边长)和5(边长)
学生完成表格,并写上图形名称、计算出面积。
交流:这张表格告诉我们什么?
(周长一样,面积不一样,其中以正方形的面积为最大。)
3、复习解决实际问题:
前几天,有谁吃过粽子?你知道吃粽子的由来吗?
(1)有19条龙舟参加比赛,每条乘坐13人。“胜利号”3分划行了744米,“屈原号”2分划行了500米,哪条船划得快?
要求学生交流规范的解答格式:
胜利号:744÷3=248米
屈原号:500÷2=250米
屈原号划得快。
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比赛?先估计一下,再计算。
要回答这个问题,请大家找到相关的信息:19条龙舟,每船坐13人
说说你是怎么估算的?(这道题可以把19看成20,20乘13等于260,得数接近260,但不会超过260。)
列竖式计算,得数为247,与估算的结果作比较,发现一致性。
商店为比赛特制了360个礼品粽,每2个装一袋,每3袋装一盒,一共装了多少盒?
问:这一盒究竟装了多少个粽子呢?
学生解答。
给“屈原号”每位队员买一盒礼品粽作奖品,160元够吗?
学生解答,全班交流。注意格式的规范。
(2)(p.112第8题)观察画面,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问:这辆汽车每分行1千米,到粮库还要多少分?
注意解答这题,先要把5000米改写成5千米
这辆汽车到粮库运35吨大米,要几次才能运完?
指出:解决问题的时候不单要看文字信息,有的时候还要找到相关的图片信息。
(3)(p.113第12题)找到信息:8分米的蓝花布,1米4分米的红花布。
请你用小数来表示这两种布各买了多少米?
(注意关键字:小数、米)
买这两种布一共要付多少元?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篇11: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下册)
一、除法
一、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整十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每一位都能整除的)的口算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会用乘法对除法进行验算。
2、 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探索算法的过程中,初步学会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能运用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与他人交流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3、 使学生在教师的鼓励和帮助下,积极参与解决问题和探索算法的活动,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在不断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过程中逐步树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时间:十二课时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
教学内容:P1--2
教学目标:
1、 经历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和非整十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笔算的探索过程,能口算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商为整十数),会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
2、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里、动手操作能力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情趣。
3、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有条理地思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口算和笔算方法的探讨。
教学难点: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格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口答:20里面有个十,46里面有()个十和()个一,70里面有()个十,83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2、解决实际问题。
两个人一共买了18枝铅笔,平均每个人买几枝?
口答算式,问:你胜利怎样想的?你会用竖式计算吗?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1、教学整十数除以一位数
⑴出示场景图左半部分,提问:
观察图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要求平均每个男孩买多少枝,你会列式吗?
⑵用小棒摆一摆,分一分,并说出摆与分的过程。
⑶相互交流,知道把4个十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十,也就是20。
⑷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再让学生说一说每组两题在计算上的联系和区别,帮助学生形成算法。
⑸小结。
2、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⑴出示场景图右半部分,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想求什么问题?要求平均每个女孩买多少枝,应该怎样列式?
⑵猜猜46÷2商是几十多?你能用小棒摆一摆,分一分吗?
⑶小组交流分的情况:拿出几捆几根小棒,先怎样分,再怎样分,最后每人分得多少枝?
⑷学习用竖式计算。各小组讨论竖式的计算方法后汇报交流。
⑸教师结合学生讨论情况板书竖式,并讲解笔算过程。
三、巩固深化,拓展提高
1、 想想做做.2
学生练习,指名板演。新课 标第 一网
师生共同评价板演情况。
谈话:说说在计算时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注意余数。说说在计算中应注意什么?进一步巩固笔算方法。
2、 想想做做4
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
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独立练习。
在小组内交流订正。
3、想想做做5
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要知道哪种树苗每棵的价钱贵一些,你打算怎么办?
独立解答,在班内共同订正。
四、作业:想想做做3
五、全课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能告诉大家在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吗?
除法的验算
教学内容:P3--4
教学目标:
1、 经历除法验算方法的探索过程,学会用乘法验算除法。
2、 培养解决问题之后进行反思的意识。
3、 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在不断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过程中逐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同学们,你们参加过生日聚会吗?明明和芳芳快过生日了,这天,他俩一起来到食品店选购蛋糕(出示场景图),你们能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在买蛋糕过程遇到的数学问题吗?
二、自主探索,探究方法
1、探究没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方法。
(电脑出示两人的对话情景)。
问:明明算得对吗?你能帮他验算吗?请你先想一想,再把你的想法说给同桌小朋友听一听。
指名回答。
教师将学生的验算可能性板书于黑板(乘法验算、除法再算一遍等)
提出下列问题在班内交流。
⑴12×3=36表示什么意思?这说明明明的计算怎么样?
⑵12、3、36在除法算式中分别是什么数?我们可以怎样来验算这样的除法?
得出结论:我们可以用商和除数相乘,看结果是否等于被除数来进行验算。
2、探究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的方法。
(电脑继续出示对话场景图)
谈话:芳芳算得对吗?请你也想出一种验算方法帮帮她。
汇报验算方法,教师板书于黑板。
组织讨论:21×3+2=65表示什么意思?计算结果是65元又表示了什么意思?
21、3、2、65在除法算式中分别是什么意思?
问:你认为有余数的除法应该怎样验算呢?
三、提升经验,归纳方法
提问:我们可以怎样来验算有余数的除法呢?
结论:没有余数的除法验算方法,直接用商和除数相乘,看结果是否等于被除数。有余数的除法验算的方法,用商和除数相乘的积再加上余数,看结果是否等于被除数。
四、实践运用,加深理解
1、 想想做做1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回答。
提问:每组中两道题有什么联系?
2、想想做做2
把4道题分成两组,每人自选一组题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指名两人板演,全班共同订正。
3、想想做做3
同桌两人轮流口算,并说说上下两道题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4、想想做做4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在班内交流算法,并回答:你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计算是正确的吗?
5、想想做做5
先独立读题看图解决第一个问题。再问: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解决?
四、拓展提高
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字
÷3=21……2 ÷ =12……1
五、作业:
用竖式计算并验算:69÷3 85÷4 27÷2
44÷2 65÷3 58÷5
六、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练习一1
教学内容:P5.第1--4题
教学目标:
进一步掌握除法的验算方法,学会用乘法验算除法。培养解决问题之后进行反思的意识。
和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
教学过程:
一、练习指导
1、练习一.1
独立尝试进行口算,再指名汇报得数。
教师选择其中几题要求说出口算方法。
2、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出示题目:93÷3 85÷4 46÷2 67÷3
尝试练习,并指名板演。
交流评析,要求口述算法。
3、练习一.3
出示表格题,引导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完成。
班级汇报交流。
二、基本训练
1、 学校买了68只皮球,借出13只,剩下多少只皮球?把剩下的皮球平均借给5个班级,每个班级能借到多少只?
(读题后引导学生分析题目,能从条件入手正确解答。)
2、学校买了68只皮球,借出13只。把剩下的皮球平均借给5个班级,每个班级能借到多少只?
(读题后引导学生将以上2题进行对比,找出其异同点,并引导学生正确分析,正确解答。)
3、练习一.4
独立审题后学生尝试解决这两个问题。
组织交流,重点讨论第二个问题是怎样解决的。
三、全课总结
四、拓展练习:P6.思考题。
五、作业:P5.2、4
练习一2
教学内容:P5--6第5--8题
教学目标:
会正确进行除法计算和验算,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在不断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过程中逐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 基本训练:
1、口算
33÷3 36÷3 77÷7 80÷8
24÷2 84÷4 80÷4 66÷6
先由学生独立口算。
再随机指名口算。
同时选择其中几题要求说出口算方法。
2、计算并验算
85÷4 98÷3
69÷3 84÷4
二、 思维训练
1、学校买了58本故事书,26本科技书,平均放在3层书架上。每层书架放了多少本书?
引导分析题目,要求学生会说出思考过程。
2、 王老师买了4只小皮球,付出100元,营业员找回16元。每只小皮球多少元?
引导理解题意,并指导分析,使学生能完整表达思考过程。
三、练习指导
1、 谈话: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第5--8题,想想每题应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如果有困难可向同学请教。
2、 学生独立尝试。
3、 组织交流,分析思考过程。
四、全课总结
五、作业:P5--6.第5--8题。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尾不能整除)
教学内容:P7--8
教学目标:
1、 经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尾不能整除)笔算方法的过程,恩能够正确地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2、 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的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迁移
1、笔算42÷2
指名板演,集体练习。
评讲,要求说出笔算过程。
2、谈话引入新课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题图
⑴学生独立审题,然后提问:要求“每班能分到多少个”该怎样列式?
⑵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横式、竖式。
⑶让学生观察、试锄,要求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
⑷引导:这类题该怎样解决呢?我们一起来用小棒摆一摆。
2、操作探究
⑴问:应该先摆多少根小棒?(演示摆出5捆带2根)
⑵同桌交流:5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怎样分呢?每份得多少?请大家先自己独立分一分,然后同桌互相交流分发。(教师巡视,发现学生的不同分法)
⑶情况反馈(学生边操作演示边叙述分的过程)。
⑷引导比较各种不同分法:你认为哪种分法好?为什么?
⑸学生复述分的过程。学生独立分小棒的过程,要求边分边口述。
3、教学笔算
⑴问:根据刚才分小棒的过程,52÷2的笔算该怎样写呢?应先算哪一位?十位上余下的1表示什么?接下来怎样除?
⑵验算。
⑶比一比:52÷2与42÷2,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
⑷练习:
想想做做1的前两题。
班级交流反馈。
三、巩固练习
1、 想想做做1后两题。
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2、想想做做3
出示前两组题,分组练习。
反馈:这两组题在计算上有什么不同?
出示后两组题,分组练习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
3、想想做做6
先要求学生估算出这些提的商是几十多,并说出理由。
再用竖式计算。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上,我们通过摆摆、说说、算算学会了新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吗?
五、作业:P8.2、4、5
商末尾有0的除法
教学内容:P9--10
教学目标:
1、 经历非整十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上的个位是0的除法笔算方法的探索过程,掌握这种笔算方法。
2、 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逐步树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主题图,谈话: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要求我们解决什么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二、自主探索,领悟算法
1、动手操作。
谈话:请你找出相应的学具代表羽毛球,我们一起来摆一摆、分一分。
学生分组活动,再汇报交流结果。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演示分羽毛球的过程,边演示边提问:先分整筒的,每班分到几筒?整筒的分完了吗?再分单个的,出现了什么情况?你是怎样分的?
2、列竖式计算
学生尝试用竖式进行计算,然后同桌交流,教师巡视。
指名学生板演。
评讲:商的个位为什么要写0?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说一说。指名把小组的意见在班内汇报。
追问:如果商的个位上不写0,会出现什么情况?
3、验算
4、小结: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除到被除数的十位,没有剩余,接着除个位上的数,不够商1时,必须在商的个位上写0。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想想做做1
学生独立完成并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2、想想做做 2
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检查。
集体订正:第一组的两道题的算法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上面一道题商的个位不是0,而下面一道题商的个位是0?你能找到第二组两道题的不同点吗?
3、想想做做3
独立思考,找出错误原因,班级交流。
独立订正。
4、想想做做5
问:题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要求我们解答什么问题?
独立解答第一个问题,共同订正。
思考如何解答第2个问题,先在小组讨论,再在班级内交流。教师板书安排方法。
5、想想做做6
独立读题,指名复述题意。
组织讨论,交流想法。
独立解答,得出结论。
四、总结评价,点拨学法
今天你学到了哪些本领?你是怎样学到的?在今天的计算中,你有什么想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吗?
五、作业:P10.4、6
练习二
教学内容:P11
教学目标:
进一步巩固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技能,发展估算意识。继续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口算
44÷2 26÷2 68÷3 66÷3
78÷6 44÷2 36÷3 84÷4
2、先估计得数是几十多,再计算
52÷3 96÷3 68÷4 75÷5 82÷4
3、 体育室购买了下面几种体育用品,你会算出每种物品的单价吗?
4、 三(2)班共48人,每4人分成一组,可以分成几组呢?
5、 妈妈准备用96元买一些花苗美化自家的院子。
计算出每种单价可以买的棵数后,仔细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二、拓展练习
王老师到商店买足球。带的钱如果买3个足球还剩80元;买8个就剩下
8元,你知道每个足球多少钱吗?
三、练习指导
1、练习二1
独立完成,组织反馈。
2、练习二3
独立完成填表,交流自己的发现。
3、练习二思考题
引导理解题目,弄清楚为什么会多付“8角”钱,这“8角”钱是几本本子的价钱。
四、全课总结
五、作业:P11.2、3
复习1
教学内容:P12.1--5
教学目标:
进一步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笔算以及验算的方法,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发展数学思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P12.1
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组织反馈。
同时选择几道不同运算的题要求说说口算方法。
2、P12.2
独立完成,组织反馈。
评讲:引导学生比一比,说说上下两题在计算方法沙锅的区别和联系。
3、P12.4
先让学生说说“总价”、“单价”、“数量”的含义。
再组织学生独立完成表格,反馈交流。
最后让学生说说“单价”是怎样求得的。
二、发展练习
1、 小明今年8岁,小芳今年6岁,奶奶今年72岁。奶奶今年的年龄是小芳的几倍?你还能提什么数学问题?
2、 同学们要种93棵数树,已经种了18棵,剩下的树苗平均分给5个小组,每个小组还要种多少棵?
3、 一套少儿百科全书共有5本。如果成套买,每套的价钱是80元;如果不成套买,每本的价钱是18元。怎样买合算?成套买比不成套买每本能便宜多少元?
4、P12.5
出示图,引导看图。
了解从图看懂的信息,再提出数学问题进行解答。
一、全课总结
二、作业:P12.3
复习2
教学内容:P12--13.6--9
教学目标:
进一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P12.6
让学生算一算、比一比,体会相应的规律。
2、类推练习
仿照上题,改编题目
64÷4 72÷6
二、课内练习
1、 48个同学去采集昆虫标本,每3人分一组,可以分成多少组?
2、 小明在图书室借了一本98页的故事书,准备一个星期把它看完。他平均每天要看多少页?
3、 食品店里一袋面包4元,50元钱最多能买多少袋面包?还剩几元?
4、 同学们去划船,女同学20人,男同学23人,每条船最多坐4人。他们至少需要租多少条船?
三、拓展练习
P13.思考题,先由学生独立思考,也可同桌交流想法。
在上面基础上组织交流讨论,说说推想过程。
四、练习指导
在学生独立审题理解的基础上,将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共同讨论,理清思路,总结方法。
三、全课总结
四、作业:P13.7--9
实践活动:农村新貌
教学内容:P14--15
教学目标:
1、 根据课本情境解决现有问题,并能解决在具体情境中所提出的问题。
2、 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有序的观察能力。
3、 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场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所提出的问题。
教学难点:
学生根据情景,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感,导入新课
谈话,播放课件,感受农村新貌。
二、创设情境,进行实践活动
1、整体感知
课件演示农村新貌全景,整体感知画面内容。
问:在幸福村,你看到什么?
仔细看看每个地方,阅读图中人物说的话,把你看到的、读到的说一说。
2、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⑴小组合作,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在幸福村中,有宽阔的大道,大家可以自由地参观,但在参观的过程中,老师有一个小小的要求,边参观,边根绝所给出的信息,提出问题,行吗?
学生分小组活动,说一说发现了什么,能提出哪些问题,并整理出来。
⑵全班交流,选出共同感兴趣的问题。
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教师板书提出的问题,如:
幸福村有几排楼房?
幸福村有多少人?
幸福村的街上有多少个灯柱?
小华用3分钟的时间能从家走到果园吗?
玩具厂每天做的玩具可以装几箱?
果园里有多少棵果树?
苹果树比梨树多多少棵?
3、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请同学们从以上问题中选自己喜欢的问题,解答出来。
再在小组内交流,并互相评价。
最后在班级内汇报,同时要求说出解决每个问题的思路和过程。
三、应用拓展,积累经验
这节课,我们一起参观了新农村,在活动你有什么收获或想法吗?随着社会的进步,你觉得农村还会有怎样的变化呢?
完成单元检测,并做试卷分析。
篇12: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江苏教育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1-2页。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理解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会口算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和笔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够除)的除法。
2. 使学生在学习计算的过程中,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平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使学生在参与学习和探索活动的过程中,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三位数笔算除法的过程,掌握正确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算理,正确地进行三位数笔算除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探索口算方法。
同学们,今天的数学课,老师准备带领大家去一个特别的地方,这,是一个养鸡场。课件出示书上的情景图:养鸡场(共有3 层),一共有600只鸡,平均每层有几只?
看了这幅图,你了解了哪些信息。你知道平均每层有几只?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在情景图中寻找相关的信息来解题。
让学生直接口答说出结果200,(再交流学生各自的想法,在交流的过程中生成列式。600÷3= )
你是怎么口算的,把自己的想法与小组里的同学交流一下。
估计学生可能出现下面几种情况:
A、因为200×3=600(只),所以600÷3=200(只)
(也可能出现相加)
B、6个百除以3得2个百,2个百就是200。
C、6÷3=2, 600÷3=200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后,再指名学生说说自己喜欢哪一种算法,为什么喜欢这样的口算方法。
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6÷2= 8÷4= 7÷7= 9÷3=
60÷2= 80÷4= 70÷7= 90÷3=
600÷2= 800÷4= 700÷7= 900÷3=
先独立做,再校对。
观察每组题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2、探索笔算方法。
(1)同学们,刚才我们口算了养鸡场平均每层有200只鸡。现在又告诉我们这样的信息:这些鸡2天共产蛋986个,平均每天产多少个?
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可以怎样列式计算呢?
(2)口答后列式:986÷2=,你能估计一下,平均每天产蛋多少个吗?
引导学生交流估算的方法。
根据估算我们发现大约400多,那么多多少呢?你能试着用竖式来计算吗?(教师列出竖式。)学生试做。
(3)讲评学生作业。请一名学生说说思考的过程。讲评时借助小方块来观察986÷2的过程。(电脑演示分的过程)
(4)演示结束,让学生说说分的过程。然后边提问边板书。
说说4为什么要商在百位上?
(5)完成计算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计算的结果对不对呢?谁有办法验算?口答验算的过程,教师板书。
(6)总结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从哪一位开始除?商怎样写?(提醒有余数怎么办?)
二、尝试练习,拓展应用
闯关游戏
第一关:“计算我能行!”完成书上想想做做第2题前两题,直接填在书上,指名口述计算过程,集体校对。
第二关 “比赛我得优!”独立完成第2题后两题,指名板演,评讲、校对。
860÷4 513÷2
第三关:“病题我来医”。
学生回答后,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书写的格式,并进行小结。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师:运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我们还可以解决一些实际生活问题。出示书上想想做做第4题。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小红的话:我家共有375本书,平均每个书架上放多少本?
观察情景图后,让学生先估计一下,大约是多少,再进行解答。
四、全课总结,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大家学习都非常认真,请大家想一想,在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应注意些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归纳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五、 课堂作业
1、“想想做做”第3题,任选3题进行计算。
2、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反馈时引导学生两种不同的思考方法)
五、总结鼓励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通过同学们的努力探索,共同合作,大家取得了很多的收获,下面请大家谈谈你这一节课的收获和体会是什么?也可以说说你在学习中还有哪些疑惑?
六、课堂作业
想想做做3
★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教学设计与评析(苏教国标版一年级教案设计)
★ 第五课时:两位数减整十数或一位数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下册)
★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下册)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教学案例与反思 (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下册)(集锦12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