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西”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青藏高原东部冰雹形成机理的数值模拟,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后的青藏高原东部冰雹形成机理的数值模拟,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 目录
篇1:青藏高原东部冰雹形成机理的数值模拟
青藏高原东部冰雹形成机理的数值模拟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发展和改进的三维冰雹云模式,对青藏高原东部甘肃省玛曲县的一例冰雹云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玛曲冰雹云中冰雹胚胎以霰胚为主;在地面降水中,固态降水占降水总量的46%,而霰占固态降水的65%,霰主要靠撞冻雨水和云水增长;雹云中存在较弱的'过冷雨水累积带,累积带的维持时间也很短,累积带中的过冷雨水有利于雹块的增长,但不起主要作用;雹块的增长主要是通过雹撞冻云水,其次是撞冻雨水增长.
作 者:胡朝霞 齐彦斌 郭学良 洪延超 HU Zhao-Xia QI Yan-Bin GUO Xue-Liang HONG Yan-Chao 作者单位:胡朝霞,HU Zhao-Xia(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齐彦斌,QI Yan-Bin(吉林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长春,130062)
郭学良,洪延超,GUO Xue-Liang,HONG Yan-Chao(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
刊 名:气候与环境研究 ISTIC PKU英文刊名: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年,卷(期): 12(1) 分类号:P458 关键词:冰雹云模拟 过冷雨水累积带 冰雹形成机制篇2:冰雹怎么形成的
冰雹的特征:1、局地性强,每次冰雹的影响范围一般宽约几十米到数千米,长约数百米到十多千米。2、历时短,一次狂风暴雨或降雹时间一般只有2~10分钟,少数在30分钟以上。3、受地形影响显著,地形越复杂,冰雹越易发生。4、年际变化大,在同一地区,有的年份连续发生多次,有的.年份发生次数很少,甚至不发生。
5、发生区域广,从亚热带到温带的广大气候区内均可发生,但以温带地区发生次数居多。6、冰雹大多出现在3月~10月。
篇3:青藏高原挤压隆升过程的数值模拟
青藏高原挤压隆升过程的数值模拟
将大陆岩石层视为由幂指数律控制的一层薄层,它上伏在粘滞性较低的软流层之上蠕变流动,其运动限制在与东亚大陆构造形态较相似的边界模型的梯形框架之中.设印度板块以一恒定的速度向北推进,并被视为青藏高原挤压隆升的主要动力.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青藏高原的挤压隆升演化过程,并对数值模拟的.隆升过程作了剥蚀修正.结果表明,由挤压模型所产生的地形和现代青藏高原及其邻区的地形格局比较吻合.同时也表明,挤压隆升过程受多种因素(如岩石层的力学特性、边界条件以及剥蚀作用)的制约,无论从空间还是从时间上看,模拟所反映的高原隆升都是不均匀的演化过程.
作 者:傅容珊 徐耀民 黄建华 李力刚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系,第三世界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科学和天文学高级研究中心,合肥,230026 刊 名:地球物理学报 ISTIC SCI PKU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年,卷(期): 43(3) 分类号:P542 关键词:青藏高原 东亚大陆 挤压隆升 剥蚀篇4:贵州大暴雨个例形成机制数值模拟
贵州大暴雨个例形成机制数值模拟
利用3层嵌套的中尺度数值模式MM5 V3.5,模拟了6月24~25日发生在贵州中南部的一次大暴雨过程.利用模式输出的高分辨率资料,对这次暴雨天气及中尺度低涡的形成机制进行了诊断分析.模式较成功地模拟出了中尺度系统的演变和降水的分布特征.中尺度低涡的发展、稳定维持是造成贵州这次大暴雨天气的直接原因.暴雨、大暴雨出现在低涡的西南侧.在低层正涡度、辐合、强烈的上升运动和高层负涡度、辐散的`有利配置下,形成深厚的上升运动柱,这种中尺度动力配置结构,不仅与暴雨区和暴雨发生时段相对应,而且是引起此次暴雨的中尺度低涡发展和持续的动力机制之一.暴雨区与强烈上升运动区,正涡度区相对应.
作 者:伍红雨 吴战平徐丹丹 Wu Hongyu Wu Zhanping Xu Dandan 作者单位:贵州省气象局山地环境气候研究所,贵州省山地气候与资源重点实验室,贵阳,550002 刊 名:气象科技 PKU英文刊名:METEOR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 36(5) 分类号:P4 关键词:大暴雨 形成机 制数值模拟 中β尺度系统 低涡篇5:青藏高原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青藏高原的地质结构
青藏高原位于我国第一级阶梯,高原面平均海拔4000~5000m。从高原往北和往东地势急剧下降,往北到国境,往东到大兴安岭、太行山、伏牛山、武当山、武陵山一线等广大地区,除少数山地外,地势降到3000m以下,一些盆地高度只有1000m左右,为第二级阶梯。再往东地势更低,形成一些低山丘陵,除沿海山地与台湾山地一些高峰外,海拔多在1500m以下,东部的大平原高度不到200m,向海延伸到浅海大陆架,为第三级阶梯。这种地貌分布特征青藏高原在新生代强烈隆升有关,且每个地貌台阶的边坡常是一些新构造断裂分布位置,许多延绵千里的高大山脉的走向受断裂构造线的控制。
青藏高原外围经常发生严重地震。这个高原在印度于五千万年前开始推挤欧亚大陆时隆起,喜马拉雅山脉就是在这个强大的推力之下形成。这座山脉在不稳定的结构地形推挤下,到现在仍在往上升。每年大约上升一厘米左右。
青藏高原的地质特点
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年代最新、并仍在隆升的一个高原。它夹持于塔里木地台、中朝地台、扬子地台和印度地台之间,呈纺锤状。内部有一系列不同演化历史和不同源地的陆块、褶皱带相间排列,反映了特提斯(见特提斯地质)的复杂演化历史。统一高原的出现是新生代以来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碰撞(见大陆碰撞)的结果。
青藏高原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青藏高原有确切证据的地质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4-5亿年前的奥陶纪,其后青藏地区各部分曾有过不同资料的地壳升降,或为海水淹没,或为陆地。到2.8亿年前(地质年代的早二叠世),现在的青藏高原是波涛汹涌的辽阔海洋。这片海域横贯现在欧亚大陆的南部地区,与北非、南欧、西亚和东南亚的海域沟通,称为“特提斯海”、或“古地中海”,当时特提斯海地区的气候温暖,成为海洋动、植物发育繁盛的地域。其南北两侧是已被分裂开的原始古陆(也称泛大陆),南边称冈瓦纳大陆,包括现在的南美洲、非洲、澳大利亚、南极洲和南亚次大陆;北边的大陆称为欧亚大陆,也称劳亚大陆,包括现在的欧洲、亚洲和北美洲。2.4亿年前,由于板块运动,分离出来的印度板块以较快的速度向北移动、挤压,其北部发生了强烈的褶皱断裂和抬升,促使昆仑山和可可西里地区隆生为陆地,随着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插入古洋壳下,并推动着洋壳不断发生断裂,约在2.1亿年前,特提斯海北部再次进入构造活跃期,北羌塘地区、喀喇昆仑山、唐古拉山、横断山脉脱离了海浸;到了距今8000万前,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漂移,又一次引起了强烈的构造运动。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地区急剧上升,藏北地区和部分藏南地区也脱离海洋成为陆地。整个地势宽展舒缓,河流纵横,湖泊密布,其间有广阔的平原,气候湿润,丛林茂盛。高原的地貌格局基本形成。地质学上把这段高原崛起的构造运动称为喜马拉雅运动。青藏高原的抬升过程不是匀速的运动,不是一次性的猛增,而是经历了几个不同的上升阶段。每次抬升都使高原地貌得以演进。
距今一万年前,高原抬升速度更快,以平均每年7厘米速度上升,使之成为当今地球上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年轻的一个高原,2.4亿年前,印度板块开始向北向亚洲板块挤压,由此引起昆仑山脉和可可西里地区的隆起。随着印度板块不断向北推进,并不断向亚洲板块下插入,青藏高原在对此上升阶段中形成。青藏高原的形成并不是一次就完成的,其上升速度曾几度达到停止,但有时也非常迅速。一万年前其上升速度曾达到每年7厘米。
篇6:青藏高原夏季臭氧低谷形成的机理-臭氧输送和化学过程
青藏高原夏季臭氧低谷形成的机理-臭氧输送和化学过程
利用三维化学输送模式(OSLO CTM2)模拟青藏高原夏季臭氧低谷.结果表明:在青藏高原夏季臭氧低谷的形成和变化过程中,动力输送过程起着最主要作用,化学过程部分补偿了输送过程引起的'臭氧减少.在动力输送过程中,水平输送在5月份是造成臭氧减少的主要原因,可在6月和7月却变为使臭氧增加;垂直平流的作用不断增强,在6月和7月成为臭氧减少的主要因素;对流输送的作用在7月份大幅增加,其引起的臭氧减少可以与净的变化相比,其作用也不可忽视.气相的化学过程引起的臭氧增加的量值有时超过了臭氧的净变化的大小,因此它也起着重要作用.
作 者:刘煜 李维亮 周秀骥 何金海 作者单位:刘煜(Nanjing Institute of Meteorology, Nanjing 210044;Chinese Academy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81)李维亮,周秀骥(Chinese Academy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s,Beijing,100081)
何金海(Nanjing Institute of Meteorology,Nanjing,210044)
刊 名:大气科学进展(英文版) ISTIC SCI英文刊名: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年,卷(期): 20(1) 分类号:P4 关键词:青藏高原 臭氧低谷 动力输送过程 化学过程 Tibetan Plateau ozone valley dynamic transport process chemical process篇7:过冷雨水低含量条件下冰雹形成和增长机制及其催化效果的数值模拟
过冷雨水低含量条件下冰雹形成和增长机制及其催化效果的数值模拟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开发的三维全弹性冰雹云模式, 对美国对流降水协作试验 (CCOPE) 期间观测的1981年8月1日雹云进行模拟, 讨论在过冷雨水低含量条件下冰雹形成和增长机制及其碘化银催化效果.结果表明: (1) 自然云的模拟与观测事实一致, 如最大上升气流速度、云顶高度、流场结构以及雹胚组成等.(2) 雹胚以霰为主, 霰主要来自冰雪晶与过冷小水滴的碰冻, 其次来自雪的积聚转化; 霰、冻滴和冰雹在形成后主要靠碰并过冷云水增长.(3) 人工催化试验表明, 碘化银主要以凝华核 (包括凝结-冻结) 的`作用产生大量的人工冰晶, 加速了过冷水向冰晶的转化, 过冷云水因而大量减少; 催化后霰和冻滴的数浓度增大, 对过冷云水的竞争增强, 其平均尺度减小导致转化成雹的数量减少; 冰雹碰冻过冷云水的增长在催化后也被削弱, 导致冰雹总质量进一步减少.此外, 催化后降雨量也显著减少.
作 者:陈宝君 肖辉 CHEN Bao-Jun XIAO Hui 作者单位:陈宝君,CHEN Bao-Jun(南京大学中尺度灾害性天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南京,210093)肖辉,XIAO Hui(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云降水物理与强风暴实验室,北京,100029)
刊 名:大气科学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ATMOSPHERIC SCIENCES 年,卷(期): 31(2) 分类号:P426.6 关键词:冰雹云 雹胚 过冷水 碘化银 CCOPE篇8:岩溶洼地形成演化过程的FLAC数值模拟初探
岩溶洼地形成演化过程的FLAC数值模拟初探
以典型喀斯特洼地贵州省平塘县高务洼地为地质原型,在查清其发育特征的基础上,用FLAC3D数值模拟方法,对其发展演化过程进行了三维动态仿真,从而从地质力学的`角度得出岩溶洼地形成的动力演化机制.
作 者:左双英 刘宏 宋建波 ZUO Shuang-ying LIU Hong SONG Jian-bo 作者单位:左双英,ZUO Shuang-ying(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贵州,贵阳,550003)刘宏,宋建波,LIU Hong,SONG Jian-bo(贵州大学,喀斯特环境与地质灾害防治省级重点实验室,贵州,贵阳,550003)
刊 名:矿物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ACTA MINERALOGICA SINICA 年,卷(期):2007 27(3) 分类号:P931.5 关键词:岩溶洼地 FLAC 数值模拟 形成和演化 动力学机制篇9:冰雹是怎样形成的
冰雹是怎样形成的
1、冰雹成因
下冰雹的主要原因是地表的水汽化上升到了空中,与许多的水蒸气在一起,凝聚成云,遇到冷空气而没有凝结核,水蒸气就凝结成冰或雪。如果温度急剧下降,就会结成较大的冰团,也就是冰雹。
1.大气中必须有相当厚的不稳定层存在。
2.积雨云必须发展到能使个别大水滴冻结的高度(一般认为温度达-12~-16℃)。
3.要有强的风切变。
4.云的垂直厚度不能小于6~8千米。
5.积雨云内含水量丰富。一般为3~8克每立方米,在最大上升速度的上方有一个液态过冷却水的累积带。
6.云内应有倾斜的、强烈而不均匀的上升气流,一般在10~20米/秒以上。
2、冰雹是凝华还是凝固
冰雹的形成既有凝华也有凝固过程。大量的'热水蒸汽升到高空遇冷,可直接凝华成固态的小冰晶,也有的先液化后凝固而形成。大量的小冰晶聚结在一起,达到一定程度后落下就形成了冰雹。
冰雹是一种天气现象,夏季或春夏交替最为常见。它是一些小如绿豆、黄豆,大似栗子、鸡蛋的冰粒。它具有局地性强,历时短,年际变化大,发生区域广的特点。
篇10:冰雹是怎样形成的
冰雹是怎样形成的?
冰雹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一般冰雹降落的同时,往往还有 “雷暴”天气与之相伴。冰雹是从发展强盛的积雨云中降落的直径达5毫米以上的固态降水物,有球状、锥状、和不规则形状等。冰雹云个体高大,很像耸立的高山。冰雹云是雷雨云进一步发展而成的。它的云层一般很厚,云中对流很强,云顶高度可达10000米以上的高空,温度一般低至零下30—40℃。云体的下部是暖云,距地面1000米左右,温度较高,多为水滴;云体的中、上部是冷云,主要由冰晶、小雪花和过冷水滴混合组成。冰雹云中上升气流很强,它将云下部不断增长的水滴送到云的中部成为过冷水滴。云中的下沉气流可将上部的冰晶、雪花带到中部,过冷水滴与冰晶或与雪花碰撞在一起,逐渐增长而形成霰或自然冻结成冻滴。冻滴和霰就是冰雹的核心。由于云中含水量较为丰富,上升和下沉气流在云中不断地起伏运动,大量的过冷水在冻滴上或霰上冻结或凝华,冰雹核就形成了。冰雹核在云中0℃层随上升和下沉气流不断升降、运动和增大,就像“滚雪球”越来越大,当上升气流再也托不住不断增大的冰雹时,便降落到地面,成为我们所看到的冰雹了。冰雹形成的时间很短,一般仅有5—10分钟左右。其直径一般为5—50毫米,大的可达30厘米以上。
冰雹的危害
冰雹对农业的影响是巨大的。每年的4到6月是我国雹灾发生次数最多的时段,为降雹盛期。这一阶段恰好就是每年农业春耕的季节。冰雹的危害最主要表现在冰雹从高空急速落下,发展和移动速度较快,冲击力大,再加上猛烈的暴风雨,使其摧毁力得到加强,经常让农民猝不及防,直接威胁人畜生命安全,有的还导致地面的人员伤亡。直径较大的冰雹会给正在开花结果的果树、玉米、蔬菜等农作物造成毁灭性的破坏,造成粮田的颗粒无收,直接影响到对城市的季节供应,常年使丰收在望的农作物在顷刻之间化为乌有同时还可毁坏居民房屋。
冰雹多发季节
春夏秋三季会下冰雹,4~7月占总量的70%,冰雹属于一种强对流天气,而“强对流天气”的最主要特点就是地面水蒸发得很快。强对流天气一般发生在气温较高的夏季,我国夏天会有夏季风从太平洋上吹来,和西伯利亚来的低气压形成强对流天气,从太平洋来的暖湿空气中的水蒸汽因为温度急剧下降就会形成冰雹。
★ 青藏高原作文
★ 冰雹_小学记叙文
青藏高原东部冰雹形成机理的数值模拟(精选10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