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米”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语法 导学案(人教版英语七年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语法 导学案(人教版英语七年级),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目录
篇1:语法 导学案(人教版英语七年级)
1. 名词
名词可以分为专有名词(Proper Nouns)和普通名词 (Common Nouns),专有名词是某个(些)人,地方,机构等专有的名称,如Beijing,China等。普通名词是一类人或东西或是一个抽象概念的名词,如:book,sadness等。普通名词又可分为下面四类: 1)个体名词(Individual Nouns):表示某类人或东西中的个体,如:gun。 2)集体名词(Collective Nouns):表示若干个个体组成的集合体,如:family。 3)物质名词(Material Nouns):表示无法分为个体的实物,如:air。 4)抽象名词(Abstract Nouns):表示动作、状态、品质、感情等抽象概念,如:work。个体名词和集体名词可以用数目来计算,称为可数名词(Countable Nouns),物质名词和抽象名词一般无法用数目计算,称为不可数名词(Uncountable Nouns)。归纳一下,名词的分类可以下图表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有名词 || | 名 | | 个体名词 || | | || 可数名词 | | | | 集体名词 || | |普通名词 ||| | 词 | | 物质名词 || | | || 不可数名词| | | | 抽象名词 ||
篇2:《咏雪》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识记刘义庆及《世说新语》的文学常识,积累文中的文言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顺畅翻译课文、背诵课文。
3、学习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描写事物。
(迅速进入学习状态,静心自学)
【基础部分】
1、给加点字注音:太傅( ) 雪骤( ) 欣然( )
差( )可拟 ( ) 柳絮( ) 无奕( )女
2、参考注释或查阅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内集: 儿女: 俄而:
雪骤: 欣然: 何所似:
差可拟: 未若: 柳絮因风起:
3、熟读全文,注意朗读节奏(用斜线在课文中划出)。结合注释试着翻译课文。
4、试写一两句描写白雪的喻体和咏雪的诗句。
【要点部分】
(相信自己,我能行!)
1、《咏雪》中“欣然”“大笑乐”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么样的家庭氛围?
2、作者认为哪一个比得更好,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3、“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个更好?为什么?
4、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有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翻译下面句子并判断其句式。
白雪纷纷何所似?
撒盐空中差可拟。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拓展部分】
(挑战自己,我最棒!)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解释加点字:
尝( ) 走 ( ) 信然( )
2、你认为王戎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他的什么品质值得你学习?
政哥
[《咏雪》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篇3:《春》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积累字词、优美语句、修辞方法并了解作者,感受文章思路。
2、理清课文写景的组织与安排,欣赏优美精彩语言。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从各角度切入的写作方法。
(迅速进入学习状态,静心自学)
【基础部分】
1、给加点字注音:
酝酿( ) 宛转( ) 黄晕( ) 应和( )
蓑笠( ) 抖擞( ) 笼罩( ) 朗润( )
落地( ) 烘托( ) 嘹亮( ) 涨起来( )
鸟巢( ) 抚摸( ) 发酵( ) 喉咙( )
2、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
(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
(2)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
(3)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
(4)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
(5)“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
【要点部分】
(相信自己,我能行!)
1、小组合作,完成下列表格。
名称 特征 角度(顺序) 写法 修辞
春草图 嫩、绿、多、软
春花图 由高到低
春风图
多感官描写
春雨图
排比、比喻
2、赏析优美语句。(小组分派任务逐段分析)。
例子:(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2)鸟儿将巢安在繁华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
【拓展部分】
(挑战自己,我最棒!)
1、“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写了什么内容?并说明这样写的好处。
2、“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一句中的“闹”字换成“叫”字好不好?为什么?
【课堂小结】
第 一 课 《 春 》导学案
班级 组名 姓名
我的课堂我做主,我的学习我做主,我的人生我努力
学习目标(一步一步,乘着叶片往前飞!)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2、品味文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语言。
3、领悟文章的诗画意境,感悟作者对春天的热爱、歌颂与赞美之情,陶冶个性。
(迅速进入学习状态,静心自学)
【基础部分】
听写课文词语。
【要点部分】
(相信自己,我能行!)
1、作者围绕一个“春”字,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其中哪一个内容写得最详细?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2、文章最后一部分,作者用了三个比喻句分别抓住了春天的什么特点?这三个
比喻句能不能颠倒,为什么?
3、最后一句“领着我们上前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文章是如何做到情景交融的?
【拓展部分】
(挑战自己,我最棒!)
春 纪伯伦
来呀,亲爱的!让我们到荒野去!冰雪已经消融,生命从梦乡苏醒,春在河谷、山坡蹒跚,搖曳。走呀!让我们去追寻春天在辽阔的田野上留下的足迹;上呀!让我们登上高山,放眼眺望四周那如海似涛的翠微。
啊!冬之夜叠好、收起的衣裳,如今春之晨又将它铺展开来。于是桃树,苹果树打扮得如同“盖得尔夜”的新娘;葡萄树醒来了,枝藤扭结好似情人紧紧拥抱在一起;溪流在岩石间边跳着舞,边哼着欢乐的歌,潺潺流去;百花从大自然的心中绽开,如同从大海中涌出浪花朵朵。
来!让我们从水仙花的酒杯中喝干残存的雨的泪水;让我们倾听小鸟的欢歌,心旷神怡;让我们呼吸那春风的芳菲,如醉如痴。
1、散文诗开头,用“来呀”、“走呀”、“上呀”三个呼唤,有何作用?
2、第二段中作者选取了哪三种景物进行描写?
3、第三段三个“让我们……”的句式表达的一个中心意思是:
【课堂小结】
政哥
篇4:短文两篇 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导学目标】
1.识记重点文言词语,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背诵、默写这两篇短文。
2.理解文章主旨,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3.体悟两位作者高洁的人生志趣,做品德高尚的人。
【课时计划】
2课时
教法指导: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学法指导一:
概括文段内容法
1.语言要凝炼。
2.扣住文段核心。
3.要点要全面。
4.字数要符合要求。第一课时 学习《陋室铭》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中国有句古话“玉碎不改其白,竹焚不毁其节”,说的是古代的仁人志士很注重个人的修养与气节,不因外物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标准和道德底线。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陋室铭》讲的正是这样一种精神。
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字音字形
德馨(xīn) 苔痕(hén) 鸿儒(rú)
案牍(dú) 西蜀(shǔ)
2.一词多义
之无丝竹之乱耳(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何陋之有(倒装标志)
往来往来无白丁(表示交往的人)
其中往来种作(表示来来往往的人)
3.词类活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词活用为动词,闻名,著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名词活用为动词,显出灵异。)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名词活用为动词,此指居室主人道德美好高尚。)
无丝竹之乱耳(动词用作使动词,使……受到扰乱。)
无案牍之劳形(动词用作使动词,使……感到劳累。)
4.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洛阳(现在属河南省)人,著名诗人。唐顺宗时,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不久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刺史。晚年回长安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作品有《刘宾客集》《刘梦得文集》。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被白居易推崇备至,誉为“诗豪”。
5.背景介绍
刘禹锡被贬期间,只有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刘禹锡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在石碑上,立在门前。
6.文体知识
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诫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内容上有颂扬或鉴戒之意。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听教师范读,划出朗读的停顿。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2.大声读课文,划出押韵韵脚。
【交流点拨】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3.根据注释,疏通文义。学生质疑,师生互答。
4.在这篇文章里作者主要写的是什么?
【交流点拨】陋室。
5.什么是陋室呢?
【交流点拨】室名,意思是简陋的房子。
6.古代文人总喜欢给自己的房子起一些优雅的名字,如“潇湘阁”等,那作者为什么要给他自己的房子起名叫“陋室”呢?难道他的房子真的很简陋吗?请大家阅读课文,然后将与陋室有关的内容用括号括起来。
【交流点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学生朗读描写陋室的句子)
7.刚才我们朗读了刘禹锡描写他的陋室的语句,我想,每个同学的头脑里都浮现出了不同的画面,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给大家描绘一下你想象的陋室呢?
【交流点拨】描绘时可用上这样的句式:“陋室的……很……你看……”
步骤三 精读课文 赏读语句
1.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景色美不美?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括。
【交流点拨】绿色、青色。景色别致幽雅。特点:幽。
2.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
【交流点拨】鸿儒,无白丁。(雅)
3.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怎样的?有何特点?
【交流点拨】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乱耳,无案牍劳形。(安)
4.本文题目为“陋室铭”,又说“何陋之有”?这样写矛盾吗?
【交流点拨】不矛盾。题目中的“陋”为房屋的形陋,尾句中的“陋”为“鄙俗”之义,指屋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
步骤四 品读课文 学习写法
1.《陋室铭》是运用什么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情趣的?
【交流点拨】《陋室铭》运用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甘居陋室、安贫乐道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作者不慕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2.探讨分析反向立意的写法。
【交流点拨】只字不提陋室之“陋”,只写陋室“不陋”的一面,而“不陋”是因为“德馨”,从而自然地达到了抒怀的目的。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富贵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以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感。
【小结】作者是从三方面表现陋室不陋的: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看来,陋室其实不陋。而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室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托物言志。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陋室铭》开门见山,运用两个比喻起兴,点明全文主旨。然后写居室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最后收束全文,说明“陋室”不陋。
2.拓展延伸
试仿写《陋室铭》。
【交流点拨】示例一:写作“铭”
写不在多,有字则灵。词不在好,能用则行。斯是作文,惟吾真心。段落巧安排,构思有创新,叙写中外事,感慨古今情。可以用记叙,抒真情。无文体之规范,无语法之束缚。议论说明文,叙事抒情篇,学子云:好文妙文。
示例二:交友“铭”
友不在多,知心就行。貌不在美,心仁则灵。斯是好友,唯吾真情。遭难舍身救,遇福共分享。彼此存信任,处事有默契。可以同生死,共患难。无争吵之乱耳,无猜嫉之劳形。战国廉蔺交,盛唐李孟情。好友云:君交如水。
板书设计
陋室
铭设喻引题山水喻陋室
仙龙喻德馨
陋室不陋环境清幽(景)
交往高雅(友)
生活安适(趣)
古先贤自喻诸葛庐
子云亭反问点题安贫乐道
高洁傲岸
交流展示 生成能力
步骤一 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步骤二 整体感知,走进文体。
步骤三 精读课文,赏读语句。
步骤四 品读课文,学习写法。
步骤五 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谭义专
[短文两篇 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篇5:台阶 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导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2.理解父亲形象的特点,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
【课时计划】
1课时
教法指导: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有这样一位父亲,他的一生可能是清贫的,清贫得让人不愿意在别人面前提起;他也可能是平凡的,平凡得以至于我们无法将他从人群中分辨出来;他也可能是卑微的,他一生的追求在我们看来是那么不值得一提。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父亲,带给我们很多深沉的感动与思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李森祥的小说《台阶》,走近这位父亲。
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生难字词。
(1)字音
凹凼(āo dàng) 涎水(xián) 搁(gē) 唿嗒(hū dɑ)
揩(kāi) 烟瘾(yǐn) 筹划(chóu) 黏性(nián)
蹿(cuān) 尴尬(gān gà) 撬(qiào) 庄稼茬(chá)
(2)词义
言外之意:话里暗含着的没有直接说出的意思。
低眉顺眼:驯良顺从。在文中指忠厚老实,安守本分。
揩:擦,抹。
尴尬:神色、态度不自然。
大庭广众:人很多的公开场合。
若有所失:感觉好像丢掉了什么,形容心情怅惘。
2.作者简介
李森祥,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代表作有小说《小学老师》《抒情年代》《传世之鼓》等。作品充满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速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故事的叙事线索是什么?“文眼”是什么?
【交流点拨】叙事线索是台阶。“文眼”是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
2.你能简要讲述故事情节吗?(要点提示:①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②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③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
【交流点拨】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体壮如牛,吃苦耐劳,他相信自己的力量,他下定决心,开始漫长的准备。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积铢累寸,终于建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心头的喜悦真是无法形容。父亲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学法指导一:
寻找线索七法
①以标题为线索;
②以人物为线索;
③以事件为线索;
④以物品为线索;
⑤以地点为线索;
⑥以时间为线索;
⑦以感情为线索。学法指导二:
评价人物四法
①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进行分析。
②通过人物所做的事件来分析人物品质。
③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或评价。
④结合文章的社会历史背景来分析。 3.每个人的家乡都有些独特的风俗,那么,本文中一个独特的风俗讲究是什么?
【交流点拨】台阶高,就意味着屋主人的地位高。
4.为造新屋父亲做了哪些事情?
【交流点拨】捡砖、捡瓦、捡石头、存角票、种田、砍柴、编草鞋、踏黄泥。
步骤三 课文精读 把握情感
学生速读全文,就课文内容提出疑难问题,分析评价,说说心得体会。
1.为什么“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交流点拨】因为台阶是地位的标志。别人家的台阶高的有十几级,自家的只有三级,被人小看,“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所以总觉得自家的台阶低。
2.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青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的笔墨?
【交流点拨】这篇小说题为“台阶”,先在老屋的台阶上做文章有多方面作用。
第一,写三块青石板的来历,可以写出当年父亲的力气是多么大,后面写造新屋的时候被那青石板闪了腰,前后就形成对比。
第二,写石板粗糙,可以暗示当年经济条件更差。
第三,写“我”在台阶上跳上跳下,表明那时年幼,而新屋造好,“我已经长大成人了”。说明准备盖房前后用了一二十年。写小孩子能连跳三级,可见台阶之低。写父亲在台阶上的坐姿,又是写台阶之低。
第四,写父亲的脚板,写出了父亲终年辛苦的形象,也说明家庭的穷困。
3.“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这一处描写表现了父亲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不作心理描写?
【交流点拨】这篇小说是以第一人称写的,不允许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只能以形写神。父亲抽烟时专注地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他向往,他在谋划加快准备,争取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别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羡慕。
4.为什么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写得详细?父亲放鞭炮时的神情有什么特色?
【交流点拨】(1)详写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也可以略写,造台阶要详写。(2)父亲的神情写得很有特色。他奋斗了大半辈子,高高的台阶就要砌起来,新屋就要完工,他心里的高兴是无法形容的,他一辈子老实厚道低眉顺眼,高兴起来也自有他高兴的样子。作者微妙地写他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异乎平日而又与众不同的样子,他手足无措,想挺胸挺不直,笑也是尴尬的笑。这副喜悦的样子是非常个性化的。
5.“新台阶砌好了”,为什么父亲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了?
【交流点拨】台阶低,意味着经济地位低下,父亲由此形成了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长期存在,难以一下子消除,所以台阶高了,反而处处感到不习惯、不对劲。
6.为什么父亲“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
【交流点拨】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里,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了这一切,所以感觉若有所失。
步骤四 评价人物 把握主旨
1.组织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文章,并且把能表现父亲性格与品质的句段圈点评注,以“我从________看出父亲是一个________的农民”为话题仿例填空。
【交流点拨】示例一:“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但他日夜盼着,准备着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
示例二:“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因而,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从这一段中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谦卑的农民,当新台阶造好后,他却不好意思坐上去。
2.作者对父亲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交流点拨】作者对父亲的优秀品质表示敬仰和赞叹;对父亲身上的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表示同情;对改变农村的面貌寄予希望。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从凄楚、辛酸中走来的父辈,可能他们的愿望、追求,在儿子的眼里,不是耀眼、精彩的,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他们血管中流淌着的那份坚韧不拔、拼命硬干的生命因子,恰是撑托事业辉煌的砥柱。让我们从心底祈愿,造好磐惺乱祷曰偷捻浦。让我们从心底祈愿,造好了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的劳苦的父辈们能尽享这份收获和喜悦,感谢父亲?br>
2.拓展延伸
当时的社会,千千万万的农民都像文中的父亲一样,在艰难困苦的生存状态下,通过不懈的努力来试图改变现状,这让我们感到伤感、心酸的同时,也不禁引起我们的思考。谈谈你对文中这位父亲行为的看法。
【交流点拨】他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有志气,不甘人后,希望受到别人尊重。
他是一个有着长远生活目标的人,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他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
他是一个谦卑的人,有着中国农民所共有的谦卑,当九级台阶造好后,他却不好意思坐上去。板书设计
交流展示 生成能力
步骤一 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步骤二 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步骤三 课文精读,把握情感。
步骤四 评价人物,把握主旨。
步骤五 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谭义专
篇6:黄河颂 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导学目标】
1.词语积累与运用。
2.了解诗人光未然及组诗《黄河大合唱》。
3.了解黄河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
【学习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理解诗歌颂扬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课时计划】
2课时
学法指导:
针对步骤三中的赏析语言
语言赏析技巧
1.描写句的赏析:这个句子运用了……描写,生动地写出了……,或从……角度进行描写,生动地写出了……。
2.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所在句子的赏析:联系句子所要表达的情感或思想,从字词的感情色彩方面进行赏析。
3.修辞句的赏析:
(1)比喻、拟人: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比作……,具体形象地表现了……。
(2)夸张:这个句子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事物……的特征。
(3)对比:这个句子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把……与……进行对比,突出了……。
(4)反语:这个句子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显得幽默风趣,讽刺了……。
(5)排比:这个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层层深入,显得气势磅礴,抒发……强烈感情(或使……观点更鲜明)。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黄河,我们的母亲河,孕育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哺育了一代代的炎黄子孙。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滚滚东去的黄河浪涛见证了古老中国的兴衰荣辱,黄河澎湃的惊涛,恢宏的气势和那奔腾不息的精神,也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华儿女为之拼搏奋斗。在抗日战争那段血雨腥风、民族危亡的日子里,一首深沉豪迈的黄河赞歌传遍了大江南北,激发了众多爱国志士保家卫国的万丈豪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豪迈的黄河赞歌--《黄河颂》。
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生难字词
(1)字音
山巅(diān) 澎湃(pénɡ) 狂澜(lán) 浊流(zhuó) 宛转(wǎn)
筑(zhù) 屏障(pínɡ) 哺育(bǔ) 滋长(zī)
障(zhànɡ)屏障
嶂(zhànɡ)重峦叠嶂 澜(lán)狂澜
斓(lán)斑斓
(2)词义
气魄:气势,魄力。
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
狂澜:巨大的波浪。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
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多指山岭、岛屿等)。
哺育:喂养,比喻培养。
一泻万丈:形容江河水流迅速;也形容文笔奔放、流畅。文中指前者。
浩浩荡荡:水势大。形容气势雄壮,规模宏大。
2.作者名片
光未然(1913-),原名张光年。湖北光化(今属襄阳)人。现代作家、评论家。1935年创作了歌颂抗日志士、反对卖国投降的歌词《五月的鲜花》;1939年3月,创作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著有长诗《屈原》,诗集《江汉行》,论文集《风雨交谈》等。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一)指导朗读
自由诵读,初步品味歌词中的语言。
(1)自由诵读《黄河颂》,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要求:读出感情,语音清晰、准确。
(2)酝酿感情,自由节选文中几句或一节诵读。
(3)自我评价,品味课文中的语言。
(4)全班齐读,朗读交流。
【交流点拨】教师要时时提醒学生,读出感情才能读好诗歌。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来体会。
(二)整体感知
1.这首诗歌的主要内容是歌颂黄河,在歌颂前对黄河进行了一番描绘。你觉得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
【交流点拨】一往无前、无坚不摧。
2.作者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望”字统领哪些内容?说说作者笔下的黄河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交流点拨】“黄河滚滚……南北两面。”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波涛滚滚、气势恢宏的黄河奔流图。
3.歌颂黄河的部分能分为几个层次?分别是从哪些方面进行赞颂的?
【交流点拨】以“啊!黄河!”为标志分为三层,分别从黄河的历史贡献、地理特征、自然特点这三方面赞颂了黄河。
4.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作者描绘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歌颂它伟大坚强的精神,是要表达什么情感?
【交流点拨】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5.这首诗歌是从什么角度表达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的?有什么历史和现实意义?
【交流点拨】诗是从歌颂黄河、赞美中华儿女的角度来表达爱国之情的。这首诗歌曾激发着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在今天它仍能激起中华儿女建设强盛祖国的豪情。
步骤三 精读课文 赏析语言
1.体会诗歌用词精妙的地方。请你说说下面加点词好在哪里。
(1)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
【交流点拨】“望”能显现出整首诗的阔大意境。
(2)(黄河)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交流点拨】用“劈成”能够渲染出黄河贯穿于中原大地的宏大气势。
(3)啊!黄河!你一泻万丈……
【交流点拨】用“泻”字可以形象地表现黄河水滚滚奔腾、不可阻挡的气势。
2.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交流点拨】“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3.“啊,朋友!”一句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呼告。直称读者为“朋友”,开宗明义地说出了要“歌颂黄河”的主题。
4.作者把黄河比作是“摇篮”“屏障”,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这些比喻有何表达效果?
【交流点拨】把黄河比作“摇篮”,形象生动地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指出了黄河的历史贡献;把黄河比作“屏障”,指出了黄河的地理优势,歌颂黄河保卫着中华民族;把黄河比作“臂膀”,是承接巨人的比喻,主流是巨人的躯干,支流是“铁的臂膀”。如此的巨人,“一泻万丈,浩浩荡荡”体现了黄河气势磅礴、勇不可当的气度和力量,足以激发民族的精神和信念。
步骤四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一)课堂小结
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了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祖国。
(二)拓展延伸
1.听音乐《黄河大合唱》,学唱《黄河颂》部分,并进行表演。
2.以“这首诗歌让我明白了……”为开头,结合诗句写一段话。
【交流点拨】示例:这首诗歌让我明白了“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写出了黄河在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背景,“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显示了黄河永远激励着中华儿女前进发展。板书设计
黄河颂序曲-黄河伟大坚强
主体望黄河←近望
俯瞰
纵观
横看
颂黄河←养育中华民族
保卫中华民族
激励中华民族
尾声-学习黄河精神民族精神
交流展示 生成能力
步骤一 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步骤二 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步骤三 精读文本,赏析语言。
步骤四 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谭义专
[黄河颂 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篇7:Unit2 Is this your pencil? 导学案(人教版英语七年级)
Unit 2 Is this your pencil ?
The First Period(1a-1c)
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会听、说、读、写下列词汇:this, pencil, pen, book, eraser,ruler, case, pencilcase, pencil sharpener, dictionary, backpack,
2. 指导学生会用下列句型进行简单的对话。
A:Is this your ... ? Is that your... ?
B:Yes , it is . / No , it isn't .
教学重点
1. 会用上述句型确认简单的物主关系。
2. 会用句型的肯定、否定回答。
教学难点
在对话中熟练运用物主代词(你的、我的)。
教学过程
Step1.Prevision
1.轻松突破词汇
1.这个______ 2.那个______ 3.铅笔_______ 4.钢笔_______
5.书________ 6.橡皮________ 7.文具盒_________ 8.是_________ 9.词典___________ 10.尺子________
2. 重点句子提前学(汉译英)
---这是你的铅笔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它不是。这是他的铅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tep2.Lead-in: --- What’s this? ---It’s a /an __________.
---Is this your book?--- Yes, it is./No,it isn’t.
Step3.Practice in pairs.
Step4. Listening(1b)
Step5. Read the conversation on page 7
Step6.用你自己的物品进行新的对话练习
Step6.比一比:将自己小组的对话写下来。
__
达标检测
Ⅰ.英汉互译
1. 一支钢笔_________2.一块橡皮_________3.一本词典_________
4. 一本英语书_________5.她的铅笔_________
6.. my pencil sharpener_________ 7. his pencil case _________
8.. in English _________9.my book_________10.your ruler_________
Ⅱ.句型转换
1. This is a pencil case .(一般疑问句)
______ ______ a pencil case ?
2. That is a new watch .
______ ______ a new watch ? (一般疑问句)
Yes , _____ _____ .No ,_____ _____.(肯定否定回答)
3. This is a pen .(否定句) This _____a pen .
4. That is a dictionary .(否定句) That _____ _____ a dictionary .
Ⅲ.改错(用横线划出错误处,并在后面空格上改正。)
--What 's this in English ? --This is a pen . ____________
2. --Is this your book ?--Yes , it's . 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篇8:七年级Unit 1 Section A 导学案(人教版英语七年级)
1.知识目标:A. 学会如何做“自我介绍”“问候他人”等;
B. 学会向他人简单介绍自己的名字;
C. 如何在真实环境中运用所学语言同别人进行交流来获取信息。
2.能力目标:A. 能从对话中获取对方的相关信息;
B. 能向他人简单地介绍自己名字的含义;
C. 能翻译、朗读并背诵 1b (p.1);
3. 情感目标:A. 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如何礼貌地与他人交往;
B. 通过对中西方“姓名”文化的了解,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重点难点】
1. 单词:my, his, her, name, I, you, nice, look, first, last等。
2. 短语:first name, last name等。
3. 句型:-What’s your name? - My name is ….
-I am ….
-Nice to meet you! -Nice to meet you, too!
4. 如何准确把握中英文“姓名”间的异同。
5. 语法:A. what引导的特殊疑问句。
B. be动词的一般现在时am, is, are的用法。
C. 部分人称代词(I, you, it 等)和形容词性物主代词(my, your, his, her等)的使用。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 课前利用课本、录音机、磁带等学习工具,结合导学案,完成自学部分,并用红笔圈出课本和导学案中有疑问的地方。
2. 通过学习小组合作探究+教师指导,进一步学习新知识,共同探讨,解决自学过程中的疑问,发散思维。
【学习导航或自学指导】
一、自学
1. 预习单词表中的单词及字母,从my到girl; 从Jenny 到Kim (p.100)并填空:
名词 ( n.) : 名字___________ 时钟___________
问题;难题;询问;疑问_________ 回答;答复;答案_________
形容词(adj.):好的;令人愉快的_________ 第一的__________
最后的;上一个的_______ 男孩________ 女孩________
代词(pron.): 我的_____ 我 ___ 你;你们______ 你的;你们的_______
什么______ 他的_______ 她的 ________
动词 (v.): 是______ ______ 遇见______ 看;望;看起来________
感叹词(interj.):(表示问候)喂_________ (表示问候)嗨________
连词 (conj.): 和;又;而且________
2. 在课本上完成1a (p.1); 3a、3b( p.3)。
3. 汉译英。
结合1b(p.1)的内容,将正确的英文句子写在横线上 。注意每句句首字母的形式及标点符号!
①见到你很高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你叫什么名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我叫珍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我是吉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合Grammar Focus语法聚焦(p.2)和3b(p.3)的内容,将正确的英文短语写在横线上 。
⑤你的名字___________ ⑥他的名字___________ ⑦她的名字____________
⑧前名;名字_____________ ⑨后名;姓氏_______________
二、合作探究
1. 按要求写出单词
① I (形容词性物主代词)______② you(形容词性物主代词)______
③ answer (反义词)________ ④ first(反义词)_________
⑤ I am (缩写形式) _______ ⑥ you are (缩写形式) _______
⑦ it is (缩写形式) ______ ⑧ what is(缩写形式) ________
⑨ name is (缩写形式) ________
和谐课堂导学案/训练学案
知识点拨:(填空)
像my(我的);his(他的)这种表示“某人的”,用以表示所属关系的代词就是物主代词。物主代词又分为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和名词性物主代词两大类。其中形容词性物主代词有①______(我的);②_______(你的);③______(他的);④______(她的);its (它的);our (我们的); ⑤_______(你们的);their (他们/她们/它们的)。形容词性物主代词不能单独使用,后一般要跟有名词。形容词性物主代词主要用以修饰名词,表示所属关系。
练一练:用所给词的适当形式填空
⑥_______(I) first name is Tony. ⑦What’s __________(he他) name?
⑧How are _________(your)? ⑨_____ (she她) last name is Green.
3. 知识点拨:(填空)
be动词的一般现在时有①____, ②_____, ③____三种形式。其用法口诀是: I 后am, you后are,is连着他、她、它;单数后面用is,复数后面全用are。
练一练:
选择be动词的正确形式完成下列各句。
④ The quilt______(be) black and white.
⑤ You and Grace _____(be) good friends(朋友).
⑥ _______(be) you a good student(学生)?
⑦ This ______(be) a blue pen.
⑧ In England, the last name ______(be) the family name.
4. 知识点拨:(填空)
细心观察下面的这个句子,看看有三个以上的主语时,排列顺序应该是
①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__。
You, Kim and I are girls.
5. 细心观察下面的中英文名字,总结规律,在括号里圈出正确答案。
English name : Jack Smith ①英美国家-( 姓在前名在后 / 名在前姓在后 )
Chinese name: Zhang Mingming ②中国- ( 姓在前名在后 / 名在前姓在后 )
★ 导学案心得体会
语法 导学案(人教版英语七年级)(精选8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