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越王古剑》阅读答案

时间:2022-11-25 02:12:23 作者:不在线上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不在线上”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神秘的越王古剑》阅读答案,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神秘的越王古剑》阅读答案,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篇1:《神秘的越王古剑》阅读答案

①春秋五霸时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一举击败了吴王夫差,演出了历史上春秋争霸的最后一幕。岁月的流逝,使这场惊心动魄的战争静静沉睡在历史的长卷里,忙忙碌碌的后人几乎把它遗忘了。

②然而,1965年,一支考古队在挖掘春秋古墓时,却意外发现了一把沾满泥土的长剑,剑身上一行古篆——“越王勾践自用剑”跃入人们眼帘。拔剑出鞘,寒光耀目,而且毫无锈蚀,刃薄锋利,20余层纸一划而破。这把剑全长为55.6厘米,其中剑身长45.6厘米,剑宽5厘米。剑身满饰黑色菱形几何暗花纹,剑格正面和反面还分别用蓝色琉璃和绿松石镶嵌成美丽的纹饰,剑柄以丝线缠缚,剑首向外翻卷作圆箍,内铸有极其精细的`11道同心圆圈。这一重大的考古发现立即轰动了全国,但是,更加轰动的消息却来自对古剑的科学研究报告。最先引起研究人员注意的是:这柄古剑在地下埋藏了两千多年为什么没有生锈呢?为什么依然寒光四射、锋利无比呢?

③为解开勾践剑千古之谜,1977年12月,上海复旦大学静电加速器实验室的专家们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活化分析组及北京钢铁学院《中国冶金史》编写组的学者们一道,采用质子X荧光非真空分析法对越王勾践剑进行了无损科学检测,得出了剑身青铜合金分配比的准确数据表。越王勾践剑的主要成分是铜、锡,以及少量的铝、铁、镍、硫组成的青铜合金。剑身的黑色菱形花纹是经过硫化处理的,剑刃的精磨技艺水平可同现代在精密磨床上生产出的产品相媲美。因剑的各个部位作用不同,因此铜和锡的比例不一。

④剑脊含铜较多,能使剑韧性好,不易折断;而越王勾践剑青铜合金配比刃部含锡高,硬度大,使剑非常锋利;花纹处含硫高,硫化铜可以防止锈蚀,以保持花纹的艳丽。

⑤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越王勾践剑”千年不锈的原因在于剑身上被镀上了一层含铬的金属。大家知道,铬是一种极耐腐蚀的稀有金属,地球岩石中含铬量很低,提取十分不易。再者,铬还是一种耐高温的金属,它的熔点大约在4000℃。

⑥此外,越王勾践剑出土时紧插于黑漆木制剑鞘内,在剑鞘的保护下,又处于含氧量甚少的中性土层中;并且它所处的环境与外界基本隔绝,这也是它没有生锈的重要原因。

⑦这把越王剑,无论从它的外形研制,还是质料搭配,都无疑是我国青铜短兵器中罕见的珍品。中华文明中曾有过太多的秘密,现代的科学发明,竟会出现在2400多年以前,在我们禁不住赞叹的同时,也不得不敬佩祖先的智慧。

1、这篇文章说明的中心是什么?(4分)

2、科学家们对24后越王古剑仍能保持原状的原因进行了检测,检测的结果主要有哪三个原因?请简要概括。(3分)

3、文章第2段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试举一例分析其作用。(4分)

①说明方法:

②举例分析:

4、文章最后一段,“无论从它的外形研制,还是质料搭配,都无疑是我国青铜短兵器中罕见的珍品”,其中的“罕见”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答案:

1、本文从合金配比、硫化处理、剑身镀铬、黑漆木制剑鞘等方面(2分),说明越王古剑在地下埋藏了两千多年却没有生锈,依然寒光四射、锋利无比之谜。(2分)。

2、①古剑青铜合金配比刃部含锡高,非常锋利;花纹处含硫高,防止锈蚀。(或:古剑主要成分是铜、锡……剑身是过硫化处理的)②剑身被镀上了一层铬,耐腐蚀、耐高温。③古剑紧插于黑漆木制剑鞘,又处于中性土层,与外界基本隔绝。(每项1分,共3分)

3、①列数字(1分)。②如:“拔剑出鞘,寒光耀目,而且毫无锈蚀,刃薄锋利,20余层纸一划而破”一句中“20余层纸一划而破”(1分)形象地说明了“毫无锈蚀,刃薄锋利”的特点(1分),激发了读者探索其中奥秘的欲望(1分)。(②题还可举别的例子,只要分析清楚亦可给分。)

4、不能去掉(1分)。原因略(只要是围绕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来分析即可给2分)。

篇2:神秘的越王古剑说明文阅读原文附答案

春秋五霸时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一举击败了吴王夫差,演出了历史上春秋争霸的最后一幕。岁月的流逝,使这场惊心动魄的战争静静沉睡在历史的长卷里,忙忙碌碌的后人几乎把它遗忘了。

然而,1965年,一支考古队在挖掘春秋古墓时,却意外发现了一把沾满泥土的长剑,剑身上一行古篆———“越王勾践自用剑”跃入人们眼帘。拔剑出鞘,寒光耀目,而且毫无锈蚀,刃薄锋利,20余层纸一划而破。这把剑全长为55.6厘米,其中剑身长45.6厘米,剑宽5厘米。剑身满饰黑色菱形几何暗花纹,剑格正面和反面还分别用蓝色琉璃和绿松石镶嵌成美丽的纹饰,剑柄以丝线缠缚,剑首向外形翻卷作圆箍,内铸有极其精细的11道同心圆圈。这一重大的考古发现立即轰动了全国,但是,更加轰动的消息却来自对古剑的科学研究报告。最先引起研究人员注意的是:这柄古剑在地下埋藏了两千多年为什么没有生锈呢?为什么依然寒光四射、锋利无比呢?

为解开勾践剑千古之谜,1977年12月,上海复旦大学静电加速器实验室的专家们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活化分析组及北京钢铁学院《中国冶金史》编写组的学者们一道,采用质子X荧光非真空分析法对越王勾践剑进行了无损科学检测,得出了剑身青铜合金分配比的准确数据表。越王勾践剑的主要成分是铜、锡、以及少量的铝、铁、镍、硫组成的青铜合金。剑身的黑色菱形花纹是经过硫化处理的,剑刃的精磨技艺水平可同现代在精密磨床上生产出的产品相媲美。因剑的各个部位作用不同,因此铜和锡的比例不一。

剑脊含铜较多,能使剑韧性好,不易折断;而越王勾践剑青铜合金配比刃部含锡高,硬度大,使剑非常锋利;花纹处含硫高,硫化铜可以防止锈蚀,以保持花纹的艳丽。

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越王勾践剑”千年不锈的原因在于剑身上被镀上了一层含铬的金属。大家知道,铬是一种极耐腐蚀的稀有金属,地球岩石中含铬量很低,提取十分不易。再者,铬还是一种耐高温的金属,它的熔点大约在4000℃。

此外,越王勾践剑出土时紧插于黑漆木制剑鞘内,在剑鞘的保护下,又处于含氧量甚少的中性土层中;并且它所处的环境与外界基本隔绝,这也是它没有生锈的重要原因。

这把越王剑,无论从它的外形研制,还是质料搭配,都无疑是我国青铜短兵器中罕见的珍品。中华文明中曾有过太多的秘密,现代的科学发明,竟会出现在2400多年以前,在我们禁不住赞叹的同时,也不得不敬佩祖先的智慧。

篇3:神秘的越王古剑说明文阅读原文附答案

1、这篇文章说明的中心是什么?(4分)

2、科学家们对2420xx年后越王古剑仍能保持原状的原因进行了检测,检测的结果主要有哪三个原因?请简要概括。(3分)

3、文章第2段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试举一例分析其作用。(4分)

①说明方法:

②举例分析:

4、文章最后一段,“无论从它的外形研制,还是质料搭配,都无疑是我国青铜短兵器中罕见的珍品”,其中的“罕见”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篇4:神秘的越王古剑说明文阅读原文附答案

1、本文从合金配比、硫化处理、剑身镀铬、黑漆木制剑鞘等方面(2分),说明越王古剑在地下埋藏了两千多年却没有生锈,依然寒光四射、锋利无比之谜。(2分)。

2、①古剑青铜合金配比刃部含锡高,非常锋利;花纹处含硫高,防止锈蚀。(或:古剑主要成分是铜、锡……剑身是过硫化处理的)②剑身被镀上了一层铬,耐腐蚀、耐高温。③古剑紧插于黑漆木制剑鞘,又处于中性土层,与外界基本隔绝。(每项1分,共3分)

3、①列数字(1分)。②如:“拔剑出鞘,寒光耀目,而且毫无锈蚀,刃薄锋利,20余层纸一划而破”一句中“20余层纸一划而破”(1分)形象地说明了“毫无锈蚀,刃薄锋利”的特点(1分),激发了读者探索其中奥秘的欲望(1分)。(②题还可举别的例子,只要分析清楚亦可给分。)

4、不能去掉(1分)。原因略(只要是围绕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来分析即可给2分)。

篇5:高鹗《古剑》阅读及答案

高鹗《古剑》阅读及答案

古剑

清·高鹗

一条秋水万黄金,千载谁明烈士心。

夜半虚堂雷雨入,壁间惊起老龙吟。

(1)咏古剑,但诗中却并未出现“剑”字,试问作者是怎样咏出古剑的意象的?(4分)

(2)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作者运用比喻修辞格,将古剑比作“秋水”和“老龙”,分别写出了古剑出鞘时如秋水般明净的光芒,有如龙吟般跃跃欲试的剑声。(4分,”秋水”、“老龙”各2分)

(2)诗人以剑自喻,表明心迹,前两句中的“谁明”二字则表明“烈士心”无人理解,古剑不能为世所用(2分);后两句则从被闲置不用的处境展开进一步的描写,以“龙吟”写剑声,写出诗人跃跃欲试、急于建功立业的急迫心情(1分)。(4分)

赏析:

高鹗《古剑》是一首借物咏怀的诗。

咏古剑,诗中却不出“古剑”二字,而是以“秋水”、“老龙”作代称。以秋水喻剑,由来已久。《越绝书》说:“太阿(宝剑名)剑色,视之如秋水。”白居易《李都尉古剑》说:“湛然玉匣中,秋水澄不流。”其中有典故。这里太长,不便多说。

此诗前两句写古剑的价值,后两句说古剑的遭遇。诗人以万两黄金表明古剑的珍贵;但此剑并非徒然供人赏玩的摆设,而是为人建功立业的武器,故诗人又从古剑发挥作用的角度引出次句。“烈士”,有志于建功立业的人。曹操《步出夏门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在古代,文人学士常多失意,因而认为读书帮求仕进,还不如驰骋疆场帮求取功名,刀枪剑戟等就成了不可缺少的武器。故诗中以“烈士心”说建功立业,实际上是在指明古剑的作用。“哪位明”二字则又表明“烈士心”无人理解,透过一层指出了古剑不可以为世所用。从一二句可以看出,诗人既是以剑自喻,表明心迹,同时又是以“烈士”隐然自寓,自述壮怀,古剑、烈士、诗人,三者已融为一体。

后两句即从被闲置不用的处境展开进一步的描写。“虚堂”,空寂的厅堂。“虚堂”的“壁间”是挂剑的地方。当夜半雷鸣闪电、求救风骤雨忽然闯入厅堂时,不甘寂寞的古剑仿佛受到感应,从沉睡中惊醒,发出声声龙吟。以“龙吟”写剑声,是龙与剑的比喻的延伸,与另一个传说故事相关。(用典略去)

此诗的'风格于悲凉中看见沉雄。诗人以力可以找鼎之笔将个人的牢骚不平与千载烈士的苦闷相沟通,作为烈士的心声传出,使作品的思想内容不只关乎一人一事,而具有了广泛社会历史的概括性;迎风雪而龙吟的描写,更进一步将诗情推向一个新的境界,一个不愿受命运摆布的奋发有为的形象呼之欲出。

首句“一条秋水”与“万黄金”自对,以“一”呼出“万”字,次句又接以“千”字,一起笔就以一种夸张的语势先声夺人,动人视听;三四句又以句意相承的散文行文字联翩而下,一气呵成,与抑塞不平、一吐为快的抒情要帮求相适应。古人说:“诗言志。”(《尚书尧典》)高鹗和长期怀才不遇。他熟谙经史,却屡试不中(中举与中进士已是晚年之事),故悲思郁结,但又不失自强自信,便托物言志,于咏剑之际将自己的苦闷与壮心和盘托出。

篇6:古藤 阅读答案

(1)翻下来,腾挪上去,再翻下来,再腾挪上去,就像临产前的巨蟒,痛苦地不知如何摆放自己的身体;又似台风中的巨浪,狂躁不安地叠起万般花样。

(2)这该是多少藤的纠缠啊!洋洋洒洒不知多少轮回。可主人说这只是一棵藤时,我吃惊了。怎么能是一棵藤呢?但它确实是一棵藤,一棵独立的藤,学名叫“白花鱼藤”,属稀有的物种。

(3)好美的名字,有色有形,诗意盎然。这棵藤距离何仙姑家庙不远,说它沾了何仙姑的仙气,或何仙姑沾了它的仙气也未可知。

(4)我敬慕地站立着,品读着这棵意象万千的古藤。它一定受过无尽的苦痛:风雨剥蚀过它,雷电轰击过它,战火遭历过它。它依附的大树,长大,长高,长老,直到一个夜晚轰然倒塌。那伤感的声音,把一棵古藤的后半生弄得不知所措。现在那棵树只剩下一段冒出地表的枯树桩。藤,身子一半已朽,一些枝条乱于风中。花颜月貌,要么死亡,要么活着。

(5)无有依托就不再存有想法,就像失去娘的孩子,自己为自己估桩,自己为自己相绕,直立而起,倒下,再直立。藤留下坚毅、痛苦、挣扎的过程。13风霜雨雪,把它变成根,变成树,变成精。

(6)藤,木热典范、水土的凝铸、生命的阐述,像不羁的狂草,有重笔的轻染,有淋漓的汁点。

(7)因也就想到,一位90高龄书家出席一个领会,有人上前搀扶说,您老气色不错啊。老人说,色没有了,气还有。而看这藤,乃真气色。据悉,藤依然6月开花如瑞雪,而后还结果,花开季节,芬芳遍地,香气袭人。那该是多么迷人的意境啊!

(8)人其实同藤一样,从一点点爬起,活得不知有多艰难。要依靠亲人,依靠师长,依靠领导,依靠社会。要学着做人,学着生活,学着应付,学着面对。

(9)见过一些社会底层的老人,这些人多是农家人,田间里辛劳一生,慢慢地累弯了腰,在墙角路边聊度余生,那腰也就更像一棵藤。我还在医院里看到一个老态女子,弯了的腰使头几乎垂于地面,走路时双手撑在脚上,脚挪手也挪,身子像个甲壳虫。进了产房,你几乎忽略了她是一个女人,可她确确实实地生出了一个孩子,成为一个母亲,那是个大胖小子呢。这个枯藤一般瘦弱的女人,总是弯曲着身子,幸福地搂着她的白胖的儿子,那是她身上滋长出的嫩芽,是她生命的又一次接续。她不需要谁的同情与搀扶,她诠释了一个生命。

(10)我们试图找到白花鱼藤的起点与终点。很多的人绕来绕去,终不得结论。它没有根吗?没有头吗?也许真的就找不到答案了,它不再靠根活着,不再靠头伸展,只要生命在体内一息尚存,就以藤的个性,滋生、蔓延、上升、翻腾。很多人开始同这棵藤照相合影,但总是找不到合适的角度,它真不同于一棵树、一束花。有的干脆坐在了它弯曲的躯干上,于是又有一些人坐着或趴上去,我真担心它那枯老的身子会突然颓毁。但藤承受住了,为了我们的某种满足。

(11)我们热热闹闹地走后,它还将留在那里,守着它的`岁月,守着它的孤独。当然也守着倔强的形象,被人凝注,被人思索,被人景仰。

(作者:王剑冰,选自《时文选粹》第2辑,有改动)

1.通读全文,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古藤的特点。(3分)

2.请品析第(6)段划线的句子。(4分)

藤,木的典范、水土的凝铸、生命的阐述,像不羁的狂草,有重笔的轻染,有淋漓的汁点。

3.“藤,要么死亡,要么活着。”这是一个___________关系的复句。(2分)

4.请你谈谈第(8)段在文中的作用。(3分)

5.作者在第(5)段写“自己为自己做桩,自己为自己相绕”,第(8)段却写“要依靠亲人,依靠师长,依靠领导,依靠社会”,这两种生存方式你更造成哪一种,请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看法。(3分)

篇7:古藤 阅读答案

1.外在特点:外形弯曲、枯老,是一棵独立的藤(1分,答对其中两点给满分)。

内在特点:坚毅,不屈,顽强(答对三点任意一点1分)

倔强,孤独(答对两点任意一点1分)。

2.这里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排比形式工整,感情强烈,层层深入地赞颂了古藤是木的范例,凝聚了天地间水土的精华,阐释了生命的内涵(1分);比喻生动、形象,讴歌了古藤生命的顽强与不屈(1分),表达了作者对古藤的敬仰和赞美之情(1分)。

3.选择关系

4.在结构上承上启下(1分),内容上由藤及人,揭示了古藤的寓意(2分)。

5.(表明观点1分,结合现实、理由充足1分,语句通顺1分)

示例一:对于这两种生活方式,我更赞成第一种,要像古藤那样独立顽强、不屈地生存,并与生活中的各种困难抗争,这才能体现出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生活中,经常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挫折,但我都一一独立地战胜了它,我从中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生活经验,感受到了生命的愉悦。

示例二:对于这两种生产方式,我更赞成第二种,要尽量依靠亲人、依靠师长、依靠领导、依靠社会。我们的年龄还小,生活经验不足,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个又一个不可知的困难和挫折,如果单凭我们个人的能力和经验,我们难免会栽跟头,受到伤害;如果我们能借助父辈、师长的力量,像古藤一样,同样需要攀附和依靠,不仅可以少走弯路,而且可以更加专注地做我们该做的事情,生命也许更加精彩。

篇8:《古离别》阅读答案

晴烟漠漠柳毵毵,不那离情酒半酣。

更把玉鞭云外指,断肠春色在江南。

【注释】(1)漠漠,弥漫,毵毵,柳叶纷披下垂的样子。(2)不那,同“不奈”,即无奈。

3.首句写景,请合理运用想象,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来描绘这一画面。(2分)

4.请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和情感。(2分)

篇9:《古离别》阅读答案

3、淡淡的烟岚弥漫晴空,垂柳柔条迎风轻拂,多么骀荡的春光,多么融和的初日。

4、作者通过描述在春意盎然的景色中设宴置酒与友人分别的情景,表达一种淡淡的惜别之情。

拓展阅读:《古离别》赏析

译文

春光明艳,晴空上飘浮着一层淡淡的烟云,在柳枝披拂的大道口,正举行着一场送别的酒宴。无奈分别在即,愁肠百结,这酒也喝得不畅快。离人举起华贵的马鞭指向他此行将往的远方—江南。想到此去江南,那里草长莺飞,桃红柳绿,春色更美。只是良辰美景难有人与之共享,因此江南春色愈美愈增加人的愁苦,使人痛断肚肠。

注释

毵毵(sān):柳叶枝条下垂貌。

不那:同“不奈”,即无奈。

写文艺作品的.人,大抵都懂得一种环境衬托的手法:同样是一庭花月;在欢乐的时候,它们似乎要为人起舞;而当悲愁之际,它们又好像替人垂泪了。韦庄这首《古离别》,跳出了这种常见的比拟,用优美动人的景色来反衬离愁别绪,却获得和谐统一的效果。

晴烟漠漠,杨柳毵毵,日丽风和,一派美景。作者没有把和挚友离别时的春天故意写成一片黯淡,而是如实地写出它的浓丽,并且着意点染杨柳的风姿,从而暗暗透出了在这个时候分别的难堪之情。第二句转入“不那离情酒半酣”,一下子构成一种强烈的反跌,使满眼春光都好像黯然失色,有春色越浓所牵起的离情别绪就越强烈的感觉。“酒半酣”三字也写得好,不但带出离筵别宴的情景,让人看出在柳荫之下置酒送行的场面,并且巧妙地写出人物此时的内心感情。因为假如酒还没有喝,离别者的理智还可以把感情勉强抑制,如果喝得太多,感情又会完全控制不住;只有酒到半酣的时候,别情的无可奈何才能给人以深切的体味。“酒半酣”之于“不那”,起着深化人物感情的作用。

三、四两句再进一层。此地明媚春光,已使人如此不奈离情,那么此去江南,江南春色更浓,更要使远行人断肠了。所以临别时,送行者用马鞭向南方指点着,饶有深意地说出“断肠春色在江南”的话。

常建《送宇文六》诗说:“花映垂杨汉水清,微风林里一枝轻。即今江北还如此,愁杀江南离别情。”李嘉祐《夜宴南陵留别》诗也说:“雪满庭前月色闲,主人留客未能还。预愁明日相思处,匹马千山与万山。”结尾都是深一层的写法。前代文艺评论家称之为“厚”,也就是有深度。“厚”,就能够更加饱满地完成诗的主题。

这首诗色调鲜明,音节谐美,浅而不露,淡而有韵,予人以一种清新的美感。淡淡的晴烟,青青的杨柳,衬托着道旁的离筵别酒,仿佛一幅诗意盎然的设色山水。诗中人临别时扬鞭指点的动作,又使这幅画图显得栩栩如生。读着它,人们很容易联想起宋元画家所画的小品,风格和情致都相当接近。

神秘的玫瑰阅读答案

一堵古墙阅读及答案

古戍 刘基 阅读答案

沈括《古镜》阅读答案

《神秘的花香》阅读题附答案

古剑奇谭紫胤语录

古剑奇谭杨幂的经典台词

许古《行香子》阅读附答案

白居易《李都尉古剑》全诗赏析

《宋史樊知古传》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

《神秘的越王古剑》阅读答案(整理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神秘的越王古剑》阅读答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