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小荷”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实践研究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实践研究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欢迎阅读!
- 目录
篇1: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实践研究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内容提要]本文对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无效提问的归因分析及其带来的负面影响, 并提出了课堂提问优化设计的原则, 根据上述原则对有效提问进行了为期两个学期的实践学习和研究. 通过在初中英语新教材的课堂教学中因人而宜, 因材而宜, 因时而异, 设计各种不同的问题,努力在课堂上进行有效提问. 结果发现, 有效提问能大大提高初中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能开阔学生的视野, 启发学生的思维, 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活跃课堂气氛, 增进师生感情; 并能较大程度地提高初中生的交际能力和英语学习成绩, 是实现 “轻负担, 高质量” 这一素质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 这与<新课程标准>提出的 “倡导体验, 实践参与, 合作与交流” 的教育目标相吻合.
[关键词] 有效提问 课堂实践 新课程标准
一. 问题的提出
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 卡尔汉认为: “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 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 恰当的教学提问对一堂好课来讲是必不可少的.近年来, 由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提倡启发式教学, 问题教学在整个教学内容呈现方式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被视为 “有效教学的核心”. 一个好的问题的设置, 不仅是联系师生及学生间的思维的纽带, 更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手段. 其作用在于: 首先, 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萌发探索欲, 再通过问题的解决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展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学习性. 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出: “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 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而有效提问的作用正符合大纲的要求. 其次, 由于问题具有目标明确, 任务具体的特点, 会迅速吸引学生的知觉, 因此, 课堂教学中问题的提出可以从外部控制学习者的注意, 并诱发学生采用适当的注意策略, 促进学习与保持, 从而提高效率. 再次, 通过问题的设置, 教师可以检验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学生可以检测自己对所学内容的掌握度, 协调 “教” 与 “学”.
但最近几年来,我从英语的听课实践中发现教师仍采用 “一刀切, 齐步走”, “直接告诉法” . 于是, 优等生吃不饱, 中等生提不高, 后进生吃不了的现象仍屡见不鲜. 尽管部分教师试着改变这种现状, 可吃不准新教材的新思想, 对有效提问的意义以提问的策略又不能把握, 他们设计的问题往往是层次无差异, 形式单一, 内容枯燥, 语言乏味, 多属于 “敛聚性” 的问题. 这样, 课堂上势必出现好学生回答的多, 中等生或偏下生机缘少; 一问一答的多, 独立思考的少; 直接或间接给答案的多, 分析论证的少等现象, 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就显得低质低效了. 同时, 有的教师的提问[片面追求问题的数量和提学生的覆盖面, 这样, 又容易使问题针对性和提问的质量受到限制, 虽然课堂气愤是很活跃, 但是提问往往流于形式. 长此以往, 教师就难以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 严重的制约着学生的可持续性和创造性.
二. 课堂有效提问的设计原则
课堂教学提问是教师作为表达主体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 而课堂教学提问又是中学英语教师的重要手段和英语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贯穿与中学英语课堂的始终. 好的教学提问具有增进师生交流, 集中学生注意, 激发学生兴趣, 启迪学生思维, 锻炼学生表达能力, 提供教学反馈信息等功能. 英语教师精彩迭出的提问可以使课堂教学波澜起伏, 有声有色, 令学生入情入境, 欲罢不能.
有效提问是指教师在对教材深入研究和对学生的智力, 知识发展水平彻底了解的基础上, 提出略高于学生的智力水平, 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使学生自省和实现课堂具体目标的目的. 因此, 在运用提问形式进行表达时, 应注意以下几点.
(1) 设问要精当. 课堂提问应把趣味性, 目的性, 科学性, 启发性, 针对性和顺序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也就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服从教学目标, 按教材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 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由近及远, 由简到繁地设计问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把学生从某种抑制状态中激奋起来, 并使学生通过分析, 对比, 归纳, 综合, 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2) 发问要巧妙. 教师在表述问题时态度要自然, 不能有考问或严肃的表情, 要用简明易懂的语言, 发问后要适当停顿给学生考虑的时间. 教师提问要明确对象, 要求每个学生都动脑筋. 一般情况下, 先叫中等生答个八九不离十, 再请好的学生补充. 上等水平的学生留待 “卡壳” 时 “解除” 危机再用. 偶尔, 也可叫 “差生” 来试试.
(3) 启发诱导学生. <学记>中写道: “君子之教喻也. 道而弗牵, 强而弗抑, 开而弗达.” 这就是强调教学重在启发诱导. 当教师表达问题后, 学生会出现几种情况: 或是疑惑不解, 厌倦困顿; 或是各抒己见, 莫衷一是; 或是受旧知识的影响无法顺利实现知识的迁移. 这时, 作为表达主体的教师应抓住时机进行启发诱导,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增强其回答问题的信心, 提高其参与意识.
(4) 归纳总结学生的回答. 学生回答问题时, 教师应对其发言予以分析评价, 使问题有明确的结论, 强化他们的学习. 必要的归纳和总结, 对知识的系统与组合, 认识的明晰与深化, 问题的解决以及学生良好思维品质与表达习惯的形成起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 有效提问的实施
(一) 因人而异设计问题
1. 对学有困难的同学的课堂提问
这种问题一般以 “敛聚性” 问题为主, 问题的内容明确, 条件充分, 只需要用唯一答案明了准确地回答, 其目的是让学生把已学的知识进行强化记忆, 并为高层次逻辑思维奠定基础. 如在教完JEFC Book 2 Unit 11后, 值日生连续提问:
(1) Who’s on duty today? Who was on duty yesterday?
(2) What day is it today? What day was it yesterday?
(3) Is everyone here today? Who was not at school yesterday?
(4) How often is he ill? How long was he not at school last term?
以上均属于低层次的课堂提问, 因这些问题相对较浅, 适宜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容易使他们获得参与感和成就感. 在设疑形式上, 可采纳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林格伦 (H. c. Lingren) 提出的两种师生交往形式:
A. 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保持单向交往.
B. 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保持双向交往.
2. 对学有余力的同学的课堂提问
发散性的问题, 答案是开放的, 它并不追求唯一的答案, 但它要求学生整理和整合大量已经学得的知识, 并想象和创新. 教师在学生对文章表层理解的基础上, 可深入提问. 以JEFC Book 2 Lesson 38 为例,
(1) How do you like the Swedish Rock Band ?
(2) Why did Max jump up and down in the middle of the concert? How did he feel?
(3) Can you describe Max after he left the concert?
这些富有挑战性的高层次的课堂提问, 因为发散性和概括性较强, 更适合中优生, 能给予他们冲刺的机会, 教师除了在问题难度上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外, 在内容和形式上也应顾及学生的特长发展. 在教 “Yesterday in Concert” 时,我时常把问题倾向与爱好popular music 的同学,鼓舞他们的士气,达到扬长避短的效果.
(二)因材而异设计问题
1.按顺序进行课堂提问
对于时间顺序明显的课文,如人物传记,历史事件等按时间顺序进行提问,对于逻辑性强或说明性的课文可用逻辑顺序法,层层递进,让学生逐步思考. 如讲授 JEFC Book 3 Lesson 26 时,可这样提问:
(1)When he was a child, what did he do?
(2) When he was in school, what did he do?
(3) When he was ten, what did he do?
(4) When he was twelve, what did he do?
(5) When he was sixteen, what did he do?
(6) When he was twenty, what did he do?
讲授JEFC Book 2 Lesson 17 Animals时,可设计如下逻辑性较强的问题:
(1) Which is the biggest animal on land? Why?
(2) Which animal lives only in China? Why?
(3) Which animal lives in water? Why?
(4) Which animal eats just grass? Why?
2. 直观形象的课堂提问
运用简笔画,幻灯片,实物等进行课堂提问,可使形声结合,增加刺激强度,增强接受效果.如教JEFE Book 1 Lesson 55, 我有意收集学生的衣服,文具等实物,并将它们放在一个大书包里进行提问.
T: What’s in the bag?
S1: Is it a sweater?
T: (looking into the bag) Yes, it is. Whose is it?
S2: It’s mine.
T: (asking the class) Whose is this sweater?
Ss: (pointing to S2) It’s her sweater. It’s hers.
学生逐步在游戏中掌握了名词性物主代词和形容词性物主代词的用法.
3. 比较,联想进行课堂提问
为了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感知, 对课文中同时出现或先后出现的两种性质不同或相似的对象, 情节用比较法进行课堂提问更合适. 如JEFC Book 2 Lesson 14, 讲述a Chinese and an American farm的异同之处:
(1) Where does Ji Wei live? What about John?
(2) What do Ji Wei’s parents grow on the farm? What about John’s parents?
(3) Which is more beautiful, John’s farm or Ji Wei’s?
还可以根据题材相近的课文中的人或物的异同进行设计. 如JEFC Book 2 Lesson 44 Different Countries, Different Weather.
(1) 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a and England?
(2) 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a and Australia?
联想性的课堂提问是一种联系实际, 并诱发想象的提问法. 新教材的题材的多样性和现实性较强, 这使我们在授课活动中更贴近现实生活, 令课文内容栩栩如生. 如在教授JEFC book 2 Lesson 10 Mid-Autumn Day 一文时, 可以设计成:
(1) Why do Chinese people eat moon cakes on Mid-Autumn Day?
(2)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if it’s rainy or cloudy that night?
(3) Why are the moon cakes round?
(4) Where does Thanksgiving come from?
(二) 因时而异设计问题
1. 开场预测设疑
俗话说, “ Well begun is half done.” 一场引人入胜的开场白, 总能让学生有所期待, 因此, 为了高效的进行课堂教学, 教师可设置一些导向性的提问. 如 JEFC Book 3 Lesson 30 Christmas Day.
(1) When is Christmas day?
(2) What do the people in the western countries do?
(3) Do you celebrate Christmas Day too? If so, how do you celebrate it?
让学生以pair work, group work 等形式来进行讨论, 并回答一些与主题有关的问题.
2. 课后开放性的提问
学生在理解消化课文内容后, 便进入运用语言知识的阶段, 这样, 可设计一些富有创意的模拟活动性的问题或角色扮演性的问题. 如JEFC Book 2 Lesson 18 Discussing.
Is it good for all the animals to live in the cages? Why or why not? They can make a dialogue in group suppose one of them is a journalists from CCTV. 开放性问题的提出督促学生积极思考, 集思广益, 互相讨论, 自由提问, 自主学习, 更使学生的合作融洽. 师生交往, 生生交往基本上是以林格伦 (H. C. Lindgren) 所提出的多网状形式呈现.
C. 教师和学生保持双向交往, 也允许学生之间的交往.
D. 教师成为相互交往的中心, 并且促使所有成员相互交往.
四. 答问处理策略.
所谓答问处理策略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正确对待学生答问和及时调整提问方式的方法技巧. 在回答的过程中, 英语教师要允许说完,再适当点拨; 要适时纠错, 适当宽容; 要恰当评价, 表扬为主.
(一) 允许说完, 适当点拨
在英语教学的初级阶段, 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能力和习惯尚未形成 在回答参阅型和评估型的课文理解问题以及实现情景问题时, 因思维与语言表达不同步而可能会出现语言或逻辑错误(或失误), 因此, 英语教师除了在提出问题后给学生充分时间进行独立思考,组织语言外, 还要有足够的耐心, 允许学生答完. 听答时, 教师最好不要打断学生的连贯表达, 除非回答太罗嗦或离题太远. 另外, 由于语言本身存在一种功能由多种结构表达的现象, 教师要容许学生说出教师预想以外的答案, 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 保护学生的创新思维.
不打断学生的连贯表达, 并不排斥教师对学生表述观点遇到困难时提供必要的帮助. 适当点拨不但是可以的, 有时是十分必要的. 如学生对问题本身理解不透彻, 教师可以适当重复问题, 换个角度提出问题或解释不懂的地方, 学生在答问时遇到的语言困难, 教师可以提示关键词语, 学生的思路中断时教师旁敲侧击以保证学生的思路畅通.
(二) 适时纠错, 适当宽容
语言错误在英语学习中是不可避免的, 正确对待和适时纠错就显得十分重要. 纠错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 纠错因方式, 时间不同而效果各异. 因此, 何时纠错是英语教师必须掌握的教学艺术.
不同的教学阶段, 英语教师的纠错策略应有所不同. 在培养语言习惯的初级阶段, 英语课堂提问多为课堂程序性的提问, 学生的应答主要是模仿, 操练和简单的替换练习, 这一阶段的教学主要是保证语言信息的正确输入, 提问的目的主要是给学生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并纠正错误, 适时纠错能保证学生学得标准的语音, 语调和掌握正确的基础知识和语法规则, 为进一步的语言交际打下坚实的基础. 但是, 并不是所有的课堂程序型的提问都要立即纠错, 从尊重学生的思维连贯性和保证学生语言表达畅通性的角度出发, 对待学生在语篇朗读, 连贯复述, 角色扮演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或失误, 对待学生在回答参阅型, 评估型或现实情景型的提问时出现的错误, 失误或者观点错误, 教师就不应该见错就纠, 要采取宽容的态度.
教师的宽容学生的错误, 并不是放任学生的错误. 即使是学生的连贯表达和创造性思维, 教师也应采取宽容失误, 纠正错误的态度. 纠正错误要保证学生的自尊心不受到伤害, 尽量采取答完纠错的方式. 答完明示纠错既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 又能使包括答问者在内的全体学生及时知道错在哪里, 如何改正; 答完暗示纠错能使学生通过纠错得到老师的指点, 又不使答问者在同学面前丢面子. 此外, 教师在纠错时, 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纠错或同伴纠错.
(三) 适当评价, 鼓励为主
为了使提问真正地发挥应有的作用, 学生答问后, 教师一定要及时恰当地对其答案有所反馈, 切忌对学生的答案不置可否. 学生需要了解自己的答问究竟是值得称赞还是有待改进, 甚至适当纠正, 因此, 教师的评价用语不能一般化,公式化, 要把学生活动的真实感受传达给学生, 使评价用语形成一个等级系列, 教师要根据学生回答问题时的不同表现, 选用不同等级的真实的评价用语, 使教师的评价成为课堂教学真实交际的一部分. 如Really excellent! Excellent! Perfect! Wonderful! Very good! Good! Well done! Adequate! Need improvement! Not too bad! And so on.
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回答问题时的成就感, 即使是很小的进步也要给予肯定和鼓励. 回答过程中要多表扬, 多鼓励, 少指责, 少批评, 甚至不批评, 要努力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获得学习英语的成功体验. 例如: 学生回答问题时, 教师不时地说 Good. Yes. Right. OK. 即使是答错了, 也可以说Good, but…或用升降调说No, think it over. 或给学生适当的启发或暗示. 随着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 教师应该丰富评价用语的词汇和语汇, 如使用 It’s really a hard question, but your answer is quite right. You are great./ You are successful. /Most of you did a very good job. I appreciate what you did in my class. Thank you. /I’m very glad that you make progress every day. Congratulations. 等等. 教师的评价用语要随着学生的英语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高, 并能使学生在持之以恒的课堂评价用语的习得过程中收获成功的喜悦。
五. 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作用
经过大量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 基本实现预期的目的.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主要表现为: (1) 发言的对象更加广泛, 发言的概率大为提高; (2) 发言的质量有所提高, 回答问题更加具有针对性; (3) 缩小了男女生发言比例的差距, 提高了男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4) 发言率随年级的升高出现一种较为稳定的状态, 改变了以前初一发言热烈, 初二次之, 处三沉闷的状态, 更加有利于教学. 下面是初二年级学生在初一和初二时的问卷调查结果: (见表一)
表一:
由上表可知, 对于实施有效提问研究班比非研究班的学生对英语的兴趣明显高于非研究班的学生, 而且研究班的男女生比例相对接近. 而非研究班女生对英语的兴趣的比例明显高于男生的比例. 同时, 研究班的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和教材难度的增大, 学习英语的兴趣反而提高. 非研究班则相反, 随着年级的升高, 教材难度的加大, 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也随之减弱.
(二) 活跃课堂气氛, 增进师生感情, 促进课堂教学和谐发展.
(1) 课堂秩序优良, 学生在上课时极少出现违纪现象, 即使学习成绩不佳者, 在上课时也能专心听讲, 使教与学也能顺利进行. (2) 拉近了师生间的感情距离, 使学生对任课老师尊敬有加, 无论在校内还是在校外, 个个都能向老师问好, 使班级的精神面貌大为改观.
(三) 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使学生的解题思路呈现多样性, 学生的解题能力大大提高, 而且对某些问题往往有独到的见解. 例如: 在教完JEFC Book 2 Lesson 18后, 问学生Why should the animals in the cages be free? 而他们反而会说Some of the animals should be in the cages because only several live on land and we can protect them in the cages. And the can have babies, too. Then we can have many of this kind of animal. The panda in China is a good example.
(四)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由于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高, 上课效果好, 且又注意学习方法, 所以研究班的学生的学习成绩明显高于非研究班, 也高于区常模. (见表二)
表二:
(五) 提高了初中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研究表明, 对英语课堂教学实施有效提问研究的班级, 不但提高了英语的教学质量, 而且也提高了他们的英语交际能力,平时, 研究班的同学在课后能尽力使用英语进行简单的交际, 即使是学有困难的同学, 也是Thank you , I’m sorry 等脱口而出. 在学校举行的初二学生英语演讲比赛中, 实验班参赛的四位同学均获得了名次, 而且有两位同学获得了一等奖. 同时, 学生会在平时的黑板报中出到自己喜欢的小诗, 笑话以及英语谜语等. 这样, 研究班的英语氛围也随之大为改观.
对有效提问的时间研究, 之所以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从理论上讲, 其依据有三点:
1. 符合<教学论>中 “教学最优化原则”. 教学最优化的标准是指 “在一定的条件下, 既取得最大可能的教学效果, 而师生又只花最少的必要时间.” 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 技能, 情感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 “中介” 乃是通过课堂提问来实现. 教师抓住了 “中介”, 能是课堂按设计的计划来达到教学目标, 把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落实在课堂提问的优化机制上, 从而使课堂教学省时, 又高效率地发展, 达到优化的目的.
2. 符合 “主体教育” 的理论
这一理论告诉我们,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最必要的条件, 但其作用必须通过诱导, 启发, 辅导等形式, 转化为学生主体性增长的适宜条件, 能促进学生内部矛盾正确地, 有效地转化.
3. 符合 “素质教育主渠道” 论
在素质教育思想下的教学模式, 正从以 “教” 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向以 “学”为主的模式转化, 而实现这一模式转化的主阵地是在课堂上.
六. 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结论与体会
(一) 研究表明: 切实加强对初中英语新教材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能提高初中新教材英语的课堂教学效率, 较大幅度的提高初中英语的教学质量, 同时也能促进学生整体的英语交际能力.
(二) 本研究必须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如多媒体等, 这样能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
(三) 本研究须教师透彻钻研教材, 并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结构有充分地了解, 同时, 教师也不应该片面追求提问的覆盖面而忽视了因人而异的原则, 否则就可能流于形式.
(四) 本研究在学生的相互交往中存在一定的偏差, 学生往往习惯与 “答” 而不是 “问” , 因此, 我们在今后的英语教学中要保证学生更多的听到自己的声音, 学会提出问题, 成为主动学习者, 成为学习的主人, 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参考资料:
1. <教育学>华东师大出版
2. <心理学>华东师大出版
3. <英语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 <中学外语教与学>第6期 <中学英语课教师语言调查与探索>
5. <中学英语微格教学教程>科学出版社
6. <外语教学与研究>第10期 <英语课堂提问策略研究>
7. <中学外语教与学>第3期 <英语教学中的提问模式探讨>
篇2:新课程标准下构建英语作业新模式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摘要:传统的英语作业都是抄单词、朗读、听录音等,它缺乏创造性,容易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提倡素质教育和学生发展个性的前提下,我们有必要对英语作业进行一定意义上的改革。
关键字:开放式英语作业,设计原则
一、问题的提出
素质教育旨在使全体学生在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个性得到健全。为此,教师必须在设法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来发展其个性。作业是巩固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手段,检测学生英语学习的重要标准;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提高教学质量上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多年的英语作业维持着传统旧习,以读、背、抄等机械方式为主,形式单调枯燥,缺乏弹性,偏重书本,脱离生活和学生实际,造成的后果是学生逐渐失去对英语作业的兴趣,有的学生往往马虎完成,敷衍了事。这种封闭的、僵化的作业模式严重地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发展。
二、新课程标准引领新的教学理念
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引领了我们提升英语作业设计理念。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仅要求我们运用于课堂教学,也对我们的作业提出了新要求。在创新、开放式教学的要求下,从趣味性出发,注重实践性,让学生“乐”中求知,“动”中求知,精心设计多种形式作业,锻炼学生阅读、焦急能力、自学探究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以下是我在这一年教学中,英语作业开展的形式。
三、英语作业的形式
1. 美术--给学生一个亮丽的空间
动手涂涂画画,几乎是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根据他们这一点特点,我们在设计作业时,创造机会让学生在学习中玩一玩,画一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starter unit5 what color is it?是关于颜色的辨认。在教完第一课后,请学生用彩色笔画出奥运会五环旗,同学们的兴致马上被激发,七嘴八舌地谈论起来。这不仅巩固乐单元的重点句型和词汇,还增强了有关奥运常识,会话使抽象的句型与生活联系起来,从而让学生在语言与会话的交叉使用中同步发展了语言智能和视觉空间智能。
2. 音乐--给学生一个悦耳的空间
新教材中有许多的chant和song,琅琅上口。学生跟着节奏听几遍就会了,无论是chant也好,song也好,都具有一个这样的一个优点,加快学生的句型和单词的掌握。在课堂上,每授完一曲,让学生回家根据此旋律作词。如
This is cola. I like cola.
That is soda. I like soda.
Cola and soda, cola and soda.
Pop, pop they are, pop ,pop they are.
学生会改编成:
This is a tiger, I like a tiger.
That is a lion, I like a lion.
Tiger and lion, Tiger and lion,
Dangerous they are, Dangerous they are.
3. 合作:给学生一个表演的空间
使学生掌握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是初中英语教学的目的,根据教材,根据所学的知识,设计排演一些课本剧,不但巩固了课本知识,而且在特定的情景下亲身体验角色。创造性的使用语言,培养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例如在学完How much are these Pants?的第二课后,我布置了这样一份作业,让同学们设计多种情景,在服装店编写对话并表演。学生们奇思妙想,有的扮演门口迎宾的机器人,一有客人进门就机械的挥动双臂说:“Welcome, welcome”,令人忍俊不禁;有的挥动着手中的毛衣,大声叫唤“Sweater, sweater”.各种服装把教室变成了一个小市场,大家兴致很高。在合作中体验了角色,活用了语言。类似的小组表演每周有两三次,同学们乐此不疲。英语课前总是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的聚在教室或者走廊排练,学习已然成为一种乐趣。
4. 扩展:给学生一个创造的空间
让学生尝试做一些读、写、练以外的课外的学习和时间。例如,办英语手抄报,摘抄和欣赏一些英语名言警句,诗歌、小幽默等。学生在出版的过程中,要寻找资料,收集资料,这一过程无形培养了他们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并且还可以通过展览的形式,评选一些等级名次进行表扬、鼓励。小小的奖励也能带给他们极大的乐趣和更大的学习动力。
5. 探究:给学生一个深入的空间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学生接触、学习英语的途径很多,我鼓励学生收看电视节目如希望英语,收听广播或者上网去吸收丰富的课外资源,增加信息输入,多多注意身边的英语,用生活中的英语来丰富自己的词汇,例如在学26个英文字母时,我让学生课后去收集有关字母的词汇,有的学生父母做服装生意的,就懂得L、M、S来表示衣服的型号,有的父母是医生的,就收集了有关药品的英文单词。平时还可以让学生收集看到的广告,标牌,如Made in china等,到了一些英美国家的节日,可以让学生去收集有关“愚人节”“圣诞节”的知识,更好地去体会英美文化,感受异域风情。
四、原则
那么在以上地各种作业配置中还应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呢?
1. 开放性原则
所谓的开放性原则就是摈弃传统的“标准答案式”作业,这里的作业体现的只有每个学生之间个性的差异,我们允许学生提供多元化的答案,允许学生“异想天开”,鼓励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学生。
2. 趣味性原则
爱因斯坦说: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成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们负担,作业如果成为学生的一种业余负担,那还谈何有效完成,谈何巩固?
3. 层次性
由于学生存在着智利水平,认知结构和学生动机,心理、个性等差异,学习能力发展不均衡,所以作业的设计要尽量从各层次的学生实际出发,依据最近发展区,建立多层次的弹性作业结构,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使每个学生通过不同度,不同量的作业练习在原有的基础上各有收获,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例如人教版第八册,在学生学完了unitI What’s the matter 第五课之后,我提出了不同的作业要求
1) copy the article
2) Read and recite the article
3) Write an article called“Do you have a cold”.
如果学生还没有熟练掌握课本 ,就必须完成1、2项。如果能熟练的朗读背诵了,就只要做第3项。对于接受知识慢一点的学生,我们可以适当降低要求,设计阶梯,让他们一步一步走上来。
4. 复现性原则
有机地将新旧语言材料结合起来,让学生看到新的语言材料是如何与他们已学的语言材料相联系的,这样既帮助学生巩固了已学语言材料,又加快学习新语言材料的速度,有利于提过学习效果。
5. 适量性原则
有这样一个实验:一个心理学家要求十几个儿童进行画图练习。画了一张,要求再画一张,就这样连续画了15张。结果发现,孩子们越画越马虎,所画的画也是一张不如一张。这说明练习的量多不能帮助孩子提高学习质量,过多的练习只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导致他们失去原有的兴趣。即使孩子认为画画是一种乐趣,到最后他们也会觉得乏味,枯燥,所以我们的作业一定要“少而精”
五、效果
开放式家庭作业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精神。
参考文献:
《英语课程标准》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篇3:也谈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也谈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作为语言知识传授的英语课堂教学,并非是单纯的信息输入与输出,即并非是一种单向的信息传授。学生必须把自己感知到的东西亲自思考一番,亲自去讲,亲自去写,这就决定了英语课的实践性特征。而课堂提问便是体现这一特征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启发和诱导学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必要环节。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学生“问而不答”甚至“启而不发”的现象。这除了与学生本身的“素质”及问题难度有关外,还与教师的提问艺术有很大关系。
课堂提问与课堂教学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输入信息、传递信息,达到师生双边交流的一条重要渠道。通过提问可以获取教与学的反馈信息。教师只有充分利用这一手段,才能牢牢控制课堂教学的节奏和方向,突出授课的重点与难点,从而成为课堂的主导;学生则会根据教师的提问,有选择地把学习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的重点、难点上,并在提问过程中逐步具备用正确、灵活的语言达到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等交流的目的。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成功的提问能有效地牵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锻炼学生的外语交流能力,同时有利于教师调控课堂气氛,增进师生之间的了解和沟通,提高教学效果。
课堂提问的特点
1. 针对性。 教师应根据提问内容的难易程度,选择确定不同的对象。对基础知识的内容进行提问时,可以面向中下程度的学生,而对知识难点的提问时就要面向中上程度的学生。为此,教师每堂课要精心设计所提问题的角度、深度和广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注意个性特征,充分体现其针对性。
2. 激发性。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如经常在提问之前,加上“这儿有道抢答题”的提示,或者紧接着在问题之后,加上“这个问题请同学们抢答”。学生们听了“抢答”二字,会冲动性地排除其它心理支配,产生一种谁先答谁光荣的感觉。
3. 灵活性。 虽然教师通过课前备课,拟定某个对象,但是由于学生个体情况的千变万化,特别是心理因素的影响,会出现教师判断的失误,原认为能回答的问题,却答不出。因此,教师要机动灵活地调整提问的对象,否则将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他们产生反感和对立的情绪,对教师的提问产生恐惧感,从而失去提问的意义。
4. 过渡性。 过渡性的提示,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如:针对某篇课文的内容提问“What is the American's name?” “When and where was he born?”等问题时,可先提问“What is your name?”“When and where were you born?”使学生由熟知的、感兴趣的问题,逐步过渡到新学的、较陌生的问题,从而消除学生由于在“大庭广众之下”回答问题的紧张心理。
5. 鼓励性。学生的回答尽管不甚全面、完整,但毕竟是经过了一番思考,哪怕有微小的“闪光点”,教师都应加以肯定和表扬。如:在提问学生时经常用这些课堂用语:Think for a moment. Try it again. Don't give up. Very good! That is right. You read quite well. You have very good pronunciation. 这样,可鼓励学生大胆讲话,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
课堂提问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1. 课堂提问的设计艺术直接关系到教学任务的落实、学生兴趣的培养、思维的启迪,因此要优化设计提问。
①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教师从不同角度,由易到难,创造一种能使学生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思考的情景,并获得成功的机会。
②讲究趣味、结合实际。教师设计的问题不能脱离实际,凭空编造,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感而发,使学生感到在思索答案时有趣而愉快。
③突出主体,发展思维。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坚持让学生唱主角,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起码要做到“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最好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目的;其次让学生去发现“Why”,引导思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④预见性和灵活性。提问要事先设计学生可能回答的内容,敏捷地捕捉和及时指导方法上的缺陷,采用试探的方法,帮助学生思考更深一层的答案。其次,在讲、练、读、议环节中要灵活运用提问,以此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2. 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提问技巧。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效果如何,一方面在于问题设计的技巧,另一方面在于提问的技巧。
①眼看全班,问题明确。眼看全体学生,一方面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另一方面便于教师观察学生。问题提出后,大多数学生面有难色,教师就应该意识到问题可能太复杂了,这时就该把这个问题适度分解,让学生逐步回答,最后再归纳总结。课堂提问要具体、明确、简洁;相反,若问题不具体、不明确、含糊其辞、模棱两可,学生就会茫然不知所措,答非所问。
②把握提问时机--先提问,后叫人。教师应通过这种提问方式引导所有学生,不管其成绩如何、性格如何,都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如一位教师说:“某某同学,你看下面这个问题应该怎么回答?”那么,这个问题由于指向明确,仅仅涉及一位同学,其他同学就有可能采取“事不关己”的态度而不去思考。而且点名后提问会使学生感到是突然袭击,加大思维的紧张程度,反映不出真实水平,特别是对学习较差的学生更为不利。所以应竭力面向所有学生提问,给全体学生思考和回答的均等机会。
③为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提问后留出的思考时间是否适当,直接影响学生回答的质量和教学效果。教师等待的时间增加,学生回答的内容就增多,创造思维的成分也增多。其间教师可环视全体学生,用目光激励学生,不要频频重述和追问,这会干扰学生的思维。当然,等待时间的长短要根据提问的目的、问题的难度而定。另外,当学生思路受阻或回答不正确、不全面时,教师要给予提示,诱导学生作答。提示既可以是语言的也可以是视觉的,如动作、表情等。
④评价的技巧--多鼓励学生。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要及时恰当地评价学生。应以肯定为主,即使学生回答不正确,也要肯定其勇于回答问题、敢于发表个人见解的精神。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写到:“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所以,多鼓励学生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抓住学生思维和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综上所述,提问艺术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实践证明,课堂教学中的提问的艺术--问题的设置、提出、回答等,对启迪学生思维,更好地、主动地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应深入研究提问的艺术性,使提问成为“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的有效途径。
篇4:促进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张力的教学探索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温州实验中学金从容
内容提要:课程实施的核心是主体参与。初一英语新教材信息和容量比较大,词汇有很大的增加,并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语境。因此,要求教师必须改变过去的教法,适应新形势,努力实现角色的转换观的转变,为学而教,为学法而创造教法,关注“学”的终身理念,促进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张力。
主题词:教法的张力;兴趣 ;学习习惯养成;教学多样性
初中英语新课程实施的核心是学生的主体参与。《初级中学课程标准--英语》的基本理念之一是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和主体作用,将学生视为能动的、自主的、独立的活动个体。这就需要英语教师努力使自己的教法适应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与新教材变革的需要,发挥出教法的张力,提高教学的效益。新教材初中英语信息量和教学容量比较大,词汇不老教材有了很大的增加,并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真实的语境。因此,英语教师必须努力 “真正实现角色的转换和观念的转变,为学而教,为学而创新教法,关注终身“学”的教学理念 。最近几年以来,我主要依据新课程标准可新课改的理念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教法的探索以促进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张力:
一、教法的改革应始终围绕激发学生兴趣而展开。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学习过程中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始于兴趣,具有内发性的特点。我们英语教师只要坚持认知与情感互动的原则,立足于认知,体现其发展,引导其乐学,使学生主动汲取、内渗知识并生发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获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因此,笔者立足于新课程要真正把教学活动变成学生自己的活动的特点出发,不论在课堂教学的开始阶段或结尾阶段,我很注意衔接新旧知识,贯通前后内容,指导、启迪、和开发学生的各种能力,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相互依赖的、真实的语言交往环境,积极营造互动的英语课堂教学氛围,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耳朵去倾听,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的机会,使学生在一个个宽松的环境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给他们展现出一个个广阔的语言学习空间。例如在Unit11,Junior I中,为了引出新课内容:“What time is it?”这一重点句型,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向同学们作了展示。我首先展示了同学们都很喜爱的球类运动项目:two baseballs,使同学们很快便饶有兴致地纷纷说出:
A:I like baseballs very much .
B: I don’t like baseballs, but I like basketballs .
C: My favorite is footballs...
于是我在同学们的讨论声中很自然地利用实物展示了两个棒球、四个篮球、六个足球,逐步形成一个闹钟的雏形,同学们便开始互相猜测:What’s this? Is it a clock? 从而引发他们极大的好奇新和学习的积极性;于是, 我很快进入新课的学习内容:Yes, it’s a clock. What time is it now? 如图:
接着,我创设了新的活动任务:It’s seven o’clock in Beijing now. Please discuss: What time is it in other countries?同学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各组还模仿中央电视台《开心词典》的求助办法互相了解和探讨地理知识和时区的知识,课堂气氛顿时十分活跃,同学们纷纷上台很自豪地展示自己渊博、丰富的知识:It’s twelve o’clock in Paris. But it’s eighteen in New York... 掌握了时间概念之后,同学们开始介绍了日常生活中每个时间段他们通常所做的事情,例如:I get up at six thirty. We play basketball at four in the afternoon... 这样在学生轻松、直观又浓烈的学习环境中扎实地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我也轻松地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在临结束时,我又采取悬念法提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造成悬念,引起学生进一步的求知欲望。如,What’s my favorite day and what do I do on that day?为下节课的内容My favorite ...埋下了伏笔,为继续学习做好了必要的准备。
总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方式还有很多, 诸,如成功激励、习惯培养、情感体念等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结合和运用各种高效的教法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是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
二、教法要体现对学生学习习惯与素质的培养,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而展开。
正如叶圣陶说的:“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因此,教法改革应围绕培养学习习惯而展开,这是为学生终身学习创造良好的基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我在初一英语课教学中非常关注学生学习习惯与素质的培养,贯彻在课前课后,课内课外之中,要求每个学生做到学好英语,先养好习惯。我主要根据新教材的要求和学生的个性差异,确立英语教学习惯养成的要求,帮助学生确定自主学习的具体目标,做到课前能专注听讲能提问,能质疑,能答辩,并能独立完成作业。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学习习惯很重要,对掌握好知识点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例如Unit 9 Junior I单词多且难,学生在没有预习的情况下无法熟悉巩固好学习内容,所以我要求学生在课前先对父母家人进行一次调查,了解他们喜欢哪类电影,这样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就很容易掌握难以记忆的comedy, thriller, documentary等单词和句型:What kind of movies do you like? 这样,他们在课堂上就会很有兴致地迫切地询问起彼此的喜好,达到了交际互动的学习目的。在课堂内,我非常注意培养学生提问、质疑、答辩的能力。我经常运用比较法、联想法等教学方法, 我比较重视英语教学中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以加强他们的鉴别力,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我经常要求学生课后听英语录音,看英语影视作品,有目的地为学生提供节目供学生和家长选择,做到循序渐进、因人而异,培养学生课后视听的习惯与能力。
三、教法改革要围绕学生多样化“乐学”的方法而展开。
新课程和新教材倡导教和学方式的多样化,促进学生的“乐学”。这样,就要求英语教师务必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围绕教材和学生的生活和实际,讲究学习指导艺术,促进多样学习指导模式的生成。例如,我常运用游戏法,组织学生探究性学习最受学生欢迎,能体现游戏伴随着紧张和愉快,使学生在没有外在压力的强迫下,在欢乐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我的常见做法有:
1、创设情景教学,让课堂教学充满情感。 新课程旨在以人为本,体现师生互动,需要针对学生的不同发展水平,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要求开展“情景-问题-探索”为线的游戏活动,对问题开展讨论。
2、看图说话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它不仅能巩固所学的单词和语言知识,还能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思维。
3、开展不同的问题的游戏活动,可以是小组与个人,单堂与连堂,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体现教学活动的开放性,解决问题的有效性。通过文字、图片、影像 、交流、表演等形式呈现,使学生可接受。例如 Unit 4 Senior I要求掌握in ,on, under等方位词及家居用品,我利用学生喜爱电脑的特点,制作了课件,进行电脑游戏教学。让学生自行组合,两个或多个同学对话表演,内容是帮助整理杂乱的房间,如,A: Where is the drawer now? B: Look, it’s on the table...在表演的同时,需要一个学生用鼠标把对话中提到的用具拖移到正确的位置上去,使房间井然有序。如图,
我们要想达到成功的表演,学生必须听、说、做相结合,不能有丝毫的马虎,结果台上台下融成一片,形成探究气氛。这样合作、交流、互动的教学方法得到了诠释,效果很好。
总之,英语教法问题的探讨,要在一定理论指导下深入研究教材,将教材分析研究透彻,切入点处理的科学。英语教师要熟知教材与课程标准,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为确定适当的教法以及设计CAI软件做好准备,实施多媒体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研究章节中的重点难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为知识 整合提出新颖的教法,达到发挥教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张力的根本目的。
主要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初级中学课程标准-英语》;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人民教育出版社
3、扬启亮:《教法在素质教育实践中的张力》课程、教材、教法第6期
篇5:英语教学活动中作业布置法的实践与研究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一、课题的提出
“提质减负”是当今教育界的潮流和趋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题,也必然地摆在每位教师面前。因此,我们必须适应这历史发展的需要,去完成社会赋予我们的艰巨任务。
1、传统的英语作业布置方法用一刀切的形式把机械地抄写单词、词组甚至是课文放在首要位置。这样做,忽视了学生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容易使学生成为一台“机器”而处于学习的被动地位。这就难免使学生形成对英语的厌学情绪,降低了作业效果,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也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2、作业是反馈的形式之一。在英语教学中,作业同样能使教师和学生了解教与学的情况,从而调节教与学的进程和方法。初中英语新教材在重视听说能力训练的同时,也加强了读写能力的培养。因此,怎样切实可行地布置好英语作业,避免“穿新鞋、走老路”,已不知不觉地摆在现实的面前。
3、根据英语学科的本身特点,作业布置恰当,让学生通过适量的“习题”训练,掌握和巩固课本知识,并得到分析、综合、类比、演译、归纳等方法的训练,实现“轻负担、高质量”完全有可能。虽然其中可能会面临许多困难,但只要认认真真地抓,实实在在地做,达到或接近这一目标是完全有可能的。
鉴于以上三点,在当前进行英语作业布置方法的研究很有必要。
二、研究的目的
本课题的提出,旨在探索初中英语新教材的作业布置方法,想方设法,认真钻研,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作业习惯,求得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研究的原则及理论依据
1、研究的原则
① 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相结合的原则,即师生协同原则。英语作业布置法的实施应以学生为中心,要求教师变以往的知识传授者为策划者,并以《指导纲要》、教材教学要求为依据,从学生的需求、目的、兴趣出发,选准方法,安排教学过程,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把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调动到最佳状态。这二者关系可用下图(1)表示: 图(1) 课 程环境 教 学 学 生 目的 方 法….
② 教学最优化原则。心理学表明,人的精力集中是有一定时间限制的,超过这一限度,注意力易分散。工作效率低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控制多种制约因素,注意技巧性,增加趣味性,多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作业,确保师生花费最少的时间,取得最大可能的教学效果。
③ 因材施教原则。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作业内容,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
2、研究的理论依据
①《研究》说:“无论从自然界或社会领域来看,融洽、和协、协同、合作是各方面获得发展,取得进步的必要条件。”师生合作的融洽关系是作业布置法的前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学习兴趣能否长期保持下去,关键在于精神上能否得到满足,从而产生愉悦的感情,满怀乐趣地继续钻研下去。
②美国著名传播学者宣伟伯(Wilbur Schramm)提出过一个“选择定律”,
其方程式表示如下:
可能得到的报酬(效能)----------- =预期选择率需要付出的努力(代价)
用于作业布置法中可演变为: 可能得到的成绩
------------- =(作业布置法)使用率需要付出的努力(包括时间)
由上表可看出:需要付出的时间越小,可能得到的成绩越大,说明其使用率越高。
四、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采用口头作业布置法、书面作业布置法、归纳演绎法及行动研究法,在自然状态下,不增加课时,不加班加点,对平行班中的实验班(初三年级三班)与对照班(初三年级四班)进行实践研究。
五、研究的内容与操作程序
1、所谓“英语作业布置法:,即优化英语作业设计,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方法,就是从最基础的英语作业入手, 改革传统的英语”题海战“方式,认真研究学生的作业规律,切实解决目前普遍存在的英语作业”高耗低效“现象,通过严格控制作业数量,提高作业质量的方法来实现既减少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又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2、研究的内容
① 英语作业的形式但凡英语作业,均可分为两大类:口头作业和书面作业。
② 英语作业的时间
a. 口头作业时间口头作业时间控制在十五分钟以内,放于课后回家完成。
b. 书面作业控制在10-15分钟,放于课堂内完成,不出现于回家作业之中。
③ 英语作业的内容
a. 口头作业内容口头作业的内容多是背育或朗读当天所学的单词、词组及课文。大量的新单词在传授给学生的过程中,从被接收到被掌握还有一个认识过程,哲学上把这个过程分为概念、判断和推理三个阶段。英语单词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只有熟练掌握基础,才能在更高层次上认识和掌握。
b. 书面作业内容书面作业多以选择题或填空题形式出现。内容是当天英语教学中所出现的语法功能项目。每天出现典型题十题。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通过调动眼、口耳、手等多种感官参与感知,而获得完整的感性知识,提高教学整体效益。
3、操作程序
(1) 英语作业的设计根据教育教学规律,教学活动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学生在学习和掌握知识面前不可能人人等同,处于同一水平。在英语作业布置中,分档布置法正好解决了这一矛盾。
a. A档作业:
面向全体学生,包括了所有的口头作业及书面作业(十题精选题),每生必做。重点布置与教材有关的最基础知识和最基本技能的训练。在作业布置中,一不要求全,一次落实一项训练,从宏观上控制作业量。二要有精品意识,教师对所设计的作业中的每一项能达到怎样的目的要有清楚认识,避免出题的盲目性、随意性,确保一题对应一个教学目标、一项对准一个训练重点,真正从微观上控制作业的量。
b. B档作业
面向学有余力的学生,属机动性作业。这是为了顾及少数特殊学生、优等生,而特意补充的一些难度较大的附加题。学生可随意选择一些力所能及的综合题。这样就激励、挖掘、发挥了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调动,优生满足了更高的求知欲,感到了学习有味道;中差生减轻了心理压力,有了跳一跳也能摘?quot;桃子”的机会;差生也能天天按时完成作业,增强了学习信心。如Book III Lesson 50分档作业可如此设计:
A档:(1)背单词 unhappy without almost member sitting-room
fire-fireplace burn-burnt- burnt brightly(放于家庭作业,十分钟内完成)
(2) 用投影片出示练习题10题
① time flies!(How/what a )
②More than a week (pass) already.
③Don't forget to give her some food and change her water, ?
④ I am working hard my chinese.(介)
⑤ We had a very good journey (home).
⑥ 一两个小时--用英文表示:
⑦ Was really cold in Moscow.
Was thick snow everywhere.
⑧ Everybody here is busy (get) ready for it.
⑨ There is a fine (burn) in the fireplace.
⑩ The sitting room looks really (beautiful) at the moment(放于课堂教学活动中,十分钟内完成)
B档:(附加题)
①There is a girl (sing)under the tree.
②Be sure to make it straight, ?
③I you a happy year. (wish/hope)
I you will have a good time this term.
I to have a good time this year.
(学生可做可不做,有较大随意性)
应该注意的是,对所设计的作业要有兼容性,既要有刚学到的“新知”,也要有已学过,需要进一步巩固的“旧知”,要注意作业内容的梯度性,启发性和思考性。这种分档作业的设计,题题目标明确,生生学有所得,激发了学生的认识,扩展了学生掌握新知的内涵。
(3) 英语作业的布置方法
A、口头作业布置法
本作业的完成取决于学生本身。教师所起的作用便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教育学家赞可夫曾指出:“扎实地掌握知识,与其说是靠多次重复,不如说靠理解,靠内部的诱因,靠学生的情绪状态达到的。”而我国先人也曾说“教师之谓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这就要求教师不是单纯传授知识,而要把重点转移到指导学生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上来。
a. 对于某些形相似的单词,可采取机械识记与有意识记相结合的方法。如:mouth-嘴(嘴要装东西,所以开口向上--u)month-月(“月”字与n开口均向下)
b. 对于一些意义易混淆的内容,可采取挖掘其内部相关联的方法,创设情境记忆,从而使学生能自由操纵语言。如:
pot-茶壶(“泡”茶要用壶“泡”的)
top-顶porridge-泡饭(中英开头都读“泡”)
c. 其余诸如语法项目中要识记的内容,可采用下法。如:
true 变成副词: truly
terrible terribly
这两个单词“真的可怕”,可怕在哪?--得去e加ly这样,由于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想方设法创设精境,唤起了学生好奇的心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学生自身觉得不满足。由于学而知不足,反过来又刺激了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切实落实了口头作业的完成。
B.书面作业布置法
把书面作业分散在课内完成,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每课的作业题,做到心中有数。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掌握一些规律性的知识,并能举一反三,去解决今后的英语学习中会遇到的问题。具体方法如下:
a. 先布置作业题,后传授知识
文似看山不喜平,解题然。留给学生一个问题,等于指给学生一条通向绝胜的幽径。学贵有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让学生在存疑中去求知。只有让学生下了“众里寻他千百度”的苦功,才能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喜悦。在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以抛砖引玉的方式先给出十题典型题,布置好作业,让学生思考。学生凭藉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新知识加以分析和推断,然后教师再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如:interested与interesting的用法区别便可用投影仪出示明胶片。(如下图所示)
① interested or interesting ②③The TV is (interest)(key:interesting) The boy is in it .(inerest)(key:interested) 接着教师便可进一步出示有关interested与interesting区别的题目,如:
①Tom is in science.(key:interested)
②This story is very .(key:interesting)
又如:在都JEFC Book 3 Unit 3 Lesson 9的It's another way of saying fast之前,学生曾碰到过这样一个题型:
What about (go)home?--(key:going)
在没进行课堂教学之前就布置出以下两题作业题,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很快给出了saying这样一个正确答案。
这种先做作业,后传授知识的方法,能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认识,提高学习效果。虽然有时可能会出现不同答案,甚至是错误的答案,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开支了脑盘,启动了思维,获得了一种满足感与愉悦感,使得学生爱学、乐做。对于这种类型的作业,难易要掌握在“跳一跳,能摘到果子”的程度。教师必须要独立钻研,一一回答。因为只有教师自己摸索钻研过,才知道怎样正确地引导学生去学、去做。
b. 边授课边布置作业题
教师在授课时,为了能及时了解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采取对策,随机出题。
JEFC Book III Unit 3 Lesson 9 Part 2中,有这样一句:Will you please say it again more slowly?在授课时,可抽掉单词say,布置成这样一个作业:Will you please it again more slowly?这种方法,加深了学生对语言内含的理解,从整体上把握住了作业题的内部结构,将听、说、读、写熔为一炉,从而使学生得到了多方面的训练。其中更可以防止学习成绩较差学生由于解题错误得不到及时纠正,而形成错误概念或知识。有利于他们养成自觉作业的好习惯。这类作业,其中有许多都是学习课文内容和加深知识的过渡点,教师只要认识钻研,会有不小收获的。
c. 先传授知识,后布置作业题
教师在对知识点进行详细的讲解后,为了巩固学生以新知识的掌握,随后布置作业题。因为这时,学生大脑中已经接受了大量的信息,这些零乱分散的信息要得到系统地整理和巩固。如在讲解对比完 stop to do sth.之后, stop doing sth.便出现作业题: Class begins. Let's stop (talk) Class is over. Let's stop (talk)根据所学知识,学生经过仔细推敲之后,便能给出答案talking与to talk.这种新授结束后,让学生做与教学重点相关的书面作业,符合学生的心理规律,有利于教师重点地复习某一知识点,学生通过对习题中语法点的相同与不同之处进行仔细分析和比较之后,提高分辨力,同时也加深了对语言内含的理解。这类作业,要求师生共同努力,按习题的深层结构对习题进行分类,看似简简单单的一道题,却包含有很大的思维训练价值。它解决了许多学生的一个抱怨--放学回家之后遇到作业上的困难,没有人能提供帮助。学生对学习充满了信心,对学习成绩较差学生更是如此。
通过以上过程的展开,学生不仅学了新知识,完成了作业,而且促进了逻辑思维的发展,提高了思维的准确性、概括性和条理性,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需要说明的是,在具体操作中,模式并不是固定的,例题化的、不变的,应讲究一种最佳的选择与结合。而作为教师,必须要有一种奉献精神,倾注很大的心血,牺牲大量的休息时间去备课,并千方百计地选取精典习题留给学生去做。这训练才会得当,教学任务才能当堂完成。从而形成一种学生学得有 劲,练习负担也不重的局面。
六、研究的效果与分析
1、研究效果
经过短短一个学年的实践研究,基本达到了原定的研究目标,取得了较为
满意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① 激发了学习兴趣。请见下表(2)
项目时间 喜欢英语课 喜欢英语老师 喜欢课堂发言 喜欢英语作业
实验前 10人 15人 0人 5人
实验后 54人 50人 38人
更加活跃,喜欢英语作业的人也从研究前的5人上升到研究后的51人,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② 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通过以上过程的展开,改变了以往“老师天天追着学生要英语作业,学生天天躲着老师交不了英语作业的”的怪象。学生养成了独立作业,并能按时完成作业的好习惯。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得到了发挥。使他们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③ 提高了学习成绩.经过一个学期的动作,取得了初步的教学效果。现用图表(3)分析如下:
班级 人数 学初成绩 中段成绩 期末成绩
平均分 及格率平均分及格率平均分及格率
普通班 54 60.3 70% 63.173%65.274.1%
实验班 54 60.5 70.3% 66.980.2%85.393.4%
从学初成绩看,实验班与普通班的成绩并无显著差别。其中所选的两个班由笔者任课。因此主观因素造成的成绩差异较小,可比性较强。通过一学期的教学试验,两个班的成绩有了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学期的后半段。实验班的优势体现较为明显。实验班同学知识面较广,学习较为主动,成绩有了明显提高。
2、研究分析
英语作业布置法效果之所以比较好,除了学生学习能力自然增长,班主任
及其他学科教学等因素外,作业布置法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①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诺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材料有内在的兴趣。”通过精选题目,回家不布置书面作业等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求知欲,使学生在学习上赢得了主动。
② 现代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指出:“未经过人的积极情感强化和加温的知识将使人变得冷漠。由于它不能拨动人的心弦,很快就会被遗忘。”由于作业题数量减至每天“十”题,拨动了学生乐学的心弦。而练习题的难易程度掌握在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的水平上。使学生产生了成功感。这种成功感,不仅使学生产生了一种超强记忆力,而且能活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心理潜能。
③ 对作业完成得不好的学生,坚持给以思想教育,正面引导并热心帮助,从而杜绝了学生怕学、厌学的抵触情绪。
七、结论
研究效果表明,“英语作业布置法”是可行的、有效的。只要我们努力去做,“提质减负”是完全能实现的。但一年时间的实践研究,显然是短暂的,不够的。例如在实施“英语作业布置法”的过程中,还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继续提高综合知识能力,利用“提质减负”的大气候,试教研究,使作业布置法逐步得到完善。
参考文选:
1、《中小学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97年第9期
2、《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报月第一版
3、《萧山教育》97年第一期
★ 高中化学有效教学论文: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化学有效教学
★ 新课程标准
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实践研究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通用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