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时间:2024-03-05 03:33:54 作者:xiaoma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xiaoma”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20篇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希望对大家的学习与工作有所帮助。

篇1: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

关于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外语教学界一直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本文拟通过对这两种观点的评析,概略阐述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特别是初级阶段教学中的作用,以期引起外语界同仁对这一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讨论。

反对在外语教学中使用母语的观点,是随着本世纪初直接教学法(Direct Method)的出现而逐步形成的。直接法强调通过外语本身进行会话、交谈和阅读实施外语教学,明确提出外语教学不应使用学生的母语,不用翻译,也不用形式语法。虽然直接法已不那么时髦,但它的影响却相当广泛。

本世纪60年代,以英国学者为主,交际教学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又登上了外语教学的“舞台”。交际法提出,外语教学的目标是学生的“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反对以语法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又摒弃听说法(Audio-lingual Method)。它的重要特征就是“通过外语学外语”(English Only Approach),主张教会学生语言的不同功能(function)、使用语言的方法等等。这也就承袭了直接法轻视母语的观点。交际法影响颇大,它的倡导者和追随者则纷纷著书立说,来宣扬它的理论和方法。让我们回顾一下近年来在外语教学界颇具影响的几本书。 Hubbard等人著的 A Training Course for TEFL 和Haycraft的An Introduction to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两本书根本没涉及到母语的作用,Harmer所著 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只在4处偶尔提及,Gower和Walters合著的 A Teaching Practice Handbook没有提及母语的作用,却警告人们不要滥用母语。在一些称为“人本主义”(humanistic)教学著作中,如 Moskovitz的Caring and Sharing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和Sterick的Teaching English a Way and Ways也没涉及到这个问题。我们知道,语言是与思维直接联系的。那么,有多少外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能完全脱离母语,而仅用外语思维来进行交际呢?

80年代以来,又有强调外语习得的说法,其代表人物克拉申曾讲过,学习的语言与习得的语言在人脑中是分别贮存并且分别运用的,而且从有意识地学习到的语言中不可能产生自发的语言,一个人要想习得语言,必须通过有意义的信号参加到交流信息的语言中去。由于上述种种理论影响,人们似乎可以得出母语在外语教学中没有什么积极作用的结论。因此,外语课堂中不宜使用母语进行教学。

上述诸理论也不同程度地影响到我国的外语教学。60年代,直接法逐渐在我国试用,80年代,交际法又影响到我们的外语教学。客观地讲、这两种教学法对我们的英语教学产生过积极影响,直接法使我们注意到口语训练的重要性,交际法使我们注意到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但这两种方法都反对在外语教学中使用母语。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外语教学,特别是英语教学,在我国方兴未艾。大量的说英语国家的教师执教于我国大中学校。其中有些是称职的(qualified),但也有一些是没有受过正规训练的(unqualifed),雇请他们的原因往往仅是因为他们是讲英语的本族人。他们的共同点就是:绝大部分不懂汉语。开始一段时间里,学生对外籍教师的“全英化课堂”(all English class。)感到新鲜,因此学习积极性特别高,尤其在口语训练方面,更是受益匪浅,我们似乎因此可以得出学习外语就要忘掉母语的结论。但结果如何呢?学生和外籍教师之间产生了摩擦,学生报怨不懂的知识外教不去教,对已掌握的东西外教却讲个不停。甚至有的学生拒绝去听外教的课,与开始的积极性形成明显的对比。当然,这其中原因很复杂,有文化差异方面的原因,也有教师、学生自身的因素。但我们是否已认识到:教师不懂学生的母语,外语教学是不会取得成功的呢?

主张在外语教学中肯定母语作用并非新的观点,这我们完全可以在外语教学理论中找到依据。只是伴随着各种新的理论的冲击,我们似乎把它淡忘了。

无论我们承认与否,每一位外语学习者,特别是初学者,都在琢磨母语(本族语)和目的语(外语)有哪些异同。马克思说:“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斯大林讲:“思想的真实性是表现在语言之中。”语言与思维是直接联系的。母语与思维的关系和外语与思维的关系有共同的地方。这就是说,外语作为一种第二信号系统,在实现它的功能时,可以同母语一样,与思维直接联系。但是讲到母语与思维和外语与思维的共同点的同时,还须承认,他们之间还存在着重大区别。这些差别主要是由掌握母语与掌握外语的不同的生理与心理特点所决定。一个人学习和掌握母语都是自幼开始的。幼儿学话的过程是和言语器官的成长、发育过程同时进行的,也是和思维的过程相辅进行的。因此,这个过程是和思维能力的形成同时进行的自觉过程。而作为成人学习外语的过程完全不同。他们的言语器官和思维器官已发展成型,他们的思维已和母语建立了直接和牢固的联系。母语和思维的联系是自然的,而外语和思维的联系却要把思维从一种语言的基础上转换到另一种语言的基础上,这个过程是不能离开母语的。直接法恰恰忽视了这一点,给外语教学带来了不必要的困难。

下面我们再从翻译教学法(Grammar Translation Method)和对比法(Contrastive Method)的使用中看母语的作用。翻译法名目较多,但我们可给它下一个简单的定义,那就是:用母语来教外语的一种方法,它的特征就是母语与所学外语并用,在整个外语教学过程中始终是母语和所学外语打交道。在我国大中学校的外语教学中,翻译法所创建的翻译教学手段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和有效的教学手段。首先,翻译法利用学生的理解力保证了学生确切理解外语词和句子的涵义,特别是在外语学习初期,翻译可以使学生摆脱推测、猜想的困惑,避免对外语词句造成理解不确切的情况和因而养成的一知半解的坏习惯。确切理解在外语学习中是十分重要的,只有这样,所学的知识才会牢固,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才会大大发挥。其次,翻译法使用方便,不需要什么教具设备,在初学阶段节省了教师讲解新材料的时间。例如,教师在教“revolution”,“brave”,“work”,“minute”这些词时,只要告知它们分别相当于汉语中的“革命”、“勇敢”、“工作”、“分钟”,而不必去阐述这些词的意义,就可着重讲解这些词跟其他词的搭配关系,帮助学生掌握它们的用法。但在教学中过多依赖翻译,教师就会觉得如果某一语言点未给学生译成母语,学生就不可真正理解。这样,也就忽视了两种语言形式语义语用方面的等值特征(translation equivalence),而一味求助于生硬的翻译,势必走上把两种语言进行机械对比之路,这也是翻译法失宠的主要原因。无论如何,翻译法在教学实践中把翻译既当成教学目的又当成教学手段,创建了在外语教学中利用母语的理论,这一点已为广大外语教师所接受。近年来,直接法、交际法、功能法(Functional Method)的出现把翻译法推向了对立面。然而大多数外语教师并不随波逐流,而是冷静思考,不少教师在学习了新的教学法后,采取了折中法(Eclectic Method),在保留翻译法优点的基础上,广采各家之长,加强听说训练,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Atkinson谈到EFL教学中母语使用问题时,主要谈了对比在教学中的作用。由于学习外语的人不可能是空无所有的白板(tabularasa),只要有机会学生就会无意识地在头脑中把所学外语与母语进行对比。他认为,我们的教学应顺应这一自然现象,而不应阻止其产生。例如,英语中的塞音和塞擦音有清音和浊音的区别,互相对立,构成不同的音位,有区别意义的作用。而汉语普通话的塞音和塞擦音都是清音,没有浊音,却有送气不送气的分别,而且成对出现,构成不同的音位,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如果外语教师一开始就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就不会用送气不送气的对立去替代清浊的对立,也就能够读好浊音。

最后以人本主义教学法(Humanistic Approach)谈谈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人本主义教学法,又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Student Centred Approach)。它的主要原则就是发展人的价值观,加深自我认识和对他人的了解,对人类感情要有敏感性,使学生积极学习并积极参加所进行的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及主体作用。基于这样的原则,在外语教学中,特别是在初级阶段,把母语作为辅助手段是十分必要的,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师在解释某一语法项目(如动词的时态)而类似结构母语中又没有时,授课中,尤其给较差的学生作个别辅导时,母语的使用就显得十分必要。

在这场关于母语在外语教学中有无作用的讨论中,我们的结论是:外语教学中可以利用母语,发挥母语的必要作用。同时,必须注意,使用母语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熟练掌握所学外语,用外语进行交际。外语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排除母语的干扰,发挥其积极作用,避免母语的滥用,防止其反作用。

篇2:正确看待母语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正确看待母语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构建以活动课为主、以任务型教学为途径的教学模式,强调让学生通过体验和实践进行学习,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在英语教学的信息交流过程中应适度发挥母语的积极作用,把母语用得恰到好处。

一、利用母语,帮助理解和记忆

直接使用母语可以利用学生的理解力保证学生确切理解英语词汇和句子的涵义,特别是在英语学习初期,直接使用母语可以使学生摆脱推测、猜想的困惑,避免对英语词句造成理解不确切的情况,阻碍英语学习,还会使学生养成一知半解的坏习惯。例如,我在英语教学中发现,很大一部分学生对名词前作修饰的形容词词序弄不清,在考试中经常出错。后来,我参看了余可佳老师关于形容词词序问题总结的一句顺口溜:“美小圆旧黄,法国木书房。”句中“房”(room)是名词,前面的形容词都是修饰成分。“美”(beautiful)指性质,如好、坏等;“小”(small)指大小;“圆”(round)指形状;“旧”(old)指新旧;“黄”(yellow)指颜色;“法国”(French)指国籍或产地;“木”(wooden)指材料或质地;“书”(即读书的,reading)主要指用途。简单而上口的一句话便巧妙地概括了名词前多个形容词词序问题。我运用这种方法,并结合例子向学生讲解。学生以后每当在练习和考试中碰到形容词词序问题时,一般都能快而准确地得出正确答案。

二、利用母语,讲解抽象的语法概念

外语教学中,教师在讲解抽象的语法概念或词义时,适当利用母语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英语基础较薄弱的学生,若采用全英语教学模式容易导致学生不能理解所讲授内容,逐渐对英语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产生习得无助感。因此,根据学生的基础,教师可以适当利用母语,发挥母语的必要作用,让学生以乐观、自信、健康的心态面对英语学习中的挑战。

三、利用母语,阐述发音要领

英语发音毕竟与母语有区别,学生往往把英语发音和汉语直接联系起来,把一些与汉语读音相似的单词用汉语的发音方法来读。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mouth中“th”发音时,舌尖要放到上下齿之间。

但学生总是读成汉语中的“s”。老师反复示范,竟有学生说老师读错了,老师的舌头怎么伸出来了?这时,老师如果用汉语详细讲解mouth中“th”与汉语中的“s”的发音区别、“th”的发音要领,学生立刻就会明白。

但是,我们也不能一味地夸大母语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那样就很不利于学生学好英语,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所以我们还要做到以下几点。 1、准确从严控制母语

英语课上母语可以适当巧妙利用,但如果一味地图省事滥用母语,是与英语的教学原则背道而驰的。因此,对母语必须加以控制,能不用的尽量不用。如果学生是初学英语,这时的教学一般都是词义具体的单词,我们完全可以用直观手段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直接理解、直接学习和直接应用的习惯,初步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能力。

2、利用母语和英语进行有针对性的比较和对比,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思维习惯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初级阶段,学生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将母语和英语进行对比,并且倾向于利用母语来学习英语,这就为英语学习产生了障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对母语和英语进行针对性的比较和对比,找出它们的异同点,确定教学的难点和重点。这是排除母语干扰,使学生合理利用母语,克服母语的影响,养成用英语思维的有效方法。

3、加强母语和英语在文化背景方面之间的差异对比,提高学生对两种文化的认识

我们知道,任何语言都是植根于特定的文化环境之中,它们各自代表了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独特表达方式。语言是以文化为灵魂的.,文化也是以语言为依托的,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英语教学是在母语的环境下进行的,母语文化与英语文化背景之间存在着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差异性,若单从语言的表层去理解,就会如雾里看花,造成各种各样的理解偏差。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的母语修养。一方面,流畅的汉语表达能力是外语学习,尤其是翻译所必需的;另一方面,社会需要的也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任何由语言“抢跑道”形成的“厚此薄彼”的局面,都违背了语言学习的根本目的。我们只有在教学中,使英语、汉语学习相长,同时进步,我们的英语教学才会更加成功,学生才会得到全面发展。

篇3:幽默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生活不能没有幽默,就像人离不开空气、的水和阳光。但遗憾的是,长期以来,幽默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没能充分发挥。不少人视英语学习为畏途,因为他们想当然地认为英语学习是件非常严肃的事情,常常忽略了其轻松愉快的一面。其实,恰当地运用英语幽默,学习者可以领略惊喜,得到诸多收获:利于记忆单词。词汇是英语学习的第一只拦路虎。要学好英语必须具备一定的词汇量,但英语一词多义的现象比较普遍,令人头疼。轻松愉快的英语幽默能加深印象,利于掌握各种词义及其具体用法。

办公室告示:“Would the person who took the step ladder yesterday

kindly bring it back or further steps will be

taken.”(昨天拿走梯子的人请速归还,否则主人将采取进一步措施。)

学校告示:“Skipping school to

bungee jump will get you suspended.”(逃课去跳蹦极者会被停学。)

利于掌握语法。语法是词的构造和变化的规则以及组词成句的规则的综合。只有一定的词汇量,而没有正确的语法结构去串连,最多也只是一盘散乱的珍珠。因此,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语法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对语法概念一知半解,以致于产生畏难情绪,是英语学习者的第二只拦路虎。风趣的英语幽默其实已把纷繁复杂的语法概念化整为零,利于学习者“逐个击破”,加以掌握。

I phoned the zoo but the lion was busy.(我给动物园打过电话,但狮子正忙。)

此幽默之所以好笑,是因为套用了“The line is busy(电话占线)”表达法。

利于提高表达能力。不少英语学习者掌握了一定的词汇量和正确的语法概念,但英语学习却似乎停滞不前,难有长进。究其原因,就是他们没有主动地去运用,背离了语言学习的目的在于交流的初衷。换句话说,即使他们能理解,却仍然怯于表达。恰当地运用英语幽默,对口语、的书面表达都有积极作用。

首先,一方面,人们总倾向于与人分享快乐,在传播令人捧腹的幽默中,不知不觉增强了表达的自信心;另一方面,厌倦了环境恶化、的滥用毒品等老生常谈的作文题,转向对幽默的赏析以及幽默所反映的文化背景及人性等问题的探讨,能激发新的热情。其次,英语幽默体现了双关(puns)、的讽刺(sarcasm)及委婉语(euphemism)等多种修辞手法,增加表达的多样性。不仅如此,幽默的要素之一是“出人意料”(surprise/shock),这意味着幽默反映的是与众不同的角度,利于缓解紧张气氛,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样的例子也不少。

篇4:在英语教学中重视简单句基本句型的作用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叶阿坚

(福建省长泰县第二中学 邮编:363902 联系电话:0596-8289113)

【内容提要】 本文重点考察“简单句的五种基本句型“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强调老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其作用,通过训练使学生更轻松地掌握语言技能,提高英语素质。

一、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素质教育以“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首先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目标,已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占据首要地位。根据新《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语言技能的培养为英语素质教育之最重,并“侧重阅读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许多学生未能抓到英语的语言规律,学习起来事倍功半,语言技能难以提高。阅读语篇时,句子理解限制了学生的阅读质量。也就是说,句子结构不清楚实际上已成了发展阅读能力的“瓶颈”。若能掌握好简单句的五种基本句型 ,再复杂的句子也可以迅速分析清楚。这五种基本句型即:

1、S(主)+V(谓):It doesn’t often rain in the summer here.

2、S+V+O(宾): I will plant them in rows in the field.

3、S+LinkV+P(表):The mixture tasted terrible.

4、S+V+O+O: Dad will buy me a bike next week.

5、S+V+O+Oc(宾补):I’ll keep the box in the shade.

事实上,相当多学生并未认识到上述基本句型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根据笔者对所任教的高一年两个班95句学生的一份调查显示,66%的学生在初中学习时对简单句的基本句型不太重视,甚至“觉得没必要学”,18%表示“较重视”,只有16%回答“重视”。而其中仅5%的学生高中入学前对这些句型“很清楚”。

在高中第一个学期的学习中,多数学生感到吃力,尤其是语篇理解及答题中的完形填空和阅读题,除了生词的障碍外,便是句子结构不清楚的缘故了。笔者作为学生在高中学习时,英语老师对句子结构进行了大量的训练。我的英语提高很快,不能全归功于这种训练,但当时我确确实实很有“思路清晰”的感觉,英语学习倍感轻松。可以说,简单句基本句型对英语学习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我们应予以重视,在教学中洞察并帮助学生发现他们在这方面的困难。

二、简单句五种基本句型对英语学习影响的表现

1、对语法学习的影响。

语言知识是培养语言技能的基本条件,没有知识的积累,语言技能培养无从下手。语法是语言知识的核心,句型掌握不好限制了语法学习,也就限制了语言技能和培养与发展。

以被动语态为例,谓语动词必须有逻辑宾语,也就是句子的主语。若不能清楚其主动形式下的句子结构,也就难以组织好被动语态的句子。有些学生遇到“主动改被动”的题目头就大,原因是很难判断句子宾语是哪个。可以变为被动的句型有三种:1)S+V+O,2)S+V+O+O,3)S+V+O+Oc。熟练掌握这些句型,可轻而易举地找出宾语,从而使被动语态的构成减少障碍。

再例,本文所提的句型虽属简单句,但同样适用于复合句。如“S+V+O”句型中的“O”用一个句子来充当,就成了带宾语从句的复合句。除了基本句型所列出的句子主要成份外,还有次要成份定语和状语,它们若由句子充当,也就成了定语从句和状语从句。反过来,遇到复合句时,如果把从句仅看成一个成份,句子也就显得简单了,不致造成理解上的干扰。

2、对题型解答的影响。

完形填空:“当前高考英语中的完形填空试题并不直接地去考查语法知识。但是,解答试题的前提是读懂文章,而读懂文章就必须懂得语法。试想,不理解英语句子的结构,不明白具体句子结构所表达的具体意思,又怎么能去选择符合文章内容的答案呢?(摘自北京成功之路技术研究所编的《高考命题与科学应考英语分册》中国物价出版社,。)

阅读理解:语篇由句子构成,遇到稍复杂的句子,若不具备分析能力,就难以看懂,从而影响通篇理解。高考英语科考试(NMET)阅读理解题“E”篇介绍了一种新型的垃圾回收系统,其中有个点明该系统功用的句子:The system, which fits in the same space as the chute and container now in use, enables glass, plastic paper, metal, and other rubbish to go into separate boxes. 该句对下文的理解很重要。考生一时难以看懂的话,可以去除定语从句“which fits in the same space as the chute and container now in use”,只剩下主语(S)“The system”,谓语(V)“enables”,宾语(O)“glass”等,及宾补(Oc)“to go into separate boxes”,清晰地显现出一个“S+V+O+Oc”结构。这样,一个较为复杂的句子就变得简单易懂了。句型在这个句子理解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写作:句子组成文章,单词组成句子。对简单句基本句型不了解者,通常都会有“懂得单词却串不成句子”的困惑,因为句子就是由词汇通过一定的句法组织而成的。常见到有学生写出“中国式英语”,就是因为对英语句法不清楚而胡诌的。这里例举几个我从学生作文中搜集到的典型错句:

Listen and read is important.

(听读很重要。)

Study English say easy is easy, say difficult is difficult.

(学英语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

All of the people buy many things were ready to eat.

(所有的人都买许多东西准备吃。)

简单句的基本句型正是纠正这些错误的钥匙。

三、小结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简单句基本句型对英语学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这些方面:

1、语法学习中,句型清楚才能解决如何准确判断被动语态的主谓关系,理清复合句的多个成份的关系等困扰学生的问题。

2、在考试的完形填空题中,理解句子结构才可理解句子意思,才能准确判断答案。

3、阅读理解文章中有些关键句较复杂,对它们进行句型分析,化繁为简,弄懂句子意思,才不致影响全文理解。

4、掌握好句型,是写作题“语言准确得当”的基础。

句型对上述几方面的影响,已使学生在高中一学期的学习中逐渐认识到其作用,他们表示希望掌握好它们。教师可以安排适当的训练。训练方法可视各自的实际情况来设计、进行,有条件的可应用多媒体,在视听上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来加深其印象并增强忆的持久性。也可借鉴山东烟台师范学院王菊丽的训练方法(“作为阅读策略的句式识别及其培养”,载《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增刊):

1、按五种基本句型分类,搜集大量的句子让学生进行专门的辨认练习:

2、注意区分这些句式在具体表现形态上的差异;

3、训练快速抓出每个句子的关键词:

4、向关键词周围发展,充实句子意义直至完整。

教师在教学中还应就地取材,时时运用这些句型进行句子分析,让学生自己积极使用它们,达到“信手摘来”的熟练程度,最终能够不进行句子分析即可顺利阅读及答题。当然,影响英语学习的不只句型,还有词汇、文化背景知识以及学习者的心理素质等因素。本文只从句子结构方面阐述其重要作用,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减轻语言学习的困难。而语言在不断变化,英语语法也随着语言的发展而发生某些变化,特别是句子结构的变化。学生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才可排除不断出现的困难。

篇5:发挥形成性评价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漳州二中 林群鸣

[摘要]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其目的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策略,同时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需要,随时调整教学内容及方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本文通过分析目前中学英语教学评价方式的不足,提出应建立一套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性评价体系,并在英语教学中加以实践、发展和完善。

[关键词]形成性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评价理念落后是制约课程改革与发展的一个严重问题。长期以来,我国中学英语评价都依赖于终结性评价方式,即以考试成绩来评定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学质量。尽管它有其自身的一些优点,但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由于这种评价方式是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升学的唯一依据,所以就出现了怎么考就怎么教,怎么考就怎么学的现象。学校和社会都片面地用分数和升学率来评价教学质量,形成了对英语教学的负导向和负激励机制。这种评价方式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体现学生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也不利于英语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改革。这种评价方式导致教学活动完全围绕考试内容进行,题海战术和死记硬背等不正常的现象充斥英语课堂,使中学英语教学走进了应试的怪圈。这种不科学的评价方式使相当多的学生丧失了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和积极性,极大地降低了英语学习的效率。

教育部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评价体系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评价应关注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过程以及学习的效果,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使对学习过程和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应该说,形成性评价理念的提出既是理论上的创新,更是观念上的飞跃。然而,目前这种评价观念尚未在广大英语教师中形成共识,在具体的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仍停留在老的教育方式上,还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形成性评价的操作方法和模式。

二、转变评价理念,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形成性评价体系

将评价体系纳入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英语课程标准》的一大突破。我们构建新的课程体系,需要同时“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促进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的教育评价体系。”所以,无论从宏观角度看,还是从微观角度看,加强英语教学评价的研究和试验都具有深远意义。

形成性评价指的是其结果能够指导以后的教学与学习的评价。它包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结果,它的任务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方式对比,形成性评价有以下特点:

对比

内容 传统的评价方式(终结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

测试

目的 总结和鉴定性的。教师根据学生对教材的知识与内容记忆的多少来给出学生成绩,从而了解和掌握学生已经学到了什么。 形成性的。教师想了解学生对所学教材的知识与内容是如何理解的、以便更好地指导教学。它于教师对学生所学的知识形成较好的认识,帮助教师诊断学生的学习行为与效果。

侧重点 1.教学的最终结果

2.教师评价

3.依赖或强调记忆(禁止学生交流)

4.评价手段和内容单一

5.侧重于定量分析

6.测验本身不是一项学习活动 1.教学的过程(促使教师自我反思)

2.学生自我评价(做学习的主人)

3.鼓励合作性学习

4.评价手段和内容多样

5.侧重于定性分析

6.测验本身也是一项学习活动

课堂

管理 1.侵入性的(打断了课堂教学的固有程序)

2.学生只有一次机会展示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所学的知识,没有改正和提高的机会。

3.测试中不能寻求任何帮助。 1.溶入性的(课堂教学固有程序的一部分)

2.学生可以有多次机会展他们的能力和所学的知识,允许其改正和提高。

3.可借助多渠道的帮助来完成任务。

反馈 测试成绩是最终的,可及时获取信息,但信息不完全。 基于完成学习活动或任务而取得的成绩不是最终的,而是可发展变化的。

从对比中可以看出,形成性评价的内容是全方位的,方法是多样化的,它注重过程,注重学生的发展,因而对学生的评价也是比较准确和客观的。形成性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发现学生学习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学习的评价,给学生提供反馈。更重要的是,它对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策略,为学生的继续学习乃至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它也给教师提供反馈,帮助教师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需要,随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发挥形成性评价的作用,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的提高

随着现代教育评价目的的变化和任务型(task-based )课堂教学的不断深入,形成性评价的引入势在必行,形成性评价的引入有利于英语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有利于学生英语能力的全面提高和健全、健康人格的形成,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20起,我校在英语教学中引入了形成性评价,并进行尝试。

(一)设计评价原则

1、主体性。学生是评价的主体,所有评价活动的宗旨在于促进学生进一步有效的学习进行,让学生积极参与评价。

2、过程性。评价是教与学过程中的基本成份,应贯穿始终,评价既要与《英语课程标准》相吻合,又要与指导学习策略一致。

3、多样性。既能适合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学习目的,又能使学生有多种机会表现他们意识、能力和态度,促进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4、发展性。评价的作用在于教学而不是区分学生的优劣和简单地判断答案的对错,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不能只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简单的好坏之分,重要的在于强调其形成性的作用,注重发展功能。

5、人文性。形成性评价不是简单地将学生,作为一个知识的容器和技能的载体。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每个人有其独特的个性,学生的个性又处在发展中、变化中,带有不成熟的特点,我们要允许学生做出不同的选择,允许学生出现偏差,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发展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以鼓励为主,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和进步。

(二)制订等级评价标准

根据《英语课程标准》和促进课堂教学评价的特点,结合我校初中生的实际水平,我们制订了学生在听、说、读、写和学习行为等5个方面的评价标准。采用描述性语言+等级制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每项达到5个目标为A等(excellent),4个目标为B等(good), 3个目标为C等(adequate),2个目标以下为D等(need improvement)。

(三)具体操作方法

1、口语测试

在课堂上坚持让学生做值日报告(Free talk),根据值日生的水平,采用师生问答、看图说话、对话表演、讲故事、复述课文等教学活动,要求学生语音语调基本正确。评价方法:老师给值日生当场评价,作好记录,另外每学期评定2次,按学生层次,口试分三种题型:机械型(朗读课文、回答老师简单问题等)、练习型(如提供图片话题、扮演角色进行口语表达等)、交际型(提供情景,学生之间承担角色进行表演),并将口语成绩按10%比例记入期中和期末总成绩。

2、书面测试(每一单元)

书面测试要遵循新的《英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论,以本学段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为基准避免偏题、难题和死记硬背的题目,如果学生对自已某次考试结果不满意,教师可以就学生改正原卷中的错误情况给予第二次评价,给出鼓励性的评语,为不同学生发展创造条件。特别是后进生,这种评价能让他们看到自已的进步,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新的学习动力。

3、建立学习档案portfolio

让学生本人建立学习档案。包括以下内容:1)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的英语问题;2)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3)解决问题的反思;4)作业,试卷记录(包括成功或不成功的记录);5)制作的图片、卡片、照片,学生录音;6)收集有关资料(如英语形成性评价记录等);7)阅读范文;8)学生的作文;9)电脑磁盘。

教师每个月要指导学生对学习档案进行评估(优、良、中、差),哪些做得好,哪些需要改进。要让学生随时翻阅,不断反思自已的学习历程,以便全面了解自已的学习过程,更深刻地感受到自已的成长和进步。

4、课堂评价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实施形成性评价的主阵地,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程度与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成效。课堂教学过程应贯穿学生的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教师评价,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不仅要运用测试性评价(测验、听写),还要大量运用非测试性评价(观察、提问、抢答、小组讨论),学生针对自已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制订一个新的学习计划。教师针对自已的教学进行反思,改进自已的教学计划。这就是形成性评价课堂教学与常规性课堂教学不同。

5、分层教学,分级评价

分层练习是分层教学的重要环节,英语较好的学生做A级,重在发挥潜能,培养自学能力,灵活运用,迁移扩展。一般水平的学生做B级,降难度,低起点,重在掌握基础知识,提高学习自信心。

6、学生全面素质评价。

按百分制,采用终结性评价(考试分数)的形式,考查学生掌握英语的情况,内容包括:听力(20%)和笔试(70%)两部分。根据学生的考试分数,最后采用“口试(10%)+分数(终结性)+等级(形成性)+描述性语言”,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评价,体现学生的进步,学习能力的提高。

(四)实践取得的效果

我校是进行英语口语测试实验校,几年来,我们注意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重视把英语形成性评价引进课堂,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学生学习英语兴趣比较浓厚,英语口语水平较高,在参加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中,初中各年段的获奖人数和奖次都位居我市中学前茅。中考,参加考试人数432人,英语单科及格率四个A班达到100%,年段平均达到86.8%,名列全市第一,尝试形成性评价取得初步的效果。

四、结束语

英语评价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性评价在《英语课程标准》中被提出,是为了通过实施形成性评价,使教学的信息能够得到及时的反馈,从而使教学活动得到及时的调节和改进,使教学效果得到及时地强化和矫正,教学目的得到实现,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形成性评价的优越性已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形成性评价在我国目前的教育评价体系中还未得到普遍采用,究其原因主要是高考、中考的改革力度还不够。令人欣喜的是“福建中考制度改革已见端倪,今后中考将取消原始分,改用等级制;改革试点从在厦门试点,起在全省范围内推行”。新课程标准英语教材“go for it”《英语(新目标)》的评价尤为注重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合作评价。同时注重评价形式的多样性,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例如:在学生用书每单元后的Self Check部分,设计编写了对本单元的词汇知识、语言应用能力的学生自我评价内容(评价活动主要由学生来完成,教师参与并指导),每册书还配备了评价手册等,这无疑给评价改革指明了方向。

在实施形成性评价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来自各方面的误解甚至阻力,作为教师,首先应从教学理念上进行转变。从思想认识上由原先的努力教出得高分的学生,转变为为了学生的发展,努力提高学生的素质。由只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转变为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并不断地进行反思,适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由强化教师的主导地位转变为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教学过程由“主动教”转变为“主动学”的过程。把形成性评价有效地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

2. 《新课程与教育评价改革》译丛总序,20

3. 李静纯.《英语教学评价改革的的定位和基本思路》2003.4

4. 卢莉.《中学英语形成性评价的探索与实践》[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2.12

5. 北师大外语系课题组《论在外语教学中形成性评价体系》[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1,(5)

6. 《福建省基础教育课改实验区20初中毕业考试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指导意见》

篇6:母语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使用研究

母语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使用研究

母语作为一种教学媒介语在中学英语课堂中的使用问题历来受外语教师所关注,在英语教学课堂中应不应该使用母语进行教学,又该如何充分而合理控制母语的使用是外语教师在实际教学课堂中时刻面临的问题.本文结合国内外关于母语在教学课堂中使用问题的`相关研究和自身实习期间时中学英语教学课堂中母语彼用的相关调查问卷分析,指出在英语教学课堂中有必要使用母语,并就如何正确合理使用母语提出建议,希望对促进中学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有所帮助.

作 者:朱芙蓉 张咏梅  作者单位:咸宁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北・咸宁,437005 刊 名:科教导刊 英文刊名:THE GUIDE OF SCIENCE & EDUCATION 年,卷(期):2010 “”(3) 分类号:G633.4 关键词:中学   英语课堂   教学   母语使用  

篇7:试论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试论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 张丽丽

摘要:本文仅依据我们的教学实践,结合各外语教学理论,对母语在外语学习中的使用问题给予粗浅的探讨,教师应根据学习者的不同情况,来区别对待母语的作用,并适当运用母语来促进英语教学。

关键词:母语 英语教学

母语是是一个民族的第一语言, 是根植于民族灵魂与血液的文化符号。她不仅是一种表达工具,还真实记录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踪迹,成为延续历史与未来的血脉。母语就是民族自身赖以生存的文化基因。外语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证明,学习者的母语在外语教学中有“促进”和“干扰”两个方面的双重作用:促进作用,即学习者利用和借助母语可以较快地学会外语;干扰作用,即母语妨碍学生掌握正确的外语或正确掌握外语。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这种双重作用是一种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是外语教学理论和实践必须解决的一对矛盾。我们认为,在外语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正确恰当地利用学习者的母语,将有助于发挥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促进作用。

早在18,来自全世界的外语教学专家在维也纳召开会议,提出了外语教学中母语仅适合在如下几种情况下使用:(1)阐述发音部位;(2)解释抽象词或短语;(3)区分不同的语言点;(4)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引自张正东,2001,P280)。国内不少教学专家也曾先后著书谈论过外语教学中利用母语的原则问题,如李庭芗(1983),杭宝桐(1988),胡春洞(1990),何广铿(1996),袁士朴(1998)等。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1)解释某些词义抽象的单词和复杂句子;(2)利用英汉对比,提高英语教学中的预见性和针对性;(3)利用翻译练习,用来检查、讲解、巩固和发展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笔者认为外语教师应根据具体实际情况,包括学生的外语水平、学习风格以及教学目标等,灵活运用母语于外语教学中。本文结合笔者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学习体会,总结了一些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运用情况,希望对广大同仁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利用母语,帮助理解和记忆

外语学习中,记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相比外语而言,学生一般对自己的母语更敏感,记忆母语更容易,印象更深刻。当学生在记忆外语词汇或语言知识时,总喜欢将其与对应的母语挂钩。教师应结合具体情况,适当利用母语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如英语教师在给学生区别respectable, respectful 和respective 时, 不妨直接用汉语讲解, 即 respectable 体面的,受人尊重的;respectful 有礼貌的,尊重他人的;respective 各自的,这样学生很快便能理解其意,并能很好地将它们区分开来。

又如,笔者在英语教学中发现,很大一部分学生对名词前作修饰的形容词词序弄不清,考试中经常出错。后来,笔者参看了余可佳老师关于形容词词序问题总结的一句顺口溜:“美小圆旧黄,法国木书房。”(余可佳,1996)。句中“房”(room)是名词,前面的形容词都是修饰成分。“美”(beautiful)指性质,如好、坏等;“小”(small)指大小;“圆”(round)指形状;“旧”(old)指新旧;“黄”(yellow)指颜色;“法国”(French)指国籍或产地;“木”(wooden)指材料或质地;“书”(即读书的,reading)主要指用途。简单而且读起来朗朗上口的一句话便巧妙地概括了名词前多个形容词词序问题。如我们形容一张桌子时,一般说a nice new yellow wooden desk,而不说a yellow nice new wooden desk 或a nice wooden yellow new desk等。笔者运用这种方法,并结合例子向学生讲解。学生以后每当在练习和考试中碰到形容词词序问题时,一般都能快而准确地得出正确答案。

2. 适当利用母语讲解抽象的语法概念和词义

若干年以前,我有一段时间主要使用英英词典。我发现当时能理解一个生词的词意,但事后很难记住这些词,更谈不上使用了。对比这样一个事实:每个我们能够自由运用的英语单词或词组必定在我们头脑中有一个中文的对应词,你能毫不迟疑地说出这些英语单词或词组的中文意思。这些不争的事实证明语言专家Harold Palmer的意见是对的。他赞同的一个评论写到,生活在外语当中也有它的危险。一个人在这时很容易使自己习惯于一知半解,而不能获得英语词意句意的准确理解,因为此是时这个人尚未考虑在母语中的对应词与表达法。只有到了一个人能翻译这个词了,这个人才算是完全掌握了这个词。这时这个人不仅理解这个词,而且还能使用这个词。在我的英语教学经历中有两件事在此值得探讨一下。曾经在同一年级有两个班,假设为甲乙班,由于任课教师对于听写(dictation)这个教学活动的理解不同,甲班的老师总是让学生做纯听写练习,即老师念出英语句子或单词,学生听完后把老师念的句子或单词写下来。而乙班的老师总是让学生做翻译练习,即老师说中文词语或句子,学生写出英语来。有一天这两个班的听写方式换了一下。甲班学生做翻译练习,结果甲班学生叫苦连无,“老师请念英文!”这太难了!的呼声此起彼伏。而乙班学生学生欢天喜地,他们说“这大容易了。”“老师您这不是把答案都告诉我们了吗?!”从此可以看出,甲乙两班的语言转换能力差距甚大。而平时在学习过程中注意了借助中文,熔入中文的班级(每天做汉译英练习)这种能力显然高于不这么做的班级。曾经我在课堂上帮助学生背课文。第一种做法是在课堂上领导着学生一遍又一遍地朗读,直至背会。另一种做法是学生朗读几遍课文后,合起课本,眼睛看着幻灯打出的课文中文译文耳朵听老师朗读一句课文,嘴巴重复一句英语课文。结果用了比第一种做法少得多的时间,学生就会背诵课文。其实在第二种做法中,正是母语(课文的中译文)使学生在念英语时,时时对所念奖文语句的内容保持警醒,时时对中英文句式的差异保持了警醒,从而避免了鹦鹉学舌,小和尚念经不知所云的现象,提高了学习效率。再想想每个班级都有的差慢生吧!使用母语是最有效的也是最后的一个方法,能让他们了解和懂得他们在课上正在学什么。

所以,外语教学中,教师在讲解抽象的语法概念或词义时,适当利用母语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如,英语教师在讲解“过去完成时”时,若单纯用英语下定义举例,学生很难理解。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借助母语,把过去完成时简单地解释为“过去的过去”。另外,教师在讲解抽象单词词义,如friendship, excuse, science等时,若完全用英文释义,既费时,又很难解释清楚。事实上,学生在学习外语时,头脑中已具备了一定的母语背景知识和认知理解能力。在讲解这些抽象词词义时,教师可以适当使用中文:friendship----友谊;excuse-----借口;science-----科学。这样学生不仅能清楚理解词的意义,而且印象深刻。对教师来说,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学生借助母语加深对这些词汇的理解,而且还可以节省大量的课堂时间来进行其它的教学活动。

3. 利用母语为桥梁来促进外语和思维之间联系

无论我们承认与否,每一位外语学习者,特别是初学者,都在琢磨母语(本族语)和目的语(外语)有哪些异同。马克思说:“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斯大林讲:“思想的真实性是表现在语言之中。”语言与思维是直接联系的。母语与思维的关系和外语与思维的关系有共同的地方。这就是说,外语作为一种第二信号系统,在实现它的功能时,可以同母语一样,与思维直接联系。但是讲到母语与思维和外语与思维的共同点的同时,还须承认,他们之间还存在着重大区别。这些差别主要是由掌握母语与掌握外语的不同的生理与心理特点所决定。一个人学习和掌握母语都是自幼开始的。幼儿学话的过程是和言语器官的成长、发育过程同时进行的,也是和思维的过程相辅进行的。因此,这个过程是和思维能力的形成同时进行的自觉过程。而作为成人学习外语的过程完全不同。他们的言语器官和思维器官已发展成型,他们的思维已和母语建立了直接和牢固的联系。母语和思维的联系是自然的,而外语和思维的联系却要把思维从一种语言的基础上转换到另一种语言的基础上,这个过程是不能离开母语的。直接法恰恰忽视了这一点,给外语教学带来了不必要的困难。

4. 由翻译教学看母语的重要作用

翻译法名目较多,但我们可给它下一个简单的定义,那就是:用母语来教外语的一种方法,它的特征就是母语与所学外语并用,在整个外语教学过程中始终是母语和所学外语打交道。在我国大中学校的外语教学中,翻译法所创建的翻译教学手段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和有效的教学手段。首先,翻译法利用学生的理解力保证了学生确切理解外语词和句子的涵义,特别是在外语学习初期,翻译可以使学生摆脱推测、猜想的困惑,避免对外语词句造成理解不确切的情况和因而养成的一知半解的坏习惯。确切理解在外语学习中是十分重要的,只有这样,所学的知识才会牢固,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才会大大发挥。其次,翻译法使用方便,不需要什么教具设备,在初学阶段节省了教师讲解新材料的时间。例如,教师在教“revolution”,“brave”,“work”,“minute”这些词时,只要告知它们分别相当于汉语中的“革命”、“勇敢”、“工作”、“分钟”,而不必去阐述这些词的意义,就可着重讲解这些词跟其他词的搭配关系,帮助学生掌握它们的用法。但在教学中过多依赖翻译,教师就会觉得如果某一语言点未给学生译成母语,学生就不可真正理解。这样,也就忽视了两种语言形式语义语用方面的等值特征(translation equivalence),而一味求助于生硬的翻译,势必走上把两种语言进行机械对比之路,这也是翻译法失宠的主要原因。无论如何,翻译法在教学实践中把翻译既当成教学目的又当成教学手段,创建了在外语教学中利用母语的理论,这一点已为广大外语教师所接受。近年来,直接法、交际法、功能法(Functional Method)的出现把翻译法推向了对立面。然而大多数外语教师并不随波逐流,而是冷静思考,不少教师在学习了新的教学法后,采取了折中法(Eclectic Method),在保留翻译法优点的基础上,广采各家之长,加强听说训练,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 从人本主义教学法(Humanistic Approach)看母语对外语教学中的作用。

人本主义教学法,又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Student Centred Approach)。它的主要原则就是发展人的价值观,加深自我认识和对他人的了解,对人类感情要有敏感性,使学生积极学习并积极参加所进行的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及主体作用。基于这样的原则,在外语教学中,特别是在初级阶段,把母语作为辅助手段是十分必要的,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师在解释某一语法项目(如动词的时态)而类似结构母语中又没有时,授课中,尤其给较差的学生作个别辅导时,母语的使用就显得十分必要。

正如一句英语谚语所说,不要将婴儿和洗澡水一起拔掉。面对当今众多的外语教学理论和方法,我们应当“择善而从”,广采众家之长,不要原封不动,全盘照搬。这对英语教师来说,意味着我们应当全面了解各种教学法和教学理论,包括旧时的和新近的,这样才能作出明智的取舍。我们不应当家荡秋千一样从-个极端荡向另一个极端;不应当官从任何教法仅仅是因为它流行和时髦,或仅仅是因为官方提倡;不应当认为凡是新的都是好的;也不应认为会有一个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外语教学中可以利用母语,发挥母语的必要作用。同时,必须注意,使用母语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熟练掌握所学外语,用外语进行交际。外语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排除母语的干扰,发挥其积极作用,避免母语的滥用,防止其反作用。

参考书目:

1. 陈玉清 《论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

2. 刘汉德 唐文俐 《教学内容“三明治”化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实施及意义》

3. Atkinson, D. 1987. The Mother Tongue in the Classroom; A Neglected Resource? ELT Journal 41/4

4. Harboard, John. 1992. The Use of the Mother Tongue in the Classroom, ELT Journal 46/4

5. Krashen, S. 1981.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Oxford: Pergamon.

6. Swan, M, 1985. A Critical Look at 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ELT Journal 38/1,2-39/2

篇8:刍议素质教育与外语教学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苏州市吴中区甪直中学 方周明

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把他们培养成为二十一世纪具有开创性的人才是当前教育界讨论的热点话题之一。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实施素质教育。

一、素质与素质教育

关于素质,一般我们认为:素质是经由先天自然遗传和后天在社会文化环境中实践积淀而成的生理、心理的内在基础条件。换句话说,素质发展的潜力是极宽广的,而能否得到发展,一是靠素质本身的“成熟”过程,一是靠后天的环境影响和教育。

从外语教学的角度看素质,可以将其视为人们的外语能力的形成及发挥的内在渊源。

当前所提倡的素质教育是人类以本身的身心素质为对象的再生产和再创造。素质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开发人的潜能,以完善和全面提高整体素质的教育。任何一个人只有经过良好的素质教育,在基本素质方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将来无论向哪一方面发展,从事任何领域的工作,都会有充分发展的可能。素质教育的提出和实施必将给外语教学带来重大影响。

二、外语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中国的外语教学受早期外语教学理论的影响极大。五六十年代,理论语言学界以Bloomfield为代表的结构主义占主导地位;而后,Chomsky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将句法作为语言的中心,句型教学成为主要内容。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句型语法讲解和语法练习,教师们以语法讲解加翻译为主要教学形式,放弃了听说能力的培养,再配以应试教育,结果是累坏了教师,拖跨了学生。面对枯燥繁杂的语法,许多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而靠死记硬背记住了许多语法条条的高分学生却不会使用英语与外国人交谈。

七八十年代,以Halliday为代表的功能主义领导时代潮流,功能交际法成为主旋律。但由于多年沿袭下来的习惯,应试教育及教师知识自身素质等原因,这种更接近第二语言习得规律的教学方法在我国却有“雷声大,雨点小”之疑。高分低能的学生仍大有人在。

当前国内外的外语教学专家们都一致认为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获得英语的交际能力。一个成功的外语学习者必须具有吸收和运用外语的强烈意识。而语言交际运用的参与感则是外语意识的核心。这种参与感是来源于他对学习目的重要性的认识及学习兴趣。鲁宾(J.Rubin)在她的《优秀语言学习者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一文中总结出了优秀语言学习者所应具备的七个素质:(一).他们是积极的和正确的猜测者。(二).他们具有强烈的语言交际的愿望。(三).他们不怕因犯错误而被别人讥笑。(四).他们在语言学习中很注意语言形成的构成。(五).他们会力争语言训练的各种机会。(六).他们善于鉴别自己的言语和别人的语言。(七).他们注重语言的意义理解,而不单纯追求语言的表面结构。这七个素质给我们的启示是:外语教学要着重学习者素质的培养。要使我们的学生获得外语交际能力,外语教学必须实施素质教育。

三、外语教学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外语教学要实施素质教育。首先,教师要把交际能力的培养作为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并把这一观念体现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方法,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并保持学习外语的兴趣。其次,教师要认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要注意主体是内在动力,要使学生明白学习外语的重要性,以便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再次,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指导学习方法。

四、素质教育的实施对外语教师的要求

素质教育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素质教育要由具有良好素质的教师去具体实施。“教师并非教书,而是育人”,是为了面向未来,培养全面发展特别是善于自学、创新和具有自强不息主体人格和精神的现代人。教师的这一重大职责,必然要求其具备优良的思想道德和业务甚至素质。

教师的思想道德应体现在:(一)对教育事业高度负责,乐于奉献。(二)对学生真诚热爱,平等相待。(三)对自己讲究修养,以身作则。

教师的业务素质包括:(一)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二)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创造能力。(三)科研能力。

除具备上述各项素质外,优秀的外语教师在外语教学中还应努力做到(一)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不断更新知识。(二)积极参与教学研究活动,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三)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创设情景,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参与教学和使用外语的机会。(四)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鼓励困难学生,保持其学习积极性。(五)注意指导学习方法,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素质教育的实施势在必行。外语课堂教学必须改革,否则素质教育在外语教学中就不可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篇9:交际文化与外语教学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交际文化因素与外语教学

长期以来,在外语教学方面,人们总是认为只要把语音、语法和词汇学会,就算是掌握了这门语言。其实这只是掌握了语言的形式。近十几年来,外语教学界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有了较大的变化,开始认识到必须把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顺利、有效地与人进行交际。

文化在语言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与语言紧密相连的,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一国的语言反映的是一国的文化。一个对于英语国家的文化不了解或了解甚少的人,即使他有着漂亮的英语语音知识,完全掌握了英语语法,词汇也背了好几千,与那些native speakers 交流起来,肯定还会许多障碍。因为他只掌握了语言的躯壳,而没有掌握语言的灵魂,即它所反映的那一国的文化和在该文化浸淫下的该国国民的文化特征和行为习惯。

由于对目的语(target language)国家的文化不了解而造成误解的情况比比皆是。如中国人习惯了“民以食为天”,见面总是问“你吃了吗?”,而在英美人士看来,这样的问题可不是那么让人舒服的。他可能会理解为你以为他没钱吃饭。再如中国人有一种“明知故问”式的打招呼方法,“您上街哪”,“正忙着哪”,可在英美人士看来,这纯属废话,甚至还可能有误解:我是正忙着,你只会光顾着说废话,也不帮一把。又如听说某人生病了,中国人的反应总是:真的吗?生的什么病啊?严不严重啊?可英美人士只会说:“I’m sorry to hear that.”。中国人可能会说你怎么这么没人情味,人家生病了,你sorry 一下就算完了,殊不知在英美人士看来,生的什么病可是别人的隐私,怎好随便打听?

由于文化差异,加上交际双方缺少跨文化交际知识,因而中国人的谦虚,可能被英美人士视为“虚伪”;英美人的干脆,则可能会被中国人视为“冷漠”;中国的热情,可能会被视为“繁琐”、“没有诚意”;中国式的关心,会被视为“多管闲事”。凡此种种都告诉我们,在外语教学的时候,既要传授语言形式,又要教学文化知识。学者们对文化有着各种各样的定义,本文所说的文化着重从外语教学的角度探讨“交际文化”(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formation)和“知识文化”(cultural knowledge information)。所谓交际文化,指的是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直接影响到信息准确传递(即引起偏差或误解)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如黄河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而在西方人看来,它不过是一条挺长的、混浊的河流罢了。长期以来,我们在教学上对交际文化重视不足,教学中偏重语言形式,而忽视语言形式的社会意义,忽视语言在实际场合的应用,导致学生经常犯错误。

现在,随着中国成功申办奥运会以及加入WTO ,中国的对外交往日益频繁,在英语教学中加大对交际文化的传授,增强学生的交际能力,就成了摆在全体英语教师面前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课题。

但要在英语教学中传授文化知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教材是很重要的。现在使用的人教版英语教材,课文内容大多是介绍英美国家的风俗人情、社会文化、历史地理、生活方式等,并且还设计了大量的操练。这对学生学习了解英美国家状况是极好的材料。教师在讲授这些课程时,不能机械、刻板地只讲授语言知识,而应深入挖掘教材中的跨文化交际因素,比如介绍Christmas 时,可顺带介绍Thanksgiving Day、复活节(Easter)、万圣节前夕(Halloween)等西方重要节日,并比较中国自己的节日。谈到狗,可说说东西方对狗的不同态度:在西方,人们常将狗作为宠物来养,狗被称为人类最好的朋友(man’s best friend),如lucky dog 就是一个很好的词; 而在汉语中,“狗”总是用于贬义,如狗急跳墙、狗仗人势、狼心狗肺、狗头军师、狗腿子、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等。

英语教学大纲规定高中英语教学要侧重提高阅读能力,因此作为英语教师应恰当选择一些好的课外阅读材料以作为补充。在平时作阅读训练时,不要停留于只讲解答案,应对所做阅读练习的材料中的跨文化因素进行挖掘,使学生既得到阅读能力的训练又得到交际文化知识。比如我们最近做了一份完形填空练习,内容涉及美国社会的child care and working mother 的关系问题,由于我在平时上课时给学生介绍了这方面的知识,比较过中美在照看小孩方式上的差异,如美国法律规定父母不能把未成年孩子单独放在家里,法院有权剥夺不称职父母的监护权,所以有工作的父母在有小孩后,只好一方做出牺牲,或者去雇用保姆,或者邻居间互相协作,或者请社区、教或其他义工组织帮忙等,而中国父母一般要么把小孩扔在家里,要么雇保姆,还有很多人则是把孩子扔给了爷爷奶奶。有了这样的知识储备后,学生做起这篇完形填空就得心应手了。在阅读理解学到chairperson 这个词时,我让学生比较了chairman这个词,比较了人称代词he/she 和they, 又给学生介绍了女权主义(feminism)、平等(equality)及Ladies first等西方思想。此外在介绍body language 时, 我还让学生比较了中外手势语。我在带学生参加市中学生英语演讲比赛时,担任评委的外籍教师都谈到了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让学生模仿西方人说话时常用的一些手势语的重要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意语言形式的正确,还要注意运用正确的语言知识,对于教师来说,这无疑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跨文化交际学具有多学科性,对它影响最大、关系最密切的有四个学科,即文化人类学、社会心理学、社会语言学和传播学。作为教师,平时应注意积累这方面的知识,在让学生做操练(尤其是操练对话)时,要提醒学生注意说符合自己的身份和场合的话。

总之,教学中既注重语言形势又注重跨文化交际,能帮助学生真正掌握该语言,顺利进行交际,还有利于防止由于交际障碍而导致的交际摩擦(conflict),有利于拓宽视野、促进文化交流。

参考书目:

胡文仲:《英美文化辞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年版

胡文仲:“文化教学与文化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年第1期

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版

杨连瑞、汤成雄、胡士田主编:《英语教育学》,山东大学出版社,1995年1月第2版

章兼中主编:《外语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6月第1版

《英语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版

篇10:Seminar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的论文

Seminar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的论文

1.Seminar教学范式在商务英语案例教学中的应用

1商务英语案例教学商务英语案例教学是商务知识与英语语言技能相结合的课程,它是以服务于商务活动内容为目标,训练学生以英语语言为交流工具,直接、合作、有效地进行国际商务活动,是教师为学生搭建一个以商务环境为模拟平台,使学生的学习变得直观、主动,从而形成一个理论教学服务于能力培养的新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法是经济学在经济学方法论的创新与发展,以案例为载体,通过问题解决的方法发展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杨林2009:85—87)。从当今商务英语教材来看,大多数都在每单元后附有与主题相关的案例。然而由于种种中国学生的特点(如:只愿意听课,不愿意参与,害羞,怕丢面子等)或教师活动设计不合理或检查方法不当,实验教学这一块往往无法顺利进行下去。为了达到商务英语教学目标,本文将Seminar教学范式引入商务英语案例教学中,期望能改进商务英语教学,提高学生的英语实用能力。2Seminar教学范式在商务英语案例教学中的应用Seminar教学范式和案例教学法都是建立在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基础之上。它强调学生必须主动“投入学习”学生必须在情境案例下与问题互动,才能真正理解知识。学生建构意义是通过内在对话与思考过程,与他人互动,来理解情境与问题。Seminar教学范式在商务英语案例教学中实践操作程序如下:2.1任务分配及团队组合(Empower)在了解本学期的教学任务,清楚学习内容之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能力自愿报名选择案例,组成学习小组,负责各单元案例的PresentationandDiscus—sion(陈述与讨论)。根据教学进度每两个组负责一个单元,每小组一学期下来须完成2个案例的PresentationandDiscussion。每小组成员一般由于5—6同学组成。案例的PresentationandDiscussion安排在这每单元的教师授课之后,由该单元的负责小组呈现(Present)。2.2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过程1)明确主题问题小组成员集体研读案例材料,分析案例中需解决的问题及问题存在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线索,明确任务的最终目的。再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选择研究方法,如问卷调查法、观察法、访谈法、叙事法、个案法等。2)收集数据收集数据是一个占有资料、展开调查研究的过程。学生可利用网络、图书、媒体等信息途径查找、收集与案例相关的数据。3)分析并解释数据收集好数据之后,使数据产生意义是关键的问题。让数据服务于主题研究,支撑自己的陈述与讨论。这是个创造过程,学生可利用数据使自己的陈述与讨论更有支撑力和说服力。4)确定行为计划,角色分配这个过程是回答“如何做”的问题。首先策划Pres—entation(陈述)的程序与角色分配,预测在讨论中其他同学可能提出的问题。“如何做”过程让同学有很大的创造空间,同样的案例材料,可以有不同的呈现。2.3陈述与讨论过程活动(PresentationandDis—cussion)每单元教学中分配2学时作陈述与讨论活动,由负责该单元案例学习的两小组给全班展示案例研究成果,然后接受老师和同学们提问与质凝,开展讨论与答辩。在此活动过程中,师生教学角色进行了双重转变,即学生从观众到演员,老师从演员到观众。2.4评价过程最后是评价。评价方式一般采用大众评委,学生个人和教师点评。大众评委是由案例学习小组成员组成(当天没有做陈述与讨论的学生),一般有6个大众评委小组(40人的班集),他们对作活动的学习小组进行打分;任何学生个人可对活动进行个人意见点评,对表现好的表示赞扬,对做得不完美的地方提出建议;最后是教师精要点评。学生在陈述与讨论活动中的表现占本课程的总成绩的30%。

2.Seminar教学范式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教学功效及反思

1Seminar教学范式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教学功效Seminar教学范式通过探究活动、表达活动、交流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和进行学术研究的能力。体现在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即语言的运用能力、团队精神、个人展示、领导才能、分析及解决问题等能力,同时也加强了教师、学习者、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Seminar教学范式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应用的整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多向的习得过程,它是民主的、互动的、体验的、开放的和研究性的,所有这些特点为实现现代大学英语教学在新形势下的新要求有着十分重要的教学功效。1.1Seminar的民主、互动的特点,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Seminar教学范式完全建立在自由、民主的教学方式上,淡化老师的话语霸权。Seminar创造的氛围能使学生自由提问和发表自己的看法,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洪堡认为,个人进行学习和研究,必然会有一定的片面性,大学只有通过互动协作,才能使一个人的研究结果,与他人的研究结果相比较和对照,从而相互启发(陈洪捷2002)。在案例教学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与教师、与同伴进行相互沟通,达成意义的共识与观点融合,实现了主体间平等的对话、理解、交往与合作,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和谐的学习场景。1.2Seminar的体验性,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人是通过体验成长的。马克斯.范梅南(MaxVanManen)指出:“教育需要转向体验世界。体验可以开启我们的理解力,恢复一种具体化的认知感”(马克斯·范梅南2002)。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也强调“知识建构”,即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与客观世界对话、与他人对话、与自身对话的过程,从而形成“认知性实践”、“社会性实践”、“伦理性实践”的“三位一体”的学习体验过程。在案例学习中,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体验真实的工作环境与状态,感知未来世界来实现“认知性实践”、“社会性实践”、“伦理性实践”。1.3Seminar的开放式学习,激发了探究知识的热情Seminar旨在培养学生自主研究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这个目的的前提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探索空间和学生自己决策的权力。为了出色地完成案例活动,学生由于商务知识,西方的管理理念,跨国公司和国际品牌等信息缺乏,必须探索书本外的知识,利用网络、图书、媒体等资源;阅读参考书目、检索与案例主题相关的信息网址。有时,还必须对学科经典的、重要的、有新见解的文献进行分析解读。通过信息检索和查找,他们的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对学习更有信心了,探究知识的热情得到激发。

1.4Seminar的研究性,加强了对学者人才的培养Seminar教学范式是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具有学术性。在大学高年级阶段的教学应是:教师从事的是研究性教学,而学生从事的是自主性的.研究学习(沈红1990)。研究性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逐步养成问题意识,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基本素养。商务英语案例教学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教师引导学生如何根据案例问题,着手调研、查阅资料、提出问题的解决问题方法,同时指导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技术路线,使他们了解和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研究的方法和手段,加强了对学者人才的培养。

2Seminar教学范式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反思Seminar教学范式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使教师发现了在如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时教师与学生双方所存在的问题。Seminar教学范式是具有民主性、互动性、体验性、开放性和研究性等特点的新型教学范式,无疑对教师和学生都是一种挑战。由于它的开放性和民主性,教师难以驾驭活动,它的体验性和研究性对中国学生也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因为他们习惯听老师讲课而不愿意自己参与,愿意是观众而不愿意是演员。在实施Seminar教学范式时,教师和学生主要存在如下问题。以上是在实施Seminar教学范式过程中所发现的一问题,仅可为将来采用此教学范式的教学工作者提供一些思考,还有许多问题有待我们去探讨,譬如学生能力缺失诊断、能力缺失补偿、能力资源配置、能力潜能激发、能力再现等等。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永远是教学研究的对象,只有更多地研究、了解他们,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真正实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师生共赢教学目标。

3。结语

Seminar教学学范式应用于商务英语案例教学中服务于能力培养,它所蕴涵的教育理念及价值不只局限于教学方法的创新,而更在于通过课程教学范式中的核心理念,课程教学目标的设计、课程实施的组织方式,促进商务英语课程知识的有效生成等方面的价值。大学里的“教”和“学”,其中心任务不再是例行公事地向学生们传授知识,而是让学生尽快地学会提出疑问和学会研究方法,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研究的精神,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统一(张跃忠2007:18)。教师需要以革新的姿态来迎接新观念的挑战,改新的行为来落实新时代对教学的新要求,改变教学理念:教师即是研究者,课程即是实践,课堂即实验室。“对话中心教学”的课堂教学将取代“灌输中心教学”(钟启泉2005)。Seminar教学范式不仅对商务英语教学、对现代大学英语教学乃至我国目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都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篇11:心理因素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心理因素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论文关键词]心理因素 英语教学 自信心

[论文摘要]实践证明,学生本身的学习动力、才能及自信心是其外语能力提高的直接原因。为此,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正确的学习动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外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根据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加强外语教学中的心理训练,使学生的心理因素在英语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从秋季。由国家教委编写的《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英语综合教程》开始在全国各级各类普通中等专业学校中陆续使用。该教材无论从广度、深度,还是从听、说、读、写等各方面,对于一个刚刚从初中毕业考上中专的新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要求。他们必须通过语言和言语的实践来逐步锻炼其外语能力,从而得到提高。但是不同的学生提高的程度不同,这当然与教师、学生、教学法、教材、教具、学习方法等有着直接的关系,但最重要的还是学生自身的因素,即学生自身的学习动力、才能及自信心是外语能力提高的直接原因。

一、正确的学习动机在中专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学生的一切活动都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并激励他们去行动以获得一个结果或达到一个目标的内在动因,而且也是激励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主观动因。动机强度的大小,是任何一种学习的关键。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中专学生的学习动机与中小学生不同,因为他们面临的是就业,学习动机与未来的就业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他们是在学习需要盼基础上产生的。中专学生对学习的需要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它常常以中专学生对学习的意向、愿望、兴趣等形式表现出来,对学习起着推动作用。中专学生的学习动机一旦形成,就会对学习持饱满的情绪,主动积极的态度,浓厚的兴趣,集中注意’力去完成确定的志向。所以,这种内部动力是与中专学生对外语知识的认识、兴趣、掌握新的知识以及各种机能及熟练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学习中专英语的学生将来要成为社会的劳动者,他们对祖国、对人民有着明显的责任感,这种动机也促使他们愿意把自己培养成为祖国的建设者。培养中专学生学习外语的动机是中专外语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师应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要使学生把自己的学习动机和祖国的需要联系起来。具体的做法是:在教学中注意心理训练,首先使学生对外语产生强烈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只有当学生对外语学习产生强烈的兴趣,他才迫使自己投入到对他个人来说目前关系不大的学习外语的环境中去,也就是说,要不断地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以各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供最新科学信息的教学内容,来满足学生学习的欲望,这样就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过去,我们在新生入学初上课时,大部分时间只是在教室里讲精读课,学生练习的机会很少,一段时间以后,学生感到很枯燥。改换《全国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英语综合教程》以后,专门安排了听力课,学生们感到新鲜,在加上听力课又采用听、说、读、写等方式来进行,形式新颖,教师不断启发提问,学生们聚精会神地回答,兴趣大增,听力进步较大。另外,偶尔让学生听一些英语幽默故事,课堂气氛便会更加活跃,使学生学习英浯的劲头十足。实践证明,教师提供使用英语的机会,让学生把学习外语变为自己的认知活动,让他们在交际使用中感受到使用语言的乐趣,进一步端正了学习外语的动机。因此,作为外语教师应在每一堂课上设法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来使中专生对英语始终处于感兴趣阶段,这样继续下去,学生学习成绩便会不断提高。

二、对中专学生学习外语才能的再认识

随着国际交往的目益频繁,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学习外语的人越来越多,而外语学习者的个体也存在着很大差异,外语学习才能的高低在同一课堂进度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心理学家认为这与个别心理差异有关,在言语、技能发展方面,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十分显著。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亲身体会就说明了这一问题。当一年级新生入学后,教师往往在学生上了几节课之后就感觉到了有些学生学习外语的能力强一些,有些能力一般或较差。例如,有些学生在初中阶段掌握的语法知识比较牢固,语音语调清晰正确,电能记住不少词汇,对这部分学生无论在阅读上还是在听力上都应对他们提出较高的要求,使他们在这种较高要求下,既有进步的一面,也有压力的一面。对这部分学生明确提出他们的`奋斗目标,争取在中专学习期间能拿下英语自学考试大专文凭。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要鼓励他们树立学好外语的自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如果教师不认真分析学生的心理因素又不顾及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才能水准,硬是强求基础差的学生努力学习,赶上全班同学,必然是拔苗助长,其结果只会适得其反。要了解清楚每价学生学习外语的才能,教师需要做大量细致岛勺工作。一方面应对学生每次考试成绩进行分抚比较并注重学生的课堂表现(专心程度、回答问题对否等)。另一方面,教师应了解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课外学习时间及学习方法等。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有的放矢地制定出对学生(不同层次的学生)较科学的教学计划,提高每个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和学习成绩。

三、因人而异,增强自信心

我国普通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一般年龄是l5―18岁,是学习外语较为理想的年龄。从发展心理来看,掌握词汇的能力随年龄而增长,由于中专学生在心理上有其独特的特征,因此,注重外语教学中的心理训练是必要的。

我所教过的粮食中专学校的学生中,他们大部分来自县级以下农村中学的居多。他们有强烈的学习愿望和极其敏锐的自尊心。在英语学习中,个体差异十分突出。有些学生外语基础较好,发音规范,勇于在课堂上发言,学得既主动又活跃。另―_类学生恰恰相反,虽然掌握了一定的语言知识,但开口能力差。对这两类学生,教师应首先明确他们在学习第二语言中的心理特点,区别对待。教师对前者可以提一些较难的问题,让他们有充分发挥才能的机会,在讲评时既要肯定成绩,也要指出他们所犯的哪怕是很小的错误,以防止其产生骄傲的情绪;对后者,首先要有耐心,他们对教师的提问往往要过一些时间才能答出,教师不要在他们口头表达时打断或过多地去纠正错误,那样使他们本来就羞怯和紧张的心理会加剧。教师轻易不要当众批评指责学生。以免他们产生消极自卑的情绪,进而影响其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产生逆反心理。作为一名中专外语教师应使他所倾注的热情显而易见并富有感染力。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自尊心,良好的教学气氛自然会形成。教师要鼓励学生哪怕是微小的进步,要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及时给他们补缺、纠差,使他们增强学好外语的自信心,学习成绩也必然会相应提高。

综上所述,从心理学观点来看,最优秀的教师,最完善的教材,最有效的教学方法都不能代替中专学生学习外语的热情和自觉性。研究中专学生的心理因素和特点,调动他们学习外语的积极性,配之以较切实的教学方法,使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是中专英语教学中不可忽视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为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外语真正成为一种交际交流的工具。

我所教过的粮食中专学校的学生中,他们大部分来自县级以下农村中学的居多。他们有强烈的学习愿望和极其敏锐的自尊心。在英语学习中,个体差异十分突出。有些学生外语基础较好,发音规范,勇于在课堂上发言,学得既主动又活跃。另―_类学生恰恰相反,虽然掌握了一定的语言知识,但开口能力差。对这两类学生,教师应首先明确他们在学习第二语言中的心理特点,区别对待。教师对前者可以提一些较难的问题,让他们有充分发挥才能的机会,在讲评时既要肯定成绩,也要指出他们所犯的哪怕是很小的错误,以防止其产生骄傲的情绪;对后者,首先要有耐心,他们对教师的提问往往要过一些时间才能答出,教师不要在他们口头表达时打断或过多地去纠正错误,那样使他们本来就羞怯和紧张的心理会加剧。教师轻易不要当众批评指责学生。以免他们产生消极自卑的情绪,进而影响其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产生逆反心理。作为一名中专外语教师应使他所倾注的热情显而易见并富有感染力。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自尊心,良好的教学气氛自然会形成。教师要鼓励学生哪怕是微小的进步,要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及时给他们补缺、纠差,使他们增强学好外语的自信心,学习成绩也必然会相应提高。

综上所述,从心理学观点来看,最优秀的教师,最完善的教材,最有效的教学方法都不能代替中专学生学习外语的热情和自觉性。研究中专学生的心理因素和特点,调动他们学习外语的积极性,配之以较切实的教学方法,使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是中专英语教学中不可忽视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为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外语真正成为一种交际交流的工具。

篇12: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作者/ 张静

摘 要: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现,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预防和减少心理障碍的发生,应成为学校各科教育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作用

21世纪的社会是充满希望和机遇的社会,也是充满竞争和挑战的社会。人类社会在进入以人为本的时代的同时,也进入了心理重负的时代。为此人类对自身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然而越来越多的调查资料和案例报告显示,目前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尤其是我们作为第一线的教师感受更深。

单亲家庭的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更大,但由于我国的教育体制,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仍然不完善,我们作为家长和教育者更应该在家庭和学校教育中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和增加心理教育。

工作了十几年,作为英语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工作让我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了很深的了解,我们现在的学校和家庭教育对它的重视远远不够。所以,尽管我是一名英语教师,在参加工作5年后我考取了心理咨询师资格证。我想这对于我来说,做学生的教育工作会非常有帮助,尤其是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关头,即处于未成年人与成年人的交叉口,

处在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转折点上,因此拥有健康的心理无疑是中学生现在和将来成长成才、生活快乐、人生幸福的必要条件。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是:(1)认知过程正常,智力正常。(2)情绪稳定乐观,心情舒畅。(3)具有适度的自发性与感应性。(4)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接触。(5)能保持自己的个性。(6)有自知之明。(7)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8)切合实际的生活目的。(9)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10)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马建青主编的《心理卫生学》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为:(1)智力正常。(2)善于协调与控制情绪。(3)具有较强的'意志品质。(4)人际关系和谐。(5)能动地适应和改造现实环境。(6)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健康。(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的特征。

中外学者对心理健康的标准尽管有着多种不同的概括,但综合起来看,主要强调两方面,即充分发挥个体的心理潜能,个体内部心理协调与外部行为适应。

作为英语教师,我对学生的观察,他们的心理健康的特点是:

(1)随着年龄增长问题的发生或严重程度有上升的趋势。(2)重点中学学生高于非重点中学。(3)男生比例高于女生。(4)农村学生高于城市学生。(5)单亲家庭高于正常家庭。从教十几年来,班级里的孩子单亲家庭比例越来越高,这样的孩子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各种问题,我想这就是家庭因素对孩子心理影响最明显的一点。那么都有哪些因素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呢?

首先,是个体因素。其次,是社会因素。包括生活事件、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在学校教育中需要重视的是家庭环境以及学校教育。在我的班级曾经有这样一个女孩,在英语课上我发现地上流了很多血,把同学们都吓坏了。原来是她用小刀割了自己的手腕!后来经过我的了解,原因仅仅是她父母没有同意让她买她喜欢的一样物品。经过教师和家长耐心的沟通,她终于想通了,也放弃了极端的行为。但是过后我感到很痛心也很后怕,现在的孩子心理就这么脆弱吗?有时甚至感觉我们教师身上的担子越来越重了,工作也需要更多的耐心。所以我想学校应在现有的教育基础上,增加心理教育的多种教育渠道,在英语及各科的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现有的心理教育形同虚设,在分数定终身的考试制度下,家长和学校更重视分数。其实,如果孩子的心理不健康,那么对于他们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要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在英语教学中根据教材的内容联系生活中的实际,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增加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

(1)知识传授法。在课上帮助学生丰富知识,调整认知,自觉进行心理保健。(2)行为训练法。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实践活动。(3)情景感染法。对有问题的学生,用榜样,周围的先进学生等来产生积极的影响。(4)辅导助人法。在学校成立心理咨询室,为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即可个别辅导,也可团体辅导。(5)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利用网络特有的优势,向学生传授心理卫生知识,提高心理健康辅导及其他心理服务。(6)社会实践活动。多给学生提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

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很多,有些是直接的,有些是间接的。作为英语教师,我们可以在英语教学中适当地增加心理教育的表演和对话活动。让学生表演和模仿某些情节,让大家体验和正视自己的问题和帮助他人改正问题。教师和家长都要确立心理健康的意识,多发挥良好的作用。

对于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来说,一切的方法和手段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我想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对于不同的学生、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方法和途径。在现有的情况下,我们的学校教育应尽可能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能健康快乐的生活、学习,既成才也成人,成为一个健康的人!

(作者单位 黑龙江省大庆市第24中学)

篇13:多媒体技术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多媒体技术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作为教学改革的最重要环节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从教学手段上看,多媒体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对课堂教学特别是英语课堂教学的改革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英语交际环境,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建构学生认知图式。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也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业务进修。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中学英语课堂教学;英语交际环境;思维空间;课堂教学效率;认知图式;业务进修

Multi-Media Technologies: a High School EFL Perspective

GE Bingfang

(High School Teaching and Research Institute, Tongxiang Educational Committee, Zhejiang 314500)

Abstract:Being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spects of educational reform, classroom management is receiving increasing attention. As far as the means of teaching is concerned, multi-media technologies are an important variable in this respect in that it is good for the creation of a pleasant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in Englis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udents' thinking ability, the considerable perfection of classroom management efficiency and the construct of the students' cognitive schemata. If the teacher leads the students around the Internet in classroom from time to time, the students will be brought even closer to the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hence exerting their strong motivation to learn the English language.

Key words:Multi-Media Technologies; Classroom management;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Thinking Ability;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1.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英语交际环境

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进行交际。交际可以是书面的,亦可以而且主要是口头的。作为教师,一定要事先对话题、情景、训练项目(日常用语、词汇、语法等)进行精心的设计。课堂交际活动的目的,是要让学习者练习表达能力。优质高效的课堂交际活动可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让学习者有机会练习整体表达能力,有利于学习者自然习得语言。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注意创设良好的交际环境。离开情景谈交际是不现实的。课堂交际活动将课堂变成了一个“小社会”,这样的语言训练更富有灵活性和挑战性。我们有很多办法创设良好的交际环境,而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手段。

2.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中学英语教学中多媒体手段应用的关键在于充分体现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能力等到进一步提高。

在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良好的英语交际环境中,其工具性和交互性有利于线性(linear)和非线性地呈现教学材料相结合,通过语言、图像和声音的同时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让他们左右脑并用,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得以进行大容量的仿真交际。在学生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其直接用英语思维的能力经常得到锻炼,因而能更有效地提高其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3.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效率意味着“高密度”和“快节奏”。“高密度”是指“学生外语实践的量大、面宽”,而“快节奏”指“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教学节奏明快,练习转换、环节交替紧凑。(杨扬,2000:48)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有利于贮存大量信息,我们更能多创设情境,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营造一种轻松、愉快、适度紧张的课堂气氛,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教师应重视利用多媒体做好课堂教学的复习(revision)、呈现(presentation)、操练(drill)、自由交际(free communication)等工作,使多媒体所能提供的图象、影片、提示语和背景音乐等能发挥充分作用。

4.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学生认知图式的建构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结合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教给学生一些外国(特别是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如历史、文学、生活方式、民俗、价值观念等等)。图式理论重视图式(schemata)作为一种认知构架在理解和交际中的作用,它使信息有条不紊地储存在长期的记忆中,给预测提供依据。交际是一个双向的心理过程需要一定的图式为前提。从某种意义上讲,图式即背景知识,其中文化因素是背景知识的重要方面。“学外语而不懂其文化,等于记住了一连串没有实际意义的符号,很难有效地加以运用,而且每每用错”,“而语言课堂就是联系语言和文化的场所。在中国尤其如此,因为课堂是学外语的主要场所”(陈舒,1997:3)。但是,“文化内容的融入也只能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因而在起始阶段就应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葛炳芳,1998:38)多媒体技术是视频图像、音响、图形和文本借助于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而实现的`有机结合,再加上网上资源的充分利用,它能将社会、文化背景等人文因素形象化、具体化,因而有利于学生认知图式的构建。

5. 多媒休技术的应用促使教师更多地进行教学反思

多媒休技术的运用需要中学教师本身素质的提高,因而对教师也是一个挑战。教师应主动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学生的知识面很广,运用语言能力也较以前的学生强。教师在自己的业务进修(professional development)中,多媒休技术应是一门“必修课”。教学设施是要人来用的,接受过培训的教师要大胆使用。例如多媒体的使用,起初也许不会用动画或交互功能,但用总比不用好。在基本学会了多媒体的使用后,教师还有很多课题需要研究,如多媒体环境下“学习环境个别化”、“学习课程探索化”、“课堂教学学生中心化”(见杨春慧,2000:46-7)、“班级授课制条件下个别化教学”等命题。教师需选准起点,瞄准目标,不断探索,不断反思,逐渐走向成熟。

在如今这个网络时代,多媒体技术和信息高速公路越来越多地影响师生的工作和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影响我们的教育观念和课程结构、教学模式、教育评价、考试模式甚至师资培训模式和学校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 陈舒. 文化与外语教学的关系[J]. 国外外语教学. 1998(2): 1-4.

[2] 葛炳芳. 中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J]. 湖州师专学报. 1998(3): 37-40.

[3] 葛炳芳. 中学英语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与思考[J]. 外语电化教学. 1999(3): 23-25.

[4] 杨春慧. 试论多媒体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的特点[J]. 外语电化教学. 2000(1):46-7.

[5] 杨扬. 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应用的研究[J]. 上海教育. 2000(4):48-9.

(浙江省桐乡市教委中学教研室 葛炳芳 《外语电化教学》2001(3):50-1页.)

篇14:多媒体技术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多媒体技术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作为教学改革的最重要环节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从教学手段上看,多媒体技术在学校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中的.应用,对课堂教学特别是英语课堂教学的改革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英语交际环境,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建构学生认知图式。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也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业务进修。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中学英语课堂教学;英语交际环境;思维空间;课堂教学效率;认知图式;业务进修

Multi-Media Technologies: a High School EFL Perspective

GE Bingfang

(High School Teaching and Research Institute, Tongxiang Educational Committee, Zhejiang 314500)

Abstract:Being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spects of educational reform, classroom management is receiving increasing attention. As far as the means of teaching is concerned, multi-media technologies are an important variable in this respect in that it is good for the creation of a pleasant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in Englis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udents' thinking ability, the considerable perfection of classroom management efficiency and the construct of the students' cognitive schemata. If the teacher leads the students around the Internet in classroom from time to time, the students will be brought even closer to the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hence exerting their strong motivation to learn the English language.

Key words:Multi-Media Technologies; Classroom management;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Thinking Ability;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1] [2] [3] [4]

篇15:多元智能理论与初中外语教学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宁波市东恩中学(浙江 宁波 315000) 朱芸蔚

多元智能理论是著名发展心理学家、美国哈佛大学教授Howard Gardner(霍华德加德纳) 提出的一种风靡全球的心理理论,它从新的角度阐述和分析了智力在个体身上的存在方式以 及发展潜力,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与发展,它对中学外语教学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特征和内容

传统理论对智力的定义仅限于人的语言智力和逻辑思维两个方面,IQ(Intelligence Quoti ent)就是对上述两种能力的测试标准。而加德纳在《智力的结构》(1983)一书中指出:

(1)智力是在单元或多元文化环境中解决问题并创造一定价值的能力;

(2)智力是一整套使人们能够在生活中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

(3)智力是人们在发现难题或寻求解决难题的方法时不断积累新知识的能力。

加德纳提出了人的七种智能,后来又提出了八种和九种智能:

(1)语言智能(linguistic intelligence)

指用语言思维,用语言表达和欣赏语言深层内涵的能力。

(2)逻辑-数学智能(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

指人能够计算、量化、思考命题和假设,并进行复杂数学运算的能力。

(3)视觉-空间智能(visual-spatial intelligence)

指人们利用三维空间的方式来表达视觉和空间概念的能力。

(4)音乐智能(musical intelligence)

指人能敏锐地感知音调、旋律、节奏和音色等能力。

(5)身体-运动智能(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

指人能巧妙地操纵物体和调整身体的能力。

(6)人际交往智能(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

指能得体而有效地理解别人和别人交往的能力。

(7)个人自省智能(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

指关于建构正确自我知觉的能力,并善于用这种知识计划和引导自己人生。

(8)自然观察者智能(naturalist intelligence)

指观察自然界中的各种形态,对物体进行辨认和分类,能够洞察自然或有专长的自然观察者。

加德纳认为每个人的智能具有普通性--每个人都拥有多种智能,而其智能的发达程度和智能组合情况不同,经过智能的组合表现出一个人在某方面的优势或弱势;智能的组合观,智能是以组合的形式发挥作用,各智能之间相互作用,相辅相成;智能的差异性,由于个体天赋,个体成长经历和文化背景不同,个体间存在着差异,而个体内部之间也有差异;智能的发展观,人的智能水平并非终生不变的,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得到开发和逐步加强。从以上的特征,我们可以看出,多元智能理论是一种强调和尊重个性差异,充分肯定人的潜力的理论。

二、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的几点启示

现在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作为一种心理学理论,我觉得,多元智能理论对外语教育有以下几点启示:

(1)在教育观念上,多元智能理论帮助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几乎每个人都是聪明的,只是聪明的范畴和性质呈现出差异,如贝多芬擅长音乐(音乐智能),邱吉尔爱好政治(人际交往智能),乔丹擅长打篮球(身体-运动智能)。教师应该相信每一个学生是有能力的人,挖掘每一位学生的优势潜能,并给予充分的欣赏,树立其自信和自尊,使其将优势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领域中去,从而使其弱势领域得到尽可能的发展,教师主动、自觉地为每一个学生设计“因材施教”的方法,以配合其智力综合的特点,实现个人价值。

(2)在教育评价上,多元智能理论影响教师重新建构“智力观”,传统的智力理论将智力定义为一种以语言能力和逻辑-数理能力为核心的整合的能力,各国教育的重点则被定位要求优异的语言、数学表现,而多元智能理论则强调智力的本质,更多地表现为个体解决实际困难的能力和生产及创造出社会所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课程功能由此开始发生着根本的变化,教师不但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同时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这些正是新课程学生评价改造的方向。

(3)在教育目标上,多元智能理论影响教师形成积极的学生观。多元智能理论并非主张将所有的人培养成为爱因斯坦之类的奇才,达芬奇之类的全才,学校里没有所谓的“好生”的存在,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这样的学生观一旦形成,教师就会对每个学生抱以积极,热切的期望,并乐于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关注学生个体间发展的差异性和个体内部发展的不均衡性。

三、多元智能理论对初中外语教学的参考价值

多元智能所倡导的尊重个体差异,尊重每一个体发展的思想,与这次新课程改革的方向是一致的,为我们挑战传统,形成新的有时代特色的课程设计思路提供了有意义的借鉴,它对外语学科的参考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多元智能而教,二是通过多元智能来教。

(1)为多元智能而教,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被看作是我们对教育目的的新思考,它要求我们在进行学校课程设计时,摈弃原来只围绕语文和数学而设计的惯有思路,而充分认识到不同学生在不同智力特点,对学生的多种智力一视同仁,强调使每个学生的智力强项得到充分发展。

为发展人际交往智能,外语学科可以强调合作学习,分组形式有两人小组(Pair work)、小组(Group work)和排行(Row and team work),小组组织活动有角色表演(Role play)、游戏(Play games)、做手工(Making things)、调查(Survey)、采访(Interview)、讨论(Discussion)和辨论(Debate)等。这些活动要求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分工负责,互相帮助、配合,还要解决矛盾,改变学生处于个体的、竞争的学习状态中形成的冷漠、自私的性格,加强团队协作精神,促进学生的情感和责任感,甚至培养学生的领导意识、社会技能和民主价值观,即培养了学生的人际关系智能。

提高身体-运动智能,现行教材把课堂游戏纳入教学内容,初中阶段是学习外语的初级阶段,做游戏的机会很多,教材设计了竞猜(Guessing)、表演(Acting)、谜语(Riddles)等不同类型的游戏,在游戏中看、听、说外语,训练学生口语、书面语的同时,训练了学生的肢体语言,促进语言与肢体的配合,动作与表情的协调。

改善自然观察者智能,它是各学科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外语学科也不例外。教学中应利用环保与生态题材的课文,引导学生学习植物、动物和环境方面的知识,并联系实际就某一话题展开调查或讨论,如学习The Great Green Wall之后,让学生观察调查当地水源或植被状况,提高环境保护意识。阅读教学也同样可以训练观察技能。阅读文章一般要求读者回答who/what/when/where/why五个基本问题。在解答问题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观察事件的能力,学生能理解和分析人物的动机,事情的前因后果。而实际上,观察环境的能力是超学科的能力。

(2)通过多元智力来教,它可以看作是我们在教学方法上的新追求,它要求我们的课程在努力使不同智力都得到发展的同时,通过调动不同智力活动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不同作用,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极大地提高外语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借助学生多元智能,将可以很好地改善外语学科教学。

借助音乐智能。青少年学生听觉敏锐,善于模仿,具有音乐的潜能。例如,在“Yesterday”in concert和The moonlight sonata两篇课文教学中,适时播放摇滚乐和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能把音乐与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印象深刻。平时学唱英语歌,既可以提音乐的理解力,又可以学习语音,语法,增加词汇量,增强语感,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借助逻辑-数学智能。某些数学的概念,如排列组合、编码、对称等,也会出现在外语学科上。掌握这些概念能够解决外语学习中出现的问题。阅读训练中采用主动的学习程序(如采用不同的提问策略,提出开放性问题,让学生预测结果)能增强逻辑思维能力,使逻辑-教学智能在思考和学习中发挥作用。

借助自我认识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者具有自我认知、自我反省的能力,并善于用这种能力计划和引导自己的人生。在进行外语教学时先要启发学生对自身认识资源的认识,引导他们了解任务类型,学习某些策略的知识。其次,让学生主动认识自己智能活动过程,养成计划,监控和调整的习惯。如英文写作训练中,学生前拟一份提纲,确定写作要点,步骤与方法,写完初稿后自觉检查、订正错误;教师批改后再纠正错误、调整思路。再次,指导学生觉察和了解认知活动的过程。

四、结束语

新课程提出了“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的教育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以实现“三个发展”,特别是为个性化教育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教师可以实施主体性、民主性、创造性的个性化教学,对学生进行因人而宜、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使每个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同时,多元智能,理论对于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善于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及时了解教学动态,更新知识结构,树立终生学习的思想。其次,教师之间,应发扬团队合作精神,与本学科及其他学科老师共同探讨多元智能的课程设计,优化教案。再次,在创建有利于激发学生潜能的多元智能环境的同时,教师本人也要重塑教师角色,从知识的权威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支持者,学习合作者与伙伴,建立新型的、民主的、合作的师生关系,发展学生的学习自主体、创造性。

总而言之,对于多元智能理论,中学外语教学不仅可以拿来用,而且可以为日益精纷呈的中学外语教学添上一朵艳丽的花朵。

参考文献

[1]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新华出版社

[2]杨晓萍,朱乃明.多元智力理论与基础教育课程建设,课程教材教法.2002;(3)

[3]廖晓青.创新教学法简介(六)中小学外语教学.2002;(12)

篇16:试论我国基础外语教学现代化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2002-11-24 12:26:39)

刘 道 义

世界范围的信息革命和高科技的发展使得国与国之间的距离在缩短,而人类的视野却在飞速扩大。不断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必然会使中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汇入世界的大潮流之中。展望未来,在中国普及外语和提高外语教学质量已成为时代的迫切需要。普及外语和提高外语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加强基础外语教学,因此,基础外语教学改革应当有鲜明的时代意识,即要有预见性和超前性。本文的目的就是与同行们共同研究,如何进一步贯彻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探索我国基础外语教学现代化的途径,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迎接21世纪的挑战。

一、坚持三个面向,全面改革基础外语教学

在基础外语教学现代化的过程中,首当其冲的是教学思想的现代化。必须坚持以邓小平三个面向的精神指导,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实现外语课程、教材、方法、教研、测试与评估、师资培训以及教学设备等全面的改革。这是一项跨世纪的系统工程,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方可完成。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到沿海发达地区、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周年时,全国中小学外语教学基本实现现代化。

(一)课程发展

研究中小学外语课程的现代化是这项系统工程的出发点。课程设置要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外语是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获取世界各方面信息与进行国际交往的重要工具。要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需要培养大批在不同程度上掌握外语的人才。中小学外语教学的目的不是单纯为了向高等院校输送人才,而应该是贯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方针,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为学生接受高等学校的各种专业教育和各种职业技术教育打好基础。普通中小学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包括外语学校及师范学校,开设外语课,都是为了学生继续学习或使用外语切实打好基础。其中少数学生(在相当长时间仅占同龄人的百分之几)可以升入高等学校,成为高级人才,多数学生将成为初级或中级人才,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显然,中小学的外语课程目标不应该是单一的,仅以升学为标准。况且,我国是一个地域宽广、多民族的国家,各地经济、文化的发展极不平衡,对外语的需求程度差别很大。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教育的多样性和个性化。就普通中小学而言,外语课程现代化必然要求具有多样性。外语课的设置应从实际出发,区别要求,讲求实效。从我国国情出发,教育部为一般学校制订外语课程计划和标准是必需的,有一个统一的、基本的要求。这一要求是大多数地区和学校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然而,统一性和灵活性要相结合。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根据需要和条件的许可,外语可从小学开设,直到高中实施一条龙。外国语学校和具有外语特色的学校也应设计课程,为我国培养出高水平的外语人才打下扎实的基础。至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师范学校应根据职业技术和师范教育的需要设计外语课程计划和标准。这么做,必然会形成外语课程的多元化:起点不同、语种多样、目标各异。由于目标不同,要求区分层次,可制订出多级水平要求,做为评估教与学的水准,也可以成为就业部门选拔人才的依据。这样,学生毕业以后即使不能上大学,但他们所学的外语达到了任何一级水平就是成功,也可派上用处。外语课程多元化有利于推动素质教育,因为有助于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大部分学生可以达到基本要求,那些成绩好的中学生有可能提前达到大学外语水平,甚至有时间攻读第二外语或其他学科。到那时,我国的大学外语入学水平将显著提高,可望相当多的大学生一入学便可使用一种外语阅读专业书籍,免学这种外语,腾出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专业和别的外语。

(二)教材建设

教材与课程紧密联系,教材建设必须依据课程设计,二者是教学现代化的核心。外语教材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有二:一是教材内容现代化,二是教材多样化。

1.教材的内容现代化

外语教材要做到内容现代化,必须处理好语言与文化、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还要体现出思想性、科学性、知识系统性、先进性、实用性和趣味性。

好的外语教科书绝非语言材料的堆积。由于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外语教科书运用教学语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系统安排的语言)展现给学生的是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特别是所学语言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通过外语教学要使学生扩大视野,了解和认识世界。而基础外语教材又不能包罗那浩瀚的人类文化知识,只能精选那些对于当代和未来富有意义的部分。这就要求教材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次,语言在不断发展和变化,教科书应介绍当代的语言和语言理论知识。语言理论和实践必须密切结合。

思想性

好的外语教材应遵循语言的教学规律,贯输思想情感的教育。因此,题材的确定必须有明确的育人目的。要利用中外优秀的文化传统,利用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精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他们认识到,做新世纪的人必须具有良好的人格,即高尚的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必须参与社会生活,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科学性

这主要指教材中的语言和内容应力求准确。为保证语言知识的准确性,不仅要有国内专家的帮助,目的语国家的专家参予也很需要。教科书编者可运用因特网,不出国门但利用高速公路获取最新的语言资料,以保证语言的科学性。教材现代化必然使信息量膨胀,教科书渗透了大量自然和社会科学知识,使其具有跨学科的特点。这就要求多种学科的专家的参与,以保证教科书内容的科学性。

系统性

教材的知识编排体系应符合我国中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语音、语法、词汇、日常交际用语、语体,循环反复,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教材的编排还应有利于学生积累感性知识,通过发现、分析、归纳、推理,形成理性认识。这种编排体系也应有利于教学中使用分散和集中相结合的方法,保证知识的系统性,防止教学中讲解繁琐或知识零乱的两种偏向。

先进性

教材现代化必须要有时代感,这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教学的内容有时代的气息,使学习者感受到时代的脉膊,可获取新的信息,受到启示;第二,语言材料真实,语言地道、现代、自然;第三,教材的编排方法应吸取现代语言教学理论和方法,并提供系列配套的教材(包括音像教材),给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提供空间。

实用性

教材在引用现代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方法时,充分注意继承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和方法。例如传授语言知识和训练语言技能的方法,有意识地注意母语的正迁移和干扰等。现代化的教材应体现继承与革新相结合,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符合我国教学的实际。这样,教材才具有可操作性,易教易学。

趣味性

现代化的外语教材内容富有时代感、知识性、真实性和思想感染力。编排又具有科学、系统、先进、实用等特性,而且,形式生动活泼、图文并茂、装帧讲究,可读性很强。编写中小学外语教科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即他们的身体和心理发展的特征,也要考虑语言教学的需要,插图、表格、照片乃至封面的设计和文字的排版都需要精心。在这方面,现代化的教科书理应达到国际水平。要做到学生见到课本就爱不释手,兴趣油然而生,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不断产生动机,促进学习并能加强美育。

2.教材的多样化

课程多元化必然导致教材的多样化。教育现代化的特点之一是教学内容和教材个性化,以适应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小学、初中、高中不同的起点应有不同的教材,发达程度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类型的学校需要有不同特色的教材。由于外语课程制订了多级水平要求,就会有分级考试,各学校教师就有可能针对实际的需求选用不同的教材。

多种多样的外语教材应是高质量的教材。各套教材的编写班子都应由语言教学专家、教师和教科书编辑组成,投入充足的精力和财力。教育和出版部门应保证各套教材公平竞争,打破垄断和地方保护主义。要尽快以高质量的教材取代那些以应试教育为目的而编制的质量低劣的教学辅助材料。

教材要相对稳定,这样有利于教学,有利于教师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质量。可是,教材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必须不断更新,才有生命力。语言教科书往往牵一发动全身,结果必定是过十几年就要编出新教材。教科书不同于文学作品,难以成为不朽之作。不过,优质教材可以相对稳定的时间长些,提高其装帧质量,学校购买,连续数年使用,不必让每个学生年年购新书。

(三)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

提供现代化教学设备和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是外语教学现代化的保证。优化外语教学就需要营造外语语言环境。这就需要利用实物、图片、挂图、幻灯、录音、录像、电视、电影、计算机软件等直观教具和电化教学设备,教学形象直观、生动活泼,使学生直接理解外语,如置身外国环境,培养他们直接用外语思维。这就要求各级教育部门理解和重视,在学校配备外语教具,设立语言实验室,并且有多媒体图书馆和阅览室。各区、县都要设立资料站(resourcecentres),以满足学校教师对教具、教学资料和各种软件的需求。此外,通过因特网,世界各国、全国各地都可以联系,互通有无。到那时,外语教学立体化,教学质量会大幅度提高。

(四)外语教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外语教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可以产生动力,推动基础外语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近十多年,改革开放使我们加强了国内外的交流,外语教学理论的研究空气渐浓,但仍然存在理论与实际脱离的问题。如张志公所说,“专家们坐在研究室里研究理论,教师们站在课堂里教学,‘二者不相见,宛如参与商’。”要使理论研究现代化,首先必须努力形成这种局面:专家深入教学实践,以中小学课堂为基地进行理论研究和科学实验;教师除了通过脱产或半脱产进修外,主要靠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学习和提高理论水平,使自己的教学经验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因此,要由大、中、小学联合组成一支外语教学理论研究队伍。第二,要坚持贯彻双百方针,倡导民主、平等、友好交流的学术空气。在相互交流中,无门户之见,而是博采众长、兼容并蓄。在理论界,学派林立,观点各异,方法多样,这完全符合我国国情的需要,也是学术繁荣的表现。在学术讨论中,应实事求是、平心静气、以理服人、求同存异,不可相互攻击。第三,改变历来外语和汉语老死不相往来的现象,外语和汉语的教研工作者团结合作,共同研究语言教学理论和方法。如是,不消多年,就会形成有中国特色的语言教学理论和教学法体系,并以此奉献给世界。第四,语言教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必须面向世界。这不仅意味着,中国学者走出去“取经”,引进国外的学术研究成果,或请外国学者来华“传经”,更需要开展的是中外学者合作研究,举办国际性学术研究活动,或以我国学习者为对象研究外语的教法和学法,或以外国学习者为对象研究(对外)汉语教学。在这样广阔的科研天地中,扎扎实实地干几十年,必将会出现举世瞩目的成果。

(五)测试与评估

测试与评估在外语教学改革系统工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导向作用。外语教学能否真正贯彻素质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测试与评估的改革。

测试主要有两种:标准参照性测试,检查学生的成绩,找出差距,以便改进教学,这是形成性或诊断性测试,在教学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还有一种常模参照性测试,主要指大规模的选拔性测试,是终结性测试,如中考和高考,为了评价学生、学校和安置学生的升学或就业,这是社会的需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恢复了高考,使考试客观、公正、准确地测量考生的知识和能力。然而,目前由于我国经济实力和文教事业的发展所限,仅有极少数学生能升入高等院校,结果形成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片面追求升学率,以分数高低衡量教与学、乃至学校的一切工作,以考试要求来制约教学、误导教学。这就出现了应试教育的偏差,加重了学生的身心负担,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甚至扼杀其个性的发展,牺牲多数升学无望的学生。

外语测试与评估的现代化至少应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由强调常模参照性测试转向强调标准参照性测试,在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进行分级考试。通过分级考试可以测量出多种层次的外语人才,以满足社会日益发展的就业需求。同时,随着国家经济力量的壮大,增设大学。这样,便可拆掉独木桥,代之以公路桥、铁路桥,加上渡船,使得浩浩荡荡的队伍顺利到达彼岸。分级考试可采取学分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提前达到较高的目标,也可滞后。分级考试为分层次教学提供条件,对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和发挥学生的个性有利。

其次,考试也要多元化。测试与评估,不仅局限于语言知识和能力,还应包括使用和情感。进行多角度的考试,就得打破一考定终身的做法。既要看统考的成绩,也要注意学校成绩、学科竞赛的成绩、课外活动及特长等。考试方法不仅有笔试,还必须有口试和听力测试,试题应主客观相结合、单项与综合相结合。客观试题固然对保证公正性有好处,但搞多了会助长弄虚作假,对教学产生负面作用。

(六)教师培训

为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加强师资培训是基础外语教学改革的关键。课程计划、大纲、教材、教学方法、测试与评估等无一不是通过教师去贯彻、实施的。外语教学活动是师生间的双边活动,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得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要推进素质教育,首先得有高素质的教师。目前,外语师资队伍是比较薄弱的。中学47.4万名外语教师,初、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为80.4%和43.8%。这种状况是难以应付21世纪的挑战的。现代化的外语教学要求配备外语专业水平高的教师:小学外语教师起码有师范学校的毕业证书,初中教师应有中专、高中教师应有大学以上的学历。非师范院校的外语专业学生上岗前必需经过师范专业的训练并取得证书。

现在,一方面要解决当前高水平师资不足的燃眉之急,另一方面要有长远的师资培训计划。教育部和各级教育部门要统筹规划,建立起一套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网络:专业与在职、脱产与函授、长期与短期、国内与国外培训相结合。动员高等(师范)院校、各地教育学院、电视大学、成人教育部门等,结合实际教学需要,加强对外语教师的培训,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教学理论水平,改进教学方法。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国际交流活动。派出骨干教师到英语国家进修或讲学,请外籍教师来华与中国教师共同教学,开展教学实验,并帮助培训中国教师。除了以上多渠道的培训方式以外,最重要的是教师紧密结合教学实际,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研究活动,如集体备课、课堂教学研究、教学与教研评优等,以提高专业和教学水平。

二、坚持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正确理解和处理外语教学改革中的矛盾

基础外语教学改革涉及到方方面面。前一部分提出的观点只是一家之言。对教改中的〖BF〗许多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看法不可能“铁板一块”,完全一致。要实现教育现代化,一要讲科学,二要讲民主。要多搞点科学分析,少来点主观随意性;多搞点唯物辩证法,少来点极端化、绝对化。总之,要实事求是,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解放思想搞改革。纵观近年来有关基础外语教学改革理论研究的讨论,正确认识和处理以下几对矛盾似很有必要。

(一)传统与创新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观念、知识、方法、体系不断经受历史的考验,接受时代的筛选。有的被证明是有效的继续保留下来,有的若不改革便可能被淘汰。这叫“推陈出新”。各种教学法流派的历史沿革就是个好例子。分析起来,每种教学法流派都是应时代的需要而产生的。语法翻译法培养的人才,语言严谨、文字优美,适应文学(特别是圣经)翻译的需要。结构法重视语言的结构,强调通过正确模仿和操练形成语言习惯,促进了学习者直接理解和运用外语,满足了20世纪中叶(尤其是战争期间)对外语人才的大量需求。功能法强调以交际功能为纲,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确定课程标准,这体现了20世纪末信息社会和科技发展对外语教学的迫切需求。以上各种方法均有其优点,也有其局限性。我国目前中小学英语教学立足于现实,放眼未来,采取了折衷的方法,即结构与功能相结合的方法。教学大纲的制订原则和教材的编排体系,努力体现现代语言教学理论的新成果,同时继承传统的、行之有效的原则、体系和经验。

在大谈改革创新之时,对于传统的好经验和方法,不应一概否定,应毫不犹豫地加以保留和继承,如中国人学习和记忆外语语音、词汇、语法有许多方法,长期为实践证明是有用的,仍然要大加宣传,大胆使用。所谓推陈出新,是去掉旧事物中的糟粕(如为学语法而学语法,引导学生死抠语法,“钻牛角尖儿”),取其精华(如遵循规律科学地记忆单词等),并使之向新的方向发展(如结合语境学习语音、语法、词汇,并加以运用)。

改革创新是有困难的。例如要改变传统的“一本书、一支粉笔加上一张嘴”的教学模式,就得从转变思想观念开始,要花大气力学习现代语言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方法,学习运用各种现代教学技术和教学技巧,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还要争取学校领导的重视,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保证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改革是大势所趋,只有改革才能推动教学,提高质量,实现教育的现代化。改革的步伐有快慢之分,但必须迈步,努力使自己适应新的要求,不可消极等待、观望。尽管在改革的过程中会出现偏差,如存在矫枉过正的问题,如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而不敢讲语法、重视听说而忽视读写等。通过实践的检验,这些问题会在前进的过程中得以纠正。无论如何,改革的方向应该肯定。

(二)民族性与国际性

外语教学的重要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基础的语言知识和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还要使学生增进对所学语言国家的了解。21世纪的人才应是适应国际形势快速发展的社会人和现代人。他们应面向世界、思想开放,不闭关自守、夜郎自大,而应具有对国际的理解,善于吸取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提高本民族的文化素质,而且勇于创新,敢于竞争,才能为人类做出贡献,使本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如本文第一部分所述,外语教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以及师资培训等工作,都需要实行开放政策,加强国际间的友好交流。立足于祖国,放眼世界,才是使教育现代化应采取的态度。仅仅介绍外国人的教学理论、观点、方法是不够的,因为,没有任何外国人为中国研究出了现成的方法。中国人必须根据中华民族的特点(多民族、多种语言、文化差异、地区不平衡等),吸取外国的已有的研究成果,通过科学实验和分析,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理论、方法和体系。

这里,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盲目崇洋,认为凡是外国人的教法、引进的教材准比中国人自己的好;二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排他性,认为引进的教材和教法都不符合中国实际,而嗤之以鼻。目前这两种倾向都有所表现,然而对于极左的思潮,人们还是心有余悸的。不是有人对中外合编教材也有非议吗!根据我国制订的大纲和教材编写方案,聘用外籍专家与中方合作编写外语教材,语言地道、方法先进、符合中国实际,是无可指责的。在对外汉语教材编写中,我国不是力求向外推行自己的教材,外国汉学家不是也愿意和中国的汉语专家合作吗?

在外语教学现代化的过程中,处处事事都存在民族性和国际性的矛盾。如何正确处理这些矛盾?需要由实践去检验,不可搞教条主义,更不可扣帽子压人,否则就难以解放思想。

(三)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自古以来就有。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打破世袭的阶级地位,通过考试可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我国恢复高考以来,保证在选拔人才中实行公平的竞争,具有科学性和民主性。而且,严格的考试制度对教学秩序、学生的学习动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中国的中小学学生最用功,课堂纪律最好。今天,外语课倍受重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高考必考外语。

素质教育是在教育数量(速度和规模)发展到一定水平上的一种质量教育。改革开放以来,知识、人才、教育受到重视,教学秩序井然。80年代中期以来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高民族素质,提出了全社会如何看待人的发展、人的权利、教育的公益性等问题。以选拔人才为主要目的的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弊端正逐渐成了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的绊脚石。应试教育以升学为目的,使教育面向少数学生,抛弃大多数学生;突出以文化课分数高低确定学生优劣,忽视学生的整体素质;为考试而进行教学,使教学进入误区,难以培养学生运用外语的能力;名目繁多的层层考试和铺天盖地的习题集练习册形成巨大的压力,使学生的身心发展受得损伤。

90年代,外语教学改革的力度不算小,但来自应试教育的阻力是很大的。尽管大家在理论上看法一致,但到了实际教学中,往往依然故我,“说一千道一万,还得看高考指挥棒”。大量的题海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重知识、轻能力的问题难以克服。这就提出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问题。只有转变教育观念,解放思想,改进教学,改革考试,才能使外语教学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民主化,素质教育是全民的教育,体现了民主性。首先,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目标的,其中包括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但不只是为了选拔高级人才。实际上,高级专门人才-“精英”是可以引进的,但我国12亿人的素质只能靠自己的力量来提高。第二,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以其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尽可能挖掘和发挥其潜能,使其获得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包括人的思想、知识、身体、心理品质等。第三,素质教育以人为本,重视完整的人格教育、全面的素质提高,主张因材施教,发展个性,而不主张仅以知识为本,甚至片面地把升学率、考试成绩当作教育的目标,把学生变成考试的机器。第四,素质教育强调教会学生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要他们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即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而不只是为了暂时通过升学考试。第五,要研究出一套测量和评估素质教育的办法,全方位、多角度的考核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总之,要反对应试教育,但不应当取消考试,而应改造考试,以推进素质教育。

(四)知识与能力

在传统的外语教学中,有过过分依赖知识讲授的教训。教师讲了许多语法知识,学生背记了若干语法规则,也能应付知识性的考试,以为讲知识很有用。可是,八九百个课时学完了,却发现自己听、说、读、写的能力很差。于是,大家明白了,知识不等于能力。接受了教训,又吸取了现代语言教学理论,在外语教学中强调了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的培养。例如,英语教学大纲规定,培养学生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教师努力体会大纲精神,在教学中创设情景,让学生进行语言操练,并开展多种交际性活动,课堂生动活泼,体现了“学中用”、“用中学”。然而,事情往往有从一个极端发展到另一个极端的现象。有的教师因课时少而忽视知识的教学,例如教科书中的“发音和拼法”被舍去不做交代,致使学生记忆词汇不得要领,不少学生因记不住单词而掉队。有的教师不敢讲语法,生怕被人批作“走老路”。这样做也是不可取的,效果不会好。知识不等于能力,而能力的形成需要知识的支撑,知识是取消不得的。一旦发现这种倾向应加以纠正,但不能因此否定教改的方向,甚至认为教学大纲不该要求学生培养初步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这种看法也是片面的。极端化、绝对化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因此要多讲点唯物辩证法。在外语教学中要进行一点语言知识的教学,目的是提高运用语言的准确性。可是,知识讲解绝对不要贪多求全,应该“精要、好懂、管用”。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基础外语教学现代化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完成。回想小平同志三个面向指示发表以来所经历的,基础外语教育事业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使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虽然问题和困难很多,但外部形势有利,内部潜力很大,只要全国外语工作者团结奋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不懈、扎扎实实地工作,就能提高外语教学质量,为新世纪培养高素质的各级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志公、刘道义:《中学英语教材的现状与未来》,广东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2.刘昕:《素质教育与考试改革》,《中国教育报》1月。

3.郑新蓉:《教育现代化与素质教育》,《中国教育报》195月15日。

4.刘道义:《普通高中英语课的任务和教学目的》,《课程教材教法》第5期。

试论我国基础外语教学现代化

刘道义

世界范围的信息革命和高科技的发展使得国与国之间的距离在缩短,而人类的视野却在飞速扩大。不断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必然会使中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汇入世界的大潮流之中。展望未来,在中国普及外语和提高外语教学质量已成为时代的迫切需要。普及外语和提高外语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加强基础外语教学,因此,基础外语教学改革应当有鲜明的时代意识,即要有预见性和超前性。本文的目的就是与同行们共同研究,如何进一步贯彻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探索我国基础外语教学现代化的途径,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迎接21世纪的挑战。

一、坚持三个面向,全面改革基础外语教学

在基础外语教学现代化的过程中,首当其冲的是教学思想的现代化。必须坚持以邓小平三个面向的精神指导,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实现外语课程、教材、方法、教研、测试与评估、师资培训以及教学设备等全面的改革。这是一项跨世纪的系统工程,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方可完成。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到20沿海发达地区、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周年时,全国中小学外语教学基本实现现代化。

(一)课程发展

研究中小学外语课程的现代化是这项系统工程的出发点。课程设置要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外语是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获取世界各方面信息与进行国际交往的重要工具。要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需要培养大批在不同程度上掌握外语的人才。中小学外语教学的目的不是单纯为了向高等院校输送人才,而应该是贯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方针,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为学生接受高等学校的各种专业教育和各种职业技术教育打好基础。普通中小学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包括外语学校及师范学校,开设外语课,都是为了学生继续学习或使用外语切实打好基础。其中少数学生(在相当长时间仅占同龄人的百分之几)可以升入高等学校,成为高级人才,多数学生将成为初级或中级人才,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显然,中小学的外语课程目标不应该是单一的,仅以升学为标准。况且,我国是一个地域宽广、多民族的国家,各地经济、文化的发展极不平衡,对外语的需求程度差别很大。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教育的多样性和个性化。就普通中小学而言,外语课程现代化必然要求具有多样性。外语课的设置应从实际出发,区别要求,讲求实效。从我国国情出发,教育部为一般学校制订外语课程计划和标准是必需的,有一个统一的、基本的要求。这一要求是大多数地区和学校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然而,统一性和灵活性要相结合。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根据需要和条件的许可,外语可从小学开设,直到高中实施一条龙。外国语学校和具有外语特色的学校也应设计课程,为我国培养出高水平的外语人才打下扎实的基础。至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师范学校应根据职业技术和师范教育的需要设计外语课程计划和标准。这么做,必然会形成外语课程的多元化:起点不同、语种多样、目标各异。由于目标不同,要求区分层次,可制订出多级水平要求,做为评估教与学的水准,也可以成为就业部门选拔人才的依据。这样,学生毕业以后即使不能上大学,但他们所学的外语达到了任何一级水平就是成功,也可派上用处。外语课程多元化有利于推动素质教育,因为有助于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大部分学生可以达到基本要求,那些成绩好的中学生有可能提前达到大学外语水平,甚至有时间攻读第二外语或其他学科。到那时,我国的大学外语入学水平将显著提高,可望相当多的大学生一入学便可使用一种外语阅读专业书籍,免学这种外语,腾出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专业和别的外语。

(二)教材建设

教材与课程紧密联系,教材建设必须依据课程设计,二者是教学现代化的核心。外语教材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有二:一是教材内容现代化,二是教材多样化。

1.教材的内容现代化

外语教材要做到内容现代化,必须处理好语言与文化、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还要体现出思想性、科学性、知识系统性、先进性、实用性和趣味性。

好的外语教科书绝非语言材料的堆积。由于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外语教科书运用教学语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系统安排的语言)展现给学生的是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特别是所学语言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通过外语教学要使学生扩大视野,了解和认识世界。而基础外语教材又不能包罗那浩瀚的人类文化知识,只能精选那些对于当代和未来富有意义的部分。这就要求教材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次,语言在不断发展和变化,教科书应介绍当代的语言和语言理论知识。语言理论和实践必须密切结合。

思想性

好的外语教材应遵循语言的教学规律,贯输思想情感的教育。因此,题材的确定必须有明确的育人目的。要利用中外优秀的文化传统,利用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精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他们认识到,做新世纪的人必须具有良好的人格,即高尚的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必须参与社会生活,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科学性

这主要指教材中的语言和内容应力求准确。为保证语言知识的准确性,不仅要有国内专家的帮助,目的语国家的专家参予也很需要。教科书编者可运用因特网,不出国门但利用高速公路获取最新的语言资料,以保证语言的科学性。教材现代化必然使信息量膨胀,教科书渗透了大量自然和社会科学知识,使其具有跨学科的特点。这就要求多种学科的专家的参与,以保证教科书内容的科学性。

系统性

教材的知识编排体系应符合我国中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语音、语法、词汇、日常交际用语、语体,循环反复,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教材的编排还应有利于学生积累感性知识,通过发现、分析、归纳、推理,形成理性认识。这种编排体系也应有利于教学中使用分散和集中相结合的方法,保证知识的系统性,防止教学中讲解繁琐或知识零乱的两种偏向。

先进性

教材现代化必须要有时代感,这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教学的内容有时代的气息,使学习者感受到时代的脉膊,可获取新的信息,受到启示;第二,语言材料真实,语言地道、现代、自然;第三,教材的编排方法应吸取现代语言教学理论和方法,并提供系列配套的教材(包括音像教材),给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提供空间。

实用性

教材在引用现代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方法时,充分注意继承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和方法。例如传授语言知识和训练语言技能的方法,有意识地注意母语的正迁移和干扰等。现代化的教材应体现继承与革新相结合,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符合我国教学的实际。这样,教材才具有可操作性,易教易学。

趣味性

现代化的外语教材内容富有时代感、知识性、真实性和思想感染力。编排又具有科学、系统、先进、实用等特性,而且,形式生动活泼、图文并茂、装帧讲究,可读性很强。编写中小学外语教科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即他们的身体和心理发展的特征,也要考虑语言教学的需要,插图、表格、照片乃至封面的设计和文字的排版都需要精心。在这方面,现代化的教科书理应达到国际水平。要做到学生见到课本就爱不释手,兴趣油然而生,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不断产生动机,促进学习并能加强美育。

2.教材的多样化

课程多元化必然导致教材的多样化。教育现代化的特点之一是教学内容和教材个性化,以适应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小学、初中、高中不同的起点应有不同的教材,发达程度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类型的学校需要有不同特色的教材。由于外语课程制订了多级水平要求,就会有分级考试,各学校教师就有可能针对实际的需求选用不同的教材。

多种多样的外语教材应是高质量的教材。各套教材的编写班子都应由语言教学专家、教师和教科书编辑组成,投入充足的精力和财力。教育和出版部门应保证各套教材公平竞争,打破垄断和地方保护主义。要尽快以高质量的教材取代那些以应试教育为目的而编制的质量低劣的教学辅助材料。

教材要相对稳定,这样有利于教学,有利于教师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质量。可是,教材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必须不断更新,才有生命力。语言教科书往往牵一发动全身,结果必定是过十几年就要编出新教材。教科书不同于文学作品,难以成为不朽之作。不过,优质教材可以相对稳定的时间长些,提高其装帧质量,学校购买,连续数年使用,不必让每个学生年年购新书。

(三)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

提供现代化教学设备和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是外语教学现代化的保证。优化外语教学就需要营造外语语言环境。这就需要利用实物、图片、挂图、幻灯、录音、录像、电视、电影、计算机软件等直观教具和电化教学设备,教学形象直观、生动活泼,使学生直接理解外语,如置身外国环境,培养他们直接用外语思维。这就要求各级教育部门理解和重视,在学校配备外语教具,设立语言实验室,并且有多媒体图书馆和阅览室。各区、县都要设立资料站(resourcecentres),以满足学校教师对教具、教学资料和各种软件的需求。此外,通过因特网,世界各国、全国各地都可以联系,互通有无。到那时,外语教学立体化,教学质量会大幅度提高。

(四)外语教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外语教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可以产生动力,推动基础外语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近十多年,改革开放使我们加强了国内外的交流,外语教学理论的研究空气渐浓,但仍然存在理论与实际脱离的问题。如张志公所说,“专家们坐在研究室里研究理论,教师们站在课堂里教学,‘二者不相见,宛如参与商’。”要使理论研究现代化,首先必须努力形成这种局面:专家深入教学实践,以中小学课堂为基地进行理论研究和科学实验;教师除了通过脱产或半脱产进修外,主要靠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学习和提高理论水平,使自己的教学经验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因此,要由大、中、小学联合组成一支外语教学理论研究队伍。第二,要坚持贯彻双百方针,倡导民主、平等、友好交流的学术空气。在相互交流中,无门户之见,而是博采众长、兼容并蓄。在理论界,学派林立,观点各异,方法多样,这完全符合我国国情的需要,也是学术繁荣的表现。在学术讨论中,应实事求是、平心静气、以理服人、求同存异,不可相互攻击。第三,改变历来外语和汉语老死不相往来的现象,外语和汉语的教研工作者团结合作,共同研究语言教学理论和方法。如是,不消多年,就会形成有中国特色的语言教学理论和教学法体系,并以此奉献给世界。第四,语言教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必须面向世界。这不仅意味着,中国学者走出去“取经”,引进国外的学术研究成果,或请外国学者来华“传经”,更需要开展的是中外学者合作研究,举办国际性学术研究活动,或以我国学习者为对象研究外语的教法和学法,或以外国学习者为对象研究(对外)汉语教学。在这样广阔的科研天地中,扎扎实实地干几十年,必将会出现举世瞩目的成果。

(五)测试与评估

测试与评估在外语教学改革系统工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导向作用。外语教学能否真正贯彻素质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测试与评估的改革。

测试主要有两种:标准参照性测试,检查学生的成绩,找出差距,以便改进教学,这是形成性或诊断性测试,在教学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还有一种常模参照性测试,主要指大规模的选拔性测试,是终结性测试,如中考和高考,为了评价学生、学校和安置学生的升学或就业,这是社会的需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恢复了高考,使考试客观、公正、准确地测量考生的知识和能力。然而,目前由于我国经济实力和文教事业的发展所限,仅有极少数学生能升入高等院校,结果形成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片面追求升学率,以分数高低衡量教与学、乃至学校的一切工作,以考试要求来制约教学、误导教学。这就出现了应试教育的偏差,加重了学生的身心负担,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甚至扼杀其个性的发展,牺牲多数升学无望的学生。

外语测试与评估的现代化至少应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由强调常模参照性测试转向强调标准参照性测试,在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进行分级考试。通过分级考试可以测量出多种层次的外语人才,以满足社会日益发展的就业需求。同时,随着国家经济力量的壮大,增设大学。这样,便可拆掉独木桥,代之以公路桥、铁路桥,加上渡船,使得浩浩荡荡的队伍顺利到达彼岸。分级考试可采取学分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提前达到较高的目标,也可滞后。分级考试为分层次教学提供条件,对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和发挥学生的个性有利。

其次,考试也要多元化。测试与评估,不仅局限于语言知识和能力,还应包括使用和情感。进行多角度的考试,就得打破一考定终身的做法。既要看统考的成绩,也要注意学校成绩、学科竞赛的成绩、课外活动及特长等。考试方法不仅有笔试,还必须有口试和听力测试,试题应主客观相结合、单项与综合相结合。客观试题固然对保证公正性有好处,但搞多了会助长弄虚作假,对教学产生负面作用。

(六)教师培训

为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加强师资培训是基础外语教学改革的关键。课程计划、大纲、教材、教学方法、测试与评估等无一不是通过教师去贯彻、实施的。外语教学活动是师生间的双边活动,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得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要推进素质教育,首先得有高素质的教师。目前,外语师资队伍是比较薄弱的。中学47.4万名外语教师,初、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为80.4%和43.8%。这种状况是难以应付21世纪的挑战的。现代化的外语教学要求配备外语专业水平高的教师:小学外语教师起码有师范学校的毕业证书,初中教师应有中专、高中教师应有大学以上的学历。非师范院校的外语专业学生上岗前必需经过师范专业的训练并取得证书。

现在,一方面要解决当前高水平师资不足的燃眉之急,另一方面要有长远的师资培训计划。教育部和各级教育部门要统筹规划,建立起一套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网络:专业与在职、脱产与函授、长期与短期、国内与国外培训相结合。动员高等(师范)院校、各地教育学院、电视大学、成人教育部门等,结合实际教学需要,加强对外语教师的培训,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教学理论水平,改进教学方法。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国际交流活动。派出骨干教师到英语国家进修或讲学,请外籍教师来华与中国教师共同教学,开展教学实验,并帮助培训中国教师。除了以上多渠道的培训方式以外,最重要的是教师紧密结合教学实际,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研究活动,如集体备课、课堂教学研究、教学与教研评优等,以提高专业和教学水平。

二、坚持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正确理解和处理外语教学改革中的矛盾

基础外语教学改革涉及到方方面面。前一部分提出的观点只是一家之言。对教改中的〖BF〗许多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看法不可能“铁板一块”,完全一致。要实现教育现代化,一要讲科学,二要讲民主。要多搞点科学分析,少来点主观随意性;多搞点唯物辩证法,少来点极端化、绝对化。总之,要实事求是,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解放思想搞改革。纵观近年来有关基础外语教学改革理论研究的讨论,正确认识和处理以下几对矛盾似很有必要。

(一)传统与创新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观念、知识、方法、体系不断经受历史的考验,接受时代的筛选。有的被证明是有效的继续保留下来,有的若不改革便可能被淘汰。这叫“推陈出新”。各种教学法流派的历史沿革就是个好例子。分析起来,每种教学法流派都是应时代的需要而产生的。语法翻译法培养的人才,语言严谨、文字优美,适应文学(特别是圣经)翻译的需要。结构法重视语言的结构,强调通过正确模仿和操练形成语言习惯,促进了学习者直接理解和运用外语,满足了20世纪中叶(尤其是战争期间)对外语人才的大量需求。功能法强调以交际功能为纲,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确定课程标准,这体现了20世纪末信息社会和科技发展对外语教学的迫切需求。以上各种方法均有其优点,也有其局限性。我国目前中小学英语教学立足于现实,放眼未来,采取了折衷的方法,即结构与功能相结合的方法。教学大纲的制订原则和教材的编排体系,努力体现现代语言教学理论的新成果,同时继承传统的、行之有效的原则、体系和经验。

在大谈改革创新之时,对于传统的好经验和方法,不应一概否定,应毫不犹豫地加以保留和继承,如中国人学习和记忆外语语音、词汇、语法有许多方法,长期为实践证明是有用的,仍然要大加宣传,大胆使用。所谓推陈出新,是去掉旧事物中的糟粕(如为学语法而学语法,引导学生死抠语法,“钻牛角尖儿”),取其精华(如遵循规律科学地记忆单词等),并使之向新的方向发展(如结合语境学习语音、语法、词汇,并加以运用)。

改革创新是有困难的。例如要改变传统的“一本书、一支粉笔加上一张嘴”的教学模式,就得从转变思想观念开始,要花大气力学习现代语言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方法,学习运用各种现代教学技术和教学技巧,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还要争取学校领导的重视,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保证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改革是大势所趋,只有改革才能推动教学,提高质量,实现教育的现代化。改革的步伐有快慢之分,但必须迈步,努力使自己适应新的要求,不可消极等待、观望。尽管在改革的过程中会出现偏差,如存在矫枉过正的问题,如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而不敢讲语法、重视听说而忽视读写等。通过实践的检验,这些问题会在前进的过程中得以纠正。无论如何,改革的方向应该肯定。

(二)民族性与国际性

外语教学的重要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基础的语言知识和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还要使学生增进对所学语言国家的了解。21世纪的人才应是适应国际形势快速发展的社会人和现代人。他们应面向世界、思想开放,不闭关自守、夜郎自大,而应具有对国际的理解,善于吸取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提高本民族的文化素质,而且勇于创新,敢于竞争,才能为人类做出贡献,使本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如本文第一部分所述,外语教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以及师资培训等工作,都需要实行开放政策,加强国际间的友好交流。立足于祖国,放眼世界,才是使教育现代化应采取的态度。仅仅介绍外国人的教学理论、观点、方法是不够的,因为,没有任何外国人为中国研究出了现成的方法。中国人必须根据中华民族的特点(多民族、多种语言、文化差异、地区不平衡等),吸取外国的已有的研究成果,通过科学实验和分析,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理论、方法和体系。

这里,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盲目崇洋,认为凡是外国人的教法、引进的教材准比中国人自己的好;二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排他性,认为引进的教材和教法都不符合中国实际,而嗤之以鼻。目前这两种倾向都有所表现,然而对于极左的思潮,人们还是心有余悸的。不是有人对中外合编教材也有非议吗!根据我国制订的大纲和教材编写方案,聘用外籍专家与中方合作编写外语教材,语言地道、方法先进、符合中国实际,是无可指责的。在对外汉语教材编写中,我国不是力求向外推行自己的教材,外国汉学家不是也愿意和中国的汉语专家合作吗?

在外语教学现代化的过程中,处处事事都存在民族性和国际性的矛盾。如何正确处理这些矛盾?需要由实践去检验,不可搞教条主义,更不可扣帽子压人,否则就难以解放思想。

(三)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自古以来就有。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打破世袭的阶级地位,通过考试可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我国恢复高考以来,保证在选拔人才中实行公平的竞争,具有科学性和民主性。而且,严格的考试制度对教学秩序、学生的学习动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中国的中小学学生最用功,课堂纪律最好。今天,外语课倍受重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高考必考外语。

素质教育是在教育数量(速度和规模)发展到一定水平上的一种质量教育。改革开放以来,知识、人才、教育受到重视,教学秩序井然。80年代中期以来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高民族素质,提出了全社会如何看待人的发展、人的权利、教育的公益性等问题。以选拔人才为主要目的的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弊端正逐渐成了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的绊脚石。应试教育以升学为目的,使教育面向少数学生,抛弃大多数学生;突出以文化课分数高低确定学生优劣,忽视学生的整体素质;为考试而进行教学,使教学进入误区,难以培养学生运用外语的能力;名目繁多的层层考试和铺天盖地的习题集练习册形成巨大的压力,使学生的身心发展受得损伤。

90年代,外语教学改革的力度不算小,但来自应试教育的阻力是很大的。尽管大家在理论上看法一致,但到了实际教学中,往往依然故我,“说一千道一万,还得看高考指挥棒”。大量的题海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重知识、轻能力的问题难以克服。这就提出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问题。只有转变教育观念,解放思想,改进教学,改革考试,才能使外语教学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民主化,素质教育是全民的教育,体现了民主性。首先,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目标的,其中包括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但不只是为了选拔高级人才。实际上,高级专门人才-“精英”是可以引进的,但我国12亿人的素质只能靠自己的力量来提高。第二,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以其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尽可能挖掘和发挥其潜能,使其获得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包括人的思想、知识、身体、心理品质等。第三,素质教育以人为本,重视完整的人格教育、全面的素质提高,主张因材施教,发展个性,而不主张仅以知识为本,甚至片面地把升学率、考试成绩当作教育的目标,把学生变成考试的机器。第四,素质教育强调教会学生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要他们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即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而不只是为了暂时通过升学考试。第五,要研究出一套测量和评估素质教育的办法,全方位、多角度的考核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总之,要反对应试教育,但不应当取消考试,而应改造考试,以推进素质教育。

(四)知识与能力

在传统的外语教学中,有过过分依赖知识讲授的教训。教师讲了许多语法知识,学生背记了若干语法规则,也能应付知识性的考试,以为讲知识很有用。可是,八九百个课时学完了,却发现自己听、说、读、写的能力很差。于是,大家明白了,知识不等于能力。接受了教训,又吸取了现代语言教学理论,在外语教学中强调了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的培养。例如,英语教学大纲规定,培养学生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教师努力体会大纲精神,在教学中创设情景,让学生进行语言操练,并开展多种交际性活动,课堂生动活泼,体现了“学中用”、“用中学”。然而,事情往往有从一个极端发展到另一个极端的现象。有的教师因课时少而忽视知识的教学,例如教科书中的“发音和拼法”被舍去不做交代,致使学生记忆词汇不得要领,不少学生因记不住单词而掉队。有的教师不敢讲语法,生怕被人批作“走老路”。这样做也是不可取的,效果不会好。知识不等于能力,而能力的形成需要知识的支撑,知识是取消不得的。一旦发现这种倾向应加以纠正,但不能因此否定教改的方向,甚至认为教学大纲不该要求学生培养初步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这种看法也是片面的。极端化、绝对化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因此要多讲点唯物辩证法。在外语教学中要进行一点语言知识的教学,目的是提高运用语言的准确性。可是,知识讲解绝对不要贪多求全,应该“精要、好懂、管用”。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基础外语教学现代化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完成。回想小平同志三个面向指示发表以来所经历的15年,基础外语教育事业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使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虽然问题和困难很多,但外部形势有利,内部潜力很大,只要全国外语工作者团结奋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不懈、扎扎实实地工作,就能提高外语教学质量,为新世纪培养高素质的各级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志公、刘道义:《中学英语教材的现状与未来》,广东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2.刘昕:《素质教育与考试改革》,《中国教育报》1998年1月。

3.郑新蓉:《教育现代化与素质教育》,《中国教育报》1998年5月15日。

4.刘道义:《普通高中英语课的任务和教学目的》,《课程教材教法》19第5期。

篇17:外语教学的国情及方法思考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在过去的四十多年里,我国的外语教育经历的是一条什么样的历程呢?是有很大发展,还是发展不大,甚至停滞不前呢?这一切成功或者不很成功的现象后面的原因是什么呢?是语言学方面的,还是我们自己认识方 面的?这是当今外语教学界谈论较多的话题。外语教育不仅要遵循语言发展的自身规律,即有关语音、词、短 语、句子、句子之间的关系,也即语言学的道理等,还要遵循人的认知规律,即注意循序渐进,注意记忆规律 ,即教育心理学的道理。然而,还有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注意,这就是外语教学必需 考虑它所在的社会人文环境,以及客观物质条件等语言以外的因素。这些语言以外的因素确实影响和制约着外 语教学的实施和效果。本文拟从我国英语教育的历史沿革及现状谈起,讨论在我国进行外语教学必须考虑的一 些非语言因素,即带有中国特色的一些因素,以及针对这些因素我们能够采取的做法,从而为建立有中国特色 的外语教学的路子提供一个视角。

沿革与现状

先以词汇方面的要求为例。从1948年起,我国几乎每十年就修订一次英语教学大纲,其中对高中毕业时的词汇量的要求依次如下:

1948年 6000个

1951年 5000个

1963年 3500~4000个

1978年 2200个

1986年 1800~2000个

1992年 1200个(另外学习800个词左右)

1992年大纲规定的词汇量1200个为高三的要求,而实际上多数学校上到高二便结束新课,转为复习迎考。对这样的高中,大纲要求的词汇量是1100个,另外学习500个认读单词,即只要求理解。

词汇量从6000个降到1200个,这个下降发生在世界正变得越来越小,国际交往变得越来越频繁的背景下。 这确实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也许会有人解释说,我们降低了词汇量是为了腾出时间和力量来加强学生听说能力 。然而实际上我们的力量并没有用到丰富听说实践,丰富英语运用上,更谈不上用英语去上数理化,去教天文 地理,去学世界历史了。这十多年来全国各高校英语课,除了继续增加英语词汇量外,还强化英语听力的训练 。待学生通过大学英语四级测试后,他们中的不少人才开始认真地练习英语口语。结果是学了十几年英语,到 头来大部分人不能和外国人进行顺畅的口头交流。总而言之,我国的外语教育确实“费时较多,收效较低”。

外语教材建设和教学方法的沿革

处在英语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们从未停止努力,他们一直在试图跟上世界外语教学界的发展步伐。五六十年代,理论语言学界以Bloomfield为代表的结构主义占主导地位,而后,Chomsky 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将句法作 为语言的中心,因而句型教学成为主要内容。当时我们中学的教材便紧紧跟上。教材中大量地安排句型、语法讲解和语法练习。教师们以语法讲解加翻译为主要教学方式,课堂上花大量时间和精力讲结构、抠语法,而很 少考虑语言的实际意义和使用。由于只测试读的能力,少测试写的能力,不检测听的能力,更不检测说的能力 ,因此放弃了听说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远离语言教学的实际需要,结果是累坏了教师,拖跨了学生。面对枯 燥繁杂的语法,许多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而靠死记硬背记住了不少语法条条的学生却不会使用英语与外国 人交谈。

到了七八十年代,以Halliday为代表的功能主义领导时代潮流,功能交际法成为主旋律。国外的《跟我学》和我国九十年代初产生的新的初、高中英语教材就是最好的代表。这些教材的特点是:课文按照典型的交际 情景设置,淡化语法教学。这样一来,语法项目的安排就不一定讲究系统性了。总的来说,我国初、高中新教 材内容新,语言活,符合当代人们对语言的理解。可是,广大中学教师苦苦学习琢磨了几年,课堂上至今仍然 是语法讲解多,实际交际少。不少教师在一篇没有多少语言点、难度也不大的课文里硬抠出一些语言点讲解分 析。若不如此,他们就担心学生掌握不好教材内容,更担心他们在考试中得不了高分。这反映出他们的深层意识里感觉这套教材离高考要求还远了点。由于教学方法与教材不相吻合,师生都颇感苦恼。

一个症结

语言既是符号系统又是交际行为。但在外语教学界存在一个语法--交际困境,如果认为语言是符号系统,我们在课堂上要做的主要就是学习语言符号(词汇、短语),系统学语法,这就要讲究学得正规,要精于分 析。如果把语言当作交际行为看待,就要把自然语言环境中的言语使用作为主要学习内容。而这样的言语使用 必然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它的不正规性和非分析性。

这样一种认识岂不是与语言的实际教学矛盾吗?这一矛盾的两个方面应该统一,还是应该分别考查对待呢?笔者认为,它们应该是对立统一的。实际上,我们的现行教材是偏重于后者(交际),而我们的教师却更重 视符号(语法),忽略语言的交际功能。结果是教材怎么改都让教师为难,教师怎么教都跟不上教材编者的思路。

以上只是我们外语教学界面临的困境之一。从中可以看到现存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即在理想的教学思想、大纲和教材与实际的教学认识、教学环境之间还有一定的距离。这个距离的存在使我们的整体外语教学水平难以迅速提高。而唯独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路子才能弥补这段距离。

中国特色

谈到外语教学的中国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城乡外语教学环境的不平衡;中国文化氛围下的学习方式的独特性。

一、城乡外语教学环境的不平衡。在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教学的客观物质条件基本具备,教师的来源以及培训,教学资料的获得等都有所保障,学生有可能接触到地道的英语,并能直接感受到 英语的实际用途。在这样的地区推广使用功能交际为主的教学方法是可行的。对这些地区,英语教学水平的要 求就应该相对高些。

另一方面,我们有大量的中小城镇和偏远山区。那里外语教学的基本条件欠缺,外语师资水平不理想,一些学校甚至没有收录音设备,外语资料严重缺乏,学生接触外语的机会非常有限,周围社会环境中又几乎没有 用得上英语的职业。在这样的地区,要指望师生通过不断模仿西方生活中的语言交际,再通过交际来认识和掌握所学的语言是不够现实的。在这些地区,英语教学实际上是将英语当作一门知识去教,即系统地讲解语法,较集中地认识语言现象;此外,往往还要用英汉对照的翻译方法来认识英语语言的基本规律,再去举一反三, 认识和掌握更多的语言现象,以便为将来的学习打基础。

二、中国文化氛围下的学习方式的独特性。考虑外语教学,一定要考虑外语学习。我们的学生是在纯中国特点的氛围下学习的。他们习惯于抄写背诵,习惯于对新知识进行理性思维,对任何语言现象都要进行精确的 分析(处在这个年龄段的青少年正值理性思维欲望较强时期)。如果只要他对话,而淡化系统知识的学习,他 反倒不适应。这样一种思维定势当然不够科学,但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却是我国特定环境下应试教育孕育的结 果。这确是我们身边的实际情况,是我们外语教学必须面对的社会人文环境。这一切构成了我国外语教学的一个特色。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体现不同要求的外语教学大纲,编写具有不同特色的英语教材,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1992年以来北师大面向山东、黑龙江、湖北地区,华南师大面向广东、海南 、福建地区,四川面向四川和贵州地区,上海面向上海市,各自都编写了一些教材。但实际上除了中英合编的 JEFC/SEFC以外,其它多数教材都处于自生自灭的境地。这里显然有体制上和观念上的原因。这种情况需要改 变,也是可以改变的。

分课型教学的讨论

不管以什么模式教外语,都必须符合一个大前提,即英语是符号系统,同时又是交际工具,这两者必须统一。让学生掌握外语,实现跨文化、跨语言的交际是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

在有条件进行习得式外语教学的地区,现行教材和交际教学法都是可行的;而在那些教学条件不理想的地区,可以采用一种介于交际法和语法翻译法之间的教学模式。

为了使学生在英语语言环境不很理想的情况下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集中认知英语的主要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从而在现有的基础上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分课型教学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分课型是将英语的听说 读写四项技能的训练分成三大块进行专门教学,即阅读、听说和写作。具体内容是:

阅读教学 培养学生从字里行间获取信息的能力,即培养学生通过对词、词组、词组间关系、句子以及句 子间关系的判断去获取信息的能力。在初级阶段还包括朗读的能力。

听说教学 在阅读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声音与意义的联系,同时也练习从新的听力材料中捕捉信息,练习对所听材料的快速反应能力和记忆能力,模仿课文进行对话,正确得体地进行口头交际。

写作教学 在阅读和听说的基础上进行写的基本功训练,如组句、组段、成篇等,初级阶段包括英语基本 书写能力的训练。另外,书写课还承担相对集中的语法知识的教学。

从以上对三课型的描述和它们之间的顺序关系可以看出,这种教学方法是针对英语环境较不理想的情况设计的。学生课外没有较多的接触外语的机会,主要通过阅读认识英语。运用自然语言进行交流的机会不多,朗 读也不失为好的做法。从字里行间获取信息,培养了学生识别语境和与作者交流思想的能力。听说课先听阅读 过的课文,由于没有生词,内容不难,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就感,接下来再让学生听含有生词的新材料,锻炼学 生的反应能力和记忆力。这里将口头交际设计成先模仿课文进行对话,也是符合实际的做法,因为学生缺乏真 实交际的环境和条件,课本几乎是唯一的英语信息源。另外,用英语交际还要求得体。英语和汉语的思维方式 差异较大,如果平时接触不多,要得体地进行交际就需要教师作一些专门的介绍。写的要求是从抄写到组词、组句、组段,这体现了学习的阶段性。训练学生写的能力需要有适当的语法讲解。在缺乏习得环境的条件下, 教给学生一套语言符号系统和必要的语法知识,有助于规范学生的语言行为,使他们能尽快把握所学语言的基 本结构,提高学习效率。

根据实际的外语教学环境和条件,可以有三课型,也可以有四课型,还可以有综合课型。总之,只要是符合外语语言教学基本规律,又符合中国的国情,就是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路子。按照这样的教学路子教学, 就有可能真正提高我国外语教学的效率。

篇18:分析体态语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分析体态语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体态语是借助身体某部位的状态和动作来交流信息的无声语言系统,如手势、面部表情、眼神、眉语等。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主要通过语言符号向学生传播知识,但若巧妙地发挥体态语的作用,教育传播效果则更好。

一、体态语的类别

1.表情语

一个人的面部表情常常随着他的情绪变化而变化,根据R.L・伯德惠斯戴尔研究,光人的脸就能做出大约25万种不同的表情。一般来讲,通过观察一个人的面部表情,可以触摸其当时的心境。

2.眉目语

人体学研究专家认为:“人体用来发射信息的所有部分中,眼睛是最重要的部分……”眼睛在传递感情时往往离不开眉毛的配合,“眉开眼笑”“眉目传情”“眉来眼去”等成语正是对人的眉目语的生动描写。

3.手势语

在教学过程中,这是一类常用的体态语。翘拇指常表示“好”“第一”。在英国地区,人们表示“胜利”的手势是无名指和中指叉开形成一个英文字母“V”,其意为Victory(胜利)。OK(好,可以)的表示法是将拇指与食指弯曲并接触,圈成字母“O”状,其余三指伸直,表示字母“K”。

4.身姿语

身姿语是指人体躯干的动作所发射的信息,欧美人常有的耸肩的动作则表示“不在乎”或“我不知道”之意。

5.体距语

人际间的距离,也是一种无声的体态语言,能反映两人之间的亲密程度。美国的霍尔博士通过研究发现,在信息交流中,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四种距离区:亲密区、亲近区、社交区和公共区。

二、体态语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1.协助教学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若能巧妙地运用体态语可以使教学更加形象生动。例如,教师在教授英语单词时,借助体态语来译述比起呆板地直接讲解词义效果要好得多。一位小学英语教师在教授“swim”这个单词时,他没有马上讲出其意思,而是弯下腰,身体稍微向前倾,抬起头,双手向前伸出,然后沿着两侧向后划。看到老师那样形象的动作,许多学生兴奋地叫起来“游泳!”假如那位教师在写出swim这个单词后,马上讲出其词义,学生没有视觉和动作的印象,没有经过思考,当时只知道其词义为“游泳”,过后很快便忘得一干二净了。又如,在教授“perfect”这个单词时,教师可以一边读这个单词一边翘起大拇指,投以赞许的眼神。这种把形象和语言结合起来的英语教授方法,能有效吸引学生,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获取反馈信息

一名好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善于根据学生的体态语捕捉反馈信息,并经过分析及时调整讲课的进度,改变授课方式,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现在普遍要求教师用英语来讲课,但有些英语水平较差的学生可能听不明白。教师如果对这些学生置之不理,只顾用英语讲自己的课,就会使这些学生对英语学习逐渐失去信心与兴趣。因此,在英语课堂上,教师更要细心观察学生的体态语言,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例如,当讲授知识难点而学生面露疑惑时,需要放慢语速或重复多遍,多用例子说明;当课堂气氛较沉闷时,可以提出一些令人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展开讨论,使气氛活跃起来。

3.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英语教学特别强调课堂气氛的活跃,在一个气氛活跃的英语学习环境里,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上的交际活动中。教师在教学中适当地发挥体态语的情感魅力,有助于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比如,当一位教师微笑着走进教室,挥手与学生们打招呼,充满热情地说:“Now,let’s sing a song first,OK?”相信学生会很高兴,对这节课充满兴趣。又以体距语为例,课堂上有些老师一节课下来也没有离开讲台半步,给学生一种不可亲近的感觉,当他提出问题时很少学生回应。所以,英语教师无论在课堂上还是课余,都应该多走到学生区域内,学生才会觉得老师平易近人、亲切,在课堂上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做出积极响应,大胆用英语来回答。

4.控制教学

有研究表明,高水平的教师其课堂组织管理行为中的90%是非语言的,由此可见,体态语在控制教学中的作用。上课时,一些有经验的外语教师进入教室,在讲台上站定,然后用目光扫视一遍教室中的每一位学生,在集中全班学生的注意力后才喊:“Let’s begin our lessonnow”。在讲课过程中,有些调皮的学生会搞一些小动作,或在细声讲话,一个责备的目光可以使这些学生得到警告,让他们马上把精力集中到课堂上来。有些外语老师对教学中一些学生的不良行为会用语言来制止,这样做可能会打断其他学生上课的思路,若处理不当还会伤害师生的感情,这是不可取的。

篇19:大学英语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论文

大学英语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论文

摘要:当今教育体系中的素质教育是我国当前教育行业的标准,而大学教育也不无例外需要关注素质教育。本文首先阐述素质教育与大学英语教学之间的关系和大学英语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然后分析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究实施素质教育的举措,以探讨如何通过英语教学达到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交际能力、互动沟通能力,增长文化知识和培养综合文化素质,最终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建立学习语言的自信心等素质教育总目标。

关键词:大学英语;素质教育;作用

随着世界经济飞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迫在眉睫,英语作为当今时代使用人数最多、运用领域最广的语言也无可厚非地成为了国际通用语。国际形势引发我国对英语课程的重视,特别是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因为他们大学毕业后将肩负起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希望。大学英语教学要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目标,在教学中既要学生掌握英语知识,还要学生学会应用,与此同时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素质,把学生培养为适应时代要求、全面发展并懂外语的人才。那么怎样利用英语教学进行素质教育,怎样在素质教育的目标框架之下开展对大学生的英语教育,是值得大学英语教师深究的问题。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是指为了实现教育教学给定的目标,为达到接受教育的人及其所在的社会长远发展的目标,以面向社会、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为根本目的,以激发接受教育的人们的潜能、促进受教育的人们在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其宗旨就是要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换句话来说,素质教育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并不是仅仅面向少数学生,更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为了应付考试才对知识简单记忆,是要培养动手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而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机械地接受知识。

二、大学英语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包括文化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自我动手能力等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等多方面的教学,本就不应单纯是一种语言知识的教学。英语是西方欧美国家使用的语言,承载着多彩纷呈的'西方文化,英语教学过程就像是为学生打开了一扇窗,一扇了解西方文化的窗户,让学生能够了解西方文化,这就是素质教育中的文化教育。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其实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并不只是教会学生语言知识,而是在日积月累的学习中使学生潜移默化接收素质教育。近年来,基于对素质教育培养的关注,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增加口语考试题型,体现了对素质教育和实践能力的重视,也是通过学生对于英语语言的应用来加强学生在英语知识和技能方面的综合素质。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与素质教育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英语教学对素质教育具有很强的渗透作用。

三、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力量薄弱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全民对高等教育的重视,我国大学生数量较以前相比大为增加,现今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比例达到了1:200-300,师资不足使得许多学校英语老师的专业技能和素质状况令人堪忧。扩招不仅增大了教师的压力、增重了教学任务,还导致老师缺少进修和出国深造的机会,自身知识水平和教学技能存在缺陷使大学英语教师无法有效提升教学技能和质量。

(二)评价体系单一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依然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许多大学生学习英语只是为了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老师在课堂上也只重视英语知识的教导和考试技能的辅导。对学生英语能力的评价仅凭一张试卷,导致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听力理解能力无法提高。然而,大学英语学习是为了让大学生胜任专业阅读和写作并在平常的交际和沟通中也能运用英语,这才是大学英语教学的基本目标。对于学生英语水平的评价也不是仅靠一张试卷那么简单,而是要让学生通过词汇和语法等知识技能的掌握进而运用英语来进行自我表达。

(三)教学模式不新颖

现今的英语教学模式还比较传统,一般是通过课件、黑板以及口头传授等方式对学生讲课,然而这样的教学模式,只能够让学生学到英语知识,并不能让学生真正运用英语来进行交际。教师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缺少与学生间的互动,会让学生对老师没有亲近的感觉。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很强,致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非常薄弱。教师应该发挥出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带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协调好“教”与“学”的关系。

四、大学英语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一)提高文化素质,增强交际能力

英语是西方欧美国家本族语使用者沟通交流的工具和文化传播的载体,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我国的英语学习者可以透过它感受西方文化气息。英语作为国际语言,不仅在于它的国际地位,更在于它的文化底蕴。大学英语学习不仅限于书本而是结合了听、说、读、写等技能训练的综合学习过程,教师在课堂上使用英语传授知识、信息并与学生互动交流,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

(二)培养语言素质、开发学生的智力

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训练是对语言素质的培养,而培养学生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思考问题,师生、生生间的英语交流以及课内外的听说读写训练,都是在开发学生的智力。英语作为一门外语,在学习上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学生学好了,就说明学生在外语这方面的智力被挖掘出来。

(三)培养思想品德素质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理解外国人的思想感情并学习领会西方文化,不知不觉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独特视角。英语教科书选材多以思想品德素质相关的材料为主,对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有助于大学生在增长语言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学会形成主见,能够逐渐独立判断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五、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教学模式

互动式教学模式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进行教学,可以增进教师与学生间的师生情,使得教学更加容易进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铭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老师要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思考、动手和实践,同时还要进行自信心、领悟力等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教师在课堂上要联系学生的实际,在教学内容中找到易于引起情感共鸣的话题,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其参与课堂开展互动讨论,给他们独立思考和表达的机会,在课堂互动模式中培养其团队精神、实践能力,让他们在互动中观察人生,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

(二)运用学习质量多元评价模式

调整英语测试的内容和评价的方法,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交际能力、知识运用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放在首要位置,确保素质教育的实施。在评价过程中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和虚拟情景对话对学生的英语知识、表达能力、应用能力等进行测试,以实现对学生全面和客观公正的评价;采用口语和写作表达等开放式的考查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体现英语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

(三)开展第二课堂建设和课外活动实践

课余时间学校应该举办一些英语方面的活动,拓宽学生学习英语的渠道。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英语,在“玩”中体验英语的乐趣,这样的方法学生们更乐意接受。比如举办一些英语文化节活动,英语朗读、演讲、写作、听力、背诵等活动,还可以开展英语知识讲座、英语电影节等活动,还可设置英语角让学生通过英语进行交流,聘请外教和英语老师作为主持或嘉宾对学生间的交流进行引导和更正。另外,还可以举办英语小品大赛、开通英语广播,激起学生对英语的积极性,增加他们对英语的兴趣,在活动和实践中让学生们学习英语,这就是素质教育中的实践能力。

六、结束语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在文化内涵、道德品质、心理还有生理等各个方面全面发展。从现今高校教学体系来看,大学英语教学肩负着素质教育的重任,理应以素质教育的理念为引领,但是想要真正让大学英语落实到素质教育、提高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就必须树立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使学生正确对待所学的语言知识及自身语言应用能力之间的关系,通过大学英语教学培养学生综合文化素质,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建立学习语言的自信心,让学生在掌握语言知识的同时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交际能力、互动沟通能力,并广泛增长其东西方文化和相关的专业知识,这样大学英语教学所起到的作用才能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目的,在素质教育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饶晓丽.论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J].考试周刊,2015(47).

[2]赵雯.试论大学英语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校园英语旬刊,2016(3).

[3]谢晓娟.试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J].成功:教育版,2012(6).

[4]任梅.对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与素质教育的探讨[J].西部素质教育,2016,2(13).

篇20:正反馈在研究生英语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正反馈在研究生英语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摘要: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生心态的变化,严师出高徒的思想严重影响了教育体现的进步,这一现象在自我意识较强的研究生群体中尤为突出。本文提倡以正反馈的形式提升师生交流,获取教学中真正有用的信息。通过教学实践发现,正反馈不仅能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而且调动了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了解自我,提升自我。在组织相对松散的研究生教育中,正反馈润滑了教与学的关系,可以与时下众多的优秀教学方法相结合,更好地促进研究生英语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正反馈;研究生;英语教学

一、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英语学习对于高校研究生进一步掌握先进知识、了解国外的先进体系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学生的英语基础参差不齐,较多学生具有很高的专业知识学习能力,但是在英语能力方面略显不足,这将极大地影响他们在专业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如何提高研究生的英语视听说能力面临了一个非常巨大的挑战。目前研究生英语教学主要存在以下方面问题:

1.学生不了解英语学习在自己未来的发展中的作用,学习目标不明确。研究生阶段的学生更加倾注于专业技能的学习和工程实践,而忽视对英语等基础性技能的掌握。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满足于现状,认为英语能力对专业学习不造成任何影响。

2.学生不了解自己的英语能力的掌握程度。目前的教学体系对学生的反馈主要体现在考试上,而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对自己到底学习了什么,学到了何种程度,缺乏清晰的认识,进而丧失了学习兴趣。

3.学生缺乏主动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体,教师热情洋溢地讲解英语中的各种语法要点、听说技巧。而研究生往往认为自己已经是成人,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容易忽视教师的建议,但在自我学习的过程中又茫然无措。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倡导在教学中应该更多地融合正反馈,通过强化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教师将学习状态、学习程度等信息,以正面、积极的方式及时反馈给学生。这样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伴随着学生能力的提升,教师也会受到积极影响,丰富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师生之间形成有效的良性循环。

二、正反馈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和研究现状

《社会科学大词典》中对正反馈的定义为“正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反馈信息,其方向与控制信息一致,可以促进或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1]。正反馈对人类,甚至所有生物的学习行为上都会有所影响。心理学上存在一种称为“反馈效应”的心理现象,它是指如果学习者能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那么这种对学习状况的了解将会起到强化作用,促进学习者更加努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将正反馈应用于教学,主要体现为教师以学生的实际表现为依据,经过观察,分析判断学生在已完成任务中的信息,给出正面积极的评价,通过对学生主动性的调动,让学生进入更良好的自我学习状态,通过自我诊断改善不足,获取学习上的进步。目前,许多教育研究者已经开始重视反馈效应在教学中的应用,并提出了双反馈、多元反馈等许多教学模式。双反馈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强化教师反馈和同伴反馈[2]。二语学习者在输出过程中,不仅会产生内在反馈(即输出促使句法构建和自我监控),而且需要得到外在反馈(即来自教师、同伴等外来形式的反馈)来纠正错误,重组输出。多元反馈教学法建立在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原理的基础上,旨在让教师和学生双方能够在一个轻松、融洽、愉悦的氛围下开展教与学的活动,重点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教材与学生之间、媒体与学生之间形成多元反馈[3]。

三、如何在教学中形成正反馈

正反馈主要是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目标是让学生形成自我学习。许多现代优秀教学方法的核心就是构造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体系,而对学生形成正反馈可以有效地保证这些教学方法的顺利展开。在教学中形成正反馈,主要重视下面几点:

1.要让学生感觉自己是被关注的。心理学家赫洛克曾经做过一个有名的心理学实验,他将实验对象划分为4个小组:激励组每次在任务完成后都会得到较为客观的激励和表扬;训斥组在任务完成后都会被挑出各种问题受到训斥;被忽视组得不到任何回应和评价,只能旁观其他组获得评价的过程;而最后一个组不仅得不到评价,而且连旁观的机会都没有[4]。毫无疑问,激励组的表现最好。但是如果直观地将正反馈想象为一个正数,而负反馈想象成一个负数,那么被忽视组可以被想象为数值0。如果纯粹以数值进行比较,两个被忽视组的表现应该优于训斥组。但是实验结果恰好相反,训斥组的表现仅次于激励组,明显优于两个被忽视组。从实验结果中可以看出,无论是正反馈还是负反馈,有反馈总是优于无反馈的。究其根本,反馈使学生感觉到自己被关注,他的言行都会落入教师的观察中。在中国的高校里,研究生的各种约束都被弱化,例如专业、班级等集体组织形式在研究生阶段都已经名存实亡。这种形式的原本出发点是为了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但监管体制的缺失造成学生更容易放纵自己。而教师通过不断地给予学生反馈,让学生存在于一个无形的约束网中,更能保证学生能够在良性的轨迹中前进。

2.对待学生态度要和蔼亲切,学生与教师关系密切,获取真正的反馈。众所周知,正面的激励性反馈比负面的批评性反馈效果好。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往往负反馈多于正反馈。中国受几千年封建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总会抱有一些严师出高徒的想法,这种行为常被解释为“只要对学生好,无论其是否接受,都要这样做”。但是现在的研究生大部分为90后或更晚,具有较好的成长环境。他们更适合在顺境下成长,很难接受逆耳的忠言,对于教师的批评会产生极大的逆反心理。因此正面积极的反馈更利于他们成长。无论一位教师怎样在教学中积极努力,总会存在被忽略的环节。而及时找到并弥补这些环节对教学的开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这就需要学生要和教师进行配合,及时找到这些问题。但中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寡言少行,在课堂教学中尤为明显。需要教师抓住一切机会,对学生任何微弱的反馈,都做出及时正面的评价,将学生的反馈信号进行放大,并以点带面地改善整个教学班级的课堂氛围。通过这种正反馈,拉近师生的距离,弱化代沟所形成的'文化差异,从学生中获取真正的反馈。

3.寻找学生的亮点,形成正反馈。教师对于所教授的内容,具有较深刻的认知。因此在面临一个学生反复实践都不能掌握的内容,或者多个学生反复问一个相对简单的问题时,往往形成焦躁心理,认为教过的内容学生应该已经掌握。这种现象在青年教师中体现尤为明显。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更应该平静下来,寻找学生的亮点。即使问题非常简单,学生带有错误的答案中总会出现一些亮点。首先抓住学生已经掌握的部分进行表扬,然后以婉转的语言给出改正错误的建议,最好告诉学生这样做下去一定能够成功。这种被称为“三明治”的课堂教学方式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进而形成积极踊跃发言的良好课堂氛围。以形成正反馈为目标,选择合适的方法,很多类似于“中国学生不愿意发言”等传统思想中认为顽固的问题将会得到较好地解决。

四、正反馈在研究生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在课堂上怎么实行正反馈。在课堂听说训练中,尽量对学生听懂的信息,以及学生尽最大努力表达出来的语言信息,给予正面积极肯定。反馈一定要及时,因为听和说都属于短暂性活动,间隔时间过长,正反馈的效果就会被削弱。而针对英语读写类的活动,对于语言运用较好的同学,除了课堂上要点名表扬,还要拿出来进行展示,如把写作中的优秀句型、用词,或者翻译中的准确部分,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分析,并形成历史记录,放到班级的公共空间中,增强正反馈影响的持续力。通过以上方法,根据英语学习的特点,将及时反馈于长期目标相结合,在教师的指导下鼓励学生进行自我修正,将正反馈融入到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2.在实践环节怎么实现正反馈。在语言学习的实践环节,对于学生提交的写作训练材料和翻译实践材料,则应侧重于对精确的语言信息点的正面反馈,让学生在感受到激励的同时,对语言有更深入的体会。写作或翻译实践材料的正反馈,要体现在对于每个好的用词或句型的肯定上。这在激励了学生语言学习热情的同时,通过正面的、系统化、理论化的反馈,帮助学生更深入彻底地理解语言学习,增强其语言运用的自信心,并增强对教师的信任,给教师提供更多的有利于教学的信息,从而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

五、总结

本文展开了研究生英语教学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并将正反馈的思想融入教学以解决这些实际困难。本文不仅讨论了正反馈在教学中的理论依据,而且提出了关注学生、密切联系学生、通过寻找亮点形成正反馈等实际方法。通过在研究生英语教学中的实际实施,验证了正反馈对研究生英语教学的实际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彭克宏,马国泉,陈有进,等.社会科学大词典[S].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

[2]谭欣欣.双反馈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中的效应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29):99.

[3]李宁.多元反馈教学法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07):50-51.

[4]夏莺莺.浅议反馈效应在高中教学中的应用[J].新校园(阅读),2015,(07):65.

Seminar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的论文

大学英语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论文

试论我国基础外语教学现代化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体态语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浅析大学外语教学中的母语正迁移现象

发挥课堂观察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英语中的倒装句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阅读教学中“以人为本”的体会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浅谈语音教学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锦集2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