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理念下英语教学的学生主体性

时间:2022-12-04 19:59:32 作者:柏原崇 教学心得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柏原崇”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6篇浅谈新课程理念下英语教学的学生主体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浅谈新课程理念下英语教学的学生主体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浅谈新课程理念下英语教学的学生主体性

透堡中学 林寿平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真正意义上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无论在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现实意义。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程改革实验的主阵地,要真正发挥学生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作用,首先要解决思想观念更新的问题,又要解决操作层面的问题。本文就参加课程改革实验区听课评课和教研活动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现象,谈谈自己一些认识。

牐犚弧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首先应解决教师教学观念更新的问题

牐牰匝生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定位是一个根本性的认识问题。学生是课堂上学习的主体,作为目的语的英语是学生认识、学习及掌握的对象,是客体,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没有能够真正做到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主要表现如下。

牐1.学生被当成语言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不是积极的创造性语言的使用者。我们在听课中发现,最能反映教师这种观点的一句话是:“我讲过多少遍,你怎么还是不会?”我们暂且不谈“你怎么还是不会?”指的是背不出规则还是做不出练习或别的什么,也不讨论“懂了的东西是不是就一定是掌握了的东西”这个问题,只分析一下“我讲过多少遍”所包含的意思。“讲”就是把语言知识讲清楚,那么,“讲过多少遍”指的是教师一遍又一遍地讲过,似乎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你怎么还是不会呢?”这是把学生当成语言知识被动接受者的典型表现。“讲过多少遍”并不表示教师的课堂教学任务已经完成,只是做了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为表达意义服务,做到语言形式和语言意义的结合。只有在这种服务和结合中,才能使learning和doing互相促进和融合,才能使学生在长期的课堂实践中,逐步学会做一个积极的创造性语言的使用者。

牐2.课堂上,学生被当成单独的学习个体,没有被当成共同管理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和合作者。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往往居高临下地看待学生,很少甚至从没考虑过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共同管理能力。其后果是:从课堂教学的整体过程看,教师决定一切,学生依赖教师;从课堂教学的即时效应看,教师完成了教学计划,学生学到了知识;从课堂教学的长期后果看,教师的权威绝对确立,学生的主体能力遭到埋没。

牐犙生是共同管理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和合作者,这个观点必须牢固地扎根于教师的头脑中,切实地贯彻于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这是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必然要求。当然在我国的外语教学环境里,提倡“学生是教学过程的共同管理者”没有必要也不应该像国外有些过激的做法那样,让学生走上讲台代替教师做这做那,完全由学生独立选择学习材料、决定学习进度和考试日期等。但我认为,从学生方面考虑,对“共同管理和合作者”的理解可以表现为以下几点。

牐犚皇嵌钥翁媒萄У某晒Τ械T鹑巍@如,当一个同学答不出问题或者出了洋相,其他学生是嘲笑一番让那尴尬局面延续下去或者听凭教师处理,还是伸出援助之手?从一个深层次的角度考虑,这是一个责任感的问题。

牐牰是对教师的行为采取一种协作而不是抵触的态度,创造一种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没有学生对所学语言的乐意接受情绪,没有学生的合作,就不可能共同创造一个既宽松又催人奋进的气氛。

牐犎是挖掘自身的知识和学习经验,加强投入课堂活动的主动性。例如,在学习过去进行时之前,学生就可凭借对现在进行时的理解、掌握和灵活运用,对过去某一时间发生的事进行描述。长期发挥这种主动性,既能帮助其他同学逐步向新知识点过渡,又能减少教师在执行新教学计划过程中的难度。

牐犓氖侵鞫为教师提供自身信息。学生要尽量为教师提供信息,告诉教师自己的需要、强项和弱点,向教师介绍自己喜欢的又合适的教学材料,希望教师组织怎样的活动等。这样,学生自己的输入就能成为教学内容资源的一部分,成为教师判断学生学习现状和决定教学策略的根据。

牐牽翁蒙戏⒒友生的主体性,最终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学校教育必须教会学生独立的学习能力,不仅使学生学会,而且使学生会学。我认为,作为基础学科之一的中学英语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方面,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牐犉湟,要培养元认知能力。学生学习行为的变化要接受自身认识能力以外的智能的指导或调节,这种指导和调节认识能力的能力被称为“元认知能力”。学生把元认知能力运用于完成各种学习任务,这些任务主要可归纳为两大类:首先是对认识的认识,也就是对自己的认知活动进行思考;其次是对学习活动的计划、监督、调控和评价。

牐牽梢运担元认知能力是对认知活动的一种自我控制、自我发展能力。学生进行元认知活动最明显的特征是定向性和自我评价。我认为,培养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元认知能力,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的角度出发,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和着手。一是对英语学习的认识--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英语学习是怎么一回事以及怎样才能学好英语。二是定向注意,把握目标--确立和把握学习目标,避免学习过程中不相关的事物,学会从单一的教科书向更丰富的语言材料拓展。三是自我管理--有意识地寻找练习机会,争取一切有利于英语学习的条件,尽可能减少不利因素。四是自我评价--对学习过程中使用的策略是否有用进行诊断,对所取得的进步进行评估。五是自我发展--对学习过程中的进步进行自我激励,在取得成绩的基础上确立进一步的目标,不断创新。

牐犉涠,要培训学习策略。英语学习策略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发展英语技能过程中采取的步骤、方法和技巧。所有学生,不管是成功者还是失败者,都有自己的学习策略。语言学家所确认的策略数量足以使人眼花缭乱。如果教师不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的指导和培训,学生对学习策略的使用就有很大的随意性,这样就要求我们有必要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的培训,我认为,大致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是对学生的学习策略进行有计划地观察和有针对性地培训。了解学生缺少哪些有用的策略,积累数据,然后集中在课堂上培训以达到强化的目的。二是根据学习的内容或训练的要求,确定专题培养目标,在课堂上一次或多次集中进行学习策略培训。三是根据课堂上当堂发现的个别问题进行即时培训。四是针对个别学生学习中的策略问题,在课堂上对全班学生进行培训,以点带面,争取大多数学生的提高。五是把策略培训和学习内容结合起来。坚持在长期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出现的策略问题,根据学习内容,设计有意义交流的课堂活动,使学生在完成这些交际活动的同时,既能学会运用语言形式表达语言意义,又能使自己的策略能力得到提高。

牐犉淙,要学好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培养英语独立学习能力,并不等于不要基础知识或基本技能。相反,学好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是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绝对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只有当学生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知识,才能把知识的来龙去脉弄清楚,有意识地用正确的方法去体验自己的思维过程,从而产生元认知体验;只有当学生掌握了有一定广度的知识,他们才能把自己的经验和学习客体进行广泛的比较和整合,然后产生新的体验;只有当学生具有准确的思维方式,他们才能发展思维的自我监控和调节,把自己的注意力从学习结果转向认知过程;只有当学生具有熟练的基本技能,他们才能对学习内容进行综合运用。无法想象一个没有掌握读音规则的学生能自然流畅地朗读课外读物;一个不懂基本语法知识的学生可以毫无困难地阅读科技文章获取信息;一个听说读写技能糟糕的学生会自如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

牐犉渌,要培养创新个性,提高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学生学习主体性的高层次表现,是高素质人才应具备的必要条件和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学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而且不可能在毕业时把学生个个培养成创造发明家,因此,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作为着眼点。英语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贯穿于英语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具有创新个性的学生对事物能产生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他们富于想象,敢于挑战传统习惯,不怕冒险,具有创造动机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是融合在长期潜移默化的教学过程中的,是体现在每个教学步骤和每项活动中的,教师应刻意去做的是将凝聚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的创造性因素发掘出来,展现开来,在教学活动中随时随地去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其创新个性。我认为在英语课堂上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

牐犚皇翘岢鑫侍饧し⑺嘉。创设疑问情景,强化动机,采取悬念激发的手段,进行学科渗透,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例如,学习了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后,可以要求学生思考:Which is the easiest way from Beijing to Cairo? Why?

牐牰是鼓励质疑创新观点。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敢于挑战权威,提出创新观点。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了与众不同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语言创新思维能力。

牐犎是催化迁移不断求新。教师不应该等待学生旧知识技能向新的迁移,或者任其自然。催化迁移才能促进新知识的产生和新行为的形成。例如,学生学习了某种知识一段时间以后,我们就要利用现有教材或随时补充,进行点拨,引导学生掌握另一种新的知识结构,并把这种旧的认知结构运用到新的认知结构中去,逐步形成识别、发展和组合其它知识结构的技能,对他们今后独立学习有较大的帮助。

牐犓氖欠⑸⑺嘉提倡多变。培养学生从多方面思考寻求变异,以达到扩展和深化的目的。在课堂活动中,要鼓励学生用不同方式表达意义。其中,句型转换是一种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好形式。要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参加实践,想出尽可能多的转换形式。在句型转换的基础上,还可以再进一步要求学生选用这些有用的形式说一段话或写一段话,进行不同的表达练习。虽然不能说这种活动方式能全面提高创新能力,但可以用来激发对语言运用的发散思维。

牐牰、要关注学生主体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表现

牐犆扛鲅生以不同的兴趣点、情绪、认知和语言技能的特长、投入交互活动的程度等各个方面体现自己的主体性。因此,没有一种灵丹妙药可以一劳永逸地把所有学生的所有主体能力都发挥出来,也没有一个不变的标准来衡量这个学生或那个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了多少,但是主体能力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可以加以概括的,否则,教师就无法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指导。我认为主体性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牐犑贾斩杂⒂镅习有浓厚兴趣和强烈动机,对取得进步充满信心,能从交互活动中得到乐趣,获得启迪。不管在全班活动、小组讨论还是结对子活动中都能积极发言。

牐犇芩媸贝友习中主动吸取有用的东西,既能利用语音、词汇、句子等素材中已有信息进行自下而上的译码处理,更善于从背景材料和已有经验知识出发进行自上而下的理解和分析。例如,针对课文,教师问的问题没有现成答案,学生对自己听到的各句子所表达的分散信息进行整合,得出正确答案。又如,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以自己先前的知识和经验,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对这个故事做出推断。

牐牷极地运用恰当的策略在旧的学习经验的基础上获得新的学习。例如,设法把一个不知道意思的单词分解成几个小部分来理解它的意义,通过构词法增加词汇量,把已知单词放在一起造出新词表达意义来代替自己不知道的单词,用多种形式句型转换复习词组短语,等等。现实情况往往是这样:越是主体能力强的学生,越能运用一些小窍门或者恰当的策略,也就越能提高主体性能力。

牐犠跃醯匕炎约旱淖⒁饬Υ有问阶向意义,主动运用语言结构进行有创新意义的表达。例如,课堂上学习了课文中包含的有用短语,学生并不满足于把教师讲解的要点记下来或者做几个填充题,而是主动运用这些结构写出短文表达自己的学习生活,学生如能多进行一些类似的创新,将是一件非常成功的事情。

牐牼哂忻跋站神,喜欢在接受性活动中对没有学过的新东西进行猜测,而在创造性活动中,对那些没做过的事进行尝试。英语教师都认为,越是聪明的学生越是不怕阅读理解中的难题。那么,什么是“聪明”?我想在寻找文章表面找不着的东西时,这些聪明学生的共同点是:利用材料中的信息,大胆猜测,得出别人不易得出的结论。他们口笔头的表达中也往往有别的学生表达不出的东西,不是这些别人表达不出的东西太难,而是他们对现有知识结构重新组合、发展的一种尝试。

牐犞魈迥芰η康难生犯错误也不会太少,但他们不怕犯错误,犯了错误后,他们会利用错误进行反思,设法使错误为他们自己今后的学习服务。对上课发言很积极、主动性很强的学生,要及时表扬过她和他们。对发言中的错误要用一番解释来说明正确用法,不要让他们产生怕犯错误的心理。

牐犎、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作用

牐牱⒒友生主体性并不等于教师丧失了作用或是减轻负担,相反,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更具挑战性。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和传统课堂不同的是教师中心没有了,教师控制减少了,学生投入增加了,学生自主性加强了。我们必须明确的是,不管教师是示范者、组织者,还是监督者,教师在课堂教学全过程的整体作用应是协调、促进和指导。教师要创造一种积极的气氛让学生得以充分调动、充分发挥,这是教师对课堂教学全过程担负的协调作用所要求的;不管学生的主体性能力怎么样,教师都要通过课堂活动对他们进行有意识的策略和能力培训,使他们的自主创新精神更强,这是教师的指导作用所决定的,和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并不矛盾;不管学生的认知和技能达到怎样的水平,教师都要认真分析问题,及时帮助,这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不管课堂教学怎样进行,教师都要进行管理和引导,以保持课堂的动态平衡,这是一个调动各方因素的积极过程;不管怎么样的活动,怎么样的学习材料,怎么样的课堂教学过程,学生的自我意识及在学习中选择并做决定的能力,需要得到促进和培养,因为,这是为了创新。归根结底,这里是课堂不是图书馆阅览室,这里所进行的是有组织有目标的教学活动,不是随意选择的自学活动。如果没有教师的协调、促进和指导,学生的主体性也就不能得到很好地发挥。

牐犞魈逍砸求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并不等于学生有无限制的选择自由。例如,当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课上所学语言形式表达语言意义时,学生只有做什么和怎样做好它的自由,而没有不做它的自由。这样,教师的组织、管理和指导将会起重要作用。课堂交互活动进行意义的协商,并不等于一切都是可协商的。例如,课程标准与语言教学规律和学生的主体性发生矛盾时,教师的作用是决定性的。学生在课堂上是不能完全把握自己的,他们会走弯路甚至走错路,教师的帮助和指导是他们发挥主体性能力的后盾,使他们觉得有安全感,充满信心,也有了方向。

牐犓摹⒃诳翁媒萄е写罱ㄅ嘌学生主体性的平台

牐犚灰鼓励学生为自己确立学习目标,并落实到每堂课的学习中。学生有了目标,就有了不断奋进的动力。对英语成绩好的学生,要鼓励他们为自己订一个初中毕业时超过一般水平和能搞好与高中学习的衔接,而自己又能达到的目标,并把学习目标主动落实到每堂课的学习过程中。

牐牰要围绕同一个语言项目,提出不同要求。例如,第一次学习某一新知识时,要求学习较差的学生懂得意思,能从材料中把它找出来,可以做替换练习就行了;对于一般学生,要求他们理解意义,会造句,能表达;对于学习比较好的学生,要求他们找出相同意义的不同表达方式,并进行不同形式的转换;对于那些学习很好的学生,要求他们既进行句型转换又说出包含这个结构的短文,表达现实生活中的内容。以上这些,学生自由选择,如果上课来不及做,可作为家庭作业。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学习到新东西。

牐犎要在课堂交互活动中,减少做这做那的规定,尽量多给学生一点选择,多给学生一点自主。学生就能在比较宽的范围内,根据自己的能力自由选择参加交互活动,尽量发挥出最高水平。例如,听力练习中,要求学生合上书,可以允许学生在听不懂的情况下,可以打开书看一点听一点,但要有一个限度。

牐犓囊鼓励学生的冒险和创新精神。课堂上设计有一定难度的问题,稍微高出学生的实际水平。有的学生踊跃发言,即使答错了,也表扬他们的积极性,答对的学生则分析他们思维的高明之处,使他们感到老师对他们的欣赏。

牐犖逡创造积极实用的学习环境。尽量用学生学过的也能运用的英语进行教学,提出要求,讲解语法,解释课文,在长期积累过程中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学生既有语言交流的愿望又学到很多实际有用的英语,他们可以试着用英语去说,去写,独立表达的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牐犃要在话语的层面上介绍语言。传统的课堂教学把语言分割成孤立的成分进行教学,例如,一个个的音素、单词、短语,最大的单位是句子。学生在课堂上要把这些单独的成分一个个学到手,再把它们合成句子,在这些孤立的学习中思维受到限制,创新能力得不到培养。要尽量通过对话、故事、报道、歌曲等形式的教学,在话语的层面上介绍语言。学生接触到大量有情景有意义的语言材料,可理解的输入丰富了,思维的宽度增加了,综合能力和分析能力加强了。

牐犉咭把语法学习和交际任务结合起来。我们学习语法的目的是为了表达意义,完成交际任务。在有意义的情景中语法学习和交际任务结合起来,至少有三个方面的优点。一是语法学习摆脱了枯燥的形式,变得生动有趣。二是语法符号传递了有意义的信息,使学生从中学会判断、推理、综合等思维形式。三是语法学习的最终目的得以实现,语法形式被用来完成交际任务。这是前两方面优点的结合和发展,而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主体性得到发展,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学生在利用所学知识中完成“表达自己日常生活”这一任务的过程中,锻炼了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提高了创造能力,使主体性得到了发挥。

牐牷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我们要认真研究新课程理念下的英语教学,真正解决好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方面理念和操作层面上的问题,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英语的需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外语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英语的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篇2:新课程理念下英语教学误区及对策

新课程理念下英语教学误区及对策

误区之一:课堂教学的形式化

这是新课改最大的误区。新课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形式化现象主要有四种:

一是只图课堂气氛活跃,忽视基本知识 nike shox 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有的教师认为新课程强调“三维目标”,“双基”就无关紧要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主要精力用在了如何让课堂气氛“热闹”上。学生在课堂上“轰轰烈烈”却没有真正掌握知识、获得知识。课后,学生连课文的生词都不会读写,基本的词语都不会运用。

二是内容空洞、言不由衷的鼓励大行其道。教师夸奖学生的话语如泉水一样汩汩冒出,课堂上经常听到“Good”、”Very good”、“Great”、“Excellent!”的赞扬及“啪啪啪”的掌声。即使学生回答了极简单的问题,也给予这样过于“隆重”的夸奖,名义上是进行赏识教育、鼓励教育,可实际上这种缺乏深层次指导的表扬,学生都听腻了,根本就起不到任何激励作用。

三是教学情境过多,教学方法杂乱,让学生目不暇接。教学情境多和教学方法杂,一方面会导致学生疲于应付,对教学重点和难点很难把握;另一方面,也剥夺了学生自由思考、自由想象、自我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四是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合作”成了“合坐”,“自主”成了“自流”,仅仅由过去的“填鸭子”变为现在的“放鸭子”,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这样的合作学习失去了本来面目,也不会产生合作的效应。

教学形式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并以提高 tn requin 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因而,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方式时,就应该以学生为本,坚持科学适度原则,要采用最能使学生把握教学内容和提高自身能力的教学方式。千万不能舍本逐末,单纯为了活动而活动,那样的话,就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本来意义。

误区之二:强调听说教学,忽视读写训练

新课标和新教材强调交际能力的培养, 应该说这是一大进步,是对教师教学的 更高要求。交际是双向性的,既要输入,亦要输出。从语言学的角度看,听、读是输入,说、写是输出。这表明听、说、读、写都是交际的方式和手段。英语教学中的听、说、读、写既是训练的手段,也是训练的目的,都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诚然,语言首先是有声语言。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口语的记录,是第二性的。但针对外语教学而言 ,只强调听说,忽视读写,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难以真正培养起来,一节课后,虽能听懂其内容,说出其中的几句 ,但如果让其单独写,便出现无从下笔的局面。 导致英语学习两极分化现象出现得更早、面更大。

误区之三:运用英语教学,绝对排斥母语

英语教学中教师使用英语是起码的要求。在新课程教学中,有部分教师认为新教材课堂教学中不能使用汉语。在教学中绝对排斥汉语。个别教师甚至提出“No Chinese in English class”的口号,美其名曰为创造英语环境,教师只能采用英语教学,于是出现了使用大量超过学习范围的词汇。

如何避免上述误区,使新课改取得预期的效果?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新课程理念对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教师的劳动是创造性的,任何教材 sacs à main chanel 都得靠教师的再创造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我们要认真学习和研究新课标,自觉转变教育观念,吃透新课标精神,真正理解新课程的精髓,弹性地使用新教材。

二、处理二种关系,警惕三大误区

1.处理好听说与读写的关系

学习外语,听说读写几方面的训练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只有通过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才能较好较快地培养学生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我们强调听说教学是针对过去教学中只注重笔头作业、出现“聋哑英语”的局面而言的。强调听说训练(起始阶段尤其如此),但不能忽视读写训练;外语学习不同于幼儿学母语,光靠听说模仿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及时地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同时要熟悉教材编排体系,了解大纲对基本词汇、短语、语法等项目的要求,抓住重点。分析在初一、初二、初三各年级听说读写的不同侧重点,处理好传授英语语言基础知识与培养交际运用语言能力的关系。

2.处理好英语与母语的关系

初中学生已具备了相当的汉语水平,要想在外语学习过程中绝对排斥汉语的影响是不可能的。即命令强行这样做,效果肯定不好。应该发挥学生汉语知识的优势,尽可能多地产生正迁移,避免负迁移。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对母语的态度是既不排斥,又不处处依赖母语。要处理好这一对关系,好的方法应该是尽量使用英语,适当利用母语。所谓尽量使用英语是指,教师首先必须使用英语教学,其次要考虑到学生的学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的特点,要善于 Nike shox rivalry 使用学生已学过的英语词汇来解释表达新的教学内容。所谓适当利用母语是指,对于用学过的英语不能解释清楚的教学内容,可适当利用母语进行讲解。这既省时省力又不会使学生产生误解或乱猜的现象。要牢记“UseEnglish whenever possible; Use Chinese if necessary”。什么是“可能”,怎样为“必需”,这得靠教师自己把握一个“度”。

新课改的精神、理念要转化为实践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教师必须更新观念,加强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和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与时俱进。相信我们经过一段时间实践和学习后,定会走出误区,迎来英语教学的又一春天。

篇3:高一英语教学反思《新课程理念下》

高一英语教学反思《新课程理念下》

高中新课程改革,这对我们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新课改强调课程教学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的终身学习的能力;新课改倡导建设性学习,注重科学探究的学习,提倡交流与合作、自主创新学习,这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体会:

1. 面向全体学生,满足不同的需求,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学生在学习中存在智力、兴趣性格、态度、语言基础能力、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不同学生个体的差异,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比如对差生,我尽量用难度较易的问题问他们,尽量让他们回答有把握的问题,当他们回答正确时我总会说“Very good”,如果回答错误我也会说“Thank you all the same. It doesn’t matter.”这样他们会因为得到鼓励而信心大增,加强了参与意识,逐渐消除畏惧心理。而对较好一点的学生,我则对他们提高要求,如单词小测的错误率不得超过20%,课后要多做题,增加阅读量等,

2. 创造宽松、和谐的气氛 。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学生沟通,让学生消除对英语学习的恐惧感,只有对英语感兴趣,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好成绩。刻板的学习,不仅会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适得其反让他们厌恶学习英语。因此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英语学习。高一英语必修一的第一单元是“Friendship”,这是一个比较贴近学生生活的题材,于是我让学生分组讨论Warming-up中的问题,并设置了“Describe one of your best friends”、“Make a list of qualities a good friend should have”、“ Make a list of qualities a good friend should not have”等多个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他们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地说英语,并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犯的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这锻炼了学生英语表达能力和胆量,也在无形中发展了学生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培养他们创新灵活运用英语的习惯。

3. 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在课前我要求学生先预习,找出语言点;课后整理总结笔记,并发现重难点。比如在教授“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时,我就先让学生看课后的例句,并自己发现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不同点,总结两者之间的转化规律。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增强了他们的成就感。

篇4:学生主体性下初中英语教学论文

学生主体性下初中英语教学论文

一、建构新的师生观

素质教育要求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不仅仅是让他们掌握课本上的知识。这就表明教师在教学中只传授给学生知识已经不能满足教育的要求、学生的发展,还要使学生掌握自学的方法,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中心。他们的需要才是教学目标。同时,要让学生明白他们的所有努力都是在朝着自己的学习目标前进,进而引导他们主动地进入教学活动中。

二、精心策划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和策划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主要在备课环节完成。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吃透教材、分析教材,还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状态,对他们知识掌握情况、个体差异、认知水平等有比较全面的认识。这样才能够制定出恰当、科学的教学计划,使学生在各个教学环节中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首先,找准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在教学过程中,由已知引出新知是非常常用的一种方法,能使学生顺利地进入到新科学习中。恰当的衔接点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他们迁移知识,以积极的状态进入到学习中。其次,突出重点。重点是一堂课的主体部分。学生对学习重点的掌握情况是评价一节课教学效率如何的关键因素。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留出足够的'时间对主要内容进行重点讲解,引导和启发学生理解和掌握学习重点。同时,教师要围绕重点内容设计一些练习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他们的主体性原则。再次,设置疑点。教师要通过质疑来引导学生对比、归纳、总结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形成知识网络,使学生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三、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需要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加强英语学习和实际生活的联系。这样不但能够加强交际活动的真实性,还能使学生在主动参与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已学过的知识与同伴开展交流。比如,在学习了有关“商品买卖”的内容后,教师可以将教室布置成超市,让学生在“超市”中放上各种商品,由学生扮演负责不同商品的“售货员”,教师则扮演成“顾客”购买不同的商品。这样师生就在欢乐的气氛中展开了对话练习。在对话过程中,教师可以故意刁难“售货员”,向他们提出购买一些超市中没有的物品。这样的设计显然会出乎学生的意料,他们会尝试着根据自己的已学知识创造性地使用一些语言来回答“顾客”的问题。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恰当的评价,既要表扬他们的创新之处,又要指出他们的不足和失误。在这样的活动中,教师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而是学生的合作者,学生也能无拘无束地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创新性。

篇5: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英语教学的几点尝试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英语教学的几点尝试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英语教学的几点尝试

作者/周习芬

摘 要:如何把新课程理念渗透到小学英语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呢?进行了几点教学方法的尝试。

关键词:小学英语;新课程;兴趣

一、根据学生实际,适当调整教材内容

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现有英语水平,适当地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有的内容可以提前教学,有的内容也可以推后教学。如,在小学低年级学生进行英语起步时,可以暂时让学生去学单词和句子,可提前进行一些有趣的英语活动。如,把“stand up,sit down”短语的读法提前教学,并在课堂上进行“stand up,sit down”的动作练习。这样就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灵活采用课堂方法,提高学生英语兴趣

1.让学生当“小老师”、当“模仿秀”。比如说“Taik about it”这部分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地模仿,带表情,辅以动作说句子。如“I am hungry。”(饥饿状)、“I am thirty.”(口渴状)。还积极鼓励小学生大胆上台当“小老师”,领读英语短句。让小学生想象和模仿教材中对话人的表情、动作,鼓励小学生尝试使用日常用语。在单词或短语短句教学中,老师领着小学生做动作,甚至把动作和语调夸张化,学生十分喜欢。单词学完后,老师一边做动作,一边引导小学生读出单词来,全体学生聚精会神,课堂情绪高涨。

2.采用表演法。如,我让学生利用每课的前五分钟表演巩固已学句子:学生再进行表演式对话,教师做引导点评和鼓励。让学生觉得轻松愉快,没有压力。

3.儿歌说唱法。针对学生爱唱爱跳的性格特点,教师把一些简单词句编成儿歌,效果非常不错。如,“Dog,dog,what can you do?I can run after you.Panda,panda,what can you do?I can eat so much bamboo.”儿歌教学时,辅之以表情、动作,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兴趣盎然,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此外,我还经常让学生唱英语歌、进行用语对话、做英语游戏等。由于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使英语课堂充满了生机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培养了学生的个性品质。

三、更新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针对小学生的思维特点,要体现直观性和形象性教学。大量运用生活实物、图片挂图、简笔画、多媒体资源等进行直观教学,能引发小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2.贴近学生生活,出示实物。如,复习课中,为了避免简单枯燥的重复训练,事先我让学生准备好实物apple,egg,pear,box等,上课了,教师出示幻灯片,让学生读单词,然后再用show me___的句型,让学生说实物,最后听音乐进行实物传游戏,音乐停,实物在谁手中,就让谁说出实物的`英语名称。

3.动静结合,提高效率。英语课堂就应当活跃,但是我们应当要求学生能够做到“能动能静”。“静”指的是如果老师要开始讲课了,就要求学生立即安静下来,集中注意力听课。“动”指的是回答问题要大声,讨论要积极,该活动时就活动。这就是所谓的“动静结合”。

四、加强学生听说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素质

面对正在进行英语起步的小学生,可以把句子减缩成词,就是重点词教学。当学生了解了“词”,再用词扩展成句。例如:car―This is my car.Let’s―Let’s go.这样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既符合小学生认知规律,又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然,小学生的英语思维有很大的局限性,如何帮助小学生更好地听英语、说英语、理解英语,老师在教学中要做到表情化、动作化,这样既能节省教学时间,又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 贵州省思南县磨溪小学)

篇6:新课程理念下英语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程理念下英语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程理念下英语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

文邵正义

摘 要:随着新课程的改革,高效的课堂越来越强调学生主体性的体现。而所谓的主体性的课堂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遵循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和认识特点,营造民主、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真正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并逐渐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进而使学生更好地养成良好的学习

习惯。

关键词:高中英语;主体;自学;口语;归纳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转变在教学中的角色,不应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参与者和合作者。但是,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过于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的发展,因此,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空间,真正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展。

一、创设自学情景,培养主体学习思想

有人曾经说过:21世纪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在我看来,这也就是说,学生如果将来不会学习,那么将会很难适应这竞争激烈、变化迅速的社会。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创设自学情景,培养学生主体学习的思想,进而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逐步提高。下面以在教学过程中创设自学情景进行简单介绍。

例如,在学习Music时,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授课时,我采用了任务型自学模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自学活动。为了减少学生学习的盲目性,首先,我让学生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掌握一些与音乐有关的词汇和句型,并介绍三位音乐家的生平及成就。等学生明确教学目标之后,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进行自学,这样学生在有明确的目标之后,学习的效率也会得到大幅度提高。

二、营造口语情景,提高主体学习意识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一定的口语表达能力是英语学习价值的体现。然而,在授课的过程中,我们过于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过于看重学生的分数,使得我们往往忽略了口语的练习,这也就是说,英语学习的一部分价值被教师无形当中忽略了。因此,教师要创设口语情景,让学生在相互练习中,逐步提高主体学习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自由对话,如:

A:Excuse me.Have you been waiting long?

B:About ten minutes.

A:Did you notice whether the number seven bus has gone by?

B:Not while I’ve been standing here.I’m waiting for the number seven myself.

A:Good. Hot today,isn’t it?

B:Yes,it is.I wish that it would rain and cool off.

……

引导学生在自由对话的过程中,找到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在自主练习中找到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在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的.过程中,也促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了提高。

三、鼓励自主归纳,提高主体学习热情

英语的知识点相对来说比较分散,比较多。记起来比较麻烦,并且比较容易记错,所以,一定的总结归纳能力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归纳,既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有关状语从句的知识点,并要求学生给出一定的例子解释。如,时间状语,引导词:when,after,before,since,not…until,as soon as(eg.I was about to go to bed when the phone rang)

特殊引导词:the moment,the minute,the instant(eg.I told him the good news the moment I saw him)

……

让学生通过自主总结,找到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主动学习的意识,逐步拉近学生与英语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获得更大空间的发展。

总之,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建立自主评价体系,让学生认识自己。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创设有效的自主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使学生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魏文辉。浅谈英语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J]。新课程:上,2011(10)。

[2]周宏俊。英语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体现[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1(12)。

(作者单位 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旧州中学)

篇7:试析新课程理念理下的高中英语教学

试析新课程理念理下的高中英语教学

新课程标准的有利于中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突出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英语教育应适应形式发展的需要,改革课堂教学方式和策略,同时教师也应定位好自己的角色,切实推动素质教育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开展.

作 者:马婧媛  作者单位:锡林郭勒盟蒙古族中学,内蒙古,锡林浩特,026000 刊 名:科海故事博览・科技探索 英文刊名:KEHAI GUSHI BOLAN(KEJI TANSUO) 年,卷(期):2010 “”(7) 分类号:G63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高中英语   教学质量  

篇8: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英语教学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一、高中英语课程教学的重点

高中英语课程的教学重点应该是发展学生。要培养学生三种综合性能力:

1、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

2、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

二、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21世纪是以知识为主要资源,以知识和技术创新频率不断加快、社会深刻变革为主要

特征的时代。教师要为这个时代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至少应

具备以下几种核心能力:

1、终身学习的能力。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周期日益加速。面对教育和

专业知识的加速老化,教师必须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才能不断更新思想、观念,掌握新的信息和教育技术,才能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能力或素质结构,成为多才多艺教育者,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社会和时代,才能不断创新教育以满足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2、超强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师要与新课程同步发展,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业务专业水平。这就要求教师具有一种超强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要通过不断的理论学习,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在教学中的角色,适应新课程提出的新要求。

3、反思教育的能力。 随着教育改革的更加广泛和深入,教师将面对各种新的教育思想、资源、模式、过程、手段与方法,因而要求教师不仅要自觉地在情感、意志上不断调适,而且要具备能够分析、讨论、评估和改变其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的能力。教育的基本问题不仅是“教什么”、“怎么教”,更重要的是“为什么教”。因而教师必须思考各种教育行为的社会与个人后果以及伦理背景,给教育以终极关怀。

4、基于网络资源教育的能力。因特网的飞速发展与广泛应用使教育和学习的数字化生存成为可能。21世纪网络技术将有更大的发展,网络资源将更加丰富,人类创造的最新资源也将以最快捷最优先的方式上网储存传播。谁不学会基于资源的学习,谁就将成为文盲。而教师则应成为学生基于资源学习的引导者、辅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

5、激活创造性的能力。变革和创造将是21世纪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方式。人类发展史表明,人的创造潜力是无限的。如同“芝麻开门”的暗语能打开宝库一样,人的创造潜力必须通过激活才能变为现实的创造力。21世纪的教育必须将学生培养成为会创造之人,使他们通过一个个会创造的头脑和一双双会创造的手,创造出新的生活、新的时代和新的世界,这是教育的根本追求。因此,教师必须具有通过创造性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创新精神和激活学生创造性的能力。

6、心理辅导的能力。可以预料,随着知识创新的加速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21世纪的社会竞争将日趋激烈,同时,通过合作共同应对面临的各种严峻挑战也日益成为必然选择。面对激烈竞争人们将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面向合作又要求人们能相互理解和支持。无论是竞争与合作都要求人们和谐相处。因此,教师必须具有心理辅导的能力,通过助人自助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三、以新课程的理念实施高中英语教学

1、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共同基础

高中英语课程是为高中学生奠定终身发展的基础课程。因此,高中英语课程的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学中要特别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培养他们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传达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

为了帮助学生打好扎实的基础,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技能,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探究他们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特别强调使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有效地使用英语。

高中的学生学习方式和方法上存在着差异,在知识基础和能力发展水平上也存在着差异,因此,教学设计不但要符合高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还要考虑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以满足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只有尊重学生的差异并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才能真正实现面向全体、构建共同基础的目的。

2、树立新的教学观念

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要符合新课程的需要。应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书本知识的教学模式。教师应帮助学生发展探究知识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要鼓励学生积极尝试观察、思考、归纳、总结等学习方式,改变死记硬背、机械模仿的学习方式。

教学中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批评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应能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意和想象力应增加开放的任务型活动,增加探究性学习的内容,使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与观点。教师要鼓励学生学会合作,发展与人沟通的能力。在设计教学任务时,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设计不同的任务,使所有的学生都得到进步。

3、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对英语学习以及英语文化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消极的情感不仅会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而且会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高中学生经历着从少年、青年到成年转化的特殊时期,是人生观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尊重每个学生,特别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努力尝试,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使学生 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建立融洽师生交流渠道,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4、加强学习策略的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高中学生应该形成适合自己学习需求的学习策略并能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帮助他们形成以能力发展为目的的学习方式,鼓励学习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要为学生独立学习留出空间和时间,使他们有机会通过联想、推理、归纳等思维活动用英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经验,增强信心,提高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利用其它学习资源完成 学习任务,解决学习中的困难。要通过设计丰富多样的交际活动,使学生在交际中形成交际策略。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独立制定具有个性的学习计划,并根据自我评价不断修整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互相鼓励和帮助,做到教学相长。

5、拓展学习渠道,增加语言输入量

高中英语新课程的一个重要举措是开设选修课。其目的是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跨学科的学习,为学生提供多样化选择的余地和发展个性的空间,也为学生规划人生提供实践的机会。我们一方面要上好必修课,要充分利用和挖掘课程资源,挖掘教材中的内涵,为学生打好 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基础,另一方面要为学生拓展学习渠道,为学生开设选修课,不断为学生增加语言输入量,完成课程规定的课外阅读量。使学生在不断的语言接触和学习中,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在这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英语教学资源,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听觉、视觉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要开发利用广播电视、英语报刊、图书馆和网络等多种资源,拓展英语学习和运用的渠道。

6、创设最优化的英语学习环境

学习需要一定的环境,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英语学习尤其重要。我们没有现成的英语学习环境,需要我们教师去创设,去营造。不仅要创设课内的学习环境,更要创设课外的学习环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转换角色,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各种活动形式,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在课外,要建立课外学习小组或合作伙伴,建立英语学习园地,英语广播,创办英语小报和英语角等,使学生有更多运用英语的空间。

7、实践“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新课程强调语言的功能而不是语言形式;强调用语言做具体的事情,而不是一般的语言输出(表达)。因此,新课程标准中明确以学生“能做某事”的描述方式设定各级目标要求,提倡采用任务型的教学模式来实施课堂教学。

英语教学中的任务指有利于学生用英语做某事的各种语言实践活动。任务的设计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1) 任务应有明确的目的;2) 任务应具有真实意义,即接近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活动;3) 任务应涉及信息的接收、处理和传达等过程;4) 学生应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使用到语言;5) 学生应通过做事情完成任务;6) 完成任务后一般应有一个具体的成果。

教师要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设计能体现教学目的的种类任务、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运用所学英语和其他方面的才能,完成所设定的任务目标,从而使学生能够主动、自主地学习知识和提高语言技能,强化学习动机和兴趣,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培养合作精神,增进文化理解,体验学习的价值等。

在设计任务型教学活动时,教师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要有助于英语知识的学习、语言技能的发展和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要积极促进英语学科和其他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联系,使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审美情趣和艺术感受、协作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得到发展。

四、对高一英语教学提出几点要求

1、加强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在今后一段时期内要以学习新课程标准作为理论学习的重点。不仅高一教师要学,高二、高三的老师也要认真学。通过学习要把握教学要求,明确教学目标。

2、加强集体备课,倡导合作精神。我们面临新的标准,新的教材,如何把握,要靠集体的力量。

3、研究教材,整合教材。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把握各模块要求,从而根据教学和学生的实际整合教材。要挖掘教材中的内涵,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4、要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来自不同的学校,学生间存在着各方面的差异。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预习、复习和作业的习惯,高声朗读及背诵的习惯,听英文广播,阅读英文报刊资料的习惯,正确使用工具书,教辅资料的习惯等等。

在教学中,教师要进行学法指导,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并且有不断调整学习策略的能力。

教是为了不教,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把握学习的方向,采用科学的途径,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其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新课程特别强调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新标准把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鲜明地提了出来,充分认识到非智力因素在学生个性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我们要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放在首要地位。

兴趣是一种探求某种事物,并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心理趋向,它能促使人们去探索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有了浓厚的兴趣就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对老师所教内容有无兴趣,兴趣多少跟老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态度有直接的联系。老师必须使自己的课生动有趣,好的教法是激发兴趣的重要因素,教无趣,必不乐学。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渗透着“爱”,倾注着“爱”。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降低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提高学习兴趣,自信心。教师要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鼓励与赞美。教师要努力营造宽松、民族、和谐的教学氛围,对学生的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鼓励他们大胆尝试,保护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尊重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以“我是学生友,学生是我师”的态度对待他们,以宽容、豁达、理解、信任赢得学生的尊敬与信赖。这样,教师的愿望、思想及教学方式便很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教师的要求就容易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教师的教学要面向全体,才能赢得每个学生的尊敬。教师要特别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尽可能多地为他们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增强成功体验,感受成功的喜悦。总之,教师要设法使学生Love English and love you。

5、要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加上假期的原因,学生原有的知识遗忘较多,再加上新教材的学习要求明显提高,词汇量增加,学生学习有一个适应期,教师要适当放慢教学进度,做好双基的补偿工作。同时要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转化工作。要在语言的实践中来加强双基的复习和巩固。

6、要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使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要尽快培养学生的预复习习惯和能力,听课和记笔记的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教师要有明确的预复习提纲或单元的学案。

7、要努力探索更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话题为主线,以任务为中心的“任务型”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外语教学存在着学用脱节的现象,我们不难发现,在高校里,那些学了十多年英语,获得了较高级证书的学生,却仍然听不懂,也说不好英语。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采用“任务型”课堂教学模式。

“任务”是指有目标的交际活动或为达到某一目标而进行交际活动的过程。教师围绕特定的交际目的和语言项目,设计出可操作性强的、任务化的教学活动,学生通过多种语言活动完成任务,达到学习语言和应用语言的目的。即以学生为中心,从做中学的教育模式。课堂上教师的任务就是在语言运用的活动中把词汇、语法和功能项目有机地结合起来。词汇和语法都是为“做事情”或“完成任务”服务的。教师不必用过多的时间去传授语言知识。

任务型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有效途径之一,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和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体现了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理念。在语言活动中,教师始终处于指导者、旁观者和裁判的地位,一改过去的教师“一言堂”为学生的“群言堂”,使学生在一种自然、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中体会和学习语言,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实现自我价值。

篇9: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角色转变

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角色转变

基础教育改革不仅需要教师角色的转变,更需要学生角色的'转变,如何顺利实现这一转变,是这次改革的关键.

作 者:尹坤杰  作者单位:河北唐县高昌镇中心学校,河北,唐县,072350 刊 名:魅力中国 英文刊名:CHARMING CHINA 年,卷(期):2010 “”(18) 分类号:G635.1 关键词:学习方式   角色转变  

篇10: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角色观

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角色观

新课标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然而多年以来,受旧的教学模式的桎梏,学生的角色并没有明显得到改变,结合新课标的理念,我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由回答者到质疑者的转变  过去的课堂教学像是一个小型的舞台,教师是演员,学生则是观众,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也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现在的学生再也不会容忍在课堂中担任这样的角色,因为他们有思想,有个人的主见,也更乐意向别人表达个人的见解,如果我们再用这样的方法来压制学生,得出的结论显而易见。我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的把学习的权力交给学生。如教学《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课时,当新课结束后,余下时间我把本班学生分成八个组,每两个组为一小组,两组学生围绕新授内容展开讨论,一组为正方,一组为反方,这时的教师不再以权威者的身份出现,而是以指导者的身份加入到大讨论中去,把学生真正推到讨论的最前沿,只有当学生遇到确实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才予以指导。这时候只见两方队员都在忙碌着,一方成员在积极准备问题,另一方则忙着应“战”,学生甲:“你们知道能被2整除的最大数吗?”学生乙:“因为自然数是无限多,所以能被2整除的数是不可能找到的”。教室中不时传来同学们的争论声,课堂气氛非常活跃,通过课堂检测来看,学生们都较好地掌握了知识。让学生进行讨论和争辩,可以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在交流中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经过独立思考,相互讨论,艰辛探索,去体验成功的愉悦,同时,能够提出问题本身就是进步。因为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往往要重要,当然,要想解决问题单靠一个人的.力量是很做到的,只有依靠大家的力量共同完成。所以,采用这样的形式既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机。  二、从听课者到参与者的转变  学生的生活经验固然的限,但并不防碍他们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和内心追求。因而,教师在授课时,应考虑学生独特的心理特点。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要利用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以往的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师凭个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设计出来的,而忽略了学生这个群体,使得学生对上课根本不感兴趣。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一课时,我从班级中随机抽了几名学生,让他们参与到教学设计中,以便了解学生们对本节课的看法。不试不知道,学生们提出的见解让我大吃一惊,学生甲:“老师,我们早就认识百分数了,所以我认为在开始时,可以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一些例子,这样同学们学习就有兴趣了”,学生乙:“老师,我们可以把本节课的知识分成若干个小问题,这样大家就可以讨论了,我们喜欢讨论这种形式”,学生丙:“老师,我们可以把知识融入到游戏、故事中”……综合以上意见,我对本节课的教案进行了设计,结果那节课,学生学习兴趣高涨,出色地完成了教学目标。这样做,不仅使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之中,而且也有利于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基础,从而设计出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教学模式,同时也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知识的内部动力。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在学习活动中把学生从听课者的角色转变为参与者这个角色是显得多么重要。  三、由解题者到出题者的转变  考试是一促评估手段。有时,为了达到我们自认为“理想”的评估效果,便会绞尽脑汁,不遗余力地设计出一些超出学生认知结构和知识特点的各类高难偏的题型。从而导致学生对考试却有一种畏惧的心理,我想这种考试所产生的负面作用有以下几点:  1、学生担心考的不好,会被父母、老师批评。 2、学生对考试不感兴趣,因为内容呈现的形式总是老一套。  那么能不能减轻一下学生的心理压力,降低对考试的畏惧感呢?我认为让学生参与到编题中不失为一个好方法。例如在学习完《圆柱圆锥球》这一单元后,我在班级宣布:本单元考试将进行改革,考试题目由大家提供;老师从中选出比较好的题目编成考卷,同时对那些入选的题目的作者给予奖励。自从通告之后,我发现同学们都在认真准备,以便自己出的题目能被老师选中,事实上,学生们在准备题目的时候,不仅要查阅大量的资料,还要复习本单元的知识,学习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例如:学生甲:“王爷爷买来一些沙子,把它堆放在一个墙角,已知这堆沙子的底面半径是5米,高8米,求这堆沙的体积?”,学生乙:“唐老鸭对米老鼠说‘如果把一根长4米的圆柱体锯成两段后,表面积增加12平方米,那么这根木原来体积是立方米,请同学们帮米老鼠算一算’”。考试那天,我发现学生们的脸上都充满了喜悦,是啊,学生们怎么能不喜欢解答自已出的题目呢?由解题者到出题者的转变,是一个质的飞跃,是评价方式的进一步发展。从以往教师出题评价学生到学生出题评价自己,有利于学生主体角色的转变并激发学生在主体地能动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对学习产生兴趣和热情,从而更好地改进自己的学习方式,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试想,会积极地主动地自我评价的学生不正是我们所期待的吗?  实践证明,要想很好地贯彻新课标的有关精神,只有把学习的主 动权真正地交给学生,以实现学生的角色的转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益才会在更大的范围内,更深的层次上产生质的飞跃,才能保证数学教学始终在新的理念指导下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篇11: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角色观

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角色观

新课标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然而多年以来,受旧的教学模式的桎梏,学生的角色并没有明显得到改变,结合新课标的理念,我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由回答者到质疑者的转变

过去的课堂教学像是一个小型的舞台,教师是演员,学生则是观众,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也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现在的学生再也不会容忍在课堂中担任这样的角色,因为他们有思想,有个人的主见,也更乐意向别人表达个人的见解,如果我们再用这样的方法来压制学生,得出的结论显而易见。我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的把学习的权力交给学生。如教学《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课时,当新课结束后,余下时间我把本班学生分成八个组,每两个组为一小组,两组学生围绕新授内容展开讨论,一组为正方,一组为反方,这时的教师不再以权威者的身份出现,而是以指导者的身份加入到大讨论中去,把学生真正推到讨论的最前沿,只有当学生遇到确实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才予以指导。这时候只见两方队员都在忙碌着,一方成员在积极准备问题,另一方则忙着应“战”,学生甲:“你们知道能被2整除的最大数吗?”学生乙:“因为自然数是无限多,所以能被2整除的数是不可能找到的”。教室中不时传来同学们的争论声,课堂气氛非常活跃,通过课堂检测来看,学生们都较好地掌握了知识。让学生进行讨论和争辩,可以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在交流中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经过独立思考,相互讨论,艰辛探索,去体验成功的愉悦,同时,能够提出问题本身就是进步。因为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往往要重要,当然,要想解决问题单靠一个人的力量是很做到的,只有依靠大家的力量共同完成。所以,采用这样的形式既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机。

二、从听课者到参与者的转变

学生的生活经验固然的限,但并不防碍他们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和内心追求。因而,教师在授课时,应考虑学生独特的心理特点。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要利用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以往的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师凭个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设计出来的,而忽略了学生这个群体,使得学生对上课根本不感兴趣。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一课时,我从班级中随机抽了几名学生,让他们参与到教学设计中,以便了解学生们对本节课的看法。不试不知道,学生们提出的见解让我大吃一惊,学生甲:“老师,我们早就认识百分数了,所以我认为在开始时,可以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一些例子,这样同学们学习就有兴趣了”,学生乙:“老师,我们可以把本节课的知识分成若干个小问题,这样大家就可以讨论了,我们喜欢讨论这种形式”,学生丙:“老师,我们可以把知识融入到游戏、故事中”……综合以上意见,我对本节课的教案进行了设计,结果那节课,学生学习兴趣高涨,出色地完成了教学目标。这样做,不仅使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之中,而且也有利于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基础,从而设计出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教学模式,同时也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知识的内部动力。我国伟大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

[1] [2]

篇12:浅析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论文

浅析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论文

论文关键词:学生个体差异 课程资源 新课程

论文摘要:我国正处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时期,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要承认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相互之间存在着差异,把学生个体差异作为一种宝贵的课程资源,我们要研究差异,尊重差异,利用差异。

人本生而各异,在多元社会中,我们需要不同能力、不同性格以及有不同喜好的人,在社会上扮演不同角色,各展所长。因此,从教育界的关注点出发,了解“学生个体差异”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无论我们承认接受与否,差异都是课堂教学中一种客观存在。

一、关注差异,一种宝贵的课程资源

我国正处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时期,课程资源的重要性也随着课改的深入而突显出来,学生个体差异是课程资源这一观点的提出是从学生的角度来研究和开发课程资源的。以学生为本关注差异,这不但符合个性化教育的要求,也符合新课改的理念,并且具有教学实践的现实可行性。我们要正视差异,并且认识到这种差异所蕴涵的对课程、教学的动力之源,就像水位差中蕴涵着水力资源,气压差中蕴涵着风力资源一样,学生个体差异也蕴涵着可供开发的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有利于新课程的实施与生成的各种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因素与条件。学生个体差异具有与教师、教材、教具等课程资源不同的性质,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学生个体差异具有素材性课程资源的特点

素材性课程资源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因素,其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素材或来源。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学生个体差异具有素材性课程资源的特点。建构主义的观点,学生可以通过个体差异进行过滤、对比、筛选,然后再加以同化或内化,成为自己所特有的,这时候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已经不完全是老师或课本上所教授的内容了,差异已经对学习产生新的影响及迁移。由此看来,学生个体差异可作为素材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挥作用。

2.学生个体差异具有隐性课程资源的特点

根据存在方式,学生个体差异也具备隐性课程资源的特点。学生个体差异的作用方式具有间接性和隐蔽性,它们不能构成教育教学的直接内容,但是它们对教育教学活动的质量起着持久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某些差异以隐蔽的形式存在于学生通过各种媒体、各种学习资料、日常生活所建构的知识结构中,是一种看不见的重要的隐性课程资源。学生在这种隐性课程资源中学到的东西常常比在正规课程里学到的知识要多得多。所以,学生个体差异作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更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3.从课程资源的载体形式来看学生个体差异

从课程资源的载体形式来看,学生个体差异既属于生命载体形式又分属于非生命载体形式。学生个体差异是一种主要以素材性课程资源所依存的物化表现形式,也就是说总是以一定的物化载体形式而表现出来的。能够提供课程素材的学生也可以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作为生命载体形式的课程资源具有内生性,即它可以能动地产生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教育价值。在现代信息社会,不少学生也具备了与他们的老师同步吸纳新知识的'能力,作为这种具有内生性的课程资源的主要生命载体形式之一,他们自身创造性智慧的释放和创造性价值的实现,也会成为推动课程教学和改革不断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

二、尊重差异,形成正确的差异观

当前,在如何对待教学中学生个体差异问题上,根据各种观点的不同侧重,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四种差异观:一是适应观,这种观点假设在学习起点上、一般能力和各种特殊才能上均有很大差异,教学中要适应这种差异依据学生的能力倾向,施以相应的教学。持这种观点的人提倡采用能力分班,分流教学等措施,以减少同一班内学生间的差异程度。二是发展观,这种观点假设学生间的差异起因于不同的学习方法和个性特征,主张在课堂教学中不是要减少甚至消除学生间的差异,而是要注意并发展学生的个性。持有这种观点的人总运用异步学习等教学策略,来满足各个学生的需要。三是适应-发展观,这种观点介于上述两种观点之间,它强调所有的学生都应该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获得最大限度的进步。这种观点在我国占主导地位,并依此展开了大量的分层递进教学。四是超越观,这种观点是许洁英在其博士论文中提出的,她认为“在承认差异存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前提下,超越个体差异,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即树立超越性教学观,就是我们努力的新方向”。

我们应该审视已有的差异观,借鉴其合理的地方,摈弃其缺点,建立“从差异出发,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合理运用差异,从开发资源的角度引导差异共享,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实现学生的差异发展”的观念。这里的“开发”,既是一种正确的导引,又是一种必要的校正;既是一种激励,又是一种呵护;既是一种期盼,又是一种提升。开发差异,让每个学生在夯实基础全面发展的条件下,树立鲜明的个性旗帜,让每个学生在身体强健、心灵充盈的起点上实现自我的持续发展。

三、利用差异,让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

1.分析差异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基点

学生个体差异是教学的起点,也是课程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教学总是根据学生的已有水平进行,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每一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之上获得应有的发展,一切有效的教学都必须建立在充分考虑学生原有差异的基础上。作为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前提,学生个体差异对于个体发展的意义主要体现在:

首先,决定了个体拥有什么样的发展可能性。一般来说,个体已有水平越高,为个体提供的发展可能就越多,发展空间就越大。

其次,影响着个体对外界影响的选择。外界影响并不是自发地进入个体的活动领域,而是个体依据不同能力和需要进行选择。

再者,制约着个体与他人的交往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通过与他人的交往活动而获得发展的。个体与谁交往,如何交往,往往与学生的家庭社会背景、知识水平、兴趣爱好、个人行为习惯及道德品性有较强相关性。

2.利用差异可以增加课堂活力,促进学生发展

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课堂教学的生机和活力可能来源于教师精湛高超的教学艺术,可能源于学生对教学活动的积极主动的参与,也可能源于引人入胜的教学内容,而学生丰富的差异性、独特性也是它的重要动力之源。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教学的活力取决于学生有无个性,正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丰富的差异性表现,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倘若学生是无特色、无特长、无思想、无个性、无差异的个体,那么,课堂教学就极易变得死气沉沉,缺乏生气。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改变对学生差异的认识和态度,不仅要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独特表现,而且要鼓励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利用差异来增加课堂的活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当这些差异在课堂上被展示出来,相互碰撞时,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真实的交流就发生了。课堂教学中学生之间的差异是一种合理性存在,是一种资源,利用得好,确实可以转化为学生个性发展的推动力量。

参考文献:

[1]华国栋.差异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许洁英.教学中学生个体差异研究――从适应到超越[D].兰州:兰州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8.

[3]韩华球.现代课堂教学中学生个别差异研究的特点和趋势[J].课程・教学研究,2000,(04).

[4]曾继耘.学生个体差异:研究方法与基本结构[J].课程・教材・教法,2006,(03).

[5]曾继耘.论差异共享的课堂教学策略[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04).

[6]程向阳,周鸿敏.论学生差异资源的教育学价值[J].理论探讨,2005,(09).

篇13: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

作者:董灵

来源:《新课程学习・下》第07期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变化,使得我国教育事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新的挑战。为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也有所改变,不再是传统的师生关系,其更符合现代化的教育发展要求。在现代化教育事业中,要求教师和学生保持平等的关系,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而学生则是教学中的主体。教师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不可差异对待,要与学生成为朋友,关心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生活情况,以实现教学效率最大化。

一、教师和学生是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爱护每一个学生

在传统教育过程中,教师扮演的一直都是高高在上的角色,学生对教师十分敬畏,师生之间的关系较为疏远。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这种传统的师生关系已无法满足教学要求,不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现如今,学生在社会环境的改变下,性格特点都与以往有所不同,说教这种方式不再适合当今学生,无法实现有效的教学。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教师和学生的关系逐渐走向平等,教师纷纷放下身段,与学生平等相处,和学生共同学习,以满足新课程理念的新要求,更好地处理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进而实现最佳效率。教师要爱护每一个学生,不可因为学生的成绩好坏而区别对待,要做到一视同仁,给予每个学生均等的机会。

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在应试教育中所采用的教学模式常常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比较被动。素质教育改革则要求转变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而为满足这一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并不是弱化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反而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要求教师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自我学习,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师和学生是朋友和伙伴的关系

为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需要和学生成为朋友,以朋友的角色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心理变化,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帮助学生克服困难,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以心换心,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需要加强与学生间的合作,与学生一同探讨和解决教学中的难题。教师要承认学生间的差异,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扮演好引导的角色,以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教师和学生的朋友关系,不仅能消除学生对教师的畏惧心理,拉近教师与学生间的关系,还可以促使教师更快地接受新事物。

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否和谐,对教学效果的好坏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可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素质教育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的朋友关系,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具备教学热情,要爱护自己的学生,加强与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要寓学于乐,与学生成为朋友,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或是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要从实际出发,结合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情况来进行教学,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编辑 赵飞飞

篇14:浅析新课程理念下的差生

浅析新课程理念下的差生

浅析新课程理念下的差生

四川省叙永县向林中学 罗光强

差生是教师教学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人们的说法不一,有的称学困生,有的称后进生,尽管称呼不同,但主要是指学习成绩比较差的这一类学生。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教育理念的改变,传统意义上的差生不再是差生,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提高认识,树立新的学生观。

一、从教学对象上看

从传统教学到新课程改革,也是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也就是由面向少数学生到面向全体学生,这一变化导致了教学对象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传统教学中教师多关注学业成绩好的学生,而忽视学业成绩差的差生,这是差生产生的必然。新课程理念体现了新的学生观,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的发展既指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也指每个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因此,学校中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教师关注的对象,包括智力发展迟缓的学生,学业成绩差的学生,也就是传统教学中所谓的“差生”,教师的教学重心是全体学生,不应重视一部分学生,而漠视另一部分学生。教师对每一个学生都应抱以积极和热切的期望,促进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差生这类特殊群体不应存在教师心中。

二、从教学目标上看

现行的教学大纲从教学目标上只规定了知识方面的要求,没有提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能力和情感上的要求,尽管有的地方已提出一些,但没有象新课程那样具体突出。可见,传统教学只重视知识的传授,从教学目标上看较单一,没有多侧面、多领域、多层次地让学生得到发展,只片面地注重智育目标,忽视其他领域目标,很多学生就因为智力差一些而成为差生,然而新课程标准中不仅结合知识点提出明确具体的结果性目标,还明确提出了一系列过程性目标、体验性目标。因此我们要让每一个学生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经历“过程”,掌握“方法”,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是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发生积极的变化,有明显的提高和长进。要通过课程的学习,使每一个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潜能得到开发,学力得到增长,智力品质和非智力品质都明显地得到提高。尽管有的学生智力发展差一点,但其非智力因素得到发展和提高,我们就不能认为其差,也就无差生可言。从教学目标三个维度上讲,三个目标地位平等,对学生发展作用同等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非智力品质比智力因素更重要。因此不能只重视知识与技能,更应该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并形式正确的价值观。

三、从评价方式上看

传统的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形成,教学目标大多数仅局限于知识与技能,因此评价学生时主要看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纸笔测验,学生的学习成绩在班上的位置一目了然。评价内容单一,又采用一把尺子衡量。于是“学困生”,“差生”,“后进生”便由此而来,刚入学小学的学生就成为“差生”,许多所谓的“差生”在他们幼小的心灵就已有深深的烙印――我是这个队伍的落后者。国家《基础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可见评价是为了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不是划分等到级。因此我们要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从过分注重学业成绩转向注重多方面发展的潜能,我们应承认差异,挖掘每一个学生身上的潜能,既评价知识与技能的形成,更关注学生在此间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育。多一把衡量尺子,就会多一批好学生。我们要把所有的学生看作是好学生,要看重他们的优点,不纠缠缺点,要用优点激励他们不断往前行走,让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全面和谐协调发展。

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实施,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教育理念的转变,教师在教学中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客观、准确、多样的评价让全体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篇15:新课程理念下中学生物教学初探

新课程理念下中学生物教学初探

新课程理念下中学生物教学初探

刘叶妍

湖南隆回第一中学(422200)

【摘要】长期以来,学校生物教学始终受传统的 “填鸭式”教学模式的影响,考试成绩的好坏,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主要指标。因此,在贯彻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难于实施,创新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已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认识,落实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施创新教育,是生物教学中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创新教育;生物教学;教学改革

1前 言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创新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已为广大师生所认识。生物学科是学校教育中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与学校的其它课程有很多方面是一致的,而且更具有自身的鲜明特征。生物教育具有教学环境的开放性,教学目标的全面性,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和教学中人际交往的频繁性等特点,对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具有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生物教学要注重“创新教育”是个新课题。本人拟对此进行探析。

2“创新教育”的涵义

创新教育是挖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它的本质就是遵循人的创造活动规律和人的创造素质的培养规律,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宗旨。因为创新教育是指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培养目标的教育。创新教育不是一种具体教学模式,而是一种意义深远的教学思想,创新教育思想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知识经济时代对教育提出的必要要求。在中学进行创新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创新教育要求创造性地改革生物课堂教学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要想贯彻创新教育,应着重解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3.1以转变观念为先导

要在生物课中开展创新教育,必须牢固树立素质教育的质量观,从转变观念入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摒弃机械重复、单调的教学方式,代之以充满情趣的创造性学习,把它作为开发人创造潜能的重要课程。因此,作为生物教育工作者,要跟上形势,转变旧的教育观,改变多年习以为常的、陈旧的教学思想、方法和习惯,接受新的思想,勇于实践,开拓新的教学,教育思路。

3.2以教师素质为前提

没有教师素质的提高,就没有改革。培养创新型的学生,必须有创新型的教师。学校生物思想、内容、方法的贯彻,最终都要通过生物教师的实施,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是实施生物教学改革的根本保证。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大潮的冲击下,教师队伍中也难免有“落伍者”,他们失去了对学校生物工作的热爱,不安于生物教师这个岗位,怎能够产生教改意识,去进行生物教学改革实践。

所以作为教师,就不能因循守旧,要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善于吸收的创造新的知识,用自己的生命和才智在教育改革中不断获得更新和发展。要制定有效的提高教师素质的措施方法,加强自身建设,让教师了解教学思想,掌握新知识,提高思想业务素质,建立有效的岗位竞争机制;以浓厚的知识能力储备来推进生物创新教学,步入充满无限生机的教学春天。

3.3以课堂改革为重点。

3.3.1生物教学模式的创新

多年以来,生物学科教学无论是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法,还是在课堂上进行教学活动,自觉不自觉地把注意力集中在课的知识教学目标上,而忽视能力、态度和创新精神,生物课上往往是学生在教师的“指使”下,整齐划一地被动的表演,学生几乎成了跟练的练习机器或动作演员,形成了千篇 一律的生物课堂教学模式。所以要真正使生物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立足于素质教育,构成一套思维活跃、具有创新功能的生物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去“发现”,去“超越”,注重实践中探索创新。如目前正在试的“快乐生物”、“和谐生物”、“主动生物”等改革模式。

3.3.2生物教学方法的创新

作为担当育人重任的生物教师,要以极大热情去研究生物教学方法,这不仅要运用自己智慧去完善方法,更需要学习一些创造的思想和方法,提高自己的创造力。经过研究生物教学方法的创新如下:

⑴发现法:不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让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较快地掌握所学技术动作、方法原理和有关知识。

⑵激励法:是指在教学时,教师运用适当语言激励、表扬,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竞争意识的方法。

⑶设疑答疑法: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设疑提问,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疑问,教师概括补充答疑的方法。

⑷合作讨论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组织者、指导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合作讨论练习中,学生处于一种极为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之中,思维活跃,学练方法是自己讨论确定的,极易超越教材内容进行再创造。

⑸创造法:指教师根据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学生在平时已经积累的知识的基础上发散性地学习,去创造新的知识。

4以发展个性为目标

世界上不少国家在当前的'中小学课程改革中,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在设置了必修课程,规定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习的科目的同时,还开设了选修课程,并逐渐拓展选修的范围,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尽可能多的机会。

4.1启发诱导法:这种方法主张在教学进程中占中心地位的应是“学”而不是“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去理解教材、发现规律、创造想象,而教师针对不同的反馈信息采用最适当的方法进行最有效的指导,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4.2学导式教学法:这种方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自学、自练的一种方法。它是一种十分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的因素的教学思想,在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基础上,教师采用各种教学手段,创造条件积极引导,使学生主动探索,开发智力,发展体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发展学生个性。

4.3发现教学法:它是利用青少年好奇、好问、好学的心理特点,以培养学生探索性思维方法与目标的一种方法。它的宗旨:“创造情境,注重技巧”。

5结束语

总之,现代的生物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应解放思想,提高教师素质。工作中大胆尝试,积极进行探索和创新。转变生物教学观念,大胆改革现行生物整体课程,改进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启发、引导和组织学生,给学生较充分地提供自学、自练、自评和互帮、互评的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健康的创新型人才。

篇16: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浅谈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浅谈

把玉庆

(甘肃省兰州市兰州新区中川中学)

摘 要: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最主要途径。学生知识的领悟、学习技能的掌握、学习习惯的养成、思维的培养等都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的。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提升教学效果的非常重要的途径。就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进行了阐述。

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角色转变

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实践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的转变的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地理教学观念的反思

浅谈新课程体系下的学生习作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设问情境创设的策略

浅析新课程理念下中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政治课的学习测试研究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科学课堂教学的反思教育论文

课题《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开题报告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英语教学的学生主体性(通用1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浅谈新课程理念下英语教学的学生主体性,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