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平伯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时间:2022-11-28 16:22:01 作者:Abcd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Abcd”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俞平伯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俞平伯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起分享。

篇1:俞平伯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俞平伯散文

我们消受得秦淮河上的灯影,当四月犹皎的仲夏之夜。

在茶店里吃了一盘豆腐干丝,两个烧饼之后,以至歪的脚步踅上夫子庙前停泊着的画访,就懒洋洋到躺到藤椅上去了。好郁蒸的江南,傍晚也还是热的。“快开船罢!”桨声响了。

小的灯舫初次在河中荡漾;于我,情景是颇朦胧,滋味是怪羞涩的。我要错认它作七里的山塘;可是,河房里明窗洞启,映着玲珑入画的曲栏干,顿然省得身在何处了。佩弦呢。他已是重来,很应当消释一些迷惘的。但看他大频繁地摇着我的黑纸扇。胖子是这个样怯热的吗?

又早是夕阳西下,河上妆成一抹胭脂的薄媚。是被青溪的姊妹们所薰染的吗?还是匀得她们脸上的残脂呢?寂寂的河水,随双桨打它,终是没言语。密匝匝的绣恨逐老去的年华,已都如蜜饧似的融在流波的心窝里、连呜咽也将嫌它多事,更哪里论到哀嘶。心头,宛转的凄怀;口内,俳徊的低唱;留在夜夜的秦淮河上。

在利涉桥边买了一匣烟,荡过东关头,惭荡出大中桥了。船儿悄悄地穿出连环着的三个壮阔的涵洞,青溪夏夜的韶华已如巨幅的画豁然而抖落。哦!凄厉而繁的弦索,颤岔而涩歌喉,杂着吓哈的笑语声,劈拍的竹牌响,更能把诸楼船上的华灯彩绘,显出火样的鲜明,火样的温煦了,小船儿载着我们,在大船缝里挤着,挨着人抹着走。它忘了自已也是今宵河上的一星灯火。

既踏进所谓“六朝金粉气”的销金锅,谁不笑笑呢!今天的一晚,且默了滔滔的言说,且舒了恻恻的情怀,暂且学着,姑且学者我们平时认为在醉里梦里的他们的憨痴笑语。看!初上的灯儿们一点点掠剪柔腻的波心,梭织地往来,把河水都皴得微明了。纸薄的心旌,我的,尽无休息地跟着它们飘荡,以致于怦怦而内热。这还好说什么的!如此说,诱惑是诚然有的,且于我已留下不易磨灭的印记。至于对榻的那一位先生,自认曾经一度摆脱了纠缠的他,其辨解又在何处?这实在非我所知。

我们,醉不以涩味的酒,以微漾着,轻晕着的夜的风华。不是什么欣悦,不是什么慰,只感到一种怪陌生,怪异样的朦胧。朦胧之中似乎胎孕着一个如花的笑──这么淡,那么淡的倩笑。淡到已不可说,已不可拟,且已不可想,但我们终久是眩晕它离合的神光之下的。们没法使人情它是有,我们不信它是没有。勉强哲学他说,这或近于梯家的所谓“空”,既不当鲁莽说它是“无”,也不能径直说它是“有”。或者说“有”是有的,只因无可比拟形容那“有”的光景;故从表面看,与“没有”似不生分别。若定要我再说得具体些:譬如东风初劲时,直上高翔的纸鸢,牵线的那人儿自然远得很了,知她是哪一家呢?但凭那鸢尾一缕飘的的彩线,便容易揣知下面的人寰中,必有微红的一双素手,卷起轻绡的广袖,牢担荷小纸鸢儿的命根的。飘翔岂不是东风的力,又岂不是纸鸢的含德;但其根株却将另有所寄。请问,这和纸鸢的省悟与否有何关系?故我们不能认笑是非有,也不能认朦胧即是笑。我们定应当如此说,朦胧里胎孕着一个如花的幻笑,和朦胧又互相混融着的;因它本来是淡极,淡极了这么一个。

漫题那些纷烦的话,船儿已将泊在灯火的丛中去了。对岸有盏跳动的汽油灯,佩弦便硬说它远不如微黄的灯火。我简直没法和他分证那是非。

时有小小的艇子急忙忙打桨,向灯影故密流里横冲直撞。冷静孤独的油灯映见黯淡久的画船(?)头上,秦淮河姑娘们的靓妆。茉莉的香,白兰花的香,脂粉的香,纱衣裳的……

微波泛滥出甜的暗香,随着她们那些船儿荡,惯着我们这船儿荡,随着大大小小一切的船儿荡。有的互相笑语,有的默然不响,有的衬着胡琴亮着嗓子唱。一个,三两个,五六七个,比肩坐在船头的两旁,也无非多添些淡薄的影儿葬在我们的心上──太过火了,不至于罢,早消失在我们的眼皮上。谁都是这样急忙忙的打着桨,谁都是这样向灯影的密流里冲着撞;又何况久沉沦的她们,又何况飘泊惯的我们俩,当时浅浅的醉,今朝空空的惆怅;老实说,咱们萍泛的绮思不过如此而已,至多也不过如此而已。你且别讲,你且别想!这无非是梦中的电光,这无非是无明的幻相,这无非是以零星的火种微炎在大欲的根苗上。扮戏的咱们,散了场一个样,然而,上场锣,下场锣,天天忙,人人忙。看!吓!载送女郎的艇子才过去,货郎担的小船不是又来了子?一盏小煤油灯,一舱的什物,他也忙得来象手里的`摇铃,这样丁冬而郎当。

杨枝绿影下有条华灯璀璨的彩舫在那边停泊。我们那船不禁也依傍短柳的腰肢,欹侧地歇了。游客们的大船,歌女们的艇子,靠着。唱的拉着嗓子;听的歪着头,斜着眼,有的甚至于跳过她们的船头。如那时有严重些的声音,必然说:“这哪里是什么旖旎风光!”咱们

是不知道,只模糊地觉着在秦淮河船上板起方正的俭是怪不好意思的。咱们本是在旅馆里,为什么不早早入睡,掂着牙儿,领略那“卧后清宵细细长”;而偏这样急急忙忙跑到河上来无聊浪荡?

还说那时的话,从杨柳枝的乱鬓里所得的境界,照规矩,外带三分风华的。况且今宵此地,动荡着有灯火的明姿。况且今宵此地,又是圆月缺未缺,欲上未上的黄昏时候。叮当的小锣,伊轧的胡琴,沉填的大鼓……弦吹声腾沸遍了三里的秦淮河。喳嚷嚷的一片,分不出谁是谁,分不出那儿是那儿,只有整个的繁喧来把我们包填。仿佛都抢着说笑,这儿夜夜尽是如此的,不过初上城的乡下老是第一次呢。真是乡下人、真是,第一次。

穿花蝴蝶样的小艇子多到不和我们相干。货郎担式的船,曾以一瓶汽水之故而拢近来,这是真的。至于她们呢,即使偶然灯影相偎而切掠过去,也无非瞧见我们微笑的脸罢了,不见得有什么别的。可是,夸口早哩!──来了,竟向我们来了!不但是近,且拢着了。船头傍着,船尾也傍着;这不但是拢着,且并着了。厮并着倒还不很要紧,且有人扑冬地跨上我们的船头了。这岂不大吃一惊!幸而来的不是姑娘们,还好。(她们正冷冰冰地在那船头。)来人年纪并不大,神气倒怪狡猾,把一扣破烂的手折,摊在我们眼前,让细瞧那些戏目,好好儿点个唱。他说:“先生,这是小意思。”诸君,读者,怎么办?

篇2:朱自清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作者: 朱自清

一九二三年八月的一晚,我和平伯同游秦淮河;平伯是初泛,我是重来了。我们雇了一只“七板子”,在夕阳已去,皎月方来的时候,便下了船。于是桨声汩——汩,我们开始领略那晃荡着蔷薇色的历史的秦淮河的滋味了。

秦淮河里的船,比北京万甡园,颐和园的船好,比西湖的船好,比扬州瘦西湖的船也好。这几处的船不是觉着笨,就是觉着简陋、局促;都不能引起乘客们的情韵,如秦淮河的船一样。秦淮河的船约略可分为两种:一是大船;一是小船,就是所谓“七板子”。大船舱口阔大,可容二三十人。里面陈设着字画和光洁的红木家具,桌上一律嵌着冰凉的大理石面。窗格雕镂颇细,使人起柔腻之感。窗格里映着红色蓝色的玻璃;玻璃上有精致的花纹,也颇悦人目。“七板子”规模虽不及大船,但那淡蓝色的栏干,空敞的舱,也足系人情思。而最出色处却在它的舱前。舱前是甲板上的一部。上面有弧形的顶,两边用疏疏的栏干支着。里面通常放着两张藤的躺椅。躺下,可以谈天,可以望远,可以顾盼两岸的河房。大船上也有这个,便在小船上更觉清隽罢了。舱前的顶下,一律悬着灯彩;灯的多少,明暗,彩苏的精粗,艳晦,是不一的。但好歹总还你一个灯彩。这灯彩实在是最能钩人的东西。夜幕垂垂地下来时,大小船上都点起灯火。从两重玻璃里映出那辐射着的黄黄的散光,反晕出一片朦胧的烟霭;透过这烟霭,在黯黯的水波里,又逗起缕缕的明漪。在这薄霭和微漪里,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桨声,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只愁梦太多了,这些大小船儿如何载得起呀?我们这时模模糊糊的谈着明末的秦淮河的艳迹,如《桃花扇》及《板桥杂记》里所载的。我们真神往了。我们仿佛亲见那时华灯映水,画舫凌波的光景了。于是我们的船便成了历史的重载了。我们终于恍然秦淮河的船所以雅丽过于他处,而又有奇异的吸引力的,实在是许多历史的影象使然了。

秦淮河的水是碧阴阴的;看起来厚而不腻,或者是六朝金粉所凝么?我们初上船的时候,天色还未断黑,那漾漾的柔波是这样的恬静,委婉,使我们一面有水阔天空之想,一面又憧憬着纸醉金迷之境了。等到灯火明时,阴阴的变为沉沉了:黯淡的水光,像梦一般;那偶然闪烁着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我们坐在舱前,因了那隆起的顶棚,仿佛总是昂着首向前走着似的;于是飘飘然如御风而行的我们,看着那些自在的湾泊着的船,船里走马灯般的人物,便像是下界一般,迢迢的远了,又像在雾里看花,尽朦朦胧胧的。这时我们已过了利涉桥,望见东关头了。沿路听见断续的歌声:有从沿河的妓楼飘来的,有从河上船里度来的。我们明知那些歌声,只是些因袭的言词,从生涩的歌喉里机械的发出来的;但它们经了夏夜的微风的吹漾和水波的摇拂,袅娜着到我们耳边的时候,已经不单是她们的歌声,而混着微风和河水的密语了。于是我们不得不被牵惹着,震撼着,相与浮沉于这歌声里了。从东关头转湾,不久就到大中桥。大中桥共有三个桥拱,都很阔大,俨然是三座门儿;使我们觉得我们的船和船里的我们,在桥下过去时,真是太无颜色了。桥砖是深褐色,表明它的历史的长久;但都完好无缺,令人太息于古昔工程的坚美。桥上两旁都是木壁的房子,中间应该有街路?这些房子都破旧了,多年烟熏的迹,遮没了当年的美丽。我想象秦淮河的极盛时,在这样宏阔的桥上,特地盖了房子,必然是髹漆得富富丽丽的;晚间必然是灯火通明的。现在却只剩下一片黑沉沉!但是桥上造着房子,毕竟使我们多少可以想见往日的繁华;这也慰情聊胜无了。过了大中桥,便到了灯月交辉,笙歌彻夜的秦淮河;这才是秦淮河的真面目哩。

大中桥外,顿然空阔,和桥内两岸排着密密的人家的大异了。一眼望去,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衬着蓝蔚的天,颇像荒江野渡光景;那边呢,郁丛丛的,阴森森的,又似乎藏着无边的黑暗:令人几乎不信那是繁华的秦淮河了。但是河中眩晕着的灯光,纵横着的画舫,悠扬着的笛韵,夹着那吱吱的胡琴声,终于使我们认识绿如茵陈酒的秦淮水了。此地天裸露着的多些,故觉夜来的独迟些;从清清的水影里,我们感到的只是薄薄的夜——这正是秦淮河的夜。大中桥外,本来还有一座复成桥,是船夫口中的我们的游踪尽处,或也是秦淮河繁华的尽处了。我的脚曾踏过复成桥的脊,在十三四岁的时候。但是两次游秦淮河,却都不曾见着复成桥的面;明知总在前途的,却常觉得有些虚无缥缈似的。我想,不见倒也好。这时正是盛夏。我们下船后,借着新生的晚凉和河上的微风,暑气已渐渐销散;到了此地,豁然开朗,身子顿然轻了——习习的`清风荏苒在面上,手上,衣上,这便又感到了一缕新凉了。南京的日光,大概没有杭州猛烈;西湖的夏夜老是热蓬蓬的,水像沸着一般,秦淮河的水却尽是这样冷冷地绿着。任你人影的憧憧,歌声的扰扰,总像隔着一层薄薄的绿纱面幂似的;它尽是这样静静的,冷冷的绿着。我们出了大中桥,走不上半里路,船夫便将船划到一旁,停了桨由它宕着。他以为那里正是繁华的极点,再过去就是荒凉了;所以让我们多多赏鉴一会儿。他自己却静静的蹲着。他是看惯这光景的了,大约只是一个无可无不可。这无可无不可,无论是升的沉的,总之,都比我们高了。

那时河里闹热极了;船大半泊着,小半在水上穿梭似的来往。停泊着的都在近市的那一边,我们的船自然也夹在其中。因为这边略略的挤,便觉得那边十分的疏了。在每一只船从那边过去时,我们能画出它的轻轻的影和曲曲的波,在我们的心上;这显着是空,且显着是静了。那时处处都是歌声和凄厉的胡琴声,圆润的喉咙,确乎是很少的。但那生涩的,尖脆的调子能使人有少年的,粗率不拘的感觉,也正可快我们的意。况且多少隔开些儿听着,因为想象与渴慕的做美,总觉更有滋味;而竞发的喧嚣,抑扬的不齐,远近的杂沓,和乐器的嘈嘈切切,合成另一意味的谐音,也使我们无所适从,如随着大风而走。这实在因为我们的心枯涩久了,变为脆弱;故偶然润泽一下,便疯狂似的不能自主了。但秦淮河确也腻人。即如船里的人面,无论是和我们一堆儿泊着的,无论是从我们眼前过去的,总是模模糊糊的,甚至渺渺茫茫的;任你张圆了眼睛,揩净了眦垢,也是枉然。这真够人想呢。在我们停泊的地方,灯光原是纷然的;不过这些灯光都是黄而有晕的。黄已经不能明了,再加上了晕,便更不成了。灯愈多,晕就愈甚;在繁星般的黄的交错里,秦淮河仿佛笼上了一团光雾。光芒与雾气腾腾的晕着,什么都只剩了轮廓了;所以人面的详细的曲线,便消失于我们的眼底了。但灯光究竟夺不了那边的月色;灯光是浑的,月色是清的,在浑沌的灯光里,渗入了一派清辉,却真是奇迹!那晚月儿已瘦削了两三分。她晚妆才罢,盈盈的上了柳梢头。天是蓝得可爱,仿佛一汪水似的;月儿便更出落得精神了。岸上原有三株两株的垂杨树,淡淡的影子,在水里摇曳着。它们那柔细的枝条浴着月光,就像一支支美人的臂膊,交互的缠着,挽着;又像是月儿披着的发。而月儿偶然也从它们的交叉处偷偷窥看我们,大有小姑娘怕羞的样子。岸上另有几株不知名的老树,光光的立着;在月光里照起来。却又俨然是精神矍铄的老人。远处——快到天际线了,才有一两片白云,亮得现出异彩,像美丽的贝壳一般。白云下便是黑黑的一带轮廓;是一条随意画的不规则的曲线。这一段光景,和河中的风味大异了。但灯与月竟能并存着,交融着,使月成了缠绵的月,灯射着渺渺的灵辉;这正是天之所以厚秦淮河,也正是天之所以厚我们了。

篇3: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读后感

“秦淮”亦“情怀”。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金陵古城的秦淮河,风韵不减,依旧吸引着无数游客观光抒怀。秦淮河邂逅朱自清,在这位先生笔下流下了六朝古都的沧海桑田……

看,那是秦淮河的水。“秦淮河的水是碧阴阴的,看起来厚而不腻。”“厚而不腻”是水的特点,给人厚重的历史之感。再细看水面上,那小巧的柔波尽是“恬静”“委婉”。如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弯腰捧起一湾静谧,任由月色淋淋洒洒铺就一身。似秦淮河也多了一份柔情。这又“使我们一面有水阔天空之想,一面又憧憬着纸醉金迷之境了。”是啊,被这样的秦淮河怀抱着的朱自清,想象着一望无际的水天一色,也向往着灯光点点的画船,倒映在水面上的华美画面。在灯光照射下,水灿灿地发光,原来那就是“六朝金粉”的颜色,在这华丽色彩的渲染下,“那闪烁着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水活了,那死寂的水活了!游人世俗的双眼亦被洗涤地干干净净。那水在混沌的世界里,竟注入了一丝清辉。华灯映水,画舫凌波,那是梦,亦是眼。

听,那是秦淮河的声。“在这薄霭和微漪里,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浆声,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在浆声的碎影下,看来这位先生早已陶醉于“美梦”。可是“只愁梦太多了,这些大小船儿如何载得起呀?”愁梦本无形,可在朱自清笔下,有形,有声,有量,就连小船儿都载不动了。为什么呀?因为有了“愁”。

有过繁华,也有过荒凉;有过快乐,也有过心酸。起始时,灯影绰约,纸醉金迷,歌舞升平,有大富大贵之气。但历尽繁华之后,便是荒凉,不再熙熙攘攘,“一眼望去,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衬着蓝蓝的天,颇像荒江野渡光景。”

秦淮河畔,佳人颜,万种风情亦失色;而如今,六朝粉黛成尘土,秦淮亦不如故。“纸醉金迷”、“六朝金粉”的秦淮河,随着历史长河的流淌而逐渐失去了昔日风韵。

但不惧,心有“情怀”,亦是“秦淮”。

篇4: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读后感

六朝古都南京的秦淮河是著名的,这文章的题目中有声、光、色,更让人浮想联翩。

朱自清先生和俞平伯先生于1923年夏夜同游秦淮河,并相约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为题各写一篇文章。

1923年夏夜游秦淮,而平伯先生8月22日就完成了文章,可谓速度之快也。而自清先生写完文章是10月11日,可以说是千锤百炼了。

我们以两篇文章的开头看看平伯先生的现实和自清先生的浪漫。

平伯先生写道:“……在茶店吃了一盘干豆腐丝,两个烧饼之后,以歪歪的脚步踅上夫子庙前停泊着的画舫,就懒洋洋躺到藤椅上去了。好蒸腾的江南,傍晚也还是热的。‘快开船罢!’浆声响了。”写实,笔墨不多却能身临其境。

再看看自清先生写的:“……我们雇了一只‘七板子’,在夕阳西下,皎月方来的时候,便下了船。于是桨声汩――汩,我们开始领略那晃荡着蔷薇色的历史的秦淮河的滋味了。”“夕阳西下”,“皎月方来”,“桨声汩汩”,“蔷薇色”。

自清先生是超凡的.,他善于描绘、想象,巧于比喻、修饰。我们看,在他笔下,船的窗格是“柔腻”的,灯彩是有“精粗、艳晦”的差别的,水是“碧阴阴”的,夜是“薄薄”

篇5: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读后感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记录了朱自清和俞平伯在夕阳已去、皎月方来的时候同游秦淮河的所见、所闻、所感。

文章开篇是写秦淮河的船,这些船带着古韵从悠远的历史长河中飘来。大船不失厚重大方之感,小船也不失情调,“淡蓝色的栏杆,空敞的舱,也足系人情思”。有了这些船,桨声灯影里的梦便从船驶过留下的涟漪中荡漾开去。

但历尽繁华之后,便是荒凉,没有密密的人家,“一眼望去,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衬着蓝蓝的天,颇像荒江野渡光景”。在历尽繁华之后,又感受到无边的荒凉,使人心中涌起历史盛衰之感,于是诗人作诗,词人作词,便为我们留下不少名篇。

富有诗情画意是文章的最大特色,秦淮河在作者笔下如诗如画如梦一般。作者的笔触是细致的,描绘秦淮河风光时,不求气势豪放,反而利用精巧展现美,具体细腻地描绘秦淮河的秀丽安逸,充分体现了作者细致的描写手法。船只、绿水、灯光、月光、大中桥、歌声……种种景物,作者抓住光、形、色、味,细细描绘,使得秦淮河在水、灯、月交相辉映。

历史是秦淮河的养料,可以说历史成就了秦淮河,没有历史的秦淮河失去了一切意义。作者从现实走进历史回忆,从形态与神态两方面唤醒了秦淮河。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带着淡淡的忧伤和悠远的美流向远方。

篇6:《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读后感

挽一叶扁舟,静静地,在月光如洗的秦淮河上悠然的泛舟,偶尔听远处渺茫的歌声掠过水面,穿过氤氲的雾气幽幽地传来,鼻息间竟全是韵致十足的芬芳,那真是人生的一大乐事亦!当年朱自清先生与俞平伯先生轻轻泛舟于那晚美丽而忧伤的秦淮河上,便给了她一份雅的意韵,使之打开被历史尘封已久的画屏,缓缓在我们面前展现她古典的美。

在月的清辉下,秦淮河上那些轻轻飘飞的歌声低回在我的心里,变成一只会鸣叫的蝉,悠悠地,凄厉、悲怆、揪心,成为一种历史的积淀,沉入我文化内质的深处。在那里浅浅地吟唱,提醒我我是华夏族的子孙,我的血液里与生俱来就有一种民族的悲秋伤春的情怀。于是,我还原了本我。秦淮河的月让我的内心涌起了一种对古典文化的青青情愫,绕在记忆的指间,将成为我一生难以割舍的心情。

“桨声灯影”这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真实、最温存、最忧伤的一组意想,它代表了内涵丰富的传统的古典文化。

今天重读朱先生的这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心里涌起的是一种别样的文化认同感。我开始将古老的经典文化意想深深植入心间,闭上眼睛,开始想象那样一个月色,那样一缕歌声是怎样地缠绕心间,那一阵阵浑厚而有力的划水声如何在静夜里哗啦哗啦开去……

真的美极!妙极!在那桨声灯影中,我轻轻地呼吸,生怕把这一群从画中走下来的吟歌吹箫的美丽女子惊醒……

篇7:《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读后感

六朝古都南京的秦淮河是著名的,这文章的题目中有声、光、色,更让人浮想联翩。

朱自清先生和俞平伯先生于1923年夏夜同游秦淮河,并相约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为题各写一篇文章。

1923年夏夜游秦淮,而平伯先生8月22日就完成了文章,可谓速度之快也。而自清先生写完文章是10月11日,可以说是千锤百炼了。

我们以两篇文章的开头看看平伯先生的现实和自清先生的浪漫。

平伯先生写道:“……在茶店吃了一盘干豆腐丝,两个烧饼之后,以歪歪的脚步踅上夫子庙前停泊着的画舫,就懒洋洋躺到藤椅上去了。好蒸腾的江南,傍晚也还是热的。‘快开船罢!’浆声响了。”写实,笔墨不多却能身临其境。

再看看自清先生写的:“……我们雇了一只‘七板子’,在夕阳西下,皎月方来的时候,便下了船。于是桨声汩――汩,我们开始领略那晃荡着蔷薇色的历史的秦淮河的滋味了。”“夕阳西下”,“皎月方来”,“桨声汩汩”,“蔷薇色”。

自清先生是超凡的,他善于描绘、想象,巧于比喻、修饰。我们看,在他笔下,船的窗格是“柔腻”的,灯彩是有“精粗、艳晦”的差别的,水是“碧阴阴”的,夜是“薄薄”的。“灯光是浑的,月色是清的”……这些准确的描画、细腻的夜毕现与我们面前,何况还有奇妙想象化成的精彩比喻呢?远天零半的白云在月光里“亮的现出异彩,象美丽的贝壳一般”,而临水妓楼帘缝的灯光“仿佛黑暗从酣睡里眨了眨眼”……

如果说平伯先生描写的是现实,那自清先生描写的就像梦境了。

两位大师能以同一题目写文章,足见他们的胸襟。

篇8:《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读后感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记录了朱自清和俞平伯在夕阳已去、皎月方来的时候同游秦淮河的所见、所闻、所感。

文章开篇是写秦淮河的船,这些船带着古韵从悠远的历史长河中飘来。大船不失厚重大方之感,小船也不失情调,“淡蓝色的栏杆,空敞的舱,也足系人情思”。有了这些船,桨声灯影里的梦便从船驶过留下的涟漪中荡漾开去。

游秦淮河像是在读一本史书,有过繁华,也有过荒凉;有过快乐,也有过心酸。起始时,灯影绰约,纸醉金迷,歌舞升平,有大富大贵之气。但历尽繁华之后,便是荒凉,没有密密的人家,“一眼望去,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衬着蓝蓝的天,颇像荒江野渡光景”。在历尽繁华之后,又感受到无边的`荒凉,使人心中涌起历史盛衰之感,于是诗人作诗,词人作词,便为我们留下不少名篇。

富有诗情画意是文章的最大特色,秦淮河在作者笔下如诗如画如梦一般。作者的笔触是细致的,描绘秦淮河风光时,不求气势豪放,反而利用精巧展现美,具体细腻地描绘秦淮河的秀丽安逸,充分体现了作者细致的描写手法。船只、绿水、灯光、月光、大中桥、歌声……种种景物,作者抓住光、形、色、味,细细描绘,使得秦淮河在水、灯、月交相辉映。

历史是秦淮河的养料,可以说历史成就了秦淮河,没有历史的秦淮河失去了一切意义。作者从现实走进历史回忆,从形态与神态两方面唤醒了秦淮河。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带着淡淡的忧伤和悠远的美流向远方。

篇9:《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读后感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记录了朱自清和俞平伯在夕阳已去、皎月方来的时候同游秦淮河的所见、所闻、所感。

文章开篇是写秦淮河的船,这些船雅丽、奇异,带着古韵从悠远的历史长河中飘来。大船的确不失厚重大方之感,小船也不失情调,“淡蓝色的栏杆,空敞的舱,也足系人情思”。有了这些船,桨声灯影里的梦便从船驶过留下的涟漪中荡漾开去。

“秦淮河的水是碧阴阴的”,也许看着像一位身着绿绸衣服的姑娘。秦淮河的水是多变的,“等到灯火明时,阴阴的变为沉沉了”。在灯光的照射下,水也灿灿地发光,水面犹如画龙点睛似的出现很多“梦的眼睛”,于是水真的活了,死寂的水获得了生命,游人的眼睛也获得了满足。在风声和涛声的交响中,一切世俗的声音也被洗涤得干干净净,歌妓的那些浮艳的词曲被自然的力量过滤了一遍,只剩下自然的东西,传到耳朵也不觉得造作了。

水上无桥是不行的,秦淮河上的三座桥利涉桥、大中桥、复成桥,桥砖已呈深褐色,历史已经久远。在这样古味的桥下,荡漾的还是同样古味的水吗?

我想不是了,只有充满活力的水才能映出古味的桥啊!

游秦淮河像是在读一本史书,有过繁华,也有过荒凉;有过快乐,也有过心酸。起始时,灯影绰约,纸醉金迷,歌舞升平,有大富大贵之气。但历尽繁华之后,便是荒凉,没有密密的人家,“一眼望去,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衬着蓝蓝的天,颇像荒江野渡光景”。在历尽繁华之后,又感受到荒凉,不免使人心中涌起历史盛衰之感,于是诗人作诗,词人作词,便为我们留下不少名篇。但朱先生倒没有太在意这些,他已经被秦淮河的水吸引住了。

朱 先生的写景散文如果少了对人文现象的描写,就会单调。不错,秦淮河的景色是美丽的,但那些在河上卖唱的歌妓又是让人同情的。作者对于歌妓的同情以及他的复杂感情,我们是看得出来的,而 俞 先生却以博大的爱去尊重她们,同情她们,不以一种不理性的方式去侮辱她们。欲望与人性的斗争,是人性赢了。于是真理占据了人心,人与人之间有了理解和尊重。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带着淡淡的忧伤和悠远的美流向远方。

篇10: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读后感

这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姊妹篇对秦淮河是如此描写的呢?可以分别从船、水、光来概述:

秦淮河的船比作者去过任何一个地方的船都要好,好在哪里呢?其他地方的船不是简陋,就是看上去笨笨的,无情调。

作者对于秦淮河里面的船是这样描写大船和小船的,大船:里面陈设着字画和光洁的红木家具,桌上一律嵌着冰凉的大理石面。窗格雕镂颇细,使人起柔腻之感。窗格里映着红色蓝色的玻璃;玻璃上有精致的花纹,也颇悦人目。小船:“七板子”规模虽不及大船,但那淡蓝色的栏杆,空敞的舱,也足系人情思。而最出色处却在它的舱前。由此可见,作者更喜欢小船,因为小船的情调是最合作者的意。可以谈天、望远,比大船还要清隽。描写船灯、桨声的部分可以看出作者的愁思,寄情于景是朱自清的写作特点,那桨声能引人入梦,但是却是愁梦。

作者对秦淮河的水的描写:秦淮河的水是碧阴阴的;看起来厚而不腻,或者是六朝金粉所凝么?天色明与暗时的对比非常明显,天色还未断黑,那漾漾的柔波是这样的田径,委婉,使我们一篇有水阔天空之想,一面又憧憬着纸醉金迷之境了。灯火明时,阴阴的变成沉沉了:黯淡的水光,像梦一样;那偶然闪烁着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梦”一直是爱用的一个字,体现出了给外界环境给作者的这种朦胧睡意的柔和甜美的感觉。从前的秦淮河里热闹极了,现在却显得空了,静了,从中读出作者的物是人非的惆怅。从灯光写到月光,一会写灯光,一会写月光,光影交融并存着。

夜深人静时,孤舟河上,夜色渐浓,只有桨声入耳。这时的景色却有不同了:亮着晃晃的电灯,电灯的光射到水上,蜿蜒曲折,闪闪不息,正如跳舞着的仙女的臂膊。一切都进入了梦想,这船也进入了她的臂膊里。该上岸啦!梦醒!幻想破灭!

《月下桨声》的教学教案

《自秦淮河上寻桨声》阅读答案

陶醉在蛙声里随笔

桨组词

秦淮河怀古诗歌

皮黄声里乾坤大杂文随笔

贾平凹的散文

贾平凹散文秦腔

贾平凹散文《看人》

秦淮河的江苏导游词

俞平伯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锦集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俞平伯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