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白昼效应”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审美阅读:一种存在方式的描述-审美阅读系列研究之一,以下文章小编为您整理后的审美阅读:一种存在方式的描述-审美阅读系列研究之一,供大家阅读。
- 目录
篇1:审美阅读:一种存在方式的描述-审美阅读系列研究之一
审美阅读:一种存在方式的描述-审美阅读系列研究之一
读者与文学文本的审美关系和审美情感的存在方式问题,始终是审美阅读理论难以把握的`难点.从现象学角度对这两方面作出存在论的描述,以期为审美过程的体验和诗性把握提供理论上的说明.审美阅读绝不仅是理解、提取作品意义的一个环节,而是文学本身存在的方式.
作 者:蒋济永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 刊 名: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2001 37(4) 分类号:B83-05 关键词:文学文本 审美阅读 审美情感的存在方式篇2:文学是一种审美生活方式阅读答案
文学是人类生活的派生物,定性文学应该从人类生活的发生过程,从文学起源和发展的历史,特别是注重从精神层面、行为指向和实践意义的结合上把握文学的本质特征。回归文学的原生态、还原文学的原本面目,有利于发现文学与人类生活的全方位的联系,有利于摆脱原有概念扣理念的束缚,建立基于我们自己感受经验的对文学的“中国式现代理解”。其中,文学的实践意义是我们试图确立的考察和研究文学的重要维度,从这一维度出发,我们认识到,文学的各种概念化的解释都难免简单化、机械化,真正富有阐释力的应该是从实践意义上对文学行为目的的一种表达,这就是:文学是人类的一种审美生活方式。
在文学中,人们的愿望、渴求、理想、旨趣隐涵,寄予在人物、故事、情节等展开的逻辑之中,生活的肌理、价值、意义和人们的基本诉求也蕴含于文学叙事之中。虽然文学虚构的生活图景并非人的真实生活,虽然文学展现的“生活图景”并不能让人们按图索骥地重复,但文学让人们在“虚构生活”中近乎真实地看到了对象化的自我,并可能从中回味出生活的乐趣和动力。文学叙事高于平凡的生活.甚至是理想化的乌托邦,但在文学的修辞手法、多种表现手段构筑下可能美轮美奂,楚楚动人,引起人们极大的冲动和向往。所以,对于文学而言,不在于人们是否能够完全按照文学的描绘生活,而在于能够激起人们多少冲动和向往。因为人类最早创造文学的.时候根本就不是出于实用的目的,初衷可能是在疲劳、痛苦、无聊之时玩笑、娱乐、虚化一下自己,甚至是进行一次自我开涮。
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叙事就是一种虚幻,就是让人的生活由实向虚的一种转化,而人们在许多情景中常常向往虚幻。当人们的实在生活出现矛盾、困境时,以虚化的图景予以调和、润滑、昭示,困厄也许就细而无声地度过。文学就是要构筑一种“逼真”的“非现实的生活”,而且这种“非现实的生活”还是人们极力憧憬和向往的,是人类发自内心的一种需求。文学虽然不能规划和设计社会生活,却能辅助、引领、指导人们的生活,让人们的生活充满空灵、清幽、诗意,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渴望,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样惬意,展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娴静,产生“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的豪放,甚至生发出对阿Q“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慨叹。由此可见,文学的作用在于引导人们诗意地生活。
文学作为人类创造的一种精神存在或者文化存在,是有价值的,这种价值实际上就是文学的作用或者有用性。文学的有用性并非对人们物质生活的实用性,而主要是对于人的精神发展的有用性。人的精神发展呈现两个路径:一种是理性思维及其产生的成果,如政治、哲学、宗教等,抽象高深,远离人的生活;二是形象思维(感性思维)及其产生的成果,如文学艺术,直观、形象、生动,相似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这种“高于生活”的本质特征是审美,也就是说,文学给我们提供的“生活”是审美的生活。文学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感受、体验、参悟生活的方式。它让人抛开冗繁,以文学的修辞、形象、故事、意境等对人的生活进行审美性创造,从中发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并在这种“审美性生活”的熏染、启迪、昭示下,树立和坚定生活的信念,开创人的实践意义上的新的美好生活。就此意义而言,文学是人们的一种审美生活方式。
篇3:文学是一种审美生活方式阅读答案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密切,具体表现为:文学是人类生活的派生物,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文学是人类的一种审美生活方式。
B.只要从人类生活的发生过程,从文学起源和发展的历史,特别是注重从精神层面、行为指向和实践意义的结合上把握文学的本质特征,就能定性文学。
C.建立对文学的“中国式现代理解”,需要我们回归文学的原生态、还原文学的原本面目,从而发现文学与人类生活的全方位的联系。
D.我们如果以文学的实践意义作为考察和研究文学的重要维度,就会认识到文学的真正富有阐释力的应该是从实践意义上对文学行为目的的一种表达。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文学作品的人物、故事、情节等展开的逻辑之中,蕴藏着人们的愿望、渴求、理想、旨趣隐涵,也蕴含着生活的肌理、价值、意义和人们的基本诉求。
B.虽然文学虚构的生活图景并非人的真实生活,但文学能够让人们在“虚构生活”中真实地看到了对象化的自我,并可能从中回味出生活的乐趣和动力。
C.文学作品有时描绘的是理想化的乌托邦,加之多种文学手段运用,构建出可能美轮美奂,楚楚动人的境界,能够引起人们极大的冲动和向往。
D.人类早期的文学创作的目的,不是为了实用,也许是在疲劳、痛苦、无聊之时玩笑、娱乐、虚化一下自己,甚至是进行一次自我开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在许多情景中常常向往虚幻,如现实生活出现矛盾、困境时,以虚化的图景予以调和、润滑、昭示,困厄也许就悄然度过,文学叙事便是这一种虚幻。
B.文学是人们极力憧憬和向往的“逼真”的“非现实的生活”,虽然不能规划和设计社会生活,却能辅助、引领、指导人们的生活,让人们诗意地生活。
C.作为人类创造的一种精神存在或者文化存在,文学是有价值的,这种价值,既包括对人们物质生活的实用性,也包括对于人的精神发展的有用性。
D.说文学是一种审美生活方式,是因为文学以其修辞、形象、故事、意境等对人的生活进行审美性创造,让人从中发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获得了新的感受、体验等。
参考答案
1.B(“只要……就”说法绝对,应为“只有……才”。)
2.B(原文是“近乎真实”。)
3.C(原文是“文学的有用性并非对人们物质生活的实用性,而主要是对于人的精神发展的有用性”。)
篇4:《审美也是一种终极关怀》阅读答案
从形而上的层面上讲,审美也是一种终极关怀。我们知道,人的独立意识,产生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历史性分裂。这种分裂是文明的结果,同时也带来了文明的问题。于是,生的孤独、爱的寂寞、死的烦恼,便成为一切文明社会中所不可避免的精神疾患。为了解除这些疾患,人们不仅追求物质的满足,而且需要精神的慰藉,这也便是“终极关怀”的动因所在。
大致说来,人类的终极关怀主要有三种方式:一种是给多样的现实世界以统一之本体存在的哲学承诺,一种是给有限的个体生命以无限之价值意义的宗教承诺,一种是给异化的现实人生以多样之审美观照的艺术承诺。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哲学之本体论和宗教之形而上学纷纷面临着学理上的危机,在这种情况下,艺术便需要自觉地承担起为人类提供终极关怀的历史使命。
一般认为,艺术的价值是多重要,这其中既有认识论的内容,也有伦理学的成分。而在我们看来,认识内容的多少并不是艺术价值的关键所在,否则,徐悲鸿笔下那幅不太合乎解剖学原理的《奔马》便不会价值连城了;伦理成分的强弱也不是艺术价值的关键所在,否则,贝多芬谱写的那首不太具有道德色彩的《月光》便不会被千古称颂了。说到底,艺术之所以为艺术,不在于认识,不在于教化,而在于给人想象的空间和情感的慰藉,是对遭受异化痛苦的人们所进行的精神关怀。相对而言,我们可以将这种精神关怀分为初级和终极两种类型。所谓“初级关怀”,是对人们生活情绪的放松、抚慰、宣泄,并通过这种形式使其恢复到健康状态。比如我们在一天的辛苦劳作之后,到影院中去观赏一部惊心动魄的美国大片,到歌厅里去唱几首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虽然没有什么强烈的精神波澜、深刻的灵魂触动,但总归是一种精神享受。所谓“终极关怀”,则是对人们生存意义的感悟、理解、追问,并通过这种形式使其获得一种精神的升华。比如我们在孤独、寂寞或遇到情感危机的时候去音乐厅欣赏一部交响乐,去歌剧院观看一部悲剧,虽然不见得开心、解闷儿,但常常会有一种心灵的触动、情感的慰藉。对于不同层次、不同状态、不同境遇中的欣赏者来说,这两种艺术各有其存在的理由。但是,就艺术自身的价值而言,后者显然要比前者更有意义。
一部优秀的艺术品,哪怕是写平平常常的事物,也总能上升到“终极关怀”的高度加以理解。譬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年轻时写的那首五言律诗《赋得古原草送别》,从字面上看,通俗易懂,仿佛没有什么深奥的道理,但它之所以被人们千古传颂,自有其“终极关怀”的重要意义。那“一岁一枯荣”的生命历程,就像代代不息的人生一样,在宿命的轮回中不断燃起新的希望。一首40个汉字的短诗如此,一场戏剧、一部电影、一篇小说更是如此。古今中外凡是超越民族和地域从而具有永恒价值的艺术品,无不具有形而上的“终极关怀”。
与西方社会相比,中国古代的哲学本体论并不发达,宗教也并不占据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因此古人的“终极关怀”往往是通过审美活动加以实现的,这种“代偿功能”也正是中国古典艺术特别发达的原因所在。我们知道,文明的人类之所以陷入异化的痛苦,乃是因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利刃斩断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原始纽带。因此作为治疗异化痛苦的古典艺术,最常用的方式是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断裂重新弥合起来,从而将短暂的现实人生与永恒的自然存在联系起来,将有限的个体生命与无限的族类生活联系起来。
(选自《中国审美文化简史》,高等教育出版社,,有删改)
1.下列关于“终极关怀”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
A.具有终极关怀的艺术作品,能使欣赏者得到精神升华。
B.艺术品总能上升到“终极关怀”的高度来加以理解。
C.欣赏一部歌剧比看一部美国大片更具价值,因此更能得到终极关怀。
D.只有超越民族和地域限制而承担起终极关怀的艺术才具有永恒的价值。
E.文明社会需要的终极关怀包含对生存意义的感悟、理解与追问。
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艺术价值表现在情感慰藉方面,并不表现在伦理教化方面。
B.遭受异化痛苦的人更需要具有初极关怀的艺术作品。
C.《赋得古草原送别》语言通俗易懂,所以被人们传颂至今。
D.中国古典艺术能给异化的显示人生以审美观照,给人以情感的慰藉。
3.如果一个时代的艺术与哲学不发达,那么人类的终极关怀主要会以什么形式实现呢?为什么?(4分)
4.结合文中的观点,谈谈你对下面这段话的理解。(4分)
荷兰画家凡•高的名画《星夜》所描绘的景象与现实世界的星夜不同,画面上11颗星星聚集在月亮周围翻滚着,像炽热燃烧的`火球。评论家说,这幅画象征着人类的挣扎与奋斗精神。
参考答案:
1. AE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辨别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B项以偏概全,犯了绝对化错误,原文为“一部优秀的艺术品,哪怕是写平平常常的事物,也总能上升到“终极关怀”的高度加以理解。”此艺术品的前提是“优秀的”;C项因果混乱,犯了强加因果的错误,原文认为“对于不同层次、不同状态、不同境遇中的欣赏者来说,这两种艺术各有其存在的理由”,只是“就艺术自身的价值而言”,歌剧比美国大片更有意义,并不是指受众“欣赏”的价值;D项偷换概念,相关表述在原文是“古今中外凡是超越民族和地域从而具有永恒价值的艺术品,无不具有形而上的‘终极关怀’”,即已经具备了“永恒价值”的艺术品都具有“终极关怀”,而并非说有终极关怀的艺术品就具有永恒的价值。
2. D
【解析】考查考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能力层级C。A项的观点与原文“一般认为,艺术的价值是多重要,这其中既有认识论的内容,也有伦理的成分”不符合;B项,原文认为“治疗异化痛苦的古典艺术”,而“古典艺术”是中国古人的“终极关怀”,因此遭受异化痛苦的人更需要的是具有终极关怀的艺术作品。C项与原文“从字面上看,通俗易懂,仿佛没有什么深奥的道理,但它之所以被人们千古传颂,自有其“终极关怀”的重要意义”不相符,原文认为本诗被人传颂是有其终极关怀的重要意义,而不仅在于它通俗易懂。
3.①宗教②人类的终极关怀主要有三种方式:哲学承诺、宗教承诺和艺术承诺;③在一个艺术与哲学都不发达的时代,“代偿功能”会促使终极关怀主要以宗教形式实现。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C。在文章的第二段提到“人类的终极关怀主要有三种方式:一种是给多样的现实世界以统一之本体存在的哲承诺,一种是给有限的个体生命以无限之价值意义的宗教承诺,一种是给异化的现实人生以多样之审美观照的艺术承诺。”可以先圈定“三种方式”,再从最后一段议论中国古典艺术发达的原因是“宗教”与“哲学”不发达,可以推知如果一个时代的艺术与哲学不发达,那么人类的终极关怀主要会以宗教形式实现。
4.①艺术之所以为艺术,不在于认识,不在于教化,《星夜》里的景象无须对现实的复制,它可以自由表现冰冷的星光亦会有燃烧成火球的可能;②同时,艺术给人想象的空间和情感的慰藉,是对遭受异化痛苦的人们所进行的精神关怀。《星空》里绚丽的色彩与扭曲的星光是对月华的超越与侵袭,在遭受异化痛苦的人们来说,它即如人生对现实的倔强与挣扎。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C。材料有两个部分,一个是对梵高作品《星夜》的直观描述:“与现实世界的星夜不同”;一个是评论家对作品的评论:“象征着人类的挣扎与奋斗精神”,那么我们需要在原文中找到相应的理论支撑点,才能找到解决此题的关键,即找到这两句话成立的理论依据在文中的对应位置。
篇5:《审美也是一种终极关怀》阅读答案
《审美也是一种终极关怀》阅读答案
从形而上的层面上讲,审美也是一种终极关怀。我们知道,人的独立意识,产生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历史性分裂。这种分裂是文明的结果,同时也带来了文明的问题。于是,生的孤独、爱的寂寞、死的烦恼,便成为一切文明社会中所不可避免的精神疾患。为了解除这些疾患,人们不仅追求物质的满足,而且需要精神的慰藉,这也便是“终极关怀”的动因所在。
大致说来,人类的终极关怀主要有三种方式:一种是给多样的现实世界以统一之本体存在的哲学承诺,一种是给有限的个体生命以无限之价值意义的宗教承诺,一种是给异化的现实人生以多样之审美观照的艺术承诺。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哲学之本体论和宗教之形而上学纷纷面临着学理上的危机,在这种情况下,艺术便需要自觉地承担起为人类提供终极关怀的历史使命。
一般认为,艺术的价值是多重要,这其中既有认识论的内容,也有伦理学的成分。而在我们看来,认识内容的多少并不是艺术价值的关键所在,否则,徐悲鸿笔下那幅不太合乎解剖学原理的《奔马》便不会价值连城了;伦理成分的强弱也不是艺术价值的关键所在,否则,贝多芬谱写的那首不太具有道德色彩的《月光》便不会被千古称颂了。说到底,艺术之所以为艺术,不在于认识,不在于教化,而在于给人想象的空间和情感的慰藉,是对遭受异化痛苦的人们所进行的精神关怀。相对而言,我们可以将这种精神关怀分为初级和终极两种类型。所谓“初级关怀”,是对人们生活情绪的放松、抚慰、宣泄,并通过这种形式使其恢复到健康状态。比如我们在一天的辛苦劳作之后,到影院中去观赏一部惊心动魄的美国大片,到歌厅里去唱几首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虽然没有什么强烈的精神波澜、深刻的灵魂触动,但总归是一种精神享受。所谓“终极关怀”,则是对人们生存意义的感悟、理解、追问,并通过这种形式使其获得一种精神的升华。比如我们在孤独、寂寞或遇到情感危机的时候去音乐厅欣赏一部交响乐,去歌剧院观看一部悲剧,虽然不见得开心、解闷儿,但常常会有一种心灵的触动、情感的慰藉。对于不同层次、不同状态、不同境遇中的欣赏者来说,这两种艺术各有其存在的理由。但是,就艺术自身的价值而言,后者显然要比前者更有意义。
一部优秀的艺术品,哪怕是写平平常常的事物,也总能上升到“终极关怀”的高度加以理解。譬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年轻时写的那首五言律诗《赋得古原草送别》,从字面上看,通俗易懂,仿佛没有什么深奥的道理,但它之所以被人们千古传颂,自有其“终极关怀”的重要意义。那“一岁一枯荣”的生命历程,就像代代不息的人生一样,在宿命的轮回中不断燃起新的希望。一首40个汉字的短诗如此,一场戏剧、一部电影、一篇小说更是如此。古今中外凡是超越民族和地域从而具有永恒价值的艺术品,无不具有形而上的“终极关怀”。
与西方社会相比,中国古代的哲学本体论并不发达,宗教也并不占据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因此古人的“终极关怀”往往是通过审美活动加以实现的,这种“代偿功能”也正是中国古典艺术特别发达的原因所在。我们知道,文明的人类之所以陷入异化的痛苦,乃是因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利刃斩断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原始纽带。因此作为治疗异化痛苦的古典艺术,最常用的方式是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断裂重新弥合起来,从而将短暂的现实人生与永恒的自然存在联系起来,将有限的个体生命与无限的族类生活联系起来。
(选自《中国审美文化简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有删改)
1.下列关于“终极关怀”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
A.具有终极关怀的艺术作品,能使欣赏者得到精神升华。
B.艺术品总能上升到“终极关怀”的高度来加以理解。
C.欣赏一部歌剧比看一部美国大片更具价值,因此更能得到终极关怀。
D.只有超越民族和地域限制而承担起终极关怀的艺术才具有永恒的价值。
E.文明社会需要的终极关怀包含对生存意义的感悟、理解与追问。
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艺术价值表现在情感慰藉方面,并不表现在伦理教化方面。
B.遭受异化痛苦的人更需要具有初极关怀的艺术作品。
C.《赋得古草原送别》语言通俗易懂,所以被人们传颂至今。
D.中国古典艺术能给异化的显示人生以审美观照,给人以情感的慰藉。
3.如果一个时代的艺术与哲学不发达,那么人类的终极关怀主要会以什么形式实现呢?为什么?(4分)
4.结合文中的观点,谈谈你对下面这段话的理解。(4分)
荷兰画家凡?高的名画《星夜》所描绘的景象与现实世界的星夜不同,画面上11颗星星聚集在月亮周围翻滚着,像炽热燃烧的火球。评论家说,这幅画象征着人类的挣扎与奋斗精神。
参考答案:
1. AE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辨别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B项以偏概全,犯了绝对化错误,原文为“一部优秀的艺术品,哪怕是写平平常常的事物,也总能上升到“终极关怀”的高度加以理解。”此艺术品的前提是“优秀的”;C项因果混乱,犯了强加因果的错误,原文认为“对于不同层次、不同状态、不同境遇中的欣赏者来说,这两种艺术各有其存在的理由”,只是“就艺术自身的价值而言”,歌剧比美国大片更有意义,并不是指受众“欣赏”的价值;D项偷换概念,相关表述在原文是“古今中外凡是超越民族和地域从而具有永恒价值的艺术品,无不具有形而上的‘终极关怀’”,即已经具备了“永恒价值”的艺术品都具有“终极关怀”,而并非说有终极关怀的艺术品就具有永恒的价值。
2. D
【解析】考查考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能力层级C。A项的观点与原文“一般认为,艺术的价值是多重要,这其中既有认识论的内容,也有伦理的成分”不符合;B项,原文认为“治疗异化痛苦的古典艺术”,而“古典艺术”是中国古人的`“终极关怀”,因此遭受异化痛苦的人更需要的是具有终极关怀的艺术作品。C项与原文“从字面上看,通俗易懂,仿佛没有什么深奥的道理,但它之所以被人们千古传颂,自有其“终极关怀”的重要意义”不相符,原文认为本诗被人传颂是有其终极关怀的重要意义,而不仅在于它通俗易懂。
3.①宗教②人类的终极关怀主要有三种方式:哲学承诺、宗教承诺和艺术承诺;③在一个艺术与哲学都不发达的时代,“代偿功能”会促使终极关怀主要以宗教形式实现。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C。在文章的第二段提到“人类的终极关怀主要有三种方式:一种是给多样的现实世界以统一之本体存在的哲承诺,一种是给有限的个体生命以无限之价值意义的宗教承诺,一种是给异化的现实人生以多样之审美观照的艺术承诺。”可以先圈定“三种方式”,再从最后一段议论中国古典艺术发达的原因是“宗教”与“哲学”不发达,可以推知如果一个时代的艺术与哲学不发达,那么人类的终极关怀主要会以宗教形式实现。
4.①艺术之所以为艺术,不在于认识,不在于教化,《星夜》里的景象无须对现实的复制,它可以自由表现冰冷的星光亦会有燃烧成火球的可能;②同时,艺术给人想象的空间和情感的慰藉,是对遭受异化痛苦的人们所进行的精神关怀。《星空》里绚丽的色彩与扭曲的星光是对月华的超越与侵袭,在遭受异化痛苦的人们来说,它即如人生对现实的倔强与挣扎。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C。材料有两个部分,一个是对梵高作品《星夜》的直观描述:“与现实世界的星夜不同”;一个是评论家对作品的评论:“象征着人类的挣扎与奋斗精神”,那么我们需要在原文中找到相应的理论支撑点,才能找到解决此题的关键,即找到这两句话成立的理论依据在文中的对应位置。
篇6:审美也是一种终极关怀阅读答案
从形而上的层面上讲,审美也是一种终极关怀。我们知道,人的独立意识,产生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历史性分裂。这种分裂是文明的结果,同时也带来了文明的问题。于是,生的孤独、爱的寂寞、死的烦恼,便成为一切文明社会中所不可避免的精神疾患。为了解除这些疾患,人们不仅追求物质的满足,而且需要精神的慰藉,这也便是“终极关怀”的动因所在。
大致说来,人类的终极关怀主要有三种方式:一种是给多样的现实世界以统一之本体存在的哲学承诺,一种是给有限的个体生命以无限之价值意义的宗教承诺,一种是给异化的现实人生以多样之审美观照的艺术承诺。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哲学之本体论和宗教之形而上学纷纷面临着学理上的危机,在这种情况下,艺术便需要自觉地承担起为人类提供终极关怀的历史使命。
一般认为,艺术的价值是多重要,这其中既有认识论的内容,也有伦理学的成分。而在我们看来,认识内容的多少并不是艺术价值的关键所在,否则,徐悲鸿笔下那幅不太合乎解剖学原理的《奔马》便不会价值连城了;伦理成分的强弱也不是艺术价值的关键所在,否则,贝多芬谱写的那首不太具有道德色彩的《月光》便不会被千古称颂了。说到底,艺术之所以为艺术,不在于认识,不在于教化,而在于给人想象的空间和情感的慰藉,是对遭受异化痛苦的人们所进行的精神关怀。相对而言,我们可以将这种精神关怀分为初级和终极两种类型。所谓“初级关怀”,是对人们生活情绪的放松、抚慰、宣泄,并通过这种形式使其恢复到健康状态。比如我们在一天的辛苦劳作之后,到影院中去观赏一部惊心动魄的美国大片,到歌厅里去唱几首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虽然没有什么强烈的精神波澜、深刻的灵魂触动,但总归是一种精神享受。所谓“终极关怀”,则是对人们生存意义的感悟、理解、追问,并通过这种形式使其获得一种精神的升华。比如我们在孤独、寂寞或遇到情感危机的时候去音乐厅欣赏一部交响乐,去歌剧院观看一部悲剧,虽然不见得开心、解闷儿,但常常会有一种心灵的触动、情感的慰藉。对于不同层次、不同状态、不同境遇中的欣赏者来说,这两种艺术各有其存在的理由。但是,就艺术自身的价值而言,后者显然要比前者更有意义。
一部优秀的艺术品,哪怕是写平平常常的事物,也总能上升到“终极关怀”的高度加以理解。譬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年轻时写的那首五言律诗《赋得古原草送别》,从字面上看,通俗易懂,仿佛没有什么深奥的道理,但它之所以被人们千古传颂,自有其“终极关怀”的重要意义。那“一岁一枯荣”的生命历程,就像代代不息的人生一样,在宿命的轮回中不断燃起新的希望。一首40个汉字的短诗如此,一场戏剧、一部电影、一篇小说更是如此。古今中外凡是超越民族和地域从而具有永恒价值的艺术品,无不具有形而上的“终极关怀”。
与西方社会相比,中国古代的哲学本体论并不发达,宗教也并不占据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因此古人的“终极关怀”往往是通过审美活动加以实现的,这种“代偿功能”也正是中国古典艺术特别发达的原因所在。我们知道,文明的人类之所以陷入异化的痛苦,乃是因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利刃斩断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原始纽带。因此作为治疗异化痛苦的古典艺术,最常用的方式是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断裂重新弥合起来,从而将短暂的现实人生与永恒的自然存在联系起来,将有限的个体生命与无限的族类生活联系起来。
(选自《中国审美文化简史》,高等教育出版社,,有删改)
问题:
1.下列关于“终极关怀”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
A.具有终极关怀的艺术作品,能使欣赏者得到精神升华。
B.艺术品总能上升到“终极关怀”的高度来加以理解。
C.欣赏一部歌剧比看一部美国大片更具价值,因此更能得到终极关怀。
篇7:探究性阅读的审美解析
探究性阅读的审美解析
语文具有重要的美育功能。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运用美学原理和法则来教学语文和塑造人的教育。所以,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创造美的能力。
文质兼美的语文课是人文的情感和审美的世界,它是学生感受美的基本凭借。语文教师应该在探究性阅读的过程中,带领学生去认识这个美的世界,把握美的本质,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我认为教学中可以从下面几点做起:
一、创设情境,激发审美期待。
审美主体在审美时首先是对审美对象的关注,即审美注意。接着产生的是对审美对象所萌发的一种追求、憧憬,一种朦胧的兴奋,即审美期待。所以语文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以唤起学生的审美需求,激发学生探究美的欲望。创设的情境一定要与课文内容相契合,这样才可以缩短文本与学生的距离,消除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心理隔阂”,从而为下面的教学打下基础,作好铺垫。
例如,《土地的誓言》是一篇情感浓烈的抒情散文,语言含蓄隽永,有强烈的震撼力,但是要让一个审美趣味尚处于初级阶段的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去体验作者积淀深厚的浓烈感情,感受“九一八”那段遥远的历史所产生的震动心灵的美学效果绝非易事。因此,我搜集整理了“九一八”事变的图象资料,在隆隆的炮声中,在断壁残垣中,在尸横遍野中婴儿撕心裂肺的哭喊中,在《在松花江上》的歌声中……,学生的眼睛湿润了,有的学生的拳头攥紧了,一团怒火,一腔誓言在心里燃烧着……这样教学情境的创设,唤起了学生的审美注意和审美期待,使他们主动进入文本之中,去感知美学的意境,去寻求美的奥秘。
二、移情美读,展开审美想象。
审美想象是审美表象的载体,它可以把审美感知、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因素联系起来,起枢纽作用,审美主体的学生一旦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就可以在审美世界里自由翱翔。
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文本提供的资源,让学生去认识美、发现美。课本教材的课文是学生审美的基本内容,是学生想象、体验、理解的基本着眼点。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基本点,引导学生深入课文,探究其蕴涵的美学价值。另外,语文教学中,在教师指导下的朗读也是一个传统有效的感知美的方法。通过朗读,在时而高亢、时而舒缓、时而激越、时而悲壮的语境中使学生体验语句节奏感和音乐美,从而自觉进入审美状态。如学习《海燕》时,学生反复朗读,借助激越高昂的语调,让学生感受暴风雨来临之前海燕的矫健身姿和它那战斗者的形象。
语文教师还要善于调动学生原有的审美经验,感受作品艺术形象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联想、想象,融情于其中,以补充开拓作品的艺术形象。“真正懂诗的人,会把作者诗句中透露一星半点的东西拿到自己心中去发展。”学生情感投入或灌注充分,就愈能唤起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艺术形象便愈丰满,如教学《白杨礼赞》时,通过朗读,学生已经感受到西北黄土高原的外在环境美和白杨树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气质美,激活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时进一步就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进行分析,结合特定的时代背景,让学生理解课文揭示的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层层的联想,领悟作者如何通过赞美白杨树,抒发对北方抗战军民的赞美之情的,使学生获得了对作品意义的深层理解,使学生在激动的情境中,深刻理解作品的艺术美。如学习杜甫的《石壕吏》,我让学生发挥充分的想象,借助自己的审美经验,把诗改编成课本剧,学习时在课堂上分组表演,学生的理解是到位的,深刻的。当然,在探究性阅读的过程中,教师绝不能责备学生体验的粗浅,如果用教材上的结论去规范所有的学生,那就会消弥学生的'个性,学生的灵性和悟性也就被扼杀了。
三、生活拓展,实现审美再造。
创造美是人的审美心理、审美理想对象化的时间。审美创造是人类自身生活的一种自觉自为的美化活动。
语文教师要善于将学生阅读时获得的审美体验运用于具体的场景,以实现审美迁移或审美创造。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在感情上得到美的陶冶,思想上受到美的启迪,还要引导学生借鉴美、表现美、创造美;要将前人积累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成果加以迁移,按照自己的审美理想去创造,这是培养审美情趣的途径,也是审美教育的归宿。因此,语文课堂应该给学生留出表现美、创造美的空间。学生能否较好地完成这一任务,也是检验语文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志。至此,探究性阅读的三步曲才能真正实现其功能。
第一步,吸收,重感知,强调揣摩回味交流,着重培养想象力。
第二步,内化,重情感体验,强调理解分析鉴赏,着重培养理解力。
第三步,延伸,联系生活,进行拓展深化,着重培养审美创新能力。
如在教学《孔乙己》时,我这样进行设计:如果你是一位电影导演,你如何对演孔乙己的演员进行形象设计和动作表演设计?学生在对作品的理解中完成了创造,实现了“读进去”再“读出来”的审美飞跃。而在学习完本文之后“孔乙己”的续写,则让学生从美学意义完成了对任务形象的审美迁移和审美再造。让学生放飞想象,激发了灵感和创作欲望。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认识活动和心理活动的过程。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情感体验,去探究感受作者的情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作品的意境,获得审美愉悦,并在再创造的过程中使学生的灵性得以升华。
刘强
篇8:内审美阅读寄参考答案
内审美阅读寄参考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内审美作为一种与感官型审美相对的审美形态,滥觞于人类审美思想发端期。老子、孔子、柏拉图等人的思想中都有超越感官型审美而直达内在精神境界审美的表述。老子的最高审美境界,来自于修道时的“致虚守静”等内心体验过程中出现的独特的内审美境界。这种境界被庄子表述为“心斋,,.?坐忘”,具有所谓“虚室生白”的内审美效应。就先秦儒家而言,也有着相同的情况。孔子主张“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和“尽善尽美”,表现出对感官型审美的充分肯定。但最能代表孔子人生境界和审美境界的还是孔子盛赞他的弟子颜回时所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个“不改其乐”,是一种精神境界型的内审美,是一种内乐,备受儒家推崇。古希腊的柏拉图
把美的和美本身加以区别,美的是现实中可以用感官把握的具体对象,而美、则是这种具体对象之后的理念,这种理念具有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是具有形而上学意味的本体。柏拉图认为,真正的审美是人在神灵凭附并回忆自己曾经历过的理念世界之时才产生的。这种灵魂化了的审美也是一种典型的内审美。内审美具有精神性审美的特征,表现出对于物质欲望的超越。正是这种超越性,构成了人类审美的最高层次。
内审美是一种源远流长且具有普遍性的审美形态.但中西方之间仍有区别。区别主要在于超验与非超验上。从柏拉图开始,中经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美学思想,再到现代存在主义的`“天地神人共舞”,其内审美主要是超验的,即不以人的现实的经验感觉为转移,而以抽象理念和信仰反省为核心。相反,中国古代的内审美则兼具超验和非超验即经验两类。
中国古代审美文化与西方古代审美文化相比,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以内乐为上,感官享乐为下。第二,中国的内乐传统与内在实践传统一致,是内在实践、内在体验的结果。老子讲致虚守静,以观其复,就是通过心理的自我凋节,达到观道和览玄的境界。庄子的心斋和坐忘讲求心灵的虚静。这种虚静之说,到了苟子那里就发展成了“虚一而静”理论,而且,这种虚静又与心灵的平和、愉悦相联,产生“心平愉”,则“无万物之美而可以养乐”的内审美效果。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虽非就审美而百,但正是追求“内圣”的内在功夫,才使得审美从道德感和功利感中升华出来,从现实的困境中超越出来,从而出现“孔颜乐处”和“吾与点也”的内在精神境界型审美。第三,由于内乐、内审美是自我内
在实践的产物,因而中国人的生命存在和身心自由问题,从来都是一个不需要外力解决的问题,不像基督教等神学那样需要外来的神的救赎,而是仰赖于自身的感悟、内心的悦乐和身心的自我解放。
中国古代的往圣先贤的对于精神境界的追求,不仅成就了人格理想的完善,而且也成就了审美的健全发展,是当今社会人们心灵建构、内心和谐的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精神资助,是我们这个精神存在状态与物质发展水平不和谐时代的一种有益的参照。
(选自《新华文摘》2008年19期,有删节)
5.下列各项中,关于“内审美”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内审美是指一种古已有之的与感官型审美相对的审美形态。
B.内审美是具体对象之后的理念和具有形而上学意味的本体。
C.内审美表现为人对物质欲望的超越和主体精神境界的提升。
D.内审美是具有普遍性的审美形态,是人类审美的最高层次。
6.下列关于中、西方古代内审美的区别,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内审美兼具超验与非超验两类,西方古代内审美则主要是超验的。
B.中国古代内审美强调内在体验,而西方古代内审美强调抽象理念和信仰反省。
C.中国古代内审美是内在实践的结果,西方古代内审美则不是通过内心活动而是借助神力来实现。
D.中国古代内审美侧重于心灵平和、愉悦的效果,而西方古代内审美则侧重于神力救赎后的超越。
7.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A.庄子主张“心斋”和“坐忘”,实际上就是要通过个体心理调适达到内审美的效果。
B.孔子盛赞颜回“不改其乐”,体现了古代儒家对内审美的推祟和对感官审美的摒弃。
C.中国古代的往圣先贤对于精神境界的追求,能实现人格理想的完善,有效改变现实。
D.柏拉图的“天地神人共舞”的思想,充分体现了理念世界之美和西方内审美的特征。
8.根据原文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我们这个物质高度发展、精神相对萎缩的时代,内审美可以帮助我们重建精神家园。
B.自由追求是人的本质特征,内审美可能帮我们超越于现实情境之上,实现精神的自由。
C.当今社会人们需要精神资助,通过内审美,效仿先贤,就可以实现人类的自我救赎。
D.如果一个时代中物质欲望代替了内在悦乐,实际上就意味着内审美干扰甚至遮蔽。
5.B/这只是柏拉图对“美”的理解。本项偷换概念,张冠李戴。
6.C/据“柏拉图认为,真正的审美是人在神灵凭附并回忆自己曾经历过的理念世界之时才产生的。这种灵魂化了的审美也是一种典型的内审美”“而以抽象理念和信仰反省为核心”等信息可知,西方古代内审美同样需要通过主体心理活动才能实现。
7.A/B项据原文“孔子主张‘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和‘尽善尽美’,表现出对感官型审美的充分肯定”可知本项“对感官审美的摒弃”的表述不当。c项“能有效改变现实”
无据,原文只表达了“能超越现实困境”等信息。D项“天地神人共舞”是现代存在主义思想。
8.C厂效仿先贤”表述不当,对先贤的思想应批判继承;内审美可能实现个体的自我救赎或有助于人类的自我救赎,因此“就可以实现人类的自我救赎”表述绝对化。
★ 审美.品读
★ 审美与表现评价
★ 审美有效教学论文
审美阅读:一种存在方式的描述-审美阅读系列研究之一(共8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