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中的审美意象探究

时间:2023-03-07 03:54:22 作者:波拉变身菠萝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波拉变身菠萝”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荷塘月色》中的审美意象探究,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荷塘月色》中的审美意象探究,希望大家喜欢阅读!

篇1:《荷塘月色》中的审美意象探究

《荷塘月色》中的审美意象探究

《荷塘月色》中的审美意象探究

陈静云

高中语文新课标指出: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荷塘月色》教学中,让学生发现朱自清文章的美,固然简单。然而,怎样才能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去感受文中的审美意象;如何激起他们心中对美的追求,主动与文本、作者对话,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观,显然是更需解决的问题。

一、立足文本,发现意象

散文教学不应局限于使学生掌握“形散神不散”等结构特征,而应挖掘不同作者在不同文章中呈现出的闪光点。在学习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发现文中出现的大量意象,由明到暗,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层分析,让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文章的审美意象,走进作者内心,与作者进行跨时空的精神交流,从而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最终达到审美教育的效果。

朱自清的散文理解起来并不难,甚至可以说是直白、纯真而质朴的。但是从审美上来说,又太美,美得不含杂质,美得轻盈、优雅而充满梦幻。这不仅仅是因为他善于使用大量修辞细腻地描绘景物,更重要的是,他对文中独特的女性化意象,处处饱含深情,处处“怜香惜玉”,这让读者也不禁放慢了脚步,温柔了眼神,生怕自己误读了文章,虚度了良辰,玷污了美景。

所谓意象,是指那些带有作者主观情感色彩的物象。文章一开始,便交代作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又苦于无人倾诉,因为“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在这样的心境下,作者“带上门出去”,从而发现了月光下的荷塘,在一路的欣赏与联想中,与眼中的荷塘、心中的荷花进行心灵对话,逐渐达到心灵的平静,最终回到了现实的生活,“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在这一路上,学生不难发现两个主体意象,即“荷”与“月色”,袅娜羞涩的荷花与如梦似幻的月色合筑起一个空灵静谧的审美世界。

二、归纳意象,探求审美

朱自清是一位女性崇拜者,在散文《女人》中,他直言不讳“我是个喜欢女人的人”,认为“女人是比男人更其艺术的”。因此,《荷塘月色》中的意象或明或暗,或直接或隐晦地体现出了女性化阴柔的特点。文风质朴、清新幽美、纤巧细腻。

审美意象不是一种“图像式的重现,而是一种在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感情的复杂经验”,在情感与理智的经验驱使下,作者往往会倾向于那些自己喜爱的题材和物象,它体现了作者的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和审美创造。在《荷塘月色》中,学生不难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阴柔气息。无论是从大量对荷花的女性化比喻里,还是所选取的月亮、水、荷花这些阴柔的物象中都可感受到朱自清对阴柔之美的审美偏爱。

1.直接的女性形象譬喻

有人称朱自清散文中的这些女性形象乃“艺术女人的聚会”。《荷塘月色》中,作者形容荷叶“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形容白花“袅娜”、“羞涩”“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甚至联想到了采莲的女子,无处不是风姿绰约的女性形象,或轻灵羞涩,或婉约妩媚。这些女子虽然形态各异,却有着共同的质地――阴柔之美。朱自清是写女性的高手,散文中不乏各种女性的影子:梅雨潭的“女儿绿”(《绿》),紫藤花是“嘻嘻哈哈的小姑娘”,柔美的树条是“一支支美人的臂膀”(《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有着粼粼细波的湖水则是“西方小姑娘的眼”“颦眉西子”(《瑞士》)。所有的景物在他眼里无不是可以怜爱的女子,无不带有万千风情,她们的一颦一笑,一肌一容无不可以用来譬喻。既然在朱自清眼中,各色美景无不是美好阴柔女子的影子,那么在他的笔下,以此来形容眼前的湖光山色、花卉月光便再妥帖不过了。

2.间接的阴柔意象描写

朱自清深受中国古典文化熏陶,爱读“尺牍”、“日记”,崇尚其朴实自然。后又在北大受到新文化运动洗礼,有过冲破黑暗的理想追求。但时局波诡云谲,许多文人难以拨开层层的迷雾,看清前进的方向,只能躲在自己的世界中,叩问灵魂,追寻生命意义。这样的情绪变化,使得朱自清的文风逐渐变得隐晦含蓄,笔下的阴性意象也纷呈迭出。因此,文中除了直接的女性形象譬喻,还有一些间接的阴柔意象描写。

(1)荷花意象

荷花与女性的联系自古有之。《诗经》有“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睹花思人,寄托无限相思。白居易诗句“芙蓉如面柳如眉”,以荷花为喻,赞美杨贵妃的绝世美貌。徐志摩“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以“荷”之绰约风姿写尽了日本女郎的楚楚动人。可见“荷”作为一种意象,象征阴柔婉约的女性,深深扎根在中国文人的艺术心灵之中。

《荷塘月色》中“热闹与冷静”、“群居与独处”形成的巨大反差衬托出作者内心的孤独与寂寞。荷花意象以独特的风姿,成为与朱自清心有灵犀的女神,同时作者也借荷花努力寻求一种冲淡自然、纯洁明净、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理想世界。

(2)水意象

《红楼梦》中贾宝玉说“女儿是水做的”,女人与水的关系不可不谈。朱自清在《扬州的夏日》中说过:“北方与南方有一个不同,在我看,就是北方无水而南方有。”这显然是作者的审美偏见,因为在他眼里北方的水“一览而尽”,就连船也是“笨头笨脑”,所以“有水的还是南方”。

《荷塘月色》中也提到:“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在北方的磅礴阳刚与南方的轻灵阴柔之间,朱自清倾向后者。他笔下的水是“脉脉的流水”,“凝碧的波痕”,这些水意象可谓阴柔之至。

(3)月亮意象

月亮与太阳相对,是阴性的象征。《周易・系辞上》有“一阴一阳之谓道”。《说文解字》里也谈到“阙也,太阴之精也”。月亮与女性在中国文化中向来密不可分。《诗经・陈风》就有诗句“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借用皎洁的月亮,表达对意中人的思念之情。

《荷塘月色》中,作者因为“心里颇不宁静”,沿着曲折的小煤屑路,自由地受用了“无边的荷香月色”,因此体会到了“独处的妙处”,暂时忘却苦闷,欣赏眼前的月色荷塘,“今晚的月光是淡淡的”,“月光如流水一般”。但现实生活中的苦闷压抑并没有远去,它们实在沉重,“虽然是满月,天上却又一层淡淡的云”,“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那些“黑影”总笼罩在心上,“热闹是他们的,我们什么也没有”。作者努力寻求的平静并没有得到,失落苦闷仍然伴随,文中不断出现这些阴郁的影子,它们不自觉地流露出作者的苦闷与压抑。

三、拓展视野,涉足评论

吕叔湘在《中小学语文教学问题》一文中说:“我们叫他做作文,无非是看他会不会把脑子里有的东西很好的组织起来,很清楚地表达出来。”实践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充分理解《荷塘月色》的意象之后,结合课文和已有经验,用自己的眼睛探求作者的女性审美追求,完成习作《我看佩弦眼中的“她”》。学生经过之前的研讨探究,大多已有感于心,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此时,让他们作文,达到了“能将脑子里有的东西很好地组织起来”的效果。更重要的是,本次习作的思考、表达、创作、点评、互评,也是对散文这一文体的最好学习和巩固,是提高学生自身审美素养的一个重要过程。在散文教学中结合作文教学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提高学生的审美价值和素养,一举多得。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曲塘中学(226661)

篇2:略论审美意象

略论审美意象

崛起于20世纪初英美文坛上的意象派,倡导了西方现代主义文艺运动,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内,形成了巨大的影响.但是,意象派作为一个文学流派,其核心概念“意象”却如美本身一样,是一个灵活得让人难以把握的美学术语.

作 者:陈红玉 刘存有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艺术系,福建,泉州,362011 刊 名: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PINGXIANG COLLEGE 年,卷(期):2003 “”(1) 分类号:B83 关键词: 

篇3:试论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试论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意象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是出现得比较早的审美范畴.它是植根于朴素唯美辩证的哲学思想基础上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首先提出“意象”一词.“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意思是说,用眼光独到的匠心,窥探心中的想象,如运用斧斤,从事意象的刻画,以达到“神与物游”的.结果.此后,意象得到了广泛运用,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审美意义.唐司空图<诗品・缜密>说:“意象欲出,造化已奇.”宋姜夔<念奴娇序>:“意象幽闲,不类人境.”明胡应麟在<诗薮・内篇>中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叶燮在<原诗>中对意象在理论上又作了进一步发展,使意象具有更加丰富的美学内涵.

作 者:李军  作者单位:石河子大学 刊 名: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XINJIANG RADIO AND TV UNIVERSITY JOURNAL 年,卷(期):2002 “”(3) 分类号:B83 关键词: 

篇4:温庭筠词的审美意象

温庭筠词的审美意象

意象的大量使用是温庭筠词创作的一大特色,出现在词作中的意象按内容可分为梦意象、禽鸟意象、景色意象、花意象这四类意象。而这些意象也构成了温庭筠词“其词愈微,而其旨益远”的特点。

温庭筠是晚唐的一位致力作词的作家,其创作的词题材内容较为狭窄,题材内容多为女性生活,主要写少妇的闺怨、思妇的生活、宫女的情思、歌伎的命运等等。从其境界和格调来说,是被人指摘的对象,但从艺术上看,其造诣更为后人所关注,刘熙载在《艺概・词曲概》里这样评价:“温飞卿词精妙绝人,然类不出乎绮怨”。温词总体上看鲜艳香软、深隐细密、含蓄委婉,这是其基本艺术风格,但并不是说这便是温词之全部,他也有明快自然的作品。其词意象密集、品物高洁、色彩鲜艳、辞藻华丽,善于描摹女性的容貌、服饰和内心情态,善于对表现对象作感性的呈现而不作理性的说明,很少直接抒情,常常运用比兴、象征、暗示、烘托等手法,对五代词及宋词的婉约风格都有很大的影响。就题材本身而言,它的引人注目的地方是纷繁多样而又精美艳丽的意象的运用。出现在词作中的意象按内容可分为梦意象、禽鸟意象、景色意象、美人意象、花意象这五类。

一、梦意象。

温庭筠关于梦意象的记梦词有一定特点,继承了古代文学梦意象的传统表意手法。

温庭筠善于用华丽的词藻和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描摹出一幅幅怨妇愁女因思生梦、因梦生情、因情生感的画面。在这些记梦词中,有盼归词,如《更漏子》(其二):“春欲暮,思无穷,旧欢如梦中。”本词写对爱情忠贞的女子,由于在现实中不能和所思之人卿卿我我,长相厮守,于是只能寄托于梦境,于梦中去寻找甜蜜的爱情。再如《菩萨蛮》(十三):“雨晴夜合玲珑日,万枝香袅红丝拂。闲梦忆金堂,满庭萱草长。”词中所描绘女子因景生梦,因梦生忆,梦忆相生,但梦还是梦,回忆终究还是回忆,那不是真正的现实生活,刻画了一个多情善感、悲凉孤寂的思妇形象。

全词意境凄艳缠绵,语言密丽浓艳。梦是美好的,但怕的是梦觉,梦醒后的失望与失落,回到现实的巨大反差,让人伤感,于是人们便寄寓着美梦的持续,希望着短暂的欢乐变成永恒,如《归国谣》(其一):“画堂照帘残烛,梦余更漏促。”女子梦醒之时,耳闻的是急促的更漏之声,所见的是照帘的残烛,这里的女主人公在沉寂静夜中那种孤寂伤感的心境便跃然纸上。再如《遐方怨》(其二):“花半坼,雨初晴。未卷珠帘,梦残惆怅闻晓莺。”此词写一妇人梦后莫名的惆怅。开头四句写女主人公在花将绽放、小雨初晴的早晨,珠帘未卷,却被几声早莺的鸣叫惊醒,这也是梦残惆怅之因,于是觉得莫名的空虚和失落。

二、禽鸟意象。

温庭筠词中的禽鸟意象,不仅指自然界中的飞禽鸟雀,还有女主人公寝饰、衣饰、头饰上的禽鸟意象,它们见证和反映了女主人公独特的情感体验,表达了主人公已经吐露和尚未流露的情感。温庭筠词作中出现的禽鸟,主要有“莺”、“鹧鸪”、“雁”、“燕”、“凤凰”、“鸳鸯”、“杜鹃”、鸂鶒”、“鹦鹉”等,每种意象常常反复出现,作者通过这些意象表达所要表达的内容,也是温词的风格特点。作者笔下的禽鸟意象已经呈现出符号化特征,并且具有某种指定的意义。禽鸟意象中一个小小的鸟的名字就能表达整个词的背景和主人公的情思,可以说是点中窥面。如“莺”这一禽鸟意象,人们非常自然地联想到暮春时节,进而联想到美好事物的逝去,由此而生无限惆怅、叹惋之情,情感的线索一点点的蔓延开来。再如“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钗上蝶双舞”、“凤凰相对盘金缕”等等,我们不应局限在作者定格在女子头、衣上的图案,仅通过这些意象的运用便已知女子形象的美好。“雁”这一意象,既是所见之实景,又有书信之暗指,那么这一意象便有了一定的内涵,作者可能表达雁不来而信不至的无限惆怅,还可表达雁来而信不至的伤感,等等,“雁”这一意象便成了女子们传递相思、表达感情的载体,是抽象的情感的具体化的表现方式。

再如《菩萨蛮》其四:“翠翘金缕双鸂鶒,水纹细起春池碧。”“翠翘”为唐宋时期比较流行头饰之一。“金缕”是说翠翘缕金。“双鸂鶒”这一意象,和温词中的“钗上蝶双舞”、“双双金鹧鸪”等句是那样的相同,同样以成双成对的禽鸟意象,我们可以联想到美女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憧憬,这不仅仅是一种外在形象的刻画,更是对所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的捕捉。鸂鶒双双,春池碧波,和自己形单影只形成鲜明对照,于是所要表达的孤寂凄婉之感便不言自明。

三、景色意象。

温庭筠词中景色意象,是通过对景色的色彩、所处的时间、景色的叙事的描述来表达词中主人公丰富的内心世界的。往往给人朦胧空灵的美感。

(一)温词中的景色意象充溢着色彩的美感。

温庭筠把女子们的伤怀离别,通过对春天景物的.绮艳色彩来表达的。如温庭筠的《菩萨蛮》(其四):

翠翘金缕双鸂鶒,水纹细起春池碧。池上海棠梨,雨晴红满枝。

篇5:平面设计中水墨元素的审美意象论文

平面设计中水墨元素的审美意象论文

平面设计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影响下,逐渐成为国际交流的重要手段,进行沟通时就需要在视觉上达到国际间的同一。所以,当国际间趋向开始同化时,设计师的目光都投向了本民族的个性和传统性,将传统文化中代表美好吉祥、天然纯粹、隐喻暗示等艺术符号与现代设计中的冷漠、生硬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历史厚重下的情怀重新回归,在现当代的图形设计中广泛应用,并大放异彩。

一、平面设计中运用水墨元素的原因

1.平面设计发展的趋向所致

后现代主义在视觉上鼓励多样化与丰富性的回归,使设计元素中的人性化、历史性以及地域性的特色得到极大开发,个人风格以及传统民族风格得到重视和发展,并和现代设计主义的理念得到融合。在这一方面,靳埭强先生用自己的设计给出了最好的说明,其把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发挥到了极致。在其作品中,主张把中国的传统文化精髓同西方的设计学理念相融合,但这种融合并不是简单的进行相加,而是对中国文化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之后进行的统一的融合。比如,中国银行的标志,就设计整体而言,简洁流畅,易于识别,又带着中国银行主体性该有的稳重感。其古钱圆形的框线结构,极具中国特色,其中暗含天圆地方、经济为本之意,同时又富有时代感。在其中间不失主体性的代表中国银行的“中”字,又具有了现当代设计的直接、明快的特点,能够将中西方理念完全的融合。就艺术设计的发展趋向而言,个体的发展肯定有与世界艺术设计相一致的地方,但同时也要有自己的文化艺术特色,即具有设计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这就能使设计作品立足于本土文化之上,发挥传统文化的内涵优势,在坚守自身文化的同时,实现艺术设计的可持续发展,达到地域性同国际化的融合,使本国的受众在进行作品欣赏时,具有认同感和亲切感。水墨元素作为我国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在时间的汰洗和历史的积淀下,负载着丰厚的文化信息,逐渐成为传统文化的蕴藉符号,所以,将水墨元素运用到任何设计中,能让人很快速的联想到它所代表的文化,从而产生民族认同感。

2.设计的主体因素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所以,在特定文化环境中成长的作为设计主体的设计者,不可避免的受到传统文化的感染和熏陶,在其心底就具有民族审美的意识和觉悟,使得整体设计的里里外外,都透着传统文化的影子,保持着民族文化的风格走向。所以,设计师所处的地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设计的认知观和出发点,在创作伊始就带上了民族的思想理念和自我文化修养的表达能力,从而能使受众者领略历史传承下来的文化魅力。

3.受众因素

在世界大融合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带有其自身的优势,在世界大潮中含蓄、优雅而神秘的屹立着,经受着时间的洗礼,散发着自身独特的魅力。纯粹的艺术特色,使传统文化能够更好地覆盖到整个社会的文化层面,满足社会的评断标准和价值定位。尤其作为代表的水墨元素在设计中的运用,深刻的传递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所特有的审美意象和评断尺度。而且,在世界多元化发展背景下,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造成了人们生活的快节奏高压状态,使受众更加渴望沉静、纯粹的意境美的文化象征,为传统文化的应用孕育了良好的环境,使得其在平面设计中,具有审美意象的导向性地位。

二、平面设计中水墨元素的审美意象

1.水墨元素能更好地凸显设计的主体意象

水墨元素在历史的发展中具有象征性,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将其运用到平面设计中去时,能够将其隐晦、抽象、难以用语言描绘出来的感性形象,具象化的表达出来,能够起到意象具体化的作用,从而使设计元素的传播更加鲜明和直接。通过传统文化的渗透,不仅可以使设计透着历史积淀下来的厚重,让受众在视觉上得到丰富体验的同时,达到内心深处的共鸣,唤起情感世界最纯真的想法,得到情感最佳的舒展和释然,使其在内心深处接受作者的理念和想法。水墨元素多以黑白色为主,墨迹自然,色彩单纯。通过墨的晕色和浓淡来进行物体的展现,具有纯天然的美感。单纯的色彩,更具有象征意义和精神内涵以及富有哲学价值。中国人对于色彩的习惯,偏向于“素以为绚”,认为最纯粹的颜色,是色彩表现的最高境界。就水墨的黑白而言,本身不属于彩色系,但在进行运用表达时,却能展现出不同的色调。水墨元素中对水分的多寡进行了运用,以及落笔的速度,还有笔触的大小、长短的运用,形成了色彩在明暗上的丰富多变,展示了色彩最大化的容量。水墨元素自身有独特的韵味美和意境美。水墨元素同文化中的任何因素一样,都是来自于生活的细微发现,具有典型的中国文化观念的.自然来源,构成了水墨元素的审美基调。意境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可以使其的实际理念在展现时更加明了,从而使受众更易接受和理解,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传播力。通过意象的意境化,能够显著提升设计作品的整体深度和层次。水墨元素在平面设计中进行运用时,就具有了极强的意象性,蕴含着富有精神内涵的全新世界,以及传统文化影响下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使设计具有整体的意境美。韵味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概念,就文化艺术而言,是一种带有时空的距离感和具有隐喻性的含义深远的审美体验。水墨元素是通过水、墨和笔,并配以色彩的手绘艺术,具有唯一性和随意性,在笔墨间的浓淡干湿结合中,带上明暗虚实的节奏感,塑造出简洁纯粹而又丰富的画面,从而展现出意象脱俗灵动的韵味美。

2.传统水墨艺术独有的视觉展示

中国传统的水墨画,在长期的社会发展和历史影响下,已经成为独有的绘画形式。在写意水墨和写实水墨中,使水墨绘画艺术作为代表中国特色的形式语言,达到内外精神现状的统一。比如,“造型线”的水墨技法,在平面设计中所展现出来的力量的美感以及整体、局部的美感;“点线面”和“黑白灰”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通过点线面的不同排列组合,产生了极强的画面感,使其成为平面设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通过色彩的运用,使表现力更为丰富;笔墨技法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不仅进行了整体造型的勾勒,还在落笔时,代表了设计者的思想情感,使受众在欣赏时体验不同的心理变化。在现代的平面设计中,设计师在整体把握上要求造型的简约化,使其更能突出主题和设计理念,所以,在进行水墨元素的应用时,也力求简约。通过笔墨进行意象的表达,在毛笔整体的形象勾勒下,通过水墨的渗透感营造整体性的画面,在提升设计美感的同时,也展现了设计者的中国传统文化修养。中国水墨画讲究虚实相生,通过对比的衬托,留有一定的想象空间,也使整体的画面更加具有协调性,不致出现画面的沉闷和阻塞,做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和动中有静。水墨墨色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主要是黑白灰三色。在色彩应用上,墨多于水时,黑色代表了设计内容的稳重性,包含了设计背后代表的暗色的情感特征,具有强势的美感;水多于墨时,由浅至白,白色是亮色纯洁的情感象征,有空旷、坦荡之美,在与黑一起应用时,具有极强的色彩对比感;灰色是介于中间地带,平凡而含蓄,却带着骨子里的高贵优雅,不同的明度,能够展现出不同的情感色彩,对整体的画面感,起着调和的作用。通过黑白灰三色的恰当结合,使设计的整体画面丰富起来。并且,大面积的留白具有灵动的色彩,能增大受众想象的空间,并在视觉上对其造成强烈的冲击,使画面更具空间性,使整个作品更加大气,进而使受众产生审美过程中的愉悦感受。

三、结束语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同平面设计现代化理念相结合,使得在时代大潮影响下具有冷漠色彩的设计,在同传统水墨元素融合的基础上,展现出了传统化的审美意象,从而使受众在面对全新的设计时,产生内心的共鸣,从而满足其审美需求。

篇6:《从军行》中经典意象

《从军行》中经典意象

王昌龄是盛唐边塞诗人的中坚力量,素来被称为“诗家天子”、“七绝圣手”。

搭乘着时间的巨轮,我们一路聆听历朝诗歌的余音,来到“霓裳羽衣”的盛唐和“诗歌黄金时代”的盛唐。“霓裳羽衣”随着时间的流逝已经远去,千古诗歌却依然散发着盛唐的绝世繁华。然纵观盛唐诗歌,唯有边塞诗歌最能表现“盛唐之音”。无论是那“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还是那“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都透露着雄健奔放的气势,表现出激昂慷慨的精神。边塞诗派虽以高适、岑参为代表,但作为“七绝圣手”的王昌龄,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代表诗人,他的《从军行》、《出塞》组诗都堪称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诗歌意象是诗人感情外化的一种表现形态。意象的产生, 是诗人的主观心态与大自然客体密切契合的结果, 是主观精神的具体感性的外在形态, 而具体感性形态表现出诗人要表达的主体的思想感情。意象有着感性与理性的双重内容。简言之, 意象就是以可感性语词为语言外壳的主客观复合体。唐代边塞诗人们在创作边塞诗时, 不管自己有无边塞生活经历,都能够以多姿多彩的地域风光, 形形色色的民族风情为其诗歌的意象群, 进而反映征人的生活与感情, 使得边塞诗呈现出独具的风貌, 散发出清新的气息。而王昌龄身体力行,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描写边塞情境,一组《从军行》诗选取边塞独有的意象,道尽边塞的万般风情,下面简单欣赏《从军行》中的几个经典意象。

一 、月的意象

自古以来,诗人就喜欢用“月”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或是寄托思念故人之情,或者表达离别之情等等。情感因“月”而生, 又被诗人赋之于“月”, 使“月”具有了人的种种情感。但是人们看到的都是同一轮明月, 之所以会有不同的感觉, 是因为主体所处的环境和心境不同。久而久之“月”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成为诗人最喜欢使用的意象。虽然月的“悲愁哀怨”不过折射了诗人的悲愁哀怨, 却蕴含着深深的生命之痛, 蕴含着无数征人思妇痛彻肺腑的哀思,“深情苦恨, 襞积重重, 使人测之无端, 玩之无尽”(陆时雍《诗镜总论》)。

在《从军行》中,“月”的意象多次被用到,例如“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从军行》其二),就其本身说,它展示给我们的是边境夜晚的一种和平宁静的景象。而边境的和平宁静却是戍卒们用自我牺牲、忠于戍边职守所换取来的, 进而不能不使人想到, 此时此刻万里之外的家中亲人(其中当然包括“金闺”中的妻子,)能够安安稳稳地入进休息状态, 以消除一天劳碌后的疲乏, 这不正是对戍边征夫“ 别情” 、“ 边愁” 的一种最好的回报吗?从而,也更加衬托出出征战士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而《从军行》其六:“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由于得到了圣上的赏识与肯定,被委以重任,心里相当的`高兴,兴奋之情洋溢于表。因此,一路狂奔,一路轻快,就连那“月”儿今晚都是格外的圆。此情此景,仿佛也只有一轮圆月方可表达自己的情感,真是月满心满,原来月圆只是为“我”而圆。

二、胡乐的意象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从军行》其一)戍边将士远离中原, 深入胡地, 看的是胡风, 听的是胡音, 孤独之感、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乐为心声,最能表达心情、最动人心弦的当然是“伤离别”、“感物怀归”的《关山月》等曲调了。在《关山月》的感染下, 有边城游子的悲愁, 有三军将士的泪水, 有征人的乡情, 也有思妇的愁苦, 这样的感受都限定在音乐的流淌中。诗中不直接说战士对妻子的思念有多苦多切,而说他想到妻子在万里之外因为挂念自己而忧愁伤心,夫妻两人对长久的别离、无望的等待都同样地无可奈何。这就把广大守边战士的苦闷心情典型地表达出来,并取得了令人感动和同情的艺术效果。

而《从军行》不仅这一处用到胡乐的意象,“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也让人意味寻长。随舞蹈的变换,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调,诗境就在一片乐声中展开。琵琶是富于边地风味的乐器,而军中置酒作乐,常常少不了“胡琴琵琶与羌笛。”这些器乐,对征戍者来说,带着异域情调,容易唤起强烈感触。既然是“换新声”,总能给人以一些新的情趣、新的感受吧?不,“总是关山旧别情”。边地音乐主要内容,可以一言以蔽之,“旧别情”而已。因为艺术反映实际生活,征戍者哪个不是离乡背井乃至抛家弃子?“别情”实在是最普遍、最深厚的感情和创作素材。所以,琵琶尽可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久远的情感内容。

三、孤城的意象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从军行》其二)青海湖上空,长云横过;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西拒吐蕃、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点出了戍边将士对自己所担负的重大的责任感。环顾孤城周围,是寒冷的雪山、荒凉的戈壁,无不透出荒凉感,孤城也就被赋予了孤寂、凄凉的意境,成为一个悲壮的意象。“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从军行》其三)同样,边陲小城,叶枯黄欲落,日落时起风沙的古战场,让人怎么不感觉到凄凉,让人怎么不想逃离。接下来就是惨烈的战斗,以及战斗停歇后的惨不忍睹的画面……孤独的边关小城,就意味着侵略、掠夺与抵抗战争的绞肉机,人们时刻都绷紧了心弦,一不小心就要告别世界。特殊的地理意义,让孤城成为诗人描摹的一个肃杀、萧索以及悲壮的意象。

通过对王昌龄《从军行》的经典意象的赏析做简单的研究,我认为王昌龄是一个在诗的意象经营方面的天才,不愧为唐代的“七绝圣手”。王昌龄在《从军行》中,将意象的选取、运用经营得精巧绝伦,堪称诗家典范。

但是,由于我的才识疏浅,短见寡闻以及研究时间的短促,本文未能深刻地剖析《从军行》意象的精妙之处,只是片面的选取几个突出的意象进行分析。本文的研究只是杯水车薪,只能为研究《从军行》的意象经营提供一点素材,没有多少理论可以引用。在研究过程中,我发现,如果将《从军行》中的经典意象与其他题材诗中的同一意象或者不同时代的同一意象做比较研究,将其意象充分的挖掘和分析,将会取得更好的效果,获得更多成果。

篇7:水墨艺术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审美意象

内容提要:

传统水墨画历史悠久,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艺术语言,并且深刻影响了中国当代设计师的创作思维,本文通过分析水墨画的审美特点与艺术语言,探讨其对中国平面设计的影响与借鉴作用。

关键词:水墨画 水墨艺术元素平面设计 审美意象

引言

中国水墨画以其独特的绘画艺术语言,引起了现代设计师们的高度重视。曾经在包豪斯执教的瑞士设计师约翰•伊顿(Johannes Itten),就认真研究过中国北宋时期山水画的绘画理论,并要求他的学生学习中国山水画。韩国著名设计师安尚秀在接受媒体访问时谈起他的设计理念,引用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理论中的两个术语:“计白当黑”和“虚实相生”,肯定了在他的极具现代感的设计中,有着中国古典绘画艺术以及中国哲学的影响。内地设计师王序认为水墨画对他最大的启发,在于画家处理空间与处于空间之中的物体的相互之间的关系。他说:“我很欣赏古人在水墨画中处理鱼和水的关系,没有画水,但是人们仍然能理解鱼在水中游。我想这些对我来说应该是很有启发和借鉴的。”

从以上设计大师谈及他们的设计与中国水墨画的渊源关系时,尽管表述的角度、着重点不完全一样,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一种挥之不去的水墨“情结”,影响着他们的设计理念和实践。毫无疑问,中国现代平面设计是可以从中国水墨画中得到许多有益的启发和借鉴,并使平面设计既具有强烈的现代性,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一、中国水墨艺术独有的视觉感受

中国传统水墨画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独有的一种绘画形式。在写实水墨与写意水墨中,水墨绘画艺术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形式语言,表现出外在的形式与内在的精神的统一。

水墨艺术独特的表现形式首先体现在水墨艺术中特有的简洁的形式语言,即“计白当黑”的朴素形象。水墨艺术简约的画面不等于简单,而是形象简捷,寓意丰富,妙在以极少的要素表达最多的信息。“以少胜多”、“以一当十”、“计白当黑”、“无画处皆成妙境”[1]是中国绘画文化对简约美感的总结。以素为绚的水墨看似无色,实为自然,通过晦冥时色的墨与冰启时色的白之间的色调变化,辅之水的渲染和调和,阐述了物象的虚实和气韵,赋予物以生命和精神,最终得到对事物和宇宙的本质认识。在吕敬人设计的《朱熹榜书千字文》里面,作者就运用了以少胜多的简约手法。在构思这一书籍的形态时,他认为书法艺术中最简单最基本的就是偏旁部首,设计者为了在有限空间内表现朱熹千字文的书法艺术精髓,并将这一理念体现在平面中,就用千字文中基本元素的撇、捺来表明主题。在内文设计中,他用文武线为框架将传统格式加以强化,注入大小粗细不同的文字符号,以及粗细截然不同的线条,上下的粗线稳定了狂散的墨迹,左右的细线与奔放的书法字形成对比,在扩张与内敛、动与静中取得平衡和谐。单纯图形的特点,一是形的单纯划一,二是色的量少而视觉上的丰富,三是构图上的规律和合理性。单纯图形的优势是最醒目,视觉效果最好,最便记忆,最便加工。因此,简约的美感在平面设计中屡见不鲜。在设计中,水墨画笔法的运用不是形式而是内容,要具有深层含义。在现代平面设计中,人们追求以简约来构成画面的特点,使画面的诉求集中于一点,画面中的元素极其简单,如水墨的枝条、水墨的嫩叶,运用毛笔的书法性线条和渗化感的水墨效果,给人以诗一样的意境,展现创作者在中国书画方面的修养,显示了高雅的文化品位和人文情怀。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和” 所强调的是一种个人与外界的和谐统一,决定了中国人空间意识的形成,即认为宇宙无限,人与自然并非对立,而是与自然融为一体,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人以“俯仰自得”的精神来欣赏自然,在自然中“游心太虚”,融入无限的宇宙,在其间往返遨游。如《易经》中所说的:“无往不复,天地际也”。这种哲学思想对于水墨画表现语言的形成及影响,一方面表现为形成独特的透视原理——散点透视,讲求“三远”,即高远、深远、平远。由此要求画家站在一个宏伟的高度,俯察游观自己所表现的对象,以大观小,“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2]。通过水墨变化的层次,营造一种深远的空间关系,从而表达自身内心的悠远豁达的意境,于挥运之际表现出民族的审美心理和价值取向,从根本上揭示了事物的变化和规律;另一方面,表现为重视以虚拟实、“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3],用简洁的构图和笔墨表达丰富深邃的文化、精神内涵。通过水墨形式元素之间的虚实变化,以虚写实,以虚求实,从而达到承认自然,接近自然,物化自然,使客观事物与人之间形成一种默契,进一步使人的精神思想超越表象、超越时空进入到了一个以物抒情,以情达意的幻化世界,品味那凝练而单纯、含蓄而整体、优美而恬静的水墨意境。

水墨艺术在其特有形式表现的基础上,以艺进道,作为一种独特、凝炼、含蓄、超越的有机物化形态,充满着辩证的哲理,反映着一个以“形”延“意”的思维意趣,印证着民族内在的积养、品性和操守。“形”和“意”的和谐统一构成了艺术作品中的意境。水墨形意之美成为当代招贴设计师们的普遍追求,并多方面地从中国画中汲取审美智慧。例如,在表现对象时,重视对“神”(神态)的把握,注重表达“形”背后蕴含的“意”,对于物象的“形”追求“不似”中求“似”的审美意境,使形象更具概括性,调动欣赏者联想。以靳埭强先生的海报《自在》系列为例,行云流水般的水墨元素与表达主题的物体共同出现在画面中,其画面元素安排风格各异,或行云流水,或憨态可掬,或自由自在,或木讷若拙,无不契合“行”、“坐”、“睡”、“吃”、“玩” 等生命之真谛,给人以气韵生动之感。靳埭强先生一直在自己的设计中探索中国水墨画语言与设计语言的交融,追求构图的简略与传达的丰富性的融合。中国的平面设计要以本民族的审美心理为支点,寻求襟抱器识、浑厚华滋的笔墨水韵,为本土招贴注入一股激流,让它真正地鼓荡起千层的涟j、谱写出自然的诗文和弹奏出宇宙的乐章。

水墨艺术是中国传统人文思想的意象载体。水墨艺术是基于儒、道、释三家互补交融、兼容并蓄为基石的观念注解。儒家学派倡导的 “成教化、助人伦”的创作责任,“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情趣追求,尊崇社会道德的人格觉醒和情感投入,“文质彬彬”的理性落实,“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道德观念、行为操守和社会习俗等方式,早已深深地渗透到人们的心目中,从而使以伦理道德为纲常的儒学历经几千年不衰,对中国水墨思想气脉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道家看来,艺术价值在于德操的表现,人与自然是亲和协调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超常之思,超世至情,人籁、地籁、天籁的齐物真美思想,最终是为达到超世的智慧和道的永恒存在。与儒家文化倡导的入世、人格精神完全相反,恰似太极图中的一阴一阳,相异而相生,相反而相成,脱离客观物象的形态制约,于静观照寂中,表现出万物的本质。加之,“冥思顿悟”的禅释文化渗透,更使“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与审美境界达到了一个极致。总之,基于儒、道、释文化思想基础上的水墨艺术,构成了“超以象外”的民族视觉形态。

二、水墨艺术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意象运用

历代中国画家都在笔墨技巧上不断求新求变,形成了丰富的笔墨运用方法,对于现代招贴创作有着很好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中国水墨画讲究用墨和墨色变化的技巧。由于笔中含水墨量的差异,便产生干、湿、浓、淡的变化。以墨代色,产生了墨分五色的说法[4]。五色,即焦、浓、重、淡、清,而每一种墨色又有干、湿、浓、淡的变化。浓墨的线条,饱满酣畅,整体形象神完气足;淡墨的线条,清爽秀丽,翩鸿惊鸿,宛如游龙。还有墨分六色之 [5],六色,即黑、白、干、湿、浓、淡是也。变化丰繁的墨色或浓或淡,或疏或密,在白色的画纸上产生色彩丰富的画面效果,

笔墨色彩的意趣可谓峥嵘烂漫 ,微妙丰富,玄机无限。墨与水的交融,浸渍丰富,构成一个色彩变化的回旋转轮,辅之以笔法的参悟,后倾现于毫端。由于在中国画理论中,黑墨、彩墨属于 “色”,白色画纸本身的白,也属于“色”。因此画家尤其注重对画面空白处的处理。 “计白当黑,用墨微茫,以一当十,虚实相生,寥寥数笔意尽形全” [6]。此外,创造性地变化运笔速度与技巧,勾、皱、点、泼等综合交叉或单独运用,能取得层层渍点,复合会美的笔墨意象。快慢、枯浓、燥润,犹如一碧清潭,无风则表面澄静如鉴,水底深流暗涌,

有风则表面起波,水底波澜相助。如图1、2是一系列楼盘招贴广告中的两张,这一系列招贴很有代表性,是设计师将中国画笔墨运用到现代设计中的很好范例。淡墨与浓墨的和谐组合,画面纯粹简洁而又丰富,磅礴大气而又飘逸非凡,大面积的白与或干或湿、或浓或淡不同层次的黑制造出脱俗灵动的意境,将中国画笔墨的灵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在视觉上给人以强烈的冲击感。

水墨意象主要是以灵活性、人格化的线为造型,笔法的抑扬顿挫,表现出水墨的意态情趣。行笔滞慢者则有苦涩之感,行笔流畅者则有轻趣之感。创作者的思想、审美好恶等内蕴性的修养都是通过线得以体现和表达的,线已经成为创作者主观情感与创造的外化形式。水墨的扼要,水墨的璇旎,水墨的严谨,水墨的雄奇与恣肆,都不事小巧地营

造出一种交泰的意象,构成一个凝聚的图示。

水墨画在中国传统艺术中的地位很重要。它的水平与内涵是超时代的,对于古人和现代人而言,水墨画在历史上存有我们都能理解的共通的内涵,这也是现代设计师一直在设计中追求的永恒的主题。

平面设计艺术是作为一种极富弹性的大众媒体,是由审美与非审美交融渗透构成的,它由审美动机与非审美动机所引起,并由审美能力与非审美能力所实现。平面设计处在纯粹艺术和应用设计的交叉点上,兼有绘画和设计的特点,具有高度的象征性、浓缩性和自然性,是最能透射出深厚民族文化底蕴的视觉广告。因此,讨论其形式构造与空间意识的物象表现,显示地域性、民族性的语汇传达,现已成为平面设计乃至其它领域需要认真面对的重要课题。

平面设计通过与传统水墨艺术元素相结合,能够形成简约之美、空间之美、意境之美等审美特征,但因为平面设计艺术是由商业功利动机驱动、为了满足商业传达需要,以实现传播信息为目的,具有很强的功利性。而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形式美感却仅仅表达作者当时的审美意念。审美与非审美在艺术活动中呈现隐显不同,比重也多少不同。在不同的设计作品中,这种融合比重可能会存在某种倾斜,比如公益海报,审美价值层面可能浓重突出,非审美价值层面可能淡化减弱;而商业礼品包装、日用工艺品的平面设计,非审美价值层面就浓重突出,审美价值层面就相对减弱。因此,在设计艺术作品中那些非审美价值因素,如科学知识、经济利益、生活欲求等,都融解于审美层面之中,那些纯理性说教和纯感性欲求在艺术品中都得通过设计的“过滤”,从而使理性的东西富有情感魅力,使感性欲求为理性所引导而走向文化。

现代平面设计中大量运用水墨艺术元素符号大体有以下两种原因:一方面设计师追求艺术表现的自由创新;另一方面是一些有责任的艺术家对传统文化存有深厚感情,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的一种责任。这就需要现代设计师立足传统,挥运水墨,加之于西方设计理念的借用,把水墨元素的传统性与时代性,个性与共性整合为一个富于生机的新图式,抒写出富有中国气派的设计理念。在传统文化传承方面卓有成绩的是著名设计师靳埭强先生,靳先生作品的和谐之美,是他以中国人文精神观照宇宙,获得“人与自然在精神上同享生命无穷的喜悦与美妙。其墨与色、黑与白、拙与巧、实与虚等的交融与和谐,使观者感受到他艺术精神与心灵的浸润。看靳先生之海报作品,往往夺目而来的是那气贯长虹的灵韵水墨,或如蛟龙,破纸欲出,或如处子,意守静笃。(如图2) 笔和墨描画出来的不是甚么绘画,也不一定是字,只不过是饱蘸墨液的毛笔在运走时表现出的优美轨迹,那些由黑色到灰色以至呈现奇妙的浓淡度,使人感到东方心魂的跃动,靳先生那简洁的画幅,以蜿蜒游动的造型设计成的海报,虽并不奇拔,却有一种魂萦梦绕,需要发倍投问的依依之感。水墨艺术元素已成为他海报创作的最为重要的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

随时代、社会文化形态的不断丰富,经济活动方式的不断改善,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大众传媒的日益增多,我们必须在全球意识和人类文明体系的大前提下汲取、吸收异质文明构成的良性基因,以敏锐、超前、延伸、综合的理念与世界的视觉语言相接轨,在注重客观、尊重自然的条件下,借物咏怀,把人们迷恋水墨造型的 “意”发挥到极致,于平淡中开拓本土文化的进程,最终建立起以民族性优良“道器”文脉为基础的“有机设计”体系。

结语

水墨铸民族魂魄,意象绘时代风采。颂扬水墨,缘情水墨,依意选形,依理炼形,用心创造出富有民族意味形式的平面设计,这是民族设计的源头与母体,是根基性、稳固性和原生创造性的视觉展现,更是民族设计本质、全面、自由、发展的强大驱动力。只有这样“寻根”设计,才能在世界设计的艺苑中展示出应有的民族魅力。去奢从俭、弃繁华而近朴素,以柔克刚的含蓄力量,悲喜有度的处世思想,以器明道的高雅情趣,衔古接今的水墨技艺,融会东西的现代思潮,使我们要重新梳理艺术的精神,树立起民族文化的自尊,超越形式和文化的根性,把意蕴丰厚、编排张扬的平面设计,推向世界设计的大舞台,这是一种义务,一种本领,一种民族艺术展现的责任。

21世纪是文化上的多元时代。经济全球化和随之产生的文化全球化的趋向日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面对文化全球化的趋势,设计界反应不一。一种倾向是以牺牲本土文化特征来顺应文化全球化潮流,这样做的结果是导致本土文化的丧失。设计是为人的设计。人首先是个人、地域、民族的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国际化、全球化并不意味着要取消文化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点。中国的现代平面设计必须要有自己的民族特点,要有中国气派,这样才能真正在世界设计界中独树一帜。现代平面设计中的水墨情结,以及对水墨画的独特语言和审美智慧的借鉴所产生的成功范例,正是说明了这一点。但另一方面,强调设计文化的本土化,也决不是要排斥对外国优秀设计文化的学习和借鉴,相反,中国当代设计师需要具有海纳百川的文化胸怀和综合创新的能力。

总之,无论是对传统的继承还是对外国文化的借鉴,都要重视做好创造性转换工作,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继承传统,不是食古不化;讲设计的民族特色、中国气派,决不是要将中国符号生搬硬套到现代设计作品中。正如靳埭强先生所说的,“中国设计师偏好用中国的形式符号,这本身没有问题,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但我希望这不应是一种表面上的搬用与模仿,而是要有真正的思考。这些元素应该在你的思考之下有所变化,变成你自己的语言。” 著名设计师陈绍华也说过: “什么是中国平面设计的传统?我想它不仅是指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中国纹样和图形,而且主要是指体现在平面设计中的中华民族性,亦即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心理积淀”。只有当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不满足于照搬符号,以及形式上的简单摹仿,而是着力于对民族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心理的把握,站在时代的高度进行综合创造,这样设计出来的作品才能自然而不做作的流露出东方文化气韵,从而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注释:

[1] 《画筌》.笪重光.清

[2] 《叙画》.王微

[3] 《画筌》.笪重光.清

[4] 《历代名画记》.张彦远.唐

[5] 《绘事发微》.唐岱.清

[6] 《画筌》.笪重光.清

参考书目:

1. 潘天寿、徐建融导读.中国传统绘画的风格[M].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12(1)

2. 童教英.中国古代绘画简史[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

3. 李砚祖.视觉传达设计的历史与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

4. 罗 萍.广告视觉设计基础[M].东方出版中心.2000,9(1)

《荷塘月色》中的相关知识

古诗词中燕子意象拾零(网友来稿)

《荷塘月色》中的好词好句

靖西壮族剪纸艺术审美特征探究论文

诗词中鸟类意象的英译

《诗经 国风》中的水意象

荷塘月色 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赏析

荷塘月色说课稿

《荷塘月色》中的审美意象探究(合集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荷塘月色》中的审美意象探究,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