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手王子朴志晟”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论文:基于遗传算法的电工学组卷程序的研究,下面给大家分享论文:基于遗传算法的电工学组卷程序的研究,欢迎阅读!
- 目录
篇1:论文:基于遗传算法的电工学组卷程序的研究
论文:基于遗传算法的电工学组卷程序的研究
摘要:电工学是非电类工科学生的重要基础课程。由于手工命题出卷存在难度不一,试题分布不尽合理和出卷工作繁重等问题,开发了电工学组卷程序。组卷程序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试题范围、试题形式、题目分值和计算题的知识点,采用遗传算法从试题库中选择合适的试题,给出试卷和答卷。经试用后表明该组卷程序的界面简洁,操作简单,能满足课程的要求。
教育期刊网
关键词 :组卷程序;电工学;遗传算法;试题选择
中图分类号:TN710?34;TP3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73X(2015)20?0078?03
Study on electrotechnics test?paper combination program based on genetic algorithmU Genzhong,LI Jianqing
(College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angzhou 310023,China)
Abstract:Electrotechnics is an important basic course for non?electrical engineering students.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un?equal difficulty,unreasonable distribution of test questions and heavy ork by traditional manual test paper setting,an electro?technics test?paper combination program as designed,hich can choose the type and range of test,subject score and knoledgeof question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teaching contents. The test paper and anser sheet are selected from test database base on ge?netic algorithm to produce the test paper and anser sheet. The results sho that the program has the advantages of concise inter?face and easy operation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course.
Keyords:test paper combination program;electrotechnics;genetic algorithm;item selection
0 引言
电工学对于非电类工科学生,特别是机电一体化、机自、化自等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电工学课程一般分为电工技术基础和电子技术基础两部分。课程考试模式的改革一直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传统的考试模式通常都是由任课教师轮流命题出卷,由于是人工出卷在试卷的难度、卷面的考题分布、题型分配和评分标准等各方面都会带来一定的主观随意性和不确定性,也难以真正实现考教分离1?2]。组卷程序的开发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它不仅可以让教师从繁重的出卷工作中解脱出来,防止试卷的题目偏离教学大纲,试卷难易程度相差较大,题型变化多等问题的出现,同时也可以促使学生全面学习,提高学习的主动性,还有利于提高考试成绩的真实性和可比性。因此组卷程序的开发越来越受到各类高校的重视。
1 组卷系统要求
电工学组卷程序主要面向电工学这门课程。目前我校的电工学课程分为电工技术基础(1~7 章)和电子技术基础(8~14章)两部分,分上下两个学期授课,总计104 学时,采用的教材是顾伟驷老师主编的《现代电工学》(第2版)3]。根据我校的实际教学情况,要求组卷程序能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生成相应的试卷,如果是第一学期的.考卷,系统将从1~7章中选择题目生成试卷,如果是第二学期,系统将从8~14章中选择题目生成试卷4]。在设计组卷程序时,需要考虑的约束条件主要有:试卷难度、试卷总分、知识点的分布、各种题型比例、试题出现的频次以及考试时间等,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参数,生成一份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的、科学的试卷。在题型上设置了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和计算题等5种类型4],教师可以通过自动组卷界面选择相应的题型和对应数量。在分数设置上,每一种题型都可以设置相应的分数,在生成试卷时,每一题的分数随试题打印在试题上。在难易程度方面通过两方面加以保证:整份试卷有一个总体难度系数;每一个计算题又都单独设置了难度系数和知识点范围。通过这些选项可以保证试题的范围不会超纲,难度可控,保证了考卷的质量。
2 组卷系统功能
组卷系统主要有注册、登陆、添加试题、删除试题、查询试题、修改试题、试题查询、自动组卷、手工组卷和下载试题等功能,其功能简介如下:
(1)注册:用户填写个人信息,如用户名、密码等;
(2)登陆:可以根据已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到系统中;
(3)试题导入:实现单个试题和批量试题的导入;
(4)修改试题:对试题库中的试题内容和试题信息进行修改;
(5)试题删除:把试题从数据库中删除;
(6)试题查询:对试题库中试题内容和试题信息进行查看;
(7)自动组卷:用户在界面上设置相应的参数,如难度、章节、题型等,组卷程序根据用户的输入需求,通过一定的算法从数据库中查找出符合要求的题目,并把这些题目组成一份试卷;
(8)手工组卷:用户在试题库中手动选择试题,最后生成试卷;
(9)下载试题和答案:用户可以将生成的试卷和答案进行下载。
3 数据库
根据上述组卷程序的约束条件和功能,在数据库中需要对用户信息、试题信息和试题答案等设置相应的数据库表。下面列出组卷程序中用到的数据库表及结构。
(1)教师信息表。教师信息表有4个字段,分别表示教师编号、教师用户名、密码和权限。教师信息表字段展示如表1所示。
(2)试题信息表。试题信息表共有9个字段,分别表示题目编号、题目类型、所属单元、单元内编号、难度、被抽中次数、题目文本篇幅、答案文本篇幅和题目分数。题目信息表的字段展示如表2所示。
(3)试题答案表。试题答案表由3个字段组成,分别为试题编号、试题内容和答案内容。试题答案表字段展示如表3所示。
4 组卷参数属性
在组卷过程中,需要根据用户输入的组卷条件即各种试卷参数,将这些信息传到后台,经过一系列的计算,再由系统选择出符合组卷要求的试卷并将其以ord文档输出。一份试卷的质量好坏,主要体现在试卷的题型、难度、重复率、知识点的覆盖面等几方面。其中难度又分为试卷的总体难度以及每一道试题的难度。一份试卷是由各种题目组成的,试卷的质量是根据试题的属性来综合决定的。
(1)试题属性。对于一道试题一般有如下的属性:章节、难度、分值、要求、题型等。本系统涉及到的试题的属性如表4所示。
(2)试卷属性。组卷的试卷属性包括:试卷编号、难度分布、覆盖度和被抽中次数。本系统涉及组卷的试卷属性如表5所示。
5 遗传算法
组卷程序的质量也取决于其算法。目前组卷程序中常用算法有:遗传算法、模拟退火遗传算法、定性映射方法、智能补偿法、随机抽取法、回溯试探法等5],各种方法各有其优缺点,本组卷程序中采用了遗传算法。遗传算法的操作步骤为根据相应条件编码、随机产生一个初始种群、构建适应度函数、对这个初始种群迭代执行选择、交叉、变异等操作产生下一代种群,最终获得最优解和解码。算法的过程如图1所示。
下面对遗传算法中的适应度函数设计和选择算子的方法进行说明。
(1)适应度函数的设计。适应度函数对遗传算法的收敛速度以及能否找到最优解有直接的影响,同时遗传算法的复杂度主要由适应度函数的复杂程度决定。考虑到组卷程序的实际情况,适应度函数应尽可能简单。
(2)选择算子。在遗传算法中需要按照一定的选择概率对种群进行复制,一般情况下选择适应度较好的个体生成下一代。为保证种群的多样性,适应度较差的个体也可能被选中,本系统中选择算子采用轮盘赌算法。个体的相对适应度计算公式为:式中:size 为种群大小;f 为个体适应度;Qi 为相对适应度。
6 组卷程序界面
根据上述的要求和算法,最后得到的组卷程序的界面见图2,图3。用户在图2所示的自动组卷界面中选择难度、题型和分值后点击“开始组卷”,就能实现自动组卷。
在图2界面的左下角点击“电工学1”右侧的“展开”或“电工学2”右侧的“展开”,可以进一步得到如图3所示的知识点展开界面,对试卷范围进行更具体的选择。
7 结语
通过多次的试验和修改,该组卷系统实现了预定的功能,通过该组卷程序自动生成试卷能选择试题的题型和分值,还能指定在某个章节中安排计算题,使得试卷能更大程度地符合出卷教师的意愿。
篇2:遗传算法在试题组卷中的应用
遗传算法在试题组卷中的应用燕山大学研究生部 刘彬 金涛 李阳明 卢纪生
摘要: 本文运用遗传算法的全局寻优对考试中的自动化组卷进行了研究,并得到了一个解决适合考方要求的试题模型的好的算法。
关键词:遗传算法 全局寻优 自动化组卷
1 引言
计算机辅助考试系统的自动组卷的效率与质量完全取决于抽题算法的设计。如何设计一个算法从题库中既快又好的抽出一组最佳解或是抽出一组非常接近最佳解的实体,涉及到一个全局寻优和收敛速度快慢的的问题,很多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遗传算法以其自适应寻优及良好的智能搜索技术,受到了广泛的运用。Potts J C等人基于变异和人工选择的遗传算法对最优群体规模进行了论述;Hamilton M A等结合遗传算法把其运用到神经网络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4];也有众多的学者对保留最佳状态的遗传算法的收敛速度做了讨论。通过理论推导和事实运用,发现遗传算法在寻优和收敛性方面都是非常有效的。
本文结合遗传算法的原理和思想,对考试自动出题组卷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找到了一种获得与考试试题控制指标符合的试题模型的解决方法。
2 问题描述
自动组卷是考试系统自动化或半自动化操作的核心目标之一,而如何保证生成的试卷能最大程度的满足用户的不同需要,并具有随机性、科学性、合理性,这是实现中的一个难点。尤其在交互式环境下用户对于组卷速度要求较高,而一个理论上较完美的算法可能会以牺牲时间作为代价,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选择一个高效、科学、合理的算法是自动组卷的关键。
以往的具有自动组卷功能的考试系统大多采用随机选取法和回溯试探法。随机选取法根据状态空间的控制指标,由计算机随机的抽取一道试题放入试题库,此过程不断重复,直到组卷完毕,或已无法从题库中抽取满足控制指标的试题为止。该方法结构简单,对于单道题的抽取运行速度较快,但是对于整个组卷过程来说组卷成功率低,即使组卷成功,花费时间也令人难以忍受。尤其是当题库中各状态类型平均出题量较低时,组卷往往以失败而告终。
回溯试探法这是将随机选取法产生的每一状态类型纪录下来,当搜索失败时释放上次纪录的状态类型,然后再依据一定的规律(正是这种规律破坏了选取试题的随机性)变换一种新的状态类型进行试探,通过不断的回溯试探直到试卷生成完毕或退回出发点为止,这种有条件的深度优先算法,对于状态类型和出题量都较少的题库系统而言,组卷成功率较好,但是在实际到一个应用时发现这种算法对内存的占用量很大,程序结构相对比较复杂,而且选取试题缺乏随机性,组卷时间长,后两点是用户无法接受的,因此它也不是一种很好的用来自动组卷的算法。
分析上述两种算法的优缺点,不难发现,在限制条件状态空间的控制下,随机选取法有时能够抽取出一组令用户满意的试题。只不过由于它随机选取试题的范围太大,无法确定目前条件下哪些区域能够抽取合适的试题,反而可能在那些已经证明是无法抽取合适试题的区域内反复选题,进行大量的无效操作进入死循环,最终导致组卷失败。回溯试探法组卷成功率高,但它是以牺牲大量的时间为代价的,对于现今越来越流行的考生网上随机即时调题的考试过程来说,它已不符合要求。因此,必须结合以上两种方法寻找一种新的改进算法,这种算法要具有全局寻优和收敛速度快的特点。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s)以其具有自适应全局寻优和智能搜索技术,并且收敛性好的特性能很好的满足自动考试组卷的要求。
3 遗传算法描述
遗传算法是一种并行的、能够有效优化的算法,以Morgan的基因理论及Eldridge 与Gould间断平衡理论为依据,同时融合了Mayr的边缘物种形成理论和Bertalanffv一般系统理论的一些思想,模拟达尔文的自然界遗传学:继承(基因遗传)、进化(基因突变)优胜劣汰(优的基因大量被遗传复制,劣的基因较少被遗传复制)。其实质就是一种把自然界有机体的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进化机制与同一群体中个体与个体间的随机信息交换机制相结合的搜索算法。运用遗传算法求解问题首先需将所要求解的问题表示成二进制编码,然后根据环境进行基本的操作:selection,crossover,mutation……这样进行不断的所谓“生存选择”,最后收敛到一个最适应环境条件的个体上,得到问题的最优解。[6,7]
篇3:遗传算法在试题组卷中的应用
一般来说,用户在自动组卷时会对试卷的质量提出多方面的要求,如总题量、平均难度、题型比例、章节比例、重点章节比例、知识点的交叉与综合等,自动组卷就应最大程度的满足用户的要求。因此,在组卷之前,我们首先为自动组卷过程建立控制指标相应状态空间D,
D=[]D的每一行由某一试题的`控制指标组成,如题号、题型、章节、难度等,并且这些属性指标都进行编码表示成二进制形式,而每一列是题库中的某一指标的全部取值。在具体出题时,考方可能不会用到所有的指标,所以D包含的个体d_target可以表示为d_request和d_void,d_request表示考方要求的控制指标,d_void表示考方不要求的控制指标。即
d_target::=
试题库[STK]中的每一道试题在建库时都输入了相应的属性指标。试题模型的产生形式是:
if then
::={0,1,#}m
#表示0和1之间的任意一位。
考试自动出题的遗传算法如下:
(1) 根据考方的出题要求,规划状态空间库D中的数据,保留d_request部分,而不要d_void部分,对其剩余部分进行编码D [1],D[2],……D[i]。
(2) 初始化试题库[STK]。随机从题库中抽出一组试题,并进行编号STK[1],STK[2]……STK[j],确定合适的交换概率Pc和变异概率Pm;并定义其适应值flexibility[k](k=1,2……j)
flexibility[k]<-0 (k=1,2……j)
(3) 从试题库[STK]中取出STK[m](0≤m≤j)与状态空间库[D]中的指标D[n] (0≤n≤i)进行匹配。如果STK[m]与D[n]完全匹配,则
flexibility[k]<-flexibility[k]+1
如果不匹配,则有
flexibility[k]<-flexibility[k]+0
(4) 进行淘汰选择,保留具有高适应度的试题。即把flexibility[k]为0的STK[m]去掉,这样就生成了一
个新的试题模型STK[h]。
(5) 重复过程2生成新的试题模型STK[p]。按一定的交换概率Pc从[STK]中随机选取模型STK[h]和STK[p],交换彼此位串中对应的值,产生新的试题模型STK[h]、STK[p],如
交换前STK[h]=1 1 0 1 0 1 1
STK[p]=0 0 1 1 1 1 0
交换前STK[h]=1 1 1 1 0 1 1
STK[p]=1 1 1 1 1 1 0
(6) 按一定的变异概率从题库[STK]中随机选出一试题模型STK[h]进行基因突变,产生一个新的试题模型。
(7) 在完成以上选择、交叉、变异步骤后,产生一个考试试题模型,按照事先确定的误差精度对其进行收敛性的判别,当其适应度高时,试题组卷成功,转向步骤8,如果其适应度低,则转向步骤3继续执行。
(8) 输出相应的考试试题,组卷结束。
以上用遗传算法抽题时,交换概率Pc和变异概率Pm的确定很重要。Pc
太小使选题工作进展缓慢,太大则会破坏适应值高的试题模型。通常规定其为0.4。同样,Pm太小就不能产生新的试题模型,太大又会产生过多的试题模型。它宜规定为0.1。
在自动选题时,选题的方式可采用父辈挑选和生存选择两种。父辈挑选就是采用不返回随机抽样,它使每个题目都有被选中的可能;生存选择采用允许父辈和子代进行竞争,并让其中的优良者进入下一轮竞争环境的二分之一择优选择。两种选择方式共同作用于选题保证了选题的顺利完成。在选题的过程中,哪一道题目被选中是一个非均匀随机事件,其概率依赖于上一次选题的过程。
5结束语
本文利用遗传算法的全局寻优和收敛速度快的特点,结合随机选取法和回溯试探法的优点,设计了一种用于自动组卷的好的算法,使自动组卷的成功率和速度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要使自动出题的误差精度和收敛速度进一步得到改进,还需要做出更深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J.H.Holland ,Adaptation in natural and artificial systems[M],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en press,1975.
[2] Hamilton M A. Java and the Shift to Net-centric Computing. IEEE Computer, 29(8),1996.
[3] 袁富宇等,多目标相关分类的算法,浙江大学学报,33(3),1999
[4] 张师超 蒋运承 ,模糊数据库中近似相等的研究,计算机科学,25(6),1998.
[5] 余建桥,预测模型获取的遗传算法研究,计算机科学,25(2),1998.
篇4:行政程序违法研究论文
行政程序违法研究论文
随着依法治国的推进和改革的不断深入,过去重实体轻程序的思想也在转变,逐步走向实体和程序并重,行政法的相关理论研究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重实体轻程序的思想没有完全根除,使得原本就比诉讼程序违法更被忽视的行政程序违法处于尴尬和混乱的地位。虽然行政程序违法的情形多种多样,但在行政程序违法的界定中,行政主体作为行政行为的主导者,他的界定尤为重要。
一、行政程序违法的主体
在行政行为中,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离不开行政相对人,同样行政相对人也离不开行政主体,在行政法律关系中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是参与行政行为的两方。就行政程序违法的主体来说,从广义的角度来看既有行政主体的违法也有行政相对人的违法,依法治国不仅要求行政主体在行使权力过程中遵守法律规定的程序,还要求行政相对人也必须遵守法律规定的程序。而科学合理的法律责任追究应当是构建一个从行政主体及其相关工作人员乃至于行政相对人的全方位的责任追究机制。但是,随着行政权的不断扩张,行政主体的程序违法而鲜有发生。随着行政法的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理论界达成了行政程序违法的主体为行使行政职权的国家行政机关和授权组织的共识。因为行政程序的价值更多的是在于控权和保护相对人。行政程序的相关法律更多的是为了控制掌握强大行政权的行政主体需要而崛起的,其目的是通过对行政主体设定一定程序性的义务,来进一步规范行政力和限制行政力滥用。因此,从实践和理论的角度看,行政程序违法主体更多是掌握行政权的行政主体,而不是行政相对人。
二、行政程序违法的具体认定标准
行政程序违法是指行政主体做出的行政行为违反了法定的程序。对于政程序违法的认定首先必须坚定“程序违法也属违法”。在实践中,行政程序违法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它既可以是具体行政行为的违法,也可以是抽象行政行为的违法,具体而言,就是违反了行政行为法定的步骤、方式、时效和顺序。如《行政处罚法》第10条规定和第11条规定明确了行政处罚的设定程序,违反了这样的设定程序而作出的规定就会出现种类越权或者幅度越权的现象。尽管程序较实体而言显得更抽象,在认定的过程当中也不及实体认定那么简单,但是行政程序违法违反的是法定的程序规则和法定的方式步骤,这样便减少了认定的难度。再者,行政程序违法具有常见的表现形态,主要有以下几种:违反法定的方式、违反法定的步骤、违反法定的顺序以及违反法定的时间限制。任何行为都要以一定的方式来表现,行政行为必然以其方式来进行。
(一)方式违法
为了保证行政权的有效实现,立法机关对行政程序的要素方式做出了法律规定,在做出行政行为时如果违反了法定的方式即为违法。法律明确规定某种行政行为必须依法定的方式做出,而行政主体没有按法定的方式做出。如《行政处罚法》第49条规定的行政主体当场收缴罚款的,应当向行政相对人出具罚款收据,如果不出具罚款收据,行政相对人有权不缴罚款。或者行政主体在做出行政行为时采取了法律所禁止的方式进行。如我国《行政处罚法》第46条规定的作出罚款决定的行政主体应与收缴机构相分离。除依法可以当场收缴的罚款外,作出行政主体不得自行收缴罚款。又或者做出的行政行为在某个环节根本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此类型更多的表现为在行政处罚过程中的种类越权。
(二)步骤违法
步骤作为行政程序必须具备的要素之一,无论简单还是复杂的行政行为,都必须经过若干步骤来完成,行政行为必须按照法定的步骤来完成,如果违反了法定的步骤就是违法。违反法定步骤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其一,违反法律规定增加一个行政行为中法律没有要求的步骤:其二,违反法律规定减少一个行政行为中法律明确要求具有的步骤。如我国《行政处罚法》第31条规定就属于步骤违法。
(三)顺序违法
顺序作为行政程序的另外一个要素是指行政行为中各个步骤的顺序,只有严格按照法律要求的顺序来完成行政行为才不违法,反之即为违法,这也有利于行政行为的实施。如我国《行政处罚法》第41条规定行政主体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如果没有向被处罚人告知相应的违法事实、处罚的依据和理由,拒绝被处罚人的陈述和申辩,该处罚则不能成立,此规定属于顺序违法。
(四)时限违法
行政程序的时限是指法定的完成一项行政行为的时间限制。作为行政程序的基本要素,它在保障相对人权利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没有时限的要求,行政行为将会出现繁冗和拖延,那么违反法定的时限就必然是违法的。如我国《行政处罚法》第42条第2款规定行政主体应当在听证的7日前,通知当事人举行听证的时间、地点。“没有程序保障的地方,不会有真正的权利保障”,也许程序上的变化不一定会引起实体上权利义务关系的变化和增减,但是如果以是否引起实体上利义务变化为衡量标准,那么来讨论程序违法就显得毫无意义,那样行政行为也将陷入混乱不堪的局面。
三、行政程序违法的后果
法律责任的产生总是以违法行为的存在为前提。行政主体违反法定程序就应追究行政程序违法的法律责任。我国目前尚没有一部完整统一的行政法典,但是从行政诉处罚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强制法、行政诉讼法等法律规定中都有行政程序合法性的要求。特别是行政诉讼法对行政行为提出了程序合法性要求,行政诉讼法规定行政主体是否合法是司法审查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的必备条件。目前我国对于行政程序违法的追究责任主要有行政行为无效或者行政行为被撤销再或者行政行为要求补正。无效即行政行为有重大瑕疵或者出现法定无效的情况。如法律事实的认定错误,则认定行政行为无效。它作为行政程序违法法律责任追究的最严重的方式,主要适用于较严重的行政程序违法行为。此时如果行政行为违法与整个具体行为无法分割则整个行为无效,如果违法部分可以分割则可部分无效。撤销即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缺失或者出现瑕疵,此时该行政行为应该被撤销。但基以信赖保护,一般对行政相对人有益的不被撤销。但是,如果该行政行为不被撤销会危害社会公共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与行政相对人的利益比较,社会公共利益更为重要则可以撤销,如被撤销,相对人的利益受损还是要给予相应补偿。我国《行政诉讼法》第70条和第74条对此类情形做出了相应规定。补正是只针对程序违法的一种时候补救,通过补救使其成为合法的行政行为,使其效力得到维持。当然,由于其追究法律责任较轻,所以只能适用于轻微的程序违法。以上是我国三种主要的行政程序违法的法律后果,总体来说我国行政程序违法的法律后果过于原则和简单,还不能适应现实生活的需要。
四、国外行政程序违法的相关制度
英美法系下的美国奉行“法律至上”,法定程序为法律的生命。正当程序原则赋予当事人许多权利,如获得通知的权利、辩论的权利、质证的权利、查阅卷宗的`权利等。如果行政行为侵犯相对人相关的程序权利,可能造成无效的后果。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行政程序违法都被认定为无效或者是撤销。英国在没有统一判例的情况下,法院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但是英国行政法有一个著名的原则即越权无效原则,明确行政机关做出行政行为必须严格按照法定的程序进行,否则就视为违法,这既涉及实体也涉及程序。大陆法系下德国行政程序法规定:政行为具有严重瑕疵的,包括程序严重瑕疵的,为无效行政行为。其中第45条规定“不导致第44条规定的对程序或形式的违反”的行政行为则可视为补正。法国,行政程序违法区分为程序缺失和程序滥用,但无论是哪一种都会成为行政行为被认定为无效或者撤销的理由。但是否被认定为无效或者是被撤销还要是具体情况而言,而不是简单原则的否定。不管是英美法系还是大陆法系国家,行政程序违法的法律后果并不当然会导致行政行为被撤销或者无效,而要根据行政行为程序违法所影响到相对人权益和公共利益等区别对待。
五、我国程序违法的理论与实践完善
随着我国依法治国的不断推进,法治改革与探索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但是与法制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就行政程序违法的法律后果而言显得过于原则和简单,缺乏丰厚的理论积淀。简单和过于原则的责任追究形式难于满足现实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各种新的问题,因此我国应该在法制的基础上建立相对灵活的处理机制和法律后果。而不能一概认为程序违法是无效行为,从行政效率上看,有一定条件的认可行政行为的效力也是可以取的。程序违法对行政行为效力要区分不同情况分别处理,不能陷于形式主义。行政法追求公正和效率的统一,我国《行政诉讼法》第55条规定:人民法院判决被告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被告不得以同一的事实和理由作出与原具体行政行为相同的具体行政行为。针对于此,就某一行政行为而言,行政主体虽然因程序违法而败诉,但在实体上的处理可能并不受影响,该情况有可能成为行政主体淡漠程序的原因之一。就行政诉讼效益而言,这有可能导致相对人不愿再诉,从而使行政实体的认定得不到有效监督。从国外的立法经验来看,行政程序违法法律的后果还是因具体情况而言,不是追求形式主义,也不是孤立的将原则置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就几种主要的法律后果而言,笔者考虑我们是否可以考虑转换这种法律后果,这可以使相对人得到一个相对公平的处理,也能使行政机关的效率不至于受到大的降低。
笔者认为,我国应该在充分借鉴国外立法经验的同时充分结合我国法律实践中遇到的挑战和新问题,建立多元、灵活的法律责任追究形式。建立从行政主体及其相关人员乃至于行政相对人任何一方违反法定程序都能有效追究其法律责任的科学合理的全方位的责任追究机制,以规范行政程序,实现最终的公平正义。在认定是否属于程序违法的问题上应该毫不含糊,而在决定以何种形式追究行政程序违法的法律责任时应该充分结合个案的实际情况,在公众利益和相对人合法利益上寻找到一个完美的点,从而做出最终裁决,以真正达到行政所求的公平和效率的兼顾。
篇5:行政处罚的告知程序研究论文
行政处罚的告知程序研究论文
行政处罚是行政主体为了惩戒违法者,让行政法律规范得到切实遵守,有效实施行政管理,维护社会、经济和生活秩序的重要且必要手段。但是,行政处罚属于一种典型的侵益性行政行为,也存在一些消极因素,对于人们的合法权益存在着一定的威胁性,可能会造成一定的损害。要想对其消极因素进行抑制,充分发挥行政处罚的积极作用,就必须将行政处罚放在一定的框架内,用制约机制与原则来进行约束。对行政处罚的程序进行完善能够让行政处罚的操作变得更加规范与统一,能够有效制约行政处罚潜藏的消极因素。在行政处罚程序中,行政处罚的决定程序其中的关键环节,是保障行政处罚得以正确实施的前提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以下简称《行政处罚法》)在第五章中规定了行政处罚的决定程序,主要包括简易程序、一般程序、听证程序和告知程序。其中,告知程序是最容易在实践中被忽视的一项程序,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在实践部门中,对行政处罚的告知程序都存在认识上的不统一。本文的落脚点就在于行政处罚的告知程序,基于对其作用、意义及现状的了解上,对其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以期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行政处罚程序中告知程序的作用及意义
行政处罚程序中的告知程序是指行政主体在依法对行政相对人的违法行为作出相应的处罚决定之前,根据法定的程序和方法将法律规定的各项内容告知当事人的一项法律制度。这其中的告知,就当事人而言,是其应该受到保护法定的权利;而对于行政机关而言,则是应该履行的法定义务。行政机关作出告知行为,必须是在正式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这是发挥告知的作用,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的需要。如果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后才告知受处罚人相关内容,则属于违反了法定程序,不利于受处罚人进行权利的维护。
行政处罚程序中的告知程序有其无可替代的作用与意义:首先,告知程序在行政处罚程序中,能保证公平、公正与民主真正地落到实处。我国《行政处罚法》赋予了行政处罚主体告知义务,也相应的给与了受行政处罚人被告知的权利。这样就能够促使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时,就事实问题和法律问题进行认真考虑,慎重作出决定,避免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出现任意性。同时,也有利于接受处罚的对象在真正受到行政处罚前知悉处罚的具体情况,方便他们能更好地、及时地行使陈述与申辩的'权利,充分维护自身权益。
其次,经过告知程序可以让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更加信服,避免出现行政主体与受处罚对象争锋相对的局面,只有受处罚人对处罚决定没有异议,时候执行起来才会更加方便。经过告知,处罚相对人在参加听证之前就可以掌握相关信息,做好更充分的听证准备,保障听证程序的顺利进行。通过行政处罚的告知程序,处罚相对人也能充分行使陈述、申辩权。处罚相对人的陈述、申辩能帮助行政处罚决定机关查清案件事实,获取确凿证据。通过充分的陈述、申辩后得出的行政处罚结果也更容易获得当事人的信服。就算是处罚相对人不服行政处罚,也可以通过告知程序获得的信息认真考虑获得法律救济的可能性。
二、行政处罚中告知程序的现状
(一)行政处罚程序中告知程序的法律规定
我国《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一条规定:“行政机关……应当告知当事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并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这一条文明文规定了告知程序,也说明告知程序是法定程序。在《行政处罚法》第四十一条中规定了违反告知程序的法律后果: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若不向当事人告知给予行政处罚的事实、理由和依据,行政处罚决定就不能成立。在第四十二条中规定了行政机关作出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者执照、较大数额罚款等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
以上便是我国《行政处罚法》中有关告知程序的所有规定,可以看出这些规定都比较笼统,也过于粗糙,不利于在实践中实施。
(二)行政处罚中告知程序的缺陷
现阶段我国的行政处罚程序还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关于行政处罚告知程序方面的问题,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都充斥着各种不同的认识。行政处罚的告知程序是法律设定的用来保证当事人享有必要知情权的程序。行政主体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进行告知,有利于当事人在此基础上为自己辩护和防卫,从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促进行政机关依法公正行使权力。尽管我国《行政处罚法》对行政处罚告知程序有相关规定,但是规定得过于笼统与粗糙,还有不少缺陷,在实践中各地的做法也不尽相同。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缺陷:
1、在告知形式方面。由于我国《行政处罚法》仅规定了行政处罚告知程序的告知内容及处罚相对人的陈述申辩权,而对告知形式没有明确规定,所以各地行政机关在行政处罚告知程序中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采用的告知形式各有千秋。告知形式的不规范,给处罚相对人的被告知权造成了极大损害。
2、在告知的时间与期限方面。从行政处罚告知程序的时间来看,《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一条规定为“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这个时间点到底是“在处罚决定书送达之前”,还是“在调查终结并提出初步意见之后送法制机关审核前或报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决定之前,由办案单位完成”,人们的认识尚未统一。“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存在一个过程,其中一般程序就有八个步骤。告知的内容应当与程序的阶段性相适应,否则会不利于当事人权利的行使。从告知期限来看,我国的《行政处罚法》中并未规定行政处罚告知程序的告知期限。没有法律的约束,行政处罚主体应当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什么期限前告知处罚相对人就具有随意性。
3、在告知对象方面。我国《行政处罚法》中对于告知对象的有关规定不够全面,第三十一条仅规定了告知对象为“当事人”,这种规定过于模糊,单一。通过对《行政处罚法》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第二十三条、二十七条、二十八条等条文中也有“当事人”字样出现,由此我们推断“当事人”应该是指行政处罚相对人。然而在实践中,除了行政处罚相对人的利益,其他非处罚相对人的利益也会因为行政处罚受到影响。这些人虽然不是行政处罚的相对人,但是他们与行政处罚事项有着利害关系,若是将这些人排除在告知对象的范围之外,就会剥夺他们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机会,严重损害社会公正。
4、在告知内容方面。根据《行政处罚法》,行政机关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时应当告知的内容包括行政处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以及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而对处罚的具体种类和幅度是否需要告知没有相关规定,对于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应当如何行使,在什么期限内行使是否需要告知也没有相关规定。要知道行政处罚主体告知的内容越全面就越有利于当事人陈述和申辩权的表达,同时也越有利于行政机关作出全面客观公正的决定。
5、在法律责任方面。《行政处罚法》为行政处罚主体设置了告知义务,第四十一条也规定了不履行告知义务的法律后果是行政处罚决定不能成立,但对于瑕疵履行告知义务的法律后果则规定得很模糊,甚至可以说是空白。瑕疵履行告知义务也就是行政处罚主体在告知时将行政处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告知得不完整、不全面,或者没有在合理期限内告知,令处罚相对人无法充分行使权利。
三、行政处罚中告知程序的完善建议
(一)告知形式主要采用书面形式
行政处罚直接影响着受处罚人的权益,只有有效且规范的告知,才能切实保证受处罚人及时、准确地知悉行政处罚的相关信息。参照民事诉讼中关于送达的规定,行政处罚中的告知应主要采用书面形式,这样有利于法律救济工作的顺利开展。如果用口头方式进行告知,由于缺乏详细的工作流程记载,在进行法律的救济时会因当事人的否认,行政机关缺少证明履行告知的证据而导致该处罚无效。当然,在有些特殊情况下使用书面形式不太实际,也会降低行政效率,比如在简易程序的有些场合里就适合采用口头告知方式,这种情况下就应当在当场处罚决定书上注明,并要求处罚相对人签字确认。有时根据实际情况为了保证行政效率,也可以通过网络发布、电话通知等方式作为辅助性的告之方式,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还可以采用民事诉讼中的公告送达。
(二)告知时间与期限应与案件适用的程序相对应
从法律规定以及设立告知程序的目的来看,无论是简易程序还是一般程序都应适用告知程序。在《行政处罚法》中,告知程序规定在行政处罚决定程序的总的规定里,具有总则的性质,简易程序和一般程序分别规定在第一节、第二节,可以视为是分则的内容。根据法律规范总则指导分则的原理,告知程序应当适用于简易程序和一般程序。告知程序的设定是为了追求处罚公开公正和保护处罚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从这点上看告知程序也应贯穿于简易程序和一般程序之中。因案件适用程序的不同,行政处罚告知的时间与期限也应有所区别。
简易程序一般适用于事实清楚、案情简单、因果关系明确、危害后果轻微的行政案件。《行政处罚法》第三十四条规定了当场处罚的程序,执法人员向当事人出示执法身份证件这一环节就相当于身份告知,也就意味着告知程序在这个时候就开始了。在实践中,身份告知一般是执法人员最先作出的行为,所以其他内容的告知便可以在身份告知时一起完成。在一般程序中,除了申请回避权外,其他告知内容都是在调查终结并提出初步处罚意见之后才能确定。而如果在这之前告知,行政机关根本无法确定告知哪些事实、理由及依据,也不能确定是否需要告知当事人申请听证权。所以除了对申请回避权的告知外,告知的时间应该在案件调查终结报告制作完毕并提出初步处罚意见后,行政处罚决定作出之前这一阶段。而告知当事人申请回避权设置在调查开始时则是为了防止理应回避之人参与案件的调查,对处罚结果产生不利影响。
(三)告知对象的范围应当包含其他利害关系人
在诸多法治发达的国家在其行政法的制度和典则中都承认了利害关系人的法律地位,诸多行政程序法典完善的国家也都在程序法中确立了利害关系人的概念和地位。在我国利害关系人参与行政程序的规定非常零散,目前只有在决策性行政听证程序中有利害关系人参与的情况,而其他的程序规则中则没有确立该制度。可以说这是制约我国行政程序理性化的一个重要因素。行政处罚告知程序中利害关系人的参与资格可以参照行政诉讼制度中有关于利害关系人的规定。需要告知的利害关系人的选择不仅要满足权益保障的价值追求,保护受侵害方的合法权益,还要保障行政秩序和行政效率,将没有必要告知的利害关系人排除在告知对象之外,以保障行政秩序的连续性和行政资源的可利用性。
(四)告知内容要求具体、明确行政告知的内容一般分为身份告知、责任告知、权利告知、知情告知四种。
身份告知是指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向处罚当事人表明身份。责任告知是指行政处罚主体告知处罚相对人如实提供证据、如实回答等等。权利告知是指行政处罚主体应充分告知处罚相对人依法享有的权利以及权利行使的期限。还有些学者认为应当包括对处罚决定不服时的申请复议权或直接起诉权。在笔者看来陈述权、申辩权、要求听证权、申请回避权这类与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有密切关系的权利是行政处罚告知程序中必须要告知的内容,而申请复议权或提起诉讼权等针对行政处罚的救济权利则没有必要纳入行政处罚告知程序的范畴。知情告知是指行政处罚主体告知处罚相对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这些事实包括行政相对人的行政违法行为、违法事实,更具体地说,包括该违法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过程、具体情节以及发生的危害结果。理由是当事人的违法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是行政主体作出处罚决定的理由。行政主体所依据的应当是行政处罚法或者相关法律规定,否则不能对当事人实施处罚。更具体地说,在事实部分应包括违法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情节以及危害结果;在理由部分应包括违法行为的性质,从轻、从重的情节,据以认定的证据等。还有行政处罚的种类、幅度等也应包含在知情告知里面,这样处罚相对人行使权力才更具有相对性,同时这也是听证程序启动的必然要求。
(五)明确告知瑕疵的法律责任
没有法律责任的法律制度是苍白无力的。现行《行政处罚法》第四十一条、五十五条中规定了未进行告知的行政处罚的决定不能成立,违反法定的行政处罚程序的,由上级行政机关或者有关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但在实践中,“违反法定的行政处罚程序”通常并不包含瑕疵告知的情形,对于告知有瑕疵时的法律责任的规定是空白的。所以除了已有的相关法律责任的规定,还应当将瑕疵告知的情形也考虑到法律责任体系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形,按照瑕疵的严重程度以及瑕疵对告知效果的影响大小来确定不同程度的法律责任。严重的瑕疵告知相当于未履行告知,产生与之相同的法律责任,而轻微的瑕疵告知可以参照限期补正的法律责任或赋予相对人一定的救济权来维护其合法权益。
篇6:土木工程监理程序及控制要点研究论文
土木工程监理程序及控制要点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土木工程建设项目越来越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土木工程建设之中工程监理工作是工程施工过程中最基础的工作,对于土木工程的顺利开展有着积极的作用。本文对土木工程监理工作存在的现状、工程监理施工的要点、提高土木工程监理的措施进行深入分析,希望能为土木工程的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土木工程;建立程序;控制要点
在我国市场经济建设之中,土木工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我国经济结构中的基础行业,对于提高工程的施工效率和施工质量有着积极的作用。随着我国土木工程建设的不断进行,我国的土木工程的监理工作获得巨大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工程施工的效率和质量。但是随着我国土木工程的工作量越来越大,工程程序越来越复杂,我国的土木工程建设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要根据建立工作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我国土木工程的发展。
一、土木工程监理工作的现状
我国的土木工程建设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发展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管理上的问题,具有许多不足之处,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由于我国土木工程监理程序建立比较晚,很多工程施工单位对于工程监理工作的重要性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我国工程建设的体制还不是十分完善,工程监理制度只是依据其他企业的规定进行制定,并没有形成与企业工程施工实际情况的相适应,具有企业特色的工程监理制度。部分施工单位和业主对于土木工程监理工作的监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并没有将土木工程监理工作做为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主要工作,工程监理人员的数量不足,并不能对工程施工的全过程进行全方位的监理。工程的监理人员本身监理知识和技术水平不足,不能很好完成工程监理工作。
二、土木工程监理要点分析
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工程建设的.不断增多,我国的工程监理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我国土木工程的监理工作并不能跟上工程建设的步伐,使土木工程的监理水平不断降低。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深入把握土木工程的要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点。
(一)施工之前的监理工作
传统的土木工程招标工程具有极大的保密性,在工程招标过程中工程的监理企业并不能够参与到其中,这十分不利于工程的监理单位在施工过程中进行工程的监理工作。造成这方面原因一方面是业主没有认识到监理企业了解招标监理工作的重要性,对工程监理企业不是十分信任,一方面土木工程的监理企业缺乏专业性,并没有主动要求参与招标监理工作。因此,要做好与招标双方的沟通,积极参与工程招标工作。目前,我国工程的监理结构比较复杂,工程的总监办通常不设立在工程施工现场,二级监理机构主要设置在工程现场。由于这两个机构的位置的不同,影响二机构之间的信息传达,信息传输的速度比较慢。当工程监理工作出现问题时不利于监理人员快速解决问题。因此,进行工程监理结构的改革是监理工作改革的要点。
(二)施工过程中的监理工作
在土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质量、费用、进度是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主要因素。这三大因素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也是工程监理工程师在施工过程中的重点。工程监理工程师的主要任务是协调工程施工的质量、费用、进度这三者关系,保证工程施工的顺利开展,因此,在施工过程中要提高工程监理工程师的权利,促进监理工程师在施工过程中的协调作用。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工程监理工程师要积极参与到工程施工的第一线,根据工程监理制度的规定,对于施工人员施工的全过程进行积极监督和管理。以保证严格按照技术规定进行施工,保证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提高工程施工效益。
(三)在完工阶段的工程监理工作
工程完工阶段监理工程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工程的后期维护工作和工程质量验收工作。在工程完工阶段工程监理工程师要深入土木工程的第一线,结合工程内业资料与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发现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以提高工程施工的重量。
三、提高土木工程监理的措施
(一)把握工程的整体情况,进行监理工作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工程监理企业一般都监理的重点放在工程的施工阶段,对于土木工程的顺利进行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这种过于重视施工阶段的监理工作,使得施工过程中的其他阶段出现极大问题,在工程监理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疏漏。因此,工程监理企业必须要重视工程整体情况的把握,进行工程监理工作,提高土木工程建设的监理水平。
(二)增强工程监理工作的抵御风险的能力
随着目前土木工程数量的增多,我国建筑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增强工程监理工作的抵御风险的能力,需要采取以下三方面措施。一方面,提高工程监理人员的法律理解和运用水平,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进行工程监理工作。一方面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明确划分监理工程师的责任和义务。另一方面土木工程监理企业要积极与当地政府进行沟通,为工程监理良好的保险条件,监理工程监理工作的风险。
(三)加强对监理工作的监管力度
为了提高土木工程建设的施工效率和质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工程监理企业要积极与政府沟通,提高政府对于土木工程施工重视程度。使当地政府颁布和完善地方法规,及时调整对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监理工作的法律法规,以促进当地工程建设的发展。此外,当地政府的相关部门要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及政府出台的法规,对于各个监理企业的监理工作进行严格审查,促进工程监理工作的发展。
(四)改革土木工程监理机构,提高管理效率
为了提高土木工程的建设的质量和施工效率,需要改革土木工程监理机构的组织形式,根据自身企业的状态对土木工程监理机构进行改革。将工程总监办和二级机构设置在施工现场,以便提高二机构之间的信息传达速度,提高工程管理效率。
(五)完善工程监理制度
在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土工工程的监理制度对于工程的监督和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监理企业要积极了解工程施工的实际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制定出一个符合企业发展状况的监理制度。使企业的监理工程师严格按照监理制度对于整个工程的施工情况进行管理,在施工过程中建立专门的安全生产责任小组,实行责任制,根据施工的情况和监理制度的规定对施工人员进行奖赏,促进土木工程建设的有序进行。
(六)提高监理工作人员的素质
监理工作人员的素质对于工程监理的质量有着重要影响。监理企业要定期对监理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使其了解新技术和与监理工作相关的法律知识,严格按照法律知识进行土木工程监理工作,不断提高自身的技能和水平,为提高员工的素质创造良好的环境与空间,以提高土木工程监理工作的质量。
总结:
土木工程的监理工作直接影响工程的施工质量,因此,要重视土木工程的监理工作。要积极了解我国土木工程的施工现在和施工要点,并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我国土木工程监理工作的发展,提高土木工程的建设水平和工程施工的质量,最后实现促进企业的经济效益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明.关于土木工程监理程序及控制要点的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06:263.
[2]黄凌云.浅谈建筑工程监理程序及控制要点[J].中国西部科技,2009,23:53+21.
[3]孙洪洋.浅谈土木工程建设项目的监理工作要点[J].科技资讯,2015,07:121.
篇7:蝴蝶兰组培的研究进展研究论文
蝴蝶兰组培的研究进展研究论文
蝴蝶兰,兰科蝴蝶兰属植物,属热带、亚热带气生兰。原产于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和我国台湾等地,其株型美观、花形奇特似蝶、枝叶繁茂, 花朵硕大、花色鲜艳、花期持久,观赏价值极高, 在热带兰中素有“兰花皇后”的美誉,有较高的观赏和经济价值,深受国内外花卉市场的欢迎。但是,由于蝴蝶兰是单茎性气生兰, 植株很少发育侧枝, 很难采用常规分株方式进行无性繁殖。 其种子也不含胚乳或其他组织, 在自然条件下萌发率极低, 因此无法利用播种方式进行有性繁殖。而采用组织培养方法进行种苗繁殖是目前蝴蝶兰大规模生产的唯一途径。蝴蝶兰快速繁殖的途径主要是利用无菌播种和利用各种类型的外植体诱导类原球茎, 进而诱导分生苗实现快繁, 不用通过诱导愈伤组织而直接分化丛生芽。
蝴蝶兰组培快繁的影响因素
1.无菌播种途径
蝴蝶兰种子的胚发育不完全,不易发芽,用人工合成的培养基促使种子无菌萌发,可以得到较高发芽率。种子培养过程中使用的培养基有KC、MS、花宝等,其中改良KC 培养基是蝴蝶兰种胚萌发的理想培养基。对不同无菌播种方法包括撒播法、涂布法、稀释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稀释法较好,种子分布均匀,利用率高,明显减少转接次数,且原球茎发育健壮整齐【1】。果龄采收期也影响着无菌播种效果。
也可采用无菌播种途径快繁蝴蝶兰,能够在短期内获得大量幼小植株,且技术简单、成本较低,是现阶段经济有效的快速繁殖方法,也是工厂化育苗的重要途径【2】。但由于蝴蝶兰种子苗是一种杂交品系,因此后代变异率高,除了少数自花系列较稳定以外,难以形成品质均一的大规模栽培品种。因此,在采用无菌播种进行蝴蝶兰种苗生产时,要对父母本进行严格的选择,以确保后代性状的尽可能一致。
2.类原球茎途径
原球茎是兰科植物组织培养产生的特有现象,通过离体器官诱导原球茎快繁法获得试管苗基本一致,增殖系数较高,变异性较少,适合大规模繁殖,是兰花组培快繁的一个主要形式。
近年来, 国内外学者对蝴蝶兰的组织培养技术进行了大量研究, 蝴蝶兰组织培养诱导原球茎的外植体有茎尖、叶片、花梗腋芽、花梗节间切段等诱导类原球茎, 进而诱导分生苗实现快繁。
蝴蝶兰的`繁育方法有两种丛生芽和原球茎增殖。原球茎增殖容易出现变异,采用丛生芽增殖能够很好的保持原有品种的特性【3】。还可利用花梗腋芽、叶片等作为外植体接种在不同培养基上进行离体培养,再利用诱导产生的不定芽的茎尖进行茎尖培养,可得到大量的原球茎状体【4】。由于茎尖作外植体诱导原球茎诱导率、周期性,但损伤母株,而且还会有不同程度的污染率【5】,故利用腋芽萌发的不定芽的幼叶为外植体,虽然诱导率稍低,但大大降低了污染率。
大量研究表明, 在蝴蝶兰进行组织培养过程中, 选取的外植体不同, 原球茎的诱导率也有很大差异, 其中幼叶、茎尖、花梗腋芽是蝴蝶兰原球茎诱导的较佳外植体, 叶片和根段的诱导效果最差。但是,采用茎尖作外植体会对植株造成损伤,因此蝴蝶兰的组织培养通常以幼叶或花梗腋芽为外植体。
3.培养基的选择与激素的添加
蝴蝶兰组织培养采用的基本培养基有MS、1/2MS、VW、B5、KC、花宝及其改良型等。在原球茎的诱导过程中,不同的蝴蝶兰品种和外植体对最适培养基的选择有所不同,其中以MS基本培养基最为常用,且适当减少培养基中大量元素和部分微量元素的添加量有利于原球茎的增殖。
一般情况下,原球茎在基本培养基上即可增殖、分化,但在基本培养基中附加适量激素或其他添加物可显著促进原球茎的增殖与分化。目前,在蝴蝶兰组织培养中常用的激素有GA3、6 - BA、NAA、2, 4 - D 和IAA等。
蝴蝶兰组织培养中不同阶段对培养基和激素配比的要求也不同【6】。蝴蝶兰无菌播种诱导胚状体以MS7为基础培养基,添加100 g/L新鲜土豆汁效果较好,有利于原球茎的分化和生长。在诱导胚状体时激素浓度要求较低,在胚培养时,只加MS培养基的部分成分即可,添加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易使胚生长畸形或抑制胚的生长。并在MS7培养基中,随着NAA浓度的升高,生根率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单独使用NAA诱导生根,浓度以0.5 mg/L为好,高浓度BA抑制生根。因此,诱导蝴蝶兰生根的较为理想的激素配比为BA0.1 mg/L+NAA0.5 mg/L,植株生根率高,根数多,生根长。
利用已过盛花期带休眠芽的花梗作为外植体材料,通过对不同配比的培养基和激素的选择,其中发现花梗腋芽最佳诱导培养基为1/2MS+BA2.5 mg/L+NAA0.2 mg/L,即随着BA浓度的增大,蝴蝶兰花梗腋芽诱导率逐渐升高,在相同时间内,细胞分裂素的增加,芽诱导率也随之增加【3】。继而利用不同激素和浓度的培养基对蝴蝶兰进行增殖培养,发现:1/2MS+BA3. 5 mg/l+KT1.0 mg/L+NAA0.5mg/L+10%椰汁最有利于蝴蝶兰丛生芽的增生,且叶片健壮。
取花梗腋芽诱导获得的无菌苗的叶片作丛生芽诱导材料、茎尖作原球茎诱导的材料。研究发现:花梗腋芽的丛生芽诱导培养基以1/2MS+6-BA5.0 mg/L+NAA2.0+CM15%培养基最合适,其中增殖仍需高浓度6-BA与低浓度的NAA混合使用。叶片诱导丛生芽以1/2MS+6-BA5.0 mg/L +NAA2 mg/L+香蕉泥10.0%+AC0.2%的培养基最宜,可见叶片丛生芽诱导仍需较高浓度的6-BA 和中等浓度的NAA 及香蕉泥混合使用【4】。丛生芽增殖阶段1/2 MS+6-BA7 mg/L+NAA0.5 mg/L+香蕉泥10%+AC0.2%培养基效果最好,可见丛生芽的增殖仍需高浓度6-BA与低浓度的NAA 混合使用。
4光谱LEDs的影响
光谱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形态建成、光合作用、物质代谢以及基因表达均有调控作用, 通过光质调节和控制植株形态建成和生长发育, 可使植株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生产需要。单色红光处理的蝴蝶兰组培苗徒长, RBG(红光/蓝光/绿光) 处理组全部生根, 单色蓝光处理的组培苗根系活力最高。红蓝组合和单色蓝光处理的叶片色素含量高于白光, 叶绿素a /b比值、叶绿素a /类胡萝卜素比值
篇8:医学研究论文标引用词的选择及组配
关于医学研究论文标引用词的选择及组配
科研论文 医学 主题标引 标准化
健康网讯:
石建 郑子侠 黄良田 王小仲
石建(第四军医大学:图书馆, 陕西 西安 710033)
郑子侠(第四军医大学:图书馆, 陕西 西安 710033)
黄良田(第四军医大学:学报编辑部, 陕西 西安 710033)
王小仲(第四军医大学:学报编辑部, 陕西 西安 710033)
0 引言
绝大多数著名期刊在科技论文发表时,都要 求对文献进行标引,其目的在于充分展示 文献内容特征,有利于纳入检索系统,方便他人查找和利用. 但由于文献标引本身具有一定 的科学性、规律性和方法性,标引词的选择错误或标引组配不当,都会影响论文作用的发挥 . 因此,我们根据科技论文标引的一般规则,结合实践经验,简述医学科技论文标引中应把 握的几个方面.
1 主题分析与标引要点
1.1论文主题分析 文献的主题分析,是标引工作的最初环节. 所谓主题分析 就是对每篇文 献的内容和中心思想进行浓缩、提炼,以及剖析主题结构的过程. 分析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影 响文献标引和检索的结果. 文献的分析要立足于文献的检索,充分考虑用户的检索要求,分 析选定对用户有实际意义的主题概念,不但要对分析的范围、深度应与文献内容保持一致, 而且还要充分考虑到主题分析的全面性、专指性,最大限度地满足检索系统的要求,具体方 法是:审读文献内容. 要做到选词准确,充分展示文献的内外特征,必须对文献进行审读. 审读文献通常依据文献的篇名、文摘、简介、前言、结论、参考材料以及文中的小标题、斜 体字、黑体字、图表、数据等内容. 切忌只根据文献的篇名或书名片断进行分析,这是因为 有一部分文献的篇名或书名不能或不完全能概括出文献的内容,甚至有比拟、隐讳、反问、双关等方式. 当然并不是所有文献都要抛开篇名或题目,某些专业杂志和专题论文的篇名或 题名是经过认真推敲拟定的,也能代表文章的主要内容,可根据不同的文献内容加以选定.
1.2确定标引要点 通过认真审读论文的各个部分应确立论文的标引 要点,以便为精确选词 做准备,其标引要点的内涵应限定在:①论文的论述重点. 要在不同层次上拟定论文的检索 者可能检到本篇论文的内容途径;②本篇论文提出什么新论点、新技术和新方法. 所要标引 的主题要领是文章中讨论的实质内容,不应以作者推测和设想为准;③从文献的学科和体裁 来判断应使用什么样的主题标引原则和组配原则,是总论的、各论的、基础的、临床的、实 验的,还是人文的、地理的、药物的等等,这些概念的关系怎样,是相关的、从属的、影响 的,还是因果的、拮抗的等,文献中出现哪些特征和标识能充分反映出这篇论文的检索差 别,从哪些方面要作主要标引,哪些要做次要标引,哪些不要标引.
2 论文主题概念标引
2.1主要概念的标引 主要概念的标引是针对文章的中心问题而提出的概念标 引. 主题是作 者集中力量所要表达的主要思想,但作者所论述的东西并非都是主题. 如:论文中所提到前 人的研究,介绍性的说明,一时想法和背景等不是文章真正的研究对象. 总的说来主要标引 是文章论述的重点,是作者探讨的目的和对象,在医学领域中最常见的是:①医学各个学科 或专业知识主要论述的课题;②某种实验研究的直接目的和结果;③临床疾病的预防、诊断 、治疗等重要的手段、方法及创新;④一篇文章中篇幅占的较多的内容,⑤尽管篇幅不多, 但 材料新、有创见并为读者所关心,此外还包括词表和标引规则中规定应作为主要标引的概念 .
2.2次要概念的标引 次要概念的标引经常作为组配标引或副主题标引. 一般 作为次要标引 的概念多为论文的非重点论点及概念、属于边缘性主题概念,主要包括为了某种研究目的所 提 供的载体、条件、方法和手段,比如:疾病的化学诱导、同位素标记、人工造瘘等治疗学 提到的药物剂型、剂量、换药方式等;某些检索所要求的特征词,如:地名、时代、文献类 型、语种、人类(性别、年龄)、动物(如大鼠、小鼠、狗、猫)等以及词表中规定应作为 次要标引的词.
2.3非标引概念 作为论文中出现的非标引概念主要是指那些论文中提到 的常规技术,大家 熟知但未加讨论的东西;如:一篇关于心脏病诊断的文章,提到了常规的心电描记术,在组 织学和细胞学提到了常规显微镜应用等问题,其次是一些具有说明语字样的概念,如“抗肿 瘤抗生素放线菌素D”,其“抗肿瘤抗生素”即为说明性概念,主要概念应是“放线菌素D ”再就是文中未加讨论或不够成熟的某种概念,如一篇关于氨基酸的文章中,提到某种新的 、未加证实的氨基酸;临床上构成一种变化不定的不明显的症状群,已能被主题或概念组配 概括的无检索价值的概念,及词表里或标引规则中不作标引的概念,都不能作为主题词来标 引.
3 主题词的`选择与组配
3.1论文主题词选择 当论文标引概念确立以后,接下来便是选择主题词. 选 择主题词主要 是为正确表达主题概念. 一篇论文的情报内容,是否能选用一些恰当的主题词来准确全面地 表达出来,这也是保证达到较高利用率的重要条件之一,而哪些语词是主题词,哪些语词不 是主题词,哪一概念用哪一主题词(或哪几个主题词的组配)来表达,必须有非常明确的规 定,不致造成混乱,使主题词系统保持较高的检索效率. 这就要求使用主题词表,主题词表 对主题词做了严格的规定. 也就是讲,标引用词必须是词表中的正式主题词,并且书写形式 应与词表中的表达形式完全一致;标引用词必须首先选用词表中最切合文献主题的专指词标 引,一般不得选用其上位词或下位词标引. 当词表中没有专指度相等的主题词时,则选用2 个(有时也可能用3个)最直接的上位词或近义词、最相关的主题词标引. 当用上位主题词 或近义词标引也不合适时,可用一个自然语词附于上位主题词后作限定,或增补新词.
3.2论文主题词的组配 在采用文献主题词法的文献标引过程中, 绝大部分的主题都需使用 组配方法来表达. 组配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主题词组合起来表达一个文献主题,用主题词组 配的方法来表达文献主题,可以控制词汇量,用少量有计划的选定主题词即能表达大量的文 献主题概念,但如组配不当,会造成误差,降低论文的使用效率,因此,归纳医学文献最常 用的难度较大的组配标引模式有以下几种:①当A疾病引起B疾病,A疾病之后组配/并发 症,B疾病之后组配/病因学,并且致病因素常作为主要标引. 组配模式:A疾病/并发症 ,B疾病/病因学. ②当A疾病与B疾病同时存在,但并未指明相互间因果关系时,A、B 两疾病之后都与/并发症组配. 组配模式:A疾病/并发症,B疾病/并发症. 例:眼弓形 体病并发沙眼,标引:沙眼/并发症.弓形体病,眼/并发症. ③疾病状态下某器官组织及 细胞的解剖结构,组配模式:疾病/病理学,器官(组织.细胞)/病理学. 这里与/病理 学组配指的是与正常器官结构的不同,只阐明组织的不是疾病的同义语和代名词. ④当实施 某种治疗技术而产生的某种疾病时,组配模式:疾病/病因学,技术操作(物理作用剂)/ 副作用,例:剖腹产术引起膀
胱阴道瘘,标引:膀胱阴道瘘/病因学;剖腹产/副作用. ⑤ 某种疾病情况下从某器官分离出某种病原体组配模式:疾病/微生物学,器官/微生物学, 病原体/分离与提纯. ⑥某种疾病情况下,某器官对某药或化学物质的代谢:组配模式:疾 病/代谢,器官/代谢,药物或化学物质/代谢,如甲状腺疾病病人肾的晚碘化作用,标引 :甲状腺疾病/代谢,肾/代谢,碘/代谢,也就是说凡文章篇名中出现的结合、破坏、裂 变 、转变、降解、掺入、组合、调动、释放、储存传输、转化、利用、摄取、水解、氧化、去 甲基化、脱羧化、烧化、酯化、羟化等字样均可标/代谢. ⑦某疾病状态下某器官内某种化 学物质的定性或定量分析:组配模式:疾病/代谢、器官/化学、药物或化学物质/分析. 如肾性高血压患者肾脏中钠含量的测定,标引:肾性高血压/代谢、肾/化学、钠/分析.
总之,科技论文标引是刊物出版规范化和标准化所要求的,标引词选择的优劣,标引 方式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刊物质量的高低及论文生命力的强弱,诸如《Science》,《Nat ure》,《SCI》,《BA》,《CA》等大型刊物和检索体系都非常重视标引质量的提高,只有 充分熟悉标引规律、掌握标引技巧,才能提高标引质量.
作者简介:石建(1957-),男(汉族),河北省徐水县人. 1982 年武汉大学图书情报系毕业
参考文献:
[1] 张琪玉,刘湘生. 中国分类主题词表教程[M]. 北京:北京华艺 出版社,1994:6-11.
[2] 赵兴烈. 医学文献主题标引[M]. 北京:首都医学院图书馆,1985:9-14.
[3] 白淑敏,李 健. 医学文献检索中常用组配标引模式和规律[J]. 图书馆 通讯,1997;6(2):41-42.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00026000W03.)
篇9:代谢组学技术及其在药学研究领域的应用论文
摘抄:代谢组学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门学科,其研究对象主要是能反映生物体所处环境的生物体液、生物标本、细胞提取物、细胞培养液和组织,并利用核磁共振和质谱等技术进行分析。在药学研究领域已成为研究的热点。对代谢组学的概况、分析技术及其近些年在药学研究领域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并对代谢组学这一研究方法的优缺点进行小结。
1引言
随着生命科学的迅速发展,人们对生命体的研究逐渐从局部转向为整体,并由此产生了许多种组学的研究方法。在蛋白质组学和基因组学兴起之后,又发展起来了一种全新的组学技术,即代谢组学,它是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英国的Nicholson教授于首次提出代谢组学概念。代谢组学因其全局性的研究理念,迅速发展并渗透到多个领域,比如营养食品科学、植物学、环境学、医学、药学等。如今,代谢组学在这些领域都展现了其广阔的应用前景,尤其在药学研究领域发挥的作用不可估量。笔者就代谢组学的概况及其在药学研究领域中的应用现状和前景等进行阐述。
2代谢组学概况
2.1代谢组学的概念
代谢组学指的是一种研究方式,它能定性或者定量分析生物体内的代谢物,并寻找代谢物与机体发生生理病理变化的相对关系。代谢组学主要考察生物体系受干扰(环境变化或某个特定基因的变异)或刺激后其代谢产物的变化或随时间的变化,其研究对象是小分子物质,相对分子质量大多在1000以内。这些代谢物既能反映细胞营养状态和细胞所处的环境,也能反映环境污染物和药物等外界因素对细胞的作用。Nicholson最初给代谢组学的定义是:定量测量生物体因基因改变或病理生理刺激引起的相应的代谢变化。故而有人认为“通过蛋白质组学和基因组学你知道可能会发生什么,而通过代谢组学你则会明白确实发生了什么”。
2.2代谢组学的研究方法
Oliver Fiehn根据研究对象和目的不同,以四个层次来划分对生物体系代谢物的分析,即:代谢指纹分析(metabolomics fingerprinting)、代谢轮廊分析(metabolomics profiling)、代谢组学(metabonomics)和代谢物靶标分析(metabolite target analysis)。
代谢指纹分析是对全部代谢物进行的模糊分析,也就是不测量或分析样品的具体组分,只是对其进行整体性定性分析、分类和快速鉴别。具有快速、高通量、全局分析的特点。代谢轮廓分析是指利用已有的技术尽可能多地分析鉴别出样本中的代谢物,反映机体所处不同状态的代谢轮廓,并探寻某个或某组特异敏感的代谢物,用以描绘和区分生物体系状态的差异。代谢组学则定义为生命体系所有代谢物动态应答的系统性度量。而代谢物靶标分析是有选择的定性或定量测定生物样品中的一个或数个特定代谢物。
2.3代谢组学的分析技术
目前,核磁共振波谱分析技术(NMR),质谱分析技术(MS),光谱分析技术和色谱分析技术是代谢组学的主要分析技术。然而,代谢组学分析对象的性质差异较大,种类繁多,如果仅靠某一种分析手段,是不可能完成代谢产物的整体性精确分析的,所以经常需要多种分析技术的联用。例如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这种技术具有可检库鉴定已知物、高重复性、高灵敏度等特点再比如,液相色谱一质谱(LC-MS)联用可对代谢物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同时也可避免气相色谱一质谱中样品前处理带来的困难与损失,另外,对于复杂的生物样品基质,即使含量非常低的代谢物类型也可被鉴别出,所以说液相色谱一质谱是最具应用前景的代谢组学分析技术之一。高效液相色谱一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技术因具有高分离度、高灵敏度、高分辨率、快速以及适用范围广等特点,也被广泛应用于代谢组学研究。
篇10:代谢组学技术及其在药学研究领域的应用论文
3.1代谢组学在药物毒理学研究领域的应用
药物毒性作用机制的研究是药物毒理学的首要任务之一。药物一般会直接或间接地使基因表达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在代谢物水平上进一步被放大,所以说药物的毒性作用与代谢物的变化紧密相关。代谢组学是在代谢物的整体水平上,利用高通量检测技术检测机体在药物作用后的各种生理生化指标,再结合传统的病理学终点,更深入地了解药物的毒性作用机制。Slim等利用基于核磁共振波谱分析技术的代谢组学方法研究炎症反应与磷酸二酯酶抑制剂(CI-1081)导致的血管损伤的关系时,发现CI-1081组和加入抗炎药的CI-1081组的谱图没有分开,得出是血管损伤而不是继发的炎症反应造成了CI-1081引起的尿代谢组图谱改变。王勇等在研究三聚氰胺影响儿童尿液代谢时也运用了代谢组学法,结果发现三聚氰胺利用肾结石导致的物理性损伤来干扰机体的柠檬酸代谢。因此,我们可将代谢组学应用于三聚氰胺导致的代谢异常的研究及三聚氰胺导致肾损伤的无创检测。
3.2代谢组学在药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药物可影响人体的代谢并导致代谢物出现差异,因此可利用代谢组学分析代谢物的组成研究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理学的任务主要是研究药效学和药动学,这两个过程在体内是同时进行的且紧密相连。药效学主要研究药物是如何作用于机体的,以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规律。Kaddurah Daouk等比较了精神分裂症患者经奥氮平、利哌利酮和阿立呢唑治疗前后的代谢谱,并评价这三种抗精神分裂药物对脂类生化代谢的调节作用,发现除了都可以调节脂质代谢外,还各有其特有的效应:机体经奥氮平和利哌利酮治疗后,游离脂肪酸减少,甘油三酯升高,而阿立哌唑却没有这种效果。皮子凤等研究五味子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作用机制,发现五味子是通过影响肠内菌代谢、脂肪酸代谢、色氨酸代谢、嘌呤代谢等通路对糖尿病肾病发挥治疗作用,也是采用了基于UPLC-Q-TOF-MS技术的代谢组学方法来分析大鼠血清内源性代谢物的变化而得以实现的。
药动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的动态变化,可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例如,由于个体间的差异对药物反应也存在差异,为了提高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可根据患者的`个体特征实行个体化治疗。Clayton等曾提出利用“药物代谢组学”的方法来实现给药方案个体化,以大鼠给予扑热息痛做初步的动物实验,结果发现给药后大鼠的组织学检测结果与给药前其尿的生化代谢谱呈显著的统计相关。由此曹蓓等以为:“药物代谢组学”可以作为群体筛选的一个基础,根据个体的特殊情况来预测药物的作用结果,针对性地改变给药剂量或挑选某类药物进行治疗。
综上所述,代谢组学方法应用于药理学研究具有巨大的潜力,对药理学的深入研究有推动作用。
3.3代谢组学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将代谢组学应用于中药研究中,对认识中药产生毒副作用的物质基础、药效作用的物质基础,正确认识用药剂量和疗程、配伍减毒,对中药质量控制和优选资源、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等都很有意义。
中药成分复杂,表现出的低毒性往往会影响中药的使用,而研究药物低毒性的比较全面且灵敏的方法之一便是基于化学计量学的药物代谢组学。吕天等设置空白对照组和以柴胡总皂苷(SS)给药组大鼠,并于给药后的第3天和第5天取其尿液样本,运用UPLC-MS代谢组学技术进行分析检测,获得了以质荷比和保留时间为变量的矩阵数据。结果发现给药累积剂量和肝毒性之间呈正相关,有累积肝毒性和明显的急毒性。
此外,同一药材由于采收季节、生产环境及加工方式等的不同,其所含化学成分的差异可能很大,其药性和临床用途也会有所不同。吴宏伟等利用基于的代谢组学分析方法,建立了能够分析来源于不同地区的姜科植物姜黄(Curcuma.LongaL)块根(中药郁金)和根茎(中药萎黄)的次生代谢产物的方法,利用主成分得分图(Score plot)成功地区分了姜黄的块根和根茎样品,表明块根和根茎的次生代谢产物在表达上是有差别的;利用载荷图(Loading)和t检验(t-test)发现了14种可能是导致姜黄根茎与块根药性差异和临床用途不同的化合物。Yongli Hua等运用代谢组学方法研究了当归经不同方式加工后提取出的多糖的保肝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尽管当归的加工工艺不同,但其提取出的多糖作用机制相似,都是通过干预脂质和氨基酸代谢来发挥护肝作用的。
由此可见,代谢组学在中药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已取得了很多的重要成果,而且随着代谢组学体系的逐渐完善,将会与中药研究更加紧密。所以代谢组学在中药研究方面的应用前景是不可估量的。
4结束语
近年来,代谢组学发展迅速,在药学研究领域已逐步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然而,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代谢组学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需要逐步完善,例如在分析技术和研究领域方面都可以继续创新和拓展。在分析技术方面,代谢组学的每种分析技术都有其优势和不足,若将其整合进行优势互补,使分析结果能统一、交叉验证是代谢组学发展的一个趋势。就代谢组学自身而言,代谢产物的标准值数据库也将进一步完善,可参考的价值也越来越大,越可靠。在研究领域方面,代谢组学将广泛应用到药物作用靶点的发现、新药的开发、中药现代化研究等领域,甚至可以深入藏医药基础理论、维吾尔族医药理论及其临床诊疗现代化研究中。以上这些都说明代谢组学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值得我们去研究,并将其发展和完善。
代谢组学是系统生物学的新兴学科,已是目前的热点研究领域,并在多个行业中得到应用,尤其在药学研究领域,如药理学、毒理学、药物筛选、药效评价、中药研究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相对于蛋白质组学和基因组学来说,代谢组学有着较明显的优势,例如代谢组学的研究标本容易获取,种类较少,前处理也较简单;代谢物可以放大蛋白质合成和基因表达时细小的差异,从而使检测更简便。尽管如此,代谢组学仍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分析技术不够成熟,选择的体液是否具有代表性,提供参考的数据是否全面、可靠等,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探索。
篇11:简析融合点系统下的PBN程序优化研究论文
简析融合点系统下的PBN程序优化研究论文
引言
随着航空技术的发展,安全、舒适、经济以及环保型客机成为了新的发展趋势,针对这一要求,波音公司与麻省理工大学科研团队共同提出了一种新的着陆进近方式(CDA):连续下降进近;文章以某机场为例,在国际民航组织PBN程序设计的规范下,设计符合标准的CDA运行模式下的PBN进近程序,并运用飞行性能的方法模拟计算,以数据化的方式体现CDA程序的优点,为之后国内实际运行CDA程序提供科学依据。
1技术综述
PBN(PerformanceBasedNavigation):基于性能的导航,国际民航组织的这一种新的运行理念是在整合了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区域导航和各地的该方面导航的运行实践和技术标准的基础上提出的。“性能”,是源于性能的导航中,主要是说导航的功能、连续性、精度、可用性和完好性的要求。PBN运行需要三个技术方面的支持,分别为“导航应用”、支持系统运行的“导航设施”和“导航规范”。
连续下降进近是非精密进近的一种稳定进近方法。所谓稳定进近就是指在下降过程中飞行器保持稳定的'进近速度、下降率、垂直航迹和航空器构型直到接地点。连续下降进近又称为固定下滑角进近,从起始下降点开始按照预定的下降梯度,持续下降到跑道入口空域15米,中间没有平飞阶段。
2程序设计及优化:
2.1进场程序方案分析
交通流进、离场分离的方案本来有利于实施CDA运行。因为,该程序分别为跑道设计了多条进场程序,在个别航路点规定了高度限制,是为了保证航路避免飞行冲突,在避开拥挤空域、保证飞行安全的前提下,突破了某机场长期以来空域紧张的制约。
2.2优化程序
融合点程序的构成主要包括:定位点、排序边和融合点等。航段上规定了多个已知的定位点,可以预设为转弯直飞点或者帮助管制员判断航空器间的间隔。定位点分为飞越点和旁切点。排序边最后一个定位点一般为飞越点,它的后面有一条用于特殊情况(如通讯失效)下延伸航段航空器自主直飞程序,其它的定位点是旁切点。
融合点用于整合和排序不同方向的交通流,该点是从不同的IAF到FAF共用航段间规定的一个定位点,排序边是用于进行航空器飞行路径的延伸或缩短的至融合点距离相等的近似圆弧的预设航段,对于管制员直观地对各航空器间的间隔做出判断,在不依赖其他地面支持工具,仅凭借程序结构标识的情况下,其等距特性非常重要。平行设计的多条排序边存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间隔。
2.3某机场PBN程序CDA运行优化评估
跑道进场方向分别为:共有5进场航线。
航段梯度的计算公式为:航路点之间的高度差航段距离×100%
3结束语
融合点程序对某机场跑道的进近、进场程序进行了CDA运行优化确定了相关设计参数和程序结构,有效解决了高密度情况下航空器的CDA运行,同时增加了某机场的空域容量,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飞行安全。同时,该程序简单、直观的特点使其能够实现短期内的布署,且是在不改变现行管制工作方法的前提下完成的。作者列举的具体实例希望能为国内今后实施融合点程序、改善CDA运行奠定了理论基础。
★ 电工学实习报告
★ 纪录片研究论文
★ 开学典礼程序
论文:基于遗传算法的电工学组卷程序的研究(精选11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