况钟字伯律靖安人的阅读答案附翻译

时间:2022-11-30 01:10:49 作者:小饼干小馄饨来两碗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小饼干小馄饨来两碗”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况钟字伯律靖安人的阅读答案附翻译,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况钟字伯律靖安人的阅读答案附翻译,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况钟字伯律靖安人的阅读答案附翻译

况钟字伯律靖安人的阅读答案附翻译

况钟,字伯律,靖安人。初以吏事尚书吕震,奇其才,荐授仪制司主事。迁郎中。宣德五年,帝以郡守多不称职,会苏州等九府缺,皆雄剧地,命部、院臣举其属之廉能者补之。钟用尚书蹇义、胡濙等荐,擢知苏州,赐敕以遣之。

苏州赋役繁重,豪猾舞文为奸利,最号难治。钟乘传至府。初视事,群吏环立请判牒。钟佯不省,左右顾问,惟吏所欲行止。吏大喜,谓太守暗,易欺。越三日,召诘之曰:“前某事宜行,若止我;某事宜止,若强我行。若辈舞文久,罪当死。”立捶杀数人,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者。一府大震,皆奉法。钟乃蠲①烦苛,立条教,事不便民者,立上书言之。

当是时,屡诏减苏、松重赋。钟与巡抚周忱悉心计画,奏免七十余万石。凡忱所行善政,钟皆协力成之。所积济农仓粟岁数十万石,振荒之外,以代民间杂办及逋②租。

其为政,纤悉周密。尝置二簿识民善恶,以行劝惩,又置通关勘合簿,防出纳奸伪。置纲运簿,防运夫侵盗。置馆夫簿,防非理需求。兴利除害,不遗余力。锄豪强,植良善,民奉之若神。

初,钟为吏时,吴江平思忠亦以吏起家,为吏部司务,遇钟有恩。至是钟数延见,执礼甚恭,且令二子给侍,曰:“非无仆隶,欲藉是报公耳。”思忠家素贫,未尝缘故谊有所干。人两贤之。

钟尝丁③母忧,郡民诣阙乞留,诏起复。正统六年,秩满当迁,部民二万余人,走诉巡按御史张文昌,乞再任。诏进正三品俸,仍视府事。明年十二月卒于官。吏民聚哭,为立祠。钟刚正廉洁,孜孜爱民,前后守苏者莫能及。

【注】①蠲(juān):免除。②逋(bū):欠交,拖欠。③丁:遭逢。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A.会苏州等九府缺,皆雄剧地        雄:英雄、豪杰

B.钟佯不省,左右顾问              佯:假装

C.非无仆隶,欲藉是报公耳          藉:借

D.诏进正三品俸,仍视府事          视:主管

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况钟刚正廉洁的一组是(    )

①钟用尚书蹇义、胡濙等荐,擢知苏州,赐敕以遣之。

②立捶杀数人,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者。一府大震,皆奉法。

③锄豪强,植良善,民奉之若神。

④钟与巡抚周忱悉心计画,奏免七十余万石。

⑤钟数延见,执礼甚恭,且令二子给侍,曰:“非无仆隶,欲藉是报公耳。”

⑥思忠家素贫,未尝缘故谊有所干。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②③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况钟到苏州一上任,就采取欲擒故纵的策略,严惩那些豪强猾吏,痛斥贪赃枉法和昏庸无能者,使得全府上下大为震动,从此全都奉法行事。

B.况钟是个知恩图报的人,吴江人平思忠对他有恩,况钟就多次拜见平思忠,深表谢意,对待平思忠礼节非常恭敬,并且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去侍奉平思忠。

C.况钟在苏州为政期间,办事周密,执政为民,不仅下大力气惩恶扬善,而且为老百姓减免赋税,深受老百姓的欢迎,老百姓把他当作神明看待。

D.况钟几次因故要卸任或离任,都被老百姓请求并经朝廷批准而继续留任,无论是前任还是后任,在廉洁奉公、勤政爱民方面,没有一个能比得上况钟的.。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苏州赋役繁重,豪猾舞文为奸利,最号难治。(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尝置二簿识民善恶,以行劝惩,又置通关勘合簿,防出纳奸伪。(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4.A、雄:难以(程度副词)

5.B、②③⑤。

6.B、7.(1)、苏州地区赋税繁多劳役沉重(1分),豪强猾吏(1分)舞文弄墨以奸求利(1分),是(1分)号称最难治理的地方。句意顺畅(1分)。

(2)、他曾设置两本簿籍记录(1分)乡民的善恶,用来进行奖励和惩罚(1分)。又设立通关勘合簿,防止进出(1分)时行奸作伪。句意顺畅(2分)。

附参考译文:

况钟,字伯律,是江西靖安人。起初为尚书吕震属吏,吕震对他的才能感到惊异,推荐授予他仪制司主事之官。后来又升为郎中。宣德五年,明宣宗因为感到各地郡守大多不能称职,又恰逢苏州等九府缺少知府,这九府都是重要难治之地,于是命令六部及都察院大臣推荐属下廉正有能力的官吏补各府的空缺。况钟由于得到尚书蹇义、胡濙等人举荐,升任苏州知府,宣宗特赐诰敕而派遣他前往。

苏州地区赋役繁重,豪强猾吏舞文弄墨以奸求利,是号称最难治理的地方。况钟乘驿站车马来到苏州府。他开始处理事务时,群吏围立在四周请他写下判牒。况钟装作不懂,向左右请教询问,一切按照属吏们的意图去办。群吏非常高兴,说知府昏暗好欺骗。过了三天,况钟召集群吏责问他们道:“前几天某件事应该办,你们阻止我;某件事不该办,你们强让我去做。你们这群人,舞文弄墨已久,罪该处死。”当即下令打死几个人,将属僚中贪婪、暴虐、庸暗、懦弱的全都痛斥一番。全府上下大为震动,全都奉法行事。于是况钟免除烦扰苛细的赋税,制定教民条文,事情有不利于老百姓的,就立即上书朝廷讲明。

当时,多次下诏减轻苏州、松江的重赋。况钟和巡抚周忱精心计划,奏免赋税七十余万石。凡是周忱所推行的善政,况钟都协助大力办成。所积累的救济农民和存储的粮食每年有几十万石,除用来赈济灾荒之外,还用来代交民间杂赋和拖欠的租赋。

况钟为政,细心而且周密。他曾设置两本簿籍记录乡民的善恶,用来进行奖励和惩罚。又设立通关勘合簿,防止进出时行奸作伪。设立纲运簿,防止运夫偷盗侵没。设立馆夫簿,防止无理的需求。他兴利除害,不遗余力。铲锄豪强,扶植良善,民间将他奉若神明。

当初况钟为吏员时,  吴江人平思忠也由吏员起家,任吏部司务,对况钟有恩。到这时候况钟多次邀请拜见他,对待他礼节非常恭敬,并且让他的两个儿子到自己属下做事,说:“并非我没有仆役,而是想借此报答您罢了。”平思忠家一向贫寒,从来没有因(和况钟有)旧交情而(对他)有所求取。人们称赞他们两人都是贤德之人。

况钟曾遭母丧,府中百姓前往朝廷请求他留任,朝廷为此下诏命他戴孝起复留任。正统六年,况钟任期已满应当升迁,府中百姓二万余人,前往巡按御史张文昌处投诉,请求让况钟继续任职。英宗下诏进况钟食正三品俸禄,仍然留任知府。次年十二月,况钟死于任上。苏州府吏民相聚哭悼,为他立祠致祭。况钟刚正廉洁,孜孜爱民,在他前后任苏州知府的都不能像他一样。

篇2:《况钟,字伯律,靖安人》原文及译文

《况钟,字伯律,靖安人》原文及译文

况钟,字伯律,靖安人。初以吏事尚书吕震,奇其才,荐授仪制司主事。迁郎中。宣德五年,帝以郡守多不称职,会苏州等九府缺,皆雄剧地,命部、院臣举其属之廉能者补之。钟用尚书蹇义、胡濙等荐,擢知苏州,赐敕以遣之。

苏州赋役繁重,豪猾舞文为奸利,最号难治。钟乘传至府。初视事,群吏环立请判牒。钟佯不省,左右顾问,惟吏所欲行止。吏大喜,谓太守暗,易欺。越三日,召诘之曰:“前某事宜行,若止我;某事宜止,若强我行。若辈舞文久,罪当死。”立捶杀数人,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者。一府大震,皆奉法。钟乃蠲①烦苛,立条教,事不便民者,立上书言之。

当是时,屡诏减苏、松重赋。钟与巡抚周忱悉心计画,奏免七十余万石。凡忱所行善政,钟皆协力成之。所积济农仓粟岁数十万石,振荒之外,以代民间杂办及逋②租。

其为政,纤悉周密。尝置二簿识民善恶,以行劝惩,又置通关勘合簿,防出纳奸伪。置纲运簿,防运夫侵盗。置馆夫簿,防非理需求。兴利除害,不遗余力。锄豪强,植良善,民奉之若神。

初,钟为吏时,吴江平思忠亦以吏起家,为吏部司务,遇钟有恩。至是钟数延见,执礼甚恭,且令二子给侍,曰:“非无仆隶,欲藉是报公耳。”思忠家素贫,未尝缘故谊有所干。人两贤之。

钟尝丁③母忧,郡民诣阙乞留,诏起复。正统六年,秩满当迁,部民二万余人,走诉巡按御史张文昌,乞再任。诏进正三品俸,仍视府事。明年十二月卒于官。吏民聚哭,为立祠。钟刚正廉洁,孜孜爱民,前后守苏者莫能及。(节选自《明史》)

【注】①蠲(juān):免除。②逋(bū):欠交,拖欠。③丁:遭逢。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A.会苏州等九府缺,皆雄剧地 雄:英雄、豪杰

B.钟佯不省,左右顾问 佯:假装

C.非无仆隶,欲藉是报公耳藉:借

D.诏进正三品俸,仍视府事视:主管

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况钟刚正廉洁的一组是

①钟用尚书蹇义、胡濙等荐,擢知苏州,赐敕以遣之。

②立捶杀数人,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者。一府大震,皆奉法。

③钟与巡抚周忱悉心计画,奏免七十余万石。

④锄豪强,植良善,民奉之若神。

⑤钟数延见,执礼甚恭,且令二子给侍,曰:“非无仆隶,欲藉是报公耳。”

⑥思忠家素贫,未尝缘故谊有所干。

A.①③⑥  B. ②③⑤  C. ②④⑤D. ②③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况钟到苏州一上任,就采取欲擒故纵的策略,严惩那些豪强猾吏,痛斥贪赃枉法和昏庸无能者,使得全府上下大为震动,从此全都奉法行事。

B. 况钟在苏州为政期间,办事周密,执政为民,不仅下大力气惩恶扬善,而且为老百姓减免赋税,深受老百姓的欢迎,老百姓把他当作神明看待。

C. 况钟是个知恩图报的'人,吴江人平思忠对他有恩,况钟就多次拜见平思忠,深表谢意,对待平思忠礼节非常恭敬,并且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去侍奉平思忠。

D. 况钟几次因故要卸任或离任,都被老百姓请求并经朝廷批准而继续留任,无论是前任还是后任,在廉洁奉公、勤政爱民方面,没有一个能比得上况钟的。

7.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苏州赋役繁重,豪猾舞文为奸利,最号难治。(5分)

(2)其为政,纤悉周密。尝置二簿识民善恶,以行劝惩,又置通关勘合簿,防出纳奸伪。(5分)

参考答案

4、A、雄:难以(程度副词)

5、C、②④⑤。(①说的是况钟被启用,③说的是两人用心帮助百姓。⑥说的是平思忠的廉洁。)

6、C、应该是让平思忠的两个儿子到自己属下做事

7、(1)、苏州地区赋税繁多劳役沉重(1分),豪强猾吏(1分)舞文弄墨以奸求利(1分),是(1分)号称最难治理的地方。句意顺畅(1分)。

(2)、况钟主持政务,细心而且周密(1分)。他曾设置两本簿籍记录(1分)乡民的善恶,用来进行奖励和惩罚(1分)。又设立通关勘合簿,防止进出(1分)时行奸作伪。句意顺畅(1分)。

附参考译文:

况钟,字伯律,是江西靖安人。起初为尚书吕震属吏,吕震对他的才能感到惊异,推荐授予他仪制司主事之官。后来又升为郎中。宣德五年,明宣宗因为感到各地郡守大多不能称职,又恰逢苏州等九府缺少知府,这九府都是重要难治之地,于是命令六部及都察院大臣推荐属下廉正有能力的官吏补各府的空缺。况钟由于得到尚书蹇义、胡濙等人举荐,升任苏州知府,宣宗特赐诰敕而派遣他前往。

苏州地区赋役繁重,豪强猾吏舞文弄墨以奸求利,是号称最难治理的地方。况钟乘驿站车马来到苏州府。他开始处理事务时,群吏围立在四周请他写下判牒。况钟装作不懂,向左右请教询问,一切按照属吏们的意图去办。群吏非常高兴,说知府昏暗好欺骗。过了三天,况钟召集群吏责问他们道:“前几天某件事应该办,你们阻止我;某件事不该办,你们强让我去做。你们这群人,舞文弄墨已久,罪该处死。”当即下令打死几个人,将属僚中贪婪、暴虐、庸暗、懦弱的全都痛斥一番。全府上下大为震动,全都奉法行事。于是况钟免除烦扰苛细的赋税,制定教民条文,事情有不利于老百姓的,就立即上书朝廷讲明。

当时,多次下诏减轻苏州、松江的重赋。况钟和巡抚周忱精心计划,奏免赋税七十余万石。凡是周忱所推行的善政,况钟都协助大力办成。所积累的救济农民和存储的粮食每年有几十万石,除用来赈济灾荒之外,还用来代交民间杂赋和拖欠的租赋。

况钟为政,细心而且周密。他曾设置两本簿籍记录乡民的善恶,用来进行奖励和惩罚。又设立通关勘合簿,防止进出时行奸作伪。设立纲运簿,防止运夫偷盗侵没。设立馆夫簿,防止无理的需求。他兴利除害,不遗余力。铲锄豪强,扶植良善,民间将他奉若神明。

当初况钟为吏员时, 吴江人平思忠也由吏员起家,任吏部司务,对况钟有恩。到这时候况钟多次邀请拜见他,对待他礼节非常恭敬,并且让他的两个儿子到自己属下做事,说:“并非我没有仆役,而是想借此报答您罢了。”平思忠家一向贫寒,从来没有因(和况钟有)旧交情而(对他)有所求取。人们称赞他们两人都是贤德之人。

况钟曾遭母丧,府中百姓前往朝廷请求他留任,朝廷为此下诏命他戴孝起复留任。正统六年,况钟任期已满应当升迁,府中百姓二万余人,前往巡按御史张文昌处投诉,请求让况钟继续任职。英宗下诏进况钟食正三品俸禄,仍然留任知府。次年十二月,况钟死于任上。苏州府吏民相聚哭悼,为他立祠致祭。况钟刚正廉洁,孜孜爱民,在他前后任苏州知府的都不能像他一样。

篇3:况钟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况钟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况钟,字伯律,靖安人。初以吏事尚书吕震,奇其才,荐授仪制司主事。迁郎中。宣德五年,帝以郡守多不称职,会苏州等九府缺,皆雄剧地,命部、院臣举其属之廉能者补之。钟用尚书蹇义、胡濙等荐,擢知苏州,赐敕以遣之。

苏州赋役繁重,豪猾舞文为奸利,最号难治。钟乘传至府。初视事,群吏环立请判牒。钟佯不省,左右顾问,惟吏所欲行止。吏大喜,谓太守暗,易欺。越三日,召诘之曰:“前某事宜行,若止我;某事宜止,若强我行。若辈舞文久,罪当死。”立捶杀数人,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者。一府大震,皆奉法。钟乃蠲①烦苛,立条教,事不便民者,立上书言之。

当是时,屡诏减苏、松重赋。钟与巡抚周忱悉心计画,奏免七十余万石。凡忱所行善政,钟皆协力成之。所积济农仓粟岁数十万石,振荒之外,以代民间杂办及逋②租。

其为政,纤悉周密。尝置二簿识民善恶,以行劝惩,又置通关勘合簿,防出纳奸伪。置纲运簿,防运夫侵盗。置馆夫簿,防非理需求。兴利除害,不遗余力。锄豪强,植良善,民奉之若神。

初,钟为吏时,吴江平思忠亦以吏起家,为吏部司务,遇钟有恩。至是钟数延见,执礼甚恭,且令二子给侍,曰:“非无仆隶,欲藉是报公耳。”思忠家素贫,未尝缘故谊有所干。人两贤之。

钟尝丁③母忧,郡民诣阙乞留,诏起复。正统六年,秩满当迁,部民二万余人,走诉巡按御史张文昌,乞再任。诏进正三品俸,仍视府事。明年十二月卒于官。吏民聚哭,为立祠。钟刚正廉洁,孜孜爱民,前后守苏者莫能及。(节选自《明史》)

【注】①蠲(juān):免除。②逋(bū):欠交,拖欠。③丁:遭逢。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A.会苏州等九府缺,皆雄剧地 雄:英雄、豪杰

B.钟佯不省,左右顾问 佯:假装

C.非无仆隶,欲藉是报公耳 藉:借

D.诏进正三品俸,仍视府事 视:主管

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况钟刚正廉洁的一组是( )

①钟用尚书蹇义、胡濙等荐,擢知苏州,赐敕以遣之。

②立捶杀数人,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者。一府大震,皆奉法。

③钟与巡抚周忱悉心计画,奏免七十余万石。

④锄豪强,植良善,民奉之若神。

⑤钟数延见,执礼甚恭,且令二子给侍,曰:“非无仆隶,欲藉是报公耳。”

⑥思忠家素贫,未尝缘故谊有所干。

A.①③⑥    B. ②③⑤    C. ②④⑤    D. ②③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况钟到苏州一上任,就采取欲擒故纵的策略,严惩那些豪强猾吏,痛斥贪赃枉法和昏庸无能者,使得全府上下大为震动,从此全都奉法行事。

B. 况钟在苏州为政期间,办事周密,执政为民,不仅下大力气惩恶扬善,而且为老百姓减免赋税,深受老百姓的欢迎,老百姓把他当作神明看待。

C. 况钟是个知恩图报的人,吴江人平思忠对他有恩,况钟就多次拜见平思忠,深表谢意,对待平思忠礼节非常恭敬,并且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去侍奉平思忠。

D. 况钟几次因故要卸任或离任,都被老百姓请求并经朝廷批准而继续留任,无论是前任还是后任,在廉洁奉公、勤政爱民方面,没有一个能比得上况钟的。

7.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苏州赋役繁重,豪猾舞文为奸利,最号难治。(5分)

(2)其为政,纤悉周密。尝置二簿识民善恶,以行劝惩,又置通关勘合簿,防出纳奸伪。(5分)

参考答案

4、A、雄:难以(程度副词)

5、C、②④⑤。(①说的.是况钟被启用,③说的是两人用心帮助百姓。⑥说的是平思忠的廉洁。)

6、C、应该是让平思忠的两个儿子到自己属下做事

7、(1)、苏州地区赋税繁多劳役沉重(1分),豪强猾吏(1分)舞文弄墨以奸求利(1分),是(1分)号称最难治理的地方。句意顺畅(1分)。

(2)、况钟主持政务,细心而且周密(1分)。他曾设置两本簿籍记录(1分)乡民的善恶,用来进行奖励和惩罚(1分)。又设立通关勘合簿,防止进出(1分)时行奸作伪。句意顺畅(1分)。

附参考译文:

况钟,字伯律,是江西靖安人。起初为尚书吕震属吏,吕震对他的才能感到惊异,推荐授予他仪制司主事之官。后来又升为郎中。宣德五年,明宣宗因为感到各地郡守大多不能称职,又恰逢苏州等九府缺少知府,这九府都是重要难治之地,于是命令六部及都察院大臣推荐属下廉正有能力的官吏补各府的空缺。况钟由于得到尚书蹇义、胡濙等人举荐,升任苏州知府,宣宗特赐诰敕而派遣他前往。

苏州地区赋役繁重,豪强猾吏舞文弄墨以奸求利,是号称最难治理的地方。况钟乘驿站车马来到苏州府。他开始处理事务时,群吏围立在四周请他写下判牒。况钟装作不懂,向左右请教询问,一切按照属吏们的意图去办。群吏非常高兴,说知府昏暗好欺骗。过了三天,况钟召集群吏责问他们道:“前几天某件事应该办,你们阻止我;某件事不该办,你们强让我去做。你们这群人,舞文弄墨已久,罪该处死。”当即下令打死几个人,将属僚中贪婪、暴虐、庸暗、懦弱的全都痛斥一番。全府上下大为震动,全都奉法行事。于是况钟免除烦扰苛细的赋税,制定教民条文,事情有不利于老百姓的,就立即上书朝廷讲明。

当时,多次下诏减轻苏州、松江的重赋。况钟和巡抚周忱精心计划,奏免赋税七十余万石。凡是周忱所推行的善政,况钟都协助大力办成。所积累的救济农民和存储的粮食每年有几十万石,除用来赈济灾荒之外,还用来代交民间杂赋和拖欠的租赋。

况钟为政,细心而且周密。他曾设置两本簿籍记录乡民的善恶,用来进行奖励和惩罚。又设立通关勘合簿,防止进出时行奸作伪。设立纲运簿,防止运夫偷盗侵没。设立馆夫簿,防止无理的需求。他兴利除害,不遗余力。铲锄豪强,扶植良善,民间将他奉若神明。

当初况钟为吏员时, 吴江人平思忠也由吏员起家,任吏部司务,对况钟有恩。到这时候况钟多次邀请拜见他,对待他礼节非常恭敬,并且让他的两个儿子到自己属下做事,说:“并非我没有仆役,而是想借此报答您罢了。”平思忠家一向贫寒,从来没有因(和况钟有)旧交情而(对他)有所求取。人们称赞他们两人都是贤德之人。

况钟曾遭母丧,府中百姓前往朝廷请求他留任,朝廷为此下诏命他戴孝起复留任。正统六年,况钟任期已满应当升迁,府中百姓二万余人,前往巡按御史张文昌处投诉,请求让况钟继续任职。英宗下诏进况钟食正三品俸禄,仍然留任知府。次年十二月,况钟死于任上。苏州府吏民相聚哭悼,为他立祠致祭。况钟刚正廉洁,孜孜爱民,在他前后任苏州知府的都不能像他一样。

篇4:明史·杨靖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杨靖,字仲宁,山阳人。洪武十八年进士,选吏科庶吉士。明年擢户部侍郎。时任诸司者,率进士及太学生,然时有不法者。帝制《大诰》,举通政使蔡瑄、左通政茹瑺、工部侍郎秦逵及靖以讽厉之曰:“此亦进士太学生也,能率职以称朕心。”其见称如此。 二十二年进尚书。明年五月诏在京官三年皆迁调,著为令。乃以刑部尚书赵勉与靖换官。谕曰:“愚民犯法,如啖饮食。设法防之,犯者益众。推恕行仁,或能感化。自今惟犯十恶并杀人者死,余罪皆令输粟北边。”又曰:“在京狱囚,卿等覆奏,朕亲审决,犹恐有失。在外各官所拟,岂能尽当?卿等当详谳,然后遣官审决。”靖承旨研辨,多所平反。帝嘉纳之。尝鞫一武弁,门卒捡其身,得大珠,属僚惊异。靖徐曰:“伪也,安有珠大如此者乎。”碎之。帝闻,叹曰:“靖此举,有四善焉。不献朕求悦,一善也;不穷追投献,二善也;不奖门卒,杜小人侥幸,三善也;千金之珠卒然而至,略不动心,有过人之智,应变之才,四善也。”  二十六年,兼太子宾客,并给二禄。已,坐事免。会征龙州赵宗寿,诏靖谕安南输粟饷师。以白衣往。安南相黎一元以陆运险艰,欲不奉诏。靖宣示反覆开谕,且许以水运。一元乃输粟二万,至沲海江别造浮桥以达龙州。帝大悦拜靖左都御史靖公忠有智略善理繁剧治狱明察而不事深文宠遇最厚同列无与比。三十年七月,坐为乡人代改诉冤状草,为御史所劾。帝怒,遂赐死。时年三十八。(选自《明史列传第二十六》)4.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大悦/拜靖左都御史/靖公忠有智略/善理繁剧治狱/明察而不事深文/宠遇最厚/同列无与比B. 帝大悦/拜靖左都御史/靖公忠有智略/善理繁剧/治狱明察而不事深文/宠遇最厚/同列无与比C.帝大悦/拜靖左都御史/靖公忠有智略/善理繁剧/治狱明察/而不事深文宠遇/最厚同列无与比D.帝大悦/拜靖左都御史/靖公忠有智略/善理繁剧/治狱明察而不事深文/宠遇最厚同列/无与比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进士”是指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是古代科举院试及第者之称,二、三甲可选为庶吉士。B. “十恶”是指直接危及君主专制统治秩序以及严重破坏封建伦常关系的重大犯罪行为。隋朝《开皇律》正式确立十恶制度,唐朝沿袭之。C.“武弁”也称武冠,多为武官的的礼服,后来,武弁也代指武官。到了唐朝,武弁不局限于指武官,还包括近身侍从和部分文官。D.“白衣”早期本是一种吉服,在严肃、庄重的场合才穿着,如“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本文的“白衣”指平民身份。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项是A.时任职内外诸司的官员,极大多数是进士及太学生出身,然而其中也有不法之徒。杨靖等被誉为奉法遵理的循吏,作为群臣百僚的楷模。B.杨靖对门卒搜出的大珠不辨真伪即予以砸毁,受到皇上的称赞,“碎珠四善”遂传为千秋佳话。C.杨靖能说服安南相黎一元为军队输送军粮,解龙州之围,出色完成使命,最根本的原因是他是太子的宾客。D.杨靖对朝廷忠心耿耿,清廉刚直,智略过人,政声素著。正当春秋鼎盛之时,竟由于“代改诉冤状草”平常之事而被“赐死”,真乃奇冤一桩。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3分)(1)在外各官所拟,岂能尽当?卿等当详谳,然后遣官审决。(5分)(2)三十年七月,坐为乡人代改诉冤状草,为御史所劾。帝怒,遂赐死。(5分)(3)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3分)

答案:4.B(靖公忠有智略,善理繁剧,治狱明察而不事深文。宠遇最厚,同列无与比。译文:杨靖公忠而有智略,善于处理繁杂的事务,治狱明察而不事深文。他得到的宠遇最丰厚,同行没有人可与他比。)

5.A(“院试”改为“殿试”)

6.C(“坐事免”,此时是平民身份。)

7.(1)在外地的官吏所思量的,又怎么能全面呢?你们应详细上奏,然后派遣官吏审决。

(得分点:所,所字结构;拟,思量;岂能尽当,又怎么能全面呢;谳,上奏。每点1分,整体1分。)

(2)三十年七月,因替乡人代为修改申诉冤屈的草状而犯罪,被御史弹劾。太祖大怒,于是赐他死罪。

(得分点:坐,因犯……罪;为,替;状草,草状、诉状;为……所,被动句。每点1分,整体1分。)

(3)那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唯恐不能杀尽,惩罚人唯恐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他。

参考译文:

杨靖,字仲宁,山阳人。洪武十八年(1385),中进士,选拔为吏科庶吉士。第二年提升为户部侍郎。当时担任诸司者,一般是进士和太学生,但经常有不法者。太祖御制《大诰》,举通政使蔡蠧、左通政茹王常、工部侍郎秦逵及杨靖赞扬说:“这也是进士、太学生,但都能尽职而令我满意。”他受到了如此的称赞。

二十二年(1389)晋升为尚书。第二年五月,诏令在京为官三年的.都能升迁,并成为规定。太祖要刑部尚书赵勉和杨靖交换官职,谕曰:“百姓犯法,就如饮食一样容易。设法防范,违犯者越多。推恕行仁,或许能感化。从今开始,犯有十恶罪并杀人的一律处死,犯其他罪的都让他们向北边输粟。”又说“:在京城的囚犯,你等应复奏,我亲自审决,尚怕有所失误。在外地的官吏所思量的,又怎么能全面呢?你们应详细上奏,然后派遣官吏审决。”杨靖领旨研办,大多数得以平反。太祖予以嘉奖,并采纳了他的意见。曾抓了一武弁,卫兵搜了他的身,得到一颗大珠,属僚十分惊异。杨靖却慢条斯理地说:“这是假的,怎么能有如此大的珠呢?”于是将珠打碎。太祖听说后,感叹道:“杨靖的这个举动,有四点值得称道。不把它敬献给我以讨得欢喜,这是其一。不穷追投献,这是其二。不奖励门卫,杜绝了小人的侥幸心理,这是其三。千金之珠猝然而至,毫不动心,说明杨靖有过人之智,应变之才,这是其四。”

二十六年(1393)兼任太子宾客,并给予二份俸禄。不久,犯罪免职。正遇上征讨龙州赵宗寿,诏令杨靖晓谕安南为军队输送军粮。杨靖以平民身份前往。安南相黎一元以陆运险艰为由,欲不奉行诏令。杨靖反复宣讲谕令,并允许他水运。一元于是输送粮食二万石至沲海江,另造浮桥到达龙州。太祖十分高兴,任命杨靖为左都御史。杨靖公忠而有智略,善于处理繁杂的事务,治狱明察而不事深文。他得到的宠遇最丰厚,同行没有人可与他比。三十年七月,因替乡人代为修改申诉冤屈的草状而犯罪,被御史弹劾。太祖大怒,于是赐他死罪。终年三十八岁。

篇5:《刘基,字伯温》阅读答案及翻译

《刘基,字伯温》阅读答案及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刘基,字伯温,青田人。基幼颖异,其师郑复初谓其父龠曰:“君祖德厚,此子必大君之门矣。”元至顺间,举进士,除高安丞,有廉直声。行省辟之,谢去。基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西蜀赵天泽论江左人物,首称基,以为诸葛孔明俦也。

及太祖下金华,定括苍,闻基名,以币聘,基未应。总制孙炎再致书固邀之,基始出。既至,陈时务十八策。太祖大喜。会陈友谅陷太平,谋东下,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基张目不言。太祖召入内,基奋曰:“主降及奔者,可斩也。”太祖曰:“先生计安出?”基曰:“贼骄矣,待其深入,伏兵邀取之,易耳。天道后举者胜,取威制敌以成王业,在此举矣。”太祖用其策,诱友谅至,大破之,以克敌赏赏基。基辞。友谅兵复陷安庆,太祖欲自将讨之,以问基。基力赞,遂出师攻安庆。

大旱,请决滞狱。即命基平反,雨随注。因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太祖方欲刑人,基请其故,太祖语之以梦。基曰:“此得土得众之象,宜停刑以待。”后三日,海宁降。太祖喜,悉以囚付基纵之。寻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初,太祖以事责丞相李善长,基言:“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太祖曰:“是数欲害君,君乃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基顿首曰:“是如易柱,须得大木。若束小木为之,且立覆。”及善长罢,帝欲相杨宪。宪素善基,基力言不可,曰:“宪有相才无相器。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而己无与者也,宪则不然。”帝问汪广洋,曰:“此褊浅殆甚于宪。”三年授弘文馆学士。十一月大封功臣,授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明年赐归老于乡。< />基佐定天下,料事如神,性刚嫉恶。至是还隐山中,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八年,疾笃,居一月而卒,年六十五。

(节选自《明史·刘基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举进士,除高安丞 除:授予官职

B.大旱,请决滞狱 狱:监狱

C.太祖以事责丞相李善长 责:责怪

D.寻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寻:不久

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刘基清廉正直的一组是(3分)

①既至,陈时务十八策。②基奋曰:“主降及奔者,可斩也。” ③以克敌赏赏基。基辞。④基力赞,遂出师攻安庆⑤基顿首曰:“是如易柱,须得大木。若束小木为之,且立覆。”⑥帝问汪广洋,曰:“此褊浅殆甚于宪。”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③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基小的'时候很聪明,博通经史,凡是书都要阅览,尤其精通天象地理,西蜀人赵天泽认为他是诸葛孔明之类的人。

B.刘基清廉正直,敢于直言,深受明太祖赏识重用,由高安县县丞连续升职,封为诚意伯后,才告老还乡。

C.刘基淡泊名利,明太祖攻下金华,平定了括苍,听说刘基的名气,拿钱币来聘用他,刘基没有答应。大败了陈友谅,朱元璋用打败敌人的奖赏奖励刘基。刘基推辞了。还乡后,隐居山林,喝酒下棋,从不提自己的功勋。

D. 刘基生性刚直,嫉恶如仇。但他不记个人恩怨,替多次要陷害他的李善长说情。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会陈友谅陷太平,谋东下,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基张目不言。

(2)及善长罢,帝欲相杨宪。宪素善基,基力言不可,

篇6:周经字伯常阅读答案及翻译

周经字伯常阅读答案及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周经,字伯常,刑部尚书瑄子也。天顺四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成化中,历侍读、中允,侍孝宗于东宫。讲《文华大训》,太子起立,阁臣以为劳,议请坐听。经与诸讲官皆不可,乃已。孝宗立,进太常少卿兼侍读。弘治二年擢礼部右侍郎。奉御赵瑄献雄县地为东宫庄。经等劾瑄违制,下诏狱。而帝复从镇抚司言遣官勘实。经等复争之曰:“太祖、太宗定制,闲田任民开垦。若因奸人言而籍之官,是土田予夺,尽出奸人口,小民无以为生矣。”既而勘者及巡抚高铨言闲田止七十顷,悉与民田错。于是从经言仍赋之民,治瑄罪。

经刚介方正,好强谏,虽重忤旨不恤。宦官、贵戚皆惮而疾之。太监李广死,帝得朝臣与馈遗簿籍,大怒。科道因劾诸臣交通状,有及经者。经上疏曰:“昨科道劾廷臣奔竞李广,阑入臣名。虽蒙恩不问,实含伤忍痛,无以自明。夫人奔竞李广,冀其进言左右,图宠眷耳。陛下试思广在时,曾言及臣否。且交结馈遗簿籍具在,乞检曾否有臣姓名。更严鞫广家人,臣但有寸金、尺帛,即治臣交结之罪,斩首市曹,以为奔竞无耻之戒。若无干涉,亦乞为臣洗雪,庶得展布四体,终事圣明。若令含污忍垢,即死填沟壑,目且不瞑。”帝慰答之。十三年,星变,自陈乞休。报许,赐敕驰驿,加太子太保,以侣钟代。廷臣争上章留之,中外论荐者至八十余疏,咸报寝。

武宗即位,言官复荐,召为南京户部尚书,遭继母忧未任。正德三年,服阕。经婿兵部尚书曹元方善刘瑾,言经虽老尚可用,乃召为礼部尚书。固辞不许,强赴召。受事数月即谢病去。五年三月卒,年七十一。赠太保,谥文端。(节选自《明史列传七十一》 有删改)

8.对下列句子中 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悉与民田错 错:交错 B.科道因劾诸臣交通状 交通:互相通行

C.皆惮而疾之 疾:憎恨、厌恶 D.且交结馈遗簿籍具在 遗:赠送。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周经“刚介方正”的一组是

①经与诸讲官皆不可,乃已 ②弘治二年擢礼部右侍郎

③经等劾瑄违制,下诏狱 ④宦官、贵戚皆惮而疾之

⑤帝慰答之 ⑥固辞不许,强赴召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经顽固守旧。周经在侍讲东宫时,有人建议让站着听讲的太子坐下听,周经和各位侍讲的官员都不同意。

B.周经处事刚直。周经曾经弹劾赵瑄进献东宫土地做庄园是违制的,将会危害百姓,皇帝采纳他的建议,惩罚了赵瑄。

C.周经遇事沉着。太监李广之死牵连朝中大臣,有人借机告发周经交结太监,周经为此上疏自辩,得到了皇帝的肯定。

D.周经为官谨慎。武宗即位,虽然多次有人荐举周经,但他拒绝出仕,由于女婿与刘瑾的关系才勉强赴任,不久就因病辞职。

参考答案:

8.B【解析】交通:结交、交往。

9.B【解析】②是升职;⑤是皇帝安慰;⑥是勉强赴任。

10.A【解析】说周经“顽固守旧”错。

【文言文参考译文】

周经,字伯常,刑部尚书周瑄的儿子。天顺四年考中进士。改任庶吉士,授予检讨职

务。成化年间,做过侍读、中允等职,在东宫侍奉孝宗。给太子讲《文华大训》,太子起身站立听讲,阁臣认为太子辛苦,建议请求坐下听讲。周经和各位讲官都认为不可以,于是停止。孝宗即位,升职做太常少卿兼任侍读。弘治二年升做礼部右侍郎。奉御赵瑄献上雄县土地给东宫做庄园。周经等人弹劾赵瑄违背祖制,下令逮捕入狱。可是皇帝听从镇抚司的话派官员调查核实。周经等人又争辩说:“太祖、太宗制定的制度,闲置田地任由百姓开垦。如果因为奸邪之人的话就予以没收入官,这是夺取百姓土地田亩,全都出自奸邪之人的口,百姓没有办法来生活。”不久调查的人和巡抚高铨说闲置土地仅七十顷,都和百姓的田地交错着。于是听从周经的'话仍然把土地还给百姓,惩治了赵瑄的罪过。

周经倔强耿直,喜欢勉力劝谏,即使深深触怒皇上的旨意也不顾及。宦官、贵戚都害

怕他并且忌恨他。太监李广死了,皇帝得到朝中大臣参与赠送李广财务的账簿,非常生气。科道官员趁机弹劾大臣交结勾通李广的情状,有人提到了周经。周经上疏辩解说:“昨天科道官员弹劾大臣争着投靠李广,擅自写上了我的名字。虽然蒙受皇上恩德没有过问,我实在是感到无比冤枉,含伤忍痛,没有办法来自己说明情况。人们争相投靠李广,希望他能在皇帝面前多说好话,图的就是您的宠幸眷顾啊。陛下您试着想想李广活着的时候,曾经谈到我没有。况且交结李广馈赠物品的账簿就在您的跟前,请求检查有没有我的姓名。还应该严厉审问李广的家人,我只要有寸金、尺帛财务进献李广,就惩治我交结李广的罪过,在集市上斩首,作为对争着投靠李广等无耻行为的警戒。如果没有关涉牵连,也请皇上替我洗脱耻辱,或许能让我舒展四肢,终生侍奉圣明的主上。如果让我带着侮辱忍受诟骂,即使我死了,我的眼睛也不能闭上。”皇帝安慰并答复了他。弘治十三年,星宿变化,自己陈说请求退休。上报后被许可,皇上下诏赏赐可以使用驿站,加封太子太保,让侣钟代替他。大臣们上奏章要求留下他,朝廷内外讨论荐举他的奏章有八十多,都扣住不发。

武宗即皇帝位,言官又举荐他,朝廷招他做南京户部尚书,遭遇继母去世没有上任。正德三年,服丧期满。周经的女婿兵部尚书曹元芳与宦官刘瑾关系好,说周经虽然年老还可以任用,于是征召他做礼部尚书。周经坚决推辞不答应,最后勉强赴任。工作了几个月就因病辞职。正德五年三月去世,享年七十一岁。朝廷赠太保衔,谥号文端。

篇7:李密,字令伯阅读答案与翻译

李密,字令伯阅读答案与翻译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辛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尝废离……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选自《晋书》,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B.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C.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D.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其中“名”主要用于他称,“字”主要用于自称。

B.太子洗马,中国古代官职名。“太子洗马”东宫属官,秦置,汉延用。掌宾赞受事,太子出行则为前导。

C.疏:奏章,古代社会臣子向皇帝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书。也可以用来指对古书的注解,古籍注释体例之一。

D.服阕,守丧期满除去孝服,丧服分为五个等级,称为五服,五服分别适用于与死者亲疏远近不等的亲属。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密身世坎坷。幼年丧父,母亲改嫁,年仅几岁的他思念双亲,不能自已,以致忧思成疾。

B.李密深受重用。在蜀国做郎官,多次出使吴国,蜀国灭亡后,被晋武帝下诏任命为太子洗马。

C.李密忠孝两全。在祖母去世之后,李密再次被征召到晋朝廷任洗马的官职,实现了“先尽孝,后尽忠”忠孝两全的诺言。

D.李密渴望田园生活。他在东堂赐宴饯别时,奉诏写诗,表明了自己想要回家种田的愿望,晋武帝为此很生气。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②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1)“憎疾从事”为动宾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C;“清慎”是司隶对李密的评价应划分在前半部分,“弗之劾”主语为司隶,排除D.故选A.译文:后来李密做到温令一职,而厌恶从事,经常给别人写“庆父不死,鲁难未已”的字句。从事拿着他的这些字向司隶告状。司隶认为李密在县里清廉谨慎,驳回了从事对李密的`弹劾。

(2)A.表述有误,“名”主要用于自称,“字”主要用于他称。

(3)D.“渴望田园生活”“表明了自己想要回家种田的愿望”错误。据原文“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可知,李密入朝为官渴望得到升迁,因朝中无靠山未能如愿,被调任汉中太守,他心怀不满,作诗发牢骚。

(4)①我小时候经常生病,九岁还不能行走,孤苦伶仃,直到成人自立。

②有空闲的时间就讲学,忘记了疲劳,并且拜谯周为师,谯周的学生把他比成子游子夏一样的人才。

参考译文: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别名虔。幼年丧父,母何氏改嫁。这时李密只有几岁,他性情淳厚,非常思恋母亲,以至生了病。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他。李密侍奉祖母以孝顺和恭敬闻名当时。祖母刘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侍候祖母,夜里未曾脱衣。祖母的饭菜、汤药,他总要尝过之后才让祖母用。李密有时间就去学习,忘记了疲劳。他师事谯周,谯周的门人把他比作子游和子夏。他年轻时在蜀汉做郎官,多次出使吴国,颇有辩才,吴人称赞他。蜀国被平定后,泰始初年,晋武帝下诏委任他为太子洗马。他因为祖母年迈,没有人侍奉赡养,就没有接受官职。他上书武帝说:“臣下因命运不好,小时候就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不幸离我而去世了。过了四年,舅舅又逼迫母亲改了嫁。我的奶奶刘氏,怜悯我从小丧父又多病消瘦,便亲自抚养我。我小时候经常生病,九岁还不能行走,孤苦伶仃,直到成人自立。既没有叔叔伯伯,也没有哥哥弟弟,门庭衰微福气浅薄,很晚才有儿子。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应门户的僮仆,生活孤单没有依靠,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但祖母刘氏又早被疾病缠绕,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停止离开她。……皇帝看了李密的表章说:“李密出名,一点也不假啊。”于是就不再征召李密。后来,李密的祖母去世了。等到李密的丧期结束后,皇帝又征召李密到洛阳任洗马。司空张华问他:“您觉得安乐公刘禅怎么样?”李密说:“可以和齐桓公相提并论。”张华问他为什么这样说,李密答道:“齐桓公得管仲而称霸天下,用了竖刁而死于非命;安乐公得到诸葛亮而能与魏国抗衡,任用黄皓而亡了国。因此知道他们的成败是一样的原因。”张华又问:“孔明的言教为什么这样琐碎?”李密答道:“过去舜、禹、皋陶交谈,所以简洁雅致,《大诰》与平常人说,适宜琐碎。没有和孔明旗鼓相当的谈论者,他的言教就琐碎啊。”张华点头称是。后来李密做到温令一职,而厌恶从事,经常给别人写“庆父不死,鲁难未已”的字句。从事拿着他的这些字向司隶告状。司隶认为李密在县里清廉谨慎,驳回了从事对李密的弹劾。李密很有才能,常常希望得到升迁。而朝廷里没有为他说话的人,只能升任汉中太守一职。自己认为朝廷没有重用他,很有怨言。等到皇上在东堂给大臣赐食蜜饯的时候,让李密作诗。他在诗的最后写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人们这样说,有因就有果。朝中没后台,不如把乡还。 明 君坐朝上,俗语怎成真?)武帝为此很生气,于是,都官从事奏请皇帝罢免了李密的官职。后来,他在家中辞世。

篇8:耿恭字伯宗少孤的阅读答案附翻译

关于耿恭字伯宗少孤的阅读答案附翻译

耿恭字伯宗,少孤。慷慨多大略,有将帅才。永平十七年冬,骑都尉刘张出击车师,请恭为司马,与奉车都尉窦固破降之。乃以恭为戊己校尉,屯后王部金蒲城。恭至部,移檄乌孙,示汉威德。大昆弥已下皆欢喜,遣使献名马,遣子入侍。 < /> 明年三月,北单于遣二万骑击车师,遂破杀后王安得,而攻金蒲城。恭乘城搏战,以毒药傅矢,传语匈奴曰:“汉家箭神,其中疮者必有异。”因发强弩射之。虏中矢者,视创皆沸,遂大惊。会天暴风雨,随雨击之,杀伤甚众。匈奴震怖,遂解去。恭以疏勒城傍有涧水可固,五月,乃引兵据之。七月,匈奴复来攻恭,恭募先登数千人直驰之,胡骑散走。匈奴遂于城下拥绝涧水。恭于城中穿井十五丈不得水,吏士渴乏,笮马粪汁而饮之。恭仰叹曰:“闻昔贰师将军拔佩刀刺山,飞泉涌出;今汉德神明,岂有穷哉?”乃整衣服向井再拜,为吏士祷。有顷,水泉奔出。乃令吏士扬水以示虏。虏出不意,以为神明,遂引去。会显宗崩,车师复畔,与匈奴共攻恭。恭厉士众击走之。数月,食尽穷困,乃煮铠弩,食其筋革。恭与土推诚同死生,故皆无二心,而稍稍死亡,馀数十人。单于知恭已困,欲必降之。复遣使召恭曰:“若降者,当封为白屋王,妻以女子。”恭乃诱其使上城,手击杀之,炙诸城上。虏官属望见,号哭而去。单于大怒,更益兵围恭,不能下。

肃宗即位,遣秦彭发张掖三郡及鄯善兵,攻交河城,北虏惊走,车师复降。乃分兵迎恭。遂相随俱归。发疏勒时尚有二十六人,随路死没,至玉门唯馀十三人。

论曰:余初读《苏武传》,感其茹毛穷海,不为大汉羞。后览耿恭疏勒之事,喟然不觉涕之无从。嗟哉,义重于生,以至是乎!

(《后汉书·耿弇传附耿恭》)

11.下列各句加着重号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移檄乌孙,示汉威德 移:传递

B.以毒药傅矢 傅:涂抹

C.笮马粪汁而饮之 笮:同“榨”,用力压出

D.恭厉士众击走之 厉:磨砺

12.下面四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耿恭“义重于生”的一组是(   )

①恭至部,移檄乌孙,示汉威德 ②恭以疏勒城傍有涧水可固 ③笮马粪汁而饮之

④恭厉士众击走之 ⑤乃煮铠弩,食其筋革 ⑥恭乃诱其使上城,手击杀之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②④⑥ D.①③⑤ < />1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耿恭是东汉名将耿弃的后代,有将帅的才略。永平十七年参与攻打车师,使之归降。担任戊己校尉,驻屯车师后王部金蒲城。他到了那儿,就移檄乌孙,显示汉朝的威德。乌孙国王很高兴,派使者献上名马,并派儿子到汉朝侍奉皇帝。 < /> B.第二年三月,匈奴北单于派两万骑兵攻打车师,杀了车师后王安得,又来攻金蒲城。耿恭登城搏战,用毒箭射敌人,中箭的伤口都沸腾起来,敌人大惊。又加上暴风雨,耿恭随雨进击,杀伤很多。匈奴很害怕,于是撤了兵。 < /> C.五月,耿恭迁到疏勒城。七月,匈奴又来攻打他,在城下断绝涧水。耿恭在城内打井十五丈深,还没见到水。将士口渴难忍,榨马粪汁喝。耿恭整理好衣服向井下拜,井中巨泉涌出,敌人以为是神明护佑,就退军了。 < /> D.当时显宗逝世,车师又背叛汉朝,与匈奴一起攻击耿恭。过了几个月,粮食吃光了,他们煮铠革弩筋而食,没有人有二心,但是人渐渐死亡,最后只剩几十人。匈奴单干对他很敬重,要投降他。耿恭不接受,斩杀了他的使者。

四、1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闻昔贰师将军拔佩刀刺山,飞泉涌出;今汉德神明,岂有穷哉! (3分)< /> 译文:< /> (2)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4分)

译文:

(3)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3分)

译文:

参考答案:

11.D(应为“激励”)

12.B(所谓“义重于生”,就是宁可渴死饿死也决不投降)

13.D(“欲降之”是要使他投降,而不是投降于他。 )

14.翻译不唯答案,句意通达即可,仅供参考。(1)听说从前贰师将军拔出佩刀刺山,就有巨泉飞涌而出;现在汉朝的仁德神圣高超,怎么会走投无路呢? (关键字:汉德神明、岂、穷)(2)您应当赶快派军队把守函谷关,不要让诸侯军进来,再逐步征集关中的兵来增加自己的实力,以便抵御他们。(关键字:守、内、稍、距)(3)我听说汉王用黄金千斤、封赏万户来悬赏我的人头,我把这份好处送给你。(关键字:购、邑、为若德)

[参考译文]

耿恭字伯宗,从小就死了父亲。他为人慷慨,多有远大的谋略,具备将帅的才能。永平十七年冬季,骑都尉刘张带兵去攻打车师国,请耿恭担任他的司马,与奉车都尉窦固一起打败了车师国并使他们投降。于是任命耿恭为戊己校尉,屯驻在车师国后王部的金蒲城。耿恭来到驻地,写了一封公文送到乌孙国,宣示大汉的威严和恩德。乌孙国王大昆弥以下的人都很高兴,派使者贡献名马,并派儿子到长安侍奉皇帝。 < /> 第二年三月,匈奴北单于派遣两万骑兵攻打车师,终于打败并杀了车师后王安得,接着进攻金蒲城。耿恭登上城墙与敌人搏战,他用毒药涂在箭头上,向匈奴传话说:“我们汉家的箭很神奇,那些中箭受伤的人一定有异常的情况。”于是拉开强弓射向匈奴。敌人中了箭的,察看伤口,流出的血都沸腾了,于是大惊。恰巧这时刮起了暴风,下起了大雨,耿恭趁着风雨反击匈奴,杀伤了很多敌人。匈奴人很震惊害怕,就解围离去了。耿恭认为疏勒城旁边有涧水,可以固守,就在五月带兵去占据了它。七月,匈奴又来攻打耿恭。耿恭募聚了数千勇士骑马向敌人直冲,敌人的'骑兵四散逃走。匈奴就在城下断绝了涧水。耿恭在城内挖井到十五丈深仍然不见水,官吏士兵又渴又乏,只好榨马粪汁来喝。耿恭仰天叹息,说:“听说从前贰师将军拔出佩刀刺山,泉水就从刀眼里飞涌出来;如今大汉的恩德神圣高超,怎么会走投无路呢?”于是整理好衣服向着挖的井拜了两拜,替将士们祷告。过了一会儿,井里的泉水奔涌而出。耿恭就让将士们扬水给匈奴人看。匈奴人没有想到城内会有水,认为是神灵护佑,就带兵离去了。正巧这时显宗皇帝逝世,车师国又背叛汉朝,与匈奴一起攻打耿恭。耿恭激励士卒打退了他们。过了几个月,城中粮食吃光了,穷困不堪,就煮铠甲弓弩,吃上面的皮革和弦筋。耿恭一向与将士们坦诚相待,同生共死,所以大家都无二心。但是人却不断地死去,只剩下几十人。匈奴单于探知耿恭已陷入困境,一心要招降他。就派人来诱降耿恭说:“如果投降的话,当封你为白屋王,并且配美女给你做妻子。”耿恭就诱骗匈奴使者上城,亲手砍死他,并在城上烧烤他的肉。匈奴使者的手下人望见了,大声哭号着离开了。单于听说了大怒,进一步增兵包围耿恭,但未能攻下疏勒城。 < /> 肃宗登上皇位,派秦彭等人征调张掖等三郡及鄯善国的兵,进攻交河城,北匈奴人惊慌逃走,车师国又投降汉朝。于是分出一支军队去迎接耿恭。耿恭等人就随军队一起回来了。从疏勒城出发时还有二十六人,沿途不断死亡,到玉门关时只剩下十三人了。 < /> (作者)评论道:我当初读《苏武传》,对苏武茹毛饮血于北海之地而不使大汉朝蒙受羞辱的事迹非常感动。后来读到耿恭固守疏勒城的事迹,喟然叹息,不知道我的眼泪是从哪里来的。唉,道义重于生命,竟然达到这种地步吗?

篇9:《孔靖字季恭》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孔靖字季恭》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孔靖,字季恭,会稽山阴人也。名与高祖祖讳同,故称字。祖愉,晋车骑将军。父誾,散骑常侍。季恭始察郡孝廉,功曹史,著作佐郎,太子舍人,镇军司马,司徒左西掾。未拜,遭母忧。隆安五年,于丧中被起建威将军、山阴令,不就。高祖东征孙恩,屡至会稽,季恭曲意礼接,赡给甚厚。

高祖后讨孙恩,时桓玄篡形已著,欲于山阴建义讨之。季恭以为山阴去京邑路远,且玄未居极位,不如待其篡逆事彰,衅成恶稔,徐于京口图之,不忧不克。高祖亦谓为然。虞啸父为征东将军、会稽内史,季恭初求为府司马,不得。及帝定桓玄,以季恭为内史,使赍封板拜授,正与季恭相值,季恭便回舟夜还。至即叩扉告啸父,并令扫拂别斋,即便入郡。啸父本为桓玄所授,闻玄败,震惧,开门请罪。季恭慰勉,使且安所住,明旦乃移。季恭到任,务存治实,敕止浮华,翦罚游惰,由是寇盗衰止,境内肃清。

征为右卫将军,加给事中,不拜。寻除侍中,领本国中正,徙琅邪王大司马司马。寻出为吴兴太守,加冠军。先是,吴兴频丧太守,云项羽神为卞山王,居郡听事,二千石至,常避之;季恭居听事,竟无害也。迁尚书右仆射,固让。义熙八年,复督五郡诸军、征虏、会稽内史。修饰学校,督课诵习。十年,复为尚书右仆射,加散骑常侍,又让不拜。顷之,除领军将军,加散骑常侍,本州大中正。十二年,致仕,拜金紫光禄大夫,常侍如故。是岁,高祖北伐,季恭求从,以为太尉军咨祭酒、后将军。从平关、洛。高祖为相国,又随府迁。

宋台初建,令书以为尚书令,加散骑常侍,又让不受,乃拜侍中、特进、左光禄大夫。辞事东归,高祖饯之戏马台,百僚咸赋诗以述其美。及受命,加开府仪同三司,辞让累年,终以不受。永初三年,薨,时年七十六。追赠侍中、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

9.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季恭曲意礼接,赡给甚厚

赡给: 供给

B。 时桓玄篡形已著

著: 明显

C。 修饰学校,督课诵习

修饰: 修缮

D。 高祖为相国,又随府迁

迁: 迁移

10。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①欲于山阴建义讨之

②其皆出于此乎

B.①啸父本为桓玄所授

②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C.①且玄未居极位

②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D.①辞让累年,终以不受

②余船以次俱进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孔靖为官谦逊有容的一组是

①未拜,遭母忧

②迁尚书右仆射,固让

③不如待其篡逆事彰,衅成恶捻,徐于京口图之

④季恭慰勉,使且安所住,明旦乃移

⑤复为尚书右仆射,加散骑常侍,又让不拜

⑥加开府仪同三司,辞让累年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 ④⑤

D。 ①④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靖起初谋求任府司马,但是桓玄却让虞啸父担任此职,因此没有办成,等到刘裕平定桓玄之后,孔靖获得该职务。

B。孔靖在吴兴郡太守任上,并没有迷信项羽之神是卞山王的说法,孔靖住在厅堂,始终没有什么祸害。

C。孔靖为官务实,讲究勤俭节约,严惩游荡懒惰的人,因此,在他管辖的境内盗贼减少,生活太平。

D。孔靖辞去官职归故乡,高祖及群臣百官都感于他美好的`事迹与德行,高祖设宴为他饯行,群臣为其赋诗称赞。

13。 将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不如待其篡逆事彰,衅成恶稔,徐于京口图之,不忧不克。(4分)

(2) 季恭慰勉,使且安所住,明旦乃移。 (3分)

(3) 辞事东归,高祖饯之戏马台,百僚咸赋诗以述其美。(3分)

参考答案

9。 D 10。 B 11。 C

12。 A。 (“但是桓玄却让虞啸父担任此职”属无中生有,文中虞啸父担任征东将军和会稽内史,并未担任府司马)

13。 (1) 不如等到他篡逆之事明显,罪恶已经铸成,再慢慢在京口对付他,不必担心不能制服他。

(2) 靖对他加以安慰,让他暂且安居原处,第二天天亮后再搬迁。

(3) 孔靖辞去官职回归故乡时,刘裕在戏马台为他饯行,群臣百官都赋诗称述他的美好事迹。 (每句1分)

【参考译文】

孔靖字季恭,是会稽山阴人。他的祖父孔愉,晋朝时为车骑将军。父亲孔筒,任散骑常侍。孔靖起初被选拔为郡孝廉,功曹史,著作佐郎,太子舍人,镇军司马,多次升迁到司徒左西椽。还未及拜授,便遭逢母亲去世。隆安五年,在服丧期间被任用为建威将军、山例令,不曾就任。刘裕向东征伐孙恩,多次到会稽,孔靖尽心尽力地隆重款待,供给很是丰厚。

刘裕后来征讨孙恩,当时桓玄篡位形迹已经显露,刘裕打算在山阴发起义兵,讨伐桓玄。孔靖认为山阴距京邑路程遥远,而且桓玄还未篡居帝住,不如等到他篡逆之事明显,罪恶已经铸成,再慢慢在京口对付他,不必担心不能制服他。刘裕也认为正确,

虞啸父任征东将军、会稽内史,孔靖起初谋求任府司马,没有办成。等到刘裕平定桓玄,任命孔靖为内史,使者持文书拜授孔靖,正好与孔靖相遇,孔靖就调转船头当夜返回。到了会稽叩门告知虞啸父,并且让他打扫别的房舍,立即入郡。虞啸父的官职本是桓玄授予的,闻知桓玄败走,非常震惊,开门请罪。孔靖对他加以安慰,让他暂且安居原处,第二天天亮后再搬迁。孔靖到任后,致力管理,讲求实效,整伤禁止浮华的行为,剪除惩罚游荡懒惰的人,由此盗匪减少,境内清平。

朝廷征召孔靖为右卫将军,加给事中,他没有赴任。不久任命为侍中,领本国中正,叉转任琅邪王大司马司马。不久出任吴兴太守,加冠军“在此之前,吴兴郡太守频频丧亡,说是项羽之神是卞山王,居留在郡府厅堂处理政事,棒禄二千石的官员到了,常常回避;但孔靖处在厅堂,始终没有什么祸害。朝廷提升他为尚书右仆射,他坚决辞让。义熙八年,孔靖又任督五郡诸军事、征虏将军、会稽内史。孔靖修缮学校,督察考核诵习经典。义熙十年,叉任尚书右仆射,加散骑常侍,叉谦让没有受任。不久,任命为领军将军,加散骑常侍,本州大中正。十二年,辞去官职,拜金紫光禄大夫,常侍之位不变。这一年,刘裕北伐,孔靖请求跟随出征,任命为太尉军谱祭酒、后将军。跟随刘裕平定关中、洛阳。刘裕任相国,孔靖又随府升迁。

宋王府开始设立,髙祖书面命令孔靖为尚书令,加散骑常侍,又谦让不受,于是拜侍中、特进、左光禄大夫。

孔靖辞去官职归故乡时,刘裕在戏马台为他饯行,群臣百官都赋诗称述他的美好事迹。等到刘裕受命登基,加授孔靖开府仪同三司,孔靖辞谢多年,最终还是没有接受。元嘉三年,孔靖去世,时年七十六岁。追赠侍中、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

篇10:《任峻字伯达》的阅读答案及翻译

《任峻字伯达》的阅读答案及翻译

文言文阅读(19分)

任峻字伯达,河南中牟人也。汉末扰乱,关东皆震。中牟令杨原愁恐,欲弃官走。峻说原曰:“董卓首乱,天下莫不侧目,然而未有先发者,非无其心也,势未敢耳。明府若能唱之,必有和者。”原曰:“为之奈何?”峻曰:“今关东有十余县,能胜兵者不减万人,若权行河南尹事,总而用之,无不济矣。”原从其计,以峻为主簿。峻乃为原表行尹事,使诸县坚守,遂发兵。会太祖起关东,入中牟界,众不知所从,峻独与同郡张奋议,举郡以归太祖。峻又别收宗族及宾客家兵数百人,愿从太祖。太祖大悦,表峻为骑都尉,妻以从妹,甚见亲信。太祖每征伐,峻常居守以给军。是时岁饥旱,军食不足,羽林监颖川枣祗建置屯田。太祖以峻为典农中郎将,募百姓屯田于许下,得谷百万斛,郡国列置田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官渡之战,太祖使峻典军器粮运。贼数寇抄绝粮道,乃使千乘为一部,十道方行,为复阵以营卫之,贼不敢近。军国之饶,起于枣祗而成于峻。太祖以峻功高,乃表封为都亭侯,邑三百户,迁长水校尉。陈留太守枣祗,本姓棘,先人避难,易为枣。随太祖共举义兵,周旋征讨。太祖使为屯田都尉,施设田业。其时岁则大收,丰足军用,摧灭群逆,以隆王室。不幸早没,祗子处中,加官封爵,以祀祗不朽之事。峻宽厚有度而见事理,每有所陈,太祖多善之。于饥荒之际,收恤朋友孤遗,中外贫宗,周急继乏,信义见称。建安九年薨,太祖流涕者久之。子先嗣。先薨,无子,国除。文帝追录功臣,谥峻曰成侯。复以峻中子览为关内侯。

(选自《三国志·任峻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能胜兵者不减万人                胜:拿起

B.若权行河南尹事                  权:权衡

C.峻又别收宗族及宾客家兵数百人    别:另外

D.中外贫宗,周急继乏              继:接济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任峻多谋善断的一组是(3分)

①明府若能唱之,必有和者               ②峻独与同郡张奋议,举郡以归太祖

③峻常居守以给军                       ④为复阵以营卫之

⑤随太祖共举义兵,周旋征讨             ⑥于饥荒之际,收恤朋友孤遗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①②④        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任峻审时度势,善于把握时机。在东汉末年董卓乱政之时,关东震惊,天下人敢怒而不敢言;他劝说杨原首先发兵讨伐董卓。

B.任峻解决供给,完善了屯田制。任峻做典农中郎将时,招募老百姓在许都附近屯田,收到租谷几百万斛,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C.任峻主管后勤,机智运送辎重。由于乱贼抢劫,任峻让千辆马车组成一队,分十路前行,组成双层军阵护卫,使敌贼不敢接近。

D.任峻通晓事理,宽厚而重信义。他常常有建议,曹操很善待他;他收养抚恤朋友的遗孤并周济穷困的亲戚族人,为人们所称赞。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峻乃为原表行尹事,使诸县坚守,遂发兵。

⑵是时岁饥旱,军食不足,羽林监颖川枣祗建置屯田。

参考答案:

4.(3分)B(暂代官职)

5.(3分)C(①②④都表现任峻多谋善断,③说明任峻主持后勤日常工作,⑤所述不是任峻,⑥表现任峻的信义)

6.(3分)D(“他常常有建议,曹操很善待他”表述有误,当为“他每次有建议,曹操都很赞成”)

7.(10分)

⑴(5分)任峻就替杨原上表陈述代行河南尹的事情,让各个县坚守县城,于是发兵讨伐董卓。

译出大意给3分;“表”、“行”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⑵(5分)这一年天旱饥荒,军粮不足,羽林监颍川人枣祗建议建立屯田制。

译出大意给3分;“饥”、“建置”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附参考译文:

任峻,字伯达,河南中牟县人。东汉末年,董卓扰乱,关东都感到震惊。中牟县令杨原又发愁又害怕,想要弃官逃走。任峻劝杨原说:“董卓为首作乱,天下的人没有不怨恨的,然而没有先讨伐董卓的人,不是没有讨伐董卓的想法,而是形势条件不成熟不敢罢了。您如果能够带头,必定有人响应。”杨原说:“那该怎么办呢?”任峻说:“现在关东一带有十几个县,能拿起兵器作战的不少于一万人,您如果暂时代理河南尹的职事,统一指挥,不会不成功的。”杨原听从了他的计策,任用任峻做河南尹的主簿。任峻就替杨原上表陈述代行河南尹的事情,让各个县坚守县城,于是发兵讨伐董卓。恰巧曹操也从关东起兵,进入中牟县的地界,众人无所适从。任峻单独和同郡的张奋商议,让全郡归附曹操。任峻又另行召集同族人以及宾客、家兵共几百人,愿意跟随曹操。曹操非常高兴,上表让任峻担任骑都尉,把自己的堂妹嫁给他,很被亲近信任。曹操每次出征讨伐,任峻常常作为留守来供应部队给养。这一年天旱人饥,军粮不足,羽林监颍川人枣祗建议建立屯田制,曹操让任峻担任典农中郎将。任峻招募老百姓在许都附近屯田,收到租谷几百万斛。于是(曹操)在郡国内普遍设置了屯田官,几年之内,凡实行屯田的地方都积蓄了粮食,仓库都堆满了。官渡大战的.时候,曹操让任峻主管运送军械兵器和粮食。乱贼多次在途中抢劫掠夺,截断运送军粮的交通要道,于是任峻就让一千辆马车组成一队,分十路并行,组成双层军阵的队伍分前后左右护卫运粮马车,使敌贼不敢接近了。军队的强大和国家的富饶,从枣袛时开始到任峻时完成。曹操认为任峻劳苦功高,就上表封他做都亭侯,食邑三百户,又升迁为长水校尉。陈留太守枣袛,原本姓棘,先祖避难时,改姓为枣。跟随曹操一同起兵,四处征讨。太祖任命他担任屯田都尉,为流民设置田业。当年就获大丰收,补足了军用,摧毁了各路叛逆,使王室兴隆。枣袛的儿子枣处中,提升了官职,封了爵位,来祭祀枣袛永垂不朽的功业。任峻为人宽厚而有气量,又通晓事理。每次有建议,曹操都很赞成。在国内饥荒的时候,任峻收养抚恤朋友的遗孤,中表亲戚贫困的族人,有急事或缺什么,都不断地周济他们,因为重信义而被称赞。建安九年去世,曹操伤心哭了好久。任峻的儿子任先继承封爵。任先去世,没有后代,除去封国。魏文帝追记功臣事迹时,给任峻的谥号是成侯。又将任峻的次子任览封为关内侯。

周经字伯常阅读答案及翻译

《李密字令伯》阅读及答案

《强弩之末》阅读答案附翻译

李泰伯改字文言文阅读答案

余靖传二阅读答案

《凉州词》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牛皋字伯远阅读题答案及译文

《钟繇传》阅读答案

阅读《PM2.5》附答案

《绝唱》阅读附答案

况钟字伯律靖安人的阅读答案附翻译(共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况钟字伯律靖安人的阅读答案附翻译,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