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伯索地文言文翻译

时间:2023-01-25 03:53:22 作者:回收站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回收站”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智伯索地文言文翻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智伯索地文言文翻译,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智伯索地文言文翻译

智伯索地文言文翻译

一个人贪得无厌最终必将会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下面一起看看智伯索地文言文翻译吧~

智伯索地

智伯索地于魏桓子,魏桓子弗予。任章曰:“何故不予?”桓子曰:“无故请地,故弗予。”任章曰:“无故索地,邻国必恐。彼重欲无厌,天下必惧。君予之地,智伯必骄而轻敌,邻邦必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国,则智伯之命不长矣。《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予之。’君不如予之以骄智伯。且君何释以天下图智氏,而独以吾国为智氏质乎?”君曰:“善。”乃与之万户之邑,智伯大悦。因索地于赵,弗与,因围晋阳,韩、魏反之外,赵氏应之内,智氏自亡。

(节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参考译文】

智伯向魏桓子索要土地,魏桓子不给。任章说:“为什么不给他?” 桓子说:“没有理由就来要土地,所以不给。”任章说:“没有理由就来索要土地,邻国肯定恐慌。他的.贪得无厌的欲望无法满足,天底下其他的国家必定恐惧害怕。大王您给他土地,智伯必定骄傲轻敌,邻国必定害怕而与我国亲近联合,用联军来对抗轻敌的国家,那么智伯的性命不长了。《周书》说:‘想要打败他,必须暂且先辅助他;想要夺取他,必须暂且先给予他。’大王您不如给智伯土地使他骄傲。而且大王您为什么要放弃借助天下力量来共同对付智伯的机会,而仅使我国成为智伯攻击的目标呢?”魏桓子说:“好。”于是就给智伯一个万人的大邑,智伯很高兴。于是向赵索要土地,赵不给,因此兵围晋阳,韩魏在晋阳城外反戈一击,赵在城内接应,智伯自取灭亡。

篇2:《智伯索地智伯》文言文阅读

《智伯索地智伯》文言文阅读

智伯①索地于魏桓子,魏桓子弗予。任章曰:“何故不予?”桓子曰:“无故索地,故弗予。”任章曰:“无故索地,邻国必恐;重欲无厌,天下必惧。君予之地,智伯必而轻敌,邻国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国,则智氏之命不长矣!《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②之;将欲取之,必姑予之。’君不如予之,以骄智伯。且君何释以天下图智氏,而独以吾国为智氏质③乎?”君曰:“善。”乃与之万户之邑④一。智伯大说,因索地于赵,赵弗与,因围晋阳。韩、魏反于外,赵氏应之于内,智氏遂亡。

注释:①智伯:名瑶,又称智囊,春秋末年晋国四卿之一。②辅:帮助。③质:攻击目标。④邑:城市。

【小题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①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国,则智氏之命不长矣!

②智伯大说,因索地于赵,赵弗与,因围晋阳。

【小题2】智伯索地的故事给我们今天的人们什么启示?(2分)

答案

【小题1】①用联军(与我国亲近的军队)来对抗轻敌的国家,那么智伯的性命就不长了。(2分)②智伯很高兴。于是向赵索要土地,赵不给,因此兵围晋阳。(2分)

【小题2】(1)一个贪得无厌的人,一个狂妄自大的人,最终将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2)做任何事,都要考虑到事情的前因后果,要周到详细,考虑利和弊,最后才能成功。 (3)看问题要长远,用迂回曲折的思维方式,也许是取胜的最佳法宝。(任答对一点,即给2分)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这两句中的关键词主要是“相亲之兵”等。“相亲之兵”结合上文可知,指“与我国亲近的军队”。了解了关键字词的意思,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小题2】试题分析:能读全文可知,启示的角度有很多。如从智伯的角度可知,他索地的行为最终为自己招来杀身之祸,由此可知,人不可贪得无厌,四处竖敌,否则会招来祸患。从魏桓子的角度可知,头脑要灵活,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目光要远大。从任章的角度可以得出,思虑要周到详细,做到深谋远虑。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点评:要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选取合适的角度,大胆表述自己的感悟,借用原文中的信息,组织成自己的语言,把个人的想法和感受表述出来。注意切题做答,语句通顺。

篇3:智伯欲袭卫文言文翻译

智伯欲伐卫

智伯欲伐卫,遗卫君野马四百,白璧一。卫君大悦。群臣皆贺,南文子有忧色。卫君曰:“大国大欢,而子有忧色何?”文子曰:“无功之赏,无力之礼,不可不察也。野马四,白璧一,此小国之礼也,而大国致之。君其图之。”卫君以其言告边境。智伯果起兵而袭卫,至境而反曰:“卫有贤人,先知吾谋也。”

智伯欲伐卫,乃佯亡其太子,使奔卫。南文子曰:“太子颜为君子也,甚爱而有宠,非有大罪而亡,必有故。”使人迎之于境,曰:“车过五乘,慎勿纳也。”智伯闻之,乃止。

篇4:智伯欲袭卫文言文翻译

智伯想攻打卫国,就送给卫君四匹名为野马的良马和一支白璧。卫君十分高兴,群臣都来庆贺,南文子却面带愁容。卫君说:“全国上下一片喜庆,而你却愁眉苦脸,这是为什么呢?”文子说:“没有功劳就受到赏赐,没费力气就得到礼物,不可以不慎重对待。四匹野马和一支白璧,这是小国应该送给大国的礼物,而如今大国却将这种礼物送给我们,您还是慎重考虑为好。”卫君把南文子的这番话告诉边防人员,让他们加以戒备。果然不出南文子所料,智伯出兵偷袭卫国,到了边境又返回去了。智伯失望地说:“卫国有能人,预先知道了我的`计谋。”

智伯还是想袭击卫国,处心积虑地假装逐出他的太子,让他逃奔卫国。南文子说:“太子颜是个好人,智伯又很宠爱他,他没有犯什么大罪却逃亡出来,这其中必有蹊跷。”南文子让人到边境迎接人,并告诫道:“如果太子的兵车超过五辆,就要慎重,千万不要让他入境。”智伯听说后,无可奈何,只好打消了偷袭卫国的念头。

智伯欲伐卫的作者:

刘向、刘歆父子是在儒学作为经学而一统天下之后,又重新研究和整理诸子百家的著作与学说并强调从中吸取思想营养以改善儒学的重要人物。

在对《管子》、《晏子》、《韩非子》、《列子》、《邓析》、《关尹子》、《子华子》以及《战国策》等著作进行了系统整理的基础上,认为它们皆有符合儒家经义的地方。例如 ,刘向说: 《管子》书,务富国安民,道约言要,可以晓合经义。荀卿之书,其陈王道甚易行 , 其书比于传记,可以为法 ②。至于道家,刘向则认为 (道家)秉要执本,清虚无为,及其治身接物,务崇不兢,合于六经。除此之外,还在《说苑》、《新序》中直接采用并假借诸子之口来表达自己的政治、学术见解,实际上这也是对诸子学的一种肯定。

刘向、刘歆父子在当时经学独尊的情况下,大力倡导研究诸子之学,对削弱官方学术思想的统治、解放思想是有积极意义的。

早年的《枕中鸿宝苑秘书》,“书中言神仙使鬼物为金之术及邹衍重道延命方”,深受神秘思想的影响。继又参与石渠阁的五经讲论,濡染于今文经学活动。他后来论历代兴革、国政得失,就拿出了今文学者的派头,以阴阳五行、天人感应作为论证的依据。元帝时,他上封事,论舜及文武周公时的祥瑞和幽厉以后春秋时期的灾异而归结于“灾异未有稠如今者也”。上文引成帝时上封事,论宗周以来大臣操持国柄之危国,借“王氏外祖坟墓在济南者,其梓柱生枝叶、扶疏上出屋”之异,申言“事势不两大,王氏与刘氏亦且不并立”。这表明刘向的历史观是神学的历史观。他这种思想反映了西汉晚年大权旁落、皇族失势的悲观情绪。

篇5:智狐文言文翻译

沧州孝廉刘士玉,有间书房被狐精所占据,狐狸白天和人作答对话,还向人投掷瓦石,但却看不到他的形貌。时任沧州知州的平原人董思任,是个优秀的官吏,听说这件事之后亲自前往驱赶作怪的.狐狸。刚刚开始口若悬河的大谈特谈人妖不属同类应该互相回避的道理,就听见房檐间朗声说道:”你作官很爱民,也不贪取钱财,所以我不敢用瓦石砸你,但你爱民是为了图一个好名声,不贪图钱财是怕以后被追究罪责,所以我也不回避你。董大人你差不多就可以了,再不要多言自取尴尬了。”董思任听后狼狈而归,好几天都闷闷不乐。刘士玉的一个女仆很是粗拙愚蠢,但偏偏她不怕狐狸,狐狸也不用石头投掷攻击她。有次对话的时候,有人因为这事向狐狸询问其中的缘由。狐狸说:“她虽然是个卑下的奴仆,但却是个真正的孝妇。鬼神见了都要回避,何况我这样的狐怪呢?”刘士玉就命令这个女仆住在这间屋子里,狐怪当天就离去了。

篇6:智狐文言文翻译

沧州刘士玉孝廉,有书室为狐所据。白昼与人对语,掷瓦石击人,但不睹其形耳。知州①平原董思任,良吏也,闻其事,辄自往驱之。方入书室,忽檐际朗言曰:“公为官颇爱民,亦不取钱,故我不敢击公。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取钱乃畏后患耳故我亦不避公。公休矣,毋多言取困②。”董狼狈而归,咄咄不怡者数日。刘一仆妇甚粗蠢,独不畏狐。狐亦不击之。或对语问其故,狐曰:“彼虽下役,乃真孝妇也。鬼神见之犹敛避,况我曹乎?”刘乃令仆妇居此室。狐是日即去。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有删改

[注释] ①知州:官职名称 ②取困:自取尴尬

17、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6分)

(1)有书室为狐所据 (2)然公爱民

(3)公休牟 (4)董狼狈而归

(5)及其家穿井 (6)其一犬坐于前

18、用“ / “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然 公 爱 民 乃 图 好 名 不 取 钱 乃 畏 后 患 耳 故 我 亦 不 避 公。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2分)

鬼神见之犹敛避,况我曹乎?

20、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话简述刘士玉“令仆妇居此室”的原因·(2分)

参考答案

17、(1 )被(2)然而(3)停止(4)连词,表示修饰关系(5)等到 (6)像狗似的

18、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贪钱乃畏后患/故我亦不避公。(2分)

19、鬼神见了你都要回避,何况我呃?(2分)

20、因为刘士玉想让狐离开自己的书房,而狐遇到真正孝顺的妇人会躲避,所以为了赶走狐狸就让妇人住书房和(4分。答出''想赶走狐”得2分;答出“狐遇到孝妇会躲避,得2分。)

篇7:智伯围晋阳原文翻译

智伯围晋阳原文翻译

智伯围晋阳原文翻译

原文:

智伯率韩、魏二国伐赵。围晋阳,决晋水而灌之。城下缘木而处,县釜而炊。襄子谓张孟谈曰:“城中力已尽,粮食匮乏,大夫病,为之奈何?”张孟谈曰:“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乃见韩、魏之君,说之曰:“臣闻之,唇亡而齿寒。今智伯率二君而伐赵,赵将亡矣。赵亡则君为之次矣。及今而不图之,祸将及二君!”二君曰:“智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而泄,事必败,为之奈何?”张孟谈曰:“言出君之口,入臣之耳,人孰知之者乎?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君其图之。”二君乃与张孟谈阴谋,与之期。张孟谈乃报襄子。至其日之夜,赵氏杀其守堤之吏,决水灌智伯。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军,杀其身而三分其国。襄子乃赏有功者,而高赫为赏首。群臣请曰:“晋阳之存,张孟谈之功也。而赫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围也,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群臣无不有骄侮之心者,唯赫不失君臣之礼,吾是以先之。”由此观之,义者,人之大本也,虽有战胜存亡之功,不如行义之隆。故君子曰:“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翻译:

智伯率领韩、魏两家攻打赵家,包围了晋阳城,并挖开晋水灌淹晋阳城,导致城中的军民爬上树来避水,悬挂着锅来烧饭。这时赵襄子找张孟谈商量:“晋阳城里人力已经耗尽,粮食也十分缺乏,官兵们也缺医少药,你看如何是好?”张孟谈说:“国家面临危亡而不能保全它,那真的是算白养了我们这批谋士了。现在让我偷偷试着涉水出城,去会会魏、韩二家君王,是否有可能搞个协议共同对付智伯。”于是张孟谈暗中出城会见魏、韩两君王,劝说道:“人们常说:唇亡齿寒。今天智伯胁迫你们两家来攻伐我们赵家,眼看赵家保不住。可是按智伯的个性,赵家一灭亡,他就非得挨个地来收拾你们两家。所以现在假若我们不共同想法对付智伯的话,灾难也就很快要落到你们两家头上了。”韩、魏两家君王说:“智伯这个人,暴戾骄横而少恩寡情。我们的计谋如果泄露,事情就坏了,这如何是好?”张孟谈马上说:“话从二位君王口中出,进是进入到我的耳中,谁还会知道?再说,处境一样、情况相同、利益一致的人应该互相成全、生死与共。请二君王仔细考虑吧!”于是韩、魏二君王与张孟谈谋划商定举事日期,并约定其他事项。张孟谈随即潜回城里向赵襄子回报。到了约定的日期,趁着黑暗,赵襄子派人杀了看守堤防的官兵,挖开大堤使水倒灌进智伯的军营,智伯军队一片慌乱,连忙堵水。这时韩军和魏军从两翼攻打过来,赵襄子又率军队从正面出击,将智伯的军队打得落花流水,智伯也被杀死,又将智伯的`封地一分为三,从此晋国也就分为韩、魏、赵三国。等到胜利凯旋归来,赵襄子奖赏有功人员时,最先受奖赏的是高赫。大臣们提出问题:“晋阳之所以能保住,全仗张孟谈的功劳。可现在却是高赫获首赏,这是什么缘故?”赵襄子回答:“当晋阳被围困的时候,我的国家危难的时候,众多大臣很少不对我流露出轻侮骄傲的神情,唯有高赫仍然不失君臣礼节,所以我首先奖赏他。”由此看来,“义”才是做人的根本。即使战胜敌人,挽救国家,也比不上施行忠义来得高贵。所以《老子》说:“美好的言辞可以博得尊重,美好的德行可以超越众人。”

篇8:鹿亦有智文言文翻译

鹿亦有智文言文翻译

原文:

博山李氏者,以伐薪为生。一日,于山坳得一鹿仔,携家喂养。鹿稍长,甚驯,见人则呦呦鸣。其家户外皆山,鹿出,至暮必归。时值秋祭,例用鹿。官府督猎者急,限期送上,然旬日间无所获,乃向李氏求之,李氏不与。猎者固请。李氏迟疑曰:“待吾虑之。”是夜鹿去,遂不归。李氏深悔之。(据《小豆棚》改写)

译文:

博山有一个姓李的人,凭借砍柴谋生。一天,(他)在山坳(里)捡到一只幼鹿,(就)带回家喂养。鹿渐渐长大,十分温顺,见到人就呦呦鸣叫。他家四面环山,鹿每次出去,到傍晚必然回来。到了秋天祭祀的时候,按照规定要用鹿祭祀。(由于)官府监督(着),猎人(很)着急,(因为)到了限期(就要)送上(鹿),然而(猎人)一连十天都没有打到鹿,就向姓李的人请求(把鹿给他)。姓李的人不答应。猎人坚持请求(姓李的人把鹿给他)。姓李的人迟疑着说道:“(请)等待我考虑这件事。”这天晚上鹿离开之后就不回来了。姓李的人对这件事感到十分后悔。

句子翻译

以伐薪为生:将砍柴作为谋生的手段。

猎者固请:猎人坚持请求把鹿给他。

待吾虑之:等我考虑一下这件事。

成语“千丝万缕”中的“缕”,是指线;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千条丝,万条线。原形容一根又一根,数也数不清。现多形容相互之间种种密切而复杂的联系。

文言知识

固。“固”解释为“坚固”、“巩固”、“牢固”,这是容易掌握的.。它还可引申为“坚持”,这含义较难掌握。上文“猎者固请”,意为打猎的人坚持请求把鹿给他。这话也可说成“猎者固求之”。

本文启示

任何事物都有感情,要善待任何事物,不要背叛他们,否则他们会离你而去。

相关练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 以伐薪为生 (2)是夜廘去

2、对“乃向李氏求之,李氏不与”翻译正确的项是( )(2分)

A、于是让李氏寻找那只鹿,李氏不和他去。

B、于是向李氏请求要那只鹿,李氏不给他。

C、于是向李氏恳求宽限时间,李氏没有答应他。

D、于是向李氏寻求帮助,李氏想不出办法。

3、从全文看,“鹿亦有知”表现在(1) (2) (3) (用原文回答)(3分)

4、这则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 (2分)

答案:

1、(1)砍伐 (2)离开

2、B (2分)

3、(1)甚驯,见人则呦呦鸣。(2)鹿出,至暮必归。(3)是夜鹿去,遂不归

4、我们要珍惜、善待自己拥有的一切,否则等到失去后后悔也是徒劳。(2分)

篇9:知人者智文言文翻译

《知人者智》是春秋时期老子写的一篇古文,主要讲述能够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以及相关的内容。

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翻译

能够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能够战胜他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是真正的强者。知道满足而不妄想的人是富有的,努力不懈地去奋斗的人是有志气的。言行不离道之规律中的人能够活得长久。躯体虽死而精神仍然存在于世的人才是真正的长寿。

注释

智:明察事物的能力。指能够客观地认识、估价别人。

赏析

智,是自我之智。明,是心灵之明。“知人者”,知于外;“自知者”,明于道。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内;明者,知己知人,内外皆明。智是显意识,形成于后天,来源于外部世界,是对表面现象的理解和认识,具有局限性和主观片面性;明,是对世界本质的认识,具有无限性和客观全面性。欲求真知灼见,必返求于道。只有自知之人,才是真正的觉悟者。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胜人者”,凭借的是自我个体的蛮力;“自胜者”,凭借的是坚强的意志。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是具有天地之志的人。天地之志是收获大道、战胜一切的力量源泉。只有“自胜者”,才是真正的强者。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的人,是与道为伍的,既有美妙的精神世界,又有充实愉快的现实生活,自然感到满足。相反,那些失却了心灵的人,内心是空荡、迷茫的,只能把心思寄托于外在的个人名利上。然而,没有心灵作依托的欲望,是永远不会满足的,这就是人生痛苦的根源。有着坚强意志的人,并不是为了自我名利而拼搏的人,而是心存大道、甘守真朴、无执无失、豪情满怀的人。这样的人,人生必然是欢快、幸福的。正如基督所说:有圣灵和你相伴,你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所,是心灵之所即大道。人生的目的,无不是为了幸福、健康、长寿。人们追求幸福、健康、长寿,却忽视了心灵的自由,反而导致生命早夭。那些真正懂得厚生的人,始终关怀的是内在的心灵,是以有形养“无形”,而不是以有形养有形,因此却获得了相对长久的生命。更有那些一生为了人民的人,虽肉体死亡了,但是他们的英灵永存,这样的人才是真正长寿的人,因为他们的英灵是属于人民的,人民永存,他们的英灵永存。

本篇文言文是老子对有道者的高度赞扬。指出人生当自知、自胜、自强。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天地之志,并与世长存。自荐,广泛招揽人才。成语“知人者智”便源于唐太宗决定通过自荐方法,大量吸纳优秀人才故事。

作者简介

老子,即李耳。李耳(公元前571年—前471年)(诞辰:西周末年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时),字伯阳,又称老聃,后人称其为“老子”。汉族,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今河南鹿邑县人,一说安徽涡阳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篇10:知人者智文言文翻译

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译文:

能够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能够战胜他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知道满足而不妄想的人是富有的,努力不懈地去奋斗的人是有志气的`。言行不离道之规律能够长久,躯体虽死而精神永久的人才是长寿的。

作者简介

老子,即李耳。李耳(公元前571年-前471年)(诞辰:西周末年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时),字伯阳,又称老聃,后人称

其为“老子”。汉族,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今河南鹿邑县人,一说安徽涡阳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相传他母亲怀了九九八十一月身孕,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周国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任藏室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老子问礼。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或直称《老子》、或《老子五千文》)。在道教中,老子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

关联典故

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唐太宗李世民通过贞观之治取得的明显效果,看到了优秀人才在国家建设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于是决定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大量招纳优秀人才。有一次,他就这个问题征询侍臣意见,说:“朕听说国家太平后必有大乱,大乱过后必有太平。值此国家由乱到治,天下太平,百业振兴之际,需要得到大量的贤才来使用。我思谋了一个招揽人才的办法,打算让他们自己举荐,这样做你们看合适吗?”侍中魏徵回答说:“能够了解别人的人,是有智慧的人(知人者智);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聪明的人(自知者明)。人贵自知,陛下广开人才自荐之路,四方贤才必然纷至沓来,何愁得不到济世贤才呢?!”于是太宗决定在全国实施人才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作品鉴赏

智,是自我之智。明,是心灵之明。“知人者”,知于外;“自知者”,明于道。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内;明者,知己知人,内外皆明。智是显意识,形成于后天,来源于外部世界,是对表面现象的理解和认识,具有局限性和主观片面性;明,是对世界本质的认识,具有无限性和客观全面性。欲求真知灼见,必返求于道。只有自知之人,才是真正的觉悟者。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胜人者”,凭借的是自我个体的蛮力;“自胜者”,凭借的是坚强的意志。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是具有天地之志的人。天地之志是收获大道、战胜一切的力量源泉。只有“自胜者”,才是真正的强者。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的人,是与道为伍的,既有美妙的精神世界,又有充实愉快的现实生活,自然感到满足。相反,那些失却了心灵的人,内心是空荡、迷茫的,只能把心思寄托于外在的个人名利上。然而,没有心灵作依托的欲望,是永远不会满足的,这就是人生痛苦的根源。有着坚强意志的人,并不是为了自我名利而拼搏的人,而是心存大道、甘守真朴、无执无失、豪情满怀的人。这样的人,人生必然是欢快、幸福的。正如基督所说:有圣灵和你相伴,你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所,是心灵之所即大道。人生的目的,无不是为了幸福、健康、长寿。人们追求幸福、健康、长寿,却忽视了心灵的自由,反而导致生命早夭。那些真正懂得厚生的人,始终关怀的是内在的心灵,是以有形养“无形”,而不是以有形养有形,因此却获得了相对长久的生命。更有那些一生为了人民的人,虽肉体死亡了,但是他们的英灵永存,这样的人才是真正长寿的人,因为他们的英灵是属于人民的,人民永存,他们的英灵永存。

本章是老子对有道者的高度赞扬。指出人生当自知、自胜、自强。唯有如此,才能实现

篇11:猫儿索食文言文翻译

猫儿索食文言文翻译

原文

猫生儿,稍大⑴。猫儿问母:“当何所食⑵?”母曰:“人自教女⑶。”猫儿夜至⑷他家,隐瓮器⑸间。有人见已⑹,而⑺相约曰:“酥乳⑻肉等,须覆盖;鸡雏⑼高举⑽,莫⑾之食。”猫儿审⑿听,即知:鸡酥乳与肉,皆是我食⒀也。

作者简介

王晫,初名棐,字丹麓,号木庵,自号松溪子,浙江钱塘人。生于明末,约生活于清顺治、康熙时。顺治四年秀才。旋弃举业,市隐读书,广交宾客。工于诗文。所著有《遂生集》十二卷、《霞举堂集》三十五卷、《墙东草堂词》及杂著多种。

注释

1、稍大:渐渐地长大。稍:渐渐地。

2、食:吃。

3、女:通“汝”,你。

4、至:到。

5、瓮器:陶制的各种盛器;瓮,一种口小腹大的盛器。

6、已:后。

7、而:就。

8、酥乳:泛指各种油腻的乳制品。

9、鸡雏:幼小的鸡。

10、举:抬

11、莫:不要。

12、审:仔细。

13、食:食物

14、已:后

15、隐:躲

翻译

母猫生了只小猫,小猫渐渐长大了。(有一天)小猫问母猫:“(我)该吃什么呢?”母猫回答说:“人类自然会教你的'”。晚上,小猫到一家人家,躲藏在瓮罐后面。人看见了它后,对(另一个人)约定说:“烧好的乳酪、肉都要放在器皿内盖好;嫩鸡(都要)高高挂起来,不要(被猫偷)吃。”小猫仔细地听,它立刻懂了:(原来)鸡、乳酪和肉都是自己该吃的食物。

主旨

猫:遇到问题,要善于自己去解决,尤其是在听取别人建议时,不要盲目的相信,还要有自己的生活经验。

人:说话做事还应小心谨慎,小心隔墙有耳。

小学语文《智伯伐赵》阅读答案及翻译

《伯夷列传》司马迁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郭璞葬地》文言文的原文翻译

《宋定伯捉鬼》翻译

笑话的文言文翻译

王安石待客文言文翻译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

古镜文言文翻译

爱莲说的文言文及翻译

文言文狼的翻译

智伯索地文言文翻译(锦集11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智伯索地文言文翻译,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