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有哪些

时间:2022-11-30 05:13:39 作者:风声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风声”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有哪些,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有哪些,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篇1: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

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多种多样

造成的原因是什么

在发展中国家,人口数量大、增长快是对其资源和环境造成压力的重要原因。

发达国家的过度消费(无节制地索取资源)给环境带来的负担要比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更为严重。以高消费的美国为例,每个美国人每年向大气层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印度27倍,居住在加州和佛罗里达州的3300万美国人要比印度的8.5亿人对环境产生更大的压力!

从资源的利用方式来看,工业革命以来,发达国家一直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给区域和全球环境造成了巨大的伤害,近二、三十年来大力治理,资源利用的无害化使单位资源对环境的危害减小;而很多发展中国家目前正处在工业化进程中,由于人口的压力及技术、资金等因素的制约,单位资源的利用给环境造成的危害普遍比发达国家严重。

由以上分析可以总结出,形成当今环境问题的是三个相互关联的原因:人口问题-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较高的人口增长率带来的巨大压力;发展问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物质消费的发展观和发展模式;资源问题-与人口问题和发展问题密切相关的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环境问题有哪些

(1)全球变暖:全球变暖是指全球气温升高。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得看为上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前上升了0.48℃ 。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短波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2)臭氧层破坏:在地球大气层近地面约20~30公里的平流层里存在着一个臭氧层,其中臭氧含量占这一高度气体总量的十万分之一。臭氧含量虽然极微,却具有强烈的吸收紫外线的功能,因此,它能挡住太阳紫外辐射对地球生物的伤害,保护地球上的一切生命。然而人类生产和生活所排放出的一些污染物,如冰箱空调等设备制冷剂的氟氯烃类化合物以及其它用途的氟溴烃类等化合物,它们受到紫外线的照射后可被激化,形成活性很强的原子与臭氧层的臭氧(O3)作用,使其变成氧分子(O2),这种作用连锁般地发生,臭氧迅速耗减,使臭氧层遭到破坏。南极的臭氧层空洞,就是臭氧层破坏的一个最显著的标志。到1994年,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破坏面积已达2400万平方公里。南极上空的臭氧层是在20亿年里形成的,可是在一个世纪里就被破坏了60%。北半球上空的臭氧层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薄,欧洲和北美上空的臭氧层平均减少了10~15%,西伯利亚上空甚至减少了35%。因此科学家警告说,地球上空臭氧层破坏的程度远比一般人想象的要严重的多。

(3)酸雨:酸雨是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硫(SO2)和氮氧化物(NOx)等酸性污染物引起的pH值小于5.6的酸性降水。受酸雨危害的地区,出现了土壤和湖泊酸化,植被和生态系统遭受破坏,建筑材料、金属结构和文物被腐蚀等等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酸雨在五、六十年代最早出现于北欧及中欧,当时北欧的酸雨是欧洲中部工业酸性废气迁移所至,七十年代以来,许多工业化国家采取各种措施防治城市和工业的大气污染,其中一个重要的措施是增加烟囱的高度,这一措施虽然有效地改变了排放地区的大气环境质量,但大气污染物远距离迁移的问题却更加严重,污染物越过国界进入邻国,甚至飘浮很远的距离,形成了更广泛的跨国酸雨。此外,全世界使用矿物燃料的量有增无减,也使得受酸雨危害的地区进一步扩大。全球受酸雨危害严重的有欧洲、北美及东亚地区。我国在八十年代,酸雨主要发生在西南地区,到九十年代中期,已发展到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及四川盆地的广大地区。

(4)淡水资源危机:地球表面虽然2/3被水覆盖,但是97%为无法饮用的海水,只有不到3%是淡水,其中又有2%封存于极地冰川之中。在仅有的1%淡水中,25%为工业用水,70%为农业用水,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可供饮用和其它生活用途。然而,在这样一个缺水的世界里,水却被大量滥用、浪费和污染。加之,区域分布不均匀,致使世界上缺水现象十分普遍,全球淡水危机日趋严重。目前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缺水,其中28个国家被列为严重缺水的国家和地区。预测再过20~30年,严重缺水的国家和地区将达46~52个,缺水人口将达28~33亿人。我国广大的北方和沿海地区水资源严重不足,据统计我国北方缺水区总面积达58万平方公里。全国500多座城市中,有300多座城市缺水,每年缺水量达58亿立方米,这些缺水城市主要集中在华北、沿海和省会城市、工业型城市。世界上任何一种生物都离不开水,人们贴切地把水比喻为生命的源泉”。然而,随着地球上人口的激增,生产迅速发展,水已经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珍贵。一些河流和湖泊的枯竭,地下水的耗尽和湿地的消失,不仅给人类生存带来严重威胁,而且许多生物也正随着人类生产和生活造成的河流改道、湿地干化和生态环境恶化而灭绝。不少大河如美国的科罗拉多河、中国的黄河都已雄风不再,昔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壮丽景象已成为历史的记忆了。

(5)资源、能源短缺:当前,世界上资源和能源短缺问题已经在大多数国家甚至全球范围内出现。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人类无计划、不合理地大规模开采所至。本世纪九十年代初全世界消耗能源总数约100亿吨标准煤,预测到能源消耗量将翻一番。从目前石油、煤、水利和核能发展的情况来看,要满足这种需求量是十分困难的。因此,在新能源(如太阳能、快中子反应堆电站、核聚变电站等)开发利用尚未取得较大突破之前,世界能源供应将日趋紧张。 此外,其它不可再生性矿产资源的储量也在日益减少,这些资源终究会被消耗殆尽。

(6)森林锐减:森林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地球上曾经有76亿公顷的森林,到本世纪时下降为55亿公顷,到1976年已经减少到28亿公顷。由于世界人口的增长,对耕地、牧场、木材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导致对森林的过度采伐和开垦,使森林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坏。据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1200万公顷的森林消失,其中占绝大多数是对全球生态平衡至关重要的热带雨林。 对热带雨林的破坏主要发生在热带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尤以巴西的亚马逊情况最为严重。亚马逊森林居世界热带雨林之首,但是,到九十年代初期这一地区的森林覆盖率比原来减少了11%,相当于70万平方公里,平均每5秒钟就有差不多有一个足球场大小的森林消失。此外,在亚太地区、非洲的热带雨林也在遭到破坏。

环境问题(7)土地荒漠化:简单地说土地荒漠化就是指土地退化。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对荒漠化的概念作了这样的定义:“荒漠化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等因素,使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灾害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发生了退化。6月17日第二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发表公报指出:当前世界荒漠化现象仍在加剧。全球现有12亿多人受到荒漠化的直接威胁,其中有1.35亿人在短期内有失去土地的危险。荒漠化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生态环境问题,而且演变为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它给人类带来贫困和社会不稳定。到19为止,全球荒漠化的土地已达到3600万平方公里,占到整个地球陆地面积的1/4,相当于俄罗斯、加拿大、中国和美国国土面积的总和。全世界受荒漠化影响的国家有100多个,尽管各国人民都在进行着同荒漠化的抗争,但荒漠化却以每年5~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大,相当于爱尔兰的面积。到二十世纪末,全球将损失约1/3的耕地。在人类当今诸多的环境问题中,荒漠化是最为严重的灾难之一。对于受荒漠化威胁的人们来说,荒漠化意味着他们将失去最基本的生存基础--有生产能力的土地的消失。

(8)物种加速灭绝:物种就是指生物种类。现今地球上生存着500~1000万种生物。一般来说物种灭绝速度与物种生成的速度应是平衡的。但是,由于人类活动破坏了这种平衡,使物种灭绝速度加快,据《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估计,每年有数千种动植物灭绝,到2000年地球上10~20%的动植物即50~100万种动植物将消失。而且,灭绝速度越来越快。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发出警告:本世纪鸟类每年灭绝一种,在热带雨林,每天至少灭绝一个物种。物种灭绝将对整个地球的食物供给带来威胁,对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损失和影响是难以预料和挽回的。

(9)垃圾成灾:全球每年产生垃圾近100亿吨,而且处理垃圾的能力远远赶不上垃圾增加的速度,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已处于垃圾危机之中。美国素有垃圾大国之称,其生活垃圾主要靠表土掩埋。过去几十年内,美国已经使用了一半以上可填埋垃圾的土地,30年后,剩余的这种土地也将全部用完。我国的垃圾排放量也相当可观,在许多城市周围,排满了一座座垃圾山,除了占用大量土地外,还污染环境。危险垃圾,特别是有毒、有害垃圾的处理问题(包括运送、存放),因其造成的危害更为严重、产生的危害更为深远,而成了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一个十分棘手的环境问题。

(10)有毒化学品污染:市场上约有7~8万种化学品。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有危害的约有3.5万种。其中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的约500余种。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如今每年又有1000~2000种新的化学品投入市场。由于化学品的广泛使用,全球的大气、水体、土壤乃至生物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毒害,连南极的企鹅也未能幸免。自五十年代以来,涉及有毒有害化学品的污染事件日益增多,如果不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将对人类和动植物造成严重的危害。

篇2: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有哪些

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有哪些

(1)全球变暖:全球变暖是指全球气温升高.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得看为上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 .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短波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2)臭氧层破坏:在地球大气层近地面约20~30公里的平流层里存在着一个臭氧层,其中臭氧含量占这一高度气体总量的十万分之一.臭氧含量虽然极微,却具有强烈的吸收紫外线的功能,因此,它能挡住太阳紫外辐射对地球生物的伤害,保护地球上的一切生命.然而人类生产和生活所排放出的一些污染物,如冰箱空调等设备制冷剂的氟氯烃类化合物以及其它用途的氟溴烃类等化合物,它们受到紫外线的照射后可被激化,形成活性很强的原子与臭氧层的臭氧(O3)作用,使其变成氧分子(O2),这种作用连锁般地发生,臭氧迅速耗减,使臭氧层遭到破坏.南极的臭氧层空洞,就是臭氧层破坏的一个最显著的标志.到1994年,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破坏面积已达2400万平方公里.南极上空的臭氧层是在20亿年里形成的,可是在一个世纪里就被破坏了60%.北半球上空的臭氧层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薄,欧洲和北美上空的臭氧层平均减少了10~15%,西伯利亚上空甚至减少了35%.因此科学家警告说,地球上空臭氧层破坏的程度远比一般人想象的要严重的多.

(3)酸雨:酸雨是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硫(SO2)和氮氧化物(NOx)等酸性污染物引起的pH值小于5.6的酸性降水.受酸雨危害的地区,出现了土壤和湖泊酸化,植被和生态系统遭受破坏,建筑材料、金属结构和文物被腐蚀等等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酸雨在五、六十年代最早出现于北欧及中欧,当时北欧的酸雨是欧洲中部工业酸性废气迁移所至,七十年代以来,许多工业化国家采取各种措施防治城市和工业的大气污染,其中一个重要的措施是增加烟囱的高度,这一措施虽然有效地改变了排放地区的大气环境质量,但大气污染物远距离迁移的问题却更加严重,污染物越过国界进入邻国,甚至飘浮很远的距离,形成了更广泛的跨国酸雨.此外,全世界使用矿物燃料的量有增无减,也使得受酸雨危害的地区进一步扩大.全球受酸雨危害严重的有欧洲、北美及东亚地区.我国在八十年代,酸雨主要发生在西南地区,到九十年代中期,已发展到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及四川盆地的广大地区.

(4)淡水资源危机:地球表面虽然2/3被水覆盖,但是97%为无法饮用的海水,只有不到3%是淡水,其中又有2%封存于极地冰川之中.在仅有的1%淡水中,25%为工业用水,70%为农业用水,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可供饮用和其它生活用途.然而,在这样一个缺水的世界里,水却被大量滥用、浪费和污染.加之,区域分布不均匀,致使世界上缺水现象十分普遍,全球淡水危机日趋严重.目前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缺水,其中28个国家被列为严重缺水的国家和地区.预测再过20~30年,严重缺水的国家和地区将达46~52个,缺水人口将达28~33亿人.我国广大的北方和沿海地区水资源严重不足,据统计我国北方缺水区总面积达58万平方公里.全国500多座城市中,有300多座城市缺水,每年缺水量达58亿立方米,这些缺水城市主要集中在华北、沿海和省会城市、工业型城市.世界上任何一种生物都离不开水,人们贴切地把水比喻为生命的源泉“.然而,随着地球上人口的激增,生产迅速发展,水已经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珍贵.一些河流和湖泊的枯竭,地下水的耗尽和湿地的消失,不仅给人类生存带来严重威胁,而且许多生物也正随着人类生产和生活造成的河流改道、湿地干化和生态环境恶化而灭绝.不少大河如美国的科罗拉多河、中国的黄河都已雄风不再,昔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壮丽景象已成为历史的记忆了.

(5)资源、能源短缺:当前,世界上资源和能源短缺问题已经在大多数国家甚至全球范围内出现.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人类无计划、不合理地大规模开采所至.本世纪九十年代初全世界消耗能源总数约100亿吨标准煤,预测到2000年能源消耗量将翻一番.从目前石油、煤、水利和核能发展的情况来看,要满足这种需求量是十分困难的.因此,在新能源(如太阳能、快中子反应堆电站、核聚变电站等)开发利用尚未取得较大突破之前,世界能源供应将日趋紧张. 此外,其它不可再生性矿产资源的储量也在日益减少,这些资源终究会被消耗殆尽.

(6)森林锐减:森林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地球上曾经有76亿公顷的森林,到本世纪时下降为55亿公顷,到1976年已经减少到28亿公顷.由于世界人口的增长,对耕地、牧场、木材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导致对森林的过度采伐和开垦,使森林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坏.据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1200万公顷的森林消失,其中占绝大多数是对全球生态平衡至关重要的热带雨林. 对热带雨林的破坏主要发生在热带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尤以巴西的亚马逊情况最为严重.亚马逊森林居世界热带雨林之首,但是,到九十年代初期这一地区的森林覆盖率比原来减少了11%,相当于70万平方公里,平均每5秒钟就有差不多有一个足球场大小的森林消失.此外,在亚太地区、非洲的热带雨林也在遭到破坏.

(7)土地荒漠化:简单地说土地荒漠化就是指土地退化.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对荒漠化的概念作了这样的定义:”荒漠化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等因素,使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灾害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发生了退化.1996年6月17日第二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发表公报指出:当前世界荒漠化现象仍在加剧.全球现有12亿多人受到荒漠化的直接威胁,其中有1.35亿人在短期内有失去土地的危险.荒漠化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生态环境问题,而且演变为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它给人类带来贫困和社会不稳定.到1996年为止,全球荒漠化的土地已达到3600万平方公里,占到整个地球陆地面积的1/4,相当于俄罗斯、加拿大、中国和美国国土面积的总和.全世界受荒漠化影响的国家有100多个,尽管各国人民都在进行着同荒漠化的抗争,但荒漠化却以每年5~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大,相当于爱尔兰的面积.到二十世纪末,全球将损失约1/3的耕地.在人类当今诸多的环境问题中,荒漠化是最为严重的灾难之一.对于受荒漠化威胁的人们来说,荒漠化意味着他们将失去最基本的生存基础--有生产能力的土地的消失.

(8)物种加速灭绝:物种就是指生物种类.现今地球上生存着500~1000万种生物.一般来说物种灭绝速度与物种生成的速度应是平衡的.但是,由于人类活动破坏了这种平衡,使物种灭绝速度加快,据《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估计,每年有数千种动植物灭绝,到2000年地球上10~20%的动植物即50~100万种动植物将消失.而且,灭绝速度越来越快.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发出警告:本世纪鸟类每年灭绝一种,在热带雨林,每天至少灭绝一个物种.物种灭绝将对整个地球的食物供给带来威胁,对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损失和影响是难以预料和挽回的.

(9)垃圾成灾:全球每年产生垃圾近100亿吨,而且处理垃圾的能力远远赶不上垃圾增加的速度,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已处于垃圾危机之中.美国素有垃圾大国之称,其生活垃圾主要靠表土掩埋.过去几十年内,美国已经使用了一半以上可填埋垃圾的土地,30年后,剩余的这种土地也将全部用完.我国的垃圾排放量也相当可观,在许多城市周围,排满了一座座垃圾山,除了占用大量土地外,还污染环境.危险垃圾,特别是有毒、有害垃圾的处理问题(包括运送、存放),因其造成的危害更为严重、产生的危害更为深远,而成了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一个十分棘手的环境问题.

(10)有毒化学品污染:市场上约有7~8万种化学品.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有危害的约有3.5万种.其中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的约500余种.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如今每年又有1000~2000种新的化学品投入市场.由于化学品的广泛使用,全球的大气、水体、土壤乃至生物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毒害,连南极的企鹅也未能幸免.自五十年代以来,涉及有毒有害化学品的污染事件日益增多,如果不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将对人类和动植物造成严重的危害.

篇3:造成生态问题的原因有哪些

生态问题一般可以分为2类:

(一)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由于盲目开垦荒地、滥伐森林、过度放牧、掠夺性捕捞、乱采滥挖、不适当地兴修水利工程或不合理灌溉等引起水土流失,草场退化,土壤沙漠化、盐碱化、沼泽化,湿地遭到破坏,森林、湖泊面积急剧减少,矿产资源遭到破坏,野生动植物和水生生物资源日益枯竭,生物多样性减少,旱涝灾害频繁,水体污染,以致流行病蔓延。

(二)城市化和工农业高度发展而引起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污染、噪声污染、农药污染等环境污染。

生态问题表现比较突出的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篇4:造成生态问题的原因有哪些

一要坚持把节能减排放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在保增长的过程中绝不能忽视节能减排,要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切实使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落到实处。对钢铁、电解铝、水泥等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要采取措施,管住增量、调整存量、上大压小、扶优汰劣,支持企业围绕节能减排加快技术改造,进一步完善促进落后产能退出的政策措施。要继续抓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和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要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依托重大工程项目,推广使用节能环保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推进矿产资源、水资源等的循环利用和垃圾资源化利用。要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促使企业开展污染治理、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要继续广泛深入地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大力弘扬健康文明、节能环保的生产方式。

二要坚定不移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进一步落实好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要采取综合措施,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制定和落实发展新兴产业的规划和政策。要完善服务业发展政策,支持服务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大城市逐步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要积极鼓励优势企业强强联合,鼓励关联企业、上下游企业联合重组。

三要把自主创新作为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各企业在继续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应把立足点转移到自主创新上来。要加快实施重大科技专项,进一步调整科技经费投入结构,确保重大科技专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发挥行业骨干企业的带头作用,强化产学研结合,带动的中小科技企业参与重大专项实施。要围绕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改善民生等重点领域,集中要素资源,着力突破一批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建设一批开放共享的科技基础设施和平台,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科技持续创新能力。要继续支持科技成果产业化和规模化应用,推动高技术产业集聚和特色产业基地发展。要发展创新文化,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

与此同时,我们在着力扩大内需的过程中,还要不失时机地积极引导有利于能源资源节约的消费方式,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努力营造有利于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消费模式。要通过通俗易懂、丰富多彩的宣传,深入开展有关节能减排的宣传教育活动,促使广大消费者接受有利于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消费理念并积极实践、大力推广。要进一步完善有利于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消费政策措施,在不断挖掘城乡有效消费需求、提升消费意愿和购买力的同时,注重提高消费的质量,避免盲目的浪费行为,抑制不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消费方式。

篇5: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刚到大学以后,为了适应新的生活学习环境,处于青春期得我们不得不适应新的环境,这个时候大学生心理问题就容易出现,那么产生问题的原因有哪些呢?

一、对独生子女教育不当造成的后遗症独生子女群体已成为当前大学生的主体是大学生心理问题原因之一

对独生子女的教育不当而造成的后遗症,是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频发的一大诱因。独生子女的任性、自私、不善交际已成为家长、老师及教育界人士棘手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源于独生子女从小就备受家人的溺爱,缺乏集体合作精神。在溺爱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常会养成许多不良习性,而这些习性则成为诱发心理疾病的原因,使人产生暴力倾向和行为。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包括对网络产生过于强烈的依赖性

不少大学生一方面因交际困难而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寻找心理满足,另一方面也被网络本身的精彩深深吸引。所以,有些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有的甚至染上了网瘾,每天花大量时间泡在网上,沉湎于虚拟世界,自我封闭,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不愿与人面对面交往。

三、家庭及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

家庭及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也会成为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比如不当的家教方式、单亲家庭环境及学校环境的负面影响、消费上的浪费攀比、对贫困生的歧视、学习节奏过于紧张等等。

四、情感困惑和危机

当前,大学生对情感方面的问题能否正确认识与处理,已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大学生的性困惑问题,在性意识与自我道德规范的冲突中产生心理矛盾。其次是大学生因恋爱所造成的情感危机,这是诱发大学生心理变异,有的人因此而走向极端,甚至造成悲剧。

以上就是为大家介绍的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建议大家一定要针对这些问题,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篇6:造成厌学这个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造成厌学这个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1、心理不成熟、压力

由于青春期的孩子生理和心理发展不成熟,学校和家长又给予过大的压力,将会使孩子出现一些情绪和行为的改变。

生长在应试教育严重的今天,属于青少年学生的自由空间少,导致不会沟通,把各方面的困难压抑在自己心理,造成性格内向,注意力偏差而导致厌学。

2、抑郁症是青春期比较突出的情绪问题

在整个儿童期到成人以前,是抑郁症的第一个高峰,很多孩子都有消极、轻生的念头。孩子们对个人的未来,对前途悲观、绝望,有自卑心理。由于现在的家长老师多不注意孩子的性情变化,导致本就少沟通的孩子,心理矛盾到极点,抑郁而轻生,更别说厌学。

3、青春期性心理冲突

调查发现,发生厌学与一些孩子初入青春期有关,当女孩出现初潮和男孩首次遗精时,由于神经、内分泌的作用,他们的警觉性增强,害怕学校其实是一种移花接木的转换防御机制,通过弃学暂缓了“不被人发现”、“不知如何是好”这种潜在的性心理压力。

4、学习目的不明确

学生本身也会因为学习目的不明确,不求上进或学习方法不当,考试遭受失败而产生的厌学心理。

5、在极度焦虑的情况下,容易出现强迫症

如不由自主地去想、去做某些事,明明知道没有必要去想,但是就是控制不住自己,想摆脱也摆脱不了,非常苦恼,使注意力无法集中。有时候,自己做的事情自己都毫无主见,就像被思维控制一样,昏晕而过,迷茫糊涂,而这种强迫症,是不会贴附在学习上的。

厌学怎么办?

努力寻找并发现自身的兴趣,以兴趣带动学习。比如说自己喜欢玩电脑,不喜欢学习英语,但是面对众多的电脑语言,只有具备基础的英语能力才能理解的时候,就会产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因此也就间接的对学英语产生了兴趣。通过这种以兴趣带学习的方式是克制厌学的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方式。

从思想上高度认识学习的重要性,摆正自己的人生态度,明确学习的目地。学习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只有通过学习掌握了技能,才能创造价值,只有创造了价值,才能成就自我。

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能使学习成绩事半功倍,学习成绩提高了,自然觉得学习是一件有趣的事情,慢慢的也就喜欢学习了,并用主动学习,最终消除厌学的情绪。

自我培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时常做好自我心理暗示,经常对自己说一句激励的话,如“我一定能成功”。相信自己一定能把学习成绩提上去。在平时学习过程中,注意学习方法的灵活应用,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遇到问题时多问几个为什么,不断激发自己的好奇心,有了好奇心,就会有探索的欲望,而学习则是解决困惑的最基本方式,通过利用好奇心来培养学习的习惯,就会逐渐摆脱厌学的困绕,不断强化学习的能力和提供学习的动力。

环境问题论文

对照检查问题原因分析

高中作文环境问题

党性修养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

造成的近义词

中国西部农业环境问题及对策

大同盆地主要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分析

浅论国际贸易中环境贸易壁垒问题

关于环境问题300字日语作文

个人检查对照材料问题原因分析

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有哪些(共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有哪些,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