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rata”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中级职称考试重点辅导:现金流量的确认与计算,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中级职称考试重点辅导:现金流量的确认与计算,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 目录
篇1:中级职称考试重点辅导:现金流量的确认与计算
现金流量指的是投资项目在其计算期内的现金流出量与现金流入量的统称。在现金流量的计算中,必须理解和把握以下几个问题:
一、确定现金流量的假设
为简化现金流量的计算过程,教材作了七项假设:投资项目的类型假设、财务可行性分析假设、全投资假设、建设期投入全部投资假设、经营期与折旧期一致假设、时点指标假设、确定性假设。在上述假设中应重点理解:(1)全投资假设。该假设认为即便实际存在借入资金也将其作为自有资金对待,因此第158页确定经营期某年净现金流量时就把该年利息作为现金流入量了(每年实际计算利息并计入费用从而形成现金流入,但又假设借入资金作为自有资金不需支付利息)。(2)建设期投入全部投资假设。该假设认定无论投资是一次投入还是分次投入,除特殊说明外,所有投资均在建设期内投入。(3)时点指标假设。在实际工作中,有些现金流量是在某一时点完成的,如购置一台汽车、支付应交税金等,而有些现金流量则表现为某一期间的结果,如收入、成本、折旧、摊销、利润和税金等,根据惯例,凡是收入、成本、折旧、摊销、利润和税金等均属于时期值,在期末确定现金流量;各种投资(如固定资产投资、无形资产投资、土地使用权投资、开办费投资等)如明确指明在期初投入,则作为时点值在期初确定现金流量,如未作明确说明,一般应作为时期值在期末确定现金流量。
二、现金流量的确定
(1)营业收入。一般说来,营业收入是指收到现金的营业收入(即经营现金流入),因此必须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在存在折扣和折让的情况下,会计上对营业收入是采用总价法还是采用净额法进行账务处理:如采用总价法核算营业收入,由于营业收入包括折扣和折让,而折扣和折让不能形成现金流入,因此应按扣除折扣和折让后的营业收入净额计算经营现金流入量;如采用净额法核算营业收入,由于营业收入已将折扣和折让扣除,因此应按营业收入总额计算经营现金流入量。二是不同期间的应收账款。一般情况下是假设正常经营年度内每期发生的应收账款与回收的应收账款大体相等,因而本期的营业收入均为收到现金的营业收入;但如果明确指明前后期间营业收入不等,并且当期营业收入中有一部分在本期收到现金,另一部分将在以后期间收到现金(即形成应收账款),则经营现金流入量应根据所给资料计算。如某公司年初有应收账款50000元,实现收入800000元,根据以往经验,当年收入中有80%在当年收到现金,而其余的20%在下年收到现金。则该公司20的营业收入(即经营现金流入量)为690000元(800000×80%+50000)。
(2)固定资产投资与固定资产原值。固定资产投资是指在固定资产上的原始投资额,表示由于固定资产投资而产生的现金流出;而固定资产原值则是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及资本化利息之和,是计算固定资产折旧的重要影响因素。
(3)经营成本。一般说来,经营成本是指经营期内所发生的、需要付出现金的成本和费用(即经营现金流出),其数额等于某一年度的总成本、费用减去当年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额、开办费摊销额、递延资产摊销额后的余额。因此,形成经营现金流出的经营成本是付现的经营成本,而不包括沉没的经营成本(过去支付过现金而在现在和未来摊入成本或费用的支出,如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额、开办费摊销额、递延资产摊销额等)。计算经营现金流出量时,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4)各项税款。除增值税外,支付各项税款(无论是流转税还是所得税)均形成现金流出。如果将增值税销项税额与进项税额的差作为“其他现金流入量”,则应同时列入“其他现金流出量”;否则,均不列入“其他现金流入量”和“其他现金流出量”项目。
三、净现金流量的简算
所谓净现金流量是指一定期间内现金流入量与现金流出量之间的差额,在此应注意两点:第一,净现金流量是同一时点(如19末)现金流入量与现金流出量之差。第二,净现金流量按投资项目划分为三类:完整工业投资项目的净现金流量、单纯固定资产项目的净现金流量和更新改造项目的净现金流量。净现金流量确定时应分三类分别确定:
(1)完整工业投资项目的现金流量
建设期某年的净现金流量=—该年发生的原始投资
经营期某年现金净流量=该年利润+该年折旧+该年摊销额+该年利息费用+该年回收额
(2)单纯固定资产项目的现金流量
建设期某年的净现金流量=—该年发生的固定资产投资
经营期某年现金净流量=该年因使用该固定资产新增加的净利润+该年因使用该固定资产新增加的折旧+该年回收的固定资产净残值
篇2:中级职称考试重点辅导:收入确认实例
如何正确确认收入,在会计实务中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企业会计制度中,“收入”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包括销售商品收入、劳务收入、利息收入、使用费收入、租金收入、股利收入等,但不包括为第三方或客房代收的款项。下面通过实例解析关于收入确认方面的问题。
资料:a公司为一大型综合性公司,发生如下经济业务:
⑴a公司因到期无力支付所欠w公司原材料款100000元,向w公司销售一批商品,销售价格(不含增值税)为120000元,商品已经发出,所得货款除用于偿还所欠w公司100000元的应付账款以外,其余如实收回。
⑵a公司将其所拥有的一座桥梁的收费权出售给d公司,20年后由a公司收回收费权,一次性收取收入5000000元,款项已收存银行。售出20年期间,桥梁的维护由a公司负责。
⑶a公司对家电产品实行“包退、包换、包修”的销售政策。,该公司共销售家电产品40000000元(不含增值税)。根据以往经验,“包退”产品占1%,“包换”产品占1.5%,“包修”产品占2%。
要求:
⑴判断上述各项经济业务是否应确认收入。
⑵对于判断为应确认收入的业务,计算2应确认收入的金额。
解答:
⑴第一项、第二项、第三项业务都可以确认收入。
⑵第一项业务应确认收入的金额为120000元。
第二项业务度应确认收入的金额为250000元。
第三项业务19应确认收入的金额为39600000元。
解析:
第一项业务19度应确认收入的金额为120000元:
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40400
应付账款100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120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20400
在此题中,不论有多少是用来抵债,关键是确定如何确认本期销售收入的问题,因a公司销售的商品已经发出,销货款也已如数收回,符合收入准则中关于商品销售收入的确认,即a公司的销售已经实现,至于用其中100000来抵欠款,并不影响销售收入的确认。
第二项业务1998年度应确认收入的金额为250000元。
此题是一项如何确认使用费收入的问题。当合同或协议规定使用费一次支付,且不提供后期服务的,应视同该项资产的销售一次确认收入;如果提供后期服务的,应在合同、协议规定的有效期内分期确认收入。在本题中,桥梁使用权售出20年期间,桥梁的维护仍由a公司负责,故应按上述后者来确认a公司的收入,即5000000/20年=250000元。
第三项业务1998年度应确认收入的金额为39600000元。
说明:对销售的商品(产品)实行“包退、包换、包修”的销售政策,是商家(或厂家)常用的,其中“包换”、“包修”不影响销售收入的确认,即发生了“包换”、“包修”时,只是增加了本公司(厂家)的维修费用或相关成本而已;而“包退”则会影响到销售收入的计量问题,若退货发生时,则要进行销售退回的会计处理,即借记“商品销售收入”、“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贷记“银行存款或应付账款”。(若属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则按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要求进行处理)
在收入准则中,对附有销售退回条件的商品销售,在购买方依照有关协议有权退货的销售方式(在此题中,协议意指“包退”)。若企业能够按照以往的经验对退货的可能性做出合理的估计,应在发出商品时,将估计不会发生退货的部分确认收入,估计可能发生退货的部分,不确认收入(本题中根据以往经验,“包退”产品占1%”即是),若不能合理地确定退货的的可能性,则在售出商品退货期满时确认收入。
从谨慎的角度,公司根据以往经验,“包退”产品占1%,在确认本期销售收入时,应把这部分(“包退”产品占1%)从销售收入中扣除,即应确认收入的金额=总销售额-40000000×1%“包退”=40000000-400000=3960000元。
综上所述,在确认收入时,要把握准确具体不同业务的收入确认标准,即掌握收入准则中关于不同业务收入确认的规范,这样才能对收入做出准确的确认和计量。
篇3:中级职称考试重点辅导:固定资产折旧核算
由于固定资产可以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长期使用,并可以在多个会计期内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因而在企业采用权责发生制原则核算条件下,按照配比原则的要求,需要将固定资产的价值按一定的分配方式在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内进行分配,以正确计算产品成本和当期损益。
影响固定资产折旧的因素
影响固定资产折旧的因素包括固定资产原值、净残值、使用年限和折旧方法等四个方面。但要注意:企业应合理地确定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和预计净残值,并选择合理的折旧方法,经股东大会或董事会、经理(厂长)会议或类似机构批准,作为计提折旧的依据。上述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
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应注意的问题
(1)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固定资产,在年度内办理竣工决算手续的,应按实际成本调整原暂估价值,并调整已计提折旧额,作为当月的成本费用处理。(2)如果在年度内尚未办理竣工决算手续的,应按估计价值暂估入账,并计提折旧;待办理竣工决算手续后,再按实际成本调整原暂估价值,调整原来已计提折旧额,同时调整年初留存收益各项目。(3)企业因更新改造等原因而调整固定资产价值的,应根据调整后的价值,预计尚可使用年限和净残值,按企业所选择的折旧方法计提折旧。(4)接受捐赠旧的固定资产和盘盈的固定资产,其入账价值中应扣除估计的折旧金额。
按照现行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在计提当月折旧时,应以月初应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原值为依据。对于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当月不计提折旧,即本月增加的固定资产本月不增计折旧,从下月开始计提折旧:当月减少的固定资产,当月照提折旧,即本月减少的固定资产本月不减计折旧,从下月停止计提折旧。
例如:a企业6月期初固定资产原值为8000万元,6月份新增加固定资产原值为20万元,6月份报废减少固定资产原值为50万元,6月末固定资产原值为7970万元,固定资产月折旧率为1%,求6月份固定资产折旧额。
6月份固定资产折旧额=8000×1%=80(万元)。由于6月份新增加固定资产原值为20万元本月不计提折旧,不需要将新增加固定资产原值20万元加到月初应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原值中;同时由于6月份报废减少固定资产原值为50万元照提折旧,也不需要将6月份报废减少固定资产原值为50万元从初应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原值中扣除。因此6月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原值仍然为月初的固定资产原值8000万元。
那么,7月份固定资产折旧额又是多少呢?
7月份固定资产折旧额=7970×1%=79.7(万元)
固定资产应计提折旧总额
在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无论采用直线法还是采用加速折旧法,也无论折旧年限的长短,但是固定资产的应计提折旧总额均是一致的。同时,固定资产到期报废时,其固定资产应计提折旧总额一定等于固定资产的累计已计提折旧额。其计算公式为:
固定资产应计提折旧总额=固定资产原值-(预计残值收入-预计清理费用)=固定资产原值-固定资产原值×预计净残值率=固定资产原值×(1-预计净残值率)
严格说来,各种折旧方法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将固定资产应计提折旧总额在固定资产规定的年限内进行分摊的方式不同。
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方法
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方法主要包括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由于平均年限法和工作量法原理比较简单,我们这里只说明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两种方法。
1.双倍余额递减法是以直线法折旧率(不考虑净残值)的2倍乘以年初固定资产账面净值来计算各年折旧额的一种加速折旧方法。为了保证固定资产在规定折旧年限既不多提折旧也不少提折旧,正好使得固定资产应计提折旧总额等于固定资产的累计已计提折旧额,并且不违背加速折旧下各年折旧额逐年递减(至少后面年份的折旧额不大于前面年份的折旧额)这一要求,按照现行会计制度规定,应当在其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期满的前两年内,将固定资产的净值扣除净残值后的余额平均摊销。
2.年数总和法是以某年年初固定资产尚可使用年限除以使用年限的逐年数字总和作为本年的折旧率,去乘固定资产应计提折旧总额,计算本年折旧额的一种加速折旧方法。
3.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两种方法不同之处
(1)在双倍余额递减法下,在折旧年限内需要进行方法的转换,即从倒数第二年起改用直线法;而采用年数总和法则不需要进行方法的转换。
(2)在双倍余额递减法下,在不需要改用直线法计提折旧的各年,其折旧基数是固定资产净值,即固定资产原值减去累计已计提折旧额,没有扣除预计净残值。而采用年数总和法时,其折旧基数是固定资产应计提折旧总额,即固定资产原值减去预计净残值,已经扣除预计净残值。
(3)在双倍余额递减法下,在不需要改用直线法计提折旧的各年,其折旧率是固定不变的,而与折旧率相乘的折旧基数是逐年递减的。而采用年数总和法时,其折旧率是逐年递减的,而与折旧率相乘的折旧基数是固定不变的。
篇4:中级职称考试重点辅导:短期投资核算
短期投资是指能够随时变现并且持有时间不准备超过一年的投资。其特点:(一)是很容易变现;(二)是持有时间较短,短期投资一般不是为了长期持有,所以持有时间是不准备超过一年。但这并不代表必须在一年内出售,如果实际持有时间已经超过一年,除非企业改变投资目的,既改短期持有为长期持有,否则仍然作为短期投资核算。(三)不以控制、共同控制被投资单位或对被投资单位实施重大影响为目的而作的投资。
短期投资初始投资成本的确定
短期投资取得时应以初始投资成本计价。初始投资成本,是为取得短期投资时实际支付的全部价款,包括税金、手续费等相关费用,但不包括为获得一项投资的同时而获得的一项债权所发生的支出,即应收股利和应收利息。
1.短期股票投资
短期股票投资入账价值=买价+税费等相关费用-应收股利
应收股利是指:短期股票投资实际支付的价款中包含的已宣告而尚未领取的现金股利。也就是说,取得短期投资时实际支付的价款中所垫付的、被投资单位已宣告而尚未领取的现金股利。这部分应收股利不计入短期股票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中。
2.短期债券投资
短期债券投资入账价值= 买价+税费等相关费用-应收利息
应收利息是指:短期债券投资实际支付的价款中包含的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这部分应收利息不计入短期债券投资初始投资成本中。但实际支付的价款中包含尚未到期的债券利息,则计入短期债券投资初始投资成本中(不需要单独核算)。
例如:某企业2月1日,以326800元的价格(其中包含尚未支付的利息)购入201月1日发行3年期债券,其债券利息按年收取,到期收回本金,利率为6 %,面值为300000元,另付税费等相关费用1500元,该企业作为短期投资。则:
短期债券投资入账价值=326800+1500-300000×6%=310300(元)
实际支付的价款中包含的已到付息期而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为18000元(300000×6%),作为应收利息处理,不计入短期投资成本中;实际支付的价款中包含一个月尚未到期的债券利息1500(300000×6%÷12)则计入短期债券投资成本中。
短期投资的会计处理
1.取得短期投资
(1)取得短期股票投资
借:短期投资—×股票【买价+相关费用-应收股利】
应收股利 【已宣告而尚未领取的现金股利】
贷:银行存款
(2)取得短期债券投资
借:短期投资—×债券 【买价+相关费用-应收利息】
应收利息 【已到付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
贷:银行存款
2.持有期内收到的现金股利和利息
(1)短期投资持有期内获得现金股利和利息,除取得时已计入应收项目的现金股利或利息外,以实际收到时作为初始投资成本的收回,冲减短期投资账面价值。
借:银行存款
贷:短期投资—×股票
短期投资—×债券
(2)短期投资取得时实际支付的价款中包含的已宣告而尚未领取的现金股利,或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以实际收到时冲减已记录的应收股利或应收利息,不冲减短期投资的账面价值。
借:银行存款
贷:应收股利
应收利息
3.短期投资期末计价
按照企业会计制度规定,要求期末对短期投资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进行计价。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的方法有:按投资总体、投资类别和单项投资三种方法。应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时候应特别注意“短期投资跌价准备”期末贷方余额一定等于当期市价低于短期投资成本(账面余额)的差额,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当期应提取的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当期市价低于短期投资成本的差额-“短期投资跌价准备”贷方期初余额
如果当期市价低于短期投资成本的差额即“短期投资跌价准备”贷方期末余额大于“短期投资跌价准备”贷方期初余额,应按其差额补提跌价准备;
借:投资收益—计提的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贷: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如果当期市价低于短期投资成本的差额即“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期末贷方余额小于“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期初贷方余额,应按其差额冲减已计提跌价准备;如果当期市价高于短期投资成本,则应将已计提的跌价准备全部冲回。
借: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贷: 投资收益—计提的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4.短期投资的处置
处置短期投资时,其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的结转:如果按单项计提的,可以同时结转已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若部分处置某项短期投资时,可按出售比例相应结转已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也可不同时结转已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待期末时再予以调整。如果按投资总体、投资类别计提的,则不同时结转已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待期末时再予以调整。
处置短期投资时,其投资成本的结转:如果全部处置短期投资时,其成本为短期投资账面余额,即初始投资成本或新的投资成本(新的投资成本是指收到短期投资持有期间的现金股利和利息冲减初始投资成本后的金额,以及长期投资划转为短期投资时确定的成本)。部分处置短期投资时,应按该项投资的总平均成本确定其处置部分的成本。会计处理为:
借: 银行存款 【实际收到价款】
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已计提的跌价准备】
投资收益 【实际收到价款小于短期投资账面价值】
贷:短期投资 【账面余额】
投资收益 【实际收到价款大于短期投资账面价值】
篇5:中级职称考试重点辅导:短期投资核算
中级职称考试重点辅导:短期投资核算
中级会计实务(一)
短期投资是指能够随时变现并且持有时间不准备超过一年的投资。其特点:
(一)是很容易变现;
(二)是持有时间较短,短期投资一般不是为了长期持有,所以持有时间是不准备超过一年。但这并不代表必须在一年内出售,如果实际持有时间已经超过一年,除非企业改变投资目的,既改短期持有为长期持有,否则仍然作为短期投资核算。
(三)不以控制、共同控制被投资单位或对被投资单位实施重大影响为目的而作的投资。
短期投资初始投资成本的确定
短期投资取得时应以初始投资成本计价。初始投资成本,是为取得短期投资时实际支付的全部价款,包括税金、手续费等相关费用,但不包括为获得一项投资的同时而获得的一项债权所发生的支出,即应收股利和应收利息。
1.短期股票投资
短期股票投资入账价值=买价+税费等相关费用-应收股利
应收股利是指:短期股票投资实际支付的价款中包含的已宣告而尚未领取的现金股利。也就是说,取得短期投资时实际支付的价款中所垫付的、被投资单位已宣告而尚未领取的现金股利。这部分应收股利不计入短期股票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中。
2.短期债券投资
短期债券投资入账价值= 买价+税费等相关费用-应收利息
应收利息是指:短期债券投资实际支付的.价款中包含的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这部分应收利息不计入短期债券投资初始投资成本中。但实际支付的价款中包含尚未到期的债券利息,则计入短期债券投资初始投资成本中(不需要单独核算)。
例如:某企业202月1日,以326800元的价格(其中包含2001年尚未支付的利息)购入2001年1月1日发行3年期债券,其债券利息按年收取,到期收回本金,利率为6 %,面值为300000元,另付税费等相关费用1500元,该企业作为短期投资。则:
短期债券投资入账价值=326800+1500-300000×6%=310300(元)
实际支付的价款中包含的已到付息期而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为18000元(300000×6%),作为应收利息处理,不计入短期投资成本中;实际支付的价款中包含一个月尚未到期的债券利息1500(300000×6%÷12)则计入短期债券投资成本中。
短期投资的会计处理
1.取得短期投资
(1)取得短期股票投资
借:短期投资―×股票【买价+相关费用-应收股利】
应收股利 【已宣告而尚未领取的现金股利】
贷:银行存款
(2)取得短期债券投资
借:短期投资―×债券 【买价+相关费用-应收利息】
应收利息 【已到付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
贷:银行存款
2.持有期内收到的现金股利和利息
(1)短期投资持有期内获得现金股利和利息,除取得时已计入应收项目的现金股利或利息外,以实际收到时作为初始投资成本的收回,冲减短期投资账面价值。
借:银行存款
贷:短期投资―×股票
短期投资―×债券
(2)短期投资取得时实际支付的价款中包含的已宣告而尚未领取的现金股利,或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以实际收到时冲减已记录的应收股利或应收利息,不冲减短期投资的账面价值。
借:银行存款
贷:应收股利
应收利息
3.短期投资期末计价
按照企业会计制度规定,要求期末对短期投资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进行计价。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的方法有:按投资总体、投资类别和单项投资三种方法。应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时候应特别注意“短期投资跌价准备”期末贷方余额一定等于当期市价低于短期投资成本(账面余额)的差额,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当期应提取的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当期市价低于短期投资成本的差额-“短期投资跌价准备”贷方期初余额
如果当期市价低于短期投资成本的差额即“短期投资跌价准备”贷方期末余额大于“短期投资跌价准备”贷方期初余额,应按其差额补提跌价准备;
借:投资收益―计提的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贷: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如果当期市价低于短期投资成本的差额即“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期末贷方余额小于“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期初贷方余额,应按其差额冲减已计提跌价准备;如果当期市价高于短期投资成本,则应将已计提的跌价准备全部冲回。
借: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贷: 投资收益―计提的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4.短期投资的处置
处置短期投资时,其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的结转:如果按单项计提的,可以同时结转已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若部分处置某项短期投资时,可按出售比例相应结转已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也可不同时结转已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待期末时再予以调整。如果按投资总体、投资类别计提的,则不同时结转已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待期末时再予以调整。
处置短期投资时,其投资成本的结转:如果全部处置短期投资时,其成本为短期投资账面余额,即初始投资成本或新的投资成本(新的投资成本是指收到短期投资持有期间的现金股利和利息冲减初始投资成本后的金额,以及长期投资划转为短期投资时确定的成本)。部分处置短期投资时,应按该项投资的总平均成本确定其处置部分的成本。会计处理为:
借: 银行存款 【实际收到价款】
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已计提的跌价准备】
投资收益 【实际收到价款小于短期投资账面价值】
贷:短期投资 【账面余额】
投资收益 【实际收到价款大于短期投资账面价值】
例如:A企业2002年3月20日购买F企业发行的股票50000股,成交价为5.40元,另付税费200元,作为短期投资;4月20日F企业宣告发放股利:每股派0.3元现金股利,每10股派2股股票股利;5月20日收到现金股利和股票股利;6月10日A企业出售股票30000股,每股成交价为5.80元,另付税费120元;6月30日A企业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并按单项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该股票每股市价为4元;7月20日出售其余全部股票,实际收到款项为123000元。会计处理为:
(1)3月20日购买F企业发行股票时:
借:短期投资―股票F 50000×5.4+200=270200
贷:银行存款270200
(2)5月20日收到现金股利:
借:银行存款 50000×0.3=15000
贷:短期投资―股票F 15000
对于股票股利应于除权日在备查账簿中登记,不需要作会计处理,但需要计算每股成本:(270200-15000)/(50000股+10000股)=4.25(元)
(3)6月10日A企业出售股票:
借:银行存款 30000股×5.80-120=173880
贷:短期投资―股票F 30000股×4.25=127500
投资收益46380
(4)6月30日按单项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借:投资收益―计提的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127700-120000=7700
贷: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7700
短期投资账面余额: 270200-15000-127500=127700
短期投资市价: 30000×4=120000
(5)7月20日出售全部股票:
借:银行存款 123000
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7700
贷:短期投资 ―股票F 127700
投资收益 3000
再例如:A企业按单项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在出售时同时结转跌价准备。2002年6月15日以每股22.5元的价格购进W股票20万股进行短期投资,其中包含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0.6元。6月30日该股票的价格为每股18元,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7月26日收到现金股利。8月25日以每股21元的价格将该股票全部出售。计算2002年该股票发生的投资收益( )万元。
A.-18、B.30、C.48、D.60
(1)6月15日投资时:
借:短期投资―股票W 20×(22.5-0.6)=438
应收股利 20×0.6=12
贷:银行存款 20×22.5=450
(2)6月30日按单项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借:投资收益―计提的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438-20×18=78
贷: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78
(3)7月26日收到现金股利
借:银行存款 20×0.6=12
贷:应收股利 12
(4)8月25日出售全部股票
借:银行存款 20×21=420
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78
贷:短期投资―股票W 438
投资收益 60
(5)计算2002年该股票发生的投资收益
投资收益=-78+60=-18
所以答案为:A
原作者: 不详
来 源: 郭建华
共有7位读者阅读过此文
会计
篇6:中级职称考试重点辅导:无形资产的核算
无形资产的取得
1.购入无形资产
购入的无形资产,按实际支付的价款作为实际成本。对于一揽子购入的无形资产,其成本应按该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的公允价值相对比例确定。
例如:a企业购入一项专利权和相关设备,实际支付的价款为9750万元。由于专利权和相关设备价款没有分别标明,假定专利权公允价值与相关设备公允价值的相对比例4:1,则会计处理:
借:无形资产 —— 专利权
9750×4/5=7800
固定资产 9750×1/5=1950
贷:银行存款 9750
采用公允价值相对比例确定与其他资产一同购入的无形资产的成本,其前提为该项无形资产的相对价值是否较大。如果相对价值较小,则无须作为无形资产核算,而计入其他资产的成本中;如果相对价值较大,则必须作为无形资产核算。
2.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
接受投资者投入无形资产,按照投资各方确定的价值作为实际成本。但是,为首次发行股票而接受投资者投入无形资产应按该无形资产在投资方的账面价值作为实际成本。
3.接受捐赠的无形资产
对于接受捐赠无形资产时,其会计处理为:
借:无形资产
贷:递延税款
资本公积——接受捐赠非现金资产准备
银行存款
4.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
企业自行开发并按法律程序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等费用,作为无形资产实际成本。在研究开发过程中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应于发生当期确为当期费用。
例如:a企业自行开发专利权,在各期间研究开发过程中所发生的材料费用、工资及福利费用、租金、借款费用共计600万元,之后按法律程序申请取得的专利权,共计支付注册费、律师费等费用50万元。会计处理为:
(1)在各期间研究开发过程中发生费用
借:管理费用 600
贷:银行存款等 600
(2)借:无形资产 ——专利权 50
贷:银行存款 50
篇7:中级职称考试重点辅导:利用内部收益率法项目选择
利用内部收益率进行投资项目的选择是项目投资这一章的重点之一,以往学习中对这一问题往往注意计算而忽视不同条件下的决策规则,因而导致学习流于形式而不能深入。在利用内部收益率法进行项目选择应注意以下问题的掌握:
1.内部收益率的计算。内部收益率是指一个项目实际可以达到的最高报酬率。从计算角度上讲,凡是能够使投资项目净现值等于零时的折现率就是内部收益率。计算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根据项目计算期现金流量的分布情况判断采用何种方法计算内部收益率:如果某一投资项目的投资是在投资起点一次投入、而且经营期各年现金流量相等(即表现为典型的后付年金),此时可以先采用年金法确定内部收益率的估值范围,再采用插值法确定内部收益率。如果某一投资项目的现金流量的分布情况不能同时满足上述两个条件时,可先采用测试法确定内部收益率的估值范围,再采用插值法确定内部收益率。
(2)采用年金法及插值法具体确定内部收益率时,由于知道投资额(即现值)、年金(即各年相等的现金流量)、计算期三个要素,因而:首先可以按年金现值的计算公式求年金现值系数,然后查表确定内部收益率的估值范围,最后采用插值法确定内部收益率。
例1.s公司一次投资200万元购置12辆小轿车用于出租经营,预计在未来八年中每年可获现金净流入量45万元,则该项投资的最高收益率是多少?
由于内部收益率是使投资项目净现值等于零时的折现率,因而:
npv=45×(p/a、i、8)-200
令npv=0
则:45×(p/a、i、8)-200=0
(p/a、i、8)=200÷45=4.4444
查年金现值系数表(附表四),确定4.4444介于4.4873(对应的折现率i为15%)和4.3436(对应的折现率i为16%),可见内部收益率介于15%和16%之间。
此时可采用插值法计算内部收益率:
于是,该项投资收益率=15%+0.31%=15.31%
(3)采用测试法及插值法确定内部收益率时,由于各年现金流量不等,因此1首先应设定一个折现率i1,再按该折现率将项目计算期的现金流量折为现值,计算净现值npv1;2如果npv1〉0,说明设定的折现率i1小于该项目的内部收益率,此时应提高折现率(设定为i2),并按i2重新将项目计算期的现金流量折为现值,计算净现值npv2;如果npv1〈0,说明设定的折现率i1大于该项目的内部收益率,此时应降低折现率(设定为i2),并按i2重新将项目计算期的现金流量折为现值,计算净现值npv2;3如果此时npv2与npv1的计算结果相反,即出现净现值一正一负的情况,测试即告完成,因为零介于正负之间(能够使投资项目净现值等于零时的折现率才是内部收益率);但如果此时npv2与npv1的计算结果相同,即没有出现净现值一正一负的情况,测试还将重复进行2的工作,直至出现净现值一正一负的情况;4采用插值法确定内部收益率。
例2.中盛公司于2月1日以每3.2元的价格购入h公司股票500万股,、、分别分派现金股利每股0.25元、0.32元、0.45元,并于204月2日以每股3.5元的价格售出,要求计算该项投资的收益率。
首先,采用测试法进行测试:(详见表1)
然后,采用插值法计算投资收益率。由于折现率为12%时净现值为45.345万元,折现率为14%时净现值为-34.21万元,因此,该股票投资收益率必然介于12%与14%之间。这时,可以采用插值法计算投资收益率:
于是,该项投资收益率=12%+1.14%=13.14%
篇8:中级职称考试重点辅导:租赁业务的会计处理
租赁业务会计处理的关键问题是:正确划分租赁类型即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在判断一项租赁属于什么类型时,要掌握好进行租赁分类的具体标准,若在判断时,不能满足融资租赁的五个标准中的任何一个时,就应认定为经营租赁。下面以一道实例进行分析。
设凯丰公司于2001年1月1日将一台原价为500000元,已提折旧为200000元的固定资产出售给宏达公司,售价为450000元,并立即签订了一份租赁合同承租该资产,租期3年。合同规定,租赁开始日,凯丰公司向宏达公司一次性预付租金100000元,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年末分别支付租金50000、60000、60000元,租赁期满后,预付租金不予退回,宏达公司收回固定资产。假设凯丰公司和宏达公司均在年末确认租金费用和租金收入,租金到期按时支付。请分别作出凯丰公司和宏达公司的相关账务处理。(要求:租金费用和租金收入按直线法在各期分配,未实现售后租回收益按租金支付比例分摊)
解析:由上述资料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关于售后租回的业务,但要正确判断出是属于什么类型的租赁。先看是否满足融资租赁的五个标准中的任何一个,下文中引号中为满足融资租赁的判断标准(结合本例题):
第一,“在租赁期届满时,租赁资产的所有权转移给承租人”。本例中承租人凯丰公司在租赁期满后,由宏达公司收回该固定资产,租赁资产的所有权未转移给承租人,本租赁业务不符合这一条要求。
第二,“承租人有购买租赁资产的选择权,所订立的购价预计远低于行使选择权时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因而在租赁开始日就可以合理地确定承租人将会行使这种选择权”。本例中承租人凯丰公司在租赁开始日就已决定到租赁期满时,由出租人宏达公司收回该固定资产,本租赁业务不符合这一条要求。
第三,“租赁期占租赁资产尚可使用年限的大部分”。在资料中此项条件未给,可以认为本租赁业务不符合这一条要求。(在实务操作中,资料要详细)
第四,“对承租人来说,租赁开始日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几乎相当于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原账面价值;对出租人来说,租赁开始日最低租赁收款额的现值几乎相当于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原账面价值”。在资料中租金总额=100000+50000+60000+60000=270000元,但要折算成现值,一定小于270000元,而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原账面价值=500000-200000=300000元,270000/300000=90%,用现值来计算时,比值一定小于90%,而此标准中的“几乎相当于”指该比值大于或等于90%,所以本租赁业务不符合这一条要求。
第五,“租赁资产性质特殊,如果不作重新改制,只有承租人才能使用”。在资料中此项条件未给,可以认为本租赁业务不符合这一条要求。(在实务操作中,资料要详细)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此项租赁不符合融资租赁的任何一条标准,因此,此售后回租形成了经营租赁。
(一)凯丰公司(承租方)的会计处理:
1.计算未实现售后租回损益,并按各期租金支付比例计算各期摊销额。
未实现售后租回收益=450000-(500000-200000)=150000元
租金总额=100000+50000+60000+60000=270000元
第一年末应分摊的未实现售后租回收益=(100000+50000)/270000×150000=83333.34元
第二年末应分摊的未实现售后租回收益=(60000)/270000×150000=33333.33元
第三年末应分摊的未实现售后租回收益=(60000)/270000×150000=33333.33元
★ 党课考试重点
★ 党课考试重点内容
中级职称考试重点辅导:现金流量的确认与计算(通用8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