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茂才文言文阅读答案

时间:2022-12-09 06:05:56 作者:银杏叶闲言闲语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银杏叶闲言闲语”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康茂才文言文阅读答案,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康茂才文言文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康茂才文言文阅读答案

康茂才文言文阅读答案

康茂才,字寿卿,蕲人。通经史大义,事母孝。元末寇乱陷蕲,结义兵保乡里。立功,自长官累迁淮西宣慰司、都元帅。

太祖既渡江将士家属留和州时茂才移戍采石扼江渡太祖遣兵数攻之茂才力守常遇春设伏歼其精锐茂才复立寨天宁洲又破之。奔集庆,太祖克集庆,乃帅所部兵降。太祖释之,命统所部从征。明年授秦淮翼水军元帅,守龙湾。取江阴马驮沙,败张士诚兵,获其楼船。从廖永安攻池州,取枞阳。太祖以军兴,民失农业,命茂才为都水营田使,仍兼帐前总制亲兵左副指挥使。

陈友谅既陷太平,谋约张士诚合攻应天。太祖欲其速来,破之。知茂才与友谅有旧,命遣仆持书,绐为内应。友谅大喜,问:“康公安在?”曰:“守江东木桥。”使归,太祖易桥以石。友谅至,见桥,愕然,连呼“老康”,莫应。退至龙湾,伏兵四起。茂才合诸将奋击,大破之。太祖嘉茂才功,赐赉甚厚。明年,太祖亲征友谅,茂才以舟师从克安庆,破江州,友谅西遁。遂下蕲州、兴国、汉阳。沿流克黄梅寨,取瑞昌,败友谅八指挥,降士卒二万人。迁帐前亲兵副都指挥使。攻左君弼庐州,未下。从援南昌,战彭蠡,友谅败死。从征武昌,皆有功。进金吾侍卫亲军都护。从大将军徐达再攻庐州,克之,取江陵及湖南诸路。改神武卫指挥使,进大都督府副使。士诚攻江阴,太祖自将击之。比至镇江,士诚已焚瓜洲遁。茂才追北至浮子门。吴军遮海口,乘潮来薄。茂才力战,大败之。捣淮安马骡港,拔其水寨,淮安平。寻拔湖州,进逼平江。士诚遣锐卒迎斗,大战尹山桥。茂才持大戟督战,尽覆敌众。与诸将合围其城,军齐门。平江下,还取无锡。迁同知大都督府事兼太子右率府使。

洪武元年,从大将军经略中原,取汴、洛,留守陕州。规运馈饷,造浮桥渡师。招来绛、解诸州,扼潼关,秦兵不敢东向。茂才善抚绥,民立石颂德焉。三年复从大将军征定西,取兴元。还军道卒。追封蕲国公,谥武康。

(选自《明史?康茂才传》,有删节)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祖既渡江/将士家属留和州时/茂才移戍采石扼江/渡太祖/遣兵数攻之/茂才力守/常遇春设伏歼其精锐/茂才复立寨天宁洲/又破之/

B. 太祖既渡江/将士家属留和州时/茂才移戍采石/扼江渡/太祖遣兵数攻之/茂才力守/常遇春设伏歼其精锐/茂才复立寨天宁洲/又破之/

C. 太祖既渡江/将士家属留和州/时茂才移戍采石/扼江渡/太祖遣兵数攻之/茂才力守/常遇春设伏歼其精锐/茂才复立寨/天宁洲又破之/

D. 太祖既渡江/将士家属留和州/时茂才移戍采石/扼江渡/太祖遣兵数攻之/茂才力守/常遇春设伏歼其精锐/茂才复立寨天宁洲/又破之/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本文中对朱元璋称太祖,即是称庙号。

B. 年号是中国皇帝纪年的名号,由汉武帝首创,每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只用一个年号。如洪武是朱元璋的年号。

C. 江阴因其在长江以南而得名。中国古代地名中多含“阴阳”二字,古人以山之南水之北为阳,山之北水之南为阴。地名中的阴、阳表明了其在山、水的位置,如衡阳一定在衡山之南。

D. 追封,死后封爵,也指后来补封。如文中指的是康茂才死后被朝廷追封为“蕲国公”。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康茂才因组织“义兵”保乡有功,被元朝封为淮西宣慰使、都元帅。

B. 朱元璋率军渡江后,派军攻打康茂才。康茂才奋力反抗,后被常遇春设计将其部下精锐尽数歼灭,康茂才多次失败后才率部归降朱元璋。

C. 朱元璋利用康茂才与陈友谅的交情,让康茂才亲自送信给陈友谅并骗陈友谅说愿做其内应,诱陈友谅轻进,结果陈友谅大败于龙湾。

D. 康茂才跟随朱元璋多年,战败陈友谅,讨伐张士诚,战功显赫,累得升迁。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祖以军兴,民失农业,命茂才为都水营田使,仍兼帐前总制亲兵左副指挥使。

(2)吴军遮海口,乘潮来薄。茂才力战,大败之。捣淮安马骡港,拔其水寨,淮安平。

【答案】1. D 2. B 3. C

.4 (1)太祖因为战事兴起,老百姓丧失农作产业,(为此),太祖任命康茂才为都水营田使,仍兼任帐前总制亲兵左副指挥使职务。

(2)吴军拦住海口,乘海潮进犯。康茂才奋力进击,大败张士诚。捣毁了淮安马骡港,攻克了张士诚的水寨,平定了淮安。

如何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

说明文“说明对象的特征”也是“中考说明文阅读”中常见的考点。对此类题目,首先,应找到表现说明对象特征的句子。A.看题目;B.在首段中找;C.抓关键词句。其次,在概括说明事物的特征时,要分析文章结构,找出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一般情况下,文段的开头和结尾往往说明了对象的特点。

阅读理解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

篇2:卓茂误认文言文阅读答案

卓茂误认文言文阅读答案

读下面选文,然后回答问题(17分)

【甲】

误认

卓茂①尝出门,有人认其马。茂问之曰:子亡马几何时矣?对曰:月余日矣。茂有马数年,心知非是,解以与之,而自挽车去。将去,顾而谓曰:若非公②马,幸至丞相府归我。他日马主别得亡马乃诣丞相府归马。

[注] ①卓茂:人名。 ②公:对人的.尊称。

【小题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2分)

他 日 马 主 别 得 亡 马 乃 诣 丞 相 府 归 马

【小题2】.解释文中划线的词语(2分)

(1)归( ) (2)诣( )

【小题3】.翻译心知非是,解以与之一句的意思。(2分)

【小题4】.卓茂问子亡马几何时矣的用意是什么?(1分)

【小题5】.这件小事表现了卓茂 的品质,表现了马主 的品质。(2分)

答案

【小题1】他 日// 马 主 别 得 亡 马// 乃 诣 丞 相 府 归 马

【小题1】⑴还,归还 ⑵往,到……去

【小题1】心里明白这个人不辨是非,但还是解下马给他。

【小题1】想确认马是谁的。

【小题1】仁厚(宽厚、宽容) 诚实

篇3:卓茂字予康阅读训练及答案

卓茂字予康阅读训练及答案

卓茂字予康,南阳宛人也。性宽仁恭爱。初辟丞相府史,事孔光,光称为长者。时尝出行,有人认其马。茂问日:“子亡马几何时?”对日:“月余日矣。”茂有马数年,心知其谬,默解与之,挽车而去,顾日:“若非公马,幸至丞相府归我。”他日,马主别得亡者,乃诣府送马,叩头谢之。

后以儒术举为侍郎,给事黄门,迁密令。劳心谆谆,视人如子,举善而教,口无恶言;吏人亲爱而不忍欺之。人尝有言部亭长受其米肉遗者,茂辟左右问之日:“亭长为从汝求乎,为汝有事嘱之而受乎,将平居自以恩意遭之乎?”人日:“往遗之耳。”茂日:“遗之而受。何故言邪?”人日:“窃闻贤明之君,使人不畏吏,吏不取人。今我畏吏,是以遗之,吏既卒受,故来言耳。”茂曰:“汝为敝人矣。凡人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仁爱.知相敬事也。今邻里长老尚致馈遗,此乃人道所以相亲,况吏与民乎?吏顾不当秉威力强请求耳。凡人之生,群居杂处,故有经纪礼仪以相交接。汝独不欲修之,宁能高飞远走,不在人阃邪?亭长素善吏,岁时遗之,礼也。”人日:“苟如此。律何故禁之?”茂笑日:“律设大法,礼顺人情。今我以礼教汝,汝必无怨恶;以律治汝。何所措其手足乎?一门之内,小者可论,大者可杀也。且归念之!”于是人纳其训,吏怀其恩。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幸至丞相府归我 幸:希望。

B.后以儒术举为侍郎 举:推举。

C.茂辟左右问之日 辟:躲避。

D.岁时遗之,礼也 遗:馈赠。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亭长为从汝求乎? 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B.①乃诣府送马,叩头谢之 ②精思附会,十年乃成

C.①默解与之,挽车而去 ②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D.①凡人所以贵于禽兽者 ②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吏人亲爱而不忍欺之

B.律设大法,礼顺人情

C.吏顾不当乘威力强请求耳

D.故有经纪礼仪以相交接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遗之而受,何故言邪?

②以有仁爱,知相敬事也。

③苟如此,律何故禁之?

④以律治汝,何所措手足乎?

译文:①——

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卓茂“宽仁恭爱”的一组是 ( )

①举为侍郎,给事黄门。 ②心知其谬,默解与之。

③视人如子,举善而教。 ④贤明之君,使人不畏吏。

⑤此乃人道所以相亲,况吏与民乎? ⑥今我以礼教汝,汝必无怨恶。

A.①②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③④⑥

篇4:蔡茂列传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蔡茂列传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文言文,完成4—7题

蔡茂字子礼,河内怀人也。哀、平间以儒学显,征试博士,对策陈灾异,以高等擢拜议郎,迁侍中。遇王莽居摄,以病自免,不仕莽朝。

会天下扰乱,茂素与窦融善,因避难归之。融欲以为张掖太守,固辞不就;每所饷给,计口取足而已。后与融俱征,复拜议郎,再迁广汉太守,有政绩称。时阴氏宾客在郡界多犯吏禁,茂辄纠案,无所回避。会洛阳令董宣举纠湖阳公主,帝始怒收宣,既而赦之。茂喜宣刚正,欲令朝廷禁制贵戚,乃上书曰:“臣闻兴化致教,必由进善;康国宁人,莫大理恶。陛下圣德系兴,再隆大命,即位以来,四海晏然。诚宜夙兴夜寐,虽休勿休。然顷者贵戚椒房之家,数因恩势,干犯吏禁,杀人不死,伤人不论。臣恐绳墨弃而不用,斧斤废而不举。近湖阳公主奴杀人西市,而与主共舆,出入宫省,逋罪积日,冤魂不报。洛阳令董宣,直道不顾,干主讨奸。陛下不先澄审,召欲加箠。当宣受怒之初,京师侧耳;及其蒙宥,天下拭目。今者,外戚骄逸,宾客放滥,宜敕有司案理奸罪,使执平之吏永申其用,以厌远近不缉之情。”光武纳之。

建武二十年,代戴涉为司徒,在职清俭匪懈。二十三年薨于位,时年七十二。赐东园梓棺,赙赠甚厚。

茂初在广汉,梦坐大殿,极上有三穗禾,茂跳取之,得其中穗,辄复失之。以问主簿郭贺,贺离席庆曰:“大殿者宫府之形象也极而有禾人臣之上禄也取中穗是中台之位也于字禾失为秩虽曰失之乃所以得禄秩也衮职有阙,君其补之。”旬月而茂征焉,乃辟贺为掾。

(节选自《后汉书·蔡茂列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茂辄纠案 案:案件。

B. 后与融俱征 征:被征召。

C.会洛阳令董宣举纠湖阳公主 举:检举,揭发。

D.干犯吏禁 干:触犯,冒犯。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殿者/宫府之形象也/极而有禾人臣之上/禄也/取中穗是中台之位也/于字禾失/为秩/虽曰/失之乃所以得/禄秩也/

B. 大殿者/宫府之形象也/极而有禾/人臣之上禄也/取中穗/是中台之位也/于字禾失为秩/虽曰失之/乃所以得禄秩也/

C.大殿者/宫府之形象也/极而有禾人臣之上/禄也/取中穗/是中台之位也/于字/禾失为秩/虽曰/失之乃所以得禄秩也/

D. 大殿者/宫府之形象也/极而有禾/人臣之上禄也/取中穗是中台之位也/于字/禾失为秩/虽曰/失之/乃所以得禄秩也/

6.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蔡茂凭借儒学在汉哀帝、平帝年间有着显耀的名声,在应对皇帝策问时陈述灾变,以优异的成绩被提升为议郎。

B. 蔡茂为人刚正,不畏权贵。在董宣因为湖阳公主一案被抓又被赦免一事上,他上书进谏,希望光武帝下令责成有关部门审理湖阳公主的罪行,以便让执法公正的官吏永远发挥作用,以平远近不服之情。

C. 蔡茂为官刚正不阿。迁任广汉太守时,阴氏的门客在郡中多有触犯吏禁的,他毫不避讳,进行调查审理。之后还上书光武帝,劝其早起晚睡,要勤于治国。

D.蔡茂在代替戴涉担任司徒一职时,在职任之上清廉俭朴,毫不懈怠。建武二十三年死于位上,死后享有皇帝赐予的荣耀——东园梓棺。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臣闻兴化致教,必由进善;康国宁人,莫大理恶。(5分)

(2)洛阳令董宣,直道不顾,干主讨奸。陛下不先澄审,召欲加箠。(5分)

答案:

4.(3分)A 【解析】动词,追究,查办。

5.(3分)B

6.(3分)B(错在“审理湖阳公主的罪行”,是审理骄逸的外戚和放纵的门客的罪行。)

7.(10分)翻译:

(1)(5分)我听说必须经过进善言才能达到振兴教化的目的';要想使国家富强人民安宁,没有比治理恶人恶事更重要的了。(采分点①“兴化”,振兴教化;②“善”、“恶”均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分别译为“善言”、“恶人恶事”;③“康”、“宁”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分别译为“使……富强(安康)”、“使……安宁(安定)”。以上每点1分,句意信达2分)

(2)(5分)洛阳令董宣,按正道办案不顾得罪权贵,触犯湖阳公主而讨除奸凶。陛下不先澄清审明案件,就把他召来想对他施行杖刑。(采分点:①“直道不顾”为省略句,省略宾语“权贵”;②讨奸,讨除奸凶。③箠,刑杖,杖刑。以上每点1分,句意信达2分)

【参考译文】

蔡茂字子礼,是河内怀人。汉哀帝、平帝年间因儒学闻名,被征试博士,在皇帝策问时陈述灾变,以优异成绩被提升为议郎,又迁为侍中。后来遇到王莽居位摄政,蔡茂便告病辞官,不肯在王莽朝中任职。恰逢天下**,蔡茂素来与窦融关系很好,便到他那里去避难。窦融想让他担任张掖太守,蔡茂坚决推辞。窦融每次给他粮饷,蔡茂仅取家人所需而已。后来蔡茂与窦融一起被征召,又被拜为议郎,再迁为广汉太守,颇有政绩。当时阴氏宾客在郡中多犯官禁,蔡茂总是纠举查办,无所回避。恰逢洛阳令董宣揭发、检举湖阳公主,光武帝开始时发怒逮捕了董宣,后来又赦免了他。蔡茂喜爱董宣刚正,想让朝廷禁止、制约贵戚的非法行为,就上书说“: 我听说,必须经过进善言才能达到振兴教化的目的;要想使国家富强人民安宁,没有比治理恶人恶事更重要的了。陛下圣德隆兴,再承大命,即位以来,四海安定。也应当早起迟睡,该休息时也不休息。然而近来贵戚帝室之家,多次倚仗皇恩帝势,触犯吏禁,杀了人不处死刑,伤了人不予论处。我恐怕这样会导致法律失效,刑戮废而不举。最近湖阳公主的奴仆在西市杀了人,却与公主共乘马车,出入宫廷,多日逍遥法外,受害者含冤不得报仇。洛阳令董宣,按正道办案不顾得罪权贵,触犯湖阳公主而讨除奸凶。陛下不先澄清审明案件,就把他召来想对他施行杖刑。当董宣开始受您怒责时,京师之人都非常关心此事;到后来董宣承蒙您宽宥,天下人都拭目观看。现在外戚骄逸,宾客放纵,应命令有关部门审理他们的奸罪,让执法公平的官吏永远发挥作用,以平远近不服之情。”光武采纳了此议。建武二十年(44),代替戴涉担任司徒,在职任上清明俭朴毫无懈怠。二十三年(47)在职位上去世,时年七十二岁。光武帝赐其东园梓棺,丧金赠赐很厚。当初蔡茂在广汉时,梦见自己坐在大殿中,见殿内梁上有一株三个穗的禾苗。蔡茂去取它,得到正中的一个穗,接着又丢失了。他拿这个梦去询问主簿郭贺,郭贺说:“大殿,是宫府的象征;屋梁上有禾苗,这代表着人臣中的上等俸禄。取得正中的一个穗,象征着取得中台之位。从字来看,‘禾’字与‘失’字合起来是‘秩’字,虽说有‘失’字,还是表示俸禄官职的意思。皇帝有未尽职的地方,你可以去弥补它。”一个月后,蔡茂得到任命。于是征召郭贺为掾吏。

篇5:《龚康》阅读答案

薛飞

①我是太空“快递小哥”﹣﹣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最近我承接了一项艰巨又光荣的运输任务。从位于海南岛的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出发,我将穿透厚厚的大气层,把货物送到“客户”﹣﹣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的手中。

②我送去的货物不仅有各种太空实验设备,还有维持天宫二号运行的补给。而我的“车”﹣﹣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是固定的,如果想运更多的货物,我就必须在保证自己足够强壮的同时,尽可能再不断减肥,把瘦下来的重量,替换成更多的货物。

③“减肥”,恐怕对很多人都是个头疼的问题。不过好在我有一个厉害的私人教练﹣﹣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的研制人员。他们给我做了全面检查,并为我量身定制了多种减肥和健身方案。

④减肥的第一步就是减腰部赘肉,而我的腰部是一个个连接框,为了将我高大的身躯牢固连接,这些连接框做得很厚实,所以显得臃肿。经过多次试验验证,他们将我的连接框设计成镂空形式,通过数控加工仿真技术,去除非受力部分的“肉肉”。只保留结构受力部分。现在我腰部每个连接框的重量都降低到原来的50%左右,但却丝毫没有影响我的结实程度。

⑤我的教练十分严格,不仅不放过肉眼可见的.腰部赘肉,连肉眼几乎无法分辨的“皮下脂肪”也不放过。我的外部是一种壁板结构,壁板连接完成后,组成的密封空间就是装货物的肚子了。虽然壁板厚度只有不到3毫米,但是在“教练”看来,依然有减重的空间。他们严格控制加工温度、切削速度等参数,尽量使壁板厚度贴近设计人员给出的公差下限。也就是在不影响性能的基础上,通过这种“皮下脂肪去除法”,尽可能让壁板变薄。由于壁板面积很大,即使去除A4纸那样薄的一层“脂肪”,整舱的重量也会下降很多。这不,在研制人员的努力下,我的体重因此又减少了30千克左右。减去的这些重量,又够我多运送好几台设备呢。

⑥为了装下更多的货物,设计人员用货架将我的肚子分成了许多区域。我的“教练”连这些货架也没放过,他们选用了轻质高强度材料组成货架。比如,“货架面板”﹣﹣仪器板,使用的是铝合金蜂窝板;“货架框架”﹣﹣立梁,使用的是碳纤维材料。每一项改进都涉及多种先进而复杂的制造工艺。为此,研制人员完成了许多工艺攻关,还采用了“无应力”装配的方式,保证了货架装配误差不超过2毫米。这些“锻炼”让我的肌肉又轻又强壮,保证能将货物完好无缺地交给天宫二号。

⑦在教练的魔鬼训练下,我的瘦身计划圆满完成。经过体检,各项指标均已到达要求。不多说了,我已经装满货物整装待发了。天宫二号,我来啦!

(根据有关资料删节)

【问题】

(1)请给选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答:【 】

(2)为了让“我”的瘦身计划圆满完成,“教练”制定了怎样的方案?

答:【 】

(3)结合第⑤段,具体说说选文的语言特色。

答:【 】

篇6:《龚康》阅读答案

(1)天舟一号“瘦身”记。

(2)连接框设计成镂空形式,通过数控加工仿真技术,去除非受力部分;控制加工温度、切削速度,使壁板厚度贴近设计公差的下限;选用了轻质高强度材料组成货架,采用了“无应力”装配的方式,将飞船内部分为许多区域。

(3)文章第五段,具体介绍科技人员是怎样将货运飞船壁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降到最薄的,但作者却把这一过程写成是为飞船进行“皮下脂肪”的消除,形象生动,浅显易懂,表现出说明语言的生动性与形象性。

篇7:甘茂传阅读答案

甘茂者,下蔡人也。学百家之术,秦王见而说之。以甘茂为左丞相,以樗里子为右丞相。

秦武王三年,欲使甘茂伐韩取宜阳,以信道至周室。甘茂曰:“请约魏以伐韩。”令向寿辅行。甘茂既约魏,魏许,甘茂还至息壤,谓向寿曰:“子归言之王,魏听臣矣,然愿王勿伐也。”

向寿归以告王,王迎甘茂于息壤,问其故,甘茂曰:“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①名曰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②,行千里攻之,难。昔始张仪西并巴蜀之地,北开西河之外,南取上庸,天下不以多张子而以贤先王。魏文侯令乐羊将而攻中山,三年而拔之。乐羊返而论功,文侯示之谤书一箧。乐羊再拜稽首曰:‘此非臣之功也,主君之力也。’今臣,羁旅之臣也。樗里子、公孙奭二人者挟韩而议之,王必听之,是王欺魏王而臣受公仲侈之怨也。”王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 于是与王盟于息壤。果攻宜阳,五月而不能拔也。樗里子、公孙奭果争之。武王召甘茂,欲罢兵。甘茂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大悉起兵,使甘茂击之,遂拔宜阳。韩襄王使公仲侈入谢,与秦平。

……

楚怀王怨前秦败楚于丹阳而韩不救,乃以兵围韩雍氏。韩使公仲侈告急于秦。秦昭王新立,太后楚人,不肯救。公仲因甘茂,茂为韩言于秦昭王曰:“公仲方有得秦救,故敢扞楚也。今雍氏围,秦师不下殽,公仲且仰首而不朝,公叔且以国南合于楚。楚、韩为一,魏氏不敢不听,然则伐秦之形成矣。不识坐而待伐孰与伐人之利?”秦王曰:“善。”乃下师于殽以救韩。楚兵去。

(节选自《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第十一》,有删改。)

①宜阳、上党、南阳:都是韩国地名。②数险;许多险要的地方。指秦国的函谷关、崤关等。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3分)

A.然愿王勿伐也                 愿:希望

B.今王倍数险                   倍:通“背”,离开。

C.韩襄王使公仲侈入谢           谢:谢罪

D.故敢扞楚也                   扞:同“捍”,攻击。

3.下列句子中,全部体现甘茂深谋远略的一组是 (3分)

①今王倍数险,行千里攻之,难   ②此非臣之功也,主君之力也

③于是与王盟于息壤   ④韩襄王使公仲侈入谢,与秦平

⑤茂为韩言于秦昭王   ⑥乃下师于殽以救韩

A. ①②④    B. ①③⑤    C. ②④⑥     D. ③⑤⑥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甘茂出使魏国回到息壤后劝王不要攻打宜阳的唯一原因是,他认为宜阳相当于一个大郡,积蓄很深厚,攻打难度太大。

B.乐羊用三年时间攻下中山,回来邀功,魏文侯拿出一箱子罗列他的过失的信给他看,他才感激文侯对自己的信任。

C. 武王看到宜阳久攻不下,就想召回甘茂,停止进攻。甘茂说“息壤在彼”是暗示武王不要忘记二人在息壤定下的盟约。

D. 甘茂认为,如果不去救韩国,就会使韩国投靠楚国,并联合魏国一起对抗秦国,通过对形势的分析,最终说服秦昭王同意救韩。

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天下不以多张子而以贤先王(3分)

译:

(2)不识坐而待伐孰与伐人之利?(3分)

译:

试题答案: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2.D(扞:同“捍”,抵御)

3.B(①甘茂认识到了战争的困难;③⑤都是甘茂对后事的预料,体现出自己的'担忧,并采取的行动;②是叙述史实,与甘茂无关;④是战争的结果;⑥是进谏成功秦王采取的行动。)

4.A(还有主观原因,即甘茂担心在遇到攻打的困难后,秦王对自己不信任。)

5.(1)天下的人都不因此称赞张先生,而却因此认为先王英明。(“以”,以之,因此;多,称赞;“贤”,认为贤明,三个语言点各1分)

(2)不知道是坐着等待别人进攻,或是主动进攻别人,哪一种更为有利呢?(“不识”,不知道;“孰与……利”,哪一种更为有利呢;句意理解各1分)

译文参考:

甘茂是下蔡人。他曾学习各家的学说,秦惠王一见就喜欢上了他,就任用他做左丞相,任用樗里子做右丞相。

秦武王三年,武王想派甘茂攻打韩国夺取宜阳,以便取道到周王室。甘茂说:“请让我邀请魏国一起攻打韩国。”武王就派向寿协助他去办这件事。甘茂请魏国结盟,魏国答应以后,甘茂回秦国,到了息壤,对向寿说:“您回去跟大王说:魏国接受了我的请求,但是我希望大王不要攻打韩国。”

向寿回国后,把甘茂的话转告给武王,武王到息壤迎接甘茂。甘茂一到,武王问他不攻打韩国的缘故。甘茂回答说:“宜阳是一个大县,上党和南阳的财赋储备已经很久了。名义上叫做县,实际上是郡。现在大王(让我)离开自己所凭据的几处险要关隘,行进千里去进攻它,很难成功。当初,张仪向西吞并了巴蜀地区,向北开拓了西河以外的地方,朝南夺取了上庸之地,天下的人都不因此称赞张先生,而却因此认为先王英明。魏文侯让乐羊统兵攻打中山,用了三年才成功。乐羊回国谈论自己的功劳时,魏文侯把一箱子乐羊的文书给他看。乐羊两次拱手叩头说:‘这不是我的功劳,完全是主上的力量啊!’如今,我是旅居在外的人。樗里子与公孙奭两人一定会依仗倚仗与韩国的关系(对我)进行非议,从中作梗,大王必定会听信他们,这样一来,大王就会欺骗魏王,而我则要受到公仲侈的怨恨呢。”秦武王说:“我不会听从他们的话,就让我与您立约为誓。” 于是(甘茂)与秦武王在息壤订立信约。秦武王终于决定让甘茂率兵攻打宜阳。过了五个月,宜阳没有攻打下来,樗里子、公孙奭果然反对这件事。武王召甘茂回国,想罢兵不攻了。甘茂说:“息壤达成的约定还在那儿。”秦武王说:“是的,有这回事。”于是便大规模地出动秦国军队,让甘茂进击宜阳。甘茂斩杀敌人六万,终于夺取了宜阳。韩襄王派公仲侈到秦国请罪,同秦国议和。

楚怀王怨恨从前秦国在丹阳打败楚国的时候,韩国不来援救他,于是出兵包围了韩国的雍城。韩国派公仲侈向秦国告急。秦昭王刚刚继位,太后又是楚国人,不肯前去援救。公仲侈把这件事托付给甘茂,甘茂替韩国向秦昭王进言说:“公仲侈正是因为有可能得到秦国的援助,才敢于抵御楚国。现在雍城被围困,如果秦军不出殽关解救,公仲侈就蔑视秦国而不来进朝,韩国的太子公叔就会把韩国往南去联合楚国。楚、韩两国结为一体,魏国就不敢不听从他们的旨意,如此一来,那么它们共同进攻秦国的局面就形成了。不知道是坐着等待别人进攻,或是主动进攻别人,哪一种更为有利呢?”秦昭王说:“好。”于是便让秦军从殽山出发去援救韩国。楚军随即撤离了。

篇8:初中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周敦颐字茂叔

初中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周敦颐字茂叔

文言文阅读(10分)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为分宁①主簿②。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③手版④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注释】①分宁:地名。②主簿:官名。③委:抛弃,扔弃。 ④手版:即笏(hù)板,是古代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项。

【小题1】.用“/”线划分下面语句的朗读节奏。(1分)

如 此 尚 可 仕 乎

【小题2】.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4分)

⑴ 有狱久不决(2)囚得免()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有囚法不当死,王逵欲深治之。

【小题4】.敦颐“将弃官去”的'原因是。(用自己的语言表述)(3分)

【小题5】.联系全文,说一说“王逵悟”一句中王逵最终明白了什么道理?(3分)

答案

【小题1】如 此/ 尚 可 仕 乎

【小题1】(1)案件(2)得到、获得、得以

【小题1】有个囚犯按法律不应该死,王逵想要严厉地惩办他。

【小题1】王逵对囚犯的量刑不公正,还不听取周敦颐的意见。

【小题1】做事不能一意孤行,要根据实情来断案。

篇9:文言文阅读及其答案

文言文,完成19—22题。

张纲少明经学,虽为公子,而厉布衣之节,举孝廉不就,司徒辟为侍御史。时顺帝委纵宦官,有识危心。纲常慨然叹曰:“秽恶满朝,不能奋身出命扫国家之难,虽生,吾不愿也。”汉安元年,选遣八使徇行风俗,皆耆儒知名,多历显位,唯纲年少,官次最微。余人受命之部,而纲独埋其车轮于洛阳都亭,曰:“豺狼当路,安问狐狸!”帝虽知纲言直,终不忍用。时,广陵贼张婴等众数万人,杀刺史、二千石,寇乱扬、徐间,积十余年,朝廷不能讨。以纲为广陵太守。前遣郡守,率多求兵马,纲独请单车之职。既到乃将吏卒十余人径造婴垒以慰安之求得与长老相见申示国恩婴初大惊既见纲诚信乃出拜谒。纲延置上坐,问所疾苦。乃譬之曰:“前后二千石多肆贪暴,故致公等怀愤相聚。二千石信有罪矣,然为之者又非义也。今主上仁圣,欲以文德服叛,故遣太守,思以爵禄相荣,不愿以刑罚相加,今诚转祸为福之时也。若闻义不服,天子赫然震怒,大兵云合,岂不危乎?若不料强弱,非明也;充善取恶,非智也;去顺效逆,非忠也;身绝血嗣,非孝也;背正从邪,非直也;见义不为,非勇也;六者成败之几,利害所从,公其深计之。”婴深感悟,明日,将所部万余人与妻子面缚归降。纲乃单车入婴垒,散遣部众,任从所之;子弟欲为吏者,皆引召之。人情悦服,南州晏然。天子嘉美,征欲擢用纲,而婴等上书乞留,乃许之。纲在郡一年,年四十六卒。百姓老幼相携,诣府赴哀者不可胜数。张婴等五百余人制服行丧,负土成坟。

(《后汉书?张纲传》)

张纲单骑诣贼垒,谕张婴而降之,言弭盗者侈为美谈。然纲卒未几,婴复据郡以反,

纲何尝能弭东南之盗哉!张纲者,以缓一时之祸,而不暇为国谋也,何足效哉! (王夫之《读通鉴论》)

1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既到/乃将吏卒/十余人径造婴垒/以慰安之求得/与长老相见/申示国恩/婴初大惊/既见纲诚信/乃出拜谒/

B.既到/乃将吏卒十余人/径造婴垒/以慰安之/求得与长老相见申/示国恩婴/初大惊/既见纲诚信/乃出/ 拜谒/

C.既到/乃将吏卒/十余人径造婴垒以慰/安之求得与长老/相见申/示国恩/婴初大惊/既见纲/诚信乃出/ 拜谒/

D.既到/乃将吏卒十余人/径造婴垒/以慰安之/求得与长老相见/申示国恩/婴初大惊/既见纲诚信/乃出拜谒/

2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学,研究儒家经典学说并阐明其含义的学问。《诗》《书》《礼》《易》《乐》《春秋》,是公认的儒学经典。

B.布衣,布制的衣服,借指平民。古代“布”指麻葛之类的织物,平民穿麻、葛织物。后也以布衣称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C.孝廉,即孝顺亲长、廉能正直,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选拔方式。至明、清两朝,变为对举人的雅称。

D.二千石,指称郡守。汉官秩以万石为最高,中二千石次之,真二千石再次,后一级就是两千石,汉郡守俸禄为两千石。

2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纲年轻时就通晓经学,虽然是官宦家庭的公子,却能磨砺布衣的.节操,被举荐为孝廉,他却不愿赴命,后来被任命为侍御史。

B.当时顺帝委任纵容宦官,有识之士都恐惧担心。张纲为国家命运担心,出言不逊,皇帝虽知其言语耿直,最终不愿重用他。

C.广陵寇乱十多年,朝廷派张纲平息寇乱。他不像前任那样多求兵马,而是只身到贼营,分析利弊,晓以情理,结果张婴等万人归降。

D.王夫之认为,张纲独自赴贼营,劝张婴归降,可谓大智大勇,但后来张婴再次造反,证明张纲没有解决根本问题,不值得效法。

参考答案:

19.D(到任以后,就率领差吏兵卒十多人,径直造访张婴营垒,安抚慰问,要求与头目会见,表明国家的恩惠。张婴起初非常吃惊,见到张纲的诚信后,才出来拜见。)

20.C(“孝廉”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选拔方式。)

21.D (王夫之并未认为张纲大智大勇。)

张纲年轻时就通晓经学,虽然是官宦家庭的公子,却磨砺布衣的节操,被举荐孝廉,他却不赴命,后来被司徒任命为侍御史。当时顺帝纵容宦官,有识之士都恐惧担心。张纲慨然感叹:“污秽丑恶之人聚满了朝廷,如果不能挺身而出献出生命,为国家扫除灾难,即使活着,也是我所不愿意的。”汉安元年,朝廷选派八位使者巡视各地的风气民情,使者大多是年老而德高的儒者和知名人士,大多先后担任要职,只有张纲年纪轻,官位低。其他人都奉命到位,只有张纲却在洛阳都亭停车不行,说:“豺狼一般暴虐奸邪的人当政,怎么还要查问那些像狐狸一样奸佞狼狈的坏人!”皇帝虽然明白张纲说话真率,但最终还是不愿意重用他。当时,广陵的张婴等人率领数万人反叛,他们杀了刺史、郡守,在扬州、徐州一带作乱已经有十多年,朝廷却一直不能讨伐征服他们。于是,派张纲担任广陵太守。先前派遣的郡守,大多向朝廷要求很多的兵马,唯独张纲却请求轻车简行赴命任职。到任以后,就率领差吏兵卒十多人,径直造访张婴营垒,安抚慰问,要求与头目会见,表明国家的恩惠。张婴起初非常吃惊,见到张纲的诚信后,才出来拜见。张纲请他坐在上座,询问疾苦。劝导他说:“前任郡守大多肆虐贪婪残暴,所以致使你们各位心怀愤怒聚到了一起。郡守确实有罪,然而你们这样做也是不义的。如今皇上仁慈圣明,要以文德劝服反叛之人,所以派我前来,想以爵禄使你们荣耀,不想用刑法惩罚你们,现今实在是转祸为福的好时机啊。如若听闻仁义却不顺服,一旦天子赫然震怒,派遣大军聚集于此,难道不危险吗?如果不能正确估量双方力量的强弱,就是不明智;冒充美善而趋从邪恶,就是不聪明;放弃顺服而效仿叛逆,就是不忠诚;自己断送了子孙的性命,就是不孝顺;违背正道而走向邪路,就是不正直;明白正义而没有作为,就是不勇敢;这六方面是关系到你们成败、利害的重要因素,希望你能够仔细考虑。”张婴被深深地感动并醒悟,第二天,率领部下万人和妻子儿女,双手反绑投降归顺。张纲就单车进入张婴营垒,遣散了张婴的部下,让他们去自己想去的地方;想要当差的,都召而来之。于是人们喜悦信服,南州一片安定。皇上给予了好评,想提拔张纲,而张婴等人上书乞求留任张纲,皇上应允了。张纲在郡守位上一年,四十六岁时逝世。百姓老幼相扶到张纲府邸吊唁的人多得无法计数。张婴等五百多人穿着丧服为他操办丧事。背负泥土为他垒筑坟墓。

张纲单车独骑去到叛贼营垒,劝喻张婴并降伏了他,主张安抚盗贼的人都把这作为美谈。然而张纲死后没多久,张婴又占领郡地而反叛,张纲哪里能使东南的盗贼止息啊!张纲这样的人,只能缓解一时的灾祸,却不能用他为国家作长期的谋划,哪里值得效仿呢!

篇10: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两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甲)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送东阳马生序》

(乙)董遇者,字季直,性质讷[注]而好学,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三国志·王肃传·注引》

10.结合文意,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①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遗

②性质讷而好学,善治《老子》 治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②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12.甲、乙两段文字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态度?(2分)

13.结合选文,为下面给出的上联对出下联。(2分)

上联:求学当精须用心专一

下联:

参考答案:

10.答案:① 遗:给予,赠送。②治:研究,钻研。 评分:共2分。

11.答案:①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②冬天是一年的`空余时间,夜晚是白天的空余时间,阴雨的日子是一年四季的空余时间。 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

12.答案示例:甲文:希望后辈诸生珍惜读书的好条件,努力学习,专心学习。乙文:读书应该熟读,还要善于利用业余时间。 评分:共2分。

13.答案示例:读书择时宜忙中偷闲 评分:共2分。答案合理即可。

后汉书·卓茂传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文言文两则阅读答案

阅读文言文及答案解析

寓言文言文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自相矛盾》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黄鹤楼》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

学弈文言文阅读答案

文言文《口技》阅读答案

康茂才文言文阅读答案(精选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康茂才文言文阅读答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