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导学案

时间:2022-12-13 06:14:18 作者:容么么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容么么”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导学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导学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导学案

一、 学习目标:

1、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

2、培养观图、找信息、做结论的能力。

二、 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①、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②、两个原始农耕典型不同地域条件对经济发展特点的影响。

2、难点:家畜饲养、手工制陶和纺织业。

三、 学习过程:

1、请快速阅读教材,自主完成下面的几个问题:

①、河姆渡原始农耕的时间是        ,地点在          ,河姆渡原始居民能种植    ,用     工具耕作,能养    ,能    饮水,能制  器、  器、  器,住    式房屋。

②、半坡原始农耕的时间是        ,地点在          ,半坡原始居民主要种植    ,普遍使用    ,用     工具耕作,能养    ,用    箭头、渔叉、渔钩打猎捕鱼,住    式房屋。

③、半坡原始居民比河姆渡原始居民的食物种类    了。

④、我国很早就出现了原始的农耕,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种植的农作物    和    在世界上是最早的。

(友情提示: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的关系,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要以农耕生产为基点,揭示各种经济现象之间的联系。)

四、讨论:

1、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

2、大汶口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多少悬殊的现象?

五、合作研究:

分析干栏式和半地穴式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六、 自主整理,回味消化,全班交流,共同提升:

自学过程中,你们小组还有什么疑问?说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

七、 自主检测我最棒:

1、成下列表格:

原始居民 距今时间 地区 工具 农作物 家畜饲养 住房 原始手工业

河姆渡人

半坡人

大汶口人

2、今天这篇课文,你能说出我国原始农耕时代几项世界性的贡献吗?

篇2:七年级上历史教案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七年级上历史教案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通过本课学习,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和难点

本课围绕原始农耕经济时代居民们的生产与生活状况,用三个子目展开叙述。考古发现,距今约一万年前,我国已出现原始农耕的遗存。教材所讲述的河姆渡、半坡、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原始农耕,是新石器时代中期、晚期原始农耕的不同典型。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在教学中,需要注意以下四点:第一,把握好这两个原始农耕典型的共同特征:原始种植农业普遍、磨制石器的使用、制造陶器、定居村落;第二,注意这两个原始农耕典型反映出不同地域条件对经济发展特点的影响,不同时间里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变化。例如,河姆渡原始居民创造了长江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农业,虽使用磨制石器,但主要用骨耜翻地耕种;半坡原始居民创造了黄河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粟种植为主的旱地农业,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特别是广泛用于农业生产中;第三,注意原始农耕生产对家畜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业的带动作用,对定居生活的影响;第四,注意原始农耕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渔猎经济。

距今四五千年的大汶口文化是原始社会晚期的典型。当时,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产生了阶级,考虑到这些概念和结论初一学生难于掌握,课文略而不写,只用一段小字介绍大汶口晚期墓葬中随葬品多寡悬殊的状况,教学中可由此联系第1课中“北京人”“山顶洞人”有关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的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对比人与人之间关系发生的变化。

二、教法建议

1.教师可利用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带出从考古发现了解我们的先人如何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的话题。

2.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原始社会人们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的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徙,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自然界中的什么现象可能促使原始人类注意到野生的植物可以人工种植,引导学生联系“引言”中神农氏拣坠落地上的谷粒,种在田里的神话传说,进行合理的分析推测:多年从事采集的原始人类,注意到可食的植物种子落地、发芽、生长、成熟,从而开始进行人工种植的尝试,原始农业于是便开始出现了。

3.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白虎通》引文,引出自然条件、特别是地理环境对长江流域河姆渡和黄河流域半坡的农耕作物品种的不同影响;再扩展到对两大流域居民定居生活的影响,从而向学生灌输渗透人们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顺应自然中要科学合理,协调兼顾的教育观念。可以让学生观察、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此不同?这两地的原始居民在建造房屋时是怎样考虑的?

4.在学习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教师要注意把握教科书中涉及到的整个农耕经济中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要以农耕生产为基点,揭示各种经济现象之间的联系,不要孤立地罗列经济现象。

5.教师可以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除指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体地点外,还可以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情况,寻找分布特点,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6.在学习大汶口原始居民农耕生产的内容后,可以让学生阅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小字,然后讨论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应怎样看这一现象?要注意引导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从人类历史演进的角度分析问题。

7.在教学中注意充分利用历史遗物照片、示意图,观察分析图中的历史信息。例如,让学生观察分析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图,知道它的用途,再结合本课的“活动建议”,让学生分析河姆渡出土的陶器,明了它的用途,进而了解当时的农耕生产和生活状况。

三、学法指导

1.学生通过列表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明确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

原始居民时间地区原始农耕原始家畜饲养业原始手工业

河姆渡

原始居民

半坡

原始居民

大汶口

原始居民

2.学生对于历史文物、遗物、示意图的观察、分析,应注意:第一、注意图题中表明的文物所属时间、地点,以便联系已有的知识;第二、注意观察对象的外形、结构和材料,以便对其功能、用途加以分析或推测;第三、注意联系课文的大、小字内容,有的文字是概述文物等,有的是对文物的背景作介绍,有的是文物所反映的客观历史情况。

3.思考“大汶口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你怎样看这一现象?”的问题时,注意:第一,农耕经济有了更大发展,财富增多,这是社会生产力进步的表现;第二,氏族首领凭借权利拥有较多的财富,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第三,人死后,私有财产随葬,企图继续享受生前的富足生活。

四、问题探究

动脑筋

1.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

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他们住着干栏式的房子,过上定居的生活。已挖掘水井,饮水更加方便。还饲养了家畜,会制造陶器,并能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2.想象一下,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有怎样的劳动分工。

妇女主要从事耕作、纺织,男子主要从事捕鱼打猎以及制造工具、制陶等繁重的手工业生产,老年人从事家务劳动和照顾、教育小孩。

练一练

D

活动与探究

1.看图分析:右边是河姆渡原始居民制作的陶器,你能说出它的用途吗?

蒸食物。

2.看图分析:右边是半坡彩陶上的彩绘动物图案,它们是什么动物?你能说出这些动物和当时原始居民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吗?

是鱼和鹿的图案。说明半坡的原始居民还捕鱼打猎,以补食用。

3.找一找:从以上课文的叙述,你能找出我国原始农耕时代几项世界性的贡献吗?

三项。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粟的国家;我国是世界上很早种植蔬菜的国家。

参考资料

原始农耕时代

原始农耕一词,遵从教育部新发之历史课程标准,其《中华文明的起源》有一节内容为:“以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为例,简述中国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根据李根蟠等著《中国原始社会经济研究》一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我国原始社会若按“生活资料生产方式的演进”划分,可分为“原始采猎业”和“原始农业牧业”两大阶段,而“农业的发明是人类历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是由攫取经济到生产经济的伟大革命性转变。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增殖天然的产品,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第71页)。据最新考古材料可知,我国黄河流域最早的农业遗址,为黄河中下游的河北武安磁山文化、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等,碳-14数据表明,这些遗址年代都在公元前60至前5000年,即距今七八千年。这些都比半坡和河姆渡的农耕文化略早。一般来说,原始农耕时代相当于石器时代的新石器时代,也相当于以社会结构为演进标志的氏族公社繁荣阶段。

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

伏羲氏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圣贤,是著名的“三皇”之一。古史上又称庖牺氏或宓牺氏。《三皇本纪》称他“养牺牲以供庖厨”,是说他教给人民畜牧以供厨下的肉食。《周易》又载庖牺氏“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唐代史学家司马贞把这两个记载结合起来:“结网罟以教佃渔,故曰宓牺氏,养牺牲以庖厨,故曰庖牺。”是把教给人民结网打鱼和驯养禽畜的功劳全归在伏羲氏一人身上了。

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

关于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传说,古史多有记载,如《周易》说:“神农氏作,勰疚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拾遗记》说:“时有丹雀衔五穗禾,其坠地者,帝乃拾之,以植于田,食者老而不死。”《白虎通》说:“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课本上的引言和古文引文便源自上述《逸周书》和《白虎通》。此外,《淮南子》上尚记载有“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和“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等功劳。

河姆渡的磨制石器

河姆渡的磨制石器,主要器形有石斧、石锛等,还有专门用作木材加工的原始刨光工具石扁铲,和用于加工木板的石楔等,共出土约九十件。河姆渡原始居民用骨器多于石器,出土各种骨器七倍于石器,最常见的有骨耜。骨耜上部安装一根木棍,称为耒。用耒耜耕作,称为耜耕农业。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世界上的人工栽培稻,有亚洲稻和非洲稻两种。目前已知的最早非洲栽培稻,考古学家认为起源于非洲西部的尼日利亚,最早可追溯到3500年前。亚洲栽培稻要比非洲稻早得多。长期以来学术界大多认为印度是亚洲稻的起源中心,印度曾发现过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人工栽培稻遗存,20世纪70年代又发现公元前六千至四千多年的人工稻遗址。而我国河姆渡遗址和另一处浙江桐乡罗家角遗址出土的人工稻谷距今七千年左右。1988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又在湖南澧县彭头山发现了更早的碳化稻壳遗迹,距今年代为九千年至八千年。后来,考古工作者又发现了距今约一万年的湖南道县玉蟾岩的人工栽培水稻。一些学者认为,我国是水稻的发源地。而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中国和印度都应是亚洲稻的主要起源中心之一。

干栏式的房子

河姆渡居民住在干栏式房子里。这是一种木结构的地面建筑。浙江地区地势低洼,潮湿温热。我国先民为了居住地能有良好的通风和防潮性能,于是盖造干栏式房屋。这种木建筑房屋,一般都由若干木桩、圆木、木板组成,下部有木柱构成底架,高出地面,底架采取打桩的方法建成。桩木打成后,上架横梁,再铺板材,然后在木板上立柱构梁架和屋顶,形成架空的建筑房屋。干栏式建筑,既可防蛇虫猛兽之害,又可避潮湿,下面还可养殖家禽家畜。至今,我国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尚采用这种古老建筑形式。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粟的国家

目前,世界农学界几乎都认为,粟的种植,是中国人的首创。我国和世界上发现的最早人工栽培粟,出土于河北武安磁山遗址,距今年代为七千三百年左右。此后,西安半坡原始居民,也大量种植粟,半坡遗址发现了窖藏和罐藏的粟子。日本农学家认为,大约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粟就向东传到日本、朝鲜,向西传入阿拉伯、小亚细亚、俄国等国家和地区。

半坡彩陶的烧制技术

半坡彩陶是由有制陶经验的妇女们制造的。她们选用粘性适度、泥质较细的泥土作陶土,并根据器物的不同用途,或淘洗掉泥土中的杂质,或掺和适量的沙子以便耐火。陶土调好后,搓成泥条用盘筑法或分段衔接法作坯,小器物则直接用手捏塑而成。接着是修饰陶坯,先用慢转陶轮修整器皿口部,又趁湿粘上或嵌入把手、器耳等附件。等陶坯半干后,要用陶垫托着内壁,细心地进行拍打,使之加大密度与光洁度。上彩之前要涂上一层白色或浅红色的陶衣。绘彩使用类似毛笔的工具,蘸上赤铁矿粉或氧化锰粉,在器皿上绘出红色或黑色的花纹来。最后放在窑中去烧成。由于当时的窑室封闭得还不够严密,陶土中的氧化铁得以充分氧化,因此成品绝大部分呈红色或红褐色。因为烧制火候估计有1000℃左右,所以烧出的陶器硬度相当高。

半坡原始居民已会纺线、织布、制衣

我国原始农耕时代,已出现了原始纺织业。最早的织机遗存出土于河姆渡遗址。这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织机。半坡原始遗址则出土了用以捻线的石制陶制纺轮。从半坡陶器底部发现的麻布印痕分析,当时最细的线纹直径0.5毫米,已和今天的线差不多。半坡居民使用原始的织机,织成麻布,制成衣服。

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业生产

在大汶口原始居民时期,耜耕农业已占统治地位。这里出土的石耜多于砍伐用的石斧(石耜27件,石斧10件),还出土了一件52厘米长的鹿角鹤嘴锄,至于各种质料制作的镰刀,其总数超过了整地农具的数倍。耜用于翻地,鹤嘴锄用于中耕,镰刀用于收割,整套农具的出现,反映了大汶口原始居民时期农业技术的提高。当时农业已经成为社会生产的主要部门,家畜饲养业和制陶等手工业都有赖于它的发展。由于剩余粮食的出现,制陶已成为独立的手工业部门,猪的饲养也得到很大发展。半坡氏族的猪,绝大部分是在幼小时宰杀掉的,因为那时人们的生活资料还比较缺乏。大汶口原始居民时期宰杀的,则多为一二岁的成年母猪,且猪的数量也很大。猪的饲养,间接地反映了大汶口原始居民时期农业的相对发达。

黑陶和白陶的烧制技术

黑陶和白陶,是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制陶业中出现的两个新品种,反映了当时制陶工艺的显著进步。这时的陶器,已用快转陶车来制造。陶车由轮盘和轮轴组成。使用时,由一人转动轮盘,使其急速旋转,由另一人借助陶轮转动形成的离心力,配以双手灵巧的动作,将陶土塑成需要的器皿。用快转陶车制坯,数量多,质量也好。烧制技术也有提高。扩大了窑室,缩小了火口,增加了火道支道和窑箅箅孔的数量,使热力分布更加均匀。这时采用了高温下严密封窑技术,使陶土中的铁元素得以还原,有的还在陶土中掺过炭,因此烧成的陶器多为黑色。白陶用高岭土制造,制造时努力保持陶土的纯洁,因而烧成了白色。白陶的出现有重大的意义,它为以后瓷器的制作奠定了技术基础。白陶上有的还有图案花纹。

大汶口墓葬反映的贫富分化

大汶口墓地的墓葬中,以教材提到的10号墓随葬品最多,数量居各墓之首,达一百七十多件,除大量的陶器和石器外,还有制作精美的玉器和大量的骨、牙、绿松石等质料的装饰品。据鉴定,墓主人是一个五十岁左右的妇女。此外,有两组墓葬(可能为两个父系大家族)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组7个墓,随葬品比较丰富,最多的一个墓有77件,最少的一个墓也有19件,都包括陶器、玉石器、猪头等;另一组4个墓,随葬品很贫乏,总共只有17件,为陶器、纺轮、獐牙等。墓葬随葬品悬殊之大,反映贫富分化已很显著。

学术动态

中国文明起源的新观点

以前,我们长期认为,阶级社会是文明时代的开始,我国从夏朝进入文明时代。也有一种传统意见认为,中华文明五千年,文明时代是应当从华夏族祖先黄帝开始的。近几年,考古界和古史研究专家另有新创。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提出了“古国──方国──帝国”的新学说体系。认为我国国家的形成发展应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古国”阶段,这一阶段的早期文明是古国、古城“满天星斗”式地遍布中华大地。著名的有红山文化的祭坛、女神庙、积石冢,已经形成了古国规模,“红山文化在距今五千年以前,率先跨入古国阶段”。“早期城邦式的原始国家已经产生”。而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是另一类型,“太湖流域的古文化古城古国,已可以由良渚文化上溯到先良渚文化”。其他还可以举出山西陶寺的“古城古国”,以及河南登封王城岗、淮阳平粮台古城址等。这些“古国”发展一步即是“方国”。时间大约距今四千年,史籍上“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夏有万邦”,都是古时方国存在的纪实。苏秉琦认为:“从‘古文化’‘古城’‘古国’的观点,到‘古国’‘方国’‘帝国’的理论,是中国各区系由氏族到国家具有普遍意义的发展道路”(《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三联书店版)。

图画说明

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棚复原图

这是1973年河姆渡遗址发现的木构水井遗址复原想象图。井口呈方形,边长2米,井口为榫卯套接的木框,每边竖以排桩为井壁;水井深约1.35米,外围有一直径约6米的栅栏和28根木柱,专家据此推断,井上可能盖有简单的井亭。这是迄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水井。

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图

这些骨耜是1973年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系用动物的肩胛骨加工制成的。粗的上端厚而窄,下端刃部薄而宽。耜长约二十厘米,肩臼处横凿方孔或磨成半月形,骨板正面中部琢磨出平浅的竖槽,浅槽下部两侧各凿一孔,木柄竖贴着骨板浅槽安装。图上是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式样,使用时手握耜柄,脚踏横棍,推耜入土,进行翻地。这种骨耜比较锐利,适于开发南方的沼泽地带。

半坡的骨制箭头、鱼叉和鱼钩

骨器是以哺乳动物的骨骼为材料制成的器具。远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我国的远古居民就已经制造出骨器,与石器并用了。到了新石器时代,尤其是在半坡原始居民的遗址中发现了骨制的箭头、鱼叉和鱼钩等。半坡的骨制箭头也叫镞,是一种狩猎用的工具。1953年,半坡遗址出土的箭头有三角形、圆柱形和柳叶形多种,共计三百多件。鱼叉和鱼钩都比较尖锐,是半坡人捕鱼的重要工具。这些骨制品的出土,标志着渔猎生产在社会经济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

半坡遗址的房屋有圆形,也有方形,大多采用“半地穴式”的建筑形式。这种“半地穴式”房屋,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是由穴居发展而来的一种土木合筑的建筑。每间房屋的面积多在二十平方米左右。此房屋平面近似圆形,向南开门。在房屋中央,有灶坑正对门口。房屋周围的墙壁下部是用坑壁作墙基,上部是用草拌泥筑成的。墙壁中间立有很多根木柱支撑屋顶。屋顶用排列整齐的木椽架起来,外表盖着拌泥的草,以便抵御风雨。半坡还有少量从地面建筑起来的房屋。

半坡出土的纺轮

这是1955年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纺轮直径6厘米,中间有一圆孔,是陶制品。它是我国古代发明的最早的捻线工具,即在纺轮中间的小孔插一个杆,利用纺轮的旋转把纤维拧在一起,并用同样的方法把单股的纤维合成多股的更结实的“线”。在半坡以后的其他一些文化遗址,也出土了形式多样的陶质纺轮,可见当时这种捻线工具已被人们广泛使用。

篇3:原始的农耕生活,

1.《课标》中对相关内容的要求:

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2.对“课标”要求的基本分析:

识记层次要求,识记对象为“特征”。所选两个遗址分别反映了长江(东南)和黄河流域(西北)原始农耕文化的状况——集中和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原始农耕(以农为主的原始社会经济生产和经济生活)的基本情况。——农业(粮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之一;长江、黄河流域都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摇篮。

一个“等”字同样是留有余地,教材在原始农耕时代遗址图上还出现了红山文化(东北)和大汶口遗址(东),可说明两重点遗址是典型代表。大汶口还以楷体小字方式进行介绍,可与典型的原始社会形态作比较。

3.教材内容分析:

河姆渡的原始农耕:反映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其生产内容和生活方式均与长江流域(浙江地区)的气候、自然状况有关。

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与河姆渡应是一种并列关系(相差千年左右、基本处于同一历史发展阶段)。是黄河流域原始农耕的典型代表。但教材介绍的范围更为宽泛(“……居民的生活”)。

大汶口原始居民:小字不做硬性要求,可与典型的原始社会特点做比较。

“河姆渡的原始农耕”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是学习重点,中心是了解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4.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及建议:

在导入新课时,建议先以提问北京人、山顶洞人每天劳动的内容是什么?这种劳动每天会有那几种结果?(生活来源不稳定,人们的居住点不易固定等)那么原始时代的人们又是怎样改变这种状况的呢?此时再运用导入框内容就较好了。其后还要引导学生分析这些传说可信吗?——原始居民在“采集”实践中的“发现”产生了种植生产的“创造”(细心观察、思考,大胆尝试实践是创新的一重要来源)。——神农氏是无数原始农耕发明者的集中代表。最后要点出:开始农耕生活,有了稳定的食物来源是人类历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增殖天然的产品)。

在学习“河姆渡的原始农耕”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时(重点),建议先让学生分别归纳各自的农耕成就和特征(可通过列表形式——教参p20。河姆渡突出水稻的种植——可利用自由阅读卡材料。半坡突出粟、蔬菜的种植,箭头(弓箭)的出现、陶器上的刻画符号以及纺轮),然后再让学生寻找和提炼他们的共同特征(教参p18)。在分析的过程中,注意引用《白虎通》的引文,突出“因天之时,分天之利”——改造自然、利用自然要顺应自然,要注意科学合理、协调兼顾。(两地住房形式的差异对比。河姆渡的水井有环保的特色)。

三个世界之最(两个为大字)注意不要与河姆渡和半坡直接联系。在具体讲述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讲大汶口的内容首先回忆一下北京人的社会组织和人际关系,对比大汶口中晚期的情形,了解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此时已成为社会现实。

指导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强化利用文物分析探究历史的意识。

篇4: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导学案

第2课    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学习目标】(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下面的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1、知道磨制石器与打制石器的不同。2、了解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异同,掌握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3、学会细致观察课文的图片,从中获得有效的历史信息。【课前预习】请你认真阅读教材7-10页的内容,填写下列表格,并把相关内容在课文中圈划出来。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特征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所在地区粮食品种住房样式【课堂探究】(请同学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1、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即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的共同点。①都使用磨制石器,都处于__________时代。②主要从事_______生产,还饲养家畜,兼营捕渔、采集、狩猎。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_________; 半坡原始居民,种植__________(上述史实得出结论:我国是世界最早种植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国家;半坡遗址证明我国是世界上很早就种植蔬菜的国家)③都过着_________或半定居的生活。⑤都懂得制造陶器。※2、半坡人、河姆渡人与北京人的不同生活北   京  人半坡人和河姆渡人劳动工具劳动方式食物活动区住所生活器皿外貌

篇5:原始农耕生活教学反思

根据《课程标准》,确定本课教学重点是南北方原始农耕文化的成因及特点。本课教学难点是房屋建筑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通过预习导学模式教学,我有如下反思:

一:本课教学优点以及我的收获:

1:本节课注重于分析、比较,侧重于两方面的内容,河姆渡居民和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作比较,使学生认识到河姆渡原始居民在生产生活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磨制石器的使用,原始种植业的产生,房屋的建造,原始手工业的开始等。

2:是把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作比较,使学生认识到南北方原始农耕生活的异同点,进而认识到我国原始农耕文化是南北方共同发展,共同构成了远古中华农业文明的基础。这节课设计问题比较切合学生的实际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较高,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对于河姆渡、半坡遗址的农耕生活,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几幅劳动工具、农作物、陶器的图片,看图学史,让学生自己去挖掘这些文物中蕴藏的历史信息,还原农耕生活的原貌;对于房屋特点及其生活环境的关系,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两个遗址所在地的自然环境,对于这一点,并不采用直接讲述的方式,而是让学生自己观察气象资料图片,自己得出结论;然后引导学生想象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如何居住得舒适,学生发挥想象后,再揭晓答案,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到房屋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4:本节课我始终贯彻教学设计的思路,围绕设定的三位目标进行教学。采取“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充分给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力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创造性。

5:这节课设计问题比较切合学生的实际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较高,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预习和观察图片的方法,培养了学生观察、总结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二:教学缺点以及本课不足:

1:本节课是新生刚接触的第二节历史课,我没有充分利用教材的文字和图片进行教学及引导学生学习,没有能够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引导学生了解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模样时不够到位,所以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够,这是今后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

2:在历史教学中,尤其是古代史的学习中,要多给学生展示历史实物,让学生直观感受,从而记忆深刻。:

3:教学中教师在其中起到了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注重教会学生思维方法,给学生搭梯子,让学生自己顺着梯子向上爬,达到需要的高度和目标。而不是老师强制地将学生生拉硬拽到这样的高度。这个方面我还做的不够,以后应当改进。

4:在本课教学中应当加强重难点的突破,从而让学生加强记忆,了解主次。这个方面在教学重还做的不够好,预习重也没有注重,以后应该改进。

篇6:《原始的农耕生活》说课稿

《原始的农耕生活》说课稿

各位专家领导:

你们好!

今天我要为大家说的课题是《原始的农耕生活》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第2课内容。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以半坡、河姆渡和大汶口三处文化遗址为代表,展示了距今70到距今四五千年的远古历史。在此期间,一方面,我国远古居民活动足迹不断扩大,中华大地上遍布氏族聚落,另一方面,人们在生活生活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原始农业逐步发展,并成为主要经济形态,人们逐步摆脱了完全依赖自然的采集和渔猎生活,过度到比较稳定的农耕生活,从而奠定了我国农耕文化的基础。我国地域广阔,存在着多处经济文化区域,而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两个最主要的区域,半坡反映了黄河流域的状况,河姆渡又是长江流域重要的代表,所以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让同学们明白我国南北共同发展,共同构筑远古中华农业文明的基础的历史事实。同时对促进学生民族自豪感有着重要作用。

2.教材的内容要素分析:

本课围绕原始农耕经济时代居民们的生产与生活状况,用三个子目展开叙述。第一目是河姆渡的原始农耕;第二目是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第三目是大汶口原始居民。

3.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主体,又是学习客体,因而,了解学生是教学的必要前提。七年级学生对学习历史有浓厚兴趣,但没有预习历史的习惯,因而课堂必须留给学生阅读教材时间,加上学生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比较适合根据一定的学习任务分段阅读。同时七年级学生接受能力有限,不需要教师补充太多课外知识,因而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在课堂上完成教学目标。

本课面对的是七年级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乐于表现、求知欲望强烈,对事物充满了好奇,有主动学习的愿望。这样便于老师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及知识结构出发,通过较多图片、小故事、小常识等资料入手,抽丝拨茧,逐层深入,使学生在学习和探究过程中有所收获。

本课的教学对象为初一学生,他们天真活泼、好动好奇好问,喜欢直观有趣的历史故事,并且乐于参与教学,善于想象,有一定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堂上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联系现实生活,通过收集资料、观察图片、情景模拟、体验交流等环节,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让他们在体验中感知历史、认识历史。

4.课题的教学目标要求: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5.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在教学中,需要注意以下四点:第一,把握好这两个原始农耕典型的共同特征:原始种植农业普遍、磨制石器的使用、制造陶器、定居村落;第二,注意这两个原始农耕典型反映出不同地域条件对经济发展特点的影响,不同时间里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变化。例如,河姆渡原始居民创造了长江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农业,虽使用磨制石器,但主要用骨耜翻地耕种;半坡原始居民创造了黄河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粟种植为主的旱地农业,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特别是广泛用于农业生产中;第三,注意原始农耕生产对家畜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业的带动作用,对定居生活的影响;第四,注意原始农耕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渔猎经济。

教学难点是:大汶口文化

依据:距今四五千年的大汶口文化是原始社会晚期的.典型。当时,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产生了阶级,考虑到这些概念和结论初一学生难于掌握,课文略而不写,只用一段小字介绍大汶口晚期墓葬中随葬品多寡悬殊的状况,教学中可由此联系第1课中“北京人”“山顶洞人”有关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的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对比人与人之间关系发生的变化。

6.教学方式及教学手段选择:

结合实际情况,本课教学中我准备采用讲述法、提问法、图示法、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在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同时带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通过启发式教学,使深长积极思考,达到传授知识、思想教育和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

本课教学主要采取“分组学导”的教学模式,即学生进行恰当的分组(一个班级分成8个小组,每个小组6—7人),然后先学后导,从学生预习课文开始,在读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进行信息加工,归纳整理,之后以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故事法、谐音法、编歌诀法、归纳总结法、知识结构法、比较法、互议法、直观法等)。在探究中形成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多向交流,教师在双基落实和反馈的过程中加以点拨和适时鼓励,形成以学生为主的“自学——反馈——点拨——识记”的四环节的模式。运用这种教学模式,教师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主动学习、创新探索的广阔空间,在保持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统优势的前提下,积极打造“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教育理念,真正促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处.

遵循“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主要采用创设历史情景、合作探究、开放式教学和激励教学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并通过小组讨论、合作交流、联系实际等学习形式,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的,激励性自主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了更好实现教学目标,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促进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使课堂更形象生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本节课的图片等资料较多,在这种情况下,就是要利用多媒体交互性强、信息量大等特点,提高授课效率,另一方面,在教学中就是要采用多媒体演示的直观教学来创设历史情景,拉近历史与学生生活的距离,并积极地进行讨论。师生平等的交流,就帮助学生掌握重点,化解难点,实现教学目标。在本课的教学中还较多地运用比较法等

《历史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勇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努力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让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初步了解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学会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现实问题,加深对历史的理解。

7.练习内容安排: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佘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练一练:

目的:巩固基础知识

活动与探究:

目的:培养深长辨证地评价历史事件,并联系现实,增强学习历史的现实性。

动脑筋:

目的: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能力。在老师启发帮助下课堂口头完成

动脑筋:

目的:这道题是为了培养学生理解、分析能力,由学生口头回答。

二、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

2.讲新课

3.课堂小结

4.板书设计

篇7:原始的农耕生活的教案

原始的农耕生活的教案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进入学习状态。

2.探究过程

(1)教师出示探究问题: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徒,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

(2)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3)展示历史图片:观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有哪些农耕经济现象?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如何: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

(4)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学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体地点后,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情况,寻找分布特点。

(5)在了解了大汶口原始居民农耕生产的内容后,让学生阅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小字,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讨论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应怎样看这一现象?

(四)巩固小结

1.出示话题:我国的原始居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你愿意生活在那个时代吗?为什么?(根据老师展示的历史实物图片,学生发挥想象力,任意选择一种居民设计、表演他们一天的生活)

2、小制作: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设计出一个经济实用的表格,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明确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

(五)推荐作业

1、制作与本课农耕经济有关的自由阅读卡,可以是神化传说、历史故事,诗歌,也可以是农耕小知识。

2、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到农村感受一下农民耕作的苦与乐。

附:板书设计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1、时间---距今7千年2、生活位置:河姆渡居民位于长江流域

3、农业: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4、河姆渡居民会建造房屋,还会开挖水井。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时间---距今五六千年

2、生活位置:半坡居民位于黄河流域

3、农业:半坡居民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4、半坡居民会制造彩陶。

三、大汶口居民

1、时间---距今四五千年2、地点---山东大汶口

3、在后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篇8:五年级下册2课《丝绸之路》导学案

五年级下册2课《丝绸之路》导学案

活 动 案

编号 课名 学习者分析 003 主备教师 2* 丝绸之路 学生对丝绸之路较为陌生。 1.认识 9 个生字。读读记记“古朴、典雅、矗立、戎装、守候、鸵鸟、匕首、商贸、芝麻、精神饱满、美轮美奂”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西部 灿烂的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3.激发起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激发起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交流有关丝绸之路 的故事。 措施:收集资料,讲解故事。 教师准备:图片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教学内容 1.话说“丝绸之 路 活动设计 1.出示课题,阅 读课后的“资料 袋”。 2.学生出示搜 集的关于丝绸之路的 资料,向大家介绍你 所了解的丝绸之路。 3 自由朗读课 文,读准生字,把文 章读通顺。 4.默读课文,思 考:“丝绸之路”是 一条怎么样的路?在 课文中寻找一句合适 的话来说明。 课堂交流。学生 可以根据自己的理 解,选择不同句子来 说明“丝绸之路”, 教学中可要求学生做 到: (1) 把句子读通。 (2)简要说明理由。 活动目标 媒体使用及分 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难 点以及措施 教学准备 教学环节

一、学

1.了解丝绸之 电脑 路,激发兴趣。

2.解决生字新 词。

图片

2.解决生字新词

二、议

走近“丝绸之 路”

1. 了 解 西 部 丝 小黑板 绸之路的灿烂 历史。 2.会抓住文章 主要内容, 理解 含义深刻的句 子, 体会丝绸之 路的`重要作用。

三、导

感悟“丝绸之路”

延伸“丝绸之 路”

1.朗读课文第 2~13 自然段,思考: 课文描写了一个怎么 样的场景?用一两句 话概括。 2.默读课文第 2~13 自然段,想象: 安息国的将军和中国 使者见面的时候,是 怎样的场面?用一个 词语来概括。并说说 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 来? 3.学完了课文 《丝绸之路》,你有 什么想说的吗?把你 想说的写下来。 4.想想:现在的 我们能为“丝绸之 路”做些什么?

课堂交流

感情朗读: “从 那以后, 一队对 骆驼商队在这 漫长商贸大道 上进??变得 更加丰富多彩, 美轮美奂。”

四、测

1、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 崇( 不计( )( )( )岭 ) ( )( )如生 )(五年级下册2课《丝绸之路》导学案) 五彩( 美轮( )( )( ) )

丰富(

2、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 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 (1)巨型石雕矗立在 ,这里是汉代古都 ,也是丝绸之 路 的起点。 (2)用“ ”画出句子中有关联想的内容。

篇9: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

一、课程目标

(一)内容标准

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河姆渡和半坡遗址距今年代、所处的地区、自然条件、主要种植物和饲养物、生产工具、房屋特点、陶器的使用以及纺织、渔猎等其他生产生活情况。通过实物图片或考古纪录片,让学生观察、复述原始农耕文化产生、发展的概况。

2.过程方法与能力

通过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与前人在衣食住等生产生活方面的比较,概括出中国远古农耕文化的基本特征,初步认识人类进步的规律,初步培养比较、分析、归纳和概括问题的方法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祖国境内河姆渡、半坡居民为代表的原始人类所取得的成就,感受我们先民的生存智慧和为人类文明作出的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

人类由采集到农耕生活的转变过程和河姆渡、半坡居民生活的状况,说明人类的每一次进步,都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探索和艰苦的劳动实践取得的。通过学习感受劳动和创造的艰辛与价值,培养百折不挠的奋进精神与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

二、教学要点

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居民的生产与生活状况所反映出的原始农耕生活的状况。这是属于知道和了解层次的知识。

难点: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对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的概括。这是属于较高层次的能力要求。

教学过程:

课前导入:我们已经学过中国远古人类,知道了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远古人类(稍稍停顿,让学生来回答。)――元谋人,他们生活的年代距今――170万年。遗留人类化石残骸最多的――北京人,北京人的食物的主要来源――采集和狩猎,他们使用的石器――旧石器,打制石器,他们已经会用――火。

讲授新课:

在距今约八千年前后至约四五千年前,中华文明又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农耕时代,为了大家学习这一时代的历史,教材精心挑选了两个文化遗址:西安半坡原始聚落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他们分别代表中国的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和南方(长江流域)。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8页看图“我国原始农耕时期的文化遗址分布图”,在图中找到这两个文化遗址。

这两个遗址展现了南北不同的原始农耕风貌,接下来我们再通过学习比较来认识两个时期在距今年代、生活地区、原始农耕工具、原始家畜饲养业、原始手工业等方面的不同。

我国的北方和南方气候差异很大,这种气候的差异对原始人类的影响很大。由于人们的生产力水平很低,科学技术有限,人们征服、改造自然的能力也有限。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粟和水稻分别在北方和南方的种植,一方面说明人们对自然的依赖。一方面也说明无论是在北方、还是在南方,我们的祖先们都创造了灿烂的原始农耕文化。

无论从工具的制造还是生产方面,半坡居民比河姆渡居民都有了一定的进步,拿着两个时期的居民住的房子一样吗?看课本11页至12页。

房屋样式的不同,也与环境有很大的关系。要定居下来的人们,在北方和南方面临着不同的问题,北方主要是解决取暖的问题,南方主要是解决雨水的问题,面临的问题不一样,解决的方式就不一样。

小结: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大概了解了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两个代表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原始农耕生活特征,现在请同学们说说从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农耕生活中,你看到了什么?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来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

篇10: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

[授课过程]

导入新课:

回顾第1课:元谋人、北京入主要靠捡拾、采集为生,住在洞穴里或树上,生存问题一直是原始社会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但是,到距今六七千年的时候,这种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新授课:

从课本与历史图册上找出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大汶口文化遗址等遗址的位置,得出氏族村落遍及中华大地的结论。通过长江和黄河流域的这两个典型代表来说明我们祖先原始的农耕生活的状况。

(1)如果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你会考什么维持生存?如果仅靠在野外野果为生,那么到了没有果实的季节或者恶劣天气影响所导致没有果实怎么办?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

(2)关于河姆渡人的生活,让学生阅读教材,然后用多媒体讲述基本知识点,并提问:

①河姆渡人住在干栏式房屋里生活

师:为什么会在干栏式房屋中生活呢?(由于南方水分较大,不适宜于在地下生活)

②河姆渡人使用的工具与器具:石斧、石凿、骨耜、陶缽

师:河姆渡人种植的会是什么农作物呢?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关于半坡人的生活,让学生阅读教材,然后用多媒体讲述基本知识点,结合河姆渡的房屋类型的成因,提出以下问题:

学生观察、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那么这两种房屋建筑能不能相互混用?导出这两种建筑产生的地理因素所起到的影响。

关于半坡人的社会状况,通过地图上显示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的地理位置,教师说明这两个氏族村落因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的不同,虽基本上同属一个时期,但从考古发现来看,他们的社会生活有很多不同之处。

(4)教师出示人面鱼纹陶盆、土鱼纹陶盆,说明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半坡人的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5)在了解了大汶口原始居民农耕生产的内容后,结合课文的最后一段小字,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讨论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应怎样看这一现象?

【课堂小结】

通过对黄河流域的半坡人和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两个典型代表的学习,了解了原始的农耕生活状况。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原始农耕生活有许多共同的特征是种植农作物、使用磨制石器和骨器、建房定居、饲养家畜家禽等。但由于气候环境的不同,河姆渡遗址与半坡遗址也具有很多不同之处,但是他们都创造了华夏文明。

导学案心得体会

《成语故事》导学案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销售计划:CES销售计划第2课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检阅》导学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岳阳楼记》导学案

导学案教学论文

《观潮》导学案及练习题

林清玄《桃花心木》导学案

《端午日》导学案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导学案(精选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导学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