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放屁”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从广东高考命题变化谈高一英语教学,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从广东高考命题变化谈高一英语教学,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目录
篇1:从广东高考命题变化谈高一英语教学
是广东省新课标高考的第一年,英语高考在题型上作了很大的调整,其中主要体现在以下题型的变动上:单项选择调整为以篇章考查形式的语法填空;完型填空由原来的20小题改为10小题;取消了短文改错,新增了信息匹配的新题型;写作由基础写作与任务型写作构成。不难看出,修改后的题型减少了学生“碰运气”的几率,加大了对考生综合能力要求的考查,学生不仅要具备较大的词汇量以及使用词汇的能力,还要有较强的听、说、读、写综合运用能力,同时对学生的背景文化、心理、意志品质等综合素养也有相应的注重。下面笔者以英语高考新题型为引子、以笔者教学实际进行分析,以期能通过了解新题型的考查思路更有效地促进我们实际的英语教学。
一、旧题型新立意,关键词是“变化”
1、语法填空
该题是在一篇短文中挖空10小题,考查的是考生在语法、词汇运用、句型结构和情景理解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这种题型与单项选择相比更加注重考查考生在特定的语境中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突出语言的交际性和实用性,即它既注重语言形式和语义内容,更注重语言的运用。如07年高考题中when the time came for me to say goodbye to my friends in the village , I wanted to reward the old woman ___39___ the trouble I had caused __40____。 根据上文“我”的车子坏了,一位老太太接受了了我并让我住在她家,可以得知:是我给老人带来了麻烦,当然应该感谢她,故答案分别为39.) for , 40) her . 如果学生只会背一些语法,但却忽略句子结构乃至一个意群、整个段落的分析,得分的情况就很低了。
2、完型填空
07年高考完型填空是一篇话题为”面部识别登陆技术”电脑有关地科技小短文,短文长度为150多字,设计10个空,内容新,构思巧妙,尤其是题目的设置上更加注重学生语篇的运用能力。如21题if we could just sit in front of our computers and be _____ logged in ?. 根据前一句“不再记密码”的假设,可推出应是自动地(automatically)。整篇短文的空格都与上下文的意思和语言环境休戚相关,这就要求考生把握文章脉络之后,还要充分利用自己的基础知识以及扎实的专业技能进行严密的逻辑思维和推理判断。
3、信息匹配
07年新增的这个题型要求将5篇广告与5个与广告相关的读者来信进行匹配,使之相对应。主要考查了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捕捉有效信息的能力。
4、写作
该题型涵盖基础写作与任务型写作。基础写作考查的是根据表格中数据,以“谁是你的偶像”为题写一篇5个句子的短文。与往年的高考写作相比,在评分标准上更加注重语言的规范和结构的连贯;而任务型写作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写一篇相关主题的作文;主要考查考生的篇章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如07年高考题目,考生必须先读懂一封父亲的信,再根据命题思想概括信中的特定内容:父亲对你的期望 ,然后结合规定要点给父亲写一封信,表达对父亲的感恩。
二、从高考看课改,关键词是“统一”
07年的高考新题型充分体现了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高中英语课程应强调再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与以前的教材相比,现在使用的教材词汇量大,选材新,教材的编排注重听、说训练,语法明显淡化,体现了新课改的一个重点: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和传授,改变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英语教学也由知识型教学转变为能力型教学,强调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当然,教与学是一个长远的积累过程,“守株待兔”与“拔苗助长”的故事都不可能有开花结果的妄想。因此高考备考也决不可能只是从高三开始,笔者认为,无论是从学生的终身学习着想,还是我们狭义的高考备考,都应该从高一年级开始,每个备课组都应该要有长远的“三年规划”,时刻以“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出发点和归宿,让教和学形成良性循环。
三、对接高一教学,关键词是“语言运用能力”
佛山地区的学生从就开始首次使用了北师大出版社编写的.模块教材,从04年开始
至今进行了4次修版,修版后的教材除在词汇量减少、词汇稍欠地道外,编排体系一样,每个单元以“warm Up--课文--课文―说、写--文化知识”的结构构成,每年级4个模块。一般的学校必须在高二完成8个模块的教学,层次好的学校选修了9、10模块。应该说,该教材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教学资源,笔者结合新课标以及新题型的要求,对高一的教学做了如下的设置:
听、看、说→说、读、写→说、听、说→说、读、写→说、写、说→说、写
↓ ↓ ↓ ↓ ↓ ↓
输入 输入 输入 输入 输入 输出
1、听说的教学
每个单元中都至少安排有两次的听力材料,我们可以把Warm Up中的听力从两个方面的
用途去利用:一、对整个单元后面内容在话题上的准备,同时通过视觉与听觉的调动,在了解相关话题的基础上,认识与本单元相关的一些重点词汇。如Unit 4 Cyberspace 中一些科技
词汇靠单纯的记忆的生命力是极其短的;二、帮助学生设置情景,通过“语篇信息获取---
重点信息获取---缺词填空”的方式,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听力技巧。
Lesson 2 听力材料主要是整个单元话题下的小话题而已,其作用是使主题更加突出,内容与听力策略训练相符,与当前的听力要求挂钩。编者的目的在于对学生的Skill Focus的培养, 但有些单元中的内容较复杂,近似一篇阅读理解文章。因此笔者认为,可以设置为讨论听力相结合的课型,按照学生认知能力,重新设置课程顺序,搜索相关背景资料,精心设计听说问题,以知识面的丰富、技能的培养为出发点。具体可以操作为:pre-listening(图片、讨论)---引出话题、带出关键词→while listening(听、讨论)--- 回答问题(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或交互)---信息记录----听力策略和习惯的培养→post listening(讨论、汇报)---回顾和强化话题、生词,加深对话题的理解和认识。对学生听说的培养除了利用好课文材料、英语周报等教学资源外,教师也可以利用其他的方法培养学生听取信息的能力。笔者要求每周学生回家的时间通过上网等途径了解最新新闻一则,周一上课的时候我任意抽查一个学号通过自己地话进行report,下面学生听并做记录,然后我再任意抽查几位同学回答我针对刚才同学所讲新闻设置的问题。通过近一个多月地实践,结果发现这种方式既扩大了学生新的词汇量、增加了知识面,同时培养了学生组织信息、听取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从而全面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综合能力。
2、课文的教学
模块中每个单元的一、三、四课都是课文教学,编者的要求分别有language focus 和skill focus,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阅读材料,对学生的阅读技巧和阅读微技能的培养有很好的作用。笔者发现大多数老师都把课文的教学当成了词汇、语法、文章内容了解去处理,纯粹为教课文而教; 参加一些公开课观摩的时候,也发现大多数课都在读前放了大量围绕该话题的图片,讲了很多围绕该课文内容地话题, 结果学生不用读就已经猜到文章地大概内容了,结果自然是学完一堂课后就是只记住该文章的一些简单内容或几个短语生词,当然也就很自然出现读不懂写不出的尴尬了。笔者在近两年的教学实际中发现,我们其实可以将课文教学设计成阅读理解、写作、说听等综合语言技能课。这里笔者结合高一教材谈谈具体操作。
Pre-reading
Task :文章体裁、篇章结构预测
1)根据文章标题和相关图片了解该文章主要话题及体裁
2)利用语文写作知识,构思该体裁下的文章结构
如Unit 4 Lesson 4 Virtual Tourism是一篇介绍Auckland的文章。教学这篇文章时,笔者设置了这样一个情景: 如果要求你写一篇同样的文章,你该如何安排你的文章结构,并说明理由。一个学生的结构是:general information about Auckland--- history or development---industry and agriculture---sights, climate ―transportation 。这样,既帮助学生积累了相关体裁的文章结构,同时又帮助学生学会根据主题列提纲,根据提纲阐述理由或细节,为学生阅读文章做好了铺垫。
While reading
Task 1验证预测
学生在进行阅读前的预测后,都很迫切的想知道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此时,笔者先让学生回忆头脑风暴中讨论的问题,再运用寻读策略找出具体出现的段落。
[任务目标]Check the predictions and grasp the main points
[输入材料]The title , the picture , the first and last sentences of each paragraph
[活动]Find topic sentence for each paragraph
[策略]How do you find the topic sentence in the shortest time ?( 该问题帮助学生积累阅读技巧。)
Task 2归纳主题思想
归纳主题思想主要体现了学生总结和概括能力。很多学生在最初的教学中都很难准确捕捉和提炼主要相关信息,也不会运用一些提炼式句式。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的work一般不作评价,而通过小组讨论和对比让学生去思考。这从某一种程度上又是给学生设置了学后验证的机会,让学生在”疑问”中去学去探索。
同时,教师也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评价性阅读(critical reading), 指导学生逐渐去发现∶可以从课文的来源,内容的呈现方式和版面设计等方面,快速而准确地识别阅读文章的功能以及作者的写作风格。教师在引导的时候可以设计具体题目为∶What is the function of the reading passage ? What writing technique does the writer use to begin the text to catch readers’ attention ?
Task Three语篇分析
⑴画结构图
结构图旨在勾勒出文章的框架和脉络,清晰地展示英语文章谋篇布局的技巧。它有助于学生理解语篇的主要内容,探寻事件发展的过程和从整体上把握阅读材料。如Unit 2 Lesson3的结构教书可以指导设计为Introduction ---Their early life--- their career development--- Conclusion (success)。
同时,教师也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How is the text organized ?
比如Unit 4 lesson 1就可以设置这样的选项:
A. topic―argument ---explanation
B. opinion―discussion --- description
C. facts--- comparison―conclusions
D. introduction―supporting ideas --- conclusion
这里教师要根据文章的体裁来设计,比如记叙文就应有不同的叙事结构。教师也可根据课文内容或发展脉络, 设置更多的信息或例子,要求学生根据各段主题、,通过逻辑推理挖掘句子间语义关系,对文章进行接力或信息匹配,旨在帮助学生更清晰的了解语篇脉络,达到更深层次理解。
[2] 阅读理解微技能培养
高中的课文一般学生都能看懂,而平常的教学中也常听到学生”看懂文章做不起阅读理解题目”的困惑,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课文对凡是影响学生理解的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1) 各种体裁的特色以及相应阅读策略.如新闻体裁的文章,一般遵循∶ 新闻大概―相关细节;再如说明文的文章,通常在每一段的句首都有主题句。教师要根据不同体裁要求学生在归纳中去了解规律, 在了解中去总结策略,然后运用策略去识别。
2)障碍的处理。一般影响学生阅读理解的因素除了学生本身的知识功底外,就是文章的长度,文章中出现的生词.对此,教师一定要坚持一个原则∶ 在课文中去学去猜,一定要禁止学生一边读一边查词义的习惯;另外,学生的心理素质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教师也要通过限时阅读、信心鼓励等方式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
⑶词汇、长难句、语法的学习
词汇多,句子结构长而复杂,语法分散,这是高一北师大版本的一个特点,因此在教学中普遍出现了“老师讲,学生记,老师学生忙于听写”的被动教学局面,其教学结果当然是两败俱伤。笔者倒觉得,词汇量大是好事,只要方法得当,根本就不用那么疲惫。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中,都不进行所谓听写,而主要是始终贯彻新课标的一个宗旨“用”!
词汇的处理:在学生对课文篇章进行进一步的理解的过程中,我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共同研究出生词的意思、读音,对一些需要进行引申的短语和词汇,我通常以提问的形式,帮助学生以旧引新,并通过翻译的形式反复操练,达到意会→ 领悟→掌握→运用。而且在第三课时再通过说、听、看等形式进行回忆,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反复的接触”,“反复的听”,“反复的说”,真正落实“用”。 长难句的处理:处理的时间跟上面生词同步,但如果学生没有发现或无法解决的,教师可以通过设疑的形式,并要求学生尽量用paraphrase的形式去理解和表达。
语法的教学:新课标提倡高中语法教学要从“用”的角度出发,要发展学生比较强的语法意识。也就是说,语法教学不能局限在语法知识的范畴内,必须与逻辑思维、语境联系起来,与人说话的意识联系起来(比如时态的用法就与人的意识有关),与篇章语境联系起来,与题材、体裁联系起来(比如省略)的用法与体裁有关,与词汇的用法联系起来,与文化联系起来。在具体处理的时候,笔者一般以下列方式进行:
学生小组自主研究→ 小组总结(呈现例子)→ 全班分析、讨论、总结→ 运用
↓ ↓ ↓ ↓
典型例子 规律 更多例子 翻译、篇章填空
Post Reading
Task 1文章内容回顾
1) 教师将课文重新加工,对重点及关键词进行挖空,然后组织学生通过写与说的形式开展小组
活动,这样既检查了学生对文章的掌握程度,又复习巩固了所学词汇以及在上下文中的运用.
2)限定性总结;要求学生用三个句子归纳概括文章,这一步骤既是对学生第一遍阅读归纳的
完整,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学会按要求归纳的能力
Task 2拓展运用
Task 1只是基于文章表层上的语言运用,但此时的学生已经就该话题听说读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语言输入,但还没有结合生活实际的运用,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文章的特点适当设计一些活动,比如辩论,发表观点,情景模拟等形式都可以应用。如以Unit 2 Superhero为例:
[任务目标]train students to be critical readers/ extend the ideas in the reading passage
[输入材料]sentences taken from the text & their old knowledge
[活动]
discussion
Topic 1: imagine what kind of situation when disaster happened to Christopher ?And how he felt ?
Topic 2: Imagine yourself in such a situation , how will you feel and what will you do ?
通过讨论,再进行对比,学生认识到与Christopher相比,自己的学习困难根本算不上困难,由此迸发出坚强的学习斗志,学生无形中从”基于课本跳出了课本”,学会了用所学英语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与《课程标准》也是一致的: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形成健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英语教学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工作,不可能只寄望于某一年的一蹴而就,不能有半点的功利思想,即一味的照本宣科和大量的强迫性记忆与做题,教师应该以“三年规划”入手,时刻对照“新课程标准”,从高一开始,促好学生学习和思维习惯的养成,扎实好词汇、语法基础、句型的积累,帮助其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策略,为高二高三的教学、为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做到真正的“授人以渔”!
注:该论文获2007-镇论文评比一等奖
篇2:从高考数学命题谈素质教育的实践
从高考数学命题谈素质教育的实践
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方向,也是教育研究的热点。高考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素质教育应是高考命题人员研究的课题,也应是高考中实施的内容,近几年的高考数学命题在这方面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初步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素质是人的综合品质,素质教育必须从生理、心理、社会性各层面上,努力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素质教育立足于人的潜能的开发和综合品质的提高,素质教育的目标在于全面提高每个受教育者的素质,其时代性、社会功效性均体现在对素质的要求中。高考作为一种教育评价的手段,向高等学校输送人才只是这个目标的附带成果,更重要的是,它是对合格中学毕业生综合品质的一次检阅。
高考竞争的实质是毕业学生的社会地位与物质待遇的竞争,任何社会都需要一个合理的社会分工,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我们所需要的人是多层次、多方位,有适应能力、应变能力的人,因此,体现在人身上是综合素质的竞争。考试是国家或社会处理竞争的一种方法,利用人们想为社会做较大贡献,想争取更高社会地位与物质待遇的愿望,通过科学的考试,激励青少年学习国家规定的内容,选拔综合素质优秀的新生,这就是高考,这就是社会赋予高考的作用: 1.高考对考生的人生观、责任感、道德素质的考查日趋增强学生在高考中的差距,不仅是知识与能力的差距,还有对竞争特别是激烈竞争的态度上的差距。学生夜以继日地发奋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参加高考,表现了有志青年为祖国的富强,为科学文化的繁荣而奋斗的决心,表现了年轻人对社会、对父母、对家庭的责任感,表现了为争取美好未来而投身于激烈竞争的勇气,还表现了考生对社会分工、对国家需要、对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态度,更具体地反映了考生的人生观、责任感。
此外,在高考中有大量具体、生动的政治思想问题,例如,1995年稳定物价是我国的头等大事,当年的高考数学应用问题以此为背景,出了一道好题,受到各方面一致好评,是世界耕地保护年,我国压倒一切的工作是农业,人口的增长,基建规模的扩大必然导致耕地的相对减少,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要求人均粮食占有水平的提高,这就要求粮食单产水平人人提高.所以,除了努力增加粮食产量以外,?只有两条措施:?控制人口的增长,控制耕地的减少量,19的数学应用题就是在这个背景下编拟的,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学生研究社会,研究社会的发展。
2.高考着重考查考生的潜能和综合品质素质教育要立足于人的潜能的开发和综合品质的提高。在会考后的高等改革试验中,注重能力考查已成为高考数学命题中的核心课题。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命题实践,已经取得了可喜的阶段性成果。体现在试题中,能力考查包含了学科能心和学习潜力两大方面,学科能力,《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已有十分明确的表述(四大能力);而学习潜力的含义则较广,既有智力因素,又有非智力因素,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着学生能否成才。会学习是人生基础素质的主要部分,是会生存、会关心、会协作的前提。1993年以来,在高考数学科试题中,逐步加强了对阅读、应用和探索能力的考查,效果很好。这是今后高考数学命题的一个重要的不可逆转的趋向,对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表现尤为突出的有:(1)?对数学的“四大能力”考查全面、层次恰当,逻辑思维能力,不仅要求逻辑合理的基本思维能力,而且在思维品质方面,对思维的深刻性、严谨性、批判性、灵活性和敏捷性等都有一定的要求;计算能力,不仅要求运算准确,而且要求迅速、快捷;至于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几年来的考查在不断强化,试卷中不仅有多种多样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带者浓厚时代气息的应用问题以及探索性问题。
(2)?加强观察、接受能力的考查。在全世界的范围内,教育正在经历着深刻的革命,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正在发生根本的改变。对学生,尤其是高中生和大学生的培养,越来越重视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行为能力的锻炼,体现在数学科的考试中,考生既要能解决抽象的数学问题,还要懂得综合运用中学所学的文化科学知以观察现实中与数学有关的问题,接受多种可能的信息,加以分析、判断,并将其解决,近几年的高考数学试卷,把阅读能力(数学语言文字能力)的考查,作为考查观察、接受能力的突破口,这类试题,不仅仅是要求考生准确把握信息会分析一些选择的正误,更重要的是要求考生有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也就是正确获取信息、正确理解信息、正确运用信息,并将所掌握的信息转换成数学模型,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考查考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方法。我们知道,由中学的学习过渡到大学的学习,有一个重要的转折,那就是自学能力的提高和自学习惯的养成,阅读能力的考查,无疑对此起了促进作用,有着良好的导向作用。
(3)注意心理承受力和行为应变能力的考查一方面,以往在考试命题中,过分强调让考生能在宽松的环境下,由易到难、心平气和地进行解题,使其能在“良好”的心理条件下,“如实”地发挥其真实水平。因此,在试题的布局和排序方面,“送分题”和“压轴题”的位置固定不变,过渡也十分讲究,这种人为营造的环境,与现实生活的环境并不一致,因此,考试成绩好的学生,在现实生活和学习中,并不一定是能力强者,而且往往缺乏应变能力。鉴于此,近几年来,数学试卷的布局和编排,没有固守传统的做法,出现了一些变化。例如,难点分散,不再是一题压轴尾巴高跷,全卷的'难度梯次不强调严格由易到难。另一方面,考查较高层次能力的先决条件是新的问题情境。
对此,高考数学命题有两种途径:提供新信息、新材料或变换问题的角度。注意题目的立意、情境和设问的角度新颖,灵活,回避成题、熟套(如立体几何中的“一半证明一半算,半个证明三垂线”等),具有寓学于考的效果,可在解题的同时获取信息,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锻炼学生的行为应变能力。
3.突出学科特色,强化数学素质的考查衡量一个考生数学水平的高低,检测一个考生继续深造的潜力多大,不仅要考查其掌握了多少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考查其数学素质的高低。
在数学知识和技能中,蕴含着更具普遍性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对数学思想方法的领悟、理解能力,以及灵活、正确地用此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效果,乃至开发、创造数学新思想新方法的能力,可统称为数学素质。
从现行的中学数学教材和教学实际看,相对于知识的传授,很多数学思维规律,以及数学的思想观点,在教材中,也没有作过系统的介绍和讨论,只是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闪烁其间,熠熠生辉,有赖于学生去领悟、吸收、受用。事实上,数学思想方法正是数学的精髓,没有它,数学知识和技能,就难以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难以体现出数学在战胜各种挑战时所具有的强大威力。
纵观近几年来的高考数学试题,其特点是:无论是基础知识题还是综合题,都渗透了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简单的知识型记忆型试题在试卷中日益减少;常用的数学之通性通法考查全面,在应用中考查,而不是从理论上考查对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认识;在数学思想的考查上,着重于对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数形结合与分离的思想、归纳与转化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的考查,使试卷的数学学科特色更加鲜明。
4.突出时代精神,加强应用意识的考查(1)?当今世界,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带动了信息时代的到来。在这样一个时代,数学出现了技术化的倾向,它的全方位渗透,正日益转化为人们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所必须具备的技术手段和工具,社会对数学应用的需求和数学的社会化功能,是当今时代的一个突出的特点,站在面向新世纪的数学教育的角度讨论高考中的应用题,可以更加深化我们的认识他能更自觉地指导我们的行动,因此,强调数学的应用是未来社会的需要,是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2)?加强应用意识是教育改革的需要。在世界范围内,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育改革正在深入发展,加强数学的应用是这场改革的一个明显特点。数学是现实的数学,它属于客观世界,属于社会,数学教育应该是现实的数学教育,应该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数学教育应该通过具体的问题来传授抽象的数学内容,应该从学习者所经历、所接触的客观实际中提出问题,然后升华为数学概念、运算法则或数学思想,因此,数学考试必须加强应用意识,才能显露数学、数学教育的本色。
(3)?加强应用意识的考查,是会考后高考的要求。会考后高考,考试科目减少,选拔性加强,因此,考试中的学科界限不宜过于严格,况且应试者是合格高中毕业生,他们必须具备一定的基本常识(包括文化常识、自然常识、社会常识、生活常识和科技常识),在这些常识的基础上,考查数学应用,既必要又可行。
总之,改变“应试教育”,实施素质教育,这是一个划时代的课题。从高考数学命题看素质教育的实践,会使我们更清楚在基础教育中数学教育的性质和任务。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适应当今的高考,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要研究课堂教学社会学、课堂教学心理学、课教学方法技术学、课堂教学管理学、课堂教学信息控制学、课堂教学评估学等。要依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正确理解、对待高考数学命题,充分利用它的积极导向作用,指导中学数学教学。
篇3:从高考命题的改革谈世界近代史教学
从高考命题的改革谈世界近代史教学
高考命题对中学历史教学具有客观的评价作用和积极的导向作用。自恢复高考至80年代,历史科高考命题 的主要特征是采取闭券式知识型考试。命题范围“以本为本”,“以纲为纲”。试题类型以填充、列举、解词 、问答题唱主角。考查的是学生的记忆能力。列举、解词和问答题虽有测试归纳、综合、分析的功能,但由于 评分时按点记分,不管概念的正确与混乱,观点的清晰与含糊,表达有无逻辑性,只要有一个知识点,就给分 数。结果也变成知识点的考查了。受高考命题的影响,在较长的时间里,中学历史教学“抓纲务本”照本宣科,师生追求单纯的知识记忆。 这与高校选拔、培养专业人才相矛盾,所以引起社会和教育界的关注,不断探讨中学历史教学和高考命题的改 革。
进入90年代以来,高考命题的改革和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切实加强了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以世界近代史高考问答题为例,分析比较一下,有助于更清楚地认识高考命题的趋势,也有助于把握中学历史教学改革 的方向。
1979年试题:“为什么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工业革命的后果如何?”1983年试题:“科学共产主义 理论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创立的?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答案基本上是教材原文 ,按点记分。考查的范围仅限于教材的一章。均是浅层次、低要求的叙述题,只考查了知识的记忆能力。
1989年试题:“根据美国独立后到内战前,内战结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初期的主要史实,说明美国 是怎样一步一步地发展成为帝国主义大国的?”1990年试题:“结合13世纪至20世纪代英国经济和阶级关 系的变化,分析英国议会和政党政治的变化。”高考命题出现“大跨度、高概括”的特点。命题向考查思维能 力为主过渡,命题改革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进入90年代以来,在继续保持“大跨度、高概括”优点的同时,出现了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景的问答题 ,如1991年试题“以英法关系”论证帕默斯顿名言的材料论证题。
近二年则进一步出现理论性问答题。如1993年试题:“简述工业革命的后果,并据此指出19世纪70年代以 前在政治领域内世界上有哪三股进步的历史潮流,从中各举出两个重大的历史事件。”试题注重考查审题能力 和理解能力。考生由于审题能力差,不理解题中“19世纪70年代以前”和“据此”二字的暗示,把三次工业革 命的后果或工业革命前发生的历史事件全答上了。命题对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有很强的区分度。试 题在考查学生理解能力方面也颇具特色,试题范围涉及教材第七章至第十五章的重大历史事件;概念涉及对“ 世界政治领域的进步历史潮流”含义的理解及其与工业革命的因果联系。对考生的理论素养要求是很高的。
1994年试题:“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马克思、恩格斯曾预言,新革命高潮很快还会到来,无产阶级将 获得最终胜利。但是,1895年恩格斯又写道:‘历史表明,我们以及所有和我们有同样想法的人,都是不对的 。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方式的程度’。试结合19 世纪50、60年代欧洲大陆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基本原因和性质,阐述对恩格斯这一结论的理解。恩格斯观察 历史的着眼点是什么?对原先的结论进行修正,说明了什么?”这一命题是几年来对《历史科考试说明》能力 要求体现得最充分也是对史论要求最高的一次。不但要求考生知道一些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还要运用这些观 点去认识历史现象,并用史实论证、辨析观点的正误。试题在转述了马、恩预言及恩格斯修正自己预言的言论 ,接着一连三问,首先要求分析19世纪50、60年代欧洲大陆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原因和性质,并根据这一分 析判断恩格斯的结论是否正确;第二、指出恩格斯观察历史主要着眼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即恩格斯修正原先 结论的根据;第三、要求对恩格斯修正原先结论认识的总结,说明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评论的对象又是 历史唯物主义创始人马、恩的言论,渗透了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教育及要求以发展的观点看待马克思主义。这 正是我们在新在历史条件下发展马克思主义所需要的。
上述分析表明:历史科高考命题改革,问答题已由一般──综合──情境──理论,这种发展向人们昭示 “对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已由以考查记忆能力为主发展到以考查思维能力为主”。这种变化是中学历史教学 改革深化的必然结果。反过来,又必然推动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对高中世界近代史教学来说,以 下几方面尤为重要。
一、世界近代史教学要加强历史知识结构的教学,建立以重大历史事件为主体的历史系统,使学生在处理 具体问题时,能正确地在立体系统中实现知识定位和思维定向,从而有效地避免学生割裂历史联系,孤立地掌 握历史知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现象。
世界近代史自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起至19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止,主要内容是资本主义发展史 。它以1871年巴黎公社为界,分为自由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两个时期。资本主义发展史、国际工运史、民族解 放运动史三条互为因果的线索构成世界近代史的知识框架。另外,由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间的争霸斗争及其经 济政治实力的消长,导致国际关系政治格局的变化。其知识结构从时序角度可划分为“两期”、“四段”:从 内容性质的角度可划为“四线”;从主线角度分析是英、美、法、俄、日、德、意七国发展史。可采用序言课 和图示教学法,使学生掌握世界近代史的知识框架。
世界近代史知识结构教学,要从宏观的角度,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进行客观的 全面的科学分析,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对自由资本主义的成长,要肯定资本主义生 产方式的进步意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和新生事物成长的曲折性;美国独立战争的正义性;法国资产 阶级革命的`人民性。正是由于新兴资本主义制度促成了工业革命的产生,促使资本主义飞跃发展,促使60年代 美国内战和俄、日、德、意资产阶级改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终于在世界范 围内胜利确立。这样分析有利于吸取资本主义进步的、合理的“一切文明成果”,发展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另 一方面,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的发展,必然导致用社会主义 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主义的兴起是合乎规律性的历史过程。
同时,要着重揭露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和掠夺罪行。资本帝国主义对亚、非、拉美地区的殖民掠夺和 奴役,造成亚、非、拉美反殖、反帝争取民族独立的民族解放运动。帝国主义争夺殖民霸权和瓜分世界的斗争 ,给人类带来了灾难。
其次,要进行专题历史系统归纳、分析、比较,确定类似历史现象的同异点。
二、依据《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紧扣教材,加强理论教学。1995年国家教委考试中心公布的《考试 说明》,在历史学科的九条能力要求中,对基本理论的考查要求作出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即“初步运用辩证唯 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的本质,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进行基本理论教 学,要紧扣教材,“寓论于史”,在“高、深、新”上下功夫,交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如:要求回答“英 美法俄日德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分为几种类型?各有何特点?”(英美法通过暴力革命,俄日德意通过改良走 上资本主义道路。)止于此,只能说是知识的分析对比,如进而点明历史规律中“渐进与飞跃”构成历史多样 性的发展过程,就交给了学生科学的历史观。再如:“1794──18法国”一节教材,涉及马克思主义“个 人在历史中的作用”的观点。依据教材逐项分析拿破仑上台的历史条件、政权的内政外交,得出拿破仑政权的 资产阶级军事专政实质的结论。这样讲解虽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的,但只能说是知识的分析综合。如转引 恩格斯的一段话:“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岛人做了被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 ─这是一个偶然现象。但是假如不曾有拿破仑这个人,那么他的角色是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的。”交给学生议 论,教师点明:恩格斯的这段话提出了“时势造英雄而不是英雄造时势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一条原则。”分析任 何历史人物都要从当时的时势或物质条件分析。这样,就把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的思想方法交给了学生, 他们再遇到类似的问题,就能正确的分析或解释了。平日备课如能深钻教材,严格遵循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的 要求。挖掘理论内涵,在理清史实的同时,提炼出该给学生讲述的一定广度深度的理论内容,追求“高、深、新”,并不是高不可攀的。
其次,高考命题发展到以考查能力为主,并不意味着基础不重要的,相反,它比过去更为重要。因此,考 试说明九条能力要求,把再现重要史实的记忆能力放在首位。离开基础知识,能力岂不成了空中楼阁!
篇4:广东高考零分作文:从不同途径感知自然是伪命题
【作文题目】
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缺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要求:1,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2,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
3,不少于800字
4,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篇5:广东高考零分作文:从不同途径感知自然是伪命题
“自然”之所以存在,还能从不同途径感知,是因为目前人类的认知能力还有局限性,如果打破认知之局限,“自然”将变“无常”,根本不知道哪个途径感 知的才是真自然。极端的例子是精神病人观念中的自然,可能连物理规律都不符合;又如盲人、聋人,认知中的'自然,就和正常人有极大不同。
作为计算机行业从业人员,我深知VR(虚拟现实)以及互联网技术将深刻改造人类对自然的看法,本次作文题目说有人喜欢听竹林叶响,有人喜欢研究竹叶科属 目,两者似乎截然不同,但我可以明确告诉命题者,只要带上GOOGLE眼镜,就可以看到叶子,即听风动,叶动,也可以在眼镜上马上得到叶子的分类学百科知 识。
更进一步,虚拟将与现实互相融合,你在广州走着走着,很可能就到天安门了,我们跟毛主席遗体行完注目礼,之后扭头发现广场上就是10万红卫兵,毛主席从纪念馆走上了城楼……
VR技术的发展,将彻底颠覆目前自然的观念,足不出户游天下,成为可能;甚至足不出户可杀人。当务之急是确立新的自然观,研究新的伦理学,确保新技术发展给人类带来更大自由,而非更深的奴役。
篇6:广东高考零分作文:从不同途径感知自然是伪命题
【作文题目】
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缺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要求:1,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2,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
3,不少于800字
4,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从不同途径感知自然是伪命题】
“自然”之所以存在,还能从不同途径感知,是因为目前人类的认知能力还有局限性,如果打破认知之局限,“自然”将变“无常”,根本不知道哪个途径感 知的才是真自然。极端的例子是精神病人观念中的自然,可能连物理规律都不符合;又如盲人、聋人,认知中的自然,就和正常人有极大不同。
作为计算机行业从业人员,我深知VR(虚拟现实)以及互联网技术将深刻改造人类对自然的看法,本次作文题目说有人喜欢听竹林叶响,有人喜欢研究竹叶科属 目,两者似乎截然不同,但我可以明确告诉命题者,只要带上GOOGLE眼镜,就可以看到叶子,即听风动,叶动,也可以在眼镜上马上得到叶子的分类学百科知 识。
更进一步,虚拟将与现实互相融合,你在广州走着走着,很可能就到*了,我们跟毛主席遗体行完注目礼,之后扭头发现广场上就是10万红卫兵,毛主席从纪念馆走上了城楼……
VR技术的发展,将彻底*目前自然的观念,足不出户游天下,成为可能;甚至足不出户可杀人。当务之急是确立新的自然观,研究新的伦理学,确保新技术发展给人类带来更大自由,而非更深的奴役。
篇7:试析从英语教学理念的变化谈大学语用教学教育论文
试析从英语教学理念的变化谈大学语用教学教育论文
论文摘要:我国的外语教学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法也随之发生着变化。文章在回顾我国英语教学理念及方法变化和发展的基础上,探讨了英语语用教学及其在我国的应用问题。通过分析语用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说明语用教学意义重大,并进一步提出了我国英语课堂上应用语用知识教学的一些建议。
论文关键词:英语教学;理念方法;语用能力;语用教学
从新中国建立至今,我国的外语教学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法也随之发生着变化。从最初的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以语法教学为主到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质;教学方法从语法翻译法,到以交际教学法为指导,再到以任务教学法为主,多种教学法并重,这些变化都体现出外语教学越来越适应世界的发展,符合时代的要求。语用教学正是适应了这样的要求,外语课堂上不应是“满堂灌”的教授单词和语法,而是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和语言技能的训练,同时与交际紧密相关的西方文化知识也应是外语课堂的必要教学内容。
一、我国英语教学理念与方法的变化和发展
教学大纲是根据学科内容及其体系和教学计划的要求编写的教学指导文件,其制定和修改是基于当时流行的语言教学理念,因此,能够折射出英语教学指导思想及教学方法的变化。在1962年我国公布的第一份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的是“为学生今后阅读本专业英语书刊打下较扎实的语言基础”。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英语学习和教学侧重英语阅读,以单词、语法为主。到了20世纪80年代,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阅读能力仍被放在教学首位,但综合能力的培养已经引起重视。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强调:“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学习的内容早已不仅仅局限于单纯的阅读或是翻译,而是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语言知识的学习为使用交际服务,教学方法不拘泥于一家之言。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语法翻译法在我国的英语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实践中,一直占有主导的地位。它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主要的教学目的,学生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要背诵语法规则,背诵词汇,根据语法规则做翻译练习等。由于语法翻译法便利易行,对教学环境和设备以及教师的水平和能力要求不高,教师只要掌握了外语基础知识,不需要什么教具和设备,就可以拿着教科书教学,因此,在当时的国情下语法翻译法有着独特的优势,其影响力一直延续到今天的英语教学中。然而语法翻译法过分强调语法和翻译的作用,材料脱离实际,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低,难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交际教学法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并被逐渐介绍到我国,很快被应用到英语教学中,特别是口语教学。交际法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采用真实、地道的语言材料,主张句型加情景来学习语言,鼓励学生多多接触和使用外语。而任务教学法是在交际法被广泛采用的历史背景下,以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为基础的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新型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以任务组织教学,在任务的履行过程中,以参与、体验、互动、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认知能力。如今,任务型教学被广泛应用到我国的大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并结合基于网络计算机的多媒体教学,使得英语学习不再枯燥乏味。
大学英语教学方向的大改变,真正保证了学以致用的最终目的,这也是我们要施行语用教学模式的必然要求。
二、英语语用教学
语用学是语言学的分支学科,发展于上世纪80年代,与其他学科之间存在着广泛的相关之处。Leech(1983)将语用学分为语用语言学(pragmalinguistics)和社会语用学(sociopragmatics),语用能力则相应分为语用语言能力(pragmalinguisticcompetence)和社交语用能力(sociopragmaticcompetence)。语用语言能力是指在一定的语境中,正确使用语言形式以实施某一交际功能的能力;社会语用能力是指遵循语言使用的社会规则进行得体交际的能力,是更高层次上的语用能力。语用能力是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交际过程中的表达应正确、得体,能够有效地使用和理解语言。
语用能力和语言能力不同,具有较高的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同时也具备了较高的语用能力。语用知识隐含在说话人的话语之中,通过词汇、语法或是句法在动态的语境中折射出来。“语用功能知识及其相关语境因素对于学习者来说是隐性的。即便长期处于目的语语境中,学习者也很难注意到它们”。英语语用能力的高低受语用意识的影响,并且二者显著相关。调查发现,中国大学生的语用意识程度不高,他们的语用能力并没有因为其所具备的词汇、结构和语法知识的增加而提高,语用失误在中国学生的目的语交际中普遍存在,而且不同语言水平的学生都可能在交际中出现语用失误。 这样的结论并不让人感到意外。我国的语言环境决定了外语学习者缺乏与本族语者的语言交流,也不像一些二语国家那样具有目标语练习和使用的机会。我国的外语学习者学习外语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使用外语的主要场合是在课堂上,因而课堂语用教学是学生获取语用知识的重要途径。而且外语课堂多是大班教学,一个教师要负责教授几十个学生,教师和学生又都面临考核、考试、升学等各方面的压力,所以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教师通常会采取较为传统的教学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而非实际英语语用能力,课堂上的多数时间和精力被花费在单词、课文的解释和句子结构的分析上。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培养的学生具有很高的语言能力,词汇丰富,语法功底厚实,阅读和写作能力强,会做题、会考试,但是交际能力相对较差,在语言的实际使用中表现出语用知识和能力低,频频出现语用失误,跨文化交际障碍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在英语教学中加入相关语用知识的学习,以达到语言的交流准确、流畅的目的。
那么语用教学是否可行呢?国外的相关研究得出结论:语用知识不仅可教而且有效。Kasper&Rose(2002)在研究中介绍了三种课堂语用习得模式:第一种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目的语输入和使用目的语附带习得语用知识;第二种是以语用教学为目的有计划的提供元语用信息的显性教学;第三种是间接提供元语用信息的隐性教学。Rose在总结语际语用教学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得出以下结论:一是虽然有些语用知识很难教,但总体来看很多语际语用特征是可教的。二是与没有教学干预相比,专门的语用教学是有效的,对学生的语用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相反,在没有教学的条件下,学习者的语用能力在很多方面得不到充分发展。三是就语用教学方法而言,整体来看,以提供元语用信息为主的显性教学比不直接提供元语用信息的隐性教学效果要好。
国内学者也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认识到语用教学的必要性。他们在结合中国外语学习者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认为,通过课堂教学,增加语用输入,可提高学生的语用意识,培养语用能力。国内在教材的编写方面越来越重视语用能力的培养,在教材中加入背景知识和文化常识的介绍,设计口语练习的环节,注意练习多种表达方式等等。大型的考试中(如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也越来越注意语用能力的考察。
三、语用教学的课堂应用
在英语课堂中加入语用教学已成为提高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环节,显性与隐性教学都在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方面发挥着明显且重要的作用。
显性的课堂语用能力教学模式包括:提供元语用信息、提供真实语境、提供交际机会、提供纠正性反馈。教师在明确教学目的后,向学生提供元语用信息,以增强学习者的语用意识。教师所提供的元语用信息应包括两个方面:语用语言知识和社交语用知识。之后教师提供或设置语言使用的真实场景,让学习者在语境中熟悉语言使用和用法的匹配。输入过后是学习者进行输出的阶段,通过组织课堂活动或任务(如角色扮演、小组活动、复述故事等),让学习者把所学的语用知识输出,同时教师针对他们的学习情况提供及时有效的反馈。
隐性的语用教学包括观看英语电影,利用多媒体以及网络辅助教学,举办中外文化知识讲座,开列文化知识书籍等等。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可以体会语言的真实使用情景,学习本族语者地道的英语表达,深入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一定程度上抵制母语对于外语学习的负面迁移作用,理解误会的产生与化解,达到不同文化间的自由沟通与交流。
在教学中应注意,为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语用意识,进而达到提高语用能力的目的,在增加有效输入的同时也应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学习动机。增加有效输入要求教师在上课时注意利用教材,从中提取相关的语用知识。在学校英语教学中,学生人手都会有至少一本的教材,这是教师们使用起来最方便的教学材料之一,或讲解或引申,都可以使语用知识的教学融入英语课堂中来。而在不拘泥于教材的同时,在教材内容之外,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展开隐性语用教学,不仅丰富了课堂,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从学习策略方面来讲,提高学习动机,缩短与目的语之间的心理距离,有助于更好地调动和发挥学习者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从情感和认知两方面更好地学习语言。
四、结语
时代的发展对我国的外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学理念和方法都发生着变化的今天,语用教学的使用与推广是大势所趋。关于语用教学的研究虽有了一定进步,但还需进一步的实证研究加以完善,在教学方法的实施,以交际语用能力为导向的教材编写,教师自身语用能力的提高,学生语用认知过程研究等方面还需进一步的研究。同时,科技的发展大幅度的丰富了课堂教学,基于网络计算机的多媒体教学弥补了传统课堂的不足,如何加以利用也是语用教学要研究的问题。
篇8:从2006高考谈定语从句学习(June,2006) (人教版高一英语下册教学论文)
从2006高考谈定语从句学习(June,2006)
教学目标:1、学会分析复合中的定语从句与其他从句的区别。2、选对关系词。
高考命题热点和难点:1、关系词that和which的区别;
2、关系词as和which的区别;
3、定语从句和同位语从句的区别;
4、介词+关系词引导定语从句的情况;
5、限制性定语从句和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关系词的选择。
教学方法:考题点拨、启发,讲析结合。
教学步骤:
(一)导入:
Example: 1、Women ____ drink more than two cups of coffee a day have a greater chance of having heart disease than those ____ don’t.(2006北京高考)
A. who; 不填 B. who; 不填 C. who; who D. 不填;不填
2、The owner of the cinema needed to make a lot of improvements and employ more people to keep it running, ______ meant spending tens of thousands of pounds.(2006年江苏高考)
A. who B. that C. as D. which
(二)定语从句讲解:
1、关系词:that, which, who, whom , whose, when, where, why, as, 介词+which/whom等;回顾它们在定语从句中作做的成分和关系词的选择。
关系
代词 who, which, that 可作主语 as在定语从句中可作主语、宾语,也可修饰整个句子
whom, which, that 可作宾语
whose = of which / of whom
①先行词为不定代词all,anything,nothing…...
②先行词有最高级修饰,有序数词修饰
③先行词有only,very,any等修饰
④先行词既有人又有物时
只用that
①引导非限制性定语从句
②代表整个主句的意思
③介词+关系代词
只用which
关系
副词 when=in/at/on+which 指时间,在定语从句中作时间状语
where=in/at/on+which 指地点,在定语从句中作地点状语
why= for +which 指原因,在定语从句作原因状语
2、关系词that 与who 指人,通用
he man____ is speaking to our teacher is a new foreign teacher
3、关系词that 与which
1)两者通用,指物
He told me the news ___ surprised me.
2)特殊一:用关系词that而不用which
①先行词为不定代词all,anything,nothing…...
②先行词有最高级修饰,有序数词修饰
③先行词有only,very,any等修饰
④先行词既有人又有物时
例如:There is little money___ I can spend on books
The only thing ___ she could do was to to go to the police for help
We will never forget the first lesson ___ our chemistry teacher gave us.
What is the smallest thing ___ can be seen under a microscope.
The visitors spoke highly of the children and the performances ___ they saw at the Children's Palace.
特殊二:用关系词which 而不用that
①引导非限制性定语从句
②代表整个主句的意思
③介词+关系代词
例如:I shall never forget those years when I lived in the country with the farmers, ______ has a great effect on my life.
This is the reason for _____ he came late for class
4.关系副词when, where, why在句中的运用。
There wew dirty marks on her trousers____ she had wiped her hands.(2004全国高考II)
We can't figure out____ quite a number of insects,birds, and animals are dying out.(2004北京)
I’ll never forget the day ____ we met for the first time.
5.whose 的用法
A young man from our school, ____ name I have forgotten, has gone to Britain.
This is the room ______ window faces south.
6.介词+关系代词。在介词后的关系代词(不能省略) 通常只有三个: whom, which 和whose.
The man ____ I shook hands just now is my daughter’s friend.
He built a telescope______ he could study the stars.
The driver was the man _______ room the thief had stolen the bag.
7.as 用法
as 引导非限定性定语从句既可以放在主句之前,也可放在主句之后,用来修饰整个句子。当as在从句中作主语时,后面常接下列句型。如:as is reported,as is known,as is said, as is announced, as sb . expected ,as is often the case,as has been said before, as may be imagined, as often happens/appears等。例如:
_____ is known to everybody, the moon travels round the earth once every month.
She is very disappointed,_____ you can see.
(三)学习定语从句的注意点:
1、容易混淆关系词的运用或误用定语从句的谓语单复数:
1)This is one of the books which ___ written by Charles Dickens.
He is the only one of the students who ___learned Japanese before.
2)A: This is the place ______ we worked last year.
B: This is the place ______ we visited last year.
3)A: I still remember the day ____ he saved my child.
B: I still remember the day ____ we spent together.
4) A: Pisa is a city ____ there is a leaning tower.
B: Pisa is a city ______ has a leaning tower.
2、与强调句型的区别:以“It +be”引导的强调句或者是暗含有强调句型结构的复合句定语从句的区别。
1)、It was after he got what he had desired _______ he realized it was not so important.(2006年辽宁高考)
A.that B.when C.since D.as
2)、I just wonder ____ that makes him so excited. (2006年山东高考)
A. why it does B. what he does C. how it is D. what it is
3)A: It was at the theatre ______ Lincoln was murdered.
B: It was the theatre ______ Lincoln was murdered.
4)A: It was on Oct. 1st,1949 ______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as founded.
B: It was Oct. 1st , 1949 ______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as founded.
3、标点符号影响句子的结构
1)Yesterday I got a letter from Bush, ______ said that he was getting along well with his studies.
A. who B. whom C. which D. that
2)Yesterday I got a letter from Bush. ______ said that he was getting along well with his studies.
A. Who B. Whom C. Which D. It
4、定语从句与同位语从句的区别:引导定语从句的关系代词在定语从句中作成分;而引导同位语从句的关系词不作成分
The news ___ Chinese team won the game got around the country quickly.
The news ____ our teacher has told us is true.
It was after he got what he had desired___ he realized it was not so important.(2006年辽宁高考)
A.that B.when C.since D.as
(四)高考题练习:
1)、______ is reported in the newspaper, talk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are making progress. (2004京)
A. It B. As C. That D. What
2)、American women usually identify their best friend as someone ______ they can talk frequently. (2004 沪)
A. who B. as C. about which D. with whom
3、I work in a business ______ almost everyone is waiting for a great chance.(04湘)
A. how B. which C. where D. that
4)、Anyway, that evening, ____ I’ll tell you more about later, I ended up staying at Rachel’s place. (04浙)
A. when B. where C. what D. which
5)、.Look out! Don’t get too close to the house______roof is under repair.(06福建)
A.whose B.which C.of which D.what
6)、I was told that there were about 50 foreign students _____ Chinese in the school, most _____ were from Germany.(2006年高考辽宁)
A.study; of whom B.study; of them C.studying; of them D.studying; of whom
7)、I was giving a talk to a large group of people, the same talk I _____ to half a dozen other groups.(2006年湖南高考)
A. was giving B. am giving C. had given D. have given
8)、We saw several natives advancing towards our party, and one of them came up to us, ______ we gave some bells and glasses.(2006年湖南高考)
A. to which B. to whom C. with whom D. with which
9)、The Beatles, _____ many of you are old enough to remember, came from Liverpool.(2006年天津)
A. what B. that C. how D. as
10)、She was educated at Beijing University , _______ she went on to have her advanced study abroad.(2006年陕西)
A. after that B. from that C. from which D. after which
11)、I was given three books on cooking, the first _______ I really enjoyed.(2006年浙江)
A. of that B. of which C. that D. which
12)、My friend, who ______ on the 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all his life, is retiring next month.(2006年浙江)
A. served B. is serving C. had served D. has served
13)、We’re just trying to teach a point ____ both sides will sit down together and talk.(2006年山东)
A. where B. that C. when D. which
14)、The United States is made up of fifty states, one of ____ is separated from the others by the Pacific Ocean.(2005年上海春季)
A. them B. those C. which D. whose
15)、Do you still remember the chicken farm_____ we visited three months ago?(2005年北京春季)
A. where B. when C. that D. what
(五)Homework:
编造十个定语从句,简要分析关系词的使用。
READ ALOUD: I'm Chinese
I'm Chinese!
I'm from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 love my country. I love my people.
Our country has a history of 5000 years.
I'm proud of it.
Our motherland is going through great changes now.
I'm part of it.
I want to speak good English.
Because English is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
The Japanese have to learn English.
The French have to learn English.
The Germans have to learn English.
All nations in the world are learning English now.
We Chinese must learn English too.
I enjoy learning English!
I enjoy speaking English!
I enjoy making mistakes!
I enjoy losing face.
I'm crazy about speaking English.
I practice speaking every day.
I can speak good English!
责任编辑:李芳芳
★ 广东高考作文题目
★ 广东高考志愿
★ 广东高考作文题
★ 高一英语教学反思
★ 高一英语教学小结
★ 广东高考语文作文
从广东高考命题变化谈高一英语教学(共8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