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现代文阅读训练方法谈

时间:2023-08-18 03:36:31 作者:戏谑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戏谑”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高考现代文阅读训练方法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高考现代文阅读训练方法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高考现代文阅读训练方法谈

高考现代文阅读训练方法谈

一、讲求方法,把握套路

现代文阅读观念强调以获取信息、掌握知识为目的而兼顾鉴赏评价,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比如速读能力、认读能力、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等。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才能适合当今时代高效率、快节奏的需要。能力不是天生就具备的,它是通过科学的、一定量的训练逐渐形成的。从现代文阅读应试能力的培养与训练的角度看,精读细读是现代文阅读的基本功,是培养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精读的要求就是读懂,甚至达到吃透,读懂吃透就是要从整体入手,局部理解,而最终达到整体把握这一目的。理解不了局部就把握不了整体,把握了整体又可以更好地理解局部。局部理解也不仅仅是孤立的理解局部自身含义,还要把握好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间的相互关系。这样才能完成由局部到整体、由语言到内容,然后再由整体到局部、由内容到语言的反复的过程。

做现代文阅读训练题时,要求阅读三遍。第一遍理解由局部到整体的自身含义。第二遍把握相互关系。然后再看文后的问题,理出各题关系,把握中心题(因为许多试题的设置都是有一定梯度和联系的),带着问题去读第三遍,既可验证前面的所读,又为做题找到依据。一定要先读文章后做题,读懂文章再做题。

二、系统总结,培养能力

语文知识是阅读能力的基矗从近几年现代文阅读考查的情况看,综合性的、高层次的题比较多,而它要求必须以系统的'、综合的知识为基矗知识系统化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先决条件,没有系统的知识,仅凭简单的零散的知识,培养阅读能力那只是纸上谈兵。所以复习阶段一定要做好知识的系统化工作,形成自己的语文“知识树”―――知识网络。

在复习时,要充分利用教材,特别是教材中的知识短文,它们往往是带有总结性质的,是系统归纳、加深加宽的好材料。归纳时要注意不要只是罗列一些名词术语,要向纵深发展。比如文体知识中的人称问题,学生都知道有两种,但每一种作用是否清楚,还是个问题。比如1993年六省市试卷《青菜》阅读文后的一个题目,共有三问:

第一问:这篇短文是用第几人称写青菜的?

第二问:这种写法对内容的表达起什么作用?

第三问:文中哪些语句用这种人称表述取得了比其它人称表述更好的效果?(举一例简要说明)

关键是第二问,作用就是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在本文中起到拟人化的作用。平时复习总结时,如果不细致不深入,答题就显得很盲目。

还要特别注意一些难点知识的归纳与迁移。比如语文表达中的四种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学生比较熟悉,而心理顺序,特别是实用性强的逻辑顺序,有的学生就一知半解了。在议论性文章及

[1] [2] [3]

篇2:高考现代文阅读训练方法谈

高考现代文阅读训练方法谈

一、讲求方法,把握套路

精读的要求就是读懂,甚至达到吃透,读懂吃透就是要从整体入手,局部理解,而最终达到整体把握这一目的。理解不了局部就把握不了整体,把握了整体又可以更好地理解局部。局部理解也不仅仅是孤立的理解局部自身含义,还要把握好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间的相互关系。这样才能完成由局部到整体、由语言到内容,然后再由整体到局部、由内容到语言的反复的过程。

做现代文阅读训练题时,要求阅读三遍。第一遍理解由局部到整体的自身含义。第二遍把握相互关系。然后再看文后的问题,理出各题关系,把握中心题(因为许多试题的设置都是有一定梯度和联系的),带着问题去读第三遍,既可验证前面的所读,又为做题找到依据。一定要先读文章后做题,读懂文章再做题。

二、系统总结,培养能力

语文知识是阅读能力的基矗从近几年现代文阅读考查的情况看,综合性的、高层次的题比较多,而它要求必须以系统的、综合的知识为基矗知识系统化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先决条件,没有系统的知识,仅凭简单的零散的知识,培养阅读能力那只是纸上谈兵。所以复习阶段一定要做好知识的系统化工作,形成自己的语文“知识树”―――知识网络。

在复习时,要充分利用教材,特别是教材中的知识短文,它们往往是带有总结性质的,是系统归纳、加深加宽的好材料。归纳时要注意不要只是罗列一些名词术语,要向纵深发展。比如文体知识中的人称问题,学生都知道有两种,但每一种作用是否清楚,还是个问题。比如1993年六省市试卷《青菜》阅读文后的一个题目,共有三问:

第一问:这篇短文是用第几人称写青菜的?

第二问:这种写法对内容的表达起什么作用?

第三问:文中哪些语句用这种人称表述取得了比其它人称表述更好的.效果?(举一例简要说明)

关键是第二问,作用就是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在本文中起到拟人化的作用。平时复习总结时,如果不细致不深入,答题就显得很盲目。

还要特别注意一些难点知识的归纳与迁移。比如语文表达中的四种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学生比较熟悉,而心理顺序,特别是实用性强的逻辑顺序,有的学生就一知半解了。在议论性文章及事证明说明文中常常使用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的内在联系安排顺序。或先总后分、先分后总,或由因到果、由果到因,或由主到次、由次到主,或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或由简单到复杂、由现象到本质,或由一般到特殊、由特殊到一般等,总的原则是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明白了这些,我们在阅读时就会迁移过来,变成我们的一种运用能力。

例如有这样一道考语言连贯方面的题,我们不妨也把它当作一个小阅读题:

在下文空缺的甲、乙、丙、丁四处选填恰当的项。

在当今世界上,某些国家出于一己私利,把自己的价值标准和发展模式强加于别人,以自己为尺子衡量别人,稍有不同就视别人为异类,横加指责和干涉。这种君临天下、称霸世界的做不法是甲、是乙、是丙、是叮

A?注定行不通的

B?违反国际关系准则的

C?违背时代发展潮流的

D?不得人心的

我们分析这四个选项,很显然四句话存在着内在的逻辑顺序,即因果关系,依次为B、C、D、A。

再如,调整下面各句的顺序,使之合理。①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②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③总之,我们要拿来。④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会成为新宅子。⑤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①②③④句属于正面阐述,⑤句属于反面阐述,这两大层次就明确了;再看前四句,第③句是前提条件,应放在第一位,第①句是“拿来”后的具体做法,又是第④句话的条件,第②句是强调第④句中“这人”应具备的品格,可放在④句之后。顺序就调整为:③①④②⑤

三、发展思维,提高能力

知识是基础,思维是关键。在阅读中注重提高思维能力,也就成了提高阅读能力的关键。思维虽然似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有它的表现形式―――借助于语言。

对于现代文阅读来说,要进行好以下几方面的思维训练:

A?认识理解能力;B?分析综合能力;C?抽象概括能力;D?调整组合能力;E?比同较异能力;F?评价鉴赏能力。

例如,1995年高考语文第26题:通观第二自然段,并参照第三自然段关于“第二点错误认识”的表述,概括说明第一点错误认识是什么。

这题就是考查分析综合能力的。通观四段材料,第一段是总说,从语文学科的性质和语文教学的任务两方面,总提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第二段从语文学科的性质方面进行阐述叶老的教育思想;第三、四段从语文教学的任务方面阐述叶老的教育思想。第三段的“第二点错误认识”是对语文教学任务的错误认识,那么第二段拽出的“第一点错误认识”显然是针对语文学科性质的。总说部分和第二段都有指出语文学科性质的语句,据此,“第一点错误认识”就可概括为:不清楚(或:不了解、不知道)语文是工具,日用学习及交流知识都少不了它,因而照搬旧式教育那一套。(或:没有认清语文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因而照搬旧式教育那一套。)

在阅读诸能力中,抽象概括能力是学生的一个相当薄弱的环节。要求概括的时候,大多数学生还只停留在寻章摘句式的水平上,对于在分析的基础上加以综合,在具体的基础上加以抽象那就很难做到,因此概括往往缺乏准确性,经常犯一些“以偏概全”、“偷换概念”、“转移论题”等逻辑错误。

例如:阅读下面的文字,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纸币出现的两个条件。纸币首先出现在北宋,当时称为“交子”。这决非偶然。要发行纸币,就必须具备造纸术和印刷术。然而在当时的地球上,掌握印刷术的国家寥寥无几,其中以北宋帝国的条件最为成熟,最为优越。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然而初唐是钱帛兼行。贞观治世,“匹绢得粟十余斛”。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自唐中叶后,铜钱日益排挤绢帛,到北宋时帛制大体上已经终止货币的职能。北宋统一中原后,却没有统一的币制,而是铜钱和铁钱兼行。如在四川行用铁钱,陕西与河东地区兼用铜铁钱。铁钱是一种价贱而笨重的铸币,铁钱一贯,即1000文,约重3?9千克。而社会钱币的需求量日益增大,于是纸币应运而生。

我们分析这段文字可以看到,第一、二句话是总说,后边分两层分别说明“决非偶然”的原因:一是北宋具备了当时世界上最为成熟、最为优越的造纸术和印刷术;一是北宋商品经济发展,社会对钱币的需求量日益增大。这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加以综合的,是比较具体的,还需抽象概括。可抽象概括为:技术条件和经济条件。可我们的学生不会抽象概括,答成:一、造纸术和印刷术;二、商品经济的发展。这还是较为具体的。更有甚者,在分析时就出了偏差,认为是造纸术和印刷术是两个条件。

篇3:高考现代文阅读

高考现代文阅读

一.语文能力

语文能力共分A识记、B理解、C分析归纳、D表达应用、E鉴赏评价五个层级。

A识记:识别和记忆

B理解: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

C分析归纳: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

D表达应用: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

E鉴赏评价五个层级: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

二.现代文阅读(举《三维设计》p223之《耕作的诗人》的语段)

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

1.理解B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B1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B2

2.分析归纳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C1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C2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C3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C4

(5)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C5

3.鉴赏评价E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E1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E2

三.现代文阅读知识点解析

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

阅读可以:1学习新知识→扩充知识 (自科类、社科类)

(科学研究的新动向、新成果) 使生活更充实,素养更高

2了解社会动态→了解社会(文学作品)

3欣赏文学作品→陶冶情操(文学作品)

仓央嘉措的《那一世》,

那一天 我闭目在经殿的香雾中 蓦然听见 你诵经的真言。

那一月 我摇动所有的经筒 不为超度 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 我磕长头匍匐在山路 不为觐见 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 我转山转水转佛塔 不为轮回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那一天 我闭目在经殿香雾中 蓦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

那一月 我摇动所有的转经筒不为超度 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 我磕长头匍匐在山路 不为觐见 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 我转山转水转佛塔啊 不为修来生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那一夜 我听了一宿梵唱 不为参悟 只为寻你的一丝气息

那一月 我转过所有经筒 不为超度 只为触摸你的指纹

那一年 我磕长头拥抱尘埃 不为朝佛 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 我翻遍十万大山 不为修来世 只为路中能与你相遇

那一瞬 我飞升成仙 不为长生 只为佑你喜乐平安

(一)理解B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不仅要理解词语的字面义-字典义,还有理解它的特定意义-语境义)

(1)多义词的产生:

一个新词只有一种意义,随:○1社会发展,新事物增多     用原有的词表示相关的其他事物

○2.人们认识事物的深化 新旧词义并存

○3.一些修辞手段的运用

好处:使语言丰富多彩(题目: 天才  小朋友写: 我3天才洗一次澡。 老师评语: 要每天洗才干净)

坏处:给阅读带来不便---联系上下文去理解(举“方便”的例子)

例如:以字

以:本义是:耕地农具,相当于耜(名词,已消亡)

借为:用(动词,假借义,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做、为(动词,引申义,以身作则)

→认为(动词,引申义 ,皆以美于徐公)

→虚化作介词把(愿以十五请易璧)

→虚化作连词并且、而且(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又如:网字

网:本义是:用绳结成的'捕鸟兽或捕鱼的器具(名词)

→像网的东西(名词,电网,比喻义)

所以一个词可能有如下意义:

(1)本义:是指文献记载的词的最初的意义。“兵”的本义是“兵器”。 有些词的本义已经消失了有的本义虽然还存在,但已不能独立使用,比如“兵”的本义就只在“短兵相接、厉兵秣马”等成语中还保留着。

(2)引申义:指甲、乙两类对象之间有某种相关性,所以就可能用原本指称甲类对象的词语去指称乙类对象。整体与部分、物品与使用者、行为与行为发出者、工具与活动、材料与产品、产地与产品等都有着稳定而明显的关联,因而都可以在人们意识中建立起某种联系,从而使词语产生新的意义。。“兵”后来产生出“军事、战争”(如“纸上谈兵”里的“兵”)和“兵士”(如“强将手下无弱兵”里的“兵”)的意义,也是一种借代引申义。

(3)假借义:指一个汉字被借为别的字而出现的与原义无关的意义。

(4)比喻义:甲、乙两类对象之间有某种相似性,所以就可能用原本指称甲类对象的词语去指称乙类对象,从而使词语产生新的意义。比如“包袱”原指“用布包起来的包儿”,由于包袱可以使人有负重感,于是人们便用“包袱”来指称“影响思想或行动的负担”,

(2)文中重要词语指的是:○1体现文章主旨的词语

○2体现作者立场、观点、态度、感情的词语

○3揭示文章深层含义的含蓄的词语

○4结构上起总领、过渡或照应作用的词语

○5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词语

○6用法“反常”的词语7有特殊指代意义的词语8。概括性极强的词语

(通假字有两种情况。一种叫做有本字的假借,如“倍”假借为“背叛”的“背”,“内”假借为“纳”;一种是无本字的假借,如“而”本义是“胡须”,假借为连词“而”,“莫”本义是“日落”,假借为“没有”,“焉”本义是鸟名,假借为语气助词。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如前边说的“莫”,本来是“日落草莽之中”就是“天黑”的意思,后来又造“暮”字,又如“益”,本来是“水从器皿中涨出”的意思,后来又造“溢”字。“莫”和“暮”,“益”和“溢”应称为古今字,但有些书上不这么严格区分,也统列入通假范围之内。)

(3)理解重要词语的方法:(以《三维》p195、229为例)

1)命题规律:常从判断概念的内涵外延以及揭示它所指代的具体内容上命题,只有根据原文语境,即依据上下文的联系揭示它包含的特定意义或深层含义,事实上答案就隐藏在原文中。

2)命题方式:文章的这个句子中为什么用“…”这个字(词)?

3)答题模式:这个字(词)有“…”的意思,作者用这个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字(词),起到了“…”的作用,表达了“…”的感情

4)解题技法:

○1理解该词的内容

A.该词在语句中的结构位置及语法成分,准确理解字(词)义,该词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什么思想或感情。

B.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就要找出它的本体;理解词语的象征义,就要找准象征的对象;理解词语的反语义,就要褒贬互换;理解词语的双关义,就要注意是谐音双关还是语义双关。

C.要紧扣写作背景、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倾向理解词语 ,阅读时,如果对个别词语在理解上遇到困难,不妨将其同文章的写作背景、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倾向联系起来。

○2理解该词的表达效果:

A.在描写、叙事性句中,该词起具体、形象、生动的作用

B.在说明、议论性句中,起表达准确、严密规范的作用

C.在结构上,起总领、照应、过渡、点题、升华的作用

5)特例:○1对概念性词语的理解要以准确判断的本质属性为基础

(对于概念性词语,解题的关键是要弄清词语的内涵,对照选项一一对应,找出选项中与具体内容的区别,把握词语的本质属性)

○2联系具体语境理解

一个词语在语言中不是孤立存在的,总是与其他词语组成句子表达某种意思;反过来看,上下文中总是或多或少、或隐或现地包含这个词语的意思,或制约这个词的含义。解题时要有整体观念(大语境),认真理解语境,把握上下文(小语境)的意思。

○3要学会理解词语之间的关系

有些词语之间孤立起来看似乎没有什么关系,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就有联系。这就要求我们要注意句子中的复制关系,以及那些看起来“没有实际意义”的关联词和虚词。

○5要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及其附加意义

词语的感情色彩是指附加在某些词语上的褒扬、喜爱、肯定、尊敬或者贬斥、厌恶、否定、鄙视等感情。

罗小平

篇4:现代文阅读方法谈(网友来稿)

现代文阅读方法谈(网友来稿)

任丽娜

整体把握文章的方法--抓文章的中心主旨

许多学生在阅读现代文时常常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即拿来一篇文章,费了好长一段时间从头读到尾,最后竟不知文中所言为何事。其实这些学生就是不掌握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方法,不知怎样读懂文章。

古人读书在整体把握文章方面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其中一个。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高明之处就在于他善于从大处着眼,不因小失大,不会陷入某一局部问题中而不能自拔。相似的道理苏轼也深有体会,所以在《题西林壁》中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也指出跳出局部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重要性。整体把握文章是我们阅读现代文最重要的环节,把握好这一环节,现代文阅读也就成功一半了。下面我们不妨从抓文章的中心主旨的角度来探讨一下如何才能有效地从整体上把握好一篇现代文,做到“读懂”文章。

文章的中心主旨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抓住了它就可以对全文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了。因为文章其他内容都是要为中心主旨服务的,把文章的中心主旨找到了,理解了,文章也就可以说读懂一多半了。那么对于学生而言,应该如何才能抓住文章的中心主旨呢?下面有几种具体方法可以参考:

1、标题提示法    即从文章的标题上窥视出文章的中心主旨

例如高一语文新教材第二册中的《改造我们的学习》,文章题目就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并且在引言部分又加以重申。这样我们就更清楚下文谈改造我们的学习的必要性和不这样做的危害性以及具体解决办法这一行文思路了。

再举个课外的例子。如一篇选自《小说月报》的小短文《蜜意》。学生初看到题目时也许都会想到所学过的杨朔的《荔枝蜜》,这种相似联想的思路是对的。这类文章的题目属于象征性的题目类型,大家都清楚作者并非要简单地写蜂蜜,作者是要透过蜜的共性--甜,来抒发对某种事物、某种情感或精神的赞美之情。明确了这种题目的寓意再去看文章,文章的中心主旨自然显而易见了。

蜜意

六月酷暑,烈日当空,风无一丝,门如蒸笼。韩老七赶集回家走在路上,口干舌燥,头发懵。“老七兄弟,歇歇脚呀!”路边瓜田里传来叫声。韩老七眯着眼看了一阵,有些犹豫,仍站立不动。“还晃荡个啥,不敢过来呀?”“好,就歇歇。”韩老七擦着汗走了过去。

“老伙计,尝尝咱的新品种!”“不敢。”

“咋?”

“哼,去年你在瓜田里见了我,把草帽拉低遮住了面孔!”

“哈。。。。去年,那瓜姓‘公’,现在包给我自己。老伙计,今天算你有口福,来,莫怕撑得肚子痛!” 嚓嚓嚓,一刀一弯新月,翠绿,血红。

“你呀,反正都有理,老东西,简直把瓜种成了蜜!”“哈哈哈!”

瓜田上漾起一阵笑声,蜜意正浓!

2、首尾归纳法    即从文章的首位段落中归纳出文章的中心主旨

一篇好文章大都是蕴含着作者的精心构思的,中学教材里选的文章一般都是经典的千字文,有许多文章作者都在开头和结尾两部分表明了中心主旨。如果我们掌握了首尾阅读法,就会很快全面地把握住文章的主旨和写作思路。

例如新编高一教材第一册中的《琐忆》一课。文章共记叙了鲁迅的七次谈话,那么这几次谈话是按照怎样的层次展开的呢?文章首段就开门见山的表明了,是根据鲁迅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并且针对这两方面的谈话唐  又做了顺序上的调整。目的是更加强调鲁迅平易近人的本质,突显他的人性化伟大品质。那么作者写这篇文章就是为了歌颂鲁迅先生平易近人又爱憎分明的伟大人格吗?应该还有另一个目的,那就是结尾段中所描述的作者本人以至许许多多如作者一样的进步青年,通过跟鲁迅的接触所受到的极大的鼓舞,使他们焕发了追求正义和真理的斗志。强调鲁迅伟大人格对青年的影响和教诲作用也是不能忽视的作者的写作目的之一。

3、段意串联法   即汇总每段的中心句概括出文章的中心主旨

谈这个方法时,我们要先明确一下概括的意思。概括有时要用到归纳的办法,但又不同于归纳。归纳简单的说就是从不同的事物中寻找共同点,在共同点里抽象出带有共同性的论断。但概括不一定都要寻找共同点,它更要求将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在更高的层次上找到一个集中点。有些文章的中心主旨是分散在各个段落中逐次体现出来的,这就有必要将每段的中心联系起来,在整体上找出它们表达陈述的集中点,概括出文章的中心主旨。

例如全国高考阅读题《长城》即是个典型的范例。

长城

因为深秋的季节已至,下山的时间已晚,我看见落日熔金,照得你如火嫣红。在猎猎西风扑剌下,砖缝间的野草开始黄枯,基石下的酸枣变了颜色。这时,听不见秋虫之低吟,却在仰天一瞥时,看到了黄云间的归鸿。

那是沿循昭君出塞的老路吗?那是飞向苏武牧羊的北海吗?在伫立的凝思中,我想象那飞鸿乃是悠悠岁月的见证。曾几何时,黑云淹没了月色,雨雪纷纷地袭来,胡马长嘶,v篥哀鸣,狼烟在山头升起,矢刃在石间催折;当将军战死、燕姬自刎、旌旗横倒、死尸相撑,战场上的一切声音沉寂之后,只有红了眼睛的野犬在吞噬谁家的“春闺梦里人”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卷凄婉的历史,长城!

于是,在人们的一种执拗的幻想里,你被建造出来。那是自我保护、自我心理平衡的幻想。墙高六七米,墙厚四五米,随山就坡,险峻万状,自渤海之滨,

隔绝荒漠,蜿蜒竟达六千七百公里。戍楼高耸,斥堠连绵。你用一座座雄关卡住咽喉古道,构成北门锁钥。这使得互市的商旅为之蹙眉;却又使历代的皇帝心中安泰,他们自以为统治下的“中央之国”固若金汤,无求于人,万寿无疆。

所以我说,你又是民族封闭的象征,长城!

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蓟门被踏平,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不再是缕妗K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

正因为如此吧,现在你敞开胸襟了。你毫不羞怯地迎来了四面八方的亿万游人。他们之中有总统,有商人,有教师,有学生,有开心的演员与体育明星。照相机咔嚓咔嚓响着,但响声又被哗哗的笑声淹没。我不知道他们各自的目的,但是他们来了。他们的来使你显得十分开放而又充满自信。我看到一位风姿潇洒的外宾踏上烽火台的顶端,向什么人频频飞吻,接着高举双臂做成一个V字,仿佛向着美好的未来发出爽朗的笑声。

哦,长城!我不知你对此作何感想。你那虽然古老但仍坚固的躯体愿意接待异域殊方的杂色人流吗?你能承受住历史的再冲荡和新世纪的胎动吗?

你不语。你扎根的群山不语,晴洁气爽的长天也不语。但人们告诉我:外层空间能看到的地球上唯一的人工痕迹就是你呵,长城!

这篇文章几乎每段之后都有一个段的中心句,文章由长城的落后历史(凄婉的`历史、民族封闭的象征、文化愚钝的标志)转变为现今的自信,也是中华民族历史转变的象征。以长城象征中华民族,歌颂中华民族的伟大自豪、开放自信,勇于承担改革开放的大潮激荡。

4、重复即中心法   即从文中反复出现的词句中发现文章的中心主旨

一篇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词语,不言而喻一定是作者着重强调的内容,那么这个内容就一定与文章的中心主旨有联系,有的甚至就是中心所在。

例如新编高一教材第一册中的《世间最美的坟墓》一课。奥地利作家茨威格为了强调托尔斯泰墓的“朴素”特点,不惜笔墨地反复描述托翁墓的样子及周围环境。我们可举几个例子来看看。

a.这将被后代怀着敬仰之情来朝拜的圣地,远离陈小,孤零零地躺在林阴里。

b.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蔽。

c.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

d.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

e.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人物当中的一个。

f.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

我们看到这不过几百字的文章有多少重复的词语!这些重复的词句所要传达的意思就一个--朴素。但作者却把文题设为“世间最美的坟墓”,朴素但又最美,其中的用意不言自明,作者就是要让读者在这种强烈的反差下领悟到托尔斯泰人格的伟大崇高!这就是文章的中心主旨所在呀。

5、层次顺序分析法和关键词归纳法

有些文章我们还可以通过分析文章的语段层次顺序(时间、空间、逻辑顺序)或者抓文章中的关键词来概括出中心主旨。例如下面这段文字就主要运用了这两种方法。

简要概括下文的中心内容:

宋代涌现了更多的竹画家。苏东坡就是一位画竹的艺术大师。他画竹气魄极大,“从地起一直至顶”,线条和笔力都很强劲。元代文人画兴起后,画竹更为盛行。四大家之一倪云林的画,大都是修竹数竿,意境萧疏,具有独特的风格。明代竹画家蜂起。王绂画竹名驰天下,邵二泉题他的《墨竹》诗说:“萧萧数竹不胜看,到此方知画竹难。谁信中书曾放笔,片时行尽楚江干”,道出了他画竹的高超技艺。徐渭创画雪竹的方法,所画极为精绝。有人评论说:“徐文长先生画雪竹,纯以明代瘦笔破笔燥笔断笔为之,决不类竹;然后以淡墨水勾染而出,枝间叶上,罔非积雪,竹之全体,在隐约间矣。”

概括这段文字中心时,要知道文中出现了按时间顺序排列的三个朝代、还有文中具有概括力的关键词“风格”、“技艺”。这样就可以用一句话把中心概括全面了,即:宋元明时期竹画家蜂起,风格独特,技艺高超。

以上所说的整体把握文章的方法是单从抓文章的中心主旨这一个角度展开来谈的。并且每个方法也不是孤立存在的,我们在阅读实践中要学会综合运用它们。当然,关于整体把握文章,还有许多角度可以深入展开。这就需要同学们在平时的阅读中积极动脑,善于总结经验。

北京市朝阳区和平街一中

任丽娜

作者邮箱: yrl6126@hotmail.com

篇5:《风景谈》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风景谈》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风景谈

茅盾

前夜看了《塞上风云》的预告片,便又回忆起猩猩峡外的沙漠来了。没有隆起的沙丘,也不见有半间泥房,四顾只是茫茫一片,那样的平坦,连一个“坎儿井”也找不到,那样的纯然一色,又是那样的寂静,似乎只有热空气在作哄哄的火响。然而,你不能说,这里就没有“风景”。当地平线上出现了第一个黑点,当更多的黑点成为线,成为队,而且当微风把铃铛的柔声,丁当,丁当,送到你的耳鼓,而最后,当那些昂然高步的骆驼,排成整齐的方阵,安详然而坚定地愈行愈近,当骆驼队中领队驼所掌的那一杆长方形猩红大旗耀入你眼帘,而且大小丁当的谐和的合奏充满了你耳管,多么庄严,多么妩媚呀!这里是大自然的最单调最平板的一面,然而加上了人的活动,就完全改观,难道这不是“风景”吗?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于是我又回忆起另一个画面,这就在所谓“黄土高原”!那边的山多数是秃顶的,然而层层的梯田里,那些高秆植物颀长而整齐,等待检阅的队伍似的,在晚风中摇曳,别有一种惹人怜爱的姿态。可是更妙的是三五月明之夜,天是那样的蓝,月亮离山顶,似乎不过几尺,这时候忽然从山脊上长出两支牛角来,随即牛的全身也出现,掮着犁的人形也出现,并不多,只有三两个,也许还跟着个小孩,他们姗姗而下,在蓝的天,黑的山,银色的月光的背景上,成就了一幅剪影,如果给田园诗人见了,必将赞叹为绝妙的题材。可是没有完。这几位晚归的种地人,还把他们那粗朴的短歌,用愉快的旋律,从山顶上飘下来,直到他们没入了山坳,歌声还是缭绕不散。

另一个时间。另一个场面。夕阳在山,干坼的黄土正吐出它在一天内所吸收的热,河水汤汤急流,似乎能把浅浅②河床中的鹅卵石都冲走了似的。这时候,沿河的山坳里有一队人,从“生产”归来,兴奋的谈话中,至少有七八种不同的方音。忽然间,他们又用同一的音调,唱起雄壮的歌曲来了,他们的爽朗的笑声,落到水上,使得河水也似在笑。看他们的手,这是惯拿调色板的,那是昨天还拉着提琴的弓子伴奏着《生产曲》的,这是经常不离木刻刀的,那又是洋洋洒洒下笔如有神的,但现在,一律都被锄锹的木柄磨起了老茧了。他们在山坡下,被另一群人迎住。这里正燃起熊熊的野火,多少曾调朱弄粉的手儿,已经将金黄的小米饭,翠绿的油菜,准备齐全。这时候,太阳已经下山,却将它的余辉幻成了满天的彩霞,河水渲哗得更响了,跌在石上的便喷出了雪白的泡沫,人们把沾着黄土的脚伸在水里,任它冲刷,或者掬③起水来,洗一把脸。在背山面水这样一个所在,静穆的自然和弥满着生命力的人,就织成了美妙的图画。

在这里,蓝天明月,秃顶的山,单调的黄土,浅浅的河水,似乎都是最恰当不过的背景,无可更换。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

不过仍旧回到“风景”罢;在这里,人依然是“风景”的构成者,没有了人,还有什么可以称道的?再者,如果不是内心生活极其充满的人作为这里的主宰,那又有什么值得怀念?

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增添了景色,形式的和内容的。人创造了第二自然!

最后一段回忆是五月的北国。清晨,窗纸微微透白,万籁俱静,嘹亮的喇叭声,破空而来。我忽然想起了白天在一本相册上所见的第一张,银白色的背景前一个淡黑的侧影,一个号兵举起了喇叭在吹,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都表现在小号兵的挺直的胸膛和高高的眉棱上边。我赞美这摄影家的艺术。我披衣出去,空气非常清冽,朝霞笼住了左面的山,我看见山峰上的小号兵了。霞光射住他,只觉得他的额角异常发亮,然而,使我惊叹叫出声来的,是离他不远有一位荷枪的战士,面向着东方,严肃地站在那里,犹如雕像一般。晨风吹着喇叭的红绸子,只这是动的,战士枪尖的刺刀闪着寒光,在粉红的霞色中,只这是刚性的。我看得呆了,我仿佛看见了民族的精神化身而为他们两个。

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那便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

1940年12月,于重庆枣子岚垭 (有删改)

注释:

①1940年5月26日到10月10日,茅盾在延安生活了近五个月。同年11月下旬到达重庆后不久,就写了这篇“见闻录”式的散文。

②浅浅(jiānjiān):形容流水声。 ③掬(jū):用两手捧

15.结合文章内容,说明文中划线的.“崇高精神”及“民族的精神”的具体含义。(每小题2分,共4分)

①崇高精神:

②民族的精神:

16.本文共描写了四幅风景,请任选一幅,①分析文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②作者使用这些手法意在表现什么思想内容?(①题1分,②题3分,共4分)

17.下面是在百度图片中列为优秀的黑白摄影作品,选出你最欣赏的一张,①概括说明这张摄影的特点,②结合你对《风景谈》的体会,从画面思想主题角度,谈谈你对这幅摄影的感受。(①题1分,②题3分,共4分)

15.(4分)

①崇高精神:在艰苦的环境中,能够兴奋、愉悦地用劳动来创造美,以旺盛的生命力为“贫乏”的自然界增加无限神韵,并从中认识生活和人生的意义。

②民族的精神:在当时是指对内反对黑暗势力的统治,对外反对外来民族的侵略和压迫的精神。

16.(4分)

表现手法能结合其中一种解释清楚即可。

示例:第一幅图画

表现手法:动静结合、对比衬托,反问修辞,描写与抒情议论结合

思想内容:声音对比:热空气烘烘的火响、大小丁当的铃铛柔声与沙漠的寂静构成对比,动静结合,对比衬托之中更加突出了沙漠的单调寂静。线面对比:四顾只是茫茫一片,那样的平坦,这样的面与昂然高步的驼队构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人对自然的征服改化作用。

色彩对比:茫茫一片,纯然一色与猩红大旗,更加突出了鲜艳耀眼的旗帜对人视觉的强烈冲激,衬托出人在沙漠中坚定前行的精神风貌。

反问修辞:难道这不是“风景”吗?促人对眼前庄严壮丽景观的思考。

描写与抒情议论结合:多么庄严,多么妩媚呀!这里是大自然的最单调最平板的一面,然而加上了人的活动,就完全改观,难道这不是“风景”吗?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突出表达了作者对风景内涵的理解,表现出作者对人类精神力量的赞美情怀。

17.略(4分)

篇6:谈十字街头现代文阅读答案

谈十字街头现代文阅读答案

①岁暮天寒,得暇便围炉嘘烟遐想。今日偶然想到日本厨川白村的《出了象牙之塔》和《走向十字街头》两部书,觉得命名大可玩味。玩味之余,不觉发生一种反感。

②“走向十字街头”有两种解释。从前学士大夫好以清高名贵相尚,所以力求与世绝缘,冥心孤往。但是闭户读书的成就总难免空疏虚伪。近代哲学与文艺都逐渐趋向写实,于是大家都极力提倡与现实生活接触。学术思想是天下公物,须得流布人间,以求雅俗共赏。莫里斯和托尔斯泰所主张的艺术民众化,爱迪生所谓把哲学从课室图书馆搬到茶寮客座。这两种意义都含有极大的真理。可是在这“德漠克拉西”(民主政治)呼声极高的时代,大家总不免忘记关于十字街头的另一面真理。

③十字街头的空气中究竟含有许多腐败剂,学术思想出了象牙之塔到了十字街头以后,一般化的结果常不免流为俗化。昨日的殉道者,今日或成为市场偶像,而真纯面目便不免因之污损了。到了市场而不成为偶像,成偶像而不至于破落,都是很难的事。老庄经过流俗化以后,其结果乃为白云观以静坐骗铜子的道士。易学经过流俗化以后,其结果乃为街头摆摊卖卜的江湖客。

④寂居文艺之宫,固然会像不流通的清水,终久要变成污浊恶臭的。可是十字街头的叫嚣,十字街头的尘粪,十字街头的挤眉弄眼,都处处引诱你汩没自我。名利声势虚伪刻薄肤浅欺侮等等字样,听起来多么刺耳朵,实际上谁能摆脱得净尽?所以站在十字街头的人们尤其是我们青年要时时戒备十字街头的危险,要时时回首瞻顾象牙之塔。

⑤十字街头上握有最大权威的是习俗。习俗有两种,一为传说,一为时尚。传说尊旧,时尚趋新,新旧虽不同,而盲从附和,不假思索,则根本无二致。要打破一种习俗不是一件易事。打破习俗,你须以一二人之力,抵抗千万人之惰力,所以非有雷霆万钧的力量不可。因此,习俗的背叛者比习俗的顺从者较为难能可贵,从历史看社会进化,都是靠着几个站在十字街头而能向十字街头宣战的人。这般人的报酬往往不是十字架,就是断头台。可是世间只有他们才是不朽,倘若世界没有他们这些殉道者,人类早已为乌烟瘴气闷死了。

⑥一种社会所最可怕的不是民众肤浅顽劣,因为民众通常都是肤浅顽劣的。它所最可怕的是没有在肤浅卑劣的环境中而能不肤浅不卑劣的人。比方英国民众就是很沉滞顽劣的,然而在这种沉滞顽劣的社会中,偶尔跳出一二个性坚强的人,如雪莱、卡莱尔、罗素等,其特立独行的胆与识,却非其他民族所可多得。这是英国人力量所在的地方。社会能否生长滋大就看十字街头的.矮人群中有没有几个大汉。

⑦说到这点,我不能不替我们中国人汗颜了。处人胯下的印度还有一位泰戈尔和一位甘地,而中国满街只是一些打冒牌的学者和打冒牌的社会运动家。强者皇然叫嚣,弱者随声附和,旧者盲从传说,新者盲从时尚,相习成风,每况愈下,而社会之浮浅顽劣虚伪酷毒,乃日不可收拾。在这个当儿,站在十字街头的我们青年怎能免仿徨失措?围着你的全是肤浅顽劣虚伪酷毒,你只有两种应付方法:冲突和妥洽。在现时这种状况之下,冲突就是烦恼,妥洽就是堕落。无论走哪一条路,结果都是悲剧。

⑧但是,朋友,你我正不必因此颓丧!假如我们的力量够,冲突结果,也许是战胜。让我们相信世界达真理之路只有自由思想,让我们时时记着十字街头肤浅虚伪的传说和时尚都是真理路上的障碍,让我们本着少年的勇气把一切市场偶像打得粉碎!

⑨最后,打破偶像,也并非卤莽叫嚣所可了事。卤莽叫嚣还是十字街头的特色,是肤浅卑劣的表征。我们要能于叫嚣扰攘中:以冷静态度,灼见世弊;以深沉思考,规划方略;以坚强意志,征服障碍。总而言之,我们要自由伸张自我,不要汩没在十字街头的影响里去。

⑩朋友,让我们一起努力罢!

1.第①段加点词“反感”在文中的意思是。(2分)

2.请概括第②段中作者对“走向十字街头”的两种解释。(3分)

3.下面不属于“习俗的背叛者比习俗的顺从者较为难能可贵”的原因的一项是( )。(2分)

A.打破习俗,是以少数对多数,需有雷霆万钧的力量。

B.习俗的背叛者往往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C.习俗的背叛者使人类免于被“乌烟瘴气”闷死的危险。

D.中国缺少在肤浅卑劣的环境中而能不肤浅不卑劣的人。

4.第⑥段中,作者说“社会能否生长滋大就看十字街头的矮人群中有没有几个大汉”,其中“矮人群”喻指;“大汉”喻指。(2分)

5.综观全文,作者认为对待“十字街头”的正确态度是:。(3分)

6.上世纪20年代,作者旅欧期间以“给一个中学生的信”为总题目给一家杂志社写了十二封信,介绍学术思想,本文是其中之一。以本文为例,谈谈作者以书信的方式向中学生谈论学术思想有什么作用和效果?(4分)

答案:

1.不同(或相反)的感触(或理解、见解等)(2分)

2.(1)学术思想与现实生活接触(趋向写实);(2)学术思想大众化,雅俗共赏。(答对1点给2分,答对2点给3分)

3.D(2分)

4.肤浅顽劣的民众;个性坚强、具有特立独行的胆与识的人(各1分,共2分)

5.勇敢走向十字街头,打破习俗和偶像,自由伸张自我。(3分)

6.作者采用书信的方式,营造了一种面对面谈话的氛围,拉近与中学生的距离(2分),同时又以朋友(或同龄人)的身份和语气来阐述观点(1分),使自己的观点易于为人接受(1分)。

阅读题的答题方法

一、要点满足法。解答主观性阅读题,首先要看清该题的分值。

一般说来,超过2分的题,其答案往往有两个以上的分值对应点,答案起码有两个词语或词组或句子。

中高考阅卷评分都是按概括的要点来评分的,要力争涵盖全部要点而没有遗漏。

二、沙里淘金法。出题人是“依文设题”,答题也要“依文解题”。

解题时就应在指定的段落中筛选信息,进行“沙里淘金”,即排除多余的无用的信息,“淘”出有用信息的语句。

注意:只要无明文规定,答题时要尽可能利用或摘录原文中的词语和句子作答。

三、组装焊接法。有的综合题的答案分散在一段或几段文字中,很难找出现成的原话,这就需要根据题意要求,提取有用信息,然后根据需要对原话或原文中的某些词语加以改造、组合、压缩、变换,重新进行“组装焊接”,作恰当规范的表述就可以了。

现代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方法

1、基本要领:整体把握,抓住关键语句,在文中找答案2、步骤:(读文章共两遍)

第一遍:通读全篇,大致了解。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感知文章大意即可;阅读时凭感觉划出自认为重点的词语、句子;[可以稍快]

第二遍:审清题意,回读原文。看一遍题目,确定回答问题的阅读范围,再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的段、句,截取关键性文字;找出或归纳出答案(摘瓜)。[宜慢,仔细,并回读检查]

最后:理清要点,认真答题。根据答题要求,加工改造,概括提炼。

高考倒计时一个月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要点

现代文阅读公开课

现代文阅读技巧

高考现代文的阅读练习和答案详细解析

面条现代文阅读答案

现代文阅读《门槛》答案

启示现代文阅读答案

大先生阅读答案现代文

高考现代文阅读训练方法谈(精选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高考现代文阅读训练方法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