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中茶文化精神世界融合建议分析论文

时间:2023-04-13 03:40:03 作者:谷爱凌波微步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谷爱凌波微步”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奥运中茶文化精神世界融合建议分析论文,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奥运中茶文化精神世界融合建议分析论文,欢迎您能喜欢,也请多多分享。

篇1:奥运中茶文化精神世界融合建议分析论文

茶叶不仅是一种商品而且也是一种文化,我国的茶叶走向世界不仅是茶叶本身这种产品,更重要的是将具有中国元素的茶文化推广出去,换种角度来讲,这种茶文化也属于我国非物质文化的一种。对此我们要把握住四年一度的奥运盛会的机会,把具有中国特色的茶文化推广到世界。

1奥运精神与茶文化的契合性

1.1对人文精神的强调

中国茶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所带来的深刻影响,也正因为如此,中国茶文化中有许多和儒、释、道思想相关的内容,这让中国茶文化体现出了对生命以及对人文精神的关怀。如儒家思想中的“仁”,体现出了对“仁者爱人”的提倡,而佛教更是要求教众持有普度众生的情怀。这些思想在中国茶文化中的融入,促使中国茶文化体现出了浓厚的人文关怀色彩。而奥运精神,也同样重视关注人的价值、体现人的价值,它强调利用体育运动展现出人的力量,并将推动人类的全面发展作为重要目标,由此可见,奥运精神与中国茶文化在对人文精神的强调方面具有着契合性。

1.2对健身作用的关注

中国茶文化不仅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而且也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其中,在茶人饮茶实践中发现的以茶养生之道,就是这种实用价值的重要体现。事实上,茶叶本身就具有着较多的养生功能,如红茶能够发挥出强健心肌、利尿、助消化的作用,绿茶则能改善贫血、美白皮肤。更为重要的是,通过饮茶,饮茶者能够凝神静气、调养心神,在体会人生道理的过程中修身养性。奥运精神对健康的关注则更加明显,这是因为奥运精神的出发点就是为了通过体育锻炼提升人类身体素质,并将“更高、更快、更强”作为举办奥运会的口号与目标,由此可见,奥运精神与中国茶文化在对健身作用的强调方面具有着契合性。总之,我国茶文化与奥运精神都具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并且也都具备着丰富的人文内涵,虽然两种文化起源不同、发展历程不同,但是却都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和欢迎,而二者在人文内涵和实用价值等方面所体现出的契合性,也为二者的.融合奠定了重要基础。推动中国茶文化与奥运精神的融合,不仅有利于推动我国茶文化与国际实现良好的接轨,而且也能够在传承中国茶文化的过程中对我国国茶文化所具有的时代精神做出充分的挖掘,从而提升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活力。

2奥运与茶文化的融合精神

2.1以茶迎宾

茶文化历史悠久,古代帝王都将茶当做国饮,因此茶的普及度极广,它在民众的心目中都已成为最佳饮品。基于此,国人都以茶迎宾待客,从中也体现出了节俭、文雅、深奥及雅俗兼备的特点。古人就对茶有“夜寒客来茶当酒”的说法,用茶来代替酒由此也体现出古人的优雅品行,同时也与当今所提倡的勤俭节约相互照应。然而在当今的奥运匹克精神中也要体现出这种传统文化,用茶宴请世界各国的友人,以体现出我们是礼仪之邦。

2.2以茶养生

人们经常有“清晨一杯茶,饿死卖药家”、“浓茶冲倦意,香烟伴失眠”、“好茶一杯,精神百倍”的说法,这些说法都是描述茶具有养生功能的句子。从整个奥运盛会来看,目前人们所具有的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所带来的生活压力都将影响人们的生命健康。同时这些不良生活习性也是一些疾病的罪魁祸首。因此,为了全面响应奥林匹克精神,提升国人的身体素质,务必先要让人们拥有一个健康的生活习性。对我国的茶文化来讲,它可以让人们保持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进一步提升人的身体素质,进而让人们保持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功能,这也符合我们所提出的奥林匹克精神。

2.3以茶交友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市场竞争愈演愈烈。再加上社会人文交流的淡化,人际关系也随之变得紧致。然而人们可以通过茶文化,将三两知己聚集在一起以茶会友,这样好友之间不仅可以叙旧,而且通过相互交流也能增加彼此的友谊。一般来讲,朋友之间的叙旧都会选择一些安静的茶馆,在那里大家相互开着诙谐幽默的玩笑,追溯趣事,这将是生命中的又一乐事。我们认为茶作为一种古老的饮品,一些业界的精英才子也都会融入进来,将茶文化进一步推广,进而普及到民众的生活中去。

2.4以茶谋和

奥林匹克精神不仅体现在体育精神的层面,经常也被用来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的指导理念。这就是我们所提倡的人文奥运,其关键就是要建设起一个和谐的社会,我们提倡的人文奥运,不仅是中国对整个世界和平的一个向往,同时也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人文奥运将会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谋求和平的重要理念,我们要从自己的实际行动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将人文奥运理念推广到世界。

2.5以茶悟道

从茶文化中体会人生大道,这也是从茶文化中形成的一种新的思想,在整个品茶过程中,喝茶者从自己洗茶、泡茶等流程中体会一些相应的人生哲理,通过学习先进的茶文化,也能从中受到一些正能量的渲染。人们经常在敬茶过程中体现出尊老爱幼等中国传统文化,同时在此过程中也将响应奥林匹克精神的主要核心。人们参与奥林匹克盛会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一些名利上收获,而是通过一些竞技项目向人们展示出一个积极向上的优秀品德,成为一名新时代之下的有用之才。

篇2:奥运中茶文化精神世界融合建议分析论文

3.1建立起茶产业的新理念

从目前茶产业的发展形势来看,现在大家都提倡天下茶叶一家亲的新理念,这也是我国茶产业的新形象。将茶作为一种产业,这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途径,特别是在运动会期间,我们要占据有利商机将中国的茶产业推广出去。我国茶产业的发展也面临一些阻碍,中国的茶产业要从自己做起不断地创新。在经济新格局之下,茶产业的管理模式要进行调整,从其生产到整个市场营销环节中都要制定出一套科学的管理运营体系,进而提升我国茶叶的质量及茶产业的发展水平。

3.2注重茶文化的宣传

古人有句名言说的好:“见处贵透彻,行处贵着实。”这句话所讲的就是我们在计划一件事情时,要从其目的出发,这样才能保持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态势。对于奥运会的茶文化来讲,它有多种表现形式,比如,从其发展范围来讲,规模有大有小;从其发展形式来看,有多种综合的,也有一些单项形式;从文化体现方式上来讲,有一些传统的形式同时也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其文化的作用,有一些实质性的作用,也有一些表演性质的作用。奥运文化不管是选择哪一种表现形式,都是站在服务对象的角度来看(参赛选手、观众、游客)的,茶产业的营销种类(茶艺展示、茶具、茶叶)都是茶产业的整个运行体系。进行茶文化宣传时,要从健康的角度来体现出茶文化的特色,茶文化使得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作为一种绿色有机饮品,它被列为21世纪最为健康的饮品之一。茶的种类有好多种,其中每一种茶叶的功能都有不同,每一种茶叶的冲泡方式也有不同,这是从科学饮茶的角度来看。人们进行一系列的运动或者养生都是为了追求身体的健康。另一种就是茶的文化含义。从目前的世界经济发展形势来看,各国文化之间的竞争也是非常激烈,这里所指的文化就是民族文化,同时也将其作为世界的文化。目前全球共有50多个国家拥有茶产业,有160多个国家的人有饮茶的习惯。因为茶的存在将不同肤色、不同国家的人聚集在一起。我们经常说文化推广是最简单的,可是文化推广也是最难的,所说的容易就是文化自身作为一种艺术形态比较简单,而所说的文化难是它具有民族性质的艺术形式。基于此,在奥运盛会期间,我们要大力推广茶文化,进一步让海外所有人重新认识茶文化并且喜欢上这种文化。

3.3打造出自己的茶叶品牌

要想中国的茶叶走上国际舞台,那么就需要在茶产业界推举出一个领导者,以此建立起中国的品牌茶叶。不仅要用品牌来立足与市场,同时还需要对茶产业的生产及经营要有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从往年茶产业的发展形势来看,一般来讲茶产业中品牌都是由人自己打造,其名牌效应也是通过人来建立。因此在整个茶产业中人占据着重要的因素,在其生产经营过程中拥有一批素质全面的管理人才及技术人才,才会打造出一个集先进产茶技术及先进管理机制为一体的品牌茶叶。其中茶产业中的人才包含了多种职能部门的技术人员,其中有企业管理层、执行层、操作员工。他们在各自的职能范围内都拥有相应的先进技术,以此让我国的茶产业走向世界,让中国历史悠久的茶文化推广到全球。在激烈的国际市场中,中国茶产业要寻找出一个领导者,从生产到管理上重新定义中国的茶产业,将中国的茶产业打造成为世界著名的茶叶生产公司。除此之外,打造品牌茶叶的基础工作就是减少茶叶的内耗,进而才能让中国的品牌茶叶融入到世界茶产业中。从我国茶产业的国内发展形势来看,一般我国茶产业中有多品牌之争、不同地区茶产业的竞争等。例如我国的茶产业品牌众多,有一些生产茶的商家打造出多个茶叶品牌,但是茶叶品牌种类繁多却没有一个著名品牌。中国茶产业的内部竞争严重阻碍了中国茶产业进入国际市场。但是换种角度来看,目前国际茶产业的发展形势给中国市场的进入提供了机会。目前国外的茶产业中的品牌也不是很多,我们要想在国际舞台上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品牌效益,那么就需要各级部门通力配合。最后还要实行茶叶的品牌发展策略,我国的一些具有实力的茶叶生产商要和国际一些茶商建立起合作机制。从全球的发展形势来看,目前已经有许多茶叶生产商进入中国,他们以融资、收购、投资等手段和中国茶叶生产商进行合作,随后逐渐依靠自己的经济实力来掌握大部分股权,从而也将自己的品牌引入到了中国,从而进一步占据了中国的市场。

3.4不失时机的将茶文化推广和引入到其他各届奥运会

大家都知道奥运盛会每四年举行一次,这对于茶产业的推广和发展有着天时地利的机会。的时候,奥运会举办地落户北京,在古老的北京城中举办奥运盛会这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借着这次全球盛会,我国的茶产业已经做了很多的推广,许多国家和地区进一步了解了我国的茶文化。我们要借助于人们对奥运精神及人文奥运理念的认可推广中国茶叶,当每次举行奥运会时,我们都要参与其中并抓住每一个有利的机会,将中国的茶叶推广到世界。

4结语

将中国的茶叶推广到世界舞台,让中国的茶产业占据全球市场,这需要我们通力合作,打造出中国的品牌茶文化。在向世界推广中国茶文化的同时也就是推广中国的茶产业。当一种文化进入到经济领域时,就会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进而会形成社会经济中的新产业。我们要抓住奥运会的契机,将中国的茶叶带到世界,将中国的传统茶文化带出国门进入世界。凭借茶文化中的“廉、美、和、敬”的文化内涵弘扬奥林匹克精神,把中国的品牌茶叶打造成为世界性的知名品牌,让中国的茶文化引领世界。

参考文献

[1]邹硕.申奥片的视觉文化分析研究———日本申办2016和奥运会申奥片的比较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16(2):22-27.

[2]李立锋.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运用[J].艺苑,2014(2):165-165.

[3]郑康麟,徐友,吴洪新.借北京奥运之风扬“天山绿茶”之香[J].人文奥运与中华茶文化高峰论坛文集,2006(10):116-119.

[4]梁观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运用[J].福建茶叶2016(1):150-151.

篇3:民族声乐教学中茶文化的应用分析论文

民族声乐教学中茶文化的应用分析论文

摘要:茶文化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运用,不仅有利于提升民族声乐教学成效,而且有助于提升学生所具有的综合素养。本文在对民族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做出分析与论述的基础上,对茶文化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运用价值与运用策略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茶文化;民族声乐;问题;运用价值;运用策略

从1956年至今,虽然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育仅仅具有60多年的发展历史,但是却取得了有目共睹的丰硕成就。在此过程中,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育工作不仅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民族声乐人才,而且在师资力量、教学资源、教学专业性等方面都呈现出了现代化、专业化的特征。在新的时期,茶文化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运用,能够在提升民族声乐教学专业人才培养水平方面发挥出不容忽视的助力作用,而对茶文化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运用价值及其运用策略做出探索,则是高校民族声乐教育工作者需要关注的重要内容。

1我国民族声乐教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任何一个事物的发展总会面临曲折,在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育发展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了一些亟待改善的问题,如在多元化文化的冲击下,民族声乐唱法呈现出逐渐西化并且传统韵味逐渐弱化的倾向。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育面对这一发展瓶颈,必须重视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具体表现做出全面、清晰的认知,并对这一瓶颈的突破策略做出探索。当前,我国民族声乐教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我国民族声乐教学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了对西方进行盲目崇拜的问题

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我国民族声乐教育在追求西方文化等新鲜事物的过程中,我国传统文化所占据的主导地位受到了不容忽视的冲击。虽然很多民族声乐教育工作者希望能够在保留我国民族声乐传统的基础上对西方美声唱法做出借鉴,但是在不少人的潜意识中,认为中华民族声乐唱法相对于西方美声唱法而言具有不规范、不科学等缺陷,在此背景下,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学院派”逐渐出现,即重视在民族声乐教学中针对发声技巧进行教育,而忽略了对人物个性、歌曲风格的探索,因此,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育走入了一个追求“技术至上”的时代,如在青歌赛中,虽然民族声乐选手所具有的技巧在不断提升、所表演的曲目难度也在不断加大,但是不同选手、不同曲目之间的风格却呈现出了同质化的缺陷。而事实上,我国传统美学强调美所具有的个性化特征,如“声一无听,物一无闻”等美学思想,都认为不同的作品都需要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不同的人都可以对艺术做出不同的理解,只有如此,艺术才能够带给社会大众多样化的审美感受。虽然对西方乐理以及教学方法的借鉴有助于推动我国民族声乐教育的进步,但是在没有对传统文化做出深入理解的前提下所出现的盲目崇拜倾向,也必然会导致我国民族声乐走入误区,呈现出千人一面的缺陷。为此,在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审视教学现状、找出教学问题,并在唱法选择、教学方法选择方面体现出个性化与多元化的特征。

1.2我国民间音乐在我国民族声乐教学中的融入不足

当前,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所使用的教学模式呈现出了可重复性的特征,即在民族声乐教学工作中,教师采用一对多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而学生对我国传统艺术的学习,建立在对西方乐理知识以及音乐演唱方法进行学习的基础之上,与此同时,开展民族声乐教学活动的教师群体,也是在这种教学模式中进行教育与培养的。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以高校为主要的学习环境,学生所接受的内容局限为教师所传授的内容,而在教师、学生都与民间文化、民间艺术欠缺接触机会的背景下,教师与学生也自然难以对民间文化、民间艺术产生感悟,这对教师与学生对我国传统民族声乐文化的理论与风格做出深入的了解产生着不容忽视的制约作用。与此同时,师生与民间艺术的隔离,也导致了师生无法对民间艺术具有的风格做出体验,从而产生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育方向和社会大众审美需求脱节的现象。显然,关起门来搞教学以及对“罐头式”人才的培养,既是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育的悲哀,也让我国许多优秀的民间艺术不得不面临着传承困境。在此背景下,这些优秀的民间艺术被高校民族声乐专业学生逐渐遗忘,与此同时,这些民间艺术所具有的营养也难以助推我国高校民族声乐人才的培养,因此,在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工作中,需要重视为学生提供接触传统文化、民间文化的机会,并通过引导学生开展民间学习采风等活动,促使学生对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进行了解与体验,从而深化对我国民族声乐风格的理解。在此要求下,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育工作者,需要重塑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理念、重新定位民族声乐教学方向,通过强调我国高校民族声乐人才培养与传统文化传承之间的.紧密关联,促使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根植于我国文化传统,从而为我国民族声乐教育以及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3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重视“育才”而忽略“育人”

当前,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在学生专业能力发展方向给予了较高的重视,而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方面所做出的努力仍旧具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具体而言,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育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方面已经逐渐形成了完善的体系,这对于民族声乐人才的培养发挥着不容忽视的指导作用。然而,在学生专业能力发展具备良好保障的背景下,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育工作者对学生文化素养、道德素养的发展所给予的关注却并不能够满足学生文化素养与道德素养发展的需求。如学生是否对我国传统文化有全面深入的了解,是否能够在多元化文化背景下具备较高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是否具备较高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以及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礼仪素养等,都关乎我国高校民族声乐专业学生的成长成材,这些内容同时也是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育工作者在“育才”过程中需要更加关注的内容,只有如此,我国高校民族声乐专业所培养出的人才才能够成为民族声乐领域中合格的艺术工匠乃至艺术家。为此,在高校民族声乐人才培养中,教育工作者需要重视关注学生专业素养与其他素养的综合发展,通过引入更为丰富的教学内容,推动民族声乐专业学生更好的成长成材。

2民族声乐教学渗透茶文化的重要性与渗透策略

无论是民族声乐文化还是茶文化,都是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与此同时,无论是民族声乐文化的发展还是茶文化的发展,都与社会发展、社会大众审美趣味的发展具有紧密的关系。茶文化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渗透价值及其渗透策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我国茶文化具有多样化的外显形式,其中,采茶戏、采茶歌、采茶舞以及茶艺表演等艺术形式,都可以作为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内容,并在提升学生专业水平方面发挥出不容忽视的作用。以采茶戏为例,采茶戏这种艺术根植于我国传统文化以及我国社会大众生活当中,盛行于湖北省、江西省赣南等地区。凭借丰富的艺术种类以及鲜明的地域特色,采茶戏在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采茶戏不仅是我国茶文化体系中极其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而且与地方戏曲文化之间具有着紧密的关系,因此,采茶戏可以说是我国茶文化与我国戏曲文化相融合的灿烂文化。将采茶戏渗透到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体系当中,能够促使我国民族声乐的教学内容呈现出更为浓郁的民族风格与民族特色,在多元化文化背景下,这种发展特点对于彰显出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民族化、本土化特色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我国采茶戏的发展具有海纳百川的特点,历代采茶戏艺人通过对不同戏种艺术特点的借鉴和创新,促使采茶戏形成了成熟的艺术体系和独特的演唱风格,因此,在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对采茶戏做的发声、吐字、行腔等做出全面的展示,引导学生对我国采茶戏艺术的风格做出深入的了解,对于推动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个性化发展以及个性化民族声乐人才的培养都能够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当然,采茶戏在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的渗透,不仅有利于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发展,而且也有利于我国采茶戏艺术的传承,因此,采茶戏在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的渗透,能够为采茶戏与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开创双赢局面,而对于采茶歌、采茶舞、茶艺表演等茶文化艺术形式也同样如此。另一方面,我国茶文化在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的渗透,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以及成长成材而言意义重大。我国茶文化与我国传统哲学文化、文人文化具有紧密的关系,如在我国茶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儒释道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与此同时,我国古代文人强调修身律己,这些文化也逐渐成为了茶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此背景下,我国茶文化对茶人所应当具有的行为规范、思想追求等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而这些要求在当今人才培养中仍旧具有着极高的教育价值。与此同时,由于我国社会中的茶事活动、饮茶习俗对我国茶文化体系的完善发挥着不容忽视的推动作用,因此,我国茶文化又是社会文化、生活文化、民俗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我国婚礼习俗以及人际交往过程中,都能够看到茶文化在礼仪领域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我国茶道文化中涉及到的各个步骤,也都具有明确的礼仪要求。在当今人才培养工作中,重视挖掘茶文化所蕴含的这些内容,对于提升人才的礼仪素养以及社交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将茶文化渗透到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工作者可以以茶文化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做出了解,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强化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与此同时,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工作者,可以对我国茶文化中的茶德思想、礼仪思想等进行挖掘,在引导学生对这些内容做出认知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继而强化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为学生成长成材奠定良好的基础。茶文化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渗透方式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为直接渗透。如将茶文化中的采茶戏等艺术表现形式直接融入民族声乐教学体系当中,从而有效丰富民族声乐教学内容、促使民族声乐教学彰显出民族特色;另一类为间接渗透。如在对茶文化中的茶德思想进行挖掘的基础上,通过选修课程、校园文化建设等方式,充分发挥茶德思想在育人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从提升民族声乐教学水平以及提升民族声乐专业学生综合素养角度来看,在民族声乐教学过程当中,有必要对这两种茶文化渗透方式进行综合运用,从而确保茶文化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取得最好的渗透成效并最大化的体现出相应价值。

3结语

当前,我国民族声乐教学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样传统文化与民间艺术的渗透成为了我国民族声乐教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为此,我国民族声乐教学工作者可以将茶文化中的艺术形式融入到民族声乐教学体系当中,也可以通过充分挖掘我国茶文化内涵,以茶文化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提升自身传统文化素养、道德素养以及礼仪素养,从而为民族声乐专业人才培养成效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媛媛.中国传统茶文化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福建茶叶,2018(7):220.

[2]刘继鹏.民族声乐元素在茶艺表演中的创新融入[J].福建茶叶,2018(4):82.

[3]娄琳娜.民族声乐演唱在茶艺表演中的应用[J].福建茶叶,2017(8):82.

[4]邝静.民族声乐演唱与采茶音乐文化的关联性分析[J].福建茶叶,2017(3):327-328.

篇4:茶文化在日语中的内涵与外延分析论文

茶文化在日语中的内涵与外延分析论文

摘要:中国是世界上已知的最早茶叶发源地之一,在几千年历史变迁中,茶的饮用在世界范围内开始广泛的传播起来,日本茶就是在这一过程中由中国所传入的,结合日本的本土文化形成了具有独特发展的综合性茶文化。本文就日语中“茶”字的读音开始,对日本的茶名、茶谚语、茶与人们生活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对茶文化在日语中的内涵与外延进入了深入分析和研究,也从侧面表现出茶文化在日本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茶文化;日语;内涵;外延

日本的茶文化源自于中国茶,在日本本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具备了浓厚的民族色彩和民族特点。日本茶文化讲究“和、敬、清、寂”四个特点,这是茶在传入日本后,在本土文化的不断融合下所形成的。日本茶文化已经把宗教、哲学、美学以及伦理同品饮茶的日常生活进行了有机的融合,使得日本茶文化逐渐具备了综合性的文化特点,在日本的茶文化中,实现对于社会现实的束缚挣脱,实现人人之间的内心相处融洽成为了日本茶文化的最高境界。

1茶名在日语中的诸相

在中国的历史中,“茶”这一汉字是在唐代中期才出现,在其以前的朝代历史中,始终使用“荼”字进行表达。早于西汉古书《僮约》中就出现了对于“荼”的描述,如“朱荼尽具”、“武阳买荼”等的记载。而在日语中,茶的读音又分为以下几种,汉音、唐音以及吴音,除此之外,日本茶文化中的茶的出现以及茶的发音最早见于日本院政时代,据此可知日本茶大约是在中国的汉唐时期流入日本的。正因为这样,在日语内始终保留着对于茶道的不同发音及读法,这正是由于汉唐时期中国对于“茶”读音的不同所造成的。而在日本语言中,像茶道这种存在两种不同读法的关于茶的词语还有很多,例如“茶経”、“茶匙”、“茶会”、“茶房”、“茶寮”、“茶話”、“茶茗”等等。日本茶文化是茶在传入日本以后,经过日本文化的不断熏陶,在日本这一与中国文化完全不同的.文化土壤中发展培育起来的。在日本基于环境和历史因素等的影响下,日本茶文化形成了与中国茶文化所不同的文化特征,仅在茶类品种上就与中国存在极大的不同。中国的茶叶种类按照其色泽、香味、制造方法和产地可以分为六大类上百个品种,即便是按照国际上惯用的以发酵、不发酵作为茶叶种类的区分关键仍然可以分为白茶、黄茶、黑茶、绿茶、红茶及青茶等六个茶类。而日本虽然在历史上进行过红茶以及青茶的制作,大都因为一些原因而惨遭失败,当前我们所说的日本茶文化完全是以绿茶为参考的。在日本茶文化中,尽管只有单一的绿茶品种,但是日本人在对于其种植方法、采摘时间、工艺制作等方面进行了不断的发展和改革,制作出了许多不同的绿茶名称,仅仅从对于这些绿茶产品的命名中就不难体现出,日本茶文化对于其日本人生活生产的重要影响,不难看出日本国民对于茶的喜爱程度及细致观察。如遮荫茶,是在对茶叶进行为期7日前后的遮荫后再进行采摘的芽茶,因为这一特点,也常常称其为玉露茶。又如煎茶:其制作原理是专门使用经过机采后的茶叶经使用蒸气处理这一工艺而制作出的。煎茶是日本国内的主要茶品,其生产、消费基本限于日本国内,在其他国家很少能够品尝到。还有抹茶,是在用覆盖茶树的方式使得茶树得以缓慢的生长,再经过茶叶采摘工序后,再用专门的器具将茶叶铺平、干燥、碾碎所制作而成的。除了这三种具有独特工艺的茶叶之外,日本还有例如玉绿茶等许多绿茶品种。从日本茶在日语中的茶名不难看出日本人对于茶叶的喜爱,对于每一种茶都倾注着国民的情感。在日本茶文化中,大部分的茶命名都使用了汉字,对于中国人来讲,也能够对其茶叶的品类进行简单的区分,明确其大致的茶品特点,但是有一些独特的茶名。例如麦茶、荞子茶等就是以大麦和荞麦的种子经过特殊的制作工艺,如脱皮煎炒等制作而成的。通过对于日语中茶文化的诸多分析,不难看出日本人对于来自中国的茶文化进行传承,并有所发展,在保持其传统的基础上,不断的加入本土因素,最终形成了具有独特的日本茶文化。

2茶与日本人的互涉关系

在日本社会中,茶文化早已深入到了日本国民生活中,已经实现了和日本人民生活的紧密结合。在日语的日常表达当中就有很多借用茶的寓意进行语意的表达的,例如“滅茶苦茶”和“茶化”,其意思分别是形容房间或者空间内的东西十分脏乱和与人闹着玩,而“茶入”则是指别人说话,有人在旁边突然说话等等,茶文化已经深入到日本群众的生活当中。本文就与茶文化相关的特殊日语寓意进行一些简单的介绍。(1)茶坊主:这一词语在日本文化中是专指那些仗势欺人、奴颜婢膝的人。在日本文化中,茶坊主本是从事司茶这一职位的人,专门负责茶具的整理,泡茶招待客人等工作,但是因为爱巴结权贵,仗势欺人落得骂名。(2)色男茶漬飯:在日本文化中,“色男”是对美男子的一种称呼,这种语言本来自于风尘女子对于年纪轻、长相好的男士进行揶揄、挑逗,意思说在风尘女子的眼中长得帅的男人就如同饭菜一样,都是并不稀罕的东西。(3)茶碗与茶碗:众所周知,饮茶所用的器具茶碗不能够收到哪怕轻微的碰撞,这都会导致里面茶水的溅落,因此这个词语在日本独特的茶文化背景下,常用来形容两个性格相似的人之间容易对对方造成伤害。(4)茶百姓绞出:其本意为在盛放茶叶的袋子中,用力的挤压总能够得到一些茶叶渣,后专门用来指权贵阶级压榨百姓总能够压榨出一些民脂民膏。尽管本文只是列出了以上三种与茶文化相关的日语寓意用法,但是不难看出日本人对于茶的情怀,对于茶的细致观察,因为只有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够将茶文化与人情世故联系起来,并且归纳出其事例意义,这也是日本茶文化的独特民族特点。

3茶谚语与日本的社会生活

谚语是一个民族的语言浓缩,具有深刻的思想价值及文化含义。茶文化已经成为日本社会生活中的不容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日语中的茶谚语也是具有适应的社会意义的。日本人在对于茶文化的不断本土化以及长时间的经验积累中,已经形成了以茶文化为依托的简洁凝练的谚语表达方式,根据日本茶文化与日本语言的深入结合表达,茶谚语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3.1寄托心愿,因缘生起

“因缘生起”是佛教的一种说法,即“缘起”,日本茶叶由中国传入,是在唐朝时期由留学僧侣传入日本后进行茶的种植、制作学习的,因此,茶就理所当然的被赋予了缘起的意义,有着对于好坏等的特殊寓意,在日本的茶谚便有着寄托心愿的含义。这一类型的茶谚语有:茶柱立縁起,意思是茶叶立起好兆头;茶柱立子得,意思是茶叶立起得贵子,朝茶纳福,即早茶招福以及余茶有福,意思是剩茶有福根;茶柱立客来,当茶叶竖立起来的时候,就代表有贵客临门等等。

3.2传承茶文化,弘扬茶文化魅力

在日本国内有一些学者认为当年中国的秦始皇,下令徐福等出海所带的不老仙药就是指抹茶这一茶品种,但在1191荣西禅师访宋回国带回日本的正是抹茶的制作工艺,因此荣西被称为日本的茶宗,其对于茶得养生保健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说茶叶乃养生固本的仙物,具有延年益寿的特殊效果,这一点在日本的茶谚语上也不难看出,如茶水詮,意为好茶配好水;茶飲置,意为品一口茶,口齿都有香气留存;濃茶目毒気薬,其意思是说浓茶能够让人保持清醒,这些茶谚语不仅传承了茶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弘扬了茶文化的无穷魅力。

3.3寓意生活经验,为人处世之道

在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茶文化都渗透其中,茶谚语对于生活经验、人生哲理、为人处世之道的总结归纳也是其在日语中的内涵与延伸,而且其内容丰富,容易为他人所接受,并且在历史的沉淀中具有更多的延伸意义,能够对他人的思想行为起到良好的劝诫效果。例如:親甘茶毒,意思是过度的溺爱自己的孩子,就会阻断他们的前程;茶殻肥,有着一个人的才能不会被埋没,终究会有用武之地的含义;茶花香花香,就如同我国有着酒逢知己,在日语中有着茶逢知己之意等等。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茶文化同日本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茶在日语中的存在和使用,就像是茶文化的一面镜子,将茶文化行动形象的映射在了日语中。日本茶文化是在日本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发展创新的,其在日语中始终具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延伸度。

参考文献

[1]彭新勇.日语中茶文化的外延[J].外国问题研究,2009(2):79-82.

[2]张建立.日本人与中国人的感情模式特征简论———以“侘茶乐境”与“孔颜乐处”为中心[J].日本学刊,2009(6):107-120+160.

[3]石隆瑞.日语中的文化元素及其生活艺术体现[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5(4):1263-1264.

[4]詹桂香.《日本概况》教学中多媒体课件运用的必要与实践———以日本茶道为例[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2(1):88-94.

[5]刘朴兵.略论日本茶文化的演变[J].农业考古,2012(2):282-289.

[6]徐静波.镰仓、室町时期的茶文化与日本茶道[J].日本学论坛,2008(3):19-27.

[7]周宝玲.中日茶贸易中商务日语沟通技巧研究[J].福建茶叶,2016(1):40-41.

篇5:英语精读课教学中的茶文化导入分析的论文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发达,世界各国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和频繁,英语作为世界第一大语言,开展英语精读课成为许多国家学校教学中必须掌握的一门语言。而各国间语言的差异本质是文化的差异,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中国特色,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形式和内容的辩证统一,在英语教学中融入茶文化将帮助学生在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更好地掌握英语语言技能。本文拟从当前英语精读课教学中存在的现状和问题入手,分析英语精读课教学中茶文化导入的必要性,并提出英语精读课教学导入茶文化的构建思路。

关键词:英语精读课;现状和问题;茶文化导入;构建思路

新时期,英语精读课作为整个教育体系一门重要的语言学课,已不仅仅是教授学生语言技能,而是掌握语言背后所代表的深层次文化同时传承我国的优秀文化,茶文化以其丰富的内涵和文化积淀被运用到越来越多的教学领域,并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果。但目前英语精读课教学中仍存在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这就要求在整个英语精读课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导入茶文化时注意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积极探索茶文化导入的构建思路。

1当前英语精读课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

随着英语精读教学理念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英语精读课教学不再局限于简单的对学生进行单词语法和阅读、翻译等技能的教授,正逐步摒弃传统教学方式进而转移到以学生为主体的交际英语教学模式上来,但必须强调的是当前英语精读课教学现状中存在的相关问题需引起重视:首先英语精读课形式单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难以达到应有的课堂教学效果。虽然英语精读教学不断革新,但很多学校仍在沿用传统的靠着一本教材老师教授字面意义的语法、句子结构等基础知识,学生标记好知识点后囫囵吞枣死记硬背,而对于一些专业术语和概念等抽象词汇,学生根本不理解其真正的意思,甚至完全按照本国的文化和语言习惯去理解,这样不仅导致理解偏差易出现错误,久而久之,也会使学生厌学情绪,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降低,自然教学效果不尽人如意。其次英语精读课教学教学观念落后,缺乏创新。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知识结构更新的不断加快,要求高校英语精读课教学必须与时俱进,掌握新的教育和教育模式及知识结构等满足社会发展和英语精读课教学工作的需要。当前英语精读课教学存在着知识陈旧,教材教具教学场地单一,教学观念落后等问题,很多学校的英语精读课教学依然只过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语音、语法、阅读理解,翻译等基本技能,而忽视了学生对英语文章本质和文化内涵的理解,不仅教材多年不变,课堂教学也仍停留在老师口授学生聆听,几乎没有互动性的模式上,导致很多学生学习了多年英语,即使拿到了等级证书,依然是“哑巴英语”。

最后应试教育制约了英语精读课教学的发展。虽然我国现在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对英语教学无论在教学模式、教材编排、教学方式上等都进行了很多改革和创新,很多孩子在小学甚至幼儿园就接触并学习掌握了很多英语知识和技能,但进入初中之后,应试教育迫使家长和学校仍以强调学生的英语考试成绩为主要目标,“填鸭式”传统英语教学又死灰复燃一直到学生进入大学。而进入大学后,由于多年的英语学习习惯和思维已根深蒂固,教师和学生都很难从根本上扭转思想,导致英语精读课教学革新和发展受到影响很难推进。

2茶文化的内涵和传承价值分析

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传承千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和德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以其丰富的内涵和强大的社会功能成为千百年来国人争相学习和传承的优秀传统文化,如今中国茶文化已推广到世界各地,受到各国人民的青睐,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中国茶文化的内涵和传承价值主要体现在:首先茶文化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我国是茶叶种植、生产大国,茶作为可再生资源,不仅为从事茶事的人们带了可观的经济收益,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体现了其强大的社会功能。越来越多的人从事茶事活动,很多地方更是形成了庞大的茶文化经济链,涵盖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振兴了地方经济,也推动了当地精神文明建设。其次茶文化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模式。

目前茶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健康、低碳、环保、老少皆宜的饮料,改变着人们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广东人吃早茶就是吃早饭,四川人的生活里更是离不开茶。新时期虽然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与此同时时代飞速发展引发的激烈竞争也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于是在紧张忙碌的工作之余,很多人会寻求轻松愉悦健康的放松方式来舒缓压力,茶馆无疑是释放压力消遣娱乐最好的去处,喝茶的环境、茶叶的清香能让人们消除焦躁、疲惫的情绪,全身心得到放松。最后传承茶文化对推动我国传统文化发展和传播有深远意义。我国茶文化有悠久的历史,古代文人墨客把茶和文化相结合,赋予茶文化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很多文学著作里都可见茶的踪迹。茶文化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精神内涵可指导新时期的精神文明建设,如茶文化内涵中关于“礼节”的体现潜移默化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教导人们宽厚待人、诚信待人,和谐共处。新时期各国间茶文化的交流日益密切,中国的茶文化已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渗透进各国的文化中,这对传播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篇6:英语精读课教学中的茶文化导入分析的论文

英语精读课是一门语言学科,而语言是文化的重要外在表现形式。英语精读课教学想要达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目的,就要广泛植入各种文化,茶文化作为中国社会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的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中理所当然,英语精读课教学中茶文化导入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将茶文化融入英语精读课教学中可以丰富教学模式,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积极性和参与性。以往的英语精读课只关注学生对具体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对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学习兴趣等都缺乏深入细致的考虑,良好的文化修养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学习观念,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其次,在英语精读课教学中导入茶文化能优化学生知识结构。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每个时期时代背景不同文化特色也不尽相同,而中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各地方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文化渗透入茶文化中,都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同时茶文化在对外传播过程中又与当地文化相碰撞融合,赋予新的内涵和价值。最后,导入茶文化对英语精读课教学的引导和启发。茶文化所蕴含的专注、美学鉴赏、分享等内涵为英语教学提供引导启发作用。如学习泡茶就要了解各种茶的品性,口感及冲泡方法等,泡茶时要专心致志注意力集中才能将茶叶的功效发挥到极致。通过学习借鉴茶文化,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另外茶文化蕴含的谦让、勤俭、感恩、修心等处世哲学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启发学生思维。

篇7:英语精读课教学中的茶文化导入分析的论文

英语精读课是大学教育体系中一门至关重要的学科,对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为社会培养全面人才有着重要意义。现阶段,很多大学已经充分认识到英语精读课教学导入茶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可以说英语精读课教学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学习语言技能的过程,而是学习了解各国文化,传播中国优秀文化的过程。英语精读课教学导入茶文化的构建思路分析:首先,调研学生的英语精读课学习现状,查找问题和不足,完善教学体系。想要从根本上改变英语精读课教学效果差的问题,必须深入细致地调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一切以学生和社会的需求为出发点,对落后的教学理念和现状必须狠下功夫加以改进。将茶文化选择性地导入英语精读课教学中,找出二者的切合点准确导入,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并定期检验导入茶文化后的教学效果,发现问题及时更正。其次,英语精读课教学要注重创新。时代飞速发展,英语精读课教学也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培养适合时代发展的全面人才。这就要求英语精读课教学不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可以灵活多变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如开展茶艺课,让学生在品茶、聆听茶文化的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知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文化的魅力。又可以将古代的采茶舞融入到现代舞蹈中,学生在体验中势必要先了解茶叶的种植、制作等工艺及各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特色。这样的教学重在体验容易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明显要比教师一言堂抽象的教学方式效果显著。最后,英语精读课教学导入茶文化应从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面同时入手。首先学校方面应加强对英语精读课教学的重视,加大资金和人才的投入,改革教学模式,引进先进的教学经验;教师方面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刻苦钻研东西方文化差异,加强对各民族和国家文化知识的学习,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教学方法上应推出新灵活多变大胆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学生方面,学生不能满足于书本及老师传授的知识,应发挥现代社会互联网和信息发达的优势,积极主动搜集学习更多的文化知识,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

5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英语教学理念的不断完善和进步,英语精读课教学中导入茶文化已逐渐成为大学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是目前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但时代在不断发展变化,茶文化的本质和内涵也在发生着变化,这就要求大学在开展英语精读课时边研究边总结,认真提炼茶文化的内涵选择性地导入到英语教学活动中,从而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廖文丽.大学英语精读课教学中文化因素的导入[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3(2):123-126.

[2]周东华.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的文化因素导入研究[J].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16-118.

[3]赵才华.语言与文化关系以及外语基础阶段教学中的文化导入问题[J];外语电化教学,2015(5):171-175.

[4]陈汉生.大学英语的作文教学要溶于精读课的教学中[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2):216-220.

[5]常悦珠.基于网络的英语专业精读课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94-95.

篇8:浅议高中物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分析论文

浅议高中物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分析论文

【摘 要】随着我国不断进行教育制度改革,高中物理教学方面也获得了非常大的成绩。但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其中高中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足以及课堂教学质量差等问题特别突出。目前,教育体制不完善,学生自身存在问题急需解决。在新课标下,许多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被引进,在基本教学理念的前提下,对传统教学模式以及方法进一步健全,大大降低了学生对高中物理的学习压力,让学生真正喜欢和接受这门学科。本文分析了高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力求可以给高中物理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存在问题;建议

一、引言

在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教学理念需要进一步进行改革,不断提升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并且受到了一定的教学成果,进一步实现了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正向一些人说的。物理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较,有着内容多,比较繁琐以及需要进行反复思考等特点。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高中生往往容易出现厌烦心理。长期下去就会让学生对物理学科出现厌烦和畏惧的心理。我们容易看出,许多国际物理诺贝尔获奖者大多数是外国人,中国人非常少。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我国对这门学科还缺乏重视,学生思维以及学习兴趣不能够充分的调动起开。为了更好的解决高中物理教学内带来的问题。此次研究了高中物理学习的几个方面的因素,力求通过此次研究进一步提高高中物理教学的质量。

二、高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和现实生活及社会发展相违背

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物理与生活之间呈现出密不可分的联系。生活中很多现象可以借助物理知识进行解释,学生也能够借助生活中的各类现象,灵活学习与灵活记忆物理知识,将抽象的物理知识变得更加直观、具体,有助于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

但是当前高中物理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却忽视了生活与物理知识的密切联系,仅仅指导学生结合课本内容进行学习,没有适当基于物理知识进行生活元素的引入与知识的拓展,难以使学生真正感受到物理学习的乐趣与物理学习的价值。

(二)实验教学需要改善,学生动手能力不足

传统物理教学的课堂上,教师重点以讲解物理知识为主,例题、习题为辅,学生在学习中往往是一知半解,对知识并不能真正掌握。此时,我们可以借助实验进行辅助对物理现象进行解释。生活中有很多发明都是来源于生活的,例如电灯泡、电话、蒸汽机等等,在多次的反复实验和失败后最终获得成功,这也说明了物理学习与实验教学相辅相成,密切相关。

(三)忽视科学思维方式培养,人文教育欠缺

应试教育依旧是我国教育制度的主要内容,学生学习的终极目标是考试中获得高分,这也成为了教师在物理教學中把学生分成好学生、坏学生的主要依据。新课程教学理念要求我们改善传统的教学理念,在物理教学中不断渗人人文教育,物理教学的重点转向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换句话说,学生的物理学习离不开实际,脱离实际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科学思维方式的熏陶不足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和渗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很多教师由于经验、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并不能像资深的物理教师一样把物理课讲得精彩并充满兴趣,这往往导致学生对物理的研究和探索兴趣不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变得不到保障。

(五)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加大学习兴趣的培养

物理学科并不是我们所想的那么枯燥乏味,一旦学进去就会发现物理世界的魅力,转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新课标强调师生之间的关系是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把教学的基本内容传授给学生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成为学习和教学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模式也要不断更新,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武装教学,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效果。

三、高中物理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应对策略

就目前高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中亚待解决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改善教学中的传统模式。下面就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一)贴近生活,紧跟社会发展需求

传统教学中使用的教材与实际生活联系较少,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会感觉到学习是枯燥的,对公式的使用只是套用,并不能真正理解公式的真正含义,学生获得的知识体系并不完善。教学导人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直接影响着课程的整体效果,合理的导人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课堂上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加强实验教学,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

物理是培养学生思维方式的重要学科,在高中物理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发展。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教学的方式,使学生能够通过物理实验,在深入探究物理奥秘的同时,形成一定的物理思维能力。比如,指导学生学习《摩擦力》这一项内容中,教师则可以采用实验教学的方式,将2名学生划分为一个小组。学生之间需要分工明确,在试验中探究摩擦力的特点。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自主设计摩擦力实验”的'任务,学生需要基于实际的学习情况以及对摩擦力的理解情况,设计有关的物理实验。这种实验教学指导方式能够展现出学生相关知识的学习情况,同时也能够彰显出学生独特的思维模式与创新思维,对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将人文教育渗透教学当中

物理教学不仅仅是把物理知识传授给学生,更多的是让学生了解物理思想以及发展的历史过程、形成规律、发展现象等等。学生获取的不仅仅是教学成果,还有过程中获取的经验。每个物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都有一个特定的文化背景,物理教学中应该重视该环节。

(四)注重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

物理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培养人思维方式的重要学科。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发展,而思维方式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关键因素。高中时期是学生思维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环节,教师在物理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培养。

(五)利用先进的教育技术使物理课堂更加生动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物理课堂带来丰富的教学手段,其中使用效果较好、普遍性较强的是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可以把抽象的物理模型展示出来,甚至可以利用动态的视频以及模拟软件等表现出精确的模型,让学生更加直观、生动的获取物理知识,形成直观的知识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程要求我们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杨世玲,章勇,杨通锦.新课标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对策思考-基于黔东南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J].凯里学院学报,2013,03(23):35-37.

[2]王珍发,郭继成.给学生一个多维的物理世界-知识立体化与高中物理教学改革[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10(21):148-150.

[3]田丽娟.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与人文教育整合研究[J].黑龙江教育(中学),2017(09):32-33.

[4]王哲明.新课标下高中物理高效课堂的创建[J].新课程(下),2017(02):9.

[5]殷惠敏.浅谈高中物理新课改下教学质量的提高[J].中学教学参考,2012(17):46-47.

篇9:拉丁语在法律英语中使用的合理性分析及建议论文

拉丁语在法律英语中使用的合理性分析及建议论文

尽管拉丁语在法学法律语言中有其自身的价值,但是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作者对拉丁语在法律语言中的使用提出了一些批判性的意见,希望能够全面而客观的理解和评价此现象。

全球政治经济的交流迫切需要大量懂外语又懂法律的人才。而学习英美法律,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就是拉丁语的大量使用。众所周知,拉丁语是英语重要的语源之一。但是随着英语的不断进化,大部分拉丁语已从日常交际用语中被排除或者被同化成更具有英语特点的表达。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西方律师界已经逐渐把拉丁语排除在日常法律用语之外。但是,大量拉丁语仍然会出现在成文法以及法庭用语中。例如,在《英格兰刑法典》中,18%的词或短语直接用拉丁语写成。当中有一些拉丁语已经被大众熟识,而更多的词汇却生涩难懂。比如以下这些:

· Bone fide: “genuine” or “the real thing”.

· mensrea: this means “the criminal mind,” or criminal intent. It's one of the basic criteria for criminal guilt, along with actusreus, or “the criminal deed.”

· inpari delicto: this concept, roughly meaning “in equal fault,” refers to parties that are equally culpable or criminal.

再如,在英国最高法院公布的一份判决书中,拉丁语依旧高频率的出现。

AB INITIO it should be said that there is a good prima facie case for the decision of Lord Irvine, theLord High Chancellor, to simplify the language used in court as part of the civil law reforms which bear the imprimatur of the master of rolls, Lord Woolf. From April 36 Lord Irvine wants lawyers, pro bono publico, to be much more straightforward in the way they speakpendente lite. Out will go, inter alia, hearing in camera or ex parte. In will come hearing in private or without notice.Plaintiff will be replaced by claimants. Newspaper editors will no longer live in terror of writs. Instead they will tremble at claim forms. Mr. Anton Pillar will soon be forgotten except in cobwebbed old tomes. The eponymous legal terms will be succeeded, ad infinitum and sine die by a plain old search order.

在145字的判决书中,拉丁语短语就出现了11次,导致判决书拗口难懂。很明显,我们可以看出尽管拉丁语削弱了文本本身的可读性,但是依旧被大量使用。

一、拉丁语在英美法律中使用的合理性分析

拉丁语之所以大量出现在法律语言中,首先,不得不说的是文化渊源。罗马在公元43年攻占了大不列颠,将其语言、文化、法律带上了这个岛国。据相关统计,约70%的英语词汇是由拉丁语演变而来。拉丁语的词缀,词根以及拉丁词语进入了英语当中,因此形成了现代英语的拉丁化局面(Latinization)。拉丁词根,诸如“tain” , “tract” , “spect” , “flect” , “ceive” ,“jure” 等,直接影响了现代英语词汇。在拉丁语中,词根“tain”意味着“保持”(to keep), 这一拉丁意义在现代英语词汇中有明显的再现。比如attain,contain, detain,maintain,obtain,retain,sustain,pertain等词汇都保留了这一含义。可以这么说,拉丁语其实已经深深的渗透到英语词汇当中。甚至在某些专业性领域,拉丁语被原封不动,不加任何修改地被使用。

其二,拉丁语的大量使用被看作是律师的“阴谋”。在西方,律师一直被视作是高高在上、受人敬仰且专业性非常强的行业。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律师掌握着一门其他人难以理解的语言,那就是法律术语。拉丁语就是这些术语中最重要的一环。大卫·梅林考夫(1963)曾对所谓的法律行话提出了尖锐的批判,他说:“法律语言的平白化使律师们恐惧,律师会誓死捍卫法律语言的这种‘独一无二’。” 皮特·逖尔斯玛也曾评论道,要想垄断一行业,最好的方式便是将其行业语言变成少数人才能懂的语言。基于此,法律从业者紧抓着复杂生涩的拉丁语不放,妄图保留自身在法律领域的垄断地位。

其三,从语言本身来说,我们不得不承认法律语言的某些特质能在拉丁语的帮助下更好的得以实现。

首先便是精确性。法律的精确性被看作是法律的灵魂。任何有歧义的表达都会带来无法估测的恶果。但是许多英语词汇却具有相当的灵活性和复杂性。单义词在英语中是非常罕见的,而一词多义却是个普遍现象。拉丁语则刚好相反,其单词意义狭隘,甚至可以说是古板的。在拉丁语中,一词多义非常少见。拉丁语的这一特性使得其能更好的服务于法律语言的.精确性。这也就是为什么英国国会试图废止拉丁语和法语的通行之后,大量拉丁语依旧被保留在法律语言中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例如,“Commune bonum”这一拉丁词语在法律英语中被大量使用,意思是“公共利益”,即“public interest”。之所以选择使用“Commune bonum”而不用“public interest”是因为前者只能指一旦受侵犯,侵犯实施者就会面临刑法制裁的公共利益;而后者“public interest”的意义显然宽泛的多,也随意的多,即可以指代法律赋予广大民众共有的不可侵犯的利益,也可以指某个群体之内共享的权益。

另外,拉丁语中立客观的特点也更适合法律语言。乔治·吉本斯(1996)曾说,法律语言有别于大众语言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其去语境化,去情绪化。也就是说,法律语言应该不多不少,不偏不倚的表达法律的内涵。同时,法律语言的表达不应该受到环境,情绪等外在因素的影响。而在英语的进化过程中,某些英语单词变得愈发情绪化。比如“elite”这个原本指社会精英的单词,现在却多了轻蔑嘲讽的意味,从原先的褒义词变成了贬义词。但是拉丁语,如前诉述,已经从日常交流中消失了十几个世纪,意思甚少发生改变或也鲜有人为附加的情绪化内涵,因此是非常适合使用在法律语言中的。比如“bona fide”这个使用频率非常高的拉丁语,意思是“真实、可靠”。英语中能表达这一意义的单词有很多,比如“authentic”,“faithful”。但差异就是所有这些英语单词都暗含褒义,而“bona fide”更强调事件的客观真实性,没有任何感情色彩。

二、拉丁语频繁使用带来的问题

尽管拉丁语从某种层度上服务了法律语言,但是,大量拉丁语的出现确实降低了法律文本的可读性,导致普通民众不能轻松的体会其含义。同时拉丁语在法庭辩护以及一些民事合同中的出现无疑会导致沟通障碍。在美国历史上,有多起基于民事合同的争端都是源于当事人未能全面正确的理解合同条文。而罗马法国家向来推崇“ignorance of the law is no defense”,即“不知法不能作为抗辩理由”。因此,对于公民来说,正确理解法律是非常关键的。十月,美国《时代》杂志邀请读者就一些深奥的拉丁文是否应该继续出现在法律语言中进行投票,结果显示大约65%的读者赞同取消法律语言中的拉丁语,换之以简单易懂的英语表达。20世纪以来,英美国家已经多次掀起“Plain English Movement”(简明英语行动),希望减少各行各业的专业术语,提高专业领域语言的可读性。

三、建议

如果指导民众行为的法律不能为民众所理解,那法律就失去了其价值,也不能公正的维护民众的利益。特别是在民事合同以及涉及普通民众的法庭控辩中,应该尽量少的使用生僻的专业词汇。根据吉本斯的观点,当一种语言面对着两类不同受众的时候,就会面临所谓的“听众困局”(Two Audience Dilemma)。要解决这一困局,要么一方听众妥协,要么语言本身做出修正。所谓修正,体现在法律语言中,就是在保证法律语言精确、权威的前提下,使用更加通俗易懂的语言,即尽量多的使用“共核语”。“共核语”有三个特点:第一,它能为绝大多数甚至所有人理解;第二 ,它在语体上是 “中性的”;第三,一般能在中级或初级词典上查得到。比如,在英语当中,表达配偶的单词有多个,比如“wife”,“husband”,“spouse”,“couple”,“married couple”,“conjugality couple”,“mate”等等。按日常使用频率由高到低排序,“conjugality couple”无疑排在最末位。然而,在法庭文书和法庭辩护中,这一词条的使用频率相当高。“conjugal relation”也经常代替“marriage relation”来指代夫妻关系。显然,生僻的conjugality不能被一部分人很好的理解,语言的可读性被降低了。最佳的方式便是使用这些词条中既正式,又较容易被辨识的词条,比如“spouse”。

篇10:分析质量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与改进建议论文

分析质量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与改进建议论文

一、引言

数据分析是ISO9001:2008标准的8.4章节,表述如下:组织应确定、收集和分析适当的数据,以证实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和有效性,并评价在何处可以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一个质量管理有效的组织,视该章节为重要要素,定期收集来自顾客的满意度信息,评价产品要求的符合性,分析过程产品的特性及趋势,研究采取预防措施,同时对供方进行管理,保证采购质量。但在多年的质量管理体系审核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轻纺企业对数据分析要素是忽略的,这种忽略往往会造成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形式化,管理层得不到有价值的数据分析结果,企业无法实现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进而失去了导入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本来意义。

二、存在问题分析

(一)审核中存在的问题。以服装生产企业为例,在审核中所出现的问题是许多服装生产企业对该要素理解僵化,许多企业的质量手册千篇 一律作如下规定:业务部门负责对顾客满意程度进行数据分析;质量部门负责对产品质量、质量趋势和采购质量进行数据分析,通过数据分析寻找采取纠正预防措施的机会。

实际结果是质量手册中的规定束之高阁,从管理层到具体职能部门不知道如何实施该要素。审核企业的数据分析记录,最多能提供一些支离破碎的顾客满意度调查信息和相关产品的过程检验记录。缺少产品质量汇总信息和质量变化趋势数据,没有透过表象触及问题深处的分析,也没有相应的`预防措施。这种现象相当普遍,可以说是目前轻纺企业的通病。

(二)产生原因分析。仔细分析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管理层对数据分析要素重视不够。认为数据分析是马后炮,该发生的事都已经发生了,再去分析研究那些数据已失去任何意义。管理层不重视,职能部门则更加漠然,该收集的信息没有及时收集,该分析的问题没有分析,该制定的预防措施没有制定。

2、没有保存祥实的原始统计数据。众所周知,轻纺生产企业与顾客的联系应该是密切的,现代通讯提供了有效的沟通手段,通过电话、传真、E-Mail、MSN等沟通便捷迅速,顾客的满意度、一些重要的质量信息等都有可能隐现在邮件或传真中,这些信息对企业来说比一年一度的满意度调查来得充实、原始和可信,需要收集整理,提供给管理层分析研究。但大部分轻纺生产企业做不到这一点。

3、没有分析和预防措施。轻纺生产企业属劳动密集型企业,淡旺季分明,没有订单的时候为订单发愁,有订单的时候为缺少员工发愁,这些不利因素给企业的均衡生产带来困扰,很多企业存在一切围绕生产转的客观现象,旺季来临,忙于生产,疏于管理,对顾客反馈的质量信息,对产品质量信息和质量变化趋势数据不汇总、不分析、不研究,没有措施加以纠正和预防。淡季时,把承接订单列为头等大事,四处出击,寻“米”下锅,无暇他顾。

三、忽略数据分析的不良后果

评判一个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是否有效,内部审核和外部审核确实能给出一个结论,但更为重要的是,来自于与组织相关的客户评价,这些评价才是客观的、切中要害的。而这些评价就隐含在顾客反馈信息、产品质量信息等数据中。收集和分析这些数据,客观评价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不失为实现质量管理持续改进的良策。

忽略数据分析容易给企业造成三种不良后果:其一,企业的管理层得不到完整的、真实可信的顾客满意度信息分析数据和产品质量分析数据,后果是企业的管理层对顾客满意度、产品质量状况等关键问题失去判断力,最终有可能导致顾客满意度和产品质量的不断下降;其二,顾客满意度和产品质量分析数据是企业谋划未来发展的重要参考依据,没有详实的数据分析作支撑,管理层的决策力将受影响;其三,管理层不可能采取针对性措施对质量体系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偏离行为进行纠正和预防,实现质量管理的持续改进成为空谈。

四、改进建议

(一)领导重视、责任落实。质量体系管理原则强调了领导作用,作为组织的管理者特别是最高管理者,在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应发挥领导作用,不但要全盘掌握公司的宏观运作方向,关注质量目标的达成情况,从微观上,更要对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各要素运行情况给予关注,对数据分析要素不忽略,落实责任部门,定期检查数据分析工作。

数据分析要素一般情况下由品质管理部门负责具体实施,如品管部、品管科等,应责任到人、制度到位。领导重视了,责任落实了,各项管理制度才得以贯彻执行。

(二)勤于积累、善于分析、不断改进。数据采撷是一项基础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日积月累,不怕繁琐,持之以恒,对与质量相关的客户反馈信息、客户满意度信息、过程质量变化趋势信息和供方质量信息等应一一收录,分类汇总。职能部门应定期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要善于从看似平常的信息中发掘有价值、有参考性的东西,并加以提炼,撰写阶段性数据分析报告,报告宜含成绩部分、存在问题、原因分析、改进措施和建议等内容。

(三)加强内审和管理评审。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是质量管理体系实现持续改进的重要手段,在编制内审计划时,应将数据分析列入内审检查内容,内审员不但要查,而且要认真地查,不怕有问题,只怕没问题,有问题可以改进,没问题也许只是和气一团,掩盖事实真相。

年度的管理评审是组织实现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提高的一个重要契机,管理评审范围及评审重点包括了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达成现状、过程业绩和产品的符合性、内部质量审核情况及结果、纠正和预防措施的状况等,笔者认为数据分析是管理评审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职能部门应提交顾客满意度调查数据分析报告、产品质量、质量趋势和采购质量数据分析报告,管理层利用管理评审机会对上述分析报告进行评估,研究制定质量体系改进措施,决策部署下阶段重大生产经营计划。

五、结语

导入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初衷是帮助组织实现质量管理的持续改进,不断提高顾客满意度。因此,组织没有任何理由对顾客满意度和产品质量分析数据不重视,这对轻纺企业来说尤为重要,因为轻纺企业更迫切摆脱传统的、作坊式的管理,实现科学管理,为实现转型升级打下良好的管理基础。总之,任何组织都应采取有效方法,防止出现因忽略此要素而产生不良的后果。

篇11:校规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问题分析与建议论文

校规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问题分析与建议论文

摘要:高校校规是高校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是高校管理的重要手段,是依法治校的必要条件。建立完备和合理的校规,高校各项工作就有章可循,教学秩序才能保持稳定,教育质量和效率也才能得到保证。然而,不合理的校规也屡见不鲜,它们往往产生许多负面作用,甚至侵犯到学生的合法权益。大学生权利意识的觉醒,对维护自身权益的诉求较以前更为强烈。因此,只有不断反思、改进当前高校校规中的不足,坚决贯彻“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才能保证学生管理工作有序进行。

关键词:高校校规;学生管理;问题;建议

高校校规是高校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依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在本校范围内实施的,按照一定的程序而制定的规范本校职能部门和师生行为的规范性文件。根据高校校规效力层次的不同可以将高校校规分为两类:一是大学章程,即依据相关法律的要求,对高校最基本的、重大的事项做出全面规定的规范性文件;二是一般规范性文件,即为管理高校内部各类具体事务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本文所探讨的高校校规是特指以学生为管理对象,要求在校大学生遵守的各项规章制度,如学籍管理规定、教学管理规定、各类考试规定、请假规定、处分规定、社团管理规定、宿舍管理规定等一般规范性文件的综合。

我国高校都非常重视学校的制度建设,它不仅是管理的一种手段和方式,还是依法治校的需要,体现民主管理的理念,是任何一个组织取得成功的基本保证。但当前的新形式和新变化使得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难度加大,即使各校都有可称为繁冗复杂的各项管理规定,如北京大学版的《本科生学习与生活实用手册》中就有39份管理文件,但仍无法面面俱到,问题层出不穷。

一、我国高校校规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高校校规作为学生管理的重要手段,不仅保障着高等教育质量,而且确保了高校实现培养目标,但近年来一些高校的法律纠纷或诉讼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高校校规还所存在一些深层次问题。

1、内容上与上位法冲突

当前,高校诉讼不断增多,而诉讼双方争论的焦点集中在校规的合法性问题上,尤其是在内容上与上位法的冲突。这是高校校规实质方面的合法性,即高校校规的内容应不与上位法的规定相冲突。我国立法法中没有明确规定什么是与上位法的冲突,但有立法法专家张春生指出,以下几种情况应当属于“抵触”:上位法有明确的规定,与上位法的规定相反;虽然不与上位法的规定相反,但旨在抵消上位法的规定的,即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上位法没有明确规定,与上位法的立法目的和立法精神相反的;违反了立法法关于立法权限的规定,越权立法的;下位法超出上位法规定的处罚的种类和幅度的。符合上述五项中任何一项的,都可以认为是与上位法相抵触。高校校规作为本校的一般规范性文件,其制定所依据的法律法规主要有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等等,因此,高校校规在不超过法律所赋予的权力范围内,不得与上述法律法规的`目的、立法精神、内容等相违背。

然而,在实践中,部分高校为了便于进行管理,树立良好的学风、校风或缺乏一定的法律意识与素养,在制定校规时忽视与上位法的协调。如河南某大学学生因外出勤工俭学,学校认定其违反《学生管理细则》和校方防治“非典”时的有关规定,并做出开除学籍的处分。还如20,深圳某大学公布了学生《行为道德规范管理条例》草案,提出禁止大学生在校内牵手、搂腰、拥抱、接吻以及女生穿低胸露背装等,否则将以扣分的形式对违例学生进行处罚,凡扣满30分者将被勒令退学。但《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中第27条所规定的予以退学的六种情况和第54条开除学籍的六种情形中,并不包括上述两个案例所涉及的处分原因。类似的案例不胜枚举,却都反映出高校校规在内容上存在着与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相抵触、冲突的问题。

2、缺乏严格的程序限制

高校校规的制定程序应具有合法性,这是保证高校校规约束力、执行力和规范性的必要条件。我国的相关法律对高校进行了授权,允许高校参照憲法及相关法律制定内部的管理规章。但是对高校制定规章的具体程序却没有明确规定。不过,高校校规仍有一种约定俗成的制定程序:在有关职能部门或校领导提议下,由相关职能部门具体负责提案起草(自己制定或者将其他高校相关制度加以修改),经党委会、校长办公会或教代会讨论通过后实施。这个程序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由于提起的主体单一,所制定的校规仅能反映部分人的利益,缺乏全面性、民主性和合理性;校规在起草时未能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或缺少必要的科学论证与规划;校规草案在表决时往往采取口头、举手表决,容易导致领导人意见的政策化,无法体现真实的民意。

3、对学生合法权益的忽视

就目前来看,高校在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时,往往从其管理的需要和目的出发,重视它的规约性和效率性,或只强调学生应当遵守的义务,忽视学生享有的权利。虽然学校制定校规的初衷是为了更好的教书育人,但目的正确并不代表手段的合法。校规一旦越界,就会造成对学生合法权益的侵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部分高校校规规定,学生因衣着、行为不得体可以被学校勒令退学,这显然高于法律对公民的一般要求,也有可能侵犯到憲法所赋予的公民受教育权。

(2)大学生同样也是公民,享有憲法所规定的一切公民权利。然而高校在学生管理活动中,侵犯学生隐私的案件逐渐增多。如《北京青年报》2003年曾报道过西南某学院校医院将一名大二女学生怀孕之事通报至其系领导,学生受到开除处分,随后学生以侵犯隐私权、名誉权为由要求学校赔偿损失100万元。

(3)许多高校校规中都禁止学生在宿舍使用热得快、电饭煲等大功率电器,并且在突击检查时宿舍管理员、班主任等一旦发现便可以没收或给予相应的罚款。按照憲法和《民法通则》规定,对公民的财产予以没收必须同时符合两个条件:一是没收的主体必须具有法律明确授予的权力,比如享有行政处罚权的工商执法部门行使的对盗版碟的没收。二是必须符合法定的程序。因此,高校在没收学生物品方面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法律所赋予其行政职权主要是在学位学籍管理方面,对学生私人财产的处罚不具有正当性。

二、高校校规失范问题的原因分析

1、现代法治理念不够深入

在高校,法治理念还不够深入,这往往使得高校管理者不能及时察觉到校规中所存在的不合法性问题,只有当问题出现后才意识到,这也从一定层面上反映出高校管理者或者校规的制定者缺乏相应的法律素养,导致校规在制定时因没有法规部门或法律专业人员的参与和审查,内容的合法性问题常常被忽视。

2、管理理念未能及时更新

高校是事业单位组织,拥有一定的法律所赋予的行政权力,但同时也是提供公共服务的机构,并且随着当代大学生“消费者”意识的增强,将接受高等教育视为其所购买的服务。因此,随着时代的变化,高校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必须发生转变。由于学校管理部门过于重视校规的禁止性和惩罚功能,只将学生看作是管理对象,未将学生看作平等的主体,因而往往在管理工作中忽视学生的主体性,缺乏民主参与。

3、高校自由裁量权过大

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是政府放弃对高校具体行政管理,仅对高校进行宏观管理,并且《高等教育法》给予了各高校相当大的办学自主权,使高校拥有宽松的学术氛围和学术自由。但根据特别权力关系理论,学校的纪律处分不受法治原则支配,高校对学生拥有无限自由处分权,只要该处分属于高校内部事务,不论高校权力行使的程序是否合法,实体结果是否正义,都完全处于司法审查的豁免状态。特别权力关系理论对高校的管教权采取绝对尊重态度主权。高校自由裁量权过大,易造成对学生基本的人身权、财产权以及法律明确规定的其他权利的侵犯。

三、高校校规改进建议

无规矩不成方圆,一个组织的运行离不开组织的规范和规定。7月,我国发布的《20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开宗明义的指出要建立现代学校制度,而高校校规则不仅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依法治校”的重要保证与基础条件。高校校规虽然无法一一解决纷繁复杂的管理问题,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治”的随意性,加强了高校学生管理“法治”的规范性,在促进学生充分、全面的发展,增进教育秩序、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效率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

1、坚持依法治校,体现法治精神

首先,制定校规要严格遵守憲法、《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并深入调研,科学论证,建立听证制度,听取各其他相关部门及广大师生的意见。其次,严格执行校规审查制度,要按照时代发展的特点、本校的实际需要及时对校规进行“删、改、立”的工作,删减和修改不合理、不适合社会发展的内容,而增添一些新形势、新情况所带来的新内容。

2、坚持以生为本,加强科学管理

高校校规制定的目的不在于对学生的惩戒,不能将作为手段而存在的校规视为工作的目的,应当将校规看作是管理育人的重要途径。因此,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要转变观念,将刚性的校规与柔性的管理相结合,刚柔并济,坚持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发挥高校校规在约束学生行为,引导学生成才,巩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方面的积极作用。

3、坚持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一方面要求校规需明确高校和学生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不能只谈义务而不赋予权利,更不能侵犯憲法及法律所赋予学生的权利,并且应保护学生的权益。另一方面,校规在制定过程中要充分发扬民主,让学生拥有话语权,听取学生的意见,这样的校规必然得到学生的认同和遵守。既体现了公开、公正、公平的法律精神,又体现了教育的人文关怀。校规的制定应该关注学生的内心需要,考虑学生的利益和诉求,将规范的统一性、制度性与教育性结合起来,通过高校管理目标的实现来实现高校的根本目标——培养人的目标。

高校校规的失范及合法性问题在社会各界得到广泛关注和讨论,现行高校校规的缺陷和瑕疵受到质疑,因此,完善甚至重建以尊重学生权利,回归管理育人的高校校规具有重大的意义与价值。

篇12:探析建筑工程监理中安全管理的现状分析及建议论文

1 引 言

为了加强建筑工程监理工作中的安全管理,整体提升建筑工程的管理质量和水平,国家针对建筑工程安全生产也做出了详细说明和规定,各类法规也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其中,明确规定将安全职责纳入到监理工作的范围中,由此可见,建筑工程监理中的安全管理要求越来越高,其职责也越来越大,但是,安全管理中的安全事故发生率是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的,却与监理工作人员的思想认识与工作方案嘻嘻先关,只要制定切实有效的监理执行方案,便能够很大程度上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从而把企业单位经济及社会损失降到最小。当前,建筑工程监理单位在安全管理方面仍旧存在着部分问题亟待解决,在工程成本及工期等方面,有些工作依旧无法落实到位,对于更为重要的安全管理工作意识更是十分浅薄,这在一定程度上都影响着建筑工程的整体安全性能。作为建筑工程监理单位及施工人员,首先应当从思想意识上树立安全管理的意识,在实际操作及施工中积累相关经验,提高处理紧急事故的能力,这样才能够更好的监督建筑工程施工单位进行施工,对于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安全隐患,做到及时发现、有效解决,从根本上确保整体工程的安全施工。

2 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概述

在建筑行业发展过程中,建筑工程监理环节的安全管理工作一直以来都以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一般情况下,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主要是指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指在使用过程中,对于施工设备、人员及材料等进行统一安全管理,其中施工人员的安全管理是重点;第二,是对建筑工程自身进行质量安全管理,其建筑物的自身质量必须满足合同的相关标准及要求,同时还必须确定在规定年限内安全使用。

建筑工程监理中安全管理的基本特多诸多,由于施工作业的内容较为广泛,施工人员的流动性较大,因此其生产的岗位固定性较低;其次,施工强度较大,且施工人员的素质及水平不稳定,水平各异;第三,工程施工涉及的范围较广,因此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难度;最后,施工项目通常为露天场地,因此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

对于建筑工程来说,安全生产于管理是确保建筑工程顺利施工的基础和保障,同时也是施工人员安全的重要保证。另外,建筑工程的施工安全还与社会国家的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同时也是施工企业获得经济利益的关键所在。所以,加强建筑工程监理中的安全管理十分必要。

篇13:探析建筑工程监理中安全管理的现状分析及建议论文

3.1 企业对施工安全管理投入不足

在我国《建筑法》中有明确规定,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应当由建筑施工企业所负责。建筑施工企业中的法人代表也是施工安全管理的主要责任人,在其中,项目经理则主要负责建筑工程监理中的安全管理工作。当时就目前而言,部分建筑工程企业在施工安全上投入较少,在具体施工过程中,其安全监理工作也大都是表面文章,多为形式化管理。有一些建筑工程企业在质量安全科室中安插的工作人员更是少之又少,再加之相关责任制度的不明确,甚至有的人在安全生产工作中身兼数职,无暇顾及其监理职能,造成了安全管理的漏洞。

3.2 安全管理机制不健全

安全管理机制是建筑工程监理工作中的关键组成部分,要想不断优化此项工作,就需要一套完善科学的安全管理机制的支撑。但是,当前我国大多数建筑企业的安全管理机制十分不健全,也缺乏一定的激励制度,从而影响了企业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此外,绝大多数承包商在安全管理中对于施工现场及施工人员都缺乏有效全面的安全管理,部分企业甚至为了减少施工成本,刻意忽略对现场工作人员的安全学习及培训工作,从而造成事故频发。对于另外,对于投资方来说,有些投资方过多的关注建筑工程的工期和施工进度,对于施工过程中施工建筑的整体质量及人员操作安全性能号不重视,从而造成了诸多的安全隐患,威胁着现场施工的具体操作。

3.3 政府执法力度不够

当前,我国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监督部门为建筑行政部门,该部门的工作重点多在对房屋建筑的监督管理上,对于建筑行业的安全监理工作关注较少,因此造成执法力度不够的局面,在我国,对于交通电力等行业部门的建筑安全管理监管职责也较为模糊,尚未形成完整有效的安全管理体系,对于监督管理手段上,也缺乏一定的.规范性和,流程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建筑工程的安全监理工作也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

3.4 工伤保险法律制度不完善

我国《工伤保险条例》中对于工伤保险制度的适用范围及工伤认定标准都有明确的规定,但是部分条例还未能完全的适用到具体施工建设过程中,还缺乏一些有效的规范性文件进行完善。其中,对于建筑工程中工伤保险的差别费制定也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内容中对于档次的划分较少,未能按照建筑工程的特点及事故发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费率的确定,造成了一旦发生事务,其保险程序较为片面的状况,着些工伤保险法律的不完善,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建筑企业参保的积极性。

中国茶文化论文

浅谈中国茶文化传播论文

传统茶文化在环境设计中的作用论文

我国财政货币政策分析及其调整建议论文

校企文化对接融合的重要性与建议论文

浅谈声乐教学中美声与民族唱法融合论文

论李白的精神世界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茶文化运用论文

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存在的问题于建议分析论文

班级管理中企业化管理模式分析论文

奥运中茶文化精神世界融合建议分析论文(锦集13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奥运中茶文化精神世界融合建议分析论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