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的狙”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浅析自上而下的阅读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浅析自上而下的阅读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 目录
篇1:浅析自上而下的阅读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浅析自上而下的阅读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摘要:20世纪60年代以前,阅读活动被视为“自下而上”的模式,在这种阅读模式下读者往往处于被动地位,有时读者花了大量的时间在字词的理解上却不能深刻地理解整篇文章的大意。1967年Goodman(古德曼)提出了“自上而下”的阅读理论。他认为阅读是“心理猜测游戏”,即主动的“猜测-证实”的活动。它是一种阅读对象与阅读者相互作用的过程。本文阐述了“自上而下”阅读方式给英语阅读教学尤其是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带来的影响,并对该阅读模式下的有效的课堂活动形式进行了一些研究,目的在于从中得到一些有助于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自下而上阅读方式自上而下阅读方式课堂活动形式
一、引言
阅读是英语学习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不仅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和信息的方式,也是一个语言的活动。阅读是一个在掌握足够的语法知识和足够的词汇的基础上全方位的学习活动。熟练的阅读能力是一项基本技能。然而,它是一种很多的学生不能完全掌握技能。当他们面对一些必须要阅读的东西,如报纸,杂志等,他们会感到无能为力。因此,应用有效的教学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很有必要的。Gough(高夫1972)说强调“自下而上”加工处理手法的理论侧重于读者获取信息的作品,声称读者是在一个相对完整和系统的方式下处理字母和单词。(RebeccaTreiman,2001)。随着对阅读的研究和认识的发展,许多新的理论在学术界出现。自上而下(Top-down)阅读模式是其中的一种。在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的初,Goodman提出了心理阅读模式即自上而下(Top-down)阅读模式,他认为读者的知识结构和语言能力在获得文本的信息的阅读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作用。
二、自上而下阅读模式
(一)定义
由于认知科学的出现和发展,在20世纪70年代末,一些学者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研究语言。1976年,美国心理学家Goodman(古德曼)指出,读者不是逐字的获取信息,而是猜测,过滤和验证他们已获取的知识,并对他们猜想进行修订,然后实现准确的理解。该模式被称为“自上而下阅读模式”,它体现了读者的积极影响。
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意味着读者应该使用基本常识,语言知识,和对主题的认识来理解整篇文章的意义,猜测不理解的文段的意思,然后仔细地研究他所表达的意思。
它建议处理文本开始于读者的心灵之意与驱动过程或关于文本意思的一个假定。读者识别字母和单词只是用来确认他们所假设的文本的含义。
(二)自上而下阅读模式的优势
许多学生,特别是那些英语水平较低的,所学的方法强调“部份”,如词汇和语法结构,这样的过程被看为是“自下而上”的阅读方法。应用“自下而上”阅读模式是始于词、词组和语法,并且使它们相互作用,最后达到对整篇文章的理解。
“‘自下而上’阅读模式的在语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于它没有把重点放在给读者提供一个机会”。(CeciliaChang,2004)
这个模式只是把阅读看成是从词到文章大意的信息解码过程。读者与文章的`联系是单方面的,他只能通过类如词或词组来理解文章,因此读者往往会处于被动地位,很容易就面临一种只知道词的意思却不知道或不完全理解整篇文章大意的孤立处境。例如,“seeeyetoeye”是指“达成协议”,如果按字面意思来翻译却成了“看从眼到眼”,意思完全不同。
“自上而下”阅读模式与“自下而上”阅读模式下下相反。后者注重从词的理解开始,而前者注重从整篇文章的背景意义开始。不同于忽视读者的对阅读的传统看法,这种方法强调阅读时读者的积极参与。首先,读者使用视觉方面找出的语言信息来改善,形成临时假设的文字资料。其次,读者使用经验及语言知识来验证临时的假设。最后,读者在再次阅读文章后对所做的假设进行证实或修正。
这种模式强调背景知识的作用。下面有个例子证明了背景知识的重要作用。“Let’sgoDutchtreat”是指各付各的钱,即AA制,但是字面意思却不同。这个短语必须结合背景知识来理解。16-17世纪,荷兰是海上运输贸易的起源地之一,商人们为了他们的贸易到处奔波,因为居无定所,邀请朋友吃饭便不是明智之举,往往请别人吃了饭,却再也见不到对方了,因此,荷兰人开始习惯各付各的钱。就是因为荷兰人喜欢把什么都分得很清楚,美国人用“Let’sgoDutchtreat”来表示AA制。如果读者不知道这段历史背景,他们就不能理解这个词组的意思了。
三、高中英语教学现状
英语阅读教学是一个拥用很大发挥潜力的领域。阅读能力是一项很重要的学习能力。但是现今高校在阅读教学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
第一方面,课堂是以老师为中心。老师运用整堂课来讲解,没有留给学生发挥的余地,老师很少注意到学习方法的传授,使学生被动地接受语言知识。学生依赖老师的讲解,独自处理阅读的能力却很弱。
第二方面,受到传统语法翻译法和直接翻译法的影响,上课时老师会花很大精力在语法讲解上。具体来讲就是读单词、翻译单词、补充词组、分析结构和句子的语法。这种方法很单调同时也很过时,学生会感到无聊,就失去了对阅读的兴趣。这样就更难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了。
第三方面,老师忽略了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特别是忽略了培养学生集中注意力和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等。有的学生仍然喜欢在阅读时读出声音或是用尺或手指指着文章阅读,这种不好的习惯会影响阅读的速度。 因此,学生的阅读水平仍然有待进一步提高。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对于提高学生阅读水平说是很有必要的。
四、自上而下阅读模式下的有效的课堂活动形式
现在有很多方法来提高阅读教学水平,下面提出了一些见解。
(一)激活背景知识
背景知识是指读者已有的关于世界知识,包括语言知识与非语言知识。背景知识在阅读理解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有一篇文章刚好是读者熟悉的内容,尽管有很多的生词,读者也可以明白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相反地,如果文章所讲的内容刚好是读者完全不熟悉的东西,即使生词并不是很多,也很难理解文章的意思。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去理解文章的标题,或者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来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或者直接给学生提供相关的背景,或培养学生联系他们本身已经掌握的知识等。
(二)阅读前的策略
应对不同的文章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比如跳读,精读或是寻读。老师应当教学生如何抓住关键词和主旨句,抓住文章要领,理解主题意义,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的准确度,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运用整体阅读法。老师还应教会学生学会应用概括总结和通过上下文比较理解文章。例如,当老师讲SEFCBook1A“TheOlympicGames”这一课时,老师可以在学生阅读前先提出一些问题,如“HowoftenaretheOlympicsheld?”“What’stheOlympicmotto?Whatdoseitmean?”,然后让学生试着通过寻读的方法来找到答案并且了解文章讲的内容。
(三)培养总结能力
老师应该帮助学生分析文本,以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一步一步地提高其质量。英语教学应遵循完整性原则,而不是通过分开处理每个孤立的片段。老师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从文章整体着手,然后再仔细分析讲解。老师应该让学生找出每段文章的主旨句,根据主旨句把文章分成几个部分,然后就能很快抓住文章的线索,理解文章大意了。
每篇文章都不同,所以可以运用不同的方法来概括总结。例如,总结动词能清楚的显示事件的发展过程;总结人物能突出主要人物。这些都能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阅读技巧。
(四)保持活跃的课堂气氛
将阅读内容跟学习者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发挥都能活跃课堂气氛。一些临时的随机事件也可以帮助调节课堂气氛。老师可以就要学的课文提出一些问题,当学生回答完了,让学生打开书,这时候学生就会恍然大悟,上起阅读课来就会十分活跃了。比如下面这个例子,如果在放假后正好要学一篇关于“travelling”的文章,老师就可以在上课前问同学一些问题,比如“Wherehaveyoubeen?”“Bytrainorbyplane?”“Howlong?”“Anythinginteresting?”这些问题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整个课堂就活跃了起来了。
五、总结
阅读时英语教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它是一项心理活动过程,它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只有了解了阅读的精髓,阅读教学才能进步。
如今有很多不同的阅读方法。各种方法不能说是好还是坏,只能说是适合或不适合。每种都有不同的特点和所试用的对象。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得到一些“自上而下”阅读方式给英语阅读教学尤其是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所带来的启示,帮助老师解决学生存在的阅读障碍,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本文主要是针对高中英语学习的教学,不同的条件有不同的应对方法,本文还是存在一些不足,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Anderson.David.Bottom-UpStrategies-ABackgroundtoReadingInstruction].June2005.
[2]Chang,Cecilia.Top-downApproachtoDevelopingExtendedDiscourseinStudents’Speech.WilliamsCollege.2004.
[3]Nunan,David.PracticalEnglishLanguageTeaching.HigherEducationPress.2004.
[4]胡小花.英语教学研究—理论与实践.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5]倪锦诚.外语教学中的阅读模式研究.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07(6).
[6]杨树臣、杨敏.阅读教学中功能语法语篇分析模式的尝试性应用.外语界.2004(2).
篇2:俄语谚语在俄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俄语谚语在俄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摘 要:俄语谚语是俄罗斯民族语言和文化的精华所在。谚语言简意赅、形象生动,鲜明地反映出俄罗斯人民的日常生活、风俗文化、和历史经验等。俄语中有成千上万的谚语,在日常生活的言语交际中谚语是必不可少的成分,同时,谚语也是俄语学习必不可少的内容,因此,在俄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恰当地运用俄语谚语,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多地了解认识俄罗斯的文化传统,更有利于提高俄语课堂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俄语谚语 俄罗斯文化 俄语教学 教学效果
俄语属于屈折语,词形变化十分丰富,学生普遍感觉难学,同时也给俄语课堂教学造成一定的困难。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俄语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入生动的俄罗斯谚语。谚语是俄罗斯民族语言和文化的精华,它们通俗易懂、言简意赅、形象生动,是人民群众智慧和经验的总结。俄语中有数以万计的谚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恰到好处的把谚语融入其中,那么学生在了解俄罗斯文化和生活的同时,将会对俄语学习产生更浓厚的兴趣,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谚语的运用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将谚语用于课堂词汇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单词。掌握并熟练运用词汇是学好一门语言的基础。大学俄语教材中的词汇量较大,且俄语词形变化多,掌握起来较为困难,因此,在课堂词汇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都采用一般的例句,往往很难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学生可能很快就忘掉;但如果使用语言精练、内涵丰富的谚语作例句,就容易使学生产生兴趣,从而增强词汇的理解和记忆效果。
例如:在学习动词учить时可引入谚语“Яйца курицу не учат。鸡蛋不能教训母鸡(不要班门弄斧)”;讲解 паать时可引入“Ялоко от ялони неалеко паает。有其父必有其子(指从父母身上继承了坏的东西或不体面作风的人)”;讲解роить时可以引入“еа ум роит。急中生智”等等。这些谚语生动形象,富有趣味,学生乐于记诵,所学的词汇也就记得快,记得牢了。又如,引入谚语“Тру человека кормит,а лень портит。劳动养育人,懒惰败坏人”可以同时让学生记住两个动词кормить和портить;通过谚语“еловек преполагает,а ог располагает。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又可以同时认识преполагает和располагает这两个动词;而通过谚语“Серце серцу весть поаёт。心领神会”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动词поать的用法和接格。这类谚语简洁精炼,将其运用在课堂词汇教学过程中,学生会对所学词汇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和记忆效果。
第二,将谚语用于课堂语法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语法。语法是组织、运用语言的规律。只有学好了语法,学生才能准确、规范地进行口笔头表达,为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们知道,俄语的语法十分复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是会遇到一些困难,甚至使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而俄语谚语的语言通常简洁凝练,将枯燥的语法用谚语来讲解,就会既清晰,又能激起学生兴趣。教师可将语法知识通过一些结构正确规范、语言通俗易懂的谚语展现出来,让学生通过相对简单的谚语掌握复杂的语法规则。例如,在教授比较级时可用“Лучше оин раз увиеть,чем сто раз услышать。百闻不如一见”;教授名词五格时则可用“Первый лин комом。万事开头难”;讲解动词命令式时,可以用“Век живи,век учись。活到老,学到老”等等。这些谚语通俗易懂,语法内容清晰明了,学生若能熟记这类相关的谚语,对于其领会、记忆和巩固语法知识大有帮助。
第三,将谚语用于课堂写作教学,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如上所述,教师在借助谚语进行词汇和语法教学的同时,要求学生通过背诵谚语掌握语法和词汇。日积月累,学生会掌握大量的谚语。此时,教师可进一步指导、训练他们将这些谚语进行灵活运用,从而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一方面,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作文中引用谚语。俄语中许多谚语体现了民族的睿智,是俄语语言的宝贵财富。学生在俄语写作中如能恰到好处地引用一些精辟生动的谚语,会大大增加文章的亮点。例如,写关于幸福的作文,可引用谚语“Всяк своего счастья кузнец。人人都是自己幸福的创造者”;“Счастливые часов не налюают。幸福的人们不看钟”;关于学习的作文可以引用“Ученье свет— неученье тьма。学则明,不学则暗”;“Не стыно не знать—стыно не учиться。不知不耻,不学可耻”;“Ремесло за плечами не виснет。艺多不压身”,等等。
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将谚语作为题目对学生进行命题作文训练。俄语谚语有很多都短小精炼、含有丰富的寓意,很适合用作写作的题目,如“Знание это сила。知识就是力量”;“Бог труы люит。天道酬勤”;“Ум хорошо ,а ва лучше人多智广”等。以一个谚语为题,学生可以就该谚语所表达的内涵意义展开写作,通过个人体会、切身经历,或通过一定的联想,写出内容丰富的文章。相信借助谚语进行写作教学,一定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书面表达能力。
此外,将谚语用于课堂教学中,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俄罗斯文化。俄汉的文化差异是造成俄语学习效果不佳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就无法真正掌握语言。许多谚语都与俄罗斯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例如,当您想去俄罗斯朋友家做客时,事前一定要联系(关系极好的朋友除外),因为俄罗斯人不欢迎不速之客。有俄语谚语为证:“Званый – гость,а незваный пёс。被邀请的是座上客,未被邀请的是条狗”;“Прямой олван,что пришёл незван。不请自到是大笨蛋”等。
总之,谚语是俄语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俄语学习的一个必经之路。教师在俄语教学中恰当而适宜地运用谚语不仅能够启发学生了解俄罗斯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提高其学习及运用俄语的能力。因此,教师应在平时多积累谚语、在课堂上多运用谚语,努力使俄语课堂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莹。素质教育视角下的俄语教学三要素[J]。课程·教材·教法,2004(5)。
[2] 李国辰。俄语教学法研究[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 于黎明。大学俄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 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
篇3:小组活动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论文
小组活动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论文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材大纲》规定:“英语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词汇、语法进行听、说、读、写的交际能力。”培养学生为交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英语课堂教学的 组织形式,它直接影响言语交际活动的质与量。为此,笔者认为,为了适应新教材“突出语言运用、全面发展 个性能力”的特点,就必须改变过去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代之以生动活泼、行之有效的新形式,使英 语课堂教学更能适应学生个性能力的发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和发展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本文探 讨英语课堂教学中适当采用小组活动的几个问题。
一、运用小组活动与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关系
目前,一些地方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还是习惯于“填鸭式”,照本宣科满堂灌,形式单调,内容枯燥。这 种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英语课堂教学,不符合新大纲要求,不利于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不利于发展学 生的独立思维,尤其是难以使学生的个性、主人翁精神得到充分的发挥。近年来,一些国家为了改革外语课堂 教学,试行了外语课堂教学中的分组教学法。采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和自信心 ,而且也能使学生有机会相互切磋求解、相互合作。学生的各种能力都得以锻炼和发展,学生成绩能够大面积 提高。
课堂教学中的小组活动是学生的独立活动。每个学生都是学习活动的主人,积极主动的协调者和创造者。 教师从传授者变为指导者、参与者或观察者。教师主要是向学生讲解小组活动开展的方法和要求学生在自己开 展活动时所须运用与掌握的语言知识。
强化相互合作的小组活动,是英语课堂教学的手段之一。它可以在每节课的一定阶段进行,也可以在一个 单元的某个阶段进行。每次活动从几分钟至一节课不等,视需要而定。每个小组的规模以4人为宜。把学生分 成若干小组,最好不要移动学生位置,只要前排的两人一转身就可以面对第2排两人进行小组活动。每组要选 一名外语成绩较好、性格外向、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任组长。通过我校两个班一年来的实践证明,在英语课 堂教学中运用小组活动方法,有利于创设良好地言语交际环境,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大幅度地增加了学生参与 语言实践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增强了学生竞争向上的精神。
二、丰富小组活动内容,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现代外语课堂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主体,贯彻积极学习的精神,培养学生通过思考归纳出语法规则进而举一 反三,创造
[1] [2] [3]
篇4:表演艺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表演艺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论文关键词:表演艺术《皇帝的新装》教学
论文摘要:为适应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努力创设语文课堂教学的多样性、生动性、互动性,我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一课时,根据课文内容特点,将表演艺术――编演小品引入课堂,用编演小品的行式进行课堂教学,通过组织编创、创演浅析、演出评议,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巨大改变。
《皇帝的新装》是九年义务教育七年级语文上册中的一篇阅读课文。这是一篇童话故事,讲述的是一位为了自己的新装可以什么都不管的皇帝上当受骗的故事。文章多以对话为主,内容比较浅显,但思想较为深刻,特别是人物对话比较复杂,而这些人物对话又是最能体现文章思想感情的。为了使学生都能充分、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构建师生、生生之间多极互动教学模式,完成教学目标,促使“教学相长”,我在教学这一课时,将表演艺术――编演小品引入课堂,用编演小品的行式进行课堂教学。
一、组织编创
我将学生分成四个学习小组,每组十三、四个同学不等。让他们互相交流、讨论,民主选举本小组的演员,共同进行人物对话的修改编创。完成后评选出最好的剧本,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
在这一过程中,我主要强调在熟读课文,把握原文的基础上对人物对话、课文旁白、人物思想进行艺术创造。只有这样,编演的小品才能人物丰满、内容充实、思想明确。其次,我要求人物对话必须连接紧密、衔接自然,并注意点明课题、深化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最后,我分别收集、查看四个小组的讨论结果以及人物语言的创作。在对他们的结论、创作给予充分肯定后又适当指导、点拨,并鼓励每个小组成员要积极参与、充分配合、加强排练,努力做到最好。
二、创演浅析
我首先作适当的赛前动员,以活跃课堂气氛。接着,同学们以热烈的掌声分别欢迎他们推举的演员上场。每组演员那声情并茂、丰富多彩的表演,赢得了全班同学热烈的掌声。整个演出活动气氛活跃,秩序井然。表演的同学是百分之百的投入,而观看的同学们脸上都露出笑容,显得格外兴奋,也观看得异常认真。
通过观看表演,我们且不说演员们表演得如何生动、细腻传神,体现了其儿童的情感及表演的才能,单就他们对文章内容的再现程度来看,就非常值得称道。如:有的同学把骗子骗取皇帝信任的“看不见衣服的人都是不称职的或者愚蠢的不可救药的人”改成“看不见衣服的人都是傻瓜”。符合当今人们的处世观点。有的把骗子骗取的钱财都装进了自己的腰包改为这两个骗子把骗来的钱财都散给了由于皇帝的荒淫而贫穷的人。以致最后当那个小孩说出真话时,小孩的父亲和周围的人还在为骗子作掩护,说皇帝的衣服漂亮极了。还有的在不改变原文的基础上又写进了新的内容,使创作更加完美充实。比如:在课文结尾部分,当皇帝听见小孩所说的真话以后,同学们将课文原来的'结尾改为皇帝匆匆忙忙的结素了游行大典,回到皇宫以后大发雷霆,派人四处搜捕那两个骗子。而那两个骗子由于将所骗来的钱财分给了穷人,得到人们的帮助,早已逃到了一个非常安全的地方。皇帝抓不到人,感到非常恼火,最后活活给气死了。------我们的学生真了不起!让我们重新认识我们的学生,给他们更加自由广阔的天空,让他们展翅翱翔吧!
三、演出评议
演出结束后,全班同学积极参议参评。他们各抒己见,或褒扬或指正……我充分征求、尊重学生的评选结果,对参赛小组分别予以肯定和奖励。
最后,我再结合小品内容,抓住重点,适当点拨。这样,概括本文主要内容,提示本文中心思想就显得格外轻松,自然水到渠成了。
可见,语文课堂教学的设计是多种多样、不拘一格的。我在《皇帝的新装》一课中,将表演艺术――编演小品引入课堂,用编演小品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打破了语文教学中总是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思想,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构建了交互式课堂教学的新模式。
篇5:论文:浅谈民俗风情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原则
论文:浅谈民俗风情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原则
摘 要:把民俗风情融入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研发校本教材的一项重要内容。要达到互相融合,互为补充的效果,本文提出必需遵循三个运用原则:坚持本土性原则,把握趣味性原则,强调思想性原则。
关键词:融合 原则 本土性 趣味性 思想性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是课堂教学一直为之探索的过程。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启动,特别是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以及学生的适应性。”各地大力开发校本课程,把乡土文化、民俗风情引入课堂,促进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中是一个新的举措。为了达到预期目标,各地进行了积极的探究实践并且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怎样在民俗风情与课堂教学相互融合的过程中,有效的对课堂教学作出补充,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增加学习积极性,掌握课堂知识、形成相关技能,又了解本土民俗风情,让民俗风情与课堂教学的融合真正达到相得益彰、互为表里的目标,笔者认为,应该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坚持本土性原则
民俗风情是长期、固定的依附于人们生活习惯、情感信仰之中而产生的一种文化。这种文化因为其形成和巩固过程的特殊性,一直就具有集体认知性和自觉遵从性的特征,而且已走向自然化、生活化。
根据这种特性,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找准民俗风情与教学内容的切入点,在有机融合二者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本土化的原则。换言之,所融入的民俗风情必定是为本土人群所熟知的。这样学生有自然的亲近感,易于接受。“避免这种文化又成为一种新的阻碍。”只有适当的引入教育对象所趋向的本土文化,才能对抽象生涩的书本知识起到映衬补充、注解说明的作用。
比如在教学美术赏析时,引入大湘西所特有的吊脚楼建筑、对襟儿服饰、土家银缀、窗花剪纸等进行美学教育,也会达到同样的审美目的。学生再次以美学的目光审视这些距离他们很近的美学对象,所受到启发不亚于了解西方油画雕塑,中国工笔山水。同样,在体育课中把“走高翘”、“秋千”、“扭扁担”等活动融入课堂之中,不仅有场地器材的便利,还可以引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中国全国各地民俗风情众多,“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们在把民俗风情与课堂教育互相融合的时候,要在课前做足功课,不标新,不立异,不赶时,扎扎实实的立足于本土特色,以达到我们所预期的目标。
把握趣味性原则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新课改要求教学双边“密切联系生活”,以引发参与的兴趣。对民俗风情与课堂教学的整合过程,就要求适度把握好趣味性原则。
以笔者所在学校的教师教学为例,语文老师教学如何写调查报告,把调查的对象由学生不熟悉的“社区情况”改为调查家乡的“特色小吃”,把书本中“写一个熟悉的场景”,选定为参观一个“蒸喜酒”的场景,这样的安排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思想品德老师在课堂中教学“文明交往”时,让学生实景表演土家族的“待客礼仪”,从中体会交往待客的要求,把抽象的道理寄寓在生动形象的表演过程之中;音乐课堂中老师带领学生走出去欣赏本地山歌、“打围鼓”,让学生感到新鲜而好奇,这些课堂实例,无一不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教学自然也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把握趣味性原则,还要注意避免“唯兴趣”观,防止教师一味的追求乐趣而忽视民俗风情独特的内容。“趣”的把握有一个前提:所渗入的民俗风情必需与教学内容有情感价值相通处、内容关联接近点、体验结合互补面。
强调思想性原则
鉴于“民俗风情作为一种文化合力进入校园的实践还处于探索阶段”,而且民俗风情起源的自发性、宗教性、原始性等特点,让民俗风情的教育功能有一定的制约。当教师在引入并使用到其中的一个知识节时,首先充分认识到民俗风情作为一种民间文化的价值取向挖掘点。要结合教育的对象的生理、心理特点,采取辩证唯物的态度,“扬弃”的方法,发挥这种特色文化的教育功能。这就是把民俗风情与课堂教学二者整合的时候所要强调的思想性原则。
比如在了解“丧葬习俗”时,就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那些复杂繁琐的动作、神秘难懂的语言,这只是一种文化展示过程,重要的是要挖掘其中的“扬善积德”内涵,对于很多封建迷信素材,更是要立场坚定的予以批判,不能一并吸纳。对于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的民俗,也要有正确的评价。如过年时候小孩子在大年初一去别家“拜年”的习俗,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已渐渐的消失。对于这种即将逝去的民俗风情,我们要指导学生从中看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巨大成就,给这种风俗的变化赋予积极的时代意义。
只有强调了思想性原则,我们的教育才会成为“有源之流”,才会始终与我们的教育目标保持一致而不偏离教育的主航道。
民俗风情文化作为一种开发很广泛的校本教材,在各级各类教育中被充分运用。只有坚持了民俗风情的本土化原则、把握了趣味性原则、强调了思想性原则,对于把民俗风情引入课堂教学才有了基础性的指南。同时我们还要清醒的认识到:怎样把民俗风情与课堂教学有机的整合起来,是一个内涵很宽泛的命题,有待于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之中进一步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1]覃正云、覃自云.新课改108问[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5.
[2]白月桥.课程目标建构与历史教材编写[J].历史教学问题.2004,(4).
[3]刘芝凤.中国土家族民俗与稻作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篇6:化学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化学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摘要】教师教学的主渠道是课堂,课堂教学离不开语言,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本文重点阐述教学语言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与合理运用。
【关键词】课堂教学语言;通俗;激励;精炼
无论社会怎么进步,教学方式怎样更改,教学手段如何现代化,教学的主渠道仍然是课堂。只要上课,必然离不开语言。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鲜明而深刻的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
教师在课堂上要阐明教材、传授知识、组织练习,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这一过程中所运用的语言,就是教学语言。恰切使用课堂教学语言实为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关键。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日渐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并将之归纳为以下几方面与大家共勉:
1.通俗、幽默而不失准确、规范
通俗即朴素、自然,以浅显明白的语言表达出内涵深刻的专门化学问题和内容。有些化学概念、原理虽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却可凭借十分生动具体的材料作原型。在教学中善于运用贴近生活的事例,把内容讲得形象、通俗,学生就能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如讲电解池与外电路形成的闭和回路时,将外接电源比喻为冬季供暖系统中的循环泵;用做玉米面粥易沸而做大米稀饭不易沸的事实,来解释石油的蒸馏、及实验室制取乙烯时反应器中需用碎瓷片或沸石防暴沸的原理等。这样变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知识因通俗而使学生易懂。
美国保罗韦地博士曾向学生进行调查,从中得出一个结论:学生最喜欢的是具有幽默感的老师。幽默能营造宽松、民主、和谐、快乐的教学气氛,弥补教学内容本身的呆板、枯燥,使学生能从原以为无趣的课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享受和乐趣。教师应具备“幽默”这一特殊的本领,如在讲到碳元素与其它元素形成化合物较多的原因时说:碳不像氟、氯、氧等“强硬派”原子,对电子的“控制欲”特别强,也不像钠、钾等“软弱派”原子,非常容易失去电子,碳原子属于“温和型”的性格,“人缘好”很多原子都愿意与它接近,所以“朋友”非常多。“一些例证说明,幽默并不影响直接认识的获得,甚至在几个星期之后,学生从讲授时所运用的幽默中却有意识地记住了更多的概念。”(肯尼思T汉森《美国中学的讲授法》)当然,幽默只是手段,并不是目的,课堂教学语言的趣味性在实际运用中还要注意一个“度”。在表达概念、原理、结论和规律时,要准确;在讲授物质结构和性质等方面知识时,要规范,切忌使学生产生似是而非、含混不清的感觉。
2.纠错、评价要富有情感、激励
学生是我们教育的主体,心理因素对于任何阶段的学生来说都是很重要的,学生总是很重视教师的评价。 课堂上,教师一句可能自以为无意性的“评语”,往往会左右学生此后的听课情绪,甚至一生的命运(“皮格马利翁效应”正是这样证明了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作用)。针对这一点,教师不妨将课堂中对各层次学生的随意性“评语”变为可激发学生更积极思维的特意性“评语”,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强化课堂效果。如“你真棒!”这样简简单单一句评语,会使学生信心大增,尤其是那些自信心缺乏的学生。又如当某学生回答问题与正确答案出入较大时,教师简单粗暴的指责及烦燥情绪只会使之更紧张,甚至思维停滞,以后更加害怕这种情景的出现,形成恶性循环。若能亲切和蔼地对他(她)说:“你的思考方式很有特色,但与这个问题的思路稍有出入,换一个角度想想,或许会有新发现的。”亲切感人的教学语言能使学生保持积极舒畅的学习心境,又能唤起学生的热情,从而产生不可低估的力量。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晓之以理,以理喻人,而且要动之以情,以情感人。特别是对待差生,更应这样,以此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励他们上进。
3.讲解、启发应做到精炼、高效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在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处于心求通而未遂,口欲言而不能的.时候,才去启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语言的运用中,善于激疑,巧于解惑。如指导解题中,切忌急于告诉学生如何解答,而要启迪学生怎样去想,必要时可指引一些思路,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维去寻求解题方法。
无论课堂教学语言如何的通俗、幽默,表达时若过于冗长复沓,必然导致语无重点、索然无味,这就要求教师将课堂教学语言进行精炼化的再创作,让学生从中很容易地把握住每句话、每节课的重点,更好地领会教师的意图。试验结果表明:用语拖沓罗嗦、拐弯抹角,学生对之反应淡漠、迟缓;用语简要精炼、高度概括,学生对之反应热烈、迅捷。语言精炼,并不是单纯的削减语言的数量,而是要提高语言的质量,抓知识的关键。概念新授,概念的建立和剖析是关键;概念复习,理清概念间的脉络关系是关键……。例如,氧化物的概念,通常是说:“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里,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这种化合物叫做氧化物。”如果改成“氧与另一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叫氧化物”这种言语就比较精炼;对于化学平衡则用“逆、等、动、定、变”五字特征来分析讲述。这种简明的语言使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听懂、接受且易于巩固和记忆,从而达到课堂高效的目的。
强调教师的授课艺术,从根本上说,就是强调教师的语言艺术。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只有创造条件体现和发挥自己的教学语言艺术,才能展露自己的教学水平。正所谓:“教师能讲得有趣,学生才学得有味,使学生感觉‘唯恐聆听之不周,不知铃声之既响’。”才是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运用的成功。愿更多的教师能关注这一至关重要的领域,愿通俗幽默、精炼规范且富于情感的教学语言成为课堂上流动的风景,最终成为缤纷教坛一朵常开不败的夺目奇葩。
篇7:浅谈“pairwork”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pairwork”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pairwork”,即:“对子活动”,也叫“伙伴活动”,是新教材的一个数学步骤。众所周知,这种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但“pairwork”运用起来并不那么简单,下面就我多年来的有效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及看法:
一、合理、有效地使用“pairwork”
1.谈话小组应合理搭配。学生的外语水平客观上存在着差异,有的教师主张把后进生和优等生坐在一起,以便组织好谈话,我认为这样优等生会独占交谈时间,后进生会更自卑,更不敢开口。我主张“优中差”搭配,后进生和较差的学生(或中等生)在一组就不会挫伤积极性。不过,教师应在旁边多加指导。
2.“pairwork”可以随时变换。“pairwork”可以是同桌(leftandright),也可以是前后(frontandback),还可以是自由搭配(findapartner),即挑战对话(chalengecal),这是一种激发学生积极性的好方法。学生都有争强好胜心理,我平时就让他们选好了挑战对手,那么上英语课就有这么一个好机会让他们去较量,老师点一名学生起来,让他自由选择(freecal)一名(很可能就是他的对手)起来和他对话,对不来的为“败将”,学生很感兴趣。
3.“pairwork”可以扩展、延伸。“pairwork”进行了一定时间以后,可以选择一些对子在课堂上和别的对子进行交流,以弥补相互的不足。
4.分层次进行“pairwork”。考虑到学生兴趣爱好与水平的不同,有时教师应该多出几个话题让学生自由选择,这样学生谈话的兴趣就更浓了。5.“pairwork”要注意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大多数教师总是在碰到对话(dialogue)时才用“pairwork”进行机械的角色扮演(act),我们完全可以把“pairwork”运用到别的教学目标上,如找文章主题句、线索,复述课文,看图写话,连词成句等。又比如在单词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看黑板上所缺字母的单词,让“pairwork”根据读音规则找出所缺的字母。这样,新单词很快就被记住了。
二、“pairwork”活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不要破坏“pairwork”。有的老师在学生操练(practise)完以后,不是叫操练好的pairs上台表演(actout),而是破坏学生的对子,任意叫两位上台重新组合表演,这样两个毫无思想准备的学生站在讲台上就会不知所措,难以开口,从而影响了他们的积极性和表现欲望。所以在新教材的起始阶段,还是请准备好了的对子上台表演,等到了初二、初三,学生有了一定的口语基础就可以采用“findapartner”、“chalengecal”等富有挑战性的`形式,随时组合来完成训练。
2.创造宽松的“pairwork”气氛,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pairwork”可以满足学生的自我实现和企求成功的心理需求,所以在学生上台表演后,即使有错,也应给予肯定,多用“good”,“notbad”,“thankyou”等给予鼓励,千万不能怕时间不够,匆匆换对子,从而破坏了“兴趣?成功”的良性循环,加重学生下次上台表演的心理负担。
3.“pairwork”不能拘于形式。有的老师使用pairwork只是走过场,从“Nowpractiseinpairs”到“Stophere,please”为止,一直站在讲台上,台下学生操练的结果一无所知,差生更不会开口,这样一来,课堂会逐渐失去英语交际的“小气候”。
pairwork打破了传统教学沉闷的课堂气氛,极大程度地提高了45分钟的效率。这一方法如能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运用,将会为顺利达到教学目的铺平道路。
[1]
篇8:科学方法论在生化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科学方法论在生化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论文摘要】为使生物化学课堂教学适应社会对“实用型”人才的需要,变知识储备式为智能开发式的教学,该文运用系统论的整体原理、信息论的有序原理、控制论的反债原理指导生化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运用科学方法论进行生化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并能较大辐度地提高生化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
【论文关键词】科学方法论生化课堂教学
生物化学是医学领域中的一门前沿学科,是医学生必修的基础理论课。为适应社会对“实用型”人才的需要,在有限的学时内教会学生最基本的生化理论知识,突出生化的临床应用,笔者近几年在生化课堂教学中运用科学方法论即系统方法、信息方法、控制方法指导教学实践,变知识储备式为智能开发式的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其基本做法论述如下。
1.系统方法的运用
系统方法是把系统各个要素综合起来进行考察和统筹,以求得系统整体功能最优化的科学方法论。因此教师必须对生化课堂教学系统中各要素有较明确的认识,对以物质代谢为主线内容的生化“双基”的系统设计有整体的概念,通过要素和结构的优化,实现整体功能的优化。
1.1明确生化课堂教学系统及其教学过程的系统设计
生化课堂教学系统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组合。从系统论的观点看,生化教师和学生是构成生化课堂教学系统中人的要素,是控制和制约生化课堂教学系统运行的主导因素;生化课堂教学内容是系统中的信息要素;生化课堂教学媒体是系统中的物质要素,是信息的载体;学校这个特定的空间和生化教师教授与学生学习(借助于生化教学媒体)的时间流程是生化课堂教学系统中的时空要素。生化教师在备课时要注意统一协调生化课堂教学系统中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协调进行。
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它包含教材处理设计(包括教学目标的制定与实施)、教学策略的设计(包括教学原则、方法、手段、学法等)、教学评测的设计、教学反馈和教学调控的设计。生化教师必须把系统论的思想作为教学设计中不可缺少的软件。
1.2系统论整体优化原理的运用举例
系统论的整体优化原理,特别强调对学习对象的整体感知,整体把握。系统论认为,整体性是系统最基本的属性,而每个教学单元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知识系列,强调单元系统的整体设计,这是系统论整体优化原理在教学领域中的一项具体运用。任何系统只有通过各要素和结构的优化,才能实现整体功能优化。系统和整体,等于各要素的功能总和再加上结构优化组合功能,所以部分加部分大于整体。以“糖和脂类代谢、生物氧化”单元整体综合测评系统为例:该系统按技能要求分为三个组块,即定性知识(糖、脂类的分解与合成代谢的有关途径、定义、生理意义以及相互联系;生物氧化的基本理论,ATP生成方式。)、定量计算(1mol脂肪酸彻底氧化;糖和糖原无氧氧化、有氧氧化;甘油彻底氧化;R一经基丁酸彻底氧化等生成ATP数。)和实验问题(有关血糖测定、尿酮体测定的原理、操作、鉴别、推断)。从而使单元知识完整化、专题化、结构化,有利于复习、小结、反馈和矫正,使学生的能力在测评过程中得到加强。另外要重视这些组块间的相互联系,不能只是单纯孤立地测评各部分知识,例如在最后设计两个横向联系强的题目:(1)归纳绘制糖和脂类的物质代谢联络图;(2)写出1mol甘油分子彻底氧化的途径及生成多少mol分子ATP。从中可发现学生是否在横向联系上有困难,教师进一步矫正。在为学生提供再次学习机会的同时,增强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对所学单元的认知态度。
2.信息方法的运用
从现代信息科学看课堂教学过程,它是一个有序开放的信息系统。生化信息(包括知识信息、教学状态信息和教学环境信息)是生化课堂教学系统运行的基础,生化课堂教学系统运行过程就是生化信息获取、加工和使用的过程。生化教师运用信息论的有序原理指导课堂教学、分析生物化学的教学过程,就把传统教学对信息的自发调控变为现代教学对信息的自觉调控。
2.1教师完成教学信息传输过程必须具备的三种能力
信息的转化能力:在生化教学中,教师根据生化信息源设计教学方案,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和艺术手段对学生输人教学信息,其中由知识信息源到传输状态就是教师教学功能的具体体现。
观察反馈信息的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当接受教师输出的信息时,他们会按照自己存储和处理信息的方式迅速地把教师传输的信息转化为输入信息,在运用掌握的信息解决问题时,学生会把存储信息转化为输出信息。教师要通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剖析学生的反馈信息,以保证维持教学这一动态系统的正常有效的运行,促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态度及思维水平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定向控制信息的能力:定向控制是调节生化课堂教学信息的运动过程及其力度的重要杠杆。生化教师应运用启发式和掌握学习等创造条件尽快地让学生掌握定向控制的主动权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在生化课堂教学中统一实现,从而使学生最大程度地接受信息量、师生双方的信息传输处于动态平衡。
2.2教师为学生创设获取教学知识的信息渠道
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生化基础知识,教师必须拓宽信息渠道、创设多种信息通道,使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信息量。
教师精讲:给学生以整体感知。教学中注意浓缩教材,突出重点,注重启发式教学。例如,糖代谢部分可采用列表比较法将糖酵解、糖的有氧氧化、磷酸戊糖途径、糖异生等不同的代谢途径,从起始物、终产物、关键酶、能量产生的数量、生理功能等几方面列表比较,通过教师的重点讲解就使多而容易混淆的'内容变得简单明了便于记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绘制糖代谢的联络图,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生化理论的核心内容。
师生问答:“三竣酸循环和ATP”一章是生化的重点和难点。教师指导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层层设问,学生的积极思考、互相讨论(多向交流信息)、回答问题从而使教学逐步深人。教师在关键点上进行点拨,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设问示例:(1三竣酸每循环一周有几次脱氢、脱梭、底物磷酸化,(2)一分子葡萄糖经有氧氧化可净得多少分子ATP,为什么,(3)三梭酸循环生理意义是什么,(4)ATP有何作用,如何循环,(5)为什么代谢物脱下的经琉拍酸电子传递链只能生成2分子ATP,而经NADH电子传递链可生成3分子ATP, 见习参观:安排学生参观医院生化实验室了解目前医院生化检验常规项目的检测方法和原理,学会看有关生化化验单,使学生感到有新意,能实用,以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和外显的统一。
电教媒体的运用、期刊资料的摘录,也是广开信息渠道的途径。教学媒体包括投影、幻灯、影视、录相、计算机网络等均可用在教学过程中,从而使学生得到更多机会地学习、交流,更多渠道地从多方面受到启发。同时,也要指导和要求学生注意选摘有关生化的科普知识、最新发展等,不断地积累知识。
3.控制方法的运用
控制论认为,任何系统只有通过反馈信息,才能实现控制。生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随时通过反馈信息掌握现状与目标的差距,从而去解决教学关键、调整教学速率、改进教学方法。
3.1重视前馈
“前馈”指的是生化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在学习时可能出现的理解上的错误提出防患的建议,而不是等到作业或考试发生错误才去纠正。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应注意说明应用知识上的某些特殊性与技能上的相互联系,防患分析偏颇,告知以往学生在这方面出现过的某些错误与教训,给学生以启迪。在诊断性评价时,教师应运用前馈原理对关键问题多次重复。内容相近,形式迥异之题目的叠出是拓展学生认识问题维度、消除解题“隐患”的有效举措。
3.2强调反馈
反馈在教学中的作用是众所周知的,本人在进行生化课单元整体教学时,特别注意信息网络化的多向交流,及时反馈与调节矫正,将此归纳为启发式五步反馈:
一步对基层目标的反馈形式是:单项教学目标的及时反馈,随时进行矫正调节,及时补救知识的缺陷和理解的偏差。
二步对高层目标的反馈形式是:综合目标的集中反馈,可解决学生达标的深度问题,对重点、难点融会贯通。
三步对情感目标的反馈形式是:情感目标的机动反馈,解决的是促进学生思想感情的升华和品德个性的养成。
四步对运用目标的反馈形式是:技能达标的重点反馈,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养成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五步对发展目标的反馈形式是:对少数优等生的局部反馈,是课堂教学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在实现学困生转化和中等生优化的同时也实现优等生的发展。
4.运用“三论”指导生化课堂教学,终结性达标测评结果对照P<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说明运用“三论”指导生化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可在有限的学时内较大辐度地提高了生化课堂教育质量与效率。
篇9:暗示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的论文
暗示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的论文
暗示是在教育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所谓暗示,就是不直接、明白地表示自己的意思,而是用含蓄的语言或示意的举动,使学生明白或者悟出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从而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采用这种方法能妥善地处理各种偶发事件,帮助学生及时改正错误,对启发学生思维,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有好处。
1.语言暗示。这种暗示不直截了当地表示自己的态度、观点和意见,而是借用其他委婉、含蓄的语言形式,运用弦外之音巧妙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使学生获得启示。比如,学生在课堂上回答一些数学问题时,遇到困难,一时说不下去,老师可以进行暗示,或从另一角度给以提示。这种暗示课堂上随时可见。
2.行为暗示。就是用行为语言把教师的用意、愿望表露出来,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或明白教师教学中的用意所在。它包括面部表情、动作、说话态度。其主要作用是通过老师的神情动作以及说话的音调、节奏等,把信息传送给学生,从而引起学生的积极反应,达到老师的要求。这样,既避免用语言表达可能产生的副作用,又能体现老师对某事的肯定或否定态度。在恰当的环境下,给学生以行为暗示能够起到语言所不能表达的效果。
在课堂提问时,笔者就采用充满期待的眼神来暗示学生参与讨论,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就是在提问自己,在数学课堂上学生提问和回答的气氛非常热烈。当提问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时,笔者往往将眼神对准成绩较好的学生,使这些学生感觉到老师的期待和自己面临的挑战,更加投入问题的解决中。当问题比较简单时,笔者往往将眼神对准成绩较差的学生,使他们感觉到老师并没有遗忘他们,当他们能够回答老师的问题时,笔者往往用赞许的目光并配予适度的表扬,使他们获得自信,克服自卑心理。记得有一次,一个学生做小动作,笔者没有直接批评他,而是走到他旁边,用手轻轻地碰了他的肩膀,结果这个学生接着都很认真地听讲。事后这个学生告诉笔者:“老师轻碰肩膀有三个意思:一是给自己一个面子,二是叫我不要开小差,三是期待我能够把问题解决。”真想不到笔者的轻轻一碰,起着意想不到的效果!不过,笔者感觉到教师要采用含蓄的语言暗示学生,应该注意以下的几点:一要根据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方法,一些学生采用口头语言暗示效果不佳的学生采用其它暗示的方法往往能够奏效;二要适度控制暗示的信息量,以学生能够感受到为准;三要注意传递的信息和方法多样、多变,例如我们不能老将难题暗示给优秀学生解决,否则一些成绩差的学生往往得到“另一暗示”:“难题与我无关!”;四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暗示是积极的和善意的,不要让学生产生误解。
3.表情暗示。就是用表情把所要说的话暗示出来。当学生在课堂上有了某种过失,如做小动作,教师用表情透露出自己的看法,或摇摇头,或摆摆手,或皱皱眉,或让目光较长时间停留在学生身上。这时,学生就会自动停下手上动作,集中注意力听课,这说明暗示已经引起学生注意,起到积极作用。又如,学生上课回答老师的提问,答案比较准确,令老师满意。老师一般用不着停下讲课用语言去表扬,只要面带微笑,点头示意学生坐下,便可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4.心理暗示。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数学是关于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数学学科的性质给学生的往往是严肃而冷冰冰的面孔,对一些学生而言,严谨的推理、精确的计算、多变的想象使他们产生畏惧心理。为了扭转学生的消极心态,笔者采用趣味教学,试图暗示学生要以愉快的心情参与数学学习,收到一些良好效果。笔者经常采用趣味教学,原来以为仅是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多年的实践发现,趣味教学具有暗示学生进行自我调整,以愉快的心情参与数学学习的功效。
其实,如果数学课经常笑声不断,那么上数学课之前,学生的愉快心情自然由于暗示而被激发,他们往往在期待着老师又给他们带来什么有趣的事情。数学的学科特点恰恰需要这样的心理暗示,记得在大学时候的中学数学教学法老师讲过这样的一句话:“我一节课至少争取让学生笑三次。”现在的实践使笔者更加体会尤深。不过笔者有几点体会,需要我们注意,一是创设的有趣情景应该和谐,与教学活动自然衔接,不要牵强附会,这需要教师动脑筋设计;二是要健康向上,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三是教师要随机应变,适度运用幽默的语言;四要围绕教学重点,不能因为要创造幽默有趣的情景而喧宾夺主,使学生分心,营造愉悦的情境主要是辅助数学教学为目的。
篇10:浅谈建构主义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寿宁一中 李 春 英
[ 摘 要 ]:本文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和高中新课程标准,提倡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注重情境化的创设,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协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做好教学评价。
[ 关键词 ]:建构主义 高中英语 课堂教学
随着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传统的教育方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英语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新一轮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主动思维、大胆实践、提高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皮亚杰、布鲁纳等人以所进行的关于儿童发生认识论和有关发现学习的开创性研究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认知主义理论的一个分支。建构主义主张,学习不是教师传递知识给学生,而是学生自我建构知识,教师不可以提出一个统一建构的要求。学习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主动对新信息加工处理、建构自己的关于新知识的意义的过程。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生活经验以及基于这些经验基础之上的一系列的认知结构,对一些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因而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不是被动的在老师指导下进行接受、加工和储存知识,而是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对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和加工,在他人协助下,形成自己的信息加工过程,建构自己的意义学习。建构主义注重学习的主体作用,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其次,他们注重情境的作用。再次,他们强调协作学习,交互学习,提倡师徒式的传授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讨论与学习。这与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理念是相一致的。
根据建构主义观点,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英语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成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为此,笔者结合高中英语教学的实际,认为在具体教学中应充分应用建构主义教学理念,充分利用多媒体的辅助手段,并与其他教学方式相结合,激活英语课堂教学,以求最佳教学效果。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一节课的效果如何,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得如何。因为知识是不能传递的。教师传递的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获得。因此,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多媒体课堂教学中,声音、图像、文字并用,把抽象的文字所塑造的形象转换成声文并茂的可欣赏的画面,使语言与画面、视觉和听觉融为一体。这样的课堂情境直观,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增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比如,在上卓别林一课时,播放几段卓别林的影片片段,看到卓别林固有的着装、幽默的举止,学生立刻情绪高涨。在观看的同时,学生自己从中体会了卓别林特有的演出风格,并感受他所刻画的下层人民生活的辛酸与无奈。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我还引入竞争机制,开展各种活动。竞争激发了学生的热情与参与意识,化被动为主动,有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并培养学生团体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多媒体教学与竞争机制的有机结合,给课堂注入了活力。以SBIII Unit12 Lesson46 《Winter Sleep》一课的阅读教学为例,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时,我运用多媒体课件,设计了三轮竞赛,穿插于教学各环节,创设问题,层层引入,开展教学。由于课文内容是有关动物的,我在上课前的Warming up环节设计了第一轮竞赛(Guessing game),听声音辨动物竞赛,上网下载了不同动物的声音,让学生辨别,并在电脑屏幕上呈现出这些动物的动画图片,让学生用英语简要描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课堂。阅读中,在学生了解了课文大意后,穿插第二轮竞赛(Video watching):观看录像片段,回答有关问题。这一环节,用多媒体播放从VCD中剪辑出的两段配有英文解说词的动物冬眠场景,一段是响尾蛇(the rattle snake),另一段是北极熊(the polar bear),在扩大学生知识面的同时,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纪录片一播放,动物们不同的冬眠方式立即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大家都全神贯注地看,认真地听。特别是播放北极熊冬眠时,茫茫北极冰原的迷人风光,两只小熊憨态可掬的形象,母熊与小熊间的母子亲情,立刻抓住了大家的心,让学生自然地从心底涌出热爱动物、保护野生动物生存环境的真情。在观看完后,设计了两道问题:
Video 1: the rattle snake
Question: How do rattle snakes pass their winter?
Video 2: the polar bear
Question: Where do the polar bears hibernate?
让学生抢答。
阅读后的活动,在学生对课文的信息有了全面的理解后,进入第三轮竞赛(Discussion and designing)。我设置了两道开放性问题:
1.Why are some animals dying out every year?
2.Now the polar bears are facing a problem. What’s that? Why?
由学生分组讨论(小组任选其一),发表见解。然后根据讨论结果各小组设计一则保护动物、保护环境的公益广告,配上英文广告标语,要求用英文解说作品创意。各组展示自己的作品,派代表发言。最后,由学生评出最佳广告设计组。(由于条件所限,我只能让学生在纸上设计。有条件的学校,这一活动可以让学生在网络上设计,然后互相交流)。这堂课,课件优美实用,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课堂上,学生踊跃发言,抢答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好,获得了师生的一致好评。
二.保持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有效的教学应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的过程。教师与学生之间应是双向交流,而不是单向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起主导作用,参与协商,鼓励和监控学生的讨论和练习等,并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一定的学习材料,设计出相应的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提供必要的线索,发展学生判断、交流、反思和评价的能力,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并通过示范、讲解,尤其是提炼和概括,帮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个人的独立探索必须与周围环境交互作用,通过意义的共享和协调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学生与学生之间应建立互相支持、互相帮助的学习群体,在这样的群体中大家互相交流信息、观点,畅所欲言。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不同的意见得以解决,最后达成共识。合作学习也培养了学生合作能力,团体意识。例如,在学习SBII Unit10 《At The Tailor’s》 一课中,在引导学生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过程归纳故事发展的四个阶段:Beginning-Development-Climax-Ending,把握了文章的整体框架后,我根据课文特点,围绕那张百万英镑,抓住店老板对顾客态度急剧性变化这一行为设计了一道概括性问题:What are the two different attitudes the manager showed to the customer? 由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互相探讨,细读课文,剖析对话语言,突破重点、难点,加深学生对文章的深层理解。这一课以对话为主,对话几乎占了整个篇幅,如何引导学生从人物的对话看人物心理变化是一关键。特别是店老板,文中的一关键人物。为此,我引导学生在讨论中注意分析他与不同人物间的对话。比如,他与店伙计之间的对话:“Come, Come, get him his change, Tod”, “Tod, you will send these things to the gentleman’s address and …”,多用表示命令的祈使句,表现出他是一店之主,是一个发号施令的人。初看到“我”时,不屑一顾,叫店员Tod 来打发“我”:“There’s a customer, Tod, will you serve him?”, “No matter what he’s wearing, Tod, just show him the cheapest.”当他看到那张百万英镑时,态度陡然转变,亲自为“我”服务,语气则转为表示请求的祈使句和感叹句。比如:“Please get those things off, sir”, “Do me the favour to put on this shirt and this suit.”等。用感叹句则把事情吹得天花乱坠:“Aha, right again!”, “Perfect, the whole thing!”他斥责托德也是为了讨好“我”。有些感叹句用的是非完全句。如:“To sell such a suit as that to a millionaire”,使语言更精炼。还有从句子重复的手法上,如:“Quite right sir, quite right,” “Good day, sir , good day.”及三个sir 的使用,看出他对“我”阿谀奉承的丑态。前后语言的强烈对比淋漓尽致地刻画了一个活生生的被金钱扭曲了形象的人,极具嘲弄讽刺意味,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的本质,作者的写作风格跃然纸上。最后,通过大家共同探讨、总结,完成以下结构图:
The manager’s attitudes to the customer
Let Tod serve him
At first Look down upon him
Tell Tod to show him the cheapest
Serve the customer himself Money is everything
Measure the customer himself Money is above all
Later Offer him good materials Give him a warm welcome
Show him out himself
Use sir to call him
课后,我让学生自由组合,表演短剧,并开展了一场英语辩论赛:Is money everything?。学生们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筹备工作、道具制作、材料收集全由学生自己动手。有的学生还对短剧内容做了修改,加上自己的创意,还加上音乐背景,渲染气氛。我的任务就是观看表演,充当辩论赛的主持,调控辩论赛的过程,指导学生如何辩论。
英语教学活动形式多样。在教学中,我注重为学生的互动学习创设环境,根据不同的教学环节设计不同的互动活动,引导学生建立互相信任、团结互助的合作团体。我遵循的原则是:个人参与、两两合作、小组讨论、大组竞赛。要求每位同学都积极参与。比如,回答问题,可以两两进行;开展对话,既可以两两进行,又可以小组自由组合。收集资料、讨论问题可由小组展开。因为大组人数太多,每个学生积极参与的机会就会减少。最后大组竞争,有助于增强大组内小组的联系及教师评价。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学习者主观能动的结果,是学习者自己主动建构的。只有学习者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并形成与获得所希望的成果相应的预期时,学习才可能是成功的。为此,我给学生设立一定的任务。比如,做好课前准备工作,预习课文,收集有关课文内容的资料,让学生课后查字典了解一些生词其意思及用法等,培养学生知道用什么工具学习,通过什么途径去收集有价值资料的能力,为学生的独立学习和自我建构打好基础;时态教学让学生自主归纳总结;课后作业灵活多变,尽量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并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在上SBII 《Life In The Future》这一课时,课前让学生先构想一下未来世界的情形,生活、工作、交通等方面都行,并把自己的设想画在纸上。有几位学生构思巧妙。一位学生设计了一种未来型小轿车,可在空中飞行。他认为未来交通拥挤,可开辟空中交通以减轻负担。另一位学生也构想了一种会飞的房子,想住哪儿就搬到哪儿,遇上地震、洪水就能安全飞走。还有一位学生设计一款特制服装,由按钮操纵,可以自由选择色彩,调控冷热,一年四季皆适宜。课上,我让他们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用英语解说,个人的才能得以充分体现,学生获得成就感。课文内容上完后,我让学生自由组合,就自己学校、家乡、国家、世界的未来设计蓝图。其中一组学生用纸板和泡沫塑料制作了一个学校未来的立体模型,并插上几排绿枝作为绿色空间,在班上引起不小的轰动。有意义的任务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学习经历和社会实际,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四.注重教学情境化的创设
建构主义注重情境的作用。知识的呈现及运用必须有与之相符的情景和环境。这样才具有真实性、生动性、有效性,有助于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语言只是作为人们相互交流的工具。英语学科的知识可以说是内容丰富,涉猎百家。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启发学生进一步延伸课堂知识,注重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扩充和各学科之间的渗透,使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学科知识相结合,在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扩大其知识面。比如,高中英语教材SBII Unit22 《Canada》,SBIII Unit3 《Australia》,Unit13 《The USA》和Unit19 《New Zealand》等几单元都是介绍国家的。我们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图片展示,播放有关这些国家的音乐、生活、风光等VCD片等方式介绍这些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文化习俗等知识,让学生对这些国家有直观的印象,增进学生对这些国家的了解。高中教材有几单元是有关小说的。在教这几篇文章的同时,我提供了作家生平、写作风格、经典著作等材料供学生赏析。SBII Unit 9 《Saving the earth 》是有关污染的课文,让学生调查本县目前的环境污染情况及原因,然后进行交流并思考解决方法,反省自身的不良行为,纠正不良习惯。另外,我还补充了《阅读美国》、《阅读英国》、《学英语》、《新概念英语》、《二十一世纪报》等作为辅助阅读教学材料。
五.关注学习者对自己和他人学习的反思,做好教学评价。
学习者在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自己的见解的过程中,要不断的对自己知识的理解进行诊断、反思,对别人的观点做出评价,深化认识,促进意义建构的完成。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上完一堂课。问问学生这堂课我学到了什么,对老师的教学有那些不理解的地方,别人的思路和我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等等,引导学生逐步养成反思的意识和习惯。
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学生之间的互评,学生的自我评价。在学习过程中每一次成功与进步的评价对学生获得学科积极体验具有促进作用。通过评价使学生有反思的机会,看到自己的成绩和不足。《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评价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英语课程的评价应根据课程标准的目的和要求,实施对教学全过程和结果的有效监控。通过评价,使学生在英语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使教师获取英语教学的反馈信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适当的调整,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使学校及时了解课程标准的执行情况,改进教学管理,促进英语课程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肯定性评语对学生的进步、成绩的提高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可以促进老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学生间的互评有助于相互间的交流。学生的自我表现评价有助于学生的自我表现反思。教师在评价中应力求准确、到位,注意方法、技巧,灌输平等、互相尊重的原则。
参考文献:
[1]何克抗 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 电化教育研究1997.3
[2]张春莉 从建构主义观点论课堂教学评价[J]教育研究2002.7 37-41
[3]方红梅 运用CAI课件激活语篇阅读教学 [J]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0.3 16-17
[4]王晓东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基础[M]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2000.7 131-147
[5]禹明 从At a Tailor’s Shop的语言看人物与主题[J]中小学外语教学1982.11 11-12
[6]邹艳春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根源与逻辑起点[J] 外国教育研究 2002.5 27-29
篇11:小组活动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小组活动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材大纲》规定:“英语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词汇、语法进行听、说、读、写的交际能力。”培养学生为交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英语课堂教学的 组织形式,它直接影响言语交际活动的质与量。为此,笔者认为,为了适应新教材“突出语言运用、全面发展 个性能力”的特点,就必须改变过去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代之以生动活泼、行之有效的新形式,使英 语课堂教学更能适应学生个性能力的发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和发展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本文探 讨英语课堂教学中适当采用小组活动的几个问题。一、运用小组活动与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关系
目前,一些地方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还是习惯于“填鸭式”,照本宣科满堂灌,形式单调,内容枯燥。这 种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英语课堂教学,不符合新大纲要求,不利于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不利于发展学 生的独立思维,尤其是难以使学生的个性、主人翁精神得到充分的发挥。近年来,一些国家为了改革外语课堂 教学,试行了外语课堂教学中的分组教学法。采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和自信心 ,而且也能使学生有机会相互切磋求解、相互合作。学生的各种能力都得以锻炼和发展,学生成绩能够大面积 提高。
课堂教学中的小组活动是学生的独立活动。每个学生都是学习活动的主人,积极主动的协调者和创造者。 教师从传授者变为指导者、参与者或观察者。教师主要是向学生讲解小组活动开展的方法和要求学生在自己开 展活动时所须运用与掌握的语言知识。
强化相互合作的小组活动,是英语课堂教学的手段之一。它可以在每节课的一定阶段进行,也可以在一个 单元的'某个阶段进行。每次活动从几分钟至一节课不等,视需要而定。每个小组的规模以4人为宜。把学生分 成若干小组,最好不要移动学生位置,只要前排的两人一转身就可以面对第2排两人进行小组活动。每组要选 一名外语成绩较好、性格外向、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任组长。通过我校两个班一年来的实践证明,在英语课 堂教学中运用小组活动方法,有利于创设良好地言语交际环境,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大幅度地增加了学生参与 语言实践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增强了学生竞争向上的精神。
二、丰富小组活动内容,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现代外语课堂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主体,贯彻积极学习的精神,培养学生通过思考归纳出语法规则进而举一 反三,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维持有效的课堂学生小组活动的应是活动内容、方式的吸引力和高质量,而不是靠 规定学生的行为。结合外语教学的特点,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小组活动可以包括如下几个内容:
1.开展小组演示,把语言形式与实际意义结合起来。
新编教科书中安排了很多交际性的活动,如:信息交流、猜谜、扮演角色、做游戏等活动。运用小组演示 法,设置情景,让组员按角色扮演书中的人物。在小组共同讨论作出完整的演示方案后,教师可以挑选几个小 组让他们在课堂上表演。例如,第一册P.102有一个活动,要求学生彼此了解喜欢吃什么食物和不喜欢吃 什么食物,并且填写简报表。又如,第三册练习册第29课第1个练习设计的新闻记者采访校长的情景对话。 通过这些活动,把语言形式与实际意义结合起来,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开阔学生思路,活跃课堂气氛,调动 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运用能力。
2.开展小组探索与创造,变被动学习为创造性的主动学习。
小组探索与创造在课堂上的体现是,小组成员对共同学习中发现的问题,利用教师所提供的感性材料,通 过分析、比较、抽象和概括等一系列积极的思维活动,总结出语法规则以达到举一反三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实 现认识上的飞跃。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引入探索和创造,可以促进学生学会思考和归纳,独立追求问题的答案。 小组共同探索和创造有利于集思广益和发展求异思维。例如在翻译请客人吃苹果的句子时,我们要求各小组学 生从多角度进行表达。有的小组的学生采用了以下四种表达方法:
1.Would you like some apples?
2.What about some apples?
3.Help yourself to some apples.
4.Shall I get some apples for you?
还有一个小组的学生提出了与上述四种表达方法不同的两种表达方式:
1.You'd better have some apples.
2.Why not have some apples?
其余小组的学生又分别提出了与上述不同的表达方式。如:
1.Will you have some more apples?
2.Try some of these apples.
3.Would you have some apples?
4.Do you like apples?
由于各小组学生相互补充,对于同一内容用不同语言结构进行表达的问题,在几分钟内便能圆满解决。
3.开展小组阅读训练,培养学生交际性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历来就是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阅读训练就是对书面信息的理解与吸收。在课堂教学中,小 组阅读训练是让小组成员在一起共同钻研书本及有关阅读材料,强化巩固知识和阅读技能。学生的小组学习活 动本身就是一种信息源,小组阅读后,通过笔答、口答、讨论、信息转换、测验、应用等渠道,把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成果的信息不断传递给教师和学生。采用小组阅读训练,可以增强来自学生的信息反馈,使这种最直接 最有效的反馈变得更及时,更详细、更确切,且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新编课本和练习册里的阅读材料极为丰富。从初一第二学期第21单元起就出现了阅读理解训练的短文,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 技能,在形式上可以采取
小组成员集体阅读、轮流阅读、集体讨论、集体答卷,集体研究后独立答卷、互相检 测等。例如,遇到一些难度较大的阅读文章时,小组活动可先安排仔细阅读课文,然后再根据文章所提供的问 题、填空、选择等练习让组员轮流口答一遍,相互评议2分钟左右,由组员独立书面解答,相互评阅后再结合 教师提供的标准答案各自订正。经过几次反馈、校正,较差的学生也能掌握。
篇12: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谐音记忆法
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谐音记忆法:
1、第一章细胞的结构中有关细胞膜的记忆
线叶双(线粒体、叶绿体有双层膜)
无心糖(没有膜结构的是中心体和核糖体)
2、原核生物、真核生物中易混的单细胞生物区分记忆
原核生物:一(衣原体)支(支原体)细(细菌)蓝(蓝藻)子
真核生物:一(衣藻)团(藻)酵母(菌)发霉(菌)了
原核生物中有唯一的细胞器:原(原核生物)来有核(核糖体)
3、矿质元素(N、P、K)的作用
蛋(N)黄(缺氮时叶子发黄),(P)淋浴(绿)(意指缺P时叶子暗绿)
(K)甲肝(杆)(意指缺钾时茎杆健壮)
4、生物的生长发育中各种激素缺乏或者过多时的症状区分
A、生长激素缺失或者过多时的症状
一头生(生长素)猪(侏儒症)不老实,将它的肢端(肢端肥大症)锯(巨人症)了去
B、胰岛素中两种细胞的作用
阿(A)姨长得很高--即胰岛素A细胞产生胰高血糖素
5、五界分类法的内容及提出者:原核(生物)原生(生物)味(魏泰克)真(真菌)美(美国人) --由美国人魏泰克提出的五界分类法及其内容包括原核生物、原生生物、真菌界、动物界、植物界
6、生物进化中
(1)人类的进化阶段四个:难(南-南方古猿)能(能人)立(直立人) 志(智-智人)。
(2)人类进化早晚期智人中发现的人类
马(马坝人)丁(丁村人)吃枣(早期智人)泥(尼安德特人,简称尼人)
山顶洞(洞人)里有罗(克罗马侬人)碗(晚期智人)
7、遗传病与优生中的各种遗传病
仙(显性致基因遗传)单(单基因)不够(佝偻病)吃软(软骨发育不全)饼(并指)
白(白化病)龙(先天性聋哑)笨(苯丙酮尿症))
青少年(糖尿病)无脑(儿)唇裂多(多基因遗传)怨(原发性高血压)啊
8、在环境保护一节中学习记忆的东西特别多。
我国特有的物种(大熊猫、白ji 豚、水杉、银杉):特大白水银
古老的物种: 老古扬(子鳄)掌(鹅掌楸)打木兰(大叶木兰)
珍贵动物:熊倪给白ji 豚喂乳,扬子鳄爬上岸来迷了路(大熊猫、大鲵、白ji豚是哺乳动物,扬子鳄是爬行动物,迷路--麋鹿)重点记的是大鲵是两栖类,熊倪是著名的游泳运动员,人会游泳,以此来记忆两栖,扬子鳄是爬行动物,白ji豚是哺乳动物。)
珍稀植物:金银落了,鸽子拱出被子来(金钱松、银杏、银杉都是裸子植物,珙桐又名鸽子树是衩子植物)
灭绝的动物: 野马绝迹江湖(新疆虎、野马已经绝迹了)
能吸收二氧化硫的植物: 柳月美人喝菊丁嚼杏槐(柳杉、月季、美人蕉、菊花、丁香、银杏、洋槐)
能分泌抗生素,有杀菌功能的植物:圆黑屋(梧)里悬挂着橙色的柠檬(圆柏、黑核桃、法国梧桐、悬铃 木、橙、柠檬)
在轻松诙谐的气氛中学生很快的掌握了一些易混淆的知识,他们不再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快乐,这样记忆快、印象深,而且学生在运用的同时也学会了自己尝试用谐音去记忆的方法,从而也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篇13:浅谈小组活动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小组活动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小组活动是语言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英语学习是师生共同的合作,而真正成功的合作应该是一种愉快的',双方都能发挥各自长处的合作.小组活动正是体现了这一合作精神,它给学生平等参与的机会,让他们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
作 者:汤仁甫 郝风乔 作者单位:廊坊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刊 名:教育与职业 PKU英文刊名:EDUCATION AND VOCATION 年,卷(期):2006 “”(21) 分类号:H3 关键词:小组活动 英语课堂教学浅析自上而下的阅读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论文(锦集13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