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小因吹丝挺奥”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浅谈可知与不可知:有可能知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浅谈可知与不可知:有可能知论,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并能积极分享!
- 目录
篇1:浅谈可知与不可知:有可能知论
有可能知论
人对世界,有持可知论的,有持不可知论的,有持爱谁谁论的。我呢?我持的是有可能知论。
什么是有可能知论?意思是现在还不可知,但有可能知。其底层,还是不可知。只是比单纯的不可知积极些——给自己鼓劲,现在不可知,努力进化,将来也许就知道了。
持可知论的,分两种:一种人有自己明确的哲学主张,如有神论者,如唯物论者,唯心论者;一种是自己不知道世界是怎样的,又懒得思考,就跟随其他有明确哲学主张的人,随便找一种论点去信仰,世界教给他什么,他就信什么——这是伪可知论。
前一种人要么傲慢,要么虚伪,要么两者都有。只有极少数的人诚诚恳恳,真有见地。后一种人,愚昧。
人知道的世界,是以人为尺度的。超出人的觉知范围的世界,人是不知道的。哲学的终极问题,到现在是无解的。
你出生在人世间,不该盲从,该有怀疑的精神,独立思索的能力,赤子之心。
意识到世界对你是未知的,对你意义重大。
首先,你会谦卑,不敢自大。
其次,你不会被教条束缚,被社会带偏。既然是未知的,那么现在人类奉行的很多东西就未必是对的,或者说未必是最合适的。你会去推敲,也许能找到更好的路。
又次,你会生出求知的欲望,把觉知世界当成大事。你会积极去行动,持有可能知论,说尽管现在还不知道,希望通过努力修行,能够觉知一二。
苏格拉底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这是大实话。
承认自己的无知,这是诚实;追求智慧,这是希望。
篇2:论事物的可知属性与对其认识的不可穷尽性
论事物的可知属性与对其认识的不可穷尽性
具有可知属性的事物与具有可知属性的`事物在认识上的彻底究尽是两个问题.本文试对事物可知属性与对其认识的不可穷尽性作以分析,以期引起进一步的探索.
作 者:吕淑华 作者单位: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辽宁,沈阳,110031 刊 名: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ADMINISTRATORS COLLEGE OF POLICE AND JUSTICE 年,卷(期):2002 “”(1) 分类号:B017 关键词:事物可知属性 认识 不可穷尽性篇3:论西部地区的资源可持续开发与利用
论西部地区的资源可持续开发与利用
我国西部地区12省市拥有丰富的矿产、土地、森林、生物等自然资源.这是西部大开发的'基础.从复合系统的角度认识资源,从全球大市场的高度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资源.西部资源开发必须树立“市场与生态并重”、“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理念,促进西部地区由“以资源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向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模式”转变,由粗放型的资源开发模式向集约型的资源开发模式转变,保证西部地区资源可持续开发与利用.
作 者:郝东恒 陈安国 作者单位:石家庄经济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31 刊 名: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IJIAZHUANG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年,卷(期):2003 26(3) 分类号:F061.3 关键词:西部地区 资源 可持续 开发 利用篇4:论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
论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
从宇宙演化和人类发生的角度看,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是广义自然界的特定历史阶段和组成部分.相对于人类而言,广义的自然界,即人生存的'世界,具有无可置疑的时间先在性.
作 者:王棵 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社科部,山西,太原,030006 刊 名:教学与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TEACHING AND RESEARCH 年,卷(期):2004 “”(7) 分类号:B02 关键词:篇5:施工现场可燃可爆物资存放与管理制度有哪些?
,
保持通风。用电符合防火规定。
2.化学易燃物品和压缩或燃性气体容器等,应按其性质设置专用库房存放。
3.建设工程内部不准作为仓库使用,不准积存易燃可燃材料。
4.使用易燃易爆物品时,必须严格执行防火措施,指定防火负责人,配备灭火器材,确保施工安全。
5.领用方面:仓库保管员必须进行登记工作,作业完入库时进行检查,以确保以次领用时能做到心中有数。
篇6:愿有岁月可回首,此生与你共温柔
愿有岁月可回首,此生与你共温柔
有没有那么一个人,默默地爱着你,给你全部的温柔,分担了所有的烦忧,深情与厚爱,全部都为你?愿你今生能学会爱情,遇到真爱,成全一生的幸福。
承蒙时光不弃,你我终于在此刻狭路相逢。
我想你,想念你温柔的声音,温暖的怀抱;
我爱你,从来没有爱过人,却为你而着迷;
我等你,不管你何时出现,我会一直等你。
浮生或许匆匆,匆忙回眸却定下一生温柔。
对的人,我们不会错过,也许只是迟到了;
错的人,请你不要挽留,别浪费自己感情;
遇见你,有莫名的默契,我用眼神告诉你。
岁月默默流转,转不走我们的痛楚和思念。
也许你曾受过伤,但也别对爱情失了信心;
也许你会害怕,但谁不是在害怕之中长大;
也许你会怀疑,也请别怀疑一个人的用心。
年华黯然逝去,我们的承诺永远不会苍白。
就算容貌失了颜色,但爱情不会为此转移;
就算生活冲淡感情,我们已经离不开彼此;
就算忘记了回忆,我始终记得你全部痕迹。
怀念不如相见,但求此生守护,你无烦忧。
真的爱你,一直用心,就不会轻易说放手;
真的爱你,难免小气,害怕你放弃了心思;
真的`爱你,一生守候,也渴望你能够回应。
时间留住彼此,真庆幸你是我的心中所属。
还好是你,否则我这一生也不会拥有爱情;
幸好是你,我能够将一腔热诚全部献给你;
庆幸有你,有你的日子,不复当初的孤单。
红尘几许轮回,若不珍惜,我们也许错过。
若不珍惜,我们会在某个路口,擦肩而过;
若不珍惜,我看不到你的用心,伤心离去;
若不珍惜,我们终于错过了,后悔了一生。
回首那年今日,一生一世的爱情早已预定。
缘分急不来,爱情求不来,一切都是注定。
注定了我爱你,那么余生只与你分享温柔;
注定了我爱你,一直陪伴分担你所有烦忧。
篇7:论老子的“无”与“有”的二元辩证思想
【摘要】老子的《道德经》一书上下凡五千余言,充满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思想 [1],如“大小”、“有无”、“祸福”、“贵贱”、“上下”、“难易”、“利害”、“强弱”等等,皆是其真实的思想精髓所在。尤其是老子的“有”与“无”这一思想具有明显的“二元论”[2] 特征。虽然有人会说,这是拿西方哲学的套路来束缚古人思想的魅力,会造成哲学的混乱,但是笔者认为从另外一个独特的角度进行思考,来发掘先人留给我们的思想遗产,为后世所用,善莫大焉。
【关键词】:二元论 无为 有生于无 有无相生
【正文】
老子在其传世著作《道德经》中提出了两个十分重要的概念,一曰“道”,二曰“无”,这在中国哲学史上都还是第一次。庄子在其《庄子•天下篇》中评价老子的哲学思想时,如是说:“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 以濡弱谦下为表, 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 [3],庄子也是用“无”“太一”(即“道”)来总括老子的哲学。因此,要想真正地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就必须从这二者入手。又因为“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灵魂所在,要想讨论“无”与“有”的关系,则绕不开“道”,所以在此从老子的“道”入手。
什么是“道”呢?
老子并没有给出一个关于“道”的确切定义,而是以“无名”、“朴”、“无象”、“无形”、“无状之状” 、“无物之象”等词语代之,道是“混成”之物,是先天地而生的,用老子的原话说,则是“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在老子那里,“道”具体有三种含义——世界本源、世界存在和事物发展的规律。[4]后来王弼在给老子《道德经》做的注中说:
“所谓道——无形无名者,万物之宗也……听之不可得而闻,视之不可得而彰,体之不可得而知,味之不可得而尝。”[5] “道”没有形状,没有名称,它作为万物的根本而存在,所以才能无所不通,无所不往。
什么是“无”呢?
老子《道德经》一共八十一章,其中提到“无”的就达四十章之多,“无” 在《辞海》中的解释是:指事物的不存在,有无形、无名、虚无等义。[6]在老子那里,“无” 是形而上之空无,是虚无飘渺的。
什么是“有”呢?
《说文解字》中“有”的解释为:不宜有也。谓本是不当有而有之称,引伸遂为凡有之称,凡春秋书有者皆有字之本义也。[7]“有”在《辞海》中的解释是:指事物的存在,有有形、有名、实有等义。[8]在老子那里,“有”则是指形而下之实有,是实实在在的。
老子直接了当地指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四十章)其意思是说,“有”是天地万物产生的本源,而“无”则是“有”的本源,“无”是本源之源,是产生“有”的精神本原。任继愈先生在其《老子绎读》一书的前言中说,“无”也是“道”,“道”也是“无”。 [9] 二者均为形而上之空无,是虚无飘渺的。“无”常用来指称最高本体“道”的特性, 这也是《道德经》中最常见的用法。[10] 如《道德经》三十二章说: “道常无名, 朴虽小, 天下莫之能臣也”。三十七章说: “道常无为, 而无不为”。
总的来说,在西方哲学史上,“有”为最高的原则,而“无”总是被看作是次等的、派生的、消极的(否定性的),“有”高于“无” 、优于“无” [11]。而在老子《道德经》里,“有”与“无”的关系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道德经》第二章中(“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明确提出有无相生,认为“有”与“无”是相互对立而生的,既相互对立,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道德经》第四十章中(“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提出有生于无,[12]所有的物是从“有”中产生的,而“有”是从“无”中产生的。[13] 这恰好与西方哲学中崇有抑无的观念相反。从这一点也可看出,《道德经》虽只有五千言,但并非一时之功,就老子“有”“无”关系的前后变化亦可拆穿“老子一夜便作《道德经》之传说。
在讨论关于“有”与“无”的具体关系时,许多学者都困惑于老子《道德经》后半部分第四十章中提出的“有生于无”的观点,大多都认为这是与第一章中“有无相生”的观点相矛盾的,如陈鼓应先生说:今本“有生于无”之说, 显然与第1 章“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无法对应。第1 章的“ 无” 、“ 有” 是“ 同出而异名” 地指称道的。[14]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人的思想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老子的思想,不能墨守成规,更不能因循守旧。
故在此将对“无”与“有”这一二元辩证的关系加以详细的论述,并阐释其与西方哲学的具体不同,意欲呈现一个更加清晰的老子思想精髓。
“有”与“无”的关系具体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有无相生”的阶段,第二个阶段是“有生于无”的阶段。“有”与“无”关系的这一微妙变化,不仅反映出老子思想的不断变化性,也隐含着老子对世界(亦即老子所说的天地万物或自然)更为理性的认识。
(一)第一阶段——有无相生
“有无相生”见于老子《道德经》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正如其后几对关系一样,“有”与“无”是相互对立,相生相随,相互生成的,相互对立而生的,“有”可以生成无,“无”也可以产生“有”,二者的地位是平等的,但需注意的一点是,二者的相互生成应该是同一层次上的循环的过程。
老子《道德经》开篇第一章第二句则曰: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无”是天地的起始之处,是与“道”相同的概念,是万物生成或存在根源。此处“天地”与“万物”应为异词同意,都是指存于天地之间的万物生灵。然而,何为母也?《说文解字》中关于“母”的解释是:依《礼记》释文补,其意禁止其言曰母也,古通用无,诗书皆用无,士婚礼,夙夜母违命,古文母通无,是古文礼作无,今文礼作母也,凡母之属皆从母。[15] 在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这是老子对“道”的解释,所谓“母”者,河上公注:“母,本也。”[16] 在老子《道德经》第五十二章中“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魏朝王弼注曰:“母,本也。子,末也。得本以知末,不舍本以逐末也。”[17] 因而,“始”与“母”皆为根本,本源的意思,“无”与“有”都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本源。
老子《道德经》第十一章中说:“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魏朝王弼注曰:有之所以为利,皆赖无以为用也。[18] 按王弼的说法,这一句则是强调“无”的根本作用,但是此处也隐含了“有”这一前提的作用。陈鼓应先生说,此处就现象界层面来谈有无之相互依待的关系,而“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则是从道的本体论层面来谈论有无的相生相成的关系。[19]“因此,“有”的“利”是依靠“无”的“用”,并且“无”的作用的发挥,也要依靠“有”提供的便利。二者也是相互依靠,相生相成的关系。
总而言之,在这一阶段,“无”与“有”都是二元对立的关系,“有”与“无”是相互形成,相辅相成的关系。“有无相生”从相反相成这一观点,间接地呈现出老子的整体观与和谐观。[20]
下面,我们将进入“有生于无”这一阶段,进一步讨论“有”和“无”的关系。
(二)第一阶段——有生于无
老子在其《道德经》的后半部分中直接了当地说出: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四十章)
王弼注曰:“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将欲全有,必反于无也。”[21]天地万物都是从有形之物开始的,有形之物是天地万物得以存在,并被人所感知的凭借和载体(如人的身体是有形之物,属于“有”的范畴),而有形之物是从无形之物中产生出来的,无形之物是有形之物存在的目的与意义的根本所在,是有形之物的本源(如灵魂是无形之物,属于“无”的范畴)。灵魂要依靠身体,然而身体有了灵魂才变得有意义。借用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来说,形势与内容(质料)相比,形势更为重要,形式是决定某一个事物之所以成为这一事物的根据。[22] 有形之物即是内容(质料),无形之物即是形式,没有内容(质料)的形式,就如没有身体的灵魂,无所依托;没有形式的内容(质料)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了存在的根据。
“有”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无”则是“有”的本源,“无”是本源之源,是产生“有”的精神本原,是作为有形之物而存在的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因而,在这一阶段,“无”是高于“有”的,“无”成为了老子思想的最高原则。引用《哲学大辞典》中的说法,老子认为,“无(名)”比“有(名)”更能反映“道”的性质。[23]
“无”作为老子哲学最根本的范畴,其最明显之处则在于老子对“无为”的极大推崇。在这一阶段中,老子的思想是崇无抑有的(这和西方哲学中的崇有抑无的观念恰好相反),从老子对“无为”与“有为”的态度上 即可窥其一斑。
下面,我们转入对老子“无为”思想的讨论中,从侧面来对老子在这一阶段中表现出来的“崇无抑有”的思想进行更为深入的说明。
那什么又是“无为”呢?在谈论“无为”之前,先来讨论一下“为”。
“为”字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母猴也,引伸遂为凡有所变化曰为。[24] 就是说,“为”是引起事物变化的行为。任继愈先生说,“无”具有“有”所不具备的“ 实际存在”,号称“无”,并非空无一物, 而有总括万有的特点。[25]因而,“无”并不是消极的存在,在老子的《道德经》中“无”不仅具有日常生活中的功用,而且还是指导政治生活和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
《辞海》中关于“无为”的解释是:老子认为宇宙万物的根源是“道”,而“道”是“无为”而“自然”的,人要效法“道”,也应以“无为”为主,顺应自然的变化。老子的“无为”是从“道”出发的,因而与其后的孔子的“无为而治”大不同矣。[26] 可见,老子的“无为”是合乎“道”的,要顺应自然的变化。
在笔者看来,老子的“无为”指的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指不妄为,不胡作非为。不仅要顺应自然的变化,还要在遵守事物发展规律的前提下,认识规律,运用规律,对于能够提升人类福祉的事有所作为。也就是说,“无为”不是毫无作为,它强调的是要有作为,但是统治者的作为不能超出事物发展的规律,总的来说,还是要从“道”出发,在“道”的基础上有所作为。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
“为无为,则无不治。”(第三章)
如果人的行为是出于“无为”,就没有什么是治理不了的,只有统治者按照自然规律地有所作为,才能治理天下。即是倡导“无为而治”[27],就是要让按照自身的规定性而发展,使其处于符合道的自然状态,不妄加干涉。万物的生化是道按照一定的规律在展现自身、检视自身, 但万物最终要“复归于无极”。[28] 老子教导我们应以自然无为为本而不妄为。因此,老子在《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中说:“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拥有“上德”的人,即思想崇高者(圣人),常常是“无为”,是无所表现,不是为了表现而表现
又曰: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第三十七章)
道常常是“无为”的,它总是顺应自然,而天地万物无不由“为”生成。正因为顺应自然,虚静恬淡,道的“无为”才能无所不为,才能生出天地万物。不仅天道是如此的,而且人事也是如此。[29] 因此,老子说: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好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第五十七章)
魏朝王弼注曰;此四者(指“无为”“好静”“无事”“无欲”),崇本以息末也[30] 。
仅就“无为”来说,“统治者”做到“无为”,民众则可以得到教化。老子建议统治者要顺从民意,不能因一己之私而弃民意于不顾。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第六十四章)
在此,“无为”与“无执”并举,而劳思光先生认为“无为”所包含的意义更广,应包括“无执”,自觉心驻于无为,遂无所执,无所求。[31] 要想成为圣人,就要通过不断地改正自身,以身作则,“正己而物自正”,这样做了,虽不主动去取得天下,天下也是莫之能属,天下将自归于为“无为”者。
总而言之,从“无为”这一哲学范畴中,更能清晰地窥视老子在此阶段对“无”这一哲学最高原则的推崇。
在这一阶段,老子哲学思想中的“无”与“有”的关系是“无”高于“有”,“有”是从“无”中产生出来的,“无”上升为老子哲学的最高本源,“无为”也成为了包括统治者在内的所有人的行为规则与做事规范。如果说,从第一个阶段来看,“无”与“有”有些许相似性,例如复旦大学的聂中庆认为道是“无”“有”的统一体, 两者同处于一个哲学层面, 也就是从宇宙之本原、本体之形上层面诠释“道”的, 从另一个角度讲, “无”即是“有”; “有”也即是“无”, 两者“异名同谓”, [32] 而在这第二阶段,“无”与“有”则是有根本不同之处的,因此聂老师的办法过于偏激,不足取也。
【结论】
综上所述,从“有”与“无”的关系即可看出,老子的哲学思想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向前发展的。在第一阶段(“有无相生”),“有”与“无”的关系是平等的,“有”与“无”相互形成,相辅相成。在第二阶段(“有生于无”), “有”是从属于、根源于“无”,“有”从“无”中生成,“无”优于“有”,高于“有”,这恰好与西方哲学传统中崇有抑无的观念相反。
“有”与“无”的关系的变化发展启示我们:要用一种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老子的哲学思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老子为我们铺就的阳关道路上不断地向前迈进。
参考文献
书籍类:
①.老子(著)(魏)王弼(注)楼宇烈 (校释)《老子道德经注》[M].
第一版.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1月
②.任继愈.《老子绎读》[M]. 第一版.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12月
③.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M]. 第一版.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
④.(宋)范应元(著)黄曙辉(校)《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M].
第一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
⑤.张世英.《哲学导论》(修订版)[M]. 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
⑥.(美国)S.E.Stumpf ,J.Fieser(著)匡宏,邓晓芒(译)《西方哲学史——从苏格拉底到萨特及其后》(修订第八版)[M].第一版.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年2月
★ 形势与政策论文字
★ 作文成熟与幼稚论
★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浅谈可知与不可知:有可能知论(精选7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