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文言文陨石专项练习

时间:2023-01-27 04:02:31 作者:刘永才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刘永才”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中考语文文言文陨石专项练习,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中考语文文言文陨石专项练习,希望大家喜欢!

篇1:语文文言文专项练习

语文文言文专项练习

与长子受之

盖汝好学,在家足可读书作文,讲明义理①,不待远离膝下②,千里从师。汝既不能如此,即是自不好学,已无可望之理。然今遣汝者,恐你在家汩③于俗务,不得专意。又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及无朋友闻见,故令汝一行。汝若到彼,能奋然勇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可望。不然,则徒劳费。只与在家一般,他日归来,又只是伎俩④人物,不知汝将何面目归见父母亲戚乡党⑤故旧耶?念之!念之!“夙兴夜寐,无忝尔⑥所生!”在此一行,千万努力。

导读:朱熹教子珍惜学习机会,对儿子的良苦用心清楚可见;语重心长,发人深醒。

注释:①义理:指讲求经义、探究名理的学问。②膝下:借指父母。③汩(g):搅乱,扰乱。④伎俩:原指不正当的手段,这里是不务正业的意思。⑤乡党:乡里、家乡的人。⑥无忝(tin):不要辱没。忝,辱。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在家足可读书作文2.汝既不能如此()3.然今遣汝者()4.汝若到彼()5.则吾犹可望()6.不然,则徒劳费()

二、辨析下列短语中的“故”字,选出正确的意义

A.所以,因此B.故意C.老朋友D.旧有的,原来的

1.力改故习()2.故令汝一行()

3.不知汝将何面目归见父母亲戚乡党故旧耶()4.故弄玄虚()

三、写出“然今遣汝”的.原因。(用文中原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对本文主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劝戒儿子珍惜时间,不要虚度人生。

B.批评儿子不求上进,学业无成。

C.希望儿子改掉旧习,发愤学习,有所作为。

D.想让儿子摆脱家庭,改变学习环境。

五、文中“奋然勇为”之义为_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和答案】

与长子受之

如果你努力学习,在家里也完全可以读书写文章,弄明白言论或文章的内容和道理,用不着远离父母,千里迢迢地去跟从老师学习。你既然不能这样,就是自己不好学,也不能指望你懂得这个道理。但是现在让你出外从师的原因,是担心你在家里为俗务所缠身,不能专心读书学习。同时,父子之间,我也不希望日夜督促责备你。再者,在家里也没有朋友和你一起探讨,增长见识,所以要让你出去走一走。如果你到了老师那里,能够奋发图强,有所作为,努力改掉旧的习气,始终勤勉谨慎,那么我对你还是抱有希望的。不这样的话,就白费精力。如果和在家里一样,哪一天回来,又只是不务正业的人,不知道你还有什么脸面再见父母亲戚和乡里老朋友呢?可要好好地想一想啊!想一想啊!“早起晚睡,不辱没你这一生!”这一次离家从师,千万要努力。

一、1.足够、充分2.既然3.打发,让……走4.从师的地方5.希望。6.这样

二、1.D 2.A 3.C 4.B

三、恐你在家汩于俗务,不得专意;又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及无朋友闻见。

四、C

五、奋发图强,有所作为。

篇2: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项练习:《郑板桥知潍县》

2017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项练习:《郑板桥知潍县》

郑板桥知潍县

郑板桥,乾隆间知①山东潍县。值岁连歉,板桥乃大兴工役,招远近饥民,修城凿池,以工代赈,复劝邑中大户,开厂煮粥,轮饲之。尽封积粟之家,责其平粜②,有讼事,则右窭子而左富商③。监生④以事上谒,辄坐大堂,召之入,瞋目大骂曰:“驼钱骡⑤有何陈乞?”或命皂卒⑥脱其帽,足踏之,或摔⑦头黥面⑧,逐之出。一时豪富咸惮之,而贫民赖以存活者则无算⑨。(选自《板桥全集》)

[注释]①知:掌管。②平粜(tiào):平价出卖粮食。③右窭(jù)子而左富商:保护贫苦人而压抑豪富人。④监生:此指儒生。⑤驼钱骡:只看重钱财的畜牲。这是骂人的话。⑥皂卒:穿黑衣的官府差役。⑦摔(zu6):揪住。⑧黥(qíng)面:本是古代的一种刑罚,用刀刻额颊,再涂上墨。此指用墨笔在监生脸上乱涂。⑨无算:无数。

[文化常识]城与池。城与池是古代都市的防御工事。为了防止入侵者,都市的四周要筑起高高的城墙。明清以前,城墙大多仅用泥土夯实,成下宽上窄的梯形状。明朝起,外墙砌砖。城头上盖有小楼,可瞭望亦可射击。筑城要用大量泥土,于是城墙下成了宽阔的天然护城河,这叫“池”。池上有浮桥。入侵者想攻入市内,首先要越过“池”,这是不容易的事;过了池再想爬上几丈高的城墙,则更难。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赈②复③邑④讼⑤谒⑥瞋目

⑦陈⑧乞

2.选择:“贫民赖以存活者”中的“赖”,解释为(A)依靠;(B)懒惰;(C)因此;(D)幸而。

3.翻译:①值岁连歉;②一时豪富咸惮之4.理解:郑板桥为什么要对“监生”如此责骂与侮辱?

【参考译文】

郑板桥知潍县

郑板桥,乾隆年间担任山东潍县知县。正逢连年受灾歉收,郑板桥开展积极的抗灾救灾,招募远近受灾的饥民,修整受损房屋开凿河道,以饥民工作代替对他们的救赈,又劝说城里的富裕人家,打开粮仓煮粥救济饥民,使饥民轮流得以饮食。对囤积居奇的'粮商全部查封,责令他们平价出售粮食,遇有诉讼的事件,则维护穷弱的利益而抑制富商。用钱捐的监生以事求见,则立即坐在衙门大堂,召他们进来,睁着愤怒的眼晴大骂着说:“驮着钱的骡子有什么要说的?”或者命令衙役摘掉他们的冠帽,踩在脚下,或者敲打他们头部刺击他们面部,然后赶出云。一时间豪绅富人都很害怕,而贫苦人民得以存活下去的很多。

【参考答案】

郑板桥知潍县

1.①救济②又③县④诉讼、告状⑤拜见⑥瞪大眼睛⑦述说⑧请求

2.(A)

3.①正逢连年欠收;②一时间豪强富贵人都怕郑板桥。

4.因为“监生”拜见他,目的是为豪富说情。

篇3: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试题介绍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试题介绍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原文呈现

①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②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文言词汇分类积累

特殊

用法

词语

例句

意思

通假字

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肢体

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

古今

异义

无从致书以观

古义:得到;今义:达到,实现

走送之

古义:跑;今义:行走,走路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古义:借;今义:与“真”相对

尝趋百里外

古义:奔赴;今义:趋势

左右

余立侍左右

古义:身边;今义:大约

穷冬烈风

古义:深;今义:贫穷,穷尽

媵人持汤沃灌

古义:热水;今义:指食物的汁水

日再食

古义:两次;今义:又

一词

多义

色愈恭,礼愈至

形容词,周到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动词,到

未尝稍降辞色

脸色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

表情

益慕圣贤之道

仰慕

略无慕艳意

羡慕

益慕圣贤之道

更加

曾益其所不能

增加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当余之从师也

跟从

词类

活用

腰白玉之环

名词用作动词,腰佩

手、笔

手自笔录

手,名词用作动词,动手;笔,名词用作状语,用笔

日、食

主人日再食

日,名词用作状语,每天;食,名词用作动词,吃

鲜肥

无鲜肥滋味之享

形容词用作名词,新鲜肥美的食物

虚词

俯身倾耳以请

连词,相当于“而”,译为“来”

无从致书以观

介词,用

以衾拥覆

用,拿

以书假余

介词,把

以中有足乐者

连词,因为

计日以还

相当于“而”,表顺接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结构助词,的

走送之

代词,指书

当余之从师也

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无鲜肥滋味之享

无实义

弗之怠

代词,抄书,宾语前置的标志

足肤皲裂而不知

连词,表转折,但,却

久而乃和

连词,表承接,不译

则又请焉

连词,表承接,可译为“就,便”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连词,表转折,却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余幼时即嗜学 嗜:__特别爱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假借:__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敢稍逾约 逾约:__超过约定的期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以是:__因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硕:__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叩:__请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未尝稍降辞色 辞色:__言语和脸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援疑质理 援:__引,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质:__询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或遇其叱咄 叱咄:__训斥,呵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俟其欣悦 俟:__等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穷冬烈风 穷冬:__隆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足肤皲裂而不知皲裂:__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

(13)至舍 舍:__这里指学舍,书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媵人持汤沃灌 沃灌:__浇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以衾拥覆 衾:__被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右备容臭 臭:__气味,这里指香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烨然若神人 烨然:__光彩照人的样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缊:__旧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敝:__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6保定17中期末)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项是( C )

A.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日星隐曜

B.色愈恭,礼愈至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C.同舍生皆被绮绣 将军身被坚执锐

D.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奉命于危难之间

3.(2016保定17中期末)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B )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B.录毕,走送之

C.益慕圣贤之道

D.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2016柳州中考)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__抄录完毕,就跑着把书送还人家,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6雅安中考)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__我站在老师身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16保定17中期末)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__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自己吃的穿的`不如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016保定17中期末)诵读全文,说说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他为什么能够这么做。(课后习题)

__①读书困难:无书(家庭贫困,无法得到书)。克服的办法是:向别人借书并亲手抄下来,即使是寒冬天气,手指不能伸屈,也不敢懈怠。抄写完毕,赶快跑去送还书。因此能够遍观全书。②求师困难:无师(无硕师名人与游)。克服的办法是:跑到百里以外,向同乡的前辈请教。③求学困难:生活极端艰苦。克服的办法是:“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用精神上的富足战胜物质上的贫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2016岳阳中考)学完本文,在学习上你有哪些启示?(写两点)

__示例:①学习要努力刻苦,克服恶劣的环境,想方设法地汲取知识。②要向学识渊博的老师请教,虚心学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2河北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4分)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义阳①朱詹,世居江陵,后出扬都②。嗜学,家贫无资,累日不爨③,乃时吞纸以实腹④。寒无毡被,抱犬而卧。犬亦饥虚,起行盗食。呼之不至,哀声动邻⑤。犹⑥不废业,卒成学士。

【注释】①义阳:地名。②后出扬都:后来到了扬都。③累日不爨(cuàn):连续几天不能生火做饭。④实腹:填充肚子。⑤哀声动邻:哀痛的喊声惊动了邻里。⑥犹:仍然。

7.给【甲】段文字中画线部分加上标点符号。(2分)

至舍 , 四支僵劲不能动 , 媵人持汤沃灌 , 以衾拥覆 , 久而乃和。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负箧曳屣曳:__拖(拖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中有足乐者 以: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乃时吞纸以实腹 时:__时常(经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卒成学士 卒:__终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__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辛大概(大体)就是这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嗜学,家贫无资。

__特别爱好学习,家里贫穷没有钱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乙】文中朱詹异于常人的行为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用原文回答)(2分)

__“乃时吞纸以实腹”“抱犬而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甲】【乙】两段文字在内容上有什么相同之处?(2分)

__两段文字都表现了他们家境贫寒和求学的艰辛。(意对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4: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试题九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试题九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原文呈现

段层精解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第1层:点明时间、地点、人物和“夜游”的起因。

第2层:写景以抒情,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同时,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全文中心】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文章仅85字,却创建出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出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文学常识】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为“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在文学、艺术上具有多方面的才能。散文平易自然,流畅宛转;诗风雄浑自如,成就杰出;词的境界阔大豪迈,为豪放派开创者;又工书法,善绘画。著有《东坡全集》。

【现实意义】要有豁达的心态,不能被世俗名利所牵绊,感悟自然,淡然处世。

文言词汇分类积累

但少闲人如吾

两人者耳

古义:只是;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但少闲人如吾

两人者耳

古义:助词,而已,罢了;今义:名词,耳朵

月色入户

古义:门户;今义:住户、人家

念无与为乐者

古义:考虑,想到;今义:纪念,思念

一词

多义

遂至承天寺

于是

遂迷,不复得路

终于

遂至承天寺

寡助之至

极点

寻张怀民

寻找

未果,寻病终

不久

词类

活用

相与步于中庭

名词用作动词,散步

怀民亦未寝

名词用作动词,睡觉

虚词

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步于中庭

介词,跟

念无与为乐者

连词,和,跟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解衣欲睡 欲:__想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欣然起行 欣然:__高兴的样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念无与为乐者 念:__考虑,想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寻:__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__形容水的澄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水中藻、荇交横 交横:__交织纵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盖竹柏影也 盖:__原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闲人:__清闲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__想到没有人与我一起欣赏,就去承天寺寻找张怀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__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们就)一起在院子里散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16益阳中考)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月光照在院中,)庭院地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16益阳中考)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月色入户”运用了拟人写法,将月光写得很有人情味。请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

__月光似乎懂得作者的寂寞无聊,悄悄进门与他为伴,写得有情有趣,富有人情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16舟山中考)本文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的`语句中。

(2016唐山路北区一模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4分)

【甲】《记承天寺夜游》(略)

【乙】南方多没人①日与水居②也七岁而能涉③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④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节选自苏轼《日喻》)

【注释】①没人:能潜水的。②居:生活。③涉:趟水过河。④苟然:随随便便的样子。这里指随便、轻易就能掌握。

5.给下面的句子加上标点。(2分)

南方多没人 , 日与水居也 , 七岁而能涉 , 十岁而能浮 , 十五而能没矣。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2分)

A.则虽壮 虽人有百手(《口技》)

B.以其言试之间 不以疾也(《三峡》)

C.问于没人 相与步于中庭

D.未有不溺者也 念无与为乐者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1)水中藻、荇交横交横:__交错纵横__

(2)见舟而畏之 畏:__害怕__

(3)未有不溺者也 未:__没有__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__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

__向会潜水的人请教,探求他们潜水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乙】文使用的写法是__借事说理(设喻说理)__,从中你悟出的道理是:__功到自然成,学问道义,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不可能一蹴而就__。(3分)

篇5:高考语文文言文专项阅读练习

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能知者乎?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①;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估客②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③。

(选自《魏源集》)

[注释] ①一足:走一步。②估客:此指来往于海上的商人。③一啜(chuò):尝一口。

[文言知识] 说“及”。“及”是个会意字,本指后面的人伸出手抓住前面的人,因此它有“接触到”、“达到”、“够得上”的意思。上文“及之而后知”中的“及”,就解为“接触”,句意为接触它之后才能知道(它的情况)。成语“望尘莫及”,意为看着车后卷起的尘土而追赶不上,比喻比不上别人。科举考试中的“及第”,从字面上解释是指达到名次,意为及格、录取。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乌_________②披__________

2.“五岳”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座高山。

3.翻译:①履之而后艰__________________;②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理解:本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_____________

篇6:高考语文文言文专项阅读练习

齐国好厚葬,布帛①尽于衣裘②,材木尽于棺椁。齐桓公患之,以告管仲,曰:“布帛尽则无以为蔽,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而人厚葬之不休,禁之奈何?”管仲对曰:“夫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也。”于是下令曰:“棺椁过度者戮③其尸,罪夫当丧者。”未久,厚葬之风休矣。选自《韩非子》

[注释]①布帛:泛指织物。②衣裘:皮衣。此指死人的衣着。③戮:侮辱。

[文化常识] “棺椁”及其他。上文有“材木尽于棺椁”,意为优质的木材都用在做棺椁上了。“棺”即棺材,装敛死人的器具;“椁”即棺外的套棺,也就是说是棺材外再套一具棺材。古代的贵族,生前富贵荣华,极尽奢侈,死后也希望不朽,且能无穷享受,因此十分讲究丧葬。尸体穿绫罗绸缎,甚至金缕玉衣。棺之外要加椁,棺与椁之间存放金银财宝及生前用具,可惜这些都成了日后盗墓者的目标。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无以_________②对__________③为__________

2.翻译:①齐桓公患之____________;②禁之奈何?____________;③非名之则利之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上文的两个“夫”:①“夫凡人之有为也”中的“夫”,应理解为_____________;②“罪夫当丧者”中的“夫”,应理解为________________

4.理解:齐国人为什么好厚葬?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__________________

篇7:高考语文文言文专项阅读练习

董叔将娶于范氏①,叔向②曰:“范氏富,盍已乎!”曰:“欲为系援③焉。”他日,董祁④诉于范献子⑤,曰:“不吾敬也。”献子执而纺⑥之槐。叔向过之。曰:“子盍为我请乎?”叔向曰:“求系得系矣,求援得援矣,欲而得之,又何请乎?”(选自《国语・晋语》)

[注释] ①范氏:晋国正卿范宣子的女儿范祁。②叔向:晋国大夫。③系援:结交攀附。④董祁:范祁嫁给董叔后便称董祁。⑤范献子:范祁的哥哥。⑥纺:吊、悬。

[文言知识] 倒置句 文言中有好几种倒置旬式。上文“不吾敬”是其中之一。“不吾敬“要按“不敬吾“理解,意为不尊重我。这是一个否定句,有否定词“不”表示(其他否定词如“未”、“莫”、“毋”等),另外它的宾语是代词“吾”(其他代词如“我”、“尔”、“之”等),因为有这两个前提,所以构成动宾倒置的句式。又如“勿之忘“,即“勿忘之”;“未之有”,即“未有之”。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他日_________②执__________2.翻译:①范氏富,盍已乎!____________;②子盍为我请乎?__________________;③欲而得之,又何请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考语文文言文专项练习题

中考语文文言文:《陋室铭》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

中考语文古诗文默写练习节选

高考语文名篇名句默写专项练习

中考语文文言文通假字梳理

中考语文文言文总复习

专项练习普通话绕口令

标点符号专项讲解及练习

高考语文复习名句名篇文专项练习

中考语文文言文陨石专项练习(集锦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中考语文文言文陨石专项练习,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