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凤笃学文言文阅读答案

时间:2023-01-29 03:47:56 作者:你好棒的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你好棒的”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高凤笃学文言文阅读答案,下面给大家分享高凤笃学文言文阅读答案,欢迎阅读!

篇1:高凤笃学文言文阅读答案

高凤笃学文言文阅读答案

高凤,字文通,家以农亩为业。、妻常之田,曝麦于庭,令凤护鸡。时天暴雨,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妻还怪问,乃省。(选自李贽《初谭集》

1、翻译划线句子 (2分)

2、有关“潦水流麦”的故事,中外都有。请再举两例。(2分)

【答案】

1、高凤拿着竹竿诵读经书(儒家经典著作),没有发觉雨后地上的积水冲走了麦子。

2、华罗庚闹市读书 陈毅吃墨水 牛顿煮鸡蛋 曹禺在澡盆里读书 居里夫人小时候专心读书。

阅读鉴赏古代诗词的方法

1、把握诗词内容,细读标题和注释;分析意象;品味意境;联系作者。

2、弄清技巧:把握形象特点;辨析表达技巧;说明表达作用。

3、评价内容观点:概括主旨;联系背景;分清主次;全面评价。

阅读理解古诗文答题方法

1.感知题材

(1)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江、自然风景来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歌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其风格清新自然。

(2)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质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3)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4)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5)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抒发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雄浑,笔势豪放。

2.提炼主题

诗歌的思想内容一般包括送别惜别、羁旅情愁、思乡怀远、闲适恬淡、乐山好水、感时伤世、吊古伤今、忧国忧民、言志抒怀、叹惋讽谏等,诗人的感情一般包括惜别情、思乡情、恋友情、怀古情、、讽谏情、报国情、伤世情、热爱情等。

(1)忧国伤时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反映人民离乱的痛苦。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同情人民的疾苦。如“ 兴,百姓苦;亡, 百姓苦.”

(2)建功报国

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和豪迈以及保家卫国的决心。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抒发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如:“ 可怜白发生!”

表达年华消逝、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悲叹和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如“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思乡怀人

羁旅愁思。如“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思亲念友。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边关思乡。思乡诗往往和战争联系在一起,反映征人厌倦战争,渴望与妻子团聚,渴望过安宁平静的生活。如:“将军白发征夫泪” 。

(4)生活杂感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仕途失意的苦闷、惜时伤春和青春易逝的伤感。前者如自居易的《琵琶行》,后者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等。

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的《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等。

篇2:高石门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高石门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高石门传

[明]丘云霄

世之慕旷达者皆谓嵇、阮诸贤得醉乡之乐,为能养其真以成其名,丘子曰:醉乡之徒,乃负其不羁以俯仰于时,不得直其志,乃托诸酒以自广焉耳。愚谓醉乡之徒,非真乐也。

晋安石门子早善属词,不乐进士业,每谓文至牵饰比偶,犹之留须眉以傅脂粉,无足学也。遂洗意爵禄之门,而结霞上之居,自号霞仙。善画,善隶草,善八分书。家贫,性嗜酒,日以饮为事。由是孤洁一世,知名海内。

时轩盖造之,求其所能则不得,盖不欲以所能媚也。及醉,则虽寻常人家投之楮素,欢然挥墨,任意纵横,而结构峻古,意态突兀;醒则虽工意为之,皆所不逮。盖其适在酒而神在醉故邪。

乡有宋子者,与之善,疟岁弗愈。一日造问之,宋强疾移榻就堂相见,因享之酒。酣,宋出素请画,遂染笔写菊数本,倒垂悬崖而掩映于江波之间,香姿隐隐有飘拂流动之状,宋子泠然疏爽。因再请,复写奇石,亭立双竹,凌空箫箫,数叶风韵,若有闻焉,宋跃起视之,毛发俱竦,是日疟不复发而就瘥焉。时为之语曰:“少陵有佳句,不若霞仙笔。醉后扫丹青,往往神鬼泣。”其妙入神态有如此者。

夫求乐而得所乐,乐在物也;乐所乐而忘所乐,乐不在物在我也。石门子于酒视醉乡诸贤托以自广焉者,何如也?

岁癸卯,行年五十,疾革,梦有画舫载卮酒促其登舟者,遂呼家人进之酒,再饮而卒。先数月,武夷霞峰子卒,相去千里,不及有闻,垂没之日,曰:“霞峰子先我往矣,此人志在当时,不酬所欲,惜也!”闻者谓其谵语,而不知其前知如此。既没,闻者惜之。

石门子姓高氏,名濲,字宗吕,居于石门山,贫以自耕,又自号曰庖羲谷老农氏云。

(选自《止山集》,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乃负其不羁以俯仰于时 负:依仗

B.行年五十,疾革 革:除去

C.垂没之日 垂:接近

D.不酬所欲 酬:实现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嵇康、阮籍这些醉乡之徒,是不得志而借酒浇愁,他们的快乐不是真乐。

B.高石门早年才华卓著,工书善画,因为科场失利,不以功名为意,一世孤洁。

C.高石门酒醒之后,无论怎样“工意为之”,都不能达到酒醉后作品的艺术境界。

D.宋子观画时泠然疏爽,毛发俱竦,疟疾痊愈,这从侧面表现了高石门画艺的神妙。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时轩盖造之,求其所能则不得,盖不欲以所能媚也。(5分)

(2)石门子于酒视醉乡诸贤托以自广焉者,何如也?(4分)

4.本文围绕“酒”来写高石门一生的事迹和成就,请简要说明。(4分)

答案:

1.B (革:危急)

2.B(高石门绝意爵禄之门并不是因为科场失利)

3.(1)当时权贵拜访他,向他求书画却不能(得到),是因为(石门子)不想用自己擅长的书画取媚他们。(轩盖、造、盖、所能各1分,句意1分,共5分)

(2)石门子对于酒(的态度)和那些醉乡中以酒来自我宽慰的贤人相比,怎么样呢?(视、广、何如各1分,句意1分,共4分)

4.一生嗜酒(离不开酒);(2分)书画成就也离不开酒。(2分)

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步骤

阅读大段文章主要用精读的方法,需逐字逐句推敲揣摩,故平时练习要养成圈点勾画、多做记号的习惯,可以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确定某一答题区域后,再仔细弄懂这一段每一句的意思,进而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有了这一习惯就有可能形成较强分析综合能力。阅读时反复琢磨题干,圈画与之相关的内容,答题时就不需要再从头至尾搜寻,可节省不少宝贵时间。

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是能够抠出答案的。当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即使是归纳概括整段整篇文意也必须充分利用原文。

词语理解知识点

解释词语在语境中被临时赋予的含义是常见的命题形式。一般来说,散文试题考查词语的含义,特别关注词语的语境义,而不是词典中所诠释的规范义。该题型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根据文意写出某词语的含义。这就要重点把握以下几种类型的词语:

(1)体现作用思想观点的词语;

(2)体现作者情感的词语;

(3)运用比喻、借代、拟人、夸张及移用或移情、反语等修辞手法的词语;

(4)体现文章主旨及作者意图的“文眼”及“居要”的“片言”;

(5)展示文章脉络及过渡衔接的词语;

(6)表示指代性的词语。

篇3:明史金国凤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明史金国凤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金国凤,宣府人。崇祯中,以副总兵守松山。十二年二月,虏贼以重兵来攻,环城发炮,台堞俱摧。城中人负扉以行。国凤间出兵突击,辄败还,乃以木石甃补城坏处。贼屡登屡却,遂分兵攻塔山、连山,令锐卒分道穴城。国凤多方拒守,终不下,阅四旬围解。

帝大喜,立擢署都督佥事,为宁远团练总兵官。再论功,署都督同知,荫锦衣卫千户。是年十月,贼匪复攻宁远。国凤愤将士恇怯,率亲丁数十人出据北山冈鏖战。移时矢尽力竭,与二子俱死。

帝闻痛悼,赠特进荣禄大夫,左都督,赐祭葬,有司建祠,增世职三级。总督洪承畴上言:“国凤素怀忠勇。前守松山,兵不满三千,乃能力抗强敌,卒保孤城。非其才力优也,以事权专,号令一,而人心肃也。迨擢任大将,兵近万人,反致陨命。非其才力短也,由营伍纷纭,号令难施,而人心不一也。乞自今设连营节制之法,凡遇警守城,及统兵出战,惟总兵官令是听。庶军心齐肃,战守有资,所系于封疆甚大。”帝即允行之。及国凤父子柩归,帝念其忠,命所过有司给以舟车且加二祭其妻张氏援刘綎例乞加宫保部议格不行而请于世职增级外再荫本卫试百户世袭以劝忠臣帝可之。

当松山被围,巡抚方一藻议遣兵救援,诸将莫敢应。独副将杨振请行,至吕洪山遇伏,一军尽覆。振被执,令往松山说降。未至里许,踞地南向坐,语从官李禄曰:“为我告城中人坚守,援军即日至矣。”禄诣城下致振语,城中守益坚。振、禄皆被杀。事闻,命优恤。

(选自《明史》)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命所过有司给以舟车/且加二祭/其妻张氏援刘綎例/乞加宫保/部议格/不行而请于世职/增级外再荫/本卫试百户世袭/以劝忠臣/帝可之。

B.命所过有司给以舟车/且加二祭/其妻张氏援刘綎/例乞加宫保部/议格不行/而请于世职增级外/再荫本卫试百户世袭/以劝忠臣/帝可之。

C.命所过有司给以舟车/且加二祭/其妻张氏援刘綎例/乞加宫保/部议格不行/而请于世职增级外/再荫本卫试百户世袭/以劝忠臣/帝可之

D.命所过有司给以舟车/且加二祭/其妻张氏援刘綎例/乞加宫保/部议格/不行而请/于世职增级外/再荫本卫试百户世袭/以劝忠臣/帝可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擢:提拔,提升。同为升迁之意的还有迁、拔、升、徙、封,但是擢仅用于表达提升官员官职的意思。

B. 锦衣卫:明朝的特务机构,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特令其掌管刑狱,赋予巡察缉捕之权,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

C.大夫:一般指中央机关的要职,比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但文中则是不同于这类实职的虚衔。

D. 左都督:都督是中国古代军事长官的一种,明代设置左右都御史各一人,为都察院长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金国凤奉命驻守松山。清军攻城,用火炮围城轰击,城墙都被炮火摧垮,城中人都只好背着门板行走。

B.清兵几次搭云梯登上城墙,又均被打退,无奈之下,只好派出精锐部队改道攻打塔山、连山,目的就是为了两边夹击松山。

C.松山守城之战的胜利恐怕是金国凤创造的明末战事中罕见的战斗奇迹!但同年十月,清兵再次攻打宁远,守城将士却表现得无比懦弱恐惧,令金国凤大为震怒。

D.洪承畴客观分析了造成金国凤两次战斗结果完全不同的原因是现行的军营体制,于是提议设立连营节制体制,战备时仅以总兵的命令为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非其才力优也,以事权专,号令一,而人心肃也。(5分)

②未至里许,踞地南向坐,语从官李禄曰:“为我告城中人坚守,援军即日至矣。”。(5分)

答案:

1.C

2.A(徙和封不是提升。)

3.B(不是夹击,而是挖地道——“穴城”)

4.(1)并不是(金国凤)的才能勇力特别突出,而是因为他能凭借自己的职位独掌军权,号令统一,而军心整肃。(专权:独掌军权;一:统一;基本句意3分。)

(2)没有走到一里多路,他就朝南坐在地上,对他的随从属官李禄说:“替我去向城里守城将士们说一定要坚持住,援军马上就会到。”(许:多;南向:朝南;基本句意3分)

记叙文阅读规则

1.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的品质,衬托中心意思

2.运用描写方法的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题

3.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的作用:运用了……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4.运用排比的作用:增强语言气势,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5.反问句的作用:加强语气,引起下文,承上启下

6.设问句的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启下

7.题目的作用: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

8.记叙文第一段的作用:

(1)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2)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9.中间句段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

10.结尾议论性句子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11.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12.写作人称的好处: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二人称,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13.记叙线索的形式:实物;人物;思想感情变化;时间;地点变换;中心事件

14.找线索的方法: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

15.赏析句段从三方面考虑: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

阅读理解阅读方法

所谓“读材料”,就是要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通过粗读和精读相结合了解文字材料内容,把握文章主题,理清材料的层次和段落,进一步理解材料的基本大意。在浏览全文,了解全文的概貌之后,应记住文章的要点,重要的结论以及一些关键性的人名、地点、定义和数字,不同的人名、地点可用铅笔在试卷上分别打上不同的记号,以便查找。

阅读理解试题的文字材料主要用来测试学生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有的采用一个句子,有的采用一段文章或整篇文章。内容广泛,题材各异。以题目的难易程度分析,人们常常把它们分为表层理解和深层理解。所谓表层理解就是对文中的客观事实的感知和记忆;所谓深层理解是根据文中的客观事实,在认真思考后进行逻辑推理、总结或概括,得出结论。

通常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第一遍需要速读,首先要重点理解文章的体裁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答题时切忌文章都没完整的阅读过试卷上的文字材料,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其次要初步理清文章的思路。一般来讲,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它在要求概括段落大意一类的阅读理解的解题中,往往是行之有效的一个办法。

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可能采用二种方法:一是用“顺读法”,先读短文后读题目,然后再读短文寻找正确答案。二是采用“倒读法”,先读题目(四个选项不读)后读短文,最后寻找答案。这二种方法各有优劣。我比较赞成“倒读法”,因为这种阅读方法是带着问题阅读,目的明确,容易集中,能及时抓住文中与解题关系密切的信息,从而节省了阅读时间。“倒读法”对表层理解的题目(提问时间、地点、原因等)效果最好。对深层理解的题目,“顺读法”则要从短文的整体内容出发,进行概括和总结,分析所提供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篇4:文言文阅读及其答案

文言文,完成19—22题。

张纲少明经学,虽为公子,而厉布衣之节,举孝廉不就,司徒辟为侍御史。时顺帝委纵宦官,有识危心。纲常慨然叹曰:“秽恶满朝,不能奋身出命扫国家之难,虽生,吾不愿也。”汉安元年,选遣八使徇行风俗,皆耆儒知名,多历显位,唯纲年少,官次最微。余人受命之部,而纲独埋其车轮于洛阳都亭,曰:“豺狼当路,安问狐狸!”帝虽知纲言直,终不忍用。时,广陵贼张婴等众数万人,杀刺史、二千石,寇乱扬、徐间,积十余年,朝廷不能讨。以纲为广陵太守。前遣郡守,率多求兵马,纲独请单车之职。既到乃将吏卒十余人径造婴垒以慰安之求得与长老相见申示国恩婴初大惊既见纲诚信乃出拜谒。纲延置上坐,问所疾苦。乃譬之曰:“前后二千石多肆贪暴,故致公等怀愤相聚。二千石信有罪矣,然为之者又非义也。今主上仁圣,欲以文德服叛,故遣太守,思以爵禄相荣,不愿以刑罚相加,今诚转祸为福之时也。若闻义不服,天子赫然震怒,大兵云合,岂不危乎?若不料强弱,非明也;充善取恶,非智也;去顺效逆,非忠也;身绝血嗣,非孝也;背正从邪,非直也;见义不为,非勇也;六者成败之几,利害所从,公其深计之。”婴深感悟,明日,将所部万余人与妻子面缚归降。纲乃单车入婴垒,散遣部众,任从所之;子弟欲为吏者,皆引召之。人情悦服,南州晏然。天子嘉美,征欲擢用纲,而婴等上书乞留,乃许之。纲在郡一年,年四十六卒。百姓老幼相携,诣府赴哀者不可胜数。张婴等五百余人制服行丧,负土成坟。

(《后汉书?张纲传》)

张纲单骑诣贼垒,谕张婴而降之,言弭盗者侈为美谈。然纲卒未几,婴复据郡以反,

纲何尝能弭东南之盗哉!张纲者,以缓一时之祸,而不暇为国谋也,何足效哉! (王夫之《读通鉴论》)

1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既到/乃将吏卒/十余人径造婴垒/以慰安之求得/与长老相见/申示国恩/婴初大惊/既见纲诚信/乃出拜谒/

B.既到/乃将吏卒十余人/径造婴垒/以慰安之/求得与长老相见申/示国恩婴/初大惊/既见纲诚信/乃出/ 拜谒/

C.既到/乃将吏卒/十余人径造婴垒以慰/安之求得与长老/相见申/示国恩/婴初大惊/既见纲/诚信乃出/ 拜谒/

D.既到/乃将吏卒十余人/径造婴垒/以慰安之/求得与长老相见/申示国恩/婴初大惊/既见纲诚信/乃出拜谒/

2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学,研究儒家经典学说并阐明其含义的学问。《诗》《书》《礼》《易》《乐》《春秋》,是公认的儒学经典。

B.布衣,布制的衣服,借指平民。古代“布”指麻葛之类的织物,平民穿麻、葛织物。后也以布衣称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C.孝廉,即孝顺亲长、廉能正直,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选拔方式。至明、清两朝,变为对举人的雅称。

D.二千石,指称郡守。汉官秩以万石为最高,中二千石次之,真二千石再次,后一级就是两千石,汉郡守俸禄为两千石。

2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纲年轻时就通晓经学,虽然是官宦家庭的公子,却能磨砺布衣的.节操,被举荐为孝廉,他却不愿赴命,后来被任命为侍御史。

B.当时顺帝委任纵容宦官,有识之士都恐惧担心。张纲为国家命运担心,出言不逊,皇帝虽知其言语耿直,最终不愿重用他。

C.广陵寇乱十多年,朝廷派张纲平息寇乱。他不像前任那样多求兵马,而是只身到贼营,分析利弊,晓以情理,结果张婴等万人归降。

D.王夫之认为,张纲独自赴贼营,劝张婴归降,可谓大智大勇,但后来张婴再次造反,证明张纲没有解决根本问题,不值得效法。

参考答案:

19.D(到任以后,就率领差吏兵卒十多人,径直造访张婴营垒,安抚慰问,要求与头目会见,表明国家的恩惠。张婴起初非常吃惊,见到张纲的诚信后,才出来拜见。)

20.C(“孝廉”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选拔方式。)

21.D (王夫之并未认为张纲大智大勇。)

张纲年轻时就通晓经学,虽然是官宦家庭的公子,却磨砺布衣的节操,被举荐孝廉,他却不赴命,后来被司徒任命为侍御史。当时顺帝纵容宦官,有识之士都恐惧担心。张纲慨然感叹:“污秽丑恶之人聚满了朝廷,如果不能挺身而出献出生命,为国家扫除灾难,即使活着,也是我所不愿意的。”汉安元年,朝廷选派八位使者巡视各地的风气民情,使者大多是年老而德高的儒者和知名人士,大多先后担任要职,只有张纲年纪轻,官位低。其他人都奉命到位,只有张纲却在洛阳都亭停车不行,说:“豺狼一般暴虐奸邪的人当政,怎么还要查问那些像狐狸一样奸佞狼狈的坏人!”皇帝虽然明白张纲说话真率,但最终还是不愿意重用他。当时,广陵的张婴等人率领数万人反叛,他们杀了刺史、郡守,在扬州、徐州一带作乱已经有十多年,朝廷却一直不能讨伐征服他们。于是,派张纲担任广陵太守。先前派遣的郡守,大多向朝廷要求很多的兵马,唯独张纲却请求轻车简行赴命任职。到任以后,就率领差吏兵卒十多人,径直造访张婴营垒,安抚慰问,要求与头目会见,表明国家的恩惠。张婴起初非常吃惊,见到张纲的诚信后,才出来拜见。张纲请他坐在上座,询问疾苦。劝导他说:“前任郡守大多肆虐贪婪残暴,所以致使你们各位心怀愤怒聚到了一起。郡守确实有罪,然而你们这样做也是不义的。如今皇上仁慈圣明,要以文德劝服反叛之人,所以派我前来,想以爵禄使你们荣耀,不想用刑法惩罚你们,现今实在是转祸为福的好时机啊。如若听闻仁义却不顺服,一旦天子赫然震怒,派遣大军聚集于此,难道不危险吗?如果不能正确估量双方力量的强弱,就是不明智;冒充美善而趋从邪恶,就是不聪明;放弃顺服而效仿叛逆,就是不忠诚;自己断送了子孙的性命,就是不孝顺;违背正道而走向邪路,就是不正直;明白正义而没有作为,就是不勇敢;这六方面是关系到你们成败、利害的重要因素,希望你能够仔细考虑。”张婴被深深地感动并醒悟,第二天,率领部下万人和妻子儿女,双手反绑投降归顺。张纲就单车进入张婴营垒,遣散了张婴的部下,让他们去自己想去的地方;想要当差的,都召而来之。于是人们喜悦信服,南州一片安定。皇上给予了好评,想提拔张纲,而张婴等人上书乞求留任张纲,皇上应允了。张纲在郡守位上一年,四十六岁时逝世。百姓老幼相扶到张纲府邸吊唁的人多得无法计数。张婴等五百多人穿着丧服为他操办丧事。背负泥土为他垒筑坟墓。

张纲单车独骑去到叛贼营垒,劝喻张婴并降伏了他,主张安抚盗贼的人都把这作为美谈。然而张纲死后没多久,张婴又占领郡地而反叛,张纲哪里能使东南的盗贼止息啊!张纲这样的人,只能缓解一时的灾祸,却不能用他为国家作长期的谋划,哪里值得效仿呢!

篇5: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两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甲)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送东阳马生序》

(乙)董遇者,字季直,性质讷[注]而好学,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三国志·王肃传·注引》

10.结合文意,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①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遗

②性质讷而好学,善治《老子》 治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②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12.甲、乙两段文字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态度?(2分)

13.结合选文,为下面给出的上联对出下联。(2分)

上联:求学当精须用心专一

下联:

参考答案:

10.答案:① 遗:给予,赠送。②治:研究,钻研。 评分:共2分。

11.答案:①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②冬天是一年的`空余时间,夜晚是白天的空余时间,阴雨的日子是一年四季的空余时间。 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

12.答案示例:甲文:希望后辈诸生珍惜读书的好条件,努力学习,专心学习。乙文:读书应该熟读,还要善于利用业余时间。 评分:共2分。

13.答案示例:读书择时宜忙中偷闲 评分:共2分。答案合理即可。

篇6: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文言文两则阅读及答案

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14分)

【甲】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乙】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①,献之县令。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旦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令怪之,黎明物色②,轴在地而猫蹲其旁。逮③举轴,猫则踉跄逐之。以试群猫,莫不然者,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

【注】①轴:画卷。②物色:观察。③逮:等到。

【小题1】.【甲】文介绍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评价画作精美的词语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小题2】.解释下面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①佛印绝类弥勒 类:( ) ②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诎:( )

③一士人善画 善:( ) ④旦而过之,轴必坠地 旦:( )

【小题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6分)

①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②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帮帮你】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漫”常用的义项有:①水涨,淹;②遍;③无边无际;④随便。

【小题4】.请用自己的话说说,〔乙〕文中画作的精美具体表现在哪里。(2分)

答案

【小题1】核舟船头三人的神情、动 作 逼 真 (2分)

【小题2】①类似,像 ②弯曲 ③善于,擅长 ④早晨 (4分)

【小题3】①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在手卷下边的'衣褶中。②县令起初不懂得珍惜,随便把它悬挂在墙壁上。 (6分)

【小题4】示例:通过写猫的反应,从侧面表现画作的精美。如:限令把画卷拿起来,猫就蹦跳着追赶它,可见画卷上的老鼠栩栩如生,惟妙惟肖。(2分)

篇7:文言文阅读答案参考

文言文阅读答案参考

秦巨伯

瑯琊①秦巨伯,年六十,尝夜行饮酒,道经蓬山庙。忽见其两孙迎之,扶持百余步,便捉伯颈著地,骂:老奴,汝某日捶我,我今当杀汝。伯思惟某时信捶此孙。伯乃佯死,乃置伯去。伯归家,欲治两孙。两孙惊惋,叩头言:为子孙,宁可有此?恐是鬼魅,乞更试之。伯意悟。

数日,乃诈醉,行此庙间。复见两孙来,扶持伯。伯乃急持,鬼动作不得。达家,乃是两人也。伯著火炙之,腹背俱焦坼②。出著庭中,夜皆亡去。伯恨不得杀之。

后月余,又佯酒醉夜行,怀刃以去,家不知也。极夜不还。其孙恐又为此鬼所困,乃俱往迎伯,伯竟刺杀之。

(选自《六朝志怪小说选译》)

注释:①瑯琊:古郡名,治所在今山东省胶南县。②坼:裂开。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A.伯思惟某时信捶此孙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B.乃置伯去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C.伯意悟目似瞑,意暇甚

D.夜皆亡去广故数言欲亡

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怀刃以去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B.其孙恐又为此鬼所困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C.乃是两人也陈涉乃立为王

D.伯恨不得杀之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巨伯的孙子虽挨过爷爷的打,但并没有因此而怀恨,反而在深夜出去迎接他,可见他们是很懂事的孩子。

B.秦巨伯曾经识破鬼的骗术,并捉住它们把它们放在火上烤得腹背俱焦,但最终还是误杀了两孙子。

C.选文中鬼共三次假扮秦巨伯的孙子,因为秦巨伯好酒常醉,共有两次被鬼所骗。

D.这篇文章说的是人妖易混,若辨别不清,就会干出错杀无辜,放纵鬼魅的事情来。

4.翻译下列句子.

为子孙,宁可有此?恐是鬼魅,乞更试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答案:

1.C

2.A

3.C

4.翻译。(6分,每小题3分)

译文:(我们)做子孙的,难道能这样做吗?恐怕是鬼魅作怪,求你再去试试看。译出宁、更得1分,整个句子通畅2分)

篇8:文言文阅读答案

《管宁割席》节选

管宁、华歆(xīn)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予非吾友也。”

[注释]席:坐具、坐垫。轩冕:轩,大马车;冕,大礼帽。

篇9:文言文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

晋文公伐原①,与士期七日,七日而原不下,命去之。谋士②言曰:“原将下矣,师吏请待之。”公曰:“信国之宝也,得原失宝,吾不为也。”遂去之。明年复伐之,与士期必得原,然后返,原人闻之,乃下。卫人闻之,以文公之信为至矣,乃归文公。故曰“次原得卫者”,此之谓也。文公非不欲得原也,以不信得原,勿若不得也。必诚信以得之,归之者非独卫也。文公可谓知求欲矣。凡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谁人不亲非信则百事不满也故信之为功大矣(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①原:古国名。②士:兵士。

1.与文中“与士期七日”中“期”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造钦辄尽,期在必醉(《五柳先生传》)

B.爷公等遇雨,皆已失期(《陈涉世家》)

C.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D.与人期行,相委而去(《陈太丘与友期》)

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凡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谁人不亲非信则百事不满也故信之为功大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加粗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晋文公“攻原得卫”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2.凡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谁人不亲月}信则百事不满也/故信之为功大矣

3.七天过去了,但是原国还没有攻下来,(晋文公)命令撤离原国。(须补充出“晋文公”,翻译意思对,语句连贯即可)

4.请求诚信,赢得人和。(信,国之宝也;文公之信为至矣)

文言文两则阅读答案

阅读文言文及答案解析

寓言文言文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自相矛盾》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黄鹤楼》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

学弈文言文阅读答案

文言文《口技》阅读答案

三峡文言文阅读答案

高凤笃学文言文阅读答案(推荐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高凤笃学文言文阅读答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