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风格范畴的形成及其解读

时间:2023-02-06 03:52:01 作者:陶醉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陶醉”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汉语风格范畴的形成及其解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汉语风格范畴的形成及其解读,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

篇1:汉语风格范畴的形成及其解读

汉语风格范畴的形成及其解读

“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这一重要的命题,一直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古代哲学和诗学研究.随着西方语言学理论的传人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思考并着手试用定量的分析方法,以传统风格范畴的'形成作为观察的起点,从描写和分析传统风格范畴的特征切入,寻找构成风格美感形态的基本因子为最终目标,来破解那些被认为不可言传的言语事实.

作 者:丁金国 DING Jin-guo  作者单位:烟台大学,人文学院,山东,烟台,264005 刊 名: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YANTA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5 18(4) 分类号:H0-05 I01 关键词:风格范畴   元范畴   范畴特征   解读   美觉因子  

篇2:汉语量范畴研究综述

汉语量范畴研究综述

与量范畴相关的问题是近年来汉语法学界持续关注的热点,发表了大量文献,名称层出不穷.综观量范畴的研究,主要论题有量的定义、量的分类、量范畴的性质等,根据研究对象、范围、方法等的变化,对量的研究史可分为4个阶段.目前量范畴研究的不足主要在于,量的'定义不明、缺乏对量范畴系统性的重视,而且理论层次的提升、研究方法的创新等仍嫌不够.

作 者:赵国军 ZHAO Guo-jun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200433 刊 名: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9 “”(6) 分类号:H106 关键词:量范畴   综述   论题   阶段   不足  

篇3:汉语时间范畴研究综述

汉语时间范畴研究综述

文章对白话和文言两大系统的时间范畴研究分别进行了综述.其中,白话的时间范畴研究主要集中在时体范畴的理论研究、时体范畴的表达手段研究以及动词的时间语义特征研究三个方面,存在的分歧主要集中于汉语是否存在“时”的'范畴.与白话的相关研究相比,文言的时间范畴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主要体现为:在词类的框架中考察时间表达,缺乏总体上的分析与把握;时时间范畴的两个次范畴--“时”“体”的认识不足,没有时时间表达成分作“时”、“体”上的区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对比和分类;主要将目光集中在单句的时间表达上,对复句和篇章中的时间表达关注不够.

作 者:郑路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2 刊 名:兰州学刊 英文刊名:LANZHOU ACADEMIC JOURNAL 年,卷(期):2008 “”(2) 分类号:H1-09 关键词:时间范畴   语义范畴   时   体  

篇4:解读陆游诗词风格

解读陆游诗词风格

陆游一生创作颇丰,据汲古阁所刻《陆放翁全集》,计有《渭南文集》50卷(其中包括《入蜀记》6卷,词2卷);《剑南诗稿》85卷(其中有古近体诗9138首);《放翁遗稿》3卷;《南唐书》18卷;《老学庵笔记》10卷;《家世旧闻》8则;《斋居纪事》36则。另有《续笔记》2卷、《高宗圣政草》 1卷、《陆氏续集验方》 2卷、《感知录》 1卷、《清尊录》 1卷、《绪训》 1卷、《放翁家训》等。

陆游是我国南宋时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的作品和成就自然以诗为主,在艺术风格上属于豪放一类,但是他在词方面的成就也是不可忽视的。刘克庄说:“放翁长短句,其激昂感慨者,稼轩不能过;飘逸高妙者,与简斋、朱希真相颉颃;流丽绵密者,欲出晏淑原、贺方回之上。”可见,陆游的词是集豪放和婉约之长而独成一家的。但在两者之间,婉约的风格尤为突出。在现存的140余首陆词中,大约五分之三的词是属于婉约风格一类。这些词既不像他的诗雄浑豪放,也没有苏词的姿态横生,更不像辛词的慷慨激昂,但以婉约的手法来书写家国之恨、身世之感,写得沉郁动人,确自有其特色,就是与其同时代的大家相比也是毫不逊色的。

在陆词中,有些作品是抒写闺情宫怨的,但实际上,作者是以此来寄托他的政治心情的。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王炎宣抚川陕,陆游被邀幕府襄理公务,部署作战,本来一心想立功报国,结果皇帝解散了幕僚,陆游改成都府安抚司义官,这给他的打击是不轻的,他后来写的好几首词就表达了这种怨恨,《夜游宫·宫词》就是一例:

独夜寒侵翠被,奈幽梦不成还起。欲写新愁泪溅纸。忆承恩,叹余生,今至此。

蔌蔌灯花坠,问此际报人何事?咫尺长门过万里。恨君心,似危栏,难久倚。

开头一个“独”字,点出心情苦闷,“寒”字衬托环境凄凉。寒气袭人而又孤单的夜晚不能入眠,于是便起来书写“新愁”。一“溅”字,形象地写出眼泪之多、痛苦之深。如果说上片主要表达的是自己痛苦的心情,那么下片则是由痛苦进而发展成一种怨气。用“危栏”喻君心,形象地写出了帝王思想的动摇不定。如果只从字面看,似乎是写一个失宠嫔妃的满腹凄凉与哀怨,而实际上他要表达的是自己不被重用、报国抱负得不到施展的怨恨。陆游这种善于运用比兴手法委婉曲折地反映自己内心深沉怨恨的特点,不同于辛弃疾的“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直抒胸臆。辛词的慷慨激昂的悲歌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是一时的激愤,而陆词则使人感觉到一种深沉的'怨恨,更加耐人回味,不能轻易忘怀。他的另一首《清商怨·葭萌驿作》也是用同一手法来表达这种怨愤的:

江头日暮痛饮,乍雪晴犹凛,山驿凄凉,灯昏人独寝。

鸳机新寄断锦,叹往事不堪回省。梦破南楼,绿云堆一枕。

这首词是公元1127年陆游自南郑调往成都时途中所作。从字面来看,是写当年南楼同枕、绿云缭绕、海誓山盟,而现在义断恩绝、不堪回首,实际上作者是比喻当初和王炎布置作战计划完全是秉承朝廷旨意,而现在又下令解散幕僚,使抗战计划成了泡影。字里行间充分表现了作者那种既悲愤、又伤感、又沉郁的复杂心情。

陆游的词作中,有些是写闲适心情的。这些词也写得委婉含蓄。表面上写的是一种隐居闲情,而实际上抒发的是报国无路的感慨。如《鹧鸪天》“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行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上片点名地点,言其风景优美,这种美景任我享受,时世的事情与我是没有任何关系的,每天可以斟酒、散步、看书、欣赏自然景色,悠闲自在,这简直就是“世外桃源”的极乐世界。淡我们细细咀嚼其中的含意,就知道这绝不是作者的心里话,尽管处处故意表现一种洒脱,我们却能领略到作者的多少怨愤。结句是全词的“词眼”--统治阶级不图恢复失地、任用抗战人才,使得英雄无用武之地,只好老死于户牖之下了。前面的压抑到此凝成了强烈的怨愤。

陆游还有一些赠酬词和记游词,也属于婉约风格,表达光阴易逝、报国无路的惆怅。《双头莲·呈范至能待制》:华鬓星星,惊壮志成虚,此身如寄。萧条病骥,向暗里消尽当年豪气。梦断故园山川,隔重重烟水,身万里。旧社凋零,青门俊游谁记?尽道锦里繁华,叹官闲昼永,柴荆添睡。清愁自醉,念此际付与何人心事。纵有楚柁吴樯,知何时东逝?空怅望,鲙美菰香,秋风又起。范至能即范成大,是当时四川制置使,陆游的旧交。在这样以为老朋友面前,作者要倾吐满腹的哀怨当然是可以理解的。词的上片由感慨自己的一事无成到对故乡的思念,给人一种身世苍茫之感。下片首三句说虽然成都繁华,但却觉得无聊,浪费了光阴,只好每天借酒消愁来打发寂寞时光。这对念念不忘收复失地的志士来说是何等的痛苦!接下来,作者由感叹时光虚度而引起东归的期望,表达了盼望东归的迫切心情。全词一种身世苍茫、光阴虚度、报国无路之感慨具陈其内。秦观虽也有“东风暗换年华”的感叹和“行人渐老,重来事事堪嗟”的惆怅,但这只是一种个人的失意,而陆游表现的则是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而引起的怅恨。

《水龙吟·春日游摩诃池》是陆游在成都的游览之作:

摩诃池上追游路,红绿参差春晚。韶光妍媚,海棠如醉,桃花欲暖。挑菜初闲,禁烟将近,易城丝管。 看金鞍争道,香车飞盖,争先占,新亭馆。惆怅年华暗换,黯销魂,云收雨散。镜奁掩月,钗梁拆凤,秦筝斜雁。身在天涯,乱山孤垒,危栏飞观。叹春来只有,杨花和恨,向东风满。

上片写摩诃池的景色。晚春的摩诃池游客不断,红绿参差错落,一派珠光宝气的景象。下片抒发作者的满腔悲愤。上片写得越热闹、越繁华,下片的怅恨就越深刻,因为这种珠光宝气的生活与一向为国立功、恢复失地的志向是不相符的,因此作者尽管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游览繁华的摩诃池,也仍然是满腹怅恨。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陆游词却又其独到之处,在古典文学的宝库中不愧为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

第一,和苏、辛词一样,扩大了词的内涵。陆游的词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现实,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他时刻系念着“乱世孤垒”,梦寐恢复中原,对那些置祖国失地与人民安危于不顾的统治者包括皇帝充满满腔怨恨,抒发了自己“报国欲死无战场”的感慨,打破了北宋词人只写离情别恨、闺情宫怨的局限。如果说题材的狭窄是婉约词的局限的话,那么陆游的这些沉郁、凄婉的词作是不存在这一局限的。当然,在陆词里也有一些无聊赠妓之作,但这终究是瑕不掩瑜的,因为他更多的是表达自己至死不忘恢复中原的愿望和抒发英雄失落的感慨,这样的思想内容可与同时的大家相颉颃。

第二,在反映时代要求的同时,继承和发展了词的婉约特点。陆游不同于辛弃疾的怨愤。辛词“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写出了个人不幸的遭遇,但“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则流露处一种悲哀和怨愤,陆游也有怨愤,却只说“鸳机新寄断锦,叹往事不堪回省。梦破南楼,绿云堆一枕”,写得非常缠绵,这和辛词相比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在反映时代要求的同时,继承和发扬词所特有的形象和意境及细腻、委婉、含蓄、耐人寻味的特点,正是陆游在词方面的重要贡献。

第三,提高了婉约词的格调。陆游的这些风格婉约的词,没有纤艳的词藻和丝毫脂粉气。刘师培《论文杂记》:“剑南之词,屏除纤艳,清真绝俗,逋峭沉郁而出平淡之词。”“屏除纤艳”便是对他的词的一种客观评价。陆游的词不仅抒写忧国忧民的作品格调较高,就是他的爱情词也写得高雅动人,读来真挚感人,广为流传的《钗头凤》便是一例。

值得说明的是,陆游是以诗的余事来作词的,这和他轻视词这种文学形式有关。他在《长短句序》中说:“少时旧于世俗,颇有所为,晚而悔之。然渔歌菱唱,犹不能止”。因此,他的词的成就不能与他的诗相比,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放弃对陆词的研究,特别是不能因为他的豪放诗风而忽略他的词的婉约风格。

篇5:李白的写诗风格的形成

李白的写诗风格的形成

一、家庭出身的影响

据最早的文献记载,李白是五胡十六国之一西凉国的创建人武昭王李高的九世孙,祖籍是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在隋朝末年,李白的祖先因罪或其他原因流亡到西域的碎叶,隐姓易名,流落了五世,到了唐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李白的父亲才携带家族重新返归内地,定居于西蜀绵州的昌隆(今四川江油),同时恢复李姓。唐朝皇帝也是李高的后裔,所以李白长大以后在社交中常常同唐宗室子弟联宗,以从兄弟、叔侄或祖孙相称谓。范震威先生以确凿的证据,考证出年龄小于李白的当涂令李阳冰是李白的从叔,李阳冰是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的八世孙,从而反证出李白为兴圣皇帝的九世孙。范震威先生认为,“李白为李的九世孙,”既出自救济过李白并为李白写过《草堂集序》的篆书家李阳冰的笔下,又出自和李白有过通家之好的范伦之子范传正之手,而范传正不仅是李白墓所在地之父母官,还曾为李白迁过坟,撰写过碑文,所以应是可信的。而范震威先生通过对他首创的“李氏族谱”的研究,第一次确立了李阳冰和李白的叔侄关系,从而为李白赠给近亲、远亲和族亲的数十首诗的诠释与解读,找到了一个可资参照的坐标。

从前人和范震威先生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李白是出身于皇亲贵族家庭,他的祖先作为皇亲自然是有一定文学修养的,他的父亲李客又是个富商,爱好文学,那么一定会从小给李白灌输家族血缘的有关思想,这样使李白从小就有一种皇族的优越感,在别人面前就表现出高傲、藐视的的态度,再加上家庭的宠爱,李白的性格就具有明显的任性和自我为中心的特点。椐安旗先生的《李白纵横探》讲,他三岁时就听大人讲《常娥奔月》。后来又听父亲讲司马相如的《子虚赋》、《楚辞》及《庄子》,他听后自然不会无动于衷。这些都培养了他的想象与联想能力,从而为他落拓不羁的性格的形成奠定基础。

二、地域文化环境的影响

据前人和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傅璇琮先生研究,李白幼年和青少年是在四川度过的,同时受汉和西域两种文化的熏陶。这就不仅给他一副“眸子炯然,哆如饿虎”的相貌,更赋予他追求自由和豪放不羁的性格,“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四川那曾孕育了司马相如、扬雄、王褒和陈子昂的山川培养了他磊落的胸襟,慷慨的激情,更激发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他读书泛览百家,不事章句,颂慕鲁仲连那样扶危济困、功成身退的英雄,鄙视皓首穷经的儒生。又羡慕神仙长生之术,喜游侠击剑,曾从赵蕤学纵横家术,修炼剑道,多年后还在诗中描写自己“抽剑步霜月,夜行空庭遍”⑤的情景。因为四川又有许多道家学者隐居,就在开元五年(公元7),李白17岁,读书匡山,并向赵蕤学纵横术时,在河南郾城观公孙大娘剑器舞,后来写出名篇《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由此看来李白的家庭无论是否是皇亲,他是在汉文化和有浓重地方色彩的西域文化的背景下成长确是事实。傅璇琮先生已经谈到在此文化背景的熏陶下,他已有追求自由和豪放不羁的性格。其实,西域文化背景对他的性格影响更大,西域毕竟地处偏远,其儒家思想的约束影响远没有中原地区那样明显,这样,什么“忠君”“克己复礼”“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等思想于他便很淡漠。(但有儒家的济世情怀)相反,地域的迷信色彩、神话传说、历史传说及道家思想等倒在他心灵深处扎根。正如上面傅璇琮先生所说的“鄙视皓首穷经的儒生”,“慕神仙长生不老,喜游侠击剑,曾从赵蕤学纵横家术,修炼剑道”等,这样他既有强烈的纵横家思想,有豪侠之风、放浪之习,又羡慕神仙世界,反复吟咏游仙的主题,热心修炼长生之术,同时还抱有儒家的济世情怀。他能融合老庄和佛学思想。他称赞佛家的“空”,道家的“无”,而这正好促使他解脱烦恼,转向豁达,融入自然。追求绝对自由,蔑视世间一切,有时他甚至把庄子抬高到屈原之上:“投汨笑古人,临濠得天和。”这些都为他狂傲飘逸洒脱的气质奠定基础。

三、游历山川的影响

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25岁时,开始了他游历名山大川,交结豪侠少年的壮游。,李白“骇骥筋力成,意在万里外。”于是“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漂浮洞庭,游历襄汉,登上庐山,东至金陵、扬州,复折回湖北,以安陆为中心,又先后北游洛阳、龙门、嵩山、太原,东游齐鲁,登泰山,南游安徽、江苏、浙江等地,游踪所及,几乎半中国。当然李白的漫游有恣情快意的一面,但也有他的政治目的。这些暂且不说,就半个中国所见,会有些什么呢?

首先,是锦绣山川的美景。美丽的大自然对一个人的心胸影响何等巨大。正如范仲淹所说:“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当人们面对如此山川美景时,只有慨叹造物主的神奇,天地之伟大,宇宙的浩淼,《登锦城散花楼》云:“飞梯绿云中,极目散我忧”“今来一登望,如上九天游”《横江词六首》其一云:“一风三日吹到山,白浪高于瓦官阁。”此时的心胸多么开阔,思想多么自由,哪还会有什么功名利禄,儿女情长的苦恼?这对李白的豪放性格能无影响?

其次,是神话传说,历史典故。其中也包括各地的宗教信仰的影响。“女娲补天”“大禹治水”“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与自然斗争的壮举,谁看了又能无动于衷?“盘庚迁殷”“卧薪尝胆”“葵丘会盟”“昭君出塞”“三顾茅庐”等历史人物的伟大,谁不俯首膜拜?这些丰富美丽的神话,源远流长的历史曾令多少有识之士动容?特别是之中丰富的想象,怎能不让李白内心汹涌澎湃?如《江上吟》有“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丑女来笑颦》云:“寿陵失白步,笑杀邯郸人”等明显有传说内容。

再次,是率真的民风,纯洁的民情。江南的柔美多情,江北的粗犷豪放,齐鲁的剽悍执著,西蜀的能歌善舞,这些淳朴率真的习俗能给人带来多少美好的回忆。大诗人李白也一样,他因此而丰富了想象力与联想力。如《荆州歌》有“荆州麦熟茧成蛾,缫丝忆君头绪多”,《长干行二首》有“长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渝堆。”等,这就是民风、民情对他的诗风的影响。

“一朝去京国,十载客梁园。”天宝三载春,李白离开长安后,再度开始了他的漫游生活。在洛阳他遇见了杜甫,在汴州又遇见高适,这三位诗人便一同畅游梁园(开封)、济南等地。李白和杜甫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⑥”天宝四载秋,李白和杜甫分手后,又南游江浙,北涉燕赵,往来齐鲁间,但以游梁宋为最久。这时期李白的生活是窘困的:“归来无产业,生事如飘蓬”,心情也很悲愤:“摧残槛中虎,羁拽鞲上鹰”,但始终没有丧失他的乐观和自信,也没有放弃他的政治理想,他相信自己“才力犹可倚,不惭世上英”。随着天宝年间政治的日益黑暗,他的愤怒不断爆发,揭露现实的作品愈来愈多,反抗精神也愈来愈强烈,成为他这一时期创作的显著特色。这些社会经历与个人遭遇使他豪放落拓的个性发挥到极点,从而创作了许多的浪漫主义诗歌。

四 政治报负难以实现的影响

由上面我们知道,李白一生始终追求他的政治理想,可直到天宝元年,李白因受到友人的推荐,被召入京。唐玄宗给了他一个供奉翰林的闲职。在将近三年的长安生活中,他目睹朝政的黑暗,渐渐与朝廷发生矛盾,终于被宦官高力士、杨贵妃等人陷害,被迫离开长安,开始新的漫游。安史之乱后,他又被召为幕僚,接着又受牵连入狱,后被释流放。在他逝世的前一年,不顾衰老,请求从军,后因病未能如愿。

政治上的一再挫折,生活上的长期颠沛,磨练了他的思想。正因为他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找不到理想境界,所以在诗里就较多地借助于浪漫而丰富地想象来表达理想。他常常把地上的舞台移到天上,用一种虚幻的境界来描绘现实生活。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说:“清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这不难发现诗人所憧憬的理想境界。如果没有政治失意的经历,他的这样的浪漫风格也许会受到影响。

五、盛唐思想的影响

由历史看,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发达,国势强盛,政治开放,文化辉煌灿烂的封建王朝,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经济和文化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唐代中国不仅在亚洲而且在全世界都有很高的声望。唐朝实行开放政策,亚、非地区诸多国家的`使节、贵族、商人、学者、艺术家和僧侣等,不断来唐朝观光、留学、访问和贸易。唐朝派往外国的使臣、学者、僧侣,以及到外国经商的商人,也不绝于途。当时和唐朝通使友好的国家70多个,主要的有新罗、日本、大食、波斯、天竺、尼波罗等。

国家富强,社会稳定,经济发达,政治开放,中外文化交流空前纷繁,为唐代文化的高度繁荣提供了条件。唐代中国劳动人民和科学家、思想家和艺术家,继承前代优秀文化传统,进一步创造出丰富多彩、辉煌灿烂的文化,在政治、法律、教育、经史、哲学、文学、艺术以及科学技术等方面都有卓著的成就。唐代文化以其高度的发达性、多样性和世界性的特点著称于世界。唐代文化是当时东亚世界文明的核心,它对东亚各国和各地区产生了巨大的不可磨灭的影响。

唐代诗歌之所以气象万千,在于唐代政治的开明与开放。一旦政治对思想的禁锢和束缚减弱,社会环境宽松,那么人的思想就会自由起来。不但是个人的思想没有了禁箍,各种流派思想的交流也更加自由与深入,最后互相的渗透同化,这种情况表现在诗歌创作方面就是丰富多彩,表现在人的个性方面就是博大精深。

李白就生活在最强盛的时代,在他的身上,就兼备了儒道侠禅各家的特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儒家的傲岸坚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道者的避俗离浊;“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侠者的任性狷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禅者的玄思独绝。国家的富强使他有自豪感,从而使他激情涌动;社会的稳定使他有机会漫游各地,自由挥墨;经济的发达为他开阔了眼界;政治的开放为他提供了敢于直抒感情的机会,为他傲岸不羁性格的展示创造了可能;而中外文化交流空前的纷繁,更为他大胆的夸张与丰富的想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我们说:盛唐造就了李白,李白辉耀了盛唐。李白的名字是和盛唐――一个开放的、气象宏大的时代联系在一起的。李白人格的最突出的特点,便是独立不拘,不受到任何约束。这是魏晋开始以来人的觉醒发展至巅峰的产物,是盛唐精神高度升华的产物。

篇6:汉语方言中的两种动态范畴

汉语方言中的两种动态范畴

动作进行和状态持续这两种动态范畴在汉语很多方言里可以用一定的语法手段加以区分,而且不同方言所用的区分手段是不同的`.本文主要描写区分两种动态范畴所用的不同手段,并从历时的角度探讨部分区别手段的来源.

作 者:王健 Wang Jian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100089 刊 名:方言  PKU CSSCI英文刊名:DIALECT 年,卷(期):2005 “”(3) 分类号:H1 关键词:方言   进行   状态   持续   历时  

篇7:范畴语法及其在汉语中的应用

范畴语法及其在汉语中的应用

范畴语法通过确立句子中词语对应的范畴及应用一定的`演算规则可以判定一定语言中句子的“合法性”.它在对句子的生成的解释上具有一定的解释力,在计算机语言处理上也有很大的应用前景.作为一种纯形式语法,在实际应用中,特别是在汉语中,范畴语法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如何促进形式跟语义的结合,应该是其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 者:孙红举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文学院 刊 名: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英文刊名:MODERN CHINESE 年,卷(期):2008 “”(6) 分类号:H1 关键词:范畴语法   语法范畴   计算语言学   形式   语义  

范畴的近义词

辛弃疾风格

汉语拼音字母

汉语句子成分

关于汉语绕口令精选

汉语语法

写作风格有哪些

文天祥的风格

风格的造句

黄庭坚诗歌风格

汉语风格范畴的形成及其解读(精选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汉语风格范畴的形成及其解读,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