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ZING”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高中历史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与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高中历史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与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 目录
篇1:高中历史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与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
新航路的开辟
(1)原因:直接:土耳其扩张阻隔了传统商路。
根本(经济根源):资本主义经济的萌生。
(2)最早探寻新航路的国家是:葡萄牙和西班牙
(3)新航路开辟的四位航海家:
①迪亚士最先到达好望角;②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③达伽马直通印度;④麦哲伦船队作环球航行。
新航路的开辟的经过
时间 航海家 国籍 支持国 方向 最终到达地
1487年 迪亚士 葡萄牙 葡萄牙 向东 好望角
14 达.伽马 葡萄牙 葡萄牙 印 度
1492年 哥伦布 意大利 西班牙 向西 美 洲
1519—1522年 麦哲伦船队 西班牙 西班牙 环球航行
(4)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历史产生了的影响
①引起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②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③使各地区和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④揭开了殖民扩张的序幕。
殖民扩张
1.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
(1)17世纪荷兰垄断了世界航运业,成为世界上的“海上马车夫”。
(2)英国在北美建立的第一块殖民地是:弗吉尼亚。
(3)英荷战争的导火线:英国颁布《航海条例》。(《航海条例》内容:凡是出入英国或英国殖民地的货物都必须由英国船只载运)
(4)英法“七年战争”(1756——1763)
结果:英国获得法属北美殖民地,确立在印度优势,成为海上霸主和最大的殖民帝国。
2.殖民国家的矛盾和冲突
战争 背景 结果
1).英西战争 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英国开始确立海上霸权
2).英荷战争 西班牙衰落,荷兰控制世界;英法崛起
3).英法战争英国获得法属北美殖民地,成为海上霸主和最大的殖民帝国。
3.殖民主义的罪恶
1.野蛮的掠夺
2.残酷的屠杀
3.强盗的贸易 :罪恶的三角贸易
对殖民国家而言
(1)从殖民地掠夺了大量的财富,转化为资本,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2)打破世界相对孤立状态,使世界日益成为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促进了世界一体化的进程。
对殖民地而言
(1)殖民主义是灾难和祸害,造成了亚、非、拉地区的落后。
(2)殖民主义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促进了殖民地历史的发展和进步。
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界60年代——19世纪中期)
1.英国首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
(1)前提: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
(2)条件:
①资金:通过国内圈地运动及海外的殖民扩张、黑奴贸易、海外贸易积累了大量资金。
②劳动力:圈地运动使得大批失去土地的农民成为自由劳动力。
③技术: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基础
④市场:英国海外市场日益扩大,工场手工业时期的商品生产已无法满市场的需要。(直接原因)
2.英国工业革命的成就
首先开始的领域:棉纺织业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英国瓦特改良蒸气机。
交通运输业新的发明有:18,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轮船;18,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火车)。
3.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
(1)经济上:工业革命极大的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2)政治上: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使社会分裂成两大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由此促进工人运动的兴起。
(3)生产方式上: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猛烈冲击了当地的旧思想旧制度。
(4)思想文化上: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
(5)世界格局上: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东方从属于西方,促使了资本主义市场的初步形成和逐步成熟。
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1.中心:美国和德国。
2.主要成就:1866年德国西门子发明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开始的标志)
电动机、电灯、电车、电话、电影放映机等问世,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新的交通工具:汽车和飞机
3.特点(与第一次工业革命比)
(1)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
(2)速度快,范围广,规模大,多国同时进行。
(3)一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4)经济结构:从重工业开始。
4.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促进生产力发展: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和钢铁时代。垄断组织的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
5.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兴行业:棉纺织业、机器制造业、交通运输业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兴行业:电力工业、电气产品制造业、石油工业、汽车工业等。
6.世界一体化趋势(19世纪末20世纪初)根本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
1.罗斯福新政(1933—1939年)
(1)背景:世界经济大危机下胡佛的自由放任政策使美国经济病入膏肓。资本主义制度面临崩溃的边缘。
(2)特点:国家全面干预经济。
(3)过程:两个阶段及阶段成果
第一阶段:1933年3月到1935年初,主要是采取应急措施,直接稳定人心,摆脱危机;
第二阶段:1935年到1939年,主要是巩固和发展已取得的成就。
(4)主要措施:
整顿银行、恢复工业生产、调节农业生产、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保护劳工权利、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5)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6)影响:
①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7)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篇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第八课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教学设计示例一
教学目标
需要掌握的知识:1929——l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源地、特点;罗斯福新政的目的、特点、措施及作用。
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源地、特点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罗斯福新政的学习,培养学生简单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原因的讲解,让学生了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通过对罗斯福新政的学习,使学生正确评介其作用是对消除经济危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它不触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因此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危机。
教学设计示例
篇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提出问题)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是因为无产阶级政党对国家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而在资本主义世界,由于本身固有的基本矛盾,导致空前的经济大危机。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1924——1929年资本主义出现了相对稳定时期,甚而出现“繁荣”
(过渡讲解)面对“繁荣”,资产阶级得意忘形,美国资产阶级宣扬当时为“黄金时代”,说什么资本主义已取得“永久的稳定”,似乎前程一片光明。实际上,在“繁荣”的背后,经济危机的萌芽正暗中滋长。
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板书)
(通过提问弄清)
这场危机的爆发地(板书)(提出问题。危机为什么首先在美国爆发?)
(重点释疑)为什么呢?因为一战期间,美国获得将近400亿美元的利润。世界上的黄金差不多有一半集中在美国。随着美国的生产发展、经济繁荣,股票价格直线上升,上涨了三、四倍。但是,生产的发展,产品的增多,广大人民却越来越贫困、购买力下降、产品积压,最终爆发了“生产过剩”的危机。
(过程)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股票交易所里突然掀起一股抛售股票的狂潮。卖主们声嘶力竭地叫喊,买主却一个也没有。股价惨跌,许多百万富翁看着手里的财产顷刻就要化为乌有,真的要发疯了。震惊世界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终于像火山一样爆发了。
(学生阅读找出要点。)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有哪些特点呢?
2.经济危机的特点(板书)
(学生阅读然后答出特点。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
投影:材料解析。出示材料并启发。
材料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影响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造成工业、农业、商业、货币金融等各部门的危机。
材料二从1929年到1933年共5个年头。
材料三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了l/3以上;资本主义世界贸易总额缩减2/3。
(过渡)经济危机带来了种种灾难,垄断资产阶级把它们都转嫁到了劳动人民身上。
3.经济危机给劳动人民带来灾难(板书)
出示投影
职业介绍所前的长队
“胡佛村”及其“村”民
《纽约儿童捡煤渣充燃料》
(学生聚精会神看投影,听讲解,思维十分活跃。)
一方面,工厂倒闭,大约有1700万工人失业,3000万人在死亡线上挣扎。另一方面,垄断资本家为了维持商品价格和利润,却大量销毁商品,破坏生产力。成袋咖啡倒入大海,牛奶倾入河中,小麦放在锅炉里烧掉,农作物被焚烧。
经济危机必然导致政治危机。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一上台,就实施了“新政”。
二、罗斯福新政(板书)
引导学生看课本第76页“罗斯福”形象图及注释。
(学生看图并阅读罗斯福有关的介绍。学生阅读并勾划重点。)
目的'、措施、效果(板书)
(精讲)
1.新政目的(板书)
就是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消除经济危机。它具体体现在新政措施中。
2.措施(板书)
(1)整顿银行(略)
(2)农业方面(略)
(3)对工业的调整,这是新政的中心措施。
(4)新建公共工程(略)
3.效果(板书)
(提问)新政取得了什么成效?
(回答,经济缓慢恢复,资本主义统治得到稳定。)
学生回答后再深入讲解。
(三)总结、扩展
新政虽然不能从根本上遏制经济危机,但它的实施也取得了积极的效果。由于新政提供了就业机会,从而提高了消费力,刺激了工业活力,美国经济开始复苏,生产回升,摆脱了危机,使人民生活有了改善,社会趋于安定。更主要的是,罗斯福新政在美国保存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避免了美国走上法西斯道路,并使之在二战中成为反法西斯国家之一,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而德国、日本与美国正好相反,为重新瓜分世界展开了激烈斗争,战争策源地在亚洲、欧洲形成了。
板书设计
第8课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一、1926—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爆发——美国
2.特点—— (l)波及范围特别广
(2)持续时间特别长
(3)破坏性特别大
3.经济危机给劳动人民带来灾难
二、罗斯福新政
1.目的——国家对经济干预、指导,以消除危机。
2.措施—— (l)整顿银行
(2)农业方面
(3)对工业的调整(中心)
(4)新建公共工程
3.效果—— (1)经济恢复
(2)统治稳定
篇4:六.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一)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1、原因: 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②直接原因:生产和消费的矛盾激化
2、爆发:1929年,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市场大崩溃为先导,出现疯狂的股票抛售风3、特点:时间长、范围广、破坏性强4、影响:激化社会矛盾,资本主义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 (二)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国家干预经济,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1、内容:
措施
目的①整顿银行业,克服金融危机恢复银行信用②加强工业计划指导防止盲目竞争③调整农业政策稳定农产品价格④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增加就业、刺激消费、稳定社会⑤保护劳工权利缓和劳资矛盾⑥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稳定社会,早日摆脱危机2、特点:国家对经济的直接干预3、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①它是美国资产阶级为了克服经济危机,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因而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②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为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改革提供了借鉴,推动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三)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表现,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二战后美国形成发达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凯恩斯主义)①政府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刺激生产和消费,干预资本主义的再生产②政府大力投资科研和教育,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
2、当代资本主义各国(英、法、德、日)经济发展的共同特征:
①政府干预经济, ②加强社会福利建设, ③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篇5: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部
三、基本结论与主要启示
笔者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既没有根本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也绝不只是资本主义统治与剥削的手段、形式和斗争策略的改变,而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的部分质变,是资本主义自我扬弃而不断地向社会主义渐进发展。
根据上述对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内容及其特征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两个基本结论:一、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包含新社会的因素、新的经济制度的要素,已经具有一些社会主义特征。二、当代资本主义正在向社会主义和平发展,资本主义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的趋势日益明显。
上述结论,是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对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进行客观的、实事求是的分析的结果。因此,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关键就在于是否用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正确的态度,一是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和经过实践检验为科学的基本原理;二是从实际出发,敢于突破那些已经过时的具体结论,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在如何正确对待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这一重大课题上,我们一定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基本原理和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方法为指导,以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的客观现实为依据,在一系列重要问题上敢于突破实践证明业已过时的具体结论,坚决摈弃教条主义的错误观点,提出合乎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的新观点、新见解,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其中特别重要的是:在当代资本主义的性质、特征问题上,应当摈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非此即彼”、完全排斥的错误观点,确立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已经发生部分质变,当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已经具有“亦此亦彼”之密切联系的新观点;在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相互关系问题上,应当摈弃“泾渭分明”、根本对立的错误观点,确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互相依存、互相借鉴的新观点;在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途径与方式的问题上,应当突破“你死我活”、只能通过阶级斗争而实现革命飞跃的传统观点,确立当代资本主义可以而且正在向社会主义自我扬弃与和平发展的新观点。只有这样,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才符合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客观实际,才能积极地学习与全面地利用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所产生的人类文明成果,从而有效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夺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
篇6: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部
二、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的部分质变
笔者认为,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而不是固守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某些具体结论。一是应当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方法,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生产方式变革的必然趋势来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基本过程和必然结果。二是应当运用唯物辩证的科学方法,辩证地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主要特征与基本性质。根据这些方法,笔者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既不是资本主义本质的根本改变,也绝不只是资本主义统治与剥削的手段、形式和斗争策略的改变,而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的部分质变,是资本主义自我否定而不断地向社会主义渐进发展。
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生产方式的变革;而生产方式的变革,则必然伴随着生产关系乃至上层建筑的变革。因此,生产方式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居于支配地位,对社会的存在与发展直接起着决定性作用。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它从根本上和总体上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进程。生产方式既决定着社会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的性质,也决定着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基本方向与进程。恩格斯十分明确地指出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在每个历史地出现的社会中,产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随的社会之划分为阶级或等级,是由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来决定的。所以,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在人们的头脑中,在人们对永恒的真理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根据这一基本原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归根结底是生产力发展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新技术革命的结果,是以信息化为首要标志的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而绝不是什么资产阶级为了维护其资本主义制度而进行改良的结果。换言之,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根本原因,既不在于资产阶级择善而从的良知,也不在于资产阶级维持生存的本能,而在于现代生产力及其生产方式发展与变革的客观物质原因。只有把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归结为现代生产力及其生产方式的发展与变革的结果,才能科学地说明现代生产力及其生产方式发展与变革的深刻的物质根源,进而才能科学地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性质、特征及其发展的必然趋势。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的部分质变,而绝不只是资产阶级统治与剥削的手段、形式和斗争策略的改变。其主要表现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从生产方式方面来看,现代信息化、自动化的生产技术条件已经代替了机械化、电气化的生产技术条件,现代扁平化、网络化的生产组织已经代替了等级化、官僚化的生产组织,“计划化”的现代市场经济已经代替了自由放任的古典市场经济,社会化、人力化的现代资本形式已经代替了以私人、物质资本为主要代表的传统资本形式。从生产关系方面来看,以管理民主化、利润分享化、福利全民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取代了以家长制管理制度和独占制分配制度为主要特征的古典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因此,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的基本特点,一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自身的积极扬弃已经取代消极扬弃而占主导地位,二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自我扬弃已经跨越临界点,超越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自身的界限。现代资本主义是不断自我否定,日益生长社会主义因素并向社会主义渐进发展的新型的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其中,现代资本主义国家计划化的现代市场经济是向社会主义自觉调节的生产形式转变的过渡形式,公众股份制和职工股份制是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的过渡形式,职工参与管理是社会主义民主管理制度的初级表现形式,全民福利制度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目标的初级实现形式。总体上来看,如果说在古典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日趋尖锐化,从而必然导致资本主义制度这一“外壳”被炸毁,社会主义的大厦将在资本主义的废墟上建立起来。那么,在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经过其自身积极的自我扬弃,不断地实现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的部分质变,社会主义因素日益生长和不断增加,资本主义制度这一“外壳”正在逐渐自行脱落,其发展趋势必将是一个新的、更高级的生产方式——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最终脱颖而出。
篇7: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部
摘要: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既不是资本主义本质的根本改变,也不只是资本主义统治与剥削的手段、形式和斗争策略的改变,而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的部分质变。当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积极扬弃,已经跨越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临界点,超越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界限,包含某些社会主义因素,逐渐向社会主义和平发展。因此,绝对不能抱着教条主义的态度,简单地用机械的、绝对的和主观的方法,而应当用辨证方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来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根据新的历史条件来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
关键词:当代资本主义;自我扬弃;部分质变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特别是20世纪末以来,在欧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现代科技与信息化迅速发展,从而使资本主义开始从工业经济步入知识经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生产关系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呈现出了许多重要的新特点。当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新特点,说明它已经发生了某些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它正处在向更加高级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非爆发式转变的过程中。时代的发展和实践的需要,要求我们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观点与方法为指导,实事求是地分析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和新特点,对其作出合乎实际的理论解释,提出令人信服的科学观点,实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
一、应当摈弃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错误方法与观点
实践经验充分证明,如何认识和对待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首要问题。传统社会主义在理论与实践上,没有正确解决这一重要问题而招致了严重的挫折。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我们理应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正确地认识资本主义特别是当代资本主义。许多学者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和新变化进行了科学研究,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同时,在学术界也存在着一种值得注意的观点,即认为无论当代资本主义发生了怎样的新变化,都完全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性质,没有改变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根本对立的基本态势。徐崇温先生(2005)发表的《当代资本主义研究中的几个界限》一文(载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第4期,以下简称为徐文),就提出了类似的观点。徐文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没有而且也绝不可能跨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界限,没有而且也绝不可能向社会主义和平发展。笔者认为,徐文观点存在许多纰漏之处。对此,笔者要在如何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方法、态度及其基本观点等方面同徐文作者进行商榷。
首先,从其内容来看,徐文观点包括这样三个具体论点:一是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不是资本主义本质的改变,而只是资本主义统治与剥削的手段、形式和斗争策略的改变。二是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不意味着当代资本主义具有了社会主义特征,不意味着当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具有趋同性。三是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不意味着当代资本主义会自行长入社会主义。很显然,这些论点的实质在于仍然坚持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社会形态“非此即彼”的完全排斥论,坚持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根本对立论,坚持“灭资兴社”的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革命飞跃论。这些论点,尽管其表面上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依据的,但实际上则是无视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际情况、无视当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密切联系的客观现实,教条主义地照搬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某些业已过时的具体结论的结果,因而是脱离实际的理论观点。就其实质来说,这些论点仍然是斯大林为代表的传统政治经济学理论在当前新形势下的翻版.是以往长期存在的固有观念的变种。因此,这些论点是难以看作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科学观点的。
其次,从其根据来看,徐文观点的提出有这样三个主要论据:一是主观目的决定论。徐文指出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中所采取的各种新措施的主观目的,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生存与发展,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决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性质。二是客观效果有限论。徐文指出当代资本主义采取新措施的结果,只是缓和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与社会矛盾,而没有也不可能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三是和平演变论。徐文强调当代资本主义并没有改变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只是改变了斗争策略,因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完全排斥和根本对立的基本格局。很显然,这些论据是主观化和绝对化的观点。根据徐文作者的分析,只要资产阶级自己不想或不愿改变资本主义制度,不管它采取什么样的自我扬弃措施,都绝不会改变其资本主义制度。相反地,最终导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罪魁祸首是戈尔巴乔夫及其错误思想和路线。这是典型的“唯意志论”和“英雄创造历史”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用资产阶级的主观动机来论证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必然结果,完全违背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历史发展变化根本原因和客观趋势的科学原理;用戈尔巴乔夫的错误路线和政治背叛来说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也完全违背了人民创造历史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根据徐文作者的分析,资本主义要么是实现根本质变,要么只是形式变化而绝不发生任何性质变化;当代资本主义制度要么保持不变、踏步不前,要么飞跃突变、一步到位。这是形而上学的机械论观点,而完全违背了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从量变经由部分质变而到根本质变的科学原理。毫无疑问,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确实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性质,确实不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质变。但这绝不意味着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丝毫没有引起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变化。当代资本主义没有实现总体上的根本质变不等于它没有发生局部性和阶段性的部分质变。徐文在否认当代资本主义根本质变的同时,也武断地否定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引起部分质变的可能性,这显然不是科学的方法与观点。
根据徐文作者的分析,由于当代资本主义仍然推行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因而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仍然是势不两立、不共戴天的。这同样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机械论观点。它既没有看到或不承认当代资本主义自身自我扬弃、逐步向社会主义渐进发展的客观现实,也没有看到或不承认现代社会主义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学习和广泛利用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文明成果的现实情况。当前,和平与发展早已经是时代的主题,经济全球化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不同文明、不同社会制度之间互相学习、相互借鉴、互相影响也成为不可改变的客观趋势。徐文根据资本主义国家仍然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就断定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仍然是根本对立的,既是有悖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客观逻辑的,也是不符合当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相互关系的客观现实。
最后,从其实质和危害来看,徐文提出的观点实际上是传统观念在作祟和传统观点的变种。它所宣扬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完全排斥的根本对立论、排除资本主义而另起炉灶建设社会主义的“空地论”、坚持同当代资本主义进行针锋相对的阶级斗争论,在理论与实践都具有极大的危害性。从理论上来说,这些观点不利于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客观现实,不利于根据新的历史条件进行理论创新、实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从实践上看,这些观点不利于我国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面学习与利用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成果,不利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篇8: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与历史材料解析题的具体答法
高二必修二历史高二必修二历史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新航路的开辟
(1)原因:直接:土耳其扩张阻隔了传统商路。
根本(经济根源):资本主义经济的萌生。
(2)最早探寻新航路的国家是:葡萄牙和西班牙
(3)新航路开辟的四位航海家:
①迪亚士最先到达好望角;②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③达伽马直通印度;④麦哲伦船队作环球航行。
新航路的开辟的经过
时间 航海家 国籍 支持国 方向 最终到达地
1487年 迪亚士 葡萄牙 葡萄牙 向东 好望角
14 达.伽马 葡萄牙 葡萄牙 印 度
1492年 哥伦布 意大利 西班牙 向西 美 洲
1519—1522年 麦哲伦船队 西班牙 西班牙 环球航行
(4)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历史产生了的影响
①引起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②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③使各地区和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④揭开了殖民扩张的序幕。
殖民扩张
1.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
(1)17世纪荷兰垄断了世界航运业,成为世界上的“海上马车夫”。
(2)英国在北美建立的第一块殖民地是:弗吉尼亚。
(3)英荷战争的导火线:英国颁布《航海条例》。(《航海条例》内容:凡是出入英国或英国殖民地的货物都必须由英国船只载运)
(4)英法“七年战争”(1756——1763)
结果:英国获得法属北美殖民地,确立在印度优势,成为海上霸主和最大的殖民帝国。
2.殖民国家的矛盾和冲突
战争 背景 结果
1).英西战争 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英国开始确立海上霸权
2).英荷战争 西班牙衰落,荷兰控制世界;英法崛起
3).英法战争英国获得法属北美殖民地,成为海上霸主和最大的殖民帝国。
3.殖民主义的罪恶
1.野蛮的掠夺
2.残酷的屠杀
3.强盗的贸易 :罪恶的三角贸易
对殖民国家而言
(1)从殖民地掠夺了大量的财富,转化为资本,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2)打破世界相对孤立状态,使世界日益成为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促进了世界一体化的进程。
对殖民地而言
(1)殖民主义是灾难和祸害,造成了亚、非、拉地区的落后。
(2)殖民主义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促进了殖民地历史的发展和进步。
篇9: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与历史材料解析题的具体答法
历史材料解析题的具体答法
(1)递进式材料题。答好第一问是解题的关键。答对了第一问,其它问会迎刃而解。因此,答第一问要细心,要注意对材料作多方面的考虑,既要多材料的显性含义,又要分析材料的隐性含义,全面考虑问题的正、反面,力求准确。
(2)归纳式材料题。如1995“继胡白隆巢丝厂”题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于解题的信息找全。可采用划分段落的办法:先分析材料,长材料分成几段别找出各段段意;短材料分句,找出各句的含义,这样层层分析,有助于将材的有效信息全部提取出来。
(3)小论文式成文式材料解析题。这种着眼于“文字表达”的命题方问方面,第一步提出要求,指示作答的方向;在表述方面,要求成文,有时还了字数限制;在评分方面,采取分档给分的办法。解答这类题,除了对材料题的一般要求外,更应注意:
①由于小论文式的材料题的设问比较笼统,因此,不可能用设问来提示阅读。所以审题时,对材料的阅读要更加求精求细,力求不漏掉任何一个有效信息。如1997第44题“南唐烈主”题,一部分考生因未注意到题目中“结合时景”这几个字,只回答了治国方针、措施和后果:另一部分考生虽注意到题目中的“结合时代背景”这一要求,但却因未细心阅读材料,没有注意到此题中的“时代背景”不是在材料1而是在材料2中提供的,所以只好乱答一气。
②处理材料时更要注意理解,把握其立场、观点,理解所反映的历史现象的特点和时代特征,把历史材料的有效信息融人已学知识的体系中去,才能形成正确结论。如1997第44题,如果考生在阅读时,能够抓住五代十国割据混战,但一、安定却是中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这一时代特征,就会对命题者的意图心领神会了。
③回答此类解析题时更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表述成文。它是论文,不是问答题,不能像回答问答题一样。1997年第44题,许多考生所答内容尽管正确,条理也清楚,却因为行文中缺少主语或缺少关联词语或过渡性词语,使答案达不到成文要求而失分。
第二,要有史有论,史论结合,最大限度地体现历史学科的特点。历史材料题的最大特点就是“历史”性。不论论据还是观点都应与“历史”有关,抛开所提供的材料、抛开历史知识乱发挥,是不可取的。如’97第44题,有些考生“评”多“述”少,通篇基本上都是评论性的话,显得空洞无力。另外,少数考生由于史观片面,没有从材料领会命题的思想倾向,在评论中对李昇的行为妄加非议,结果文不对题。因此,历史小论文不管是评述题,还是论证题,都应紧扣材料,从材料出发进行回答。
第三,文章应体现论说文的三要素。观点要鲜明,中心要突出,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清清楚楚;论据要充分,有理有据;论证要有力,有逻辑性,分清层次,条理清楚。
第四,对文字的组织要更加注意抓住关键,高度概括,文字简明准确。文章中主体要明确,时间、空间要清楚,层次要分明。因为此类题一般都有字数限制,所以要求考生在充分理解了材料和命题意图的基础上,打草稿,或列腹稿后,再动笔.以保证语言简练、抓住要害。
高中历史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与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共9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