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动测试方法启蒙篇:为什么,是什么交互设计

时间:2023-03-10 03:59:42 作者:熊二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熊二”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眼动测试方法启蒙篇:为什么,是什么交互设计,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眼动测试方法启蒙篇:为什么,是什么交互设计,欢迎您能喜欢,也请多多分享。

篇1:眼动测试方法启蒙篇:为什么,是什么交互设计

——给看客,正整理眼动方法的,和所有想看进阶篇的同学

写在前面:

眼动测试因其强大的功能,在互联网用户研究工作中应用颇丰,但此货本身较复杂,且周期不短,因此要用好还真是门学问。本系列(暂分1启蒙、2进阶、和3高级三部曲)将集中讨论测试设计和分析方法,由于我正经接触眼动时间也不长,所以本着讨论的宗旨,抛砖引玉。鉴于各公司选用的眼动仪可能差异较大,不会展开讨论操作细则。

《启蒙篇》要解决的问题简单,但哲学——为什么?是什么?

特别感谢:萍姐再次大图主演,溢哥栗子倾情出演

第一个大问题:

为什么要追踪眼睛的运动呢?这里我们要先回到出发点——注意,然后顺着理清注意à眼动à注视追踪这条脉络。

注意——出发点:

网站或客户端产品的重要目的是传达信息、引导用户操作,所以能否让用户快速方便地注意到、并理解页面上重要的内容,无疑是评价产品界面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我们不停地问自己:这个网页/软件的页面布局合理吗,符合我们的目标吗?此处,借用杨溢哥的一个经典栗子:

如果页面上只有一个元素,很简单,用户注意的焦点无疑就是这个元素(图1):

图1

但事实上,页面上元素常常很丰富(图2),这时又该如何知道用户都注意了什么呢?

图2

注视——注意的外显特征:

遇到上面的问题时,你可能会想到通过考察用户视线的落点(POR,Point of Regard),来判断其注意的焦点。但并非视线每次落下都能算一次有意识的注意。研究显示,一个人注意并获取信息,主要是通过眼睛的“注视”(fixation)来实现的,即将眼睛的中央窝对准某一物体的时间超过100毫秒,在此期间,被注视的物体成像在中央窝上,才能获得比较充分的加工,形成清晰的像。因此,考察用户注视的对象也就知道其注意的内容了。

除注视外,眼睛还有两种基本的运动方式:“眼跳”(saccade)和“追随运动”(smooth pursuit)。眼跳,指的是注视点或者注视方向突然发生改变,这个过程中个体可以获得时间和空间信息,但是几乎不能形成比较清晰的像,也就不能获得清晰的信息或进行认知加工。而追随则是说,当被观察物体与个体的眼睛存在相对运动时,个体会为了保证对这个物体的注视,眼球追随其进行移动。三种眼动方式经常交错在一起,目的均在于选择信息,将要注意的刺激物置于像与中央窝区域,以形成清晰的像。有些地方还提到另外一种状态,就是“眨眼”(blink)。

眼动追踪——接近自然的观测手段:

但,怎么才能知道用户注视了哪儿呢?最直接的办法无疑是——问。比如我问:你现在看什么?你回答:正在看你写的这段话呢!搞定。但如果我想每时每刻都知道你在看什么,一直问恐怕不是一个好主意。我们需要一个没那么烦人、且更真实的监测方式。

这就要用到“视线追踪”(eye tracking)技术,也就是借用一些高科技手段,实时追踪用户的视线,从而了解用户每时每刻都在看哪儿了。运用这一技术进行测试,自然就叫眼动测试了。

至此,有关“为什么”的问题成功解决。

第二个大问题:

眼动测试是什么呢?这里我们要关注的关键词是:概念,原理,数据指标,应用情境。

概念:

眼动测试,就是通过视线追踪技术,监测用户在看特定目标时的眼睛运动和注视方向,并进行相关分析的过程。过程中需要用到眼动仪和相关软件。

原理:

如果你刚开始了解眼动,且不是很需要了解眼动的原理,建议这个小标题中只看下面的第一段即可。但如果你想追究下,且对简单的解剖学和简单的光学物理不抵触,建议都看,一起杀几个脑细胞玩。

目前热门的视线追踪技术,主要是基于眼睛视频分析(VOG,Video oculographic)的“非侵入式”技术,即用摄像机将眼睛运动录下来再通过图像分析判断视线落点,且传感器与用户没有直接接触。有些采用此类技术的仪器可以允许用户自由活动,如Tobii的X60/120和T60/120系列的裸机(图3左),但有时也会通过一些方式限定用户的活动范围,比如要求用户把下巴放在固定的支架上,以获得更准确的数据(图3右)。

图3

我们知道,用户的视线在移,眼球也在转动,所以要推算出用户的视线方向,就得在眼睛图像中找到某种在眼球转动时也保持不变的特征,并计算其与瞳孔中心(其中心线即视线方向)间的向量关系。

视线追踪技术中广泛运用的方法叫做“瞳孔—角膜反射方法”(the pupil center cornea reflection technique),其所利用的眼动过程中保持不变的特征,是眼球角膜外表面上的普尔钦斑(Purkinje image)——眼球角膜上的一个亮光点,由进入瞳孔的光线在角膜外表面上反射(corneal reflection)而产生(图4),

图4

由于摄像机的位置固定、屏幕(光源)的位置固定、眼球中心位置不变(假设眼球为球状,且头部不动),普尔钦斑的绝对位置并不随眼球的转动而变化(其实,头部的小幅度运动也能通过角膜反射计算出来)。但其相对于瞳孔和眼球的位置则是在不断变化的——比如,当你盯着摄像头时,普尔钦斑就在你瞳孔之间;而当你抬起头时,普尔钦斑就在你的瞳孔下方。这样一来,只要实时定位眼睛图像上的瞳孔、和普尔钦斑的位置,计算出角膜反射向量,便能利用几何模型,估算得到用户的视线方向(图5)。再基于前期定标过程(即让用户注视电脑屏幕上特定的点)中所建立的用户眼睛特征与电脑屏幕呈现内容之间的关系,仪器就能判断出用户究竟在看屏幕上的什么内容了(图6)。

图5

图6

定位瞳孔中心的位置是视线追踪技术中的关键一步,但一个问题是,相比于虹膜与眼白之间的极其明显的分界线来说,瞳孔和虹膜之间的分界线并没那么清晰,特别是咱黑眼睛黄皮肤。因此,研究者为了提高这一步的精准度,又设计了“亮、暗瞳差分方案”,即:交替用不同方位的光源向人眼发出近红外线,然后在每两帧相邻的图像中,分别获取用户明亮的瞳孔(bright pupil,亮瞳)和暗淡的瞳孔(dark pupil,暗瞳),进行叠加差分,从而更清晰地“抠”出瞳孔,再计算瞳孔的质心和形状等参数(图7)。

图7

究竟拍到的是“亮瞳”还是“暗瞳”,这取决于摄像头是否与光源共线。如果摄像头与光源在同一条线上,则摄像头拍到的瞳孔是被光照亮的,也就是“亮瞳”。这和拍照时,相机闪光灯直对着拍摄对象时照片上会出现“红眼”的原理是类似的(忍不住想提一下,百科说红眼是因为闪光灯使瞳孔暂时变大,其实有点扯,首先不相关,其次瞳孔在强光下会变小,不然岂不被闪瞎了眼)。如果二者不共线,则拍到的就是正常的“暗瞳”了。所以,支持亮暗瞳追踪的眼动仪上都有两套位置不同的近红外光源。

之所以要用近红外线,是因为人眼无法察觉到,不至于晃眼,影响用户。这些光束很弱,只要研究者按照眼动仪说明书上指示的距离安排用户就坐(比如离眼动仪60cm以上),用户即便在工作的眼动仪前待8个小时也不会有放射性危险。

与上述“非侵入式”技术相对应的视线追踪技术,则需要用户与测试设备上的传感器直接接触。比如早期的眼动测试会在测试者的眼睛里塞进一个类似硬质隐形眼镜的东西,监测随着眼睛运动而不断变化的磁场,从而知道你在看什么地方,或者在测试者的眼睛周围贴上电极,监测电位变化。这些方法听着有点慑人,操作起来也麻烦,但获取的数据比较准确。

那么,普通的商用眼动测试究竟能有多精确呢?这就得看测试用眼动仪的具体参数了。分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空间上的相关参数有精确度、漂移和屏幕尺寸,时间上的参数是采样率(延时)。比如:Tobii X120的精确度是0.5度,随时间的漂移在0.3度内,如果以用户距离屏幕60cm计算的话,则偏移量约在0.13mm;其采样率为120Hz,则延时在17ms,因为每隔两帧才能算一次瞳孔。但有研究者发现,实际测试中的位置偏差要比这里算出来的值大很多,可能与用户移动头部、或定标问题有关。如果用tobii这一系列做阅读测试的话,很可能无法准确定位用户到底在看界面上的哪一行字。因此在作分析时,要避免太相信结果中所给出的注视点。

同时在做测试时,也应尽量遵守实验规范。现在的商用眼动仪一般都能对头动进行补偿计算,但是,即便眼动仪允许用户自由活动,也有一个规定的头动范围,比如Tobii X60和T60型号的头动范围在44×22×30cm(长宽高),而X120和T120的频率高、允许的头动范围更小,为30×22×30cm(长宽高),测试时应保证用户的头动幅度在此范围内。而在定标时,则应允许用户在规定范围内的移动头部,在定标阶段将头动纳入考虑。

数据指标:

做完一次眼动测试后,我们会得到什么呢?

测试后输出的数据中包括用户在界面上的各个注视点的空间和时间信息,以及用户的瞳孔尺寸变化信息(表征用户的唤醒程度)。同时,软件还会自动生成眼动热点图(heatmap)、视线轨迹图(gazeplot)、集簇图(cluster)、蜂群回放(bee swarm)等等,提供直观的结果。前面说过,注视是将眼睛的中央窝对准某一物体的时间超过100毫秒,是评估用户注意情况的重要指标。

基本的注视点统计指标包括:注视时长(fixation duration)、和注视点数目(fixaiton count),均可以作为因变量来研究各个页面区域、或感兴趣区域(AOI,area of interest)、或实验条件的影响。同时,如果对用户的注视轨迹(gaze path)进行编码,也可以分析轨迹规律。

至于眼动测试的具体设计和数据分析方法,将在《进阶篇》中讨论。

应用情境:

眼动测试的应用范围很广,在互联网领域可用于为以下调研问题提供参考:

配合实验或可用性测试,考察产品的可用性问题(比如:界面布局是否合理,重要元素是否突出)

研究不同用户群在产品界面上的浏览、操作习惯

对比不同的界面设计方案

其他

(未完待续,如果有错误,欢迎指正)

参考内容:

Analysis of Eye-Tracking Experiments performed on a Tobii T60(.pdf格式文章)

Tobii Studio User Manual

《视线追踪系统中眼睛跟踪方法研究》( )

篇2:眼动跟踪技术辅助可用性测试交互设计

摘要

本文旨在解释眼动跟踪(Eye tracking) 如何与传统的可用性测试结合使用, 文中会主要介绍针对三个电子商务网站的两项测试任务。从这两项任务的结果中,我们发现眼动跟踪所得出来的数据,是可以用来更好的理解使用者在网页上如何开始搜寻他们要找的目标链接或信息。该数据包括用者对兴趣区域(Area of Interest – AOI)的视觉注意的频率、持续时间以及顺序;对网站设计和理解用者心理期望很有帮助。

简介

多年以来,眼动跟踪在用户测试是常用的辅助工具之一。当中以驾驶仓设计 (Fitts, Jones & Milton, 1950) 为先驱。该类研究替眼睛移动与认知活动订下一些假设,甚具价值。例如:视觉注视的l率c操控有P,注视持续的rg长短tc理解信息的难度有关等。

近年眼动跟踪与网页应用的用户测试的概念逐渐融合起来(详情可参考 Duchowski, 2003;Dadach and Deubei;2003)。独立的研究团体或专业人士这些年来一直在尝试发现眼动跟踪在网页设计可用性方面的应用。这些研究项目涉及到用户浏览网页时,来发现对界面的不同部分的视觉注意力的具体目标、或找出他们的兴趣区等。所得出来的数据可以使用不同的方法比较,当中包括先后次序、数量和对每个兴趣区注视持续的时间。

为继续调查眼动跟踪对可用性测试的贡献,研究人员收集了三个不同的电子商务网站的眼动跟踪的数据,并对这些数据根据在屏幕上兴趣区的不同进行分析,进而来了解用户如何和这些界面打交道。

方法

本次研究的参与者共有三十六名,他们来自唯芝达国立大学(Wichita State University)的本科生或研究生。其中二十六名为女生,其余十名为男生,百分之七十二的参与者年龄介乎十八至二十六岁。他们使用配备了Pentium IV中央处理器的计算机,其显示屏为96 dpi、十七迹解像度为1024 * 768。显示屏幕与Tobii 1750眼动跟踪系统接连。该眼动跟踪仪并不是头戴式的,而是安装在显示屏上的,这样使用者使用的时候感觉很自然。眼动跟踪仪每20毫秒(即50赫兹的频率)对眼球的位置取样一次,来探测并搜集使用者在测试时眼球移动的数据,测试的三家专门销售教育类玩具的电子商务网站,分别是Mastermind Toys, Toys to Grow On和Wonder Brains。

结果

我们在三个维度上来比较测试得到的数据:任务需时多久、经过多少页数才能完成任务和困难度(1=最容易 5=最困难)。在测试当中,从记录眼球移动得出来的数据,可得知在不同的网站的首页,测试者对不同兴趣区注视的次数以及注视持续时间等的数据。以下便是考察使用者完成两项任务的可用性测试的结果。

任务一:寻找联系信息

这是一项简单的任务,测试者要在网页上搜寻玩具公司的联系信息。结果是网站二(MastermindToys.com)在使用时的困难度最大 (F(2.33)=5.459, p.=.009),所使用的时间亦最长 (F(2.33)=9.841, p.<.001). 见表一。

表一. 任务一不同网站的可用性量度

量度网站 1 (Toystogrowon)网站 2 (MastermindToys)网站 3(WonderBrains)难度1.08 (0.29)1.81 (0.60)1.67 (0.77)任务时间(秒)40.12 (10.59)61.94 (17.1)42.66 (10.84)

每家公司在他们的网站首页都置有联系信息的链接,但位置不同。网站二(MastermindToys.com)将链接与其它链接放在右方,反观网站一(Toytogrowon.com)则放置在网站的底部。网站三(WonderBrains.com) 将络我们的链接放在网站首页内多位置-顶部和底部。根据结果发现,测试者在网站二(MastermindToys.com)所需的r间^多,困y度也^大。显示出用户的心中已有特定的位置放置某些特定的链接。如果链接没有在预期的位置出现,用户的表现便相应地较差,这正好与(Bernard, 2001;Bernard 2002)的研究同出一辙。

这个眼动跟踪任务是测试用户如何在不同的首页里找出一个特定链接。我们考察了每一个兴趣区眼睛注视的平均时间,在网站一(Toytogrowon.com),用户是先开始搜寻网页的中心位置,然后移向网页的边缘地带,例如位于网页顶部的购物车、左面的导航条等等。

图 1. 任务一的注视顺序 (Toystogrowon.com)

同样地,在网站二(MastermindToys.com)我们察觉到有另一种偏向。用者是在网页的顶部先开始搜寻,这显示链接的位置与一般用户的假设并不相符,情况就如网站一(Toytogrowon.com)一样 (图 2)。

图2. 任务一的注视顺序 (MasterMindToys.com)

Clearview眼动跟踪件能显示出用粼谄聊坏哪男┣域韧A舻r间更多和吸引用糇⑹痈多,该结果用不同颜色表示。颜色愈红,表示这个位置被注视时间愈长。

透过检视这些‘热点’,结果显示用户在网站一(Toytogrowon.com)和网站二(MastermindToys.com)的眼睛移动是一种非常分散的模式。这证明用户在眼球的注意力不是集中在一个需要找的链接的位置,而是数个位置。无论何种原因,正是在这些位置上是他们花费最长的时间、搜寻最多次的地方,他们在这些位置上最终发现要找的链接。

图3. 任务一的首页注视热点 (MasterMindToys.com)

图4. 任务一的首页注视热点 (Toystogrowon.com)

另一方面,当用户在网站三(WonderBrains.com)进行测试时,数据显示热点比较集中在要找的链接所在的位置,也就是网页的顶部或底部。

图5. 任务一的首页注视热点 (WonderBrains.com)

任务二:以年龄分类购物

这项任务目的是要求用者购买一份适合五岁或以上的小童的拼图游戏。数据显示,三个网页的结果有很大分别-困难度(F(2.33)=3.593,p.=.039) (参考表二)。网站一(Toytogrowon.com)的得分最高,表示用户在按年龄分类购物时网站一(Toytogrowon.com)的设计较其它两个网站逊色,使用时较困难,

这些分析综合了对本次任务的兴趣区数据的考察。

表2. 任务二不同网站的可用性量度

量度网站 1 (Toystogrowon)网站 2 (MastermindToys)网站 3 (WonderBrains)难度2.58 (1.08)1.72 (1.00)1.67 (0.65)任务时间(秒)108.09 (36.59)61.31 (27.4)67.54 (45.64)页数8.00 (4.11)5.08 (1.5)5.17 (0.94)

本次任务按照两种方法进行: (1) using 在左面的导航条设有分类项目,用者可在此处搜索拼图游戏并在此将搜索范围收窄; (2) 或使用网站首页上的按年龄购物的链接功能。 在网站一(Toytogrowon.com),按年龄购物功能只在网页内按一条链接,其间只有一位用户发现并使用。而据数据指出,该功能链接并不设在优先的定像范围内,用者需要在较后的时间才可找出链接的所在地(图六)。

图6. 第一注视点的顺序 (Toystogrowon.com)

透过观察网页的热点,注视位置和逗留的时间长短可以对该项任务的结果分析有帮助。左面的导航条最能够吸引用者的注意力,而位于顶部的年龄购物链接功能却不是很特出,并不显眼,只有一个用户使用了该链接。用者需要以较长的时间及多次触及这个位置才能成功作出行动,这表明意味粲没未能充份把握清楚确定链接的功能,所以没有很快地选取链接。亦要归因于链接并无独有的图像包装,未能引起用者的注意力。

图7. 表现了任务二吸引最多注意力的首页上的热点图

在网站二(MasterMindToys.com)的大部份的测试者(其中有两位除外)都能使用按年龄购物的链接,该链接位于网页上方导航条的左侧,点击后按照不同年龄范围给出链接列表,我们发现用者的视觉注意力主要集中在网页的这个范围 (见图八)。尽管这不是眼动跟踪的优先定像范围,用户仍能成功选取,没有影响他们的表现。在此网页某些项目是没有用途的,却吸引了用户们的注意力。网页中的商店内部照片及其旁边的一些链接并没实质的用处,却分散了注意力,令用户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任务。但总体的设计和链接的位置效果不错,是促成任务成功的要素,眼动跟踪收集来的数据显示了这一点。

图8. 任务五首页注视点 (MasterMindToys.com)

网站三(WonderBrains.com)的用户在使用‘按年龄购物’选项时的视觉注意的分布较为均匀,尽管这个选项的位置比在该网页上方的标准玩具分类(图九)在吸引注意力方面较为逊色。实际上,通过检视这个热点分布图,可以发现在执行一项任务时,网页上直接最吸引视觉注意力的部分,基本上就是相关的链接—无论是分类浏览还是按年龄购物,别的都不太吸引视觉注意力。这表明网站三的主页对于购物来说对用户的引导性最好(至少对于执行本任务来说),最不容易分散用户的视觉注意力。

图9. 任务二首页注视热点 (WonderBrains.com)

讨论

通过比较网页不同区域的视觉注意力,我们了解到很多关于用户体验的特性。特别是用户眼动跟踪数据可以帮助可用性专业人士来找出哪些兴趣区是潜在的:

注意力集中点

资料集中点

最容易被忽略的地方

最分散注意力的地方

这种方法不但可以检视用者能否在网页上顺利寻找数据,而且还可以找出他们如何以及从何处找出他们心目中的链接和信息。这给标准的可用性测试补充了很多有用的信息,尤其在用户期望方面和提供设计建议方面。

本次研究侧重于如何解释眼动跟踪数据对于上述网站的可用性测试的重要性。在日后的研究里,兴趣区眼动跟踪不仅可以在网站的单个网页或单个屏幕上使用,还可以在一个网站的不同页面上广泛使用(参考Pan等人在发表的文章),网站内不同的地点亦可比较 (参考 Josephson和Holmes在发表的文章),甚至在进行可用性测试时,作不同阶段的比较。此外,对于同一网站不同版本的重复研究时,以及对不同网站的对照研究时,也可以进行上述比较。

参考文献

Bernard, M. (2001). Developing schemas for the location of common web objects. Usability News 3.2. [Online]. Available: psychology.wichita.edu/surl/usabilitynews/3W/web_object.htm

Bernard, M. (2002). Examining user expectations for the location of common e-commerce web objects. Usability News 4.1. [Online]. Available: psychology.wichita.edu/surl/usabilitynews/4S/web_object.htm

Duchowski, A. T. (2003). Eye tracking methodology: theory and practice. London: Springer.

Fitts, P. M., Jones, R. E. & Milton, J. L. (1950). Eye movements of aircraft pilots during instrument-landing approaches. Aeronautical Engineering Review, 9(2), 24-29.

Hyönä, J., Radach, R. and Deubel, H. (2003). The mind’s eye: Cognitive and applied aspects of eye movement research, Amsterdam: Elsevier Science.

Josephson, S. and Holmes, M. E. (2002). Visual attention to repeated images on the World-Wide Web: Another look at scanpath theory. Behavior. Research Methods, Instruments, & Computers, 34(4), 539-548.

Pan, Hembrooke, Gay Granda, Feusner & Newman, (2004). Determinants of web page viewing behavior. An eye-tracking study, Proceedings of the Eye tracking research & applications symposium on Eye tracking research & applications, 2004, San Antonio, Texas.

英文原文:psychology.wichita.edu/surl//usabilitynews/72/pdf/Usability%20News%2072%20-%20Russell.pdf (酷勤网备用下载地址:Usability-News-72-Russell.pdf)

篇3:浅谈眼动仪在可用性测试中的应用交互设计

我很幸运,读研期间所在的实验室拥有很多令兄弟院校垂涎的实验设备,其中就包括iefen让我介绍的眼动仪,分别为美国ASL的Eye Tracker 6000 摄像头式眼动仪和头盔式眼动仪(具体型号我不记得了,因为我就“玩”了两次,没有做过具体的实验,对它的数据处理并不太了解,sigh~),在此我仅对摄像头式眼动仪在可用性测试中所起的作用做一些粗浅的介绍,算是给还未接触过眼动仪的童鞋们“扫扫盲”。

图1 美国ASL的Eye tracker 6000摄像头式眼动仪

在可用性测试中为何要使用眼动仪?

由于传统的可用性评估在实际应用中,尤其在进行用户界面评估时,存在很多局限性,如很多测试方法都是建立在主试与被试的交互上,主试的言语、行为、表情甚至期望都会对被试及其活动产生影响。当存在多位主试时,就更难排除主试的影响。测试结果的客观性不高。因此,多年以来,在进行可用性评估时,眼动仪是常用的辅助工具之一。

眼动仪在可用测试过程中常用的参数

当前的眼动仪多是运用红外线捕捉角膜和视网膜的反射原理,来记录用户的眼动轨迹、注视次数、注视时间等数据。从近年来发表的研究报告和资料种可分析出,利用眼动仪进行可用性测试常用的资料或参数包括:

(1)总注视次数(频率):数被认为是与搜索绩效相联系的指标。注视次数越多,表明低绩效的搜索,可能源于显示元素的糟糕的布局。但也应该考虑注视次数和任务时间的关系(如:任务时间越长需要的注视次数也越多)。

(2)平均注视驻留时间:反映的是提取信息的难易程度。持续时间越长往往意味着被测试人员从显示区域获取信息越困难。

(3)注视点序列:注视点在兴趣区之间的转换,能够度量用户界面布局的合理性。

(4)第一次到达目标兴趣区的时间:在显示区域搜索特定的目标时,第一次到达目标区域的时间。也是用户界面布局合理性度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5)每个感兴趣区域的凝视比率(时间比):被试眼睛注视特定显示元素(设计者感兴趣区域) 的时间比例。在此应该分清被试在显示元素上的凝视频次和凝视的时间,驻留时间反映信息提取的难度,频次反映显示区域的重要性。

(6)每个感兴趣区域注视点数:此指标与凝视比率密切相联系,可以用来研究不同任务驻留时间下注视点数量。特定显示元素(感兴趣区域)的注视点数量反映元素的重要性,越重要的元素则有更多频次的注视。

眼动仪在可用性测试中的实际应用

讲完了理论知识,我列举三个我参与过或实验室同学主导的实验,让大家对眼动仪有个具象的认识。

实验一:客户管理软件的导航可用性评估

测试目的:通过眼动仪对两个不同版本的客户管理软件的导航可用性进行评估。

测试任务:在旧版设定页面上找到“产品组排序”功能;在新版找到“管理产品序列”功能。

测试方法:在视觉评价的实验室研究中,要求被试分别观看两张不同的版本的同一页面,图片呈现10s,眼动仪(ASL EYE TRACKER 6000眼动仪,采样频率120 Hz)记录他们观看图片时眼睛的注视点、注视频率、注视时间,完成时间等指标,以考察观看者对哪一版本的导航更符合用户的习惯和时间短,,并在看完图片之后再填一份对两个版本的喜好度评价问卷(被试按5点量表对它们进行喜好度评价,1表示最喜欢,5表示最不喜欢,2、3、4介于中间)。 参与测试的人数为10人。

图2 眼动仪测试实验室

(1)眼动注视点轨迹分析

经过对测试用户眼动轨迹的分析,可以明显发现测试用户在使用两个版本在眼动注视轨迹区别(图3,图4):用户在使用旧版系统时,眼动的轨迹比较杂乱,测试用户的眼动轨迹区别明显;用户在使用新版系统时,眼动轨迹比较有规律的,测试用户的眼动轨迹呈现相似性,

图3 旧版系统测试轨迹图

图4 新版系统测试轨迹图

(2)眼动注视时间分

10名测试用户的注视时间统计见表1,可以明显发现两个版本在眼动注视时间区别:用户在使用旧版的系统时,注视的时间比较长,两个版本在瞳孔直径的变化比较大(主要测试时间较长,眼睛疲劳造成瞳孔变小)。通过注视时间和方案评价等级的对比分析(图5),可以得出评估等级越低(数值越低表示满意度越高),用户眼动注视时间越短,用户在较短的时间内能找到想要的功能,页面影响用户的干扰越小。

表1 注视时间参数表

图5 注视时间与评价等级的关系

(3)眼动注视频率分析

10名测试用户的注视频率统计见表2,两个版本在眼动注视频率有明显区别:用户在使用旧版系统时,注视次数频率比较高,无规律性。将注视频率和方案评价等级的对比分析(图6),可以看出评估等级越低,用户在页面搜寻的频率相对越少,用户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完成制定的任务,用户注视轨迹相对越有相似性。

表2 注视频率参数表

图6 注视频率与评价等级的关系

综合测试评估的几个纬度分析结论,改版后的系统相对旧版的系统在导航的信息流设计和工作流等设计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符合现在用户的使用习惯,减少无效的信息对用户操作的干扰。

实验二:网站首页的可用性对比测试

这是对某网站改版前(图7)和改版后的主页(图8)进行可用性对比测试,通过让用户浏览首页(不做任何点击)判定网站的主旨和类型,来捕捉用户注视点的轨迹图和记录用户在不同位置注视时间,对比网站主页改版前和改版后信息传达的有效性。

图7改版前的首页测试轨迹图

图8 改版后的首页测试轨迹图

经过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可发现用户在浏览改版前的页面时,眼动轨迹混乱,扫描路径长且很多相互交叉,注视点序列分散排布,用户注视点变换快,无明显的兴趣点,如图这些数据表明改版前的网站首页布局不够合理,没有重点。

实验三:索爱W958c手机界面的可用性测试

此实验是通过让用户完成具体的任务(表3),来测试用户对索爱W958c手机界面的信息结构的洞察程度,界面布局,界面元素表征含义对于用户的搜索策略的影响,从而全面的衡量手机界面的可用性水平。该实验的评价指标包括注视时间、注视点数、任务完成率、多余翻页偏差度。限于篇幅,在此对这些指标不做具体的分析,仅推出热点图的概念。热点图反映了注视点和视线活动在屏幕上的总体情况。它是通过统计多名被试的视线活动情况的数据而绘制出来的,颜色越深,则表示关注度越高。

表3 基于眼动追踪的手机界面可用性测试的典型任务

图9 索爱W958c原型在完成任务2时的热点图

图 10 索爱W958c原型在完成任务6时的热点图

总结

眼动仪作为一个高科技产品,可以让可用性测试更直接和高效,但仍需注意,眼动研究本身都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如当采用非头盔式系统时,会有10 %到20 %眼动数据丢失,且对被试的运动有一定限制,所以在使用眼动仪进行可用性测试的时候,通常要加以其它测试方法来收集更多的实验数据,并通过结合分析来得出更多、更有效的结论。

本文出自:ued.alipay.com/?p=497

篇4:谈谈眼动研究的一些作用交互设计

在与国内互联网用户研究同行交流时,常常会被问到“腾讯很早就拥有眼动仪了,那是不是经常用到它?”、“眼动研究的结果有什么特别的作用?”等之类的一些问题,他们询问这些问题时基本都是出于好奇、感兴趣而发问的,毕竟相对来说,眼动研究方法在国内互联网用户研究领域还不像可用性测试等方法那样普及。今天在这里想谈谈眼动研究方法在腾讯用户研究工作中的一些作用,各位读者有兴趣都可以多多讨论交流。

随着科技的发展,目前许多品牌的眼动仪和相应的软件配置系统,都可以精准地跟踪到被测试者的眼动数据,然后使用注视时间、注视顺序和回视次数等眼动指标来分析问题,最后还能使用直观的图形(如注视密度图)或者视频(如回放注视轨迹)等方式来展示结果。这种在眼动模式维度上进行分析的研究方法,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研究员的关注。虽然与可用性测试、定量问卷调研和焦点小组等用户研究方法相比,它还算是比较新颖,不过它的应用领域却是非常广泛的,包括人机交互研究、阅读研究、广告心理学和交通心理学等领域都可以看见它的身影。下面主要讨论一下它在网站设计用户研究里的一些作用。

许多大型网站的设计都会考虑数据上报的功能,比如某一个页面里各个链接的点击事件具有数据上报功能等,分析这些后台点击量数据可以得出用户在网站页面各个链接的点击分布和热点等结果,从而为网站内容和设计的优化提供客观的参考数据。不过有时候,网站产品经理或设计师会想了解用户在网站页面的浏览轨迹、对各区域内容的关注度等情况。为了解决这个需求,如果仅从后台数据分析做点击量统计和路径分析,结论还不够全面。例如,后台数据很难真实地还原呈现用户的历史浏览轨迹、也记录不到用户注视到链接但没有产生点击的情况等。

令人欣慰的是,眼动研究方法是解决上述需求的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通过眼动研究,不但可以完整地还原被试者在各个页面的注视轨迹,还可以通过划分兴趣区分析来被试者在各区域内容的关注度。除此以外,还可以细入分析所有被试者的眼动注视轨迹是否流畅、注视点分布是否合理以及有无明显的兴趣区或疑惑区等。从而更全面地解决了上述需求,

下面再举一些例子,以更具象化地描述眼动研究的作用。

1、与后台数据分析结合,从全面的维度去挖掘用户的关注度。

例如,通过后台数据分析发现某区域的链接点击量比预期值小很多,专家评估觉得这个区域应该是用户会重点关注的,所以大家很困惑。最后通过眼动研究分析发现,这些区域确实是很快能被用户关注到,注视时间也较长,最后结合访谈了解到用户对这里的内容是感兴趣的,后台点击量少的原因在于用户看链接标题的内容就能获取到足够信息,或者不知道是链接是可以点击的等。

2、与可用性测试结合,关注用户在执行可用性测试任务时的眼动特征。

例如,在下载软件的测试任务中,观察用户的视线轨迹,这样可以清楚地看到下载耗时过长的用户是在哪里、被哪些界面信息所迷惑,或者直观地了解到用户下载指引对新手用户是否有帮助等。

3、比较网站设计改版前后的用户注视轨迹,判断改版的合理性。

例如,在新闻页面的正文中间插入一个推荐区,通过眼动数据分析用户在新旧版本页面的注视顺序有哪些差异,观察用户在新版本页面的推荐区里是否有密集的注视点分布等,由此来判断改版(插入推荐区)的合理性。

4、研究广告位置的有效性和干扰性。

例如,若策划想在页面重点内容旁放置广告,以吸引到用户的注意力,但又担心因此而影响用户的正常浏览,或者导致用户忽略了重要内容。那通过眼动研究就可以较好地进行研究和验证。

除了上述一些实际应用的案例,眼动研究方法的作用还有不少。总的来说,从眼动模式这个维度去分析问题,可弥补其它用户研究方法的不足。而眼动研究方法,与后台数据分析、可用性测试和用户访谈等方法结合起来,也可以使研究结论更加全面和有效。相信在互联网用户研究领域,眼动研究技术会越来越受欢迎,这里就欢迎同行们多多进行分享和讨论。

篇5:眼动仪研究如何服务于“页面布局”交互设计

一 用户是如何查看网页的

如今大多网页设计让人觉得杂乱,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优势点”过多,当只需要突出一两个优势点时还好,但当网站充斥着5个以上的“重要内容”时,用户能留下的印象也只有“杂乱”了。因此设计页面布局需要明确根本目的,一是用户目的,二是网站目的。以及指定网站的页面优势区。

有些时候,用户的目标与企业的商业目标相符,比如一个买了ipod的顾客会很乐意接受你给她推荐的配件并断然购买之;但更多时候用户与企业目标不符,比如看报纸的读者不想看到广告,会竭尽全力避免广告。

根据用户面对网页时的目的不同,浏览模式也大不相同。此文重点分析了几种浏览网页的行为:

1、查找新闻

在此处作者举了3个例子,都是针对特定用户的眼动轨迹注视点进行分析。发现这3个人各有自己的观看特点,有的人看左,有的人看中,有的人看右。【真是令人绝望,这让人怎么总结出模式来嘛!说不定这还是挑的眼动轨迹最清楚中的3人来看的,其他的根据眼动轨迹根本就难以自圆其说。不过从此处也学到了一个描述方法,就是挨个注视眼动轨迹,并找出一堆一堆的,至少,这能说明该用户的关注阶段所对应的关注区。】

2、浏览购物页面

在有购物任务(选择物品并完成购买)的这个案例中,举了较多的用户作为例子。但同样的存在有“百花齐放”的问题——用户的注视模式不尽相同,有的看广告图,有的看上面的水平导航,有的看左边的菜单。不过作者还是想方设法总结出了几个相同点,其实在我看来只有一个相同点,也就是模糊的雪景图片都被大家不约而同地忽略了。然后作者就得出结论说,清晰的图片引人注目,然后又根据看菜单那俩人的情况得出结论说菜单上加粗的选项也有人看。

3、购买特定商品

此行为分析中用了3个例子。因为有要购买商品的任务在身,大家都查看了水平导航。不过每个人还是有不同的模式。有的就专心只看了水平导航,有的盯着搜索框看了好几眼,有的也瞅了一下下方的大广告。然后作者又据此得出一个大白话结论就是如果任务特定,那么人们可能会倾向于查看相同的基本区域,不过区域里面又会有所不同。【这不是明摆着的吗,你测这么几丁人,页面又那么普通,大家的注视点要是如出一辙,那才奇了怪了。小样本测试的悲哀,555】

4、执行特定任务

例子是寻找一个公司的董事会团队。由于任务很有难度,信息深藏不露,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人察觉到了这个颜色差别,几眼之间就找到了目标物——主菜单,有的人则是闪转腾挪了半天也无果,最后把目光投向了搜索。作者结论是要确保人们看到网站想让他们看到的。因此提出了设计标准之说。

用户期望的设计标准:

显而易见的菜单栏,贯穿页面顶部

网站徽标位于所有页面左上角

搜索输入框位于所有页面右上角

登录、注销位于所有页面右上角

功能导航位于页面顶部或最下面,比主导航略小或视觉感觉略弱。

【一言以蔽之,要符合一般网站的常规,打破用户心理预期是要付出代价滴!除非你做的是专卖店,开超市就要有开超市的样子,不能让人来了找不到东西】

作者还谈了一下企业内部盲目往网站这片“公地”无限制增加东西的现状【看来外国人也未能免俗】,建议解决之道是搞一个“网站设计指南”,简洁高于一切,如果有人再提无理要求就祭出这把大旗,令其知难而退,不了了之。

【收获:

1、学到一种描述方法,总结如下:

“某某先是看了……,然后也向(上/下/左/右)注视了……,随后看向……,也许她觉得(大胆推测之)”

“某某注视了……可能她觉得(大胆推测之),于是她跳过了……,在(底部上部中部)她看到了……(目标物)”

“某某先看的是……看到这里没有啥啥啥(大胆推测之),她的视线就直接向(上下左右),暂停在……,随后她跳过……,看了……,之后她向(上下左右)看去,可能她觉得(大胆推测之)”。

2、注视点轨迹图是用来说明具体观看情况最好的工具,既清晰又具体,根据它也可以描述区域。这篇的副标题可以叫《如何解读轨迹图》

3、我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这些注视点之间的时间距离是等距的吗?是否能根据时间是否等距也琢磨出点什么来呢?不然你凭什么下结论说用户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能“只看了一眼就像被火灼烧了一样马上移开了视线”?】

二 组织好页面的秘诀

总结了几个秘诀:

1、简洁的页面

举了3个例子的热力图,从热力分布比较均匀并结合用户事后对此购物体验高度评价的事实,得出结论是“用户想浏览这个网站的整个主页”【莫非这是网站的目的?】而从网页本身的分析来看,其符合常规并重点突出、页面简洁是首要特点,

提供了一些设计tips:

空白区、内容框和色彩有助于用户看到。要勾划出这些区域,不要让内容太杂乱。

信息较多时要呈现一致的格式。

每个版块都要有标题。

举了一个反面例子,菜单重复出现,在页面顶部和左侧,这种浏览方式无法让人感到愉悦。

2、页面内容的多寡对注视点数目的影响有限

测试页面凌乱对用户的影响,引入了页面密度的概念,主要是通过数量来反映的,统计页面上各种元素的数量。作者用密度等级和注视点平均数量来比较。发现页面密度对注视点数目影响不大。【页面密度的概念很有新意,但用注视点数量和它建立相关性是不是太牵强,注视点的多与少能说明什么?有意义吗。我觉得用热点区或用户满意度来建立相关性倒更靠谱一些,毕竟网站设计的初衷不是要人多看几个点吧】

3、优势区

与页面密度相比,设计元素更重要。具有高度一致性的页面,即使充满很多内容也能让用户的浏览顺利愉快。

同2点所讲,页面密度和注视点的关系,在此处得到应用。此处的取向是,因为带有任务,所以在完成任务前注视点越少,说明页面可用性越高。

有两个总结点:

“色彩不经意间就提升了彩色框中内容的重要性。【这确实是个规律】用户体验并没有因为视觉渲染而提高,因为最重要的内容没有出现在用户期望的地方。【这取决于任务。注意设定的需要用户去完成的任务真的是网站的Top任务,不然就会喧宾夺主】”

眼动仪研究可取得数据:(1)用户事后感受,(2)用户对该页面浏览结束时是成功完成状态还是失败放弃状态,(3)完成时所用的时间,(4)判断注视点多是积极的注视(期望查看)还是无奈的寻找(过度查看)。(5)涉及多个页面的切换时,在某个页面注视点多,说明比较相信这个页面能完成任务。

“它让用户在这个标题下面的褐色框内花费了很多注视点,而实际上他们所需的信息并不在那里。”【对这个任务来说显然是沮丧的,但这是否意味着对另一个任务来说,这个页面布局却是非常有效的呢?这是否又落回到页面需要完成多个任务时,到底以谁为最优先,以谁为优势区的初始矛盾?】

首要任务概念。关注首要的任务。

有时铭记设计原则也pk不过用户的惯性行为:找人口数据时,用户对页面右方的目标值视而不见,一头扎进了搜索。

【网站用户的特点:1、惯性行为,2、广告盲】

导致任务失败的因素:

(网站因素)

优势错配:网站布局没有把此任务放到优势区

术语不清晰:用户看了也不知道就是要找的目标

广告盲:形式和位置貌似广告的,被自动忽略了

用户先前的经验:是搜索型还是浏览型用户

惯性行为:钻牛角尖

页面优势区域推荐。通常在水平导航和左边的菜单背景的结合处部分,是最高级别优势区。

4、合理分配版面

“如果把很大一块页面分配给人们并不注视或很少注视的内容,称为屏幕版面误分配。【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网厅那个巨大的、闪烁不止的广告位,除了阻碍人们找到自己真正想找的东西之外,似乎别无它用】如果由于这个问题导致人们跳过一些有用的信息,那问题就比较严重了。【越说越严重了】如果主页呈现的是大量的横幅条幅和没有用的图形,则问题尤为严重。由于用户会把最初25%的时间用于访问网站的主页,因此这是主页设计的大忌。【救救网厅吧!】”

举的那个例子,被作者戏谑地称为“典型的越障训练的例子——页面里充满了用户有意避开查看的特性。”【一幅热力图就能说明问题了——你有滥用优势区的权利,我有无视广告块的自由】

3个例子当中,页面的主要图片都是用户回避的对象。

最糟糕之处就是图片占用了宝贵的优势版面,而让更有用的信息只能显示在页面的下一屏,或者图片传递的信息太微弱或是错误的,用户还要费劲避开。【这说的简直就是。。。】

5、突显最重要的元素

分辨最重要的任务,知道对用户来说页面上哪个东西是最突显的元素。

6、误看元素的代价

突出了你没想突出的。比如在解释说明页面也让一个巨大的Free明摆着来吸引人。太考验用户了!

7、用眼动追踪改善页面布局

建议进行误看元素研究。

四个定量数据来源:

任务完成时间

成功率

错误:确实点击走向了错误路径

满意度:对界面的体验评级

(本文内容来自对《用眼动追踪提升网站可用性》一书第三章“页面布局”的强力研读)

(用户因素)

篇6:可用性测试过程交互设计

可用性测试过程有6个阶段:

1 计划可用性测试

2.1 招募测试参与者

2.2 创建情景与任务

3. 处理可用性测试

4. 分析可用性测试数据

5. 编写与演示可用性测试报告

6. 逐条探讨报告中的建议是否采纳

原英文地址,偶给加上了中文,

可用性测试过程交互设计

本文来自:www.uxstudy.com/?p=264

光纤测试方法

西方阅读的眼动研究

交互设计面试自我介绍

人机界面设计初探交互设计

情感化设计氛围交互设计

Android应用界面设计交互设计

banner广告设计8技巧交互设计

关注问题,而不是解决方案交互设计

智力测试笔试题-蚂蚁篇

调研问卷投放时间的探讨交互设计

眼动测试方法启蒙篇:为什么,是什么交互设计(精选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眼动测试方法启蒙篇:为什么,是什么交互设计,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