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到细节的交互设计规划交互设计

时间:2023-02-16 03:40:07 作者:吴海嫄Haewon☕︎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吴海嫄Haewo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整体到细节的交互设计规划交互设计,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整体到细节的交互设计规划交互设计,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整体到细节的交互设计规划交互设计

初,我负责了对公司“深度匹配”产品进行了一次全面的用户体验规划,对产品整体的设计开展提供了用户视角的依据,过程收到了PD同学和业务团队的一些不错的反馈。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这个设计推导过程。

新设计师在进行交互设计时,很容易直接进入具体的界面层的设计思考,而整个过程中的前期推导过程却很容易被忽略,在这个案例中会着重前期推导的部分。

基于提炼的方法论

先放出一张我在设计过程中提炼的设计思维完整的流程图,案例中的整个设计规划过程也基于该图的阶段过程展开,本文范围主要针对概念到定义页面的这部分。

上图可以看出我们的整个转化过程涉及产品从概念到元素的始终,不同阶段的侧重点和目的各不相同,且每个阶段的转化节点都基于客观实际的实线关联,以保证由始至终的需求转化不失真。

以此来看,整个设计过程就是一个不断Zoom in(放大聚焦)的过程,基于用户本源需求不断具体化。在验证我们的设计是否符合目标的时候,我们也需要不断的Zoom out(缩小),从更整体视角去俯视。

接下来我们开始看这个设计过程。

全局

OK,我们首先来看一下用户在外贸中的主要行为,用户需求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下图可以看到,买家和卖家首先要达成订单意向,然后买家得到货物,卖家得到货款,这样就完成了外贸的整个过程,我们的网站服务也是基于这个模式展开。

让我们Zoom in一下..

“深度匹配”是什么?我们定义它的目标是:促成买家卖家达成订单意向,简单说就是撮合服务。这是买卖家在外贸行为中的首要的一环。

当我们的用户目标和产品目标清楚之后,怎么做?

让我们继续Zoom in..

基于外贸专家提供的一些依据,我们以外贸过程中的用户行为建立起对应的产品用户行为概念模型,这样以来用户在整个过程中,主路径、任务目标就非常清晰了,交互设计后续展开有了基本骨架。

继续 Zoom in..

对应上图的纯用户行为视角,再稍微细化一下,把他转化为产品的用户行为流程图,把抽象的信息结构化。比如,上图中报价只是一个箭头表示信息流买家,而实际的网站行为中,报价需要买家主动去查看。所以该行为被结构化成一个标准网站行为术语“查看”。整体着眼,我们可以观察到不同用户的目标,行为,产生的信息,以及之间的关联和流向,

上图已经很清楚的描述了该产品中的用户行为逻辑,但是作为设计的需求还是不够具体。

我们还得继续Zoom in ..

我们把这些结构化的信息基于用户情景转化为页面架构关系,如下图。注:因为一些原因,我们隐去了图片中的部分名称。

上图中,和前一张图进行对照,之前结构化的行为和信息,被转化成了不同的页面来进行承载,而本身的逻辑关系依然没变化,和之前完全一致。(仅因为用户的管理需求增加了管理部分)我们可以观察到不同的用户有完全不同的情景和操作页面,同时之间的信息又是互相关联的,整个流程最终能到达目标闭环。

PS:基于这个图,我们可以观察出用户的页面环境应分为不同的角色独立展开..

继续Zoom in …

接下来,我们要对所有的页面进行一下归纳如下。注:因为一些原因,我们隐去了具体页面名称。

去掉了那些箭头联系后,我们单独来看这些页面,是不是发现很有规律,非常的有结构?整理下来,页面需求非常清晰了(可以评估工作量啦.. 哈哈),如下

主页

表单

操作提示

详细页面

收件箱

列表

编辑页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根据每个页面本身的形态来定制统一框架, 再基于页面承载的信息和功能进行布局,整个交互设计就已经基本OK了。当然在具体的页面中还会有更加细化的设计,我们可以依据我们的设计组件和设计规则来完成,在这里就不展开赘述了

总结

回顾刚才的这个过程,会发现,我们的交互设计就是一个不断基于需求的本源Zoom in的一个推导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细化过程都基于上一步的清晰目标开展,环环相扣。这样的方法可以让我们设计的每个步骤都有系统化的支撑,不会偏离主要的目标。在设计工作结束后,我们再通过Zoom out的方式来反向验证,来检验最终的设计是否符合了最初的设计目标。(想让我演示一下Zoom out的童鞋,请把本文倒序阅读…)

以上是基于个人设计思路方法的一个由粗到细的推导过程案例,可以应用在新产品的设计、老产品的优化、设计评估等过程中,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帮助。

欢迎大家和我探讨:

电子邮箱: ruihang.tianrh@alibaba-inc.com

: weibo.com/tianruihang 欢迎关注

篇2:关于“交互设计”交互设计

记录刚才和HEXIAO闲聊中,说到的一席话,

1、以前的”人机交互”更偏向于”机器”。

更多的是考虑”机器”能提供什么给”人”,如何提供。如,戴国忠老师一直在致力研究的”手写输入“。

2、最近两三年我们很欣喜的看到了很好的变化,我们的”人机交互”慢慢更偏向于”人”了。

“人”需要什么,”人”需要”机器”做什么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真正的瓶颈已经不在于”机器”的技术问题了。

3、其实,一直以来在人机交互领域其实都是这么两个流派。

计算机相关学术的人比较偏向于”机器”,心理学相关的都比较偏向于”人”。

我个人相对比较主张:基于人的交互研究可以相对快速的推动社会的发展,也可以更好的推动”机器”的进步。

4、其实我们现在都在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让机器更加聪明起来,如何让机器有更多的’思考’能力”。

实际上,我认为”如何更好的让人互动起来,如何更好的提炼人与人的互动信息”反倒比这一切更加的重要。

5、对于”交互设计”,现在有三种层次的认识。

第一种:视觉交互

“有一个提示窗口要弹出来,是从左边弹出来好呢,还是从右边弹出来好? 还是下边?”

我一直认为这应该是视觉设计的范畴,而非”交互设计”的主要工作。

6、第二种:流程设计

现在有”打电话”这个任务,设计一种什么样的流程和互动方式让”打电话”这个任务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并符合用户习惯的完成。包括某个按钮要放在什么地方,用按钮还是用链接。

我个人认为:这部分工作是”交互设计”的具体”执行”阶段。

7、第三种:机器应用

“有什么样的处理方式可以使机器与人的交互更加的顺畅和快捷”。

如,ajax就是一个极其有价值的人机交互创新。包括Flash, Java, VC..

8、我认为还有一种:人与人的交互

“如何更好的促进人与人的交互,有什么更多的应用方式”。

比如,设计Digg这种信息的交互方式。

9、实际上现在的搜索引擎都是很初级的很笨的搜索引擎。

我们可以有什么更多的人与人的交互方式、人与机器的交互方式可以创新呢?

我们现在很多的”交互设计师”在做着”某个窗口是从下面弹出还是从右边弹出”、”某个功能是用按钮还是用链接”的工作;也有很多”交互设计师”在做着”某个流程先让用户做什么再让用户做什么”;很少有”交互设计师”在思考着”除了ajax以后还有什么更多的技术应用呢?”。

谁在思考”如何在人与人的交互上做更多的创新……”?

做到什么程度”交互设计师”才可能像”产品设计师”一样颠覆一个产业呢?

值得所有”交互设计师”思考…

PS –

HEXIAO语:

交互设计师的关注点是什么?

决定一个Button放在页面的什么位置? 决定哪个流程的设计更合理? 还有更多吗?

事实上在应用层面的思考决定交互设计师同样可以关注架构(Architecture)和产品形态(Ecosystem), 在这个方面也可以展开.

网友评论(17)

子狼手记- 07/05/17 8:53 PM

开阔了眼界,展示了更广阔的前景。

交互设计师任重道远。

青椒土豆丝- 07/05/17 11:13 PM

有启发,三种层次。

为什么我老感觉“交互设计师”做着“产品设计”的东西呢?

yellow- 07/05/18 12:52 AM

感觉自己要学的东西太多太多

GOVO: links for 2007-05-17- 07/05/18 6:23 AM

[…] 白鸦 » 关于“交互设计” 谁在思考”如何在人与人的交互上做更多的创新……”? 做到什么程度”交互设计师”才可能像”产品设计师”一样颠覆一个产业呢? (tags: reading) […]

dte- 07/05/18 9:36 AM

上周五在北邮听了戴国忠老师的演讲了呢 确实是围绕他那些个手写输入设备来说的

工业设计出生的确实适合做交互设计…挺赞同人与人交互这点的,是个需要突破创新的点

myspace- 07/05/18 11:18 AM

与青椒土豆丝有同感

范畴的大小,领域促就了职位名称不同

Amy- 07/05/18 11:23 AM

交互是什么,你看我一眼,然后我也看你一眼,这样就交互了,

呵呵,听一个朋友说的,感觉很有意思。

awflasher- 07/05/18 12:22 PM

对了老白,告诉你一个好消息。

你的blog是我见过为数不多的拥有Compete Rank的中文个人blog。

www.awflasher.com/blog/archives/888

Compete Rank here ^_^

千鸟- 07/05/18 1:20 PM

有点不同意见

1. “视觉交互”也应该属于交互设计师的职责,页面内的交互技术含量不比流程低,尤其是现在的ajax技术应用,“视觉设计”不应该涉及行为设计。

2. “交互设计师”从定义上就决定了不可能颠覆一个产业,如果具有了这种实力,并且能够实施,那么他做的事情一定不局限于“交互设计”。

xiaoxiao- 07/05/18 3:38 PM

同意千鸟的第一点,视觉考虑的是更好的呈现产品

第二点是我觉得是一个老总考虑的事了,呵呵。

jaryxie- 07/05/18 7:24 PM

我觉得这都是产品设计里面的角色分工问题,没必要整天在划界线和职责,合作应该是无间和高密度的,不是相互分割的关系,视觉图形设计在产品设计中承担界面的最终呈现,是相当重要和易感知的.是对交互的提炼和理解继承的过程,不是单纯的你管那,我管这,最后凑成一个产品的概念.

交互和信息呈现有很必然的联系,非要以职位来划分,是很可怜的事情.

jaryxie- 07/05/18 7:32 PM

交互设计更多处理交互对象间的关系和逻辑,以及交互的方法,是产品设计中一部分,任何一个角色和职位在产品设计中都不具备颠覆一个产品或者产业,如果非要那样认为,那只能自以为是.

noway- 07/05/18 10:40 PM

“我认为还有一种:人与人的交互

“如何更好的促进人与人的交互,有什么更多的应用方式”。

比如,设计Digg这种信息的交互方式。”

在流程里面,很自然的地,包含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交互设计中,在设计流程时,本身就很自然需要考虑到人与人之间的交互。

人为进行这种划分,没有什么意义,除了制造一些“错误”的分类。

hexiao- 07/05/21 10:31 AM

建议白老师把交互设计和交互设计师稍做区分…

mihu- 07/06/16 8:04 PM

前段时间,学校有个心理系的去cmu学习交互设计,

当我们谈到交互设计时,国外更多的计算机和心理的在做,

他们不太认同设计作的是交互设计,可能还是归在界面设计师!

现在也不清晰交互设计的定义。

来自:uicom.net/blog/?p=614

篇3:交互细节分析――分页交互设计

说说目前常用的三种分类显示信息方法:

常规翻页 信息滚动翻页 滚动条

前者是横向翻页方式,后两者是纵向的信息翻页,分页作为很小的一个组件,大多数网站都不会花费什么精力去设计,设计也大同小异,用户已经使用习惯学习成本为0,但如果能够在细节上做的更细致贴心一些,用户的使用体验会有所提升。

一、先来看常规翻页

1) 组成结构

• 上页+页码+下页

• 跳转到__页/第__页”;

• 确认”按钮;

• 支持键盘操作;

2) 使用情景

当网页内容较多、不能在限定区域内显示完全时;

为了方便用户在多个页面间跳转和快速定位(尤其是按顺序翻页),通过翻页设计提供多个页面间的导航。

在电商网站3级页、搜索结果页面等信息量大的页面是很重要的。

• 分页的内容是什么类型?

• 页面数量有多少?

•查看最多的是哪些页面?

• 手动全部翻一遍的几率

•是否会不按顺序翻页,为什么?

•是否会查看已翻过的翻页?

•翻页是否在列表顶部和底部都出现?

•“最后一页”是否一定要有?

•列表顶部什么情况下有翻页?

按照用户心理模型,浏览邮箱内容时是反复浏览型,且页面较长,此时需要在顶部添加翻页,但电商网站搜索结果页和 的用户是在浏览到页面底部时才会有翻页动作,因此不必在顶部放翻页。

•是否可以mouseover就显示页面内容?什么时候可以?

设计前考虑完以上问题,针对情况进行取舍设计。

3) 交互分析

•Google翻页

搜索结果首次只提供10个页码;

设计猜想:google开发者认为一般用户在这10页内就能找到想要的内容。

点击任何一页码继续浏览,发现后续提供的页码是:当前页+9;

设计猜想:当用户往下点击页码时,google开发者认为前10页内容不能满足用户,于是将搜索范围放大。

但最多提供20个页码;

设计猜想:但考虑到网页宽度还是不能继续无限制增加页码个数,于是设定最多一次提供20个页码。

•Baidu翻页

始终有第”1“页,中间用”…“表示未显示的页码;

设计猜想:用户翻到后面页码也找不到想要的内容时,会返回第一页重新查找,此时第“1”页是home的作用。

选中页码和mouseover页码样式始终在一个位置不变,不需移动鼠标就可点击下一页,而后页码自动替换状态;

设计猜想:瞄准页码点击较困难,可以减少用户瞄准位置的次数。但没有做完美,用户每刷新一个页面,还是要滚动浏览器条到下方瞄准页码位置。这个微小的友好交互可以运用到轮播图设计中,减少鼠标瞄准操作。

但也最多提供20个页码;

•Sina微博小分页

滚动翻页与翻页的结合使用;

上页与下页放在一起更便于点击;

通常情况下用户按“下一页”的情况最多,那么上页样式可以更简单些;

4) 用户心智模型分析

•以Taobao搜索结果列表页为例:

用户输入关键词进行模糊搜索,然后出现相关结果列表,用户需要逐页翻看查找,此时“上一页”“下一页”使用最多,因此要设计的便于点击切换;或间隔两三页查看,因此样式上要区分查看过的页码和未查看过的;前几页浏览的几率最大,当翻到后面相关内容越来越少,用户会想要返回第一页,因此最好一直显示首页;页码数量不宜过长,不要导致用户视觉辨识困难;也不宜过短,以免给用户造成网站信息较少的错觉。

• 信息列表翻页用户心智模型:

用户浏览的信息是关注的信息,会像读报纸一样逐页的浏览下去,因此“上一页”“下一页”用的次数最多;其次是跳转翻页,为体现轻量微博的概念,将传统翻页的中间页码部分简化成下拉菜单,既能标识当前页位置又能翻页切换跳转;

5) 总结

缺点是会打断用户阅读,影响用户关注的主要内容,

优点是条理清晰,便于分段查找信息,后台请求压力小;

与别的组件一样,分页不是单独存在的也要结合使用环境来交互设计。

二、信息滚动翻页

GOOGLE图片

• “无限滚动翻页”,当用户浏览到页面底部,自动刷新页面展示新的信息;

• 连续翻过很多页后,当再无内容可以展示时,自动出现关联信息按钮“查看更多信息”,引导用户去浏览其他相关信息;

• 或需要点击一下才可翻页;

•页面过长时须提供“回到顶部”按钮;

更多贴近用户心智模型,方便阅读浏览。缺点是当一段信息不能及时刷新出来时,无法跳跃浏览其下面的信息。

三、滚动条

1) 滚动条与横向分页优先级

当同时使用滚动条和翻页时,该如何设计。

翻页与滚动条的相辅相成,都是页面过长,为分段呈现内容的方法;

•翻页在滚动条内部

设计猜想:滚动条到最底部方出现翻页。大概出自浏览器,滚动条内放页面翻页;

QQ邮箱

例如浏览器,是因为软件与其内容的嵌套关系;

•有翻页也滚动条,滚动内容不宜过长(PC端产品)

设计猜想:滚动条需要拖动滑块浏览,如果滑块过短便更不容易操作;统计过IE、FF、Office等常用软件,一般滑块高度到8px时就不再缩小。当滑块高度只剩8px时,滚动条的拖动体验就相当的差。

•移动端产品则貌似无限制

设计猜想:不需拖动鼠标,移动端上手动点击是最方便常用的操作;

2) 分页不一定是click跳转的

有上下翻页同时能快速拖动浏览不同页的信息,适用于内容能够粗略浏览的页面;

四、总结

1) 从信息的结构来看,传统翻页是横向信息分段显示,而“无限滚动翻页”属于纵向信息递增显示(随滚动页面信息增长)。

•区分访问过/未访问过的页码样式,能更好的帮助用户记忆,不重复浏览;

• 链接的可点击区域尽量大,方便用户点击,页码间距足够避免用户误点击;

•清晰标识当前页位置,一般处于页码中部;

•可提供批量翻页(如,下10页);

•页面过长时,增加“返回顶部”;

•不需要“上一页”“下一页”时就不显示,如后者比前者使用更频繁,前者可简化成符号>;

•显示总页数(当不显示总数时,翻到最后一页就不能再翻页了);

•“上一页”“下一页”位置固定;

•页码数量不宜过长(一下呈现过多导致视觉混乱,用户翻看页码困难)或过短(特别是搜索结果,会造成网站信息较少的印象);

•尽量使用首页和末页链接,且放在普通页码区外的固定位置;

•除放第一页外,可选择放前面三页的页码,视觉上稳定些;

•避免花哨交互,精简;

•页码过多时,允许跳转翻页;

2) 同方向分页的Tab与翻页很少同时使用,滚动翻页与滚动条也是如此。但横向与纵向的组件可以交叉配合使用,比如滚动条与翻页。

3) 没有规定横向的一定是翻页,纵向的一定是滚动条,可以发散开来:横向为滚动条,纵向翻页,但此种方式似乎不便于操作。

所有组件的灵魂是用户操作方式。

篇4:从产品到设计交互设计

很多网页设计师认为自己做好设计就可以,其他的事可不用理会和学习,那就大错特错了!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必须深入了解产品本身、相关交互结构及用户体验等常识!这样设计师设计的东西才能深入产品中去,避免不犯错误!设计来源生活和思考,同样作为一个网页设计师,要不断地学习、思考、分析产品才能设计出更好的作品!

这里主要与迅雷看看产品为例,谈设计及用户体验的点点滴滴!希望对刚跨入网页设计这行的童鞋们有所帮助!

主要两个方面讲:

●了解产品需求设计(以迅雷看产品为例)

●交互设计与视觉设计

首先讲下第一方面:

●了解产品需求设计(以迅雷看产品为例)又主要从四点来分析说明:

1. 迅雷看看知多少

2. 看看设计师面对的用户及关系

3. 迅雷看看设计要求

4. 迅雷看看具体规范

第一点:迅雷看看知多少

迅雷看看与优酷、奇艺、土豆、酷6等视频类网站,技术上最大的区别是什么?迅雷看看和优酷、土豆、酷6等视频网站从内容上说区别又是什么呢?迅雷看看用户使用的电脑分辨率比例是怎样呢?我们得知后,对我们设计有什么帮助,该注意什么事项等等都需要设计师深入了解产品后,才得到更好的结论!

8月份数据:网站排名

权威数据监测机构艾瑞提供

208月份数据:迅雷看看播放器排名

迅雷看看排在所有视频网站第三位,看看播放器排在第二位!流量和用户如此之大,有人会问这关我们设计师有啥事呢?当然有事!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的时候,严格要求自己,一个小小错误或者一个像素拖动都将会导致有不同的转化率出现,也会影响网站的用户体验,所以面向海量的用户群,更要求我们设计师本身做设计的时候要更严谨更注重产品细节,

迅雷看看的架构线

了解迅雷看看产品框架线,设计师设计的时候才能深入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及风格的统一!

还需要了解迅雷看看用户分辨率、浏览器、用户操作系统这些数据,以便我们更容易做跨平台的设计。

第二点:看看设计师面对的用户及关系

作为一个设计师,不仅需要了解该产品的用户群体,设计出符合用户口味的风格,当然还要符合产品本身特征的风格定位!但更重要的是您了解该产品的产品经理想要一个什么样的东西,处理好之间的关系,便于加强沟通,这样才能设计出好的产品!

第三点:迅雷看看设计要求

主色调的统一

众所周知,迅雷看看的主色调是蓝色,设计时注意保持统一。像新浪是黄色 奇艺是绿色 土豆是黄色,优酷的是蓝色一样等,都有自己的色调体系!

整体把握

了解整个互联网视频网站的风格定位及方向,结合自身的特点,做到,内容最大,用户体验其次, 最后才是视觉设计。

第四点:迅雷看看具体规范

Logo、字间距、页面尺寸、版本间距、每个像素、链接颜色、字体、图片大小、图标、整体视觉风格等都要受到关注和有条理的统一。

风格的统一,可以说就是细节的统一, 细节决定成败 !

接下来第二方面:

●交互设计与视觉设计主要从四点来分析说明:

1.什么UED

2.用户体验的重要性

3.交互与视觉设计间的关系

4. 如何提高自己的交互能力

第一点:什么是UED

用户体验(User Experience Design,简称UED)是一种纯主观的在用户使用一个产品(服务)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心理感受,

因为它是纯主观的,就带有一定的不确定因素。

用户体验主要是来自用户和人机界面的交互过程。

一句话:以用户为中心、以人为本

第二点:用户体验的重要性

1、提高用户的回访率(用户黏度);

2、增强品牌气质的影响力和用户的荣誉感(口碑);

3、提高产品持续获取利润的能力

4、提高产品的用户满意度、为品牌带来不可估价的口碑;

5、增强用户对品牌的忠诚度和信任度;

6、合理而高效的促进用户点击欲望

7、是超越竞争对手最有深远影响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三点:交互与视觉设计的关系

用户体验以用户为中心,交互设计是围绕用户体验展开设计的,而视觉设计是交互设计为中心的!

可以说,离开交互设计即用户体验的设计,必定是一个失败的视觉设计,

即使你的视觉设计再好再牛B,那也不过是画蛇添足罢了!

交互设计与视觉设计成正比,

好的设计,离不开好的交互设计做基石!交互设计要求我们细致,视觉简洁清爽,易学易懂,当自己是个挑剔的、笨的用户。

第四点:设计师如何提高自己的交互能力

1.多看,多用,多研究用户体验好的网站(如amazon.com、yahoo.com)

2.做的设计时候,不断滴思考和推敲是否可以有更好的改进,让视觉和体验得到完美的释放!

3.分析网站的竞争对手,同样的东西它好在哪里,为什么这样做等!

4.设计流程图能力

5.表达能力

始终明确改善、用户及数据之间的关系

“改善”是手段, “用户”是核心,“数据”是根据.

举例说明,设计如何提高自己独立思考及交互能力

迅雷7上交互和体验上的问题

迅雷7“下载完成后关机”按钮设置完成后,跳出的提示框。当您操作的时候,粗略操作下!你很容易发现“取消完成后关机”与“关闭”按钮靠的太近,用户容易误操作;”关闭“按钮白色,不明显,很容易忽略!

接下来,设计师就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如下图:

我们只要移下位置,关闭按钮换成提示框背景*系更深的颜色即可,颜色看上不就不会突兀!”取消完成后关机“文字也可以精炼成”取消开启“即可,用户很好理解,它与前句呼应的关系!

当你做到这个时候,远远还不够!试问自己能不能更好呢?这时设计师需要去思考!才能用户体验更完美!

我们都知道,在网页设计里黄色一般表示”警示、提示、提醒、告知“的含义,而绿色表示:“通行、健康、环保、成功”的含义,顾提示框的颜色有问题,很容易被人忽略,没到达到告知、提示用户的目的!再深入思考,不难发现,提示框的出现的位置也有问题,用户粗略一看不知道提示出自哪里!发现了问题,那我们就可以更深入解决!

如下图:

这样话,用户容易操作,容易发现.也就达到你设计目的!

总结

设计师需要思考,做每一步都是讲道理的过程,

设计师需要了解,只有了解了产品的特征,才能做出更好的设计

设计师需要提高自身的交互能力,这样才能避免犯错误

设计师更需要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

篇5:细节怎能决定成败?交互设计

写此文的原因是千鸟认真读书和angela对《用户体验的要素》细节的解释,

我承认,我是个粗人。因为懒,很多细节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并且特地写篇文章为自己开脱,因为我坚信,大部分的用户跟我一样地懒。

我们时常用“细节决定成败”来激励人,但很多时候,正是这样一句话把很多人带到沟里去了。

在书本中我们有一种理想的解释: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在一个荒芜的市场里面:

如果你先满足了用户的需求,你就占领了市场的先机,赢得了市场。

如果很多人都进来竞争了,那比的就是服务、体验。

这玩意听上去及其的合理,但是在互联网这个世界里,我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因素:用户习惯和使用环境。

我们永远不要忘记用户来你的网站上是干什么的,比如说获取信息,用户关注的是得到了还是没有得到,得到的是什么?这两点要远远比他怎么得到要重要得多。而且用户明白一个流程之后,很难再去重新适应一个哪怕比他更便捷的流程。

用户对于使用不频繁的功能不会在意是否多了2次点击,页面看上去舒服不舒服。

我举一个极端的例子:我在教我一个朋友使用鲜果阅读器的时候,他经常读很多的博客,并且习惯在友情链接中去找他喜欢的博客:他记了这样一个博客,在他自己博客里面的友情链接中,点开到朋友的博客的友情链接中找一个他经常看的博客。我想,不知道有阅读器难道你还不知道有收藏夹吗?或者把那个博客也加到你的友情链接中吗?

还有使用的环境,比如说IM这样的东西,就我对百度hi参与IM市场的角逐的分析,优化IM本身的体验,不是制胜的关键,而是资源的整合。(PS:今天,刚刚看到 的个人信息小调整(好友在线状态拿出来)为的就是迎接hi的到来)。

最近我也一直在比较各大BSP的体验,还有他们的博客气质。问题就出来了:很多小的BSP用户体验那么好,但都被后来的新浪、QQ、百度超越了?是细节吗?有机会总结下我在各种BSP下的感受,

为什么我本身是做交互和视觉的,还要把这说得那么一钱不值呢?

因为现在整个行业还远远没有到要细节来决定成败的时候,整个行业对用户体验的认识刚刚起步,还停留在交互设计和视觉设计的层面上。

包括人们对网页设计的理解也刚刚从“美工”到“交互设计”。而且很重要的一点,“交互和视觉”的非常容易被模仿,如果你的产品在战略和信息架构层面没有足够的优秀,很容易就被抄袭掉了。

为什么我跳出来喊这么一声?

因为整个用户体验的迭代体系中,很多PM都不重视信息架构这个致命的环节,导致的结果是频繁地改版,将错误总结在细节上面。其实说实话,用户体验从60分到90分不难,从90分到95分呢?可能需要花费的代价比前者要大得多。

我们离细节决定成败的路还很遥远!

来自:uitony.com/?p=7

白鸦评论

恭喜TONY.

产品最先解决的问题应该是:有用,然后才是能用和好用.

当一个市场上没有竞争时,细节变的不重要.但这个年代已经不过,因为不能没有竞争,用户的选择太多.

所以细节越来越重要,决定了成败.

关于你对BSP的分析我不赞成.

确实,虽然小BSP的体验大多数都比门户网站作的好但用户还是没有他们多.

这个问题不能按照人的多少来对比,中国有15亿人,永远都可以说”每人一口涂抹就能把美国人淹死”,那是因为我们的人口基数大.但这并不是一句值得炫耀的话.

门户网站的用户基数(包括宣传时可涉及的广度)大,转换率再小也比BSP的人多. 如果连这个都做不到,这些门户网站都应该集体上吊去.

我更愿意用bloger的质量以及内容的质量来对比小BSP和门户bsp之间的区别.这样才公平,才能更好的评估小BSP的价值.

每个bloger的生存质量才是真正体现bsp价值的指标. 就好像我们要按照人均年收入对比说中国不如美国,而不去用中国所有人每年的总收入和美国人的对比.

篇6:方便和交互设计

很多设计师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一个产品会有很多种方式去包装,其中包括很多功能和很多体验。功能越多会被认为越实用,体验越好会被认为越方便。

方便和实用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设计师应该关注的是什么?有两点,一点是技术体验,一种是交互体验。作为一个交互设计师,要去考虑的更多是体验的问题,而并非功能的问题。

举个例子,在一个移动媒体上需要安放日历的插件,设计师会去考虑在基础的日历功能上要不要加上农历,这个对于中国人来讲很实用,然而农历这个功能涉及到了技术的开发,算是一种技术瓶颈。当你发现技术无法完成你的要求时(当然农历这玩意儿对于中国山寨机来讲算是小菜一碟),你的日历插件依然是一个平庸的产品,这说明你没有关注技术体验。但是你换个角度来看,如果把日历上以星期一开头还是以星期天开头作为你设计研究方向的话,你会发现,中国人更习惯于星期一开头,这个在体验上给用户带来更多的价值,而且也不算是一个技术瓶颈,你也满足了技术体验和交互体验的结合,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方便比实用更体现设计的价值。

刚才说的山寨机就是把一大堆功能都罗列在里面,虽然很实用但是每个都不好用,种种问题还是让很多人选择了高端的品牌,高端的体验,这就是设计的力量。

作为一个设计师,不要一直依赖自己无法掌控的功能去实现自己的设计,老是天花乱坠的想着各式各样的功能去满足用户,从商业成本和用户满足感去讲都不是一个好的设计。越来越多的交互设计师感觉到自己没有什么作品,那是因为你依赖太多不是自己开发的功能,往往产品中只有你一点想法的影子,产品并没有被你的设计情感化。

实用并非等于方便,但方便一定是实用的。

文章转载自“折折熊de交互论”(www.jojobox.cn)

篇7:帮助是什么交互设计

耶和华说:“看哪,他们成为一样的人民,都是一样的言语,如今既作起这事来,以后他们所作的事就没有不成就的了,我们下去,在那里变乱他们的口音,使他们的言语彼此不通”——创世纪 11:6-7

我觉得有时候把概念扩大化对问题的理解并没有益处。比如说帮助,从广义的去讲,很有可能我们会把导航也说成是帮助,把整个网站都说成是帮助你也不能说它错。于是讨论导航的时候,会说:瞧,其实整个网站就是一个导航。(比如我之前写的“导航设计与信息架构”好像是陷入了这个怪圈)

所以我在写本文的时候,想搞清楚帮助到底是什么。如果连帮助是什么都不知道,那还谈什么设计有效的帮助呢?

因为在书友会之前我写了一篇关于帮助的文章,里面提到了编程语言的帮助手册。自然而然的去思考为何编程语言需要学习并且需要帮助手册呢?因为计算机的“语言”和人是不一样的,同时设计这个编程语言的人,和你的语言也不一样。所以就让我想到了文章开头的巴别塔的故事。

语言的差异,文字的差异,再延伸到文化、环境的差异。最后归结到对于设计影响最大的因素:心智模型。

忽然想到这个问题:如果你为自己设计一个产品,是否需帮助?不需要,因为你设计的就是你想的。

这个问题的答案让我震惊和兴奋。似乎终于抓住了什么。

我脑海中不断涌现出日常设计过程中用户提的问题:“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不是这样…”、“为什么不可以…”,我听到自己的声音默默地回答:“因为…”、“因为…”、“因为…”。

为什么我不写这个用户常问的问题:“怎样…”,因为他心里其实在问“为什么不可以…”。

原来帮助就是我告诉他们为什么。而这个为什么的存在,就是因为心智差异。

于是我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帮助是由于设计师与用户的心智差异而存在的一种沟通,因为心智差异不可避免,所以必然会有这样一种沟通。这种沟通,可以说是告诉用户,我是怎样以及为什么要这么设计。

我们不是要设计有效的帮助吗?因为帮助是一种沟通,所以设计有效的帮助等于进行有效的沟通。

余世维写过一本书叫做《有效沟通》,在里面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举一个例子:沟通的双向性。

在Google的帮助中心里面,每一项Q&A,最后都会有一句“以上信息对您有帮助吗?”用于统计和改进帮助的内容。这就是沟通的双向性。

融会贯通,一通百通。

文档、情景、演示,都是一种沟通形式。我还曾提到关于帮助的渠道问题,不就正是沟通的渠道吗?

有效的沟通,就是有效的帮助。

来自:ucdchina.com/blog/?p=419

评论(14)

Angela(1楼) - 08/04/07 10:46

非常同意。很多问题都是出在沟通上,也就是心智模型的不同。

阿卡(2楼) - 08/04/07 10:51

ms 耶和华不咋厚道。。。

在Google的帮助中心里面,每一项Q&A,最后都会有一句“以上信息对您有帮助吗?”用于统计和改进帮助的内容,

这就是沟通的双向性。————啥人会用主动沟通这个?这样的沟通得到的也只是特定人群的答案吧~

JunChen(3楼) - 08/04/07 16:08

@阿卡 那只是一个双向性的例子。不是那种指令、指示型的沟通方式。而沟通的渠道有很多种。

zaku(4楼) - 08/04/08 8:58

哎~沟通简直是太重要了!

snail(5楼) - 08/04/08 19:35

对这句话

|为什么我不写这个用户常问的问题:“怎样…”,因为他心里其实在问“为什么不可以…”。|

感触很深。

用户很多时候不了解功能,所以会给自己一个想象的空间,认为某物会怎样(意思上大概就是“心智差异”,不太了解这个词,所以就这么理解了)。如果不是,这个时候才会有“想知道”的需求。

恩,沟通也是这样,大家都明白的部分是不需要沟通的,需要沟通的是不明白的部分。

tonyzhu(6楼) - 08/04/09 14:23

我认为帮助的沟通对象不是设计师和用户,是产品本身和用户。帮助是为了解决用户使用产品遇到的问题。用户使用产品遇到的问题不一定是设计师与用户心智不一致所产生的,在很多情况下,一个产品的用户是众多的,且每个用户的心智都不一样。我想好的帮助应该是让用户理解产品,并不断引导用户对产品建立新的心智模型。在整个过程中,沟通是双向的,但多数情况下,双向的沟通是设计师预先设计反馈用户的信息。从这个角度讲,我认为实际上在用户使用产品时,他们是在与产品进行沟通。帮助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它是设计师总结与用户沟通后的心智模型,并可以不断进行修正。

IanLiu(7楼) - 08/04/10 2:35

我以前遇过这样一道问题,什么样的帮助文档才是最好的? 答案有点无厘头:就是不需要帮助文档。

无论是沟通还是心智模式的分析,要做到真正“有效”还是挺不容易的,都需要学习和积累 ,像心理学学生要变成心理学专家该需要经历多少案例分析呢?

则名(8楼) - 08/04/10 23:55

勤于思考,乐于助人。

八个字送给UCDChina的成员,哈哈

jerry(9楼) - 08/04/11 0:17

我参加了上海这边的书友会,会后我也写了点关于“帮助”的笔记,见我博客地址:

www.novastudio.cn/blog/post/30.html

xw(10楼) - 08/04/11 9:31

产品的界面本身就是设计师与用户的沟通,如果沟通出现了一些问题或者不能很简单的说清楚,那么就需要帮助来解围了。

行走天涯(11楼) - 08/04/11 12:41

整个产品“走”一遍 把每个过程有序地精简一下 就是帮助

行走天涯(12楼) - 08/04/11 12:42

帮助 的目的 就是让大家会用

JunChen(14楼) - 08/04/11 13:20

@jerry 我对“用户在人机交互过程中的任何一个提示,一个说明都属于帮助的范畴。” 感到十分烦躁。但我并不反对这样的论点。

@xw @tonyzhu 我同意这样的观点

交互设计面试自我介绍

人机界面设计初探交互设计

情感化设计氛围交互设计

Android应用界面设计交互设计

banner广告设计8技巧交互设计

关注问题,而不是解决方案交互设计

交互设计师面试自我介绍

调研问卷投放时间的探讨交互设计

远观页面评估视觉设计交互设计

资讯类产品阅读列表的交互设计思考交互设计

整体到细节的交互设计规划交互设计(精选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整体到细节的交互设计规划交互设计,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