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德治思想的几个问题

时间:2023-03-12 03:49:57 作者:辛重光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辛重光”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先秦儒家德治思想的几个问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先秦儒家德治思想的几个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先秦儒家德治思想的几个问题

先秦儒家德治思想的几个问题

儒家的德治思想从诞生之日起就期望作为一种可以参考的统治模式,但直到孟子时代也没有被统治者采用,原因是无论孔子或者孟子都没有找到这种思想与现实统治者的切合点;到战国末期,荀子对传统德治思想作了彻底的改造,德治思想才成为统治思想中的内容.先秦儒家的德治思想有九项内容,这些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众的利益,但它们不过都是为了统治阶级能够长治久安而释放的`怀柔声音罢了,统治阶级或者它们的代言人都不可能站在民众的角度发展这种思想,更不可能把这种思想推向民主的结局.

作 者:王保国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殷商文化研究所,河南,郑州,450052 刊 名:殷都学刊 英文刊名:YINDU JOURNAL 年,卷(期):2003 “”(2) 分类号:B222 关键词:先秦   儒家   德治思想  

篇2:先秦儒家德治思想及其价值分析

先秦儒家德治思想及其价值分析

本文以先秦儒家德治思想为主题,以先秦文献为线索,对先秦儒家德治思想作了比较全面的把握,并分析其现实价值.

作 者:尹章池  作者单位:鄂州大学,图书馆,湖北,鄂州,436000 刊 名:鄂州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EZHOU UNIVERSITY 年,卷(期):2002 9(1) 分类号:B82.052 关键词:先秦文献   德治思想   价值分析  

篇3:先秦儒家德治思想的生态根源

先秦儒家德治思想的生态根源

主要从我国先民活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角度探讨先秦儒家德治思想的生态根源.

作 者:方卫兵  作者单位:咸宁学院,经济管理系,湖北,咸宁,437005 刊 名:咸宁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ANNING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2003 23(1) 分类号:B222 关键词:先秦   儒家   德治   生态根源  

篇4:先秦儒家消费思想

先秦儒家消费思想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发展的.第一个大“黄金时代”.中国以后的政治、经济、伦理、消费等思想理论无不发轫于此,而儒家的消费思想又独树一帜,从孔子、孟子到荀子共同构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消费思想体系,并在中国经济思想长河中占据重要地位.

作 者:高力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110034 刊 名: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 英文刊名:CHINA BUSINESS 年,卷(期):2007 “”(6) 分类号:B2 关键词:先秦儒家   孔子   孟子   荀子   消费思想  

篇5:先秦儒家的义利观

先秦儒家的义利观

义、利是中国哲学史上长期争论的一对范畴,也是先秦儒家所讨论的一个话题.从人性的角度来了解先秦儒家的`义利观,可以得见先秦儒家已意识到人是义与利的综合体,义与利皆内在于人性之中.他们不否认人对感性物质生活的追逐,但认为对义的追求相对于对利的追求而言是更高层次的追求.基于此,先秦儒家更高扬对义的追求.在推崇义的前提下,他们用“以义制利”、“以义取利”、“以义生利”的原则协调二者关系.当二者发生冲突时,用“舍生取义”的原则来解决矛盾.先秦儒家这一理论对塑造民族精神,规范市场经济活动,保持人性的完整、人格的崇高都有一定的重要作用.

作 者:黄文红 田正波  作者单位:黄文红(湖北大学,文史学院,湖北,武汉,430062)

田正波(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基础部,湖北,丹江口,442700)

刊 名: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YUNYANG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2004 24(2) 分类号:B22 B222 关键词:先秦儒家   人性   义   利  

篇6:浅析先秦儒家学派人性论

浅析先秦儒家学派人性论

人性论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孔子、孟子和荀子入手,纵向上对先秦儒家学派人性论进行梳理和浅析,横向上与古希腊哲学进行一定对比.孔子提出“性相近,习相远”的命题,在后世孟子与荀子的发挥中,分别得到了强调,得出了重仁重反省内求的性善论和重礼重文理隆盛的.性恶论.但二者结论却未脱离孔子“人而不仁如礼何”,“克己复礼为仁”的伦理学模式,其宗旨都是希望以儒家的伦理道德改造世界,治理天下.从更高的角度看,东西哲学某种程度的契合更具有那个时代的回响性质.

作 者:秦德祝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刊 名: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YUNYANG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2004 24(2) 分类号:B22 B222 关键词:儒家   人性论   性善论   性恶论  

篇7:先秦儒家生死观探析

先秦儒家生死观探析

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是先秦儒家学派对待生命的基本态度,其目的是为了实现其人生价值.儒家主张舍生取义,但在生死抉择问题上,却是非常慎重的,并不赞同无谓的牺牲.追求精神不朽、正命而死是儒家看待死亡、超越死亡的基本态度.儒家生死观念的形成与先秦时代的社会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家国同构组织形式是儒家生死观滋生的土壤,儒家的社会理想是其生死观的终极指向.

作 者:刘明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历史与考古系,河南,郑州,450052 刊 名: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NXIANG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2003 17(6) 分类号:B21 关键词:儒家   生死观   价值观   社会理想  

篇8:论儒家德治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论儒家德治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儒家德治思想是中国古代社会治国思想的`核心,它体现在传统的儒家政治生活中.在政治伦理化、伦理政治化、强调仁政、重视民生及德主刑辅等方面,都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面貌和民族的文化性格.对这种在中国延续两千年的传统治国方略进行深入探讨,对当前中国实施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作 者:郎雪霞 Lang Xuexia  作者单位:合作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政史系,甘肃合作,747000 刊 名:甘肃高师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GANSU NORMAL COLLEGES 年,卷(期):2003 8(4) 分类号:B222 关键词:儒家德治思想   德主刑辅   以德治国   依法治国  

篇9:论先秦儒家德治思想的内在逻辑与历史价值

论先秦儒家德治思想的内在逻辑与历史价值

那么,什么是儒家德治思想的内在逻辑呢?为了使问题更加明晰和易于集中讨论,本文在此把讨论的范围确定在先秦儒家的德治思想特别是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的德治思想的内在逻辑。

一、先秦儒家德治思想的内在逻辑及其缺陷

任何一种有生命力的理论的产生,都是基于解决现实中某种问题的需要。孔、孟、荀生当春秋战国之乱世,运用自己的学说帮助明君圣主结束各国纷争、建立有序社会,是他们共同的目标,也是先秦儒家德治思想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动因和基础。这样,便有了先秦儒家德治思想内在逻辑的一个最初的、也是最基本的元素:建立一个符合理想的社会。

孔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一个类似周朝制度的社会:“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孟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王治:“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仁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荀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可以称之为“政教之极”:“臣下百吏至于庶人,莫不修己而后敢安正,诚能而后敢受职。百姓易俗,小人变心,奸怪之属,莫不反悫。夫是之谓政教之极。”(《荀子・君道》)

从上可见,孔、孟、荀对理想社会的具体描述虽各有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这就是社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教化盛行,人人道德高尚。正是从这个角度,我们也可以把孔、孟、荀追求的理想社会称之为道德社会。

那么,这种理想的道德社会如何才能成为现实呢?先秦儒家德治思想的内在逻辑由此往下推衍。对于这个问题,孔、孟、荀的共同回答是:实行德治!

孔子率先提出了他的德治主张:“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孟子亦在其《孟子》一书的开篇中亮明自己的德治主张:“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并在《公孙丑上》中继续阐发这一主张:“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荀子把德治进一步发展为礼治:“礼之所以正国也,譬之犹衡之于轻重也,犹绳墨之于曲直也,犹规矩之于方圆也,正错之而莫之能诬也”。(《荀子・王霸》)以礼治国是荀子的治国之道的一大特色,但在先秦儒学那里,礼是德的外在表现,所以,礼治的实质仍是德治。

为什么要把德治作为实现理想社会的根本手段呢?从基本的'方面说,孔、孟、荀心目中西周时期特别是周公时期成功的德治实践、农耕社会的经济特点、血缘宗法的家庭关系等等,都是他们提倡德治的重要原因。而从德治思想的内在逻辑的角度说,孔、孟、荀之所以提倡德治,主要基于这样两条理由:一是德治是实现理想的道德社会的捷径,二是依靠其他手段无法实现他们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关于第一条理由,孔、孟、荀的论述如出一辙,即只要最高统治者愿意实行德治,并以身作则,德治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孟子・高离上》):“君者,仪也,仪正而景正;君者,盘也,盘圆而水圆;君者,孟也,孟方而水方”(《荀子・君道》)。

关于第二条理由,希望能引起读者的充分关注,因为在这条理由中,孔、孟、荀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观点:理想的道德社会只能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道德手段去建立,而不能靠非道德手段如政令、刑罚去建立。需要说明的是,在此提出“道德手段”的概念,是相对于“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等而言的,指的是用一定的道德规范进行教化和约束,并具有非强制的特点。

首先来看看孔子对这个问题的著名论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孟子也接着认为:“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是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尽心上》)“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孟子・公孙丑上》)荀子则在《议兵》中对孔、孟的上述观点作了充分的展开和发挥:“凡人之动也,为赏庆为之,则见害伤焉止矣。故,赏庆、刑罚、势诈,不足以尽人之力,致人之死……故,厚德音以先之,明礼义以道之,致忠信以爱之,尚贤使能以次之,爵服庆赏以申之,时其事,轻其任,以调齐之,长养子,如保赤子,政令以定,风俗以一。”上述言论充分说明,孔、孟、荀之所以推崇德治,是因为他们认为非道德手段如刑罚、赏庆、势诈等充其量只能获取民财、民力,而无法获取民心,当然也就无法靠它们去建立理想的道德社会了。

需要说明的是,先秦儒家虽然认为不能依靠刑法等非道德手段去建立理想的道德社会,但并没有因此否定刑法等在治国时的作用。如孔子就曾说过:“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

[1] [2] [3]

先秦儒家的商业经济思考

先秦儒家的刑治思想

试论先秦儒家政治伦理思想的人性预设

水:先秦儒家理想人格的道德象征

法治德治范文

亚里士多德中道观与先秦儒家中庸观的比较研究

论孟子的德治思想

先秦屈原《离骚》赏析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感

浅析先秦时期的道德教育

先秦儒家德治思想的几个问题(精选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先秦儒家德治思想的几个问题,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