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爪凣凢”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传统儒家管理思想体系简析,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传统儒家管理思想体系简析,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 目录
篇1:传统儒家管理思想体系简析
传统儒家管理思想体系简析
管理学的理论体系并非西方社会所独有,早在2000多年前的传统儒家思想中,管理学的.理论体系已初具规模.可以从管理的人性论、目标论、原则论、控制论、权变论、人才论出发,对传统儒家的管理理论体系进行初步阐述.
作 者:朱华桂 吴林海 作者单位:朱华桂(南京大学商学院博士后,210093)吴林海(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后,100872)
刊 名:唯实 英文刊名:TRUTHS AND FACTS 年,卷(期):2003 “”(4) 分类号:B222 关键词:儒家 管理思想 人性论篇2:儒家的修身思想体系探微
儒家的修身思想体系探微
儒家文化是强调“修身”的文化。儒家的“修身”思想底蕴相当深厚,内容十分丰富,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完备的思想理论体系。本文试就儒家的修身思想体系作一些初步探讨,以就教于方家同仁。
一、儒家修身思想的人性论基础
儒家修身思想作为一个完善的文化体系,是以人性理论为其立论依据和思想基础的。儒家关于人性的讨论历史久远,贯通古今,其人性理论集中在人性善恶、品级及二种人性等问题上。
1.性分善恶。
孔子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孟子在此基础上对人性的性质进行了厘定,在孟子看来,人性是善的,他说:“人性之善也,犹水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上》)人性善的本质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孟子从性善论出发,指出人应加强后天修养以使先天的善性得以扩充和发挥。荀子则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性是恶的,提出了“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的命题。他说:“今人之性,生而离其朴,离其资,必先而丧之。用此观之,然而人之性恶明矣,所谓性善者,不离其朴而美之,不离其资而利之也。”(同上)荀子虽然认为人性是恶的,但是“可化”。他说:“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待礼义然后治。”(同上)“性也者,吾所不能为也,然而可化也。”(《荀子・儒效》)荀子根据性恶论,强调人们应该通过后天的道德修养来改变先天的恶性,“化性起伪”。
汉代扬雄从调和孟、荀人性善恶之争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人之性也,善恶混”(《法言・修身》)的命题。扬雄认为人性之中兼具善恶两种品性,“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同上)扬雄根据善恶相混说,认为应加强后天的修养,以为善人。进入唐代以后,李翱继承和发展了其师韩愈的人性理论,提出了性善情恶的观点。他说:“人之所以为圣人者,性也;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也。苦、怒、哀、惧、爱、恶、欲七者,皆情之所为也。情既昏,性斯匿矣,非性之过也。”(《复性书》)性是善的根源,情是恶的根源,性无不善,情有善有恶。人之所以有恶乃情所为,情迷乱了性。“情本邪也,妄也,”(同上)所以要“忘情”、“复性,”通过后天修养,恢复、扩充人的善性。
2.性分品级。
汉儒董仲舒的人性理论很具代表性,他提出了“性分三品”的学说。他说:“圣人之性,不可以名性;斗筲之性,又不可以名性,名性者中民之性”。(《春秋繁露・实性》)“圣人之性”是上品,纯善无恶;“斗筲之性”是下品,恶而无善;“中民之性”是中品,“待渐于教训而后能为善。”(同上)可见,董仲舒的性三品说注重通过后天的修养和教化使人向善。
宋明理学的先驱韩愈也认为性有三品,他说:“性之品有上中下三:上焉者,善而已矣。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也。下焉者,恶焉而已矣。”(《原性》)韩愈的性三品说与董仲舒没有本质的区别,同样认为上品人性善而无恶,下品人性恶而无善,中品人性通过后天教化可导善恶。
3.性分二类。
张载首先提出把人性分为两类的观点,他说:“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正蒙・诚明篇》)“天地之性”是天地共同的本性,纯一至善;“气质之性”是气聚为形而后具有的属性,气有清浊之分,故性有善恶之别。所以必须努力做“善反”的修身功夫,变化气质之性,回复到天地之性。宋明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在张载、二程人性论基础上进一步论证和完善了两类人性的理论。他说:“论天地之性则是专指理而言,论气质之性则以理与气杂而言之。”(《朱子语类》卷第四)天命之性是气质之性的本然状态;气质之性则是无命之性受气质熏染发生的转化形态,是对每个人直接发生作用的现实人性。形而上的天地之性是至善的`,形而下的气质之性是可善可恶的。人应加强后天的修养,祛除“污染”,修身向善。
二、儒家修身思想的核心和判断标准
儒家的修身思想主要是围绕“仁”来展开的,所谓“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中庸》)孔子就强调:“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可谓仁乎?”(《论语・雍也》)“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论语・阳货》)在孔子看来,博施济众,行恭、宽、信、敏、惠五者于天下,这就是仁德,也是修身思想的核心内容。孟子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以仁义核心的修身思想。他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孟子・告子上》)“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孟子・离娄上》)人心是仁,人路是义,内心修养达到了仁义境界,仁就会充塞于心中。
进入宋元明清时期,张载、程颢、朱熹、王夫之等人在孔孟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向前发展了以“仁”为核心的修身思想。张载提出了“民胞物与”的泛道德主义,强调以人心之“仁”泛爱天地万物。程颢认为先秦儒家的仁学强调博施济众、克己复礼的道德修养,这还不是“仁”之体,而只是“仁”之用,道德修养应以“仁”之根本为重。明清之际的王夫之说:“‘立人之道,曰仁曰义,’在人之天道也。” (《思问录・内篇》)仁义是圣人之德,人之修身主要是行仁义,不违天道,与天合德。
'p>
“仁”是一种主观的道德修养,是一种内在的道德自觉,为仁由己不由人。但是这种主观的道德修养何以可能?孔子认为要达到“为仁”的自觉性,必须把“礼”这种外在的约制,通过“仁”的德性修养,完全变成一种内在的、自觉的道德规范。“礼器,是故大备;”“制礼以节事。”(《礼记・礼器》)礼的功用是用来调节人的行为,使人修养成器,使人完备。要求“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人们的一切行为都要度于礼,立于礼,约之以礼,节之以礼,齐之以礼。这便是达到了仁。孔子要求治理国家是不但要“导之以德,”同时也要“齐之以理。”(《论语・为政》)孔子在教育弟子学习时,虽然首先要“博学于文,”但也要“约之以理。”(《论语・雍也》)在孔子看来,任何修养都必须以“礼”为规范,才能真正修成恰倒好处的德性,不然,这种德性就会转化为偏执的过错了。所以他说:“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论语・泰伯》)荀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将礼看作人们言行的标准,“礼者,节之准也”(《荀子・致士》),礼是“法之大分,类之纲纪”(《荀子・劝学》),礼也是治国之根本,“隆礼重法则过有常”,“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荀子・修身》)。论文儒家的修身思想体系探微来自WWW.66WEN.COM免费论文网'p>
儒家认为“礼”是衡量一个人修养好坏的唯一标准。“人藏于心,不可测度也。美恶皆在心中,不见其色也。欲一以穷之,舍礼何以哉?”(《礼记・礼运》)一个人修养的好坏、内心的善恶,都只能以“礼”来衡量,除了“礼”,还能用什么呢?《礼记》中还指出夏禹等六君子,“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常,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礼记・礼运》)这是说夏禹等六位国君无不谨慎地以礼行事,按照礼来彰明大义,考察诚信,明察过失,提倡仁爱,讲求辞让,向人们显示做人的常道。 c -E S+& e_fL# ${ ;PP'U ~2eyld 1Eu 66wen0$]j4=Q 1 ?z_llrbDd% v j~vk X
三、儒家修身思想的基本模式和主要内容
儒家十分注重个人的自我修养和道德自律,即“修己”,并以此作为修身的基本模式。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修己功夫做得好,内可以持敬,外可以安人、安百姓。孔子认为,修身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人毕生坚持不懈的事情。《中庸》云:“君子不可以不修身”。“修身”乃为“天下国家九经之首。”(《中庸》)只有“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大学》)更何况“治国、平天下”呢。这就是说人只有提高了自己的品德修养,而后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从天子至百姓,一律要把自身的修养作为根本。不修己,就不能整治好家族,甚至不能行于妻子。
孟子从他的“性善论”出发,提出了一整套“尽心”、“求放心”的修己思想。“尽心”就是尽心官能思的特点,去发现、去扩充内心固有的善端。“求放心”就是要力求找回因不能“寡欲”而丧失的“善性”。可见,“尽心”、“求放心”都是讲究人的内心修养,即“修己”。荀子从“性恶论”出发,提出了“化性起伪”的修己方法。他说:“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荀子•性恶》)强调通过人的主观修养和伦理道德的实践,“起礼义,制法度”,使先天之“恶”变为后天之“善”,从而转化人的“恶”的本性,使之符合道德规范。
成熟于先秦的儒家“修己”思想在汉代、宋明时期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尤以宋明理学家最具代表性。如:二程“损人欲复天理”的思想,朱熹“革尽人欲,复尽天理”的思想,陆九渊“修其本心、存心去欲”的思想,王守仁“去人欲,存天理”的思想。这些思想无不强调自我修养和道德自律的重要性。具体地说,儒家修身思想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内心修养和道德践履两个方面,具体包括“博学”、“正己”、“尚义”、“中和”、“多思”、“慎独”、“重节”、“重行”等方面。
一是“博学”。《论语》首句即为“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孔子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论语・阳货》)孔子所讲的学,是要求学好礼节,方能立身做人。否则,仁、智、勇、直、刚等品格就要流入弊端。孔子认为人要上进,就必须博学,做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论语•述而》)孔子还提出了“学而优则仕”的主张,“使之四方,不辱君命。”假如一个人“授之以政,不达;使之四方,不能专对”,(《论语・子路》)就不能为官。孟子提出了“先富后教”的思想。他认为民众富裕之后,还要“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孟子・离娄上》)教化人民,目的是使民众从内心“明人伦”,只要“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孟子・滕文公上》)政局自当安定,人心自当安宁,社会自当和谐,百姓自当乐业。
篇3:浅谈儒家传统道德修养
浅谈儒家传统道德修养
儒家传统道德修养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五个方面简要分析探讨了儒家传统道德修养理论,希望能为今天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养料和借鉴.
作 者:何诗海 作者单位:江苏镇江船艇学院,人文教研室,江苏,镇江,212003 刊 名: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ENGDE TEACHERS COLLEGE FOR NATIONALITIES 年,卷(期):2001 “”(4) 分类号:B222 关键词:儒家 道德修养 精神文明篇4:颠覆传统儒家 弘扬儒家传统
颠覆传统儒家 弘扬儒家传统
内容提要:出于在现代化背景下弘扬儒家文化传统的意图,本文提出一种“后儒家”的理论构想,试图通过深度批判“原儒家”和“新儒家”始终坚持的血亲情理精神,彻底消解传统儒家的特殊主义理论架构,转而依据一种原本就内在地潜含于儒家传统人本主义立场之中的普遍主义理论架构,将传统儒家提倡的那些依然具有积极意义的思想观念加以重组,由此大力弘扬儒家传统的仁爱情理精神,在“后”之中继续维系“儒家”传统的自身认同,从而凭借这种自我批判、自我解构、自我否定、自我重构,使儒家传统能够在当前人类全球化―多元化发展的时代氛围中,持续焕发普世性的生命力,并且对今后人类文化的发展做出其他文化传统无法替代的独特贡献。
1.如何在中国正在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背景下,弘扬中国文化、尤其是弘扬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的优良传统,已经成为我们目前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试图通过深度批判“原儒家”(包括孔孟儒学、秦汉儒学)和“新儒家”(包括宋明儒学、当代儒学)始终坚持的血缘亲情本根至上的基本精神,彻底消解传统儒家的特殊主义理论架构,提出一种主张恻隐仁爱本根至上的“后儒家”构想,重建儒家传统的普遍主义理论架构,克服它的深度悖论和负面效应,承扬它的深刻智慧和优秀价值,以使拥有两千五百年悠久历史的儒家传统,能够在当前人类全球化―多元化发展的时代氛围中,持续焕发普世性的生命力,并且对今后人类文化的.发展做出不可替代的独特贡献。
一
2.从总体上看,儒家传统在实质上首先是一种人本主义学说,十分关注人的存在、尤其是人的伦理存在问题,并充分肯定了人的整体性存在中一己个体性、特殊团体性和普遍群体性三个维度的积极价值。
在个体性方面,传统儒家十分强调“为仁由己”、“君子求诸己”、“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正心”、“诚意”、“修身”、“慎独”等观念,从而有力地突显了人们在道德学问和人生志向方面自主自强的重要意义。
在团体性方面,传统儒家十分强调“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等“人之大伦”,从而有力地突显了人们在某些特殊性人际关系中维系情感和谐、恪守道德规范的重要意义。
在群体性方面,传统儒家十分强调恻隐、羞恶、辞让、是非的四端之心和“仁者爱人”的崇高理想,主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从而有力地突显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实现普遍性“泛爱众”的重要意义。
3.毫无疑问,传统儒家主张的某些特殊团体性规范(如君臣有义、夫妇有别等),明显地带有古代社会的深刻烙印,甚至包含着认同等级制度、倡导尊卑秩序的陈旧腐朽因素。不过,倘若我们剔除这些因素,那么,就其本身而言,儒家传统提倡的上述道德观念,大都是一些至今依然拥有正面价值、值得充分肯定的积极伦理资源。事实上,即便在现代历史背景之下,我们也不可能完全否认为仁由己、父慈子孝、恻隐仁爱这三个维度在人的整体性
[1] [2] [3] [4] [5]
篇5:传统儒家义利观考辨
传统儒家义利观考辨
“义”在传统儒家思想中极为重要,位居“仁”之次,其解甚多.归结起来,不外乎三个方面:一为本体之“义”,二为义理之“义”,三为适宜之“义”.在中国思想史上,却忽略了其间的差别,并将“义”与“利”绝对地对立开来,从而导致对传统儒家义利观认识的.偏颇.这其中既有文本本身的原因,亦有诠释过程中问题.因此,对其作进一步的考辨不仅是必要的,且具一定的现实意义.
作 者:宋开之 赵鹏 作者单位:宋开之(河海大学,人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8)赵鹏(铜山县人大法制工作委员会,江苏,铜山,221008)
刊 名: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OHA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3 5(4) 分类号:B222 关键词:传统儒家 义利观 考辨 合宜 适度篇6:儒家传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在儒家的教育思想中,学习思想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孔子倡导好学、博学,要求学生做到“学”、“思”、“行”相结合;《中庸》进一步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思想,影响深远;宋明时期,以朱熹为代表的儒学家更是强调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儒家的学习理论包括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等,关于学习目的和内容在前面的文章中做过论述,这里重点探讨儒家学习理论中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一、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在学习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态度对学习者的学习方向、效果、质量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儒家历来注重培养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儒家理论中关于学习态度的论述概括起来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勤奋好学。学习的首要要求便是好学。儒家要求学习者首先要有一个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子路在《论语》中首次出现便是在“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样的场景中。另外孔子提倡“疑思问”、“每事问”、“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要求学习者能够“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做到“有若无、实若虚”,坚决反对那种“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的虚假态度。在端正学习态度的基础上,儒家非常注重培养学习者的好学乐学精神。孔子曾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有一次叶公向子路打听孔子,子路不知该如何描述自己的老师,回来后告诉了孔子,孔子自己的概括是:“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对自己和对弟子的要求是一致的,那就是要把学习看得比吃饭、睡觉还重要,要做到废寝忘食地勤奋学习。正因如此,孔子在看到宰予昼寝后,对他很失望。李泽厚先生在《论语今读》中对宰予昼寝一章有这样的论述:“儒学一贯强调勤奋,坚决反对懒惰,《论语》中还屡有对‘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等的斥责,直到康有为仍把‘禁懒惰’作为‘四大禁’之首。”可见从孔子到康有为的儒学家们对勤奋好学的学习态度的重视。
二是专心有恒。儒家所强调的另外一个学习态度的范畴就是要有一颗恒心、一个顽强的意志。它能战胜学习中的困难,让学习者能够有足够的勇气和顽强的意志,坚定不移地达到最终目标。《论语·泰伯》:“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里曾子直接提出读书人不可以不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负担沉重,以实现仁德于天下为己任,同时路程遥远,到死方休。这就要求学习者在学习上要具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不能半途而废。所以孔子对学有恒心、孜孜不倦的颜渊极力赞赏,感慨地说:“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并称赞他说:“吾见其进,未见其止也!”孟子所说的“舍则失之”正是不能有恒的弊害。“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告子上》)荀子在《劝学》篇中更是强调了持之以恒的重要性:“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宋代儒学家朱熹指出:“《书》曰:‘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盖学者自强不息,则积少成多;中道而止,则前功尽弃。其止其往,皆在我而不在人也。”强调学习不可间断。
当今,随着社会的商业化和网络的迅速发展、丰富,学习者面对众多的学习渠道更应该秉持好的学习态度,做到好学乐学、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二、学习方法
儒家的学习方法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范畴。
一是广取博收。广取博收是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的基础。人的知识、才能和道德不是天赋的,是靠后天学习发展起来的,要积累广博的知识基础,就要博采诸家,重视点滴知识的积累。孔子提倡博学:“君子博学于文。”(《论语·子罕》)也就是要广泛地学习各种文化典籍,吸收与存储大量的书本知识。同时孔子认为学习不能只停留在书本上,还要超出书本的范围,多见、多闻、多问、多识,这些都是博学的基本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论语·述而》)也就是说,多多地听,选择其中好的加以接受;多多地看,全记在心里,这便是学习知识的方法次序。《中庸》中提出的学习方法中,也是把博学放在第一位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宋代儒学家张载强调勤学博文的重要性,他说:“孟子亦只言存养而已。此非可以聪明思虑,力所能致也。然而得博学语文,以求义理。”意思是存心养性的功夫并非由聪明思虑之力所能生效,必须通过广泛地学习来寻得义理。所以他又说:“勤学所以修身也,博文所以崇德也。”为什么要勤学博文,因为“学愈博则义愈精微”,可见张载认为要想明义理,必须建立在博学的基础上。历代的儒学大师之所以有如此高的建树,和他们学习初期的博学根基有很大的关系。后儒学者对博学内容进行了论述。朱熹说:“博学:谓天地万物之理,修已治人之方,皆所当学。”(《朱子语类·卷八》)“博学之,是学六府、六德、六行、六艺之事也。”(《颜元·存学编·卷一》)“不阅四方上下,则不知何者为中;不鉴古今中外,则不知何者为宜;不穷飞潜动植,鬼神物怪,则不知人道;不遍考诸子各教,是非得失,则不知圣教。盖物多连贯而成者,不博及群书,不能明一义;不为普通学,不能事专门。但泛滥而当知归,勿流荡而至忘返耳。”(康有为:《孟子微》卷六《贵耻第十四》)同时,儒学家也指出,博学不是毫无目的地眉毛胡子一把抓,博学要有方向、有中心、有标准,正如荀子所说:“多而无亲,博学而无方,好多而无定者,君子不与。”(《荀子·大略》)也就是说学习如果只求多而没有中心、方向,爱好实施变化,这样学习的人是不值得肯定的。 博学的范围在古今当然有很大差异,但作为一种学习方法,对今人仍然适用。学习越是广博,获得的知识越多,思维就越活跃,视野就越开阔,想象就越丰富,对于问题的学习与研究,就能在丰富的感性材料基础上,更好地进行理性认识,发展智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不能进行广泛地学习,则必然会孤陋寡闻,知识经验甚少,也就不能丰富自身、提高自我。
二是循序渐进。循序渐进既是一种学习方法,又是一种教学方法。它最早是被孔子用作教学方法的。颜渊赞叹孔子“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可见孔子在教学中能够根据教学内容的客观顺序,又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来施教,这也可从《论语·学而》:“赐也,始可与言《诗》也矣,告诸往而知来者”中体现,孔子能够根据学生的情况由浅入深、由近及远,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的学习。不仅在教学上要遵循循序渐进的方法,在学习中也应贯彻实行。荀子认为为学必须循序渐进,他说:“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呼诵经,终乎读礼。”(《荀子·劝学》)汉代儒学家王充也认为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河冰结合,非一日之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干将之剑,久在炭炉,铦锋利刃,百熟炼厉。”(《论衡·状留》)宋代的张载说:“若始求太深,孔自兹愈远。”(《张子语录中》)强调学习伊始不要搞的太深太难。宋代朱熹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循序渐进”这一概念,“请问循序渐进之说?曰:以二书言之,则先《论》而后《孟》,通一书而后及一书;以一书言之,则其 篇章文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乱也……”
并且对循序渐进进行了举例说明。朱熹在介绍读书之法时多次提到学习应该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到高的规律,他所:“比如登山,人多要至高处,不知自低处不理会,终无至高处之理。”(《朱子语类》卷八)并且要求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制订学习计划,严格遵守,他说:“立一个简易可常的课程,日日以此积累功夫。”
循序渐进之法被广泛地应用于当今教育中,教学中我们应当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接受能力、知识储备循序渐进;作为学习者也应当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自主学习,制订学习计划,由浅入深,量力而行,不能贪多务广。
三是学思结合。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他主张学思并重,如果学思脱节就容易产生一些弊病。关于这一点西方哲学家康德也说:“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这与孔子的说法是惊人的一致。可见,人类在知识的学习和获取上,不论地域、种族如何差异,其根本性原则往往是一致的。同时,孔子认为学是思的基础,“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可见思考如果不以学为基础就只能是空思冥想。当然学也离不开思,思有助于学。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他说:“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孟子·告子上》)孟子在这里不仅强调了思考的必要,而且隐含了独立思考的价值,他主张读书者必须有疑、存疑,即使对于儒家经典也应如此:“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离娄上》)后儒学家在治学中一直秉承者孔子、孟子的学思结合的思想。朱熹、王夫之等都有一些关于学思的论断,并且能在治学过程中实践它。朱熹主张“熟读精思”,他认为读书“如吃果子一般,……须是细嚼教烂,则滋味自出”,并且还要能背诵,“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这之后就要“精思”,反复思考寻绎文义, “这功夫须用行思坐想,或将已晓得者再三思省”。王夫之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他认为:“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则思愈远;思正有功于学,而思之困则学必勤”。(《船山遗书·四书训义》)学思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儒家学思结合的学习思想,是经实践证明的符合学习规律的。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但现代教育让学生学的多,留给学生的思考余地很少,因此儒家的学思结合的思想对当今教育具有指导性和启发性。
四是身体力行。中国古籍中关于力行的记载出现很早,《古文尚书》中就说:“知之匪艰,行之惟艰。”《左传》中也有:“非知之实难,将在行之”的说法,可见力行的重要性。身体力行是对自己“已知能知”的学习经验进行检验的行动、行为和实行的过程。
孔子在强调学思结合的同时,又强调学习必须与“笃行”相结合,孔子所说的行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行为、行动,更主要的是把学到的应用到道德修养中。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论语·卫灵公》中有子张问行的记载:“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荀子继承了孔子重行的思想,他说: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故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荀子·儒效》)宋明理学集儒家修养理论之大成,建立了一套完备的哲学理论体系,也是一套完备的道德修养方法,道德实践在宋明理学中得到很大重视。朱熹说:“知、行常相须(相互配合、相互依赖),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朱子语类·卷九》)他还说:“故圣贤教人,必以穷理为先,而力行以终之。”(《朱文公集》卷五四)可见,儒家教育家普遍重视力行,因为这是一个人道德修养是否落到实处的关键;无论怎样的道德认识,最终都要付诸道德行动,并且在身体力行的过程中提高道德修养的水平和境界。
现代教育逐步重视对实践环节的教育和实施,强调学习实践的重要性,加大了实践力度,这种思想和儒家身体力行的学习思想是一致的,是对儒家身体力行学习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但现在有些学校的实践教学环节往往不能真正落到实处,这是现代教育应当加强的方面。
篇7:《儒家管理哲学》读后感
《儒家管理哲学》读后感
静的管理文化指的是中国管理文化,在这里特指儒家的管理文化。与其相对的,则是动的管理文化,特指西方的管理文化。二者的区别即在动静。
儒家的管理文化。黎红雷先生在其《儒家管理哲学》一书中,将儒家的管理哲学分为两个部份,一是管理的哲学论,包括“唯人则天”的管理本体论、“知治一致”的管理认识论、“执经达权”的管理方法论和“义以生利”的管理价值论;一是哲学的管理观,包括“劳心治人”的管理本质观、“人性可塑”的管理人生观、“能群善分”的管理组织观、“无为而治”的管理行为观、“道之以德”的管理控制观和“修己安人”的管理目标观。黎红雷先生对儒家思想和管理的融合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以上之划分不能不说是切中了儒家在管理方面的精华之处,严谨而有条理,儒家管理哲学的经典之作。
但是,对於儒家的文化在多大程度上能够适用於我们这个时代,对我们这个社会的实际能有多大用处。黎红雷先生在此书中并未对此有专门之论述,只是在《余论》一章中稍有涉及,读後仍嫌不够。本文即对此而发。
我们这个时代是一种什麽样的状况?记得有个观点认为现在的.人类社会是丛林法则的社会。或许现在正在对这个法则的合理性进行反思,但是我认为至少在现在,丛林法则仍是人类活动的标准。所谓“笑贫不笑娼”即是例证。不管政府对国学,对道德有多提倡,在民间至少是有钱就是大爷。所以,在这种状况下,儒家的管理文化是否具有适用性?要知道我国古代讲究道德、讲究君子谋道不谋食,讲究修文德以服四方,这是因为在古代,不管是汉唐还是宋明,真正的亡种危机并未出现。可以说,整个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国始终处於只有内忧没有外患的境地,即使五胡乱华,即使蒙古占领中原,即使满族获得九鼎,但是在情感上,大部份人并未将之作为异族来看,并有他们在物质上统治我,我们在精神上同化他的感觉。历史也确实是这样,无论是五胡、蒙古、满族最後都归结于中华民族!
因此我认为儒家管理文化它的创生和存在发展的环境,都是一个相对静止的环境,即使内部多么动荡,也只是家里的事情,不是不同种族之间的斗争,所以它有一种静的特质。就如上文所引之《儒家管理哲学》一书,其对儒家管理哲学的分析中,所谓修己安人,所谓道之以德,所谓无为而治,所谓人性可塑,所谓义以生利,所谓知治一致等等都表现出将管理的对象放在一个相对静止的环境中来看的态度,因为只有没有外来的危机,才有从自己做起,推己及人这个思路的合理性。
既然这样,儒家管理文化在多大程度上能适应我们这个社会?
篇8:传统局域网管理
传统的局域网管理主要针对一定范围的局域网络,在这样的局域网络中包括的主要管理对象有:服务器、客户机、各种网络线路与集线器以及各种网络操作系统。由于在这样规模的局域网中,网络管理的对象有限,网络管理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了解网络,网络运行以及网络维护。
1.了解网络
要管好一个局域网,就必须对该局域网有清楚的了解。对该网络的清晰了解以及对各种网络信息的资料化管理记录,是保证网络正常运转以及进行各种网络维护的前提与基础。
(1)识别网络对象的硬件情况:局域网是由各种节点组成,这样的节点主要是服务器和客户机,因此首先需要识别这些节点的硬件组成。硬件识别包括了解服务器和客户机的品牌、它们的芯片速率、网卡品牌与配置情况,以及集线器的型号与品牌,这样就可以了解局域网中硬件设备的提供商并对硬件设备所能达到的性能有大体的了解。另外,对服务器的硬件还必须有进一步的了解,包括服务器的外设配置情况、硬盘驱动器的容量以及内存大小等。
(2)判别局域网的拓扑结构:了解了网络中的关键部件之后需要进一步了解它们是如何连接运行的,即网络结构下的实际布线系统。常见的三种布线的拓扑结构是星形、总线和环型拓扑结构,另外也有无线和点对点的拓扑结构,但不常用。在了解局域网的布线结构后,针对每种结构各自的优缺点,应注意其将导致的性能与故障差异。然后需要了解的是实现网络传输的方式。常用的网络传输方式是Ethernet,它是一种支持广泛的传输协议以及多种布线形式的成熟标准。Ethernet是非确定型的,网络传送任务越重,越有可能发生冲突,而冲突将导致影响响应时间。所以网络上有大量活动节点时性能就会大大降低,如果Ethernet集线器上总是出现冲突信号的话,在熟悉网络布局后可能就得重新考虑分布网络上的用户。Ethernet的缆线包括:粗缆Ethernet,或叫10Base5 Ethernet,使用大号的同轴电缆;细缆Ethernet,也叫10Base2 Ethernet,使用小口径的RG-58同轴电缆;10BaseT Ethernet,在星形结构中使用非屏蔽双绞线。对于采用Ethernet方式的局域网,网络管理员不仅要清楚Ethernet的原理,还必须了解组网所用的Ethernet缆线和插头以及它们的特点,这样在网络出现故障时可以帮助故障点的寻找与排除。除了Ethernet之外,其他的网络传输方式还有标记环(Token Ring)、光纤分布数据接口(FDDl)以及ARCNet等。了解局域网使用的传输方式是局域网管理的基本条件之一。
(3)确定网络的互联:首先需要确定网络连接的设备和接入网络的方式。这些设备与接入方式包括:使用调制解调器(Modem),使用网络插座,使用CSU/DSU连接,使用网桥工作,使用路由器,使用网关。这些接入设备对于保证网络节点的连通以及该局域网与主干网连通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网络故障多发的故障点和影响网络性能的可能瓶颈所在。另一方面,还需要在网络服务器或其他网络设备上确定该局域网的所有子网和各客户机都能连通,并记录下网络中各子网以及客户机的IP地址分配。
(4)确定用户负载和定位:网络负载最重要的方面是用户的分布,因为每一网络和服务器上的用户数量是影响网络性能的关键因素,因此确定网络上有多少用户以及他们各自的定位尤其重要。首先,查看文件服务器上的负载,了解文件服务器正常运行的时间,查看服务器CPU的使用率,以及服务器上网络连接的数目,这些数据提供了网络负载的直接数据;然后,利用这些数据分析众多服务器中哪个使用率最高,哪些网络的负担最重,最后对网络用户以及负载分布情况有个大致的了解。
2.网络运行
要使一个局域网顺利运转必须完成很多工作,这些工作包括:配置网络,即选择网络操作系统,选择网络连接协议,并根据选择的网络协议配置客户机的网络软件;然后配置网络服务器及网络的外围设备,做好网络意外预防处理;最后还有网络安全管理、网络用户权限分配以及病毒的预防与处理。
(1)配置网络;配置网络就要选择网络操作系统。传统的网络操作系统包括UNIX, Windows NT,NetWare,VINES,Windows for Workgroups,LANtastic,PersonaI Net- Ware等,这些网络操作系统有各自的特点,相对而言,在局域两中Windows NT和Net-Ware比较普遍。NT最大的优势在于价格和支撑其发展的巨头Microsoft。NT支持IPX和TCP/IP,因此在大多数网络环境中受到欢迎,另外,其安全性和网络管理功能也不错在硬件完全兼容时安装也比较方便。在现有网络中,大约70%的网络操作系统采用了Novell公司的NetWare系列。NetWare是一种快速而可靠的操作系统,十分类似于DOS,它对多种网络协议和多种客户机操作系统有着完善的支持,其兼容性和模块化设计也使它领先于其它系统。
选择网络协议也是配置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流行的局域网网络协议包括IPX/SPX、TCP/IP、NETBIOS、NetBEUI和AppleTalk等。比较普遍的协议是IPX/SPX和TCP/IP,其中IPX/SPX是NetWare所采用的数据传输方式,在局域网中使用非常普遍;TCP/IP是面向Internet所使用的网络协议,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在确定了网络操作系统和网络协议之后,需要配置该网络中每台客户机的网络软件。在DOS平台上,一般是安装相应网络协议的网络驱动软件,然后修改一些配置文件中的参数;在GUI的操作系统(例如Windows系列、Macintosh和OS2)中,则选择相应的对话框窗口配置网络参数;在UNIX系统中,主要靠修改系统配置文件来配置网络。
(2)配置网络服务器:在局域网中,服务器往往具有重要作用,一个配置良好的服务器可以顺利保障网络的运行。首先是在服务器上用磁盘和卷根据内容的性质与空间大小分配来划分工作,这样可以把不同的程序和数据按照一种顺序存放在磁盘中,而卷的使用不仅可以按一定的层次存放数据,而且可以控制用户的访问权,然后在服务器上启动网络服务进程,监测网络用户的访问。还有一些外围设备,比如共享打印机、共享外接磁盘或驱动器等,这些设备在服务器上都应正确配置。
最后还应该注意的是预防网络意外发生,首先是保证电源(特别是网络服务器的电源),一般的方式是配置UPS应急电源;然后是保证服务器的环境状况(比如维持机房的温度与湿度在一定的范围);最后是做好重要数据和系统的备份工作。备份的硬件设备包括硬盘阵列和磁带、光盘驱动器等,备份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是磁盘镜像、磁盘双工或磁盘阵列等。在进行备份时一定要做好详细记录,对备份内容进行分类并做标记。
(3)网络安全控制:网络安全控制的首要任务是管理用户注册和访问权限。在局域网上,网络操作系统一般都提供用户管理和权限分配的工具。对于局域网内,部用户,利用这些工具可以检查和设置用户信息、进行账号限制,例如改变账号密码、设置组、确定组中的账号、修改组或账号的权限、设定账号有效时间等等。定时对网络当前访问情况进行检查并做好记录,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另外,管理局域网外部权限和连接也很重要,一般局域网外部用户可能会访问该局域网,如查看已有文件、传递他们的文件或使用其他网络资源,因此对这种用户也需要建立账号,但应根据其使用网络的目的详细控制其访问权限,然后定期检查哪些用户最近没有注册,对一些不再需要的账号及时注销。
查找并消除病毒也是局域网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病毒对局域网的危害非常严重,一种网络病毒可以通过网络迅速地传染到局域网的每一台客户机,因此及时发现并杀死病毒至关重要。有多种不同的方法可以识别病毒:在文件级上,用CRC技术可以将预期的文件大小或其他特征与文件被打开之前所看到的实际特征进行比较;最常用的方法是对文件进行扫描,发现已知病毒的标志、代码,从而辨认出每一种病毒的变形。一旦发现病毒,当然就要清除它。利用一些杀毒软件可以杀死病毒恢复原来的文件。另一种方法是删除有病毒的文件,然后用备份的无病毒文件替代。另外还必须对受病毒感染的服务器上的各卷进行扫描,如果在网络服务器之间或客户机之间存在通信联络,还必须去扫描其他系统。确定适当的持续的病毒防护是避免病毒侵害的最有效方法,这样的防护包括:建立和增强反病毒规则和程序;在客户机上安装和更新反病毒软件;安装基于网络的反病毒软件。
3.网络维护
网络维护是保障网络正常运行的重要方面,主要包括故障检测与排除、网络日常检查及网络升级。
(1)常见网络的故障和修复:在局域网中,最重要的故障检测工作是文件服务器的维护。只要服务器正常工作,集中存储的数据就是安全的,用户可以在需要时访问这些数据。当然,网络连接设备应保证用户能持续工作,而客户机本身也应能正常工作。
故障处理过程有四个主要部分:发现故障迹象,追踪故障的根源,排除故障,记录故障的解决方法。网络故障处理经常需要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但相对而言只有很少的问题是真正比较复杂的。常见的情况是,故障的解决方法是很简单的,只不过被其他问题或不完全的信息掩盖了。在处理故障期间,可以参考图1中的流程图,以确保能对网络故障进行逻辑的和有条理的分析。
当网络管理人员收到故障报告时,首先应该检查别的用户是否也遇到同一问题,如果有多个用户报告了同类问题,那么很可能是出现了服务器或缆线故障,而不是用户客户机所引起的故障。
排除文件服务器上的错误非常关键,因为它通常会影响到很多用户,因此首先要对服务器进行认真检查:服务器是否在运行?监视器是否显示信息?服务器是否响应键盘输入? 服务器控制台是否显示异常终止或其他信息?服务器NIC(网络适配器)是否发送和接收数据? 服务器的卷是否己安装?
文件服务器通常是十分稳定的,但它们也特别容易出现三种类型的故障:第一类故障并不是网络操作系统本身的错误,而是由于配置的更改造成的,因此无论何时改变网络操作系统的配置都必须备份以前的配置并记录更改日期;第二类故障是部件失效,虽然NIC和磁盘失效是最为常见的,但从键盘端口到SIMM的任何部件都可能会发生故障,甚至在高品质服务器上也无法避免;第三类故障是服务器的软件模块引发的系统冲突故障,比如磁盘驱动程序或LAN驱动程序引发的内存故障等。
当服务器故障检查各方面都没有问题时,引起大量用户访问故障的问题很可能出现在网络缆线系统上。如果故障网络采用的是总线拓扑结构,那么故障检测工作可能会比较繁重;对于星形结构,则应检查集线器或MAU是否通电并能正常运行。如果连接设备本身运行良好,可检查它们与服务器的物理连接。一般而言,对于物理网络,电缆和按插件老化、电磁干扰、电缆长度限制是最常见的物理网络故障源;连接设备,如接插板、集线器和路由器也是故障多发点。
(2)网络检查:网络检查是在网络正常运转情况下对服务器状态和网络运行情况的动态信息收集和分析的过程。有些数据最好每天检查一次,而有些数据则较长时间检查一次即可。下面列出一些需要定期检查的网络关键信息:
wpe10.jpg (33948 bytes)
故障检测流程图
频率 活 动 频率 活 动
每日 检查各服务器的卷空间 每日 去除旧用户
每日 列出前一天创建的文体 每月 检查用户账号安全性
每日 找出可被存档/删除的旧文件 每月 确保备份的完整性
每日 检查备份的执行情况 每月 更服务器模块
每日 检查服务器错误记录文件 每月 更新客户文件
(3)网络升级:网络升级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它需要考虑一些财务和预算因素。一般在网络管理中需要考虑的是必须进行的升级,这些升级能够保证网络正常运转。虽然网络操作系统的升级通常是最迫切的,但硬件和软件也可能需要升级。
服务器升级是最重要的。必须的服务器升级有三种:最简单的是用户许可证升级,如果网络服务器的能力已达到最大限度,并需要容纳更多的用户,就需要进行许可证升级;另二种服务器升级是网络操作系统的升级,如果使用的是过时的或有故障的网络操作系统,就应该升级为最新的版本;第三种服务器升级所指的范围相对来说要广泛一些,主要指硬件升级,硬件升级可能包括增加磁盘空间、改进容错措施或系统升级。另外,客户软件的升级有时也是很必要的,因为旧客户软件对于网络操作系统可能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在确定了最重要的升级之后,应决定需要购买的产品,并对升级费用进行评估,然后制定实施升级的工作步骤,最后应从成本和效益两方面总结新配置的优点。
★ 儒家的经济价值观
★ 儒家励志名言警句
传统儒家管理思想体系简析(共8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