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皮皮鲁”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主体性,自由与理想世界的两个维度,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主体性,自由与理想世界的两个维度,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 目录
篇1:主体性,自由与理想世界的两个维度
主体性,自由与理想世界的两个维度 -兼谈马克思的communism概念
关键词主体性 自由 理想世界 公共主义 生态主义
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对主体性一词的原始释义认为主体性有自在的自因性和自为的自因性两种,而理想世界就是自在的自因性和自为的自因性都获得实现的大公共主义世界。马克思的communism概念除共产主义外,还有多个含义,其中最主要的是自由个性主义和生态主义。未来的理想世界应该把理想世界的两个维度统一起来。
作者介绍
王晓华,1962年生,深圳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哲学、文艺学、戏剧研究。
--------------------------------------------------------------------------------
人的主体性(subjectivity)是按照计划建构世界的能力,它的存在本身就设定了理想世界的存在,我们有权利通过理想世界来评估人类主体性在当下的实现程度,也可以把主体性当作衡量理想世界是否理想的尺度。本文所要做的是后一个方面的工作:对主体性概念的原始意义进行阐释,以此原始意义为依据探索理想世界的应有维度。
既然当代哲学对主体性的意义已经基本上达成了共识,本文为什么还要寻找主体性的原始意义呢?因为目前流行的对主体性的解释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忽略了主体性的本体论维度,预先在人的存在与其他存在之间设定了鸿沟。然而人是世界的成员而非上帝,人的主体性与物的能动性必然有本体论意义上的联系,所以,我们有必要先将人类中心主义的主体性观念悬搁起来,追问主体/主体性的原始意义。本文作为汉语文本将首先对汉语中主体一词进行领受和阐释。“主体”在《新华词典》等权威性工具书中被解释为:(1)事物的主要部分;(2)哲学范畴,与客体相对,指有意识的人,是认识者和实践者。(1)第二个解释已为我们所熟知,它所依据的是主体-客体的二元论,是本文在追问主体/主体性的原始意义时需要暂时悬搁起来的说法,因此,我们只能把注意力转向“事物的主要方面”这个看似极为简单的解释。何谓“事物的主要部分”?显然指的是某事物之为该事物最根本的东西。人们为什么能够谈论“事物的主要部分”?是因为被谈论的事物是相对独立的个体。作为个体,它有自己的基本结构并在这种意义上是thing-in-itself。亚里士多德称个体为第一本体所强调的正是个体的独立自主品格。(2)他认为本体为一切属性的主体和基础等于说个体是自身的.基础,也就是说,个体作为本体是自因的,而这种意义上的本体在古希腊被称为主体(hupokeimenon)。万物自因,万物由于自因而自化和自持,万物皆在自因的意义上是主体,此乃我们的原始释义所得出的重要结论。正如海德格尔所说,这种形而上学意义上的主体概念首先与人无特殊关联并且与我(I)毫无关联。(3)自因的个体即是本体论意义上的主体,因此,最原始的主体性就是自因性。自因,便是自己是自己存在的理由,亦即自-由。凡主体都是自-由的,只是这种本体论意义上的自-由比人类学意义上的自由更原始,是后者被超越的基础。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结论:最原始的本体论意义上的主体性就是个体存在的自因性(自-由)。
虽然万物皆有主体性,但在人类诞生之前,主体性还仅仅是自在的自因性。“人,物也,万物中有智慧者也”(王充语)(4):作为万有中的一有,人的独特性在
[1] [2] [3] [4] [5]
篇2:主体性,自由与理想世界的两个维度 ――兼谈马克思的communism概念
主体性,自由与理想世界的两个维度 ――兼谈马克思的communism概念
主体性,自由与理想世界的两个维度 ――兼谈马克思的communism概念发布时间: 2003-1-2 作者:王晓华
关键词
主体性 自由 理想世界 公共主义 生态主义
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对主体性一词的原始释义认为主体性有自在的自因性和自为的自因性两种,而理想世界就是自在的自因性和自为的自因性都获得实现的大公共主义世界。马克思的communism概念除共产主义外,还有多个含义,其中最主要的是自由个性主义和生态主义。未来的理想世界应该把理想世界的两个维度统一起来。
作者介绍
王晓华,1962年生,深圳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哲学、文艺学、戏剧研究。
--------------------------------------------------------------------------------
人的主体性(subjectivity)是按照计划建构世界的能力,它的存在本身就设定了理想世界的存在,我们有权利通过理想世界来评估人类主体性在当下的实现程度,也可以把主体性当作衡量理想世界是否理想的尺度。本文所要做的是后一个方面的工作:对主体性概念的原始意义进行阐释,以此原始意义为依据探索理想世界的应有维度。
既然当代哲学对主体性的意义已经基本上达成了共识,本文为什么还要寻找主体性的原始意义呢?因为目前流行的对主体性的解释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忽略了主体性的本体论维度,预先在人的存在与其他存在之间设定了鸿沟。然而人是世界的成员而非上帝,人的主体性与物的能动性必然有本体论意义上的联系,所以,我们有必要先将人类中心主义的主体性观念悬搁起来,追问主体/主体性的原始意义。本文作为汉语文本将首先对汉语中主体一词进行领受和阐释。“主体”在《新华词典》等权威性工具书中被解释为:(1)事物的主要部分;(2)哲学范畴,与客体相对,指有意识的人,是认识者和实践者。(1)第二个解释已为我们所熟知,它所依据的是主体-客体的二元论,是本文在追问主体/主体性的原始意义时需要暂时悬搁起来的说法,因此,我们只能把注意力转向“事物的主要方面”这个看似极为简单的解释。何谓“事物的主要部分”?显然指的是某事物之为该事物最根本的东西。人们为什么能够谈论“事物的主要部分”?是因为被谈论的事物是相对独立的个体。作为个体,它有自己的基本结构并在这种意义上是thing-in-itself。亚里士多德称个体为第一本体所强调的正是个体的独立自主品格。(2)他认为本体为一切属性的主体和基础等于说个体是自身的基础,也就是说,个体作为本体是自因的,而这种意义上的本体在古希腊被称为主体(hupokeimenon)。万物自因,万物由于自因而自化和自持,万物皆在自因的意义上是主体,此乃我们的原始释义所得出的重要结论。正如海德格尔所说,这种形而上学意义上的主体概念首先与人无特殊关联并且与我(I)毫无关联。(3)自因的个体即是本体论意义上的主体,因此,最原始的主体性就是自因性。自因,便是自己是自己存在的理由,亦即自-由。凡主体都是自-由的,只是这种本体论意义上的自-由比人类学意义上的自由更原始,是后者被超越的基础。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结论:最原始的本体论意义上的主体性就是个体存在的自因性(自-由)。
虽然万物皆有主体性,但在人类诞生之前,主体性还仅仅是自在的自因性。“人,物也,万物中有智慧者也”(王充语)(4):作为万有中的一有,人的独特性在于能够有意识地筹划自己的行动,其主体性是自为的自因性。有意识地实现自己的自因性是人类个体的本质。由于人的诞生,主体性生长为自在的自因性和自为的自因性两个层面。自在的自因性乃是自为的自因性被超越的基础,人的主体性天然地被本体论意义上的主体性所成全。这并不赋予人统治自在的存在的特权,而意味着人在享受创造的快乐的同时对存在的命运负有责任。因此,理想的世界不能仅仅为人而存在,必须是自在的自因性(自-由)和自为的自因性(自由)都获得守护和实现的世界。
既然人是自为的自因性存在,那么,充分实现自为的自因性就同时是人生存的动力和目的,是人对理想世界的必然要求。理想世界有多种级位,最高级位的理想世界必须展现出每个人的主体性(自为的自因性)都获得实现的前景。由于人并不是孤独的身体,而是他的拥有结构(对人的拥有和对物的拥有),所以,设计理想世界在落到实处时便是设计人的拥有结构(个体的和总体的),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设计出能够使个体的主体性(自为的自因性/自-由)获得普遍、彻底、持久实现的所有制。在历史学家普遍认定其存在的原始社会中,生产资料是共有的,属于部族公社整体而非个别人,人对人的占有自然不可能发生,但这种原始的公有制是与人的个体性尚未诞生相一致的,财产权的未分化状态也意味着人的未分化状态即个体主体性还没有生成,单个人只能无条件地隶属于作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拥有者的集体,因此,它只能支撑集体的主体性/自由。个体主体性诞生于原始部族社会的瓦解期,在原始公有制消亡的过程中率先拥有了私人财产的那部分人是最早的个体:当单个人能够对着某些财产说“这是我的”时,“我”的意识即个体-主体意识才可能真实地形成并被固定下来,所以,黑格尔把主体? 杂氩撇???灯鹄慈肥到沂玖烁鎏逯魈逍缘纳?苫?啤8鎏逯魈逍运淙皇怯胨接兄埔黄鸬??模??谠缙诤椭衅诘乃接兄粕缁嶂校?偈?嗽谡加芯?蟛糠稚??柿系耐?币舱加凶乓栏接谡庑┥??柿系拇蠖嗍?耍??堑闹魈逍缘氖迪忠馕蹲糯蠖嗍?说闹魈逍源τ诒话?嶙刺??挥猩偈?瞬庞腥?Τ晌?鎏?主体。这种状况到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时代至少获得了形式上的否定:资本的自由流动品格使得人对人的固定占有变得不可能,个体的自由劳动作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也培育着人普遍的个体意识,对个体的主体性的承认在法律层面被固定下来,主体意识正是在这个阶段普遍地诞生的。然而个体主体性的普遍生成也凸显了资本主义体系的欠缺:在这个通过自由竞争的结果来划分阶层的社会体系中,人的独立性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主体性的实现程度归根结底取决于拥有资本的多寡,而由于自由竞争总是使大部分资本集中在少数人手里(5),因此,它对个体主体性的普遍承认仍是形式上的,认为无产者能够和亿万富翁一样实现自己的主体性无疑是幼稚的。正是由于资本主义体系的欠缺,包括马克思在内的不少思想家都在对它进行批判的同时构思一种理想的社会形态,在其中,
每个人的主体性(自为的自因性)都可以获得? 迪帧T诰咛宓靥教终飧隼硐肷缁嶂?埃?医?缺昊?鲋С耪庵稚杓频纳缁岱⒄雇际剑?/P>
原始社会--实现共同体的主体性
阶级社会--实现部分人的主体性
理想社会--实现所有人的主体性
在马克思看来,原始社会作为以“人的依赖性”为本质特征的社会不可能将所有人造就为个体,阶级社会由于生产资料与大部分人的分离也只能使个体主体性的实现成为少数人的特权,因此,只有一种生产资料受“联合起来的个人支配”的社会才能使人的主体性获得普遍实现,这个社会就是communism社会。我们以前将communism译为共产主义,实际上只凸显了communism概念的一个含义,而communism概念是多义的。(6)在communism的多维含义中,生产资料的联合所有制乃是全面实现个体主体性/自由的手段,个体主体性的普遍实现才是终极目的:马克思明确指出communism社会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它排除一切不依赖于个人而存在的东西”,(7)在其中“个人是作为个人参加的”,(8)因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所有人自由发展的条件”。(9)所以,这种社会形态可以最恰当地称为“自由个性社会”。(10)也就是说,马克思的communism概念植根于西方的自由主义传统。(11)但是通过使生产资料受联合起来的个人支配而实现所有人的主体性自由在实践上有巨大的难度:如何使生产资料在这个过程中真实地为每个人所有呢?它是否排斥自由竞? ?咳绻?懦猓?敲矗?鎏宓闹魈逍曰岵换崾艿窖挂稚踔廖薹ㄊ迪郑刻热舨慌懦猓?岵换嵝纬尚碌慕准斗忠岸?氐街挥胁糠秩瞬拍苁迪肿约旱闹魈逍缘淖刺?吭谏??柿鲜芰?掀鹄吹母鋈丝刂剖辈豢赡苊扛鋈硕疾斡肷??柿系墓芾恚??芾砩??柿系娜讼匀槐炔还芾砩??柿系娜烁?媸档卣加猩??柿希?跹?乐剐碌奶厝阶层??考热蛔钪找?缮偈?斯芾砩??柿希??潜厝辉诠芾砩??柿系耐?惫芾硭?屑?宄稍钡纳?睿??笳吣扇胪骋坏募苹?际街校?鎏宓淖杂捎秩绾位竦帽Vぃ恳communism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实践也证明了上述困境的现实性:在私有财产被废弃之时,一个强大的管理机构即告成立,它在管理生产资料的同时也管理人们的生活;这个管理阶层在为理想的光辉所照耀被建设新社会的激情所推动时,尚能保持其纯洁和公正,整个社会也会涌现出生机勃勃的创造力,呈现出人与人和谐平等的幸福场景,但在“革命后的第三天”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不平等显现出来后,源于理想的个体热情就会弱化乃至消失,将社会总体生活纳入计划所形成的惰性和僵化状态则会暴露无遗;二十世纪进行社会主义实验的国家都曾走向集权主义,是有其逻辑上的必然性的,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国家所进行的改革实际上意在将社会主义与市场? ?媒岷掀鹄矗?由鲜隼Ь持型晃А2??鲜隼Ь车墓丶??蛎挥薪饩龈鎏逯魈逍杂氩撇?ǖ墓叵滴侍猓焊鎏逯魈逍栽谝豢?季陀氩撇???底牛?踔量梢运稻褪遣撇?ū旧恚?虼耍?绾卧谏??柿瞎?兄频那榭鱿卤Vじ鎏宥陨??柿险媸档赜涤惺潜匦虢饩龅哪烟狻B砜怂荚诠顾communism社会时也部分地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他称communism社会要“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12)说明他思考过个体与生产资料直接结合的具体机制。在这个思考过程中,资本主义股份制曾给他很大启发,以至于他认为“资本主义股份企业,也和合作工厂一样,也应被看作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化为联合的生产方式的过渡形式”(13)。虽然由于时代语境的限制,马克思的思考还处于提出建议阶段,但他对“联合起来的个体所有制”的构想对今天的人类仍具有实质性的意义。实际上,如何通过建立“联合起来的个体所有制”而建立“自由个性社会”已经成为当今的世界性课题:中国为克服计划经济的欠缺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西方部分发达国家则试图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结合起来”即建立市场经济社会主义(14)来解决贫富过度分化问题,二者都属于这个方向的探索。这些努力都说明普遍地实现个体的主体性(自为的自因性)/自由是理想世界的必有维度。
本文刻意强调理想世界而不仅仅是理想社会,乃是为了指出自在的存在者在其中的地位。所谓社会是人与人结缘而成的关系结构,世界则包括人-人和人-物两个维度。虽然物在与人结缘时已经进入人类力量的场域,但它并不天然地是为人的存在,而是自因的世界成员。理想世界的理想处恰恰在于所有的世界成员都能在其中实现自因性,因此,对物的自因性的承认、守护、解放是理想世界的应有维度。这种对理想世界的筹划是“先进”的,但也是对最原始的世界观的“回归”。承认物的自因性和内在价值,将物纳入被关照和守护的世界体系中,在原始人的世界观中是理所当然的事。万物有灵的原始观念实际上就是把物当作主体(hupokeimenon),认为人与他们的关系是主体间际关系。图腾崇拜和原始巫术都是人郑重对待非人类主体的明证。现代性的诞生把人置于唯一主体的地位(上帝的主体性在文艺复兴以后乃是荣誉性的),非人存在则被当作纯粹的客体,原始的泛主体观念被主体-客体的二元论所代替。主体是认知着的征服者,客体则是主体建构的质料,是实现人类主体性的工具。在将自在之物(things-in-themselves)转化成为我之物(things-for-us)的豪情中,物的自因性被忽略和伤害,人似乎可以没有危险地占有物,不受制约地将整个宇宙当作自己的意志和表象。然而这不过是人类中心主义所造就的种族假象:
1、人怎样对待物,就会怎样对待人,因为人在建构人-人和人-物关系时是受同一逻辑支配的。人对物的自因性的忽略和伤害自在地对应着人对人的自因性的剥夺。恩格斯在写作《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时发现,人在把物当作商品后很快就把人当作商品来交换:“这时,用不着多久就又发现一个伟大的\\'真理\\':人也可以变成商品,如果把人变成奴隶,人力也是可以交换和消费的。人们刚刚开始交换,他们本身就被交换起来了。主动态变成了被动态,不管人们愿意与否”,(15)也就是说,人对物的奴隶制与人对人的奴隶制是同时产生的:奴隶制产生于“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游牧部落从其余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16)而游牧部落的独立意味着人对物的奴隶制的形成--人开始将驯养和繁殖牲畜当作一种产业,把动物当作实现人类意志的纯粹工具。由此可见,人对物的奴隶制与人对人的奴隶制是同一的,企图在不废除对物的奴隶制的前提下使人获得根本性的解放是不可能的。
2、对物的自因性的忽略使人以一种任性妄为的'态度对待自然界,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危机。森林消失、物种灭绝、大气污染、土地沙化、全球气温升高等严重的生态灾难正在威胁着人与所有生命共同的家园,以至于有关生态末日的预言已经成为流行话题。
虽然固执的人类中心主义观念推动人去设想移民其它星球的可能性,但科学家在银河系内尚未发现其它可供生命生存的星球,因此,我们必须承认地球生态体系的独一无二性。如果地球生态体系毁灭了,人类将难以逃脱毁灭的命运,所有证明人类优越的学说、征服自然的神话、技术万能的信念,都将灰飞烟灭。所以,即使为了人自身的利益考虑,人类也应超越人类中心主义,承认物的自因性,守护作为命运共同体的地球生态体系。
由此可见,承认和成全物的自因性即自-由乃是理想世界的必有维度。包括柏拉图的理想国和莫尔的乌托邦在内的理想世界图景都忽略了自由问题,人在其中被焊接在固定的社会关系之网上而丧失了其个体性即自由,物的自-由问题则根本未被提及,因此,这种对理想世界的构思有根本性的欠缺。当代思想家构思了许多生态乌托邦,物的自-由和人的自由在其中获得了统一,但它们本质上是诗,而非可实现的具体筹划,人们在赞美其意境时并没有看到显示世界按照它们成形的可能性。对于理想世界的筹划者来说,下面的问题是关键的:人真的能够在实现那自己的自由时不损害物的自-由吗?人要实现自己的自由,就要让世界按照自己的计划成形,物在这个过程中必然要被改造和重新位置化,它们的自-由如何能受到尊重和守护呢?单纯地强调守护物的自-由会不会回到“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语)的前现代状态?要回答上述问题,我们必须回到对主体性的原始释义:人的主体性作为自为的自因性存在于主体-客体二分法诞生之前,不是与客体相对的概念,人在实现这种原始意义上的主体性时并不需要将自在的存在当作客体,完全可以在顺应或成全自在的自因性的前提下与自在者结缘。在所谓人类生活的? 非敖锥危?嗣挥邪炎匀唤绲弊骺吞宥?芙?约涸炀臀?耍?衷谌嗣窃嚼丛角康魃缁崾导?纳??犯瘢?得鞫宰栽诘淖砸蛐缘氖鼗ぃ?扇?胱晕?淖砸蛐缘氖迪滞耆?芄煌骋黄鹄础<热蛔栽诘淖砸蛐杂胱晕?淖砸蛐怨楦?岬资窍嗷コ扇?模?敲矗?颐蔷陀谐浞值睦碛沙锘?桓鋈擞胛锒蓟竦米鹬?守护-成全的世界。推理到这个层面,我们会发现马克思提出的communism社会具有长久被忽略的生态主义维度。
Communism可以恰当地译为公共主义,而从马克思的总体论述来看,这公共主义的公共性绝不限于社会关系领域,还包括人与自在者的关系:“这种communism,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现象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17)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的同一就是自为的自因性和自在的自因性的统一,它意味着人的自我实现不再以对自然的征服和压迫为前提,与人类结缘的自在者完全可以被尊重和成全。人与自然的和解要求人放弃征服、统治、占有的伦理学,承认自然界也有其内在价值,在使自己会得升华的同时使自然界获得解放:“需要和享乐失去了其利己主义性质,而自然界失去了自己的纯粹的有用性。”(18)所以,communism意指的是人和自然都能实现自因性的大公共主义。虽然马克思由于研究方向和时代语境的限制,未能充分展开对大公共主义的论述,但所有马克思主义的承继者都有义务继续探讨这个维度。(19)对人和物都能获得解放的大公共主义的研究在西方文化中已经成为影响巨大的潮流,生态马克思主义、海德格尔的后期哲? А⑹坊吃缶次飞??穆桌硌А⒚拦?慕ㄉ栊院笙执?饕宥级怨顾纪蛭锔鞯闷渌?拇蠊?仓饕迨澜缬兴?毕住1疚乃?档睦硐胧澜绲牧礁鑫?龋ㄈ说闹魈逍缘氖迪趾臀锏闹魈逍缘氖迪郑┰谡庵执蠊?仓饕逯斜煌骋黄鹄础U馐侨死嗌??谋曛尽?/P>
注释
(1)《新华词典》,商务印书馆1996年出版,第1176页。
(2)汪子嵩《亚里士多德关于本体的学说》,三联书店1982年出版,第26页。
(3)Martin Heidegger and the Question of Literature,1979,Indiana University Press,P.9-10.
(4)任继俞主编《中国哲学史》第二册,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第128页。
(5)这是相对于传统资本主义而言的。在西欧一些高福利的资本主义国家里,贫富分化的程度较小。
(6)参阅拙作《多维哲学视野中的共产主义图景》,载《探索》2001年第5期。
(7)(8)(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出版,第78页,第83页,第273页。
(10)马克思曾把“自由个性阶段”称为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8年出版,第104页。
(11)杨适著《人的解放--重读马克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第19页。
(12)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出版,第832页。
(13)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第498页。
(14)在笔者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代表性人物--美国哲学家约翰・科布教授对话时,他曾说:“我相信欧洲的某些社会民主党人由于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结合起来,已经创造了目前最好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模式。”(《社会科学报》2002年6月13日第6版)。
(15)(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172页,第157页。
(17)(18)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77页,第81页。
(19)生态马克思主义(Eco-Marxism)在西方已经成为颇有影响的流派。见Marxism and Ecology ,Reference and Research,1999,USA. 相关性:毕业论文,免费毕业论文,大学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模板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端]
篇3:自由、任性与主体性的张扬
自由、任性与主体性的张扬
本文从给出主体性和自由这两个哲学概念富有新意的阐释入手,探讨因片面强调主体性和自由,无视客体性原则、必然规律和人的受动性一面,致使现代“任性”的发生:(1)对整个自然界持有片面“征服主义”的观点;(2)把自然看成是取用不竭的百宝箱和存纳万污的垃圾箱;(3)把自然、生物甚至人自身视为“可随意打扮的.女孩”;(4)把地球当做免费的战场;(5)在自卫自保的外观下隐藏着自残自杀;(6)只见经济效益无视生态成本,以及与此相关联的人文关怀和精神追求的缺如.
作 者:张国玲 作者单位:广东海洋大学,广东,湛江,524088 刊 名:社科纵横 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S REVIEW 年,卷(期):2007 22(7) 分类号:B01 关键词:主体 客体 必然 自由 任性篇4:自由与理想作文
假如真的有理想中那自由的一天,我希望那是种能力上的自由。这种能力,便是我能带着爸妈去环游世界。环游世界的神奇华美,感受世间的沧桑巨变。
带他们去普罗旺斯,去看那薰衣草的海浪。金色的阳光照着远方的小镇与近处香气扑鼻的薰衣草配在一起,一方生机而纯净。普罗旺斯,一个简朴而不失情调的地方,一种惬意……渐渐地便忘了时间。
带他们去塔希提岛,去那里拥抱宽广,拥抱浪花。那里有人们所向往的的蓝色地平线,有充满奇幻色彩的景色,也有一种生命的热情。光以柔情抚摸着那个地方,谁能说那不是相忘?
带他们去皇后镇,一个满载一湖秋色,平铺十里湖光的地方。那是一个奇妙的地方,一个探险家热爱的地方,碧水蓝天,壮丽山脉,翠绿树影。一个美如画的地方,却成为冒险家的极乐胜地,一些极限运动在这里展开,上山滑雪,下山冲浪,拖行降伞,喷气飞船,激流划艇……在这里应有尽有。
还要带他们去更多的地方,但这必须要等到我有能力的那一天到来。那一天,也正是我自由的一天。
在这世上有许多地方需要我们留下足迹。地中海之岸,大草原之边,雪山之巅……有许多乐趣,等待着我和爸妈去发现。
不怕天高路远,其实一颗心也可容纳整个世界。出发,让脚步追上理想,追逐着自由那一天的到来。
篇5:主体性与客观性--历史唯物主义的两个基本原则及其内在统一
主体性与客观性--历史唯物主义的两个基本原则及其内在统一
主体性=主观性、客体性=客观性的庸俗理解,导致了历史唯物主义主体性与客观性两个基本原则的对立.事实上,无论从价值目标、理论性质还是从理论内容与自由与必然的关系来看,历史唯物主义都坚持了两个原则的`内在统一.实践是两者统一的基础,客体主体化与主体客体化是两者统一的主要形式.
作 者:王全林 作者单位:皖西学院,教务处,安徽,六安,237012 刊 名:皖西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WANXI UNIVERSITY 年,卷(期):2002 18(1) 分类号:B022.2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 主体性 客观性 客体主体化 主体客体化篇6:太阳月亮与两个世界作文
太阳月亮与两个世界作文
通常看见太空上五彩斑斓的一幅幅“图画”,总会想到天空上是否存在着另一个世界,那个世界又是否居住着精灵或是人类?自从有了宇宙,两界之间就不断扩张,一个变成了天,一个变成了地。
宁静的夜晚悄悄地来到,天界的一位普通的小男孩来到一片海边,海水“哗啦哗啦”地冲来冲去,小男孩则一直低着头,俯视沙滩上“显示”的月牙儿,月牙儿焕发着太阳赐予它的光芒,不知道到底是为了让天界拥有它,还是让地界拥有它,只是笑而不语地将黑暗化为半点光明。
天界的天空是地界,那星星闪闪的“小眼睛”,便是地界的微微路灯,正在侦察四面八方的灯塔屹立着,把一座座高峰都比了下去,灯塔就是在得意洋洋地绽放笑容,骄傲地想:我真高,比任何人都高!却忘记了地界一直颠倒过来,并永远处于天界一切物品的头顶。
小男孩穿着白布鞋,背着黑色的书包,逐渐走进那个月牙儿,正当越来越近,小男孩的背影也越来越透明,直到海浪变得闪闪发光,直到远处的渔船,终于开始游动,直到大海母亲的心情平静下来,那位小男孩才消失不见,只留下银色的`几个发丝。
男孩被光转移到了地界。到地界时,朝阳懒洋洋地掀开雪白的“云被子”,像个大火球,这个大火球,离天界近极了,总的来说,它一直映在天界的地面,对于天界的居民来说已经见怪不怪了,地界认为难以触碰的太阳与月亮生长于天界。
男孩坐在树林遮盖的草坪上,享受地界的滋润。天界总是那么安静、荒凉,就是没有地界的五颜六色与勃勃生机,记得男孩的母亲一直在地界生活,于地界生,于地界死去。她去世后,化作为天地届交通的樱花树,那棵立在山坡上的樱花树。象征着男孩对她的纪念,似乎一切天地间的美景都来源于那位慈祥的母亲,犹如太阳与月亮。
篇7:《理想语文――自由阅读与教学》读后感
(杨洁老师)(2017―07―19)
程红兵老师曾经说“理想的自由教师在今天的土壤里确实存在”“教育的希望在民间,这里所谓的民间就是一线的教师,就是天天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教师,就是伴随着孩子们逐渐长大的教师”。
当我阅读了倪江老师的《理想语文――自由阅读与教学》后,我认为,倪江老师就是这样一位带给教育希望的“理想的自由教师”。他是来自杭州外国语学校的一名普通的一线教师,但是对理想语文的思考,以及为此而进行的种种实验和建构,又使他变得不再普通,他让我看到一位语文教师应该有的模样――怀抱理想,自由飞翔。
这本书主要分为三章:第一章,寻找存在的家,讲自由阅读;第二章,教学――走向自由的天空,讲自由教学;第三章,“捕风捉影”的语文,讲自由鉴赏。因为我既是语文教师又是阅读教师,所以对倪老师所说得这些内容都很有共鸣,也让我对自己的教学产生了很多思考。
首先,语文课应该上出境界。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的第一句就是“词以境界为最上”。叶嘉莹教授认为这个“境界”就是“作品里面的世界,每个作品里都有一个世界”,可以试着把它翻译为“潜能”,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来体会到作品很丰富的内容。比如“‘菡萏香销翠叶残’,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我认为语文课也同样要追求境界,要在课堂教学中发现世界。倪江老师所说的“理想语文”就是语文课的境界。语文不是“压榨分数的工具”“折磨神经的手段”,教师在课堂里“坚守经典阅读、经典文化的价值”,也不回避“所谓亚文化、次生文化”。“生命在不同的文化氛围里有不变的本质,而这一切几千年前的先贤已经告诉了我们”,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试图解码,解构,而后重构”。这就把语文课的意义提升到高处。语文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大家公认的,语文有“公共标准”这也是需要的,但是这一切都不能凌驾于个体生命之上。我们通过语文课,不是仅仅训练学生,能够在各种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语文课中体验生命,探索世界,建构自我,最终达到心灵的完善。过去我总认为学生的年纪小,对生命的体会不深,在课堂上没必要上得太深。但在看了倪老师的学生在课堂上的精彩讨论后,我觉得自己小看了学生。老师对语文课的预设就是教知识、练能力,那么语文课的层次就止于此。老师认为语文课有着“潜能”,从这个小的切口让学生探讨生命的真谛,那么语文课的“境界”就出来了――语文课是一门让人体会幸福的学科。
第二,语文教师必须有独立思考的精神。这本书是倪江老师对语文课的思考,他认为“理想语文”的核心是“自由”。“自由语文”意味着:课程要可选择,要为每个孩子定制教学,要习惯于说不,充满“人”的气息,要允许试误。这让我想到陈寅恪先生给王国维先生的碑文中所说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是中国读书人所信奉和倡导的最为崇高的学者精神。学者要追求真理,而不是出于任何功利的目的。看着倪老师在自己的课程中所做的种种实验,以及他的思考,为这位老师的不懈钻研而深感钦佩。倪老师对各种文学理论信手拈来,对文本的多元分析均有理有据,对大量的文学作品和电影都撰写了精彩的鉴赏文章。他的思考不是浮于表面的总结,更多的是理性的思考,是高度的概括和提炼。这正是我在平时教学中所欠缺的。现在我理解了,要有思考的能力,先要下功夫积累,只有对相关理论有所了解,才能真正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透过现象看本质。思考重要,“独立”二字更重要。平时我们太过于依赖名师对文本的解读或是“教参”给我们的建议,缺少了自己对文本独立解读的过程。倪江老师对文本的解读,有些地方可能也不太符合主流的分析,但是只要是自己思考所得,那就有意义。想想我所敬佩的那些语文前辈,于漪老师、黄玉峰老师、孙绍振老师等等,每个人都有自己对文本的独特思考,从不盲从于他人。语文教师如果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对文本的解读永远停留于“人云亦云”的阶段,永远无法成为一名真正有见地的教师,更别说教出有自由思想的学生了。
第三,“立体化阅读”是大势所趋。倪江老师将“自由阅读”放在了第一章,他认为我们正是通过自由阅读来寻找存在的家。他的第三章“捕风追影”的语文,讲的'是通过指导学生看电影,让学生自由鉴赏。倪老师认为“文学、电影都是人类以情感和审美的模式理解世界、评价世界并构造一个理想世界的独特方式”,所以“语文教学要将触须伸及无数人文经典著作和无数经典电影的原因”。()这正和我校目前所进行的“立体化阅读”的想法不谋而合。对于现在的中学生而言,阅读的方式不应该局限于“纸质阅读”这一种。倪老师是从语文教学的角度出发,提出要欣赏电影。我从“综合阅读”的课程角度出发,不仅是要看电影,优秀的纪录片,有声书籍,参观博物馆,都是很好的阅读方式。阅读的个性特征是很强的,每个学生喜欢看的书不一样,阅读的方式也不同。教师应该给学生广泛选择的空间和自由。所以倪老师给学生的书单、电影单,都是非常丰富的。书单有第一轮、第二轮,包括经典散文、自由精神、风骚传统等板块。电影分为A、B、C三个层级,每层50部。A、B两层是逐层深入的,而C曾属于老师的“私人电影”。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能力和喜好,选择阅读并完成阅读札记。看到倪老师的书单,我是很钦佩的。他对书单是时时更新的,而且兼顾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我在阅读课程中也给学生开列了书单,但是选择度还不够大,这和我自己的阅读量很有关系。今后,我需要更加广泛地阅读经典,并对社会上各种推荐书单进行筛选鉴别,争取拿出适合学生需要,与时俱进的书单。而其他阅读材料的推荐,可以借助其他老师的力量,比如影视鉴赏课的老师推荐的电影,科学课老师推荐的纪录片等。通过“立体化阅读”,学生的个性能够得到充分的尊重,自由阅读将点亮他们的心灵。
倪江老师向读者展示了他心中的“理想语文”,而我们都可以通过独立思考,拥有自己的教育理想,并在教学中加以实施,让师生的思想自由地飞翔。
篇8:加强与世界的对话,增强中国哲学主体性自觉
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哲学学科的创立,至今尚不到百年。进入20世纪初期,无论是对于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文献的梳理、方法的探索,还是基于传统的现代转化而尝试构建中国哲学体系,均取得一定进展,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哲学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哲学学科最初的建立,可以说是学习和依傍的产物。一方面,它所研究的材料和对象是中国的;另一方面,它的问题意识和基本框架主要是外来的。这种状况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内延续着,只不过问题意识和思想框架发生了改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关系日益紧密,进一步丰富了国人对世界的理解,对传统的态度也逐渐发生变化,中国哲学研究进入一个活跃时期。比如,冯契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描述中国哲学的逻辑发展。又如,汤一介思考中国传统哲学概念范畴,试图构造以真善美为核心的哲学体系;等等。在通史之外,无论是断代史还是学派和人物的研究都向纵深发展。以出土文献为代表的新材料发现,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带动了人文学科内部的知识互动。这一阶段研究的一个重要倾向,就是日益形成中国哲学主体性自觉。
中国哲学主体性自觉,体现在更加重视中国思想文化的固有格局,而不是依赖西方的哲学定义或者既定的思想框架来择取材料、肢解原有的知识体系。经学传统重新被关注就是一个例子。冯友兰晚年特别强调,要重视《周易》哲学研究。其弟子朱伯崑所著的《易学哲学史》,不仅系统梳理了易学中的哲学问题,而且确立了传统经学在中国哲学领域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后来的学者除继续探索易学哲学之外,还进一步讨论《诗》《书》《春秋》等的哲学思想,丰富了对中国哲学的整体理解。
中国哲学的主体性自觉,还体现在更加注重对中国哲学独特价值和普遍意义的发掘。21世纪之初关于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的讨论,是对中国思想传统内在价值的一次系统反思,也是对长期简单以西方哲学框架构建中国哲学学科的系统反思。经过此次讨论,中国哲学研究者增强了对哲学多样性的认知,认识到不应把欧洲哲学或者美国哲学看作哲学的唯一形态。在这一背景下,学术界更加自觉地关注中国哲学的独特价值和普遍意义。当然,这不等于不去寻求与外部世界的会通。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进步,新时代对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要求更加急迫。新时代构建中国哲学学科,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文化自信。一方面,更加客观理性地认识传统,更加平和地处理与几千年历史文化传统的关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另一方面,加强与世界的对话,更加从容地借鉴各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在中国和世界的会通中确立更加坚实的文化根基。在这个背景下,通过继承和借鉴、知识和话语创新来呈现中国哲学的主体性,已成为越来越多学者的共识。
篇9:诚信社会建构的深层检视--制度安排与价值建构的两个维度
诚信社会建构的深层检视--制度安排与价值建构的两个维度
通过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人的生存方式的差异性比照,探究了当代中国社会诚信危机的根源,从中考证当代中国社会诚信建构的基本理路,厘析制度安排与主体德性两个维度构筑诚信社会的价值合理性基础与方法论判据.指出今天诚信亏缺是传统机械密合社会迅速解构的必然结果,是传统生存方式被釜底抽薪后的制度规范上的阙失.诚信社会建构无疑要仰仗制度安排与重构,但只有当社会的“游戏规则”浸淫着正义精神并形成一套完整的失信制约机制时,才能真正提供诚信的'制度保障.与之并举,道德的主体性特征,决定了道德主体内在向度的诚信价值建构的合理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向传统教化方式的简单回归,它不刻意追求社会大众的德性崇高,而是吁求市民社会日常生活的理性与规范.
作 者:曾盛聪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福州,350007 刊 名: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2004 4(4) 分类号:B82-052 关键词:诚信 制度 理性 生存方式 社会道德篇10:一个世界与两个世界--中西天人关系再思考
一个世界与两个世界--中西天人关系再思考
传统中西方文化价值模式分别为天人合一的价值模式和天人相分的价值模式.人类本应有两个世界:感性生命世界和道德理性世界.中国传统儒家否定了人的.感性生命世界,因此天人合一的价值模式只剩下一个纯道德的理性世界.西方传统文化肯定人的感性生命的合理性,因此天人相分的价值模式含有感性生命的世界和道德理性世界.
作 者:万绍和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杭州:310028 刊 名: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2003 5(3) 分类号:B018 关键词:天人合一 天人相分:感性生命 道德理性★ 法律与自由范文
★ 个人维度总结
★ 束缚与自由议论文
★ 生命与自由作文
★ 我与世界
★ 理想与付出作文
主体性,自由与理想世界的两个维度(合集10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