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报崔黯秀才论为文书》的阅读答案及翻译

时间:2023-04-07 03:35:21 作者:tobydon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tobydo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2篇柳宗元《报崔黯秀才论为文书》的阅读答案及翻译,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柳宗元《报崔黯秀才论为文书》的阅读答案及翻译,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柳宗元《报崔黯秀才论为文书》的阅读答案及翻译

柳宗元

⑴崔生足下:辱书及文章,辞意良高,所向慕不凡近,诚有意乎圣人之言。然圣人之言,期以明道,学者务求诸道而遗其辞。辞之传于世者,必由于书。道假辞而明,辞假书而传,要之,之道而已耳。道之及,及乎物而已耳。斯取道之内者也。

⑵今世因贵辞而矜书,粉泽以为工,遒密以为能,不亦外乎?吾子之所言道,匪辞而书,其所望于仆,亦匪辞而书,是不亦去及物之道愈以远乎?仆尝学圣人之道,身虽穷,志求之不已,庶几可以语于古。恨与吾子不同州部,闭口无所发明。观吾子文章,自秀士可通圣人之说。今吾子求于道也外,而望于余也愈外,是其可惜欤!吾且不言,是负吾子数千里不弃朽废者之意,故复云尔也。

⑶凡人好辞工书者,皆病癖也。吾不幸蚤得二病。学道以来,日思砭针攻熨,卒不能去,缠结心腑牢甚,愿斯须忘之而不克,窃尝自毒。今吾子乃始钦钦思易吾病,不亦惑乎?斯固有潜块积瘕,中子之内藏,恬而不悟,可怜哉!其卒与我何异?均之二病,书字益下,而子之意又益下,则子之病又益笃,甚矣,子癖于伎也。

⑷吾尝见病心腹人,有思啖土炭、嗜酸咸者,不得则大戚,其亲爱之者不忍其戚,因探而与之。观吾子之意,亦已戚矣。吾虽未得亲爱吾子,然亦重其来意之勤,有不忍矣。诚欲分吾土炭酸咸,吾不敢爱,但远言其证不可也,俟面乃悉陈吾状。

⑸未相见,且试求良医为方已之。苟能已,大善,则及物之道,专而易通。若积结既定,医无所能已,幸期相见时,吾决分子其啖嗜者。不具。宗元白。

(选自《唐宋八大家诗文集》)

[注]书:书法。“唐世重文章,尤重书法。其试士,以身、言、书、判拔萃,乃得为近职。故黯以文章、书法为问。” (《唐宋文醇》编者为本文所加注)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道假辞而明,辞假书而传

假:借助

B.愿斯须忘之而不克,窃尝自毒

毒:加害

C.均之二病,书字益下

均:权衡

D.但远言其证不可也

证:病症

7.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诚有意乎圣人之言/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B.然圣人之言,期以明道/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谏太宗十思疏》)

C.吾且不言,是负吾子数千里不弃朽废者之意/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报任安书》)

D.今吾子乃始钦钦思易吾病,不亦惑乎/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今世因贵辞而矜书,粉泽以为工,遒密以为能,不亦外乎?(4分)

⑵身虽穷,志求之不已,庶几可以语于古。(3分)

⑶其亲爱之者不忍其戚,因探而与之。(3分)

9.作者为什么要对崔黯阐述“为文之道”?请依据文章第二段文字,用自己话概括作答。(3分)

参考答案

6.(3分)B(毒:悔恨)

7.(3分)D(乃:副词,竟然、却。A.乎:介词,相当于“于”/助词,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B.以:连词,表目的关系,用来/连词,表并列关系,相当于“而”;C.且:连词,如果/副词,暂且。)

8.⑴(4分)当今世人因为重视文辞而注重(或:崇尚)书法,把刻意雕饰文辞视作工巧,把书法的雄健缜密作为能事,这不就背离了探求道的本质了吗?

评分建议:句意,1分;“矜”、“粉泽”“遒密”各1分。若整句译文末尾缺失了问号,在照常踩点赋分基础上,扣1分。)

⑵(3分)(我)虽然自身处境困窘,但学习圣人之道的志向从未放弃,希望能够对圣人之道有所了解。

评分建议:“穷”“已”“庶几”,各1分;若整句译文不通畅,在照常踩点赋分基础上,扣1分。

⑶(3分)那些亲近他、怜爱他的人不忍心让他伤心,于是就找来土炭、酸咸之类的给他。

评分建议:句意,1分;“亲爱”、“戚”各1分。

9.(3分)⑴世人只重视文辞、书法,背离了探求“道”的本质;⑵崔黯所理解的“道”只停留在文辞、书法上;⑶回报崔黯向自己求教的诚意。(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崔生足下:承蒙您寄来书信和文章,我看了后觉得这些文章的文辞和意境都很高超,你的志向很不平凡,确实在有意学习圣人的言论。然而圣人的言论,是期望用来阐明道的,学习的人务必探索其中的.道,不要一味追求它的辞藻。文辞之所以能够流传后世,必须通过书写。道要借助文辞才能阐明,文辞要借助书写才能流传,总之是归结于道罢了。道的作用,全在于有益于社会罢了;这样才能把握住道的内在实质。

当今世人因为重视文辞而注重(或:崇尚)书法,把刻意雕饰文辞视作工巧,把书法的雄健缜密作为能事,这不就背离了探求道的本质了吗?您所谈的道,不是文辞就是书法;希望我对您谈的,也不是文辞就是书法,这不是离开对社会有益的道更加远了吗?我曾经致力于学习圣人之道,虽然自身处境困窘,但学习圣人之道的志向从未放弃,希望能够对圣人之道有所了解。遗憾的是与您不在同一地区,无法在一起探讨阐明圣人之道。我看了您的文章,感到您原是个很聪明的人,能够通晓圣人的言论。现在您探索的却脱离了道实质只追求一些表面的东西,而希望我告诉你的更是一些细枝末节,这岂不是太可惜了吗!我如果还不说,那就辜负了您在几千里外不嫌弃我这无用之人的深情厚谊,所以还是谈了谈这些看法。

大凡人喜爱文辞、注重书法的,这就是不良的爱好。我不幸早就得了这两种病。自从学习圣人之道以来,天天都在想用种种方法来医治这病,最终却仍然不能根除,这病症缠结在心腑里太牢固了,希望能把它忘掉一会儿也不可能,所以我曾经暗自悔恨。现在您却念念不忘想把我的病移到您的身上,不也太糊涂了吗?这本来已有积久不化的肿块在伤害您的内脏,您却安安稳稳毫不醒悟,太可怜了啊!岂不是将来的结果与我相同了吗?衡量一下这两种病情,我认为注重写字更加低下,因而您的想法也就更为低下,那么您的病也就更加严重了。您偏爱技巧的程度,实在是太过分了啊!

我曾经见过患心腹病的人,有的很想吃土炭、嗜好酸咸一类东西,得不到就十分伤心。那些亲近他、怜爱他的人不忍心让他伤心,于是就找来土炭、酸咸之类的给他。看来您的心情,我觉得也已经够伤心的了。我虽然还不能算跟您十分亲密,然而也十分看重您来意的殷勤,实在有些不忍心。您如果真的想分一些我的土炭酸咸,我不敢吝惜,只是我们离得太远不能把病症说清楚,等见面时再详细陈述我的症状。

在我们未能相见之前,您暂且找个好医生开个药方来治好您的病。如果能治好,那就太好了,那么你对有益于社会之道,就能专心致志而且容易通晓。倘若病根缠结已经牢固,医生已经无法治愈,希望在相见的时候,我决心把您所喜欢吃的东西分给你一些。我的话不多谈了。宗元陈述。

篇2:《始汲黯为谒者,以严见惮》阅读答案和翻译

《始汲黯为谒者,以严见惮》阅读答案和翻译

始汲黯为谒者①,以严见惮。河内失火,延烧千余家,上使往视之。还,报曰:‘家人失火,屋比延烧,不足忧也。臣过河南,河南贫人伤水旱万余家,或父子相食,臣谨以便宜,持节发河南仓粟以赈之。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上贤而释之。以数切谏,不得久留内,迁为东海太守。好清静,择丞史而任之。其治,责大指而已,不苛小。岁余,东海大治。

黯多病,赐告②者数,不愈。庄助复为请告,上曰:“汲黯何如人也?”助曰:“使黯任职居官,无以愈人,然至其辅少主,守成深坚,招之不来,麾之不去,虽自谓贲、育③,亦不能夺之矣。”上曰:“然。古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之矣!”

天子使使者持大将军印,即军中拜青④为大将军,诸将皆属。尊宠于群臣无二,公卿以下皆卑奉之,独汲黯与亢礼。人或说黯曰:“大将军尊重,君不可以不黯曰:“夫以大将军揖⑤客,反不重邪!”青闻,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加于平日。青虽贵,有时侍中,上踞厕而视之。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注】①谒者:官名。②告:休假。③贪、育:即孟贲、夏育,俩人均为古代著名勇士。④青:卫青,汉武帝时名将。⑤揖客:只揖不拜之客。

10.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屋比延烧,不足优也 比:并排。

B.臣请妇节,伏矫制之罪 矫:假托。

C.责大指而已 指:意旨。

D.亦不能夺之矣 夺:强取。

答案D(夺:改变)

【答题技巧】文言实词可以运用可以运用代入法,如果不通顺可能有误。也可以用知识迁移法,“夺”在《陈情表》中学过“舅夺母志”夺:改变。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持节发仓栗以赈之B.上贤而释之

作《师说》以贻之 令人有大功而击之

C.庄助复为请高D.尊庞于群臣无二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以勇气闻于诸侯

答案:B(A、以均表目的;B、表承接于是,就 /表转折,却;C均为介词“替” D均介词“在”)

【答题技巧】本题是课内课外结合的典型。备考时不要抛弃课本。综观近几年高考,为降低难度,同时也为贴近中学教学实际,考查内容大多是课内课外相结合。如果能在积累的基础上,寻求规律,形成一定的'推断技巧,无疑会提高答题的正确率。

12.文中画波浪的部分断句最恰当一项是

A.丞相弘燕见/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账中/黯前凑事上不冠/往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B.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账中/黯前凑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C.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账中/黯前凑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使人可其奏

D.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账中/黯前凑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答案:C(在古文言文中,省略宾语应较省略主语频繁。在句读时特别要注意。C项里上,既可为主语,亦可为宾语,划入后作主语,还是划入前作宾语。显然,将上视作主语语势更畅)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 以数切谏,不得留内,迁为东海太守。(4分)

(2)公卿以下皆卑奉之,独汲黯与亢礼。(4分)

(3)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加于平日。(4分)

答案:(1)他多次强硬进谏,(因而)不能够留在朝庭内任职,被贬为东海太守(注意“数”、“内” “迁”的用法,每字1分,大意1分)。

(2)三公、九卿及以下官员都对卫青卑身奉承,唯独汲黯用平等的礼节对待卫青。(“奉”、“亢礼”各1分,“与”省略“之”对待他。1分,大意1分)。

(3)越发觉得汲黯贤明,多次向汲黯请教国家和朝廷的疑难大事,对待他比平日更为尊重(贤:意动用法1分,所疑:的疑难大事1分。加:更,1分。大意1分)。

参考译文:

当初,汲黯担任谒者,因他为人威严而被大家敬畏。河内郡失火,火势蔓延烧毁了一千多家民房,武帝派汲黯前去视察;返回之后,报告说:“平民百姓不慎失火,因为房屋毗连而蔓延燃烧起来,不值得陛下忧虑。我经过河南郡见河南郡的贫民遭受洪水干旱灾害磨难的有一万多家,有的甚至于到了父子相食的悲惨境地,我谨借出使的机会,用陛下的符节,命令发放河南官仓积粮以救济贫民。我请求归还符节,甘愿领受假托天子命令的惩罚。”武帝很赏识他,就赦免了他的罪。他因为多次强硬进谏,不能够在朝庭内任职,改任为(贬为)东海太守。他喜好清静无为,谨慎地选择郡丞和各曹掾史,他只关注大事,不苛求细枝末节。过了一年多,东海郡治理得很好。

汲黯身体多病,多次休假,病情无法痊愈。庄助替他请假。武帝说:“汲黯这个人怎么样呢?”庄助说:“让汲黯任职当官,没有什么超越常人的才能;但要说到让他辅佐年幼的君主,会坚定不移地维护祖先基业,有人以利禄引诱他,他不会前去投靠,君主严辞苛责地驱赶他,他也不会离去,即使有人认为像孟贲、夏育那样勇猛无敌,也无法改变他的耿耿忠心!”武帝说:“说得对。古时有所谓的社稷之臣,说到汲黯,就很接近了!”

汉武帝派使臣带着大将军印信来到,在军中拜卫青为大将军,各路将领皆归卫青统领。汉武帝对卫青的尊崇宠信超过了任何一位朝廷大臣,三公、九卿及以下官员都对卫青卑身奉承,唯独汲黯用平等的礼节对待卫青。有人劝汲黯说:“大将军地位尊贵,您不可以不下拜。”汲黯说:“以大将军身份而有长揖不拜的平辈客人,大将军反而不尊贵了吗!”卫青得知,越发觉得汲黯贤明,多次向汲黯请教国家和朝廷的疑难大事,对待他比平日更为尊重。卫青虽然地位尊贵,但有时入宫,汉武帝就坐在床边接见他;丞相公孙弘大汉武帝空闲时谒见,汉武帝有时不戴帽子;至于汲黯谒见时,汉武帝没戴上帽子就不接见。有一次,汉武帝正坐在陈列兵器的帐中,汲黯前来奏事,汉武帝当时没戴帽子,远远望见汲黯,急忙躲入后帐,派人传话,批准汲黯所奏之事。汲黯受到的尊重和礼敬就是这样的。

范文正济秀才阅读答案

《论真性情》阅读答案

《李斯论》阅读答案

柳宗元哲学思想论要

关于范文正济秀才的阅读理解答案

师旷论学阅读答案

论城市文化 阅读答案

季羡林论包装阅读答案

《论美》阅读练习及答案

礼论王安石阅读答案

柳宗元《报崔黯秀才论为文书》的阅读答案及翻译(通用2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柳宗元《报崔黯秀才论为文书》的阅读答案及翻译,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