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柚子先生”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德国人的选择题散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德国人的选择题散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目录
篇1:德国人的选择题的美文摘抄
德国人的选择题的美文摘抄
那是我在德国度过的第三个春天。当来自南方的风吹来时,我就开始启动抵抗花粉过敏的程序了。
懒得去找医生开药方,我直接去药店买抗过敏药。想到每年都吃同样的药,开口就让人家给我一个大号盒子,免得明年再麻烦。
卖药的女孩儿告诉我,我想买的抗过敏药有两种大盒子,一种是50粒一盒,一种是100粒一盒。我告诉她,要100粒一盒的。她又补充说,50粒一盒的正在减价,10欧元一盒。而100粒一盒的是正常价30欧元一盒。算起来,买50粒一盒的,价格便宜了1/3。她让我选择,到底买50粒一盒的还是买100粒一盒的。
我看了一眼这个看上去很聪明伶俐的女孩子,心里忍不住暗笑,这个世界上恐怕只有德国人才会问这样简单的选择题。
我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买两盒50粒装的······达到了我的目的,还省下了10欧元。
女孩显然没有想到,除了她提出的那两种选择外,还有我这第三种选择。她愣了一下,有点不好意思地笑起来,然后轻声细语地向我解释说,她不是不想卖给我,只是眼下正是花粉季节,想买这种药的人很多。为了减少患者的花费,药店进行了优惠。50粒盒装的正好够用一个花季,与其把药闲置一年,还不如到明年需要的时候再来买。
我听出了她想表达的'真实意思。其实她就是想说,这样的优惠,应该让更多的人享受到,我很惭愧地感谢她的提醒。重新回到她的选择题,做了选择,买了一盒50粒装的。
走出药店时,我深深鄙视自己刚才貌似机灵的小聪明。由此想起很多人在国外代人买奶粉,因为太过“贪婪”而受到很多商场的抵制。
我猜想,有些地方并不一定是奶粉供应不足。人们反感的是那种毫无顾忌搬空货架上所有奶粉,丝毫不为他人着想的行事方式。有个年轻的母亲告诉我,去超市买奶粉的时候,如果货架上只剩两罐奶粉的话,她一定只拿一罐,留下一罐给别人。
这是值得每个人思考的一道选择题。
篇2:人生选择题散文欣赏
人生选择题散文欣赏
当两种不同的价值观碰撞在一起,擦出的火花炙热地烧出了一地的矛盾与冲突,走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去绽放生命的光辉?
年轻人的眼,看见的是此刻的安逸舒适,怠惰渐渐蒙蔽他的双眼,享受着眼下短暂的自由却忽略将来永恒的禁锢,他认为不需要为未来的步伐担忧,只要现在踏下的每一步是舒适地就满足了,但真正的活在当下,并不是不必拓展未来的道路,而是能够不为未来担忧。老人的眼,看见的是更远的路,所以在年轻时选择艰苦踏实来造就未来的幸福,他的每一个步伐,都在建造往后的道路,眼光放得更远,看见更辽阔的天空,他了解真正的不忧未来,是因为当下的每一刻都在创造未来,因与果之间,他能清楚看见自己的位置。年轻人困惑老人的提问,老人吃惊于年轻人的答复,两双眼睛看到的世界全然不同,价值观的冲突化作一条清晰的.界线隔开两人,不一样的态度绘出不一样的人生。
我选择用老人的眼睛看这个世界。我不愿沉溺于此时逸豫的泥沼而丧失向前迈步的动力,我希望自己的视线能被开拓,我的未来要由我来走出,内心的梦想因现在的筹备、计画,在将来要实现的,未来的版图要因此时画下的每一笔,艳漾成美丽的画作。或许前头的道路艰辛困苦,但在山的另一头必会是幸福的天堂,汗水与泪水交织出色彩鲜艳的未来,能够看着未来前进,哪怕只是小小的一步,或是深邃的低谷、挫败的峻岭,都能使我体会到那份颠踬的喜悦,泪水尝起来也会是涩中带甜的。
站在人生的选择题前,我决定用正确的态度筑起未来的城,一步步中,找到了面对未来的勇气。此刻,不再是局限眼光的网,而是未来的踏脚石。
篇3:德国人节水美文
德国人节水美文
今年春天,我们一行去德国参加汉诺威供水设备展,打算选择一个合作伙伴参与我市的水网改造工程。
拿回一摞产品目录,请当地华人作文字翻译。经过反复比较,我们认为德国人的设计更精准,设备更耐用,技术也在同行中遥遥领先。最后,我们选定劳森公司作为合作方,并达成了协议,由他们派出两名专家,帮我们规划管网改造方案,采购部分关键设备。
随后,我们参观了该公司汉堡总部和工厂,产品模拟实验室让人印象深刻。虽然是设备制造厂,但厂房四周绿树成荫,空气新鲜,车间里几乎听不到一点噪音。在食堂用餐前,我们下意识地说要洗洗手,陪同参观的汉斯先生笑容可掬地带我们到一排水龙头前。
我们对面前德国安的水龙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排六个水龙头,三个放冷水,三个放热水,有低、中和高温之分,但口径一律很细,有的简直可以用涓涓细流来形容。完全打开,绝对听不到“哗哗”地流水声。
看我们在琢磨,汉斯先生用不太熟练的英语笑着解释道,冷水管在春夏用,分初洗、中洗等;热水管在冬天使用。
我发现,德国人虽然人高马大,但不管家居、酒店、超市和其他公共场所,水龙头与之并不“配套”,而且很少使用洗手液。有不少酒店甚至没有烘干器,德国人习惯让手自然滤干。他们说,这些化学品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小电器又会消耗不少能源。
我们在下榻的.酒店和旅游地发现,有些用水处还张贴了温馨的提示语,有的水龙头则由感应器控制。用过量,它们会毫不客气自动断水或收费。
汉斯说,保护环境、珍惜资源是德国人必须遵守的生活法则。作为同行,想起我们在国内“靠水吃水”,因为本行“免费”,用起水来毫不足惜,心里不免有些惭愧。
这趟德国真是不虚此行,让我感触很深,相信这家合作公司定会给我们带来改水控水的全新理念。
篇4:关于德国人的礼仪
关于德国人的礼仪
1.服饰礼仪
德国人不喜欢服装的花哨,但都很注重衣冠的整洁,穿西装一定要系领带。在赴宴或到剧院看文艺演出时,男士经常穿深色礼服,女士则穿长裙,并略施粉黛。在东部地区,已婚者都带上金质戒指。
2.仪态礼仪
德国人对工作一丝不苟,在社交场合也举止庄重,讲究风度。德国妇女的特点是朴素,这不光是体现在穿着打扮上,也体现在言谈举止上。与德国人相处时,几乎见不到他们皱眉头等漫不经心的动作。因为,他们把这些动作视为对客人的不尊重,是缺乏友情和教养的表现。
3.相见礼仪
德国人比较注重礼节形式。在社交场合与客人见面时,一般行握手礼。与熟人朋友和亲人相见时,一般行拥抱礼。在与客人打交道时,总乐于对方称呼他们的头衔,但他们并不喜欢听恭维话。对刚相识者不宜直呼其名。
4.餐饮礼仪
德国人在宴会上和用餐时,注重以右为上的传统和女士优先的原则。德国人举办大型宴会时,一般是在两周前发出请帖,并注明宴会的目的,时间和地点。一般宴会的请帖则是在8天至10天前发出。他们用餐讲究餐具的质量和齐备。宴请宾客时,桌上摆满酒杯盘子等。他们有个习俗,那就是吃鱼的刀叉不能用来吃别的。
5.喜庆礼仪
赠送求爱树是德国的一项独特习俗。波恩小伙子如果看上一位姑娘,就会在4月30日或5月1日这一天,送姑娘一株小白桦树,以表爱慕之情。德国的节日众多,而且各具特色,如持续时间较长的狂欢节,每20xx年举行一次的耶稣受难戏剧节。
6.商务礼仪
德国人对工作严肃认真,思考总是深刻敏锐。德国人的时间观念很强。因此,一旦约定时间,迟到或过早抵达都被视为不懂礼貌。他们在谈判时态度明朗,谈生意时一般使用商业名片。德国不但货物品质好,服务质量也属上乘。
7.旅游礼仪
德国人有严格遵守交通规则的习惯,不随便停车,更不会闯红灯。在列车上,大多有禁烟或可抽烟的标志。每年5月至10月是旅游旺季,首都柏林,现政治中心波恩,历史文化和经济名城汉堡、莱比锡等以其优美的风光迎送五洲四海的宾朋。
德国人的忌讳:
德国人忌用茶色、红色或深蓝色;忌食核桃,尊重传统和权威。与德国人打招呼时要带上他们的头衔,如某博士、某教授等,切不可称呼他们的名字。一般情况下称呼他们的姓。交谈中不要议论打垒球、篮球或美国式的橄榄球,最好谈德国的原野、个人的业余爱好和足球之类的体育项目。接电话时,首先要告诉对方你是谁。
礼仪精髓:到德国家庭做客时,所带鲜花应在门厅提前解开包装,见到女主人就献花,但送13和偶数之花适得其反。与德国人交谈时手放在口袋里很不礼貌。
篇5:德国人社交礼仪
德国人的社交礼仪
关于见面与称呼:
接电话要首先告诉对方自己的姓名。
与德国人握手时,有必要特别注意下述两点:
一是握手时务必要坦然地注视对方;
二是握手的时间宜稍长一些,晃动的次数宜稍多一些,握手时所用的力量宜稍大一些。
重视称呼,对德国人称呼不当,通常会令对方大为不快。
一般情况下,切勿直呼德国人的名字。称其全称,或仅称其姓,则大都可行。
与德国人交谈时,切勿疏忽对“您”与“你”这两种人称代词的使用:对于熟人、朋友、同龄者,方可以“您”相称。在德国,称“您”表示尊重,称“你”则表示地位平等、关系密切。对女性,不管其婚否或长幼,都可以称“某女士”,但对已婚妇女应以其夫姓称之。
关于时间:
德国人非常守时,约定好的时间,无特殊情况,绝不轻易变动。德国人应邀到别人家做客或者是外出拜访朋友,都会按点到达,不会让主人浪费时间干等或者不得不提前招待客人。否则的话,就是不礼貌,如有特殊原因无法准时赴约时,都会向朋友表示歉意,并请求原谅。
晚上8时至第二天早晨8时不可以演奏乐器、大声喧哗。如果晚上要搞聚会活动,事先要向邻居讲明情况,请求他们谅解,并尽可能安排在周末,尽可能不大声喧闹。
关于礼貌:
两人相遇时,不管认识不认识,也不管在路上,或者办公室、宾馆、电梯等地方,都相互打招呼,问声“您好 ”。餐馆吃饭时,也要向已就坐的顾客点头问候。朋友见面以握手为礼,告别时亦如此。十分要好的、长时间未见的朋友相见或长期分开时可以相互拥抱。正式场合,仍有男子对女子行吻手礼,但多做个吻手的样子,不必非要吻到手背上。
关于送礼:
送礼在德国也很受重视。但德国人不兴厚礼。一瓶香水、一条领带、一张贺卡、甚至自制的蛋糕、果酱都是送给亲朋好友的最好礼物。如果是为公事或外事送礼,他们就更注重礼品的意义了。
应邀去别人家做客时,一般都带礼物。大部分人带束鲜花,也有一些男性客人带瓶葡萄酒,个别人带一本有意义的书(或者是自己写的书)或者画册之类等。在欢迎客人(如车站、机场等场所)、探望病人时,也多送鲜花。在祝贺他人生日、节日或者婚嫁等时,可寄送贺卡,如送贺礼,则以实用和有意义为原则,而不是以价格高低论轻重。所送之礼物都要事先用礼品纸包好。进门时去掉花的包装,在和女主人互致问候的时候送上。许多人常在收到礼后会马上打开观看,并向送礼人表示感谢。
在德国,如遇朋友乔迁或新婚,你可以事先同受礼者开诚布公地谈谈送些什么礼物好。有的德国新婚夫妇会把自己所需的日常用品列一份清单,送礼的朋友可在此单上划上自己送的东西,这样既可使新婚夫妇得到实惠,又令馈赠者高兴。
对送报员、清洁工、看门人或照顾病人的护士,德国人一般也会送些礼品,感谢他们的辛勤劳动,不过对他们送钱更为实惠。你可把一张钞票装在信封里或直接塞到他们手中,同时对他们的劳动表示感谢。
关于结账:
用膳完毕后,可向侍应说:“Rechnung,bitte/bezahlen,
bitte”意思即请结帐。由于服务费已计算在内,不给贴士亦可。如在高级餐厅,最好还是给小费。菜单(Speisekarte)/饮品单(Getrankekarte)德文menu/tageskarte解作套餐,头盘或汤、主菜,甜品都已包括在内。
关于餐饮礼仪:
宴席上,男子坐在妇女和地位高的人的左侧,女士离开和返回饭桌时,男子要站起来以示礼貌;请德国人进餐,事先必须安排好。就餐谈话时,不隔着餐桌与坐得较远的人交谈,怕影响别人的情绪。
德国人一般胃口较大,喜食油腻之物,所以德国的胖人极多。
在肉类方面,德国人最爱吃猪肉,其次才能轮到牛肉。以猪肉制成的各种香肠,令德国人百吃不厌。
在饮料方面,德国人最欣赏的是啤酒。
德国人在用餐时特殊的规矩。
其一,吃鱼用的刀叉不得用来吃肉或奶酪。
其二,若同时饮用啤酒与葡萄酒,宜先饮啤酒,后饮葡萄酒,否则被视为有损健康。
其三,食盘中不宜堆积过多的食物。
其四,不得用餐巾扇风。
其五,忌吃核桃。忌吃狗肉。不爱吃带骨头的东西。大到牛羊猪肉,小到鸡鸭鱼虾肉(再小的鸽子鹌鹑之类的,就根本不吃了),统统都是剔骨的。
篇6:德国人的文明礼仪
德国人十分重视餐桌旁的坐姿。按照他们从小养成的习惯,坐在餐桌旁始终应保持上身笔直,除了席间小歇(如相互交谈、抽烟——抽烟前必须征得在座的各位、尤其是女宾的同意!),身体不能死靠在椅背上。两臂要尽量贴近身体,以免影响旁边的人。胳膊肘不能放在餐桌上,一般只是手和手腕以上部分放在桌面上。
吃有吃相在进餐过程中,吃相比坐相当然更加重要。刀叉不同的摆放方式所传达的信息:刀叉并排平行地放在盘上表示已经吃饱、停止进餐,刀叉相交放在盘中意味着你只是稍事休息、还将继续用餐。餐刀只是用来切碎大块的食物,绝对不可直接以刀代叉送食物入口。
要把食物切成大小适当的小块(应以一口能吃下为宜,切忌叉起一大块一口一口从叉上咬着吃),但也不能把整块肉或鱼等全部切成小块然后一一叉食。要用叉子叉住一边角、用刀切下,切一块吃一块。叉子入口也不能太深,更不能把整个叉齿都送入口中。盘子里的食物不宜一次添得太多太满,而且一定要全部吃完之后再续添;应尽可能添多少吃多少,不要吃不了剩在盘子里,这不仅不礼貌,而且还会使女主人难堪(她会以为你不喜欢她精心烹制的饭菜)。
饮料也是如此,照德国人的习惯是喝光了杯子中的饮料之后再续添,不是像我们所习惯的那样,可以随时往杯子里添加。另外德国人没有“干杯”的习惯,互相敬酒碰杯时没有必要一次喝光。当嘴里含着食物时请不要开口讲话,即使有人向你提问也要等咀嚼完咽下后再回答(向你发问的人也会耐心等待)。进餐时无论是喝汤还是吃东西,都不能发出怪溜声和巴嗒嘴的声音,还要尽可能避免餐具相互碰击发出过大的声响。在餐桌旁要抑制打嗝、连续不断地咳嗽或打喷嚏(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应用手绢捂住嘴,并必须表示歉意)。肆无忌惮地剔牙、挖鼻孔、掏耳朵、抖腿、不停地扭动身体等小动作都有伤大雅,甚至往往被视作粗俗和缺少教养的表现。吃饭是社交
对于一次精心准备的宴会,最重要的并不是“吃”和“喝”,而是通过大家共同进餐的形式达到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的交流。因此,席间“闲谈”的作用倍显突出。
篇7:德国人的文明礼仪
在德国访友时,切不可搞“突然袭击式”的登门拜访,必须事先约定,而且要准时。在德国如果受到邀请,在不确定的情况下一定要问清楚是否有吃的东西。
如果只是去喝酒的话,那就应该事先吃饭;如果是被邀请吃饭的话,一定要空着肚子去。德国人热情好客,在德国人家做客,如果盘子里还剩下东西会被视为不礼貌。应邀到德国人家中做客,千万别带葡萄酒去。威士忌酒可以作礼物。
按照德国送礼的习俗,不宜选择刀、剑、剪、餐刀、餐叉。若送剑或者餐具当作礼物,则请对方回一个硬币给你,表示以免所送的礼物伤害你们之间的友谊。德国人对礼品的包装纸很讲究,但忌用白色、黑色或咖啡色的包装纸装礼品,更不要使用丝带作外包装。
在德国,送一束包好的花是不礼貌的;送女主人鲜花必须要单数。
篇8:德国人单位介绍信
德国人单位介绍信
单位英文名称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resents its compliments to the Embassy of Germany in Beijing and has the honor to request for the issue of entry visas of Germany for 学员姓名, who is leaving China on 时间.
单位英文名称 avails itself of this opportunity to renew to the Embassy of Germany the assurances of its highest consideration.
此处写英文单位名称,并盖章
日期
篇9:德国人的规则
最近读到一篇短文,是嘲笑循规蹈矩的德国人的:“中国的留德大学生见德国人做事刻板,不知变通,就存心捉弄他们一番,大学生们在相邻的两个电话亭上分别标上了“男”“女”的字样,然后躲到暗处,看“死心眼”的德国人到底会怎么样做。结果他们发现,所有到电话亭打电话的人,都像是看到厕所标志那样,毫无怨言地进入自己该进的那个亭子。有一段时间,“女亭”闲置,“男亭“那边宁可排队也不往“女亭”这边运动,
我们的大学生惊讶极了,不晓得何以“呆”到这份上。面对大学生的疑问,德国人平静地耸耸肩说:“规则嘛,还不就是让人来遵守的吗?”
德国人的刻板可以让我们开心地一连笑上3天,而他们看似有理的解释,也足以让某些一贯无视规则的“国产大能人”笑掉大牙。但是在开心之余,嘲笑之余,我们漠视规则已经多久了?我们总是聪明地认为,那些甘愿被规则约束的人不仅是“死心眼”,简直是“缺心眼”。规则是死的可人是活的,活人为什么要被死规则套住呢?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会落后人家好多年。SAP是德国人做的,在学习SAP的过程中,也感觉到他们的严谨,但是如果我们在以后的执行过程中,漠视制度,那么SAP在实际应用时会不会有障碍呢?
制度就是让人来遵守的!!请大家牢记这一点!
篇10:严谨的德国人
严谨的德国人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薯条们知道世界上最喜欢画正边形的是哪个国家的人吗?没错,正是德国人,不过你们一定猜不到他们有多走火入魔! 位于欧洲的德国,是一个非常热爱数学的国家。很多有名的数学家都是德国人,他们对数学的爱到底有多深,看看下面这些研究成果就知道了。 数学家们都是爱美之人,所以对正边形都很喜欢。 德国数学家高斯(1777-1855)在大学二年级时,得出了正十七边形的尺规作图法。没错,就是只用直尺和圆规画出正十七边形。 并不是所有的正多边形都能用尺规作图法画出来。 高斯虽然这么说,但他自己并没有说明具体的'方法。于是这个伟大的任务就交给了其他德国人。 德国数学家约翰花了整整的时间,不断研究画正65537边形的方法。终于在1894年发表了超过200页的手稿,写的就是如何用直尺和圆规画出正65537边形。 因为边数太多了,以至于当时人们都没办法把这个正65537边形印刷出来,它看上去太像一个圆了。 如果要画出正65537边形及其外接圆,并使边和圆周之间的最大距离为1毫米的话,它的这个圆的半径要超过870千米。别说19世纪了,就是现在也没办法在纸上印出这么大一个圆。 对了,画出正257边形的也是德国人。早在1832年,两位德国数学家就发表了利用圆规和尺子绘出正257边形的具体方法。除了将各点连接以外,共有217个步骤。 请看,把下面这些相邻直线连接起来,就是正257边形。 反正,在画正多边形这个领域,德国人称自己是世界第二,恐怕没人敢说自己是第一了。
篇11:德国人教育孩子
德国人教育孩子
德国教育孩子的方法(孩子哭闹应该怎么办?)
孩子哭闹,这对很多家长而言是件很头疼的事情。不少中国父母采取的办法是大声喝止,有的家长则听之任之,假装听不到、看不见,甚至把耳朵塞上。溺爱孩子的父母会走过去说:“亲爱的宝贝,我可以为你做什么呢?你需要什么,我帮你去买。”
然而,上述做法的负面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喝止孩子的哭闹,给孩子心理造成的伤害不容低估;对孩子的哭闹不管不顾,孩子的反应是更加使劲地大声喊叫;而采取顺从的做法,孩子从此知道:“我想要什么,可以通过喊叫来得到。”
在德国人看来,还可以有更好的办法。首先应该告诉孩子:“喊叫本身是一个很好的东西,这是你需要具备的一个重要能力。”其次要告诉孩子:“哭喊需要分清场 合和对象。在紧急情况下可以喊叫。比如一个人在外面,陌生人把你拉走的时候,你需要喊叫,但在正常情况下,尤其是面对父母,喊叫是不合适的。你想要什么, 只要问我就好了,不用大喊大叫。”
这样的教育方式让孩子知道喊叫的意义,也知道在哪种情况下不应该喊叫。于是,孩子就会学习到有用的行为,他会知道,要把行为用在正确的时间和地点,这样才 有意义。通过这种行为选择,他有意识地构建了新的行为模式。孩子长大后,他就会成长为一个能选择多种行为方式的人,因为他已经学会了什么行为适合于什么样 的环境。
其实,德国的教育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过程。战后流行强制性的教育,家长管教非常严格,对孩子设立了很多限制,这个不许、那个不可以,这是非常强权的教育方 式,其结果是孩子长大后意识里全是“必须、压迫、条例、规则、不允许”这样的词汇。他们大都缺少自我价值感,很多事情不敢去做,行为模式僵化。但物极必 反,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德国人的教育方式突然反过来:孩子做的都是对的,没有不对的行为和不对的孩子,只有不对的家长。于是形成了反强权的教育,结 果是孩子长大后没有规则、约束力,以自我为中心,社会的凝聚力大为下降。
经过战后至今的反思,德国教育正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那就是:用新的方法来教育孩子,给孩子更多的行为选择,让孩子在不同的情景下选择不同的行为,通过平等理性的沟通来改变孩子。
德国教育孩子的方法(孩子画花了粉刷一新的墙壁怎么办?)
举个例子:你刚买了一套房子,经过几个月的装修,全家搬了进去。孩子很兴奋,他在粉刷一新的墙上画了很多画,很高兴地告诉你并拉你去看他的作品。
多数家长看到这一情景都蒙了。这时,你有一种选择,把他痛骂一顿:“你为什么把墙弄脏了?”当然,家长愤怒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把孩子骂完后,他学到的是什么呢?他可能会想,通过画画来取悦别人是不对的,画画是一件不好的事情!这是孩子被骂后学到的东西。
或者你是反强权方式教育的父母,你认为反正那是他个人的房间,在里面像猪圈一样也行,让他自己去睡吧!我无所谓。这样的教育方式孩子则什么都没有学到。
父母应该怎么做更好呢?
聪明的父母会把孩子的行为与某种框架联系起来,让孩子从中学到知识。他会告诉孩子:你要是画在纸上,可能会更好看,我也会更高兴。这时孩子就知道,如果我 在纸上画画,父母会非常高兴。于是他就不会继续在墙上作画了,他马上就会学会了这种行为方式。父母要做的工作就是这样:给孩子找到关联的情景。
当然,有时候找到关联的情景对于普通的父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很多父母会让孩子解释,他这样乱画画的好处是什么?其实没有这么麻烦,孩子有时候比大人 想象的要聪明得多。你可以问他:还有什么地方适合去画画?于是他就会想,也许在室外、在黑板上、在森林里等。孩子通过这样的方式,学到了在其他地方画画而 不必在墙上乱画的可能性。
孩子比成人可能更有创造力,他们总能找到答案。如果你想不出来答案就可以去问孩子,这样他就能学会更多行为方式的选择。
德国教育孩子的方法(青春期的孩子与你对着干怎么办?)
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大都比较逆反,也需要用新的方式来对待。阿德勒是弗洛伊德的学生,他发明了一种非常有意思的理论:每个人都是少数派,都有少数派的感觉, 因此每个人或多或少有种卑微感。比如孩子小的时候,学习到或者感知到的只有一样东西:成年人的权威。他们知道,家长可以决定我能玩什么,什么不能玩;家长 可以骂我或者不骂,家长给我吃的东西,所以我得靠他们,我不会自己去买东西,我也没有钱买东西。”
孩子每天都感知到自己对于成人的依赖,这就给孩子一种卑微感。当然这不是卑微情结,卑微情结是一种病态。
当孩子感觉到卑微的时候,脑子里会衍生出来一种潜意识:我要长大,我要脱离我的父母!这就是孩子青春期逆反的由来之一。这种卑微感慢慢成为孩子发展、成长 的动力,他们会模仿成年人做的事情,想复制父母的行为。因此他们会训练自己扮演爸爸妈妈、玩过家家的游戏。孩子的目的就是想不再依赖父母,他自己能够做事 情。这个理论告诉我们,过分强权的父母可能会造成孩子的卑微感,仿佛在告诉孩子:你太小了,你还不行,你还不会,你还不够大!在这种背景下长大的孩子可能 会走向另一种极端,就是从不反对父母和他人的意见!他的一生永远是失败的。他从来不会主动去做事情,从一种失败走向另外一种失败,他会越来越差劲,因为他 不太相信自己。
另外一种极端是,虽然孩子的经历和刚才所说的一样,但他们会努力追求成就感,他们会驱动一个成就到另外一个成就,永不满足,目的是为了证明给父母看:你看 我就是行!他们一生都在这种加满油的状态,一生不会享受到成就感,一生都在不停追求成功、事业和金钱。表面看来,他们好像非常成功,但实际上非常可怜,因 为他们得到的都是虚幻而遥远的东西。比如他们开一辆奔驰车,不是因为车很好、很漂亮、很舒适,他只是需要这种车来定位自己,只是想让人看。这些人从外表给 别人的感觉好像是非常自信,别人会说:“这人好自信!”但只要稍微把他的外皮剥掉一点,就可以看到他的内心是一个受过伤害的孩子。但是他不会允许别人这么 做,因为这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情,他会给自己一层一层戴上面具。
因此,在孩子进入青春期,当大家觉得他们已经长大可以独立了的时候,却突然发现孩子变得非常极端,与父母格格不入!为什么呢?回答也非常简单,这就是孩子 在这个阶段必然要做的事情:他们想把父母所给予的信息都反馈回去,一定要跟父母对着干,这样才能完成与父母的最后脱离,然后走进自己的生活之中。
不管你是一个什么样的父母,孩子在青春期的任务就是反对你,父母必须忍受这个阶段。这时父母要做的是:不是把门关上,而要让门有一丁点开着。不要一吵架就 把交流的门关上,就算是他做了什么事让你一点都不能理解,甚至想把他从家里扔出去,你都要告诉自己:孩子还没有真正长成,他只不过在试验而已。这时候的父 母,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让孩子意识到:无论你做什么、说什么,你还是可以来找我。这就是孩子需要的感觉,即使他对你说:我根本就不需要你。
别担心!孩子长到二十一二岁的时候,他们又想回来和父母在一起了。这时大家的思想都非常合拍,因为孩子已经走上了自己的道路,他们会突然开窍,开始发现父母所做的事情有些还是对的。他们会想:那件事情其实我爸爸妈妈说得对,他们当初这么教育我,也没有什么坏处。
所以,作为父母一定要放松,这是无法改变的自然规律。当孩子有不恰当行为的时候,我们要学会将行为与情景联系起来,让孩子自己去发现改进行为的方式。
德国教育孩子的方法(中国孩子与德国孩子玩玩具的差别)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段文字:外国的小女孩也像中国小女孩一样喜欢玩布娃娃。布娃娃对于中国父母而言,无非是在孩子哭闹时用来安抚他们的工具,而在德国,我却看到了我从小就熟悉的布娃娃竟然有另外一种“玩法”。
我的德国邻居有一对很可爱的双胞胎女儿,他们总是喜欢到我们家来串门子,每次来还都是一人推着一个小婴儿车,车里睡着一个芭比娃娃。我心想,两个才刚满三岁的小毛孩儿,自己不坐婴儿车就已经不错,谁想竟然还一人推了一个假娃娃,真不知我的这个邻居是怎么想的。
有一次说起了这事儿,孩子们的妈妈笑着对我说:“这个芭比可不是光用来给她们玩儿的,而是让她们从小就要有关心和照顾他人的习惯。在照顾芭比的同时,她们 自己也会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按时起床睡觉,按时吃饭。照顾芭比的这件事会使她们更有责任心,也更加自律。”看着两个话都还说得不是很清楚的小不点儿,一 边给小娃娃盖被子,一边给小娃娃讲刚从幼儿园里学来的童谣,我和她的妈妈相视而笑。同样是一个玩具,德国的家长却选择了这样的方式来教育子女,让孩子从被 照顾的对象成为去照顾他人的人,如此的角色转变,让孩子在快乐中得到成长。
★ 中考生物选择题
德国人的选择题散文(集锦11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