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呆立俩”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文言文虚词则的用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文言文虚词则的用法,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篇1:文言文虚词则的用法
1.同本义
则,等画物也。——《说文》
则,法也;则,常也。——《尔雅》
根天地之气,寒暑之和,水土之性,人民鸟兽草木之生物,虽不甚多,皆均有焉,而未尝变也,谓之则。——《管子·七法》
均守平则。——《周礼·大司马》
法则以驭其官。——《周礼·太宰》
掌则以逆都鄙之治。——《周礼·太史》。注:“亦法也。”
有物有则。——《诗·大雅·烝民》
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管子·形势》
2.又如:则天(以天为法,治理天下);则度(法度);则效(则象。效法)
3.等级(由则的划分等级引申而来)
《坤》作坠势,高下九则。——《汉书·叙传下》。颜师古注引刘德曰:“九州土田上中下九等也。”
4.古指三百平方里以下的采邑。王莽时以土方五十里为一则,为子男封邑
5.标准权衡器
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轨则,壹禀于六律。——《史记》
6.榜样。如:以身作则
篇2:文言文虚词则的用法
1.划分等级
咸则三壤,成赋中邦。——《书·禹贡》
2.仿效,效法。如:则先烈之言行
3.做,作
众人听了,吓得不敢则声。——《红楼梦》
4.正相反
则无可用。——唐·柳宗元《三戒》
则又望其真。——清·林觉民《与妻书》
5.又如:人皆好名,我则不然;则不(不但,不止)
6.表示相反或对照
则耻师焉。——唐·韩愈《师说》
7.又如:今则不然
8.表示平列关系
则桃李冬实。——宋·沈括《梦溪笔谈》
则桃李夏荣。
9.表示假设,相当于“若”、“如果”
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史记·高祖本纪》
10.虽然,表示让步关系
元帅此计好则好,则怕瞒不过诸葛孔明。——《隔江斗智》
篇3:文言文虚词则的用法
1.用于判断句表示肯定,相当于“就”
非死,则徙尔。——柳宗元《捕蛇者说》
则明月斜挂。——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则绿草如茵。
则人物必有概范。——蔡元培《图画》
2.表示前后两事时间相距很近,有因果、条件关系,相当于“即”、“便”
则难者亦易矣。——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则易者亦难矣。
则治之如所言。——清·方苞《狱中杂记》
3.表示在发现某事时早已如此,或即将如此,相当于“就”、“将”
文不能取胜,则歃血于华屋之下。(那就在殿堂下歃血订盟。歃血,是古代订盟的仪式,取牲血盛于盘中,以口微微吸吞,以示守信。华屋,漂亮的堂宇,指朝会或议事的地方。)——《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4.表示范围,相当于“仅”、“只”
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荀子》
5.又如:则除(唯有,只有);则索(只好;须得);则情(只好管);则故(只管,只顾)
6.对已然或发生的事强调。可译为“都”、“已经”、“原来”
客则鼾睡。——明·魏禧《大铁椎传》
则学校大备。——蔡元培《图画》
7.表示让步,可译为“倒”、“倒是”
则名微而众寡。——《三国志·诸葛亮传》
篇4:文言文虚词则的用法素材
文言文虚词则的用法素材
(一)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
①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司马迁《鸿门宴》)
②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
③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苏轼《石钟山记》)
④临视,则虫集冠上(蒲松龄《促织》)
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柳宗元《捕蛇者说》)
3.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
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韩愈《师说》)
②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
③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苏洵《六国论》)
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韩愈《师说》)
②手裁举,则双超忽而跃。(蒲松龄《促织》)
③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
5.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
①非死则徙尔。(柳宗元《捕蛇者说》)
②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勾践灭吴》)
(二)副词
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2.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
①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崤之战》)
(三)名词
1.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①《论语》六则。
2.准则,法则。
①以身作则。(成语)
(四)动词,效法
①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
(五)通假。同辄,总是,常常。
①居则曰:不吾知也!(《论语》)
【则是】只当是。
①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关汉卿《窦娥冤》)
【则则】赞叹的声音。
①连呼则则。
篇5:文言文虚词用法
文言文虚词用法
必考题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祭十二郎文》)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而后】才,方才。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2.【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三)何:通“呵”,喝问。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②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何乃】译为“怎能”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篇6:文言虚词则的用法
1.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
例如: ①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②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③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④临视,则虫集冠上(《促织》)
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3.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
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②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
③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④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②手裁举,则双超忽而跃(《促织》)
③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
5.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
①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②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勾践灭吴》)
篇7:文言虚词则的用法
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
例如: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2.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
①及诸河,则在舟中矣。(《殽之战)
★ 文言文虚词
★ 高中文言文虚词
★ 文言文虚词例释
文言文虚词则的用法(通用7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