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行为与儿童行为问题的探讨

时间:2024-02-11 03:38:05 作者:魔头王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魔头王”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母亲行为与儿童行为问题的探讨,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母亲行为与儿童行为问题的探讨,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母亲行为与儿童行为问题的探讨

母亲行为与儿童行为问题的探讨

目的:探讨母亲行为与儿童行为问题之间的关系.方法:以山东省765名6-11岁儿童的母亲为被试,采用Achenbach's儿童行为量表(CBCL)和母亲行为问卷分别对儿童及其母亲进行评定.结果: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2.0%,有行为问题儿童母亲的支持行为显著低于正常儿童,有行为问题儿童母亲的不支持行为显著高于正常儿童.结论:母亲的.不支持行为增加儿童的行为问题,母亲支持行为减少儿童的行为问题.母亲行为对儿童的行为问题有显著影响.

作 者:王益文 张文新 纪林芹 侯逾璋  作者单位:王益文,张文新,纪林芹(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250014)

侯逾璋(山东省妇联,250001)

刊 名: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ISTIC PKU CSSCI英文刊名:CHINESE MENTAL HEALTH JOURNAL 年,卷(期):2002 16(4) 分类号:B84 关键词:母亲行为   儿童行为问题   支持行为   不支持行为  

篇2:儿童行为问题与矫正的调查报告

为了更好地矫正儿童的行为问题,让儿童能够更加健康快乐成长。我们不仅仅在书上查阅、上网了解,还需要我们去实际调查,了解儿童的问题,针对具体的问题制定方针,采取合适的策略,解决儿童的行为问题。饮食问题,对于学前儿童来说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因此我们小组针对儿童的饮食行为问题,进行了调查。儿童的这种饮食不良行为主要是由于家庭、学校及儿童自身方面造成的。不良的饮食行为对孩子的生长发育不利,还会在成孩子在性格上的一些问题,对孩子终身不利。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

10月对永川区五间镇上的五间幼儿园在园就餐的幼儿。

2.方法

观察儿童的就餐并拍下视频以及向他们老师幼儿了解就餐情况。

二、结果

根据我们拍下视频,我们可以了解到这所幼儿园的幼儿饮食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吃饭时不认真,东张西望。打打闹闹,同伴间你推我推你。挑食、厌食、吃得慢。在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吃饭时他们不能安静,还是要嬉戏打闹,有两名儿童将米饭互相夹在另一名的头上,以此为乐。面对儿童的'医学不良饮食行为我们不得不深思。

影响儿童不良饮食行为是多方面的。从家庭方面来看,这所幼儿园里的幼儿大多是留守儿童,爷爷奶奶都比较溺爱自己的孙子,一切都顺着孩子,助长孩子任性的性格。从学校方面来看,老师好好组织照看孩子吃饭,做的饭菜颜色、味道不符合儿童的口味,就餐地点狭窄,学校没有好好组织,给儿童创造就餐的环境。从儿童自身方面来看,儿童容易受外部环境影响,和幼儿一起嬉戏。久而久之,就养成了这些不良的饮食行为。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采取相应的措施,让儿童能够养成良好的饮食行为,这不仅关系到儿童现在自身的健康问题,还关系到儿童一身的良好行为的培养。首先,儿童在家中,家长不能一味地放纵,要教儿童养成良好的饮食行为,为儿童先树立好榜样。经常与老师交流,与老师配合,改掉坏习惯。其次,学校首先为儿童创造宽敞舒适的就餐环境。好好组织儿童就餐,让儿童能安静就餐。食堂应根据幼儿的爱好,做色相俱全、营养的午餐。老师对幼儿

就餐表现好的幼儿提出表扬,对进步的幼儿也提出表扬。让幼儿在快乐中就餐。幼儿自身也需要努力,不能东张西望,好好就餐。

孩子的摄食行为是出生后就有的,但是良好的摄食行为并不是天生的,而是要从小培养和建立。不良饮食行为常可引起癌症、心脏病、肝病、单纯性肥胖、营养不良等疾病的高发,而且也明显降低了生活的质量。健康的饮食行为应从小培养,儿童保健医生、家庭和学校对孩子都负有不可推卸的教育责任,而且社会各界也要关心与支持。尤其是如五间镇上的五间幼儿园类似的幼儿园更加应关注幼儿的饮食行为,关注幼儿的饮食,就是关注儿童的健康。

篇3: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与干预读后感

今年我接手的班级是有着46个孩子的学前班,他们大多只有五六岁,天真无邪、活泼可爱。通过上学期的观察,孩子们在活动过程中如遇到困难很少找同伴帮忙而更多的是找老师,遇到矛盾时往往也是攻击对方或是向老师“告状”,这足以显示他们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的缺乏。我甚至还发现一些所谓“不合群”的孩子,在游戏和学习等与他人互动的环节中缺乏主动性、积极性,有时甚至还会产生孤僻暴躁等极端情绪,这种现象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将会使孩子性格上产生缺陷,并贻误一生。这些问题一直困扰我,但我却是不知道该用什么样方法去更好的解决。

有幸在学校借到了《学前儿童问题行为与干预》这本书,真真切切解决了我的实际问题。

1、针对孩子兴趣,增强教学活动吸引力。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而且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事物有一定的好奇心。对感兴趣的东西会投入极大地热情,对不感兴趣的东西将表现出消极情绪。所以,在对孩子进行合作教育的时候,应该找到孩子们的兴趣所在,在活动展开之前有意识的调动孩子合作的兴趣,或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等不同的活动、新花样渗透合作教育思想,增强教学活动的吸引力。这样以来,孩子的注意力更容易集中,通过情景导入记忆也更深刻,效果自然是事半功倍。

2、采用小组评比奖励制度,激发集体荣誉感。

在教学中展开某项合作活动的时候,采用小组评比奖励制度可以调动孩子更积极快速的进行合作。例如:老师可以在黑板上写上每组的编号,在表现好或完成任务的小组下面打五角心,且说明如果有不听话,不守规矩的孩子将会擦掉此组一个五角星,最后五角星最多的小组可以得到一定奖励。这样一来可以激发孩子的集体荣誉感,孩子们因为怕自己组的星星被擦掉,所以会很听话的进行合作,也因为想得到更多的星星使得孩子们都积极地投入到合作活动中,活动会因此开展的更加顺利有效,使他们的合作能力得到更好地锻炼,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多为集体为他人着想的思维。

3、小组搭配时注意能力互补,友谊搭配。

在搭配合作伙伴时也是有讲究的,在培养优秀的孩子同时,也不能忽视能力弱的。让能力强的孩子与能力差的孩子合作,可以促进后者的能力发展,也可以以强带弱,促进合作的共同完成,不然将会造成能力强的孩子越来越强,而弱的越来越弱。同时,多让孩子与自己关系要好伙伴搭配合作,效果会远远超过与关系不好的伙伴合作。

4、孩子合作出现问题时,不急于干预。

孩子在合作时经常会发生争执冲突或向老师告状甚至哭脸,这时老师对孩子冲突的介入,一定要建立在认真观察、成熟慎思的前提下,一定不能一看到冲突发生就立马冲上前去批评,过早的干涉会剥夺孩子在合作中自己处理冲突的机会与能力,容易使孩子产生消极情绪而影响活动的继续并且容易滋长孩子对教师的依赖心理,往后容易一遇到问题就习惯找老师。所以,在孩子出现问题时不能急于干预,要先“看一看,等一等”,在确认需要干预后,要先关切的询问活动。

针对我班孩子相互合作的问题,在下学期我要理论联系实际,对于产生的问题及反思及时记录下来,这就是我对这本书最大的收获。

篇4: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与干预读后感

儿童青少年的问题行为及其干预矫治是心理学多个分支学科,包括发展心理学、发展病理学、学校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等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学术领域,尽管这些不同的学科分支在研究视角、方法和重点各有侧重和区别。近年来,研究者比较一致地认为,问题行为大致可以划分为内化和外化两类。内化问题行为主要涉及情绪方面的困扰或者失调,如抑郁、焦虑等;外化问题则是指行为的失调,主要包括各种形式的品行障碍、攻击以及过失行为。

儿童问题行为的产生与发展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非常复杂。根据发展系统理论的观点,问题行为是生物、认知、人格等多个水平的个体因素与家庭、教养、同伴、学校、社区等多个水平上的背景因素动态交互作用的结果,但不同类型的问题行为又与特定的危险因素相联系。学前期是个体问题行为开始出现和初步发展的时期。

虽然与童年期,特别是青少年时期相比,学前阶段儿童问题行为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都相对较低,但是对于这一发展阶段问题行为的科学研究和干预矫治却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这是因为,一方面,个体的问题行为具有连续性,早期的问题行为会增加个体日后适应的困难。同时,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干预矫洽,一些问题行为会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转化为习惯性或者“慢性”失调。另一方面,发展早期的问题行为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相对简单,因而有利于干预矫治并取得成效。

对于教师而言,幼儿游戏中的干预是教师参与幼儿游戏并对幼儿游戏施加影响的'行为,老师在介入幼儿游戏时,常常由于对幼儿及幼儿游戏的分析和解读不够,干预时机不准,干预方式与方法运用不当等原因,给幼儿游戏带来干扰,从而使得幼儿游戏中的干预异化为干涉,为了维护教师游戏干预行为对幼儿游戏的正向推动作用,提高幼儿游戏中教师支持性行为的有效性,教师在干预时应注意深入观察幼儿游戏,解读幼儿游戏行为背后的原因;应结合幼儿游戏的现实情境,正确把握介入和把握时机;在幼儿游戏干预过程中采取适当的方式和方法。

在日常游戏活动中,我们教师常常总是希望孩子“正常”地游戏,一旦出现了偏差,就习惯性的想要“纠正”而其实在幼儿游戏行为背后,通常隐藏着他们对游戏的理解,如果教师仅仅凭空主观判断,就生硬介入,肯定会影响游戏的后果,因此教师可以采取建议或提出质疑,将问题抛给幼儿,来引起幼儿的思考及对游戏的调整,运用适当的提示,来帮助幼儿解决问题。当然,针对不同类型的游戏情境,教师还需要灵活把握,选择恰当的干预方式与方法。

总之,通过本文的学习,使我更加深刻的感到:正确的把握干预幼儿游戏的时机,关系到教师干预的实际效果,干预的时机正确,可以帮助幼儿拓展游戏内容和层次,提升游戏水平,反之,可能会抑制幼儿的游戏。

篇5:城乡母亲行为与儿童社会性发展关系研究

城乡母亲行为与儿童社会性发展关系研究

本文采用分层抽样测量的`方法对城乡母亲行为与儿童社会性发展进行定量分析,所作结论是:在教养儿童方面,城乡母亲具体行为(支持与不支持各维度)均有差异;城乡儿童社会性发展诸多方面有差异;母亲行为与儿童社会性发展显著相关,母亲支持行为水平越高,越有利于儿童社会性发展;儿童性别因素对母亲行为与儿童社会性发展未产生显著影响.本研究支持了儿童发展的生态学观点.

作 者:郑航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师范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系,山东,青岛,266071 刊 名: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EACHERS COLLEGE QINGDAO UNIVERSITY 年,卷(期):2003 20(3) 分类号:B844.1 关键词:母亲行为   支持行为   不支持行为   儿童社会性发展  

篇6:青少年和母亲知觉的差异及其与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关系

青少年和母亲知觉的差异及其与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关系

从辽宁辽阳市选取605名小学五年级至初中二年级、高中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学生及其母亲为被试,探讨青少年与其母亲对父母冲突知觉的差异,以及这种知觉差异与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关系.要求青少年和其母亲分别报告父母过去一年中在10个方面的`冲突频率,同时要求青少年报告自己在过去一年中20种问题行为的发生频率.研究发现:青少年对父母冲突的知觉明显比母亲消极,但是到了高中,两者知觉的差异不再明显;青少年与母亲在指向父母自身冲突方面的知觉差异大于指向孩子的父母冲突方面两者的知觉差异;青少年知觉到的父母冲突多于母亲知觉到的父母冲突的人数比例高于青少年知觉到的父母冲突少于母亲知觉到的父母冲突的人数比例;青少年与母亲对父母冲突知觉的差异会增加青少年出现问题行为的可能性.

作 者:方晓义 张锦涛 徐洁 杨阿丽  作者单位:方晓义,张锦涛,徐洁(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北京,100875)

杨阿丽(辽阳职业技术学院,辽宁,111000)

刊 名:心理科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PSYCHOLOGICAL SCIENCE 年,卷(期):2004 27(1) 分类号:B84 关键词:青少年   母亲   父母冲突   问题行为  

规范行为

英语作文:社会习俗与行为

行为管理年心得体会

动物行为观后感

员工行为守则

伤害动物行为范文

文明行为倡议书精选

居民行为守则

规范办学行为

机关工作行为心得体会

母亲行为与儿童行为问题的探讨(推荐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母亲行为与儿童行为问题的探讨,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