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鸿玲伟”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对人际交往障碍孩子心理辅导的案例研究论文,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对人际交往障碍孩子心理辅导的案例研究论文,欢迎您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 目录
篇1:对人际交往障碍孩子心理辅导的案例研究论文
对人际交往障碍孩子心理辅导的案例研究论文
案例分析
二年级的茵棋在人际关系上遇到了难题:只要在玩耍中输了,就大吵大闹,甚至报复性地把别人的文具藏起来或偷偷毁坏。如此反复,结果谁也不愿意和她玩。这样一来,茵棋更孤单了。但她却不甘寂寞,不时制造一些挑衅事件,以引起老师和同学的注意。只要老师批评,或者同学说她不对,她都会不分青红皂白地顶嘴,对老师有明显的对抗心理。老师、家长越批评,她就越变本加厉地对抗。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认为,假如两个认知要素是相关且相互独立的,我们可以导出另一个要素的反面,那么这两个认知要素就是失调的关系。
同样的错误,不同的学生修正起来难度不一样。教师家长认为好、自我感觉也良好的孩子,他们犯了错误,很容易改正。因为好学生基于这样两种认知——“好学生不应该犯错”和“我犯错了”,这两种矛盾的认知必然造成学生的痛苦体验。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不用过多批评,只要向其指出所犯的错误,他就会在自责中修正自己的行为。
而对于茵棋,就没有那么容易。教师认为她是害群之马,家长觉得她不可救药,自己也觉得天憎人厌。她也存在两种认知——“老师、同学眼中的我是一个经常犯错的人”和“我现在又犯错了”,而这两种认知并不失调。认知平衡就不会产生痛苦,个体也因此失去了改变自身态度和行为的动机,于是她破罐子破摔。
因此,我们应该帮助茵棋找回本该属于她的自尊心,提高自我认知,再让她分析自身问题,体验心理失调,进而完成转化。
辅导措施
1.动情:改变认知
新学年的开始,是一个良好的教育契机。经过假期的沉淀和反思,绝大多数学生在心灵深处都有积极向上的愿望,希望一切重新开始。学生对新接班的老师更是充满了期盼,希望能赢得新班主任的好感和信任,得到家长和同学的认可。
面对着一张张充满期待的新面孔,我动情地说:“新的学年到来了,你们的人生也翻开了新的篇章,以前的你是怎样的,老师不想知道,老师只想看到现在的你有多棒!在老师眼中,你们就像一张张干净的白纸,怎样在白纸上描绘就看自己了。” 孩子们都开心地笑了。我发现刚才正在我行我素地折纸鹤的茵棋已经悄悄地把纸鹤放进了抽屉,安静地坐好了。放学后,她还主动争取留下来,与值日生一同打扫教室。我不失时机地表扬了她。
我深知,此时的茵棋已经萌发出一种“一切重新开始”的向上心理,这会让她时时告诫自己,不要重犯原来的错误!在开学的第一个月里,茵棋努力争取当一个好学生:上课少了大吵大闹,班级的活动也开始参与了,脸上的笑容多了,不再是一副苦大仇深的模样。偶尔她忍不住吵闹起来,在我善意的注视下,也会有所收敛,而不再像以往一样不加理睬了。在她的眼中,我看到了一种渴望,一种融入集体的渴望。茵棋正在悄悄地找回本该属于她的自尊心。
2.知情:改变环境
要教育好学生,首先应掌握他们的思想状态和心理特点,了解其与家长、老师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构建起一个立体的教育网络。
叛逆心理源于青少年认知独立性的发展。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情绪强度迅速增加,对人对事十分敏感,性格发展处于一种非常矛盾的不平衡之中。当他人阻碍其自我表现或漠视其感受时,他们的逆反心理就会被激发,就会运用各种方式和手段来表达自己与外界的对立情感。
家庭教育环境与方式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性格与品质的.培养。通过家访,我了解到,父母的家庭教育方式正是茵棋表现唯我独尊的原因。于是,我与家长交流教育方法,共同探讨孩子问题的根源。经过谈话,其父母深刻意识到自己在教育方面的失误与不足。
此外,由于茵棋一直表现不好,所以个别老师会对她失去信心和耐心,在教育时不够尊重和体谅,导致她对老师的教育排斥和逆反。于是,我又专门与班上相关教师进行了沟通,取得了思想上的一致。
3.共情:改变行为
茵棋的个性、情绪不是一朝一夕形成,也不可能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
早上,班长气喘吁吁地跑来:“老师,茵棋又大闹天宫了!”我来到教室,只见教室里一片狼藉,作业本撒了一地,同学们围成了一圈,目光里尽是批评与指责,甚至有厌恶与不屑。而中间站着的茵棋满脸泪水、目露仇恨、双拳紧握。有些同学幸灾乐祸地说:“好了,老师来了,你遭殃了!”我走近大家,用愉快的声音说:“一日之计在于晨。今天阳光明媚,又是一个好日子,为什么一早上就弄得哭哭啼啼的?各位同学早读吧。”在学生不敢相信的目光中,我站在讲台上做好了上课准备。看见茵棋紧握的双拳松开了,骇人的目光收起了,我心平气和地说:“先坐下,有什么想说的,上完课再告诉老师。”茵棋迟疑了一下,缓缓坐下。上课初期她无法投入,渐渐地,在有趣的课文,激情洋溢参与讨论、分享的同学的带动下,她开始投入到学习当中。
下课后,我把茵棋带回了办公室。我知道此时用冷处理的方法,才会让她认知失调,进而产生改正错误的动机。我搬来了一把椅子,让她坐在我身边,和颜悦色地说:“你先平静一下,想想刚刚发生了什么事?平静好了再跟我说,好吗?”可能是因为我的沉默,她越来越坐不住了,衣角卷得越来越紧。“气消了些没?”我转过头跟她说。倔强的她眼眶渐渐红了起来。“慢慢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我相信你是个诚实的孩子。”我的安抚和信任,给了她很大的力量。她抿抿嘴巴,慢慢说开了。原来今天早上,几个调皮的男同学回到班里,看见几张桌椅被弄歪了,还有乱写乱画的痕迹,就起哄说是茵棋干的,因为她以前最喜欢这种恶作剧。茵棋听了顿时火冒三丈,脱口就骂,那些同学不服气回了几句。她更火了,便动手把同学们交的作业本扔到地上泄愤。
听完茵棋的述说,我把几个起哄的同学叫到办公室,分别聆听了各人的陈述,重现了当时的情境。然后,让他们和茵棋反思事件中自己与他人的对与错,并在全班同学面前向对方道歉。在接受道歉时,茵棋低垂着头,满脸涨红,一副罕见的不好意思。轮到她向全班道歉了,她扭扭捏捏地不敢说话。我轻声在她耳边说:“勇敢一点,做错了就应该承认错误,老师希望你白纸上的污点能尽快抹掉。”茵棋明白了我的心意,迟疑地说了一声:“同学们,对不起。”语言虽简单,却是她跨入改善人际交往的第一步。我肯定了茵棋和几位同学的态度,并希望大家用平等、宽容、公正的心对待同学,共同建立一个积极奋进、和谐向上的班集体。自从这件事后,同学们开始慢慢接纳茵棋。一年来,茵棋的转变有目共睹,她也重新建立起人际交往圈,体验到老师的关爱和友情的珍贵,懂得了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道德问题的背后,往往有心理的原因。要改变学生,就必须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只有遵循认知情感心理过程规律,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心理体验,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调整自己,进行自我教育,才能增强学生的控制情感能力,进而提高其心理发展水平。
篇2: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心理归因及对策研究论文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心理归因及对策研究论文
[摘要]当前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这一问题上有很大变化,因此加强大学生对网络的了解是非常有必要的,应该积极寻求大学生交往障碍中存在的问题,在肯定网络积极作用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来寻求消除网络环境下当代大学生交往障碍的举措。
[关键词]网络;大学生;人际交往
人际关系是大学生迈向社会以后能否适应社会的重要因素,人际心理学和人际交往能力对大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主要取决于自身的心理。恶性的人际交往关系、不健康的人际交往心理和弱化的人际交往能力是阻碍当
代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现在的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人际交往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对大学生交往的范围产生了制约因素,包括三方的心理因素:感情因素、学习因素和人际关系因素。
一、网络环境下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心理成因
(一)网络扩大了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的认知偏差空间
首先,由于网络人际交往在本质上是基于网络的“人—机”交往方式的一种间接交往,这种交往方式丧失了大学生在“人—人”交往方式下面对面的直接交往中所普遍运用的手势、表情、眼神等体态语言的交往形式。诚然,视频、音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某种程度上的体态语言,但毕竟是非常有限的。其次,通过网线在实现心灵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的同时也会由于这种交往形式的隐匿性而导致对人们社会人际关系真正理解的缺失而造成对人际认知的不全面性。大学生的网络人际交往在一定程度上必然导致“网络交往主体的自我认同困难”这一后果。
(二)网络加速了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的人格分裂倾向
首先,网络在大学生生存的自我同一性方面存在问题,在网络这个大环境下不利于大学生独立性格的形成,也仅仅只能是网络世界里的“普通人”,因此,随着网络的发展,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一定的性格分裂体征。其次,网络使大学生的性格更加复杂,变化相对缺乏稳定性,一个在网络世界里可以高谈阔论畅谈人生的大学生极有可能在现实世界里却是无比空虚与孤独,这种由心理鸿沟形成的'强烈反差,必然对大学生的性格产生负面影响。当代大学生在网上交流都是打字交流,而不是面对面的谈话,导致大学生的思维能力骤降。学生在网络世界里满足于声音、图像等感官的直接刺激而缺少深度的理性思考,从而弱化了其信息接受、处理、反馈的能力而表现出个体交往能力的下降趋势的一个指标系数,不但没有得到提升,反而呈现下降的趋势,制约了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正常交往能力,降低了和正常人交往的能力。
(三)网络强化了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的障碍固化趋势
网络人际交往由于其交谈的内容和形式大多是通过屏幕上的字母和语句来完成,由此产生的虚假信息、篡改数据文化、网上盗窃、病毒的传播等犯罪和不道德行为使学生产生怀疑、恐惧、防范等心理。虽然在与各种人打交道时采用浪漫和幽默的方式,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沟通不畅。网络为大学生创造温暖的虚拟空间时,阻止了真正的情感精神活动,导致他们心理交流存在障碍。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克服举措
(一)充分肯定、全面把握网络的积极作用
就当代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产生的心理障碍这一问题,我们必须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运用网络,传播网络的积极作用,并且把网络的好处充分地宣扬给大学生群体,使大学生在网络的环境下也可以克服心理障碍,充分把握网络在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优势,使网络环境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
由于大学生群体的自由时间比较充足,且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选择的权利较多,也可以集成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优势,当大学生群体在网络上与人沟通的时候不但可以抛弃物理世界的一维性,还可以弥补不可逆性的不足,进而使大学生有更多的人际交往的时间。
(二)积极探索、客觀认识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要想克服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就必须积极地探索网络世界环境,并公正客观地了解网络环境。客观认识网络环境下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地利用网络技术来正确处理和努力化解当代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当代大学生的心理诉求是多方面的、心理健康是全方位的,其身心健康有其固有的规律;此外,网络世界不但可以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与此同时还能给网络健康提供有效的途径,基于此,对网络环境中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的探讨是非常重要的。
(三)有机结合、辩证理解虚实世界的高度统一
为了有效克服网络给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所导致的心理障碍,我们就必须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有机结合起来,把物质和虚幻的精神空间联系起来,并为构建当代大学生网络环境下的人际交往奠定基础。
网络是在现代最发达的技术,大学生是社会上的特殊群体,必须站在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他们,并给大学生这一群体构筑健康的有高度统一思想的网络环境,使大学生在网络的环境下也可以和他人和平相处、与社会协调一致。就安身立命这个角度而言,应该积极地处理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各种心理问题,给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营造舒适的、易于沟通的空间。
参考文献:
[1]余晖.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及其教育策略[J].新课程研究,2010(10):142.
[2]张翠萍.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改善策略[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198.
[3]孔治国.大学生常见人际关系障碍及其调适[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10,24(1):61.
篇3: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的长期效果的研究
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的长期效果的研究
以团体心理辅导技术对34名大学生进行为期6周的团体心理辅导,并于9个月后对辅导的效果进行再评估.结果表明: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干预有效;实验组的.干预时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不仅有即时提高与改善效应,还有潜在的长期效应;因为交往各变量的复杂性,在团体辅导后各变量的具体变化趋势又略有不同.
作 者:邢秀茶 王欣 作者单位:邢秀茶(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教育系,石家庄,050081)王欣(河北师范大学教科院,石家庄,050091)
刊 名:心理发展与教育 PKU CSSCI英文刊名: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年,卷(期):2003 19(2) 分类号:B844.2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 大学生 人际交往篇4:团体心理辅导对流动儿童心理干预效果的初步研究论文
团体心理辅导对流动儿童心理干预效果的初步研究论文
关于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内社会各界和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相关的干预性研究报道不多。本研究在前期调查的基础上,选取南宁市郊两所小学四年级各一个班的流动儿童26名进行团体心理辅导,以了解团体心理辅导对流动儿童的孤独感、自我接纳及行为问题情况的干预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国内对流动儿童界定为:年龄< 14周岁,在农村出生,户籍在农村,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时居住半年以上的儿童Ⅲ 。本研究选取地处南宁市城乡结合部的两所小学四年级各一个班的符合以上条件的流动儿童26名.男 17名 ,女 9名 ,年龄(9.15-4-0.462)岁 ,作 为干预研究 对象 。与干预研究对象同一班级的非流动儿童73名,男41名,女32名,年龄(9.32土0.524)岁,为对照1组,同年级其他班级未接受干预的流动儿童14名,男8名,女6名,年龄(9.07±0.616)岁,为对照2组。3组儿童的性别、年龄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Y=0.681,P一=0.711)。
1.2 干预方法
1.2.1 干预团体设置:每校设置1个干预团体,把所选择作为研究对象的流动儿童及其所在的班级作为独立干预团体,每个团队由固定的一名主要辅导者及4名督导人员带领,主要辅导者和督导者是具有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的心理咨询师。
1.2.2 干预过程:每次干预进行一个单元的辅导内容,每次干预时间约1 h,每周一次,共进行6次,持续6周完成。
1.2.3 干预活动方案:根据巴昂的情绪智力理论为基础,采用规范式(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法,结合学者已开展的儿童团体辅导经验,设计制定流动儿童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该活动分为6个单元,见表1。
1.3 干预效果评价:研究组和对照1组的儿童在为期6次团体干预前后采用儿童孤独量表(CLS)、自我接纳问卷(SAQ)_g]、及儿童问答式体验访谈、班主任对研究者的上课行为、课业表现、情绪表现等总体印象的主观打分等方法进行效果评价;对照2组的儿童不参与团体干预活动,只进行前后问卷的测评。CLS总分范围为16~8O分,得分越高提示孤独感越强烈。SAQ结果包括总分和自我接纳因子分、自我评价因子分等3种分数,总分为16~ 64分,各因子分为8~ 32分。总量表得分越高,表明自我接纳程度越高,反之越低。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统计软件包SPSS15.0对数据行方差分析和配对t检验,P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3组儿童CLS评分结果比较 2.1.1 CLS评分干预前后的变化情况:干预前3组之间CLS评分比较(方差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的评分下降的差值达9.58±10.140,下降比例达24.45%(9.58/39.19);与对照1组的评分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与对照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1.2 3组自身干预前后CLS评分比较(配对t检验):研究组和对照1组的自身干预前后CL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2组的自身干预前后cl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干预前后3组SAQ结果比较 2.2.1 干预前后3组SAQ总分、自我接纳和自我评价因子分评分的'变化情况:SAQ 总分干预前3组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的SAQ总分上升,差值达6.54±6.205,上升比例达l6.18 (6.54/40.42),与对照1组的评分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q p=“”>0.05)。SAQ 自我评价因子评分干预后,研究组与对照2组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2.2 3组自身干预前后SAQ总分、自我接纳和自我评价因子评分比较(配对t检验):研究组、对照1组的SAQ 总分、自我接纳因子分、自我评价因子分,干预前后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2.3 教师访谈评价:班主任对研究组儿童的上课行为、课业表现、情绪表现等总体印象进行主观打分,干预前后的评分分别为(22.02±5.72)分与(30.98±8.05)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儿童体验访谈结果:在团体心理辅导后对儿童进行访谈,结果发现,研究组儿童出现了更多的正性词句,如:(1)问及处理孤独情景时,答:“我喜欢与我的同学一起玩游戏了”,“我觉得原来我很喜欢与小伙伴一起说话”,“我不无聊了,因为有朋友玩”,“爸爸妈妈不在家时,我不再一个人坐着看书和发呆,我会主动找朋友玩”,“我会自己看书缓解自己(无聊)的心情”,“一个人很孤独,交了很多朋友就开心多了”等。 (2)问及自我评价、自我接纳方面,答:“以前我很讨厌自己,现在不讨厌了”,“我尝试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了,我开始喜欢回答问题了”,“我学会了在老师的引导下发现我的优点和特长,我觉得自己也很棒,加油”,“我开始觉得自己可爱了”,“我也很漂亮、可爱”、“原来我的优点也很多,现在我很满足”,“我充满了自信,向着学习前进”,“以后我一定是个有用的人,前进、努力学习”等。 3 讨论 近年来学者们针对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做过研究报道,一些报道显示部分流动儿童因感受到社会排斥会表现出比较强的疏离感和孤独感[1 ;本研究组前期调查也显示流动儿童的孤独感阳性率为12.31 ,SAQ 自我接纳与自我评价两因子评分的均分均低于对照组。本次干预研究显示,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后,流动儿童的孤独感水平较干预前明显降低,下降差值达9.58±10.140,下降比例达24.45 (9.58/39.19),与未干预的对照2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Q 的总体水平较干预前提高,上升差值达6.54士6.205,上升比例达16.18 (6.54/40.42),与未干预的对照2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d0.05),其中自我评价因子分的升高,与对照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另外,从教师对流动儿童的观察评价显示,干预后的流动儿童情绪较前开朗、开始敢于尝试与同学进行交流、上课举手发言次数增多、遵守学校纪律程度较前好转等,儿童的自我反馈中也显示其情绪改善、自信心增高。这些结果均提示: 本研究设计的团体心理辅导干预能有效缓解流动儿童的孤独感情绪,并能提高其自我接纳程度和自我评价水平,增强其自信心水平,促进其健康心理行为的形成和发展。 本研究的对照1组是非流动儿童,他们在接受团体心理辅导的干预以后也获得与研究组相似的干预效果。这显示本次团体心理辅导的干预活动无论对流动儿童或非流动儿童的心理影响具有同样的效果,即本研究的心理干预形式与方法能同时适用于流动儿童与普通在校的学龄儿童,是一种降低儿童孤独感、提高其自我接纳水平、增强其自信心的一项经济有效的干预方法,值得在普通小学中普遍推广。 对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团体心理辅导进行研究论文 近几年来,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等职业本科教育在市场需求下也应运而生,高等职业本科为培养实践技能型人才,需要投入更多生产实训基地和高成本教学资源,随着高等学校收费制度的确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覆盖面也在日益增长,其中,昆明理工大学城市学院经济困难学生人数占全院学生比例大约为 30%,经济困难学生已成为各高校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因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及时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特殊心理活动,研究分析并掌握其心理特点,采取措施从根本上帮助他们摆脱自卑、提升自信、克服困难,树立起学习和生活的勇气,这是我们面临的迫切任务,也是保持社会和高校稳定的需要。作为高校学生工作者,应当帮助经济困难学生摆脱贫困带来的自卑心理,开拓视野,学会感恩,提高综合能力,才能真正帮助经济困难学生脱贫。 团体心理辅导是团体成员围绕共性问题,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与人际互动,相互启发、引导,形成团体的共识与目标,进而改变成员的观念、态度和行为的过程。经济困难学生除了需要得到经济支持,更重要的是需要精神上的脱贫,由于经济贫困导致的心理贫困,在心理健康状况上,人际关系敏感、敌对性、环境适应、情感障碍、抑郁焦虑等五个方面存在明显问题,而团体心理辅导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设计行之有效的`方案,有助于经济困难学生适应环境、改善人际关系、开展团队建设,已被广泛应用于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1 经济困难学生的基本状况 家庭经济困难产生的原因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类: 一是生源地来自经济不发达地区或农村地区,经济来源单一,收入很低; 二是城镇家庭但父母下岗或无固定收入,收入不稳定; 三是家庭人口众多、子女众多,在读兄弟姐妹众多; 四是父母离异等家庭变故导致; 五是家庭主要亲属患有重病; 六是特别困难情况,单亲家庭甚至孤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高校的一个特殊群体有着自己独特的行为特点,经济困难学生一定程度保持着勤俭节约、吃苦耐劳、明辨是非、奋发图强的优良品质,但由于经济上的束缚,往往又存在着自我萎缩、自我压抑、自我封闭、自我粉饰的消极心理反应。 2 经济困难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综述 前人研究,经济困难学生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心理问题。图雅、梁瑞琼等人采取定量研究,经身心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测试发现,在总分、总均分、阳性项目数、躯体化因子分、强迫因子分、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分、抑郁因子分、焦虑因子分、恐怖因子分、精神病性因子分、其他因子分等 11个维度上,贫困生得分均显著高于非贫困生( P<0. 05) ,此研究结果与国内曾天德、牟艳娟、蓝琼丽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 汪明、郑禹、包春雷以 SCL—90 为工具对贫困大学生的研究结果则显示,贫困生较非贫困生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恐惧和偏执等方面可能有心理问题的人数较多,但在焦虑、精神病性方面与非贫困生差异无显著性。 综上所述,结合城市学院经济困难学生个案和贫困生日常管理工作实际,经济困难学生主要存在以下心理问题: 一是自尊与自卑的矛盾心理。一方面,经济困难学生作为自我意识成熟的个体,有强烈的自尊需求,不愿袒露物质的缺乏,急于通过自身行为改变外界对他们的偏见; 另一方面,同学间炫耀攀比之风见长,低人一等的不良情绪逐渐滋长,叠加起自卑的情绪体验。自尊与自卑的交替反应,使其产生强烈矛盾。 二是焦虑与抑郁的消极情绪。经济困难学生面临着经济压力、学习压力、就业压力、人脉压力并存的困惑,可能导致精神处于长期的紧张状态,注意力不集中,影响日常的学习生活,长此以往造成自信心丧失、失败感和愧疚感,也将引起忧虑、紧张、失望、不安、恐惧、焦虑等消极情绪。 三是人际关系敏感。经济困难学生对于集体活动常采取逃避离群的方式,同学关系因此更加疏远,加之他们内向含蓄的性格,与同学存在沟通障碍,生活中的误会和摩擦不能及时消除,人际关系越来越疏离,甚至产生敌对情绪。 3. 经济困难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 3. 1 经济困难学生主动性增强每项活动设计都有团队建设和破冰活动,强调在活动中敢于突破自我,主动尝试与人沟通、表达自我和积极分享,有助于增强经济困难学生在学生生活中的主动性。 3. 2 经济困难学生以开放的心态适应环境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营造出一个安全、放松的环境气氛,经济困难学生的情绪体验得到尊重和保密,他们可以真实、坦率的开放自己,情绪和压力得到释放,能够正确体验同学间的真诚和关怀。 3. 3 经济困难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认识,增强自信心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设计分享过程,同学间相互倾诉犹如“照镜子”,通过队友的描述,对自己的性格、价值观、优劣势等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而不是盲目攀比,摆脱过分自尊或自卑的心态,树立正确的自我认识。另外,在指导者的不断鼓励下,经济困难学生体验到活动取得的进步和成功,在指导者的正确引导下,经济困难学生调整自己的目标和期望,找到自我实现的方向,逐渐增强自信心。 3. 4 人际交往能力改善团体心理辅导编排的情景剧,能够体现经济困难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人际关系矛盾,被试学生首先作为旁观者观看情景剧,能够客观判断事件因由,然后指导者组织被试学生讨论,如果作为当事人应当如何处理,最后大家分享交流各类处理办法的优劣,被试学生较容易接受一些合理的方式,且从中学习了各种与人交往的技巧,学会宽容,人际交往能力得到明显改善。 4. 经济困难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作用 一是经济困难学生团体心理辅导采用多种形式相结合,内部体验与外部分享相结合,经济困难学生产生强烈的心里对比,对提高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素质水平效果显著。二是经济困难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相比个体心理咨询虽说不够具体深入,但能够有效引导大部分经济困难学生潜在的心理问题隐患,可实施性较强。三是经济困难学生团体心理辅导针对不同主题设计不同方案,有针对性且吸引力较强,整个心理素质训练方案包括对经济困难学生应激环境、自信心、观察力、自我意识、生涯规划、情绪调解、人际沟通等主题,有助于完善经济困难学生品格。四是经济困难学生团体心理辅导能够建立一个完整系统的训练营,定时辅导,及时反馈,长期跟踪,以保证心理辅导的长期性和延续性。 试析短程辅导对提高高校学困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高校留级生 团体辅导 心理健康 论文摘要:文章运用短程团体辅导的方式对后进生进行心理和行为训练,通过对辅导前后SCL-90各因子症状的差异性检验,并结合学生的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和跟踪回访,发现短程团体辅导对于帮助留级生接纳自我、改变认知、提升自信、树立积极的人生目标、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并对其完成学业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为了探讨学困生心理援助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我们以改变认知,阅纳自我,提高自信,促进个性发展为目的,尝试运用短程团体辅导的方法,以12名后进生为小组,进行心理和行为训练,并对小组成员作了跟踪研究,结果表明,短程团体辅导对促进后进生个性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有着明显的效果。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院07级学困生为被试,总人数为12名,其中男生11名,女生1名。所有成员都没有严重的心理障碍,只是一般的发展性心理问题。在参加团体前,每一个成员都接受了一次初步面谈,所有被试都是自愿参加团体辅导的学生。由于后进生的心理比较敏感,在进行SCL-90测试之前,先做了艾森克人格问卷,通过手工分析,发现后进生潜藏的心理问题。 1.2团体方案设计 本方案的主要目标在于帮助成员了解自己,澄清观念,提升自我,建立自信,实现自我肯定。团体辅导活动的时间为一个月每周两次,并精心设计了热身活动,游戏互动,讨论分享,团队合作等环节,要求成员在观察学习和活动体验中,认识和探索自己,改变在长期的生活环境中形成的非理性观念和错误认知,以积极的态度去接纳自我,接受现实,走出自卑,建立信心,在团体活动中体验成功和快乐。 1.3团体辅导的实施 第一次辅导时,前来参加的学生都来自不同的班级,彼此之间互不认识,在最初的热身游戏时,大多数同学都非常拘谨,但随着“敞开心扉”、“我是谁”等活动的逐步展开,同学们防御的心慢慢开启,互相之间变得真诚而融洽,轻松和谐的团体氛围开始形成。 随着辅导的展开,当分组游戏“优点轰炸”、“揭开千千节”等活动结束后,团队表现出很强的凝聚力,同学们能坦诚地分享各自的`感悟和体会,发现了自己的优点,在集体中体验了快乐。 “盲人之旅”和“伴你同行”,让每位同学都体验了接纳和信任,体验了助人的快乐和接受帮助的温暖;“目光炯炯”使同学们明白自卑心理的普遍性;在“我为什么自卑”、“怎样才能超越自卑”的分组讨论中,许多同学都在同伴们积极的鼓励和帮助下敞开了心扉,开始接受“一次考试并不能决定人生”的观点,试着去改变原有的不合理认知,认识到只有接受现实,接纳自我,以积极的心态对待目前的困境,才能摆脱自卑,接纳自我,才能确立人生的目标。 最后以“大团圆”结束本次自我肯定团体辅导,是全体成员在一个充满温馨甜蜜而又有凝聚力的情境中告别团体。 1.4效果评估 运用“团体评价问卷”,教师评价,跟踪回访,SCL-90前后测数据分析等,评估团体辅导实施的有效性。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团体辅导前后测试数据比较分析 对辅导之前后的SCL-90进行分析,发现各项因子分都有了明显的变化,尤其是人际敏感、强迫、偏执、敌意等因子更是差异著,这此数据说明短程团体心理辅导对提高后进生心理健康水平有粉积极的作用。 2.2教师评价 我们从学生所在班级的老师和辅导员那里了解到,这12位学生参加团体辅导以后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对工作和学习的热情,在人际交往方面也表现的比较积极,逃课的人次明显降低,期末考试这些学生不及格科目人次大度下降。 2.3自我评估 在对12名学困生的跟踪辅导和交流中,发现几乎所有同学都认为团体训练,使他们大学生活的一个新的起点。在团体辅导活动结束后,我们利用“团体评价”表,要求成员对团体训练效果进行自我评估,统计结果表明,72%的同学对这次团体训练表示非常满意,28%的同学表示比较满意;33%的同学在团体活动中表现为非常积极,57%的同学比较积极;在训练过程中有70%的同学认为可以放下防御开放自己;86%的同学表示团体辅导对自信心的提升会有很大的93%的同学表示以后有这样的活动一定要争取参加。 3分析与结论 学困生是在进人大学以后由于学习环境的不适应、学习方法的不当等主客观原因,使他们学习上遇到了困难,由于没有及时的补救,导致了留级等结果。使学业上原本一帆风顺的他们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们忽视了自己的一切优点,处在自卑的情节中无法自拔。内心却有着强烈的与周围的人交往的愿望,因为害怕被别人看不起而采取自我封闭的态度,回避与同学交流,很少参加集体活动。他们常常自惭形秽,自我鄙视,在心理上采取了逃避、退缩的消极态度,从而导致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的产生。如果不能及时地调整和干预,不仅会影响整个大学生活,也会对他们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消极影响。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的情境下协助个体开发心理潜能或解决心理问题的心理辅导方式。通过团体内的人际互动,引导成员讨论共同关心的问题,相互支持鼓励,增进对自己的了解和接纳,促进成员的人格成长。通过辅导前后SCL-90各因子得分的差异性检验,结合学生自我评估、教师评价和跟踪辅导后发现,短程团体辅导对于帮助后进生认识自我,接纳他人,改变认知,提升自信,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促进个性心理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辅导式教学对军校学员心理素质影响的研究论文 目的:探索辅导式教学在军校心理教学中的应用。方法:使用自编《军校学员心理需求表》对60名大一学员进行调查分析,了解学员的心理需求。随后随机选取另外50名大一学员,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组接受20学时的心理干预,控制组不做任何干预。 实验组和控制组在实验前后分别对16项心理素质进行自我评估,满分为10分。结果:实验组在实验后16项心理素质的自评得分均显著上升(P<0.05),控制组除积极的生活态度、竞争心理、语言表达能力和理性看待事物以外,其余12项心理素质自评分数均显著上升(P<0.05)。 语言表达能力、完善性格和了解他人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创新军校心理学教育模式,增强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辅导内容,切实提高军校学员心理素质。 目前,心理学教学在军校教育体系中占据较少的学时,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学时最大程度地培养学员的心理素质是军校心理学工作者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研究资料显示[1][2],在地方高校的心理学教学中,体验式、团体心理辅导式教学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辅导式教学对军校学员心理素质和情绪的影响,为改革军校心理教学、增强军校心理教学的应用性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选取石家庄市某军校50名大一学员,以区队为单位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5人。实验组于2014年6月至7月初期间接受每周2次共20学时的心理学教学干预,对照组在相应的时间段内不进行任何心理干预。研究对象均为男性,平均年龄20.56±1.43岁。 心理辅导教学涉及人际交往心理训练、团队精神的培养、管理能力训练、情绪管理、心理健康基本知识介绍等内容。实验后,实验组的有效被试为25人,控制组的有效被试为25人。 2.方法。研究工具为自编《军校学员心理需求表》,列出16项军校学员心理素质需求,按照重要性1(非常不重要)、2(比较不重要)、3(一般)、4(比较重要)、5(非常重要)进行5级评定。实验组和控制组在实验前后分别对16项心理素质进行自我评估,满分为10分。 3.数据采集与处理。2014年5月,随机选取60名大一学员,统一组织,团体施测,调查军校学员《军校学员心理需求表》的心理需求情况。全部数据使用SPSS10.0进行统计分析,主要进行频数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和配对样本t检验。 二、结果 1.军校学员心理需求情况。对《军校学员心理需求表》的16项心理素质需求进行频数分析,结果显示80.4%的学员认为人际交往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需求最高,其次是积极的生活态度(75.0%)、合作能力(73.2%)、抗挫折能力(71.4%)和有主见(71.4%)。 除心胸豁达以外,在其他15项心理需求上,每项都有2名学员认为非常不重要。表1结果显示学员对军营管理和环境有自己的评估,对军人职业所需要的心理素质有理性的判断和清晰的认识。 2.军校学员心理素质的变化。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统计分析发现,实验组在实验后16项心理素质的自评得分均显著上升,控制组除积极的生活态度、竞争心理、语言表达能力和理性看待事物以外,其余12项心理素质自评分数均显著上升。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前的16项心理素质项目的基线值经独立样本t检验统计发现没有显著差异(p>0.05),实验后两组在语言表达能力、完善性格和了解他人这3项心理素质项目上得分存在显著差异,表明经过心理干预,实验组被试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对自己的性格优点和缺陷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和认识,同时在对待他人上,也更能够客观全面地评价他人,表现出心理发展的成熟性,结果见表2、表3和表4。 三、讨论 在军校特殊的军事管理和教育环境中,军校学员需要具备全面发展的心理素质才能适应环境的要求,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军官。 外界环境的影响使军校学员的心理受到较大的冲击,心理快速成熟,因此,表1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员高度关注自身的心理素质,希望自己拥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合作能力、抗挫折能力等素质,对社会和环境产生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对职业目标也有自己的想法和追求。这一点符合军校学员心理发展特点。 有研究发现,军校学员在接受心理训练后,scl-90各项因子分显著下降,心理健康水平明显提高,恃强性、有恒性增强,敏感性降低[3][4]。 本研究中,实验组在接受心理干预后,16项心理素质自评得分均显著升高,控制组12项心理素质自评得分显著升高,结果显示除心理干预外,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某些心理素质上也会趋向自然成熟。 表4结果显示,在语言表达能力、完善性格和了解他人方面,组间差异显著,表明心理干预会对某些心理素质产生额外的影响。 总之,在军营有计划开展心理活动,对学员进行心理干预,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员的心理素质,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 人际交往论文 ★ 学生心理辅导范文 ★ 挫折心理辅导课件 ★ 团体心理辅导教案篇5:对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团体心理辅导进行研究论文
篇6:试析短程辅导对提高高校学困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的论文
篇7:辅导式教学对军校学员心理素质影响的研究论文
对人际交往障碍孩子心理辅导的案例研究论文(整理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