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字季齐,南阳鲁阳人也”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时间:2024-05-29 03:35:32 作者:恩羽治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恩羽治”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英字季齐,南阳鲁阳人也”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英字季齐,南阳鲁阳人也”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英字季齐,南阳鲁阳人也”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有关“英字季齐,南阳鲁阳人也”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英字季齐,南阳鲁阳人也。少受业三辅,兼明五经。隐于壶山之阳,受业者四方而至。州郡前后礼请不应;公卿举其贤良方正有道,皆不行。安帝初,征为博士。至建光元年,复诏公车赐策书,征英及同郡六人,英等四人并不至。

永建二年,顺帝策书备礼,玄纁征之,复固辞疾笃。乃诏切责郡县,驾载上道。英不得已,到京,称病不肯起。乃强舆入殿,犹不以礼屈。帝怒,谓英曰:“朕能生君,能杀君;能贵君,能贱君;能富君,能贫君。君何以慢朕命?”英曰:“臣受命于天。生尽其命,天也;死不得其命,亦天也。陛下焉能生臣,焉能杀臣!臣见暴君如见仇雠,立其朝犹不肯,可得而贵乎?虽在布衣之列,环堵之中,晏然自得,不易万乘之尊,又可得而贱乎?陛下焉能贵臣,焉能贱臣!臣非礼之禄,虽万钟不受;若申其志,虽箪食不厌也。陛下焉能富臣,焉能贫臣!”

帝不能屈,而敬其名,使出就太医养疾,月致羊酒。至四年三月,天子乃为英设坛席,待以师傅之礼,延问得失。英不敢辞,拜五官中郎将。数月,英称疾笃,诏以为光禄大夫,赐告归。英初被诏命,佥以为必不降志,及后应对,又无奇谋深策,谈者以为失望。

初,河南张楷与英俱征,既而谓英曰:“天下有二道,出与处也。吾前以子之出,能辅是君也,济斯人也。而子始以不訾①之身,怒万乘之主;及其享受爵禄,又不闻匡救之术,进退无所据矣。”

颖川陈寔少从英学。尝有疾,妻遣婢拜问,英下床答拜。寔怪而问之。英曰:“妻,齐也,共奉祭祀,礼无不答。”其恭谨若是。年七十余,卒于家。

——节选自《后汉书·樊英传》

[注]不訾:不可比量,指非常贵重。

18.写出下列加点的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复固辞疾笃 (2)君何以慢朕命 (3)谈者以为失望 (4)济斯人也

19.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语法现象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能贵君,能贱君

A.少受业三辅,兼明五经

B.顺帝策书备礼,玄纁征之

C.怒万乘之主

D.寔怪而问之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5分)

(1)若申其志,虽箪食不厌也。

(2)待以师傅之礼,延问得失。

21.第四段“进退无所据”一句中“进”指的是________,“退”指的是__________。(2分)

22.结合文章内容对樊英这个人物作简要评析。(4分)

参考答案

18.(1)严重、沉重;(2)轻慢、怠慢;(3)有负众望;(4)帮助、救助

19.C

20.(1)如能实现我的志向,即使是粗陋的饮食也不厌弃。

(2)(皇帝)以对老师的理解来对待樊英,向他请教询问朝政得失。

21.出仕;退隐

22.答案示例:樊英是真正的清修之士。他明晓五经,端谨重礼,纵论治国之能,也有授业之才、传道之德。因为一心隐居治学,他屡次不应朝廷礼请,洁身守道,面对皇帝的威慑盎然力争;即使成为帝师、官拜五官中郎将,也执意告归,不为世人的'期盼所左右,极为难得。

参考译文

樊英字季齐,南阳鲁阳人。从小在三辅接受学业,同时通晓《五经》。隐居在壶山的南边,来向他学习的人从四方而来。州郡先后以礼相请,他都不答应;公卿推荐他为贤良方正、有道,他都不去。安帝初年,征召他为博士。到建光元年,又下诏书给公车,赐给策书,征召樊英和同郡六个人,樊英等四人都没去。

永建二年,顺帝赐给策书,预备礼物,用黑色币帛征请樊英,樊英又坚决推辞说病得严重。于是诏书严厉责备郡县,要郡县用车马送他上路。樊英迫不得已,到京师,推说有病不能起来。于是强行将他抬入殿中,他仍然不肯以礼相从。皇帝发怒,对樊英说:“朕可以让你活,也可以杀掉你;能使你显贵,也可使你低贱;能使你富足,也能使你贫困。你为什么轻慢朕的命令?”樊英说:“臣接受的是天命。活着度完一生,是天命;死了没有度完一生,也是天命。陛下怎么能够使臣活,又怎么能够杀掉臣!臣看见残暴的君主就像见到仇敌,站在暴 君的朝堂上还不肯,怎么能够使臣显贵呢?臣虽然身为平民,住在陋室,却怡然自得,无异于皇帝之尊向,又怎么能够使臣低贱呢?陛下怎么能够使臣显贵,使臣低贱!不合礼义的俸禄,即使非常优厚我也不接受;如果能实现我的志向,即使是粗陋的饮食也不厌弃。陛下怎么能使我富贵,怎么能使我贫穷呢?

皇帝没法使他屈服,然而尊重他的名声,让他去太医那里养病,每月送给他羊和酒。到四年三月,皇帝于是为樊英造坛设席,以老师的礼节对待樊英,向他询问朝廷得失。樊英不敢推辞,被任命为五官中郎将。数个月后,樊英声称病重,诏书要他以光禄大夫的身份休假。樊英起初接到昭令,大家都以为樊英一定不会改变志向,到后来应对皇上,又没有新奇的计谋和深远的对策,谈到他的人感到失望。

最初,河南人张楷和樊英一同被征召,不久张楷对樊英说:“天下有两条道路:出仕与隐居。我以前认为您出仕能够辅助当今天子,有助于当代人。然而您开始以贵重无比的身体,激怒万乘天子,及至享受官爵俸禄,又没听说什么匡时救世的主张,你就进退两难了。”颍川人陈寔自小跟随樊英学习,樊英曾经生病,妻子派侍女拜问,樊英从床上下来答拜。陈寔觉得奇怪,就问樊英,樊英说:“妻是齐的意思,妻子与丈夫一同供奉祭祀,据礼没有不答拜的。”樊英的恭敬谨慎都像这样,享年七十多岁,在家中去世。

篇2:吴佑字季英陈留长垣人也阅读答案及翻译

吴佑字季英陈留长垣人也阅读答案及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吴佑字季英,陈留长垣人也。父恢,为南海太守。佑年十二,随从到官。恢欲杀青简以写经书,佑谏日:“令大人逾越五岭,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望。姑书若成,则载之兼两①。昔马援以薏苡②兴谤,嫌疑之间,诚先贤所慎也。”恢乃止。

及年二十,丧父,居无檐石,而不受赡遗。常牧豕于长坦泽中,行吟经书。遇父故人,谓曰:“卿二千石子而自业贱事,纵子无耻,奈先君何?”佑辞谢而已,守志如初。后举孝廉,将行,郡中为祖道,佑共小吏雍丘黄真欢语移时,与结友而别。功曹以佑倨,请黜之。太守曰:“吴季英有知人之明,卿且勿言。”真后亦举孝廉,除新蔡长,世称其清节。迁胶东侯相。佑政唯仁简,以身率物。民有争诉者,辄闭门自责,然后断其讼,以道譬之。或身到。阁里,重相和解。啬夫③孙性私赋民钱,市衣以进其父,父得而怒曰:“有君如是,何忍欺之!”促归体罪。性惭惧,诣阁持表自首。佑屏左右问其故,性具谈父言。佑使归谢其父,还以衣遗之。佑在胶东九年,迁齐相,大将军梁冀表为长史。及冀诬奏太尉李固,佑闻而请见,与冀争之,不听,冀怒而起入室,佑亦径去。冀遂出佑为河间相,因自免归家,不复仕,躬灌田蔬,以经书教授。年九十八卒。

(选自《后汉书·吴佑传》,有删节)

【注】 ①兼两:同时使用两辆车。②薏苡(yìyǐ):一种草本植物。③啬夫:农夫。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下为权戚所望                 望:希望,期望

B.远在海滨,其俗诚陋           陋:粗劣,粗俗

C.卿二千石子而自业贱事         业:从事,做

D.与冀争之,不听               听:采纳,听从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吴佑品节的一组是             (    )

①嫌疑之间,诚先贤所慎也  ②居无檐石,而不受赡遗  ③除新蔡长,世称其清节

④冀怒而起入室,佑亦径去   ⑤佑政唯仁简,以身率物  ⑥功曹以佑倨,请黜之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吴佑十二岁时就跟随父亲到任所生活,在劝谏父亲停止烤简刻书这件事上,他表现出了成人一般的沉稳与远见。

B.吴佑父亲去世后,安于清贫自立,边放猪边吟诵经书,不为人言所动。后与黄真一起被举荐为孝廉并被人称赞为清廉有节操。

C.吴佑后升迁为胶东侯相,他为政仁慈清简,率先垂范。遇到打官司的百姓,他闭门自责,然后才审断诉讼,或亲自调解。

D.吴佑坚守志节,大将军梁冀曾上表推荐他任长史,但当梁冀诬奏太尉李固时,吴佑就前去与之争辩。后被调出任河间相,辞官回乡耕读。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昔马援以薏苡兴谤,嫌疑之间,诚先贤所慎也。恢乃止。

译文:

(2) 佑屏左右问其故,性具谈父言。佑使归谢其父,还以衣遗之。

译文:

【参考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答案 A解析 望,此处是“怨恨”“责怪”之意。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吴佑品节的一组是 ( )

答案 D解析 ①表现其具有远见卓识,谋事沉稳,③陈述黄真事迹,与吴佑无关,⑥陈述功曹看法,与吴佑品节没有直接关联。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答案 C解析 黄真被举荐为孝廉是在吴佑之后的事情,而且,被人称赞为清廉有节操的是黄真。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案  (1)从前马援因为运回薏苡招致毁谤,这是容易让人产生嫌疑的事情,确实是先贤十分慎

重的举止。吴恢于是就停做了这件事。

(2)吴佑斥退左右,询问缘由,孙性如实把父亲的话说了。吴佑让他回去感谢父亲,并把他的衣服送给他父亲。

【参考译文】

吴佑字季英,是陈留长垣人,父亲吴恢,任海太守。吴佑十二岁时跟随父亲到任所生活。父亲想烤竹简刻经书,吴佑劝道:“现在父亲越过五岭,远在海边,这里风俗确实粗俗,但旧时有许多珠宝珍奇,上被国家猜疑,下被诸侯怨恨。如果把书写成,恐怕要用两辆车来载运。从前马援因为运回薏苡招致毁谤,这是容易让人产生嫌疑的事情,确实是先贤十分慎重的举止。”吴恢于是就停做了这件事。

吴佑二十岁时,父亲去世,生活十分贫困,却不接受别人的馈赠。他常在家乡水边牧猪,同时漫步吟诵经书。遇到父亲生前的`老朋友,对他说:“你是两千石官员的儿子却从事这样卑贱的事,就算你不觉得羞耻,又怎么对得起你去世的父亲呢?”吴佑只是表示谢意,坚守志节并不改变。后来被举为孝廉,将前去应召,郡里给他饯行,吴佑跟小吏雍丘黄真畅谈多时,与他结友而别。功曹认为他太傲慢了,请求罢免他。太守说:“吴季英有知人之明,你先不要多言。”黄真后来也被举荐为孝廉,拜新蔡县令,世人称赞他清廉有节操。吴佑后来升为胶东侯相。他为政力求仁慈清简,以身作则。(遇到)有到官府打官司的百姓,他总是先闭门自责,然后再审断诉讼,用道理开导他们。或亲自到百姓居住的地方调解,使双方和解。农夫孙性私下征收百姓的钱物,买了一件衣服送给父亲,父亲得到衣服,非常生气,说:“我们有这样的官员,你怎么忍心欺骗他!”逼着儿子回去认罪。孙性又惭愧又害怕,拿着衣服到官衙自首。吴佑斥退左右,询问缘由,孙性如实把父亲的话说了。吴佑让他回去感谢父亲,并把他的衣服送给他父亲。吴佑在胶东九年升为齐相,大将军梁冀上表推荐他任长史。到了梁冀诬奏太尉李固时,吴佑听知后请见梁冀,与他争辩,梁冀没有采纳(吴佑意见),(并)愤怒地起身入室,吴佑也径自离去。梁冀于是把吴佑调出京城任河间相,吴佑于是就辞官回家,不再做官,亲自灌田种菜。讲授经书。九十八岁去世。

篇3:“乐蔼,字蔚远,南阳清阳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关于“乐蔼,字蔚远,南阳清阳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乐蔼,字蔚远,南阳清阳人。其舅雍州刺史宗悫,尝陈器物,试诸甥侄。蔼时尚幼,而所取惟书,悫由此奇之。又取史传各一卷授蔼等,使读毕,言所记。蔼略读具举,悫益善之。宋建平王景素为荆州刺史,辟为主簿。迁龙阳相。以父忧去职,吏民诣州请之,葬讫起焉。时齐豫章王嶷为武陵太守,雅善蔼为政,及嶷为荆州刺史,以蔼为骠骑行参军,参知州事。嶷尝问蔼山川险易,蔼随问立对,若按图牒,嶷益重焉。州人嫉之,或谮蔼廨门如市,嶷遣觇之,方见蔼闭阁读书。嶷还都,以蔼为太尉刑狱参军。永明八年,荆州刺史巴东王子响称兵反,既败,焚烧府舍,官曹丈书,一时荡尽。武帝引见蔼,问以西事,蔼上对详敏,帝悦焉。用为荆州治中,敕付以修复府州事。蔼还州,缮修廨署数百区,顷之咸毕,而役不及民。荆部以为自晋王悦移镇以来,府舍未之有也。九年,豫章王嶷薨,蔼解官赴丧,率荆、湘二州故吏,建碑墓所。迁步兵校尉,求助戍西归。梁台建,迁镇军司马、尚书左丞。时营造器甲,舟舰军粮,及朝廷仪宪,悉资蔼焉。天监初,迁骁骑将军,领少府卿。蔼性公强,居宪台甚称职。时长沙宣武王将葬,而车府忽于库失油络①,欲推主者。蔼曰:“昔晋武库火,张华以为积油万石必然。今库若有灰,非吏罪也。”既而检之,果有积灰。时称其博物弘恕焉。二年,出为广州刺史。前刺史徐元瑜罢归,道遇始兴人士反,逐内史崔睦舒,因掠元瑜财产。元瑜走归广州,借兵于蔼,托欲讨贼,而实谋袭蔼。蔼觉之,诛元瑜。寻进号征虏将军,卒官。

(节选自《梁书》卷第十九)

【注】①油络:车上悬垂的丝绳。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3分)

A.雅善蔼为政

善:赞许。

B.嶷遣觇之

觇:窥探。

C.欲推主者

推:追究。

D.托欲讨贼

托:托付。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乐蔼行事机敏干练的一组是(3分)

①蔼略读具举,悫益善之

②蔼随问立对,若按图牒

③问以西事,蔼上对详敏

④迁步兵校尉,求助戍西归

⑤时称其博物弘恕焉

⑥蔼觉之,诛元瑜

A.①②④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乐蔼幼时就表现出不凡的禀赋。舅舅宗悫为了解外甥和侄子们,让他们挑选器物,复述所读史书和传记内容,乐蔼的表现赢得了他的喜爱。

B.乐蔼很有才能,受到豫章王任用。豫章王曾疑心乐蔼官署门庭若市,不能安心办公,后来得知乐蔼闭门读书,就更加重用他。

C.乐蔼不忘豫章王的知遇之恩。豫章王去世之后,乐蔼辞掉官职前去奔丧,并且带领荆州和湘州的故吏,在豫章王的墓前立碑。

D.乐蔼为官公正。长沙宣武王将要下葬,车上用的丝绳却意外在府库中丢失,乐蔼根据武库曾失火的旧事,帮助主管官员洗脱了罪名。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以父忧去职,吏民诣州请之,葬讫起焉。

(2)顷之咸毕,而役不及民。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参考答案

4.D  托:假托。

5.C ①是说乐蔼小时候就不同寻常;④是说乐蔼请求戍守边境;⑤说当时人们称赞乐蔼的博阅广识、宽宏大度。

6.B “豫章王嶷曾疑心……”不合原文,原文是说州里有人嫉妒乐蔼,造谣说他的官署门前热闹如集市,王嶷派人偷偷观察他。

7.(1)(乐蔼)因为父亲去世而离职,当地的官员和百姓到州里去请求让他留任,(乐蔼)安葬好父亲后就被恢复职务。(译出大意给2分;“诣”“讫”“起”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修缮工程)很快就全部完成了,而且没有让百姓出工役。(译出大意给2分;“顷之”“咸”“及”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3)派遣将士把守关卡的原因,是为了防止其他流寇的出入和意外事故(的发生)。

参考译文:

乐蔼,字蔚远,是南阳郡淯阳人。他的舅舅是雍州刺史宗悫,他曾经摆了一些器物,试探他的几个外甥和侄子。乐蔼当时的年纪还小,而他所取的却只有书,宗悫因此认为他不寻常。宗悫又取来史书和传记各一卷交给乐蔼等人,让他们读完后,说说书上的内容。乐蔼大体一读,就能把内容全都说出来,宗悫更加喜爱他。南朝宋建平王景素任荆州刺史,征召乐蔼为主簿。迁任龙阳相。乐蔼因为父亲去世而离职,当地的官员和百姓到州里去请求让他留任,安葬好父亲后就被恢复职务。当时齐的豫章王嶷做武陵郡太守,他非常欣赏乐蔼治理政事的能力,等到王嶷任荆州刺史时,让乐蔼做骠骑行参军,参知州事。王嶷曾经向乐蔼询问山川险阻平坦的情况,乐蔼紧接着问话马上回答出来,就像依照图籍表册一样,王嶷更加器重他。州里有人嫉妒乐蔼,造谣说他的.官署门前热闹如集市,王嶷派人偷偷观察他,看见乐蔼正闭门读书。王嶷回到京都,就让乐蔼任太尉刑狱参军。永明八年,荆州刺史巴东王子响起兵反叛,失败后,就焚烧官府房舍,官署里的文书档案一时间都被烧得干干净净。武帝召见乐蔼,向他询问西部的事情,乐蔼的回答详细而敏捷,皇帝十分高兴。任用他做荆州治中,命令把修复府州官署的事交付给他。乐蔼回到州里,修缮官署数百所,很快就全部完工了,而且没有让百姓出工役。荆州人认为这是自从晋王悦治所迁移到这里以来未曾有过的府舍。九年,豫章王嶷去世,乐蔼辞官来奔丧,他率领荆、湘二州的旧吏官员们,在豫章王嶷的墓前立碑。乐蔼后被任命为步兵校尉,他请求回到西部帮助戍守边境。梁朝建立后,乐蔼被任命为镇军司马、尚书左丞。当时诸如营造器甲,舟舰军粮以及朝廷的礼仪宪法等事情,全都要向乐蔼询问。天监初年,任骁骑将军,兼任少府卿。乐蔼秉性公正刚强,居宪台时非常称职。当时长沙宣武王将要下葬,而车府官却忽然发现库里丢失了车上的丝绳,想追究主管官吏的责任。乐蔼说:“当年晋朝的武器库失火,张华认为存积油料万石必定会导致失火。现在如果发现库里有灰,那么就不是车府官的罪过了。”之后经过检查车府库,果然发现有积灰。当时人们称赞乐蔼的博阅广识、宽宏大度。二年,乐蔼出任广州刺史。前广州刺史徐元瑜罢官回乡,在路途上遇到始兴人士反叛,反叛者驱逐内史崔睦舒,并趁机抢掠了徐元瑜的财产。徐元瑜赶忙逃回广州,向乐蔼借兵,借口要讨伐盗贼,而实际上是想袭击乐蔼。乐蔼觉察到了他的企图,就杀了徐元瑜。不久,乐蔼被封为征虏将军,在官任上去世。

篇4:“杨洪字季休,犍为武阳人也”阅读题及原文翻译

“杨洪字季休,犍为武阳人也”阅读题及原文翻译

杨洪字季休,犍为武阳人也。先主定蜀,太守李严命为功曹。严欲徙郡治舍,洪固谏不听,遂辞功曹,请退。严欲荐洪于州,为部蜀从事。先主争汉中,急书发兵,军师将军诸葛亮以问洪,洪曰:“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时蜀郡太守法正从先主北行,亮于是表洪领蜀郡太守,众事皆办,遂使即真。

先主既称尊号,征吴不克,还住永安。汉嘉太守黄元素为诸葛亮所不善,闻先主疾病,惧有后患,举郡反,烧临邛城。时亮东行省疾,成都单虚,是以元益无所惮。洪即启太子,遣其亲兵,使将军陈曶、郑绰讨元。众议以为元若不能围成都,当由越嶲据南中,洪曰:“元素信凶暴,无他恩信,何能办此?不过乘水东下,冀主上平安,面缚归死;如其有异,奔吴求活耳。敕曶、绰但于南安峡口遮,即便得矣。”曶、绰承洪言,果生获元。

五年,丞相亮北往汉中,欲用张裔为留府长史,问洪何如?洪对曰:“裔天姿明察,长于治剧,才诚堪之,然性不公平,恐不可专任,不如留向朗。朗情伪差少,裔随从目下,效其器能,于事两善。”初,裔少与洪亲善,裔流放在吴,洪临裔郡,裔子郁给郡吏,微过受罚,不特原假。裔后还闻之,深以为恨,与洪情好有损。及洪见亮出,至裔许,具说所言。裔答洪曰:“公留我了矣,明府不能止。”时人或疑洪意自欲作长史,或疑洪知裔自嫌,不愿裔处要职,典后事也。后裔与司盐校尉岑述①不和,至于忿恨。亮与裔书曰:“君昔在陌下,营坏,吾之用心,食不知味;后流迸南海,相为悲叹,寝不安席;及其来还,委付大任,同奖王室,自以为与君古之石交也。石交之道,举仇以相益,割骨肉以相明,犹不相谢也,况吾但委意于元俭,而君不能忍邪?”论者由是明洪无私。

(选自《三国志·蜀书》)

注:①岑述:字元俭。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亮于是表洪领蜀郡太守 表:上表

B.才诚堪之 堪:胜任

C.不愿裔处要职,典后事也 典:掌管

D.同奖王室,自以为与君古之石交也 奖:获得褒奖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汉中则益州咽喉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B.敕曶、绰但于南安道口遮

不拘于时,学于余

C.裔后还闻之,深以为恨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D.举仇以相益,割骨肉以相明

作《二京》赋,因以讽谏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洪竭力劝谏太守李严,不要搬迁郡府,建制房舍,李严不听,杨洪于是请求辞职。之后李严又想推荐杨洪做蜀郡从事。

B.汉嘉太守黄元举郡反叛,攻成都不克,占据南中,杨洪启奏太子刘禅,派大将在南安峡口设伏,生擒黄元。

C.杨洪少年时与张裔关系亲密,但张裔之子犯小错,杨洪也并不特别宽容他,张裔返蜀后,对这件事耿耿于怀。

D.诸葛亮欲用张裔为长史,杨洪表示不赞同,别人猜疑是杨洪怕张裔身居要职对己不利,最后这些人终于明白杨洪是正直无私的。

9. 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先主争汉中,急书发兵,军师将军诸葛亮以问洪。(3分)

(2)时亮东行省疾,成都单虚,是以元益无所惮。(3分)

(3)及洪见亮出,至裔许,具说所言。裔答洪曰:“公留我了矣,明府不能止。”(3分)

参考答案

6.D(奖:辅助)

7.D(A、是;连词,就。B、在;向。C、代词,这件事;结构助词,用于中心词与补语之间,可译为“得”。D、连词,来)

8.B(“围成都”,“据南中”,只是众人推断,并未成为事实)

9.①先主争夺汉中时,写急信要求发兵,军师将军诸葛亮向杨洪询问此事。

②当时,诸葛亮正东往永安探望先主,成都朝廷势单力薄,黄元因此更加肆无忌惮。

③到诸葛亮出成都赴汉中后,杨洪来到张裔府第,把他对诸葛亮所说的话全都告诉了张裔。张裔回答说:“丞相已决定留我任长史,杨郡守您再说也无用了。”

参考译文:

杨洪,字季休,犍为武阳人。先主定蜀后,犍为太守李严任杨洪为功曹。李严要搬迁郡府建制房舍,杨洪竭力进谏劝阻。李严不听,杨洪就辞去功曹,请求退职。(之后)李严又想推荐杨洪到州府做事,任蜀郡从事。先主争夺汉中时,写急信要求发兵,军师将军诸葛亮向杨洪询问此事,杨洪说:“汉中是益州的咽喉之要地,存亡之关键,若无汉中也就无蜀地,魏军屯兵汉 中,这是家门口的祸害 。现在争夺汉中之事,男子应参战,女子应运粮,发兵还有什么犹豫呢”。当时蜀郡太守法正跟随刘备北行,诸葛亮于是上表让杨洪代理蜀郡太守。他在代理期间,把各项事务都办理得很好,于是变代理为正式职务。

先主刘备称帝号后,征讨东吴没有获胜,退驻永安。汉嘉太守黄元一向不被诸葛亮重用,听说先主得了重病,唯恐时局有变而对自己不利,便带领全郡反叛,火烧临邛(qióng)城。当时,诸葛亮正东往永安探望先主,成都朝廷势单力薄,黄元因此更加肆无忌惮。杨洪立即启奏太子刘禅,请求派遣皇室亲兵,让将军陈曶(hū)、郑绰率军讨伐黄元。众官员议论此事时,都认为黄元如果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围攻成都,就会经由越嶲占据南中地区。杨洪说:“黄元一向性情凶暴,毫无恩信,不得人心,怎么能占据南中呢?他只能借口希望主上病体安康,愿意赴永安投降请罪,乘水东下,这样一旦有变异,就投奔吴国求条活路罢了。告诉陈曶、郑绰二位将军,只要在南安峡口埋伏拦击,就定会抓住黄元。”陈曶、郑绰按杨洪的吩咐办,果然活捉了黄元。

建兴五年(公元227年),丞相诸葛亮北驻汉中,想用张裔为留府长史,问杨洪怎么样。杨洪回答;“张裔天赋聪明,思想敏锐,善于处理繁重复杂的事务,其才能确实可以胜任留府长史;然而他的品性不够公正无私,恐怕不能主事,不能独当一面。我以为不如留用向朗为长史。向朗比较忠诚正直,张裔协从他工作,也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对国事,对他们二人都有益处。”当初,张裔在少年时与杨洪关系亲密。张裔流放在东吴时,杨洪到张裔原来所在的郡府任职。张裔的儿子张郁在供给郡吏方面,曾因一点小过失受到杨洪的处罚,杨洪并不徇私情而特别宽容他。张裔从东吴返回蜀汉后听说这件事,便耿耿于怀,与杨洪的友情就不如以前了。到诸葛亮出成都赴汉中后,杨洪来到张裔府第,把他对诸葛亮所说的.话全都告诉了张裔。张裔回答说:“丞相已决定留我任长史,杨郡守您再说也无用了。”当时,有人猜疑杨洪是想自己任留府长史,有人猜疑是杨洪知道张裔与自己有嫌隙,因而不愿让张裔身居要职,来掌管留守后方的大事。后来,张裔与司盐校尉岑述不和,以至于积怨成恨。诸葛亮写信给张裔说:“你从前在野外被打败,我为此费尽心机,食不知味;后来你被绑送东吴流离他乡,我为此悲伤叹惋,寝不安席;到你终于返回蜀汉,交付于你重大责任,一起辅助朝廷王室,我自以为与你已是古人所说的‘石交’了。石交之道,就是为了朋友的利益而举荐自己的仇人,为了表明心志而割下自己的骨肉,都决不会犹豫推辞的。更何况岑述是我所信任的人,你怎么就不能容忍他呢?”原来议论猜疑杨洪的那些人,也明白了杨洪对张裔任长史的态度是无私的。

篇5:“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阅读答案和原文翻译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阅读答案和原文翻译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①。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②。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陈情表》,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节选自《晋书·李密传》,有删节

[注]①醮:jiào,再婚。

②游夏:指孔子的学生子游和子夏。

14、对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后刘终,服阕

服阕:服丧期满

B、齐桓得管仲而霸

霸:称霸

C、而憎疾从事

疾:痛恨

D、华善之

善:好,对

15、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感恋弥至,遂以成疾

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B、士之有名,不虚然哉

之二虫又何知

C、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

D、后卒于家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密侍奉祖母以孝顺和恭敬闻名当时,为祖母端饭菜、端药,他总要尝过之后才让祖母用。

B、李密有空闲的时间就学习,并且拜谯周为师,谯周的学生认为他很有才华,把他和子游子夏并列。

C、李密认为孔明的教诲细碎具体,和舜、禹、皋陶的话语一样,都很简洁得当。

D、李密有才能,希望到朝廷内做官,却被任命为汉中太守,对此心怀怨恨。后来,皇帝下诏让他赋诗,李密在诗中流露出了不满,并因此被罢官。

17、翻译文中画线句子:(4分)

(1)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

(2)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参考答案

14、D(意动用法,认为……对)

15、A(A项都是“因为”的意思;B项,主谓之间/代词,这;C项,转折/修饰;D项,在/比)

16、C(“和过去舜、禹、皋陶说话一样”说法有误,原文是“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

17、(1)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他,李密侍奉祖母以孝顺和恭敬闻名当时。

(2)武帝很生气,在这种情况下,都官从事上奏免除李密的官职。后来李密死在家中。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李密,字令伯,是犍为武阳人(今四川省彭山县)。他的一个名字叫虔。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母亲何氏再嫁。当时李密只有几岁,他恋母情深,思念成疾。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他,李密侍奉祖母以孝顺和恭敬闻名当时。祖母刘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侍候祖母身旁,夜里未曾脱衣。为祖母端饭菜、端汤药,他总要尝过之后才让祖母用。有空闲的时间就讲学,忘记了疲劳,并且拜谯周为师,被谯周的 学生把他和子游子夏并列(认为是很有文学才华的。

他年少时在蜀汉做郎官。多次出使吴国,颇有辩才。吴人称赞他。蜀汉平定后,泰始初年,晋武帝委任他为太子洗马。他因为祖母年高,无人奉养,没有接受官职。于是上疏《陈情表》 晋武帝阅读《陈情表》后说:“李密的名声,不是徒有虚名。”于是就停止召见他。后来刘氏去世,守丧期满除去丧服,再一次征用他到洛阳做太子洗马。司空张华问他说:“安乐公这人怎样?”李密说:“可以和齐桓公相并列。”张华问其中的缘故,回答说:“齐桓公得到管仲而称霸诸候,用竖刁而使自己死了不得埋葬,尸虫流出户外。安乐公得到诸葛亮而抵抗魏,任用黄皓却丧了国,由这知道成败是同样的。”张华接着问:“孔明的教诲为什么那么细碎具体?”李密说:“过去舜、禹、皋陶相互说话,所以言辞简洁优雅;《大诰》中与普通人说话,适宜细碎具体。和孔明说话的人没有人能和孔明自己相匹敌,因此说话细碎。”张华认为他的话对。

李密由京官外调做温令,却憎恨一个担任从事的.下属,曾经在写给人的信中说:“庆父不死去,鲁国的灾难不会结束。”他的下属把信的内容禀告了司隶,司隶因为李密在县的名声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李密很有才能,常常希望能调到朝廷任职,可是朝廷却没有人帮助他,于是升迁到汉中担任太守,自己认为失去了万分重要的机会,心怀怨恨。等到在东堂赐宴饯别,皇上下诏命令李密赋诗,诗的末章说:“人们有这样的话,有因才有缘。做官没有权势的朝臣做依靠,不如回家种田。在上清清楚楚,这话怎么能这么说。”武帝很生气,在这种情况下,都官从事上奏免除李密的官职。后来李密死在家中。

篇6:吴祐字季英陈留长垣人也的阅读答案附翻译

吴祐字季英陈留长垣人也的阅读答案附翻译

吴祐字季英,陈留长垣人也。父恢,为南海太守。祐年十二,随从到官。恢欲杀青简以写经书,祐谏曰:“今大人逾越五岭,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①。昔马援以薏苡②兴谤,嫌疑之间,诚先贤所慎也。”恢乃止。jkzyw

及年二十,丧父,居无檐石,而不受赡遗。常牧豕于长垣泽中,行吟经书。遇父故人,谓曰:“卿二千石子而自业贱事,纵子无耻,奈先君何?”祐辞谢而已,守志如初。后举孝廉,将行,郡中为祖道,祐共小吏雍丘黄真欢语移时,与结友而别。功曹以祐倨,请黜之。太守曰:“吴季英有知人之明,卿且勿言。”真后亦举孝廉,除新蔡长,世称其清节。迁胶东侯相。祐政唯仁简,以身率物。民有争诉者,辄闭门自责,然后断其讼,以道譬之。或身到闾里,重相和解。啬夫③孙性私赋民钱,市衣以进其父,父得而怒曰:“有君如是,何忍欺之!”促归伏罪。性惭惧,诣阁持衣自首。祐屏左右问其故,性具谈父言。祐使归谢其父,

还以衣遗之。祐在胶东九年,迁齐相,大将军梁冀表为长史。及冀诬奏太尉李固,祐闻而请见,与冀争之,不听,冀怒而起入室,祐亦径去。冀遂出祐为河间相,因自免归家,不复仕,躬灌园蔬,以经书教授。年九十八卒。

【注】①兼两:同时使用两辆车。②薏苡(yiyi):一种草本植物。③啬夫:农夫。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下为权戚所望                  望:希望,期望

B.远在海滨,其俗诚陋            陋:粗劣,粗俗

C.卿二千石子而自业贱事          业:从事,做

D.与冀争之,不听                听:采纳,听从jkzyw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吴祐品节的一组是(3分)    (    )

①嫌疑之间,诚先贤所慎也  ②居无檐石,而不受赡遗③除新蔡长,世称其清节

④冀怒而起入室,祐亦径去⑤祐政唯仁简,以身率物⑥功曹以祐倨,请黜之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吴祐十二岁时就跟随父亲到任所生活,在劝谏父亲停止烤简刻书这件事上,他表现出了成人一般的沉稳与远见。

B.吴祐在父亲去世后,安于清贫自立自持,边放猪边吟诵经书,不为人言所动。后与黄真一起被举荐为孝廉并被人称赞为清廉有节操。

C.吴祐后升迁为胶东侯相,他为政仁慈清简,率先垂范。遇到打官司的百姓,他先闭门自责,然后才审断诉讼,或亲自调解。    jkzyw

D.吴祐坚守志节,大将军梁冀曾上表推荐他任长史,但当梁冀诬奏太尉李固时,吴祐就前去与之争辩。后被调出任河间相,遂辞官回乡耕读。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昔马援以薏苡兴谤,嫌疑之间,诚先贤所慎也。(3分)

译文:

(2)祐屏左右问其故,性具谈父言。祐使归谢其父,还以衣遗之。(3分)    ’

译文:

参考答案:

三2.选A。(望,此处是“怨恨”“责怪”之意。)3.选D。(①表现其具有远见卓识,谋事沉稳;③则陈述黄真事迹,与吴祐无关;⑥则陈述功曹看法,与吴祐品节没有直接关联。)

4.选B。(黄真被举荐为孝廉是在吴祐之后的事情,而且,被人称赞为清廉有节操的是黄真。)

5.(1)从前马援因为运回薏苡招致毁谤,这是容易让人产生嫌疑的事情。确实是先贤十分慎重的举止。(落实“兴”“诚”“所慎”等字的翻译且做到语句通畅即可)

(2)吴祐斥退左右,询问缘由,孙性如实把父亲的话说了。吴祐让他回去感谢父亲,并把他的衣服送给他的父亲。(落实“故”“具”谢”“遗”等字的翻译且做到语句通畅即可)

参考译文:吴祐字季贡,陈留长垣人,父亲吴恢,任南海太守。吴祐十二岁时跟随父亲到任所生活。父亲想烤竹简刻经书,吴祐劝道:“现在父亲越过五岭,远在海边,这里风俗简陋,但旧时有许多珠宝珍奇,上被国家猜疑,下被诸侯寄望。如果把书写成,恐怕要用两辆车来载运。从前马援因为运回薏苡招致毁谤,这是容易让人产生嫌疑的事情,前代的'贤人对此也是十分慎重的。”吴恢于是就不写书了。吴祐二十岁时,父亲去世,生活十分贫困,却不接受别人的馈赠。他常在家乡水边牧猪,同时漫步吟诵经书。遇到父亲生前的老朋友,对他说:“你是两千石官员的儿子却做这样的事,就算你不觉得羞耻,又怎么对得起你去世的父亲呢?”吴祐只是表示谢意,坚守志节并不改变。后来被举为孝廉,将前去应召,郡里给他饯行,吴祐跟小吏雍丘黄真畅谈多时,与他结友而别。功曹认为他太傲慢了,请求罢免他。太守说:“吴季英有知人之明,你先不要多言。”黄真后来也被举荐为孝廉,拜新蔡县令,世人称赞他清廉有节操。吴祐后来升为胶东侯相。他为政力求仁慈清简,以身作则。百姓有到官府打官司的,他总是先闭门自责,然后再审断诉讼,用道理开导他们。或亲自到百姓居住的地方调解,使双方和解。农夫孙性私下征收百姓的钱物,买了一件衣服送给父亲,父亲得到衣服,非常生气,说:“我们有这样的官员,你怎么忍心欺骗他!”逼着儿子回去认罪。孙性又惭愧又害怕,拿着衣服到官衙自首。吴祐斥退左右,询问缘由,孙性如实把父亲的话说了。吴祐让他回去感谢父亲,并把他的衣服送给他的父亲。吴祐在胶东九年升为齐相,大将军梁冀上表推荐他任长史。到了梁冀诬奏太尉李固时,吴祐听知后请见梁冀,与他争辩,梁冀不听,愤怒地起身入室,吴祐也径自离去。梁冀于是把吴祐调出京城任河间相,吴祐便辞官回家,不再做官,亲自灌园种菜,讲授经书。九十八岁去世。

篇7:“朱云字游,鲁人也,徙平陵”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关于“朱云字游,鲁人也,徙平陵”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朱云字游,鲁人也,徙平陵。少时通轻侠,借客报仇。长八尺余,容貌甚壮,以勇力闻。年四十,乃变节从博士白子友受《易》,又事前将军萧望之受《论语》,皆能传其业。好倜傥大节,当世以是高之。

元帝时,华阴丞嘉上封事,言“治道在于得贤。平陵朱云,兼资文武,忠正有智略,可使以六百石秩试守御史大夫,以尽其能”。上乃下其事问公卿。太子少傅匡衡对,以为“大臣者,国家之股肱,万姓所瞻仰,明王所慎择也。而嘉猥称云,欲令为御史大夫,妄相称举,疑有奸心,渐不可长,宜下有司案验以明好恶。”嘉竟坐之。

至成帝时,丞相故安昌侯张禹以帝师位特进,甚尊重。云上书求见,公卿在前。云曰:“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孔子所谓‘鄙夫不可与事君’,‘苟患失之,亡所不至’者也。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余。”上问:“谁也?”对曰:“安昌侯张禹。”上大怒,曰:“小臣居下讪上,迁辱师傅,罪死不赦。”御史将云下,云攀殿槛,槛折。云呼曰:“臣得下从龙逢、比干游于地下,足矣!未知圣朝何如耳?”御史遂将云去。于是左将军辛庆忌免冠解印绶,叩头殿下曰:“此臣素著狂直于世,使其言是,不可诛;其言非,固当容之。臣敢以死争。”庆忌叩头流血。上意解,然后得已,及后当治槛,上曰:“勿易!因而辑之,以旌直臣。”

云自是之后不复仕,常居鄠①田,教授诸生。时出乘牛车从诸生,所过皆敬事焉。薛宣为丞相,云往见之。宣备宾主礼,因留云宿,从容谓云曰:“在田野亡事,且留我东阁,可以观四方奇士。”云曰:“小生乃欲相吏邪?”宣不敢复言。

云年七十余,终于家。病不呼医饮药。遗言以身服敛,棺周于身,土周于椁,为丈五坟,葬平陵东郭外。 (选自《汉书朱云传》)

[注]①鄠(hù)县,在陕西省。

9.对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宜下有司案验以明好恶 案:通“按”,察看、审察

B.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余 厉:严厉

C.及后当治槛 治:修理、修补

D.以旌直臣 旌:表彰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上乃下其事问公卿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

B.①万姓所瞻仰,明王所慎择地 ②间以诗记所遭

C.①臣敢以死争 ②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D.①宣备宾主礼,因留云宿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朱云鲠介忠正的一组是( )

①兼资文武,忠正有智略 ②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

③对曰:“安昌侯张禹。” ④御史将云下,云攀殿槛,槛折

⑤未知圣朝何如耳 ⑥小生乃欲相吏邪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②④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云,汉时有名的高士。他少年任侠好勇,中年改节读书,研习《易》及《论语》,由豪侠而成为名儒。

B.华阴丞认为朱云才兼文武,忠正而有智谋,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推荐他做御史大夫。这一建议却遭到太子少傅匡衡的反对。

C.汉成帝时,朱云斥责皇帝的师傅张禹为佞臣,成帝很生气,御史拉他下殿,他攀住栏杆硬是不肯走,于是“朱云折槛”成为一段佳话。

D.朱云生性鲠直,倜傥有大节,人们很尊敬他。他对皇帝的意见也敢反驳,对宰相邀他做官婉言谢绝,病重时不请医不喝药,要求死后薄葬。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3分)

⑵此臣素著狂直于世,使其言是,不可诛;其言非,固当容之。(4分)

⑶时出乘牛车从诸生,所过皆敬事焉。(4分)

参考答案:

9.B (“厉”应解释为“警戒”。)

10.D(前一个“因”是“于是”;后一个是“通过、经由”。A项中两个“乃”均为副词,译为“于是”。B项中两个“所”均是所字结构。C项中两个“以”均为介词,译为“用”。)

11.C(①属别人的评价,④说的是朱云的一个动作,⑥虽体现鲠介的一面,但忠正未体现,其余均可。)

12.D(朱云婉言谢绝宰相邀他做官事,文中从朱云话的语气和后文“宣不敢复言”看,并非婉言,同时,宰相并没言明让他做官。)

13.(1)如今朝廷大臣对上不能匡扶君主,对下不能有益于百姓,都空占职位、白领俸禄而不理事(3分)(重点字词:匡、亡益、尸位素餐)

(2)这个臣子向来以狂放正直而闻名于世。假如他的话说的对,就不能杀他;他的话不对,本来也应该宽容他。(4分)(“素”1分,“著”1分,“是”1分,“固”1分)

(3)有时乘牛车使诸生跟从(或带领诸生)出门,经过的地方的人们都对他很敬重。(3分)( “从”1分,“所过”1分,全句大意准确1分)

参考译文:

朱云,字游,鲁国(治今山东曲阜市东)人,后迁居平陵。年轻时交结轻捷豪健的侠客,帮助侠客报仇。他身高八尺多,容貌壮伟,凭借勇力闻名。四十岁时,才改变节操跟随博士白子友学习《周易》,又侍奉前将军萧望之学习《论语》,都能够传授《周易》和《论语》。喜欢倜傥洒脱的大节,当时社会上的人因此而很看重他。

汉元帝时,华阴县丞嘉向皇帝上呈密封的奏章,说:“治理的办法在于得到贤才。平陵人朱云,文武兼备,忠正而有智谋,可以让他以六百石的官秩试任御史大夫,以尽显他的才能。”元帝于是把这建议交付公卿研究,征询意见。太子少傅匡衡在对策中认为:“大臣是国家的股肱,是万民景仰的对象,圣明的君王都谨慎地选择。可是嘉却曲意称颂朱云,想让他担任御史大夫,狂妄地互相称颂举荐,恐怕怀有奸邪的`想法,这种欺诈行为不能助长,应该交给有司查验以明了他的好坏。”嘉竟因此获罪。

到成帝时,丞相、原来的安昌侯张禹以皇帝师傅的资格破格提拔,很被尊重。朱云上书求见,皇上召见他时,公卿大臣都在旁边。朱云说:“如今朝廷大臣对上不能匡扶君主,对下不能有益于百姓,都是空占职位、白领俸禄而不理事的人,就是孔子所说的‘目光短浅的人不可以辅佐国君’,‘如果担心失去宠幸俸禄,就会言行僻邪,没有什么事做不出来’。臣希望皇上易给我尚方斩马剑,斩断一名奸臣的头来警戒其他官员。”皇上问:“你要斩的是谁呀?”朱云回答说:“安昌侯张禹。”成帝大怒,说:“你一个小官居于下位而指责长上,在朝廷上侮辱我的师傅,罪死不赦!”御史拖朱云下殿,朱云死死攀住殿前的栏杆不走,结果栏杆被他拉断了。朱云喊道:“臣能到地下和关龙逢(夏桀时忠臣,因谏被杀)、比干(商纣时忠臣,因谏被杀)交游,已经心满意足了!只是不知道国家前途会怎样?”御史终于拉着朱云走了。这时候左将军辛庆忌摘下帽子,解下印绶,在殿下叩头说:“这个臣子向来以狂放正直而闻名于世。假如他的话说的对,就不能杀他;他的话不对,本来也应该宽容他。臣敢用死相争。”辛庆忌叩头流血。成帝的怒气逐渐消解,终于免了朱云的死罪。等到后来修理栏杆时,成帝说:“不要调换了!照原样补好它,用来表彰刚烈正直的臣子。”

朱云从此以后不再做官,经常住在鄠田(鄠县的乡下),教育后生,传授学业,有时乘牛车使诸生跟从(或带领诸生)出门,经过的地方的人们都对他很敬重。薛宣做丞相时,朱云前往拜见。薛宣尽备宾王之礼相待,于是留朱云住宿,从容对朱云说“您在乡下也没有事,暂且留在我的东阁中,可以看看天下的奇士。”朱云说:“小生(我到你这里来)难道想做丞相(你的)小吏吗?”薛宣就不敢再提这事。

朱云七十多岁的时候,在家中去世。他病重时不请医生不喝药。立下遗嘱说,穿着身上的衣服入殓,棺木只需容身,墓穴只需容棺,只造个一丈五尺的小坟,埋葬在平陵城的东门外。

篇8:黄宪字叔度,汝南慎阳人也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黄宪字叔度,汝南慎阳人也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黄宪字叔度,汝南慎阳人也。世贫贱,父为牛医。

遇宪颍川荀淑至慎阳,遇宪于逆旅,时年十四,淑竦然异之,揖与语,移日不能去。谓宪曰:“子,吾之师表也。”既而前至袁阆所,未及劳问,逆曰:“子国有颜子,宁识之乎?”阆曰:“见吾叔度邪?”是时,同郡戴良才高倨傲,而见宪未尝不正容,及归,罔然若有失也。其母问曰:“汝复从牛医兒来邪?”对曰:“良不见叔度,不自以为不及;既睹其人,则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固难得而测矣。”同郡陈蕃、周举常相谓曰:“明月之间不见黄生,则鄙吝之萌复存乎心。”及蕃为三公,临朝叹曰“叔度若在,吾不敢先佩印绶矣。”太守王龚在郡,礼进贤达,多所降致,卒不能屈宪。郭林宗少游汝南,先过袁阆,不宿而退;进往从宪,累日方还。或以问林宗。林宗曰:“奉高之器譬诸氿滥虽清而易挹叔度汪汪若千顷陂澄之不清淆之不浊不可量也。”

宪初举孝廉,又辟公府,友人劝其仕,宪亦不拒之,暂到京师而还,竟无所就。年四十八终,天下号曰“征君”。

论曰:黄宪言论风旨,无所传闻,然士君子见之者,靡不服深远,去瑕疵。将以道周性全,无德而称乎?余曾祖穆侯以为宪隤然[U2]其处顺,渊乎其似道,浅深莫臻其分,清浊未议其方。若及门于孔氏,其殆庶乎!故尝著论云。

(《后汉书·黄宪传》)

16.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淑竦然异之异:以……为异 B.子国有颜子 国:郡县

C.先过袁阆 过:拜访 D.宪京不拒之拒:抵御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而见宪未尝不正容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不自以为不及 军中无以为乐

C.则鄙吝之萌复存乎心 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

D.其殆庶乎 其皆出于此乎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黄宪家世贫贱,但十四岁时即被当时贤达誉为“师表”,并将其与孔子得意的弟子颜回相提并论,足见其德行操守出众。

B.第二段文字主要运用了对比、衬托等手法来表现黄宪的博大胸怀与深厚学识;“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是对黄宪极高的评价。

C.对于仕途,黄宪既不刻意回避,也不积极钻营,他部听从朋友劝告到京师做官,虽“竟无所就”,也不改黄宪在时人心中形象。

D.本文写人物,通篇没有正面着墨人物事迹,只是借别人的言论如绿叶烘托红花写出,体现出不同于一般人物传记的鲜明特色。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奉高之器譬诸氿滥虽清而易挹叔度汪汪若千顷陂澄之不清淆之不浊不可量也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⑴太守王龚在郡,礼进贤达,多所降致,卒不能屈宪。

⑵黄宪言论风旨,无所传闻,然士君子见之者,靡不服深远,去瑕疵。

参考答案

16.D.拒:拒绝。

17. B 认为/作为(A.转折连词;C.那么,就;D.表揣测,“大概”之意)

18.D(“通篇没有正面着墨人物事迹”错,如“初宪举孝廉”一节就是正面描写。)

19.(3分)奉高之器/譬诸氿滥/虽清而易挹/叔度汪汪若千顷陂/澄之不清/淆之不浊/不可量也(划对一处给0.5分,多划、少划抵消相应得分)

20.(6分)⑴(3分)太守王龚管理郡县的时候,礼遇、任用有才德有声望的人,招致了很多这样的人才,(但是)最终不能把黄宪收罗门下。

⑵(3分)黄宪黄宪的言论及风格旨趣,没有流传开去四处传诵,但是士君子看到他(与他交往),没有人不佩服他道德的'深厚长远,(并)努力改正自己的过失。

参考译文:

黄宪,字叔度,是汝南郡慎阳县人。世代贫贱,父亲是一名牛医生。

颖川的荀淑到了慎阳,在客店里遇到黄宪,当时黄宪才十四岁,荀淑遇到黄宪后非常肃敬,认为他很出奇,作揖后跟他交谈,时间很长了也没有结束。对黄宪说:“您,是我的典范啊。”接着来到了袁阆的处所,袁阆还没有来得及问侯他,他迎头就问:“你的郡里有个颜回,可认识他吗?”袁阆làng说:“(是)看见了我们叔度吧?” 这个时候,同郡的戴良才气很高而且非常骄傲,可是看到黄宪没有不端正容貌的,等到归来了,迷惘得好像丢掉什么似的。他的母亲问他:“你又从黄宪那里回来吧?”戴良回答说:“我见不到叔度,自己还不认为比不上,一见到他,看上去在前边,忽然间又在后边,实在不可测度啊。”同郡的陈蕃、周举常常一起议论:“一个月或三两个月的时间不见黄宪,那么鄙陋贪吝的根芽又存于心中。”等到陈蕃作了太傅,上朝的时候感叹说:“叔度如果在的话,我不敢先做这个官啊。”太守王龚作郡守,用礼对待并推引贤明通达的人,很多人都降低自己原来清高的思想而来投靠,但最终也不能使黄宪屈节而来做官。 郭林宗年轻时候游学汝南,先拜访袁阆,不到一天就告辞了;去跟黄宪在一起,好多天才离开。有人拿(对二人的态度不同这件事)问林宗,林宗说:“袁阆的才识气度,可以比作小泉水,虽然很清但是容易舀取;叔度则水势浩大好比几千顷的池塘,让杂质沉下去也不怎么清澈,搅扰它又不怎么混浊,不可估量啊。”

黄宪当初被举荐作孝廉,又被征辟到三公的府衙去(做官),朋友劝他去作官,黄宪也没有拒绝,可到京城很短时间就回来了,最终也没有任什么官。四十八岁就去世了,天下人称他为“征君”。

论道:黄宪言论风旨,没有什么传闻,但士君子见到他的人,没有不佩服他的深远,去掉疵缺.将要因道周备性全一,没有合适的德操名称来称赞他.我的曾祖穆侯认为宪随和的顺应变化,道深不可测],浅深不分其所不同,清浊不能说明其所.如果到孔氏之门,或许差不多了.所以曾著论言之.

《朱晖字文季,南阳宛人也》文言文翻译试题答案

“宋均字叔庠,南阳安众人也”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段会宗字子松,天水上邽人也”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也》阅读答案及翻译

《包拯》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爱莲说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程信字彦实其先休宁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宋史·张商英传》原文阅读及翻译

颜渊季路侍阅读答案及翻译参考

“鲁肃字子敬,临淮东城人也”的原文译文及阅读答案

“英字季齐,南阳鲁阳人也”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精选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英字季齐,南阳鲁阳人也”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