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春夏秋冬”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中考试题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中考试题小,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您。
- 目录
篇1:中考试题小
中考试题小集锦
中考绿色通道1.The boy always stays there for .(哈尔滨)
A.one and half hour B.one and a half hour
C.one and half hours D.one and a half hours
2.The doctor did what he could that child.(安徽)
A.save B.to save C.saved D.saving
3.Sorry,Miss Wang.I the key to the door of the classroom at home.I have to go back for it.(黑龙江)
A.left B.missed C.forgot D.lost
4.―Don't you think all the programmes are good?
― .Some of the programmes are interesting,but others aren't.(青岛)
A.Yes,I do B.Yes,I don't C.No,I do D.No,I don't
5.The more you learn,the more you can get a job.(黑龙江)
A.easily B.easier C.easy D.easiest
6.This is the most beautiful park I have visited.(厦门)
A.ever B.never C.not D.yet
7.The twin sisters have learned a lot they came to China.(北京东城区)
A.when B.as soon as C.since D.after
答案与简析:
1.D。表示“整数+一半”的时间段有两种方法:①基数词+a half+名词复数 ②不定冠词或基数词+名词+a half 如:“一个半小时”可译为:one and a half hours 或 an/one hour and a half。
2.B。通过分析句子成分可知此题考查动词不定式作状语。
3.A。“leave+sth.+地点状语”表示“把某物忘在了某处”,其中的 leave 不能用 forget。
4.D。否定式的一般疑问句的.答语与汉语表达习惯不同,事实是肯定的,就用 yes;事实是否定的,就用 no。
5.A。“the+比较级,the+比较级”表示“越……越……”。
6.A。由句意可知。
7.C。“since+时间点”(如:since 1980,since two years ago,…)或“since+一般过去时的句子”表示一段时间,常用于现在完成时的句子。
篇2:《小石潭记》中考试题
一、《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山甚,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6.下列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永州之野产异蛇 / 斗折蛇行 B.伐竹取道 / 齐师伐我
C.明灭可见 / 庭下如积水空明 D.不可知其源 / 临近水源,便得一山
7.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其岸势犬牙差互:那石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
B.下见小潭,水尤清洌:下去见到一个小潭,水特别清澈透明。
C.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覆盖着,缠绕着,摇动着,连缀着,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D.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使人心神凄楚,寒透骨节,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8.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作者悲凉凄怆的心绪。
B.第一段作者围绕着“石”来写,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不同的景致。
C.第二段写了游鱼、阳光和影子,动静结合,展现生动的画面,目的是表现鱼的活跃、可爱。
D.柳宗元被贬失意,心情抑郁,所以认为小石潭“不可久居”。其实作者笔下的小石潭风景如画,如果我们能跨越时空到此一游,或许会流连忘返。
答案:
6.D 7.B 8.C
二、阅读《小石潭记》(节选),完成第11—14题。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付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义。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2)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有横线两处句子的意思。
(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13.请用第④段中的两个四字短语,完成填空。
小石潭流水淙淙,树蔓青翠,鱼儿在清澈的潭水中畅游,面对如此美景,遭贬而游历于 此处的柳宗元却感到 , 。
14.如果你能经“时空隧道”返回到唐朝,并与柳宗元在小石潭相见,听他倾诉内心的郁闷悲怆之情后,说几句劝慰的话。其中要恰当引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或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相关名句。(限在40字以内)
答案:
11.(1)鱼的影子。(2)忧伤(的样子)。
12.(1)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流水声,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中为之一乐。
(2)向潭的西南(方向)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
1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4.所写的句子含有劝勉安慰之意给1分,能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等名句中的其中一句恰当地融合于内容之中,给1分。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8~11题。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 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乙]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8.写出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彻: 齿:
9.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是进亦忧退亦忧
B.谨食之,时而献焉 食之不能尽其材
C.若毒之乎 皆若空游无所依
D.殚其地之出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傲尔远逝
(2)斗折蛇行
(3)犯寒暑
11.填空、简答。朝(代)的 (人名)。
(2)甲文段运用 的写法,写潭中游鱼的形态;乙文段运用对比、烘托手法,使
形成强烈反差。
8.彻:笔直照射齿:年龄
9.B
l0.
(1)忽然游到远处去了
(2)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
(3)冒着严寒酷暑
11.
(1)唐柳宗元
(2)动静结合“赋敛之毒”和异蛇之毒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潭中鱼可百许头( )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
(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
(4)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
10.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暮寝而思之(《邹忌讽齐王纳谏》) 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公输》)
B.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满井游记》)
c.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答司马谏议书》) 以塞中谏之路(《出师表》)
D.其真无马邪(《马说》)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愚公移山》)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译文:
12.理解填空。
课文多角度描写景物,其艺术手法主要有:①点面结合。如写石:“ ”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②远近交错。如写潭:“闻水声”是远,“下见小潭”是近。⑧动静结合。如写鱼:“影布石上”是静,“ ”是动。④虚实相生。如“潭中鱼可百许头”表面写 ,实为写 ,以实写虚,虚实相应成趣。
13.选文第四段的景物描写十分精当,请结合作者的经历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二)9.①大约(表数目不确定)②像蛇一样③使……寒④离开
10.B
11.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茎蔓,覆盖、缠绕、摇动、连接着,参著不齐,随风飘动。
12.①全石以为底③俶尔远逝④鱼水
13.这段景物描写既写出了小石潭环境凄清的特点,也暗示作者被贬之后凄苦悲凉的心境。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回答9~10题。(9分)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选自《小石潭记》)
9.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从小丘丁行百二十步 全石以为底
A. B.
隶而从者 卷石底以出
水尤清冽 皆若空游无所依
C. D.
以其境过清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10.翻译和理解(6分)
(1)用现代汉语翻译“其岸势犬牙差互”。译文:
(2)“其岸势犬牙差互”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从文中另外找出修辞与之相同的一句。
答案:
9、[文言词语]D(没有。A 起于,介词/跟随;B 用,介词/连词,表顺承,可不译;C 清澈/冷清。)
10、[翻译与理解](1)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交错不齐。(2)比喻;“斗折蛇行”或“闻水声,如鸣再珮环”。
四、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伐竹取道 伐: ②下见小潭 见:
③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 ④以其境过清 清:
17、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译文:
②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译文:
18、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山水游记,试说说作者观鱼和游览结束时的不同心情。
答案:
16、①砍伐 ②看见 ③大约 ④冷清 。
17、①阳光直接射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潭底石上,呆呆地不动。②从石潭这里向西南方远望,溪水象北斗星那样曲折,象长蛇那样爬行,溪身或明或暗,溪水都看的清楚。
18、观鱼和游览结束时的不同心情,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而本文中,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凄苦才是作者感情的'主调。作者借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他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暂时的欢快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又会流露出来。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篇3:《小石潭记》中考试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5.文章的作者是唐代的文学家 (人名)。(1分)
6.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
①潭 中 鱼 可 百 许 头 ②其 岸 势 犬 牙 差 互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①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②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8.作者通过谢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9.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3分)
10.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4分)
答案:
5.(1分)柳宗元
6.(2分)①潭中/鱼可百许头(或:潭中鱼/可百许头)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
7.(4分)①砍掉一些竹子,开出一条路来,往下走就看见一个小潭,谁特别清澈。②四周被竹子和树木环抱着,寂静冷落没有来往的人。
8.(2分)意在表现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
9.(3分)示例:句子: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理由:这几句描写游鱼,动静结合,充分显示出游鱼的情趣;也间接地表现了小石潭水的清澈。
10.(4分)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120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著述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六、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选段,完成19-22题。(15分)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谳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亻叔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19、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2分)
A.不见曦月(xī) B.素湍绿潭(tuān)
c.其岸势犬牙差互(chā) D.怡然不动(yí)
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略无阙处 ②良多趣味 ③亻叔而远逝 ④斗折蛇行
21、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2、甲段中描写春冬之水的句子是:
乙段中对潭中鱼作了细致的描写,其作用是衬托潭水 的特点。乙段中体现溪流曲折这一特点的句子是:
答案:
19、C
20、①缺②很③消失④像北斗一样
21、(意思正确即可)①即使乘着快马驾着疾风也不比乘船顺流而下快。 ②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多条,都好像浮在空中无所依傍。
2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清澈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出现“斗折蛇行”一句即可得2分) 。
篇4:中考文言文试题-参考
中考文言文试题-参考
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回答17-22题。(14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乙】(苏秦)归至家①,妻不下纴②,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然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③数十,得太公④《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⑤以为揣摩⑥。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节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这里指苏秦游说秦王没有成功,因为费用已花光,所以只好回家。②纴(rèn):本义指织布机上的纱缕,这里指织机。③箧:这里指书箱。④太公:姓姜,名尚,字子牙。⑤简练:选择。⑥揣摩:研究。
17. 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具体含义。(4分)
①录毕,走送之( ) 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 ③引锥自刺其股( ) ④期年,揣摩成( )
18. 根据你读文的语感,为下面的语句加上标点。(2分)
妻 不 以 我 为 夫 嫂 不 以 我 为 叔 父 母 不 以 我 为 子 是 皆 秦 之 罪 也。
19.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2分)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汉语中有很多成语来源于古代典籍,至今仍有鲜活的生命力。成语□□□□就是对苏秦和另一位古人孙敬苦学故事的概括。
21. 结合【甲】文文意,运用对偶知识,写出下联。(2分) 上联:苏秦刻苦锥刺股; 下联:宋濂□□□□□。
22. 结合【甲】文,任选一个角度,谈谈宋濂的故事对你的学习有什么启示。(3分)
篇5:岳阳楼记中考试题
一、2004玉溪市
四、阅读下面文言选段,完成11——15题。(10分)
[甲]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明景和,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记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11.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2分)
A.哀转久绝 消失 群响毕绝 消失
B.属引凄异 延续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一类
C.至若春和景明 和暧 地利不如人和 和顺
D.把酒临风 面对 临溪而渔 靠近答[ ]
12.下列句子加点的“则”字与“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中的“则”字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入则无法家拂士 如果 B.诚如是,则霸业可成也 那么
C.(驴)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可是 D.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就 答[ ]
1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译文:
14.甲选区文第2段和乙选文2段中的景物描写分别渲染了什么样的气氛?
甲选文第2段:
乙选文第2段:
15.结合具体语境,说说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使用的妙处。
(1)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答: (1分)
(2)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答: (1分)
一.11.A 12.D 13.沙洲上的白鸥时而展翅高飞,时而聚集在一起,五光十色的鱼儿在水里游来游去。 14.渲染了一种凄凉萧杀的气氛。 渲染了一种恬静、畅快、明朗的气氛。 15.(1)“飞”形象一写出了瀑布从天而降,落下深谷的气势。
(2)“怒”以拟人的手法写出了风势之大,声音之响。
二.临沂市
(一)《岳阳楼记》选段,回答10-13题。(8分)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鉴物之情,得无异乎?
10.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
胜: 晖:
11.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译文:
12.概括第二段文字的中心。(2分)
答:
13.“前人之述备矣”中的“前人之述具体指什么?(2分)
答:
二.10.胜:美好 晖:日光 11.这就是岳旭楼的雄伟景象 12.写洞庭湖全景 (2分) 13.唐贤今人诗赋
三.20大连市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一)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6.解释文中加点的字。(2分)
①登斯楼也 斯: ②则有心旷神怡 怡:
7.解释下列各句中的“然”字。(3分)
满目萧然(《岳阳楼记》) 然:
吴广以为然(《陈涉世家》) 然: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公输》) 然:
8.由“渔歌互答”,你能联想到《三峡》中哪两句渔歌?(2分)
三.(一)(7分) 6.(2分)①斯:这,这个。 ②怡:愉快、愉悦、和悦 7.(3分)①……的样子 ②对(的)、是(的)、正确 ③这样 8.(2分)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四.2004朱周市
二、阅读(本大题含23个小题,共50分)
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4~13题。(15分)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4.在(甲)段横线上填写原文。 (1分)
5.(甲)段描写的内容是 (1分)
6.“朝晖夕阴”的“晖”,意思是 (1分)
7.请你写出两句初中课内学过的含“涯”字的古诗名句,要求句中的“涯”与(甲)段中“横无际涯”的“涯”表意相同。 (2分)
答:
四.3评分说明: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围绕作者观点谈出同意、不完全同意、不同意的理由1分,理由充分1分,表述1分(标准同2)。
4.衔远山,吞长江(错字、多字、漏字均不得分)
5.岳阳楼之大观(或洞庭湖(岳阳楼)的雄伟景象)
6. 日光(或阳光)
7. ①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或天涯若比邻) ②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或断肠人在天涯) (标准同4)
五.2004北京海淀卷
四、阅读文言文,完成22~26小题。(12分)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日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22.“去”在古汉语中有多种意思,请你为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去”选择正确的义项,将所选字母填涂在答题卡上。(2分)
去:A.距离 B.离开 C.除掉,去掉
①去国怀乡 ②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③委而去之 ④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23.用现代汉语说出下面语句的意思。(2分)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译文:
24.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诗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与选文第一段所描写的洞庭湖的景色、气势相近,都突出了洞庭湖的特点。(2分)
25.选文第二段描绘的画面特点是 ,第三段描绘的画面特点是 ;如果请你朗读第二、三两段文字,应注意分别读出 和 的语气语调。(4分)
26.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这三段文字是为了借题发挥引出议论,阐明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与他同时代的欧阳修则在《醉翁亭记》中以“乐”字贯穿全篇,抒写情怀。请将下面两个句子补充完整,要求补写后的句子能分别体现这两篇文章的中心。(每句填7个字)(2分)
①范仲淹□□□□□□□。 ②欧阳修□□□□□□□。
五. 22.①B ②C ③B ④A 23.湖面上金光闪烁,月影犹如一块璧,静静地沉浸在水底。 24.壮阔、浩渺 25.阴晦萧索 晴朗明丽悲凉低沉 喜悦昂扬 26.答案示例:①范仲淹为天下先忧后乐。②欧阳修与吏民同醉同乐。
六.2004广西
(一)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乙]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乎,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未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醉翁亭记》) (每题2分,共10分)
8、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往来而不绝者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B.居庙堂之高则忧 居十日,扁鹊夏见
C、不以物喜而乐亦无穷也 D.宴酣之乐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9、[甲]文中的“进”是指 ,“退”是指 。
10、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译文:
11、《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两文都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岳》文着眼于“ ”字,并以此作为进退的原则;而《醉》文则寄情山水,将统一起来,抒发自己的情怀。
12、从《岳阳楼记》全文来看,作者认为一个人应当具有怎样的抱负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答: 。
六. 8、D 9、居庙堂之高 处江湖之远 10、(略) 11、忧 醉与乐 12、先天……后天…
七.2004年岳阳市
(三)(共10分,每小题2分)
①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②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③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6.翻译下列句子。
(1)微斯人,吾谁与归?译文:_ __ _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译文:___ __
17.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
A.感极/而悲/者矣
B.而/或长烟/一空
C.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D.先/天下之忧/而忧
18.选段①②主要运用了——的表达方式,选段③的表达方式是_____________。
19.请从选段①②中找出分别与“以物喜”“以己悲”相照应的句子。
(1)“以物喜”_________
(2)“以己悲”________
20.你如何看待作者所追求的“古仁人之心”?
答:_______
七.16.(1)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2) 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17. D 18.描写;议论、抒情 19.(1)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2)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 然,感极而悲者矣。 20.考生应先理解“古仁人之心”的含义,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然后扣住这一点谈看法,言之成理即可。
八.2004年大连市(课)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一)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篇6:《岳阳楼记》中考试题
四川自贡市(课改卷)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2—15题。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在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12.对文中加点的词浯;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胜状:胜景,好景色。 B.横无际涯:宽阔无边。
C.南极潇湘:潇水和湘水的南边极远。
D.骚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世称诗人为骚人。
13.“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中的“之”意为“的”,下面句中加点的“之”字不是“的”的意思的一项是( )
A.属予作文以记之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前人之述备矣 D.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14.对第一段文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简要记述了滕子京重修岳阳楼以及作者写作本文的缘由。
B.“越明年”的意思是“到了第二年”。
C.“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写滕子京虽为“谪守”亦政绩显著。
D.“属予作文以记之”中的“予”即范仲淹的朋友膝子京。
15.对第二段文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详细描写了洞庭湖及其周围的景色。
B.“前人之述备矣”是对“岳阳楼之大观”的小结,简洁不繁。
C.“然则”轻轻—转,引出“迁客骚人”可能有的不同的情怀。
D.“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反问,引出下文的写景抒情。
16.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译文:
②夫战,勇气也。 译文:
.12—15.CADA16.①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里)。②作战,是靠勇气的。(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4分,一小题2分。
2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一)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8~21题。(13分)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选自《岳阳楼记》)
(乙)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选自《醉翁亭记》)
18.解释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每题1分,共4分)
(1)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日出而林霏开: (4)佳木秀而繁阴:
19.请从(甲)(乙)两段选文中各找出一个成语或常用的四字词语,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
(甲) (乙)
20.翻译下列句子。(每题2分,共4分)
(1)前人之述备矣。 译文:
(2)野芳发而幽香。 译文:
21.(甲)写登楼所见,(乙)写登山所见。除此之外,两段文字所写的景物还有哪些不同?(3分)
18.(每小题1分,共4分) (1)日光(2)景象(3)散(或“散开”) (4)发荣滋长 19.(每个1分,共2分) (甲):“浩浩汤汤”或“气象。万千” (乙):“水落石出” 20.(每题2分,共4分) (1)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2)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 21.①(甲)文是写水景,(乙)文是写山景}; ②(甲)文写了朝暮之景,(乙)文既写了朝暮之景又写了四时之景; ③(甲)文写景突出其阔大壮观,(乙)文写景突出其秀美多变。(答对1点给1.5分,答对2点给满分)
2006年河北(非课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8分)
篇7:《岳阳楼记》中考试题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方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4.文章的作者是 (朝代)政治家、文学家(人名)。(2分)
5.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只标一处)(2分)
①前 人 之 述 备 矣。 ②然 则 何 时 而 乐 耶?
6.根据你的积累,请写出文中的“前人”描写洞庭湖景色的一个完整诗句。(2分)
答 ,.
7.根据你对文章中加线词语的理解,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4分)
①天涯海角涯: ②日薄西山 薄:
③白头偕老偕: ④如临大敌 临:
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译文: 。
9.作者用两段文字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其用意是什么?(3分)
答:。
10.岳阳楼风景管理处拟在门票上印制“岳阳楼简介”,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代写一段说明性
的文字。(3分)
答: 。
4.(2分)北宋(宋代)范仲淹5.(2分)①前人之述/备矣。②然则/何时而乐耶? 6.(2分)示例一: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示例二: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7.(4分)①边②迫近③一起④面对8.(2分)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倾斜,船桨折断。9.(3分)意在与“古仁人之心”作对比,突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怀和高尚情操。10.(3分)示例:岳阳楼位于湖南岳阳,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之一。登上此楼,可以观赏洞庭湖的壮美景象。历代文人墨客登临抒怀,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宋代文学家范仲淹曾写下千古绝唱《岳阳楼记》,岳阳楼因此闻名天下。
2006年湖南郴州市
【文段一】
〖甲〗岳阳楼记(节选)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小石潭记(节选)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2.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②微斯人
③以其境过清④乃记之而去
A.探求 稍微 冷清 离开 B.探求 没有 冷清 离开
C.请教 没有 清白 走了 D.请求 一点点冷清 离开
13.辨析下面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词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居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不可久居
B.是是进亦忧,退亦忧 问今是何世
C.去乃记之而去 游人去而禽鸟乐
D.异或异二者之为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14.对下列语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或异二者之为译:不同于以上两种行为。
B.处江湖之远 译:住在很远的江湖上。
C.微斯人,吾谁与归译:没有这种人,我追随投奔谁呢?
D.以其境过清 译:这里的环境有青青的草。
15.对以上两个文段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这句话朗读节奏的划分是“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运用了对偶、排比的修辞手法。
C.甲文中关于“先忧后乐”的名句常常被今人用来抒发自己伟大的政治抱负。
D.〖甲〗、〖乙〗两文的作者范仲淹、柳宗元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l2.B l3.B l4.C l5.C
2006年重庆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1—15题。
嗟夫!予尝求古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1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3分)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2)是进亦忧,退亦忧()
(3)微斯人,吾谁与归()
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译文: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译文:
13.选文中“古仁人之心”指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填空)。联系全文看,这里的“古仁人”与______________形成了对比。(2分)
14.“微斯人,吾淮与归?”是一个反问句,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
15.当今社会,有的人过分看重物质和金钱,斤斤计较个人得失;而一千多年前的范仲淹却追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境界。请结合这两者谈谈你的认识。(3分)
答:
二十五.11、(3分)(1)居:处、处在(2)进:在朝廷上做官(居庙堂之高)(3)归:归依(各1分)I2.(4分)(1)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或心理)。(2)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各2分)13、(2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迁客骚人(每空1分)14.(3分)表达了作者希望与古人同道的思想感情(1分)强烈而又含蓄的表达了作者的自勉之意(1分)及对朋友的期望之情(1分)。15.(3分)提示:观点明确,言之成理,阐述清楚即呵。
广西省贵港市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完成8 一13 题。
【 甲】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唯,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桔倾样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项;沙鸥翔集,锦鲜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暖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嗯!微斯人,吾谁与归?
【 乙】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羞对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其所以不得之故,乃狗劣也。欲得良狗,人曰:“君宜致力于耕作。”猎者曰:“何为?”人不对。猎者自思,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于是退而疾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市得良犬,于是猎兽之获,常过人矣。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注释〕 旷日:荒废时日。
8.结合文意,找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 ( ) ( 2 分)
A .薄暮冥冥 薄:迫近B .沙鸥翔集 集:集合
C .人不对 对:回答 D .家富则市得良犬 市:买
9.选出下列句中“然”字的意思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 … ( ) ( 2 分)
A .屋舍俨然 B .满目萧然
C .百事也尽然 D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
10.翻译下面句子。(4 分)
①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译文:
② 入则羞对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译文:
11.甲文第一段中“感极而悲者”是指哪些人?他们感极而悲的原因是什么?( 4 分)
答: ( 2 分) (2 分)
12.与范仲淹一样关注国家命运、关注民众疾苦的历史人物很多。请你从下面提供的人物
中任选两位,并写出其与此相关的名句。(2 分)
杜甫 顾炎武 周恩来
答:
1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 2 分)
A .甲文前两段采用对比的写法。一阴一晴,一悲一喜,两相对照。
B . “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了作者对古仁人的向往和对朋友的劝勉之情。
C .乙文是一篇寓言故事,通篇叙事,借事说理。
D .乙文说明了人在遇到困难时,不可勉为其难,有时退是为了更好地进的道理。
二十六.8.B 9.C 10.(1)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2)在家里就感到愧对他的家人,在外面就感到愧对他的朋友。 11.迁客骚人(或:被贬的政客和诗人)。因为他们“去国怀乡,忧谗畏讥”而触景生情。 12.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顾炎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周恩来―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13.C
07成都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8题。(每小题2分,共6分)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还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节选自《岳阳楼记》)
6.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与例句中加点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不以物喜
A.属余作文以记之 B.徒以有先生也
C.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D.以中有足乐者
7.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宠辱偕忘
A.去国怀乡 B.沙鸥翔集
C.春和景明 D.吾谁与归
8.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文的中心句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是进亦忧,退亦忧”中,“进”指“居庙堂之高”,“退”指“处江湖之远”。
C.全文体现了范仲淹“以民为本”的思想,表现了他的博大胸襟。
D.文中写景并不是作者的目的,作者真正的意图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
9.将第Ⅰ卷文言材料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译文:
(2)微斯人,吾谁与归?译文:
二十七.6. A(A中“以”是“来”的意思,其它都是“因为”的意思。)7. D(D中“与”不是古今异义,其它都是古今异义。)8. A(A中全文的中心句应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9.将第Ⅰ卷文言材料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1)译文:不因为外物的好坏,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翻译通顺得1分,互文手法0.5分,落实“以”的意思得0.5分。) (2)译文: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一道呢?(翻译通顺得1分,落实“微”“斯”得0.5分,倒装句翻译正确得0.5分。)
07年浙江省台州市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短文,完成17—23题。(21分)
(二)(10分)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17.写出下列加点词的意思。(4分)
(1)山岳潜形 ( ) (2)则有去国怀乡 ( )
(3)至若春和景明( ) (4)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3分)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译文:
19.文章抒发了作者怎样的理想抱负?(3分)
答:
.17.⑴形体(形迹) ⑵离开 ⑶日光(阳光) ⑷探求 评分标准:4分。每词1分。18.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评分标准: 3分。整句意思正确、语言通顺即可,不一定要逐字翻译。 19.抒发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抱负。评分标准:3分。如用自己的话概括,意对即可。
篇8:《岳阳楼记》中考试题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③若夫霪雨霏霏,连日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2005湖北随州
1.解释下面句子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政通人和,百废具( )兴 ②去( )国怀乡
③把( )酒临风 ④不以( )物喜,不以己悲
2.把“微斯人,吾谁与归”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译句:
3.第五段“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之为”,紧承三、四两段,请你说说“二者之为”所包含的具体内容。(2分)
一是 ;
二是 。
4.本文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3分)
5.读了本文,你可能会联想到我国古代许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人物,请举出一位,并写出他的类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的一句名言来。(2分)
重庆
6、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3分)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 (2)是进亦忧,退亦忧( )
(3)微斯人,吾谁与归( )
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8.选文中“古仁人之心”指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填空)。联系全文看,这里的“古仁人”与______________形成了对比。(2分)
9.“微斯人,吾淮与归?”是一个反问句,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10.当今社会,有的人过分看重物质和金钱,斤斤计较个人得失;而一千多年前的范仲淹却追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境界。请结合这两者谈谈你的认识。(3分)
河北
11.文章的作者是 (朝代)政治家、文学家 (人名)。
1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只标一处)(2分)
①前 人 之 述 备 矣。 ②然 则 何 时 而 乐 耶?
13.根据你的积累,请写出文中的“前人”描写洞庭湖景色的一个完整诗句。
14.根据你对文章中词语的理解,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4分)
①天涯海角 涯:②日薄西山 薄:
③白头偕老 偕:④如临大敌 临:
1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商旅不行,樯倾楫摧。
16.作者用两段文字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其用意是什么?
17.岳阳楼风景管理处拟在门票上印制“岳阳楼简介”,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代写一段说明性的文字。(3分)
上海
18.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19.第①段描写“满目萧然”之景,表现迁客骚人________的心情。(用文中的话回答)(3分)
北京
20.下列加点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樯倾楫摧 倾家荡产 B.忧谗畏讥 乐以忘忧
C.去国怀乡 触目伤怀 D.或异二者之为 神情异常
2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 (2分)
(1)山岳潜形 潜:—— (2)薄暮冥冥 薄:——
(3)把酒临风 把:—— (4)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尝:——
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1)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2)微斯人,吾谁与归?
23原文语句填空。(2分)
选文第③段“是进亦忧,退亦忧”一句中,“进”指的是 , “退”指的是 ;“古仁人”能够做到“进亦忧,退亦忧”的原因是 。
24楼者面对两种不同景色产生了“悲”和“喜”的感情,作者写这一内容的目的是什么?请结合选文回答。(2分)
2004北京海淀
25“去”在古汉语中有多种意思,请你为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去”选择正确的义项.
去:A.距离 B.离开 C.除掉,去掉
①去国怀乡 ②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③委而去之 ④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26现代汉语说出下面语句的意思。(2分)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27代诗人孟浩然的诗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与选文第一段所描写的洞庭湖的景色、气势相近,都突出了洞庭湖 的特点。(2分)
28文章第三段描绘的画面特点是 ,第四段描绘的画面特点是
;如果请你朗读第二、三两段文字,应注意分别读出 和 的语气语调。(4分)
29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这三段文字是为了借题发挥引出议论,阐明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与他同时代的欧阳修则在《醉翁亭记》中以“乐”字贯穿全篇,抒写情怀。请将下面两个句子补充完整,要求补写后的句子能分别体现这两篇文章的中心。
①范仲淹□□□□□□□。 ②欧阳修□□□□□□□。
2004大连
30解释文中加点的字。(2分)
① 登斯楼也 斯: ②则有心旷神怡 怡:
31释下列各句中的“然”字。(3分)
满目萧然(《岳阳楼记》) 然:
吴广以为然(《陈涉世家》) 然: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公输》) 然:
32“渔歌互答”,你能联想到《三峡》中哪两句渔歌?(2分)
2005哈尔滨
33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
薄暮冥冥 景:春和景明
34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35从选文中找出概括“迁客骚人”“悲”、“喜”情感的语句。(2分)
36迁客骚人”情感变化的原因是 和 。(2分)
2005浙江湖州
37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1)至若春和景明 (2) 把酒临风
3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 微斯人,吾谁与归?
39作者认为一个人应当具有怎样的抱负,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005四川自贡
40对文中加点的词浯;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胜状:胜景,好景色。
B.横无际涯:宽阔无边。
C.南极潇湘:潇水和湘水的南边极远。
D.骚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世称诗人为骚人。
4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中的“之”意为“的”,下面句中加点的“之”字不是“的”的意思的一项是
A.属予作文以记之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前人之述备矣 D.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42对第一段文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简要记述了滕子京重修岳阳楼以及作者写作本文的'缘由。
B.“越明年”的意思是“到了第二年”。
C.“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写滕子京虽为“谪守”亦政绩显著。
D.“属予作文以记之”中的“予”即范仲淹的朋友膝子京。
43对第二段文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详细描写了洞庭湖及其周围的景色。
B.“前人之述备矣”是对“岳阳楼之大观”的小结,简洁不繁。
C.“然则”轻轻—转,引出“迁客骚人”可能有的不同的情怀。
D.“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反问,引出下文的写景抒情。
4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⑴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开:
⑵而或长烟一空。 或:
⑶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求:
⑷微斯人,吾谁与归? 微:
45翻译文中加线的句子。(4分)
译文:
46作者在选文中描绘了不同的景色,表达了不同的心情。(4分)
第①段描绘了__________________景色,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心情。
第②段描绘了__________________景色,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心情。
47作者在文中希望大家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确对待事物的博大胸襟(引用原文句子),你认为这种胸襟有什么教育意义?(4分)
2006齐齐哈尔
48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晖: 备:
49译句子。(2分)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译:
50将描写洞庭湖全景的句子写在下面。(2分)
答:
51系现实生活,谈谈你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解。(3分)
答:
2006沈阳
52选文中加点的词。(4分)
(1)景: (2)偕: (3)把: (4)或:
5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4分)
(1)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2)微斯人,吾谁与归?
54用“/”为下面句子划分节奏。(断两处)(2分) 予 尝 求 古 仁 人 之 心。
55概括选文画浪线句子的内容。(2分)
56房地产开发公司把他们开发的一处住宅命名为“岸芷汀兰”。清你结合选文说说商家这样命名的创意。(3分)
南京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上①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②廉肚耳,肤当去奢省费,轻徭③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④,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①〔上〕皇上,这里指唐太宗,②〔不暇〕顾不上。③〔徭〕古时统治者强制人民承担的无偿劳动。④〔升平〕太平。
5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2分)
①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 ②自是数年之后( )
58.下列句子与成语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不求甚解 B.然则何时而乐耶 怏怏不乐
C.或请重法以禁之 鸿鹄之志 D.故不暇廉耻耳 温故知新
5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译句:
(2)安用重法邪?
译句:
60.用文中的句子回答下列各题。(3分)
(1)甲文表达了作者“ , ”的忧乐观。
(2)乙文中唐太宗认为防止盗窃的三种办法是“ , , ” 。(1分)
(3)从乙文中可以看出,作为国君,唐太宗做到了“ ”。(用甲文中的语句回答)(1分)
2005安徽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节选自<岳阳楼记))
[乙]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未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6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3分)
(1)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山间之四时也
62.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前人之述备矣。 (2)野芳发而幽香。
63.[甲][乙]两段都写了观景时的感触,请把有关句子摘写出来。 (4分)
[甲]: [乙]:
64. [甲]写登楼所见,[乙]写登山所见。除此之外,两段文字所写的景物还有哪些不同?(4分)
2004广西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乙]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乎,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未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醉翁亭记》) (每题2分,共10分)
65、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往来而不绝者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B.居庙堂之高则忧 居十日,扁鹊夏见
C、不以物喜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D.宴酣之乐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66、[甲]文中的“进”是指“ ”,“退”是指 。
67、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68、《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两文都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岳》文着眼于“ ”字,并以此作为进退的原则;而《醉》文则寄情山水,将 统一起来,抒发自己 的情怀。
69、从《岳阳楼记》全文来看,作者认为一个人应当具有怎样的抱负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答: 。
2007义乌市卷(10分)
范仲淹《岳阳楼记》第四、五节
7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至若春和景( )明 (2)宠辱偕( )忘
(3)把( )酒临风 (4)予尝求( )古仁人之心
7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而或长烟一空( 或许 ) B.或异二者之为( 的 )
C.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他的 ) D.微斯人,吾谁与归 ( 没有 )
7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2分)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73.从文章中我们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台州市 (10分)
74.写出下列加点词的意思。(4分)
(1)山岳潜形 ( ) (2)则有去国怀乡 ( )
(3)至若春和景明( ) (4)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
7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3分)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76.文章抒发了作者怎样的理想抱负?(3分)
2007潍坊市 (10分)
(甲)暖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那?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皆竹楼之所助也。公退之暇,被鹤( chǎng ),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滴居之胜概也。
(选自(王禹偁的《黄冈新建小竹楼记》,有删节)
77.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求: ②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 庙堂:
③不可具状 具: ④公退之暇,被鹤氅 被:
7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①后天下之乐而乐 ①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A. ②烟云竹树而已 B.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①处江湖之远 ①然则何时而乐耶
C.②竹工破之 D ②子声丁丁然
79.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2分)
②焚香默坐,消遣世虑。(2分)
80.两文都是作者被贬官之后所作,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态度?(2分)
2007贵港市
【 甲】《岳阳楼记》第三四五节
【 乙】 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羞对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其所以不得之故,乃狗劣也。欲得良狗,人曰:“君宜致力于耕作。”猎者曰:“何为?”人不对。猎者自思,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于是退而疾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市得良犬,于是猎兽之获,常过人矣。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注释〕 旷日:荒废时日。
81.结合文意,找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 ( ) ( 2 分)
A .薄暮冥冥 薄:迫近B .沙鸥翔集 集:集合
C .人不对 对:回答 D .家富则市得良犬 市:买
82.选出下列句中“然”字的意思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 … ( ) ( 2 分)
A .屋舍俨然 B .满目萧然
C .百事也尽然 D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
83.翻译下面句子。(4 分)
①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答:
② 入则羞对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
答:
84.甲文第一段中“感极而悲者”是指哪些人?他们感极而悲的原因是什么?( 4 分)
答
85 .与范仲淹一样关注国家命运、关注民众疾苦的历史人物很多。请你从下面提供的人物
中任选两位,并写出其与此相关的名句。(2 分)
杜甫 顾炎武 周恩来
答:
86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 2 分)
A .甲文前两段采用对比的写法。一阴一晴,一悲一喜,两相对照。
B . “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了作者对古仁人的向往和对朋友的劝勉之情。
C .乙文是一篇寓言故事,通篇叙事,借事说理。
D .乙文说明了人在遇到困难时,不可勉为其难,有时退是为了更好地进的道理。
答案:
1(12分)9.①同“俱”,全,皆。(只作一种解释,亦不扣分) ②离开。 ③持、执(端、拿)。 ④因(因为)。(2分) 2.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3分) 3.遭遇阴暗凄凉的景象而心生悲凉 看到清明亮丽的景物而其喜洋洋。(意近即可)(2分) 4.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3分) 5.示例: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或“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2分,写出的名言与范氏名言不类似的不给分;写出的名言与范氏类似,但人物不匹配的,给1分;写出的名言与原作稍有出入,但仍符合原作大意的,不扣分)
11.(2分)北宋(宋代) 范仲淹
12.(2分)①前人之述/备矣。②然则/何时而乐耶?
13.(2分)
示例一: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示例二: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14.(4分) ①边 ②迫近③一起 ④面对
15.(2分)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倾斜,船桨折断。
16.(3分) 意在与“古仁人之心”作对比,突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怀和高尚情操。17.(3分) 示例:岳阳楼位于湖南岳阳,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之一。登上此楼,可以观赏洞庭湖的壮美景象。历代文人墨客登临抒怀,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宋代文学家范仲淹曾写下千古绝唱《岳阳楼记》,岳阳楼因此闻名天下。20D 21隐没 (2)迫近(3)持、执 (4)曾经
22(1)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
(2)(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23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24登楼者以物喜、以已悲的感情,是为了引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感情,也表明作者希望像“古仁人”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5①B ②C ③B ④A
26湖面上金光闪烁,月影犹如一块璧,静静地沉浸在水底。
27壮阔、浩渺
28阴晦萧索 晴朗明丽 悲凉低沉 喜悦昂扬
29答案示例:①范仲淹为天下先忧后乐。②欧阳修与吏民同醉同乐。
30(2分)①斯:这,这个。 ②怡:愉快、愉悦、和悦
31分)①……的样子 ②对(的)、是(的)、正确 ③这样
32分)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33薄:迫近景:日光
34浮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下的璧
35悲: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喜: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36个人的遭遇 外物的触发
37日光 1分 (2)执 持 1分
38 39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2分)
40-43CADA
44,每词1分)开:放晴;或:有时;求:探求;微:没有45、(4分)大意符合即可,酌情扣分。
译文示例:登上这座楼,就会有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南,抬眼望去,满眼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非常悲伤。
46,每空1分)意对即可。阴天,悲伤;晴天,喜悦。
47(4分,填空1分,“教育意义”3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教育意义”可以从政治理想、社会责任、荣辱、名利、失败与成功等方面来谈感受,言之有理即可。
48日光。 备:全面(完全)或详尽。
49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或:不因外物之优,个人之得而喜,也不因外物之劣,个人之失而悲。)
50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1分)朝晖夕阴,气象万千。(1分)
51:任长霞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不计较个人得失,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她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最好的诠释。
52)日光(2)一起(3)持,执(4)或许(也许) 53)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在水中游来游去。
(2)没有这人,我同谁一道呢?
54 /尝 求 /古 仁 人 之 心。
55庭月夜图或洞庭月夜的美景。
56岸芷汀兰”为人们展示了一幅芳草萋萋,兰花幽香的优美画面,令人有回归大自然的感觉;使人感到一种文化气息,进而提升文化品味。
57. (2分)(1)他的(2)这(每小题1分)
58. (2分)B
59. (4分)(1)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2分)(2)何必要用严厉的刑罚呢?(2分)
60. (3分)(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分)(2)去奢省费,轻摇薄赋,选用廉吏((1分)(3)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1分)
61.(3分)(1)日光 (2)景象 (3)季节 (每小题1分)
62.(4分)(1)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 (2)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 (每小题2分)
63.(4分)[甲]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答“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也可得分)
[乙]而乐亦无穷也(答“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也可得分) (每句2分)
64.(4分)①[甲]是写水景,[乙]是写山景;
②[甲]写了朝暮之景,[乙]既写了朝暮之景又写了四时之景;
③[甲]写景突出其阔大壮观,[乙]写景突出其秀美多变。
(答案不限于此。意思对即可得分。答对两点即可得满分;答对一点得2
65、D 66、居庙堂之高 处江湖之远 67、(略) 68、忧 醉与乐 69、先天……后天…
70.⑴日光 ⑵一起 ⑶持、拿、执 ⑷探求(4分,每小题1分)
71.A(2分) 72.不因外物的好坏或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2分,意思符合即可)
73.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回答或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意思对即可)
75.⑴形体(形迹) ⑵离开 ⑶日光(阳光) ⑷探求
评分标准:4分。每词1分。
76.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评分标准: 3分。整句意思正确、语言通顺即可,不一定要逐字翻译。
77.抒发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抱负。
评分标准:3分。如用自己的话概括,意对即可。
77.①求:探求。②庙堂:宗庙和殿堂,指朝廷。,③具:全,都。④被:通“披”,披着。(2分。每词0.5分)
78. B(2分。A①连词,表示顺承关系,②助词,与“已”组合成“而已”,罢了,表语气。B连词,因为。C①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②代词,代竹子。D①代词,这样;②助词,表状态)
79.①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一道呢?(2分。“微”、“斯人”、“谁与”、“归”各0.5分。意思对即可)②焚香静坐,消除一切世俗的杂念。(2分。“焚”、“默”、“遣”、“世虑”各0 .5分,意思对即可)
80.范仲淹优国优民;王禹偁随遇而安、自得其乐。(2分。优国优民1分,自得其乐1分,意思对即可)
81.B 82. C 83. ①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②在家里就感到愧对他的家人,在外面就感到愧对他的朋友。 84. :迁客骚人(或:被贬的政客和诗人)( 2 分)因为他们“去国怀乡,忧谗畏讥”而触景生情。(2 分) 85. 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顾炎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周恩来―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86. C
篇9:《陋室铭》中考试题
《陋室铭》中考试题
浙江省
请认真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18—25题。
(一)(12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有仙则名 ( ) (2)谈笑有鸿儒( )
(3)无丝竹之乱耳( ) (4)无案牍之劳形( )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译文:
(2)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
20.文中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 ,
(2分)
21.下列对文章内容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表现了作者希望为国效力、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出了环境的清幽雅致。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写出了作者生活情趣的高雅。
D、文章举诸葛庐、子云亭的例子,是为了说明“陋室”不陋的道理。
答案:
18.(1)有名(出名、闻名)(2)大(3)干扰(扰乱、使……乱)(4)形体(身体)(4分,每小题1分)
19.(1)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4分,每句2分。意思符合即可)
20.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2分,每空1分)
21.A(2分)
20山东省东营市(A)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23题。
(一)
(甲)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8.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①以:( ) ②期:( ) ③劳:( ) ④之:( )
9.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译文:
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译文:
10.甲段文字中直接表现作者性格和品质的语句是。乙段文字中统领全文、点明作者品德的语句是 。(2分)
11.甲、乙两段文字表现了作者共同的情怀和志趣,试加以概括。(3分)
答案:
8.答案:① 用、把 ② 希望、愿望 ③使……劳累 ④ 助词,将宾语前置。 评分:答对一个得1分,共2分。 9.答案:① 喝醉以后就回家,从不顾惜留恋。 ② 同我谈笑往来的,只有博学的人,没有浅薄的庸人。 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10.答案: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评分:答对一处得1分,共2分。 11.答案:高洁傲岸,安贫乐道。 评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2005年南通市中等学校招生考试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4--7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址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元棠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日:“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述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 融然② 。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套。则抚而和之,日:“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节选自《晋书》)
注:①适:满足。 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 ③畜:同“蓄”。 ④徽:系琴弦的绳子。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无案牍之劳形
A B
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博学善属文 弦徽不具
A B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5.下列对甲乙两段文字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主要表现刘禹锡的安贫乐道,志趣高洁;乙文主要表现陶渊明的“颖脱不羁,任真自得”。
B.甲文列举“诸葛庐”、“子云亭”并引用孔子的话,其目的在于强调“陋室”不陋。
C.乙文用简练生动的语言描写陶渊明,人物形象鲜明突出,跃然纸上。
D.甲文中的“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和乙文中的“环堵萧然,不蔽风日”,分别写出刘禹锡与陶渊明居所的萧条冷落。
6.用现代汉语写出乙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4分)
其亲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
7.联系甲文中“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叙述,你认为乙文中陶渊明的“琴中趣”是一种怎样的生活情趣?(3分)
4.B(3分) 5.D(3分)
6.他的亲戚朋友有时带着酒菜来,陶源明一点也不推辞。(4分)
7.高雅脱俗、悠闲自得的生活情趣。(意思对即可,3分)
广西河池市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10题。
(一)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
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5、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有仙则名 名:名气
B、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馨:香气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鸿儒:博学的人
D、无案牍之劳形 劳形:身体劳累
6、作者笔下的居室宁静、雅致。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
青”、“调素琴,阅金经”展示给你的画面。(4分)
答: 。
(二)鱼我所欲也 孟 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7、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解释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先帝不以臣卑鄙
B、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人不知而不愠
C、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D、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受任于败军之际
8、请用“/”标出下面语句的朗读节奏。(2分)
如 使 人 之 所 欲 莫 甚 于 生,则 凡 可 以 得 生 者 何 不 用 也?
9、翻译句子。(2分)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译文:
10、《陋室铭》、《鱼我所欲也》两文分别表明了作者的生活情趣和人生态度,你是怎样看待这种情趣和态度的?(4分)
答:
答案:
(一)5、C(2分)
6、连片的青苔蔓延上台阶,阶上一片碧绿;芳草的颜色映人帘里,帘内满目青葱。在简陋的屋子里,有人在尽情地弹奏古朴的琴,有人在吟诵着佛经。(每句按照句翻译只能得1分,加上一定修饰语得2分)
(二)7、(2分)B
8、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每处停顿1分,共2分)
9、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失掉了人的天性。(2分,每半句1分。)
l0、示例:刘禹锡追求的是一种保持高尚节操、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这是值得肯定的,但他消极避世的思想却是不可取的。(围绕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表明观点的1分,能作分析1分) 示例:孟子表明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的人生态度,表现了一种高尚的气节,对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围绕舍生取义表明观点的1分,能作分析1分)
20河南省高级中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6—19题。(共8分)
(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二)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选自《论语》)
注:1回:即颜回,孔子的弟子。 2不堪:无法忍受。
16.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2分)
(1)有仙则名 名:( )(2)惟吾德馨 德馨:( )
1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的词。(2分)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译文:
18.用《陋室铭》中的句子填空。(1分)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二句,极琴心(寄托心意的琴声)之妙境;“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二句,极手谈(下围棋)之妙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极交友之妙境。
19.刘禹锡和颜回一居“陋室”,一在“陋巷”,对此,他们的态度如何?体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品质?(3分)
答:
答案:
16.(1)出名(或:著名)(1分)
(2)品德高尚(1分)
(共2分)
17.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答出句子大意1分,两个加点词语解释正确1分。共2分)
18.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1分)
19.刘禹锡:陋室不陋 颜回:不改其乐(1分) 安贫乐道(意思对即可。2分)
篇10:桃花源记中考试题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
一、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令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①遂与外人间隔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C.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②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D.①停数日,辞去 ②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2.文中能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后,虽“叹惋”但仍想继续在桃花源里生活的一句话是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
二、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 (2)悉如外人 ( )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
2.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仿佛若有光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译文:
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 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5.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答:
三、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 (10分)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 )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
[注]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2分)
⑴渔人甚异之( ) ⑵阡陌交通( )
⑶颖脱不羁 ( ) ⑷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 )
2.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1分)
答:
3. 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3分)
答: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
⑵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译文:
四、读下面文言文(17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译文: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4分)
答:
3.用原文语句作答:(3分)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4.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3分)
答:
5.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3分)
答:
五、(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本文作者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诗人,《 》是他的著名诗作之一(1分)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阡陌交通( ) (2)便要还家( )
3.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2分)答:
4.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了他
什么样的.愿望?(2分)
答:
5.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将桃花林的美景描绘出来(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3分)
(乙)阅读下文,回答问题(5分)
江天一传(节选)
汪琬
江天一,字文石,徽州歙县人少丧父,事其母及抚弟天表,具有至性尝语人曰:“士不立品者,必无文章”前明崇祯间,县令傅岩奇其才,每试辄拔置第一年三十六,始得补诸生家贫屋败,躬畚土筑垣以居覆瓦不完,盛暑则暴酷日中雨至,淋漓蛇伏,或张敝盖自蔽家人且怨且叹,而天一挟书吟诵自若也
6.文中“尝语人曰”中“语”的意思是: (1分)
7.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本文是如何表现江天一酷爱读书的(2分)
答:
8.请结合陶渊明其人和你读过的他的诗文,谈谈对“士不立品者,必无文章”这两句话的
理解(2分)
答:
六、阅读文言文(13分)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乙〕房玄龄①奏:“阅②府库甲兵,远胜隋世”上③曰:“甲兵武备,诚不可缺;然炀帝④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⑤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房玄龄:唐太宗时任宰相②阅:查看③上:指唐太宗④炀帝:指隋炀帝⑤乂(yì):安定
1.用自己的语言回答:甲文村中人来到桃花源的原因是 ;乙文唐太宗论述治国更需重视民生时举的事例是 (2分)
2.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便要还家 要: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
(3)诚不可缺 诚: (4)卒亡天下 卒: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文:
(2)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译文:
4.甲乙两文都传达着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如何实现这一愿望呢?选一个角度具体说说你从古文学习中获得的启示(3分)
〔帮帮你〕可回忆《治水必躬亲》、《捕蛇者说》、《岳阳楼记》、《邹忌讽齐王纳谏》、《陈涉世家》等文章内容
答:
七、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3分)
(1)悉如外人 悉: (2)无论魏晋 无论:
(3)临溪而渔 渔:
2.翻译下面句子(4分)
(1)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译文:
(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译文:
3.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适当的成语(4分)
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
□□□□,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
4.【甲】【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它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处(4分)
答:
八、(甲)阅读《桃花源记》,回答问题(10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 (朝代)著名诗人 (1分)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芳草鲜美( ) ②屋舍俨然( )
③便扶向路( ) ④寻病终( )
3.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 ,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意思是 (2分)
4.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2分)
答:
5.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3分)
答:
九、阅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选段,完成文后各题(8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屋舍俨然: (2)便要还家: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6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译文:
十、阅读《桃花源记》中的两段文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哪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4分)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行道之人弗受(《孟子》)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
D.不足为外人道也 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出师表》)
E..遂与外人间隔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答〕 和
2.下面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部分,哪一项不正确?( )(2分)
A.此人一一为(桃花源中人)具言所闻,(渔人)皆叹惋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马)也(《马说》)
C.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D.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客)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3.用现代汉语翻译“林尽水源,便得一山”(2分)
答:
4.“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
答:
5.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2分)
答:
十一、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13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从选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在括号处填入短语(2分)
发现桃花源——( )——( )
2.在选段中找出与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词(2分)
⑴悉如外人( )⑵便要还家(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4.第一段中表现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是 , , ;表现村中人快乐生活的句子是 (4分)
5.如此美好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十二、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4分)
(1)屋舍俨然: (2)鸡犬相闻:
★ 中考试题讲解
★ 中考数学模拟试题
★ 各地中考作文试题
★ 中考英语练习试题
★ 中考语文模拟试题
中考试题小(精选10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