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jiuduit”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幽静悲剧》(八年级必修课堂实录),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幽静悲剧》(八年级必修课堂实录),希望对大家带来帮助,欢迎大家分享。
- 目录
篇1:《幽静悲剧》(八年级必修课堂实录)
《幽静悲剧》(苏教版八年级必修课堂实录)
盐城市滨海县语文优质课评比课堂实录
滨海县条洋初级中学 季项
师:同学们,最近老师在网上看到了一个视频觉得很有感触,今天特地带来想和大家一起分享,请大家用心来观看。(播放视频)视频结束了,但它留给我们的震撼是强烈而持久的,因为它为我们展示的是一出悲剧,你们在视频中看到的枯焦的树枝,融化的冰川,滚滚的浓烟,以及自杀的动物,都可以说是人类间接造成的悲剧。那么悲剧是什么呢?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悲剧就是将美的事物毁灭给人看。”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季羡林先生所揭示的另一出悲剧--《幽径悲剧》。
师:我们学习课文是为了达成学习目标,请同学们来看一下(幻灯“学习目标”)请同学们一起用心来读一遍吧!
生齐读。
师:为了更好的理解课文我们有必要走进作者(幻灯“作者介绍”)哪位同学愿意帮我们读一下?
生读完,师:谢谢你!
师:可见季老先生对藤萝有着很深厚的感情,理解这一点对我们接下来的学习非常的有帮助。
师:大家课前都预习过课文了,下面请你们迅速的阅读课文,注意用笔圈划出读不准的字,并且思考:幽径上到底发生了一个怎样的悲剧?
四分钟后,师:同学们老师在课前收集了这一课的几个生字(出示幻灯)请一位同学到黑板完成,其他人在下面做。
师:你们还有其它的生字要解决吗?
生:没有了。
师:好,那么请问幽径上到底发生了一个怎样的悲剧呢?
生:燕园幽径上一株美丽的古藤萝被砍了。
师:回答的很好,你们亲眼看过藤萝花吗?
生:没有。
师:这是一幅藤萝的图片(出示幻灯)大家说它美不美啊?
生:美!
师:请你们用发现美的眼睛来找出文中表现藤萝外在美和内在美的句子,并作赏析。先独立思考再分小组合作讨论。
生:它既无棚,也无架,而是让自己的枝条攀附在邻近的几棵大树的干和枝上,盘曲而上,大有直上青云之概。我觉得这一句作者写藤萝的形状,写出它有气势的美。
师:说的真好!还有其他的同学回答吗/
生:然而一股幽香蓦地闯入鼻官,嗡嗡的蜜蜂声也袭入耳内。这句话作者写了藤萝的味道香气扑鼻。
师:仅仅写它的香味吗?
生:还有侧面描写,写声音的。
师:怎样的侧面描写?
生:写蜜蜂声是为了侧面表现藤萝花的香味和美丽。
师:正是如此,还有没有他同学补充?
生:在一团团的绿叶中--根本分不清哪是藤萝叶,哪是其他树的叶子--隐约看到一朵朵紫红色的花,颇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意味。这一句从色彩来写藤萝的美。
师:大家刚刚说的都是藤萝的外在美,它的美还很有内涵,请你们再找找内在美的句子,并说说表现了它怎样的品质?
生:它在这里已经呆了两三百年,同他所依附的大树一向和睦相处。它虽阅尽人间沧桑,却从无害人之意。
师:这句表现藤萝怎样的品质?
生:和别人和睦相处,和善的品质。
师:好,还有人有其他见解吗?
生:每到春天,就以自己的花朵为人间增添美丽。表现它无私奉献的美好品质。
师:美文还需美读,下面就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跟着音乐用欣赏和喜爱的语气来朗读课文中描写古藤萝外在美的语句。(播放钢琴曲“秋日私语”)
师:同学们读的很有感情,这么美丽的紫藤萝按理说我们应该尊重它,呵护它,但是它却逃脱不了悲剧的命运。请阅读课文第11小节,分小组讨论,哪些语句最能体现藤萝被毁后情状的悲惨?并作赏析。
生:古藤那一段原来凌空的虬干,忽然成了吊死鬼,下面被人砍断,只留上段悬在空中,在风中摇曳。这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藤萝被砍后的干比作吊死鬼。
师:吊死鬼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恐怖,冤屈,这能表现藤萝的悲惨。
师:真聪明,还有同学补充吗?
生:藤萝初绽出来的一些淡紫的成串的花朵还在绿叶丛中微笑。它们还没有来得及知道自己赖以生存的根干已经被砍断,脱离了地面,再没有水分供它们生存了。
这句中写花的微笑,它们不知道自己的干已经被砍了,是蛮惨的。
师:所以这是以笑来写悲,更让人觉得悲啊!还有没有句子表现藤萝悲惨呢?
生:它们仿佛成了失掉了母亲的孤儿,不久就会微笑不下去,连痛哭也没有地方了。这里把藤萝比作孤儿,孤儿很可怜,所以藤萝也很可怜,很惨。
师: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那就请你们用悲伤的语气一起跟着音乐来将描写藤萝被砍后悲惨情状的语句读一读吧!(播放音乐剧“猫”主题曲)
师:就是这么一株美得有神韵,美得有内涵的古藤萝被毁了,同学们想不想将毁灭它的凶手揪出来?
生:想!
师:好!那现在就让我们化身为神探福尔摩斯,自发的组成案件调查组,将凶手缉拿归案吧!
生:我找出了一个凶手--愚氓。
师:请你从文中找出证明愚氓是凶手的句子。
生:焉知一旦毁于愚氓之手。
师:愚氓是些什么人?
生:愚昧的人。
师:由此可知,是什么造成了藤萝被砍的悲剧?
生:由于愚氓的愚昧无知造成的'。
师:藤萝被毁还有其他的凶手吗?
生:我找出两个来,第一个是燕园中人,证据是:你倘若问一个燕园中人,绝不会有任何人注意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的,绝不会有任何人关心它的死亡的,绝不会有任何人为之伤心的。
师:燕园是北京大学里的,里面的人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三个“绝不会”说明他们怎样的态度造成藤萝的悲剧?
生:冷漠,无情。
师:是的,虽然燕园中人不是杀害藤萝的直接凶手,但是由于他们的冷漠,无情也纵容,促成了这个惨案的发生,所以说他们也是杀害藤萝的凶手之一。
生:还有世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他们只知道争这些名啊,利啊,也不去关心藤萝的死活,所以他们也是凶手。
师:说的很对,可以说世人们被功利扭曲了人性,他们也纵容了悲剧的发生,他们难逃其咎。还有最后一个凶手没有被查出,大家可不能让他逍遥法外啊!
生:是伟人。他们绝不会像我一样为藤萝的死而痛苦的。
师:是啊,伟人指那些上层地位的人,他们不关心,不痛惜,可见其冷漠自私啊!
所以我们可以说,藤萝的悲剧是幽径的悲剧,燕园的悲剧,时代的悲剧,更是人性的悲剧。
师:其实,人类的这种毁美行为古往今来一直在上演着,请你联系生活想一想,人类还有那些毁灭美的行为?
生:人们把美丽的森林砍光,成了荒地。
师:请你说说人类毁灭的是什么之美?
生:是生态之美。
师:很好,正是你所说的,人类毁灭的是生态之美,环境之美。那么老师从网上下载了三幅人类毁美的图片,大家来看一下。(幻灯)
图1“森林被砍伐成荒地的图”刚才我们已经和大家探讨过了,那请再看下一幅。请问你们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人们在屠杀鲸鱼。海水都被染红了。
师:有些人为了满足他们的口腹之欲,不惜将大海变成了猎杀鲸鱼的现场,请你说说人类毁灭的是什么之美?
生:生命之美。
师:是的,再看下一幅。这是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塔利班恐怖分子劫持了两架客机撞上了美国五角大楼,顷刻间,惨绝人寰的悲剧发生了,请你说说人类毁灭的是什么之美?
生:生活之美。
师?怎样的生活之美?
生:和谐的,和平的生活之美。
师:你说的太好了,那么,为了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呢?
生:加强宣传,宣传人们要保护自然,爱惜生命。
师:很好,还有其他同学献策吗?我们现在很急需啊。
生:加强国民教育,提高国民素质。
师:听了你的回答,我就觉得你将来能当一名干部。
生笑。
生:报警,用法律来对付他们。
师:对呀,当我们学生遇到毁美的恶分子时,我们势单力薄,不能公然对抗,就应该选择报警,用法律来严惩他们,这位同学很理智啊!
师:同学们,在这堂课结束之前,我想送给大家几句话,
智慧的人们创造出美好的世界;
愚昧的人们制造着一幕幕悲剧;
共同维护真,善,美!
让悲剧不要在我们手中重现!
在课堂上,大家是勤奋的,守纪的学生,在课后,我相信,你们一定也是维护真,善,美的卫士。今天的课上到这里,谢谢大家!
季项
篇2:幽径悲剧(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品读课文,感受藤萝形象。
2.探究主题,理解作者的感情。
重点难点:
1.理解作者悲愤之情。
2.领会文章深邃内涵。
教学过程:
一、预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几幅图片。(投影)怎么样?再看几幅。(投影)这些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幕幕悲剧。这几幅图片是否能启发你,什么是悲剧呢?--悲剧是美的毁灭。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著名学者季羡林的一篇散文《幽径悲剧》。一条幽径之上发生了什么悲剧呢?让我们一起探讨吧。
二、预习反馈,教师点评。
1.说说你们预习的收获。
积累的词语:字形、字音要注意的地方
有关作者;
有关课文:思路,藤萝的形象,作者的情感,自己的感悟等等
预设点评:我真高兴,我发现我们大家越来越细心了,读文章越来越用心了。
2.预习时有那些疑惑呢?
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去研读课文,相信你一定能够得到满意的答案。
三、研读探究,学生互学。
师:通过预习,我们知道课文主要写的是幽径上一株古藤萝被毁灭的悲剧,那么这是一株怎样的藤萝呢?合上书本,说说自己的印象。(可以用一个词或短语,可以用文中的短语,也可以自己概括)
老师板书:
美:顽强,生机,和睦,增添美丽……
惨:凄惨,无辜,不幸,可怜……
师:美的东西是要我们用心去体会的。请大家细读课文,结合具体的句子说说你所感悟到的藤萝的美丽。
小组交流,合作展示。
谢谢你们带给大家如此美的享受。
能够发现这样的美丽的心灵一定也是美丽的、细腻的、丰富的。
齐读第8节
这株藤萝美在它的形、色、香,美在它的与人和睦相处,美在它的善良与奉献,然而这样一个鲜活的生命有一天无端被人给毁了,永远消逝了。作者是怎样描写藤萝被毁之后的惨状的呢?结合具体的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小组合作展示
齐读第11节的一个片断。
面对如此触目惊心的惨状,作者内心的悲哀和痛苦,难以抑制,情不自禁地宣泄了出来,请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作者的悲情。
我感觉你走进了作者的内心。
一起来读一读这段文字,让我们感受一下藤萝被毁灭后的悲惨情形。
四、探究主题,教师导学。
作者这样一个人,真的是情感泛滥,真的是为一株藤萝的毁灭而如此悲哀痛苦吗?你还读出了什么?
小组讨论,自主展示。
老师总结:听了你们的发言,老师想起了读过的英国诗人弥尔顿的.一段话:“无论谁死了,/我都觉得是我自己的一部分在死亡。/因为我包含在人类这个概念里。/因此我从不问丧钟为谁而鸣,/他为我,也为你。弥尔顿”这个谁,包括一棵小草,一只不知道名字的小鸟,一片绿叶……原来,作者是为人类的愚昧而悲哀;是为经过了十年内乱后这么多年我们身边仍存在着愚氓灭美的现象而悲哀;是为整个社会对愚氓灭美的现象仍没有足够的重视而悲哀。
我们一齐读一读这句话。
五、拓展延伸,感悟升华。
读到这儿,我真的理解了这句话:“季老是一座山,近之,愈觉其高;季老是一部书,读之,愈觉其深……”我相信大家一定和我一样,真切感受到了一颗高贵的心灵对真善美的呼唤,深深为老人那悲天悯人、关爱一切的伟大胸怀而震撼。那么,请拿起你的笔,抒写你读了本文后的感悟吧。你可以化身为那株古藤萝,代它倾诉内心的痛楚;你可以和季老交流,给他一份心灵的慰藉;你可以谴责那些愚氓,让他们不再制造悲剧。
学生写,然后展示。
七、结束语。
被称为乡村哲学家的刘亮程在他的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中写到:“任何一株草的死亡都是人的死亡。任何一棵树的夭折都是人的夭折。任何一只虫的鸣叫也是人的鸣叫。”是啊,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它们创造了世界的美丽。爱它们,就是爱我们自己。智慧的人们创造美丽的世界,愚昧的人们制造一幕幕悲剧。让我们一起珍爱自然,善待生命,使我们的家园越来越美丽和谐。让幽径悲剧永远不再发生,让紫藤萝的微笑永远绽放!
八、板书设计:
幽径悲剧
季羡林
美 惨
顽强生机 毁灭 凄惨无辜
和睦 增添美 不幸 可怜
痛苦 悲愤 呼吁
胡亚红
篇3:《雪》课堂实录(粤教版八年级必修课堂实录)
《雪》课堂实录(粤教版八年级必修课堂实录)
《雪》教学实录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的《雪》。请同学们将课文打开,我们来读课文,请女同学读1-3段,男同学读4-6段。
(生按要求读。)
师:同学们读得比较顺畅,有两个字的读音要注意一下。(板书:胜模。)哪位同学来说一说,老师为什么要这样来分角色呢?
生1:因为1-3段都是写南方的雪,南方的雪比较温柔,像女孩子。4-6段写朔方的雪,作者笔下朔方的雪冰冷、坚硬、刚毅,适合男生来读。
师:这位同学的眼光非常敏锐,她关注到了这两部分写景的内容,朔方的雪,南方的雪;她还关注到了这两部分景物的特点,江南的雪是一种柔美,(板书:柔美。)而朔方的雪,则是刚毅顽强,是阳刚之美,是壮美。(板书:壮美。)请再看课文,课文的1-3段中有一个四字短语,点出了柔美的味道。
生2:是“滋润美艳”。
师:大家同意吗?
生(众):同意。
师:好,请把它圈点下来。徐老师现在有一个问题。第1小节肯定是写滋润美艳的江南的雪,第2小节写在雪地里堆雪人与江南雪的美有关系吗?
生3:首先我觉得是有关系的,因为在南方堆的雪人需要雪的湿度比较高,前面说滋润,因为滋润跟水有关,有水了,堆的雪人才能黏在一起。
师:好!你解决了“滋润”的问题,那么“美艳”呢?
生4:课文后面有句话叫“整个的闪闪地生光”,“闪闪地生光”在太阳底下就比较美艳了。
师:他的解释有一定道理,有没有其他同学再补充?
生5:我觉得江南的雪还与孩子们的快乐联系在一起。
师:写孩子们堆雪人的快乐又起到什么作用呢?
生5:铺垫出了江南雪的柔美,他带给孩子们缤纷快乐的感觉。
师:这里不是铺垫。是什么呢?老师来讲一讲--是衬托。其实这种手法我们是学过的,在《春》这篇文章里,大家还记得吗?“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就是通过人们在草地上的快乐活动来衬托春草之美的,《雪》文中,则是通过写在雪地里堆雪人的快乐来衬托江南雪的柔美。我建议在这个小节旁边写一个词“衬托”。(板书:衬托。)我还有一个问题,第3小节去掉行不行?前面1、2小节已描写了江南雪的柔美,第3小节去掉行不行?
生6:不行,因为第3小节写出了江南雪容易消逝,不像北方雪那样永远如粉如沙的特点,他只能存在一段时间,他的美是短暂的。
师:这位同学的眼光非常敏锐,她抓住了“消逝”这个词,大家猜猜看,“消逝”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众):融化。
师:对了,就是融化。江南雪在晴天就消逝了,他的美是短暂的。(板书:短暂。)这位同学刚才还说到了朔方的雪永远如粉如沙,所以,朔方的雪不但壮美,而且恒久。(板书:恒久。)我们就这样通过对词句的赏析感受到了朔方雪与江南雪的不同,下面让我们来动情演读,感受朔方雪的壮美和恒久。
(屏显男女生分读的内容,生按要求读。)
女:朔方的雪,永远如粉如沙。
男:旋风忽来便灿灿地生光,蓬勃地奋飞。
女:如包藏火焰的大雾。
众合:旋转、升腾。
男:在无边的旷野上。
女:在凛冽的天宇下。
众合:闪闪的、旋转的、升腾的,是雨的精魂。
女: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男: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众合: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师:你们自己评价一下,读得怎么样?
生1:刚才说了,男同学读朔方的雪,应该读出壮美的味道,可是男生读得太柔了。(生笑。)
师:你给大家推荐一个同学来演读?或者就你来吧?(学生再次准备演读。)徐老师觉得刚才咱们“众合”部分读得很好,因为在这里读出了重音,比如“在无边的旷野上”,“无边”就要重读;还有“闪闪的、旋转的、升腾的”要用升调来读,对不对?好,预备--起!
(生演读完毕,师生不由自主地鼓掌。)
师:我们读出了感觉,就感受到了朔方雪的壮美与恒久。
接下来,咱们再来读课文,怎样读呢?用比较的方法来读。
(屏显要求。)
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对前三段和后三段反复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它们的不同点。提示:我们可以从课文选取的内容、写景的角度、运用的句式、包含作者的情感等角度来思考。
(生读书、思考,教师巡视。)
师:准备好的同学可以先举手。
生1:在第1段有“处子的'皮肤”,在第4段有“包藏火焰的大雾”,从这两个比喻句中可以看出南方的雪主要特点是“滋润美艳”,而朔方的雪则是“如粉如沙”,刚劲有力。而且,南方雪所处的环境与朔方雪也不同,南方雪地有宝珠山茶、单瓣梅花、腊梅花,还有冷绿的草;而朔方雪却是在枯草上、屋上、地上。
师:她关注到了两点,第一,她是从选取的内容以及景物的特点来说的;第二,她还关注到景物所处的环境。真是一个细心的同学!作者在写南方雪的时候,写到了各种各样的花、草。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作者在描写这些花草的时候,着重写他们的--
生(众):颜色。
师:对了,课文写到了哪几种色彩?
生2:深黄、血红、洁白、白中隐青、冷绿。
师:这里着重刻画花草的色彩,表现的是江南雪的静态;而后面写朔方雪是在地上、屋上、枯草上,旋风忽来时蓬勃地奋飞,是为了表现出他的动态。
生3:从作者的情感来看,我觉得作者更喜欢朔方的雪。因为虽然南方的雪很柔美,还能给孩子们带来快乐,但是毕竟是未经磨练,不能长久。我觉得鲁迅更看重一种独立、张扬的精神,朔方的雪就能体现这种精神。因为那个时代是黑暗势力猖獗的时代,需要我们去斗争,所以我觉得朔方的雪象征了一种刚毅的革命斗争精神。
师:很好!你不仅说出了作者的情感,还能联系时代背景,揣摩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用意。
生4:作者用较多的笔墨来描写江南的雪,而只用寥寥数笔写朔方的雪,我觉得这是鲁迅运用了“白描”的手法,比如说:“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
师:是白描。白描,就是大笔勾勒,以显示其精神实质,与之相反的是,前三段对雪景的描写,则极为细腻,这叫“工笔”。
生5:周围的环境和人物也不同。
师:请结合课文内容详细说说。
生5:就是第2段,他谈到了孩子们,还有“父亲”,就是说江南的雪在冬天能带来生活的情趣。
师:写景物,也写人在景中的活动,情趣盎然,请继续。
生5:朔方的雪纷飞之时,人们都在屋里享受火的温热,都没有出来。说明朔方的雪不但如粉如沙,还说明环境是很严酷的。
师:我给你的话补充一句。写江南的雪,是孩子们热闹地堆雪人,情趣盎然,雪地是喧闹的;而写朔方的雪没有写人的活动,在无边的旷野上只有朔方的飞雪,他是孤独的。
生6:在晴天的时候,南方的雪会融化,孩子们堆的雪人都不成什么模样了,都看不出他原来到底是什么了;而朔方的雪到了晴天,依然“如粉如沙”,依然“旋风忽来,蓬勃地奋起,在日光下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在太空”,这就说明南方的雪比较容易在环境下改变自己,而朔方的雪不管环境怎样,他依然是刚强如一的。
师:很好。前者屈服于环境,后者顽强坚守。
生7:在第2段有一句是“闪闪地生光”,第4段有一句是“灿灿地生光”,我认为这两个“生光“是不一样的,南方的雪生光是因为他自身的滋润,而朔方的雪生光是因为他们蓬勃地奋飞,所以在日光中非常绚烂。
师:真好!一个是因为滋润而生光,一个是因为蓬勃奋飞而生光。我是不是可以这样说:一个发出的光是柔美的光,一个发出的光是--
生(众):壮美的光。
师:能不能从句式的角度再来比较分析一下?
生8:我觉得作者在写南方的雪时用的是比较长的句子,而且感觉像是对偶;而写朔方的雪的时候都是短句,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
师:同学们,我们把刚才比较分析的内容来概括一下,请齐读。
(屏显。)
前三段,写景,也写景中活动;后三段主要描写雪景。
(生齐读。)
师:这是从内容的角度来看。
(屏显。)
前三段多绘色彩,重在描写江南雪的静态;后三段多状情态,突出朔方雪的气势。
(生齐读。)
师:这是从写景的角度。
(屏显。)
前三段多用长句,读来温柔婉转;后三段多用短句,读来刚劲铿锵。
(生齐读。)
师:这是从句式的角度。
(屏显。)
前三段喜爱中有惋惜,后三段赞颂中含敬仰。
(生齐读。)
师:惋惜,是因为美的短暂,而朔方雪,刚才有同学说到了,这个雪还有战斗的精神,让鲁迅充满着敬仰和赞颂。同学们觉得作者落笔的重心是在前三段还是在后三段?
生(众):后三段。
师:前三段的文字细腻、绵长,看起来仿佛较重,其实很轻;而后三段粗犷、简约,看起来仿佛较轻,其实很重。文章的重心落在后三段,因为它寄托了作者的情思与情怀。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细细地品味后三段,抓住后三段中一个词,或者是一句话,来分析这个词语或句子的深刻内涵。请看示例--
(屏显。)
“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这个句子中,“决不”二字不容置疑,写出了朔方雪刚劲、顽强的特点。
(生读书圈点,教师巡视。)
师:已经有同学举手了,请。
生1:我抓住了文章中的一句话,“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对于雪来说,太阳光应该是他最大的敌人,但是,当朔方的雪遇见太阳光的时候,他没有像南方的雪那样毫无反抗地就融化掉了,而是更坚强地奋飞和抗争。当时的时代是非常黑暗的,我觉得作者在呼唤具有朔方的雪那样顽强性格的人。
师:鲁迅先生自己就是那样的人,倔强抗争,毫不退缩。
生2:“无边的旷野”,体现出朔方的雪是孤独的。
师:孤独,是的,不在孤独中沉默,就在孤独中爆发。他爆发了吗?
生3:他依然在天宇间升腾闪烁,他不惧怕孤独。
师:鲁迅先生有一首诗,里面有这么一句,“荷戟独彷徨”,在与黑暗势力作斗争的时候,他虽然孤独,但是,他从来都没有放弃。
生4:我觉得一个短句,“如包藏火焰的大雾”,真的能体现出它的壮美。
师:“包藏火焰”,在这样冷酷的环境里,拥有一颗火热的心,拥有战斗的热情。继续--
生5:我看到了一个“撒”字,撒到地上、屋上、枯草上,用一个“撒”字让人感到这个雪是有力量的,有力度的,他不用“飘”不用“落”,和地上、枯草上的环境相融合在一起,有一种粗犷的感觉,还呼应了前面的“如粉如沙”,可见朔方雪具有一种独特的阳刚之美。
师:一个字显示精神,妙。
生6:我说第6段中“死掉的雨”,从中可以看出朔方的雪的一种生命力,他起先是雨,但是不管环境怎样恶劣,他又会变成雪,他永远都留在北方,永远是在和恶劣环境做斗争。他具有非常顽强的生命力,他是永恒的,是不死的。
师:永恒的、不死的、战斗的精神,这位同学的思维很有深度。同学们思考一下,“死掉的雨”你觉得是指南方的雨还是北国的雨?
生(个别):南方的雨。
师:是么?
生(众):是北国的雨。
师:按照常理,雨死了,在冬天就被冻成了冰,但是,北国的雨却不是这样,即使死了,他也幻化成雪,依然在天宇间升腾旋转,这就是这位同学所说的,是一种不死的精神。
生7:我要补充刚才她说的关于“死掉的雨”,雨,给人一种阴柔的感觉,但是他死掉了,脱胎换骨了,以一种刚毅的雪的形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
师:因为他拥有了顽强抗争的精神内核。
生8:“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生光”可以体现出他的靓丽,但是他又不是那种很自傲的炫耀,从“大雾”可以看出,他们的数量之多,就体现了他们的团结。
师:这个句子的重心可能在前面的修饰语“包藏火焰”,它象征了那种战斗的激情。
同学们,我们就是通过这样细腻的赏析,对朔方的雪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刚才有同学已经说到了写作背景,这篇文章写于1925年,当时五四运动进入低潮,中国陷入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鲁迅本人也因为支持北师大学生运动而被教育部开除公职,但是他没有丝毫的退缩,继续坚持斗争,将教育部长告上法庭,并且胜诉。所以,我想,在这篇文章当中,作者仿佛又不纯粹是写雪,你们有没有这种感觉?
生(众):有。
师:如果说文章赋予雪以人格化的东西,那么你透过朔方飞雪,看到一个怎样的人呢?
生1:不屈的、顽强的人。
生2:也有鲁迅自己的影子。
师:是鲁迅先生自己的写照,是不屈的、顽强的、拼搏的、战斗的……一个人,一个战士!从字里行间,我们读到的是一个倔强抗争、坚持战斗的人的形象,所以,《雪》这篇文章,它不仅是一支刚劲顽强的雪之赞歌,它还是一曲倔强抗争的人之绝唱。(板书:一支刚劲顽强的雪之赞歌,一曲倔强抗争的人之绝唱。)
下课!
曹玉芹
篇4:记承天寺夜游(八年级必修课堂实录)
记承天寺夜游(苏教版八年级必修课堂实录)
课前两分钟,听歌曲《我想去桂林》歌词如下:
在校园的时候曾经梦想去桂林
到那山水甲天下的阳朔仙境
漓江的水呀常在我心里流
去那美丽的地方是我一生的祈望
有位老爷爷他退休有钱有时间
他给我描绘了那幅美妙画卷
刘三姐的歌声和动人的传说
亲临其境是老爷爷一生的心愿
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
可是有时间的时候我却没有钱
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
可是有了钱的时候我却没时间
师:这歌叫什么名字?
生:《我想去桂林》
师:歌里是这样唱的:我想去桂林,可惜有时间的时候……
生:我们没有钱。
师:有钱的时候……
生:我们没时间。
师:那么我们什么时候去桂林?
生:有钱又有时间的时候。
师:歌里有没有这样的人啊?
生:有!一位退休的老爷爷!
师:看来人生无奈啊。当我们有钱又有时间的时候--老了!
(出示文字:一个现代人的一生)
师:一个普通现代人的一生据说是这样度过的:努力读书--拼命工作--攒钱买房--结婚生子--供子读书。当子女长大成人的时候,这个现代人已经怎么样了?
生:老了!
师:是啊,已经老了!看来人生很无趣啊,是不是?
(学生有说“是”,有说“不是”的。)
师:看来大家意见很不一样,我们现在来看一个人,让这个人告诉我们人生是否无趣。
(边说边出示引号中文字)
师:今有一人,此人跟我们一样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读书非常努力。然后他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谁能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生:就是说他读的书都没什么用,连肚子都填不饱。
师:可怜啊,是不是?我们接着看,他也买了房,“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房子在哪里?
生:好象是四海为家。
师:是啊,飘零江湖。好不容易买了房了,他又“惊魂未定,梦游缧绁之中”。缧绁,是捆人的绳索,象征着牢房。这个人好象连住在家里都不得安宁啊。他当然也娶了妻子,可惜30岁的时候,他妻子就过逝了,多年以后,他写下这样的句子纪念早逝的妻子--“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大家说这个人的一生怎么样?
生:很凄凉。
生:非常不幸。
师:我们来看看他到底活的怎么样?
(出示文字,念):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师:这个人去世很久很久以后,有一个作家仔细地研究了这个人的一生,然后为他写了一本传记,在传记中,这个作家给这个人下了如下结论,大家一起念。(出示文字)
生(齐读):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的。
师:这个人是谁啊?
生:苏东坡!
(出示苏轼图片)
师:苏东坡!刚才大家都说了,苏东坡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应该说是非常不幸的,但他活得十分快乐,而我们很多人平平常常的过日子,却说人生无趣。看来我们真的该好好的学一学苏东坡,问问他为什么能过得如此快乐。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希望下课的时候大家能从东坡这里取到快乐人生的真谛。
(出示图片,课文)
师:我们请一位同学来把课文读一下,谁来?推荐一下。
推荐的学生读课文。
师:读的相当不错。不过我请大家注意一下这个标点符号,(用手指着“水中藻、荇交横”中的“、”号)这是什么号?
生:顿号。
师:顿号前后什么关系?(指“藻”“荇”二字)
生:并列关系。
师:那我们应该怎么读?
生:水中藻、荇交横。(藻、荇连读,荇后面停顿一下)
师:好,念古文就是要读准停顿,读出节奏感。我们全班齐读一遍,注意停顿。
生齐读。
师:东坡为何深夜起行?
生:看月色。
师:看月色在家里不能看么?
生:他是去找朋友。
师:为什么找朋友?
生:一起欣赏月色。
师:能不能从文章里面找一个字回答?
生:乐。
师:请这位同学来完整的回答一下这个问题,东坡为何深夜起行?
生:东坡想找朋友与他一起分享月色带来的快乐。
师:说的`非常好。我们知道东坡“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他有很多朋友,为何独寻张怀民?
生:因为张怀民跟他一样,也是被贬到黄州的,两个人同病相怜。
师:刚才我们说了,东坡深夜起行为的是与朋友分享“乐”,那他为何找一个被贬的人?两个人同病相怜,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
学生笑。
师:我们来看一段资料。(出示文字)
师:男同学一起念一下。
生(齐读):张怀民:1083年贬S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师:现在可以告诉我“东坡为何独寻张怀民”了吧?
生:东坡与张怀民都被贬但都不把被贬放在心上。
生:他们两人都爱“以山水怡情性”,是志同道合。
师:说的真好,现在我们知道了,东坡找张怀民真是找对了,现在我们来齐读一遍课文,仔细看看他们的乐是什么?
学生齐读课文。
师:说到乐,人们总是想到“吃、喝、玩、乐”,东坡他们的快乐是什么呢?
生:是欣赏美景。
师:我们具体来找一下,东坡二人看到了哪些景物。
生:月色,竹柏。
师:有补充吗?
生:不是竹柏,是竹柏影。
生:还有水,藻、荇--水草。
师:有不同意见么?
生:不是水,是月色。
师:文章里有一个字告诉我们了这里没有水,哪个字?
生:“如”。
师:“如”是什么意思?
生:“如”是“好象”的意思。“如积水”就是“好象是水”,其实不是水,是月色。
师:很好,另有一个字告诉了我们这里同样没有“藻、荇”,是哪个字?
生:“盖”。
师:“盖”是什么意思,谁来解释一下这句话?
生:盖是“原来是”的意思。句子意思是“原来是竹柏的影子”。
师:很好。原来是竹柏的影子,原来不是水草。现在我们搞清楚了东坡所看到的景色,他看到的是“月色与竹柏影”,东坡看着这美景开始发感慨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他说的这句话我不大明白,请这个同学来帮我解释一下。
生: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没有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师:译得很好,很标准。但我还是有些不懂:“哪一夜没有月光?”下雨的晚上有么?“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好象我们这个校园里就没有竹子啊。这句话是不是有点逻辑问题?它是一个病句?
生:不是病句。苏东坡只是打个比方罢了。
师:打比方?打什么比方?
生:苏轼是说哪里没有像月光、松柏一样的美景,只是缺少闲人罢了。
师:照这位同学的意思,这句话中的月光、松柏并不是月光,竹柏,它们只是一个象征--美景的象征。(出示文字)原句=哪里没有美?只是缺少闲人罢了。这我就明白了。不过我还有点困惑:书上注释“闲人”是“清闲的人”的意思,也就是“没什么事做的人”。我找了一点资料,请这个同学给我们念一下。
(出示资料)
生(念):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薪俸,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曰:“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为口忙”之句。
师:大家看,苏东坡要养活一家老小,好象很忙啊。要开荒种地,要种黄麻桑树,还要造房子,为糊口奔忙。他是闲人?
生:这里的“闲人”不是“没事做”的意思。
生:“闲”还可以解释为“闲趣”“闲情雅致”。这里的“闲人”应该是“有闲情雅致”的人。
师:说得好。东坡不是闲得无聊之人,他是富有闲情雅致之人。让我们再来读一下这篇短文。不过这一次我希望大家能读的更好一点,在读出节奏之外,我们还需要读出什么呢?
生:感情。
师:对。那么读这篇文章要有什么样的感情。
生:乐。
生:悠闲。
师:那么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速?
生:稍微慢点。
师:好,那么我们一起读。
学生齐读课文。
师:现在让我们再来听一遍《我想去桂林》,大家边听边思考一下,老师为什么要在这节课里反复给大家听这首歌曲?这首歌与课文有什么关系?
(播放《我想去桂林》)
师:这首歌与课文有什么关系?谁来说说。
生:这首歌说的是歌手想去一个理想的地方,但总也去不了。课文写的是苏东坡想去一个地方,他成功的到了。歌手之所以到不了是因为他缺少苏东坡有的那种“闲”。
师:我们来填两个空吧(出示题目:“桂林”=课文中的=。)
生:“桂林”=课文中的月色、竹柏=美景。
师:好,那么让我们再回到开头。什么时候我们能去“桂林”?
生:应该是什么时候都能去。
师:要不要加几个条件?用一下这个句式:只要……,就……。
生:只要你有闲心,就什么时候都能去桂林。
师:为什么“只要你有闲心,就什么时候都能去桂林”?
生:因为桂林只是美的象征,而美是无处不在的。就像东坡所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师:说得好,美是无处不在的,只要你有闲心,就什么时候都能去桂林!现在让我们来看看现代人去得了桂林么?
(出示资料)
师:请女同学齐读一下。
生(齐读):
现代人的旅游
他们穿着为出去玩而特制的衣,戴着草帽和太阳镜,提着野餐水壶以至于急救用的药品箱等等,郑重其事地出发。但是。他们一路只是马不停蹄地跟着大队的人们,象竞走一样,又象要赶着去参加什么非去不可的重要会议一样,目不斜视地匆匆赶路,并不停下来留神一下周围的景色。他们在做什么呢?难道他们这样装扮了出来一趟,只是为赶路吗?
师:现代人去得了“桂林”么?
生:去不了。他们是身在“桂林”,心不在。
师:这个同学说现代人是“心不在焉”。
生:他们虽然去了,但去了等于白去,因为他们没有欣赏到“桂林”的美景。
师:他们在干什么?在旅游么?
生:他们在“赶路”。
师:换个更好一点的词语。
生:“竞走”。
师:好。我们同学刚才说了,去“桂林”的条件是“闲”。现代人呢?给他们找一个“闲”的反义词。
生:“忙”。
师:是啊,“忙”,他们忙得傻到在“桂林”竞走。我们真应该好好劝劝他们。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公路,两旁景物极美,可惜人们只是匆匆而过。后来有有心人在路边插了一个标语牌,上写大字:“慢慢走,欣赏啊!”看来在“桂林”,我们也应该做一些这样的牌子,大家一起把这六个字念一下吧。
学生齐读。
师:“闲”,看来很难做到啊。怎样才能“闲”?东坡有没有在文章里告诉我们?
生:好象没有。
师:没有么?有人说“有”啊。(出示文字)这个人叫王国维,他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就是说作者无意识中写下的景色会透露他的内心世界,比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大家能读出李白当时的心境吗?
生:思乡。
师:是啊。霜是冷的,外面冷,心里也冷,我们不用李白告诉我们他思乡就可以知道他思乡了。那么苏东坡呢?东坡的景语透露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我们先把他的景语念一下。哪几句啊?
生(齐读):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东坡的景语透露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呢?现在大家思考1分钟,可以互相交流一下。
(小组交流)
生:苏轼心如止水,非常非常的宁静。
师:你是从“积水”得出来的吧?(学生点头)非常好,还能看出什么?
生:苏轼当时心无杂念,这可以从“庭下如积水空明”看出来。
师:“空明”是什么意思?
生:澄澈,形容水非常干净。就好象心非常干净一样。
师:说的很好。不过大家是否真的“看穿”东坡了呢?让东坡自己来告诉我们吧。
(出示文字)
师:大家一起念一下。
生(齐读):吾兄弟老矣,当以时自娱。世事万端,皆不足介意。所谓自娱者,亦非世俗之乐,但胸中廓然无一物,即天壤之内,山川草木虫鱼之类,皆是供吾家乐事也。
师:怎么样?我们同学的看法对么?
学生没反应。
师:这里有一句话,跟课本里一句话意思几乎一样。谁能找到。
生:“天壤之内,山川草木虫鱼之类,皆是供吾家乐事也。”等于“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师:找的好。不过,我说错了,不是一句,而是两句。还有一句更类似的,能找出来么?
生:“胸中廓然无一物”等于“庭下如积水空明”
师:非常好。“胸中廓然无一物”能解释一下么?
生:就是说心里很开阔,没什么杂念。
师:刚才我们同学说了,“空明”是澄澈的意思,形容水非常干净,就好象心非常干净一样。现在东坡自己告诉我们了,要欣赏山水,就是要心胸开阔,心无杂念。那么我想问一下大家:常人有什么杂念呢?或者说心里忙什么呢?
生:追名逐利。
师:司马迁有句名言(出示文字)“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世人往往利欲熏心,心被钱塞住了,心盲了,致使有眼无珠看不到美景。苏轼正是因为不汲汲于名利,所以才能“闲”啊。我们来看看外国人对苏轼的评论吧,大家一起念。
生(齐读):,法国《世界报》评论苏轼:“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在朝期间,他直言敢谏,不惧权贵;在贬期间,他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师:现在让我用三句话来总结一下这篇文章。第一句,雕刻大师罗丹说的:“美,是到处都有的!”(出示文字)这句话相当于文中哪一句?
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师:如何才能欣赏到无处不在的美呢?苏轼告诉我们: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出示文字)这句话相当于文中哪一句?
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师:如何才能心闲呢?还是东坡告诉我们,要“胸中廓然无一物”。(出示文字,这句出现在最上方)这句话相当于文中哪一句?
生: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好。现在大家看着屏幕上这三句话,把课文最后这四句话背一下,看谁第一个背出。
(屏幕上从上到下排列:“胸中廓然无一物”,“美,是到处都有的”,“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三句话。学生很快就举手了)
师:这位同学背一下。
生(背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师:非常好。这位同学试一下。
又一学生背出。
师:看来大家都会背了,那我们一齐背。
学生齐背最后四句。
师:德国有位大诗人荷尔德林说过:“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生活中到处都有诗意,到处都有美。我希望同学们能好好的去领略生活。最后送给大家一段话。
生(齐读):“慢慢走,欣赏啊。”让我们把这句话也放在杭州的路标上,让我们都像苏轼一样淡薄名利,有一个诗意人生。
师:好,最后让我们来较为详细的看看东坡。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个东坡小传,是写东坡黄州时期的,现在发下来给大家看。
(发资料)
师:向大家推荐几本书,想更详细的了解东坡的同学可去看一下。一,王水照教授写的《苏轼传》,这书相当详细的介绍了东坡的人生与创作。二,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这书比较薄,网上能找得到。三,东方龙吟的文侠小说《万古风流苏东坡》,此书有点像武侠,应该很合大家的口味。下课。
李菊芬
篇5:《安恩和奶牛》教学实录(八年级必修课堂实录)
《安恩和奶牛》教学实录(苏教版八年级必修课堂实录)
师:通过第一段对安恩的外貌描写,你能概括安恩的特点吗?
生:老迈,贫穷,爱干净。
师:为什么要表现她的老迈和贫穷?站在全文的角度看,这样写于后问有关系吗?
生:写她的老迈和贫穷,会让买牛人认为她是无力挣钱周济生活,所以牵牛来卖的,推动了后文情节的发展,为后文铺垫。
生:也为后文有人质疑“是你的奶牛吗?”埋了伏笔。
师:说得很好,那为什么要刻画她的爱干净呢?
生:为下文写牛的“毛色鲜亮”“刷洗得干干净净的的皮毛”铺垫呗,只有这要爱干净爱整洁的人才能把牛照顾得这样干净、这样优秀。
师:很好,那第二段描写牛的毛色鲜亮、健壮结实,仅仅是为了表现安恩对牛照顾得好吗?
生:好像也推动了后文情节发展。因为牛好才招来了许多买牛人。
师:除了外貌描写之外,还有动作细节描写,第一段后半部分“她那瘦骨嶙峋的手拿着毛线针飞快地翩然起舞。”中“飞快”“ 翩然”表现了什么?
生:勤劳。
师:不错,还有吗?
生:我觉得是安恩内心愉快、安闲的得一种外现吧。
师:我不太明白,这里为什么会写她的内心愉快、安闲呢?和后文有关系吗?
生:与牛的“神情厌烦”形成对比。
生:也和后文买牛人的气愤形成对比。
师:还有吗?他自己前后心情有变化吗?
生:她自己最后也是“气愤”“慌乱”最后不得不尴尬离开,前后也形成了对比。
师:那我们来一个一个来说。安恩把牛“带到集市上来”“让他跟同类聚聚,散散心”牛为什么会“神情厌烦”呢?
生:因为它可能以为主人要卖它吧?
生:因为第一段写了“周围一片嘈杂喧闹”,长期生活在“小村庄”的牛恐怕不习惯。
师:有道理,后面没有写到牛的情绪,你觉得随着时间的推移牛的情绪会不会好些呢?
生:只能会越来越“厌烦”
师:何以见得?
生:因为后来它又受到许多买牛人的骚扰。
师:那么安恩本来室想让它“散散心”,怎么会让它“厌烦”了呢?
生:因为安恩只凭自己的意愿主观地决定,其实她不懂牛的'心。如果把牛带到牧场与同类聚
聚,或许会好的多。(学生鼓掌)
师:呵呵,有点意思,竟然化用了“其实你不懂我的心”这句歌词。你还乡到了什么歌词来
表达牛的心声?
生:如果你爱我就别伤害我。(学生鼓掌)
师:很好,我们再来说说买牛人,他是不该气愤的,两相情愿才能做成生意,买卖是勉强部
来的。人家根本就没有想卖牛,你干嘛那么气愤?
生:前面已经写了,这么穷的老妇人牵这么好的一头奶牛来牲口交易市场,应该是来卖牛的,
因为除了卖牛,她应该没有力量和能力改变当前的生活。
师:可安恩就怕引人注意,故意“悄悄地站在一边”,而且“倾听着杂货摊飘来得音乐声”
“在那里晒着太阳,打着她的毛袜”“旁若无人”,已经表现出无意买卖的态度了呀。
生:可她这种表现恰恰被别人认为是“也许是故意要吸引更多人的注意”的待价而沽或抬价
而沽的营销手段
师:从哪能看得出来?
生:接二连三地来了那么多买牛人,而且还给出高价不就是证明吗?
师:很好,能用文本材料支撑自己的观点。那安恩怎么做才能不引人注意呢?她站在市场中
心,与来往的生意人搭讪行吗?
生:当然还是会招来许多买牛人。
师:那么大家帮他出出主意,到底该怎么办呢?
生:(沉默,沉思)
生:不管她怎么做都会被认为是来买牛的。
师: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大笑,大概是想到了小沈阳,这帮孩子--)
生:因为牲口交易市场是买卖牲口的地方,不是溜牛的地儿,安恩去错了地方。
生:安恩带那么好的奶牛来交易市场却不卖,这本身违背了市场的潜规则。生意人有理由认
为安恩在“拿大伙开心”,因此气愤是自然的。
师:看来安恩没有真正在意牛的感受和买牛人的感受,没有在意市场的潜规则,没有在意自
己、奶牛、买牛人及市场环境几者之间的关系,仅凭自己高兴去做事,结果弄的奶牛不
高兴,买牛人不高兴,最后自己也不高兴了。
生:老师,问个问题,第一段最后“旁若无人”一词,除了表现安恩无意卖牛外,能不能看
是对安恩这种只凭自己意愿做事而不顾其他的性格的一种暗示?
师:完全可以这么理解。那么你们从这篇文章中悟出什么道理呢?
生:做事要考虑别人的感受,不要只凭自己的喜好。
生:做事要考虑他人的习惯,当地的风俗法规。
生:也就是要注意人物、地点的联系,我觉得还要注意与时间的联系。
师:说说看。
生:比如谈恋爱本来室正当的,但中学生早恋就不好了,就是没注意到和时间的联系。
师:还有吗?
生:我觉得就是合适的人,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用合适的方式,做合适的事。这五
者之中有一个不合适就会出问题。(学生鼓掌)
师:很好,做事要注意时间、地点、人物、方式、事件五维之间的联系,写文章也要注意用
“五维和谐”来表现和谐。
生:老师写作文可以用“五维错位”来制造不和谐呢?
师:当然可以了,《安恩和奶牛》不就是通过制造矛盾,在矛盾的展开中展现人物性格,揭
示人生哲理的吗?现实生活中也充满了这种“错位”导致的不和谐,谁能说说?
生:兰州人杨丽娟,16岁开始痴迷刘德华,后辍学追星,多次赴港及赴京。2007年3
月在香港,因没有被安排单独见面,其父跳海身亡,追星13年,终导致家破人亡。
这是对错误的人,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用错误的方式,做错误的事。
师:很好,你们还能想到什么话题?
生:家庭教育,父母按自己的意愿,不顾我们的爱好、条件,强迫我们学这学那。
生:自由和纪律。
生:个人和社会,人与环境,人与动物。
师:好,归结起来就是如何看待和处理事物之间的联系。请大家以“己之所欲与人之所欲”
为话题,写一篇小说,运用“错位”的手法制造矛盾,题目自拟,不少于八百字。
★ 幽静反义词
★ 幽静的造句
★ 简短悲剧爱情故事
《幽静悲剧》(八年级必修课堂实录)(精选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