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课文课堂实录

时间:2022-11-29 13:27:42 作者:羊村大主教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羊村大主教”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理想课文课堂实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理想课文课堂实录,欢迎参阅,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理想课文课堂实录

理想课文课堂实录

理想课文课堂实录

一、引入

师:我记得我们班有来自金堂的同学,是谁呢?请举手(学生很奇怪)。今天我们学的《理想》的作者流沙河也是出生于金堂县(学生释然),今年61岁了,写了许多优秀诗篇,代表作是《草木篇》(老师板书,这时候响起学生纷纷拿笔的声音,师表扬:我听到一种美妙的声音)流沙河老爷爷的散文也不错,《读者》上登载了他好几篇文章。他现在是《星星》诗刊的编辑。我们来看看他写的这篇《理想》。

二、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个要求:“读准(字音)”,有具体方法吗?

生1:扫除字词障碍。

生2:借助工具书。

(学生自由读,查工具书,完后主动举手,待绝大部分举手,师进入下一步。)

2、全班齐读:

老师正音:远行(xíng 不是“航”) 玷污(diàn)

3、请一位学生读。老师问:那其他同学做什么?

(让学生自己说,边听读边做什么?共8位学生分别答:给节标序号、抓主旨、抓关键、抓感受,边听边思考课后问题,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学生3读。老师请同学评价:有感情,读得抑扬顿挫,读得好!老师又评:这位同学的评价具体,不错!

三、质疑

老师先问学生:现在大家对诗已比较熟悉了,是想先说说自己喜欢的、感受深的句子还是先质疑?学生举手表决先质疑。

生5问:第六节,为什么“理想既是一种获得,又是一种牺牲”,这是矛盾的吗?

生6答: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要获得理想就得牺牲。

师问:比如牺牲什么?

生6答:比如我们学习要有好成绩,就要牺牲一些休息时间,玩的时间。

师问生5:这个回答你满意吗?

(生5摇头表示不满意,众生笑。)

师请大家再思考。

生7答:只有牺牲才能获得,就象老师讲过的得失,有失才有得,这“失”是付出,是牺牲。

(全班鼓掌。)

生8问:第八节,为什么有理想就是一个“大写的人”?

生9答:有理想的人是成功的人。

师问:还有没有其他理解?

生10答:有理想才去奋斗,奋斗才会成功,奋斗(的人)是大写的人。

生11答:秦牧的散文中我读到过,大写的人是一个真正的人。

师肯定并提出自己的参考意见:有理想的人能为集体、为社会作贡献,相比平庸的人是一个“大写的人”。

生12问:第八节,为什么“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

生13答:如古代的岳飞,他是忠厚者,却遭到陷害。

师表扬:举例证明自己的观点,具体,又有说服力,希望大家学习。

师问:有没有不同意这句话的`?

生14答:有,忠厚者遇到挫折时,如果能克服困难,就不会遭遇不幸。

生15答:“常”字不一定,忠厚者不一定常遭不幸。

师:老师同意你的看法,这个“常”字有失偏颇,显得有点绝对。我们就是要敢于怀疑,名家经典也非完美,权威也未必都对。

生16问:第十一节,为何“英雄失去理想,蜕作庸人”?

生17答:英雄由于骄傲,失去理想,没了目标,不再努力,就变成平庸的人。

师:说得真好!就拿我们班说吧,大家都各有特长,小学阶段在一定范内也算个小小的“英雄”了,但升入了初中,是一个新的学习阶段,如果不迅速设立新目标,树立理想,也会蜕作庸人。来,我们一块把这句诗背诵一遍。

生18问:第九节:为何“理想却从来不抛弃任何人”?

生19答:因为每个人只要有理想,就有了方向,就可以通过努力成功。

生20答: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有理想。

(全班鼓掌。)

生21问:第九节,“给罪人新生,理想是还魂的仙草;唤浪子回头,理想是慈爱的母亲。”怎样理解?

生22答:理想是一个跑道,即使人跑岔了道或跑偏了,理想会召唤人走上正道。

生23问:第十二节,为何“理想开花,桃李会结甜果;理想抽芽,揄扬会有浓阴”?

生24答:我联想到《在山的那边》,“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眼睛”。

师表扬:这位同学能展开联想,用学过的知识回答,学以致用,大家要学习!那我们来比较朗读这两节诗。

(全班齐读两节诗。)

师:我们今天由于时间关系,质疑就到这里。

四、感受品味诗文(以读为主要方式)

师:通过质疑,大家理解了诗意。现在,请找出你最喜欢的、感受深的诗句,如果能简单说出理由,不架空,最好!架空是我们说话作文尤其要摒弃的。

生25:我最喜欢第一节,因为读起来语气很顺畅。

(师肯定,请生读。)

生26:我最喜欢第二节,告诉我们理想是会改变的。

(师肯定,请生读。)

生27:我最喜欢第四节和第一节,用了好多个比喻,用得好。

师:我和你有同感。那同学们能不能仿照这个“理想是 , ”的句式造句?可以讨论。

(学生讨论,许多学生下位,参与相当积极,过一会儿,学生陆续举手,回到座位。)

生28:理想是钥匙,打开成功的大门。

生29:理想是太阳,给我们阳光。

生30:理想是翅膀,让我们飞翔在成功的蓝天。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可是说得这么快,如何边听边快速做笔记呢?对,记关键词如“钥匙、太阳、翅膀”。

生31:理想是水分,灌溉我枯干的心灵。

生32:理想是种子,让我们收获成功。

师:说得好,种子需要浇水施肥才能成长,理想,需要努力付出才能实现,这个比喻很妙啊!

生33:理想是汽车,载我们通向成功。

师:如果没有汽油怎么办?众生笑,所以需要不断加油才能实现理想!

生34:理想是路标,指引我们前进。

师:同学们的想象丰富,仿句做得不错。我们继续品读课文。

生35:我最喜欢第六节,这一节讲理想敲碎“黄金梦”,是告诉我们不能好高骛远。

(师肯定有一定道理,请生读。)

生36:我最喜欢第七节,耐人寻味。

师:你寻味到了什么?要说具体。

生36:人被误解时,有寂寥,有误解,有酸辛,这种情感体验是复杂的。

师:你能不能读出这种体会来?(生读,全班鼓掌。)

师:大家鼓掌,因为他读得好,好在哪?对,读出了语气,读出了感情。“读出感情”是朗读的最高境界。

(学生热情高涨,还有许多人举手,教师变换方式。)

自由组合,自己选喜欢的诗节,自己分组并设计表演朗诵:

(学生十分踊跃,纷纷下位活动准备,几分钟后,各组陆续举手回位)

第一组:齐读(师请生评价,是否有感情,读出了语气。)

第二组:分角色读(师未作任何提示,学生创新,自己分角色读,并且各自讲自己喜欢这段的理由,师及时表扬这创“新“之举及具体说理由这一好作法 。)

(其中有一学生由于紧张,几次说都不顺畅,下面略有骚动,师说:我想提个建议,每个同学上台时,都多少有点紧张,像前天大家上台推荐好书,都有体验吧?那么这时候,最需要的是什么?生说是鼓励。师问,那最好的鼓励方式是什么?是安静,倾听,等待,鼓掌。全班顿时安静,师鼓励该生慢慢想,慢慢说。众生等待。该生略思考勉强说出几句,老师和同学都报以热烈的掌声 。)

(这时学生热情更高,纷纷举手要上台表演。师很自然的布置活动作业:下周二举行诗朗诵比赛。)

五、勾划积累好词语句

学生作勾划汇报:

生37:我积累了“洗濯、寂寥、绝处逢生”三个生词。

生38:我积累了“坚贞、碌碌终生、可望不可即”三个好词。

师让生用“可望不可即造句。并引导:要造句,要知道这个词的意思,你们有办法知道的,是什么?对,借助注解,这是一个好习惯。(生造句略)

六、作业

1、用“洗濯”、“诅咒”、“绝处逢生”、“可望不可及”造句。

2、仿“理想是 , ”句式造句。

3、准备朗诵比赛。(可自己找适合的音乐自己编排。)

篇2:课文《日记》课堂实录

课文《日记两则》课堂实录

设计意图

(一)教案设计过程中,我特别注重读的训练和指导,运用“读书——说话”的形式让学生理解课文所描述的故事,通过“读书——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妈妈和我对苗家小姑娘的那份“爱心”,学生在表达、争辩中认识和体会人物。

(二)在多年的作文教学中,我的第一感受是要想办法使他们有内容可写,我觉得写日记也一样,只要有了内容,剩下的就好办多了,怎么样让孩子写日记有内容呢?我就想到了把平常看到的东西拿到课堂中来,作为具体的教学材料。蒋锞沅同学是我们班的一个很有个性的男孩,非常聪明,爱动脑,敢提问,发言大胆,知识面广,但行为邋遢,作业拖拉,字迹潦草,不知道整理书包。于是我就把他拿到课堂上来作为写日记的材料,学生就感到有话要说了,觉得写日记原来就这么简单。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认识“则”、“昨”等13个生字。会写“份”、“粉”等8个字。

(二)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人为乐的意识。

(三)情感目标

有写日记的兴趣,并按照日记的格式开始写日记。

教学重点

有写日记的兴趣,并按照日记的格式开始写日记。

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人为乐的意识。

教学媒体

(一)让学生课前读通课文,把字音读正确。

(二)通过调查、访问、查资料等了解日记是怎么回事。

(三)日记格式图。

(四)准备日记本。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师:我写两个字,你了解它吗?(师板书:日记)

生1:日记。

生2:把做过的事情记下来。

生3:把一些好事写下来。

生4:把我们出去游玩过的地方写在本子上。

师:今天我们学的课文是两则日记。(揭题:24 日记两则,并板书)

(二)读书——说话

师:现在我们读课文,老师对小朋友读书没有很多要求,我也不问你问题,什么问题也也不问。只有一个要求:读完了,你有什么话要说的吗?说什么呢?说你的感想,说你的理解,也可以说你的疑问。行不行?

生:行。

师:咱们试一试,以后养成一个习惯,读完了就应该有话要说。好不好?那接下来我们一边读一边想:我要说什么呢?还有一个情况,老师认为要养成一个好习惯,一读书就要拿起笔来。现在开始读,怎么读都行,默读可以,朗读可以,两个人一起读也行,小组一起读也行。

(生读课文)

师:读完了吗?还想读吗?真好,好孩子就喜欢读书。那么谁想起来大声读?现在请举手的同学站起来读,读完了你们就坐下,想读下面的同学就赶紧站起来,争取机会哟,读书的机会是靠自己争取的,第一段开始读,

(举手的同学读第一、二段)

师:好,想读的站起来,你们接着读第三、四段。

(生读这两段)

师:老师发现有的同学动作慢了点,刚才没有争取到机会,现在请没有读过课文的同学站起来,把机会让给你们,你们要不要大家帮忙啊?

生:不用。

师:好,刚才读的同学都坐下,你们几位读第二则日记开始!

(生读第二则日记的第一段)

师:现在全部都读过了,我就想问一下,有谁敢举手,说我是全班读得最好的?

生:我是全班读的最好的!

师:她这么说是骄傲吗?不是,是自信,是勇敢,是有胆量的孩子!我们请她读最后一段。

(生读课文最后一段)

师:读得真不错,好,现在谁想说话呢?想说就举手。

生1:第一段有一个字不认识。

师:这个不认识的字你作上记号了吗?

生1:我圈出了。

师:非常好,把难读的字圈出是个好习惯。同桌愿意帮他吗?

生2:我愿意。那是个“投”字,“tóu”。

生3:课文中说,今天是我的节日,我想问是什么节日?

师:哦,这个同学提了个问题,我想,这问题暂时先记下,等会你就明白了,行吗?你还有什么话要说的.吗?

生4:在第一则日记中,我做的梦是梦见自己穿上了摆在商店里的那条白纱裙,很漂亮的。

师:那么,课文中的我梦想成真了吗?结果妈妈送我什么礼物呢?请同学拿起笔画出妈妈给我的礼物。(师板书:穿上白纱裙)

(学生边读边画)

生:我的梦想没有成真,因为妈妈的礼物是一条粉红色的布料连衣裙,一个红书包,还有一套《少年儿童百科全书》,就是没有我心爱的裙子。

师:应该说是“她”,而不是“我”。谁能正确的说呢?

(指名同学继续讲)

师:她的梦想没成真,结果心里真不是滋味,哪里能看出来?谁能读出感情?

(生读最后一段,师板书:不高兴)

(三)指导写字

师:同桌互读要求写的8个字,并说说可以组成什么词?

(同桌互相检查)

师:有困难吗?

生:没有。

师:考考同学,这8个字可分成几类?为什么这么分?

生:按偏旁可分为4类:女字旁为一类,日字旁为一类,有“分”字的“份、粉”为一类,“读”字为一类。

师:非常好。老师先范写“姑、娘、妹”。

(师范写,提醒学生女字旁的横变成提,生先书空,再在书上描红。)

(同样方法指导书写“昨、晴、份、粉、读”。)

第二课时

(一)谈话激趣

师:上节课我们是读书——说话,这节课我们是读书——提问,来个问答大挑战,行吗?

(二)读书——问答

师:先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则日记,读完后,请围绕课文内容,你能对其他同学提出一个问题吗?

(生自由读课文,并提出一个问题)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交流讨论,哪个同学来提问?

生1:阿英妹妹是个怎么样的人?

其他组回答:阿英妹妹是苗家小姑娘,家住贵州山区。

补充:她很勤快,帮妈妈干活,也很好学,不是看书就是问问题。

生2问:你认为妈妈小气吗?

其他组回答:妈妈不小气。她一直寄钱帮助阿英读书,穿的衣服和路费也是妈妈寄去的。

补充:六一节那天,妈妈也买了连衣裙,一个红书包,一套《少年儿童百科全书》也送给阿英的,所以妈妈不小气。

生3问:第二则日记中的我做了一个什么梦?

其他组回答:我梦见妈妈带我去买那条裙子。我没让妈妈买。我把钱省下来买书送给苗家小姑娘。

(三)学习日记格式

师:这篇课文跟我们以前学的有什么不一样?

生1;第一则日记开头写了6月1日,星期五,阴。

生2:第二则也写了这些。

生3:我认为写日记要写名、明几月几日,星期几,天气怎么样。

师:同学们真行,是的,日记比以前学的课文开头多了日期、星期和天气,但没有题目。

(四)练习写日记

师:你觉得我们班的谁最聪明?

生1:蒋科沅,因为他上课爱动脑,常常举手。

生2:可他有一点不好,有时要欺负我们。

生3:他作业不按时完成,字写得很潦草。老师也常批评他。

生4:他很大方的,彩色笔、铅笔常借给我的。

生5:他笑起来眼睛很好看,象一条缝。

生6:他的眼睛笑起来象二个弯月亮。

生7:他还有一点不好,东西不整理的,常常是周颖帮他整理的。

师:你自己说,同学们说的对吗?坏习惯要改正哟!接下来把刚才同学们讲的话用日记的格式记下来,就成了日记。试一试,写一写,行吗?先写他的外貌,接着写他的聪明,最后写他的不好的地方,按这样的顺序,开始。

(生写日记)

(五)展示日记

(六)板书

板书

日记 梦想 心情

第一则 穿上白纱裙 不高兴

第二则 不买白纱裙

省钱买书 高兴

送给苗家小姑娘

爱心

篇3:公输课文课堂实录

公输课文课堂实录

公输课文课堂实录

一、介绍墨子,引入课文

师:这个故事大约发生在战国的初期,这是一个乱世。诸侯们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欲,彼此间不断地发动大规模的兼并战争,弄得民不聊生,墨子深切地同情老百姓的遭遇,并四处为他们奔走呼号。今天这篇课文所讲的这个故事就发生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上一堂课我们疏通了文句,今天我们将进一步深入地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先来把课文一起读一遍,力求读得自然一些,流畅一些。

(生齐读课文。)

二、研读课文2—5自然段,理解“吾义固不杀人”

师:把第一句话再读一遍。

(生读。)

师:楚国发动这场战争的真实目的是什么?

生1:为了扩大自己的土地。文中写道:“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师:你能通过语言文字看清楚这场战争的性质,很好。公输盘就在帮助楚王积极地准备这场血腥的侵略战争。然而表面上,他是怎么标榜自己为人的?谁能用文中的一句话说说?

生2:“吾义固不杀人”。

师:这个“义”是什么意思?

生3:崇尚仁义。

师:很好。这个“固”呢?

生4:从来。

师:对!“固”,从来。说明我崇尚仁义,从来都不杀人,我是坚守这样一个做人的原则的。读这句话的时候,“义”和“固”要加强语气,突出公输盘那种一本正经的口气。前文墨子说“北方有侮臣者,愿藉子杀之”和“请献十金”,就是为了引公输盘说这句“吾义固不杀人”。因此,读墨子的话,要注意用一种恳请的语气。公输盘是从不悦到断然拒绝,所以他的语气一本正经中还略带有一种怒气,请同学们读读第2到第5自然段,注意读好人物的语气。

(生读2-5自然段。)

三、研读第6自然段与第7自然段,感悟墨子的论辩艺术及兼爱非攻的思想

师:墨子引诱公输盘说出了“吾义固不杀人”。围绕这句话,我们来思考三个问题。

(课件展示。)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联系课文,我们想一想:①墨子是如何指出他讲这句话的虚伪性的?②五句“不可谓”又驳斥了公输盘哪些可能的狡辩理由?③联系第1自然段,比较墨子所做的与公输盘所说的,你感受到了什么?边默读边思考,把你的感悟批注在书上。

(生默读、思考、批注;四人小组讨论。师巡视指导。)

1.感悟墨子“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论辩艺术。

师:下面我们一同来研究一下这三个问题。先看第一个,墨子引诱公输盘说出“吾义固不杀人”,但是,他是怎么指出公输盘讲这句话的虚伪性的?

生1:从这一句话,“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攻宋”就是要去攻打宋国,那么受害的就肯定是百姓了,但是公输盘又说“吾义固不杀人”,那就和他的行为形成了矛盾。

师:对!你的发言抓住一个“攻”字,一针见血地指出公输盘行为和语言之间产生了矛盾,他讲这句话是虚伪的。有没有补充的?

生2:“宋无罪而攻之”,说明宋国是没有罪的。“无罪而攻之”是不符合道义的。

师:对,讲得好。你把这两句话连起来读读看,从“吾从北方闻子为梯”读到“宋何罪之有”,体会一下墨子的质问口气。

(生2读。生齐读。)

2.感悟墨子“先发制人,全面出击”的论辩艺术。

师:对,质问得非常有力!但是墨子也考虑到公输盘会提出很多狡辩的理由,从五句“不可谓”来看,他实际上驳斥了公输盘哪些可能的狡辩理由?

生3:墨子说“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他预计公输盘可能会说,打这场战争对我们楚国有利,我们楚国的土地又可以多那么多,但是实际上这场战争是对楚国没有利的,因为楚国土地很多,人民很少,如果发动这场战争,那是得不偿失的,弊大于利,所以墨子就说“不可谓智”,封杀了公输盘的一个狡辩理由。

师:你的思路非常清晰,首先假想到公输盘的一个狡辩理由,而且抓住了文中的“杀所不足”和“争所有余”,指出了这场战争是得不偿失的!我觉得你刚才有一个词还用得不太确切,不是“封杀”,换一个词更准确一点。

生4:反驳。

师:“反驳”比较好,或者“驳斥”,行不行?你能把这句话给大家读读吗?读时,“杀”、“争”、“智”要加强语气。

(生读。师指导生齐读。)

师:还可能会抓住他什么狡辩理由?

生5:公输盘可能会说,宋国是有罪的,我们是代表正义去攻打它。墨子说“宋无罪而攻之”堵住了公输盘的狡辩理由。

师:对,抓住一个“无罪”堵住他发动战争的借口。

生6:墨子反驳说:“知而不争,不可谓忠。”墨子料到,公输盘可能会说:楚王我,我必须忠诚于楚王。

师:对。墨子是怎么反驳他的?

生7:“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你知道楚国地大,但是人少,这是得不偿失的一场战争,而且从道义上来说,是不仁义的战争,却不告诉楚王,还要去攻打,这不是忠于楚王的表现。

师:好!指出了这场战争的性质和得不偿失的结果,这就让他没有办法推卸战争的责任。

生8:“争而不得,不可谓强。”公输盘会狡辩说:我向楚王劝说过,但是楚王不听。然后墨子就可以说,“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你虽然劝说过楚王,但是楚王不听,就说明你没有坚持自己做人的原则。

师:对,你刚才强调没有坚守自己做人的原则,联系前面的话,他正好跟公输盘这句话中的哪一个字照应起来了?

生8:“固”。因为他说自己从来不杀人,然而实际上是在做杀人的勾当。

师:我在你的发言中再加一句话,不仅没有劝说成功,甚至还在帮助楚王做什么?

生8:造云梯。

师:我们一开始就读到,“为楚造云梯之械”。公输盘,你是一个刚强的人吗?你坚守做人的原则吗?

生8:没有。

师:请坐,这个发言,把“强”字和前面的“固”字联系起来,很好!最后你注意到公输盘一个什么狡辩理由?

生9:“义不杀少而杀众”。就是说公输盘会装糊涂,说自己不知道杀一个人与攻宋是一回事。

师:对。“不”“知类”就是不懂类推的道理。事实上,杀一个人和攻宋是一回事。这样就让公输盘更加无言以对。把刚才几个同学的发言整合起来,就会发现,墨子行十日十夜,这一路,他有足够的思考时间,预计到了公输盘可能的一些狡辩理由,所以他用了五句“不可谓”,先发制人。下面我想请一个同学和我一起分角色来读这段话,我说公输盘狡辩的理由,这位同学用书上的话来驳斥我,语气要有力。“吾义固不杀人”,然而这场战争能给我们楚国带来巨大的利益。

生10:“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师:宋国有罪,我们的讨伐是正义的。

生10:“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

师:我必须忠于楚王。

生10:“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师:我说了,楚王不听。

生10:“争而不得,不可谓强。”

师:我不知道杀一个人和攻宋是一回事。

生10:“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师:非常好,驳斥得很有力!我们一起读。像刚才一样,我来说公输盘的狡辩理由,大家用书上的话来驳斥我,语气要有力!

(师生配合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很好。把五句“不可谓”连起来,会发现公输盘始终都没有插话的可能,墨子是重重否定,层层进逼,一气呵成,最后逼得公输盘理屈词穷。我们把这五句“不可谓”连起来读读,感受一下语言的气势。

(生齐读。)

师:读到这儿,同学们,我们还原整个思维过程会发现:墨子先引诱公输盘说出了“吾义固不杀人”。接下来,指出他行为和观点上的矛盾。然后先发制人,堵住了他可能的狡辩理由。但更让人佩服的是,他在整个驳斥过程中,态度非常谦恭,“起,再拜”,用词尖锐但又很有分寸,尊称对方为“子”,说话时用“请”。透过语言文字,我们能够真正感受到墨子高超的辩论艺术。我们把第2到第7自然段连起来读一下,感受一下这个辩论的过程。

(生齐读2-7自然段。)

3.研读第1自然段,感悟墨子兼爱、非攻的思想。

师:好。联系第1自然段,比较墨子所做的与公输盘所说的,你感受到了什么?谁来说说看?

生1:从墨子“行十日十夜”可以看出墨子崇尚仁义是表现在行动上,而公输盘说“吾义固不杀人”只是停留在嘴上。

师:你把两个人物进行了比较。文中写“行十日十夜”,为什么要强调“十日”呢?

生2:“十日”说明路途遥远、耗时很长。

师:文中已写“行十日”,为什么还要加上“十夜”?

生3:“行十日十夜”说明他一直在走,走得很急,因为前文说,“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这个“将”字说明,战争迫在眉睫,百姓危在旦夕,他没有睡觉,他走得很急,为救宋国百姓,不辞辛劳。

师:好。“行十日十夜”足见墨子心系宋国百姓之安危,不辞辛劳,日夜兼程。后人所说的“墨突不黔”、“墨子无暖席”,正是反映了这种精神境界。但老师在读文章的时候,也思考到了一个问题,写了“十日”、“十夜”,为什么还要强调一个“行”字?

生4:可以看出墨子当时的经济条件不是很好,只能通过走路这种方式到达楚国。

师:你体会到“行”的意思是走路,说明墨子的身份是平民。很好,若将他的身份与所做的事情相联系,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生5:墨子只是一介平民,但能担负起阻止战争的责任,很了不得。

师:这种精神境界真让人感到了不得!同学们要注意,好的作品,惜墨如金。所以我们在阅读文本的时候,对语言文字的咀嚼要细一点,“十日”、“十日十夜”、“行十日十夜”,我们一字一字地咀嚼,联系上下文,再跟公输盘的言行进行比较,就可以看出墨子这人了不起!老师还想问一下,你们读文章时,注意到一个细节没有?把“行十日十夜”和“起于齐”联系起来,你有点启发吗?写文章的`人为什么还要强调他是从齐国出发的呢?

生6:我觉得,这就说明,楚国攻打宋国,跟墨子没有关系,没有伤害到墨子的利益。但是他为宋国人着想,所以从齐国出发,到楚国去,劝说公输盘和楚王。他这样做是无私的。

师:讲得很好啊。有没有补充的?

生7:这场战争是不会关系到墨子自己的利益的,但是他能为其他国家的百姓着想,能看出他的爱是博大的。

师:讲得好。这两位同学读文章读得很细,而且很善于思考。从“起于齐”三个字的背后能感受到墨子的思想境界,这种境界叫什么呢?可能同学们还不能用一个词来概括。这个词,浓缩了墨家的一个主要思想——兼爱。什么意思?知道吗?

生8:就是所有东西都要爱。

师:还不够准确。

生9:就是要平等地爱天下所有的百姓。

师:你的发言中“平等”这个词用得很好。关键在于“兼”字的理解。“兼”这个字,它原来的古代字形是这样的(边板书边解释):这是一根禾苗,这是第二根禾苗,这是一只手。“兼”的原义是,一只手握着两根禾苗,引申为整体的、平等的、没有差别的。兼爱就是一种普遍的、平等的爱,它并不因为血缘关系有亲疏远近之分,也不因为人的身份有高低贵贱之分,是没有功利心的,是真正的大爱!而这种爱表现在具体的行为上,就是非攻。兼爱和非攻是墨家的主要思想。通过这篇课文,通过“起于齐,行十日十夜”我们能够咀嚼出来。一段看似平淡的叙述语言,如果细细地嚼,结合墨子的人物身份,并且和公输盘一作比较,我们就能真切地感受到墨子的精神境界是那么高!我们来读一读第1自然段。

(生齐读。)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师:这堂课,我们通过语言文字,真切地感受到了墨子高超的论辩艺术和兼爱、非攻的思想,在文中,我们也似乎看到了一个极具有平民情怀的思想家。最后,我们把全文一起读一遍,记住,在我们民族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这样一个了不起的贤圣人。

(生齐读全文。)

师:最后留两个作业。

(1)上网查资料,解释两句话:①“墨突不黔。”②“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2)有兴趣的同学借助注释与译文阅读《公输》的后半部分或阅读鲁迅写的一篇小说《非攻》。

篇4:山雨课文课堂实录

山雨课文课堂实录第一课时

一、由“雨”导入

(师板书雨)看到“雨”字,想到哪些跟雨有关的词?生交流。

师:什么样的雨?

生:滂沱大雨 斜风细雨

师:关于雨的声音呢?

生:哗哗 沙沙 滴答滴答 唰唰唰

师:作者赵丽宏为我们带来了很美的文章——山雨。我们去见见山中的雨和

我们平时见到的雨有什么不同吧!(完整板书课题:山雨)

(由平常所见“雨”导入,给“雨”组词。并继续拓宽至什么样的雨,雨

声音的词,这样的“雨”丰富、亲切了。)

二、享受范读,初感山雨

1、师(配乐 《雨的印记》)范读,生边听边走进山雨,想:用一个词或两

个词来概括山雨。

2、学生拿起笔,把自己的初步感受,凝成一个词写在课题山雨的前面。师

提示可以从声音、颜色、速度、感受等,来形容这一场特别的雨。

(一直以来,我总习惯抛出一个问题,学生去做即可。即使学生面露迷茫,也只是说:多想想。张老师却细心地提示学生,让学生思有方向,想有目标,思维自然流畅。)

3、师:用上“ 好 的山雨”说一说。

学生交流着:好 嫩绿、浓浓、让人难以忘怀、滋润万物、色彩斑斓、无尽

色彩(焕然一新)、柔和宁静(感觉听觉)、温柔轻盈、恬静的雨。

(用上“ 好 的山雨”说一说,把浓缩了的词放进去,说话就完整了,也赋予雨鲜活的生命。在一学生说到好无尽色彩的雨时,张老师请学生表达自己的理解,并建议改成焕然一新。当学生说到好柔和宁静的雨时,张老师计时反馈:这是从感觉听觉上来理解雨。细节教学,就是在教育有品味的学生。)

师:对,这就是山雨带给我们的感觉。(感觉在此处,如果再回过来齐读课题,这雨的多姿多彩,绚烂生命一定会在孩子们的朗读中呈现的。不过,这是我的建议哦!)

4、师: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写?

生:先后顺序。

师:什么先后顺序,是方位呢?还是……

生:(马上醒悟)时间的先后顺序

师:是的,文章就是按“雨来了 雨下着 雨停了”这个顺序来写的。(板书)

5、到文中找一找,“来了 下着 停了”分别在哪些自然段?

生1:来了(1-5) 下着(6-7) 停了(8-10)

该生所完后,学生有不同意见。

师:有强烈的表达愿望的,把手摇一摇。

生2:来了(1-4) 下着(5-7) 停了(8-10)

师:写景物的文章,一般总按“来了 下着 停了”的顺序写,如萧红的《火

烧云》——火烧云上来了,火烧云的变化过程,火烧云过去了,所以写文章有时要注意写作的规律,可以帮助我们跟好地了解课文。

篇5:燕子课文课堂实录

燕子课文课堂实录第一课时

师:燕子这篇课文到底说些什么内容呢,老师发一张纸给你,你猜到到底说一些什么内容?你可以在工作纸的第一页写上内容,可以写上“我猜这篇课文说些什么内容。”

教师发绿色16开工作纸,并叮嘱写完的同学请坐好。

师:同学们你们猜这篇课文写些什么内容?

生:我猜写的是燕子的生活习性。

生;我猜写的是燕子的外表、生活习性。

生:我猜写的是小燕子病了,它飞行的时候受了伤,燕子妈妈为它包扎伤口,它在北方养好了病,秋天,它的病好以后又和妈妈飞到南方去了。

师:你们猜了这么多,那到底写的是什么呢?老师也不知道,你们猜的内容和课文内容一样不一样呢,请组长来发文章。

师:老师给你们三分钟,请你们读一读课文,看你们猜对了多少,看完你们就坐好。

师:看完了没有?请你把课文盖起来,在工作纸上写出原来课文内容是什么。

学生写

师:写完的同学,你就坐好了。写完的同学请你举手,没写完的同学请抓紧时间,我给你们十秒钟的时间。请同学们停笔看我。

教师找一名同学:请你告诉我,(手势示意)你到黑板前面来。

生:原来这篇课文写的是燕子的特点和燕子从那里飞来的。

师:同学们课文写的和你们猜的一样不一样,你们猜对了多少呢?

生:课文写了小燕子冬天到南方去,夏天到北方来。

师:有没有不同意?

生:是春天从南方飞回来。

师:好,下面把这张工作纸盖起来,看我。刚才你们看了一遍,下面听老师把课文朗读一遍。

教师朗读全篇课文

师:刚才老师把课文读了一遍,现在就请你们把课文轻声地朗读一遍。

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出示投影,投影上是课题和燕子的图。

师:刚才同学们朗读了课文,老师要请同学们考我一下,从第一段里面出一个问题考我一下,看老师能不能回答。老师很担心,你们会问我什么呢?

生:老师,课文写燕子是什么样的羽毛?

师:乌黑光亮的羽毛,对吗?

生:对

生:燕子的样子是什么样的?

师:活泼机灵的。让我们把这样的小燕子读出来。

学生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生再问:第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师随口回答:就是跟燕子有关系的。

生立刻更正:不是,写的是燕子的外表。

生:燕子的什么沾了一下水面?(这是第三段描写的内容)

生不约而同指正:第一段……

生:俊俏是什么意思?

师:很美丽、很可爱。

师:请你看第二段,马上看一下,请你考一下老师。

篇6:山雨课文课堂实录

山雨课文课堂实录第二课时

一、雨声雨色,走进山雨

1、师:这篇课文的写作方法很特别——陌生化。(板书:陌生化)不能这么说,

偏偏就这么说,读起来又感觉很有味道。去文中找找,把你认为最陌生化的词语圈起来。

2、两人或四人小组交流自己的发现。(在张老师的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学生

们在组成小组或找学习伙伴交流、讨论的情景,热烈而有序。)

3、全班交流

生1:第四自然段中,“清晰”“飘然”这些词又给人陌生化的感觉。把雨比

作一曲歌谣,飘然而起、清晰、响亮。

师:还有“由远而近,由远而近……”给人一种动态的美。美美地读这一段

师:我们来做模拟的下雨声,从四排开始慢慢地扩向全班。

师:加进“唰啦啦,唰啦啦……”开始模拟

学生轻轻地说着。

师:下得还不够猛,看老师的手势,再来一遍。

在老师投入的指挥下,唰啦啦声由远而近,由轻而重地传来了。

师:能把这一段背下来吗?

生:能。

师:把“哗啦啦”的声音加入到“响亮而来”后面。

生有感情朗读。

(学生是雨,雨声浸润了我的心。有了这样的模拟体验,学生更有精神,兴

趣更高,回答更积极了。)

师:继续品味,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这陌生化的写作方法?

生2:这篇文章没有像以往写的文章一样,第一句就给人很突然的感觉。

师:雨来的突然,开头也突然。我们看,“跟着一阵阵湿润的山风,跟着一缕缕轻盈地云雾,雨,悄悄地来了。”这雨就像大明星出场一样,后面还跟着很多的粉丝呢。(生开心地笑了)

师:一起读这段话。

生齐读

师:矛盾啊!来得突然是——很猛,悄悄地来是——很轻啊?

生:因为雨时不知不觉中下起来的,神不知鬼不觉地就下雨了

4、师:下雨的过程是很美的。请同学来读读五六七自然段。

指名三个学生读三个自然段,其他学生边听边感受

师:同学们好好品一品,哪些很有味道?

生1:第六自然段,“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

师:作者用心感受,这绿流进心胸,作者达到无我两忘了

生2:“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色彩都融入水中了。

师:眼前就明艳一片。

生3:我有疑问:改变山林的颜色, 雨是色的如何改变山林的颜色?

师:这仅仅是感觉,还是有科学依据?

生4:水折射之后,颜色更明亮。

生5:下雨前树叶上有灰尘,下雨会冲走这些灰尘,明丽的颜色就出来

师:如诗如画,有色彩的美丽,有声音的美丽。美美地读。(师生齐读)

师:(感叹,沉醉的语气)作者简直与这片绿融为了一体。

5、师:第五自然段有与大家分享的句子吗?

生:雨丝是弹琴的手指了。

6、师:雨来时,飘然而至,清晰、响亮;雨下着清新的绿色在雨雾中流动,弹奏着小曲;而雨停了,同样也很美丽。让我们齐读最后三段。

“不知在什么时候,雨,悄悄地停了”——师:与前文哪句照应?生:来得突然。

“风,也屏住了呼吸”——师:与前文哪句照应?生:跟着一阵阵湿润的山风。

师:雾,怎么没有写进去?

生:山上的雾很难散掉,所以不写了。

师:山中不是很幽静吗,怎么尽写声音?

生:写这些声音是因为只有山静,才能清晰地听出来。

师:这是“以动衬静”。来得快的山雨,像音乐一般的山雨,如此美妙。

(“与前文哪句照应”、“以动衬静”这些是实实在在的学习方法,“授之于鱼,

不如授之于渔”,就是这个道理。)

7、师:学到这里,还有什么问题?

生1:“仿佛是一场山雨的余韵”为什么要放进“仿佛”?

师:“余韵”是什么?

生:余音

生:仿佛是一场山雨的余韵,加进仿佛,这是作者的想象。

8、师问:你们还有问题吗?(无人举手)好,我还有问题:这到底是一场什么季节的山雨?到字里行间找依据。

生1:夏天。因为有云雾,夏天有更多的水蒸气,所以云雾多。

生2:秋天。文中第六自然段写道山林的色彩层次多,金黄、红色这些色彩秋天都有。

生3:夏末秋初。因为这个时候树还是嫩绿 但颜色又是红的。

生4:春天的。文中写到“跟着一阵阵湿润的山风”,春天,空气潮湿,雨水多,所以连山风也湿润了。

生5:很难判断。一年四季常绿的树很多,春天也有红的、黄的颜色。

师:同学们什么季节并不重要,关键是我们知道了山雨之美,领略了自然之美。

(家常课中,张老师注重让学生去思考,培养质疑能力。一个“这到底是一场什么季节的山雨?”就引起学生唇枪舌战,教室里硝烟弥漫,各有各的理,谁也不服谁。完美的课堂,需要有争议,学生的争议!)

二、雨后话雨,延伸拓展

1、课件出示朱自清笔下的“山雨”,指名读。

2、师:比较一下,这个片段与课文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从关键地方去发现

生1:拟人比喻的写作手法是一样。

生2:都有乐曲的声音。

师:音乐之美。

生3:朱自清的“山雨”让人看得眼花缭乱,下得密集。

赵丽宏笔下的“山雨”下得轻盈

生4:这两处写的雨都似有似无,飘飘忽忽。

3、出示金波 《雨中的树林》,齐读。

师:无论是赵丽宏的山雨,还是朱自清的山雨,还是金波的雨中的森林,山中的雨是——(生接)美的。

师:山中的雨也有不美的时候。为什么他们会写得这么没呢,因为他们有一双会发现美的眼睛。罗丹曾说过:“世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拓展延伸,有对课外新知地推荐,也有对已学的回顾。正是因为课中老师的一个引导,学生课后可能就会去读相关“雨”或“山雨”的文章,去翻阅朱自清、金波的书。这种无痕的推荐,让有心的学生无形中爱上语文。)

课文月光启蒙课堂实录

课文夜色的课堂实录

课文赤壁赋的课堂实录

初中课文自然之道的课堂实录

小学语文课文巨人的花园课堂实录

长城 课堂实录

《火烧云》课堂实录

理想的翅膀课文公开课教案

四年级《观潮》课堂实录

有理数减法课堂实录

理想课文课堂实录(整理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理想课文课堂实录,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