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唐公其三,旅思》的阅读及答案

时间:2018-11-06 19:36:02 作者:复杂漫游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复杂漫游”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次韵唐公其三,旅思》的阅读及答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次韵唐公其三,旅思》的阅读及答案,欢迎参阅。

篇1:《次韵唐公其三旅思》阅读答案

王安石

此身南北老,愁见问征途。

地大蟠三楚,天低入五湖。

看云心共远,步月影同孤。

慷慨秋风起,悲歌不为鲈②。

注:①张壤,字唐公,北宋嘉佑六年契丹**生辰使,王安石友人。

②《晋书·张翰传》记载张翰在洛阳,因见秋风,于是想起家乡的苑菜莼羹、鲈鱼脍,说:“人生贵适意尔”,当日辞官归乡。

1.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此诗题为《次韵唐公三首其三·旅思》与王安石的另一首诗《泊船瓜洲》一样,都表现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

B.首联直抒胸臆,诗人奔波南北,韶华老去,身心俱疲,不想再为国征战攻伐;一个“愁”字突出了诗人的迷茫。

C.颔联写景,以夸张之手法写天地的阔大深沉,并为进一步抒怀做了铺垫:“蟠”“人”二字化静为动,颇见功底。

D.颈联情景合一,“心共远”表明白己心志高远,意欲九天“步月”却形单影只,可见诗人虽高处不胜寒却依然积极人世。

E.王安石的诗歌“学杜得其瘦硬”,用字工稳,好发议论,多用典故,擅长于说理与修辞,风格遒劲;本诗集中体现了这些特点。

2.诗的尾联是怎样表现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的?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BE(B2分,E.3分。B项中“为国征战攻伐”“突出了诗人的迷茫”错,应是思家之愁和国事之忧;E.项,本诗并未集中体现“擅长说理”这一特点。)

2、①尾联即景抒情,诗人借张翰的鲈鱼脍的典故委婉表达自己复杂的思想感情:②面对秋风,诗人虽然伤悲,但依然慷慨歌大志;③虽然思念家乡,但为国事不计个人得失,顾大家而舍小家。

篇2:《次韵唐公其三,旅思》的阅读及答案

《次韵唐公三首其三,旅思》的阅读及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次韵唐公①三首其三,旅思王安石此身南北老,愁见问征途。地大蟠三楚,天低入五湖。看云心共远,步月影同孤。慷慨秋风起,悲歌不为鲈②。【注】①张壤,字唐公,北宋嘉佑六年契丹**生辰使,王安石友人。②《晋书·张翰传》记载张翰在洛阳,因见秋风,于是想起家乡的苑菜莼羹、鲈鱼脍,说:“人生贵适意尔”,当日辞官归乡。

14.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此诗题为《次韵唐公三首其三·旅思》与王安石的另一首诗《泊船瓜洲》一样,都表现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

B.首联直抒胸臆,诗人奔波南北,韶华老去,身心俱疲,不想再为国征战攻伐;一个“愁”字突出了诗人的迷茫。

C.颔联写景,以夸张之手法写天地的阔大深沉,并为进一步抒怀做了铺垫:“蟠”“入”二字化静为动,颇见功底。

D.颈联情景合一,“心共远”表明自己心志高远,意欲九天“步月”却形单影只,可见诗人虽高处不胜寒却依然积极入世。

E.王安石的诗歌“学杜得其瘦硬”,用字工稳,好发议论,多用典故,擅长于说理与修辞,风格遒劲;本诗集中体现了这些特点。

15.诗的尾联是怎样表现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的?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试题答案:

14.BE

15.①尾联即景抒情,诗人借张翰的鲈鱼脍的典故委婉表达自己复杂的思想感情;②面对秋风,诗人虽然伤悲,但依然慷慨歌大志;③虽然思念家乡,但为国事不计个人得失,顾大家而舍小家。

【解析】

14.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以及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需先理解诗句内容,主要把握情感和手法。B.“为国征战攻伐”“突出了诗人的迷茫”错,应是思家之愁和国事之忧;E.本诗没体现“擅长说理”这点。所以选BE。

15.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以及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诗歌要把情感表达出来,除了注意意象和词语的选用外,也应该掌握一些简单的写作手法。比如直抒胸臆、借景(物、事)抒情、托物言志、对比、衬托、动静、虚实、点面、正侧结合等。解答时要结合具体的诗句来理解。尾联用了典故,张翰的“鲈鱼脍”表达了思乡之情,但作者在“秋风起”时,“慷慨”“悲歌”却“不为鲈”,表达了作者心忧国事的情感。

篇3:次韵唐公其三――旅思,次韵唐公其三――旅思王安石,次韵唐公其三――旅思的

次韵唐公三首其三――旅思,次韵唐公三首其三――旅思王安石,次韵唐公三首其三――旅思的意思,次韵唐公三首其三――旅思赏析 -诗词大全

次韵唐公三首其三――旅思

作者:王安石  朝代:北宋 此身南北老,愁见问征途。

地大蟠三楚,天低入五湖。

看云心共远,步月影同孤。

慷慨秋风起,悲歌不为鲈。

篇4:语文古诗理解题目:《次韵唐公其三》

语文古诗理解题目:《次韵唐公三首其三》

王安石

此身南北老,愁见问征途。

地大蟠三楚,天低入五湖。

看云心共远,步月影同孤。

慷慨秋风起,悲歌不为鲈②。

注:①张壤,字唐公,北宋嘉佑六年契丹**生辰使,王安石友人。②《晋书·张翰传》记载张翰在洛阳,因见秋风,于是想起家乡的苑菜莼羹、鲈鱼脍,说:“人生贵适意尔”,当日辞官归乡。

14.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此诗题为《次韵唐公三首其三·旅思》与王安石的另一首诗《泊船瓜洲》一样,都表现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

B.首联直抒胸臆,诗人奔波南北,韶华老去,身心俱疲,不想再为国征战攻伐;一个“愁”字突出了诗人的迷茫。

C.颔联写景,以夸张之手法写天地的.阔大深沉,并为进一步抒怀做了铺垫:“蟠”“人”二字化静为动,颇见功底。

D.颈联情景合一,“心共远”表明白己心志高远,意欲九天“步月”却形单影只,可见诗人虽高处不胜寒却依然积极人世。

E.王安石的诗歌“学杜得其瘦硬”,用字工稳,好发议论,多用典故,擅长于说理与修辞,风格遒劲;本诗集中体现了这些特点。

15.诗的尾联是怎样表现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的?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4。BE(B2分,E.3分。B项中“为国征战攻伐”“突出了诗人的迷茫”错,应是思家之愁和国事之忧;E.项,本诗并未集中体现“擅长说理”这一特点。)

15.参考答案:①尾联即景抒情,诗人借张翰的鲈鱼脍的典故委婉表达自己复杂的思想感情:②面对秋风,诗人虽然伤悲,但依然慷慨歌大志;③虽然思念家乡,但为国事不计个人得失,顾大家而舍小家。

评分细则:6分。三个要点,每个2分。大意即

篇5:《钱思公虽生长富贵》阅读答案

钱思公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时,尝语僚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谢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亦笃学如此。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做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三上”文章》作者:欧阳修)

注:(1)钱思公、谢希深、宋公垂:皆北宋人名。 (2)属思:聚精会神地思考,构思。

篇6:《钱思公虽生长富贵》阅读答案

1. 不多;告诉;只有;特别(尤其)。

2. (1)没有片刻不拿书的。(2)读书的声音很清晰的`传到远处近处,其刻苦学习到了这个地步。

3.三。共同点是:充分利用一切时间读书学习(甚至连上厕所也读书)。或:笃学。

4.(略)

【翻译】

钱思公虽然出身在富贵之家,但是没有什么不良爱好。在西京洛阳曾经告诉官员的家属,说这一生只喜欢读书,坐着的时候就读经书和史书,躺在床上就读各种杂记的书籍,上厕所的时候就读短小的诗歌、小令。大概从来没有半刻放下书的时候。谢希深也说: 同在史院的宋公垂,每当去厕所都夹着书,诵读的声音清脆,远近都能听到,也是如此的好学。我于是告诉希深,说:“我平生所作的文章,多是在“三上”,就是马背上、枕头上、厕座上。这是因为只有这些地方才可以集中思想吧。”

篇7:《钱思公虽生长富贵》阅读答案

1.解释加点的词:

少( ) 语( ) 惟( ) 尤( )

答:

2.翻译加横线的两个句子:

(1) 盖未尝顷刻释卷也

答:

(2) 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亦笃学如此。

答:

3.上文举了( )件事,其共同点是:

答:

4.请列举一个同样能体现上文这种治学精神的名人的例子。

答:

篇8:钱思公虽生长富贵 阅读答案

钱思公虽生长富贵 阅读答案

钱思公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时,尝语僚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谢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亦笃学如此。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做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思尔。(《“三上”文章》作者:欧阳修)

钱惟演(钱思公)虽然生长在富贵之家,却没有什么嗜好。在西京洛阳的时候,曾经对官僚下属说:平生唯独爱好读书,坐着读经书(即读先秦百家著作)、史书,睡着则读各种杂记,入厕的时候则读小辞。从未把书放下片刻。谢绛(谢希深)曾经说:“和宋公垂同住在史院的时候,他每次入厕一定带上书,读书之声,清脆响亮,远近都能听见,好学竟到了如此地步。”我因此对谢绛说:“我平生所作的文章,多半在‘三上’,即马上、枕上、厕上。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好好构思罢了。”

注:(1)钱思公、谢希深、宋公垂:皆北宋人名。 (2)属思:聚精会神地思考,构思。

1.解释加点的词:

少( ) 语( ) 惟( ) 尤( )

2.翻译加横线的`两个句子:

(1) 盖未尝顷刻释卷也

(2) 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亦笃学如此。

3.上文举了( ) 件事,其共同点是:

4.请列举一个同样能体现上文这种治学精神的名人的例子。

参考答案:

1. 不多;告诉;只有;特别(尤其)。

2. (1)没有片刻不拿书的。(2)读书的声音很清晰的传到远处近处,其刻苦学习到了这个地步。

3.三。共同点是:充分利用一切时间读书学习(甚至连上厕所也读书)。或:笃学。

4.(略)

篇9:《钱思公虽生长富贵》阅读原文及答案

钱思公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时,尝语僚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谢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亦笃学如此。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做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三上文章》作者:欧阳修)

注:(1)钱思公、谢希深、宋公垂:皆北宋人名。 (2)属思:聚精会神地思考,构思。

1.解释加点的词:

少( ) 语( ) 惟( ) 尤( )

2.翻译加横线的两个句子:

(1) 盖未尝顷刻释卷也

(2) 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亦笃学如此。

3.上文举了( )件事,其共同点是:

4.请列举一个同样能体现上文这种治学精神的'名人的例子。

答案

1. 不多;告诉;只有;特别(尤其)。

2. (1)没有片刻不拿书的。(2)读书的声音很清晰的传到远处近处,其刻苦学习到了这个地步。

3.三。共同点是:充分利用一切时间读书学习(甚至连上厕所也读书)。或:笃学。

4.(略)

篇10:《钱思公虽生长富贵》的阅读答案

钱思公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时,尝语僚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谢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亦笃学如此。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做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三上”文章》作者:欧阳修)

注:(1)钱思公、谢希深、宋公垂:皆北宋人名。 (2)属思:聚精会神地思考,构思。

1.解释加点的词:

少( ) 语( ) 惟( ) 尤( )

2.翻译加横线的两个句子:

(1) 盖未尝顷刻释卷也

(2) 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亦笃学如此。

3.上文举了( )件事,其共同点是:

4.请列举一个同样能体现上文这种治学精神的'名人的例子。

旅宿阅读答案

《唐文粹》阅读答案

《资治通鉴?唐纪》阅读答案

寄上叔父夷仲其三阅读答案

学阮公体(其三)刘禹锡诗词

江南陶公柳阅读答案

“黄霸字次公”阅读答案

《左传僖公四年》阅读答案

《唐雎不辱使命》《孟尝君传》比较阅读答案

帛画唐卡阅读理解附答案

《次韵唐公其三,旅思》的阅读及答案(合集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次韵唐公其三,旅思》的阅读及答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