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醋黑巧”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为了忘却的记念(鲁人版高一必修备课资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为了忘却的记念(鲁人版高一必修备课资料),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 目录
篇1:为了忘却的记念(鲁人版高一必修备课资料)
为了忘却的记念(鲁人版高一必修备课资料)
教学目的
一、了解这篇记叙文的特点是: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情文并茂。
二、学习运用课文主次勾连前后照应等写作手法,把零碎的材料结构成篇,使文章自然熨贴,紧密严谨。
三、学习革命先烈的高贵品格和鲁迅先生爱憎分明的感情与坚持对敌斗争、坚信革命必胜的精神。
教学设想
一、通过预习,理解生字、新词、难句,了解主要内容。
二、通过讲读,理清本文结构层次,学习本文写作手法,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三、通过写练,学习运用夹叙夹议的表达手法。
教学时数三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导入新课
(用投影仪或其他方式出示下题,要求学生选择一项准确的答案。)
《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鲁迅先生写道:“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句话的理解是:( )
(1)忘却了刘和珍君等勇士壮烈牺牲的情景,作者才能提笔写文章继续战斗。
(2)作者担心人们即将忘却这笔血债,有必要写点东西为历史留下血债的确凿证据。
(3)正是为了使人们不忘却,要记住这笔血债,要奋起反抗,不要苟且偷生,才感到有写文章记念烈士的必要。
订正答案后导入新课:在高中一册里,我们学了鲁迅先生为悼念“三一八”惨案中死难的爱国青年刘和珍等用杂文手法写的记实性散文,今天我们再学一篇鲁迅先生写的同类事件同一体裁的文章(板书课题)。
(用投影仪或其他方式展示下题。)
对于这个语意曲折含义隽永的标题有不同理解。请选择最正确的一项:( )
(1)为了忘却他们才记念他们,只有记念了他们,才能使自己安下心来战斗。记念正是为了不忘却。
(2)忘却就是要摆脱悲哀的重压,才有轻松愉快的心情参加战斗;记念死者,留下愤怒来激扬斗志。
(3)忘却加强了记念的深意,忘却和记念是矛盾的统一体,因为忘不了才写记念,记念就是忘不了或怕别人忘了才写记念文章。
(4)忘却是表述强烈悲愤心情的反语,是激愤的反语,是不能忘却的反语。
(5)作者确实是想忘却,是完全照直说的大实话,想忘却而苦于不能忘却,正显得战友情浓,龙华恨重。
默读课文
1 边读边看注释或查阅工具书,了解时代背景,弄懂生字新词,勾画难句;
2 读后编写各部分大意;
3 确定一项对标题的正确理解;
4 思考两个问题:
a、本文是怎样结构材料的?
b、作者是如何写五位烈士的?
5 教师在黑板上分块标出一、二、三、四,让四组学生板书疑难问题。
检查评改
1 解决生字新词(尽量引导学生回答)
不屑--认为事物轻微而轻视不做或不接受。
隐约其辞--形容说话含含糊糊,躲躲闪闪。
仓皇失措--匆忙、紧张,害怕而不知所措。
迁怒--受了甲的气而拿乙出气,或自己不如意时对别人生气。
永诀--诀,辞别。多指不再相见的分别。
措词--说话或作文时选用词句。
禁锢--束缚,强烈限制。用于落后或反动势力对进步革命活动的禁止和抑制。锢gù。
被难--因灾难或重大变故而牺牲。
延口残喘--延长一口残余的.呼吸。意思是努力挣扎着勉强活下去。
2 指名学生说出各部分大意:
第一部分,点明题意,记叙和白莽的交往。
第二部分,写与柔石的交往及柔石的为人(兼写冯铿)。
第三部分,交代白莽和柔石的同时被捕。
第四部分,写柔石等被捕遇害的经过,进一步揭露反动派的罪行,表示对革命烈士的深切悼念和赞扬。
第五部分,抒发对烈士的怀念和尊敬,表达了反动派必然灭亡,人民革命一定胜利的坚定信念。
3 讨论确定对标题的正确理解。
4 启发学生提出难句,引导大家共求答案,教师订正(参看资料)。
表情朗读课文,背诵《惯于长夜过春时》。
第二教时
指导学生快速阅读第一部分后试填下表。(教师可根据本班学生实际,适当留出空格让学生填写。本课四张表及作业题需事先刻好。)
提问:作者写的白莽的三次见面,是怎样表现白莽的性格特点的?(一边讨论,一边板书。)
第一部分
快速阅读第二部分后试填下表:
第二部分:记叙与柔石的交往及柔石的为人,兼及冯铿。
问题讨论:
1 哪些材料写出了柔石的“硬”和“迂”?(复述)
2 作者为什么要引用台州宁海方孝孺这一典故?(为了更形象地突出柔石性格中的“硬”和“迂”)
3 通过这部分记叙,作者表现了柔石哪些可贵的品格?(板书)
单纯 忠厚 善良 质朴
讨论:第三部分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这部分交代白莽、柔石同时被捕,由此过渡到记叙五人被捕,也为下文抒情作了铺垫。
4 指名学生有表情地朗读第四部分后试填下表:
第四部分 写柔石等被捕遇害的经过
提问讨论:
1 引用高僧道悦“坐化”这一典故有什么作用?(揭露反动派滥杀无辜的罪行,批判道悦束手待毙,主张保存实力,坚持战斗。)
2 这部分在写法上与前三部分有何不同?(前三部分以记叙为主,这部分以议论兼抒情为主。)
全班表情朗读第五部分后试填下表:
第五部分 抒发对烈士的怀念与尊敬
提问讨论:
这部分引用向秀的《思旧赋》有什么作用?(作者处境与心情跟向秀同类,借此以古喻今,抒发自己悲伤心情,表达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对反动派的极端愤恨。)
总结:作者全文引用了三个典故,处处围绕着对革命烈士崇高形象的歌颂,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揭露用意十分深刻。这是学习本文的难点,望同学们在阅读时认真理解。
布置作业
1 填空。
①本文记念的五位青年作家是:赵平复又名 ,徐白又名 , ,冯铿又名 ,李伟森又名 和胡也频。
②“而在这三十年中”是从 年起的三十年。
③“我目睹了许多青年的血”是指 年 、 被杀, 年 运动, 年 惨案, 年 政变等几件大惨案。
④“夜”象征 ,“路”象征 ;“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这与前文的关系是 。
2 选择一项正确的答案填上序号。
①“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这里不用“悲哀”其原因是 。
a 作者为战友被害而悲哀,为敌人残暴而愤怒,只用“悲哀”表达欠周。
b 也可用“悲哀”,但名家已用了“悲愤”,改用“悲哀”似乎难以服人。
C 只能用“悲愤”,只悲哀不悲愤就显不出作者的革命性了。
②“将悲哀摆脱”,这里不用“悲愤”,原因是 。
a 既摆脱了“悲哀”,又摆脱了“悲愤”,那就不能表现鲁迅先生的革命精神了。
b 作者要摆脱的是悲哀,留下的是更深沉的愤怒;若改用“悲愤”,那就连愤怒也摆脱了。
c 其实“悲哀”和“悲愤”都摆脱了,才好轻装上阵,更好地和敌人斗争到底。
③“我其实也并不比我所怕见的神经过敏而自尊的文学青年高明。”这句话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精神?他的哪篇作品里也表现了这种精神?答 。
a 在《记念刘和珍君》中表现过这种关怀爱护革命青年的精神。
b 在《孔乙己》中表现过这种自甘受压迫遭摧残的精神。
c 在《一件小事》中表现过这种勇于解剖自己的精神。
3 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①本文通过对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杀害五位革命烈士的深沉追忆,歌颂了他们的崇高品质,抒发了作者无限悲愤之情,表达了反动派必然灭亡,人民革命一定胜利的坚定信念。( )
②本文是一篇以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具有战斗性的杂文。( )
③本课文末用省略号,说明是节选的,后面尚有未选入的段落。( )
④“左联”五位烈士被害的消息,上海报界“不敢载”是指想载而怕触犯敌人的胆小鬼,“不愿载”是指明哲保身不肯得罪敌人的糊涂虫,“不屑载”是指仇视革命的小爬虫。( )
⑤本文涉及的人多、事多,材料零碎,内容庞杂,作者之所以能结构成篇,感人至深,在于他引用了三个典故,突出了中心。( )
课外阅读本单元“基础知识”
第三教时
检查订正前课作业:抽查学生背诵《惯于长夜过春时》,表情朗读第五部分。
提问讨论:
1 本文涉及的人多、事多,内容庞杂,材料零碎,可为什么又显得结构谨严呢?
2 本文采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3 除了写作上的技巧外,还有什么原因使这篇文章如此感人?
总结讲解:
本文用杂文笔法,以记叙为主,兼以议论抒情,调动了多种表达手法,因而成为一篇情文并茂的记实性散文。它之所以感人至深,原因有(结合课文适当举例。):
1 有感而发。作者压在心中的悲愤已整整两年了,写出来气贯长虹。
2 详略得当,主次勾连,浑然一体。
3 前后照应,使文章结构严密完整,内容深刻细致。
4 语言朴实,深刻、含蓄,抒情激越,议论精当。
作文训练
题目:对这件事应该引起重视
要求:(1)运用夹叙夹议的方法介绍班内或校内一件小事;(2)必须写你亲眼见或耳闻的事,不可胡编乱造;(3)500字左右,课内完成。
请2-3位同学读自己的作文,大家评议,教师小结。
课外选读鲁迅的《南腔北调集》。
以《鲁迅先生的情》为题,举办一次课外文学讲座。
张书
篇2:阿房宫赋(鲁人版高一必修备课资料)
阿房宫赋(鲁人版高一必修备课资料)
【学习目标】
1、掌握重要的文言知识(重要的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现象)。
2、认识封建统治者荒淫奢侈、鱼肉百姓的罪恶,了解作者作本赋借古讽喻的目的。
【相关知识】
杜牧:见基础训练14页,杜牧工诗、赋、辞,而以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在 晚唐诗坛独树一帜。人们将他和杜甫相比,称他为“小杜”;又和他同时代的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散文气势雄浑,多针砭时事;诗歌语言流丽而又风味清新,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著有《 樊川文集 》。
赋的基本特点:见基础训练14页。
【知识梳理】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
阿房宫( ) 廊腰缦回( ) 镅桑 ) 蜂房水涡( )
媵嫱( ) 梳晓鬟( ) 剽掠( ) 鼎铛玉石( )
逦迤( ) 锱铢( ) 架梁之椽( ) 庾之粟粒( )
横槛( )
(二)文章重点梳理
第一段
重点词语解释
(1)六王毕,四海一 (统一)
(2)盘盘焉,镅 ( 相当于“然” ……的样子)
(3)不霁何虹 (雨过天晴)
词类活用
(1)六王毕,四海一 (数词用作动词,统一)
(2)北构而西折: (北、西 名--状 向北 向西)
(3)廊腰缦回 (名--状,像人腰)
(4)檐牙高啄 (名--状,像鸟嘴)
(5)蜂房水涡: (蜂房,水涡, 名--状,像蜂房,像水涡。)
(6)未云何龙: (云、龙、名--动,出现之出现龙。)
(7)不霁何虹: (虹 名--动,出现彩虹。)
古今异义
(1)直走咸阳 古义:跑 今义:行
(2)钩心斗角 古义: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今常用来比喻用尽心思,明争暗斗。
(3)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古义:雨雪晴阴 今义:一个地区的气象状况
默写翻译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第二段
重点词语解释
(1)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纷乱的样子 古代女子环形的髻)
(2)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夺取)
词类活用
1、辇来于秦 (名作状语,乘坐辇车)
2、朝歌夜弦 (名词作动词,歌唱;奏乐)
3、鼎铛玉石 (名词用作动词,把鼎当做;把玉当做)
4、金块珠砾 (名词用作动词,把金当做;把珠当做)
古今异义
1、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古:明亮的星光;今:指行业中做出成绩,出了名的人。
2、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古义:金玉珠宝 今义:筹划并管理(企业等)
古义:金玉珠宝 今义:精华,也指出类拔萃的人
默写翻译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依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迤逦,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第三段
重点词语解释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数量词,一把)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喜爱)
词类活用
楚人一炬 (放火)
古今异义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古:可惜;今:怜悯,同情。
特殊句式
戍卒叫,函谷举。被动句
默写翻译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第四段
重点词语解释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 假使 ,爱护)
词类活用 族秦者秦也 (名作动词,灭族,杀死一族的人)
特殊句式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判断句
默写翻译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知识梳理】(三)、用课文语句回答问题答案
1.(1)“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2)“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3)“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4)“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2.就思想意义说,以六国为秦的前车之鉴。阿房宫中的无数美人,乃是六国的“妃嫔媵嫱”;阿房宫中的无数珍宝,又是六国“取掠其人”的长期积累。六国一旦灭亡,则美人“辇来于秦”,珍宝“输来其间”;那么,秦一旦蹈六国的覆辙,又将怎样呢?秦不以六国为鉴,终于自食其果;那么,唐朝的统治者又走秦的老路,难道会有什么更好的结局吗?作者借古讽今,奉劝今天的统治者能够避免这样的.结局。
3.课文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多。透过楼台殿阁、脂粉金玉这一画面,作者旨在说明秦统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为维持这种奢侈生活所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导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
4.通过阿房宫营建的极尽豪华,宫内生活的荒淫奢靡,对人民残酷压榨的铺陈描绘,揭示秦皇的自取灭亡,讽喻当朝切勿重蹈覆辙。
【我的补充】
【我的疑问】
【课后自测】答案:
1A 2C 3 D4D 5B 6C 7A 8B 9 A 10 B
11.(1)①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②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2). (说明)诗中用通俗的语言对秦始皇进行辛辣的讽刺,既肯定他削平六国、统一天下的艰辛,又批评他不知体恤百姓,一味残暴,以至断送天下的愚蠢。末两句写秦始皇苦心经营的坟墓,到后来被牧童失火烧毁,他自己只落得个尸骨不全的可悲下场。这是对秦始皇梦想独霸天下、万世为君的深刻讽刺。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和《阿房宫赋》相似,也是借古讽今,劝谕当政者不要胡作非为,以免引起人民的反抗。
张书
篇3:《为了忘却的记念》备课卡
目的 1.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词语(见词语表);2、分析探讨课文题目的意义;了解.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概括全文的主旨;3、归纳课文各部分大意,并能说明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重点 第3点
难点 第2点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作家,他在有生之年,无论发生爰重大事情,始终站在斗争的前列,用笔作武器,激励革命志士。“三・一八”惨案发生的时候,他写下了《记念刘和珍君》,揭露敌人,唤醒民众;当左联五信青年作家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杀害的时候,他又一次拿起了战斗的武器,写下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他的笔像匕首,像投枪,一如他人生:耿介、正直、嫉恶如仇。他就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鲁迅先生。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为了忘却的记念》,是写于1933年的。
二.解题:分析文章的题目结构,明确中心词是为“记念”,即本文的主体为纪念性文章。然后由文体展开联想,确定本文的学习重点:纪念的是什么人,其身分如何,作者是怎样纪念的(包括文章的结构、.写作的思路及其线索);为什么要纪念(包括文章.写作的背景及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三.在解题的基础上逐一完成学习重点。先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速读课文,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线索:时间
结构:点明题意,论述和白莽的交往―写与柔石的交往及柔石的`为人―交代白莽、柔石同时被捕―写柔石等的遇害经过―抒发作者对烈士的怀念与尊敬
思路:交代.写作目的―回忆―纪念
通过朗读与讲座明确:
1.题目的含义:A“为了忘却”说明难以忘却,烈士往事历历在目,形象鲜明;B”忘却”是为了摆脱悲哀,奋然前行;C记叙烈士生前的举止言谈、音容笑貌,正是为了让烈士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让后人永不忘却。
2.文章的主旨:通过回忆与烈士生前的交往,纪念烈士,抒发作者对他们的怀念与尊敬,同时揭露反动派的罪恶,表达反动派必然灭亡、人民革命一定胜利的坚定信念。
3.对最后一段的理解,我们可明确鲁迅先生确实是大手笔,他写五个青年的遇害,并不是孤立地就事论事,而是把这件事放在广阔的时空背景中评述。在他的笔下,有一条纵深的历史长河,有一幅广阔的社会画卷。他从反动派的猖獗中看到了它们的末日,从革命者的身上看到了胜利的希望,并以些鼓舞后死者进行战斗。
板书设计:
四川省沐川中学校备课卡
学科:语 文 教者:吴 江
授课时间 4月 日 课型 新授课 共 3课时,本节为第2课时
篇4:《为了忘却的记念》备课卡
目的 再次熟读课文,揣摩重点语句
重点 揣摩重点语句
难点 处理课后的练习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二.再次熟读课文,揣摩重点语句
1.教师先引导学生找出文中不理解的字词句,通过讨论,学生互相解决疑难。
2.在学生元疑处设置疑问,鼓励学生通过阅读与思考加以解决。例:
①根据语境区别“不愿、不屑、不敢”三个词语的意思。
②“国民诗人”与“民众诗人”有何区别,为什么白莽用“民众诗人”而不用“国民诗人”?
③白莽与第三次时就告诉作者他是一个革命者,说明什么?
④作者说柔石的性格“有点迂”,是不是有贬意?你是怎么看待的,从文中找出佐证。
⑤作者写到柔石的个性时,为什么会想到方孝孺?
⑥《说岳全传》中高僧坐化的故事与作者的经历有什么关系?
⑦“原来如此!……”感叹号与省略号的意思是什么?
⑧“惯于长夜过春时”一诗的意思就如何理解?
⑨写白莽被捕时,引用了他翻译的“生命诚可贵”一诗,为什么?
⑩“年青时读向子期《思旧赋》,很怪他为什么只有寥寥的几行,刚开头却又煞了尾。然而,现在我懂得了”。作者“懂得了”什么?
⑾.在五位青年作家中,作者与谁的关系最密切?.写作时又从谁先写起,为什么?
三.处理课后的练习题。
课后小结
[1]
[1]
《为了忘却的记念》备课卡教案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5:《屈原列传》导学案之一(鲁人版高一必修备课资料)
《屈原列传》导学案(之一)(鲁人版高一必修备课资料)
班级: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教师评价:_____________
课题:《屈原列传》导学案(共3课时)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课文中出现的文言知识,包括“属、伐、疏、离、志、指、闻、留、迁”等文言实词的用法,“以为、明年、形容、颜色”等古今异议双音节词,掌握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和文言知识整理,掌握课文基本文意和文言知识,搜集有关屈原的材料,探讨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屈原的高尚品质、爱国精神,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看待历史人物。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文章,研习课文1-3节。
2、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
3 背诵第三段。
【学习重难点】
1.积累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
2..默写背诵文段。翻译重点文言语句。
【学习方法】 涵咏背诵 自主合作 互动探究 (课前完成预习)
【知识衔接】
1.介绍司马迁。
司马迁(约前145~前90),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父司马谈,学问广博。汉武帝即位,谈为太史命,临终时嘱咐司马迁继写史书。父卒三年后,司马迁继父任太史命,开始在“金匾石室”(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历史资料。二十岁时,游历长江中下游和山东、河南等地,并到庐山和会稽考察传说中的“禹疏九河”等遗迹,经院水和湘水流域,凭吊屈原沉水的汨罗江,在曲阜,参观了孔子的“庙堂车服礼器 ”。回长安后任郎中。三十五岁时二次出游,广泛地接近下层人民。武帝天汉三年(前98),李陵孤军人匈奴,败降,而司马迁极言李陵降敌出于无奈,意在待机答汉,因此触怒武帝,致罪下狱,受官刑。司马迁为完成《史记》,隐忍苟活。出狱后任中书分,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我国最早的一部通史《史记》,人称《太史公书》。
2.介绍《史记》。
《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学名著,列“二十四史”之首,《史记》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简介屈原的生平: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前278年),名平,战国末期楚国人,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汉代把它们合编为《楚辞》。出生楚国贵族,知识渊博,有卓越的政治和外交才能。他曾得到楚怀王信任,担任地位相当高的“左徒”官职,参与国家政令的起草和外交等工作,但由于上官大夫的诽谤而被楚怀王疏远。屈原鉴于在秦国威胁下的楚国的危机,主张改良内政,联合齐国以求自存。但是,当权者靳尚和怀王的宠姬郑袖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正确意见,和齐国绝交了。怀王甚至被秦国诱去做了三年的俘虏,囚死在秦国。楚怀王死后,顷襄王即位,他比他的父亲还要糊涂,在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的挑拨和诋毁下,屈原被流放在外二十多年。六十二岁时,他看到楚国的前途已经绝望,于公元前 285农历五月初五日,跳进湖南省汩罗江自杀了。屈原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他的政治生活虽然失败了,但作为伟大爱国主义者和伟大诗人却赢得了人民的同情和尊敬。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日端午节,全中国各地划龙船, 吃粽子,就是用来纪念屈原的。
4、屈原的影响:屈原的诗作,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写真。他同腐朽没落的贵族政治集团作斗争的顽强精神,他坚持自己的理想而宁死不屈的坚定意志,他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他眷恋祖国,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爱国主义思想,形成了他的诗作的基调。这便是屈原的作品传颂千古的原因之一。屈原的诗作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它打破了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诗的格调,吸收民间形式,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多变的新诗体“楚辞”,是诗歌形式的一次大解放。它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后代一切有成就的文学家,都从屈原和他的作品中吸取了营养。
5、背景简介: 课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史记记载了我国从远古直到汉武帝时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两千年来,我国封建社会的“正史”,大多数沿用《史记》开创的这种体例。《史记》不但是一部史学名著,而且是一部文学名著。它善于塑造人物形象,语言简洁生动;同时富于抒情性。它在叙述史实时,饱含着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大概是因为这个原因,鲁迅誉之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大约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贾谊还作过《吊屈原赋》,所以就把他们合写一传。课文选的是屈原的传文部分(有删节)。秦朝以前,古书中都不记载屈原的生平事迹。《史记》中的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它以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记载屈原的事迹和文学上的杰出才能,具体而深刻地表现了他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品格,集中表现了屈原的高尚情操和斗争精神,流露了作者的郁郁不平之气和“悲其志”的叹惋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一、整体感知 。
1.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提示:初读课文,消除错音别字。)
属(zhǔ)草稿 惨怛(dá) 帝喾(kù) 靡不毕见(xiàn) 举类迩(ěr) 濯(zhuó)淖(nào) 蝉蜕(tuì) 滋垢(gòu) 浊秽(huì) ( jiào)然泥(niè)而不滓(zǐ)z者也 既绌(chù)商於(wū)屈(gài)既咎(jiù) 眷(juàn)顾 相随属(zhǔ) 唐昧(mò)憔(qiáo)悴(cuì) 啜(chuò)其醴(lí) 物之汶汶(mén)者乎 罹(lí)难 枯槁(gǎo) 温蠖(huò) 汨(mì)罗 被(pī)发 渔父(fǔ)
2.再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简介屈原的姓名、家世、所任官职、为政才能,以及楚王对他的信任。
第二部分(2---3)写屈原遭谗被疏后“忧愁忧思而作《离骚》”,说明了屈原创作《离骚》的原因和心理状况,评述了《离骚》的思想内容和写法,并对屈原的人品作出了“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的高度评价。
第三部分(4---9)历叙屈原被罢黜后楚国在政治上、外交上、军事上的一系列失利,表现楚国的.日益衰败,说明屈原被排斥给楚国造成的巨大影响。
第四部分(10---12)叙述屈原的放逐和自杀,交代屈原死后楚国为秦所灭。
二、学习第一、二部分
文言基础知识积累
(一)找出通假字:
(1)、离骚者,犹离忧也
(2)、人穷则反本
(3)、靡不毕见
(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5)、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二)重点文言词语释义:
(1)、娴于辞令 (2) 争宠而心害其能 (3)、屈平属草稿 (4)、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
(5)、平伐其功 (6)、王怒而疏屈平
(7)、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8)、 可谓穷矣
(9)、 其文约 (10)、其词微 (11)、明道德之广崇 (12)、治乱之条贯
(三)、词类活用
(1)、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________________)
(2)、 谗谄之蔽明也(________________)
(3)、 邪曲之害公也(________________)
(4)、 蝉蜕于污秽(________________)
(5)、 方正之不容也(________________)
(6)、 明道德之广崇(________________)
(四)、 文言句式
(1)、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_______________)
(2)、 方正之不容也(________________)
(3)、 明于治乱,娴于辞令(_______________)
(4)、 离骚者,犹离忧也(_______________)
(5)、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________________)
(6)、 其行廉,故死而不容(________________)
(7)、 明道德之广崇(_______________)
(五)、 翻译句子
(1)、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3)、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形成答案)
1、课文第一段重点介绍了屈原哪几个方面的才能?并联系全文分析作者为什么把屈原得志时的情况写的如此简约?
答:
2、研读第三自然段,指出屈原作《离骚》的原因,并分析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离骚》的?
答:
【课堂检测】(方法指导:检查重在实效,把错误给同桌标注并指出)
1、同桌相互检查文段翻译。
2、同桌相互检查第三段背诵。
【学习小结与反思】
《屈原列传》导学案(二)
【学习目标】
1、研习课文4--12节。
2、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
3、如何理解屈原的被疏与楚国的日益衰败。
3、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学习重难点】
1.积累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
2. 学习本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学习方法】 涵咏背诵 自主合作 互动探究
【学习过程】
诵读理解:(课前完成)
1、 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及学案疏通文意。
2、 合作探究,理解文章第三、四部分的大概内容。
一.文言基础知识梳理 (自主完成)
(一)、通假字
(1)、 屈平既绌(________________)
(2)、齐与楚从亲(________________)
(3)、亡走赵,赵不内(________________)
(4)、乃令张仪详去秦(________________)
(5)、使于齐顾反(________________)
(6)、被发行吟泽畔(________________)
(二)、 文言重点词语释义
(1)、 惠王患之(________________) (2)、齐与楚从亲(________________)
(3)、楚诚能绝齐(________________) (4)、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________________)
(5)、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议和(________________) (6)、臣请往如楚(________________)
(7)、奈何绝秦欢(________________) (8)、屈平既嫉之(________________)
(9)、人君无愚智(________________) (10)、冀幸君之一悟(________________)
(11)、一篇之中三致志焉(________________) (12)、 然亡国破家相随属(________________) (13)、顷襄王怒而迁之(________________)(14)、颜色憔悴,形容枯槁(_____________________)(15)、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_____________________)(17)、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词类活用
(1)、 厚币委质事楚(________________)
(2)、 亡国破家相随属(________________)
(3)、 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________________)
(4)、 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________________)
(5)、 身客死于秦(________________)
(6)、 秦虎狼之国(________________)
(7)、 时秦昭王与楚婚(________________)
(8)、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________________)
(9)、其后楚日以削(________________)
(四)、 文言句式
(1)、 大破楚师于丹淅(________________)
(2)、 遂绝齐(________________)
(3)、 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________________)
(4)、 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________________)
(5)、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________________)
(6)、 举贤以自佐(________________)
(7)、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________________)
(8)、数十年竟为秦所灭(________________)
(五)、翻译句子
(1)、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2)、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3)、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4)、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5)、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6)、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7)、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8)、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9)、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10)、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文本探究】 (思考讨论)
1、本文的题目是《屈原列传》,为什么这里用大量的篇幅来写楚国的政治而不写屈原?
答:
2、 阅读第九自然段,概括该段内容是从哪两个角度来写的,并指出每一个角度运用的表达方式。最后分析该段表达了屈原和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
3.文章后半部分记叙屈原与渔夫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5.司马迁写人物传记,除传末赞语之外,多不直接发表自己的意见,而是把意见寓于叙事之中。本传却是另一种写法,这就是记叙、议论、抒情三者紧密结合。试分析。
【互动探究】:
一、被动句的表现方法总结:
1、无专门词语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兵措地削,亡其六郡。
2、介词“于” 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3、介词“见”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4、“见……于” 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5、介词“为”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6、“为……所” 夫直议者 ,不为人所容。 其后楚日益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7、“为所” 不者,若属皆为所虏。
8、介词“被”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二、为: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语气词,表反问
竟为秦所灭 介词,被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变为,变作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介词,替,给 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因为
闻秦王善为秦声 弹奏 我为赵将 表判断
为刎颈之交 成为
【总结归纳】
(一)、写作特色。
(1)选材上,《屈原列传》不具备曲折、生动、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根据文献记载,粗线条地勾勒人物的生平事迹;
(2)写法上,记叙和议论相结合。全文四个部分都有“传”有“评”,因“传”而“评”,以“评”点“传”。
(3)语言上,本文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叙中有情、倾向鲜明;议中有情、直抒胸臆。作者运用对偶、对比、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表达效果。
(二)、一词多义。
(1)属
屈平属草稿未定(动词,zhǔ,连缀,引申为写作)
亡国破家相随属(动词,zhǔ,连接)
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动词)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动词,隶属,属于)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动词,掌管)
有宁越……之属为之谋(名词,类,这些人)
吾属今为之虏也(名词,用在人称后面,表复数。吾属,我们)
神情与苏、黄不属(动词,类似)
若属皆且为所虏(若属,你们这些人)
(2)伐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动词,耀,自夸)
其后秦欲伐齐(动词,讨伐,进攻)
口诛笔伐(动词,声讨)
伐薪烧炭南山中(动词,砍伐)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动词,战胜,打败)
此五霸之伐也(名词,功业)
★ 鲁人搬迁寓言故事
★ 高一新教材备课资料(U4)(新课标版高一英语教案教学设计)
为了忘却的记念(鲁人版高一必修备课资料)(锦集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