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业余训练中运动员损伤规律研究

时间:2022-11-25 00:10:44 作者:dchysjfy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dchysjfy”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中学生业余训练中运动员损伤规律研究,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中学生业余训练中运动员损伤规律研究,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中学生业余训练中运动员损伤规律研究

1、问题提出

在多年的中学生业余训练教学实践中,运动损伤一直是业余训练经常遇到的一个手的问题,学生一旦发生损伤就不得不中断或停止训练,从而影响业余训练任务的完成,特别是体育高考前损伤而导致不能如愿考上理想的体育院校,而且我们对于损伤的处理往往是待出现后才采取治疗措施,总是处于被动状态,笔者试图通过对中学生业余训练中运动损伤情况的探索与研究,以发现其损伤发生的规律,为了减少这种损伤的发生而有针对性的采取一些措施,以保证业余训练任务的顺利完成。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常德市中学生2000—2001学年度体育高考队、高中田径队、高中篮球队、初中田径队、初中篮球队共96人。

2.2研究方法:以普查校医务室病历卡记录与运动训练登记卡纪录为主,问卷调查和个别访问相结合。

3分析与讨论:

3.1中学生业余训练损伤发生率(见表1)

代表队名称 人数 受伤人数 发生率(%)

体育高考生 15 14 93.33%

田径队 47 37 78.72%

篮球队 34 22 64.70%

合计 96 73 76%

所有业余训练代表队共有73人受伤)受伤率达76%,体育高考生受伤率高于田径队,田径队受伤高于篮球队受伤率,在统计的96名学生中,上年内业余训练运动损伤共有109人次,平均每人受伤1.135次,有的学生一年内受伤高达6次,上学期创伤发生61次,占56%,下学期创伤发生48次,占44%。

3.2中学生业余训练运动损伤在全年中的分布(表2)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损伤人次 7 3 21 19 11 8 2 0 4 13 15 6

% 6.4 2.8 19 17.4 10 7.3 1.8 0 3.7 12 13.8 5.5

由表2可知:在109例运动损伤中,有两个区域是发生运动损伤的高峰期,有21例发生在3月,有19列发生在4月,分别占了19%和17.4%。论文百事通3月、4月是业余运动训练损伤的高峰期,究其原因有如下几方面:(1)体育高考生面临体育术科考试,训练任务重,心理压力大。(2)气温逐渐升高,一部分肌肉

开始放松,一部分肌肉还处在冬眠僵硬状态,由于准备活动不充分,而易造成损伤。(3)加之这一时期为迎接各级竞赛,抓紧了各专项练习,尤其是田径专项容易造成损伤。第三个运动损伤高峰期发生在10月、11月。10月有13例,11月有15例,分别占12%和13.8%,这一时期所发生的运动损伤,究其原因

有如下几个方面:(1)由于这一阶段运动量逐渐加大,学生训练水平跟不上,难以适应大运动量与大强度的训练。(2)这一阶段是运动竞赛高峰期,有迎新篮球、排球赛、有市篮球、田径运动会、有校级田径运动会等,这些学生均属班、年级的体育尖子,赛事多,身体比较疲劳,容易造成损伤。(3)天气由暖变凉,气温下降,肌肉僵硬,准备活动时间相应要长一些,但师生又容易忽视。(4)由于中学阶段全力抓文化学习,训练时间不足,师生均不想失去这以赛代训的时机,来提高学生的素质和技术水平。

3.3导致中学生业余训练损伤的原因

损伤部位 手腕部 肘部 肩部 头颈部 胸部 腰背部 腿臂部 膝部 足踝部

损伤人次 3 4 11 7` 2 19 25 9 29

% 2.75 3.7 10.1 6.4 1.8 17.4 23 8.25 26.6

中学生运动损伤遍及身体各个部位,如表3所示,其中足踝部损伤比例,占26,6%,腿臂部25例,占23%,腰背部19例,占17.4%。这三个部位是业余运动训练损伤的多发部位,其主要原因是:田径是一切项目的基础,田径运动跑、跳、投掷、跨栏各个项目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要求较高,特别是足踝部、腿臂部,由于学生训练的水平不高,身体素质较差,不能负担较大的运动负荷,任何急于求成的超负荷都能引起损伤:而足踝部、腿臂部不仅要负担身体重力,更要积极参与各项运动,所以更容易受到损伤。

3.4中学生业余训练运动损伤部位(表4)

中学生业余训练损伤原因统计情况

受伤情况 技术差错 准备活动 负荷 场地器材 身体有病 劳损 摔倒 组织 气候 其他

受伤人数 30 22 19 10 8 5 6 4 2 3

% 27.5 20.2 17.4 9.2 7.3 4.6 5.5 3.6 1.8 2.7

对导致中学生业余训练损伤的原因进行统计。见表4,其原因有气候、组织不当或纪律不好,摔倒损伤,身体有病;场地器材不合要求,准备活动不充分或未做准备活动,全身或局部负荷过大,技术误差或动作变形等。其中因技术差错而导致的损伤有30例占27.5%,其次是因准备活动不充分所导致的损伤有纪例,占20.2%,负荷过大和场地器材不合要求分别占17.4%、9.2%,这说明技术差错是业余训练创伤的主要原因,其次是准备活动、负荷、场地器材,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有如下几点:(1)教师因受训练任务和训练时间的限制,为了早出成绩,没有从学生的具体情况考虑,在训练中存在拔苗助长的观念而忽略了运动规律和训练原则;(2)学生思想上对准备活动没有引起重视;(3)训练条件差,场地器材不合要求;(4)教练只注重早出成绩,而“突击”专项练习,忽略了给运动员打下良好的基础。

4、解决措施与方法

通过对常德市中学各代表队学生一年来业余训练中的运动损伤的抽样统计,其结果显示中学生业余训练损伤的一般规律:田径训练比篮球训练损伤多;3月、4月、10月、11月是损伤的多发季节;足踝部、腿臂部和腹背部是损伤的多发部位;技术差错是损伤的主要原因。因此,应该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对新进行训练的学生以提高各项基本素质为主,同时加强体育保健的常识,在此基础上进行专次训练;

(2)对准备活动引起重视,特别是气候条件恶劣时,同时加强易伤部位的保护训练;

(3)科学的安排运动量,深人了解学生身体素质,学生身体素质差异较大,运动量要因人而异,标准要因人而异,要区别对待;

(4)加强场地器材的管理与建设,经常维护、杜绝致伤隐患;

(5)把运动竞赛不集中在某一时间应分散在不同时间进行;

(6)加强训练后的放松活动,使学生轻松的进人下一次训练课,消除学生的疲劳状况。

参考文献:

1、高顺生实用体育保健[m]湖南师大出版社1991年

2、崔和明等湖南师大体育系学生运动损伤规律的调查研究[J]湖南师范文学学报(自然版)”89年

篇2:中长跑运动员力量训练研究

中长跑运动员力量训练研究

根据当今世界中长跑的发展趋势表明,要想取得优异成绩,必须加强力量方面的训练.力量训练在对运动员心血管耐力、速度及速度耐力、柔韧性及技术发挥等方面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本文对中长跑运动员力量训练的.重要性,以及训练方法和训练原则加以阐述,目的在于完善中长跑训练方法,提高中长跑运动成绩.

作 者:高建林  作者单位:镇江高等专科学校,江苏镇江,21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 “”(18) 分类号:G82 关键词:中长跑   力量训练   训练方法   训练原则  

篇3:田径业余训练运动员爆发力最大负荷与速度训练组合研究

田径业余训练运动员爆发力最大负荷与速度训练组合研究

爆发力是田径运动项目中的重要组成要素,在田径业余训练中,研究发现:小负荷力量练习与徒手练习不能很好地发展爆发力;中负荷练习能产生较强爆发力;大负荷练习后立刻进行几次轻负荷练习,再加上徒手练习,所产生的爆发力效果远远比中小负荷或单一的徒手练习大得多.

作 者:邵正风  作者单位:本溪市溪湖区教师进修学校,辽宁・本溪,117002 刊 名:科教文汇 英文刊名:EDUCATION SCIENCE & CULTURE MAGAZINE 年,卷(期):2009 “”(7) 分类号:G82 关键词:田径   运动员   爆发力   最大负荷与最大速度   训练组合  

篇4:飞机实际使用的比较损伤分布规律研究

飞机实际使用的比较损伤分布规律研究

利用在某型飞机载荷谱编制过程中提出的比较损伤计算方法,通过统计大量的外场飞参数据,分别按正态分布、对数正态分布和威布尔分布,研究了飞机在实际飞行使用过程中比较损伤的分布规律.研究结论对于飞机疲劳载荷谱的.编制,提高结构疲劳试验,耐久性/伤容限分析的可靠度具有重要意义.

作 者:陈亮 刘道庆 隋福成 CHEN Liang LIU Dao-qing SUI Fu-cheng  作者单位:陈亮,CHEN Liang(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宇航学院,江苏,南京,210016;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辽宁,沈阳,110035)

刘道庆,LIU Dao-qing(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军事代表室,辽宁,沈阳,110034)

隋福成,SUI Fu-cheng(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辽宁,沈阳,110035)

刊 名:飞机设计 英文刊名:AIRCRAFT DESIGN 年,卷(期): 29(5) 分类号:V215.5+1 关键词:比较损伤   分布   正态   对数正态   威布尔  

篇5:预腐蚀铝合金腐蚀疲劳累积损伤规律研究

预腐蚀铝合金腐蚀疲劳累积损伤规律研究

利用LY12CZ板材试件进行未腐蚀试件及预腐蚀后试件的二级加载及随机谱加载的.疲劳和腐蚀疲劳试验,分析疲劳损伤累积的演化规律,发现LY12CZ板材试件纯机械疲劳与腐蚀疲劳累积损伤规律基本一致,且均为非线性;预腐蚀后试件与未腐蚀光滑试件高-低、低-高加载累积规律差异较大,并呈现出相反的结果;Miner理论能较好的适用于随机谱下的纯机械疲劳及腐蚀疲劳寿命估算.

作 者:匡林 杨晓华 张玎 卞贵学 KUANG Lin YANG Xiao-hua ZHANG Ding BIAN Gui-xue  作者单位:匡林,KUANG Lin(海军航空工程学院青岛分院,青岛,266041;海南陵水91685部队,陵水,572425)

杨晓华,张玎,卞贵学,YANG Xiao-hua,ZHANG Ding,BIAN Gui-xue(海军航空工程学院青岛分院,青岛,266041)

刊 名:强度与环境  ISTIC英文刊名:STRUCTURE & ENVIRONMENT ENGINEERING 年,卷(期): 35(4) 分类号:V215.5 关键词:腐蚀疲劳   累积损伤   试验  

篇6:乒乓球运动员赛前心理训练研究论文

1 赛前心理训练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

在平时训练过程中, 运动员平时的心理状态与比赛时的心理状态是截然不同的, 心理状态的波动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从训练到比赛, 运动员应在心理环境上进行积极的调整, 而赛前的心理训练就是通过各种方法来进一步稳定运动员的心理状态, 增强运动员的信心, 使运动员斗志昂扬, 积极的参与到比赛之中, 从而更好的发挥自身的真实水平。

在比赛过程中, 运动员全身心的投入到激烈的赛事环境中, 其间消耗着大量的体能与神经递质, 这些都将直接影响着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发挥。由此可知, 即使运动员有着优秀的体能与先进的技战术, 没有过硬的心理素质都将在原有基础上大打折扣, 这对于只差分毫的竞技比赛而言, 可以说对于胜负的影响是起着决定作用的。

2 赛前心理训练的作用

赛前的心理训练主要使运动员在比赛中形成良好的竞技状态、消除运动员的恐惧以及心理障碍, 以便可以更好的发挥自身的体能与技战术优势。研究表明, 心理训练在整体训练中的比例至少应占到三分之一。由此可知, 在目前大部分情况下, 心理素质已成为决定胜败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心理训练可以充分调动运动员的主观积极性, 激发运动员内在潜能, 使其在遇到各种复杂的情况下仍能从容不迫, 学会控制自身情绪, 稳定的发挥自身能力, 获得最佳状态, 在比赛中有效提高成绩。在乒乓球比赛过程中, 运动员的失误在所难免, 而失误对于运动员来说, 在某种程度上会对其造成一定的心理障碍, 久而久之, 心理障碍会加深运动员对于失误的恐慌情绪, 使其在比赛中无法客观的面对失误, 这些心理问题都要依靠赛前的心理训练来进行调整和治疗, 不能仅靠技术训练来进行弥补或替代。

3 赛前心理训练的方法

3.1 选择合适的竞赛目标

运动员在比赛之前要制定与自身实际情况相符的比赛目标, 目标要求简单明了, 可操作性强, 在此基础上也应包含一定的难度以增加挑战性。与此同时, 运动员对目标达成的期望值应适中, 既不可太低也不能太高。过高的目标会给运动员增添不必要的精神压力, 而过低的目标又没有实际的意义。在难度系数合理的前提下包含一定的挑战性才是比较好的目标设置, 这样运动员既能良好的发挥自身实力, 又能在此基础上对自身形成突破。这就对目标的可行性进行了实际的要求, 其中必须包含具体的技战术要求, 力争做到简约而不简单。

3.2 重视比赛动机的激发

运动动机是运动员参与比赛以及赢得比赛时必须的'内部推动力, 运动动机由内而外的推动着运动员在比赛中发挥良好的竞技水平。所以, 在比赛前运动员应明确比赛对于自身的意义与价值。要让运动员明白, 正如鱼儿离不开水, 鸟儿离不开天空一般, 赛场才是运动员的最终归宿, 也只有比赛才能展现出运动员的价值。培养运动员珍惜比赛机会、渴望参与到比赛之中、在比赛中有竞争意识等, 都是运动员在比赛前应激发的动机所要包含的重要内容。当然, 在激发运动员动机前也要遵循适度原则, 动机水平过低会使运动员比赛情绪低落, 动机水平过高则会使运动员心理环境不够稳定, 两种情况都会影响比赛中运动员真实水平的发挥, 从而难以取得期望成绩。

3.3 赛前运动员心理状态的调整

稳定的心理状态是运动员良好发挥技战术水平的保障, 所以, 运动员应在赛前将心理状态调整至适宜比赛的程度。思路清晰、战术明确, 保持适当的紧张状态都有利于运动员积极的参与比赛。故而, 当运动员心理状态不够稳定时应积极采用心理学手段进行调整, 使运动员以饱满、高昂的情绪投入到比赛之中。可以通过热身赛或赛前动员来激励运动员, 敢想敢拼、勇为人先、誓夺第一的意识都将使运动员从心理层面上压倒对方选手, 这样更利于运动员赢得比赛。

高昂的战斗意识从另一个侧面来讲会使运动员在比赛前失去冷静的思维判断, 教练员应在此时发挥积极的作用, 既要保持运动员应有的战斗意识, 又要使运动员保持清醒的头脑来应对比赛中将要出现复杂多变的情况。对乒乓球运动员来说, 细腻的技术发挥的前提就是思路的清晰明确, 只有思路清晰明确才能使运动员做到眼到手到, 技战术与思维同步。

3.4 梳理清晰明确的赛前程序

除了在比赛前制定明确的目标以外, 最为重要的就是对比赛流程的熟悉与制定整体计划, 把要完成的任务在心理完整的过一遍, 做到心中有数, 这样运动员就能更好的控制自身的心理活动, 使其在比赛中临危不乱、遇事不慌, 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从而对身体活动进行有效的控制, 并对不良的干扰产生积极的应对, 在比赛中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

3.5 全面分析比赛情况, 做到知己知彼

首先应明确自身实际情况, 在实际情况基础上来分析对手信息, 这样有利于运动员形成一定的心理优势, 当然在分析过程中要做到客观准确, 不仅不要忽视对方的优势, 而且还应在其优势上作出有效的应对策略, 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更为重要的是要有全局观, 将比赛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一切情况进行归纳汇总, 并逐一解决, 只有准备充分才能减少运动员在真正比赛过程中遇到意外情况的不适感, 将最好状态完美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孙燕.对乒乓球运动员心理训练方法的探讨[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3) .

[2]陈静, 李平, 孔丽娜, 莫雷.优秀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自我分析[J].体育学刊, 2008 (10) .

[3]马启伟, 张力为.体育运动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9.

篇7:排球运动员常见运动损伤及防治措施研究论文

排球运动员常见运动损伤及防治措施研究论文

摘 要:本文从排球运动的特点和运动规律出发,探索排球运动员发生运动损伤的部位及原因,并结合项目特点提出一些有效的防治措施,以期为预防排球运动损伤,延长排球运动员运动寿命提供借鉴。

关键词:排球运动员;运动损伤;预防

前言

运动损伤是运动中由于外部或内部的力量或暴力造成的身体损伤或持续的创伤,运动损伤不仅可以使运动员无法正常参加训练或比赛,甚至提前结束运动员的运动寿命。运动损伤的发生有其特有的规律,不同运动项目的有不同的技术要求,人体机体本身经过过度或不合理的使用,就会造成不同项目特有的创伤及专项多发病。排球运动是一项隔网对抗性球类项目,运动过程中没有与对手直接发生身体接触,所以在比赛过程中发生的运动损伤率排名不在前列,但是在运动训练的过程中发生运动损伤的几率却非常高。项目特点决定了运动员之间会为比赛胜利进行激烈的分数争夺,为了取得比赛的最终胜利,运动员会充分运用身体习惯性的技术动作,以及非习惯性动作进行击球,运动损伤的发生主要集中在习惯性身体动作疲劳期,以及非习惯性身体击球时。运动损伤一旦发生,轻则影响运动成绩,重则缩短运动寿命,因此应该尽量避免发生运动损伤。

1排球运动的项目特点

排球运动的特点主要是对空中排球及时做出反应,将球击向某一指定目标。这要求运动员瞬间反应要快,要求身体各部分机体爆发力要强。其次,由于瞬间反应的习惯性,又要求具有较好的柔韧性。再次,排球运动对于完成动作时的时空感觉有较高要求。运动项目本身的技术要求以及运动部位的解剖生理特点与损伤部位密切相关。

2排球运动损伤的规律

排球运动技术动作多数要求在腾空或半蹲状态下完成,因而膝关节伤痛发病率最高。起跳虽主要由下肢来完成,但扣球拦网、跳发球等需上肢配合,连结上、下肢动作的枢纽是腰腹,所以腰伤在排球运动员中也比较常见。当然,踝、腕、肩、指间关节以及肌肉的劳损和急性损伤也较多。至于损伤的性质,排球运动员的损伤主要为肌肉拉伤、韧带损伤(多见于腿、膝部、腰背、踝部),其次为半月板损伤、腰椎间盘突出(多见于膝部、腰部),骨膜炎、腱鞘炎、滑膜炎(多见于小腿、膝部、腰背部)。

3常见运动损伤部位、损伤原因及处理措施

3.1膝关节

膝关节是最常见的损伤部位,在长期的排球运动训练过程中,以及漫长的联赛中,运动员需要不断地起跳、落地,导致膝关节损伤的发生。

(1)主要原因

排球是一项要求运动员连续起跳—落地、启动—制动的球类项目,比赛获取胜利主要是通过空中来完成动作击败对方,各项技术要求运动员反复深蹲且幅度过大,很多的训练动作要求从不同的方向落地以及赛季前的高强度训练负荷,不断增加膝关节的负荷,导致膝关节最容易受伤。排球运动中的急停、急转、减速,跳跃、落地不稳等会造成膝关节非接触损伤,出现关节外翻、外旋、过伸的损伤。

(2)处理措施

膝关节发生损伤时,首先应该判断膝关节发生损伤的原因。排球运动员膝关节发生运动损伤主要有起跳膝和髌腓骨综合症两种,或者是两者同时发生。判断膝关节损伤的种类,是膝关节损伤处理的关键。一般患有膝关节损伤的运动员会进行自我恢复、医学手段和运动处方三者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必要时要采取手术治疗;增强膝伸肌离心力练习的运动治疗处方是治疗髌韧带炎症的很好选择。

(3)预防措施

提高运动员弹跳能力的同时,应该加强运动员膝关节的绝对力量;对运动员的力量训练加强监控;体重过大也是造成膝关节损伤的一个不容忽视原因,因此教练组控制运动员体重,注意对运动员膝关节的保护;要设计科学合理的康复计划来预防运动员膝关节的疼痛发展成为慢性疼痛。

3.2踝关节

踝关节是排球运动中人体最易损伤的关节之一。由于踝关节外侧韧带较内侧松弛,又缺乏自我保护的应变能力,就会以足的前外侧着地,使足内翻,所以容易扭伤。

(1)主要原因

排球运动技术复杂,踝关节的发生主要是发生在运动员在网前完成扣球或拦网下落时踩到对方运动员或者队友脚的时候。运动员为了能够完成扣球动作,当人体离开地面在腾空阶段,身体充分舒展并且有前冲的动作,作为防守队员尽量阻止对方将球扣过,因此采取措施靠近球网,这使得球网处成为人员比较密集的区域,给踝关节运动损伤的发生提供了条件。此外,在练习中技术运动的转换比较频繁,要求不断改变方向、急停急起等,足就处于跖屈内翻位,如果身体重心不稳,向一侧倾斜或踩在他人的足上和球上。

(2)处理方法

首先,在踝关节扭伤的急性期,通常扭伤后24小时内,局部可用凉水或酒精冷敷,减少血肿的形成和疼痛。24~48小时之后,才可进行热敷,以改善血液循环,其次,康复期间,可以进行热敷与轻轻按摩,或用活血通络中药外洗扭伤处。最后,扭伤踝关节后,不要过早下地及持重,并要注意损伤的局部应防寒保暖,休息时尽量保持踝部高于臀位。

(3)预防措施

排球运动员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利用护具与鞋子保护容易受伤的踝关节;提高踝关节的肌肉力量,以及踝关节的稳定性和协调性;学会正确的进攻、拦网起跳与落地技术,减少因技术错误而发生损伤的次数;科学进行康复措施,防止再次受伤。

3.3肩关节

肩关节是发达上体和上肢肌肉的主要活动中枢,结构特点是活动性强、稳定性较差,排球技术动作施加于肩部的负荷比较大,是排球运动训练中常见的运动损伤。经常发生肌群和韧带、肌腱等软组织的拉伤、扭伤、发炎等。

(1)主要原因

排球运动员肩部运动损伤绝大多数是因为长期训练而积累的慢性损伤。扣球、发球要求运动员要不断地高举手臂,用力使得肩关节前部组织的承受压力非常大,当压力达到一定的程度时,肩部关节组织就会无法承受压力。因此重复多次负荷过大的扣球、发球、传球、拦网训练,最容易造成肩关节发生损伤。

(2)处理措施

用冰块或用纸袋包裹碎冰在受伤部位按摩,可退热、镇痛、消肿。借助器材或手进行的轻柔按摩,有利于缓解肌肉痉孪、僵硬,改善微循环。“伸展练习”,即手贴墙手指自然分开,向上爬墙,直到最高点,反复做十几次,单手交替做或两手同时做均可。此外服药、外敷、针灸等方法也有利于运动员肩关节康复。

(3)预防措施

提高肩部的抗击力,进行“拉伸”练习,切勿进行过度的训练;训练安排合理,逐渐增加训练强度,尤其是扣球与发球时,以免局部肌肉、关节负担过重;应注意改进错误的技术,遵循训练原则,

3.4腰背部损伤原因

(1)主要原因

排球运动员为完成击球将身体扭转、将腰部不断地伸曲,当运动员起跳扣球,起跳发球、拦网、滚翻救球等动作时,运动员身体疲惫、力量不强壮时候,的原因容易造成运动员发生下背部的运动损伤。

(2)处理措施

进行冰敷也可以用冷水冲;加压包扎, 通过包扎实现伤处的制动,使其更为稳定;对损伤者进行RICR原则的处理可以患者耐受损伤的痛苦,或者延缓炎症的出现。受伤部位疼痛停止之前不能进行运动,也尽可能不让受伤部位负重,因为这段时间运动只能加重病情,甚至形成习惯性运动创伤。

(3)预防措施

运动员要加强自身腰部的力量,通过定期伸展运动来增加腰部的'柔韧性,增加运动员肌肉的耐受性,提高腰部的稳定性,使腰部能够承受一定得反复负荷;注意伤后的恢复,切勿带伤训练。

3.5手指及其他部位的损伤

(1)主要原因

排球中手指的受伤在排球运动中较多见,造成手指受伤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拦网。在鱼跃,滚翻的时候,也是造成手指受伤的原因之一。

(2)预防措施:运动员学会站我正确的拦网动作技术,以及及时判断确定手在网上与球之间的位置和时机。此外,“扣球”、“封网”、“救球倒地”,也可以发生背部、臀部的挫伤及上下肢其他关节韧带的捩伤或扭伤,其中扭伤,骨折和脱位最常见。

(3)任何与运动有关的损伤的急性处理都是至关重要的,直接影响到康复的时间与疗效。正确的处理和护理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因此应该充分了解运动损伤的RICR原则。 (R)休息, 表示在受伤部位疼痛停止之前不能进行运动, (I)冰敷, 将伤处进行冰敷 或者用冷水冲,冰敷和冷敷可以刺激血管收缩,让组织液减少,从而达到减轻肿胀和止血的效果;(C)加压包扎, 通过包扎实现伤处的制动,使其更为稳定。(E)抬高,可以尽量让伤处高于心脏部位。在损伤部位的周围出现皮下血管的破裂,水肿、疼痛,对损伤者进行RICR原则的处理可以患者耐受损伤的痛苦,或者延缓炎症的出现。

4全面预防运动损伤发生的措施

4.1医务人员对运动员进行全面的检查,这是预防运动员发生运动损伤的关键,利用运动员体检结果,对运动员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计划,以及受伤运动员的科学康复计划,并严格执行,以使全身各部位的肌肉得到均衡发展,这是保障运动员寿命的有效措施。

4.2提高运动员对运动损伤预防的重要性的认识性。学习运动创伤的预防知识,了解熟悉和掌握运动损伤防治的基本知识。一般来讲,大多数运动损伤是可以预防的。只要我们掌握和了解其发生的原因、规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就能把运动损伤减少到最低程度。造成损伤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不重视预防措施。

4.3安排有效合理的准备活动内容,促使运动员在神经系统和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均达到训练与比赛的适宜水平。有针对性的专门练习,使肌肉、韧带等组织达到一定的“热度”,使关节的运转灵活起来。

4.4教练组成员科学的训练,要求运动员正确掌握动作要领,不断纠正运动员的错误动作,也是避免运动员发生运动损伤的有效措施之一。

4.5完善后勤保障制度,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防止组织纪律混乱和违反活动规定的现象发生,杜绝伤害事故的发生。搞好场地设施,培养和提高自我保护能力。运动员的营养可以有效补充运动员比赛与训练中损失的营养成分,因此合适及时地补充运动员营养也是防止运动员损伤的有效后勤保障。

4.6合适的运动鞋将有效的保护膝关节、踝关节等部位,可以有效缓冲身体重力给身体各部位带来的撞击,减缓关节之间的摩擦,此外良好的训练环境也是保障运动员避免损伤的一个因素。

参考文献:

[1] 李健强,徐朝阳. 排球运动创伤常见病及预防与治疗[J]. 内蒙古体育科技, ,(03) .

[2] 顾伟农,王建伟,杨亚阁,刘传进,王守力. 我国体院排球运动员运动损伤的特点及原因分析[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05) .

[3] 向练. 青少年排球运动员运动损伤产生机理及预防措施[J]. 考试周刊, 2007,(07) .

[4] 朱雁晴. 试析排球教学中运动损伤的预防[J].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05) .

[5] 蒋自俭. 试析高校排球教学中运动损伤的预防[J]. 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01) .

[6] 葛卫忠,葛超. 排球运动中手指挫伤原因及预防对策[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7,(02) .

[7] 周伟峰. 青少年排球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分析与预防[J]. 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3) .

[8] 党利龙. 男子排球运动员伤病成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6,(04) .

[9] 魏凤阁,张群,黄东华,张艳红. 少年排球运动员运动损伤分析[J].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07,(02)

篇8:运动员运动训练中安全思考论文

运动员运动训练中安全思考论文

应力骨折(stressfracture)亦称疲劳性骨折,它是超负荷力反复作用于骨骼导致骨组织微损伤积累的结果,它与急性骨折不同的是损伤部位呈现骨组织的破坏和修复并行的过程。当骨组织的破坏长期大于骨组织的修复过程时,骨折的出现将在所难免。如何把握训练的强度是预防应力性骨折的关键,做好运动训练后的恢复是预防应力性骨折的必要条件。

1、应力骨折发病机制

从骨的组成成分看,骨是由坚硬的无机物和有弹性的有机物构成,这使骨组织既坚硬,又具有一定的弹性。从骨组织受力的形式看可分为压力和张力,当一定的外力作用于骨组织时,骨组织会发生形变,吸收外界能量,缓冲外界力量对人体的冲击,在这里骨骼起到平衡外力的作用,保护身体免遭来自外界力量的损伤。在一定的范围内骨骼受外力越大则形变越大,撤去外力,骨骼自身在弹性的作用下恢复原来的状态。当外力超过骨骼的承载范围时,骨骼中的骨组织将发生不可恢复形变,这时如果骨骼受到的是超限压力作用,骨组织产生塌陷,在超限张力作用时骨组织产生撕裂。这种损伤在开始时也许是很轻微,甚至不被觉察,但随运动外力负荷的反复作用,会导致损伤程度加剧,骨的微损伤逐渐积累导致骨的伤情加剧,最终出现骨折。

2、应力骨折发病特征

应力骨折多发生于下肢,包括跗、跖骨,胫、腓骨和股骨。应力骨折的主要症状为局灶性疼痛,并随活动量增加而加重。局部肿胀、压痛明显,晚期可触及梭形骨质增厚。应力骨折多为不完全性骨折,骨破坏与骨修复同时进行,故一般只需休息3——6周即可痊愈。

3、应力骨折在运动训练上的预防

由于应力骨折多是起因于运动训练的身体疲劳累积,因此采取必要的防护手段对于避免应力骨折的发生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具体措施如下:

1周密安排运动训练计划

训练计划安排是否合理对运动员伤病发生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运动员是一个生物活体,他的体能和再生成恢复能力有一定的限度,不合理地使用人体能量会导致体能的下降,恢复能力降低,直接导致伤病的发生。在训练中不合理的训练安排很多,如:在短跑和跳跃训练中训练手段单调,跳跃练习比重过大,重复过多或较多的速度及速度耐力训练会给骨组织带来创伤,不及时调整就会导致应力骨折的发生。因此合理和周密的运动训练计划对防止应力骨折的发生有着重要作用。

2合理选择训练场地和器械

应力骨折多发生在下肢部位,因为下肢在训练中经常承受起跳或跑动时身体和地面对下肢的冲击力量。短跑运动员奔跑时脚着地时的力量达到身体重量的两倍;优秀跳高运动员脚起跳蹬地承受的力量达到七百公斤左右,如此巨大的冲击力量会给运动员的骨骼承受与恢复提出较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练员在训练时,在保持训练效果的`同时,尽量减少消极因素的影响。如:在进行跳跃和速度训练时应选择训练场地应尽量避免柏油或水泥路面等硬质地进行练习,选择塑胶场地或平整的泥土地训练为宜,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伤病的发生,避免像女排运动员赵蕊蕊那样的事故发生。训练器械的选择也如此,一些大强度的训练,如跳伸练习就要避免过度使用,以防伤害的出现。

3合理补充运动员的营养

合理补充运动员的营养对防止应力骨折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作用。大强度的运动训练会使运动员产生疲劳,身体活力下降,细胞代谢率降低,血液和体液运送营养能力下降,到达细胞的营养物质减少,细胞活力会受到影响。这一状况如果持续不变就会导致组织营养失调,功能下降,出现伤病。这时合理和及时的营养补充能够提高身体活力,加速身体的重新构建,加快身体适应新负荷的速度,提高运动成绩。对于应力性骨折的营养补充。首先,注对骨骼营养的补充,骨头煲汤是个好的选择,可以补充骨骼中的无机胶质,增加骨骼的韧性和弹性。其次,钙的补充也十分重要,最好的途径是补充鱼肝油。其三,糖、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的补充可以使运动员较好地恢复运动疲劳,防止应力骨折的发生。

4注重运动员的训练疲劳恢复

应力骨折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身体疲劳恢复不好,疲劳长期积累造成的结果。

预防伤病应从控制训练强度入手,使运动负荷与运动员身体的恢复能力相适应,以利于应力性作用对骨骼的破坏与骨骼自身的修复相平衡,达到良性循环。这种恢复的措施除了营养手段外,积极的理疗也是一个有效的方法。最简单而又有效的手段是热敷,通过热敷可以加快理疗部位的血液循环,使更多的营养到达细胞,提高细胞的代谢活性,修复在运动中的损伤部位组织,完成超量恢复任务。对负荷的施加应强调循序渐进,身体承受负荷要有交替性,不能让局部承受负荷过重,这样才能避免过劳的出现。教练员要了解运动员的负荷承受能力,要有预见性,在运动员出现良好状态时更要提高警惕,强化回复手段的实施,以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这一点我国著名篮球运动员姚明给我们深刻的教训,回顾过去几个赛季姚明的伤病出现都是在其状态最好的时期发生的,这是因为这时他的运动强度最大,竞技水平最高,消耗体力最多,对恢复重视不足,导致训练疲劳积累,长期累积导致伤病发生。这个赛季火箭队重视了这方面问题,使姚明身体和状态都比较稳定,火箭队时隔突破季后赛第一轮。

4、结语

应力性骨折是长期疲劳的累积结果,对于这一损伤教练员要及早发现,及早调整,避免病情的恶化,以保持运动员的竞技状态不断提高,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

【参考文献】

[1]刘宝仁。排球比赛的供能特点及提高供能能力的训练[J]。中国体育科技,一997,33(3):62~6

[2]乔玉成。关于中医药抗运动性疲劳的立法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3(4):490~492。

[3]杨锡让。实用运动生理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4。

[4]殷劲。运动疲劳机理探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1,(2):76。

篇9:中学生短跑运动员的200米跑训练的一些心得体会

中学生短跑运动员的200米跑训练的一些心得体会

中学生短跑运动员的200米跑训练的一些心得体会作者:廉明888中学生短跑运动员的200米跑训练的一些心得体会

200米训练

体会

体育分类:高考专业训练

转载:本人多年来担任学校课余运动队的教练员工作,近几年主要负责径赛项目的训练,这里谈谈中学生短跑运动员的200米跑训练的一些心得体会。

现代短跑竞赛项目主要是100米跑、200米跑和400米跑,其中400米跑既需要短跑运动员的速度,又需要中跑运动员的“持久力”,所以有人也将400米跑称为“长短跑”。而200米跑和100米跑相似,只不过200米跑训练的距离更长、量更大一些。在安排200米跑的训练时,我们首先要确定运动员是属于哪一种类型的:A型(跑100米和200米的),B型(跑200米和400米的)。其中A型运动员具有较好的无氧耐力,而B型运动员则有很好的有氧能力。当然100米跑和200米跑运动员都需要具备很好的有氧能力,特别在每年的早期训练中,有氧能力的训练更是极为重要!只有确定了这些,我们才能在训练期间针对性的改善运动员的薄弱环节,巩固和发挥运动员的特长与优势,从而更好地提高运动成绩。

速度是短跑项目的核心!运用恰当的训练手段可以提高速度。然而,先天的遗传因素对速度的影响很大,这里指的是人体身上肌肉纤维的类型。具有较大成分比例的白纤维的人更适合短距离项目,这也是在我们选拔运动员时就应该考虑的!而运动员在速度方面可以提高的幅度还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柔韧性、反应速度、身体脂肪、体型、力量训练、步长与步频等,另外还有两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训练计划的制订和运动员完成计划的质量。

我校学生课余运动队能够参加的主要比赛是:每年的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省的传统项目学校田径运动会和省中学生田径运动会等。原来市的比赛是在每年12月份,省的比赛一般安排在暑假期间的7、8月份,所以我为学生制订的年度训练计划是围绕主要比赛、形成两次竞技状态高峰的“复合式双周期制”,这种多周期制的年度计划对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成绩有较大的优势。但近两年来省的传统项目学校的比赛调整到寒假期间的2月份进行,这使得我校的运动员在12月份参加市赛之后又在2月份参加省的比赛,虽然这个时期有出成绩的机会和可能,但第二年从3月份到11月份却会出现一个很长的准备期,减弱了全年训练的强度和比赛的密度,不利于竞技状态在全年大部分时间中的保持,运动员的成绩很难有较大的突破。

我为学生制订的'“复合式双周期制”年度训练计划,每年的赛季是从9月份新学期开学时开始的。9-10月份为准备期,采用打基础训练法,进行一般身体训练;11-12月份为市运会的比赛期,进行初步的专项训练和比赛。第二学期由于赛季比较长,所以一般安排1-3月份为春训,进行包括一般身体素质训练、耐力训练、举重和柔韧训练等使运动员全面发展的基础训练。由于雨季的到来,有时侯训练是非正式的,每周一般保持三次快跑的练习和轻松的持久跑。这个阶段我经常鼓励学生参加其它跑动较多的运动项目,如:篮球、足球、越野跑等,利用有氧练习积累能力,为后面的训练打基础。这里要强调的是:这个时期的力量训练是极其重要的!短跑运动员需要强壮的肌肉和柔韧性,这样才能把速度优势和力量优势结合在一起,这对跑得好和避免受伤起重要作用!4-6月份是赛前准备期,此时训练的重点已经从一般身体训练转移到提高短跑的专门技术上,有较严格的训练课的结构,重视准备运动特别是专门性的准备运动和课后的恢复手段。训练的基本部分的数量和质量是很重要的因素,而且应该是从数量向质量进行的!在跑的专门性练习中一般采用:小步跑、快速高抬腿跑、后磴跑、车轮跑、直腿交换跳、姿势跑(100-200米距离的大步幅的跑,用80-90%的速度,重点是注意放松、动作的节奏和协调性)和加速跑(50-100米距离的跑,以最大步幅开始,接近最高速度时结束)。200米跑基本部分的训练我们采用的是间歇训练法,每周有一次200米跑练习,开始时是以量为主,如:18个200米姿势跑,每个跑35秒,间歇1-2分钟。然后每两周减少2个,但不断提高每次跑的速度要求,到赛前期每次只跑3-4个200米,但每个要求跑24秒,而且要严格控制间歇时间!在这个时候每周至少要安排一次强度训练课,采用90%的速度跑250米、300米或350米的距离,强度跑的距离在赛季的前段时间可以短一些,后期要长一些。到了7-8月份就是省赛的比赛期,这段时间训练的重点是技术的训练,特别是一些技术细节和规范化以及比赛技、战术和心理素质的训练。应更多地采用起跑练习、快速加速跑、快速冲刺跑和姿势跑或强度跑等短间歇跑的训练,这些练习重要的是追求其完成的质量,还要严格要求课后的积极性恢复和预防伤病的发生!

下面重点谈谈200米跑比赛的技、战术的问题:

第一,是起跑和加速阶段。200米跑是在弯道起跑,所以放置起跑器是个很重要的问题。起跑器的放置方向要对着弯道的切线,根据个人的情况调整好两脚之间的距离,要确保每次放置起跑齐器的位置都是一样的,这样才能建立一个稳定的起跑技术。在上起跑线之前就必须把200米跑的战术想好,最好不要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上起跑器,而上了起跑器之后就不要再想其它的了,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做深呼吸,然后就准备着对发令枪作出反应。蹬离起跑器之后,头不要抬起来!要大幅度的积极有力的摆臂,要百分之百地沿着跑道的切线跑。这里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对枪声作出反应后,就必须开始竭尽全力拼命跑,要尽可能快的把速度提起来!要注意在加速的过程中,头的姿势总是低着的,视线从看着地面逐渐过渡到向前方看,这个时候头才逐渐抬起,身体也逐渐从较大的前倾过渡到直立起来,当然这应该是一个很自然的变化过程。

第二,正常跑阶段。一般来说,起跑30米之后就进入了正常跑阶段,当然这因运动员的速度、爆发力和力量等方面的情况略有不同。这个阶段主要还是一个弯道跑技术,左肩要低与右肩,右臂的摆动要比左臂高些;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一定要贴着跑道内侧线来跑,眼睛最好盯着前方20米左右的地方,这样也较容易正确判断你在比赛中所处的位置;当比赛进行到60-70米的时候,运动员要稍为放松一下,这个放松绝对不要理解成为速度的下降,放松与不放松的区别在于运动员不是每一步都在玩命地使劲去蹬地,试图还要加快速度,而只是要尽量保持已达到的速度。

第三,就是从弯道向直道过渡的阶段。眼睛要看着前方20米左右的地方,这样运动员可以很好的预测什么时候将要跑上直道,有个心理准备。从弯道跑上直道时,应该从弯道内侧逐渐地向跑道中间和外侧方向跑。这时两条胳膊的摆臂动作幅度要逐渐过渡到一致,双肩也要自然的平衡起来。这些转换的动作都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尽快完成,这样上直道就会获得很大的优势。

最后,是200米跑比赛中的最后100米技术。这个阶段,放松是最为重要和关键的!放松的意义在于不是脚拼命地去磴地,而是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保持好的跑动的技术动作上。特别是在最后50米,这时候继续加速是不可能的了,如果还想拼命的跑或做出其它错误的用力动作来,那就会造成肌肉的紧张,速度下降的更快!所以这时候最关键的还是集中精力在尽力保持正确的技术动作上,不应该去考虑自己的位置、别人的情况,而是要注意摆臂摆到合理的位置,努力使腿作出正确的折叠、积极的前摆等动作。然后在最后掌握好冲线时身体下压的时机,这样才能跑出自己最好的成绩来!

MSN(中国大学网)

篇10:浅析中学生运动员的心理训练要求教育论文

浅析中学生运动员的心理训练要求教育论文

摘要:心理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运动成绩,因此心理素质的培养在现代运动训练中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从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入手,论述了心理素质的培养与运动员竞技能力提高的关系,进一步探讨了在运动训练中应如何培养运动员良好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青少年运动 长跑训练 心理训练

心理训练与体能训练及技战术训练一样,是构成现代运动训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身也有极其丰富的内涵。青少年长跑运动员的成功因素是多方面的,他们不仅具有某些超常的身体技能、极大的生理潜力和遗传优势,而且还具备了发挥上述优势的超常的心理优势能力,例如善于激发积极的心理能量、善于控制紧张和焦虑、注意力高度集中等等。这些能力只有通过艰苦的努力和训练才能获得,只有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机才能更好地训练他们。现代体育训练更是离不开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指导,一个合格的体育教师,务必善于运用心理教育,用这样方法去了解运动员的心理,紧扣运动员的心理情况,正确指导,克服其心理障碍,长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自觉投入到训练中,以提高训练质量。本文试图从中学生运动员心理入手,剖析其在不同运动水平阶段的`心理变化,为今后的教学与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一、心理训练的含义

心理训练是对人们的心理状态进行有意识的影响,使其发生有利于活动的变化。心理训练首先出现在20世纪初期,是从病理心理学的应用开始的。当时,德国精神病理学家舒尔茨用瑜珈的放松动作、催眠性暗示对病人进行以松弛机体和精神状态为特征的治疗,获得了极大的心理疗效。此后,放松治疗方法在体育运动中被广泛使用,对缓解运动员的临场紧张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各种心理训练方法在体育运动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心理训练的手段也趋向于具体化、科学化,并使用现代仪器进行记录和监控。概括地说,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是指有意识、有目的地采用一定的方法、手段对运动员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施加影响,使其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心理状态和运动行为的过程。

二、了解体育运动员心理品质的项群特征

按照项群训练理论,可以把运动项目分为技能主导类项群和体能主导类项群。每一类项群中又分为不同的种类。不同项群的运动员会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特征。

比如长跑运动属于体能主导类速度性、耐力性项群。

速度性项群运动员大都表现出反映速度、思维敏捷、行动效果、朴实直率等特点。耐力性项群运动员具有坚韧、顽强的意志品质。长跑运动的训练和比赛要求运动员具有高度发展的心理耐力,能够以超强的耐心忍受生理和心理的极度疲劳,最大限度地动员体能潜力。只有具备顽强的意志品质,才能满足比赛的需求。

1、强调动机、兴趣的培养和激发

运动员的一切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动机是推动其学习、训练活动的一种内部动力和主管动因。强烈的动机和浓厚的兴趣无疑是成才过程中最宝贵的东西。体育教师可以通过训练目的教育,启发队员的自觉性;利用训练结果的反馈作用,树立训练的信心和决心;保持训练内容和方法新颖、生动、具有启发性;适当开展竞赛,激励队员的进取心等等。总之,体育教师只要用心,即可发掘出很多方法,来激发运动员的动机和兴趣。

2、注重意志品质的培养

良好的意志品质是每一个优秀运动员必备的共同心理特征,它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训练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少儿时期是意志品质发展最关键的时期,在运动训练和竞赛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进行意志品质训练。但是,意志是通过意志行动表现出来的,意志行动不是光靠讲解、示范就能加深认识、推动行动的,而要结合到体能和技战术的训练中。

3、注重思维品质的培养

思维能力是智力结构的核心,也是运动员的“灵魂”。没有良好的思维品质,即使有优秀的身体条件也不会成为优秀的运动员。技战术的学习与应用过程中,没有积极的思维活动绝对不会有好的效果。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积极启发运动员的思维,正确提供多种直观材料,从抽象到具体,促进运动员的思维,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维,并鼓励运动员用准确的语言表达。

4、加强注意品质的培养

注意品质在青少年时期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期,发育良好的注意品质一定要从小开始。这一阶段,注意品质也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个体差异,体育教师可以根据不同专项对注意品质的不同需要,有重点地对运动员注意品质的不同方面进行训练。

素质训练在排球运动员训练中的作用

业余党校

点阵中的规律说课稿

生活中的规律作文

举重运动员的力量训练初探论文

业余毕业生自我鉴定

业余篮球赛感言

业余党校心得体会

业余球队规章制度

中学生如何开展课题研究活动(网友来稿)

中学生业余训练中运动员损伤规律研究(整理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中学生业余训练中运动员损伤规律研究,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