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thewindow”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文言文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郑人为盖习题及答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文言文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郑人为盖习题及答案,欢迎大家分享。
- 目录
篇1:文言文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郑人为盖习题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郑人为盖习题及答案
【甲】《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子下》)
【乙】《郑人为盖》
郑之鄙人学为盖。三年而大旱,无所用,弃而为秸槔。三年而大雨,又无所用,则还为盖焉。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欲学为兵,则老矣。
越有善农者,凿田种稻,三年皆涝。人谓宜泄水种黍,弗听,而仍其旧,乃大旱连岁。计其获,则偿歉而赢焉。
故曰:“旱斯具舟,热斯具裘。天下名言也!” (选自《郁离子》)
16.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①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②未几盗起 ▲
③鲜用盖者 ▲ ④劳其筋骨 ▲
17.下列加点词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3分)
A. 郑之鄙人学为盖 为坛而盟
B. 入则无法家拂士 行拂乱其所为
C. 越有善农者 京中有善口技者
D.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人谓宜泄水种黍
18.翻译下列句子(3分)
故曰:“旱斯具舟,热斯具裘。天下名言也!”
▲
19.【乙】文中郑之鄙人无论是学习为盖,还是学习为桔槔,总是事到眼前才去想怎么办,结果都没有派上用场。而越之善农者却在大涝三年时想到有涝必有旱,坚持种水稻,结果丰年弥补了歉年,这说明了 ▲ 。 个人如此,国家也同样,【甲】文中孟子就提出了 ▲ 的`观点。(2分)
20.根据两则文章主题,你觉得以下哪篇文章内容很好地印证了甲文的观点?请简要分析。(4分)
A、《陈涉世家》 B、《邹忌讽齐王纳谏》 C、《出师表》
选( ▲ ) 理由: ▲
答案:
16.(4分)①被选拔 ②不久 ③少 ④使……劳累(一格一分)
17.(3分)B
18.(3分)因此说:“天旱要准备船只,天热要缝制裘皮衣。这真是世间的名言啊!”(译出判断句式特点;译出“故,所以;具:准备”的意思。少一点扣一分)
19.(2分)做事需要有前瞻意识,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格一分)
20.(4分)
选B,邹忌从比美一事中得出“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的结论,由此类比推理及威王被宫妇、群臣、百姓蒙蔽很深,因而劝谏威王颁布法令除蔽,最终使得齐国大治,各国朝齐。生活安乐时,邹忌却能从比美事件中想到国家治理的弊端。这正印证了甲文所言,在国内有辅佐君王的大臣时常谏言,使君王产生忧患意识,从而让国家得以生存。
选C,诸葛亮率师北上伐魏前,感蜀汉危急存亡,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后主提出了开张圣听、刑赏分明、亲贤远佞三条建议,以史为鉴,激励后主励精图强。这正印证了甲文所言,在国内有辅佐君王的大臣谏言,使君王产生忧患意识,从而让国家得以生存。
(具体内容占两分,结合甲文的观点占两分)
篇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习题及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习题及答案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步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锇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3)人恒过,然后能改( )(4)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
小题2: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指出其在句中的意思(2分)
(1)曾益其所不能 通 ,意思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通 ,意思
小题3:将画线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小题4: 唐代名臣魏征认为:帝王心怀忧危,就能任贤受谏;心怀安乐,就会危及国家。这
印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2分)
小题5: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
B.本文先论证“生于忧患”,后论证“死于安乐”。
C.论证“死于安乐”是全文的重点,方法是先举同类事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
出作者的观点,然后从理论上加以说明。
D.全文从造就人才的'主、客观条件方面论说人要成就一番大业,必须经过艰苦的
磨炼。
参考答案:
小题1: ⑴被举荐 ⑵这样的⑶常常⑷在外面(外国)
小题2:⑴曾增增加 ⑵衡 横 阻塞
小题3: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
小题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小题5: C
篇3: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阅读习题及答案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本文选自《 》,这是 家的一部经典著作。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曾益其所不能 (2)而后作
3.文章开篇列举了六个人的实例,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4.文中第二自然段两个层次质检是什么关系?
5.文中讲述了人才成长的`经历,随着时代的发展,你是怎样看待成才这一问题的?
【参考答案】
1.孟子或孟子·告子下 儒
2.(1)通“增”,增加。(2)奋起,指有所作为。
3.为下文论述人才取得成功必须经历磨难准备了充分的事实论据,使论证更加有说服力。
4.在这段文字中由个人推及国家,一正一反,相得益彰。
5.围绕“逆境出人才”来谈,或围绕顺境中如何培养自己的忧患意识以增强使命感来谈。
篇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比较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比较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稿,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解释下列词语。
(1)牺牲:________________
(2)衡: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何以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恒过然后能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齐鲁长勺之战,鲁国如果没有曹刿这样的贤士就不会取胜,这个事例恰恰证明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句回答)
4.找出甲文中集中体现曹刿政治思想的`句子,以及乙文中体现文章中心论点的句子,分别抄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甲文或乙文中,选出你感触最深的一个句子,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祭祀用的)猪、牛、羊等。(2)通“横”,梗塞,指不顺。
2.(1)(您)凭借什么作战?
(2)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之后才能改正。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甲】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乙】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5.示例:“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表明了每个人难免会犯错误,当我们敢于面对并勇于改正错误时,就会不断进步。(答案不唯一)
篇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阅读答案
【小题1】 C
解析【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小题2】此题考查学生对通假字的掌握,要求学生熟记本文的通假字及含义即可。
【小题3】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
【小题4】此题考查学生对次阿联的理解,联系文章中的句子进行回答即可。
【小题5】此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本文论证的重点是生于忧患故C项错误。
篇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及答案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3)必先苦其心志( )
(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2.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舜发于畎亩之中(的)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到)
C.行拂乱其所为(他的)
D.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因而)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曾益其所不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恒过然后能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5月23日,温家宝总理为震后复学的北川学子题下多难兴邦四个字,它与本文表达的什么观点相类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被)选拔 (2)责任(使命、任务) (3)使困苦 (4)了解(明白)
2.D
3.(1)增加他(原来)没有的才能。
(2)人经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
4.生于忧患(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篇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阅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1~5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孟子是_________________时期思想家,《孟子》一书是___________家经典著作。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舜发于畎亩之中 畎亩:___________________
(2)空乏其身 空乏:___________________
(3)衡于虑 衡:___________________
(4)而后喻 喻:___________________
3.唐代名臣魏征认为:帝王心怀忧危,就能任贤受谏;心怀安乐,就会危及国家。这印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格言联璧》中有一联:“天欲祸人,先以微福骄之;天以福人,先以微祸警之”。文中“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一句表达的是上联的意思还是下联的意思?请用自己的话做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孟子认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和“行拂乱其所为”能够增加人的.才能。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你认为其中哪一点仍然是人们增加才能、有所成就的必要条件?请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战国 儒
2.(1)田间,田地。(2)资财缺乏,使他受贫困(之苦)。(3)通“横”,梗塞,不顺。(4)了解,明白。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或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是下联的意思。微祸给人带来内心的困苦和思想的梗塞,但能让人奋起而有所作为,这正是“福人”之处。
5.围绕“思想受到磨砺,培养顽强的精神和坚韧的性格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或“身体的摔打和体魄的强健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或“在生活中经历挫折,承受失败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回答。(意对即可)
篇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1、下列句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于声
B、人恒过 国恒亡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大计亦死
D、行拂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拂士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翻译: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翻译:
13、本文指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三个方面经受艰苦磨难。其中,思想上要 ,行为上要 。(用原文回答)(2分)
14、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体会。(不超过20个字)(4分)
答案:11、B(3分)
12、(1)(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2)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本题共6分,每小题3分)
13、苦其心志 行拂乱其所为 (本题2分,每空1分)
14、如:磨难对人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要有危机意识,不要贪图安乐等。(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4分,超过20字扣1分)
篇9: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阅读理解答案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3)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舜发于畎亩之中 (2)空乏其身
(3)行拂乱其所为 (4)人恒过然后能改
(5)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6)人则无法家拂士
2.下面各项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舜发于畎亩之中 ②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B.①必先苦其心志 ②行拂乱其所为
C.①人则无法家拂士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②温故而知新
3.用“/”划分出下列句子的节奏。(每句划分两处)
(1)故 天 将 降 大 任 于 是 人 也
(2)人 则 无 法 家 拂 士,出 则 无 敌 国 外 患 者
4.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
(2)
(3)
5.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6.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通过摆事实和讲道理的论证方法,阐明承担重大使命的人都必须经过艰苦磨炼的道理。
B.开头连用六个事例,对比鲜明,排比的句式增强了文章气势。
C.第二段由个人说到国家,从反面论证了“死于安乐”的观点。
D.本文以论点为标题,眉目分明,主旨清晰。
1.(1)起,指被任用 (2)资财缺乏,这里指受贫困之苦 (3)违背 (4)常常 (5)通“横”,梗塞,不顺 (6)通“弼”,辅佐
2.B (B.均为“他的”。A.从; 因。C.如果;是。D.所以;旧知识)
3.(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4.(1)用这些方法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原本)不具备的才能。
(2)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所了解。
(3)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萎靡死亡。(注意关键字词的翻译要字字对译、处处落实,并且句子要流畅、通顺。)
5一是在国内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二是在国外有足以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先找到与回答问题相关的原文语句,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答此类题目,务必看清题目是要求用原文回答,还是用自己的话概括。)
6.B (文章首段通过列举舜、傅说、胶鬲等六人出身低下而后成大业的事实,巧妙得出了“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的结论。连用六个事例,是同类并举,而非鲜明对比。)
文言文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郑人为盖习题及答案(共9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