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bio”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御史程君墓表》阅读答案,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御史程君墓表》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带来帮助,欢迎大家分享。
- 目录
篇1:《御史程君墓表》阅读答案
(金)元好问
君讳震,字威卿。先世居洛阳,曾大父获庆,大父总,质直尚气节,乡人有讼,多就决之。父德元,自少日,用.侠闻。尝与群从分财,多所推让,州里称之。君幼日梦人呼为御史,故每以谏辅自期。章宗明昌二年,经童出身,补将仕佐郎。宣宗幸汴梁,入为尚书省令史。时相知其可用,不半岁,特授南京警巡副使。
兴定初,辟举法行,除陈留令。将之官,白府尹言:“县务不治,令自任其责,丞、簿、佐史辈无预焉。幸无扰之,使令得尽力。”尹诺之。既到官,事无大小,率自负荷,次官奉行而已。时秋大旱,冬十月乃雨。归德行枢密院发民牛运粮徐、邳,君为使者言:“吾麦乘雨将入种,牛役兴,则无来岁计矣。使者不能宽十日程耶?民事果集.,虽乏军兴,吾不辞也。”使者怒而去。君力毕农种,粮运亦如期而办。行院仍奏君要誉小民,不以军食为急,朝廷不罪也。御史台察能吏,亦为奏首,且言可充台谏,乃拜监察御史。君莅职,慨然有埋轮之志①,即劾奏:“平章政事荆王以陛下之子,任天下之重,不能上赞.
君父,同济艰难,顾乃专恃权势,灭弃典礼,诸所不法,不可一二数。陛下不能正家,而正天下难矣。”书奏,宣谕:“御史台程某,敢言如此,他御史不当如是耶?”且有旨切责荆王,出内府银,使偿物直,敕司马杖大奴尤不法者数人。于是权贵皆为敛手。 东方频岁饥馑,盗贼蜂起,特旨以君摄.治书侍御史,运京师粮八万石赈徐、邳。君经画饷道,十里一置驿,罗弓刀以防寇夺,备医药以起病疾。辇运相仍,如出衽席之上。饥民踵来,凡所以为贷、为籴、为赈赡,无一失其当。
荆王积不平,密遣诸奴誘奸民徐璋造飞语讼君于台。宣宗颇直君,欲勿问,王执奏再三,乃从之。已而璋伏诬告,君当还台。在律:官人与部民对讼,无罪犹解职。竟用是罢官。君泰然自处,都无已仕之愠。聚书深读,盖将终身焉。天不假年,以正大元年三月二十有一日卒,春秋四十有四。
(选自《元好问文编年校注》,有删改) ①埋轮之志:语出《后汉书〃张纲传》,后作敢于弹劾权贵的典故。
5.下列各组加点的实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用侠闻 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
B. 民事果集 天下云集而响应
C. 不能上赞君父 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
D. 特旨以君摄治书侍御史 侯生摄敝衣冠
答: A(A. 因为。 B. 完成;聚集。C.帮助;介绍。D.代理;整理)
6.下面句子中,都能体现程震“有才能”的一项是(3分)
①尝与群从分财,多所推让
②事无大小,率自负荷
③虽乏军兴,吾不辞也
④力毕农种,粮运亦如期而办
⑤御史台察能吏,亦为奏首
⑥经画饷道,十里一置驿
A.①②⑤ B. ①③⑥ C. ②③④ D. ④⑤⑥
答:D
7.下面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程震的曾祖父、祖父都推崇气节,乡人很信任他们;程震的父亲也颇受乡人的称赞。程震不仅因父辈的荣耀而名声显赫,而且对自己也严格要求,因而获得上司的赏识。
B.大旱之后,适逢雨期。程震为百姓着想,为了不错失播种机会,不怕得罪上司,勇敢地向使者提出宽限时日的建议,结果惹怒了使者。
C.程震效法汉代的张纲,有澄清天下之志。他抨击荆王,希望宣宗为国家的前途考虑,惩处荆王。宣宗听从程震的意见,痛骂荆王,权贵也因此收敛了许多。
D.荆王嗾使小人诬告程震,事情虽然得到澄清,但程震也因此丢失了官职。程震并不把这些事情放在心上,而是收集了很多书,打算读书终老。
答:A(“程震不仅因父辈的荣耀而名声显赫”一句没有依据)
8.翻译下面的句子。(10分)
(1)饥民踵来,凡所以为贷、为籴、为赈赡,无一失其当。(4分)
答:饥民接连到来(1分),凡是用来借粮、买粮、赈济的(2分),没有丝毫差错(1分)。
(2)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项羽本纪》)(3分)
答:自己炫耀功劳(1分),施展自己的聪明而不师法古人(或“不以古人为师”)(2分)。
(3)啖以利,因袭攻武关,破之。(《高祖本纪》)(3分)
答:用好处引诱他(1分),趁机袭击攻打武关(1分),大败他们(1分)。
参考译文
程君名叫震,字威卿。他的祖先居住在洛阳,曾祖父程获庆,祖父程总,朴实正直,推崇气节,乡人有了争论,大多让他们来裁决。程震的父亲程德元,在年少时,就因为有侠义出名。曾经与亲戚分财产,时常推让,州里的百姓都称赞他。程君小时候,白天梦见别人喊他御史,所以常常以劝谏左辅之臣来自许。章宗明昌二年,考取经童科,补任将仕佐郎。宣宗到汴梁,程震入朝担任尚书省令史。当时的宰相知道他是个可用之才,不满半年,特别授予他南京警巡副使的官职。
兴定初年,征召推举的法律实施后,程震担任陈留县令。将要上任,程震对府尹说:“县里的.政务治理得不好,县令自身来承受职责,不要牵连丞、簿、佐史等人。希望不要打扰他们,使得他们能够尽力办事。”府尹答应了他。上任之后,事情无论大小,程震都自己来承担,下面的官员只是奉行罢了。当时秋天遭遇大旱,到了冬季十月份才下雨。归德府行枢密院派发百姓的耕牛到徐州、邳州去搬运粮食,程震对使者说“我们的麦子趁着下雨将要播种,如今动用耕牛去服役,那么没有下一年开销了。使者难道不能宽限十天吗?百姓的农事果真能完成的话,即使有耽误军用物质征集的罪过,我也不会推辞。”使者愤然离去。程震尽心竭力完成农事,运粮的任务也如期完成。行枢密院于是上奏程震向百姓猎取荣誉,不把运送军粮作为首要的事情,朝廷并没有惩处程君。御史台考察有才能的官吏,把程震排在首位,并且进言说程震可以担任台谏,于是授予他监察御史的官职。程震到任,情绪激昂,有张纲埋论的志向,即刻上奏说:“平章政事荆王凭借陛下之子的身份,担任天下的重任,不能帮助君王,共同度过艰难的时光,反而独揽大权,抛弃典礼法则,诸多不法行为,数不胜数。陛下不能匡正家庭,却想匡正天下,这是很困难的。”奏章送上去后,宣宗晓谕说:“御史台的程震,如此敢说话,其他御史难道不应当这样吗?”并且下诏痛责荆王,要他拿出内府的银两,偿还百姓商品的价值,下令司马杖责特别不守法的几个奴仆头目。于是其他权贵都为此不敢胡作非为了。
东方连年发生灾荒,盗贼蜂拥而起,皇帝特别下令让程震代理治书侍御史一职,把京城里的八万石粮食运送到徐州、邳州去赈灾。程震筹划运送的路途,每十里设置一个驿站,准备了武器来防备贼寇抢夺粮食,又准备了医药来治疗疾病。运输毫不间断,如同太平时代一样。饥民接连到来,凡是用来借粮、买粮、赈济的,没有丝毫差错。
荆王心中忿忿不平,秘密派遣奴仆引誘奸邪的小民徐璋编造流言到府台告程震的状。宣宗很认为程震是个正直的人,想不过问这件事,但荆王执意再三上奏,于是听从了他的意见。不久徐璋因为诬告而被判罪,程震应当还到府台。根据当时的法律:官员与百姓对簿公堂,即使没有罪名仍然要离职。程震最终因为这件事情而被罢免了官职。程震泰然处之,一点也没有被罢官的怒意。他收集了许多书籍深入阅读,大概要终老其间了。老天没有给予他长寿,在正大元年三月二十一日去世,享年四十四岁。
篇2:《伯父墓表》阅读答案
苏辙
公讳涣,始字公群,晚字文父。少颖悟,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天圣元年,始就乡试,明年登科,为凤翔宝鸡主簿。
未几,移凤州司法。王蒙正为凤州,以章献太后姻家,怙势骄横。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蒙正尝荐公于朝,复以书抵要官,论公可用。公喻郡邸吏,屏其奏而藏其私书。未几,蒙正败,士以此多公。
以太夫人忧去官。起为开封士曹。雍丘民有狱死者,县畏罪,以疾告。府遣吏治之,阅数人不能究。及公往,遂直其冤。夏人犯边,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尹以诿公,马尽得而民不扰。通判阆州。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吏民畏而安之。阆人鲜于侁,少而好学笃行,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侁以获仕进。其始为吏,公复以循吏许之,侁仕至谏议大夫,号为名臣。
选知祥符。乡书手张宗久为奸利,畏公,托疾满百日去,而引其子为代。公曰:“书手法用三等人,汝等第二,不可。”宗素事权贵,诉于府。府为符县,公杖之。已而中贵人至府,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复一中贵人至曰:“必于法外与之。”公谓尹李绚曰:“一匹夫能乱法如此,府亦不可为矣,公何不以县不可故争之?”绚愧公言,明日入言之。上称善,命内侍省推之。盖宗以赂请于温成之族,不复穷治,杖矫命者,逐之,一府皆震。包孝肃公拯见公,叹曰:“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擢提点利州路刑狱,公至逾年,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一道震恐,遂以无事。
公没二十七年,不危状公遗事,以授辙曰:“先君既没,惟小子仅存,不时记录,久益散灭,则不孝大矣。”辙幼侍伯父,闻其言曰:“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途,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故当是时,不闻有过行。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 ”“辙惧子弟之日怠也,故记其所闻以警焉。
(选自《苏辙集》,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蒙正败,士以此多公 多:称赞
B.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 益:有利
C.公复以循吏许之 许:期望
D.杖矫命者,逐之 矫:假传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苏涣为官公正的一组是(3分)
①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 ②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
③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 ④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
⑤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 ⑥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
A.①②⑥ B.①③④ C. ②④⑤ D. 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涣担任凤州司法时,知州王蒙正很赏识他,曾经把他推荐给朝廷,又给要官写信,认为他可以担当大任。
B.雍丘县有百姓死在狱中,县官报告说是因病而死。开封府多次派人处理而没能查明真相,苏涣去后,便洗雪了冤情。
C.祥符县张宗长期作奸营私,因畏惧苏涣,称病辞职,让儿子来接替自己。苏涣认为他儿子不合书手的要求,加以杖责。
D.苏涣去世二十七年后,他儿子苏不危记叙了父亲遗事,交给苏辙;苏辙又补充了他所听到的伯父言谈,写成这篇墓表。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
(2)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
(3)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
参考答案:
1.B[解析]益:动词,扩充,增加。
2.D[解析]①讲的是涣少时的事,还未为官;②是说涣鄙视王蒙正怙势骄横,体现的是涣为人性格,不能体现为官公正;④说的是涣爱惜人才。
3.C[解析]解答此题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每个选项置于原文进行比对,比对中很容易发现问题所在:C项中“苏涣认为他儿子不合书手的要求,加以杖责”不合原文“宗素事权贵,诉于府。府为符县,公杖之”。
4.(1)(王蒙正)了解苏涣的贤能,降低身份以礼相待,把郡里的事务托付给他。
(2)你作为一个县令能够这样,比那些言事的官好多了!
(3)你们的才能赶不上别人,姑且学习我少犯错误也就可以了。
参考译文:
伯父叫苏涣。最初取字公群,后来又取字文父。年少时很聪明。所结交的朋友都是当时的上了岁数的有德行的人。天圣元年,才参加乡试。第二年中举,被任命为凤翔府宝鸡县主簿。
不久,调任凤州司法。王蒙正担任凤州知州,因为与章献太后是亲家,就仗势欺人,骄傲蛮横。知道苏公贤能,屈心下意,以礼相待,把郡中事物托付给苏公。伯父虽然因为职务关系事奉他,但是鄙视他的为人。王蒙正曾经向朝廷举荐他,又给权要大官写信,说苏公可以被任用。苏公告诉郡中驻京办事机构的官吏,压下王蒙正的奏章并把王蒙正写给权要的私人信件藏起来。不久,王蒙正失势落马,当时的'士人因此称赞苏公。
因为给太夫人服丧而离任。后来被起用为开封士曹。雍丘有个百姓死在了监狱里,县里的官吏害怕担罪,说是那人得病死的。州府派人审理这个案子,经过好几个人审理也没能查出真相。等到苏公一去,就给他伸了冤。西夏人进犯边境。府中赎买市民的马匹来扩充骑兵。府尹把此事交给苏公,需要的马匹全部征得并且没有扰乱百姓。虽然处理政务非常宽松,但是用法十分恰当,吏民敬畏他,但是又安于他的治理。阆中人鲜于冼,年少时喜欢学习,行为纯正踏实。苏公对待他非常关照,把他作为地方举荐的人选,他因此而得以进入仕途。他刚做官的时候,苏公又期望他做一个清正廉洁的官吏。后来鲜于冼做到谏议大夫,号称名臣。
被选任为祥符知县,乡里从事抄写工作的吏员张宗长久以来作奸犯科以权力谋私。害怕苏公,借口有病,过了一百天就辞职了,又引荐他的儿子代替自己。苏公说:“按照法律,抄写人员应该任用三等人,你是第二等,不行。”张宗向来巴结了不少权贵,就向州府申诉,州府发函给祥符县,苏公把张宗打了一顿棍子。不久有地位比较高的宦官来到州府,传达皇帝的旨意,让张宗担任书手,苏公根据法律不接受诏命。又有一个宦官来到说:“即使不合法,也一定要给予他这个职位。”苏公对府尹李珣说:“一个平民百姓却能如此扰乱法律。府中也不能办成什么事了,你为什么不用县里不同意的原因来争辩呢。”李珣听了苏公的话很惭愧,第二天入朝上奏此事,皇上说很好,派内侍查究此事。因为张宗贿赂了温成等人求情,就不再深究这件事。打了假传诏命的宦官一顿棍子,将之贬斥。整个府中都很震动。孝肃公包拯见到苏公,赞叹道:“你凭借着一个县令的身份能够这样,比那些言事官强太多了!”升任利州路提点刑狱。苏公到任一年多,弹劾了一个擅自杀人的城固县令,整个利州路的人都震动害怕,因此而太平无事。
苏公死后27年,不危叙述记录了苏公过去的事情,并交给我苏辙说:“先君已经去世了,只有我们小辈人了,不及时加以记录,时间长了会更加散佚湮灭,那我们就太不孝了。”
我小时候在伯父跟前,听他说:“我小时候读书,稍大些后写文章,每天有一定的限量,不完成不罢休。到外面去的路上,言行都符合规矩,回到卧室,也没有怠惰的神情。所以在那个时候,没听说犯过什么错误。你们的才能赶不上别人,姑且也学习我少犯错误的作法就可以了。我担心子侄辈每天懈怠,所以记录了我听说的这些,来警示他们。
篇3:《伯父墓表》阅读答案
《伯父墓表》
苏辙
公讳涣,始字公群,晚字文父。少颖悟,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天圣元年,始就乡试,明年登科,为凤翔宝鸡主簿。
未几,移凤州司法。王蒙正为凤州,以章献太后姻家,怙势骄横。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蒙正尝荐公于朝,复以书抵要官,论公可用。公喻郡邸吏,屏其奏而藏其私书。未几,蒙正败,士以此多公。
以太夫人忧去官。起为开封士曹。雍丘民有狱死者,县畏罪,以疾告。府遣吏治之,阅数人不能究。及公往,遂直其冤。夏人犯边,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尹以诿公,马尽得而民不扰。通判阆州。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吏民畏而安之。阆人鲜于侁,少而好学笃行,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侁以获仕进。其始为吏,公复以循吏许之,侁仕至谏议大夫,号为名臣。
选知祥符。乡书手张宗久为奸利,畏公,托疾满百日去,而引其子为代。公曰:“书手法用三等人,汝等第二,不可。”宗素事权贵,诉于府。府为符县,公杖之。已而中贵人至府,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复一中贵人至曰:“必于法外与之。”公谓尹李绚曰:“一匹夫能乱法如此,府亦不可为矣,公何不以县不可故争之?”绚愧公言,明日入言之。上称善,命内侍省推之。盖宗以赂请于温成之族,不复穷治,杖矫命者,逐之,一府皆震。包孝肃公拯见公,叹曰:“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擢提点利州路刑狱,公至逾年,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一道震恐,遂以无事。
公没二十七年,不危状公遗事,以授辙曰:“先君既没,惟小子仅存,不时记录,久益散灭,则不孝大矣。”辙幼侍伯父,闻其言曰:“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途,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故当是时,不闻有过行。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 ”“辙惧子弟之日怠也,故记其所闻以警焉。
(选自《苏辙集》,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蒙正败,士以此多公 多:称赞
B.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 益:有利
C.公复以循吏许之 许:期望
D.杖矫命者,逐之 矫:假传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苏涣为官公正的一组是(3分)
①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 ②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
③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 ④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
⑤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 ⑥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
A.①②⑥ B.①③④ C. ②④⑤ D. 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涣担任凤州司法时,知州王蒙正很赏识他,曾经把他推荐给朝廷,又给要官写信,认为他可以担当大任。
B.雍丘县有百姓死在狱中,县官报告说是因病而死。开封府多次派人处理而没能查明真相,苏涣去后,便洗雪了冤情。
C.祥符县张宗长期作奸营私,因畏惧苏涣,称病辞职,让儿子来接替自己。苏涣认为他儿子不合书手的要求,加以杖责。
D.苏涣去世二十七年后,他儿子苏不危记叙了父亲遗事,交给苏辙;苏辙又补充了他所听到的伯父言谈,写成这篇墓表。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
(2)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
(3)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
参考答案:
1.B[解析]益:动词,扩充,增加。
2.D[解析]①讲的是涣少时的事,还未为官;②是说涣鄙视王蒙正怙势骄横,体现的是涣为人性格,不能体现为官公正;④说的是涣爱惜人才。
3.C[解析]解答此题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每个选项置于原文进行比对,比对中很容易发现问题所在:C项中“苏涣认为他儿子不合书手的要求,加以杖责”不合原文“宗素事权贵,诉于府。府为符县,公杖之”。
4.(1)(王蒙正)了解苏涣的贤能,降低身份以礼相待,把郡里的事务托付给他。
(2)你作为一个县令能够这样,比那些言事的官好多了!
(3)你们的才能赶不上别人,姑且学习我少犯错误也就可以了。
参考译文:
伯父叫苏涣。最初取字公群,后来又取字文父。年少时很聪明。所结交的朋友都是当时的上了岁数的有德行的人。天圣元年,才参加乡试。第二年中举,被任命为凤翔府宝鸡县主簿。
不久,调任凤州司法。王蒙正担任凤州知州,因为与章献太后是亲家,就仗势欺人,骄傲蛮横。知道苏公贤能,屈心下意,以礼相待,把郡中事物托付给苏公。伯父虽然因为职务关系事奉他,但是鄙视他的为人。王蒙正曾经向朝廷举荐他,又给权要大官写信,说苏公可以被任用。苏公告诉郡中驻京办事机构的官吏,压下王蒙正的奏章并把王蒙正写给权要的私人信件藏起来。不久,王蒙正失势落马,当时的士人因此称赞苏公。
因为给太夫人服丧而离任。后来被起用为开封士曹。雍丘有个百姓死在了监狱里,县里的官吏害怕担罪,说是那人得病死的。州府派人审理这个案子,经过好几个人审理也没能查出真相。等到苏公一去,就给他伸了冤。西夏人进犯边境。府中赎买市民的马匹来扩充骑兵。府尹把此事交给苏公,需要的马匹全部征得并且没有扰乱百姓。虽然处理政务非常宽松,但是用法十分恰当,吏民敬畏他,但是又安于他的治理。阆中人鲜于冼,年少时喜欢学习,行为纯正踏实。苏公对待他非常关照,把他作为地方举荐的人选,他因此而得以进入仕途。他刚做官的时候,苏公又期望他做一个清正廉洁的官吏。后来鲜于冼做到谏议大夫,号称名臣。
被选任为祥符知县,乡里从事抄写工作的吏员张宗长久以来作奸犯科以权力谋私。害怕苏公,借口有病,过了一百天就辞职了,又引荐他的儿子代替自己。苏公说:“按照法律,抄写人员应该任用三等人,你是第二等,不行。”张宗向来巴结了不少权贵,就向州府申诉,州府发函给祥符县,苏公把张宗打了一顿棍子。不久有地位比较高的宦官来到州府,传达皇帝的旨意,让张宗担任书手,苏公根据法律不接受诏命。又有一个宦官来到说:“即使不合法,也一定要给予他这个职位。”苏公对府尹李珣说:“一个平民百姓却能如此扰乱法律。府中也不能办成什么事了,你为什么不用县里不同意的原因来争辩呢。”李珣听了苏公的话很惭愧,第二天入朝上奏此事,皇上说很好,派内侍查究此事。因为张宗贿赂了温成等人求情,就不再深究这件事。打了假传诏命的宦官一顿棍子,将之贬斥。整个府中都很震动。孝肃公包拯见到苏公,赞叹道:“你凭借着一个县令的身份能够这样,比那些言事官强太多了!”升任利州路提点刑狱。苏公到任一年多,弹劾了一个擅自杀人的城固县令,整个利州路的人都震动害怕,因此而太平无事。
苏公死后27年,不危叙述记录了苏公过去的事情,并交给我苏辙说:“先君已经去世了,只有我们小辈人了,不及时加以记录,时间长了会更加散佚湮灭,那我们就太不孝了。”
我小时候在伯父跟前,听他说:“我小时候读书,稍大些后写文章,每天有一定的限量,不完成不罢休。到外面去的路上,言行都符合规矩,回到卧室,也没有怠惰的神情。所以在那个时候,没听说犯过什么错误。你们的才能赶不上别人,姑且也学习我少犯错误的作法就可以了。我担心子侄辈每天懈怠,所以记录了我听说的这些,来警示他们。
篇4:《 伯父墓表》文言文阅读答案
《 伯父墓表》文言文阅读答案
伯父墓表
苏 辙
公讳涣,始字公群,晚字文父。少颖悟,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天圣元年,始就乡试,明年登科,为凤翔宝鸡主簿。
未几,移凤州司法。王蒙正为凤州,以章献太后姻家,怙势骄横。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蒙正尝荐公于朝,复以书抵要官,论公可用。公喻郡邸吏,屏其奏而藏其私书。未几,蒙正败,士以此多公。
以太夫人忧去官。起为开封士曹。雍丘民有狱死者,县畏罪,以疾告。府遣吏治之,阅数人不能究。及公往,遂直其冤。夏人犯边,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尹以诿公,马尽得而民不扰。通判阆州。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吏民畏而安之。阆人鲜于侁,少而好学笃行,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侁以获仕进。其始为吏,公复以循吏许之,侁仕至谏议大夫,号为名臣。
选知祥符。乡书手张宗久为奸利,畏公,托疾满百日去,而引其子为代。公曰:“书手法用三等人,汝等第二,不可。”宗素事权贵,诉于府。府为符县,公杖之。已而中贵人至府,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复一中贵人至曰:“必于法外与之。”公谓尹李绚曰:“一匹夫能乱法如此,府亦不可为矣,公何不以县不可故争之?”绚愧公言,明日入言之。上称善,命内侍省推之。盖宗以赂请于温成之族,不复穷治,杖矫命者,逐之,一府皆震。包孝肃公拯见公,叹曰:“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擢提点利州路刑狱。公至逾年,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一道震恐,遂以无事。
公没二十七年,不危状公遗事,以授辙曰:“先君既没,惟小子仅存,不时记录,久益散灭,则不孝大矣。”辙幼侍伯父,闻其言曰:“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途,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故当是时,不闻有过行。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辙惧子弟之日怠也,故记其所闻以警焉。
(选自《苏辙集》,有删节)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苏涣为官公正的一组是 (3分)( )
①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
②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
③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
④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
⑤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
⑥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试题解读本题考查“辨析文句意义”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注意题干的要求:时间上是“为官”时期,品质上是“公正”。①句讲的是苏涣少时交往者的情况,还未为官;②句是说苏涣鄙视王蒙正怙势骄横,体现的是苏涣的为人性格,不能体现“为官公正”;④句说的是苏涣爱惜人才,与“为官公正”没有关系。这三句都要排除。 答案:D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苏涣担任凤州司法时,知州王蒙正很赏识他,曾经把他推荐给朝廷,又给要官写信,认为他可以担当大任。
B.雍丘县有百姓死在狱中,县官报告说是因病而死。开封府多次派人处理而没能查明真相,苏涣去后,便洗雪了冤情。
C.祥符县张宗长期作奸营私,因畏惧苏涣,称病辞职,让儿子来接替自己。苏涣认为他儿子不合书手的要求,加以杖责。
D.苏涣去世二十七年后,他儿子苏不危记叙了父亲遗事,交给苏辙;苏辙又补充了他所听到的伯父言谈,写成这篇墓表。
〖试题解读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题时要整体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对原文中关键细节的理解。C项中“苏涣认为他儿子不合书手的要求,加以杖责”与原文不符。杖责的原因不是张宗的儿子不合乎要求,而是“宗素事权贵,诉于府。府为符县”,即张宗平常侍奉权贵,府里发文书到祥符县责成苏涣处理。 答案:C
参考译文
苏公名涣,起初字公群,晚年字文父。他年少时聪明有悟性,所交往的朋友,都是当时上了岁数而又品德高尚的人。天圣元年,他才参加乡试,第二年考取进士,担任凤翔宝鸡主簿。
不久,调任凤州司法。当时王蒙正担任凤州太守,因为他和章献太后家是姻亲关系,依仗章献太后的势力骄横跋扈。(王蒙正)了解苏涣的贤能,降低身份以礼相待,把郡里的事务托付给他。苏涣虽然因为下属的身份侍奉王蒙正,但却鄙视王的为人。王蒙正曾经在朝廷上举荐他,又给权贵写信,认为苏公可以任用。苏公告诉郡中驻京办事机构的官吏,压下王蒙正的奏章,并收藏王蒙正写给权贵的推荐信。不久,王蒙正的事败露了,当时的读书人因此称赞苏公。
苏公因为母亲去世而辞官。后被朝廷起用担任开封士曹。雍丘县有个百姓死在狱中,县令害怕承担责任,报告说是因病死的。府中派遣官吏处理这件事,经过好几个人审理也没能查出真相。等到苏公前往,就使那人的冤屈得到昭雪。夏人侵犯边关,官府买市民的马匹来扩充骑兵。府尹把这件事推托给苏公,最终马匹全被征用,但百姓却没有发生骚乱。后来他担任阆州通判。虽然处理政务非常宽松,但使用法令一定很恰当,官吏百姓非常敬畏,社会安定。阆人鲜于侁,年少好学且纯正踏实,苏公待他非常优厚,把他作为地方选拔的人才,鲜于侁因而得以进入仕途。鲜于侁刚开始担任小吏,苏公又期许他做一个奉公守法的官吏,鲜于侁官至谏议大夫,号称名臣。
后来苏涣被选任祥符知县。乡中协助里正办理文书的张宗长久做坏事谋利,害怕苏公,假托有病100多天后辞职,并推荐他的儿子取代自己。苏公说:“书手依照法令应任用第三等人(注:当时把入道之人按才学、人品分为上、中、下三等),你和你的儿子属于第二等人,不能担任。”张宗平常侍奉权贵,为此就向府衙申诉。府衙发文书到祥符县责成苏涣处理,苏公就杖责了张宗。不久皇帝的一个近侍来到府衙,传达皇上的旨意,任用张宗为书手,苏公根据法令不执行诏令。又一个近侍来到府衙,说:“一定要在法令之外任用他。”苏公对府尹李绚说:“一个普通百姓能如此扰乱法纪,府衙都不能处理,您为什么不用县里不答应的缘故争辩这件事?”李绚听了苏公的话很惭愧,第二天上朝说了这件事。皇上称苏公做得好,下令内侍省查究这件事。(此事)大概因为张宗贿赂温成等人而起,于是不再彻底追查下去,只杖责了假托皇上命令的人,将他贬斥。一府的人都很震惊。孝肃公包拯见到苏公,感叹说:“你作为一个县令能够这样,比言事的官员好多了!”提拔他担任提点利州路刑狱。苏公到任一年多,弹劾城固县令一人胡乱杀人,一道的人都很震惊惶恐,于是不再有违法乱纪的事发生。
苏公去世27年后,他儿子苏不危记叙了父亲遗事,把它交给我说:“先父死了之后,只有我们小辈人了,不及时记下这些事,时间长了会散失掉,那就是大不孝啊!”我年幼时侍奉伯父,曾听他说过:“我少年时读书,稍大些后写文章,每天有规定的数量,不完成任务不休息。出游在路上,言行讲究规矩。回到家中,没有懈怠的神色。所以当时,没有听到我有错误的行为。你们才能赶不上别人,姑且学习我少犯错误就可以了。”我担心子侄辈一天天懈怠下去,所以记录了我听说的这些,来警示他们。
篇5:陆继辂《掌广西道监察御史管君墓表》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清·陆继辂
君姓管氏,讳世铭,字缄若,所居曰韫山堂,门下士因称韫山先生,故韫山之字特著。曾祖枪,刑部郎中。祖高,雍正间举人,广东盐场大使。父基承,国子监生。祖、父俱赠朝议大夫、浙江道监察御史加二级。祖母徐、母王,赠恭人。君乾隆三十九年举人,四十三年进士,引见以主事用,分户部行走。旋补山东司,充军机章京。擢云南司员外郎、山东司郎中。六十年,改浙江道监察御史,奏留军机处。嘉庆三年,转掌广西道。
故事,部郎充军机章京者,改官御史,即罢直;或经军机大臣奏留,其仪注仍如司官,不得专达封事。君少读史,慕汲黯、朱云之为人。及成进士,金坛于文襄公实为总裁。文襄好士,所援引,或数年至卿贰。君旅进旅退,未尝独求见以所能自异。文襄卒,和珅浸用事,君益忧愤,每与同官论前代辅臣贤否,语讥切无所避。和珅微有闻,而章佳文成公方倚君如左右手,猝未有以中伤君。君既擢御史,则大喜。夜起,彷徨中庭,构疏稿未成,而仍留军机处命下,俞文成公请也。君废然入谒文成公,自言愧负此官。文成知君意,慰之曰:“报称行有日耳,何必汲汲以言自见耶?” 盖文成期君大用,不欲君以击奸获谴,其用意至深。君亦感悟,稍自韫晦,而讽谕之意一以寓之于诗,今所传《韫山堂集》是也。后四年,朝廷行大赏罚。薄海臣民,欢呼相告语,而君已前殁,不及见。呜呼!可哀也已。
卒于嘉庆三年十一月十二日,春秋六十有一。配恭人张氏,以五年十一月日,合葬阳湖新塘乡之原。子学洛,候选知州,后君十一年卒。孙绳莱,慷慨尚气节,习君者,以为酷似君。用形家言,于君既葬之十八年,始立石君墓而征文于继辂。继辂既与绳莱游处,有多获交于君及门弟子,熟闻君之志行,不可以不文辞。因系以辞曰:
君子小人,消长固有时耶?胡四凶之诛殛,必有待于重华?呜呼!君虽赍志以殁,而庆慰之意,当无间于死生。后之人尚读君之遗诗,而信余言之有征。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引见以主事用
用:任用
B.文襄卒,和珅浸用事
浸:渐渐
C.不可以不文辞
辞:辞别
D.君虽赍志以殁
赍:带着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管世铭为人“慷慨” 的一组是(
)(3分)
①分户部行走②慕汲黯、朱云之为人③每与同官论前代辅臣贤否,语讥切无所避
④夜起,彷徨中庭,构疏稿
⑤自言愧负此官
⑥熟闻君之志行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管世铭出生在一个官宦世家,中进士后,由有关大臣引导入见皇帝才得以凭主事的身份到户部履职。
B.管世铭不满和珅,并上书抨击他,但在文成公的保护下,不但没有受到陷害,反而学会了韬光养晦。
C.管世铭勤勉尽责,嫉恶如仇,当听到升任御史时半夜跃跃欲试,又听到奏留军机不得上封事而沮丧。
D.管世铭去世后,他的孙子管绳莱邀请作者撰写墓表,以告慰壮志未酬,郁郁而终的忠臣英魂。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君旅进旅退,未尝独求见以所能自异。(3分)
(2)报称行有日耳,何必汲汲以言自见耶?(3分)
(3)君子小人,消长固有时耶?(3分)
[答案]
9. C
10. D
11. B
12. ⑴先生在文襄公门下与其他弟子同进同出,不曾独自求见而显示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才能。
⑵报效朝廷,做个称职的臣子,将来总会有那一天的,何必迫不及待地要用言辞表现自己呢?
⑶君子和小人,他们的盛衰原本有一定的时机吗?
[解析] 7.9. 辞:推辞,推托。
10. ①是叙述分配管世铭到户部履职的情况,②是说管世铭仰慕那些直言敢谏的人,⑥是说作者听说先生的言行事迹,可排除。
11. 文中是文成公不愿看到管世铭因抨击权奸而获罪,其实管世铭“构疏稿未成” ,并没有“上书抨击他” 。
12.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答题时要有得分点意识。(1)“旅” “异” 各1分,句意1分;(2)“报” “见” 各1分,句意1分;(3)“固” “时” 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先生姓管,名世铭,字缄若,他所居住的房屋起名韫山堂,门下弟子于是称呼他为韫山先生,所以他就凭韫山之号特别有名。先生的曾祖管木仑,官至刑部郎中。祖父管高,雍正年间举人,曾任广东盐场大使。父亲管基承,国子监生员出身。他的祖父和父亲一起赠授朝议大夫、浙江道监察御史加二级。先生的视线徐氏、母亲王氏,赠授恭人的封号。先生于乾隆三十九年中举,四十三年中进士,由有关大臣引导入见皇帝,担任主事,分配到户部入职办事。不久增补户部山东司主事,兼任军机章京。又先后提升为云南司员外郎、山东司郎中。六十年,改授浙江道监察御史,因军机大臣奏请,继续留任军机处。嘉庆三年,调任广西道监察御史。
根据成例,兼任军机章京的各部郎官,一旦改任御史,就不得不去军机处值班;如果经军机大臣奏请留任军机处,那么按规矩仍然如同部司官员,不可以不经军机处而直接向皇帝呈进密封的奏章。先生自幼熟读史书,钦慕西汉汲黯、朱云的为人。他中进士的'那年会试,实际上是金坛人文襄人于敏中出任主考官。文襄公礼贤下士,经他提携引荐的人,有的仅数年就升至尚书、侍郎。先生在文襄公门下与其他弟子同进同出,不曾独自求见而显示自己与众不同的才能。文襄公死后,和珅逐渐专权用事,先生更加忧虑愤恨,每当与同僚谈论起前代辅政大臣的是非优劣时,总是言辞激烈地指桑骂槐,讥讽和珅。和珅略有所闻,只因当时文成公章佳正如同左膀右臂倚重先生,和珅才不得机会陷害先生。先生既已升迁江浙道监察御史,大喜过望。那天夜里,他起床到院子里走来走去,构思弹劾和珅的奏疏,可是奏疏还没有完成,要他继续留任军机处的命令就下来了,原来是皇上批准了文成公的奏请。先生表情沮丧地前去拜见文成公,自称惭愧,没有尽了御史的职责。文成公了解先生的心事,安慰他说:“报效朝廷,做个称职的臣子,将来总会有那一天的,何必迫不及待地要用言辞表现自己呢?” 可能是文成公期望先生有朝一日得到重用,不愿看到先生因为抨击权奸而获罪,他的用意是很深的。先生也有所感悟,自己渐渐隐藏锋芒,而把所有的讽谏之意寄托在诗作中,就是现在流传的《韫山堂集》。过了四年,朝廷严厉惩罚奸佞,并嘉奖忠臣。四海之内的臣民无不拍掌称快,互相传告,遗憾的是先生此前已经辞世,不能亲眼看到这一切了。哎!令人悲哀啊。
先生死于嘉庆三年十一月十二日,享年六十一岁。原配夫人张恭人,于五年十一月日,与先生合葬在阳湖到新塘乡的墓地。儿子名学洛,居官候选知州,比先生晚十一年去世。孙子名绳莱,为人慷慨,崇尚气节,熟悉先生的人,都认为他很像先生。绳莱按照风水先生的话,在先生葬后的十八年,才立碑墓前,并要我撰写碑文。我因为一方面与绳莱相交多年,另一方面同先生和受业弟子也多有往来,故而经常听说先生的言行事迹,也就不能以自己不通文墨而推辞了。于是附以哀辞说:
君子和小人,他们的盛衰原本有一定的时机吗?不然的话,为何四凶受到诛罚,必须等到帝舜出现?哎!先生虽抱恨而终,但九泉之下也与活着的人同样感到欣慰。后人捧读先生的遗诗,将相信我的话都有根有据。
篇6:《书谢御史》阅读以及答案
《书谢御史》阅读以及答案
书谢御史(清 吴敏树)
谢御史者,吾楚湘乡谢芗泉先生也。当乾隆末,宰相和珅用事,权焰张。有宠奴常乘和车以出,人避之,莫敢诘。先生为御史,巡城遇之,怒,命卒曵下奴,笞之。奴曰:“敢笞我!我乘我主车,汝敢笞我!”先生益大怒,痛笞奴,遂焚烧其车。曰:“此车岂复堪宰相坐耶!”九衢中,人聚观,欢呼曰:“此真好御史矣!”和珅恨之,假他事削其籍以归。先生文章名一时,喜山水,乃遍游江浙,所至,人士争奉筇屐迎。饮酒赋诗,名益高,天下之人,皆传称“烧车御史”。和珅诛,复官部郎以卒。
【注】九衢(qú):四通八达的道路。筇(qiǒng):竹杖。屐:登山用的鞋。
小题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莫敢诘 ②假他事削其籍以归
小题2: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此车岂复堪宰相坐耶?
小题3:这段文字写了谢御史因鞭打飞扬跋扈的和珅宠奴、焚烧和珅车辆而遭和珅报复而被削职为民的事,表现了谢御史 的'高尚品格。(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质问、责问 ②借
小题2:这辆车怎么能够再让宰相乘坐呢?
小题3:不畏权贵、敢于执法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为课外文言文的考查,其实课外文言文是课内文言文的延伸。“诘”同“诘责”即“质问、责问”的意思,“假”可以让我们联想到《送东阳马生序》中的“假借”,即“借”的意思。
小题2:
试题分析:翻译这句话时要注意“此”是“这”,“岂”是“怎么”“复”是“再次”“耶”是“呢”的意思。抓住这几个词,此句就不难翻译了。
小题3:
试题分析:谢御史能与比他官位高的和珅公然抗衡,足以见他的不畏权贵,敢于执法。
篇7:《书谢御史》阅读答案
书谢御史
吴敏树(清)
谢御史者,吾楚湘乡谢芗泉先生也。当乾隆末,宰相和|用事,权焰张。有宠奴常乘|车以出,人避之,莫敢诘。先生为御史,巡城遇之,怒,命卒曳下奴,笞之。奴曰:“汝敢笞我!我乘我主车,汝敢笞我!”先生益大怒,痛笞奴,遂焚烧其车。曰:“此车岂复堪宰相坐耶!”九衢①中,人聚观,欢呼曰:“此真好御史矣!”和|恨之,假他事削其籍以归。
先生文章名一时,喜山水,乃遍游江浙,所至,人士争奉筇②屐③迎。饮酒赋诗,名益高,天下之人,皆传称“烧车御史”。和|诛,复官部郎以卒。
注:①九衢(qú):四通八达的道路。 ②筇(qiǒng):竹杖。③屐:登山用的鞋。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4分)
(1)命卒曳下奴
(2)汝敢笞我
(3)假他事削其籍以归
(4)先生文章名一时
小题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 )
A.有宠奴常乘|车以出以中有足乐者
B.假他事削其籍以归其真无马耶
C.巡城遇之何陋之有
D.乃遍游江浙乃密布字印
小题3:翻译句子。(2分)
先生益大怒,痛笞奴,遂焚烧其车。
小题4:选文主要表现了谢御史的什么品格?结合具体内容分析。(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4分)(1)拉(2)用竹板打(3)借 (4)出名、闻名
小题2:(2分)D
小题3:(2分)谢芗泉先生更加愤怒,将这个奴仆痛打一顿,最后将他坐的车烧掉。(“益”“遂”1分,文句通畅1分)
小题4:(2分)选文表现了谢御史不畏权贵,敢于执法的高贵品格(1分)。事件:谢御史鞭打飞扬跋扈的和|的宠臣、焚烧和|车辆。(1分)
篇8:《书谢御史》阅读答案
谢御史者,吾楚湘乡谢芗泉先生也。当乾隆末,①宰相和|用事,权焰张。有宠奴常乘和车以出,人避之,莫敢诘。先生为御史,巡城遇之,怒,命卒鱿屡,笞之。奴曰:“敢笞我!我乘我主车,汝敢笞我!”先生益大怒,痛笞奴,遂焚烧其车。曰:“②此车岂复堪宰相坐耶!”九衢中,人聚观,欢呼曰:“此真好御史矣!”和|恨之,假他事削其籍以归。先生文章名一时,③喜山水,乃遍游江浙,所至,人士争奉筇屐迎。饮酒赋诗,名益高,天下之人,皆传称“烧车御史”。和|诛,复官部郎以卒。
【注】九衢(qú):四通八达的道路。筇(qiǒng):竹杖。屐:登山用的鞋。
小题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①莫敢诘
②先生文章名一时
③汝敢笞我!
④假他事削其籍以归
小题2: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 宰相和|用事,权焰张。
②此车岂复堪宰相坐耶!
③喜山水,乃遍游江浙,所至,人士争奉筇屐迎。
小题3:.这段文字主要记叙了什么事?表现谢御史的什么品格?(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 没有人(谁)②著名 闻名 ③ 用竹板打 ④借
小题2:① 宰相和|位高权重,气焰嚣张。
② 这辆车怎么能再让宰相乘坐呢!
③(他)喜好山水,于是游遍了江苏浙江一带,所到的地方,人们都争先恐后地捧着竹杖草鞋欢迎他。
小题3:这段文字主要写了谢御史因鞭打和|家奴,焚烧和|的车子而被削职的故事。表现了谢御史不畏权贵,刚正不阿的品质。
小题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结合语境,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如本题中,②中“名”和④中的“假”在这里是古今异义,分别是“著名、闻名”、“借”的意思,而③中的“笞”是“名词作动词,用竹板打”的意思。
小题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本题中翻译时要注意:①用事:位高权重;②岂复: 怎能再;③奉筇屐迎: 捧着竹杖草鞋欢迎他。
小题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内容的概括和人物形象的分析。对于记叙文的内容概括,通常采用“什么人干什么事,结果怎样”的句式来表述,如本题中,主人公是“谢御史”,事件是“鞭打和|家奴,焚烧和|的车子”,结果是“谢御史被削职”,整合起来就是“这段文字主要写了谢御史因鞭打和|家奴,焚烧和|的车子而被削职的故事”,对于人物品格的分析,结合原文内容归纳。如从在别人虽知和|仆人不对却畏于权势都不敢去审查时,谢御史去去审查并“痛笞奴,遂焚烧其车”,可看出他“不畏权贵、刚正不阿”的品格。
参考译文:
谢御史就是我们湖南湘乡的谢芗泉先生。在乾隆末年,宰相和|掌权,权势很大。有一个得宠的奴仆常常乘坐和|的车马出门,人们都躲着他,没有人敢质问他。谢芗泉先生担任御史,巡查京城时遇到了他,非常生气,命令士兵将这个奴仆从车上拖了下来,鞭打他。这个奴仆说道:“敢鞭打我!我乘坐我主子的车,你敢鞭打我!”谢先生更加愤怒,将这个奴仆痛打一顿,最后将他坐的车烧掉。谢先生说:“这辆车怎么还能够让宰相乘坐呢!”大街上,人们围聚在一起观看,欢呼道:“这真是好御史啊!”和|很恨他,借别的事情免去他的官职让他回到家乡。谢先生的.文章在当时很闻名,他喜欢山水,于是遍游江浙一带,他所到的地方,人们争着送上竹杖和登山鞋迎接。谢先生喝酒作诗,名气愈来愈大,全天下的人都传扬称道“烧车御史”的名号。和|被诛杀后,他恢复郎官职务一直到去世。
★ 鲍君阅读答案
★ 程干娘散文
《御史程君墓表》阅读答案(推荐8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