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lm”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因式分解中的常见错误剖析,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因式分解中的常见错误剖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目录
篇1:因式分解中的常见错误剖析
因式分解中的常见错误剖析
因式分解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是中学数学的基础,由于因式分解的题型多,变化答案,初学因式分解的同学,常犯如下错误:一、 概念理解不透
例1.分解因式:6x2y-3xy2+12x2y2
误解:原式=xy(6x-3y+12xy)
原因:对公因式这一概念没有真正理解,忽视了数字因式
正解:原式=3xy(2x-y+4xy)
例2.分解因式:a2+3a-4
误解:原式=a(a+3)-4
原因:没有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即没有把一个多项式从整体上化成几个整式乘积的形式
正解:原式=(a-1)(a+4)
二、 方法不对
1. 提公因式法中的`错误
(1).有而不提
例3.分解因式:100x2-25
误解:原式=(10x+5)(10x-5)
原因:如果多项式的个项有公因式,应先提公因式,但这里没有提公因式25
正解:原式=25(2x+1)(2x-1)
(2).提而不尽
例4. 分解因式:6(p-q)2-2(q-p)
误解:原式=2[3(p-q)2-(q-p)]
=2[3(p2-2pq-q2)-(q-p)]
=2(3p2-6pq+3q2-q-p)
原因:对p-q=-(q-p)不理解,丢失了公因式(p-q)
正解:原式=2(p-q)[3(p-q)+1]
=2(p-q)(3p-3q+1)
(3).提后不补位
例5. 分解因式:14abx-8ab2x+2ax
误解:原式=2ax(7b-4b2)=2abx(7-4b)
原因:错误地认为把2ax提出来后,该项就不存在了,实际应为2ax÷2ax=1
正解:原式=2ax(7b-4b2+1)
2. 运用公式不正确
例6.分解因式:121x2-4y2
误解:原式=(121x+4y)(121x-4y)
原因:对平方差公式(a+b)(a-b)=a2-b2中a ,b两数未理解其含义.公式中的a,b应分别为11x和2y
正解:原式=(11x+2y)(11x-2y)
例7.分解因式:x4+x2y2+y4
误解:原式=(x2+y2)2
原因:对完全平方公式的特点认识不足,以至把x4+x2y2+y4误认为是完全平方公式
正解:原式=(x4+2x2y2+y4)-x2y2
=(x2+y2)2-x2y2
=(x2+y2+xy)(x2+y2-xy)
3. 分组分解中的错误
例8.分解因式:4x2+4xy+y2-a2
误解:原式=(4x2-4xy)+(y2-a2)
=4x(x-y)+(y+a)(y-a)
原因:盲目分组,导致无法达到因式分解的目的
正解:原式=(4x2-4xy+y2)-a2
=(2x-y)2-a2
=(2x-y+a)(2x-y-a)
三、 忽视符号
例9.分解因式:-x2-4y2+4xy
误解:原式=-(x2-4y2+4xy)
原式:提出“-”号后,括号内的各项都应变号
正解:原式=-(x2+4y2-4xy)=-(x-2y)2
四、 分解不彻底
例10.分解因式(m2+1)2-4m2
误解:原式=(m2+1+2m)(m2+1-2m)
原因:对于分解出来的因式,没有继续分解彻底
正解:原式=(m2+1+2m)(m2+1-2m)
=(m+1)2(m-1)2
总之,因式分解的错误原因很多,要认真审题,牢记分解方法,并能灵活运用,以下口诀同学们在分解过程中不妨试一试,方能避免错误:
因式分解并不难,分解方法要记全;
各项若有公因式,首先提取莫迟缓;
各项若无公因式,乘法公式看一看;
以上方法若不行,分组分解做试验;
因式分解若不完,继续分解到完全.
篇2:概率计算中常见错误归类剖析
概率计算中常见错误归类剖析
概率计算思维抽象,方法独特,要用到较复杂的排列、组合知识,难度较大,稍有疏忽就会致错,本文就概率计算中常出现的错误归类予以剖析,以期引起读者的注意.
作 者:袁拥军 作者单位:湖南省浏阳市第一中学,410300 刊 名:中学数学杂志(高中版) 英文刊名:ZHONGXUE SHUXUE ZAZHI(GAOZHONGBAN) 年,卷(期):2004 “”(2) 分类号: 关键词:篇3:化学实验中学生常见错误剖析
化学实验中学生常见错误剖析
化学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通过化学实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化学概念和化学原理。但是,如果没有熟练的操作技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则会在实验过程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学生常见的错误有以下几大类型。? 一、出现在基本操作上的错误? 1?称量药品时,把如NaOH之类的固体物质直接放在称量盘中,导致称量盘被腐蚀。天平调平衡之前,没有把游码移至零位置处,导致天平称量不准。? 2?取用固体药品时,用手而未用镊子夹取颗粒状固体药品。取用粉末状药品时,没有用纸条把药品送入试管底部,而直接从试管口倒入,结果使药品沾附在试管口的`管壁上。? 3?对于液体药剂,量取时,超过试管的1/3,导致振荡试管不方便或溅出来了。给试管加热完毕,未待试管冷却就立即用冷水冲洗试管,导致试管骤冷破裂。在给试管内滴加液体时,滴管插入试管内,造成药剂污染。? 4?实验完毕,把反应剩余的药品倒入原试剂瓶中或随意丢弃,造成药品污染和药品浪费。 5保存试剂时,未按照试剂的要求存放,如浓硝酸、浓氨水等物质没有及时密封避光保存,从而使试剂药品失效。? 二、出现在实验设计上的错误? 1?制取氧气、H2还原CuO时,大试管管口没有稍向下倾斜,导致试管破裂。? 2?制取CO2时,错用硫酸和碳酸钙反应,导致反应很快停止,无法收集到CO2气体。错用浓HCl,使产生的CO2气体不纯,影响实验效果。? 3?在进行可燃性气体(如H2、CO、CH4)点燃前,未进行验纯,贸然点火,出现爆炸。 三、出现在表述中的错误? 1?用结论代替实验现象。表述实验现象时,常常把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错误地表述为实验现象。如向含有CO32-?离子的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溶液,往往错误地表述成“有CO2气体产生”,或错误地表述成“CO32-离子和HCl反应生成了CO2气体”。而正确的表述应该是“有气泡生成”。? 2?把性质表述成实验现象。物质的一些性质是不能观察到的,但是学生经常把它错误地表述成实验现象。比如在制H2时,学生错误地描述为“放出一种无色比空气轻的气体”,应该表述为“放出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3?把反应条件表述成实验现象。化学反应一般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进行,但是学生却经常把反应条件写成了实验现象。如把点燃表述为燃烧,“点燃”是反应条件,而“燃烧”才是反应现象。? 4?表述不完整。表述实验现象,应该把反应的整个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现象都要完整有序地表述出来,而学生却往往只描述反应的最后现象。比如向碱液中滴入石蕊试液后,再向其中滴入HCl,学生只简单地描述为“先变蓝,后变红”,应该描述为“先变蓝后,滴加HCl,蓝色逐渐变为紫色,最后变为红色”。? 5?混用概念。化学概念有其特定的内涵,概念不同,其含义也不同。如把通入、滴入、加入乱用,点燃、加热、高温混淆,致使语言不准确,语意不清。通入适用于描述气体,滴入适用于描述液体,加入适用于描述固体。
篇4:化学实验中学生常见错误剖析
化学实验中学生常见错误剖析
化学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通过化学实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化学概念和化学原理。但是,如果没有熟练的操作技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则会在实验过程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学生常见的错误有以下几大类型。?
一、出现在基本操作上的错误?
1?称量药品时,把如NaOH之类的`固体物质直接放在称量盘中,导致称量盘被腐蚀。天平调平衡之前,没有把游码移至零位置处,导致天平称量不准。?
2?取用固体药品时,用手而未用镊子夹取颗粒状固体药品。取用粉末状药品时,没有用纸条把药品送入试管底部,而直接从试管口倒入,结果使药品沾附在试管口的管壁上。?
3?对于液体药剂,量取时,超过试管的1/3,导致振荡试管不方便或溅出来了。给试管加热完毕,未待试管冷却就立即用冷水冲洗试管,导致试管骤冷破裂。在给试管内滴加液体时,滴管插入试管内,造成药剂污染。?
4?实验完毕,把反应剩余的药品倒入原试剂瓶中或随意丢弃,造成药品污染和药品浪费。
5保存试剂时,未按照试剂的要求存放,如浓硝酸、浓氨水等物质没有及时密封避光保存,从而使试剂药品失效。?
二、出现在实验设计上的错误?
1?制取氧气、H2还原CuO时,大试管管口没有稍向下倾斜,导致试管破裂。?
2?制取CO2时,错用硫酸和碳酸钙反应,导致反应很快停止,无法收集到CO2气体。错用浓HCl,使产生的CO2气体不纯,影响实验效果。?
3?在进行可燃性气体(如H2、CO、CH4)点燃前,未进行验纯,贸然点火,出现爆炸。
三、出现在表述中的错误?
1?用结论代替实验现象。表述实验现象时,常常把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错误地表述为实验现象。如向含有CO32-?离子的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溶液,往往错误地表述成“有CO2气体产生”,或错误地表述成“CO32-离子和HCl反应生成了CO2气体”。而正确的表述应该是“有气泡生成”。?
2?把性质表述成实验现象。物质的一些性质是不能观察到的,但是学生经常把它错误地表述成实验现象。比如在制H2时,学生错误地描述为“放出一种无色比空气轻的气体”,应该表述为“放出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3?把反应条件表述成实验现象。化学反应一般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进行,但是学生却经常把反应条件写成了实验现象。如把点燃表述为燃烧,“点燃”是反应条件,而“燃烧”才是反应现象。?
4?表述不完整。表述实验现象,应该把反应的整个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现象都要完整有序地表述出来,而学生却往往只描述反应的最后现象。比如向碱液中滴入石蕊试液后,再向其中滴入HCl,学生只简单地描述为“先变蓝,后变红”,应该描述为“先变蓝后,滴加HCl,蓝色逐渐变为紫色,最后变为红色”。?
[1] [2]
篇5:托福作文常见错误及问题剖析
托福作文常见错误及问题剖析
1、不一致(Disagreements)
所谓不一致不光指主谓不一致,它还包括了数的不一致时态不一致及代词不一致等。
例1. When one have money ,he can do what he want to 。(人一旦有了钱,他就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剖析:one是单数第三人称,因而本句的have应改为has ;同理,want应改为wants。本句是典型的主谓不一致。
改为:Once one has money ,he can do what he wants (to do)
2、修饰语错位(Misplaced Modifiers)
英语与汉语不同,同一个修饰语置于句子不同的位置,句子的含义可能引起变化。对于这一点中国学生往往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而造成了不必要的误解。例1. I believe I can do it well and I will better know the world outside the campus。
剖析:better位置不当,应置于句末。
3、句子不完整(Sentence Fragments)
在口语中,交际双方可借助手势语气上下文等,不完整的句子完全可以被理解。可是书面语就不同了,句子结构不完整会令意思表达不清,这种情况常常发生在主句写完以后,笔者又想加些补充说明时发生。
例1. There are many ways to know the society. For example by TV ,radio ,newspaper and so on 。
剖析:本句后半部分for example by TV ,radio ,newspaper and so on 。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仅为一些不连贯的词语,不能独立成句。
改为:There are many ways to know society ,for example ,by TV ,radio ,and newspaper。
4、悬垂修饰语(Dangling Modifiers)
所谓悬垂修饰语是指句首的短语与后面句子的逻辑关系混乱不清。
例如:At the age of ten, my grandfather died. 这句中at the age of ten只点出十岁时,但没有说明 谁十岁时。按一般推理不可能是my grandfather, 如果我们把这个悬垂修饰语改明确一点,全句就不那么费解了。
改为:
When I was ten, my grandfather died。
例1. To do well in college, good grades are essential。
剖析:句中不定式短语 to do well in college 的逻辑主语不清楚。
改为:
To do well in college, a student needs good grades。
5.词性误用(Misuse of Parts of Speech)
词性误用常表现为:介词当动词用;形容词当副词用;名词当动词用等。
例1. None can negative the importance of money。
剖析:negative 系形容词,误作动词。
改为:
None can deny the importance of money。
6、指代不清(Ambiguous Reference of Pronouns)
指代不清主要讲的是代词与被指代的人或物关系不清,或者先后所用的代词不一致。试看下面这一句:
Mary was friendly to my sister because she wanted her to be her bridesmaid。
(玛丽和我姐姐很要好,因为她要她做她的伴娘。)读完上面这一句话,读者无法明确地判断两位姑娘中谁将结婚,谁将当伴娘。如果我们把易于引起误解的代词的所指对象加以明确,意思就一目了然了。这个句子可改为:
Mary was friendly to my sister because she wanted my sister to be her bridesmaid。
例1. And we can also know the society by serving it yourself。
剖析:句中人称代词we 和反身代词yourself指代不一致。
改为:
We can also know society by serving it ourselves。
7、不间断句子(Run-on Sentences)
什么叫run-on sentence?请看下面的例句。
例1. There are many ways we get to know the outside world。
剖析:这个句子包含了两层完整的意思:There are many ways。 以及We get to know the outside world。。简单地把它们连在一起就不妥当了。
改为:
There are many ways for us to learn about the outside world. 或:
There are many ways through which we can become acquainted with the outside world。
8、措词毛病(Troubles in Diction)
Diction 是指在特定的句子中如何适当地选用词语的问题,囿于教学时间紧迫,教师平时在这方面花的.时间往往极其有限,影响了学生在写作中没有养成良好的推敲,斟酌的习惯。他们往往随心所欲,拿来就用。所以作文中用词不当的错误比比皆是。
例1. The increasing use of chemical obstacles in agriculture also makes pollution。
(农业方面化学物质使用的不断增加也造成了污染。)剖析:显然,考生把obstacles障碍,障碍物误作substance物质了。另外the increasing use (不断增加的使用) 应改为abusive use (滥用)。
改为:
The abusive use of chemical substances in agriculture also causes/leads to pollution。
9、累赘(Redundancy)
言以简洁为贵。写句子没有一个多余的词;写段落没有一个无必要的句子。能用单词的不用词组;能用词组的不用从句或句子。如:
In spite of the fact that he is lazy, I like him。
本句的the fact that he is lazy系同谓语从句,我们按照上述能用词组的不用从句
可以改为:In spite of his laziness, I like him。
例1. For the people who are diligent and kind, money is just the thing to be used to buy the thing they need。
剖析:整个句子可以大大简化。
改为:
Diligent, caring people use money only to buy what they need。
10、不连贯(Incoherence)
不连贯是指一个句子前言不对后语,或是结构上不畅通。这也是考生常犯的毛病。
例1. The fresh water, it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s of the earth。
剖析:The fresh water 与逗号后的it 不连贯。It 与things 在数方面不一致。
改为:
Fresh water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n the world。
篇6:政治错误剖析
1、认为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单位时间商品价值总量成正比
【例题】在商品生产中,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因此,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单位商品的价值量 ,而商品的价值总量 。
A.越大越大 B.越小越大 C.越小不变 D.越大不变
此题容易误选B项。此题正确答案为C项。
2、认为纸币的购买力是由国家决定的
【例题】从10月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在全国开始陆续发行第五套人民币。关于人民币的发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一定时期内发行多少人民币是由国家决定的 B.人民币的面值(如10员、20元)是由国家决定的 C.每种面值的人民币发行多少是由国家决定的 D.每种人民币代表多大的价值是由国家决定的
【剖析】此题易误选A、B、C三个选项,而这三项说法都是正确的。然而,每种人民币代表多大的价值(购买力)是国家无法规定也决定不了的。购买力的变化与劳动生产率、供求关系、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等因素关系密切。此题正确答案为D项。
3、把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混同起来
【例题】某公司王经理在进货时货款未带足,还差5000元,由于和供货方李经理比较熟悉,便让他把货提走了。第二天,王经理就把5000元交到了李经理处。这5000元行使的是货币的_____职能。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储藏手段 D.支付手段
【剖析】此题易误选B项。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不能是观念的货币,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货币出现以后,人们买东西,都是用现金购买。但是有时并不具备足够的现金,在商品交换中便出现了延期付款、赊销等行为,支付手段也就随着赊账买卖的产生而出现。此时,货币被用来支付债务,为了与流通手段区分开来,这一职能被称作支付手段。此题正确答案为D项。
4、对等价交换原则中的“等价”内涵认识不清
【例题】价值规律要求,商品的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这里的“等价交换”
A.只存在于交换的平均数中 B.是指每次交换都是等价的 C.是指价格与价值相符合的交换 D.是指等价交换的次数多于不等价交换的次数
【剖析】此题易误选C项。供求平衡只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从一个较长的时间来看,商品的平均价格还是与价值趋近一致的。这说明价值规律在起作用,价格终究还是由价值决定的。此题正确答案为A项。
5、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国家的宏观调控为基础
【例题】夏季,我国一些家电生产企业结成“价格联盟”,达成了限制大幅度降价的销售协议。对此,我国政府部门明确指出,此举违反了《价格法》的规定,必须予以纠正。这表明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国家宏观调控为基础的 B.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离不开法制的引导和规范 C.降价销售不可能成为企业进行不正当竞争的手段 D.国家干预经济的目的就是要让企业让利给消费者
【剖析】此题易误选A项。A项的说法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因为题干的确指出了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性。但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国家宏观调控指导下,让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手段,而非让国家宏观调控为基础手段。这和过去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以计划而非市场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手段是不同的。此题正确答案为B项。
篇7:政治错误剖析
01月13日12:51:35 清华大学附属中小学网校 庄卫军
6、把居民储蓄存款的名义收益和实际收益混同起来
【例题】有人认为,国家大幅度下调银行存贷款利率,有利于搞活企业,但会影响居民储蓄存款的实际收益。你怎么看?
【剖析】解此题常见问题在于认为降息会使居民储蓄存款的实际收益减少。如果能分清名义收益和实际收益这两个概念的区别,问题就比较好解决了。通俗的说,名义收益指的是存款能带回多少数目的利息收入,显然,国家8次降息、开征利息税使居民储蓄存款的名义收益减少了。实际收益指的是存款的利息收入能买到多少商品,或者说是购买力大小。这就要跟物价水平作比较了。如果降息的幅度没有物价的跌幅快,实际收益并不会减少,甚至还有可能增加。
此题参考答案为:①贷款利率下调有利于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从而增强其活力。
②存款利率下调并不一定使存款者的实际收益减少。当利率下调但利率水平仍高于同期物价涨幅时,存款者的实际收益仍然存在,甚至可能增加。
③只有当物价涨幅等于或高于存款利率水平时,存款者的实际收益才不复存在。
7、对生产和消费的辩证关系的应用不灵活甚至颠倒二者关系
【例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对家用电器的需求量和拥有量迅速增长,家电工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说明
A.消费促进生产 B.消费决定生产 C.生产创造消费 D.生产决定消费
【剖析】此题易误选D项或B项。选择D项,没能正确领会题干“我国城乡居民对家用电器的需求量和拥有量迅速增长,家电工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句话的意思。这句话是说城乡居民对家电产品旺盛的消费需求推动了我国家电工业的迅猛发展,体现了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当中的促进作用。选择B项,颠倒生产和消费的辩证关系,夸大了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进而误认为消费决定生产。此题正确答案为A项。
8、认为借钱消费优于攒钱消费
【例题】甲说:“谢天谢地,我的'购房贷款申请被批准了。”乙说:“好不容易,我多年积蓄的钱终于够买一套房子了。”对话说明
A.甲的消费方式优于乙的消费方式
B.乙的消费方式优于甲的消费方式
C.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应适当鼓励甲的消费方式
D.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应适当鼓励乙的消费方式
【剖析】此题易误选A项。实际上,甲借钱买房和乙攒钱买房这两种消费方式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短,并不能得出甲的消费方式优于乙的消费方式或乙的消费方式优于甲的消费方式的结论。甲借钱买房固然可以使消费需求提前得到满足,但债务是要还的,生活压力也是有的。乙攒钱买房消费需求固然不能提前得到满足,但却没有还债的苦恼。应该说,乙攒钱买房这种中国人传统消费方式还是有相当的代表性的,但是,在有效需求不足、通货紧缩加剧的情况下,如果都倡导乙的消费方式,是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的。此题正确答案为C项。
9、认为扩大内需就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
【例题】有人认为,扩大内需就是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就得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民收入,就能扩大内需。你怎么看?
【剖析】此题第二、第三两个层次比较好分析一些,第一层次的错误之处,即认为扩大内需就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容易被忽略,这也是对扩大内需内涵常见的认识误区。
此题参考答案为:①内需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两个方面。扩大内需不仅包括扩大国内消费需求,还包括扩大国内投资需求。
②在我国城市商品需求相对饱和的情况下,我国农村市场的发展前景广阔。但是,农民人均收入过低制约了农民的消费需求。因此,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扩大和培育内需十分重要的方面。
③扩大内需仅靠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民的消费需求是不够的。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扩大投资需求和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都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
10、把治理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措施混同起来
【例题】从至今,积极的财政政策已连续实行了四年,累计发行国债5100亿元。这是
①解决财政赤字的重要途径 ②增加财政收入的根本措施
③抑制通货膨胀的有效方法 ④扩大国内需求的重大举措
A.①③ B.①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剖析】此题易误选A项或C项。近年来,有效需求不足成为我国当前经济生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物价持续走低,企业开工不足,市场消费疲软,通货紧缩加剧。增发国债,增加财政支出,扩建公共工程,扩大国内投资需求,有效抑制通货紧缩,促进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解此题如必须明确以下两点,否则很难做出正确选择:
①扩大内需不仅包括扩大国内消费需求,还包括扩大国内投资需求。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也称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
②通货膨胀发生时,物价不断上涨,投资和消费旺盛,会使经济发展过热,造成经济繁荣的假象。治理通货膨胀不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而要实施紧缩性财政政策,如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等,来促进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
易错点剖析――哲学常识
1、把经济术语、政治术语和哲学术语混同起来
【例题】7月1日,是香港回归五周年纪念日。这五年里,在“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指引下、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香港经济保持了高度繁荣和稳定。从哲学上看,这主要说明
A.政治对经济有反作用,给经济的发展以巨大的影响
B.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C.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进行强而有力的宏观调控
D.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剖析】此题易误选A、C两项。而事实上,这两项的表述均非题干要求的哲学术语,而是政治术语和经济术语,但由于各自的表述本身具有准确性,因而具有很大的迷惑性。与政治术语、经济术语不同的是,哲学术语是对具体问题的哲学反思,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此题正确答案为D项。
2、把唯物论和辩证法混同起来
【例题】“人类要不断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才能促进社会发展”。请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对这一观点进行简要评析。
【剖析】解此题最易错误在于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来评析这一观点,虽然说得头头是道,但却不符合答题要求,即“张冠李戴”,用辩证唯物论的角度分析代替了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分析。
我们所学的唯物论,也称辩证唯物论,是结合了辩证法思想的唯物主义,侧重于对“世界是什么”的认识,主要有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运动的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等知识点。
我们所学的辩证法,也称唯物辩证法,是以唯物主义为基础的辩证法,侧重于对“世界怎么样”的认识,主要有联系和发展、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矛盾及其特点、一分为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含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等知识点。
此题参考答案为:①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时,人类又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②上述观点只看到了人与自然的斗争性,而忽视了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3、把哲学道理和哲学原理混同起来
【例题】“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一说法依据的哲学原理是
A.物质决定意识 B.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C.一切从实际出发 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剖析】此题学生容易误选C、D两项,主要原因在于分不清哲学道理和哲学原理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道理,也可以简称哲理,包括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原理,指的是世界观,不包括方法论。此题C、D两项“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别是“物质决定意识原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的方法论要求,均不符合题干要求指出依据哲学原理的限定性,故要排除。B项虽是哲学原理,但不能作为从国情出发的哲学依据。此题正确答案为A项。
4、把意识的能动作用的两个方面表现混同起来
【例题】号称“生命登月”的人类基因组计划于8月26日率先在中国取得突破:尽管参与时间最晚,但是我国科学家在不到两年时间里完成了所承担的染色体区域测序任务,在参与六国中率先绘制出完成图,顺利通过了国家验收。从哲学上看,这表明
A.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正确反映
B.正确的意识是我们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
C.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
D.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剖析】此题易误选D项。主要原因在于对意识的能动作用的两个方面表现认识上发生偏差。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肯定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的前提下,又承认意识对物质有巨大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首相表现在,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即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意识的能动作用还突出表现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以正确的思想和理论为指导,通过实践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即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显然,我国科学家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在六国中率先绘制出完成图,只能说明意识的能动作用的第一方面的表现。A项说法否认了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有正确和错误之分,B项说法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要求,犯了主观主义的错误。此题正确答案为C项。
篇8:政治错误剖析
2001月13日12:52:11 清华大学附属中小学网校 庄卫军
5、认为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程度取决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程度
【例题】尽管技术、经济上的困难比预想的要复杂的多,但是我国科学家争分夺秒,迎难而上,胜利完成了染色体区域测序任务,在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六国中率先绘制出完成图。从哲学上看,这表明
A.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是不可分割的
B.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性为前提
C.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D.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程度取决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程度
【剖析】此题易误选D项。在人类出现之前,自然界的规律已经存在并发生作用,不能认为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不可分割,故A项说法错误,不选;D项夸大了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否认了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始终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犯了主观唯心主义(如“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口号)的错误,不选。B项说法虽然正确,但不符合题目本意,不选;此题正确答案为C项。
6、把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混同起来
【例题】“入世”对我国既有机遇又有挑战,但总的来说利大于弊。这一结论蕴含的主要哲理是
A.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B.任何事物都包括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
C.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D.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认识事物的性质
【剖析】此题易误选C项,主要原因在于不能区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对这两个哲学原理的应用思维模糊。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对矛盾群体之间关系的划分,强调在解决面临的多种矛盾的时候,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明确主攻方向,把握中心和关键,防止主次不分,“眉毛胡子一把抓”;又要恰当处理次要矛盾,统筹兼顾,防止“单打一”。这样才能做好工作。
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基于矛盾内部的两个侧面之间关系的划分,强调在分析任一具体矛盾时,要把矛盾的两个侧面都能分析到,更要分清和把握主流。这样才能正确认识和评价事物。
分析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形势,既要看到对我国有利的一面,又要看到对我国不利的一面,这是一分为二,分清利弊;利弊权衡,利大于弊,则分清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然利大于弊,可以说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来说是一件好事。因此,应抓住入世的有利机遇,满怀信心地迎接新的挑战,争取更大的胜利。此题正确答案为D项。
7、把认识的根本任务和认识的根本目的混同起来
【例题】随着人类基因密码的测续和顺序的基本完成,基因技术将得到广泛的应用,基因制药、基因克隆、转基因玉米、大豆等转基因生物将迅速发展。这一事实说明
A.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
B.科学技术是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自然界和社会的存在将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基因技术的广泛应用,有利于我国所有制结构的调整
【剖析】此题易误选A项。实际上,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认识的根本目的则是把理性认识运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此题正确答案为B项。
8、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最重要来源
【例题】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就士大夫和渔工水师没有正确认识到“钟声”产生的原因时指出:“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停泊绝壁之下做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这句话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篇9:申论阅卷中常见错误
申论阅卷中常见错误
每次申论考试,多数考生都觉得感觉不错,但其实得高分者廖廖无几,50多分是常见成绩,在地市级公招考试中,申论能得70多分就算很不错了,据资料分析,申论考试成绩上80分的考生多数是学法律、政治类的。这事实上是对我们前边讲到的申论的政治精神的一个最好验证。学法律、政治的考生,其长期的专业濡染,使其心目中自有公正、公平、公开的处世思想,在申论中自然有上佳表现。而学中文的,其优势却不一定明显。虽然学中文出身的考生其写作能力较强,但其对申论的政治精神的把握却稍逊一筹,有时其文学思维、文学语言甚至有害于申论。这也可以说明我为什么要将申论列为一门单独的学科而不是把它归人写作学科里面的一个客观原因。每次申论考试,多数考生都觉得感觉不错,但其实得高分者廖廖无几,50多分是常见成绩,在地市级公招考试中,申论能得70多分就算很不错了。据资料分析,申论考试成绩上80分的考生多数是学法律、政治类的。这事实上是对我们前边讲到的申论的政治精神的一个最好验证。学法律、政治的考生,其长期的专业濡染,使其心目中自有公正、公平、公开的处世思想,在申论中自然有上佳表现。而学中文的,其优势却不一定明显。虽然学中文出身的考生其写作能力较强,但其对申论的政治精神的把握却稍逊一筹,有时其文学思维、文学语言甚至有害于申论,
这也可以说明我为什么要将申论列为一门单独的学科而不是把它归人写作学科里面的一个客观原因。
申论中的常见错误,我把它归结为类:
一、违背客观公正原则。申论材料来自于客观实践,又是检测考生行政能力的.,因而它要求客观公正。因而,申论拒绝虚构和夸张,拒绝个性化与情绪化。但申论并不排除建基于事实和理论基础上的合理推理和想象,也不必掩饰对好人好事的认同和赞许,也不必隐藏对对坏人坏事的否定和批判。
二、违背电论思路顺序。申论是通过对特定事实进行展开论述从而表明自己的观点。它要求由此及彼,由点到面,由浅人深,由现象到本质,微观而宏观,具有较强的内在规定性。在应答申论各试题过程中,都要牢牢把握住这个思路。但当前普遍的问题是,很多考生在考试过程中,由于经验和视野所限,经常囿于就事论事,没有对给定材料进行必要的概括、提炼、引申、深化,所以文章上不了档次,特别是作文,以三档文章居多,经常得分在25分上下。所以总分在50多分是屡见不鲜。
三、违背申论表达要求。申论是一种虚拟行政行为,其行为应当具有行政机关行文的一般特征:准确、简明、平实、通俗、生动。但申论表达过程中用词不当、语句冗长、文学化、专业化、抽象化等问题普遍存在。
四、技术性错误。如没写标题、字数太多、字数太少、书面潦草、段落失衡、标点不清等,这类错误多是由习惯造成的。
如果你曾经做过申论试题,请你与此对照,看看你能避免哪些,还有哪些需要努力。下边我们就以一些具体答案中常见的错误来进行具体分析。特别说明,这些答案是同学们写的,公开征得他们的同意,录入本书中做点评材料。
篇10:英文简历中的常见错误
致命的'大错
“Finished 8th in my high school graduating class of 10.”
“Qualifications: No education or experience.”
“I am relatively intelligent, obedient and loyal as a puppy.”
“My compensation should be at least equal to my age.”
“Reason for Leaving: It had to do with the IRS, FBI and SEC.”
“Fired because I fought for lower pay.”
“Size of employer: Very tall, probably over 6'5” .
“ ”Please disregard the enclosed resume-it is terribly out of date.“
”Reason for Leaving: My boss said the end of the world is near.“
”Reason for Leaving: The owner gave new meaning to the word 'paranoia.' I prefer to elaborate privately.“
打字错误与语法错误
”Here are my qualifications for you to overlook.“
”Strengths: Ability to meet deadlines while maintaining composer.“
”I am a rabid typist.“
”Work History: Performed brain wave tests,1879-1981.“
”After receiving advice from several different angels, I have decided to pursue a new line of work.“
”Accounting cleric.“
”As indicted, I have over five years of experience analyzing investments.“
”Suspected to graduate early next year.“
”Disposed of $2.5 billion in assets.“
”Proven ability to track down and correct erors.“
”Accomplishments: Oversight of entire department.“
”Am a perfectionist and rarely if if ever forget details.“
”Accomplishments: Completed 11 years of high school.“
不应有的幽默
”Note: Keep this resume on top of the stack. Use all others to heat your house.“
”Assisted in daily preparation of large quantities of consumable items in a fast-paced setting.“ (Translation: Short-order cook.)
”But wait...there's more. You get all this business knowledge plus a grasp of marketing that is second nature.“
”I have an excellent track record, although I am not a horse.“
”My fortune cookie said, 'Your next interview will result in a job'-and I like your company in particular.“
”Title: Another resume from the 'Profiles in Excellence' series.“
”Also Known As: Mr. Productivity, Mr. Clever, Mr.Fix-it.“
”Trustworthy references available upon request-if I give them a few bucks.“
”Let's meet so you can 'ooh' and 'ahh' over my experience."
★ IE常见错误点评
★ 因式分解教案
★ 因式分解练习题
★ 因式分解教案设计
因式分解中的常见错误剖析(共10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