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通用航空服务站系统探讨论文

时间:2022-11-29 14:24:43 作者:我要进组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我要进组”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5篇分布式通用航空服务站系统探讨论文,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分布式通用航空服务站系统探讨论文,希望能帮助大家!

篇1:分布式通用航空服务站系统探讨论文

摘要:文章主要从分布式通用航空服务站系统构建的意义及其功能与组成两个角度对文章主题进行了分析。所谓的分布式通用航空服务站系统的本质为一种地面设施系统,其主要功能在于对有关飞行方面的信息进行处理,并将其分类汇总,以为有关人员对于上述问题的研究提供参考。就目前的情况看,我国对于这一系统的构建已经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效果,同时,系统的应用也对我国航空领域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价值。

关键词:分布式通用航空服务站;系统;功能;组成

随着社会对于通用航空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的航空服务站中的诸多缺陷开始逐渐暴露出来,为了使我国的通用航空领域能够得到更大程度的进步,必须要提出相应的措施去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使航空运输的安全性以及效率均得到不断的提高。分布式通用航空服务站系统的开发与应用能够有效的解决传统航空服务站中存在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这一系统进行充分的研究。需要注意的是,CNS技术属于支撑系统运行的一个主要技术,因此对这一技术研究也非常必要。

篇2:分布式通用航空服务站系统探讨论文

分布式通用航空服务站系统构建的意义主要体现在能够解决传统航空服务站中存在的低效率以及低安全性的问题方面,同时,对这一系统进行构建也是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技术水平已经成为了社会评价一个领域发展现状以及发展前景的主要标准,这一规律在国与国的范围内同样适用,作为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主要体现,技术水平的提高对于一个国家整体综合实力的提高能够起到巨大的作用。分布式通用航空服务站的构建体现的便是我国航空领域技术水平的提高,另外,鉴于系统的应用对于交通运输效率以及安全方面的重要性,人民的生命以及财产安全也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保证。由此可见,有必要对这一系统进行构建。

篇3:分布式通用航空服务站系统探讨论文

以下文章主要从系统的整体构成、飞行情报中心、功能对比以及数据共享四个部分对分布式通用航空服务站系统的功能与组成方面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希望能够为有关人员提供参考,具体情况如下所示:

2.1分布式通用航空服务站系统的功能与组成

分布式通用航空服务站系统主要包括专用数据中心、飞行情报中心以及服务站终端三个部分。其中专用数据中心包括一个,飞行情报中心与服务站终端则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无限制的进行设置。服务站终端的主要功能在于将所获取的情报反应给飞行情报中心,对于服务站终端而言,其有权利对飞行情报中心的数据库进行访问,可以根据其数据库中的内容对有关飞行方面的种种信息进行获取。在收到情报之后,飞行情报中心会对数据进行整理,并与其他地区的情报中心进行沟通,从而实现数据的互相交换使用,以保证预测结果能够更加具有准确性。

2.2飞行情报中心

飞行情报中心的构成情况较为复杂,同时也与多方面存在联系。总的来说,与飞行情报中心之间存在联系的部门主要有管制中心、航空情报中心、通航用户以及服务站终端。第一、飞行情报中心会向管制中心提供综合监视数据,而管制中心则会向飞行情报中心提供必要的监视信息,这一过程需要通过ADS-B专线来完成。第二,飞行情报中心会向航空情报中心提供综合航空情报数据,而后者则会向前者提供永久性的航空资料,两者之间需要通过航空情报专线实现互相联系。第三,飞行情报中心会向通航用户提供通航服务信息,而后者则会向前者提供用户信息,两者之间的联系需要依靠互联网来实现。第四,飞行情报中心向服务站终端提供的数据与信息为综合性的,即前三者的`结合,而服务站终端所反馈的信息也是前三者的结合。需要注意的是,服务站终端、飞行情报中心与通航用户三者之间是互相联系的。

2.3功能对比

通过两者之间的对比可以发现,相对于服务站终端而言,飞行情报中心无论在空地通信、监视手段、数据处理或空中交通服务方面均具有较为强大的实现手段。总的来说,飞行情报中心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能够实现数据的交换与融合。飞行情报中心能够将系统中各个部分的信息接收,并将所得到的信息传输到系统各个部分,这使得系统开始成为了一个整体,同时也就能够使不同的数据之间实现交换与融合,对于各部门之间的协同运作具有重要价值。第二,能够实现监视功能。飞行情报中心能够通过对定位等技术的应用实现监视功能,实践证明,其监视效果较为良好,同时也准确性也能够得到保证。第三,VA虚拟应用也是其一个重要功能。这一功能的价值主要在于能够实现监视数据与互联网数据之间的互联,而通过互联,前者能够对后者的数据随时获取,但需要注意的是,后者只能对前者的数据进行查看,而并不能获取,这是出于对监视数据安全性的考虑而采取的一种措施。第四,提高服务水平及其完整程度。飞行情报中心能够为飞行员提供诸多的参考数据,其中便包括对天气情况的转播以及对相应的咨询服务,通过这一功能,飞行员能够随时有效的获取最新的天气信息,同时也就能够在恶劣天气到来之前采取措施进行预防,因此也就能够避免出现飞行事故,对于航空运输安全性的保证具有重要价值。上述文章已经指出,监视数据与互联网数据两者之间是可以实现信息共享的,且处于对监视数据的安全性的考虑,后者并不能随意获取前者的数据,对此,需要应用图片中的系统去实施物理隔离。需要注意的是,数据交换的过程需要根据不同情况来具体实施。虚拟应用(VA:VirtualApplication)是实现隔离的主要设施,在服务器中会包含两张网卡,两者所负责的内容不同,通过在服务器中设置防火墙的方式,便能够完成对数据安全性的保证。

3结束语

通过上述文章可以看出,作为航空服务站功能实现的主要支撑性部分,分布式通用航空服务站系统的应用对于解决航空运输效率以及安全性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这一系统主要由服务站终端、飞行情报中心以及专用数据中心三个部分构成,每一部分所发挥的作用存在差别,但对于整个系统的运行而言均十分重要,对其功能与组成的了解,能够为有关人员对系统的操作以及应用提供基础,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我国航空领域整体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橙,朱楠,袁远.分布式通用航空服务站系统功能与组成研究[J].航空电子技术,2015(6):201-202.

[2]陈昕,李橙,徐丁海,等.通用航空服务站功能与组成研究[J].航空电子技术,2013(6):331-332.

篇4:分布式电源系统设计论文

1分布式电源并网对电压分布的影响

配电系统的基本单元是馈线。馈线的首端经过高压降压变压器与高压配电网相连接,末端经低压降压变压器与用户相连。我国馈线电压等级大多是10kV,每条馈线上线路成树状分布,以辐射形网络连接若干台配电变压器。馈线的不同位置分布有若干负荷,这些负荷种类繁多,随机性大,要准确地描述比较困难。为方便研究,文章采用静态恒功率模型来表示各节点的负荷。考虑到配电网电压较低,线路长度较短,设定以下假设条件:各节点负荷三相对称,三相线路间不存在互感。然后将所有线路阻抗均折合到系统电压等级,得出馈线模型。分布式电源的接入可以提高系统的整体电压水平,其接入位置与节点电压幅值密忉相关。相同容量的分布式电源接在配电线路的不同位置,对线路的电压分布产生的影响差别很大,接入点越接近线路末端节点对线路电压分布的影响越大,越接近系统母线对线路电压分布的影响越小。因此,在配电网规划及分布式电源接入系统设计时,需要根据分布式电源的性质、容量确定合理的接入点,确定合理的控制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改善线路的电压质量,提高供电可靠性。

篇5:分布式电源系统设计论文

2.1分布式电源的分类

一般可以根据分布式电源的技术类型、所使用的一次能源及和与电力系统的接口技术进行分类。按照技术类型可分为小型燃气轮机、地热发电、水力发电、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生物质能发电、具有同步或感应发电机的往复式引擎、燃料电池、太阳热发电、微透平等,按照一次能源可分为化石燃料、可再生能源;按照与电力系统的接口可分为直接相联、逆变器相联;按照并网容量分,可分为小型分布式电源和大、中型分布式电源。小型分布式电源主要包括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燃料电池等;大、中型分布式电源主要包括微型汽轮机、微型燃气轮机、小型水电等。

2.2微网技术简介

微网是一个小型发配电系统,由分布式电源、相关负荷、逆变装置、储能装置和保护、监控装置汇集而成,具有能量管理系统、通讯系统、电气元件保护系统,能够实现自我调节、控制和管理。微网既可以与外部电网并网运行,也可以孤立运行。从其内部看,微网是一个个小型的电力系统。从外部看,微网是配电网中的一个可控的、易控的“虚拟”电源或负荷。微网系统如图3所示。

2.3将分布式电源组成不同类型的微网

目前,比较成熟的分布式发电技术主要有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燃料电池和微型燃气轮机等几种形式。在城镇配电网中,风力发电、燃料电池、光伏发电发电容量远小于配网负荷,对于这些小容量的分布式电源,采用与附近负荷组成微网的形式并入配网系统,通过技术措施使微网内的发电功率小于其负荷消耗的功率,使这些“不可见”的分布式电源完全等效为一个负荷。针对发电出力达到最大、负荷功率最小的工况,根据发电出力与负荷消耗功率的差值及持续时间计算出需要存储的电量,该电量作为储能装置容量的一个约束条件,再考虑其他的约束条件,为微网配置容量合理的储能装置。当出现发电出力大于负荷消耗功率时,将这部分电量存到储能装置中,在负荷功率高于发电出力时,再将这部分电量释放掉。大型的微型燃气轮机多用于需要稳定的热源、冷源的工商企业,以实现热、电、冷三联供,这些企业的负荷稳定,易于预测。微型燃气轮机的发电功率由用户对供热和供冷的要求决定,发电功率也易于预测。这样,以这些微型燃气轮机为分布式电源的微网是可控、易控的。将分布式电源纳入到微电网,并将其分为纯负荷性质的微网和发电、负荷可控的微网两种,有效的解决了分布式电源潮流不可控的难题,给配电网的调度、运行带来的极大的方便。

2.4微电网接入系统方案

纯负荷性质的微网在配网中是一个内部带有电源的负荷,将其接入到配网馈线的中间至末端,可有效地改善配电网电压分布,降低配电网网损。当微网内分布式电源突然故障或者失电时,由配电网对微网内的负荷进行供电,此时配电线路潮流增大,微网内的电压会发生跃变,如电压幅值变化超过用电设备允许值,将会对用电设备造成损坏。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利用微网内的储能装置将存储的`能量进行逆变,有效地支撑电压,避免产生电压跌落,减少电压波动,有效的保护用电设备。当配电网失电时,微网自动脱网孤岛运行,孤岛的运行方式由微网内部自行控制,对配电网的故障分析、检修、试验不产生影响。对于发电、负荷可控的微网,尤其是容量较大的,在配电网规划及接入系统设计时,需统一考虑中接入位置对配电网电压、继电保护、安全自动装置的影响,需要进行充分的论证,必要时可采用专线接入系统,以确保配电的安全、可靠运行,充分发挥分布式电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结束语

文章分析了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网后对电压的影响,并根据分布式电源的不同性质,利用微电网技术,将分布式电源纳入到纯负荷性质的微网和发电、负荷可控的微网,解决了分布式电源潮流不可控的难题,并在配网规划中,对这两类微网接入配网馈线的位置提出建议,达到了改善配电网电压分布、降低网损的作用。影响分布式电源接入系统的因素很多,比如短路电流、继电保护、安全自动装置等,需要在今后继续研究。另外大容量储能技术不成熟是制约分布式电源应用的关键因素,待大容量储能解决后,分布式电源将更加广泛的应用。

篇6:HadoopDB:混合分布式系统

PB级数据分析系统的能力要求

1.性能:节省开销(时间、资金)。

2.容错:数据分析系统(即使有故障节点也能顺利工作) 不同于 事务型的系统的容错(从故障中无损的恢复)。节点故障时,原来的查询操作不需要重启。

3.在异构型环境中运行的能力。即使所有机器硬件一样,但某些机器在某些时候可能因为软件原因、网络原因也会性能降低。分布式操作时,要防止木桶效应。

4.活的查询接口:商业化的数据分析一般建立在SQL查询上,UDF等non-SQL也是需要的。

并行数据库

满足1,4:利用分表的方式,扩散到多个节点。一般情况下节点最多为几十个,原因:1.每增加一个节点,失败率增加;2.并行数据库假设各个机器都是同质化的,但这往往不太可能

MapReduce

满足2,3,4:Map - repartition - Reduce原为非结构化数据,但也可以适用结构化数据。

2:(错误节点)动态的规划节点执行任务,将错误节点任务发放给新节点。并在本地磁盘做checkpoint存储。

3:(拖后腿的节点)节点间冗余的执行。执行慢的节点的任务交付给速度快的节点执行

4:Hive的HQL

HadoopDB

融合了之前两者,做出系统层面的改进,而不仅仅是语言和接口层面。

这三个解决方案对4个指标的关系如下图:

篇7:HadoopDB:混合分布式系统

Databse Connector:

作用

hadoopTask <-通信->Database on Node。节点上的DB类似于Hadoop中的数据源HDFS

实现

扩展了Hadoop的InputFormat

Catalog:

作用

1.链接参数如数据库位置,驱动类和证书; 2.一些元数据如数据簇中的数据集,副本的位置,数据的划分,

实现

HDFS上的XML。希望做成类似于Hadoop的namenode。

Data Loader

作用

将数据合理划分,从HDFS转移到节点中的本地文件系统

实现

global hasher:分配到不同节点 local hasher:继续划分为不同chunks

SQL to MapReduce to SQL (SMS) Planner

作用

将HiveQL转化为特定执行计划,在hadoopDB中执行。原则是尽可能的讲操作推向节点上的RDBMS上执行,以此提高执行效率。

实现

扩展Hive: 1.执行查找前,用catolog的信息更新Hive的metastore,定向到节点数据库的表 2.执行前,决定划分的键;将部分查询语句推到节点的数据库中执行。

篇8:HadoopDB:混合分布式系统

对hadoopDB的一些看法:

其数据预处理代价过高:数据需要进行两次分解和一次数据库加载操作后才能使用;

将查询推向数据库层只是少数情况,大多数情况下,查询仍由Hive完成.因为数据仓库查询往往涉及多表连接,由于连接的复杂性,难以做到在保持连接数据局部性的前提下将参与连接的多张表按照某种模式划分;

维护代价过高.不仅要维护Hadoop系统,还要维护每个数据库节点;

目前尚不支持数据的动态划分,需要手工一次划分好

slides:

下载slides,请猛戳这里

篇9:HadoopDB:混合分布式系统

HadoopDB: An Architectural Hybrid of MapReduce and DBMS Technologies for Analytical Workloads

《HadoopDB》 ―― Fenng

《架构大数据:挑战、现状与展望》 计算机学报 王珊

来自:biaobiaoqi.me/blog/2013/05/18/a-hybrid-system-hadoopdb/

篇10:航空保障装备维修管理系统探讨论文

航空保障装备维修管理系统探讨论文

摘要:在航空领域中,装备维修保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要介绍了航空保障装备维修管理系统的基本原理,以及装备保障过程中维修数据的整理运用。主要通过介绍航空保障装备、有寿件在维修控制、故障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来体现装备维修数据在航空保障过程中所作出的贡献。

关键词:航空保障装备,有寿件,维修控制

1、航空保障装备维修控制系统概述

航空保障装备维修控制系统以海军航空使用需求为牵引,作业流程为主线,以提高设备综合性能为目标,综合应用多媒体、数据库和交互式电子手册技术,构建以装备的使用与维修为中心,涵盖海军航空装备管理的主要内容,充分体现航空维修管理全系统、航空装备全寿命管理特点的交互式保障资源信息支持系统。运用软件集成、信息共享等手段进行集成优化,为各级部门进行航空维修保障决策提供更加全面、规范、有效、实时的航空装备维修信息,进一步提高各级质控能力;为海军航空维修管理的信息化、标准化和网络化奠定坚实的基础,满足首长和机关进行航空装备维修保障决策的需要。系统应用软件主要由日常登记、工作指令、装备管理、维修控制、器材管理、设备设施、统计分析七大部分组成。

2、航空保障装备维修控制系统研究内容

2.1航空保障装备维修的职责与决策

舰员作为装备的实际执掌者,其保障职责涵盖了装备的日常使用登记、装备维修控制、零部件管理等。理论上讲,航空保障装备维修决策有如下三个阶段:首先,航空保障装备装备维修决策的首要问题是确定是否实施预防性维修。判断准则有三点,一是装备的故障率增大、任务期间故障概率超出预定限额;二是装备故障后会影响到执行任务的能力或故障具有较严重的经济后果;三是实施预防性维修能否有效的减少故障的发生概率。由此,预防性维修的决策信息包括:装备的当前故障率、故障对任务的能力或经济性的影响程度、预防性维修对恢复装备可靠度的作用等。其次,对于需要实施维修的装备,下一步的决策任务是确定采用定期维修策略或基于状态的维修策略。显然,基于状态监测的修理比定期维修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它避免了定期的盲目大拆大卸,减少了维修次数与时间。但基于状态监测的修理必须具备合适的检测设备和手段,并制定出能反映技术状况变化规律的参数和判别潜在故障的标准。因此确定采用定期维修策略或基于状态的维修策略所需要的信息包括:装备的检测设备和手段相关信息、反映技术状况变化规律的参数和判别潜在故障的标准等相关信息。第三,实施维修的最后一项决策是确定维修项目的实施人员和时机。当预防性维修项目明确后,必须确定该项修理的修理级别(舰员、中继级修理人员、基地级修理人员),所依据的信息是各级机构的修理能力和代价。若由舰员实施,则需要根据舰艇的任务安排,将预防性维修项目纳入周检修、月检修、航行检修、舰体检查等项目中。

2.2航空保障装备维修的决策指标计算体系

通过对航空保障装备维修体制的调研,明确了航空保障装备技术相关机构、人员的职责、决策需求。从装备综合保障工程学的角度归纳本题调研得到的装备技术保障决策所依据的指标、模型和数据支撑,航空保障装备维修决策分为三个方面:技术状态评估、有寿件周期工作控制、等级修理监控等,如图1所示。

2.2.1航空保障装备技术状态评估航空保障装备维修的技术状态评估详细指标如图2所示。装备的技术状态评估指标和模型细化为六类,包括装备工作时间、可靠性、维修性、可用度、保障性与保障能力、任务成功性指标等。2.2.2航空保障装备有寿件周期工作控制航空保障装备的有寿件周期工作控制详细指标如图3所示。装备的有寿件控制指标和模型细化为四类,包括有寿件工作时间、时间维度、日历维度、次数维度等指标。

2.2.3航空保障装备等级修理监控航空保障装备的等级修理监控详细指标如图4所示。装备的等级修理监控指标和模型细化为四类,包括装备的故障次数、舰员修复次数、中继级修复次数、基地级修复次数。

2.3主要数据接口与程序流程设计

2.3.1装备(有寿件)周期性工作装备(有寿件)周期性工作是对装备周期性维修进行控制的功能。主要是通过计算装备使用数据进行控制。对于某些装备(如主机等)其单位可以为小时,是连续时间单位,个别装备的时间单位为离散时间单位。因此,装备的工作时间因根据装备的具体时间单位进行统计。装备的已工作时间可以通过汇总装备自服役开始或统计区间的每次启动的工作时间得到。2.3.2装备(有寿件)周期性工作数据接口及流程设计统计装备的工作时间所需要的数据主要来自于航空保障装备维修控制系统的“装备使用登记”,其中第7字段“使用时间”记录了装备本次登记使用的工作时间,第8字段“使用次数”记录了装备本次登记使用的次数,第9字段“使用天数”记录了装备使用的日历天数,如表1所示。

2.4主要功能界面设计

2.4.1故障信息登记故障信息登记功能,主要用于记录装备故障及其更换件信息,其功能界面如图6所示。2.4.2有寿件控制有寿件控制功能,主要用于计算当前设定范围内超过规定时间(或者次数、日历)的.有寿件数据,其功能界面如图7所示。

3、结束语

本研究的难点在于决策需求、计算模型和原始数据三者的有效协调。首先,所建立的决策指标体系必须与维修保障的各项业务活动相关联,以有效支撑各种决策;其次,各种决策指标必须来自于对实际数据的统计分析,以客观反映维修保障的实际情况;最后,所建立的各种模型必须是以维修管理系统伴随舰员开展维修管理而收集的数据为输入、以各种决策所需指标为输出。研究的工作量体现在透彻地分析了部门、区队、中队等各级维修保障决策者在履行维修控制、器材管理、装备管理决策等维修管理业务职能时应该参照的装备可靠性、维修性、维修能力等不同内涵的决策指标,建立了能够从装备层次、故障类型和组织层次分类统计装备可靠性、器材消耗率、维修能力等各种指标的模型。本文介绍的系统有如下两个技术创新点:1)通过各级维修管理活动的实际调研、归纳总结和基于装备维修理论的维修保障决策需求分析,建立了部门、区队、中队装备维修保障决策指标体系,明确了相关指标的作用,可进一步规范决策行为,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2)运用信息工程理论和技术,开发了能够从维修活动记录中挖掘信息、自动提供决策指标的模型和软件,在确定维修间隔期、维修项目、器材申请数量等方面,实现了决策自动化和动态优化,可进一步提高决策的信息化水平、保障决策的时效性。

参考文献

[1]胡晓棠.装备维修性改进设计分析[C]∥舰船维修理论与应用论文集(9).北京: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修船技术学术委员会,2008:91-92

[2]金家善.舰船维修数据系统的功能及数据流程[J].中国修船,2002(6):39-41

[3]杨善林.智能决策方法与智能决策支持系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作者:王正 范加利 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航空大学青岛校区舰面航空保障与场站管理系

篇11:分布式发电系统的应用及前景论文

分布式发电系统的应用及前景论文

【摘要】本文从当今世界分布式发电系统的应用背景入手,介绍了分布式发电技术的分类及与集中式供电系统相比的有利之处,分析了该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现在全世界供电系统是以大机组、大电网、高电压为主要特征的集中式单一供电系统。虽然全世界90%的电力负荷都由这种集中单一的大电网供电,但是当今社会对能源与电力供应的质量与安全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大电网由于自身的缺陷已经不能满足这种要求。由于大电网中任何一点的故障所产生的扰动都会对整个电网造成较大影响,严重时可能引起大面积停电甚至是全网崩溃,造成灾难性后果,这样的事故在国外时有发生;而且这种大电网又极易受到战争或恐怖势力的破坏,严重时将危害国家的安全,如科索沃战争和刚刚结束的海湾战争等;另外集中式大电网还不能跟踪电力负荷的变化,而为了短暂的峰荷建造发电厂其花费是巨大的,经济效益也非常低。根据西方国家的经验:大电网系统和分布式发电系统相结合是节省投资,降低能耗,提高系统安全性和灵活性的主要方法。

1 分布式发电的简介

分布式发电指的是在用户现场或靠近用电现场配置较小的发电机组(一般低于30MW),以满足特定用户的需要,支持现存配电网的经济运行,或者同时满足这两个方面的要求。这些小的机组包括燃料电池,小型燃气轮机,或燃气轮机与燃料电池的混合装置。由于靠近用户提高了服务的可靠性和电力质量。技术的发展,公共环境政策和电力市场的扩大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分布式发电成为新世纪重要的能源选择。

通过分布式发电和集中供电系统的配合应用有以下优点:

(1)分布式发电系统中各电站相互独立,用户由于可以自行控制,不会发生大规模停电事故,所以安全可靠性比较高;

(2)分布式发电可以弥补大电网安全稳定性的不足,在意外灾害发生时继续供电,已成为集中供电方式不可缺少的重要补充;

(3)可对区域电力的质量和性能进行实时监控,非常适合向农村、牧区、山区,发展中的中、小城市或商业区的居民供电,可大大减小环保压力;

(4)分布式发电的输配电损耗很低,甚至没有,无需建配电站,可降低或避免附加的输配电成本,同时土建和安装成本低;

(5)可以满足特殊场合的需求,如用于重要集会或庆典的(处于热备用状态的')移动分散式发电车;

(6)调峰性能好,操作简单,由于参与运行的系统少,启停快速,便于实现全自动。

2 分布式发电的分类

根据所使用一次能源的不同,分布式发电可分为基于化石能源的分布式发电技术、基于可再生能源的分布式发电技术以及混合的分布式发电技术。

(1)基于化石能源的分布式发电技术主要由以下三种技术构成:①往复式发动机技术:用于分布式发电的往复式发动机采用四冲程的点火式或压燃式,以汽油或柴油为燃料,是目前应用最广的分布式发电方式。但是此种方式会造成对环境的影响,最近通过对其技术上的改进,已经大大减少了躁音和废气的排放污染。②微型燃气轮机技术:微型燃气轮机是指功率为数百千瓦以下的以天然气、甲烷、汽油、柴油为燃料的超小型燃气轮机。但是微型燃气轮机与现有的其它发电技术相比,效率较低。满负荷运行的效率只有30%,而在半负荷时,其效率更是只有10%~15%,所以目前多采用家庭热电联供的办法利用设备废弃的热能,提高其效率。目前国外已进入示范阶段,其技术关键主要是高速轴承、高温材料、部件加工等。③燃料电池技术:燃料电池是一种在等温状态下直接将化学能转变为直流电能的电化学装置。燃料电池工作时,不需要燃烧,同时不污染环境,其电能是通过电化学过程获得的。在其阳极上通过富氢燃料,阴极上面通过空气,并由电解液分离这两种物质。在获得电能的过程中,一些副产品仅为热、水和二氧化碳等。氢燃料可由各种碳氢源,在压力作用下通过蒸汽重整过程或由氧化反应生成。因此它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洁净和高效的发电方式,被称为21世纪的分布式电源。

(2)基于可再生能源的分布式发电技术主要由以下几种技术构成:①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是利用半导体材料的光电效应直接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光伏发电具有不消耗燃料、不受地域限制、规模灵活、无污染、安全可靠、维护简单等优点。但是此种分布发电技术的成本非常高,所以现阶段太阳能发电技术还需要进行技术改进,以降低成本而适合于广泛应用。(2)风力发电技术是将风能转化为电能的发电技术,可分为独立与并网运行两类,前者为微型或小型风力发电机组,容量为100W~10kW,后者的容量通常超过150kW。近年来,风力发电技术进步很快,单机容量在2MW以下的技术已很成熟。

(3)混合的分布式发电技术通常是指两种或多种分布式发电技术及蓄能装置组合起来,形成复合式发电系统。目前已有多种形式的复合式发电系统被提出,其中一个重要的方向是热电冷三联产的多目标分布式供能系统,通常简称为分布式供能系统。其在生产电力的同时,也能提供热能或同时满足供热、制冷等方面的需求。与简单的供电系统相比,分布式供能系统可以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环境污染、改善系统的热经济性。

3 分布式发电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与前景

(1)在美国,容量为1kW到10MW分布式电源发电和储能单元正在成为未来分布式供能系统的有用单元。由于分布式电源的高可靠性、高质量、高效率以及灵活性,故可满足工业、商业、居住和交通应用的一系列要求。预计几年后,新一代的微汽轮机(10~250kW)可以完全商业化,为调峰和小公司余热发电提供了新机会。

在美国国内到,由于新的能源需求与老的电厂的退役,估计要增加1.7×1012kW・h的电,几乎是近增量的2倍。为满足市场需要,下一个之后,美国的分布式发电市场装机容量估计每年将达5×109~6×109W,为解决这个巨大的缺口,美国能源部提出了以下几个涉及分布式发电技术的计划,包括燃料电池、分布式发电涡轮技术、燃料电池和涡轮的混合装置等。可以预料,在不久以后,分布式发电技术将在美国得到相当的发展。

(2)在我国,随着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我国集中式供电网的规模迅速膨胀。这种发展所带来的安全性问题不容忽视。由于各地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对于广大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来说,特别是农牧地区和偏远山区,要形成一定规模的、强大的集中式供配电网需要巨额的投资和很长的时间周期,能源供应严重制约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而分布式发电技术则刚好可以弥补集中式发电的这些局限性。在我国西北部广大农村地区风力资源十分丰富,像内蒙古已经形成了年发电量1亿kW・h的电量,除自用外,还可送往北京地区,这种无污染绿色能源可以减轻当地的环境污染。在可再生能源分布式发电系统中的除风力发电外,还有太阳能光伏电池、中小水电等都是解决我国偏远地区缺电的良好办法。因此,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我国城镇,分布式发电技术作为集中供电方式技术不可缺少的重要补充,将成为未来能源领域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而在分布式发电技术中应用最为广泛、前景最为明朗的,应该首推热电冷三联产技术,因为对于中国大部分地区的住宅、商业大楼、医院、公用建筑、工厂来说,都存在供电和供暖或制冷需求,很多都配有备用发电设备,这些都是热电冷三联产的多目标分布式供能系统的广阔市场。

4 结论

如果说电力市场化是电力行业的重大改革,那么分布式发电可认为是电力行业的重大技术改革,两者共同作用将使未来世界的电力行业呈现全新的面貌。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发展,分布式发电也可为一些用户提供一种“自立”的选择,使其更能适应易变的电力市场。此外,由于分布式发电设施的安装周期短,不需要现存的基础设施,而且与大型的中央电站及发电设施相比总投资较少,因此在电力竞争性市场建立后分布式发电的作用将会日益明显和重要,从而可与现有电力系统结合形成一个高效、灵活的电力系统,提高整个社会的能源利用率,提高整个供电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和电力质量。

篇12:分析航空网络技术发展雷达系统论文

分析航空网络技术发展雷达系统论文

1、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特点

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特征,形成了一个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时代。1969年,出现了互联网的雏形,伴随着技术的革新和进步,直至1994年互联网发展成熟,因特网演变成基于ISP和NAP的多层次结构网络,计算机网络技术日益广泛应用。计算机网络提供了两个重要的功能,即连通性和共享性。连通性是指网络上的用户之间都可以交换信息,而共享性指的是资源共享,资源共享可分为信息软件与硬件共享。网络根据作用范围分为广域网、城域网、局域网、个人区域网,每一种网络都有不同的特点和使用范围,而航管雷达系统使用的是局域网,因为现阶段网络技术仅仅在单一航管雷达系统内应用,如果下一步实现全国雷达信号联网,就会涉及到更大范围内的网络应用。开放系统互联OSI模型定义了连接异种计算机标准的体系结构,OSI为连接分布式应用处理的“开放”系统提供了基础。OSI的七层体系结构为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TCP/IP协议非国际标准,但是由于其更简单、更容易理解和实现,已经成为事实上的国际标准。

2、RAYTHEON一次雷达结构

RAYTHEONASR-10SS一次雷达是20世纪90年代具有先进技术的全固态航管监视雷达,具有覆盖范围广、数据可靠性高、系统实用性强和目标容量可扩展的特点,适用于中高飞行流量的机场环境。ASR-10SS一次雷达的基本配置包括天线和天线基座、发射机、双通道接收机/录取器、双通道信号数据处理器、主/备现场控制和数据接口、遥控终端等。此航管雷达的特点是应用了以太网技术。20世纪90年代,网络技术的应用远没有现在广泛,而其采用的以太网并没有配备交换机或路由器等一类的网络核心部件,仅仅采用特性阻抗为50Ω的同轴电缆,将所有需要连网的设备利用“T”形头来实现以太网,用同轴电缆的起点端和终点端加载假负载来实现阻抗匹配。IEEE802.3以太网具有10Mb/sec的数据传输速率,双通道采用的是总线型的网络拓扑结构。

3、INDRA二次雷达结构和特点

INDRAIRS-20MP/L二次雷达基本配置包括双通道接收机/录取器、发射机、天线、马达及马达控制器、双通道GPS时钟、主备交换机、UTS测试单元、VR3K、监控设备、ATC系统中用到的数台SDD设备等。INDRAIRS-20MP/L二次雷达采用双网冗余的网络结构,并且主要部件采取双通道配置,AB网均配置交换机,并且相互独立运行,使用的是ICP/IP协议的10、100BASE-T。通过双网冗余,所有部件均接入AB网,包括主动通道切换、故障通道切换等,均能实现无缝隙衔接,确保设备工作的可靠性。马达控制器采用CAN-BUS技术进行自动切换。INDRAIRS-20MP/L二次雷达采用星型拓扑结构,由中央节点和其他各个节点连接组成,每个节点之间的通信均需通过中央节点,在星型拓扑结构中中央节点是至关重要的,而在INDRAIRS-20MP/L二次雷达系统中,中央节点是利用交换机形成的。星型网络拓扑结构的优点就是结构比较简单、局域网建网更加容易、使用网络协议简单、单设备故障对系统影响不大且容易排除和便于控制、线路的传输效率取决于中央节点设备的速率等,缺点是局域网中线束较多,对中央节点设备依赖性强;长时间工作中央节点负担重,容易形成系统瓶颈。现阶段,星型网络拓扑结构是局域网通常采用的主流形式。需要注意的是,航管楼SLG作为远端监控设备,功能与本地SLG相同,然而在逻辑上却作为本地SLG的备用机,我们将在后面介绍INDRAIRS-20MP/L二次雷达曾经出现的故障来说明逻辑上的主备关系。在INDRAIRS-20MP/L二次雷达网络拓扑结构中,使用双绞线作为传输媒介,并采用EIA/TIA-568标准。由于设备属于远山台站,设备监控信号和雷达数据需要传输至航管楼使用,因此网络拓扑结构中还使用到光缆和微波传输设备。,比较它们的系统图,主要区别在于网络拓扑结构、形成网络的器件以及接入网络的功能部件不同。IRS-20MP/L二次雷达拓扑结构中,网络中引入了交换机,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互连和共享。从接入网络的部件数量来看,我们可以看到网络技术随着航管雷达的更迭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

4、INDRA二次雷达故障案例分析

INDRAIRS-20MP/L二次雷达的监控部分SLG,其基本作用就是监控设备各部件的工作状态,配置雷达各部分的功能进行配置,修改参数,并提供各部件的`信息和故障报告。在SLGUCS监控主界面中,我们能自动实时监控录取器控制器的CPU性能、内存容量,以确保网络系统的数据处理能力始终处于最优状态。

4.1天线监控失效

在设备运行正常并且雷达信号正常情况下,远端(航管楼)监控SLG显示,天线系统失去监控,显示橙色或者白色,橙色表示出现非关键故障,白色表示未监控到。从监控中看到天线正常旋转,SLG中PPI中显示雷达信号正常,由此得出,设备工作正常,仅是监控部分出现异常,重新启动远端(航管楼)SLG系统,故障现象依旧。重新启动本地(罕山)SLG系统,故障现象消失。进一步分析可知,该故障系厂家软件BUG,远端SLG是由本地SLG镜像而成,在厂家的原始配置中并没有远端SLG,因此远端SLG在此网络系统中逻辑上是不存在的,因此故障处置需要在本地SLG上重启处理。

4.2参数修改失效

2014-09秋季维护中,为验证假目标的成因,在本地SLG增加反射区域0°~360,在反射区域中仅显示目标原始视频(原始视频即没有经过处理的目标,没有二次代码、高度显示和地速显示),验证后需要恢复初始状态,即便将此反射区域删除,系统录取器也并没有恢复初始状态,依然只显示原始视频。维护人员先后将此故障定位于VR3K、本地SLG、录取控制器、收发机,将上述部件的参数恢复初始状态并重新启动,故障现象仍然存在,经反复与厂家工程师联系,提出是否为本地SLG和远端SLG同步出现问题,也就是说增加反射区域的操作同步,而删除反射区域操作没有同步,同时重启本地SLG和远端SLG后,故障现象消除。本地SLG与远端SLG出现不同步,也是网络系统中逻辑冲突。

5、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设想

5.1改进航管雷达设备维护理念

20世纪80年代航管雷达系统中,功能的实现是靠电路板;进入20世纪90年代,模块化是组成雷达系统的基础,维护和维修多是更换功能模块,更深层次的模块维修则依靠厂家工程师;现阶段,在模块化的基础上应用和发展了网络技术,设备的模块均增加了网络功能,虽然深层次的维修依然是依靠厂家,但是由于网络的引入,每一部件在系统中的作用弱化,更多的靠网络技术的信息交换与共享。笔者认为,航管雷达维护人员应该从以雷达专业为重过渡到以网络技术为重,不局限于航管雷达系统,包括更多的专业化设备,都是建立在以交换机为核心的网络架构中,尤其是空管行业,工作必须确保万无一失。

5.2航管雷达全国联网

随着雷达站点覆盖的增加和空域管理区域化,任何一地的管制部门需要引入多部雷达信号,各地雷达信号交织成全国雷达信号网,每一部雷达都将成为全国雷达信号网中的节点。随着航管雷达设备中网络应用更加全面,就为形成雷达信号网提供了更多的技术基础,在未来,航管雷达设备将实现统一标准,更加有利于全国雷达联网。在形成全国雷达信号网后,任何一部单一的雷达设备故障都不会影响雷达信号网,也就不会影响空中交通管制服务,从而确保飞行安全。

6、结束语

目前,计算机网络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航管设备,我们需要改变对设备的认识。笔者认为,通信导航监视专业人员无论从事哪一个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知识将成为我们必须要掌握的技术,这就需要老一代的技术人员要及时更新自己掌握的知识,无论是单一系统设备,还是数据联网,都要以网络为核心。随着航管设备的发展,网络将变得非常重要,我们今后的维护工作重点将会与网络息息相关。

作者:崔军 单位:民航山西空管分局

篇13:基于C/S模式的分布式航空四站信息综合管理系统

基于C/S模式的分布式航空四站信息综合管理系统

提出了一种基于C/S模式的'分布式航空四站信息综合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分析了系统功能和软件开发方案,并对系统设计中采用的关键技术及实现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

作 者:姚本军 殷合香 陈友龙 Yao Benjun Yin Hexiang Chen Youlong  作者单位:海军航空工程学院青岛分院,青岛,266041 刊 名: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 英文刊名:DUAL USE TECHNOLOGIES & PRODUCTS 年,卷(期):2009 “”(6) 分类号:V2 关键词:分布式   信息综合管理系统   C/S  

篇14:分布式基础信息管理系统:swall

一、Swall概述

swall是一个基于zookeeper实现的分布式基础信息管理系统(Infrastructure Management)可以用于管理特别是架构比较灵活的服务,比如游戏,用swall,你不用登陆到具体的服务器去操作,你指需要在一台机器上面就可以完成服务管理,比如获取服务器监控信息、执行shell命令等等,你还可以方便的实现自动化配置,一条命令实现所有应用的部署不再是难题。

特点:

1.使用zookeeper做任务信息存储,可配置高可用2.配置节点灵活,可以处理一台服务器上存放多个业务的复杂环境3.简单灵活,五脏六腑俱全(文件拷贝、命令执行、模块管理)4.提供比较好的自省功能,可以让你比较方便调用各种模块5.容易扩展

二、Swall原理

swall原理很简单,用过zookeeper的人都知道,zookeeper比较擅长存储敏感的状态信息,并提供一系列机制来操作这些信息,swall主要利用的是zookeeper 的watcher功能,就是当某个数据变化的时候会提供一个机制来实现通知,那么swall主要架构很简单了:

项目主页:www.open-open.com/lib/view/home/1404524593186

篇15:分布式系统治理:JBoss Overlord

任何计算机系统,无论是集中式或分布式,需要某种形式的治理,即,监控和管理系统的行为。等治理可能简单,确保只有授权用户可以访问的功能(如服务),或保证一样复杂系统及其组件保持可用性或可靠性水平的存在故障或增加系统负载,

管理分布式系统一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对于用户来说,开发人员和管理员。随着这些分布式系统的范围和可伸缩性,跨越多个组织不同的基础设施和信任边界,治理变得更加困难,但更重要的。治理处理系统运行的过程。为了成功的治理,需要某种形式的管理、监视和管理这些过程。

项目主页:www.open-open.com/lib/view/home/1404435478061

基于GPRS的分布式无线工业污水排放监测系统

我国通用航空产业发展探讨论文

航空求职信

志愿者服务站会议记录

医疗设备管理系统论文

酒店管理系统论文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论文

客户管理系统论文

分布式旅游信息系统研究

分布式事务处理数据库教程

分布式通用航空服务站系统探讨论文(精选1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分布式通用航空服务站系统探讨论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