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ulllll”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后魏自太和迁都之后文言文阅读答案,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后魏自太和迁都之后文言文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 目录
篇1:后魏自太和迁都之后文言文阅读答案
后魏自太和迁都之后文言文阅读答案
后魏自太和迁都之后,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庑①间,不可校数。太后赐百官负绢,任意自量,朝臣莫不称力②而去。唯章武侯王融与陈留侯李崇负绢过任,蹶③倒伤踝。太后即不与之,令其空出。时人笑焉。侍中崔光止取两匹。太后问日:“侍中何少?”对曰:“臣有两手,唯堪两匹,所获多矣。” (选自《太平广记》)
【注释】①廊庑(wu),堂前的屋子。②称力,尽力。③蹶,跌倒。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l)库藏盈溢( ) (2)侍中崔光止取两匹(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太后即不与之,令其空出。
3.根据朝臣与王融、李崇的不同行为及后果推断,太后所说的'“任意自量”应是指(3分)
A.每个人可以不受约束地想拿多少拿多少。
B.每个人可以自己思量究竟应该李多少。
C.每个人可以估计自己的力气能拿多少就拿多少。
D.每个人可以根据官位的大小来决定到底拿多少。
4. 崔光的言行表明他是一个 的人。(2分)
参考答案:
1. (1)满/充满(2分)(2)只是/仅仅(2分)
2 太后就不给他们了,让他们空着手出去。(关键词:与,之,令,其)(3分)
3. C (3 分)B(1 分)
4. 知足/不贪/廉洁/清廉(2分)
语文阅读题技巧
一、读材料
所谓“读材料”,就是要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粗读全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
二、找原话
所谓“找原话”,就是要找到语文阅读理解上要求的关键字、词或句子所在段落,要求学生在阅读文字材料时有重点地圈下来,然后再来重点理解与分析。
三、看要求
所谓“看要求”,就是要求学生再审视语文阅读理解所要求回答的问题要求,关键的关键字、词或句子也要让学生用笔圈下来,作为扣题作答的要点,也是学生回答问题的可能的得分点。
阅读理解技巧顺口溜
怎样概括段意:
概段意,方法多,可归并,善取舍。
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莫放过。
重点词,关键词,串成句,段意明。
篇2:《后魏自太和迁都之后,国家殷富》阅读答案
《后魏自太和迁都之后,国家殷富》阅读答案
后魏自太和迁都之后,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庑①间,不可校数。太后赐百官负绢,任意自量,朝臣莫不称力②而去。唯章武侯王融与陈留侯李崇负绢过任,蹶③倒伤踝。太后即不与之,令其空出。时人笑焉。侍中崔光止取两匹。太后问日:“侍中何少?”对曰:“臣有两手,唯堪两匹,所获多矣。” (选自《太平广记》)
【注释】①廊庑(wu),堂前的屋子。②称力,尽力。③蹶,跌倒。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l)库藏盈溢( ) (2)侍中崔光止取两匹( )
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太后即不与之,令其空出。
12.根据朝臣与王融、李崇的不同行为及后果推断,太后所说的'“任意自量”应是指(3分)
A.每个人可以不受约束地想拿多少拿多少。
B.每个人可以自己思量究竟应该李多少。
C.每个人可以估计自己的力气能拿多少就拿多少。
D.每个人可以根据官位的大小来决定到底拿多少。
13. 崔光的言行表明他是一个 的人。(2分)
参考答案:
10. (1)满/充满(2分)(2)只是/仅仅(2分)
I. 太后就不给他们了,让他们空着手出去。(关键词:与,之,令,其)(3分)
12. C (3 分)B(1 分)
13. 知足/不贪/廉洁/清廉(2分)
篇3:《崔光后魏自太和迁都之后》阅读答案
《崔光(后魏自太和迁都之后)》阅读答案
后魏自太和迁都之后,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庑问,不可校数。太后赐百官负绢,任意自量,朝臣莫不称力而去。唯章武侯王融与陈留侯李常崇绢过任,蹶倒伤踝。太后即不与之,令其空出,时人笑焉。侍中崔光止取两匹。太后问曰:“侍中何少?”对曰:“臣有两手唯堪两匹所获多矣。”朝贵服其清廉。(选自《洛阳伽蓝记》)
【注】①露积:堆积后不加覆盖。廊庑:走廊、廊房。③过任:力不胜任。
2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臣 有 两 手 唯 堪 两 匹 所 获 多 矣。
2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库藏盈溢 (2)太后赐百官负绢 ( )
(3)朝臣莫不称力而去( ) (4)侍中崔光止取两匹( )
2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太后即不与之,令其空出,时人笑焉。
27.面对太后的赏赐,百官有哪三种不同的表现?(3分)
参考答案:
24.臣有两手/唯堪两匹/所获多矣。
25.(1)满,充满 (2)背 (3)量力 (4)只
26.太后就不赏赐他们了,让他们空着手出去,当时的人都笑话他们。(“时人”译成“在场的人”也可)
27.朝臣“(莫不)称力而去”,王融、李崇“负绢过任,(蹶倒伤踝)”,崔光“止取两匹”。
篇4:张自新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张自新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张自新传
[明]归有光
张自新,初名鸿,字子宾,苏州昆山人。自新少读书,敏慧绝出。古经中疑义,群子弟屹屹①未有所得,自新随口而应,若素了者。性方简,无文饰。见之者莫不讪笑,目为乡里人。同舍生夜读,倦睡去,自新以灯檠投之,油污满几,正色切责,若老师然。髫龀丧父,家计不能支。母曰:“吾见人家读书,期望青紫②,万不得一。且命已至此,何以为书?”自新涕泣长跪,曰:“亡父以此命鸿,且死,未闻有他语,鸿何敢忘?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与其兄耕田度日,带笠荷锄,面色黧黑。夜归,则正襟危坐,啸歌古人,飘飘然若在世外,不知贫贱之为戚也。
兄为里长,里多逃亡,输纳无所出。每岁终,官府催科,搒掠无完肤。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县吏怪其意气。方授杖,辄止之,曰:“而何人者?”自新曰:“里长,实书生也。”试之文,立就,慰而免之。
自新视豪势眇然不为意。吴中子弟多轻儇③,冶鲜好衣服,相聚集,以亵语戏笑,自新一切不省,与之语,不答。议论古今,意气慷慨。酒酣,大声曰:“宰天下竟何如?”目直上视,气勃勃若怒,群儿至欲殴之。补学官弟子员④,学官索贽金甚急,自新实无所出,数召笞辱,意忽忽不乐,欲弃去,俄得疾卒。
归子曰:余与自新游最久,见其面斥人过,使人无所容。俦人广坐间,出一语未尝视人颜色。笑骂纷集,殊不为意。其自信如此。以自新之才,使之有所用,必有以自见者。沦没至此,天可问邪?余悲自新之死,为之叙列其事。
(选自《震川先生集》卷二十六,有删节)
【注】 ①屹屹:同“矻矻”,勤奋不懈的样子。②青紫:古代公卿经带之色,这里俯楷高官昱爵。③儇:轻佻,不庄重。④弟子员:生员
【参考译文】
张自新,原名鸿,字子宾,苏州昆山人。自新年少读书,聪明绝伦。古《经》中有疑惑难解之处,学友们勤奋不懈而茫然无所获,张自新随口而答,仿佛向来很熟识的一样。他性格方正诚实,没有丝毫的矫饰。看见他的人没有不讥讽的,把他看作是乡下人。同舍的书生晚间读书,疲倦而睡去,自新用灯架扔他(以提醒他),油污满桌子,他严肃恳切地提出批评,仿佛老师一样。幼年丧父,家计不能支撑,母亲说:“我看见人家读书,期望做大官,万人中不过一个。况且我们家命运已经到了这种地步,还为什么读书呢?”自新哭泣、长跪,说:“亡父用这来嘱咐我,将离人世时,没有听说别的话,我怎么敢忘却呢?况且我难道因为衣食的缘故而使母亲忧劳吗?”他和他的兄长耕田度日,戴着斗笠扛着锄头,脸色黧黑。晚间归来,就正襟危坐,吟咏古人的诗文,飘飘然仿佛在尘世之外,不知道贫贱是一种悲戚了。
他的兄长是里长,乡里多有逃亡之人,租税没地方来。每到年终,官府催交租税,把他拷打得体无完肤。自新就到县衙代哥哥受刑,而把哥哥藏匿到别的地方去。县吏为其意气而感到奇怪,刚要施与杖刑,他就阻止了,问:“你是什么人?”自新说:“我是里长,本是一名书生。”县官让他试写一篇文章,他马上就写成了,县官安慰他,并免去了对他的刑罚。
自新看那些权豪势要之人,淡然不放在心上。吴中子弟大多轻薄浮滑,穿着光鲜华丽的衣服,聚集到一处,用猥亵的语言玩笑,自新一切都不理会。人们和他谈话,他也不回答。谈论古今之事,意气慷慨。酒喝到酣畅时,他大声说:“主宰天下终究怎么样呢?”眼睛往上看,神气勃勃仿佛发怒一样,那些年轻人想要殴打他。他被补授为秀才,学官向他索要礼金很是急迫。自信确实拿不出礼金,屡次遭受鞭笞的侮辱,心里怏怏不乐,想弃官而去,不久得病而死。
归子说:我和自新交游最久,看见他当面斥责别人过错,使人无容身之处。大庭广众之下,他讲一句话,不曾看人家的脸色。即便笑骂纷纷扬扬,他也很不放在心上。他是这样的自信。凭借自新的才华,如果让他有所举用,一定有自己的主见。他沉沦埋没到这种地步,天意可探问吗?世间的乘时得势者,意气扬扬,自认为自己有才能的人,也可以醒悟了。古语说:“丛兰欲茂,秋风败之。”我悲悼自新的死,为此叙述他的事迹。
⒉对下列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自新随口而应,若素了者 了:明白,了解
B.不知贫贱之为戚也 戚:忧愁
C.县吏怪其意气 怪:责怪
D.见其面斥人过 面:当面
答案 C
解析 本道试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等级为B。C项中“怪”在此处应是形容词意动用法,可解释为“以……为怪”或“为……而感到怪异/奇怪”。A项中的“了”采用组词法和代入法可以排除。B项的干扰性最大,部分学生对“戚”字有“忧愁”的意义比较陌生,但学生如果能联想到《祭十二郎文》“而汝抱无涯之戚也”、《捕蛇者说》 “蒋氏大戚”中“戚”字的意思,此项就不难排除了。D项中,“面”为名词作状语,解释为“当面”,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字的用法与选项是一致的。学生若能判断出“面”于此处的用法,应该不难排除。考生在作答此题时,应注意“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中的“在文中”这一限制语,也就是说,选项中的实词的含义即使是对的,但如果放在文中解释不通,那么,该选项就有可能是错误的。如C、D两项,均考查了实词在文中的'文言用法所延伸出的含义。
⒊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童年丧父的张自新没有因母亲的看法而放弃学习,坚持耕读,啸歌古人,幽然自得。
B. 张自新对吴中子弟的亵语戏笑不以为意,也不理解,所以无法与他们交流。
C.作者对张自新的坎坷经历和怀才不遇深有感慨,痛惜他的病故,写了这篇传。
D.文中选取张自新读书敏慧,耕读奉母等几件事来塑造人物,选材典型,形象饱满。
答案 B
解析 本道试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等级为C级。A、B、C三项均可以从文本中找到对应的位置,如A项,对应位置在第一段;B项对应位置在第三段,原文为“吴中子弟多轻儇,冶鲜好衣服,相聚集,以亵语戏笑,自新一切不省,与之语,不答”;C项对应位置为最后一段。而D项侧重从全文的角度进行分析和理解。对比原文后可以发现,B项中的“无法与他们交流”与原文中的“与之语,不答”在意思上不相同,从文意上看,“不答”是“不想回答、理睬”或“不愿回答、理睬”,而不是无法与他们交流。
⒋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
译文: ⑵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
译文: 答案 ⑴况且我怎么能因为衣食问题让我母亲担忧呢?
⑵自新就前往县衙代替哥哥(受责罚),而把他哥哥藏在别的地方。
解析 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和“理解并
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等级为B级。第1小题,“且”“宁……耶”“以”“忧”为得分点,“且”译为“况且”,“宁……耶”译为“怎么能……呢”或“难道能……吗”,“以”译为“因为”,“忧”在此处为使动用法,译为“使……担忧”“让……担忧”。重点考查了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词类活用两个考点。第2小题,“诣”“代”“匿”及省略句式为得分点,“诣”译为“前往”,“代”译为“代替”,“匿”译为“藏匿”或“把……藏”。同时,此句中有两处省略,一是承前省略,“自代”后应该要补出宾语“兄受搒掠”;“而匿其兄他所”省略了介词“于”,补充完整应为“而匿其兄于他所”。
篇5:张自新传文言文阅读答案及解析
张自新传文言文阅读答案及解析
(福建卷)阅读下面得文言文,完成2~4题。
张自新传
[明]归有光
张自新,初名鸿,字子宾,苏州昆山人。自新少读书,敏慧绝出。古经中疑义,群子弟屹屹①未有所得,自新随口而应,若素了者。性方简,无文饰。见之者莫不讪笑,目为乡里人。同舍生夜读,倦睡去,自新以灯檠投之,油污满几,正色切责,若老师然。髫龀丧父,家计不能支。母曰:“吾见人家读书,期望青紫②,万不得一。且命已至此,何以为书?”自新涕泣长跪,曰:“亡父以此命鸿,且死,未闻有他语,鸿何敢忘?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与其兄耕田度日,带笠荷锄,面色黧黑。夜归,则正襟危坐,啸歌古人,飘飘然若在世外,不知贫贱之为戚也。
兄为里长,里多逃亡,输纳无所出。每岁终,官府催科,搒掠无完肤。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县吏怪其意气。方授杖,辄止之,曰:“而何人者?”自新曰:“里长,实书生也。”试之文,立就,慰而免之。
自新视豪势眇然不为意。吴中子弟多轻儇③,冶鲜好衣服,相聚集,以亵语戏笑,自新一切不省,与之语,不答。议论古今,意气慷慨。酒酣,大声曰:“宰天下竟何如?”目直上视,气勃勃若怒,群儿至欲殴之。补学官弟子员④,学官索贽金甚急,自新实无所出,数召笞辱,意忽忽不乐,欲弃去,俄得疾卒。
归子曰:余与自新游最久,见其面斥人过,使人无所容。俦人广坐间,出一语未尝视人颜色。笑骂纷集,殊不为意。其自信如此。以自新之才,使之有所用,必有以自见者。沦没至此,天可问邪?余悲自新之死,为之叙列其事。
(选自《震川先生集》卷二十六,有删节)
【注】 ①屹屹:同“矻矻”,勤奋不懈的样子。②青紫:古代公卿经带之色,这里俯楷高官昱爵。③儇:轻佻,不庄重。④弟子员:生员
⒉对下列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自新随口而应,若素了者 了:明白,了解
B.不知贫贱之为戚也 戚:忧愁
C.县吏怪其意气 怪:责怪
D.见其面斥人过 面:当面
答案 C
解析 本道试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等级为B。C项中“怪”在此处应是形容词意动用法,可解释为“以……为怪”或“为……而感到怪异/奇怪”。A项中的“了”采用组词法和代入法可以排除。B项的干扰性最大,部分学生对“戚”字有“忧愁”的'意义比较陌生,但学生如果能联想到《祭十二郎文》“而汝抱无涯之戚也”、《捕蛇者说》 “蒋氏大戚”中“戚”字的意思,此项就不难排除了。D项中,“面”为名词作状语,解释为“当面”,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字的用法与选项是一致的。学生若能判断出“面”于此处的用法,应该不难排除。考生在作答此题时,应注意“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中的“在文中”这一限制语,也就是说,选项中的实词的含义即使是对的,但如果放在文中解释不通,那么,该选项就有可能是错误的。如C、D两项,均考查了实词在文中的文言用法所延伸出的含义。
⒊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童年丧父的张自新没有因母亲的看法而放弃学习,坚持耕读,啸歌古人,幽然自得。
B. 张自新对吴中子弟的亵语戏笑不以为意,也不理解,所以无法与他们交流。
C.作者对张自新的坎坷经历和怀才不遇深有感慨,痛惜他的病故,写了这篇传。
D.文中选取张自新读书敏慧,耕读奉母等几件事来塑造人物,选材典型,形象饱满。
答案 B
解析 本道试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等级为C级。A、B、C三项均可以从文本中找到对应的位置,如A项,对应位置在第一段;B项对应位置在第三段,原文为“吴中子弟多轻儇,冶鲜好衣服,相聚集,以亵语www.戏笑,自新一切不省,与之语,不答”;C项对应位置为最后一段。而D项侧重从全文的角度进行分析和理解。对比原文后可以发现,B项中的“无法与他们交流”与原文中的“与之语,不答”在意思上不相同,从文意上看,“不答”是“不想回答、理睬”或“不愿回答、理睬”,而不是无法与他们交流。
篇6:游太和山日记与庐山草堂记文言文阅读与答案
游太和山日记与庐山草堂记文言文阅读与答案
文言文阅读。
【甲】游太和山日记
徐霞客
十一日,登仙猿岭……五里,越一小岭,仍为郧县境。岭下有玉皇观、龙潭寺。一溪滔滔自西南走东北,盖自郧中来者。渡溪,南上九里冈,经其脊而下,为蟠桃岭。溯溪行坞中十里,为葛九沟。又十里,登土地岭,岭南则均州境。自此连逾①山岭桃李缤纷山花夹道幽艳异常。山坞之中,居庐相望,沿流稻畦,高下鳞次,不似山、陕②间矣。但途中蹊径狭,行人稀,且闻虎暴,日方下舂③,竞止坞中曹家店。【注】①逾:跳过,越过。②山、陕:山西省、陕西省的简称。 ③“舂”通“冲”,下坠。
【乙】庐山草堂记
白居易
匡庐①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日香炉峰,北寺日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是居也,前有平地,中有平台,台南有方池。环池多山竹野卉,池中生白莲、白鱼。又南抵石涧,夹涧有古松、老杉,大仅十人围,高不知几百尺。修柯戛②云,低枝拂潭,如幢,如盖(),如龙蛇()……其四旁耳目、杖屦可及者,春有锦绣谷花,夏有石门涧云,秋有虎溪月,冬有炉峰雪。阴晴显晦,昏旦含吐,千变万状,不可殚纪,故云甲庐山者。
【注】①匡庐:指江西的庐山。相传殷周之际有匡俗兄弟七人结庐于此,故称。②戛(jiá):轻轻碰击。
1.“记”是我国古代一种比较常见的散文体裁。初中阶段,我们曾经学过不少的同类文章,请你根据回忆,从写作内容和行文风格上,分别为【甲】【乙】两文各找一篇近似的课文。将文题写在下面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用“/”线为下面的句子准确断句。
自此连逾山岭桃李缤纷山花夹道幽艳异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别解释【甲】【乙】两文中加粗的“溯”“蹊”“及”“旦”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文意,将“张”“竖”“走”三个字准确还原到【乙】文的括号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用原文说出白居易的“庐山草堂”具体建在什么地方。(限四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乙】文中加横线的'句子,描写了“庐山草堂”旁的四季之景,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也有一组描写四季之景的句子,请默写出这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翻译下面的句子。
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示例:《小石潭记》《桃花源记》《满井游记》与《游太和山日记》近似;《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与《庐山草堂记》近似。
2.自此连逾山岭/桃李缤纷/山花夹道/幽艳异常。
3.溯:逆流而上。蹊:小路。及:到,到达。旦:早晨。
4.竖 张 走
5.介峰寺间(或:面峰腋寺)
6.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7.介于香炉峰(或:山峰)和遗爱寺(或:寺庙)之间,那地方最美(或:最好),又是庐山之最(或:第一)。(境:地方;胜:美好的,优美的;绝:最,极;甲:第一。重点看以上四个关键词,大意正确,即给满分)
篇7:京兆王愉字宣德,太和二十一年封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京兆王愉字宣德,太和二十一年封,拜都督、徐州刺史。以彭城王中宣府长史卢阳乌兼长史,州事巨细,委之阳乌。宣武初,为护军将军。帝留爱诸弟,愉等常出入宫掖,晨昏寝处,若家人焉。
迁中书监。为纳顺皇后妹为妃,而不见礼答。愉在徐州纳妾李氏本姓杨东郡人夜闻其歌悦之遂被宠嬖罢州还京欲进贵之托右中郎将赵郡李恃显为之养父就之礼迎产子宝月顺皇后召李入宫,毁击之。强令为尼于内,以子付妃养之。岁余,后父于劲以后久无所诞,乃表劝广嫔御。因令后归李于愉,旧爱更甚。
愉好文章,颇著诗赋。时引才人宋世景、李神俊、祖莹、邢晏、王遵业、张始均等,共申宴喜。招四方儒学宾客严怀真等数十人,馆而礼之。所得谷帛,率多散施。又崇信佛道,用度常至不接。与弟广平王怀,颇相夸尚,竞慕奢丽,贪纵不法。于是宣武摄愉禁中推案,杖愉五十,出为冀州刺史。
始愉自以职求侍要,势劣二弟,潜怀愧恨,颇见言色。又以幸妾屡被顿辱,内外离抑。及在州,谋逆。愉遂杀长史羊灵引及司马李遵,称得清河王密疏,云高肇谋为杀害主上。遂为坛于信都之南,柴燎告天,即皇帝位。赦天下,号建平元年,立李氏为皇后。宣武诏尚书李平讨愉。愉出拒王师,频败,遂婴城自守。愉知事穷,携李及四子数十骑出门,诸军追之,见执以送。诏征赴京师,申以家人之训。愉每止宿亭传,必携李手,尽其私情。虽锁絷之中,饮赏自若,略无愧惧之色。至野王,愉语人曰:“虽主上慈深,不忍杀我,吾亦何以面见至尊!”于是歔欷流涕,绝气而死,年二十一。后灵太后令愉之四子皆附属籍,追封愉临洮王。(选自《北史元愉传》,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愉在徐州纳妾李氏/本姓杨/东郡人/夜闻其歌/悦之/遂被宠嬖/罢州/还京欲进贵之/托右中郎将赵郡李恃显为之养父/就之/礼迎产子/宝月
B.愉在徐州纳妾/李氏本姓杨/东郡人/夜闻其/歌悦之/遂被宠嬖罢州/还京欲进贵之/托右中郎将赵郡李恃显为之养父/就之礼迎/产子宝月
C.愉在徐州纳妾/李氏本姓杨/东郡人/夜闻其歌/悦之/遂被宠嬖罢州/还京欲进贵之/托右中郎将赵郡李恃显/为之养父/就之礼迎/产子宝月
D.愉在徐州纳妾李氏/本姓杨/东郡人/夜闻其歌/悦之/遂被宠嬖/罢州还京/欲进贵之/托右中郎将赵郡李恃显为之养父/就之礼迎/产子宝月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迁, 指晋升或调动官职,也指贬谪、放逐,有左迁、右迁。
B.赋,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种韵文文体,如《阿房宫赋》《子虚赋》等。
C.幸,指封建时代称皇帝亲临,又特指皇帝对妃嫔媵嫱等的宠爱。
D.诏,是古代天子下达给百姓的一种文体,有遗诏、表诏、密诏、手诏、口诏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
A.元愉忠于爱情,对李氏始终如一。元愉爱妾李氏虽遭顺皇后的殴打虐待,但元愉对她衷心不改;自己因叛逆被抓押回京师,路上仍拉着李氏的手。
B.元愉爱好文学,对文人关爱有加。元愉经常招引一些才人在一起宴饮作乐,对儒学宾客也给予很高的礼遇,还常召集儒学宾客住到自己的客馆中。
C.元愉心胸豁达,处乱仍从容镇定。元愉担任徐州刺史期间,把州中大小事务都委托给卢阳乌处理,自己谋乱称帝被抓后依旧坦然自若,饮酒赏玩。
D.元愉追求奢华,对现实生活不满。元愉与弟弟元怀常常相互夸耀,竞相追求奢丽生活,后因求要职不得,权势较低,李氏受辱,最终走上反叛之路。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帝留爱诸弟,愉等常出入宫掖,晨昏寝处,若家人焉。
译文:___________
(2)宣武诏尚书李平讨愉。愉出拒王师,频败,遂婴城自守。
译文:___________ _
4.【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本题,要注意前半部分对李氏的介绍,可结合画波浪线部分的大意来断句,如“产子宝月”中,“宝月”是“子”的名字,中间不能断开,故排除A项。“遂被宠嬖”意为“于是(李氏)受到王愉的宠爱”,意思已经表达完整,而“罢州”表示的是另一层意思,“宠嬖”与“罢州”中间不能相连,应断开,故排除B、C两项。
5.【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理解古代文化常识。D项,“诏”指的是帝王的命令或文告,不仅仅下达给百姓,如本文中下达的文字就是给尚书的。
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C项,“把州中大小事务都委托给卢阳乌处理”不是他“心胸豁达”的表现。
7.【答案】 ⑴皇帝十分留恋爱护各位弟弟,王元愉等人常常出入宫廷,早晚大家都待在一块儿,就像家人一样。
⑵宣武下诏书命令尚书李平讨伐元愉。王元愉出城抗拒君王的部队,屡屡失败,于是据城自守。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翻译时要注意语句中的关键词语,如(1)句中的关键词语是“留”“诸”“宫掖”“寝处”等;(2)句中的关键词语是“出”“遂”“婴”等。
【参考译文】
京兆王元愉字宣德,太和二十一年分封,任命为都督、徐州刺史。让彭城王中宣府长史卢阳乌兼任长史,州中的事务无论大小,都委托给阳乌办理。宣武帝初年,担任护军将军。皇帝十分留恋爱护各位弟弟,元愉等人常常出入宫廷,早晚大家都待在一块儿,就像家人一样。
后来调任中书监。为他娶顺皇后的妹妹为妃,却引不起他的兴趣。元愉在徐州任职期间纳李氏为妾,李氏本姓杨,东郡人,一次元愉在夜里听到她唱歌,就喜欢上了她,于是(李氏)受到他的宠爱。罢除徐州的官职回京师任职,想提升李氏的地位使其显贵,托付右中郎将赵郡李恃显做她的养父,然后到他家按礼节迎娶,生了个孩子取名宝月。顺皇后召李氏入宫,殴打了她。强迫她在宫中当尼姑,把她的孩子交付妃子抚养。一年多后,皇后的父亲于劲因为皇后很久不生孩子,就上表劝皇帝广纳嫔妃。趁机让皇后把李氏放归元愉,两人的旧情更加深厚。
元愉爱好文学章句,写了很多诗赋。时不时地招引才人宋世景、李神俊、祖莹、邢晏、王遵业、张始均等,在一起宴饮作乐。又招集四方儒学宾客如严怀真等数十人,让他们在客馆中住下并给予很高的礼遇。所得到的谷物布匹,大部分都被他施舍掉了。又迷信佛教,日常开支常常是青黄不接。与弟弟广平王元怀,彼此之间互相夸耀,互相比着追求奢侈华丽的生活,贪婪放纵不守法度。于是宣武帝让人把元愉押往宫禁之中,并杖打了元愉五十下,出官任为冀州刺史。
开始元愉自以为求取要职却没有得到,权势比二位弟弟低,内心惭愧和不满,这一切都表现在外表上。又因为所宠爱的妾多次遭受侮辱,内外的事情都让他觉得受到了排挤压制。元愉到冀州任职后,就阴谋叛逆,随即杀死长史羊灵引以及司马李遵,声称得了清河王的秘密疏奏,说高肇阴谋杀害皇上。随即在信都之南筑起坛台,烧柴祭告上天,登基做皇帝。大赦天下,年号为建平元年,册立李氏为皇后。宣武下诏书命令尚书李平讨伐元愉。元愉出城抗拒君王的部队,屡屡失败,只好据城自守。元愉知道自己已是穷途末路,就带着李氏及四个儿子一共数十骑冲出城门,各路军队都在后面追赶,元愉等最后被抓住送了回来。诏书征召他赶赴京城,用家规来训诫他。元愉每当停在驿站休息或住宿的时候,都要拉着李氏的手,叙不尽的恩爱。即使在囚索之中,饮酒玩赏仍坦然自若,没有一点后悔或害怕的样子。到了野王,元愉对人说:“虽然皇上慈爱深厚,不忍心杀我,我有什么脸面去见皇上!”接着感慨流涕,气绝身亡,当年二十一岁。后来灵太后让元愉的四个孩子都归附王籍,追封元愉为临洮王。
[京兆王愉字宣德,太和二十一年封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篇8:萧诚自务札翰的语文文言文阅读的练习题及答案
关于萧诚自务札翰的语文文言文阅读的练习题及答案
萧诚自务札翰①,李邕②恒自言别③书,二人俱在南中。萧有所书,将谓称意,以呈邕,邕辄不许④。萧疾其掩己,遂假作古帖数幅,朝夕把玩,令其故暗,见者皆以为数百年书也。萧诣邕云:有右军⑤真迹,宝之已久,欲呈大匠⑥。 李邕欣然愿见。萧故迟回⑦旬日,未肯出也。后因论及,李固请见,曰:许而不出,得非诳乎!萧于是令家童归见取。既至,李寻绎⑧久,云是真物,平生未见。在坐者咸以为然。数日,萧默候邕宾客云集,因谓李曰:公常不许诚书,昨所呈数纸,幼时书,何故呼为真迹?鉴将何在?邕愕然曰:试更取之。及见,略开视,至床上⑨,曰:子细⑩看之,亦未能好。
(唐·封演《封氏闻见记》。有删改)
[注]①札翰:这里指书法。②李邕:唐代书法家。③别:鉴别。④许:赞扬。⑤右军:即东晋书法家王羲之。⑥大匠:指某方面造诣很深的人。⑦迟回:指拖延。⑧寻绎:这里指反复研究。⑨床上:指座榻。⑩子细:即仔细。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朝夕把玩,令其故暗 (陈旧) B.有右军真迹,宝之已久(珍爱)
C.许而不出,得非诳乎 (答应) D.昨所呈数纸,幼时书(文章)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呈邕 策之不以其道 B.萧疾其掩己 其真无马也
C.因谓李曰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D.子细看之 当余之从师也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 在坐者咸以为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何故呼为真迹?鉴将何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文中材料,对李邕这一人物作简要评价。
参考答案:
1.D
2.C
3.①在座的人都认为说得对。②为什么说它是右军的真迹呢?鉴别能力到哪里去了呢?
4.在不明真相之前,李邕拿着赝品寻绎久,说平生未见;得知真相后,他略开视,说子细看之,亦未能好。这表明李邕是一个虚有其名、知错不认错而又迷信权威的人。
篇9:刘禹锡,字梦得,自言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刘禹锡,字梦得,自言系出中山,世为儒。贞元九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工文章,善五言诗。淮南杜佑表管书记,入为监察御史。
贞元末,王叔文得幸太子,禹锡以名重一时,与之交,叔文每称有宰相器。太子即位,朝廷大议秘策多出叔文。引禹锡及柳宗元与议禁中,所言必从。擢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兼崇陵使判官。
叔文败,坐贬连州刺史,未至,贬朗州司马。地居西南夷,土风僻陋,举目殊俗,无可与言者。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性情。蛮俗好巫,每淫词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故武陵溪洞间夷歌,率.多禹锡之辞也。
元和十年,自武陵召还,宰相复欲置之郎署。而禹锡作《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语涉讥刺,执政不悦,复出为播州刺史。诏下,御史中丞裴度奏曰:“播极远,猿狖所宅,禹锡母八十有余不能往,当与其子死决,恐伤陛下孝治,请稍内迁。”宪宗曰:“为人子者宜慎事,不贻.亲忧。若.禹锡望他人,尤不可赦。”度无以对。帝改容曰:“朕所言,责人子事,然不欲伤其亲。”乃易连州,又徙夔州刺史。
禹锡尝叹天下学校废,乃奏记宰相曰:“言者谓天下少士,而不知养材之道,非天不生材也,郁堙不扬也。是不耕而叹廪庾之无余,可乎?贞观时,学舍千二百区,生徒三千余,外夷遣子弟入附者五国。今室庐圮废,生徒衰少,非学官不振,病无资以给也。旧时,凡学官,春秋祭于先师,斯止于太学辟雍【1】,非及天下。今凡州县四时皆有事于.孔子庙,甚非孔子意。今夔四县岁费十六万,举天下州县岁凡费四千万,而于学无补也。请罢天下州县四时祭,籍.其资半归所隶州,使增学校,举半归太学,犹不下万计。可以营学室,具器用,丰馔食,增掌故,以备使令,儒官各加稍食,则古时之风,粲然可复。”当时不用其言。
禹锡晚年与少傅白居易友善,诗笔文章,时无在其右者。常与禹锡唱和往来,因集其诗而序之曰:“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一往一复,欲罢不能。太和三年春以前,纸墨所存者,凡一百三十八首。”梦得尝为《西塞怀古》《金陵五题》等诗,江南文士称为佳作,虽名位不达,公卿大僚多与之交。
开成初,复为太子宾客分司,俄授同州刺史。秩满,检校礼部尚书、太子宾客分司。会昌二年七月卒,时年七十一,赠户部尚书。 (取材于《新唐书刘禹锡传》)
注:【1】太学辟雍:指国家设立的大学。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引禹锡及柳宗元与议禁中,所言必从 引:引进,荐举
B.故武陵溪洞间夷歌,率多禹锡之辞也 率:大致,一般
C.为人子者宜慎事,不贻亲忧 贻:遗留
D.籍其资半归所隶州,使增学校 籍:登记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为新辞以教巫祝 约以连兵大举
B.若禹锡望他人,尤不可赦 其险也若此
C.而不知养材之道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今凡州县四时皆有事于孔子庙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朗州地处偏僻,闭塞落后,满眼都是不同于文明地区的风俗,没有可以交谈的人,刘禹锡在朗州十年,只能用写文章和吟咏诗文来陶冶性情。
B.刘禹锡因才能出众而得到王叔文的重用,又为王叔文变法失败所累而被贬,十年后被朝廷召还,又因诗作触怒新贵得罪当政者,第二次遭贬谪。
C.刘禹锡被外放作播州刺史,裴度为之求情,皇帝认同了裴度的说法,认为刘禹锡孝心比别人更重,为了不让他的老母亲伤心,改授连州刺史。
D.刘禹锡认为要改变“天下少士”的状况,必须废止祭祀,把节省下来的钱一半用于地方教育,一半用于国家设立的大学,增加教育投资。
1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室庐圮废,生徒衰少,非学官不振,病无资以给也。(4分)
(2)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4分)
18.用“/”给下面文字断句。(3分)
先 王 知 天 下 之 善 不 胜 赏 而 爵 禄 不 足 以 劝 也 知 天 下 之 恶 不 胜 刑 而 刀锯 不 足 以 裁 也 是 故 疑 则 举 而 归 之 于 仁 以 君 子 长 者 之 道 待 天 下 使 天 下 相率 而 归 于 君 子 长 者 之 道 故 曰 忠 厚 之 至 也
(选自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
答案:
14. A(引:延请)
15. B(B项均为“像”;A项“以”分别为“用来”和“用”;C项“而”分别为“表转折,却”和“表承接,不译”;D项“于”分别为“在”和“对”。)
16. C(错在“皇帝认同了裴度的说法,认为刘禹锡孝心比别人更重”,原文说“‘若禹锡望他人,尤不可赦。’度无以对”,且原文说“为人子者宜慎事”,即认为刘禹锡做事不谨慎比别人更严重。)
17.
(1)现在学校坍塌荒废,学生门徒缺少,不是管教育的官员不努力,问题是没有资金来供给。
(评分参考:译出“圮”“徒”“病”各得1分,句子通顺1分。)
(2)他的诗锋芒突出,很少有能和他匹敌的。我自不量力,常常去和他对诗。互相呼应的人声气相同,交往竞争的诗友实力相当。
(评分参考:译出“森然”“当”“敌”各得1分,句子通顺得1分。)
18.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足以劝也/知天下之恶不胜刑/而刀锯不足以裁也/是故//疑则举而归之于仁/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
(评分参考:断对2处得1分。断错2处扣1分,扣完为止。“//”处断与不断均不计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刘禹锡,字梦得,自己说是中山人,家中世代是儒生。(刘禹锡在)贞元九年被提拔为进士的等第,荣登博学宏辞科。(刘禹锡)精通写文章,善于作五言诗。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府做管书记,后又入朝担任监察御史。
贞元末年,王叔文被太子欣赏任用,刘禹锡因为名气在当时很大,(王叔文)和他交往,叔文经常称赞(刘禹锡)有做宰相的才能。太子继承皇位后,朝廷中的重大议题和秘策多出自王叔文之手。(王叔文)请刘禹锡和柳宗元在宫中商议(国事),(刘柳)所提出的观点都被(王叔文)采纳。(刘禹锡)被授为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兼任崇陵使判官。
王叔文(的改革)失败后,(刘禹锡)被牵连贬为连州刺史,(还)没到(连州),(又被再)贬为朗州司马。(朗州)地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当地的风气落后,满眼都是不同(于文明地区)的风俗,没有可以交谈的人。刘禹锡在朗州十年,只能用写文章和吟咏诗文来陶冶性情。少数民族的风俗喜好巫祝,每次祭祀,敲着鼓跳舞,一定唱俚俗的歌词。刘禹锡有时参与这些活动,于是依据楚辞作家的作品,写了新的歌词来教给巫祝。所以武陵溪洞之间的夷人唱的歌,大多是刘禹锡写的歌词。
元和十年,(刘禹锡)从武陵被召回(京城),宰相又想安排他到郎署(任职)。但刘禹锡写了《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诗中有讥讽之意,执政的人很不高兴,又被贬出(京城)做播州刺史。诏书下达后,御史中丞裴度奏禀(皇帝)说:“播州特别偏远,(是)猿猴居住的地方,刘禹锡母亲八十多岁了,不能(跟着儿子)前去,(就)将与她的儿子死别,(我)担心(这样会)伤害陛下以孝治天下的方针,请求您稍稍往近的地方调动(他)。”宪宗说:“做人儿子的应该谨慎做事,不让父母担忧。像刘禹锡(这样不谨慎)比别人还严重,更不能饶恕了。”裴度没有话回答了。(过了一会儿)宪宗改变了(严厉的)脸色说:“我所说的,是责备做儿子的事,但不想伤他母亲的心。”于是改调(刘禹锡)去连州,又迁任夔州刺史。
刘禹锡曾经感慨天下学校荒废,就上书给宰相说:“言官说天下缺少读书人,却不懂得培养人材的方法,不是上天不降生人才,而是(人才被)湮没不能发展的缘故。这就如不耕田而只感叹仓库没有剩余的粮食,可以(这样)吗?贞观的时候,(全国有)学舍一千二百处,学生门徒三千多人,外国派年轻人来跟着学习的有五个国家。现在学校坍塌荒废,学生门徒缺少,不是管教育的官员不努力,问题是没有资金来供给。过去,凡是管教育的官员,在春秋两季向先师(孔子)祭奠,只是在国立大学里这样做,没有遍及天下的学校。现在地方州县一年四季都在孔子庙中祭奠,恐怕这不是孔子的意思。现在夔州四县每年(祭奠)花费十六万钱,全国地方州县每年(祭奠)花费共四千万钱,但对办学却没有补益。请求废除全国地方州县每年四季祭奠孔子的制度,登记那些(用来祭奠)的资财,把一半给予所隶属的地方州县,让(地方)增设学校,拿另一半给国立大学,还不止用万来计算。(这些钱)可以营建学舍教室,制备教具,丰富(师生的)饮食,增添旧制,来准备雇用使唤的人,教书的官员各自稍微增加一些俸禄,那么古时的风气,明显地可以恢复了。”(朝廷)当时没有采用他的主张。
刘禹锡晚年和少傅白居易交好,诗词文章,(当时)没有在白居易之上的人。(白居易)常常和刘禹锡相互和诗酬答,于是(白居易)集录这些诗并为之写序说:“彭城刘梦得是诗人中的豪者。他的诗锋芒突出,很少有能和他匹敌的。我自不量力,常常去和他对诗。互相呼应的文人声气相同,交往竞争的诗友实力相当。(我们两人)一去一回(互相唱和),想要停也停不下来。太和三年春天以前,用纸墨记录下来的(诗),共一百三十八首。”刘禹锡曾经写了《西塞怀古》《金陵五题》等诗,江南文士称(这些诗)为佳作,虽然(刘禹锡)官位不显达,(但)公卿大官中有很多人与他交往。
开成初年,(刘禹锡)又做了太子宾客分司,不久授为同州刺史。任期满,做检校礼部尚书、太子宾客分司。(刘禹锡)会昌二年七月去世,去世时七十一岁,被追赠为户部尚书。
[刘禹锡,字梦得,自言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篇10:杜暹,濮阳人也。自暹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杜暹,濮阳人也。自暹高祖至暹,五代同居,暹尤恭谨,事继母以孝闻。初举明经,补婺州参军,秩满将归,州吏以纸万余张以赠之,暹惟受一百,余悉还之。时州僚别者,见而叹曰:“昔清吏受一大钱,复何异也!”俄授郑尉,复以清节见知,华州司马杨孚深赏重之。寻而孚迁大理正,暹坐公事下法司结罪,孚谓人曰:“若此尉得罪,则公清之士何以劝矣?”
开元四年,迁监察御史,仍往碛西覆屯。会安西副都护郭虔瓘与西突厥可汗史献等不叶,更相执奏,诏暹按其事实。时暹已回至凉州,承诏复往碛西,因入突骑施,以究虔瓘等犯状。番人赍金以遗,暹固辞不受。左右曰:“公远使绝域,不可先番人情。”暹不得已受之,埋幕下,既去出境,乃移牒令收取之。番人大惊,度碛追之,不及而止。暹累迁给事中,丁继母忧去职。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番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乃夺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明年,于阗王尉迟眺阴结突厥及诸番国图为叛乱。暹密知其谋,发兵捕而斩之,并诛其党与五十余人,更立君长,于阗遂安。暹在安西四年,绥抚将士,不惮勤苦,甚得夷夏之心。二十年,为户部尚书。上行幸东都,诏暹为京留守。暹因抽当番卫士,缮修三宫,增峻城隍,躬自巡检,未尝休懈。上闻而嘉之曰:“卿素以清直,兼之勤干。自委居守,每事多能,政肃官僚,惠及黎庶。慰朕怀也。”二十八年,病卒,谥曰“贞孝”。
暹在家孝友,爱抚异母弟昱甚厚。常以公清勤俭为己任,弱冠便自誓不受亲友赠遗,以终其身。及卒,上甚悼惜之,遣中使就家视其丧事,内出绢三百匹以赐之。尚书省及故吏赙赠者,其子孝友遵其素约,皆拒而不受。(选自《旧唐书列传第四十八》,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番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乃夺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
B.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番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乃夺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
C.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番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乃夺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
D.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番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乃夺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中“初举明经”的意思是起初通过明经科考试。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甚得夷夏之心”中“夷夏”泛指少数民族和汉人。“夏”是古代汉民族的自称;在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C.“弱冠便自誓不受亲友赠遗”中“弱冠”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
D.“授”“迁”“补”“擢”是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常见的还有“拜”“转”“徙”“升”等。“授”“拜”“转”“补”是关于任职授官的,“擢”“升”是关于提升职务的,“徙”“迁”是关于调动职务的。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杜暹孝顺友爱。自高祖到杜暹,五代同居,他在家里不仅特别恭敬谨慎地侍奉继母,而且十分关心爱护异母弟弟杜昱;在任给事中时,还因继母去世而辞去官职,回家守丧。
B.杜暹为官清廉。在他进入突骑施营帐查究番人与郭虔瓘等人的冲突时,不得已接受了番人赠送的黄金,但他把黄金埋在幕帐之下,走出番境以后,才传书让番人去收取。
C.杜暹行事果敢有方。在他出使碛西期间,于阗王尉迟眺秘密勾结突厥和一些番国图谋叛乱,杜暹暗中探知他的阴谋,便发兵逮捕斩杀了他,并诛杀其党羽,重新选任君长,使于阗得以安定。D.杜暹勤干多能。他在安西四年,安抚将士,不怕劳苦,深得番汉人民拥戴;皇上巡幸东都,作为京城留守的杜暹抽调轮流值勤的卫士,修缮三宫,加高城墙,受到了皇上的称赞。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俄授郑尉,复以清节见知,华州司马杨孚深赏重之。
译文:
(2)暹坐公事下法司结罪,孚谓人曰:“若此尉得罪,则公清之士何以劝矣?”
译文:
答案:
4.B [根据大意及提示性词语断句。]
5.D [“转”是关于调动职务的。]
6.C [C项应为“杜暹担任安西副大都护期间”。]
7.(1)不久(杜暹)被任命为郑县县尉,又因清廉节俭而为人所知,华州司马杨孚非常赏识器重他。
(2)杜暹因公事获罪交由法司断罪,杨孚对人说:“如果这个县尉获罪,那么公正清廉之士靠什么来勉励呢?”
参考译文
杜暹,濮阳人。自杜暹的高祖到杜暹,一家五代同居,杜暹特别恭敬谨慎,侍奉继母以孝顺闻名。起初通过明经科考试,补任婺州参军,任满将还乡,州吏赠送他一万多张纸,杜暹只接受了一百张,其余全部还给州吏。当时来告别的州府官员,看到(这种情景)感叹道:“从前清廉的官吏接受一枚大钱,(杜暹之举)又有什么不同!”不久(杜暹)被任命为郑县县尉,又因清廉节俭而为人所知,华州司马杨孚非常赏识器重他。不久杨孚升任大理正,杜暹因公事获罪交由法司断罪,杨孚对人说:“如果这个县尉获罪,那么公正清廉之士靠什么来勉励呢?”
开元四年,(杜暹)升任监察御史,于是前往碛西检查屯田驻军。适逢安西副都护郭虔瓘与西突厥可汗史献等不和,互相上奏指责,诏令杜暹查明事实。当时杜暹已返回凉州,接到诏令又前往碛西,于是进入突骑施营帐,以查究他们与郭虔瓘等人冲突的情况。番人以黄金相赠,杜暹坚决推辞不受。左右的人说:“您远道出使这边远的地方,不可辜负了番人的情意。”杜暹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接受了黄金,埋在幕帐之下,走出番境以后,(他)才传书让番人去收取。番人大惊,越过沙漠追赶他,追赶不上,方才作罢。杜暹多次升迁,任给事中,因继母去世辞去官职回家守丧。开元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调任太原尹,有人推荐杜暹前往代替他,番人佩服他的清廉谨慎,十分思念仰慕他,于是杜暹丧期未满起任安西副大都护。第二年,于阗王尉迟眺秘密勾结突厥和一些番国图谋叛乱。杜暹暗中探知了他的阴谋,便发兵逮捕斩杀了他,并诛杀了他的党羽五十多人,重新选任了君长,于阗才安定下来。杜暹在安西四年,安抚将士,不怕劳苦,很得少数民族和汉人的拥戴。
开元二十年,杜暹任户部尚书。皇上将要巡幸东都,诏令杜暹为京城留守。杜暹因此抽调轮流值勤的卫士,修缮三宫,加高城墙,他亲自巡查,从不懈怠。皇上听说后称赞他说:“你一向清廉正直,而且又勤劳能干。自从担任留守,事事都能尽职,治政使官吏整肃,恩惠能施及百姓。朕心中十分欣慰。”开元二十八年,病逝,谥号为“贞孝”。
杜暹在家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十分关心爱护异母弟弟杜昱。杜暹常以公正清廉勤劳节俭为己任,年轻时立誓不接受亲友馈赠,一生如此。他去世后,皇上感到十分惋惜,派宦官到他家中探望丧事的办理,宫内拿出三百匹绢赐与他家。尚书省及过去与他共事的官吏赠给的丧葬财物,他的儿子杜孝友遵守父亲一向的约束,一概拒绝不曾接受。
[杜暹,濮阳人也。自暹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篇11:王慧龙,自云太原晋阳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王慧龙,自云太原晋阳人,司马德宗尚书仆射愉之孙,散骑侍郎缉之子也。幼聪慧,愉以为诸孙之龙,故名焉。初,刘裕微时,愉不为礼,及得志,愉合家见诛。慧龙年十四,为沙门僧彬所匿。百余日,将慧龙过江,为津人所疑,曰:“行意匆匆彷徨,得非王氏诸子乎?”僧彬曰:“贫道从师有年止西岸今暂欲定省还期无远此随吾受业者何至如君言”既济,遂西上江陵,依叔祖忱故吏荆州前治中习辟疆。时刺史魏咏之卒,辟疆与江陵令罗修、前别驾刘期公、土人王腾等谋举兵,推慧龙为盟主,克日袭州城。而刘裕闻咏之卒,亦惧江陵有变,遣其弟道规为荆州,众遂不果。罗修将慧龙,又与僧彬北诣襄阳。司马德宗雍州刺史鲁宗之资给慧龙,送渡江,遂自虎牢奔于姚兴。其自言也如此。
秦常二年,姚泓灭,慧龙归国。太宗引见与言,慧龙请效力南讨。言终,俯而流涕,天子 为之动容。谓日:“朕方混一车书,席卷吴会,卿情计如此,岂不能相资以众乎?”然亦未之用。后拜洛城镇将,配兵三千人镇金墉。既拜十余日,太宗崩。世祖初即位,成谓南人不宜委以师旅之任,遂停前授。
初,崔浩弟恬闻慧龙王氏子,以女妻之。浩既婚姻,及见慧龙,日:“信王家儿也。”王氏世齄鼻,江东谓之齄王。慧龙鼻大,浩日:“真贵种矣。”数向诸公称其美。司徒长孙嵩闻之,不悦,言于世祖,以其叹服南人,则有讪鄙国化之意。世祖怒,召浩责之。浩免冠陈谢得释。及鲁宗之子轨奔姚兴,后归国,云慧龙是王愉家竖僧彬所通生也。浩虽闻之,以女之故,成赞其族。慧龙由是不调。(《魏书王慧龙传》)
14.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原创】
A. 初,刘裕微时 微:卑贱而未显达
B. 克日袭州城 克:攻克
C. 司马德宗雍州刺史鲁宗之资给慧龙 资给:供给,以钱物帮助
D. 信王家儿也 信:的确,确实
【命题意图】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要求考生能回顾课本知识,学以致用,还能根据上下文辨析、推知实词词义。预估难度:0.7
15.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原创】
A. 太宗引见与言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B. 愉合家见诛 是以见放
C. 成谓南人不宜委以师旅之任 以其无礼于晋
D. 遣其弟道规为荆州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命题意图】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用法的理解,能力层级为C。要求考生将选文例句与课文例句作比较。预估难度:0.65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原创】
A.刘裕怕江陵有变,已作好了准备,罗修只得派慧龙与僧彬去到襄阳,慧龙后来才渡过长
江,投奔姚兴的。
B.慧龙请求效力向南讨伐,一边陈述,一边流泪,皇帝被慧龙的表现弄得感动不已。
C.慧龙的仕途并不顺利,先是被认为南人不应该受重任而被撤了军职,后又因故不得升迁。
D.本文语言简洁,亦庄亦谐,特别是描写崔浩以长相论人,寥寥数语,令人捧腹。
【命题意图】考查对文章内容要点的概括能力,对文章内容的赏析能力,对作品语言的的鉴赏能力,能力层级为D。预估难度0.6
17.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原创】
贫道从师有年止西岸今暂欲定省还期无远此随吾受业者何至如君言
【命题意图】要求考生在理解语段文意的基础上,利用语言标志断句。考查对文言句子内容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预估难度:0.65
18.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原创】
(1)将慧龙过江,为津人所疑,日:“行意匆匆彷徨,得非王氏诸子乎?”(4分)
▲
(2)席卷吴会,卿情计如此,岂不能相资以众乎?然亦未之用。(8分)
▲
【命题意图】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能力,能力层级为B。预估难度0.60
答案:
14.B 15.B 16.A
17. (3分)贫道从师有年/止西岸/今暂欲定省/还期无远/此随吾受业者/何至如君言
18.(1)(僧彬)带着慧龙渡过长江,被守渡口的人怀疑,守渡口的人说:“你们行色匆匆,心神不定,恐怕是王家的子孙吧?”(共4分。补出主语“僧彬”1分,“将”1分,被动句1分,“得非”表推测)
(2)(我)席卷吴会地区,你心中有这样的打算,难道不能把人马资助给我吗?但是毕竟没有任用他。(4分。“情计如此”1分,,“相资”1分,“岂”1分,“未之用”翻译为倒装,1分,)
[王慧龙,自云太原晋阳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后魏自太和迁都之后文言文阅读答案(共11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