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季老将樊振东”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20篇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日语教学研究,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日语教学研究,供大家阅读参考。
- 目录
- 第1篇: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日语教学研究第2篇:跨文化交际能力视角下的现代外语教学法第3篇:认知语境视角下的思维方式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第4篇:学情视角下高中语文写作序列化教学研究第5篇:语言视角下的语法教学研究优秀论文第6篇:跨文化视角下的企业网站研究简述第7篇:跨文化交际视野下的基础英语教学英语论文第8篇: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美术教学研究论文第9篇:从跨文化交际视角谈商标翻译的方法和技巧第10篇:跨文化视角下西方文学作品的鉴赏和语文翻译第11篇:跨文化视角下的外国文学作品鉴赏和翻译探讨的论文第12篇:跨文化交际在基础日语教学中的应用论文第13篇: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意义第14篇:数学文化视角下高职高等数学教学研究与实践第15篇:以跨文化交际视角看英汉隐喻美学价值之异同第16篇:在日语教学中导入文化因素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第17篇:跨文化交际背景下英语语用的策略及意义论文第18篇:跨文化交际背景下英语语用的策略及意义论文第19篇:认知模式理论视角下的英语文化教学研究论文第20篇:日语教学视角下的五十音图价值探究
篇1: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日语教学研究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日语教学研究
在评价学生的日语学习目标时,主要注重学生的`发音是否准确、词汇和语法是否正确使用以及口头表达是否流利.然而,在实际运用中虽然有时并没有出现语法等方面的失误,但跨文化交际却不能顺利完成.其中主要原因是没有真正掌握日语的文化内涵.因此,在日语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值得重视与研究的课题.而将有关日本人的思维模式、其语言文化特征以及非语言表达行为三方面的知识融入日语教学中,则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方法.
作 者:赵秀侠 Zhao Xiuxia 作者单位:河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98 刊 名: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OHA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8 10(1) 分类号:H369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日语教学 语言文化特征篇2:跨文化交际能力视角下的现代外语教学法
跨文化交际能力视角下的现代外语教学法
本文结合现有理论,从跨文化交际学的角度,提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至少应该包括的五个方面,其核心是移情能力.之后,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视角下讨论了三种外语教学法,指出其优缺点.文章强调为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外语教学除了要多元化、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外,还必须在跨文化视野下进行,关注文化语境及其差异和多元化.本文同时指出评价一种外语教学法的客观标准可以是这种方法在多大程度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作 者:倪盛俭 作者单位:武夷学院,外语系,福建,武夷山,354300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2008 “”(29) 分类号:H3 关键词: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 外语教学法 文化感知篇3:认知语境视角下的思维方式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认知语境视角下的思维方式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障碍,而思维方式作为语言外知识,又是认知语境的主要来源之一,在认知语境视角下,思维方式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有效进行.
作 者:张莉莉 作者单位: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刊 名: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PUY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年,卷(期):2008 21(2) 分类号:HO 关键词:认知语境 思维方式 跨文化交际篇4:学情视角下高中语文写作序列化教学研究
学情视角下高中语文写作序列化教学研究
陈香峰
(江苏省淮安市新马高级中学)
议论文,又称为说理文,它要求作者提出一个论点,然后详细地阐述这个观点,最后引导人们认同这个观点,高中语文教师必须引导高中生学会写议论文。部分高中生的写作基础较差,如果语文教师直接提出较高的学习要求,这些学生可能会因为不能达到教师的要求而产生学习的挫折感。序列化的写作教学方法是指教师要在教学中先为学生打下学习的基础,然后引导学生慢慢地积累写作知识,从而让学生渐渐地提高写作水平。本次研究将在学情的视角下以序列化教学的角度说明高中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写议论文的方法。
一、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为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在议论文的写作教学中,学生写不好议论文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他们找不到写作的题材,如果学生连议论的题材都找不到,教师又布置给学生议论文写作题目时,学生可能就随便找一个论点写,或者干脆在网上抄一篇同名的文章。高中语文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写议论文,首先为学生积累写作题材。
学生找不到议论文的题材,是由于他们不关心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不注意积累语文的知识、不注意积极思考问题的缘故,语文教师要从这方面着手,让学生学会自主地找到自己要议论的问题。
以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拿来主义》这篇课文为例,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引导学生观察近期的时事,要求学生说明自己对时事的看法。在这个学习阶段,教师不必强调学生一定要以议论文的角度写这篇作文,只需要强调学生必须倾尽自己的'真情实感来写这篇文章。学生只有从内心对一件事情产生兴趣,他们才有议论的动力,这是学生写议论文的基础。
高中语文教师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描写他们的生活、描写他们的想法、描写一件有趣的物品等;还可以用组织讨论会、辩论会的方法让学生讨论各种问题,使学生拥有讨论问题的兴趣。教师可用这种方法帮助学生充实内心,积累语文知识,为学生打好写议论文的基础。
二、引导学生分析范文,帮学生打好写作框架
当学生打好了一定的语文知识的基础以后,当教师布置给学生一个议论文的题目时,学生就能迅速地找到自己要议论的重点,这时学生就要面临写议论文的第二个难题:自己应该怎么议论一个问题呢?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寻找范文,让学生学会构建议论文的框架。
高中语文教师可引导学生以《劝学》这篇议论文为范例探索写议论文的方法。教师可先引导学生思考,《劝学》一文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学生经过教师的引导,能够分析出《劝学》一文说明了通过学习成为君子的意义、作用、方法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劝学》一文应用了哪些写作的方法?学生分析出该文应用了引用名人名言的写作方法、比喻的写作方法、排比的写作方法等。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劝学》一文应用了哪些论证的方法?这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学生分析出该文从正面论证、反面论证这两个方面阐述人们通过学习成为君子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种论证的方法能加强论证的效果。教师引导学生从宏观的角度来思考这篇文章的论证框架、写作技巧、论证的方法,学生将能理解应当如何着手写议论文。在这个阶段,教师可引导学生多看经典的议论文,让学生总结每篇经典议论文的框架,使学生能从具象的议论文中归纳总结出抽象的议论文写作规律。
高中语文教师可引导学生用阅读经典的议论文、模仿经典议论文的写作手法的方法学习写议论文,在这个阶段,教师不必刻意地强调学生必须写出极高质量的议论文,只需强调学生写议论文的时候能够迅速地找到要议论的方向,拟好议论文的写作框架,当学生遇到议论文就能迅速拟出写作框架以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继续提高议论文的写作水平。
三、引导学生积极写作,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
当学生拥有了议论的动力、掌握了议论文的写作框架以后,学生遇到的第三个难题为如何提高议论文的写作质量呢?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习和模仿经典的议论文,争取每篇文章都能写出一个亮点。
以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师说》篇为例,当学生欣赏完这篇文章以后,他们都认为这是一篇非常优秀的议论文,教师可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为什么这篇文章写得特别让人认同?学生认为这篇文章除了拥有条理清晰这个优点以外,它还特别应用一个反面论证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论点,这个反面论述的例子典型、生动、鲜明,让人一看就明白它要说明的道理。教师可引导学生尝试写一篇议论文,在这篇议论文中,学生要用一个反面论述的例子说明自己的论点。
在这个学习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写议论文时,要一次让学生掌握一个典型的写议论文的技巧,比如,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会用点睛的写作技巧、举例的写作技巧、排比的写作技巧等。当学生熟悉了各种写作技巧以后,学生就能根据自己的写作需求适当地应用议论文的写作技巧。
总之,学情的视角,是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给予学生引导。在高中语文议论文的教学中,学生遇到的议论文写作问题为找不到写作题材、打不出写作框架、不会应用写作技巧这三个方面的问题,教师要依照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学生引导。写作序列化的教学方法是指给学生打好写作基础,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引导学生写作文的教学方法。高中语文教师若能结合学生的学情用序列化的方法引导学生写作,将能帮助高中生克服写作障碍,提高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仇瑾。高中语文写作序列化教学实践设计[D]。上海师范大学,2014.
篇5:语言视角下的语法教学研究优秀论文
语言视角下的语法教学研究优秀论文
一、借助图式建构理论开展语法教学
图式建构理论是语言认知规律中经常出现的一个概念,图示理论具有体验性、形象性与动态性的特征,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因此,在进行语法教学时,教师适时借助图式建构理论,可以有效发挥学生的想象,帮助他们建立已有知识与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Unit3《Askingtheway》的语法板块时,教师创设教学情境,首先要求学生了解所处地方的邮局、超市、银行以及书店的位置关系,绘制家到学校的路线。然后教师借助学生出示的示意图,引导学生围绕本单元的目标话题“HowcanIgetto...”展开交流,在此过程中鼓励学生使用本单元出现的目标句型“Goalong...Turn...atthetrafficlights.Get...at...”。最后要求学生分工合作,帮助教师设计一条到邮局寄信、去书店借书、去超市购物、去学生家家访的最佳路线。这里,教师让学生在课前设计示意图,在课上展示最佳路线图,主要是引导学生将目标语与图式结合,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实现了学生对所学语法知识的内化,更提升了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知识的能力。
二、借助意形结合理论开展语法教学
在认知语言的知识理论中,最基本的语言特征就是语言的意义是占据中心地位的,语言学家认为每一种语言符号都是具有意义的。因此,在进行语法教学时,教师应关注语言的重要性,不能一味地追求语法形式的机械操练,更不能忽视语法知识的语言意义。例如,在教学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8《ChineseNewYear》的语法板块时,文中提供的内容是有关一般将来时的特殊疑问句及其回答。教师教学时首先要求学生为接下来的一周安排自己的周计划,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周计划在小组内进行汇报,最后引导学生利用目标句型对别人的计划进行提问并确定本小组进行集体活动的时间与内容。设计这样的活动,学生自主活动的热情有了很大的'提升,让原本枯燥的一般将来时的知识教学有了实际操作的意义,进而实现了语法形式与语法意义相结合的目的,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表达的欲望,实现了语法教学的重要目标,即学生内化语法规则和习得语法技能。
三、借助情境创设理论开展语法教学
语言学家认为所有的语言都是以使用为基础的,语法也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产生的。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追求学生对语言抽象规则的掌握情况,则不能保证学生能够熟练准确地使用语法知识。
因此,在教学英语语法的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尽可能创设形式多样、生动有趣、学生喜爱的情境活动,引导他们在语言学习与互动活动中掌握语法知识。例如,在教学英语五年级下册Unit7《Atweekends》的语法板块时,教材中提供的内容是关于频率副词al-ways/often/usually/sometimes的使用。教师教学时为学生创设了了解自己最喜欢的教师日常活动的情境,让学生从教师布置的作业量、给予学生的奖励、生气的频率、微笑的频率等方面对教师进行调查表的填写,然后要求学生两人为一组,借助句型“Whoisagoodteacher?He/Shealways/often/usually/sometimes...”进行交流汇报。通过学生的反馈可以得知,这样的情景活动学生是乐于接受的,不仅激发了他们想学习的欲望,还让他们有了换位思考的空间,点燃了他们参与活动的热情。在这样有趣的情境中,学生自然而然地就掌握了本节课的语法知识
。总之,语法的学习过程是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因此,教师应从语言视角出发,借助图式建构理论开展语法教学,借助意形结合理论开展语法教学,借助情境创设理论开展语法教学,从而有效引导学生学习,掌握语法知识。
篇6:跨文化视角下的企业网站研究简述
跨文化视角下的企业网站研究简述
摘 要:近年来,企业网站已逐渐成为各中西方公司宣传、树立良好企业形象的最有效方式之一,特别吸引了众多的跨文化学者们的关注。但总体而言,针对网页设计的研究总量仍然较少。
关键词:跨文化;企业网站;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32--01
近年来,企业网站已逐渐成为各中外公司宣传、树立良好企业形象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而企业网站的主页设计更是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企业如何在第一时间内抓住读者眼球,引导读者继续浏览网页内容,中西方企业采用的网站设计理念是十分不同的。因此,学术界也逐渐把眼光聚焦于此,特别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跨文化学者的兴趣。但总体而言,针对网页设计的研究总量仍然较少。经整理,国内外对网站设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从传播学角度研究网站设计的特点、方式及策略。如刘璐的《访客至上的企业网站设计》一文中基于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和界面设计的方法,对为什么采用访客至上的.设计方式以及如何进行访客至上的企业网站设计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初步总结出现今国内企业网站存在的问题和访客至上的企业网站的设计准则。
二、从翻译角度探讨企业网站的翻译失误问题等。如李莉的《中国企业网站中企业简介英译失误及其对策》一文中概括了中英企业简介差异并对目前常见失误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翻译方法。
三、从文化角度解读中美网站差异。从这一角度研究网站设计的又大致可以归为以下两个方面的研究:(一)对网站本身的研究;(二),对网站文化层面的研究。
(一)对网站本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网站信息组织和呈现形式的研究,如Tractinsky, 1997;Shepard & Scholtz, 1999;Choong and Salvendy, 1999;Tiller & Green, 1999;Smith, French, Chang and McNeill, 2000;Schmid-Isler, 2000
2、针对网站颜色使用的研究,如Duncker, Theng and Mohd-Nasir, 2000
3、针对网站视觉设计的研究,如Robert, 2003
4、针对网站超链接的研究如,Park &Thelwall, 2003和Barnett & Sung, 2005
5、针对网站交互性研究如,McMillan 2003; Sohn & Lee,2005等
(二)对网站文化层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应用霍夫斯泰德的五种价值维度和霍尔理论的研究,如Marcus & Gould, 2000;Ackerman, 2002;Dormann & Chisalita, 2002;Robbins & Stylianou, 2002;Singh & Baack, 2004;Cyr & Smith, 2004;Callahan, 2005;Sun, 2001;Würtz, 2005;Hermeking, 2005;《中美婚恋网站征婚者择偶偏好的文化和性别差异研究》、《跨国食品公司针对中美食品广告市场网站设计的跨文化研究》、《从文化角度探讨中美两国网站差异》、《试用跨文化分析框架研究中美钢铁公司网站设计差异》。该类研究致力于寻求中西方网站设计差异背后的文化原因。
四、从修辞学的角度研究网站设计特点的。Carlos Salinas的 Toward a Critical Rhetoric of Images: Design/Writing Within a Corporate Web Site 以耐克公司1997、的网页设计为案例,从修辞学角度探讨了耐克公司设计者是如何通过符号的策略性设计来树立其公司形象的。
Tsai-Shin Fong 的The Impact of Web Site Design on Conumer Loyalty in Business-to-Consumer (B2C)Internet Commerce: a Rhetorical Approach以Winn和Beck的高效的网络设计分析方法探讨亚里士多德的三种诉求方式在设计购物网站中的重要作用。
Jon Storslee的The Effect Multimedia Webpage Design Has on Content Transfer over a Very Fast Network 一文采用定性、定量方法研究并得出结论:具有文本、图形、动画以及声音内容的网页是最有效的网页。
Gail A. Hinesley的The Impact of Graphical Conventions and Layout Location on Search for Webpage Widgets一文探讨了被公认的网站设计的特点等。
综上所述, 目前针对网站的研究还是十分有限且仅仅局限于中西方企业网站的特点、语言差异及简单的文化分析等,而从修辞角度来对比研究中西方企业网站,特别是主页设计的研究较少,这就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 Carlos Salinas. 2000. Toward a Critical Rhetoric of Images: Design/Writing Within a Corporate Web Site
[2] Tsai-Shin Fong. The Impact of Web Site Design on Conumer Loyalty in Business-to-Consumer (B2C)Internet Commerce: a Rhetorical Approach
[3] 刘璐:《访客至上的企业网站设计》,同济大学,2008
[4] 孙薇薇:《从文化角度探讨中美两国网站差异》,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
篇7:跨文化交际视野下的基础英语教学英语论文
跨文化交际视野下的基础英语教学英语论文
摘要:东西方文化、社会价值之间的差异导致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基于这种“文化冲突”,该文着眼于基础英语教学研究,突出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离开了文化的语言—词汇教学、文章分析只是僵化的符号,阻碍了学生全方面的提高,因此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设计真实的语境、进行文化讲座等,教师在教学中需注重语言意识和文化意识的结合,从而进行语言教学、输入英语国家文化、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和文化能力。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基础英语教学;文化意识培养
经济全球化与文化融合要求语言学习者不仅要懂语言,而且要起到文化交流的桥梁作用。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上海世博会的召开,南京青奥会的即将举办都印证了跨文化场所中所进行的不仅仅是语言交流,更是文化交流。由于东方文化(社会价值至上)和西方文化(个人价值至上)的差异,“文化诧异”的现象普遍存在,并影响跨文化交际,引起“文化冲突”。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是构成英语教学的基础内容,两者相辅相成,相伴而行,互为目的和手段。鉴于此,英语专业教学不应当仅仅是语言教学,还应当包括文化教学。
1跨文化交际对英语专业教学的影响一定的语言是一定文化的载体,依附于某种文化,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语言离开了文化就没有生命,文化离开了语言就无法传承。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一体。Stern曾讲过,“文化是语言的必不可少的文本,没有文化的语言教学是不可能进行的”[1]。因此语言教学中,文化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忽略了文化的语言教学在交流中会带来种种误读和误解。更甚者,由于缺乏对文化差异的了解,交流者会常常处于尴尬难堪状态。
英语专业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很好的在跨文化场所中用英语来交流,传播不同文化,加深彼此的理解,消除误解,起到桥梁作用。这种跨文化交际的需要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文化意识,而且要求在教学中应安排一定的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的内容。
有鉴于此,学校在开设课程方面就要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把英语专业课程分为专业技能课、专业知识课、相关专业知识课。
例如专业技能课的必修课程为基础英语、口语、听力、写作、翻译等;选修课程为视听说、外国报刊阅读、网上阅读等。对于英语专业学生而言,英语语言学习不仅仅是学习的目的和对象,而且是获取知识,进行专业知识学习的手段。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的过程,也是接触和认识英语国家社会文化的过程。
英语专业学生学习通过本专业知识,譬如必修课:语言学导论、文学、英语国家概况;选修课: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西方文化入门、英语小说选读、英语语音学、英语词汇学等来巩固提高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完善语言能力和文化能力。除此之外,学校鼓励他们选修非英语专业所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相关专业知识课),例如西方思想史、中国文化概论、国际关系概况等来充分了解东西方文化、思想、社会价值之差异以及相互间的影响。
2英语课堂文化意识的培养
2.1加强课堂文化的教学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到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强调从自身经验背景出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理解和意义建构,注重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反对现成知识的简单传授。
受这种教学理论影响,为了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现代多媒体教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计算机和网络流行的时期,现代教学手段帮助教师和学生生动的进行教学。因此在课堂设计时,教师可运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精心设计幻灯片、让学生听英文广播、歌曲,看英文读物、电影等方式导入课堂、巩固复习高频词语等特殊语言现象、讲解社会文化等。以这种直观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设计不同的真实情景和问题,灵活选择和综合运用group-discussion,simulation,role-play,pair-work,seminar等教法,鼓励学生结合特定的语言环境进行双边或多边实践。
2.2完善第二课堂
教师应有计划、有重点、分阶段地指导学生开展英语沙龙、英语角、英语辩论、英语晚会、专题讲座或综合比赛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课后多读英语报刊、多听英语广播、多看原版影视资料、多开口讲英语,以广泛接触和逐步丰富文化背景知识。
教师也可以讲座的形式讲授相关的文化知识,以此增加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帮助学生感性地理解文章内容,着眼于英语专业学生的求职时的实战能力,结合全国英语八级考试增设的常识考核,使学生了解掌握英美国家的社会文化。
另外,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作业,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了解相关文化和语言,以更好的利用课堂、提高学习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向学生介绍西方文化的同时,还可鼓励学生将西方文化与自己的文化进行对比研究,认识东西文化的差异,在文化和价值观的冲突中学会和不同的文化求同存异。
3基础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基础英语(精读课)的课时量与知识覆盖面均超过其他专业基础课,是基础之基础、重中之重;它是一门集“读、写、听、说、译”为一体的综合课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再只强调语言本身,还要强调语用能力培养,要把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所以,作为英语专业的主干课,精读课的教学也应从过去的只注重语言知识点的灌输发展为把内容的讲授和社会文化知识的扩展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实现“语言即文化,文化即语言”的统一,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英语学习难的问题。
3.1传统教学
长期以来,我国外语教学采取的是以结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方式。结构主义理论强调语言内部结构的认知,注重句型的操练。传统的精读教学中,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多以传授字典词义、分析语法、paraphrase文章难句、剖析文章结构、讲解写作方法为主。这样的教学特点符合语言输入的特点,提高了学生对语言基础知识的理解,但是忽视了文化和语言的统一性。此外,当前国内英语教学广泛使用传统语法—翻译法和交际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一方面是应试教育的产物,但另一方面妨碍了语言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的.学习。
尽管国内英语教学受到西方跨文化教学的影响,然而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笔者根据对英语专业300学生的问卷调查,得知60%的学生看重教师透过教材突出篇章欣赏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培养,认为纯粹的语言教学过于单调机械。所以《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要求新版的英语专业精读课文在设计上重视文章的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重视思想上的潜移默化作用。各单元尽可能的在总体上比较全面地介绍西方文化,结合新时期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和当今社会的各种热点,力求通过教材不仅使学生学到语言知识和技能,同时激发他们的心智,开阔他们的事业,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精神、分析判断的能力、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理性思维的习惯[2]。
3.2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
英语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而且要求学生在不同阶段不同程度上了解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或人文国情。精读教学所突出的特点要求学生全面提高对语言的运用,而语言的运用则离不开它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因此,在学习词汇和分析文章时,教师更需要以不同手段引领学生学习语言所体现的文化含义。
3.2.1词汇教学
英语专业精读第二册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盘活中学所学知识、扩充基本词汇为目的,特别突出听说读写的全面培养。词汇是中国学生学习语言时所面临的特殊难点,其包含的文化意义更为丰富,充分体现了一个语言群体的文化环境、价值观念和生活习惯。
Sapir讲道:“一种语言的词汇可以看成是该语言群体所关注的所有的思想、兴趣和工作的总汇”[3]。词汇本身反映出独特的文化现象,不同的文化内涵,因此词汇教学能够真实的体现出文化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
目前的精读教学中教师通常呈现给学生的是字典里词汇的词义解释,没有充分挖掘词汇中所蕴含的文化潜力。作为语言学习者,学生通常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他们所学到的是词汇知识僵化的符号,这也就是学生抱怨认识词汇却不会在真实的交际活动中运用词汇的原因。英语教学中,教师仅仅介绍常用习惯用语、短语和搭配,常用短语动词,常用及难用的单词,主要的动词使用模式等是不够的,在词汇讲解中教师更应该注重词汇的来源,也就是词汇在源文化中的应用和意义。
词汇随着社会、新生事物、新思想的发展而发展,并且每年都有新词产生。为了避免学生只认识而不会运用这一现象,教师在讲解词汇时应该结合词源,结合词汇产生的原因,深层次分析词汇在真实条件下的运用,给学生以真实的感觉,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各个学科领域都有大量的新词产生,日新月异的科技,多格局的世界政治经济形势都反映在词汇中。例如众所周知的理查德?尼克松的“水门事件”,引起美国历史上第一次总统辞职,自此“水门”—Watergate在英语中衍生成一普通名词,意思是“a political scandal reminiscent of the Watergate incident”(水门事件式的政治丑闻),后又转为动词,“to deal with n acovert or criminal manner”(对……采取隐蔽的或违法的手法)。
此外,-gate也有普通名词“门”演变成一个词根,表示“类似水门事件的丑闻”。诸如此义的词语不仅出现在政治丑闻中,而且体现在个人丑闻中。例如:英国查尔斯王子与卡米拉(Camilla Parker-Bowles)的桃色新闻曝光后,一时间Camilla-gate(卡米拉丑闻)成为一个时髦词[4]。通过对这一词语的学习和老师的讲解,学生不仅对词缀有所认识,同时也会对英美国家政治有更深刻的了解。
又如源于法语和拉丁语的词语“companion”本意为“onewho eats bread with another”(共同分享面包的人),在英语的发展过程中,引申为“同伴,共事者”。在讲解这一词语时,教师不妨深层次讲解,联系其他的和食物或饮食相关的词语,提高学生对词汇和其文化含义的理解能力。
如果教师在讲解时能够结合词语背后的故事以及故事所反映出的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等问题,那么这些真实的情景能够帮助学生深刻体会词汇所蕴含的文化意义,也能促进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下运用所学词汇和知识。
3.2.2文章分析
精读课文蕴涵了大量的文化信息、覆盖了不同领域的不同主题,学生通过对这些主题的学习可以培养对不同专业领域的文化能力。此外,课文涵盖了中西方不同的文化、礼仪、习惯等,同过分析语言、理解文章、了解文化,学生在不同程度上能够体会文化的重要性、进一步理解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并且能够结合生活中的真实现象摆脱孤立地学习语言的习惯。教师在分析课文时需要有机结合阅读文章内容与相关文化知识,在实际教学设计中逐渐吸引学生注重文章内容的学习,而不是简单机械的记忆重复语言形式。
例如现代大学英语第二册中的Understanding Society andCulture Through Eating(Text B,Unit Twelve)讲述了饮食和社会、文化、性别、经济等的关系。教师在进行本文的课堂设计时,可联系饮食方面的词汇、不同国家的饮食风俗习惯、以及饮食习惯所蕴含的社会文化、民族、宗教特点。另一方面,教师也可将不同国家的饮食习惯进行比较,通过饮食这一缩影比较不同国家文化或国情的差异。
“民以食为天”体现出饮食的重要性。饮食不仅保障人类的生理需求,而且现代社会中饮食文化和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正如文中所讲“For most Chinese,socialtransactions are almost inseparable from eating transactions.Thegiving and sharing of food is the prototypic relationship in Chi-nese society…Only a Chinese living alone and in abject povertywould sit down to a solitary meal”[2]333。那么教师在讲解时可深入地联系现实,并且把中国的饮食习惯和迁移变化与英语国家的进行比较,可以让学生一目了然的了解文化,也可以更加轻松的理解课文。
又诸如孩子做了错事以禁食作为惩罚,或者听家长的教导会得到糖果或者冰淇淋的奖励;在亚洲国家,如阿拉伯国家和日本,以及东欧的部分国家只有家里的男性吃完饭后女性才能开始吃饭,体现了宗法父权社会在饮食方面的重要影响等等。诸如此类的社会行为和饮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英语语言包含了大量的和饮食文化相关的习语,这些习语从各个角度说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受地理环境和气候的影响,英国人的食物主要包括面包、牛奶、黄油和奶酪,这些主要食品也体现在大量的习语中。例如bread buttered on bothsides意为某人过着“舒适的生活”,因为吃面包能涂上黄油真不错,既香又有营养,如果面包两面都涂上黄油,那可真是可口。又如奶酪是硬梆梆的,不是变质就是太陈旧的,吃起来可真不是滋味,因此hard cheese用来比喻“倒霉”或“不幸”5。通过大量的饮食习语,我们再次深刻的体会到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此在精读课堂上教师须以语言为基础,始终输入文化,使学生拥有扎实的语言基础,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同时具备一定的文化敏感性。
3.3文化意识培养应注意的问题
文化具有民族性,通过民族形式的发展形成民族的传统。
各民族之间的不同文化都是各民族在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在民族发展中,各民族文化既有精华又有其糟粕。因此教师在语言教学中应该始终求同存异:保持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尊重英语国家文化的独特性;最终做到弃其糟粕、取其精华。
4结束语
作为语言工作者,教师应该研究教材、研究英语在全球化时代的多方面应用、结合真实情景、培养学生的人文能力和文化素质。基础英语教学应该走出传统的教学路线,以语言为基础,突出文化差异,培养师生的文化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结合语言教学向学生传授英语国家社会文化等知识、对比中国文化、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以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减少冲突。
篇8: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美术教学研究论文
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美术教学研究论文
摘要:核心素养视角下,教师有效开展小学美术教学需要注重情境创设,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做好激励引导,培养学生的审美理念;创新教学技巧,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渗透美术文化,强化学生的文化理解;渗透美术文化,强化学生的文化理解。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美术教学
在新的教育背景下,核心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为素质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发展的主要内容。核心素养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不仅从学科的角度对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出要求,更是从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高度制定明确的教育教学任务。美术是小学阶段学生展示绘画天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现美育教育的主要学科。根据核心素养要求,小学生在美术教学中应具备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等素养。接下来,笔者就结合教学实践对如何在核心素养视角下提高小学美术教学效果进行分析。
一、注重情境创设,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
在现代生活中,图片作为记录、承载信息的重要途径,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进到“读图时代”,摄影条件越来越便捷,人们对于图片的依赖性也逐渐增强。因此,在核心素养中渗透识图理念,让学生不仅能够从海量图片信息中筛选自己所需,还能够从审美的角度进行图片分析,进而深化对图片的理解。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尚不成熟,其在识图能力培养中更多倾向于情境的构建,即利用具体的视觉体验,获得对色彩、线条的感受,并由此延伸情感理解。例如“流动的颜色”一课的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观察红、黄、蓝三原色的特点,并在流动的颜色中探究、发现调色方法及两种颜色的调和会产生第三种颜色等。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利用轻快、有趣的音乐为学生构建一个灵动的情境,同时利用故事情节,吸引学生想象红、黄、蓝三个好朋友在玩耍时发生了什么事,从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并鼓励学生吹画后,展开想象,并添画成一幅完整的作品。这样的情境教学让学生在学习相关知识的同时也能够享受创作过程,进而提升识图能力。
二、做好激励引导,培养学生的审美理念
教学评价是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环节。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只有通过系统完善的评价体系才能够检验学生的美术创作成果,并结合核心素养要求对学生的美术学习提出要求。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以激励为主的评价体系逐渐受到教师和学生的青睐,在鼓励的语言、激励的眼神、中肯的评价中学生的自信心能够得到进一步强化,并乐于参与到美术课堂中来,自觉接受美学理念的熏陶。小学美术教学内容涉及非常广泛,学生能够根据课堂主题以及自我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描绘,而教师应结合学生的这一特点,在绘画创作过程中渗透正确的审美观。例如在“彩泥世界快乐多”的教学设计中,学生对于彩泥的自由塑形、不同颜色之间的调和非常感兴趣,教师则鼓励学生动手,利用彩泥捏出自己的作品。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激励评价也是必不可少的,善于发现学生创作的'闪光点,并给予高度评价,让学生逐渐在实践中逐渐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
三、创新教学技巧,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学技巧是知识呈现的重要途径,在传统小学美术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教学技巧相对单一,对于知识的讲解偏重理性,使得小学生缺乏在实践中验证美术知识的机会,因此,参与美术创作的积极性常常被抑制。针对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应根据核心素养中创新实践的要求,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主动参与到美术知识的学习与美术作品的创作中来,让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够在开放的空间内自由展现。例如在“色彩的冷与暖”的教学设计中,教师通过学情分析,明确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色彩知识基础,并能够通过色彩之间的融合实现调色。基于此,教师为学生展示了冷暖不同色调的作品,即冷色调画面《雪地》和暖色调的画面《日出》,鼓励学生表达自我感受,让学生初步形成对冷暖色调的认识;然后鼓励学生根据联系生活实际对太阳、火焰、天空、大海等对冷暖色调深入理解;最后,引导学生利用相关知识创作作品,在生动、有趣、形象的教学过程中激发其创造能力。
四、渗透美术文化,强化学生的文化理解
美术学科充满了文化气息,一幅经典的美术作品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对文化的精炼与总结。随着国家之间文化交流的逐渐深入,提升学生的文化理解力对于其传承传统文化,并在未来的跨文化交流中展示文化自信都是非常重要的。基于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引导其体会作品中的人文魅力。例如在“水墨画”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发展历史,让学生通过欣赏经典动物水墨画,如齐白石的《墨虾》等,感受传统水墨画的魅力,逐渐学会用墨,体会水墨在简洁的色彩、灵动的线条中传递出的传统文化精华,进而激发学生对于文化的理解力。
五、结语
总之,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学应该从学生的发展性出发,根据核心素养的要求为学生构建良好的教学情境,以促进学生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等素养的发展,让小学生不仅能够在美术课堂获得快乐,更能够为其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诗婷.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美术教学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18(04).
[2]唐信霞.浅谈小学美术核心素养时期的“情景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7(08).
篇9:从跨文化交际视角谈商标翻译的方法和技巧
从跨文化交际视角谈商标翻译的方法和技巧
商标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纽带和桥梁,在国际贸易和国际交流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商标的.翻译是在源语与目的语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进行的,要透过表层文化现象发掘深层文化意蕴,使译名能准确传达出异国文化,使消费者与商品进行有效的交流,从而促进商品贸易的发展.本文将从跨文化交际这一视角具体探讨商标翻译技巧问题.
作 者:田富山 侯冬梅 解亚辉 作者单位: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外语系舷 刊 名:中国市场 PKU英文刊名:CHINA MARKET 年,卷(期):2007 “”(48) 分类号:H3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商标翻译 方法和技巧篇10:跨文化视角下西方文学作品的鉴赏和语文翻译
跨文化视角下西方文学作品的鉴赏和语文翻译
【摘 要】基于跨文化的视角,简要地对西方文学作品进行了赏析,并提出西方文学作品汉译的策略。
【关键词】跨文化 西方文学 文化差异 鉴赏
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生活的人们会对同一个事物产生不同的看法,所以不同国家的人在思维模式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就不难理解了。正是由于生活环境以及思维方式的不同,跨文化现象才会产生。本文从跨文化视角下西方文学翻译的角度,简要地对西方文学作品进行赏析。通过赏析,总结出西方文学用汉语翻译时的几点注意事项。只有更准确地翻译西方文学,才能真正提高西方文学的鉴赏能力。
一、跨文化和文学作品阅读
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生活的人们会对同一个事物产生不同的看法,所以不同国家的人在思维模式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就不难理解了。正是由于生活环境以及思维方式的不同,跨文化的现象才会产生。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在不用的历史背景下积淀起来的文化都有着自身独立的思维定势,这种思维定势会使人们在看待一件事情的时候夹杂很多个人的感情,没有办法站在客观的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这种看待问题的角度常常使人们忽视文化之间的差异性,造成很多不必要的误会。
文学作为人类抒发情感、陶冶情操与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它不仅展现着人类真实的生活状态,同时也利用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在世界各国间的文化交流与传播当中,文学作品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它主要通过文化艺术形态加以展现,由于这一方式能够较为方便地让世界各族人民在跨文化领域展开交流。随着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大量西方文学作品流入我国,我国社会大众得对西方文学逐渐重视起来,在西方文学作品的翻译上也有了较大进展。众所周知,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如何对其进行准确、科学、合适的翻译是非常关键的,有一位著名的语言学家他曾经说过:“真正的学习语言就必须要多该语言背后的文化背景了如指掌。”由此可见,语言、文字不仅仅是一个国家文化传承、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而且它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就以我国来看,虽然我国学者对跨文化文学翻译引起了足够重视,但是在翻译质量上却亟待提升。要知道,翻译不仅仅是对异国语言文字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如何对其语言艺术进行完美的解释、最大限度的还原不同民族的独特风情与文字美感。翻译过程中不仅要表述恰当得体,正确传播文化、同时还要兼顾文字的艺术性、尊重观众的审美感受。
二、跨文化阅读下对西方文学作品的赏析
很多西方国家的文学作品当中都富含西方特有的文化内涵与人生哲理,比如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部著名的文学著作从跨文化角度对其进行研究。例如,美国著名文学作品《阿甘正传》中有这么一句话“人生就像是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你打开的巧克力是什么滋味的。”当我们读到这句话时往往会产生困惑,甚至无法理解,为什么要将人生比喻为巧克力,而如果对西方文化稍加深入理解,便可以知道其中缘由。原来西方的巧克力大多为24块装,每一块巧克力的味道各不相同。但没有任何标识提示你每一块巧克力的味道,所以只有亲自品尝才能得之滋味。
美国作家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描述了以为老人独自出海捕鱼的壮观场景,老人在抓捕大鱼的.过程中精疲力竭且被迫同鲨鱼进行斗争,斗争的结果是鲨鱼叼走了老人所抓捕的大鱼,只剩下空空的鱼骨。这一故事是海明威先生根据以为古巴渔夫的真实经历所改变的,故事简洁明了,主要表现的是老人敢于冒险、坚忍不拔、永不言弃的精神,在文学作品当中塑造了一个恶劣环境下不可战争的桑迪亚哥的形象,这一伟大形象是西方文化中一直都较为推崇的民族精神――冒险精神。
世界著名讽刺作家果戈理曾说过在他的作品中往往有一个高尚的人贯穿始终,这个人就是“笑”。《钦差大臣》作为果戈理的代表讽刺喜剧,以社会冲突为剧情基础,用喜剧这面镜子照出了当时社会达官显贵们的丑恶原形,从而揭露了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的黑暗、腐朽和荒唐。
普罗米修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个英雄形象,他违背宙斯的意愿为人类盗取太阳神车上的火种,宙斯知道后震怒,决定用严酷的刑罚来惩罚他。众所周知,在西方文学史上有很多文学作品都是将普罗米休息这一神话故事作为创作背景,如古希腊埃斯库罗斯的《普罗米修斯三部曲》。埃斯库罗斯对宙斯与普罗米修斯间的战斗展开了详尽的描写,塑造了一个不畏强权、勇于争斗的英雄形象,这与当时的雅典社会背景息息相关――雅典平民追求自由的斗争。同样的,雪莱在《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这一作品中将宙斯统治被推翻后的新世界作为描述重点,当时的社会背景是罗马统治者对人民无限制的压迫激起了作者强烈的不满,所以雪莱想通过这部作品来表达自己对理想社会环境的无限向往。
除此之外,美国现实主义作家杜兰在《The world has not dispersed lunch》(《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源于美国19世纪的一个小故事,美国部分酒吧为招揽顾客为所有人免费提供午餐,但获得免费午餐则必须要购买他的啤酒。所以人们为了讽刺当时的酒吧老板写下了这句话。
三、跨文化视角下西方文学作品的汉译策略
跨文化文学作品翻译与传统的文学翻译有着较大区别,主要在于跨文化文学作品翻译需要从美学、语言学、社会学等多个角度对西方语言进行二次创作,在翻译过程当中要充分尊重西方的民族精神与文化习俗,而且还要尽力还原最佳的语言文字,才能够起到良好的翻译效果。比如在翻译莎士比亚著作《威尼斯商人》中的Shylock时就不能够仅仅将其作为一个人名去翻译,而是要结合当时特定的社会环境与背景进行翻译,如“卑鄙势力的小人”。
美国作家约瑟夫?赫勒的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第二十二条军规规定:“飞行员如果疯了,就可以允许回国,但前提是要自己写一份申请,申请必须在飞行员清醒的状态下才算数。”但需要注意的是,飞行员发疯后根本无法保持清醒,其本质就是相矛盾的。因此,在很多西方文学作品当中都经常性地用第二十二条军规这一名词来比喻尴尬矛盾的境地,而如何对这一名词进行合理恰当的翻译则是一个亟待考虑的问题。《富兰克林自传》中曾经出现过“Grinding wheel”一词,如果直译则是“砂轮”,但是如果结合当时的语境与社会背景,翻译为“上当”则更加恰当合理。其实这一次是有特定的社会背景的,富兰克林总统在孩提时期在农场上转动砂轮磨东西,有一个陌生男人夸赞富兰克林并让他帮忙磨斧头。小富兰克林非常高兴不能并帮那个男人将斧头磨好,结果那个男人在拿到磨好的斧头后一走了之,富兰克林发现自己上当了。
综上所述,由于东西方文化具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在中西方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上存在着巨大的阻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球文化的发展。正因如此,我们要通过不断的学习、研究,在注重文化差异性的前提下更加精准地理解外国文化内涵,利用最为恰当的语言表达方式来了解外国文化、传播本土文化,从而在促进世界不同文化间的传播与交流时为本土文化注入新鲜的血液。
【参考文献】
[2]杨华.英汉身势语文化内涵对比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6)
[3]栾晓虹.文化词语及其翻译[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4)
篇11:跨文化视角下的外国文学作品鉴赏和翻译探讨的论文
跨文化视角下的外国文学作品鉴赏和翻译探讨的论文
因为民族文化和地域特点的不同,中西方文化存在许多差异。文学作品翻译是文化融合的重要措施,因为文化背景的不同,译者需要从跨文化视角采取合适的翻译策略,真实地还原作品的艺术特色,不断提升自身的外国文学作品鉴赏水平和翻译能力。
一、跨文化和阅读文学作品
在不同环境下生活的人们对同一件事的看法会有所不同,因此不同国家的人们在思维方式上就会存在差异性。正是因为生活环境和思维模式的不同,才会出现跨文化现象。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各个国家的人民在历史文化的影响中形成了思维定势,这种思维定势会影响到人们对事情的判断,无法客观地去看待问题。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也是文化差异的体现,而人们在交流中往往会忽视这些差异,因此会造成很多误会。而文学作品是人们传递信息、抒发感情的一种途径,展现出人类的生活状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推动着人类的发展和进步[1]。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日益突出,能够方便世界人民的跨文化交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西方文学作品涌入我国,我国的人民也开始重视西方文学,在作品翻译上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语言和文字不仅仅是文化传承的载体,而且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如何使用准确的语言进行跨文化翻译是非常关键的。虽然我国的学者充分重视跨文化翻译,但是翻译质量却有待提高。翻译不仅仅是字面上的理解,还要对语言艺术和民族风情进行最大程度的还原,除了语言通顺得体,还要兼顾文字的艺术性和美感。
二、跨文化视角下的外国文学作品鉴赏
外国的很多文学作品都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西方文化,我们可以通过鉴赏几部西方文学作品,来体味其中的文化内涵。例如《阿甘正传》中,阿甘的妈妈说过:“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是什么味道。”我们中国的观众看到这句话可能一时难以理解,不明白为什么要把人生比作巧克力。这就需要了解西方文化才能领悟,因为西方的巧克力一般都是二十块左右,每一块巧克力的味道都不一样,而且包装纸也没有注明口味,必須亲自品尝才能知道,就像人生需要经历的酸甜苦辣一样各有其味。这个比喻用在小说中非常贴切形象,也教会了我们一个人生道理。再比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这是根据一个渔夫的经历创作的,主要是讲述了一位老渔夫出海捕鱼,在捕完一条大鱼后筋疲力尽,结果大鱼又被鲨鱼盯上了,于是被迫与鲨鱼搏斗,最后鲨鱼抢走了大鱼,留给老人一副鱼骨。虽然老人失去了大鱼,但他经过努力搏斗保住了自己的性命,这种坚忍不拔的意志力值得我们学习。作者塑造了一个身处险境永不言弃的.老人形象,展现出西方人民所推崇的敢于冒险的精神。如果没有了解西方文化,翻译人员势必无法通过文字向人们展现出这些文学形象的闪光点,也无法体现出作品的精神内核。
三、跨文化视角下的外国文学作品翻译
文学作品的翻译不是简单地直译,而是对西方语言进行再创造。优秀的翻译作品既能够做到尊重西方文化和民族精神,又能体现出本国语言的丰富底蕴这样才是最佳的翻译效果[2]。例如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塑造了一个唯利是图的小人——夏洛克,这个形象深入人心,因此,之后有许多作家都用夏洛克来代指嗜钱如命的小人,翻译时看到这个名字就不能直接翻译成人名。《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另一部巨作,其中“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a question”成为人们经常引用的经典台词,To be其实是动词不定式表达法,具体意思也有好几种,如存在、做自己,如果没有深入研究文章内容,可能一时无法准确翻译出来,目前公认的翻译是存在。“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如此翻译,就能深刻地体现出主人公内心的挣扎、不甘心和对死亡的恐惧等矛盾心理。再比如《富兰克林自传》中有“Gringding wheel”这个词组,如果直译成砂轮,就与文章内容毫无关系,综合上下文考虑,可以译成“上当”。这个译法是有据可循的,因为总统富兰克林小时候在用砂轮磨东西时,有一个陌生男人来访,希望富兰克林能帮他磨斧头,磨好后那个男人就走了,没有感谢也没有报酬,小富兰克林觉得很受伤,意识到自己被骗了。因此西方文学会用Gringding wheel代指上当。如若不知道这个典故,就无法准确翻译文章,反而会闹笑话,因此,了解西方文化对于翻译人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四、结语
因为文化差异,中西方交流始终存在障碍,这也是阻挠全球化的一个因素。因此,在翻译西方作品时,我们要不断学习西方文化和翻译技巧,凭借扎实的语言功底去展现西方文化的内涵,用最精准的语言向国人传播外国文化。深入研究外国文化,尊重文化差异,除了能够丰富自身知识以外,也可以促进世界文化的融合。
参考文献:
[1] 杨华.英汉身势语文内涵对比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3(06):18-19.
[2] 栾晓虹.文化词语及其翻译[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23(04):25-26.
篇12:跨文化交际在基础日语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跨文化交际在基础日语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新国标的制定要求高等学校外语专业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标准来适应社会需求,而加强实践教学也是高等院校势必要走的道路。在日语教学过程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也是日语工作者普遍关注到的问题并一直在付诸实践,但仍存在较多问题。综合笔者所从事的基础日语教学现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就基础日语课程如何加强实践教学提出对策。
一、新国标形式下基础日语教学
新国标的具有以下特点:①人文学科的回归、人文精神的强调;②能力、素质、知识的结合;③跨文化交际交流能力的凸显;④适应性、全球意识。新国标的制定对外语专业教学目标、体系、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学校外语专业也应根据新的标准适应社会需求,使学生具备外语运用能力(运用日语获得最新信息、运用日语学习最新知识)、跨文化交流能力、思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等。其中本人认为新国标的要求也集中体现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也应从初级日语阶段开始渗透。
二、跨文化交际在课堂中的应用
跨文化交际能力指的是丰富对象国知识,能用日语讲述日本,能有日语讲述中国,能够用日语讲述世界。这就需要外语教学工作者改变课堂教学理念与方式,改变教师为主体的思维定式。用对方可以接受的语言方式和行为习惯进行沟通,愿意表达。跨文化交际的理解是使学生不只是掌握语言本身,学习语言的同时理解对方国的表层文化和深层文化。以本系为例,未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这就需要日语教学工作者在基础日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需日语教师对学生强调交际表达的同时注意学习对方文化。
目前现阶段高校基础日语授课过程中即使课程中有会话环节,会话环节的表达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大一刚学完发音阶段,学生对日语会仍保持兴趣,教师需趁热打铁对学生强调表达与交流。课堂中不仅仅是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对话不应该是做对话,而是在于交流。创造良好的沟通情景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在多数情况下处于某种“交流”,“交际”的场景中,通过听,说,读,写等具体的行为去获得外语知识、对象国相关文化知识和交际能力。通过师生对话也可以了解学生最近关心的事情、最近学生的动态,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可通过这种形式增加相互了解。另外,基础日语课程课时多,也要充分利用此机会,哪怕是一些琐碎的`时间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同时也需要教师在课堂当中通过教材通过会话去渗透如何用对方可以接受的语言方式和行为习惯进行沟通。
1.1 引导的重要性
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性的协调学习。在传统的教学当中仍以学生为主体,即使让学生去思考也会过于被动。教师知道引导学生的重要,知道告诉学生在日语学习中犯的错误或者是短板。但用哪种方式更有效更能让学生容易吸收是作为教师工作者需不断探索的课题。本人以日语授课当中的以教授语法为例,日语表达中的委婉表达。对于初学日语的孩子刚开始很难理解或接受,但是笔者认为完全可以利用对话教材,让学生去体会日本人的表达方式及蕴藏在其中的文化。如果只是讲语法本身的实际含义,学生也会理解。但是从场景当中,结合整个短文,结合文化背景讲解学生会慢慢意识到我自己也要去转变表达方式,会从初学的阶段就开始注意原来口语不是说我自己的中文只是单纯的转换成日语表达出来而已。学生会渐渐的注意到,并且慢慢的原意去琢磨更日式的语言表达方式。对于学习语法并不是单纯的去记接续记住含义,而是慢慢去思考自己运用语法造的句子虽然语法成立,逻辑也较正确,是不是符合对象国的习惯性表达。
1.2 教师的参与性
虽然是教师在讲台上是授课,但是教师不能给与学生居高临下的感觉,也不是说一味的强调让老师跟学生打成一片。更重要的是在课堂授课气氛中让学生感受到跟老师是一体的。情景对话模拟现场我们教师工作者一直在实践着,但是如何达到较好的效果也是我们需要去思索的课题。不能停留在仅仅为了交际而交际,不能仅仅停留在为了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本人的感受是:比如学生在做对话的时候由于紧张不自信卡壳的情况,教师应临机应变的直接变成会话当中的一个角色,参与到学生中。例如让学生之间自己做对话,老师跟其他学生就同一个课题做对话,学生会感受到老师跟学生一样,也在思考也在学习,老师也在琢磨。这样对于师生交流也会有极大帮助。另外对于不积极主动的学生需要老师对学生进行激励,并且要阶段性的督促及鼓励。
结语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需要日语教师工作者提高自我意识,并不断地提高授课水平。下功夫把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运用到课堂当中,这样才能培养出具备良好语言运用能力及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重中之重在于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对学生强调交际表达的同时注意学习对方文化。不仅仅是让学生习得日语语言本身,而是要注重体会日本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表达方式,从而学生才能得以更好地进行交流及交际。
【参考文献】
[1] 崔美玉.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8(7).
[2] 周晓冰.高校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许昌学院学报,2016(1).
[3] 娜仁图雅.论高校日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J].外国语文研究,2016(2).
作者简介:李博(1987—),女,汉族,天津市滨海新区人,助教,文学硕士,单位: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日语系,研究方向:商务日语。
篇13: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意义
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意义
“交际能力”这一概念形成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其中最著名的大概要数Hymes了,他的'交际能力观对第二语言的外语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Hymes是针对...
作 者:黄晓燕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外语学院 刊 名:湖南社会科学 PKU英文刊名:HUNAN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1 “”(5) 分类号:G0 关键词:篇14:数学文化视角下高职高等数学教学研究与实践
数学文化视角下高职高等数学教学研究与实践
杨剑1,宋金利2
(1.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基础教学部,河南郑州450005;2.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系,河南郑州450002)
摘要:本文从分析高职数学课堂融入数学文化的教学现状入手,提出了高职数学课堂融入数学文化的三种途径:加强教师自身的数学文化素养,更新教学理念;将数学的思想方法贯穿于高等数学教学中;将数学史渗透到高等数学教学中。
关键词:数学文化;数学素养;数学史
高等数学是各高职院校理工科专业必须开设的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还有一些是作为专业基础课开设的,它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技能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智力支撑,也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归纳推理能力、计算演绎能力等数学文化素质提供了的重要平台。因此,高职院校要提高整体育人水平就不能忽视高等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然而高职教育是大众教育,而非精英教育,很多高职院校只重视专业课程的教学,而缺乏对高等数学的全面认识,片面地理解“需要为准,够用为度”的教学目标,而一味压缩学时,甚至取消数学课程。又随着生源数量逐年下降,学生的数学水平整体上越来越差且参差不齐,所接受的数学教育也很不平衡。在这种情况下,创新高等数学育人模式,提高教学效率,是高等数学教师必须思考的新课题。
一、高职数学课堂融入数学文化的教学现状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随着人们认识与研究的逐步深入,新的高等数学教育的观点与方法不断涌现,高等数学教育的理论成果日趋丰富,而数学文化为研究高等数学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数学文化”这个术语被提出的时间并不长,但却是我国现代数学教育界比较流行的话题,也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其发展非常迅速。作为文化的分支,数学文化包含了数学的方方面面,具备文化的所有要素,自从被提出并发展起来以后,展现了巨大的活力和价值。在数学文化视角下进行数学课程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本身的理解和掌握,并且能够提高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入生活中与数学知识相关的实际案例分析,降低知识的抽象性,同时加强了与专业课程的联系;用数学文化的魅力吸引学生,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然而,目前数学文化教学应用于高职数学教学实践中仍面临着许多问题。一是许多教师对数学文化缺乏了解,对数学文化教学方法融入实际教学存在着一些顾虑,既有对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的担忧,也有对实际教学效果的担忧。二是人们通常片面地理解数学文化就是数学史。当然,从数学的发展历史的角度解读数学的进步,的确能够很好地展示数学文化的内涵。然而,仅仅从历史的角度去揭示数学文化还远远不够,还应该从具体的数学概念、定理、公式、思想、方法等微观方面展示数学的文化内涵。三是在实践教学中高等数学教师通常只注重定义、定理、公式、计算、解题技巧等基本知识的训练和讲解,而忽视了对学生综合数学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忽视了数学文化在学生综合数学素养形成中的重要作用,没能将知识的学习与学生个人的发展相结合,忽视了能力的培养及综合素质的提高。目前,以重视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能力的培养的传统的数学教育观还根深蒂固,虽然数学文化教学方法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并没有得到普遍的施行。
二、高职数学课堂融入数学文化的.途径
1.加强教师自身的数学文化素养,更新教学理念。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追求高效益、高收益、高利益等已经成为很多人的主要奋斗目标,受此影响,很多高职院校的高等数学教学也出现了过于追求经济效益、实用价值等不良取向,片面地强调各专业课程对某些高等数学基础知识的特定需求,忽略了数学文化和其他各种文化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关系,忽视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目标。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行业、企业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供需矛盾日益凸显,因此高等数学教学也应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加强数学文化的传播,与其他文化相互交流,协调发展,强化内涵建设,构建提高学生综合素的发展平台,强化素质教育。随着学生生源的不断下降,高职学生的数学素质整体上呈现下滑趋势,如果仍按传统的一板一眼的方法教学,必然会让学生感到疲倦、无奈,从而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过早地放弃努力。在课堂教学中,应尽量降低难度,避免复杂的计算、推理论证等,应该突出数学思想方法,用通俗、易懂、直观的方法讲解数学知识,以带有数学文化底蕴的案例(如数学大观园、数学美等)吸引学生,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离生活并不遥远,积极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目光观察身边的事物,有意识地探索事物之间的数学现象,发现事物之间的内在规律,培养其浓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逐渐形成学生的综合数学素质。这就要求我们的高等数学教师适时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加强学习与交流,更新教学理念,深入了解数学的文化底蕴,适时加强自身的数学文化修养,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融入数学文化内容,与时俱进,提高教学效率。
2.将数学的思想方法贯穿于高等数学教学中。著名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认为“科学工作者所需要的数学知识相对地说是不多的,而数学的研究精神、数学的发明发现的思想方法、大脑的数学思维训练,对科学工作者是绝对必要的”。南开大学顾沛教授指出“十三年的数学学习后,那些数学公式、定理、解题方法也许都会被忘记,但是形成的数学素养却终身受用”。对毕业生的调查显示,93%以上的学生认为,离开学校进入社会后,所学的数学概念、定理、公式、计算方法等课本知识98%以上几乎不会被直接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淡忘了,但是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却始终伴随着他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起着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作用。数学的思维方法是数学的精髓、灵魂,它会伴随着人们的一生,在实际生活中思考问题、处理问题时都会潜移默化地运用。因此,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高等数学教师不能只注重数学基础知识的讲授,还应该着重培养学生以知识为载体的数学灵魂。这就要求教师无论是在备课过程中,还是在实践教学中,都应该有意识地挖掘数学思想方法,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据调查,高职学生的数学基础很薄弱,有的甚至不知道什么是三角函数,但是他们的思维却很活跃,对一些典型的、直观的案例非常感兴趣,有很强的求知欲。因此,在授课时,不要直接给出结论,而是先展示一些能够吸引学生眼球的背景材料,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共同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解决问题,然后再抛开问题的实际背景抽象到数学上来给出结论。这样,在带领学生共同探索知识的产生、发展、应用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数学素养。例如,在讲授定积分概念时,引入我国数学家刘徽早在公元263年就提出的著名的“割圆术”的案例,即以“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来无限逼近“圆周长”。他应用极限思想给出了求圆面积公式和计算圆周率的方法,他从圆内接正六边形开始,依次得到正十二边形、正十四边形……割得越细,正多边形的面积与圆的面积之差就越小。刘徽形容他的“割圆术”说:“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合体,而无所失矣。”
3.将数学史渗透到高等数学教学中。数学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是从生活中抽象发展积累的科学,其本身就是一部人类历史的发展史,记载着各个时期历史文化的发展变化,对历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数学的发展史伴随着人类文明发展的脚步,是随着人们对自然内在规律认识的逐渐深入而逐渐发展、深化、推广和提高的。例如,数的理论从自然数、整数、有理数、实数、复数的演进过程,就表现出了明显的累积性;现代数学分析理论中如函数、极限、导数、微分、积分等概念的推广均蕴含了古典数学的定义;现代抽象代数理论也是在初等代数的基础上深化发展的;在几何学方面,非欧几何可以看成是欧氏几何的拓广、衍生。将数学史渗透到高等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促使高职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的发展进程和数学思想的形成过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一是学生如果对数学史比较了解,就可以从整体上宏观地认识数学知识在科学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西方理性数学的倡导者泰勒斯有句名言:“水是万物之本源,万物终归于水。”在科学上,他倡导理性思维,不满足于直观的感性认识,提倡抽象的理性的一般认识。只有充分了解数学的发展进程,才能真正体会到数学的魅力,了解到数学在推动科学的发展中发挥着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作用。二是在教学中,插入一些数学史资料,让科学家们严谨的治学态度,不怕困难坚定不移地勇攀知识高峰的理想信念,能够重新点燃学生心中的求知欲望。例如,我国当代数学家陈景润为了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哥德巴赫猜想,不管是酷暑还是严冬,在那不足6平方米的斗室里,食不知味,夜不能眠,潜心钻研,光是计算的草纸就足足装了几麻袋。又如,数学史上最伟大的符号学者莱布尼茨曾说:“要发明就得挑选恰当的符号。要做到这一点,就要用含义简明的少量符号来表达或比较忠实地描绘事物的内在的本质,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人的思维劳动。”这些都可以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培养他们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精神和不怕挫折、敢于创造的勇气。
总之,高职数学教学中的文化渗透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数学素养,激发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笔者相信将数学文化融入高职数学课堂是符合数学教学发展规律的,具有光明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熊晟欣。高职数学教学中的数学文化渗透探讨[J].职教论坛,2013,7(20):35-36.
[2]郑烨。高职院校开设数学文化课程之浅见[J].科教导刊,2013,9(中):105-106.
篇15:以跨文化交际视角看英汉隐喻美学价值之异同
以跨文化交际视角看英汉隐喻美学价值之异同
隐喻是英汉语言中共有的.修辞手段,在语言文化的历时和共时上其渗透是全方位的.但由于各自社会文化的不同,英汉语言对于隐喻美学价值的判断存在差异.本文拟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出发,探讨英汉隐喻之文化内涵,英汉隐喻的美学价值之异同.
作 者:杨莎 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外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00 刊 名:文教资料 英文刊名: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 年,卷(期):2008 “”(1) 分类号:H0 关键词:隐喻 美学价值 异同 跨文化交际篇16:在日语教学中导入文化因素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日语教学中导入文化因素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汉语和日语看似相同,其实这两种语言的语法结构和文化环境完全不同.如果日语教学者只重视学生纯正的发音、丰富的词汇量、正确的语法句型等方面的教学,而轻视对日本文化、日本社会、日本民族的思维方式这些和语言密不可分的因素的'引导,那么必然会产生文化摩擦,使交际难以顺畅进行.因此,日语教学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而且要引导学生了解日本文化,从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本文从日语教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作 者:秦娟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通,226019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2009 “”(50) 分类号:H3 关键词:日语教学 文化导入 跨文化交际能力篇17:跨文化交际背景下英语语用的策略及意义论文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 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也随之越来越频繁。但是, 由于国家间的文化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 所以在交际过程中也就会有一些阻碍因素。语言是交际的关键因素, 语言的使用势必会影响到跨文化背景下的国际交流。考虑到英语是世界上使用频率较高的语言, 所以笔者本次研究主要探讨的是跨文化交际背景下的英语语用策略。为此, 笔者分析跨文化交际背景下英语语用失误产生的基础上, 进一步剖析了英语语用失误产生的原因, 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跨文化交际背景下英语语用的具体策略, 指出了提高英语语用的重要意义。
篇18:跨文化交际背景下英语语用的策略及意义论文
目前, 因为各国之间存在着文化背景差异, 所以, 在英语语用的过程中难免产生一些失误。虽然, 这些失误的存在是客观的, 但是, 只要我们能够对产生这些失误的原因有着深刻理解且能够有效地控制, 那么, 英语语用失误是能够最大可能地减少。在80年代, 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托马斯最先提出了语用失误这一概念。语用失误也可以称之为语用违例, 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人们早已经习惯用自己熟悉的本国语言来进行交流、沟通, 即使是在跨文化的交际活动中。但事实上,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交流方式都是与众不同的, 这样也就非常容易引起交际双方的不解, 从而导致交际失败。语言学家托马斯曾经指出:语用失误也就是交际双方并不能够完全理解对方所表达的语言的真正含义, 跨文化语用失误可以划分为两种, 一个是社会语用失误, 另一个则是语言语用失误。语言语用失误主要是由于语言表达方式、表达结构等语言方面出现失误的状况, 而社会语用失误则是因为对交际方所属于的文化背景、文化发展状况不了解或者存在一定的忽视而造成的在语言使用方面的失误情况。[1]这种失误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交际双方的文化价值观、社会文化规则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可见, 在跨文化交际背景下出现的英语语用失误是属于社交语用失误的范围。因此, 我们在探讨跨文化背景下的英语语用问题的时候, 不能只是简单地看到英语与汉语之间的具体使用方法的不同, 而是要对其进行全面地分析认识, 也即不仅要对这两种语言的具体使用方法存在的差异有所认识, 还要认识到两国之间的文化背景、社会距离、价值观等方面的不同。
一、英语语用失误产生的原因分析
1。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 对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并不是足够的了解。
众所周知, 每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文化, 使用英语的国家当然也不会是个例外。也正是因为对进行交流的英语国家的文化发展缺乏足够的认识, 所以在进行交际的时候也就极其容易产生或多或少的英语语用的错误。我国文化历史悠久, 是经过万千磨练才得以形成的汉语言文化, 当然, 英语国家源远流长的文化渊源也具有其独有的特质。这样一来, 也就造成了, 无论是在文化背景方面, 还是在文化底蕴方面, 亦或者是文化发展前景方面, 英语国家与汉语言国家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文化差异的现实存在也就决定了在跨文化交流的活动中会出现一些障碍。所以, 如果我们在开展交际活动之前, 不对英语文化背景进行充分了解的话, 这势必会不利于跨文化交际最终目的的实现。因此, 在当前环境下, 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的认识不够是造成跨文化背景下英语语用失误的重要原因之一。
2。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 过于重视每一个英文
单词的具体含义, 过分追求汉语言词汇与英文单词的完全对等。无论是英语学习的过程中, 还是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 都存在着一个普遍现象, 即刻意将中文与英语的词汇、结构、句法完全对等。但是, 事实情况却是英语中存在着许多词汇、结构等是无法与中文实现完全对等的。有些英语词汇的语义相较于中文来说更加宽泛, 比如同一个英语单词可以有几种不同的词性, 且每个词性都会表达出不同的汉语语义。当然, 也存在一些汉语词汇语义的范围要比一些英语词汇语义更加宽泛的情况。因此可见, 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 都各自有着独特的语义结构, 两者属于表达不同的概念系统。
3。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 忽略了英语语言习惯。
如上述所说, 由于受到不同的历史、人文、地理等因素的影响, 交际双方形成的思维方式、价值标准等也都是不同的, 所以, 交际双方就会很容易把本身的语言使用习惯强加在对方身上, 或者用自己习惯的说话方式来理解对方的话语, 从而误会对方所表达出的语言的含义, 最终导致此次交际活动的失败。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都有其自成一套的话语体系, 所以人们就会很自然地把这种自己熟悉的语言习惯带入到跨文化交际活动中, 造成双方不能够正确理解的交际障碍。[2]因此, 只有充分了解英语语言的使用习惯, 才能够更好地完成跨文化交际活动。
4。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 对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缺乏深刻了解。
每个国家的风俗习惯都是与众不同, 甚至是相反的。所以, 在其他的国家进行交流之前, 就要对该国家的风俗习惯进行了解。因此, 在跨文化交际的背景下, 对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的不了解势必会影响到交际活动的顺利进行。比如, 在我国, 人们把春节看作是一年之中最盛大的节日, 并且新年的一些风俗习惯也早已深入人心, 而我们却对英语国家的新年风俗习惯知之甚少。同样, 英语国家的人们对我们国家的春节习俗的认识也是不深刻的, 这也就决定了, 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 势必会出现一些失误。
5。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 对英语国家的人们的思维方式缺乏深刻了解。
无论是在社会价值观方面, 还是在文化背景方面, 我国与英语国家都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异, 因此, 我国与英语国家的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存在着一些差异。这也就要求我们在实际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要对这种差异有所了解, 认识到其中的差异才能有可能更好地对英语语用的运用进行调整, 从而促成交际目的`的达成。但是,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 绝大多数人还是对英语国家人们的思维方式缺乏深刻了解。所以, 要想尽可能地消除英语语用失误, 还需要进一步了解其思维方式。
二、提高英语语用的具体策略
1。 注重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英语的实际语义, 避免生搬硬套地将其逐字翻译成中文。
因为汉语组词都有其相对应的含义, 所以, 在汉语的学习以及使用的过程中, 绝大多数人喜欢对其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3]这样一来, 也就形成了这种思维定势, 即只有实现词汇的完全对等才能够表达出话语的含义。显然, 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 尤其是在跨文化交际的背景下, 因为不同的语言之间的系统概念也是不同的, 并不是简单地进行对等翻译就能够完美地呈现出要表达的语义的。因此, 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 要想提高英语语用的准确性, 达到预期的沟通效果, 首先要做的就是对英语进行深刻、全面地了解, 避免生搬硬套地将其逐字翻译成汉语。
2。 在跨文化交际中, 要充分考虑英语的语言习惯, 提高英语语用效果。
从目前存在的种种英语语用失误的情况来看, 正是由于在进行交际的时候没能够重视英语的语用习惯, 才使得不能完全理解对方的意图以及自身表达出的语义, 也不能让对方充分领会等失误情况的出现, 从而影响了交际的进行, 同时也减弱了在跨文化交际中英语语用实际作用的发挥。因此, 要想提高英语语用, 就要要充分考虑英语的语言习惯, 提高英语语用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效果。
3。 在开展跨文化交际活动时, 要对英语国家的
文化背景、文化内涵、文化内容等进行全面、深刻地了解。如果忽视这些差异进行跨文化交流, 势必会造成失误。所以, 要对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进行充分了解, 也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发挥出英语语用的综合效果, 从而促进交流双方能够取得完满的结果。[4]由此可见, 在跨文化交际的背景下, 加深对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的了解是提高英语语用能力的重要举措之一。
4。 在开展跨文化交际活动时, 要充分了解英语国家的人们惯用的思维方式。
由于历史、社会、文化等众多因素的不同, 不同国家的人们所形成的思维方式也有显著差异。所以, 即使是对待同一件事, 他们也很有可能表现出完全不同的观点、态度。如果不能够很好地认识到这些客观存在着的思维方式的差异, 那么, 英语语用将会面临一些困境。这也就决定了在进行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时, 要充分了解英语国家的人们惯用的思维方式, 掌握他们自然的语言表达方式, 只有这样, 才能更加准确、全面地理解对方的言语意图, 从而实现提高英语语用的效果。
5。 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 要全面、深刻地了解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
在风俗习惯方面, 英语国家与我国之间既存在着相同点, 也有着不同点。相同点是两个国家都对本国的节日习俗特别重视, 不同点是两国的风俗习惯的具体表现形式以及实现手段方面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基于这一认识, 在开展跨文化交际活动时, 就要求我们要全面、深刻地了解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5]不可否认, 随着全球化的加快, 不同国家的人们也大都接触到了不同于本国风俗习惯的其他文化, 但是, 这些浅显的认识在进行跨文化交际中是远远不够的。因此, 要采取有效措施来加深对英语国家风俗习惯的认知程度。除此之外, 还要找到这两者之间存在的一些具体差异, 只有找出差异所在, 才能尽可能地将二者进行统一, 进而提升英语语用的综合效果。
三、提高英语语用的重要意义
随着国与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跨文化之间的交流也随之越来越多。在此背景下, 提高英语用语的能力也就越来越重要, 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提高英语语用的能力势必会提高跨文化交际的综合效果, 从而保证跨文化交流能够取得预期的目的;其次, 目前我国虽然英语学习风气比较高涨, 但实际上主动学习英语的动力却严重不足, 并且英语的应用能力也比较弱, 在如此情况下, 努力提高英语语用能力不但会促使人们更加关注英语的实际应用, 而且还能够激发人们主动学习英语的积极性;[6]再次, 在跨文化交际的背景下, 也会帮助人们对英语国家的思维方式、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等方面都能够进一步地了解, 从而对今后英语的学习效率以及英语的准确使用也都会有所帮助的。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看到, 由于英语与汉语之间客观地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 所以, 为了能够消除因为差异而产生的种种英语语用失误, 我们必须正确地运用提高英语语用的有效策略, 从而更好地实现跨文化背景下的交际活动。
参考文献
[1]李元胜。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语用失误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1) :12—13。
[2]刘绍忠, 钟国仕。语用关联与跨文化交际中的五类语用失误[J]。柳州师专学报, 2001 (2) :34—35。
[3]李蓓。浅谈高职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J]。科技信息, 2011 (5) :37—38。
[4]曹冬月。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与英语教学[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14 (2) :53—54。
[5]张萱。如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实施跨文化交际教学[J]。科技信息 (学术版) , 2013 (3) :6—8。
[6]潘文静。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J]。语文学刊 (外语教育与教学) , 2016 (6) :25—26。
篇19:认知模式理论视角下的英语文化教学研究论文
认知模式理论视角下的英语文化教学研究论文
一、认知模式理论与英语文化教学。
Lakoff(1987)认为认知模式是在人与外部世界互动的基础上形成的认知方式。即对我们的知识进行组织和表征的方式,它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人类创造的理想化认知模式(简称ICMs)。该理论认为,认知模式是知识构建的方式,它使我们能够理解各式各样的概念和语义现象。该模式具有关联性,多个认知模式可以构成模式网络。认知模式的重要作用是提供有关的情景作为理解的背景,并激活有关的其他概念和知识。
大学英语教学必须关注文化教学这一观点在外语界已广为接受。然而,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 文化教学一直处于低于语言教学的次要地位。调查显示,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对于文化知识学习的热情并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跨文化交际能力并没有得到显着提高。对英语文化的学习本身就是一种认知行为,因此,笔者所在课题组将认知模式理论引入英语文化教学中,进行了引导学生感知和体验异域文化,培养其异域文化认知能力的探索。
二、基于认知模式理论的英语文化教学设计。
跨文化交际的认知能力要求交际者具有能够理解并破译不同言语和非言语编码的能力,我们认为从认知角度进行的英语文化教学应包括以下内容。
1、掌握异域文化的交际体系。
语言是交际的主要手段之一,掌握目的文化的交际体系要求掌握目的文化的语言。这里的.语言不只包括语言知识还包括语用知识。语用知识能够帮助交际者得体使用语言,我们在英语文化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熟悉并理解英语中的恭维语、委婉语、禁忌、习语,将中美或中英时间观念、隐私观、人际关系观、家庭婚姻观念等进行跨文化对比。以此帮助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2、增加可理解文化知识输入。
话语模式和行为模式基于文化,对于目的文化的理解程度决定了交际者对其话语模式与行为模式的理解和接受程度,是移情能力的基础。异域文化知识包罗万象,它包括目的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习俗、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英语专业开设的《英美概况》、《英语社会文化》课程能够系统地向学生介绍主要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但这两门课程的知识性极强,内容庞杂。面对教材中众多的知识要点、人物事件,学生初次接触时普遍感觉很茫然。教师只有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才会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建议将任务型教学模式引进课堂,设计合适的任务,如让学生课下准备,课堂上做“Presentation”,做完后全班同学可以就其发言提问,经过充分的课前准备和积极的课堂发言,学生会在大脑中建构新的认知结构。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联系和对比,将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处理,这有利于学生将该课程的学习作为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去把握,有效提高学生的文化认知能力。
3、培养认知综合能力。
所谓认知的综合能力是整合信息的能力。只有将不同文化的差异和冲突进行对比,我们才能发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信仰、价值观念、时间观念、行为准则等方面的异同,增强对该文化的适应性。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布置的中英或中美文化差异的相关话题中选择一个,自己动手收集资料,每次课上安排一组做汇报。这样,学生就可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接触异域文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网络结交英语国家网友,阅读英语报刊及英美文学原着等多种渠道帮助学生了解目的语文化,使学生在语言学习中不知不觉培养认知综合能力。
4、创设文化认知语境。
认知情境的创设指根据学习内容创设与目的的学习情境,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王文静,2002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渗透异域文化可以创造一个真实的语言环境,教师可以播放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光盘、视频、影视片段等,通过声音、图像的传递,使学生通过观看英语国家人们的生活情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直观有效地领略到英语国家的文化。这种教学方法既可以培养学生认知异域文化的能力,又能够提高学生听力及语言运用能力。例如在教学“The American Civil War”一课时,组织学生观看奥斯卡经典影片《飘》片段。在讲解英国和美国经济时,可以给学生播放中央电视台的大型纪录片《大国崛起》。另外,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同样是丰富课堂知识量,创设文化认知语境的有效手段。
5、开展体验异域文化的课外活动。
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是课堂文化教学的延伸,教师可以通过“文化演讲”、“民族风情介绍”、“英语角”等形式组织学生讨论与异域文化认知相关的话题,如Cultural Empathy (文化移情)、Cultural Stereotype(文化定势)、Cultural Identity(文化认同)等,使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交际操练和情境操练,从整体上理解和感受中外文化差异。教师还可根据教材内容开展与异域文化认知相关的多种活动,如让学生通过学唱英文歌曲,学跳英语国家的传统舞蹈,表演英语小品、戏剧,英文电影片段配音等趣味活动认知异域文化,激活异域文化认知灵感。
三、结语。
基于认知模式理论的英语文化教学设计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拓展学生文化视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认知活动,通过合作或任务型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对英语文化信息进行体验、吸收,并主动地构建异域文化认知能力,同时促进语言知识的学习,这应该是一条值得探索的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的新途径。
篇20:日语教学视角下的五十音图价值探究
日语教学视角下的五十音图价值探究
五十音图在日语学习中的`基础地位是人所共知的,但它在日语教学中的功能延续却绝不止于此.本文从日语语音的学习、日语单词的记忆、日语语法学习、日语的男女用词特点分析等方面论述了五十音图在日语教学中的作用,以期引起日语学习者的再认识.
作 者:侯志公 作者单位:山东济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刊 名: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英文刊名:CHINA AFTER SCHOOL EDUCATION 年,卷(期):2008 “”(z1) 分类号:H3 关键词:五十音图 日语教学 作用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日语教学研究(精选20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