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翻译

时间:2022-12-17 03:56:23 作者:快乐生活专家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快乐生活专家”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翻译,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翻译,欢迎阅读分享。

篇1: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翻译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翻译

隐喻的翻译需考虑两种文化在认知和思维方面存在的共性和差异.由于人类在认知、思维方面本身存在诸多共性,隐喻的'翻译应尽量采用直译,只有当喻体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存在差异时,方可采用意译.

作 者:张宏武 宋引秀 ZHANG Hon-gwu SONG Yin-xiu  作者单位:张宏武,ZHANG Hon-gwu(嘉应学院外语系,广东,梅州,514015)

宋引秀,SONG Yin-xiu(渭南师范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陕西,渭南,714000)

刊 名: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WEINAN TEACHERS UNIVERSITY 年,卷(期):2008 23(3) 分类号:H319 关键词:隐喻   认知语言学   文化   翻译  

篇2:从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看隐喻的翻译英语论文

从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看隐喻的翻译英语论文

【摘 要】从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来看,隐喻是从源域向目的域的映射。隐喻是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体现了语言与文化的紧密联系。不同语言在隐喻使用上有很大的差异,这给隐喻的翻译带来困难。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来探讨隐喻的认知性、可翻译性及其翻译策略。

【关键词】隐喻 认知 翻译

1、引言

人们大量的使用隐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近年来,随着隐喻研究的不断活跃,许多学者都试图从不同的角度从理论到具体的策略全面探讨隐喻的翻译。随着对隐喻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隐喻的认知功能在翻译当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本文拟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下,从认知的角度,来探讨隐喻的翻译策略。

2、隐喻的认知性

真正确立了隐喻在认知中的地位的着作是Lakoff & Johnson在1980年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这本书开辟了一条从认知角度研究隐喻的新途径。

认知隐喻理论认为, 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抽象思维的最重要的特征,也使得人类对大部分抽象思维的解释成为可能。隐喻包含两个域:源域和目标域, 前者往往是已知或熟悉的具体事物, 后者是陌生或不太熟悉的抽象事物。通过将源域映射到目标域上,目标域从而得到理解。隐喻是中介,它帮助我们在来源于我们切身的经历和体验形成的概念的基础上获取新知识,理解和经历新事物。

我们知道隐喻的基础就是概念,人们常用隐喻将许多抽象的概念用具体或者熟悉的形象组织起来。许多重要的概念多来源于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知。人们使用隐喻一是由于思维能力的限制或语言中缺乏现成的词语或表达方式,而不得不用另一种事物来谈论某一事物;二是为了更好地传达意思,获得更好的交际效果, 人们选择另一种事物来谈论某一事物。

3、隐喻的可翻译性

以认知科学为依托的认知语言学是以语义为中心的语言学流派,其论点是:语义是概念化的,是人们关于世界的经验和认知事物的反应,是与人认识事物的方式和规律相吻合的。认知语言学强调经验和认知对语言产生的重要作用,认为语言是客观现实、社会文化、生理基础和认知能力的产物,包括隐喻语言在内的任何语言现象都是有理有据的,即可以从人们的心理和认知的角度加以分析和解释。但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隐喻的产生是有生理基础的,并有心理上的运作机制,即从一个概念域向另一个概念域的结构映射。

由于人类具有共同的生理构造和相同的心理基础,不同民族面对相同的客观世界所获得的体验具有很大程度上的相似性,这就导致了不同民族自然语言中必然会出现众多认知对等的隐喻表达方式,如:castle in the air 在中文中有完全对等的习语“空中阁楼”。但是,由于人类的经验源于人与大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社会文化也成为影响语言的重要因素。

隐喻产生的心理运作机制充分体现了人类认知模式在处理外界信息时的主动作用。处于不同文化世界的人们在使用隐喻时有相似也有差异,读者对隐喻的理解就是通过源语隐喻中包含的概念域在目的语概念中的映射来实现的,因此能否实现认知上的对等是成功翻译映射的关键,这就要求译者选择恰如其分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

4、隐喻翻译的策略

奈达指出:“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信息。”在翻译中,译者所寻求的应当是对等语,而不应是同一语。基于隐喻的认知性,为了做到译语的对等,我们有必要从认知的角度探讨隐喻的翻译,笔者认为可采取下列策略:

4.1 对等策略――英汉隐喻中源域向目标域对等映射

虽然世界上有很多民族,而且各民族也有自己的语言,但是人类在面对相同的客观世界所获得的经验很大一部分相似,从而产生的认知理解上也存在很大的相似性,所以,不同民族的语言上必然会出现许多源域向目标域映射方式相同的隐喻。对于这类隐喻的翻译,我们可以通过隐喻概念的对等映射方式,使用相同的概念域进行映射,让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一样的反应。

例如:基于TIME IS MONEY(时间就是金钱)这一隐喻概念,英语中出现了很多基于这一结构的隐喻表达式:You are wasting my time(你在浪费我的时间),通过由表示具体概念(“金钱”) 的认知域到表示抽象概念(“时间”) 的认知域的映射而实现的。中华民族也十分珍惜时间,在汉语中有“时间就是金钱”的隐喻概念及许多隐喻表达形式,如:“一寸光阴一寸金”、“惜时如金”等。

对等翻译的策略适应于英汉两种语言中认知完全对应的隐喻。它既反映了原文的内容,又保留了原文的比喻,保留了源语隐喻的民族、文化色彩,又帮助目的语读者更多地了解源语的.文化特色。

4.2 转换策略

如果不能用对等的策略保留英语隐喻的表达形式,那么可以在汉语中寻找合适的相应隐喻加以转换,把英语中隐喻的含义表达出来,这种翻译策略叫做转换策略。转换策略主要包括以下两种情况。

4.2.1 将英汉隐喻分别改变源域中的形象映射到对等的目标域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人的认知客观世界的经验进行组织的结果,而人类的经验源于人与大自然、人与人的互相作用。不同民族由于社会环境、历史传统、宗教信仰方面的差异,那么他们在使用隐喻时就有可能使用不同源域的形象,来映射相同的目标域。这就要求译者改变原文隐喻源域中形象,以达到意义对等。

4.2.2 将英汉隐喻中源域中的形象去掉,译出其映射的目标域意义

翻译的首要任务是翻译信息内容,即译出原文的意思。当隐喻中源域的形象对目的语读者非常陌生,移入译文显得晦涩难懂,或者其形象移入会引起不同联想,而且其形象在上下文中无足轻重,那就只要推导出其映射的意义,将其概略化译出。

4.3 异化策略――移植原文中隐喻源域对目标域的映射

翻译的功能既是信息的交流,又是文化的交流。在翻译过程中,有时遇到含有独特文化内涵的隐喻,由于目的语文化中没有相同的隐喻概念或类似的概念域映射,又无法做到在目的语中改变其原文隐喻源域形象,因为改变的话,会造成意义的损耗,那么译者就可以把这种有独特文化内涵的隐喻移植到目的语中去。移植满足人们求异的心理,是文化交流的具体形式。

在汉语中有很多移植来的隐喻。如,特洛伊木马( Trojan horse )等。英语中也有从汉语移植过去的隐喻,如,paper tiger (纸老虎)等。随着不同民族交流的日趋频繁,不同认知呈趋同的特点,这种隐喻移植翻译可能性越来越大。采用这种策略丰富了目的语语言表达形式,更好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5、结语

总之,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认知方式,是一个概念域对另一个概念域的映射,即源域对目标域的映射。在隐喻翻译过程中,译者所做的工作是一种跨域活动。为了使原文和译文对等,我们有必要从认知的角度出发,研究隐喻的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Lakoff &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陈道明.隐喻与翻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9).

[3]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28.

篇3: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与大学英语教学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与大学英语教学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其本质更是一种认知现象,对隐喻认知的不足阻碍了外语教学的顺利开展.文章从隐喻的认知机制、分类及其本质入手,探讨隐喻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并提出基于隐喻的教学建议.

作 者:王梅  作者单位: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保定,071003 刊 名:中国电力教育 英文刊名:CHINA ELECTRIC POWER EDUCATION 年,卷(期):2008 “”(1) 分类号:H3 关键词:隐喻理论   认知   功能   英语教学  

篇4:认知视角下的隐喻与翻译研究

认知视角下的隐喻与翻译研究

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而翻译也是一种人的思维活动.认知语言学摒弃了耽于绝对真理的客观主义和只凭直觉不受任何约束随意想象的主观主义两种极端倾向,提出了主客观相结合的体验主义认识论.认为体验主义认识论在隐喻与翻译间架起一座桥梁,并利用隐喻映射理论分析了隐喻和翻译思维过程的认知相似性,通过认知视角下的'隐喻与翻译研究,进一步明确了隐喻、认知及翻译三者的关系.

作 者:于莹 YU Ying  作者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刊 名: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ME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8 11(2) 分类号:H315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   隐喻   翻译  

篇5:从认知语言学视角看英汉隐喻的异同

从认知语言学视角看英汉隐喻的异同

传统理论多从修辞层面对隐喻进行研究.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种语言现象,而耳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这无疑给隐喻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文在分析隐喻认知的'基础上,探讨英,汉隐喻的共性与差异.

作 者:汪庆华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 刊 名: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英文刊名:MODERN CHINESE 年,卷(期):2008 “”(9) 分类号:H3 关键词:隐喻   认知   共性   差异   英语   汉语  

篇6:隐喻的认知及翻译

隐喻的认知及翻译

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在人类的认知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应从认知的`角度来理解隐喻产生的心理基础,并根据隐喻的心理运作机制来确定具体的翻译策略.

作 者:林爱华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400047;长江师范学院,大学外语教学部,重庆,408100 刊 名: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NYANG AGRICULTURAL COLLEGE 年,卷(期):2009 19(3) 分类号:H04 关键词:隐喻   认知   翻译  

篇7:语言学视角下翻译中的语境

语言学视角下翻译中的语境

语境在翻译过程中对原文本意义的厘定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只有正确理解语境,才能消除原文本字、词、句意义的模糊性、歧义性与不确定性,才能真实准确地再现原文内容与风格.语境的'划分超出语言本身,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界定.翻译中存在的语境模式和语境的三维层次很好地阐释了翻译过程中语境的重要性.

作 者:王艳红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阿城学院,黑龙江阿城,150301 刊 名:边疆经济与文化 英文刊名: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URE 年,卷(期):2008 “”(1) 分类号:H059 关键词:语境   翻译   语境划分   语境模式   语境的三维层次  

篇8: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大学英语语法教学的论文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大学英语语法教学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认知语言学、大学英语语法教学、英语应用能力

论文摘要:大学英语教学中语法教学的地位与方式一直引起热议。试图通过对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的研究,以及对目前大学英语语法教学状况的分析,探索有效途径,解决大学英语语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切实促进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引言

自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实施以来,我国高校学生的英语水平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这份指导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特别强调了对学生听说能力的考核,高校教师更加注重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但与此同时,语言的准确性暴露出较大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于形式和意义的关系、准确和流利的关系没有充分理清,致使语法在课堂教学中受到忽视,学生的语法意识减弱。当今的中外语言教育工作者一直试图从不断涌现的各种语言学理论中汲取有益营养,来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虽然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历史相对很短,但已经有很多人积极投身于对该理论的挖掘并试图用其指导外语教学。如今,认知语言学在阅读及词汇教学等方面已经显现出其独具优势的指导意义。本文力求从这一理论出发,探究大学英语课堂语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背景

(一)认知语言学概述

认知语言学是认知科学在语言学研究方向上的一个分支,是认知心理学与语言学相结合的边缘学科,它的出现“是对乔姆斯基革命的一场革命”。如今,认知语言学已逐渐成为当今语言学界的一大热点,许多语言学家认为,从学科发展趋势来看,认知语言学将是21世纪重要的语言学研究领域。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其心理学基础是基于身体经验的心智主义和建构论,神经学基础是连通论。认知语言学不是反对乔姆斯基的心智主义,而是反对把语言视为自治的系统,天赋的能力。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语言不是一个自治的系统,它是客观现实、身体经验、人类认知、生理基础等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对语言的描写必须参照人的一般认知规律,才具有较大的解释力和说服力。他们还强调意义的重要性,并认为语言的意义不限于语言内容,而来源于人与客观世界互动的认知,来源于使用者对世界的理解。

(二)认知语言学中的语法研究

认知语言学认为,句法结构在相当程度上不是任意的、自主的,而是有自然的动因,其外形通常是由认知、功能、语用等句法之外的因素促成,表层句法结构直接对应于语义结构。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原本是观念化的现实的符号表达,只有把语言看成是按特定社会的文化规约建构起来的观念内容,才能对语言结构尤其是句法结构做出重要的概括和合理的说明,只有分析语法所反映出来的不同民族认知和理解外部现实的独特观点,才能对句法规则的解释力给予合理的说明和归纳(lakoff,1987;langacker,1987)。

“认知语法”的出现象征着语法研究的钟摆又由注重形式转向注重意义。语义描写不仅是对客观的真值条件的描写,而且是对主观形成的“意象”的描写。句法不再是一个自足的系统,也不再是语法的中心;一定的形式约定俗成地代表一定的意义,词汇如此,句法也如此。语言不再是一个独立的认知系统,人的语言能力与一般认知能力密不可分。认知语法旨在从认知上对语言结构做出系统、严格的合理解释(卢殖,2006)。

二、大学英语语法教学现状

笔者经实践观察及资料研究发现,目前我国的大学英语语法教学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大学英语语法教学的地位没有保证。有些教师认为学生中学学过语法,大学不必再教语法。即使遇到语法问题学生也可以通过查阅语法教材自己解决。因此,语法教学在大学英语课堂上不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第二,由于大学英语教学的考核评价侧重点越来越倾向于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大学英语课堂更注重学生听说能力及语言流利程度的训练。而且受到交际教学法的影响,学生出现的语言错误往往无法得到及时纠正和讲解,常常为了流利表达而牺牲了语言的准确性。

第三,教学形式单一。语法教学仍然是教授语法规则,注重语法体系的完整性。教学环节包括教师举例讲解语法规则、学生机械练习以及学生记忆规则(安美华,2000)。而且,在讲授语法规则中,由于例外条目较多,当无法合理总结、概括时就只能让学生死记硬背。

三、认知语言学对大学英语语法教学的启示

(一)重新认识语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给予应有的重视

根据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语法并不是随意的、纯形式的条条框框,它应该是与人类认知相联系的、可解释的、有意义的。一旦从这一视角认识语法,语法教学在大学英语中所处地位的重要性便不容置疑。学生在中学阶段接触的语法多为机械记忆,由于不明内在含义而往往容易遗忘。而到了大学阶段他们的认知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可以理解对语法规则的合理解释。可见,大学阶段的语法讲解无论从形式或内容上都与以往有别,这一时期的语法教学应该对学生语法规则的内化以及语言能力的提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容忽视。

(二)转变教学思路,丰富教学手段

过去的语法学习往往注重语法条目的形式规则,而与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相脱离。以倒装结构为例,传统语法教学仅仅讲授倒装结构的分类以及各自的结构要求。在大学外语课堂上,教师不应再简单重复,而应该挖掘、拓展其背后蕴含的意义。不同类型的倒装结构对于句内信息的强调程度具有明显区别。例如:

(1)outoftheclassroomwalkedmary.

(2)outoftheclassroommarywalked.

两个句子不仅形式上不同,而且在潜在语义、语音以及上下文应用方面都存在差异。句(1)可解释为:“it was mary that walked out of the classroom.”,句(2)则意指:“it was out of the classroom that mary walked.”。重音方面,句(2)要么落在句末的动词,要么落在前置的介词短语。若以主语为焦点,只应用于对比性解释。此外,句(1)和句(2)分别用在不同的上下文。句(2)的主语一定是某个对于说话者和听话者都知道的人;但在句(1)的上下文中,主语mary正在被介绍。

由此可见,在大学英语课堂上教师应该重在引导和培养学生透过语言表面的形式体会其背后的意义。而且语法教学应该与口语、听力、阅读和写作教学相结合,由此解决大学外语教学中流利与准确的矛盾问题,真正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结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地位早已毋庸置疑。作为语言准确性保障的语法教学绝不能再单纯停留在语言形式的讲授,通过对认知语言学理论的研究,教师可以寻找到将语法教学与听、说、读、写、译等语言应用能力相结合的途径,挖掘形式规则背后的潜在意义,传授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技巧,不仅有效地帮助学生记忆语法规则,同时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lakoffg.women,fire,anddangerousthings:whatcategoriesrevealaboutthemind[m].chicago:chicagouniversitypress,1987.

[2]langackerrw.theformandthemeaningoftheenglishauxiliary[j].language,1987,54(4).

[3]安美华.大学英语语法教学问题种种[j].外语界,2000,(3).

[4]卢殖.认知与语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篇9:文化视角下的英汉隐喻比较

文化视角下的英汉隐喻比较

隐喻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文化联系密切,许多深层文化内容在很大程度上通过隐喻来表达,而不同语言文化在隐喻运用上又往往有较大差别.在分析了隐喻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后,阐述了隐喻与文化的关系,最后比较了英汉不同文化下的隐喻的内涵.

作 者:刘知国 LIU Zhi-guo  作者单位: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安徽,芜湖,241003 刊 名: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HUI BUSINESS COLLEGE OF VOCATIONAL TECHNOLOGY 年,卷(期):2009 8(4) 分类号:G04 关键词:英汉隐喻   文化视角   比较  

篇10:认知视域下的隐喻张力

认知视域下的隐喻张力

一、从隐喻的分类看张力的`大小 从认知角度观察,隐喻可分为常规隐喻和创新隐喻(赵艳芳,2000:104-111).这种分类是以隐喻相似点意义的固化程度为参照系.所谓常规隐喻,也就是在人们使用隐喻之前,相似点已经具有某种意义并为人们所熟知;而创新隐喻则指相似点虽已经存在于隐喻中,但相似点与隐喻的关系是不固定的并且是不为人们所熟知的.

作 者:杨增宏  作者单位:安徽阜阳师范学院 刊 名: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英文刊名:MODERNCHINESE 年,卷(期):2007 “”(12) 分类号:B1 关键词: 

认知隐喻与英语词汇教学

文学翻译视角下红楼梦赏析

科技英语隐喻词及其翻译

认知语言学与语篇分析--Langacker的语篇分析观

从生态语言学视角解析网络语言论文

隐喻的结构类型与认知功能研究

科技英语中隐喻的翻译

语言学翻译方向硕士论文开题报告

教学管理视角下大学教学质量探讨论文

修辞学视角下的相声语言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翻译(推荐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翻译,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